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49645B - 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49645B
CN107849645B CN201680035541.5A CN201680035541A CN107849645B CN 107849645 B CN107849645 B CN 107849645B CN 201680035541 A CN201680035541 A CN 201680035541A CN 107849645 B CN107849645 B CN 1078496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welding
aluminum alloy
welding material
hot 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55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49645A (zh
Inventor
浅野太一
原田真树
手岛圣英
安藤诚
成田涉
山下尚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ACJ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ACJ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ACJ Corp filed Critical UACJ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6/07027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007019A1/ja
Publication of CN107849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9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49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49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5/00Rods, electrodes, materials, or media, for use in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35/22Rods, electrodes, materials, or media, for use in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
    • B23K35/24Selection of soldering or welding materials proper
    • B23K35/28Selection of soldering or welding materials proper with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melting at less than 950 degrees C
    • B23K35/286Al as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 B23K35/288Al as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with Sn or Z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5/00Rods, electrodes, materials, or media, for use in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35/02Rods, electrodes, materials, or media, for use in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e.g. shape
    • B23K35/0222Rods, electrodes, materials, or media, for use in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e.g. shape for use in soldering, brazing
    • B23K35/0233Sheets, foils
    • B23K35/0238Sheets, foils lay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35/00Rods, electrodes, materials, or media, for use in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35/22Rods, electrodes, materials, or media, for use in soldering, welding, or cu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r nature of the material
    • B23K35/24Selection of soldering or welding materials proper
    • B23K35/28Selection of soldering or welding materials proper with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melting at less than 950 degrees C
    • B23K35/286Al as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1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all layers being exclusively metallic
    • B32B15/01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all layers being exclusively metallic all layers being formed of aluminium or aluminium allo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comprising aluminium or copp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02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silicon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06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magnesium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22C21/08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magnesium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with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1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zinc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12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copper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22C21/14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copper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with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4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4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C22F1/047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of alloys with magnesium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4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C22F1/053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of alloys with zinc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FNON-MECHANICAL REMOVAL OF METALLIC MATERIAL FROM SURFACE;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MULTI-STEP PROCESSES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INVOLVING AT LEAST ONE PROCESS PROVIDED FOR IN CLASS C23 AND AT LEAST ONE PROCESS COVERED BY SUBCLASS C21D OR C22F OR CLASS C25
    • C23F13/00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s by anodic or cathodic protection
    • C23F13/02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s by anodic or cathodic protection cathodic; Selection of conditions, parameters or procedures for cathodic protection, e.g. of electrical conditions
    • C23F13/06Constructional parts, or assemblies of cathodic-protection apparatus
    • C23F13/08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hibiting corrosion by cathodic protection; Manufacture thereof;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hereto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FNON-MECHANICAL REMOVAL OF METALLIC MATERIAL FROM SURFACE;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MULTI-STEP PROCESSES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INVOLVING AT LEAST ONE PROCESS PROVIDED FOR IN CLASS C23 AND AT LEAST ONE PROCESS COVERED BY SUBCLASS C21D OR C22F OR CLASS C25
    • C23F13/00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s by anodic or cathodic protection
    • C23F13/02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s by anodic or cathodic protection cathodic; Selection of conditions, parameters or procedures for cathodic protection, e.g. of electrical conditions
    • C23F13/06Constructional parts, or assemblies of cathodic-protection apparatus
    • C23F13/08Electrod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hibiting corrosion by cathodic protection; Manufacture thereof;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hereto
    • C23F13/1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C23F13/14Material for sacrificial an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 F28D1/030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1/032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lateral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1/00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F28F21/08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of metal
    • F28F21/081Heat exchange elements made from metals or metal alloys
    • F28F21/084Heat exchange elements made from metals or metal alloys from aluminium or aluminium allo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1/00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 F28F21/08Constructions of heat-exchange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materials of metal
