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71637A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71637A CN107871637A CN201610847735.7A CN201610847735A CN107871637A CN 107871637 A CN107871637 A CN 107871637A CN 201610847735 A CN201610847735 A CN 201610847735A CN 107871637 A CN107871637 A CN 1078716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uator
- contact
- contact surface
- button
- sw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13/6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with contact-driving member moved alternately in opposite dir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6—Driv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Tumbler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开关,包括:按钮(1),具有按钮接触面(11);驱动件(2),具有驱动件接触面(21);可关于第一轴线摆动的摆动件(3);弹性元件(4),连接在所述驱动件(2)与所述摆动件(3)之间,并将所述驱动件(2)的驱动件接触面(21)抵靠在所述按钮(1)的按钮接触面(11)上;以及第一动触头(81)和第一静触头(51)。驱动件(2)被配置为当所述按钮(1)被按下时驱动摆动件(3)摆动,从而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或断开。该开关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紧凑,驱动机构动作可靠,并且允许开关在减小按钮行程的同时,保证驱动件能够回复到位以便于下一次操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各实施方式涉及开关领域,尤其涉及按钮开关。
背景技术
按钮开关是一种在每次按压操作后按钮能够回到原位的开关。在一次按压后,按钮开关能切换到导通或断开状态,而在下一次按压操作后,按钮开关将从导通或断开状态切换到其相反的(断开或导通)状态。
现有的按钮开关通过驱动件驱动摆动件摆动,然后摆动件再驱动开关桥动作以实现电路的通断操作。在这样的现有的按钮开关中,在按钮每次被释放时驱动件都将回到中间位置,因而当再次按下按钮以操作开关时,驱动件都要先从中间位置旋转倾斜一定角度后才能开始驱动摆动件并进而驱动开关的动触头动作。这使得从按钮的操作到开关的切换动作之间存在延时,而这不利于对开关的及时准确的控制。另外,在驱动件旋转过程中,驱动件与摆动件的接触面将产生摩擦,一方面,如果该摩擦面因灰尘、制造、使用等原因变得粗糙时,有可能使驱动件不能旋转,从而开关失去功能;另一方面,该摩擦长期导致的磨损可能改变驱动件和摆动件的接触点的尺寸和形状,从而使得驱动件无法与摆动件准确配合而驱动摆动件动作。这使得该开关的工作不稳定可靠。而且,现有技术中的该开关的零件较多,对零件的制造和装配精度要求较高,这也增加了该开关的制造成本。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的按钮开关中,施加在按钮上的按压力的方向通常不同于直接驱动动触头动作的驱动力,因而需要使用特定的机构将用户施加的向下的按压力转换为直接驱动动触头动作的驱动力。这种力的转换的效率通常较低,因而需要用户施加相对更大的按压力,并且这种力的转换也由于特定机构的可靠性、制造精度以及磨损、污染等因素而不够可靠。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开关,包括:按钮,具有按钮接触面;驱动件,具有驱动件接触面;可关于第一轴线摆动的摆动件;弹性元件,连接在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摆动件之间,并将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件接触面抵靠在所述按钮的按钮接触面上;以及第一动触头和第一静触头。所述驱动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按钮被按下时所述驱动件在其第一摆动限位驱动所述摆动件摆动到第一位置,当释放所述按钮时,所述弹性元件驱动所述驱动件相对于所述按钮摆动到其第二摆动限位,并且当所述按钮被再次按下时所述驱动件在其第二摆动限位驱动所述摆动件摆动到第二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中,所述第一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而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中,所述第一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断开。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述驱动件的摆动过程中,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件接触面与所述按钮的按钮接触面二者上的彼此之间的接合点变化。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驱动件接触面与所述按钮接触面中的至少一个为凸弧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按钮接触面为异形曲面,并且所述驱动件接触面至少具有与所述按钮接触面的异形曲面的两个端部的形状互补的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述驱动件接触面与所述按钮接触面上具有相互啮合的齿。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驱动件接触面与所述按钮接触面之间具有足够的摩擦系数,使得在所述驱动件接触面相对于所述按钮接触面的摆动过程中防止所述驱动件接触面与所述按钮接触面之间的滑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该开关还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中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限定所述驱动件的所述第一摆动限位和第二摆动限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述按钮上设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限定所述驱动件的所述第一摆动限位和第二摆动限位。