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82948A - 垫片和差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垫片和差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82948A
CN107882948A CN201710881392.0A CN201710881392A CN107882948A CN 107882948 A CN107882948 A CN 107882948A CN 201710881392 A CN201710881392 A CN 201710881392A CN 107882948 A CN107882948 A CN 1078829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gear
gear
differential
differential gearing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813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829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29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12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2048/387Shields or wash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垫片和差动装置,能够有效地抑制垫片的差动齿轮背面部发生位置偏离。垫片(48)具有:覆盖1个差动齿轮(29)的背面的至少1个差动齿轮背面部(56);覆盖1个输出齿轮(31)的背面的输出齿轮背面部(57);以及将输出齿轮背面部(57)和差动齿轮背面部(56)之间连结起来的至少1个连结部(61),在差动齿轮背面部(56)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差动齿轮(29)的背面以平面进行抵接的抵接部(62)。

Description

垫片和差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搭载于车辆中的差动装置和可用于差动装置或传动装置等中的垫片。
背景技术
关于差动装置,以往公开了将1个小齿轮侧和1个侧齿轮侧形成为一体结构的垫片(例如,专利文献1)。在现有的垫片中与侧齿轮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少,因此存在无法充分承受侧齿轮的载重负荷的可能。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到了使用在先文献2所记载的眼镜形状的垫片的技术,通过垫片覆盖至侧齿轮侧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98970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85746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该组合技术中,覆盖小齿轮(差动齿轮)的背面的垫片的小齿轮背面部由于侧齿轮(输出齿轮)的旋转方向(齿圈的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力而可能发生位置偏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抑制侧齿轮的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力造成的垫片的小齿轮背面部(差动齿轮背面部)的位置偏离的垫片和具有该垫片的差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垫片具有:覆盖1个差动齿轮的背面的至少1个差动齿轮背面部;覆盖1个输出齿轮的背面的输出齿轮背面部;以及将所述输出齿轮背面部和所述差动齿轮背面部之间连结起来的至少1个连结部,在所述差动齿轮背面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差动齿轮的背面以平面进行抵接的抵接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差动装置具有:输入部件;多个差动齿轮,它们在背面侧具有差动齿轮平面区域和在该差动齿轮平面区域的外周扩展的差动齿轮曲面区域,并且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内;1对输出齿轮,它们在背面侧具有输出齿轮平面区域和在该输出齿轮平面区域的外周扩展的输出齿轮曲面区域,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内且与所述多个差动齿轮啮合;以及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内的上文中记载的多个垫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垫片的差动齿轮背面部的位置由于输出齿轮的旋转方向上的旋转力而偏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概要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小齿轮和侧齿轮与垫片的关系的垫片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垫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垫片的放大局部剖视图。