    • F28F21/089Coatings, claddings or bonding layers made from metals or metal allo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FNON-MECHANICAL REMOVAL OF METALLIC MATERIAL FROM SURFACE;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MULTI-STEP PROCESSES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INVOLVING AT LEAST ONE PROCESS PROVIDED FOR IN CLASS C23 AND AT LEAST ONE PROCESS COVERED BY SUBCLASS C21D OR C22F OR CLASS C25
    • C23F2201/00Type of materials to be protected by cathodic protection
    • C23F2201/02Concrete, e.g. reinforc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2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zig-zag b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45/00Coatings; Surface treat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75/00Fastening; Joining
    • F28F2275/04Fastening; Joining by braz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2All metal or with adjacent metals
    • Y10T428/12493Composite; i.e., plural, adjacent, spatially distinct metal components [e.g., layers, joint, etc.]
    • Y10T428/12736Al-base component
    • Y10T428/12764Next to Al-base componen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铝合金包覆材的热交换器,铝合金包覆材包括:铝合金的芯材;以及包覆在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的第一焊材,芯材及第一焊材包含规定组成的铝合金,在焊接加热前第一焊材中的具有0.1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1.0×105个/mm2以上,在焊接加热后第一焊材中的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

Description

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宜作为散热器(radiator)等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或高温压缩空气的通路构成材料来使用的高耐腐蚀性的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进而,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使用所述高耐腐蚀性的铝合金包覆材的流路形成零件的汽车用等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铝合金轻量且具有高导热性,通过适当的处理而可实现高耐腐蚀性,因而用于汽车用等的热交换器,例如散热器、冷凝器(condenser)、蒸发器(evaporator)、加热器(heater)、中间冷却器(intercooler)、机油冷却器(oil cooler)等中。作为汽车用热交换器的管材,使用将3003合金等Al-Mn系合金作为芯材,且在所述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包覆Al-Si系合金的焊材或Al-Zn系合金的牺牲阳极材料而获得的两层包覆材,进而在另一个表面包覆Al-Si系合金的焊材而获得的三层包覆材等。热交换器通常是将此种包覆材与波纹成型的翅片材组合,通过在600℃左右的高温下进行焊接而接合。
例如机油冷却器中,一般采用使发动机油(engine oil)与冷却水进行热交换来冷却发动机油的水冷式。近年来,中间冷却器中也发现采用水冷式的类型。所述冷却水本来使用添加有防锈剂的长效冷却液(long life coolant,LLC),但在发展中国家等存在使用自来水或井水的情况。自来水或井水中存在含有氯化物离子的情况,因而有破坏铝的氧化覆膜而发生孔蚀,在冷却水的流路中发生腐蚀贯通的可能性。
作为其对策,一般是通过包覆Al-Zn系合金的牺牲阳极材料来赋予牺牲防腐蚀效果,并使腐蚀的进行横向延伸,由此来防止由孔蚀所致的腐蚀贯通。然而,自来水或井水中所含的氯化物离子通常为1200ppm左右以下的低浓度,因而当冷却水为接近室温的低温时,容易发生孔蚀,当为高温时,厚厚地形成铝的氧化覆膜,因而难以发生孔蚀,但室温下发生的孔蚀内与孔蚀外之间形成氢氧化铝等腐蚀生成物,将孔蚀内部闭塞,由此而容易在孔蚀内部进行局部的碱化。若闭塞的孔蚀内部成为强碱性,则产生腐蚀速度快的全面腐蚀,牺牲阳极效果无法充分地发挥功能,因而发生无法横向延伸的深的腐蚀贯通。
另外,作为热交换器中形成冷却水的流路的手段,如图1所示,有将成型包覆材而作为冷却水的流路的板(plate)1介隔波纹翅片2来层叠的方法。所述方法仅通过变更层叠的级数便可改变热交换器的尺寸,因而有设计的自由度高这一优点。然而,为了将板彼此接合,需要在焊接时由板的材料自身供给焊料。
根据上文所述,在对水冷式的热交换器应用层叠类型的情况下,需要在流路形成零件所使用的材料的流路内表面侧包覆兼具在焊接时供给焊料、并且对孔蚀具有牺牲防腐蚀功能、而且防止由局部的强碱化所致的腐蚀的发生等多种功能的层。
关于用以在焊接时供给焊料、并且对孔蚀赋予牺牲防腐蚀功能的技术,记载于专利文献1与专利文献2中。在这些专利文献中提出有如下方法:通过在包覆层中含有Zn与低浓度的Si,而在焊接时形成液相的焊料从而能够进行接合,而且使所述包覆层的一部分维持固相状态地残存,从而具有高的牺牲防腐蚀功能。另外,所述技术中,通过包覆层的熔融,焊接后生成的凝固组织成为初晶与共晶的两相。并且,还揭示了由于共晶的电位比初晶低而产生共晶部的优先腐蚀,应作为牺牲阳极材料发挥作用的初晶部发生提前脱落,耐腐蚀性降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手段。然而,这些专利文献中,未认识到由局部的强碱化所致的腐蚀的发生这一课题,关于用以对其加以防止的手段并无任何记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550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1/03410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当将铝合金包覆材用作例如热交换器的流路形成零件用材料时,凭借现有技术难以提供在焊接加热时供给焊料、在焊接加热后具有牺牲防腐蚀功能、而且防止由局部的碱化所致的腐蚀的铝合金包覆材。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包覆材、以及使用其的汽车用等的热交换器的流路形成零件,所述铝合金包覆材是在焊接加热时供给焊料、在焊接加热后具有牺牲防腐蚀功能、而且防止由局部的碱化所致的腐蚀的高耐腐蚀性铝合金包覆材。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者等人对所述课题反复进行努力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如下包覆材可解决所述课题,从而完成本发明,所述包覆材是准备各自具有特定的合金组成及金属组织的芯材、焊材(第一焊材、第二焊材)、牺牲阳极材料,在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包覆第一焊材而获得的包覆材,以及在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包覆第一焊材、在另一个表面包覆牺牲阳极材料或第二焊材而获得的包覆材。
技术方案1中,本发明是一种铝合金包覆材,其包括:铝合金的芯材;以及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的第一焊材,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含有Si:0.05质量%~1.50质量%、Fe:0.05质量%~2.00质量%、Mn:0.5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第一焊材包含含有Si:2.5质量%~7.0质量%、Fe:0.05质量%~1.20质量%、Zn:0.5质量%~8.0质量%、Mn:0.3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在焊接加热前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0.1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1.0×105个/mm2以上,在焊接加热后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
技术方案2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1所述,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Cu:0.05质量%~0.6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3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1或2所述,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4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项所述,所述芯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g:0.05质量%~0.5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5中,本发明是一种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如技术方案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的方法,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铸造所述芯材用及第一焊材用的铝合金的工序;将所铸造的第一焊材的铸块热轧至规定的厚度的热轧工序;在芯材铸块的其中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第一焊材而制成包覆材的包覆工序;对包覆材进行热轧的包覆热轧工序;对经包覆热轧的包覆材进行冷轧的冷轧工序;以及在冷轧工序中途及冷轧工序后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时对包覆材进行退火的一次以上的退火工序,所述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包含加热阶段、保持阶段及热轧阶段,加热阶段中,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30℃/小时以上,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60℃/小时以下,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为450℃以上、560℃以下且保持时间为1小时以上,热轧阶段中,第一焊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为5分钟以上。
技术方案6中,本发明是一种铝合金包覆材,其包括:铝合金的芯材;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的第一焊材;以及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另一个表面的第二焊材,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含有Si:0.05质量%~1.50质量%、Fe:0.05质量%~2.00质量%、Mn:0.5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第一焊材包含含有Si:2.5质量%~7.0质量%、Fe:0.05质量%~1.20质量%、Zn:0.5质量%~8.0质量%、Mn:0.3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第二焊材包含含有Si:2.5质量%~13.0质量%、Fe:0.05质量%~1.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在焊接加热前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0.1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1.0×105个/mm2以上,在焊接加热后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
技术方案7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6所述,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Cu:0.05质量%~0.6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8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6或7所述,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9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6-8中的任一项所述,所述芯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g:0.05质量%~0.5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10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6-9中的任一项所述,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n:0.05质量%~2.0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11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6-10中的任一项所述,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12中,本发明是一种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如技术方案6-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的方法,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铸造所述芯材用、第一焊材用及第二焊材用的铝合金的工序;将所铸造的第一焊材及第二焊材的铸块分别热轧至规定的厚度的热轧工序;在芯材铸块的其中一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第一焊材、在另一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第二焊材而制成包覆材的包覆工序;对包覆材进行热轧的包覆热轧工序;对经包覆热轧的包覆材进行冷轧的冷轧工序;以及在冷轧工序中途及冷轧工序后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时对包覆材进行退火的一次以上的退火工序,所述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包含加热阶段、保持阶段及热轧阶段,加热阶段中,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30℃/小时以上,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60℃/小时以下,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为450℃以上、560℃以下且保持时间为1小时以上,热轧阶段中,第一焊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为5分钟以上。