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元件枢转连接在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摆动件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驱动件被配置为在所述驱动件按压所述摆动件而使其摆动的过程中,所述驱动件相对于所述按钮不摆动,使得在所述驱动件按压所述摆动件的过程中,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摆动件之间的接触位置变化。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摆动件包括摆动片和驱动臂,所述第一动触头位于所述摆动片上,所述驱动臂的纵向垂直于所述摆动片,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在所述驱动臂上延伸并关于所述第一轴线对称分布;所述驱动件具有用于按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一个驱动面,并且所述驱动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按钮被按下时所述驱动面按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中的一个以使所述摆动件摆动,并且所述摆动件的所述第一接触面或第二接触面上的被所述驱动面按压的位置逐渐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彼此相邻的一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该开关还包括开关桥,所述第一动触头位于所述开关桥上,所述摆动件与所述开关桥配合。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在所述驱动臂上延伸并关于所述第一轴线对称分布;所述驱动件具有用于按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的一个驱动面,并且所述驱动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按钮被按下时所述驱动面按压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中的一个以使所述摆动件摆动,从而所述摆动件驱动所述开关桥摆动到使所述第一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或断开的位置,并且所述摆动件的所述第一接触面或第二接触面上的被所述驱动面按压的位置逐渐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彼此相邻的一端。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从彼此相互靠近的一端到其远端的延伸方向关于垂直于所述摆动片的主表面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轴线的一侧倾斜一角度。所述角度可以在0度至20度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驱动件具有平的驱动面,在所述摆动件上具有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所述驱动件被配置为当所述按钮被按下时所述驱动面按压所述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中的一个以使所述摆动件摆动,并且所述驱动面上的按压所述第一接触点或第二接触点的位置逐渐靠近所述驱动面的边缘。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该开关还包括第二动触头和第二静触头。在所述摆动件的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中,所述第一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动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断开,而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中,所述第一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断开并且所述第二动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接触。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开关中,由于驱动件是通过驱动件接触面与按钮的按钮接触面之间的接合来实现驱动件的摆动支撑,并且在驱动件的摆动过程中,驱动件接触面与按钮接触面之间的接合点是变化的,因此在驱动件的复位过程中,弹性元件既可以在驱动件位于其最左侧摆动极限位置时将其复位到其最右侧摆动极限位置以为下一次的驱动动作做好准备,又可以在驱动件位于其最右侧摆动极限位置时将其复位到其最左侧摆动极限位置以为下一次的驱动动作做好准备。这样,驱动件能够在驱动摆动件动作的过程中不摆动以减小驱动件的行程和提高驱动机构驱动摆动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仅在复位过程中通过驱动件接触面与按钮的按钮接触面之间的接合来使驱动件能够回复到另一侧的摆动极限位置。
同时,驱动件接触面与按钮接触面之间的接合也使得驱动件的驱动面的旋转半径增大到超出驱动面与驱动件和按钮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紧凑的开关内部空间中实现驱动件的更大的摆动幅度,这也减小了驱动件和按钮的行程,同时减小了开关的尺寸。
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开关中,通过将动触头设置在摆动件上,使得摆动件既作为接收驱动件的驱动力的执行件,同时又作为直接带动动触头动作的开关桥,这使得开关的驱动机构驱动动触头动作的操作更加高效可靠,同时减少了开关中的零件数量,使得开关的结构变得简单。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阅读下文对示范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时,这些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分解视图;
图2是图1中的按钮的正视图;
图3是图1中的驱动件的立体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按钮与驱动件的配合;
图5示出了图4中的按钮与驱动件的配合的替代方式;
图6示出了图4中的按钮与驱动件的配合的另一替代方式;
图7是图1中的摆动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图1中的摆动件的正视图;
图9是图1中的开关处于第一状态的截面图;
图10是图1中的开关处于第二状态的截面图;
图11是图1中的开关处于第三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图1中的开关处于第四状态的截面图;