图5是从图3的箭头5观察的垫片的放大主视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垫片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垫片的放大立体图。
标号说明
11:差动装置,14:差速器壳体(输入部件),29:小齿轮(差动齿轮),31:侧齿轮(输出齿轮),48:垫片,48b:垫片,48c:垫片,56:小齿轮背面部(差动齿轮背面部),57:侧齿轮背面部(输出齿轮背面部),61:连结部,62:抵接部,63:弯曲部,65:平面(输出齿轮平面部),66:弯曲面(输出齿轮弯曲部),68:凹部,70:侧齿轮侧凹部(输出齿轮凹部、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概要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11的整体结构。汽车例如具有变速箱体12,该变速箱体12被配置于在汽车上搭载的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未图示)的旁侧,收纳变速器(未图示)和差动装置11。例如与车轴分别连接的左右1对输出轴13a、13b以绕中心轴CL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变速箱体12上。2个输出轴13a、13b相互同轴配置,分别具有在变速箱体12内与差动装置11结合的一端。
差动装置11例如具有以绕中心轴CL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变速箱体12上的差速器壳体14、以及被收纳在差速器壳体14内的作为差动机构的差动齿轮机构27。差速器壳体(输入部件)14例如具有:球体部16;第1轴承部(第1凸台部)17a和第2轴承部(第2凸台部)17b,它们一体形成在球体部16上,并且在中心轴CL上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以及球体空间18,其被球体部16限定,并且在中心轴CL上具有中心C。
此外,第1轴承部17a和第2轴承部17b例如构成为与中心轴CL同轴的圆筒形。此外,第1轴承部17a和第2轴承部17b在外周面分别嵌入于对应的轴承19a、19b。在第1轴承部17a和第2轴承部17b中分别插入有输出轴13a、13b。
在差速器壳体14上例如连结有齿圈21。齿圈21例如具有与中心轴CL同轴地配置为环状的多个齿轮齿。此外,齿圈21与减速齿轮机构22的齿轮部23啮合。由此,发动机的动力从变速器被传递给齿圈21。
在变速箱体12与各个输出轴13a、13b之间例如配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24a、24b。密封部件24a、24b将变速箱体12与旋转的输出轴13a、13b之间液密地封堵。此外,在变速箱体12的底部形成有与变速箱体12的内部空间相对且储存规定量的润滑油的油盘(未图示)。被储存在油盘中的润滑油在变速箱体12的内部空间中通过减速齿轮机构22的可动要素或差速器壳体14的旋转而向周边被搅起而飞散。这样,通过飞散的润滑油对存在于差速器壳体14的内外的机械运动部分进行润滑。
此外,在球体部16上例如开有圆筒形状的支承孔32,该支承孔32具有通过中心C且与中心轴CL垂直的轴线。支承孔32贯通球体部16的内外。此外,在球体部16上形成有销孔33,该销孔33与中心轴CL平行地横穿支承孔32的一个端部而贯通球体部16。
此外,在第1轴承部17a和第2轴承部17b的内周面上例如形成有螺旋状的润滑槽25。因此,在输出轴13a、13b的旋转过程中,在差速器壳体14的外侧接触输出轴13a、13b的润滑油在润滑槽25内传送而被导入球体空间18。
此外,差动齿轮机构27例如具有:小齿轮轴(轴)28,其具有与中心轴CL垂直且通过中心C的轴心,并且被支承在差速器壳体14上;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小齿轮(差动齿轮)29,其以绕小齿轮轴28的轴心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小齿轮轴28上;以及1对侧齿轮(输出齿轮)31,其与多个小齿轮29啮合且以绕中心轴CL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