技术方案13中,本发明是一种铝合金包覆材,其包括:铝合金的芯材;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的第一焊材;以及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另一个表面的牺牲阳极材料,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含有Si:0.05质量%~1.50质量%、Fe:0.05质量%~2.00质量%、Mn:0.5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第一焊材包含含有Si:2.5质量%~7.0质量%、Fe:0.05质量%~1.20质量%、Zn:0.5质量%~8.0质量%、Mn:0.3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牺牲阳极材料包含含有Zn:0.5质量%~8.0质量%、Si:0.05质量%~1.50质量%、Fe:0.05质量%~2.0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在焊接加热前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0.1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1.0×105个/mm2以上,在焊接加热后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
技术方案14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13所述,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Cu:0.05质量%~0.6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15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13或14所述,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16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13-15中的任一项所述,所述芯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g:0.05质量%~0.5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17中,本发明如技术方案13-16中的任一项所述,所述牺牲阳极材料包含还含有选自Ni:0.05质量%~2.00质量%、Mn:0.05质量%~2.00质量%、Mg:0.05质量%~3.0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技术方案18中,本发明是一种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其是制造如技术方案13-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的方法,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铸造所述芯材用、第一焊材用及牺牲阳极材料用的铝合金的工序;将所铸造的第一焊材及牺牲阳极材料的铸块分别热轧至规定的厚度的热轧工序;在芯材铸块的其中一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第一焊材、在另一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牺牲阳极材料而制成包覆材的包覆工序;对包覆材进行热轧的包覆热轧工序;对经包覆热轧的包覆材进行冷轧的冷轧工序;以及在冷轧工序中途及冷轧工序后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时对包覆材进行退火的一次以上的退火工序,所述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包含加热阶段、保持阶段及热轧阶段,加热阶段中,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30℃/小时以上,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60℃/小时以下,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为450℃以上、560℃以下且保持时间为1小时以上,热轧阶段中,第一焊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为5分钟以上。
技术方案19中,本发明是一种热交换器,其至少在流路形成零件中使用如技术方案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焊材面的至少其中一个表面浸泡在氯化物离子浓度为1200ppm以下的溶液中。
技术方案20中,本发明是一种热交换器,其至少在流路形成零件中使用如技术方案6-11及技术方案13-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焊材面浸泡在氯化物离子浓度为1200ppm以下的溶液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焊接加热时供给焊料、在焊接加热后具有牺牲防腐蚀功能、而且防止由局部的碱化所致的腐蚀的铝合金包覆材、以及使用其的汽车用等的热交换器的流路形成零件。就耐侵蚀性等焊接性也优异、以及轻量性或良好的导热性的观点而言,所述包覆材适宜用作汽车用等的热交换器的流路形成零件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成型包覆材而获得的作为冷却水的流路的板介隔波纹翅片来层叠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高耐腐蚀性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构成铝合金包覆材的层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通过适当控制兼具焊接性与牺牲防腐蚀性这两者的第一焊材的合金成分与金属组织而具有焊接性以及优异的耐腐蚀性。所述第一焊材可包覆在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而制成两层包覆材,或者也可包覆在芯材的两个表面而制成三层包覆材。
另外,对于所述两层包覆材,也可制成在未包覆有第一焊材的芯材的另一个表面包覆作为通常的Al-Si系合金焊材的第二焊材而获得的三层包覆材,也可取而代之,制成包覆Al-Zn系合金牺牲阳极材料而获得的三层包覆材。
以下,对这些第一焊材、芯材、第二焊材及牺牲阳极材料的成分进行说明。
2.第一焊材
第一焊材使用含有Si:2.5质量%~7.0质量%(以下略记为“%”)、Fe:0.05%~1.20%、Zn:0.5%~8.0%、Mn:0.3%~2.0%作为必需元素,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
另外,第一焊材也可还含有选自Cu:0.05%~0.60%、Ti:0.05%~0.30%、Zr:0.05%~0.30%、Cr:0.05%~0.30%及V:0.05%~0.3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第一选择性添加元素。进而,第一焊材也可含有选自Na:0.001%~0.050%及Sr:0.001%~0.050%中的一种或两种作为第二选择性添加元素。此外,除所述必需元素及第一选择性添加元素、第二选择性添加元素以外,也可含有各自为0.05%以下、整体为0.15%的不可避免的杂质。以下,对各成分进行说明。
Si:
通过添加Si,焊材的熔点降低而产生液相,由此能够进行焊接。关于一般的焊材用合金,例如若为4045合金则容许上限至11%左右,通过将其抑制得低,可在焊接时使某种程度的比例维持固相状态地残存,从而赋予优异的牺牲防腐蚀功能。Si含量为2.5%~7.0%。若低于2.5%,则产生的液相很少,难以获得焊接功能。另一方面,若超过7.0%,则例如向翅片等对象材料中扩散的Si量过量,从而发生对象材料的熔融。Si的优选含量为3.5%~6.0%。
Fe:
Fe容易形成Al-Fe系、Al-Fe-Si系、Al-Fe-Mn系、Al-Fe-Mn-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因此使对焊接有效的Si量减少,导致焊接性的降低。Fe含量为0.05%~1.20%。若低于0.05%,则必须使用高纯度铝基体金属,导致成本变高。另一方面,若超过1.20%,则使对焊接有效的Si量减少,造成焊接不充分。Fe的优选含量为0.1%~0.5%。
Zn:
Zn可降低孔蚀电位,可通过形成与芯材的电位差而利用牺牲防腐蚀效果使耐腐蚀性提高。Zn的含量为0.5%~8.0%。若低于0.5%,则无法充分获得由牺牲防腐蚀效果所带来的耐腐蚀性提高的效果。另一方面,若超过8.0%,则腐蚀速度加快,牺牲防腐蚀层提前消失,耐腐蚀性降低。Zn的优选含量为1.0%~6.0%。
Mn:
Mn形成Al-Mn系、Al-Fe-Mn系及Al-Fe-Mn-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以下略记为“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通过使腐蚀时的阴极反应活化来提高腐蚀电位,从而可容易发生孔蚀。如上文所述,若腐蚀形态为孔蚀,则不会发生由局部的碱化所致的腐蚀。即,Mn具有防止局部的碱化,使耐腐蚀性提高的效果。Mn的含量为0.3%~2.0%。若低于0.3%,则无法充分获得所述效果。另一方面,若超过2.0%,则在铸造时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Mn含量优选为0.4%~1.8%。
Cu:
Cu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故也可含有。Cu含量为0.05%~0.60%。若低于0.05%,则所述效果不充分,若超过0.60%,则孔蚀电位变高,失去由Zn带来的牺牲防腐蚀效果。Cu含量优选为0.10%~0.50%。
Ti:
Ti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也使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Ti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Ti含量优选为0.10%~0.20%。
Zr:
Zr由于具有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使Al-Zr系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来使焊接加热后的晶粒粗大化的作用,故也可含有。Zr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Zr含量优选为0.10%~0.20%。
Cr:
Cr由于具有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使Al-Cr系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来使焊接加热后的晶粒粗大化的作用,故也可含有。Cr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Cr含量优选为0.10%~0.20%。
V:
V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也使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V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V含量优选为0.10%~0.20%。
Na、Sr:
Na、Sr发挥使第一焊材中的Si粒子微细化的效果。Na、Sr的含量各自为0.001%~0.050%。若各自的含量低于0.001%,则无法充分获得所述效果。另一方面,在各自的含量超过0.050%的情况下,氧化覆膜变厚,使焊接性降低。各自的优选含量均为0.003%~0.020%。
这些Cu、Ti、Zr、Cr、V、Na、Sr只要视需要在第一焊材中添加至少一种即可。
3.芯材
芯材使用含有Si:0.05%~1.50%、Fe:0.05%~2.00%、Mn:0.5%~2.0%作为必需元素,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
另外,芯材也可还含有选自Mg:0.05%~0.50%、Cu:0.05%~1.50%、Ti:0.05%~0.30%、Zr:0.05%~0.30%、Cr:0.05%~0.30%及V:0.05%~0.3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选择性添加元素。
进而,除所述必需元素及选择性添加元素以外,也可含有各自为0.05%以下、整体为0.15%的不可避免的杂质。
本发明的芯材中使用的铝合金适宜使用日本工业标准(Japanese IndustrialStandards,JIS)3000系合金,例如JIS 3003合金等Al-Mn系合金。以下,对各成分进行详细说明。
Si:
Si与Fe、Mn一起形成Al-Fe-Mn-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通过分散强化而使强度提高,或者在铝母相中固溶,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Si含量为0.05%~1.50%。若低于0.05%,则必须使用高纯度铝基体金属,成本变高。若超过1.50%,则芯材的熔点降低,产生熔融的可能性增大。Si的优选含量为0.10%~1.20%。
Fe:
Fe与Si、Mn一起形成Al-Fe-Mn-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通过分散强化而使强度提高。Fe的添加量为0.05%~2.00%。若含量低于0.05%,则必须使用高纯度铝基体金属,成本变高。另一方面,若超过2.00%,则在铸造时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Fe的优选含量为0.10%~1.50%。