图13是图1中的开关处于第五状态的截面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的开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仅通过示例性方式来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
参考图1,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该开关可以用于各种控制电路通断的开关装置中,例如可以将至少一个该开关安装在开关面板中以构成适于安装在墙上的开关装置,以控制例如电灯的开关操作。
如图1所示,该开关包括由上壳91和下壳92组成的外壳。在外壳中容纳有按钮1、驱动件2、可关于第一轴线摆动的摆动件3、弹性元件4、位于摆动件3上的第一动触头81和第二动触头82、动触头接线端子83、第一静触头51和第二静触头52。如图2-4所示,在按钮1上具有按钮接触面11,并且在驱动件2上具有驱动件接触面21。在驱动件上还设有固定槽23,以枢转安装弹性元件4的一端。当将弹性元件4连接在驱动件2与摆动件3之间时,弹性元件4的弹性回复力将迫使驱动件2的驱动件接触面21抵靠在按钮1的按钮接触面11上。弹性元件4可以是压簧、扭簧或其他形式,只要其能够分别向驱动件2和摆动件3施加弹性回复力即可。
在图2-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按钮接触面11为凸弧面,而驱动件接触面21为平面,并且在按钮接触面11和驱动件接触面21上具有齿。这样,当驱动件接触面21抵靠在按钮接触面11上时,驱动件接触面21上的齿将与按钮接触面11上的齿啮合。这样的结构将使得在驱动件接触面21沿着凸弧面形的按钮接触面11“滚动”移动(即不相对彼此发生滑动)时,驱动件2能够相对于按钮1摆动。在该摆动的过程中,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二者上的彼此之间的接合点将变化,尤其是在驱动件2摆动到左、右两个极限位置时,驱动件接触面21将在其相距最远的两端处与按钮接触面11上的两个末端分别接合。在驱动件的两个摆动极限位置处接合点的位置的变化对于驱动件2的复位是有利的,这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上的相互啮合的齿保证了在摆动过程中驱动件接触面21仅能沿按钮接触面11“滚动”啮合而不能在二者之间产生滑动,这对于使驱动件2的每次摆动复位是重要的。为了防止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也可以不设置齿,而是使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之间具有足够的摩擦系数而使得驱动件2在弹性元件4的回复力的作用下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之间仅能相对滚动而不会滑动。这可以通过增大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的表面粗糙度或在二者上施加防滑涂层而实现。
为了使驱动件2相对于按钮1摆动而使驱动件2摆动到左、右两个极限位置时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上的接合点位置不同,还可以将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可以将驱动件接触面21设置为凸弧面而将按钮接触面11设置为平面,或者将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都设置为凸弧面。
还可以将按钮接触面11设置为异形曲面,并且将驱动件接触面21设置为至少具有与按钮接触面11的异形曲面的两个端部的形状互补的部分。例如,如图5所示,按钮接触面11在两端向内凹而中间部分凸起,则驱动件接触面21至少具有与这两端的向内凹的部分的形状互补的向外凸的部分,从而随着驱动件接触面21沿按钮接触面11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滚动,驱动件接触面21至少在摆动的左右两个极限位置处与按钮接触面11恰当地配合以使得驱动件2可以在这两个摆动的极限位置顺利地绕不同的接合点摆动。当然,有利的是,驱动件接触面21的中间部分也与按钮接触面11的中间部分互补,这样当驱动件2摆动到中间位置时,驱动件接触面21的中间部分也与按钮接触面11的中间部分匹配,从而有利于驱动件2平稳地从一端摆动到另一端。
如图6所示,按钮接触面11也可以为内凹的梯形并且在梯形的上顶点处具有圆角,而驱动件接触面21则至少具有与该内凹的梯形的斜边以及圆角的形状互补的直边和圆角。这同样可以实现驱动件2顺利地从一端摆动到另一端。
图7示出了图1中的摆动件3。该摆动件3包括摆动片34和驱动臂35。第一动触头81和第二动触头82位于摆动片34的相对的两个侧面上。摆动片34的底端为摆动支撑部31,其摆动支撑在电连接到动触头接线端子83的导电座84上,从而摆动件3可以关于第一轴线摆动。摆动片34上还具有突起36,以便于可枢转地支撑弹性元件4。驱动臂35的纵向垂直于摆动片34,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在驱动臂35上延伸并关于所述第一轴线对称分布在第一轴线的不同侧。摆动件3的至少摆动片34部分是导电材料的,从而经由摆动片34和导电座84将摆动片34上的第一动触头81和第二动触头82电连接到动触头接线端子8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从彼此相互靠近的一端到其远端的延伸方向关于垂直于摆动片34的主表面的方向朝向第一轴线的一侧倾斜一角度A,使得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的延伸方向不再垂直于摆动片34的主表面(在图8中清楚地示出)。这对于在开关的操作过程中减小按钮1以及驱动件2的行程是特别有利的,这将在后面详细介绍。有利的是,该倾斜的角度在0度到20度之间。该倾斜的角度例如为5度。
回到图3,在驱动件2上具有驱动臂24,在驱动臂的末端形成驱动面22,以用于与摆动件3上的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接触从而驱动摆动件3摆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面22形成在驱动件2一端的凹槽中,以便于驱动面22在驱动摆动件3摆动的过程中始终与第一接触面32或第二接触面33保持接触而不会从其脱离。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驱动件2上的驱动面22为非平面,尤其是围绕驱动臂24的末端的凸曲面,使得在驱动面22按压摆动件3的第一接触面32或第二接触面33的过程中,驱动面22上的与所述第一接触面32或第二接触面33接触的位置变化。这对于在开关的操作过程中减小按钮1以及驱动件2的行程是特别有利的,这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如图1和图9所示,在外壳中设有限位件6。限位件6位于驱动件2的两侧以限定驱动件2的两个摆动极限位置。作为替代或者额外地,如图2和图9所示,可以在按钮1上设有限位面12,限位面12也可以限定驱动件2的摆动极限位置。