此外,小齿轮轴28的两端例如分别嵌入于球体部16。即,小齿轮轴28被插入于支承孔32内。此外,在小齿轮轴28上例如形成有贯通孔28a,该贯通孔28a在被嵌入于球体部16的状态下与销孔33同轴且同径。在销孔33和贯通孔28a内被压入有销34。由此,可防止小齿轮轴28从差速器壳体14中脱出。
各个小齿轮29例如具有:支承体36,其具有供小齿轮轴28旋转自如地通过的轴孔35;以及多个齿轮齿37,其从支承体36向支承体36的径向外方突出。齿轮齿37例如绕小齿轮轴28的轴心排列为环状。在支承体36的背面规定了滑动面38,该滑动面38从轴孔35的轴向的外缘向径向外方扩展且被球体部16承托。滑动面38形成为以小齿轮轴28的轴心为基准而轴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面38例如由距中心C等距离的部分球面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小齿轮轴28与小齿轮29分体构成,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例如还可以是将小齿轮与小齿轮轴构成为一体的结构。因此,小齿轮29被支承在差速器壳体14上(更具体而言是通过小齿轮轴28而被支承在差速器壳体14上)。此外,小齿轮29能够相对于差速器壳体14自转,并且能够绕差速器壳体14的旋转中心公转。
各个侧齿轮31例如具有:支承体42,其具有收纳输出轴13a、13b的末端的轴孔41;多个齿轮齿43,其从支承体42向支承体42的径向外方突出,并且与小齿轮29的齿轮齿37啮合;以及凸台44,其包围轴孔41且从支承体42的背面突出。在轴孔41中分别花键结合有对应的输出轴13a、13b。
此外,输出轴13a、13b以无法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入于对应的侧齿轮31中。在差动装置11进行差动时,侧齿轮31的旋转扭矩经过花键而传递至输出轴13a、13b,侧齿轮31和与侧齿轮31对应的输出轴13a、13b一体旋转。齿轮齿43绕中心轴CL排列为环状。
在支承体42的背面例如规定了滑动面45,该滑动面45从凸台44的周缘向支承体42的径向外方扩展且被球体部16承托。滑动面45形成为以中心轴CL为基准而轴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面45例如由距中心C等距离的部分球面构成。
在球体部16的内侧面例如形成有绕输出轴13a、13b承托侧齿轮31的滑动面45的侧齿轮承托面(输出齿轮承托面)46。侧齿轮承托面46形成为以中心轴CL为基准而轴对称。因此,差速器壳体14能够将侧齿轮31的背面支承为绕中心轴CL滑动自如。此外,侧齿轮承托面46被规定为具有中心C的部分球面即可。此外,侧齿轮承托面46的形状对应于侧齿轮31的滑动面45的形状即可。
此外,在球体部16的内侧面例如形成有绕小齿轮轴28承托小齿轮29的滑动面38的小齿轮承托面(差动齿轮承托面)47。小齿轮承托面47形成为以小齿轮轴28的轴心为基准而轴对称。因此,差速器壳体14能够将小齿轮29的背面支承为绕小齿轮轴28的轴心滑动自如。此外,小齿轮承托面47被规定为具有中心C的部分球面即可。此外,小齿轮承托面47的形状对应于小齿轮29的滑动面38的形状即可。
在球体部16的内侧面与1个小齿轮29的背面及1个侧齿轮31的背面之间例如共用地配置有1个垫片48。垫片48例如使用树脂材料成型。
如图2所示,小齿轮29例如绕在中心C处与侧齿轮31的第1旋转轴线(中心轴CL)49a垂直的第2旋转轴线49b(小齿轮轴28的轴心)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小齿轮29和侧齿轮31形成为通过齿轮齿37、43而相互啮合的锥齿轮状。
此外,在小齿轮29的背面形成有绕小齿轮轴28在与第2旋转轴线49b垂直的假想平面内扩展的环状的平面区域(小齿轮平面区域、差动齿轮平面区域)51。平面区域51的内周形成轴孔35的缘部。平面区域51的外周与滑动面(小齿轮曲面区域、差动齿轮曲面区域)38连续。在平面区域51与滑动面38之间描绘出圆形的棱线52。
此外,在侧齿轮31的背面形成有绕凸台44在与第1旋转轴线49a垂直的假想平面内扩展的环状的平面区域(侧齿轮平面区域、输出齿轮平面区域)53。平面区域53的内周被凸台44分隔开来。平面区域53的外周与滑动面(侧齿轮曲面区域、输出齿轮曲面区域)45连续。在平面区域53与滑动面45之间描绘出圆形的棱线54。
一并参照图3,第1实施方式的垫片48例如具有覆盖1个小齿轮29的背面的小齿轮背面部(差动齿轮背面部)56、覆盖1个侧齿轮31的背面的侧齿轮背面部(输出齿轮背面部)57、以及将侧齿轮背面部57与小齿轮背面部56之间连结起来的连结部61。
此外,连结部61在内表面上形成有将连结部61的中央部71与两端部72a、72b分隔开来的阶差部73。此外,阶差部73从侧齿轮背面部57的外周部延伸至小齿轮背面部56。此外,被阶差部73分隔出的中央部71形成有连结部61的厚度小于两端部72a、72b的厚度的中央部面(凹部底面)74。因此,通过阶差部73和中央部面74形成了作为凹部的引导通路75。
此时,阶差部73构成凹部的侧面,中央部面74构成凹部的底面。此外,中央部面74例如由随着远离侧齿轮31的旋转轴线(随着从侧齿轮31的旋转轴线接近小齿轮29)而阶差部73逐渐变大的倾斜面形成。即,阶差部73例如随着远离侧齿轮31的旋转轴线而逐渐变大(变深)。