Mn:
Mn与Si一起形成Al-Mn-Si系金属间化合物,另外,与Si、Fe一起形成Al-Mn-Fe-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通过分散强化而使强度提高,或者在铝母相中固溶,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Mn含量为0.5%~2.0%。若低于0.5%,则所述效果不充分,若超过2.00%,则在铸造时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Mn的优选含量为0.8%~1.8%。
Mg:
Mg由于通过Mg2Si的析出而使强度提高,故也可含有。Mg含量为0.05%~0.50%。若低于0.05%,则所述效果不充分,若超过0.50%,则焊接变困难。Mg含量优选为0.10%~0.40%。
Cu:
Cu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故也可含有。Cu含量为0.05%~1.50%。若低于0.05%,则所述效果不充分,若超过1.50%,则铸造时铝合金发生破裂的可能性增大。Cu含量优选为0.30%~1.00%。
Ti:
Ti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故也可含有。Ti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所述效果不充分。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Ti含量优选为0.10%~0.20%。
Zr:
Zr由于具有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使Al-Zr系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来使焊接加热后的晶粒粗大化的作用,故也可含有。Zr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Zr含量优选为0.10%~0.20%。
Cr:
Cr由于具有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使Al-Cr系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来使焊接加热后的晶粒粗大化的作用,故也可含有。Cr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Cr含量优选为0.10%~0.20%。
V:
V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也使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V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V含量优选为0.10%~0.20%。
这些Mg、Cu、Ti、Zr、Cr及V只要视需要在芯材中添加至少一种即可。
4.牺牲阳极材料
牺牲阳极材料使用含有Zn:0.5%~8.0%、Si:0.05%~1.50%、Fe:0.05%~2.00%作为必需元素,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
另外,牺牲阳极材料也可还含有选自Ni:0.05%~2.00%、Mn:0.05%~2.00%、Mg:0.05%~3.00%、Ti:0.05%~0.30%、Zr:0.05%~0.30%、Cr:0.05%~0.30%及V:0.05%~0.3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选择性添加元素。进而,除所述必需元素及选择性添加元素以外,也可含有各自为0.05%以下、整体为0.15%的不可避免的杂质。以下,对各成分进行说明。
Zn:
Zn可降低孔蚀电位,可通过形成与芯材的电位差而利用牺牲防腐蚀效果来提高耐腐蚀性。Zn的含量为0.5%~8.0%。若低于0.5%,则无法充分获得由牺牲防腐蚀效果所带来的耐腐蚀性提高的效果。另一方面,若超过8.0%,则腐蚀速度加快,牺牲防腐蚀层提前消失,耐腐蚀性降低。Zn的优选含量为1.0%~6.0%。
Si:
Si与Fe一起形成Al-Fe-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另外,在同时含有Mn的情况下与Fe、Mn一起形成Al-Fe-Mn-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通过分散强化而使强度提高,或者在铝母相中固溶,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另外,Si使牺牲阳极层的电位提高,因而妨碍牺牲防腐蚀效果而使耐腐蚀性降低。Si的含量为0.05%~1.50%。若含量低于0.05%,则必须使用高纯度铝基体金属,成本变高。另一方面,若超过1.50%,则牺牲阳极材料的孔蚀电位变高,失去牺牲防腐蚀效果,耐腐蚀性降低。Si的优选含量为0.10%~1.20%。
Fe:
Fe与Si一起形成Al-Fe-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另外,在同时含有Mn的情况下与Si、Mn一起形成Al-Fe-Mn-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通过分散强化而使强度提高。Fe的添加量为0.05%~2.00%。若含量低于0.05%,则必须使用高纯度铝基体金属,成本变高。另一方面,若超过2.00%,则在铸造时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Fe的优选含量为0.10%~1.50%。
Ni:
Ni形成Al-Ni系、或者与Fe一起形成Al-Fe-N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这些金属间化合物由于腐蚀电位远高于铝的基质(matrix),因而作为腐蚀的阴极位点发挥作用。因此,若这些金属间化合物在牺牲阳极材料中分散,则腐蚀的起点分散。结果,由于向深度方向的腐蚀难以进行,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Ni的含量为0.05%~2.00%。若含量低于0.05%,则无法充分获得所述效果。另一方面,若超过2.00%,则在铸造时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Ni含量优选为0.10%~1.50%。
Mn:
Mn由于使强度与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Mn的含量为0.05%~2.00%。若超过2.00%,则在铸造时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另一方面,若低于0.05%,则无法充分获得所述效果。Mn含量优选为0.05%~1.80%。
Mg:
Mg由于通过Mg2Si的析出而使牺牲阳极材料的强度提高,故也可含有。另外,不仅使牺牲阳极材料自身的强度提高,而且通过进行焊接而Mg自牺牲阳极材料扩散到芯材,也使芯材的强度提高。就这些理由而言,也可含有Mg。Mg的含量为0.05%~3.00%。若低于0.05%,则无法充分获得所述效果。另一方面,若超过3.00%,则在包覆热轧工序中,牺牲阳极材料与芯材的压接变困难。Mg的优选含量为0.10%~2.00%。此外,Mg使诺可洛克(Nocolok)焊接中的焊剂(flux)劣化,妨碍焊接性,因而在牺牲阳极材料料含有0.5%以上的Mg的情况下,管材彼此的接合无法采用Nocolok焊接。所述情况下,例如需要在管材彼此的接合中使用熔焊等手段。
Ti:
Ti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也使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Ti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Ti含量优选为0.05%~0.20%。
Zr:
Zr由于具有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使Al-Zr系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来使焊接加热后的晶粒粗大化的作用,故也可含有。Zr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Zr含量优选为0.10%~0.20%。
Cr:
Cr由于具有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使Al-Cr系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来使焊接加热后的晶粒粗大化的作用,故也可含有。Cr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Cr含量优选为0.10%~0.20%。
V:
V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强度提高,而且也使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V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V含量优选为0.05%~0.20%。
这些Ni、Mn、Mg、Ti、Zr、Cr及V可视需要在牺牲阳极材料中添加至少一种。
5.第二焊材
所述第二焊材使用含有Si:2.5%~13.0%、Fe:0.05%~1.20%作为必需元素,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
另外,第二焊材也可还含有选自Mn:0.05%~2.00%、Cu:0.05%~1.50%、Ti:0.05%~0.30%、Zr:0.05%~0.30%、Cr:0.05%~0.30%及V:0.05%~0.3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第一选择性添加元素。进而,第二焊材也可含有选自Na:0.001%~0.050%及Sr:0.001%~0.050%中的一种或两种作为第二选择性添加元素。此外,除所述必需元素及第一选择性添加元素、第二选择性添加元素以外,也可含有各自为0.05%以下、整体为0.15%的不可避免的杂质。以下,对各成分进行说明。
Si:
通过添加Si,第二焊材的熔点降低而产生液相,由此能够进行焊接。Si含量为2.5%~13.0%。若低于2.5%,则产生的液相很少,难以获得焊接功能。另一方面,若超过13.0%,则例如在将所述第二焊材用于管材的情况下,向翅片等对象材料中扩散的Si量过量,从而发生对象材料的熔融。Si的优选含量为3.5%~12.0%。
Fe:
Fe容易形成Al-Fe系或Al-Fe-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另外,在同时含有Mn的情况下,容易形成Al-Fe-Mn系或Al-Fe-Mn-Si系的金属间化合物,因此使对焊接有效的Si量减少,导致焊接性的降低。Fe含量为0.05%~1.20%。若低于0.05%,则必须使用高纯度铝基体金属,导致成本变高。另一方面,若超过1.20%,则使对焊接有效的Si量减少,造成焊接不充分。Fe的优选含量为0.10%~0.50%。
Mn:
Mn由于使焊材的强度与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Mn的含量为0.05%~2.00%。若超过2.00%,则在铸造时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另一方面,若低于0.05%,则无法充分获得所述效果。Mn含量优选为0.05%~1.80%。
Cu:
Cu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第二焊材的强度提高,故也可含有。Cu含量为0.05%~1.50%。若低于0.05%,则所述效果不充分,若超过1.50%,则铸造时铝合金发生破裂的可能性增大。Cu含量优选为0.30%~1.00%。
Ti:
Ti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第二焊材的强度提高,而且也使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Ti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Ti含量优选为0.10%~0.20%。
Zr:
Zr由于具有通过固溶强化而使第二焊材的强度提高、而且使Al-Zr系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来使焊接加热后的晶粒粗大化的作用,故也可含有。Zr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Zr含量优选为0.10%~0.20%。
Cr:
Cr由于具有通过固溶强化而使第二焊材的强度提高、而且使Al-Cr系的金属间化合物析出来使焊接加热后的晶粒粗大化的作用,故也可含有。Cr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Cr含量优选为0.10%~0.20%。
V:
V由于通过固溶强化而使第二焊材的强度提高,而且也使耐腐蚀性提高,故也可含有。V含量为0.05%~0.30%。若低于0.05%,则无法获得所述效果。若超过0.30%,则容易形成巨大金属间化合物,使塑性加工性降低。V含量优选为0.10%~0.20%。
Na、Sr:
Na、Sr发挥使第二焊材中的Si粒子微细化的效果。Na、Sr的含量各自为0.001%~0.050%。若各自的含量低于0.001%,则无法充分获得所述效果。另一方面,在各自的含量超过0.050%的情况下,氧化覆膜变厚,使焊接性降低。各自的优选含量均为0.003%~0.020%。
这些Mn、Cu、Ti、Zr、Cr、V、Na及Sr只要视需要在第二焊材中添加至少一种即可。
6.第一焊材的组织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将第一焊材的焊接加热前具有0.1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限定为1.0×105个/mm2以上,将所述第一焊材的焊接加热后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限定为300个/mm2以上。这些限定事项用以实现焊接加热后的第一焊材侧的表面的耐腐蚀性提高。此外,此处的存在密度是指观察第一焊材层中的任意剖面时的每单位面积的数密度。以下对所述限定理由进行说明。
第一焊材是出于以下目的而包覆于芯材,即,在焊接时使其一部分熔融来供给焊料而能够进行接合,而且发挥通过使第一焊材自身优先腐蚀而使腐蚀呈面状进行从而防止管的穿孔腐蚀的牺牲防腐蚀功能。然而,如上文所述,若腐蚀形态并非孔蚀,则产生局部的碱化,无法发挥牺牲防腐蚀功能,提前发生腐蚀贯通。本发明者等人对所述方面进行努力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以适当的尺寸(等效圆直径)与密度分散于焊接后的第一焊材,而使腐蚀时的阴极反应活化,容易引起孔蚀,可防止由局部的碱化所致的腐蚀贯通。
