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27721A - 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27721A
CN107827721A CN201711145909.6A CN201711145909A CN107827721A CN 107827721 A CN107827721 A CN 107827721A CN 201711145909 A CN201711145909 A CN 201711145909A CN 107827721 A CN107827721 A CN 107827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fluorine
fluoro
isosorbide
nitra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459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27721B (zh
Inventor
闾肖波
陈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INOFLUORO SCIENTIF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INOFLUORO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INOFLUORO SCIENTIF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INOFLUORO SCIENTIF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4590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277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27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7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27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7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45/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C = O groups bound only to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Preparation of chelates of such compounds
    • C07C45/56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C = O groups bound only to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Preparation of chelates of such compounds from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C45/57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C = O groups bound only to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Preparation of chelates of such compounds from heterocyclic compounds with oxygen as the only heteroatom
    • C07C45/59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C = O groups bound only to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Preparation of chelates of such compounds from heterocyclic compounds with oxygen as the only heteroatom in five-membered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3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317/08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 C07D317/7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having two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having the hetero atoms in positions 1 and 3 spiro-condensed with carbocyclic ring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包括:在碱性条件下,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与氟化剂高选择性反应生成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和氢气在钯碳催化剂作用下制备得到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加酸脱保护得到4‑氟环己酮。该合成方法以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为反应原料,每一步反应都能最大化得到高纯度的中间体,使得整个反应的总收率高,最终产物的纯度更是高达98%,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对环境污染较小,特别适合工业化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Description

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学合成领域,具体涉及含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在化学、制药和农业行业得到大规模应用,作为有机中间体的含 氟化合物正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制药领域,很多医药化合物在合成过程 中都需要利用含氟化合物作为有机中间体,因此,含氟化合物变得越来越重要,其 研究开发活动也日益活跃。