此外,小齿轮背面部56例如以至少部分地包含在第1旋转轴线49a上具有中心的部分球面的内表面与小齿轮29的背面接触。小齿轮背面部56例如具有供小齿轮轴28插入的贯通孔58。
此外,在小齿轮背面部56的内表面上例如形成有至少与小齿轮29的平面区域51以平面进行抵接的抵接部62、以及形成在(位于)抵接部62的外周的环状的弯曲部(弧形部)63。
抵接部62在与第2旋转轴线49b垂直的假想平面内绕第2旋转轴线49b沿周向扩展,与小齿轮29的背面的平面区域51以面进行接触。因此,在小齿轮29进行旋转时,小齿轮29的平面区域51在抵接部62上滑动。
弯曲部63例如从抵接部62的外周延续,由距第1旋转轴线49a上的中心C等距离的部分球面形成。此外,弯曲部63从抵接部62向小齿轮29的径向外方扩展且朝向侧方弯曲(弯成弧形)。此外,弯曲部63与小齿轮29的背面的滑动面38以面进行接触。因此,弯曲部63和滑动面38分别由同心的部分球面形成。因此,在小齿轮29进行旋转时,小齿轮29的滑动面38在弯曲部63上滑动。
在小齿轮背面部56的外表面(内表面的背侧)形成有与小齿轮承托面47以面进行接触的背侧接触面64。背侧接触面64由仿效小齿轮承托面47的部分球面形成。此外,背侧接触面64只要从贯通孔58的缘部向外侧扩展即可。
此外,如图4所示,在小齿轮背面部56的内表面侧,例如在抵接部62与弯曲部63之间设置有凹部68。即,凹部68在抵接部62的缘部和抵接部62的缘部的周边相比于弯曲部63和抵接部62向小齿轮背面部56侧凹陷。因此,通过凹部68、滑动面38、棱线52和平面区域51形成了空隙。此外,如图5所示,凹部68对应于圆形的棱线52而绕贯通孔58不中断地连续。此外,凹部68被与第2旋转轴线49b同心的圆形的内侧棱线68a和圆形的外侧棱线68b分隔开来。
侧齿轮背面部57例如具有供侧齿轮31的凸台44插入的贯通孔59。此外,在侧齿轮背面部57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在与第1旋转轴线49a垂直的假想平面内绕第1旋转轴线49a沿周向扩展,且与侧齿轮31的背面的平面区域53以面进行接触的平面(输出齿轮平面部)65;以及形成在(位于)平面65的外周的环状的弯曲面(弧面、输出齿轮弯曲部、输出齿轮弧形部)66。
此外,弯曲面66从平面65的外周延续,由距第1旋转轴线49a上的中心C等距离的部分球面形成。此外,弯曲面66从平面65向侧齿轮31的径向外方扩展且向侧方弯曲(弯成弧形)。此外,弯曲面66与侧齿轮31的背面的滑动面45以面进行接触。因此,在侧齿轮31进行旋转时,侧齿轮31的平面区域53和滑动面45分别在平面65和弯曲面66上滑动。
此外,如图2所示,在侧齿轮背面部57的内表面侧,例如在平面65与弯曲面66之间设置有侧齿轮侧凹部(输出齿轮凹部、凹部)70。即,侧齿轮侧凹部70在平面65的缘部和平面65的缘部的周边相比于弯曲面66和平面65向侧齿轮背面部57侧凹陷。因此,通过侧齿轮侧凹部70、滑动面45、棱线54和平面区域53形成了空隙。
此外,侧齿轮侧凹部70对应于圆形的棱线54而绕贯通孔59不中断地连续。此外,侧齿轮侧凹部70被与第1旋转轴线49a同心的圆形的内侧棱线70a和圆形的外侧棱线70b分隔开来。此外,在侧齿轮背面部57的外表面(内表面的背侧)形成有与侧齿轮承托面46以面进行接触的背侧接触面67。背侧接触面67由仿效侧齿轮承托面46的部分球面形成。此外,背侧接触面67从贯通孔59的缘部向外侧扩展即可。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发动机的动力从减速齿轮机构22被传递给齿圈21,从而绕中心轴CL引起差速器壳体14的旋转。在汽车直线行驶时,不会在左右的车轮产生旋转速度差,因而小齿轮29不绕小齿轮轴28自转地与差速器壳体14一起绕中心轴CL公转。并且,通过小齿轮29的公转而使得左右的侧齿轮31以相同的速度被旋转驱动。因此,侧齿轮31的驱动力被均等地传递给左右的输出轴13a、13b。
另一方面,在汽车转弯行驶时等,在左右的车轮产生了旋转速度差的情况下,小齿轮29一边进行自转一边进行公转。因此,旋转驱动力在允许差动旋转的同时从小齿轮29被传递给左右的侧齿轮31。此时,侧齿轮31的滑动面45滑动自如地被侧齿轮承托面46承托在差速器壳体14的内表面上。此外,小齿轮29的滑动面38滑动自如地被小齿轮承托面47承托在差速器壳体14的内表面上。此外,垫片48有助于侧齿轮31和小齿轮29与差速器壳体14之间的接触阻力的减少。
此外,若垫片48被配置于侧齿轮31和小齿轮29与差速器壳体14之间,则侧齿轮背面部57覆盖侧齿轮31的背面,小齿轮背面部56覆盖小齿轮29的背面。若侧齿轮31绕中心轴CL进行旋转,则在垫片48的侧齿轮背面部57上生成绕中心轴CL的旋转力。此外,通过连结部61将侧齿轮背面部57与小齿轮背面部56连结起来,因而绕中心轴CL的旋转力经由连结部61而从侧齿轮背面部57被传递给小齿轮背面部56。
然而,小齿轮背面部56和小齿轮29的背面在抵接部62和平面区域51相互面接触,因此小齿轮背面部56被限制在绕中心轴CL的旋转方向上旋转。因此,可防止小齿轮29的背面上的小齿轮背面部56的位置偏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垫片48至少具有:侧齿轮背面部57,其覆盖绕第1旋转轴线49a旋转的侧齿轮31的背面,通过绕第1旋转轴线49a形成为关于第1旋转轴线49a轴对称的内表面与侧齿轮31的背面接触;以及小齿轮背面部56,其与侧齿轮背面部57连结,覆盖绕与第1旋转轴线49a垂直的第2旋转轴线49b旋转的小齿轮29的背面,通过至少部分地包含在第1旋转轴线49a上具有中心C的部分球面的内表面与小齿轮29的背面接触。此时,在小齿轮背面部56的内表面上形成有绕第2旋转轴线49b沿周向扩展且与小齿轮29的背面的平面区域51接触的平面即抵接部62。