开关的按钮1、驱动件2、弹性元件4和摆动件3按照图9中所示的状态装配在一起,使得在按钮1没有被按下的自然状态时,弹性元件4一端抵靠驱动件2使其在限位件6和/或限位面12的约束下保持在向一侧(图9中为向右侧)的摆动极限位置,而弹性元件4的另一端迫使摆动件3保持在与驱动件2的摆动方向相反的向另一侧的摆动极限位置(即第一位置),从而摆动件3的一侧(在图9中为摆动件3的左侧)上的第一动触头81处于向左的摆动位置而与位于摆动件3左侧的第一静触头51(图9中未示出)接触,而摆动件3的另一侧(在图9中为摆动件3的右侧)上的第二动触头82也处于向左的摆动位置而与位于摆动件3右侧的第二静触头52(图9中未示出)断开。因此,在该状态下,该开关的摆动件3将与摆动件3和导电座84关联的动触头接线端子83和与第一静触头51关联的第一静触头接线端子之间的电路(即第一电路)导通,同时将与摆动件3和导电座84关联的动触头接线端子83和与第二静触头52关联的第二静触头接线端子之间的电路(即第二电路)断开。此时,驱动件2的驱动面22距离摆动件3的右侧的第二接触面33不接触或者刚刚接触而不向第二接触面33以及摆动件3施加作用力。
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由于驱动件2位于其最右侧的摆动位置,驱动件2上的驱动件接触面21在其最右侧的点处与按钮1的按钮接触面11接合。此时,弹性元件4与驱动件2的连接点位于弹性元件4与摆动件3的连接点和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的连线的右侧,而弹性元件4由于是枢转连接在驱动件2与摆动件3之间而始终沿着弹性元件4与摆动件3的连接点和弹性元件4与驱动件2的连接点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向驱动件2施加回复力,因此,弹性元件4作用在驱动件2上的回复力将向驱动件2施加关于位于最右侧的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的逆时针方向的扭矩,由此,该扭矩将驱动件2抵靠在限位件6和/或限位面12上而使得驱动件2保持在该摆动极限位置。
如图10所示,当按下按钮1时,驱动件2将在按钮1的作用下向下移动。由于受到弹性元件4施加的逆时针扭矩和限位件6和/或限位面12的约束,驱动件2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不会相对于按钮1摆动,则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的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而仍然位于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的最右端。在该按压过程中,当驱动件2的驱动面22接触到摆动件3的第二接触面33后将继续按压第二接触面33使得摆动件3朝右侧摆动。由于驱动件2在该按压过程中不摆动而摆动件3则在该按压过程中向右摆动,因此在驱动件2与摆动件3接触之后的按压过程中,驱动件2与摆动件3之间的相对姿态将发生变化,即摆动件3的第二接触面33上的被驱动件2的驱动面22按压的位置逐渐靠近第一接触面32与第二接触面33的彼此相邻的一端,即靠近摆动件3的中心。
如图11所示,当继续按压按钮1时,摆动件3将摆动通过其相对于外壳的中间位置而摆动到与之前相反的一侧(图11中的右侧)的摆动极限位置(即第二位置)。在此过程中,一旦摆动件3摆动到摆动件3与弹性元件4的连接点位于弹性元件4与驱动件2的连接点的右侧时,弹性元件4的回复力将驱动摆动件3加速向右摆动到右侧摆动极限位置。此时,摆动件3右侧面上的第二动触头82与摆动件3右侧的第二静触头52接触而使第二电路导通,同时摆动件3左侧面上的第一动触头81与摆动件3左侧的第一静触头51断开而使第一电路断开,从而实现该开关对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通断切换操作。
在上述按压按钮1的过程中,随着摆动件3的摆动,驱动件2不摆动,使得第二接触面33上的与驱动面22接触的位置逐渐变化,而驱动件2对摆动件3施加的力与摆动件3的摆动轴线(即第一轴线)之间的力臂长度保持不变。这样,在按压按钮1的整个过程期间,驱动件2可以始终保持以同样的单位行程驱动摆动件3摆动同样的角度,而不会随着摆动件3的摆动而逐渐远离摆动件3的摆动轴线从而导致需要以更大的单位行程来驱动摆动件3摆动同样的角度。由此,该驱动件2与摆动件3组成的驱动机构缩短了该开关的按钮1切换电路操作所需的按压行程,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在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从彼此相互靠近的一端到其远端的延伸方向关于垂直于摆动片34的主表面的方向朝向第一轴线的一侧倾斜一角度A的情况下,随着摆动件3的摆动,驱动件2的驱动面22能够在相对于摆动件3的第二接触面33移动的过程中更快速地向摆动件3的中心移动。这使得驱动件2向下按压摆动件3移动相对更小的行程就可以使摆动件3摆动同样的角度而到达切换电路的通断的操作位置。因此,该倾斜角度进一步缩短了该开关的按钮1切换电路操作所需的按压行程,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在驱动件2的驱动面22为非平面,尤其是围绕驱动臂24的末端的凸曲面的情况下,随着摆动件3的摆动,在驱动件2的驱动面22相对于摆动件3的第二接触面33移动的过程中,摆动件3的第二接触面33的位于驱动面22的更靠近摆动件3的中心的一侧(图10中的驱动面22的左侧)的部分将更早地与驱动面22的更靠近摆动件3的中心的一侧的部分接触。这进一步使得驱动件2向下按压摆动件3移动相对更小的行程就可以使摆动件3摆动同样的角度而到达切换电路的通断的操作位置。因此,该非平面的驱动面22进一步缩短了该开关的按钮1切换电路操作所需的按压行程,方便了用户的操作。
当从图11中的状态释放按钮1时,由于此时摆动件3已经摆动到了右侧的摆动极限位置,即弹性元件4与摆动件3之间的连接点已经向摆动件3的另一侧(图11中为右侧)偏转,使得弹性元件4与驱动件2的连接点变为在弹性元件4与摆动件3的连接点和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的连线的左侧,因此,弹性元件4作用在驱动件2上的回复力将向驱动件2施加关于位于最右侧的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的顺时针方向的扭矩。该顺时针方向的扭矩将驱动驱动件2的驱动件接触面21沿着按钮1的按钮接触面11“滚动”而使驱动件2向左侧摆动,如图12所示。在该“滚动”过程中,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之间的接合点将逐渐向左移动。
即使当驱动件2摆动到如图12中所示的关于外壳的中间位置,即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以及驱动件2与弹性元件4的连接点都处于关于外壳的中间位置时,由于摆动件3与弹性元件4的连接点始终因为摆动件3保持在向右的摆动极限位置而位于右侧,因此弹性元件4与驱动件2的连接点仍然处于弹性元件4与摆动件3的连接点和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的连线的左侧。因此,弹性元件4作用在驱动件2上的回复力仍将向驱动件2施加关于位于中间位置的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的顺时针方向的扭矩,而使驱动件2继续向左摆动并通过摆动件2的摆动轴线(即第一轴线),直到驱动件2抵靠到位于摆动件2的摆动轴线的左侧的限位件6和/或限位面12上而使得驱动件2保持在该摆动极限位置,如图13所示。此时,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已经移动到了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的最左侧。