4-氟环己酮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含氟化合物,广泛用于医药中间体的合成,是制 备含氟化合物必备的原料,但是,鲜少有文献报道直接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在 为数不多的现有文献中,多是以不同中间体为起始原料合成4-氟环己酮。
例如:Lisa D.Julian等在题为“Discovery of Novel,Potent BenzamideInhibitors of 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11β-HSD1)ExhibitingOral Activity in an Enzyme Inhibition ex Vivo Model”(Journal of MedicinalChemistry.2008, 51(13),3953-3960)的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该方法中,以中 间体4-氟环己烷-1-醇(如式Ⅲ所示)为原料,二氯甲烷为溶剂,通过加入PCC(氯铬酸吡啶)氧化剂制得的4-氟环己酮成品的收率为72%。
该方法中,作为起始原料的中间体4-氟环己烷-1-醇,需要寻找合适的方法通 过化学合成得到。例如,专利公开号为WO/2013/189841的国际专利申请中,公开 了一种两步法合成上述的中间体4-氟环己烷-1-醇的方法,具体为:以4-(苄氧基) 环己-1-醇(如式Ⅰ所示)为起始原料,在氟化剂作用下,用二氯甲烷为溶剂,温 度从-78℃升温至25℃,得到(((4-氟环己基)氧基)甲基)苯(如式Ⅱ所示), 通过此合成路线得到的式Ⅱ化合物收率为9%;以式Ⅱ所示化合物为原料,甲醇为 溶剂,通过加入氢氧化锂和四氢呋喃,在25℃下反应5小时,得到4-氟环己烷-1- 醇(如式Ⅲ所示),式Ⅲ所示化合物的收率为78%。该方法中,两步总收率只有 7%。即,合成中间体4-氟环己烷-1-醇的总收率只有7%。
由此可见,将中间体4-氟环己烷-1-醇的合成方法以及由该中间体合成4-氟环 己酮的方法联合起来,作为4-氟环己酮的合成路线,其如以下路线A所示:
该合成路线较为繁琐,总收率只有5%,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原料的价格 较贵,生产成本高,也很难适用于规模化工业生产;废液含有剧毒的铬离子,污染 严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收率高、 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副反应,产品纯度高,经济效益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碱性条件下,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与氟化剂反应生成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和氢气在钯碳催化剂作用下制备得到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加酸脱保护得到4-氟环己酮。
进一步具体来说,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第一反应溶剂、有机碱和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如式Ⅴ所示) 置于反应容器中,持续搅拌且保持温度在0~25℃的条件下向其中加入氟化剂;然 后,升高温度至25~35℃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反应液经后处理得到8-氟-1,4- 二氧杂螺[4.5]癸-7-烯(如式Ⅶ所示);其中,所述第一反应溶剂与1,4-环己二酮单 乙二醇缩酮的质量比为(1~5):1,所述有机碱、所述氟化剂与1,4-环己二酮单乙二 醇缩酮的摩尔比为(1~5):(1~5):1;
(2)将步骤(1)所得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第二反应溶剂和Pd/C 催化剂置于高压釜中,通入H2作为还原剂,压力保持在1~3MPa,在温度为15~35℃ 反应2~24小时,反应结束后,过滤分离得到滤液,对所述滤液进行减压浓缩得到 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如式Ⅷ所示);其中,所述第二反应溶剂、Pd/C催化 剂与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质量比为(1~5):(0.001~0.01):1;
(3)将步骤(2)所得的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和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0~36%的盐酸溶液置于另一反应容器中,加热至80~100℃,回流反应2~24小时后, 所得反应液经后处理得到4-氟环己酮,其中,所述盐酸溶液与8-氟-1,4-二氧杂螺[4.5] 癸烷的质量比为(3~6):1。
上述的合成方法可用以下合成路线表示: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反应溶剂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氢呋喃和甲基 叔丁基醚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有机碱选自吡啶、三乙胺、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 烯(DBU)、N,N-二异丙基乙胺(DIPEA)和N,N-二甲基苯胺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氟化剂选自二乙胺基三氟化硫(DAST)、双(2-甲氧 基乙基)氨基三氟化硫(BAST)和三氟化硫吗啉(MOST)中一种。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反应溶剂选自甲醇、乙醇和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氟化剂与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的摩尔比为 (1.0~1.5):1。采用优选的比例,在保证原料反应完全的同时能够实现生产利益的最 大化。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持续搅拌且保持温度在5~15℃的条件下 向其中逐滴加入氟化剂,可以保证加入的氟化剂均能迅速且有效参与反应,同时也 能够保证反应的安全进行。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升高温度是以每小时升温1~5℃的速 度进行的,能够保证反应的安全进行。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反应结束通过Gas Chromatography(GC 气相色谱)来控制:当GC中控监测到反应原料剩余量<0.5%时,结束反应。即: 当GC中控监测到在GC谱图上原料出峰积分面积/(原料出峰积分面积+产物出峰积 分面积)<0.5%时,结束反应。这里的原料是指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这里 的产物是指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后处理过程为:
将反应液加入冰水中,分离为有机相和水相,保留有机相,水相继续用萃取溶 剂萃取若干次,合并所有的有机相;将所得有机相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15%的盐 酸洗涤若干次,再用饱和碳酸氢钠洗涤若干次,直至pH值为7~8;再用无水硫酸 钠干燥后过滤,将过滤所得液相进行减压浓缩得粗品,对粗品进行减压精馏,收集 80~82℃的馏分,得到产物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所述的萃取溶剂选自二 氯甲烷、氯仿、四氢呋喃、甲基叔丁基醚和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反应温度为20~30℃。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反应结束后,所述过滤分离得到的固相用 萃取溶剂淋洗,可回收钯碳,实现催化剂的重复使用,从而有效减少成本。所述的 萃取溶剂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氢呋喃、甲基叔丁基醚和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步骤(3)中,所述后处理过程为:
将所得反应液冷却至室温,用萃取溶剂萃取若干次,合并各次萃取所得的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将所得滤液减压浓缩得到粗品,对粗品进行减压精 馏,收集87~88℃的馏分,得到目标产物4-氟环己酮。所述的萃取溶剂选自二氯 甲烷、氯仿、四氢呋喃、甲基叔丁基醚和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中,室温通常是指25~35℃。
本发明还提供了由上述合成方法制得的4-氟环己酮。
本发明的合成方法中,通过有机碱的加入,使得氟化剂与1,4-环己二酮单乙 二醇缩酮高选择性反应生成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有效避免了副反应的发 生,所合成的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纯度大于95%,大大高于未加有机碱 的反应得到的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纯度(10~20%);进一步,将高纯 度的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在钯碳催化剂作用下通过氢气还原为8-氟-1,4- 二氧杂螺[4.5]癸烷,并加酸脱保护得到4-氟环己酮。该合成方法以来源广泛、价格 低廉的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为反应原料,每一步反应都能最大化得到纯度较 高的中间体,使得整个反应的总收率高,而最终产物的纯度更是高达98%,经济效 益非常明显,对环境污染较小,特别适合工业化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发明减少了反应过程中的副产物,简化反应过程,大大提高产品的质量 和收率。
2、本发明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缩短反应时间,简化工业生产 的后处理过程,大大节省生产时间和成本,提高设备产能,有利于实施工业化大规 模生产。
3、本发明方法原料简单易得、生产成本低、方法简便、选择性好、反应条件 温和安全、对环境污染小,方法稳定,容易实现,且产品收率高,产品质量稳定, 完全适合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制得的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氢谱谱图。
图2是实施例1中制得的4-氟环己酮的氢谱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下述的实施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 并不代表或限制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以下实施例中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场购得的常规产品。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原料均为市售产品,可以从例如泰坦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等购得。例如,以下原料的购买来源均从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购得: 二氯甲烷、吡啶、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二乙胺基三氟化硫(DAST)、盐 酸、饱和碳酸氢钠、无水硫酸钠、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双(2-甲 氧基乙基)氨基三氟化硫(BAST)、三氟化硫吗啉(MOST)、三乙胺、乙酸乙 酯、钯碳等。
实施例1
(一)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合成:
依次将312g二氯甲烷,吡啶(237.3g,3.0mol,3.0eq),1,4-环己二酮单乙二 醇缩酮(156.2g,1.0mol,1.0eq)加入1000ml的三口反应瓶中。
开启搅拌,降温至10±5℃,滴加DAST(193.4g,1.2mol,1.2eq),控制内温在 10±5℃,滴加完毕后,每小时升温5℃,升至25℃,并在25℃反应12小时。GC 中控反应进程:GC中控监测到在GC谱图上原料出峰积分面积/(原料出峰积分面 积+产物出峰积分面积)<0.5%,即GC中控监测到反应原料剩余量<0.5%,结束 反应,这里的原料是指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这里的产物是指8-氟-1,4-二氧 杂螺[4.5]癸-7-烯。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缓慢加入750g冰水中,分出有机相,水相用312g二氯 甲烷萃取三次(二氯甲烷总用量为312g×3),合并全部有机相,用盐酸(500g, 1mol/L)洗涤数次,直至GC中控有机相无吡啶残留,然后有机相用500g饱和碳 酸氢钠洗涤数次,直至pH值为7~8,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对所得有机相 滤液进行减压浓缩得到粗品,粗品减压精馏,当温度升至80℃的时候开始接收馏 分,得到产品136g。