由此,可抑制垫片48的小齿轮背面部56的配置位置由于侧齿轮31的绕中心轴CL的旋转而发生偏离。此外,抵接部62的平面由垂直于第2旋转轴线49b且与第2旋转轴线49b同心的环状的平面形成即可。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小齿轮背面部56的内表面上,形成有随着从抵接部62去往小齿轮29的径向外方而弯曲的弯曲部63、以及被设置在抵接部62与弯曲部63之间的凹部68。这样,在抵接部62与弯曲部63之间形成凹部68,由此可在小齿轮29的平面区域51的缘部(即棱线52)与小齿轮背面部56的弯曲部63之间确保间隔,可避免在抵接部62与弯曲部63的边界处产生边缘。此外,能够可靠地防止小齿轮29的平面区域51的缘部与垫片48的接触。
由此,可有助于防止垫片48的磨损或垫片48的烧粘。此外,可防止抵接部62与弯曲部63的边界处的磕碰(乗り上げ)。此外,通过形成凹部68,能够蓄积小齿轮29的背面与垫片48的小齿轮背面部56之间的润滑油。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使用润滑油。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齿轮背面部57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侧齿轮31的平面区域53以面进行接触的平面65、随着从平面65去往侧齿轮31的径向外方而弯曲的弯曲面66、以及被设置在平面65与弯曲面66之间的侧齿轮侧凹部70。这样,在平面65与弯曲面66之间形成侧齿轮侧凹部70,由此可在侧齿轮31的平面65的缘部(即棱线54)与侧齿轮背面部57的弯曲面66之间确保间隔。由此,可避免在平面65与弯曲面66的边界处产生边缘。此外,能够可靠地防止侧齿轮31的平面65的缘部与垫片48的接触。
由此,可有助于防止垫片48的磨损或垫片48的烧粘。此外,能够防止平面65与弯曲面66的边界处的磕碰。此外,通过形成侧齿轮侧凹部70,能够蓄积侧齿轮31的背面与垫片48的侧齿轮背面部57之间的润滑油。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使用润滑油。
图6概要地示出了第2实施方式的垫片48b的结构。第2实施方式的垫片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1个侧齿轮背面部具有多个(第2实施方式中为2个)小齿轮背面部。除此以外,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通过参照第1实施方式而省略其说明。
垫片48b相对于1个侧齿轮背面部57而具有多个(第2实施方式中为2个)小齿轮背面部56。各个小齿轮背面部56分别覆盖1个小齿轮29的背面。各个小齿轮背面部56分别通过连结部61而连接于侧齿轮背面部57。与前述同样地,在连结部6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对引导通路75进行分隔的阶差部73。引导通路75上可形成有开口部。此外,多个(第2实施方式中为2个)贯通孔58具有绕中心轴CL以120°的中心角交叉的轴心。
此外,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可获得实质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因此,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参照第1实施方式(其中,关于结构的差异,根据需要适当变更进行说明)而省略详细说明。此外,这种垫片48b可用于绕中心轴CL以120°的等间隔配置3个小齿轮29的差动齿轮机构。此时,垫片48b的2个小齿轮背面部56覆盖3个小齿轮29中的2个小齿轮29的背面,而剩余的1个小齿轮29的背面被前述的垫片48的小齿轮背面部56覆盖即可。
图7概要地示出了第3实施方式的垫片48c的结构。第3实施方式的垫片为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2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通过参照第2实施方式而省略详细说明。
垫片48c相对于1个侧齿轮背面部57具有多个(第3实施方式中为2个)小齿轮背面部56。此外,多个(第3实施方式中为2个)贯通孔58具有绕中心轴CL以90°的中心角交叉的轴心。
此外,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可获得实质上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因此,关于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参照第1实施方式(其中,关于结构的差异,根据需要适当变更进行说明)而省略详细说明。这种垫片48c可用于绕中心轴CL以90°的等间隔配置4个小齿轮29的差动齿轮机构。