在以上驱动件2的摆动过程中,由于按钮1已被释放,弹性元件4的回复力在驱动驱动件2的摆动的同时,还驱动驱动件2和按钮1一同向上移动而远离摆动件3。因此,在驱动件2的摆动过程中,驱动件2不再接触并按压摆动件3。也就是说,在驱动件2的摆动过程中,驱动件2的运动不会受到摆动件3的影响,同时摆动件3也将在弹性元件4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在向右的极限摆动位置而保持对第一电路的断开和第二电路的接通的操作状态。而驱动件2也将在限位件6和/或限位面12的约束以及弹性元件4的回复力的作用下保持在该最左侧的摆动极限位置。由此,按钮1的复位动作完成,并且驱动件2也为下一次的按钮1的按下操作做好了准备。
当再次按下按钮1时,驱动件2将被按钮1驱动而向下移动并接触和按压摆动件3左侧的第一接触面32而使摆动件3向左摆动,同时驱动件2保持不相对于按钮1摆动,使得摆动件3左侧的第一动触头81与第一静触头51再次接触,而摆动件3右侧的第二动触头82与第二静触头52再次断开,由此开关再次接通第一电路并断开第二电路,从而实现开关对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再次通断切换操作。在该按压过程中,驱动件2的驱动面22也将相对于摆动件3的第一接触面32移动而逐渐靠近摆动件3的中心,并且也将与驱动面22驱动第二接触33时一样,实现缩短驱动件2的行程的效果。
当再次释放按钮1时,驱动件2将按照与以上关于图11-图13描述的过程类似的过程再次摆动到最右侧的摆动极限位置,同时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的接合点也将再次变化到驱动件接触面21和按钮接触面11的最右端,以为下一次的驱动件2的驱动摆动件3的动作和驱动件2的摆动复位做好准备。
在以上描述的开关的实施方式中,由于驱动件2在驱动摆动件3的过程中不摆动或旋转,驱动件2与摆动件3的摆动轴线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因此,驱动件2能够以恒定的单位行程驱动摆动件3摆动同样的角度,从而使得驱动件2的行程(以及按钮1的行程)可以更小。因此,用户可以更轻松的操作按钮1以实现开关的可靠切换操作。而且,由于驱动件2驱动摆动件3摆动到位的决定因素在于驱动件2与摆动件3的摆动轴线之间的距离,因此,可以通过简单地设置驱动件2与摆动件3的摆动轴线之间的距离而使该开关获得期望的驱动件2行程和按钮1的行程。例如,通过将该距离设置得足够小,可以使驱动件2和按钮1的行程变得更小。
在以上描述的开关的实施方式中,驱动件2作用在摆动件3上的力的方向与按压按钮1的力的方向基本相同。因此,用户按压按钮1的力的大部分都可以直接转化为驱动件2驱动摆动件3动作以切换动触头的位置的有效力。因此,该开关中的力的转化效率高,从而降低了对用户按压按钮1的力的要求。
另外,通过将动触头直接设置在摆动件3上,使得摆动件3既作为接受驱动件2的驱动的执行件又作为直接带动动触头动作的开关桥,这不仅使得开关中的零件的数量更少,更使得驱动件2的驱动力能够直接作用在动触头上而不需要经过其他零件的转化,因此驱动件2的驱动力可以更加高效地驱动动触头动作,同时开关的动作机构对尺寸的敏感度更小,开关的操作更加可靠。
在以上描述的开关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弹性元件4连接在驱动件2与摆动件3之间,同一个弹性元件4既能够加速驱动摆动件3摆动到摆动极限位置以尽快实现对电路的通断切换操作,并且在驱动件2复位的过程中,始终向摆动件提供支撑力以将摆动件3保持在摆动极限位置以保持相应的动触头与静触头的可靠接通或断开位置,同时还能够将驱动件2驱动复位,从而避免了使用两个不同的弹性元件来分别实现以上两个功能。因此,这也使得开关中的零件数量减少,从而简化了开关的结构。而且,在按钮1被按压到底部的时候,弹性元件4被最大程度地压缩,从而弹性元件4为动触头提供了最大的接触力,这使得动触头在与静触头接触时能够更加可靠地接触,并减少动触头与静触头接合时产生的跳动。
在以上描述的开关的实施方式中,在驱动件2驱动摆动件3的操作过程中不摆动,并且在驱动件2的复位过程中被直接复位到下次将要驱动摆动件3时的摆动极限位置。这样,驱动件2在没有按压按钮1的开关的自然状态下始终处于待按压摆动件3的摆动极限位置而并不存在一个中间位置,因此驱动件2每次都能准确地驱动摆动件3动作以顺利实现开关的切换电路的操作,而不必担心在每次按压过程中驱动件2不能从其中间位置准确到达驱动摆动件3的预定位置。
在以上描述的开关的实施方式中,通过位于外壳上的限位件6和/或位于按钮1上的限位面12来定义驱动件2的两个摆动极限位置,使得可以通过简单地控制外壳和/或按钮1上的限位件6和/限位面12的位置而精确控制驱动件2按压摆动件3时的位置,这也便于获得驱动件2在摆动件3两侧的分别的驱动位置的更高的对称性。
在以上描述的开关的实施方式中,由于驱动件2是通过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1的按钮接触面11之间的接合来实现驱动件2的摆动支撑,并且在驱动件的摆动过程中,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之间的接合点是变化的,因此在驱动件2的复位过程中,弹性元件4既可以在驱动件2位于其最左侧摆动极限位置时将其复位到其最右侧摆动极限位置以为下一次的驱动动作做好准备,又可以在驱动件2位于其最右侧摆动极限位置时将其复位到其最左侧摆动极限位置以为下一次的驱动动作做好准备。同时,驱动件接触面21与按钮接触面11之间的接合也使得驱动件2的驱动面22的旋转半径增大到超出驱动面22与驱动件2和按钮1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紧凑的开关内部空间中实现驱动件2的更大的摆动幅度,这也减小了驱动件2和按钮1的行程,同时减小了开关的尺寸。
在以上描述的开关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提高了按压按钮1的力到驱动动触头动作的力的转化效率,并且没有其他机构为驱动件2的运动带来明显增大的阻力,因此,与传统的开关相比,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开关在操作时对按压按钮1的按压力的要求并没有明显增大。
还可以在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变型,以实现以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各种有利技术效果中的至少一部分。