对所得产品进行气相色谱(GC)和核磁共振氢谱(HNMR)检测,以确定其 结构式和纯度。核磁共振氢谱谱图如图1所示,图1中,1H NMR(400MHz;CDCl3) δ:5.06~5.12(dt,1H),3.95~4.00(m,4H),2.28~2.38(m,4H),1.85~1.88(m,2H)。根 据对图1的解析,可以确定所得产品为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GC测得 纯度97.8%,计算收率为86%。
(二)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的合成
依次将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158.1g,1.0mol),乙酸乙酯750g,和0.78g钯碳(钯碳中钯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0%)加入2000ml的高压釜(316L不 锈钢反应釜)中,氮气置换三次,排空,通入3MPa的氢气,25±5℃反应2小时。
反应结束后,过滤,钯碳用少量乙酸乙酯淋洗,回收钯碳,滤液减压浓缩得到 产品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160g,收率100%,纯度97%。
(三)4-氟环己酮的合成
依次将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160g,1.0mol)和浓盐酸(960g,盐酸的 质量百分浓度为36%)加入2000ml的反应瓶中加热至100℃回流8小时。
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用320g二氯甲烷萃取四次(二氯甲烷总用量为320g ×4),合并全部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将滤液减压浓缩得到粗品,粗 品减压精馏,当温度升至87~88℃接收馏分,得到产品90.6g。
对所得产品进行气相色谱(GC)和核磁共振氢谱(HNMR)检测,以确定其 结构式和纯度。核磁共振氢谱谱图如图2所示,图2中,1H NMR(400MHz;CDCl3) δ4.92~5.04(m,1H),2.61~2.69(m,2H),2.28~2.34(m,4H),1.72~2.00(m,2H)。根据 对图2的解析,可以确定所得产品为4-氟环己酮,GC测得纯度98%,计算收率 为78%。
实施例2
(一)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合成
依次将312g二氯甲烷,三乙胺(303.6g,3.0mol,3.0eq),1,4-环己二酮单乙 二醇缩酮(156.2g,1.0mol,1.0eq)加入1000ml的三口反应瓶中。
开启搅拌,降温至10±5℃,滴加DAST(193.4g,1.2mol,1.2eq),控制内温在 10±5℃,滴加完毕后,每小时升温5℃,升至25℃,并在25℃反应12小时。GC 中控反应进程:GC中控监测到在GC谱图上原料出峰积分面积/(原料出峰积分面 积+产物出峰积分面积)<0.5%,即GC中控监测到反应原料剩余量<0.5%,结束 反应,这里的原料是指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这里的产物是指8-氟-1,4-二氧 杂螺[4.5]癸-7-烯。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缓慢加入750g冰水中,分出有机相,水相用312g二氯 甲烷萃取三次(二氯甲烷总用量为312g×3),合并全部有机相,用盐酸(600g, 1mol/L)洗涤数次,直至GC中控有机相无三乙胺残留,然后有机相用600g饱和 碳酸氢钠洗涤数次,直至pH值为7~8,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将所得有机 相滤液减压浓缩得到粗品,粗品减压精馏,当温度升至80℃的时候开始接收馏分, 得到产品103g。
对所得产品进行气相色谱(GC)和核磁共振氢谱(HNMR)检测,以确定其 结构式和纯度。由核磁共振氢谱谱图可以确定所得产品为8-氟-1,4-二氧杂螺[4.5] 癸-7-烯,GC测得纯度97.5%,计算收率为65%。
(二)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的合成
依次将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158.1g,1.0mol),乙醇750g,和0.78g钯碳(钯碳中钯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10%)加入2000ml的高压釜(316L不锈钢反 应釜)中,氮气置换三次,排空,通入3MPa的氢气,25±5℃反应2小时。
反应结束后,过滤,钯碳用少量乙醇淋洗,回收钯碳,滤液减压浓缩得到产品 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159g,收率99%,纯度97%。
(三)4-氟环己酮的合成
依次将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160g,1.0mol)和浓盐酸(960g,盐酸的 质量百分浓度为36%)加入2000ml的反应瓶中加热至100℃回流8小时。
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用320g乙酸乙酯萃取四次(乙酸乙酯总用量为320g ×4),合并全部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将滤液减压精馏得到粗品,粗 品减压精馏,当温度升至87~88℃接收馏分,得到产品87g。
对所得产品进行气相色谱(GC)和核磁共振氢谱(HNMR)检测,以确定所 得产品为4-氟环己酮,GC测得纯度98%,计算收率为75%。
实施例3
(一)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合成
依次将312g二氯甲烷,DBU(456.6g,3.0mol,3.0eq),1,4-环己二酮单乙二 醇缩酮(156.2g,1.0mol,1.0eq)加入1000ml的三口反应瓶中。
