CN107894646B -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94646B
CN107894646B CN201610910097.9A CN201610910097A CN107894646B CN 107894646 B CN107894646 B CN 107894646B CN 201610910097 A CN201610910097 A CN 201610910097A CN 107894646 B CN107894646 B CN 1078946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bject side
imagery eyeglass
eyeglass system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100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94646A (zh
Inventor
吴建勳
郭子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94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94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94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946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8Filters for use with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e.g. for separating visible light from infrared and/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光学成像镜片系统能同时满足大视角、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取像装置及具有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涉及适用于电子装置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随着科技的演进,对于摄像功能的需求也日益上升,由于摄影装置的微型化,进而促成对短总长镜头的要求,所期望的视角逐渐增大,对于成像品质的要求亦有所提升。然而,受限于材料成型及组装技术等因素影响,在视角、镜头大小与成像品质间并不容易达成平衡,两片透镜式以及三片透镜式的镜头已难以达到对于成像的基本要求。而于传统的四片透镜式镜头中,由于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透镜间距过于狭小,因此当镜头设计成符合短总长及较大视角的需求时,较难以兼顾周边亮度及成像品质。
因此,因应摄影镜头的应用发展,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同时满足大视角、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的光学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其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包含四片透镜,并且借由适当配置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间距并满足特定条件,使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同时满足大视角、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16<f/f23<2.0;
-1.00<R5/R6<1.25;以及
0.20<T12/T34<1.40。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16<f/f23<2.0;
-0.60<R5/R6<1.25;以及
0.20<T12/T34<1.70。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任一前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与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成像面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
当f/f2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屈折力分布较为均匀,进而减少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以降低第一透镜所产生的球差及像差;此外能使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于适当的屈折力范围,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像差以维持良好的成像品质。
当R5/R6满足上述条件时,能减少球差产生,同时使第三透镜的面型能配合第二及第四透镜以增加成像面的面积;此外,可减少第三透镜的厚度,进而增加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间距以减少像差产生,并增加成像面的面积,同时使第四透镜能有足够自由度可发挥其特色,进而增强成像面周边相对照度并修正周边像差及像弯曲。另外,由于第三透镜的形状选择,可增加第二透镜形状的自由度,使能形成屈折力较强的第二透镜并增大视角。
当T12/T34满足上述条件时,能更进一步地确保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间能有足够间距,以减少像差产生,并增加成像面的面积,同时使第四透镜能有足够自由度可发挥其特色,进而增强成像面周边相对照度并修正周边像差及像弯曲;此外,亦能维持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间距于适当的范围,使色差修正更为完善。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参数Yc41、|SAG41|的示意图;
图22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3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4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再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取像装置︰1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
光阑:101、301、401、901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
成像面︰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
电子感光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
BL: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f︰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no: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光圈值
HFOV︰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O: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
Pc:第四透镜物侧表面最接近光轴的凹临界点
P: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
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7max: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
|SAG41|: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中心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
SD41: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SD42: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max: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大值
Tmin: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小值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V3: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
Yc41:第四透镜物侧表面最接近光轴的凹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其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可缩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总长度而有助于维持其小型化。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借此,可修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能将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正屈折力适当分布到第一透镜与第三透镜,有助于降低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敏感度。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可修正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佩兹伐和数(Petzval sum)以使成像面更平坦,并能加强像散的修正。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可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借此,有助于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其满足下列条件:-0.16<f/f23<2.0。借此,可使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屈折力分布较为均匀,进而减少第一透镜的屈折力,以降低第一透镜所产生的球差及像差,此外能使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于适当的屈折力范围,修正第一透镜所产生像差以维持良好的成像品质。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05<f/f23<1.0。借此,能进一步调整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强度,有效减少像差产生及增加成像面的面积,并有助于增加成像面周边的相对照度。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1.00<R5/R6<1.25。借此,搭配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的第三透镜物侧表面,有助于减少球差产生,同时使第三透镜的面型能配合第二及第四透镜进而增加成像面的面积;此外可减少第三透镜的厚度,进而增加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的间距,以减少像差产生并增加成像面的面积,同时使第四透镜能有足够自由度可发挥其特色,进而增强成像面周边相对照度并修正周边像差及像弯曲;此外,由于适当选择第三透镜的形状,故可增加设计第二透镜形状的自由度,有助于使第二透镜具有较强的屈折力,并且能增大视角。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60<R5/R6<1.25。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20<T12/T34<1.70。借此,能确保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间能有足够间距,以减少像差产生,并增加成像面的面积,同时使第四透镜能有足够自由度可发挥其特色,进而增强成像面周边相对照度并修正周边像差及像弯曲;此外,能维持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间距于适当范围,使色差修正更为完善。较佳地,其可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20<T12/T34<1.40。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可以同时满足-1.00<R5/R6<1.25以及0.20<T12/T34<1.40的条件。或者,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可以同时满足-0.60<R5/R6<1.25以及0.20<T12/T34<1.70的条件。当R5/R6以及T12/T34的条件被同时满足时,能加强上述各条件所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而更加提升成像品质。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0<V3/V2<3.5。借此,能修正第一透镜产生的色差,并在色差及像散的修正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5<CT1/CT2<2.80。借此,能让第一及第二透镜有适当的厚度,使第一透镜能有足够的屈折力强度,同时避免第一透镜的面形过于弯曲以降低面反射产生,并能降低透镜成形时对于制造性公差的敏感度;此外,亦能适当配置第二透镜的厚度,以修正第一透镜产生的色差。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T34/T23<5.5。借此,能进一步确保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之间有足够间距,以减少像差产生,并可增加成像面的面积;此外,亦能调整第二及第三透镜的间距,达成增加成像面面积及降低成像面入射角的适当平衡。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大值为Tmax,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小值为Tmin,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Tmax/Tmin<6.0。借此,可使相邻各透镜的间距不会过大或过小,以达到缩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总长度的效果,同时也能降低组装透镜时的困难度。