焊接后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具有阴极反应活化的效果,低于2μm者所述效果不充分。因此,本发明中,不将焊接后具有低于2μm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作为对象。另外,若焊接后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则具有充分的阴极反应活化的效果,在低于300个/mm2的情况下,所述效果不充分。焊接后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等效圆直径优选为3μm以上,其存在密度优选为1000个/mm2以上。此外,就耐腐蚀性的观点而言,焊接后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等效圆直径的上限并无限定,但若存在超过200μm的化合物,则有组合加工性降低,轧制过程中破裂的可能性。因此,所述等效圆直径的上限优选设为200μm。另外,就耐腐蚀性的观点而言,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的上限并无限定,但就本发明的合金组成及制造方法而言,难以超过5.0×105个/mm2而存在。因此,所述存在密度的上限为5.0×105个/mm2
为了在焊接后,获得如上所述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等效圆直径与密度分布,需要控制焊接前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等效圆直径与密度分布。焊接前等效圆直径为0.1μm以上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在焊接时并不溶解于基质中,在焊接后可形成等效圆直径为2μm以上的Al-Mn系化合物。焊接前等效圆直径低于0.1μm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在焊接时溶解于基质中、或者其尺寸变小,在焊接后无法形成等效圆直径为2μm以上的Al-Mn系化合物。因此,本发明中,不将焊接前具有低于0.1μm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作为对象。
此处,焊接前存在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等效圆直径优选为0.2μm以上。另外,若焊接前的等效圆直径为0.1μm以上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1×105个/mm2以上,则可使焊接后的等效圆直径为2μm以上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若焊接前的等效圆直径为0.1μm以上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低于1.0×105个/mm2,则无法使焊接后的等效圆直径为2μm以上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焊接前的等效圆直径为0.1μm以上的Al-Mn系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优选为3.0×105个/mm2以上。此外,就耐腐蚀性的观点而言,焊接前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等效圆直径的上限并无限定,但若存在超过200μm的化合物,则有组合加工性降低,轧制过程中破裂的可能性。因此,所述等效圆直径的上限优选设为200μm。另外,就耐腐蚀性的观点而言,Al-Mn系化合物的存在密度的上限并无限定,但就本发明的合金组成及制造方法而言,难以超过5.0×107个/mm2而存在。因此,所述存在密度的上限设为5.0×107个/mm2
7.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
7-1.各制造工序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包括:分别铸造芯材用及第一焊材用的铝合金的工序;将所铸造的第一焊材的铸块热轧至规定的厚度的工序;在芯材铸块的其中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第一焊材的包覆工序;对包覆材进行热轧的包覆热轧工序;对经包覆热轧的包覆材进行冷轧的冷轧工序;以及在冷轧工序中途及冷轧工序后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时对包覆材进行退火的一次以上的退火工序。此外,在仅在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包覆第一焊材的情况下,将热轧为规定厚度的第二焊材或牺牲阳极材料包覆在芯材的另一个表面。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通过控制第一焊材的组织而实现优异的耐腐蚀性。本发明者等人努力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制造工序中对组织控制影响最大的是所铸造的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以下,对所述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7-2.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铸造第一焊材后,为了获得所期望的包覆率而将第一焊材的铸块热轧至规定的板厚的热轧工序。所述热轧工序包含对铸块进行加热的加热阶段、后续的保持阶段、及对加热保持的铸块进行轧制的热轧阶段。并且,加热阶段中,将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规定为30℃/小时以上,将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规定为60℃/小时以下。另外,保持阶段中,将保持温度规定为450℃以上、560℃以下且将保持时间规定为1小时以上。进而,热轧阶段中,将轧制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规定为5分钟以上。通过如上所述来规定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的条件,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可在焊接前及焊接后获得本发明中规定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可在焊接后发挥优异的耐腐蚀性。以下对所述理由进行说明。
第一焊材的铸造工序中,大量的Mn在铸块的基质中固溶。像这样在基质中固溶的大量的Mn在热轧工序中的轧制阶段之前的加热阶段中,作为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大量析出,这些大致决定焊接前的铝合金包覆材中的第一焊材的组织。如上文所述,为了在焊接后使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以对耐腐蚀性有效的尺寸残存,焊接前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等效圆直径需要为0.1μm以上。此处,在热轧工序中的轧制阶段之前的加热阶段中,第一焊材的铸块至到达400℃为止生成较小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在到达400℃后生成较大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
在热轧工序中的轧制阶段之前的加热阶段中的、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低于30℃/小时的情况下,较小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作为析出物而生成许多,无法获得目标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分布。另外,在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超过60℃/小时的情况下,较大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的生成少,无法获得目标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分布。进而,在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低于450℃的情况下,较大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的生成少,无法获得目标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分布。另外,在保持时间低于1小时的情况下,较大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的生成少,无法获得目标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分布。
所述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优选为40℃/小时以上,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优选为50℃/小时以下。另外,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优选为460℃以上,保持时间优选为2小时以上。
自耐腐蚀性的观点而言,所述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定,但就铸块的热容量的方面而言,超过100℃/小时难以实现。因此,本发明中将所述升温速度的上限设为100℃/小时。另外,自耐腐蚀性的观点而言,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的下限并无特别限定,但在设为低于20℃/小时的情况下,升温会需要极长时间,明显有损经济性。因此,本发明中将所述升温速度的下限设为20℃/小时。在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超过560℃的情况下,第一焊材中产生熔融,有无法制造包覆材的可能性。因此,所述保持温度的上限设为560℃。另外,就耐腐蚀性的观点而言,所述保持时间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定,但若超过20小时则明显有损经济性。因此,所述保持时间的上限优选设为20小时。
另外,热轧阶段所需的时间与其之前的阶段即加热阶段及保持阶段相比短,但所述热轧阶段中,通过所导入的应变而促进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因此,所述热轧阶段中,即便轧制时间为短时间也可生成较大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并且,在热轧阶段中第一焊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低于5分钟的情况下,较大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的生成少,无法获得目标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析出物分布。
另外,所述热轧阶段中,第一焊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优选为7分钟以上。就耐腐蚀性的观点而言,所述时间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定,但就铸块的热容量的观点而言,超过30分钟地保持400℃以上难以实现。因此,本发明中将所述时间的上限设为30分钟。此外,热轧阶段中第一焊材的温度低于400℃的温度区域中,基本不会产生析出,因而无需进行其间所需的时间的控制。
大大影响耐腐蚀性的工序如上所述。以下,对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以外的工序中的优选制造条件进行说明。
7-3.铸造工序、热轧工序
第一焊材、芯材、第二焊材及牺牲阳极材料的铸造工序中的条件并无特别限制,通常使用水冷式的半连续铸造法。另外,将第二焊材及牺牲阳极材料分别热轧至规定的厚度的热轧工序包含加热保持阶段与热轧阶段,加热保持阶段中的加热条件通常优选以400℃~560℃进行0.5小时~10小时,更优选以420℃~540℃进行0.5小时~8小时。若低于400℃,则存在因塑性加工性不足而在轧制时产生边缘破裂等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为高于560℃的高温的情况下,有加热中铸块熔融的可能性。另外,若低于0.5小时,则存在铸块的温度不均匀的情况,若超过10小时,则明显有损经济性。
7-4.均质化处理工序
也可将铸造芯材而获得的铸块供于包覆热轧工序之前的均质化处理工序中。均质化处理工序通常优选以450℃~620℃进行1小时~24小时,更优选以480℃~620℃进行1小时~20小时。若温度低于450℃或时间低于1小时,则存在均质化效果不充分的情况,若超过620℃,则有产生芯材铸块的熔融的可能性。另外,若时间超过24小时,则明显有损经济性。
7-5.包覆热轧工序
包覆热轧工序中,包覆材在包覆轧制阶段前的加热阶段中进行加热。加热温度通常优选以400℃~560℃进行0.5小时~10小时,更优选以420℃~540℃进行0.5小时~8小时。若低于400℃,则存在因塑性加工性不足而在包覆轧制时产生边缘破裂等的情况。在超过560℃的情况下,有加热中铸块熔融的可能性。若时间低于0.5小时,则存在包覆材的温度不均匀的情况,若超过10小时,则明显有损经济性。包覆热轧工序也可分为压下率为70%~95%的粗轧工序与后续的压力率为70%~95%的精轧工序。
7-6.冷轧工序、退火工序
退火工序是出于提高成型性等目的,在冷轧工序中途及冷轧工序后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时进行一次以上。具体而言为:(1)在冷轧工序中途实施一次以上的中间退火;(2)在冷轧工序后实施一次最终退火工序;或者(3)实施(1)及(2)。所述退火工序优选以200℃~560℃将包覆材保持1小时~10小时。在温度低于200℃、保持时间低于1小时的情况下,存在所述效果不充分的情况。若温度超过560℃,则有加热中包覆材熔融的可能性,若保持时间超过10小时,则明显有损经济性。更优选的退火条件为温度23℃~500℃、保持时间1小时~8小时。此外,退火工序的次数的上限并无特别限定,但为了避免由工序数的增加所致的成本增加,优选设为3次。
8.包覆率及板厚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中,优选将第一焊材、第二焊材、牺牲阳极材料的包覆率(单面)各设为3%~25%。若所述各包覆率低于3%,则所包覆的材料过薄,因而存在包覆热轧中无法遍及芯材整体来进行被覆的情况。若所述各包覆率超过25%,则存在包覆热轧时产生翘曲,无法制造包覆材的情况。所述各包覆率更优选为5%~20%。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的板厚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在用作后述的热交换器的流路形成零件的情况下,通常使用0.15mm~0.6mm者。另外,还能够将板厚设为0.6mm~3mm左右而用于管头箱板(header plate)等中。
9.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适宜用作流路形成零件、管头箱板、翅片材等热交换器用构件,特别适宜用作流路形成零件。例如,对所述铝合金包覆材实施弯曲成型,将其两端部的重合部分焊接接合,制作用以流通冷却水等介质的流路形成零件。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例如具有将翅片材与管头箱板组合于所述流路形成零件,将它们一次焊接加工而获得的结构。