开启搅拌,降温至10±5℃,滴加DAST(193.4g,1.2mol,1.2eq),控制内温在 10±5℃,滴加完毕后,每小时升温5℃,升至25℃,并在25℃反应12小时。GC 中控反应进程。当GC中控监测到在GC谱图上原料出峰积分面积/(原料出峰积分 面积+产物出峰积分面积)<0.5%时,即GC中控监测到反应原料剩余量<0.5%, 结束反应,这里的原料是指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这里的产物是指8-氟-1,4- 二氧杂螺[4.5]癸-7-烯。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缓慢加入750g冰水中,分出有机相,水相用312g二氯 甲烷萃取三次(二氯甲烷总用量为312g×3),合并全部有机相,用盐酸(750g, 1mol/L)洗涤数次,GC中控有机相无DBU残留,然后有机相用750g饱和碳酸氢 钠洗涤数次,直至pH值为7~8,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将所得有机相滤液 减压浓缩得到粗品,粗品减压精馏,当温度升至80℃的时候开始接收馏分,得到 产品145g。
对所得产品进行气相色谱(GC)和核磁共振氢谱(HNMR)检测,以确定其 结构式和纯度。由核磁共振氢谱谱图可以确定所得产品为8-氟-1,4-二氧杂螺[4.5] 癸-7-烯,GC测得纯度98.2%,计算收率为92%。
(二)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的合成
与实施例1相同。
(三)4-氟环己酮的合成
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一)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合成
依次将312g二氯甲烷,吡啶(237.3g,3.0mol,3.0eq),1,4-环己二酮单乙二 醇缩酮(156.2g,1.0mol,1.0eq)加入1000ml的三口反应瓶中。
开启搅拌,降温至10±5℃,滴加BAST(265.5g,1.2mol,1.2eq),控制内温在 10±5℃,滴加完毕后,每小时升温5℃,升至25℃,并在25℃反应12小时。GC 中控反应进程。当GC中控监测到在GC谱图上原料出峰积分面积/(原料出峰积分 面积+产物出峰积分面积)<0.5%,即GC中控监测到反应原料剩余量<0.5%,结 束反应,这里的原料是指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这里的产物是指8-氟-1,4- 二氧杂螺[4.5]癸-7-烯。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缓慢加入720g冰水中,分出有机相,水相用312g二氯 甲烷萃取三次(二氯甲烷总用量为312g×3),合并全部有机相,用盐酸(480g, 1mol/L)洗涤数次,GC中控有机相无吡啶残留,然后有机相用480g饱和碳酸氢钠 洗涤数次,直至pH值为7~8,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将所得有机相滤液减 压浓缩得到粗品,粗品减压精馏,当温度升至80℃的时候开始接收馏分,得到产 品134g。
对所得产品进行气相色谱(GC)和核磁共振氢谱(HNMR)检测,以确定其 结构式和纯度。由核磁共振氢谱谱图可以确定所得产品为8-氟-1,4-二氧杂螺[4.5] 癸-7-烯,GC测得纯度97.4%,计算收率为85%。
(二)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的合成
与实施例1相同。
(三)4-氟环己酮的合成
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一)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合成
依次将312g二氯甲烷,吡啶(237.3g,3.0mol,3.0eq),1,4-环己二酮单乙二 醇缩酮(156.2g,1.0mol,1.0eq)加入1000ml的三口反应瓶中。
开启搅拌,降温至10±5℃,滴加MOST(210.2g,1.2mol,1.2eq),控制内温 在10±5℃,滴加完毕后,每小时升温5℃,升至25℃,并在25℃反应12小时。 GC中控反应进程。当GC中控监测到在GC谱图上原料出峰积分面积/(原料出峰积 分面积+产物出峰积分面积)<0.5%时,即GC中控监测到反应原料剩余量<0.5%, 结束反应,这里的原料是指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这里的产物是指8-氟-1,4- 二氧杂螺[4.5]癸-7-烯。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缓慢加入750g冰水中,分出有机相,水相用312g二氯 甲烷萃取三次(二氯甲烷用量为312g×3),合并全部有机相,用盐酸(450g,1mol/L) 洗涤数次,GC中控有机相无吡啶残留,然后有机相用450g饱和碳酸氢钠洗涤数 次,直至pH值为7~8,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将所得有机相滤液减压浓缩 得到粗品,粗品减压精馏,当温度升至80℃的时候开始接收馏分,得到产品137g。
对所得产品进行气相色谱(GC)和核磁共振氢谱(HNMR)检测,以确定其 结构式和纯度。由核磁共振氢谱谱图可以确定所得产品为8-氟-1,4-二氧杂螺[4.5] 癸-7-烯,GC测得纯度97.7%,计算收率为86%。
(二)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的合成
与实施例1相同。
(三)4-氟环己酮的合成
与实施例1相同。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一)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合成步骤不同。
对比例1采用以下步骤合成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
将2ml二氯甲烷、三乙胺三氟化氢(153g,1.0mol,1.0eq)加入1000ml的三 口反应瓶中,室温下滴加DAST(1.5eq),然后加入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 (156.2g,1.0mol,1.0eq),在氮气保护条件下搅拌3小时,反应混合物在室温 (25~30℃)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淬灭,分液,有机相用二氯甲烷萃取两次(每 次二氯甲烷用量为312g),合并有机相,并用450g无水硫酸钠干燥,40℃下低真 空脱溶剂,得到反应产物。
对反应所得产物进行鉴定和分析,发现所得产物为8,8-二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如式Ⅵ所示)和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如式Ⅶ所示),其中,8- 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纯度为10~20%。计算得到8-氟-1,4-二氧杂螺[4.5]癸 -7-烯的转化率为12%。
工艺路线如下所示:
由此可见,在对比例1的合成方法中,在强酸弱碱盐三乙胺三氟化氢存在下, 氟化剂与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反应中,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如式 Ⅶ所示)是作为副反应产物生成,纯度很低。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式Ⅵ所示的化合 物与式Ⅶ所示的化合物之间是无法相互转化的。
所以,采用对比例1制备4-氟环己酮时,由于三乙胺三氟化氢存在下8-氟-1,4- 二氧杂螺[4.5]癸-7-烯的合成步骤中存在副反应而导致收率极低,从而使得该合成路 线的产品总收率也很低,纯度不高,经济效益差,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相对而言,本发明的合成方法中,通过有机碱的加入,使得氟化剂与1,4- 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高选择性反应生成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有效避 免了副反应的发生,所合成的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纯度大于95%,大大 高于未加有机碱的反应得到的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纯度(10~20%)。
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 何限制,通过参照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为其中所用的词语 为描述性和解释性词汇,而不是限定性词汇。可以按规定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 内对本发明作出修改,以及在不被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对本发明进行修订。尽 管其中描述的本发明涉及特定的方法、材料和实施例,但是并不意味着本发明限于 其中公开的特定例,相反,本发明可扩展至其他所有具有相同功能的方法和应用。

Claims (10)

1.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碱性条件下,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与氟化剂反应生成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和氢气在钯碳催化剂作用下制备得到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加酸脱保护得到4-氟环己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第一反应溶剂、有机碱和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置于反应容器中,持续搅拌且保持温度在0~25℃的条件下向其中加入氟化剂;然后,升高温度至25~35℃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反应液经后处理得到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其中,所述第一反应溶剂与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的质量比为(1~5):1,所述有机碱、所述氟化剂与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的摩尔比为(1~5):(1~5):1;
(2)将步骤(1)所得的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第二反应溶剂和Pd/C催化剂置于高压釜中,通入H2作为还原剂,压力保持在1~3MPa,在温度为15~35℃下反应2~24小时,反应结束后,过滤分离得到滤液,对所述滤液进行减压浓缩得到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其中,所述第二反应溶剂、Pd/C催化剂与8-氟-1,4-二氧杂螺[4.5]癸-7-烯的质量比为(1~5):(0.001~0.01):1;
(3)将步骤(2)所得的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和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0~36%的盐酸溶液置于另一反应容器中,加热至80~100℃,回流反应2~24小时后,所得反应液经后处理得到4-氟环己酮,其中,所述盐酸溶液与8-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的质量比为(3~6):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溶剂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氢呋喃和甲基叔丁基醚中的至少一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碱选自吡啶、三乙胺、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N,N-二异丙基乙胺和N,N-二甲基苯胺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氟化剂选自二乙胺基三氟化硫、双(2-甲氧基乙基)氨基三氟化硫和三氟化硫吗啉中一种。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应溶剂选自甲醇、乙醇和乙酸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持续搅拌且保持温度在5~15℃的条件下向其中逐滴加入氟化剂。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升高温度是以每小时升温1~5℃的速度进行的。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反应结束通过气相色谱来控制:当气相色谱中控监测到反应原料剩余量<0.5%时,结束反应。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得的4-氟环己酮。