在图1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开关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开关的区别在于,摆动件3仅用作接受驱动件2的驱动的执行件。该摆动件3上没有动触头,而仅在下端具有一个驱动头37。摆动件3的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与驱动头37之间的位置处设有摆动轴38,摆动轴38旋转支撑在外壳上。开关中还另外设有一个单独的开关桥7。开关桥7是由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其两端分别作为第一动触头81和第二动触头82。开关桥7的一侧的中心摆动支撑在电连接到动触头接线端子83的导电座84上,并且摆动件3的驱动头37接触开关桥7的另一侧。当按钮1按下时,驱动件2按照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方式驱动摆动件3摆动到两个不同的摆动极限位置(即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而摆动件3上的驱动头37将按压开关桥7的与摆动件3的驱动头37的摆动方向相同的一侧(即与摆动件的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的摆动方向相反的一侧),使得开关桥7的该侧的端部上的第一动触头81或第二动触头82与相应的第一静触头51或第二静触头52接触,同时使得开关桥7的另一端上的第二动触头82或第一动触头81与相应的静触头断开,从而实现开关的切换电路的通断状态的操作。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引入了位于摆动件3的摆动轴线下方的开关桥7,摆动件3驱动动触头接通和断开第一电路与第二电路的顺序将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反。而在释放按钮1时,驱动件2将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方式被弹性元件4驱动而摆动到另一摆动极限位置而复位。
在图1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开关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开关的区别在于,驱动件2具有平的驱动面22’,并且在摆动件3上不再具有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而是具有位于摆动轴线(第一轴线)两侧的第一接触点36和第二接触点37。当按钮1被按下时,驱动件2的驱动面22’同样不摆动,而是随按钮1一起直线移动以按压第一接触点36和第二接触点37中的一个以使摆动件3摆动而使摆动件3上的动触头分别与第一静触头51和第二静触头52接触或断开。在该按压过程中,驱动面22’上的按压第一接触点36或第二接触点37的位置逐渐靠近驱动面22’的边缘。也就是说,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地,在按压过程中,驱动件2与摆动件3之间的接触点也在变化,而驱动件2的向摆动件3的施力点与摆动件3的摆动轴线(第一轴线)之间的距离也保持不变。而在释放按钮1时,驱动件2将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方式被弹性元件4驱动而摆动到另一摆动极限位置而复位。
在图16-图17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开关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开关的区别在于,驱动件2通过枢轴25枢转安装在按钮1上,并且驱动件2下方具有接触肋26。摆动件3一端还具有固定柱38,另一端还具有拨杆39。弹性元件4一端套在固定柱38上以固定连接到摆动件3,弹性元件4的另一端抵靠驱动件2的接触肋26。摆动件3的拨杆39耦合到开关桥7。第一动触头81和第二动触头82位于开关桥7的两侧而不是在摆动件3上。当按下按钮1时,按钮1驱动驱动件2向下移动,但是驱动件2同样不摆动或旋转。驱动件2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驱动摆动件3的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以使摆动件3摆动到摆动极限位置,从而摆动件3上的拨杆39拨动开关桥7,使开关桥7上的第一动触头81或第二动触头82与相应的静触头接触或断开。当释放按钮1时,弹性元件4将推动驱动件2向上移动。此时,由于弹性件2是与驱动件2的接触肋26抵靠接触的,而驱动件2在按钮1刚释放时还处于摆动极限位置,因此,接触肋26是相对于弹性元件4的端部倾斜的,由此弹性元件4仅在该接触肋26的一端向驱动件2施加回复力。而由于按钮1刚释放时,摆动件3的摆动方向与驱动件2的摆动方向相同(可参考图11),此时弹性元件4将在接触肋26的更低的一端向驱动件2施加回复力,而使得驱动件2旋转到另一侧的摆动极限位置,从而完成复位。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开关桥7,而直接将动触头设置在摆动件3上,如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
应当了解,虽然以上各实施方式的开关能够连接两路电路并通过开关的操作实现这两路电路的交替通断切换操作,但该开关中也可以仅使第一静触头51和第二静触头52中的一个连接一路电路而使第一静触头51和第二静触头52中的另一个不连接电路,这样,开关的每次按压操作仅接通或断开该一路电路。另外,以上各实施方式的开关也可以仅提供一个动触头和一个静触头,而使得该开关只能每次通过按压操作仅接通或断开一路电路。
应当了解,出于方便描述的目的,本文基于附图中所示的开关的放置方位进行描述。本文中的“上、下、左、右”的方向都是基于该定位而描述的。显然,根据需要,该开关可以以各种朝向进行布置。而本文中所述的各特征之间的“上、下、左、右”的方向性描述都将随着开关放置朝向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但各特征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将不会变化。
已经出于示出和描述的目的给出了本公开的说明书,但是其并不意在是穷举或者限制于所公开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很多修改和变体。
因此,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实际应用以及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中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以下内容而选择和描述的,即,在不脱离本公开精神的前提下,做出的所有修改和替换都将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公开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开关,包括:
按钮(1),具有按钮接触面(11);
驱动件(2),具有驱动件接触面(21);
可关于第一轴线摆动的摆动件(3);
弹性元件(4),连接在所述驱动件(2)与所述摆动件(3)之间,并将所述驱动件(2)的驱动件接触面(21)抵靠在所述按钮(1)的按钮接触面(11)上;以及
第一动触头(81)和第一静触头(51);