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BL/SD42<0.52。借此,能有效缩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后焦距,进一步地缩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总长度,同时能增大光线的有效区域,进而增加成像面的面积,并可降低光线于成像面的入射角以及提高成像面周边的相对照度。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R3/R4<1.0。借此,有助于使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具有较大视角,并能配合第三透镜以增大成像面的面积。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60<T34/(T12+T23)<1.45。借此,能进一步调整各相邻透镜的间距的比例,使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于较大视角的情况下,第一至第三透镜能保有足够强度的屈折力以维持成像品质,同时能给予第四透镜足够自由度,增加周边的进光量以及减少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最接近光轴的凹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41,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Yc41/SD41<0.50。借此,能在修正周边像差的同时降低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周边的面形弯曲程度,以减少面反射并且降低制造性公差对于周边成像品质的影响。请参照图21,系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参数Yc41的示意图,其中临界点Pc系为第四透镜物侧表面最接近光轴的凹临界点。
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5<f3/f2<-0.65。借此,能进一步调配第二及第三透镜的焦距,可有效修正像差并且增大成像面面积,同时亦能降低成像面的入射角,进而增加成像面周边的相对照度,并有助于减少周边像差及缩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总长。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可以比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借此,当第四透镜的形状被配置以修正周边像差时,有助于平衡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的面形,以降低制造性公差的影响。请参照图21,系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R7max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P与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O。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中心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SAG41|,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SAG41|/CT4<1.3。借此,有助于减低透镜周边的弯曲程度,进而减少面反射,以及降低制造性公差对于周边像差修正的影响。请参照图21,系绘示有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参数|SAG41|的示意图。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可以增加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另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所需使用透镜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若透镜表面系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凸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表面系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凹面可位于透镜表面近光轴处。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可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可位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可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揭露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光圈的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系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镜头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成像面上。较佳地,该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或其组合。
请参照图22、23与24,取像装置10可多方面应用于智能型手机(如图22所示)、平板计算机(如图23所示)与穿戴式装置(如图24所示)等电子装置。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其组合。
本发明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本发明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型电视、网络监控设备、行车记录器、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光阑101、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 Filter)150与成像面1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70设置于成像面1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110-1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平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1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1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1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140及成像面1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3.30毫米(mm),Fno=2.06,HFOV=40.2度(deg.)。
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V3/V2=2.74。
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CT1/CT2=2.07。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34=0.73。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T34/(T12+T23)=0.89。
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T34/T23=2.52。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大值为Tmax,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小值为Tmin,其满足下列条件:Tmax/Tmin=2.52。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所有间隔距离当中的最大值(即Tmax=T34),且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所有间隔距离当中的最小值(即Tmin=T23)。
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至成像面16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2,其满足下列条件:BL/SD42=0.46。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0.20。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0.00。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的综合焦距为f23,其满足下列条件:f/f23=0.19。
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f3/f2=-0.92。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的中心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SAG41|,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SAG41|/CT4=0.58。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最接近光轴的凹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41,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1,其满足下列条件:Yc41/SD41=0.33。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13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2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50与成像面2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270设置于成像面2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210-2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2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2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2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240及成像面2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3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阑301、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50与成像面3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370设置于成像面3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310-3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3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3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3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340及成像面3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4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镜410、光阑401、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50与成像面4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470设置于成像面4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410-4