此外,本发明不仅可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用于相对于1个侧齿轮背面部而具有1个小齿轮背面部的垫片,还可如第2、3实施方式那样用于相对于1个侧齿轮背面部而具有多个小齿轮背面部的垫片。另外,此时,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也可以不是如第2、3实施方式那样将小齿轮背面部的数量设为2个,而是根据小齿轮的数量将小齿轮背面部的数量和连结部的数量适当设定为3个或4个等。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垫片的差动装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例如还可用于具有垫片的传动装置。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树脂材料成型垫片,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作为垫片的成型材料,例如可采用金属、树脂材料中混合了强化材料的复合材料。这里,作为强化材料,可举出金属、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硼纤维等。

Claims (8)

1.一种垫片,其具有:
覆盖1个差动齿轮(29)的背面的至少1个差动齿轮背面部(56);
覆盖1个输出齿轮(31)的背面的输出齿轮背面部(57);以及
将所述输出齿轮背面部(57)和所述差动齿轮背面部(56)之间连结起来的至少1个连结部(61),
在所述差动齿轮背面部(56)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差动齿轮(29)的背面以平面进行抵接的抵接部(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垫片,其中,
在所述差动齿轮背面部(56)的内表面上形成有:
所述抵接部(62);
随着从所述抵接部(62)去往所述差动齿轮(29)的径向外方而弯曲的弯曲部(63);以及
被设置在所述抵接部(62)与所述弯曲部(63)之间的凹部(6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垫片,其中,
在所述输出齿轮背面部(57)的内表面上形成有:
与所述输出齿轮(31)的背面以面进行抵接的输出齿轮平面部(65);
随着从所述输出齿轮平面部(65)去往所述输出齿轮(31)的径向外方而弯曲的输出齿轮弯曲部(66);以及
被设置在所述输出齿轮平面部(65)与所述输出齿轮弯曲部(66)之间的输出齿轮凹部(7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垫片,其中,
在所述输出齿轮背面部(57)的内表面上形成有:
与所述输出齿轮(31)的背面以面进行抵接的输出齿轮平面部(65);
随着从所述输出齿轮平面部(65)去往所述输出齿轮(31)的径向外方而弯曲的输出齿轮弯曲部(66);以及
被设置在所述输出齿轮平面部(65)与所述输出齿轮弯曲部(66)之间的输出齿轮凹部(70)。
5.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
输入部件(14);
多个差动齿轮(29),它们在背面侧具有差动齿轮平面区域(51)和在该差动齿轮平面区域(51)的外周扩展的差动齿轮曲面区域(38),并且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
1对输出齿轮(31),它们在背面侧具有输出齿轮平面区域(53)和在该输出齿轮平面区域(53)的外周扩展的输出齿轮曲面区域(45),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且与所述多个差动齿轮(29)啮合;以及
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个垫片(48、48b、48c)。
6.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
输入部件(14);
多个差动齿轮(29),它们在背面侧具有差动齿轮平面区域(51)和在该差动齿轮平面区域(51)的外周扩展的差动齿轮曲面区域(38),并且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
1对输出齿轮(31),它们在背面侧具有输出齿轮平面区域(53)和在该输出齿轮平面区域(53)的外周扩展的输出齿轮曲面区域(45),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且与所述多个差动齿轮(29)啮合;以及
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个垫片(48、48b、48c)。
7.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
输入部件(14);