所述热交换器是在将两端部分安装在管头箱板的流路形成零件外表面配置翅片材来进行组装。继而,将流路形成零件的两端重合部分、翅片材与流路形成零件的外表面、流路形成零件的两端与管头箱板通过一次焊接加热而同时接合。作为焊接方法,可使用无焊剂的焊接法、Nocolok焊接法、真空焊接法,优选Nocolok焊接法。焊接通常是通过以590℃~610℃的温度加热2分钟~10分钟、优选以590℃~610℃的温度加热2分钟~6分钟来进行。经焊接者通常是以20℃/分钟~500℃/分钟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
10.腐蚀环境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用作热交换器的至少流路形成零件。以下,对用作热交换器的流路形成零件的情况下,最能够发挥耐腐蚀方面的优势的腐蚀环境进行说明。
如上文所述,在使用自来水或井水作为流入热交换器的冷却水的情况下,其中所含的氯化物离子通常是1200ppm以下的低浓度。因此,若为高温,则腐蚀形态成为与孔蚀不同的形态,难以发挥牺牲防腐蚀作用。结果,存在腐蚀部分中由于氧化铝或氢氧化铝等的生成而发生局部的碱化,发生严重的腐蚀的情况。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是将抑制此种现象作为技术课题而开发、并达成了所述技术课题的发明。即,在腐蚀环境为氯化物离子浓度为1200ppm以下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局部的碱化,在此种情况下本发明的优势得以发挥。在腐蚀环境以氯化物离子浓度计超过1200ppm的情况下,即便为高温,腐蚀形态仍维持孔蚀,牺牲防腐蚀继续发挥作用。结果,难以引起局部的碱化,本发明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在氯化物离子浓度低于5ppm的情况下,原本就不会产生腐蚀孔,因而本发明的优势并没有得到特别发挥。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在氯化物离子为1200ppm以下的环境下能够发挥与耐腐蚀性相关的优势,作为可发挥本发明的优势的腐蚀环境,以氯化物离子浓度计,优选5ppm~1000ppm,更优选10ppm~800ppm。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热交换器中,将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至少用于流路形成零件中。并且,在将第一焊材用于芯材的两个表面的情况下,以将这些第一焊材面的至少其中一个表面浸泡在氯化物离子浓度为1200ppm以下的溶液中的状态来使用。另外,在将第一焊材用于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的情况下,以所述第一焊材的面浸泡在氯化物离子浓度为1200ppm以下的溶液中的状态来使用。
[实施例]
接着,基于本发明例与比较例来更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
分别通过直接冷铸(direct chill,DC)铸造来铸造具有表1所示的合金组成的第一焊材合金、具有表2所示的合金组成的芯材合金、具有表3所示的合金组成的第二焊材合金、具有表4所示的合金组成的牺牲阳极材料合金,对各自的两表面进行表面切削来进行精加工。表面切削后的铸块厚度均设为400mm。对于第一焊材、第二焊材及牺牲阳极材料,计算以最终板厚来达到所期望的厚度的包覆率,为了达到其所需的组合时的厚度,供于480℃、3小时的加热阶段后,供于热轧阶段直至达到规定厚度。将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的条件示于表5中。关于第二焊材与牺牲阳极材料,均是在表5的E1的条件下进行热轧。
[表1]
表1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281
[表2]
表2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291
[表3]
表3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292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301
[表4]
表4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302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311
[表5]
表5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312
使用这些合金,在芯材合金的其中一个表面组合表1的第一焊材,在芯材的另一个表面不进行任何组合、或者组合表1的第一焊材或表3的第二焊材或表4的牺牲阳极材料。将各试样中的第一焊材、芯材、第二焊材、牺牲阳极材料的组合示于表6~表9中。第一焊材、第二焊材及牺牲阳极材料的包覆率均设为10%(单面)。将这些组合材料提供至包覆热轧工序。即,在加热阶段将包覆材在500℃下加热保持3小时后,提供至包覆轧制阶段,制作3mm厚的两层或三层的包覆材。然后,按照表5的冷轧之后中所示的(1)冷轧→中间退火→最终冷轧的顺序、(2)冷轧→最终退火的顺序、(3)冷轧→中间退火→最终冷轧→最终退火的顺序的任一者,制作最终板厚为0.4mm的包覆材试样。中间退火及最终退火的条件均设为在370℃下进行2小时,中间退火后的最终冷轧中的轧制率均设为30%。将工序的组合示于表5中。
[表6]
表6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321
[表7]
表7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331
[表8]
表8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341
[表9]
表9
Figure BDA0001512113390000351
在以上的制造工序中未出现问题、能够轧制到0.4mm的最终板厚的情况下,将制造性评价为“○”;在铸造时或轧制时产生破裂未能轧制到0.4mm的最终板厚、或者在包覆热轧工序前的加热阶段或中间退火工序中产生熔融、或者产生包覆热轧阶段中的压接不良,从而无法制造包覆材的情况下,将制造性评价为“×”,示于表6~表9中。
将所述包覆材试样供于下述各评价而获得的结果示于表6~表9中。此外,关于表7~表9中的制造性为“×”者,由于无法制造试样,因而无法进行下述评价。
(焊接性的评价)
准备厚度为0.07mm、调质为H14、合金成分为在3003合金中添加有1.0%的Zn的翅片材,将其波纹成型而制成热交换器翅片材。将所述翅片材配置在所述包覆材试样的第一焊材面或第二焊材面,浸渍于5%的氟化物焊剂水溶液中,供于600℃、3分钟的焊接加热,制作小型芯(mini core)试样。将所述小型芯试样的翅片接合率为95%以上、且包覆材试样及翅片中未产生熔融的情况评价为焊接性合格(○);另一方面,在(1)翅片接合率低于95%的情况、以及(2)包覆材试样及翅片的至少任一者中产生了熔融的情况下,将(1)及(2)、或者(1)或(2)评价为焊接性不合格(×)。
(焊接加热后的拉伸强度的测定)
将以600℃实施了3分钟的热处理(相当于焊接加热)的包覆材试样在拉伸速度10mm/分钟、标距长度(gauge length)50mm的条件下,依据JIS Z2241供于拉伸试验。根据所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来读取拉伸强度。结果,将拉伸强度为120MPa以上的情况评价为合格(○);将低于此的情况评价为不合格(×)。
(金属间化合物的密度分布的测定)
关于与焊接相当的加热前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调查:对于各包覆材试样的第一焊材部分,利用聚焦离子束(focus ion beam,FIB)自L-ST面切出薄膜样品,针对所述薄膜样品,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microscope,STEM)由能量色散型X射线光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来进行Mn元素分布的绘图。此时,使用电子分光装置(电子能量损失谱仪(electron energyloss spectrometer,EELS))来测定观察部的膜厚,仅在膜厚为0.10μm~0.15μm的部位进行STEM观察,针对各样品,关于10μm×10μm的视野各观察5个视野,通过对各个视野的Mn的绘图进行图像分析而求出具有0.1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
关于实施了与焊接相当的加热处理的与焊接相当的加热后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查:对于第一焊材部分,通过研磨而使L-LT面露出,使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lectro probe microanalyzer,EPMA)来进行Mn元素分布的绘图。针对各样品,关于500μm×500μm的视野各观察5个视野,通过对各个视野的Mn的绘图进行图像分析而求出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此外,所谓本发明中的与焊接相当的加热的条件,将到达温度设为600℃、将580℃以上的保持时间设为5分钟。
(通过腐蚀深度的测定来进行的耐腐蚀性评价)
在对包覆材试样实施了所述与焊接相当的加热后,切出50mm×50mm,利用树脂将试验面的相反面遮蔽。此外,任一试样中均将第一焊材面作为试验面,另外,关于包覆有牺牲阳极材料的试样,也将牺牲阳极材料面作为试验面。未实施将第二焊材面作为试验面的试验。试验面为第一焊材的情况下的试验溶液使用氯化物离子浓度分别为3ppm(溶液A)、5ppm(溶液B)、1000ppm(溶液C)、1200ppm(溶液D)的NaCl水溶液(纯水)。将各试验样品浸渍于这些溶液中,实施3个月的以处在88℃的高温水中8小时、接着室温放置16小时为一个循环的循环浸渍试验,将未产生腐蚀贯通者评价为合格(○),将产生了腐蚀贯通者评价为不合格(×)。在试验面为牺牲阳极材料的情况下,基于美国试验材料学会(American Societyfor Testing Material,ASTM)-G85供于海水醋酸试验(sea water acetic acid test,SWAAT试验),将1000小时未产生腐蚀贯通者评价为合格(○),将产生了腐蚀贯通者评价为不合格(×)。
本发明例1~本发明例20及本发明例55~本发明例59中,满足本发明中规定的条件,制造性、焊接性、焊接后的拉伸强度及耐腐蚀性均合格。
与此相对,比较例21中,第一焊材的Si成分过少,因而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22中,第一焊材的Si成分过多,因而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23中,第一焊材的Fe成分过多,因而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24中,第一焊材的Cu成分过多,因而溶液A、溶液B及溶液C中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25中,第一焊材的Mn成分过少,因而在焊接加热后未获得适当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溶液A及溶液B中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26中,第一焊材的Mn成分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27中,第一焊材的Ti、Zr、Cr及V成分分别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28中,第一焊材的Na成分过多,因而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29中,第一焊材的Sr成分过多,因而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30中,第一焊材的Zn成分过少,因而溶液A、溶液B及溶液C中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31中,第一焊材的Zn成分过多,因而溶液A、溶液B及溶液C中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32中,芯材的Si成分过多,因而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33中,芯材的Mg成分过多,因而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34中,芯材的Fe成分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35中,芯材的Ti、Zr、Cr及V成分分别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36中,芯材的Mn成分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钎焊片材(brazing sheet),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37中,芯材的Cu成分过多,因而铸造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钎焊片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38中,芯材的Mn成分过少,因而焊接后的拉伸强度不合格。
比较例39中,第二焊材的Si成分过少,因而第二焊材的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40中,第二焊材的Si成分过多,因而第二焊材的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41中,第二焊材的Fe成分过多,因而第二焊材的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42中,第二焊材的Cu成分过多,因而铸造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43中,第二焊材的Mn成分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44中,第二焊材的Ti、Zr、Cr及V成分分别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钎焊片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45中,第二焊材的Na成分过多,因而第二焊材的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46中,第二焊材的Sr成分过多,因而第二焊材的焊接性不合格。
比较例47中,牺牲阳极材料的Si成分过多,因而牺牲阳极材料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48中,牺牲阳极材料的Fe成分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49中,牺牲阳极材料的Ti、Zr、Cr及V成分分别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50中,牺牲阳极材料的Zn成分过少,因而牺牲阳极材料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51中,牺牲阳极材料的Zn成分过多,因而牺牲阳极材料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52中,牺牲阳极材料的Ni成分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53中,牺牲阳极材料的Mn成分过多,因而轧制时产生破裂,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54中,牺牲阳极材料的Mg成分过多,因而包覆热轧时芯材与牺牲阳极材料未被压接,无法制作包覆材,制造性不合格。