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4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4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4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440及成像面4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5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50与成像面5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570设置于成像面5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510-5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平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5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5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5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5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540及成像面5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6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50与成像面6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670设置于成像面6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610-6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6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6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6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6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640及成像面6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7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700、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50与成像面7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770设置于成像面7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710-7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7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7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7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740及成像面7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8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光圈80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50与成像面8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870设置于成像面8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810-8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8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8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8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8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840及成像面8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及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9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900、第一透镜910、光阑901、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50与成像面9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970设置于成像面9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910-9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9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9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9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9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9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9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940及成像面9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及图20,其中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光学成像镜片系统(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070。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0、第一透镜1010、第二透镜1020、第三透镜1030、第四透镜104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050与成像面106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070设置于成像面1060上。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1010-1040)总数为四片。
第一透镜10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0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0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0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10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0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04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04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041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其像侧表面1042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1041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物侧表面1041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05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四透镜1040及成像面1060之间,并不影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第十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
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16<f/f23<2.0;
-1.00<R5/R6<1.25;以及
0.20<T12/T34<1.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
-0.05<f/f23<1.0;以及
2.0<V3/V2<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1.55<CT1/CT2<2.8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1.2<T34/T23<5.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大值为Tmax,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小值为Tmin,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max/Tmin<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2,其满足下列条件:
0<BL/SD42<0.5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0<R3/R4<1.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T34/(T12+T23)<1.4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与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最接近光轴的凹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41,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1,其满足下列条件:
0<Yc41/SD41<0.5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
-1.55<f3/f2<-0.6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中心至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SAG41|,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
0<|SAG41|/CT4<1.3。
13.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一成像面上。
14.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取像装置。
15.一种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
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临界点,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16<f/f23<2.0;
-0.60<R5/R6<1.25;以及
0.20<T12/T34<1.70。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综合焦距为f23,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
-0.05<f/f23<1.0;以及
2.0<V3/V2<3.5。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
1.55<CT1/CT2<2.80。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1.2<T34/T23<5.5。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大值为Tmax,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中各两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最小值为Tmin,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max/Tmin<6.0。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2,其满足下列条件:
0<BL/SD42<0.52。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0<R3/R4<1.0。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T34/(T12+T23)<1.45。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与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凹临界点,且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最接近光轴的凹临界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Yc41,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为SD41,其满足下列条件:
0<Yc41/SD41<0.50。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
-1.55<f3/f2<-0.65。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投影到光轴上的投影点比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更靠近一被摄物;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中心至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上的水平距离为|SAG41|,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
0<|SAG41|/CT4<1.3。
27.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成像镜片系统;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光学成像镜片系统的一成像面上。
28.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取像装置。
CN201610910097.9A 2016-10-03 2016-10-19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1078946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1863 2016-10-03
TW105131863A TWI604219B (zh) 2016-10-03 2016-10-03 光學成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94646A CN107894646A (zh) 2018-04-10
CN107894646B true CN107894646B (zh) 2019-08-16

Family

ID=61023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10097.9A Active CN107894646B (zh) 2016-10-03 2016-10-19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995908B2 (zh)
CN (1) CN107894646B (zh)
TW (1) TWI6042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6182B (zh) 2018-07-12 2020-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9746B (zh) 2019-03-22 2020-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5185065A (zh) 2019-06-25 2022-10-1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625420B (zh) * 2020-05-06 2022-10-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镜头模组和终端
CN114252974B (zh) * 2020-09-21 2023-11-03 光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63290B (zh) * 2021-02-01 2022-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3257A (zh) * 2007-08-22 2009-02-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5610B2 (ja) 1998-09-30 2004-02-09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一眼レフカメラの接眼光学系
CN100543509C (zh) 2004-08-20 2009-09-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头
JP4940704B2 (ja) 2005-03-17 2012-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該撮像装置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4940740B2 (ja) 2006-04-13 2012-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4932510B2 (ja) 2007-01-30 2012-05-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20090115711A (ko) 2007-02-19 2009-11-05 코니카 미놀타 옵토 인코포레이티드 촬상 렌즈, 촬상 장치 및 휴대 단말기
JP4947423B2 (ja) 2007-08-29 2012-06-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KR101573030B1 (ko) 2007-11-07 2015-12-02 난창 오-필름 옵토일렉트로닉스 테크놀로지 리미티드 맞춤형 피사계 심도 광학계 및 콤팩트 패스트 렌즈 아키텍처
TWM347577U (en) * 2008-05-28 2008-12-2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Four lenses imaging pickup system
TWI395992B (zh) 2008-07-25 2013-05-11 Largan Precision Co 四片式攝影光學鏡組
JP5321954B2 (ja) 2008-08-28 2013-10-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US8559118B2 (en) 2009-11-18 2013-10-15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Europe Limited Fixed focal length optical lens architecture providing a customized depth of focus optical system
JP5577531B2 (ja) * 2010-08-23 2014-08-27 株式会社オプトロジック 撮像レンズ
JP2012058407A (ja) 2010-09-07 2012-03-22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及び携帯情報端末
JP5648689B2 (ja) 2010-09-09 2015-01-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2068292A (ja) 2010-09-21 2012-04-0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I410692B (zh) 2010-10-20 2013-10-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像鏡組
WO2012160983A1 (ja) 2011-05-20 2012-11-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5644681B2 (ja) 2011-06-03 2014-12-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I434063B (zh) 2011-06-27 2014-04-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擷取鏡組
CN103076671B (zh) * 2012-08-27 2016-05-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镜头的电子装置
WO2014034432A1 (ja) 2012-08-31 2014-03-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TWI461729B (zh) 2013-03-20 2014-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結像系統
TWI485463B (zh) * 2013-11-01 2015-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透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EP3001867B1 (en) 2014-08-08 2017-06-21 FotoNation Limited Smartphone configured to perform biometric recognition of an iris pattern and corresponding facial features of a subject
JP5667323B1 (ja) * 2014-09-03 2015-02-12 エーエーシーアコースティックテクノロジーズ(シンセン)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AAC Acoustic Technologies(Shenzhen)Co.,Ltd 撮像レンズ
TWI518362B (zh) * 2014-10-24 2016-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57429B (zh) * 2015-01-21 2016-11-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I545365B (zh) * 2015-02-17 2016-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51883B (zh) 2015-03-31 2016-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65966B (zh) * 2015-07-24 2017-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5455B (zh) * 2015-10-20 2017-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3257A (zh) * 2007-08-22 2009-02-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94646A (zh) 2018-04-10
US9995908B2 (en) 2018-06-12
TWI604219B (zh) 2017-11-01
TW201814349A (zh) 2018-04-16
US20180095243A1 (en) 2018-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32638B (zh) 光学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033141B (zh) 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443987B (zh) 摄像用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526802B (zh) 光学取像镜头及取像装置
CN107092080B (zh) 摄像透镜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CN107632371B (zh) 摄像光学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CN107121763B (zh) 摄影光学系统及取像装置
CN106990506B (zh) 成像光学透镜组以及取像装置
CN105319682B (zh) 摄影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06199928B (zh) 摄影系统镜片组
CN105589172B (zh) 摄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894646B (zh) 光学成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305283B (zh) 取像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772945B (zh) 光学结像镜头组
CN109061855A (zh) 光学摄像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CN107024756B (zh) 摄像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3837965A (zh) 光学拾像镜片系统
CN107884906A (zh) 光学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970452B (zh) 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3869447A (zh) 摄像镜头
CN105842827B (zh) 光学摄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739060B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547070B (zh) 影像撷取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8072968A (zh) 摄像光学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305274A (zh) 成像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