其中,所述驱动件(2)被配置为当所述按钮(1)被按下时所述驱动件(2)在其第一摆动限位驱动所述摆动件(3)摆动到第一位置,当释放所述按钮(1)时,所述弹性元件(4)驱动所述驱动件(2)相对于所述按钮(1)摆动到其第二摆动限位,并且当所述按钮(1)被再次按下时所述驱动件(2)在其第二摆动限位驱动所述摆动件(3)摆动到第二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中,所述第一动触头(81)与所述第一静触头(51)接触,而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中,所述第一动触头(81)与所述第一静触头(51)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中,在所述驱动件(2)的摆动过程中,所述驱动件(2)的驱动件接触面(21)与所述按钮(1)的按钮接触面(11)二者上的彼此之间的接合点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驱动件接触面(21)与所述按钮接触面(11)中的至少一个为凸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按钮接触面(11)为异形曲面,并且所述驱动件接触面(21)至少具有与所述按钮接触面(11)的异形曲面的两个端部的形状互补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中,在所述驱动件接触面(21)与所述按钮接触面(11)上具有相互啮合的齿。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驱动件接触面(21)与所述按钮接触面(11)之间具有足够的摩擦系数,使得在所述驱动件接触面(21)相对于所述按钮接触面(11)的摆动过程中防止所述驱动件接触面(21)与所述按钮接触面(11)之间的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中,还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中设有限位件(6),所述限位件(6)限定所述驱动件(2)的所述第一摆动限位和第二摆动限位。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中,在所述按钮(1)上设有限位面(12),所述限位面(12)限定所述驱动件(2)的所述第一摆动限位和第二摆动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弹性元件(4)枢转连接在所述驱动件(2)与所述摆动件(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驱动件(2)被配置为在所述驱动件(2)按压所述摆动件(3)而使其摆动的过程中,所述驱动件(2)相对于所述按钮(1)不摆动,使得在所述驱动件(2)按压所述摆动件(3)的过程中,所述驱动件(2)与所述摆动件(3)之间的接触位置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摆动件(3)包括摆动片(34)和驱动臂(35),所述第一动触头(81)位于所述摆动片(34)上,所述驱动臂(35)的纵向垂直于所述摆动片(34),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在所述驱动臂(35)上延伸并关于所述第一轴线对称分布;所述驱动件(2)具有用于按压所述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的一个驱动面(22),并且所述驱动件(2)被配置为当所述按钮(1)被按下时所述驱动面(22)按压所述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中的一个以使所述摆动件(3)摆动,并且所述摆动件(3)的所述第一接触面(32)或第二接触面(33)上的被所述驱动面(22)按压的位置逐渐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32)与所述第二接触面(33)的彼此相邻的一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关,其中,还包括开关桥(7),所述第一动触头(81)位于所述开关桥(7)上,所述摆动件(3)与所述开关桥(7)配合;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在所述驱动臂(35)上延伸并关于所述第一轴线对称分布;所述驱动件(2)具有用于按压所述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的一个驱动面(22),并且所述驱动件(2)被配置为当所述按钮(1)被按下时所述驱动面(22)按压所述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中的一个以使所述摆动件(3)摆动,从而所述摆动件(3)驱动所述开关桥(7)摆动到使所述第一动触头(81)与所述第一静触头(51)接触或断开的位置,并且所述摆动件(3)的所述第一接触面(32)或第二接触面(33)上的被所述驱动面(22)按压的位置逐渐靠近所述第一接触面(32)与所述第二接触面(33)的彼此相邻的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32)和第二接触面(33)从彼此相互靠近的一端到其远端的延伸方向关于垂直于所述摆动片(34)的主表面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一轴线的一侧倾斜一角度(A)。
14.根据权利要13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角度(A)在0度至20度之间。
15.根据权利要10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驱动件(2)具有平的驱动面(22’),在所述摆动件(3)上具有第一接触点(36)和第二接触点(37),所述驱动件(2)被配置为当所述按钮(1)被按下时所述驱动面(22’)按压所述第一接触点(36)和第二接触点(37)中的一个以使所述摆动件(3)摆动,并且所述驱动面(22’)上的按压所述第一接触点(36)或第二接触点(37)的位置逐渐靠近所述驱动面(22’)的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中,还包括第二动触头(82)和第二静触头(52);在所述摆动件(3)的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中,所述第一动触头(81)与所述第一静触头(51)接触并且所述第二动触头(82)与所述第二静触头(52)断开,而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中,所述第一动触头(81)与所述第一静触头(51)断开并且所述第二动触头(82)与所述第二静触头(52)接触。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47735.7A CN107871637B (zh) | 2016-09-23 | 2016-09-23 | 开关 |
MYPI2017001365A MY181395A (en) | 2016-09-23 | 2017-09-19 | Switch |
SG10201707724RA SG10201707724RA (en) | 2016-09-23 | 2017-09-19 | Switch |
ES17192316T ES2796372T3 (es) | 2016-09-23 | 2017-09-21 | Conmutador |