比较例60中,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的加热阶段中的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过慢,因而焊接加热后未获得适当的Al-Mn系化合物的分布,溶液A及溶液B中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61中,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的加热阶段中的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过快,因而焊接加热后未获得适当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溶液A及溶液B中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62中,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的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过低,因而焊接加热后未获得适当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溶液A及溶液B中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63中,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的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时间过短,因而焊接加热后未获得适当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溶液A及溶液B中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64中,第一焊材的热轧中包覆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过短,因而焊接加热后未获得适当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分布,溶液A及溶液B中的耐腐蚀性不合格。
比较例65中,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中的保持阶段的加热温度过高,因而第一焊材熔融,无法制作钎焊片材,制造性不合格。
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与范围的情况下达成各种实施形态及变形。另外,以上所述的实施形态是用以对所述发明进行说明,并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即,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实施形态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在权利要求书内及与其同等的发明的意义的范围内所实施的各种变形被视为在所述发明的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在2015年7月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137331号、与在2016年7月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132727号。将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137331号与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132727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的全部内容以参照的形式并入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铝合金包覆材由于耐腐蚀性优异,翅片接合率、耐侵蚀性等焊接性也优异,故特别适宜用作汽车用热交换器的流路形成零件。
[符号的说明]
1:板
2:波纹翅片

Claims (36)

1.一种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铝合金的芯材;以及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的第一焊材,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含有Si:0.05质量%~1.50质量%、Fe:0.05质量%~2.00质量%、Mn:0.5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第一焊材包含含有Si:2.5质量%~7.0质量%、Fe:0.05质量%~1.20质量%、Zn:0.5质量%~8.0质量%、Mn:0.3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在焊接加热前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0.1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1.0×105个/mm2以上,在焊接加热后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Cu:0.05质量%~0.6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g:0.05质量%~0.5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g:0.05质量%~0.5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6.一种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制造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的方法,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铸造所述芯材用及第一焊材用的铝合金的工序;将所铸造的第一焊材的铸块热轧至规定的厚度的热轧工序;在芯材铸块的其中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第一焊材而制成包覆材的包覆工序;对包覆材进行热轧的包覆热轧工序;对经包覆热轧的包覆材进行冷轧的冷轧工序;以及在冷轧工序中途及冷轧工序后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时对包覆材进行退火的一次以上的退火工序,所述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包含加热阶段、保持阶段及热轧阶段,加热阶段中,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30℃/小时以上,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60℃/小时以下,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为450℃以上、560℃以下且保持时间为1小时以上,热轧阶段中,第一焊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为5分钟以上。
7.一种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铝合金的芯材;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的第一焊材;以及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另一个表面的第二焊材,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含有Si:0.05质量%~1.50质量%、Fe:0.05质量%~2.00质量%、Mn:0.5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第一焊材包含含有Si:2.5质量%~7.0质量%、Fe:0.05质量%~1.20质量%、Zn:0.5质量%~8.0质量%、Mn:0.3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第二焊材包含含有Si:2.5质量%~13.0质量%、Fe:0.05质量%~1.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在焊接加热前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0.1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1.0×105个/mm2以上,在焊接加热后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Cu:0.05质量%~0.6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g:0.05质量%~0.5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g:0.05质量%~0.5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12.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n:0.05质量%~2.0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n:0.05质量%~2.0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n:0.05质量%~2.0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n:0.05质量%~2.0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16.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24.一种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制造如权利要求7-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的方法,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铸造所述芯材用、第一焊材用及第二焊材用的铝合金的工序;将所铸造的第一焊材及第二焊材的铸块分别热轧至规定的厚度的热轧工序;在芯材铸块的其中一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第一焊材、在另一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第二焊材而制成包覆材的包覆工序;对包覆材进行热轧的包覆热轧工序;对经包覆热轧的包覆材进行冷轧的冷轧工序;以及在冷轧工序中途及冷轧工序后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时对包覆材进行退火的一次以上的退火工序,所述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包含加热阶段、保持阶段及热轧阶段,加热阶段中,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30℃/小时以上,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60℃/小时以下,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为450℃以上、560℃以下且保持时间为1小时以上,热轧阶段中,第一焊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为5分钟以上。
25.一种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包括:铝合金的芯材;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其中一个表面的第一焊材;以及包覆在所述芯材的另一个表面的牺牲阳极材料,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含有Si:0.05质量%~1.50质量%、Fe:0.05质量%~2.00质量%、Mn:0.5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第一焊材包含含有Si:2.5质量%~7.0质量%、Fe:0.05质量%~1.20质量%、Zn:0.5质量%~8.0质量%、Mn:0.3质量%~2.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所述牺牲阳极材料包含含有Zn:0.5质量%~8.0质量%、Si:0.05质量%~1.50质量%、Fe:0.05质量%~2.00质量%,且剩余部分含有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的铝合金,在焊接加热前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0.1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1.0×105个/mm2以上,在焊接加热后所述第一焊材中的具有2μm以上的等效圆直径的Al-Mn系金属间化合物的存在密度为300个/mm2以上。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Cu:0.05质量%~0.6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材包含还含有选自Na:0.001质量%~0.050质量%及Sr:0.001质量%~0.05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的铝合金。