多个差动齿轮(29),它们在背面侧具有差动齿轮平面区域(51)和在该差动齿轮平面区域(51)的外周扩展的差动齿轮曲面区域(38),并且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
1对输出齿轮(31),它们在背面侧具有输出齿轮平面区域(53)和在该输出齿轮平面区域(53)的外周扩展的输出齿轮曲面区域(45),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且与所述多个差动齿轮(29)啮合;以及
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个垫片(48、48b、48c)。
8.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
输入部件(14);
多个差动齿轮(29),它们在背面侧具有差动齿轮平面区域(51)和在该差动齿轮平面区域(51)的外周扩展的差动齿轮曲面区域(38),并且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
1对输出齿轮(31),它们在背面侧具有输出齿轮平面区域(53)和在该输出齿轮平面区域(53)的外周扩展的输出齿轮曲面区域(45),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且与所述多个差动齿轮(29)啮合;以及
被收纳在所述输入部件(14)内的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个垫片(48、48b、48c)。
CN201710881392.0A 2016-09-27 2017-09-26 垫片和差动装置 Pending CN1078829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8542 2016-09-27
JP2016188542A JP2018053966A (ja) 2016-09-27 2016-09-27 ワッシャーおよび差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2948A true CN107882948A (zh) 2018-04-06

Family

ID=61564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81392.0A Pending CN107882948A (zh) 2016-09-27 2017-09-26 垫片和差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8161B2 (zh)
JP (1) JP2018053966A (zh)
CN (1) CN107882948A (zh)
DE (1) DE1020172172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27118B2 (ja) * 2016-07-20 2019-06-05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ギヤ部材の支持部潤滑構造、並びに差動装置
DE102019216674A1 (de) * 2019-10-29 2021-04-2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Sphärisches Differentialgetriebe mit Geometrie zur Vermeidung von selbsterregten Reibungsschwingunge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504249A (ja) * 2001-10-04 2005-02-10 プジョー シトロエン オートモービル エス アー 自動車用のトルク伝達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
JP2009198003A (ja) * 2008-02-21 2009-09-03 Magna Powertrain Ag & Co Kg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ギア装置
JP2013221604A (ja) * 2012-04-19 2013-10-28 Gkn Driveline Japan Ltd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203483A (ja) * 2014-04-16 2015-11-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0457A (en) 1971-10-04 1974-10-08 Houdaille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animal waste
JPS5857904B2 (ja) 1975-02-27 1983-12-22 株式会社東芝 ハンドウタイソウチノ セイゾウホウホウ
JP4857465B2 (ja) 2000-12-27 2012-01-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プラネタリギヤ装置