EP17192316.2A EP3300092B1 (en) | 2016-09-23 | 2017-09-21 | Switch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847735.7A CN107871637B (zh) | 2016-09-23 | 2016-09-23 | 开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71637A true CN107871637A (zh) | 2018-04-03 |
CN107871637B CN107871637B (zh) | 2019-05-03 |
Family
ID=59930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47735.7A Active CN107871637B (zh) | 2016-09-23 | 2016-09-23 | 开关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300092B1 (zh) |
CN (1) | CN107871637B (zh) |
ES (1) | ES2796372T3 (zh) |
MY (1) | MY181395A (zh) |
SG (1) | SG10201707724R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201800006224A1 (it) * | 2018-06-12 | 2019-12-12 | Interruttore a quattro vi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04102A (en) * | 1977-12-16 | 1980-05-20 | Nartron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switch |
CN203931883U (zh) * | 2014-06-27 | 2014-11-05 |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 一种复位式指示开关 |
CN105336529A (zh) * | 2014-08-07 | 2016-02-17 |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 复位开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26292A1 (de) * | 1990-08-20 | 1992-02-27 | Swf Auto Electric Gmbh | Elektrischer druckknopf- bzw. -tastenschalter, insbesondere fuer kfz |
-
2016
- 2016-09-23 CN CN201610847735.7A patent/CN107871637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9-19 MY MYPI2017001365A patent/MY181395A/en unknown
- 2017-09-19 SG SG10201707724RA patent/SG10201707724RA/en unknown
- 2017-09-21 EP EP17192316.2A patent/EP3300092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9-21 ES ES17192316T patent/ES2796372T3/es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04102A (en) * | 1977-12-16 | 1980-05-20 | Nartron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switch |
CN203931883U (zh) * | 2014-06-27 | 2014-11-05 |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 一种复位式指示开关 |
CN105336529A (zh) * | 2014-08-07 | 2016-02-17 |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 复位开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MY181395A (en) | 2020-12-21 |
EP3300092B1 (en) | 2020-03-25 |
CN107871637B (zh) | 2019-05-03 |
SG10201707724RA (en) | 2018-04-27 |
EP3300092A1 (en) | 2018-03-28 |
ES2796372T3 (es) | 2020-1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58069C (zh) | 借助摆动按钮的电控制器的加压驱动机构 | |
EP2189305B1 (en) | Caster Device | |
WO2016019883A1 (zh) | 复位开关 | |
KR101100545B1 (ko) | 캐스터장치 | |
JP3066258B2 (ja) | シーソスイッチ | |
CN107871637A (zh) | 开关 | |
CN107871636B (zh) | 开关 | |
EP2413575A1 (en)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 |
EP1793133A1 (en) | Rotation support mechanism and portable terminal | |
CN206003675U (zh) | 按钮开关 | |
CN103681071A (zh) | 开关装置 | |
CN206225257U (zh) | 摆动件及开关 | |
CN109411272B (zh) | 按钮开关 | |
US2520036A (en) | Electric switch | |
CN101840807A (zh) | 电气安装设备的开关模块 | |
CN106940585A (zh) | 用于调节系统硬件位置的调节机构及电子设备 | |
TWI497548B (zh) | 按鍵結構 | |
TWI649773B (zh) | 可用來改變升降式按鍵狀態的樞軸機構及高度調整機構 | |
JPH0677135U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
CN108695102B (zh) | 开关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190295789A1 (en) | Electrical switch | |
CN117616527A (zh) | 用于断开电路的开关 | |
JPS5926998Y2 (ja) | 押釦スイツチ | |
JPH07249344A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S5828889Y2 (ja) | 押ボタン式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205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