28.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g:0.05质量%~0.5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含还含有选自Mg:0.05质量%~0.50质量%、Cu:0.05质量%~1.5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30.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牺牲阳极材料包含还含有选自Ni:0.05质量%~2.00质量%、Mn:0.05质量%~2.00质量%、Mg:0.05质量%~3.0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牺牲阳极材料包含还含有选自Ni:0.05质量%~2.00质量%、Mn:0.05质量%~2.00质量%、Mg:0.05质量%~3.0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牺牲阳极材料包含还含有选自Ni:0.05质量%~2.00质量%、Mn:0.05质量%~2.00质量%、Mg:0.05质量%~3.0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33.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牺牲阳极材料包含还含有选自Ni:0.05质量%~2.00质量%、Mn:0.05质量%~2.00质量%、Mg:0.05质量%~3.00质量%、Ti:0.05质量%~0.30质量%、Zr:0.05质量%~0.30质量%、Cr:0.05质量%~0.30质量%及V:0.05质量%~0.30质量%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铝合金。
34.一种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是制造如权利要求25-3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的方法,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分别铸造所述芯材用、第一焊材用及牺牲阳极材料用的铝合金的工序;将所铸造的第一焊材及牺牲阳极材料的铸块分别热轧至规定的厚度的热轧工序;在芯材铸块的其中一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第一焊材、在另一个表面包覆通过热轧而成为规定厚度的牺牲阳极材料而制成包覆材的包覆工序;对包覆材进行热轧的包覆热轧工序;对经包覆热轧的包覆材进行冷轧的冷轧工序;以及在冷轧工序中途及冷轧工序后的其中一者或两者时对包覆材进行退火的一次以上的退火工序,所述第一焊材的热轧工序包含加热阶段、保持阶段及热轧阶段,加热阶段中,至到达400℃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30℃/小时以上,自到达400℃时至到达保持阶段的保持温度时为止的升温速度为60℃/小时以下,保持阶段中的保持温度为450℃以上、560℃以下且保持时间为1小时以上,热轧阶段中,第一焊材的温度为400℃以上的时间为5分钟以上。
35.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在流路形成零件中使用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焊材面的至少其中一个表面浸泡在氯化物离子浓度为1200ppm以下的溶液中。
36.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在流路形成零件中使用如权利要求7-23及权利要求25-3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包覆材,所述热交换器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焊材面浸泡在氯化物离子浓度为1200ppm以下的溶液中。
CN201680035541.5A 2015-07-08 2016-07-08 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热交换器 Active CN1078496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7331 2015-07-08
JP2015137331 2015-07-08
JP2016-132727 2016-07-04
JP2016132727A JP6713861B2 (ja) 2015-07-08 2016-07-04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当該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を用いた熱交換器
PCT/JP2016/070277 WO2017007019A1 (ja) 2015-07-08 2016-07-08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当該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を用いた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49645A CN107849645A (zh) 2018-03-27
CN107849645B true CN107849645B (zh) 2020-06-19

Family

ID=57889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5541.5A Active CN107849645B (zh) 2015-07-08 2016-07-08 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5379B2 (zh)
EP (1) EP3321384B1 (zh)
JP (1) JP6713861B2 (zh)
CN (1) CN1078496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3574B2 (ja) * 2016-05-30 2018-01-17 株式会社Uacj 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アルミニウム構造体のろう付方法
JP7102647B2 (ja) 2018-09-11 2022-07-20 Ma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
JP7282468B2 (ja) * 2019-10-04 2023-05-29 Ma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アルミニウム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およびアルミニウム部材のフラックスフリーろう付方法
CN112143946A (zh) * 2020-09-11 2020-12-29 湖南海铝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导热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散热器的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22277B2 (ja) * 2007-02-02 2011-11-24 三菱アルミニウム株式会社 ろう付性と耐食性に優れた熱交換器管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および耐食性に優れた熱交換器管
JP5429858B2 (ja) 2009-04-21 2014-02-26 株式会社Uacj 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04835B2 (ja) 2009-05-27 2015-04-2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製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
WO2011034102A1 (ja) 2009-09-21 2011-03-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高耐食性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高耐食性熱交換器
US8247084B2 (en) * 2010-05-18 2012-08-21 Kobe Steel, Ltd. Aluminum alloy brazing sheet
JP2013133517A (ja) * 2011-12-27 2013-07-08 Mitsubishi Alum Co Ltd 耐高温3層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
JP5873343B2 (ja) 2012-01-29 2016-03-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高耐食性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熱交換器の流路形成部品
JP6033618B2 (ja) * 2012-09-12 2016-11-30 株式会社Uacj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及び熱交換器
CN103112211B (zh) 2013-01-30 2015-04-15 东南大学 一种高抗下垂性复合钎焊铝箔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18163A (zh) 2014-04-18 2014-09-03 天津恒仁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合金牺牲阳极
JP6483412B2 (ja) * 2014-11-21 2019-03-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21384A1 (en) 2018-05-16
JP6713861B2 (ja) 2020-06-24
EP3321384A4 (en) 2018-12-05
US20180193961A1 (en) 2018-07-12
CN107849645A (zh) 2018-03-27
EP3321384B1 (en) 2020-01-08
US10625379B2 (en) 2020-04-21
JP2017020108A (ja) 2017-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52626B2 (ja)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当該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を用いた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709589B (zh) 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
JP6452627B2 (ja)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当該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を用いた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73343B2 (ja) 高耐食性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熱交換器の流路形成部品
JP4822277B2 (ja) ろう付性と耐食性に優れた熱交換器管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および耐食性に優れた熱交換器管
CN103805820B (zh) 铝合金钎焊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CN108699637B (zh) 铝合金钎焊片的制造方法
US20010007720A1 (en) Aluminum alloy brazing sheet
JP6315365B2 (ja) 熱交換器用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84060A (ja) 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フィン材および該フィン材を組付けてなる熱交換器
JP2008303405A (ja) 熱交換器ヘッダプレート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材料および熱交換器用ろう付け体
JP5918089B2 (ja)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製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1034102A4 (ja) 高耐食性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高耐食性熱交換器
JP6418714B2 (ja)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当該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を用いた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849645B (zh) 铝合金包覆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所述铝合金包覆材的热交换器
US20190084094A1 (en) Aluminum alloy cladding material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aluminum alloy cladding material
JP6868383B2 (ja)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4017116A (ja) ろう付造管チューブ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74074B2 (ja) 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
JP5388084B2 (ja) 強度および耐孔食性に優れる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
JP4263160B2 (ja)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器用チューブ及び熱交換器
JPH11264042A (ja) 流体通路構成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
JP2017057497A (ja) 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フィン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当該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フィン材を用いた熱交換器
JP4432748B2 (ja) 熱交換器用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ブレージング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7007019A1 (ja)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当該アルミニウム合金クラッド材を用いた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