CN201711145909.6A 2017-11-17 2017-11-17 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 Active CN107827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45909.6A CN107827721B (zh) 2017-11-17 2017-11-17 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45909.6A CN107827721B (zh) 2017-11-17 2017-11-17 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27721A true CN107827721A (zh) 2018-03-23
CN107827721B CN107827721B (zh) 2021-03-16

Family

ID=61651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45909.6A Active CN107827721B (zh) 2017-11-17 2017-11-17 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2772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9376A (zh) * 2018-04-02 2018-07-20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8,8-二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的合成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5088A (zh) * 2003-11-04 2006-12-06 弗门尼舍有限公司 用于清凉制品的调味剂组分
CN106660991A (zh) * 2014-07-11 2017-05-10 细胞基因公司 抗增殖化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5088A (zh) * 2003-11-04 2006-12-06 弗门尼舍有限公司 用于清凉制品的调味剂组分
CN106660991A (zh) * 2014-07-11 2017-05-10 细胞基因公司 抗增殖化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EXANDRE L’HEUREUX等: "Aminodifluorosulfinium Salts: Selective Fluorination Reagents with Enhanced Thermal Stability and Ease of Handling", 《J.ORG.CHEM》 *
FRANCIS BEAULIEU等: "Aminodifluorosulfinium Tetrafluoroborate Salts as Stable and Crystalline Deoxofluorinating Reagents", 《ORGANIC LETTERS》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9376A (zh) * 2018-04-02 2018-07-20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8,8-二氟-1,4-二氧杂螺[4.5]癸烷的合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27721B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3982B (zh) 二元醇单乙烯基醚和双乙烯基醚合成方法
CN106365986B (zh) 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合成布瓦西坦中的用途
CN101274915B (zh) 一种合成异噁唑的方法
Boyle et al. Synthesis of chiral pentacyclo-undecane ligands and their use in the enantioselective alkylation of benzaldehyde with diethylzinc
US20190084921A1 (en) Method of preparation of 4-isopropylamino-1-butanol
CN107827721A (zh) 一种合成4‑氟环己酮的方法
CN109232447A (zh) 1h-1,2,3-三氮唑的制备方法
CN103402973B (zh) 化合物及其生产方法,以及用于生产磷酸奥司他韦的方法
CN102241624B (zh) 吡啶-2-甲醛的制备方法
CN107540575B (zh) 一种西他列汀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CN108033879B (zh) 一种制备手性麝香酮的方法
CN111072605A (zh) 一种氟烷基取代的苯并呋喃衍生物或吲哚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CN114105769A (zh) 一种基于氯化胆碱类低共熔溶剂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丙酯的方法
Sureshan et al. Sulfonate protecting groups. Regioselective O-sulfonylation of myo-inositol orthoesters
CN105541786A (zh) 一种孟鲁司特钠侧链中间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48965A (zh) 一种1,4烯炔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Iwamoto et al. Synthetic studies on the seven-and eight-membered rings by the intramolecular Nozaki–Hiyama reaction of the allylic phosphates
CN109796385A (zh) 1-对孟烯-8-硫醇的制备方法
CN102321054B (zh) 四氢呋喃-3-酮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5237340A (zh) 4,4,4-三氟丁醇的合成新方法
CN103508999A (zh) 马沙骨化醇的合成中间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4014826A (zh) 一种6,7-环氧-γ-紫罗兰酮的制备方法
CN110128303B (zh) 一种合成麝香提取物(2R,5R)-Musclide-A1的方法
CN115073268B (zh) 3,3,3-三氟丙醇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95619B (zh) 一种2-甲基-3-丁烯-2-醇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