US7207110B2 (en) * 2002-12-02 2007-04-24 Tesma International Inc. Differential housing with integrated ring gear
US7270026B2 (en) * 2003-01-30 2007-09-18 Ford Motor Company Differential assembly
US7278948B2 (en) * 2005-04-25 2007-10-09 American Axle & Manufacturing, Inc. “Zero” lash spherical differential assembly using spring washers
JP5072099B2 (ja) * 2008-02-27 2012-11-14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5198970B2 (ja) 2008-08-01 2013-05-15 Gknドライブライ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11085232A (ja) 2009-10-19 2011-04-28 Gkn Driveline Japan Ltd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504249A (ja) * 2001-10-04 2005-02-10 プジョー シトロエン オートモービル エス アー 自動車用のトルク伝達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
JP2009198003A (ja) * 2008-02-21 2009-09-03 Magna Powertrain Ag & Co Kg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ギア装置
JP2013221604A (ja) * 2012-04-19 2013-10-28 Gkn Driveline Japan Ltd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5203483A (ja) * 2014-04-16 2015-11-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車両用差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53966A (ja) 2018-04-05
DE102017217222A1 (de) 2018-03-29
US20180087642A1 (en) 2018-03-29
US10288161B2 (en) 2019-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31352U (zh) 直齿圆柱齿轮差速器
CN102482955B (zh) 可变气门正时装置
JP6265184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CN106461051B (zh) 差动装置
CN106553526B (zh)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7869565A (zh) 垫片和差动装置
CN107882948A (zh) 垫片和差动装置
CN104884289B (zh)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
CN103161884A (zh) 偏心摆动型减速机
CN103782065B (zh) 斜齿轮及动力传递装置
CN101260929A (zh) 车辆行星齿轮装置
CN106489043A (zh) 末级传动装置
CN102979880B (zh) 具有密集小锥齿轮列的紧凑差速齿轮机构
JP2021028515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06266373A (ja)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CN102563002A (zh) 差速器
CN107642591A (zh) 齿轮部件的支承部润滑结构以及差动装置
CN110296206A (zh) 差动装置
CN106553528B (zh)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5715245U (zh) 具有包覆式连接装置的双轴枢纽器
CN108691999A (zh) 行星齿轮机构
CN106555855B (zh) 差速器、动力传动系统及车辆
CN104806753B (zh) 变速器
CN106555853B (zh)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6555849B (zh) 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0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