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1721A -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01721A
CN107801721A CN201611256432.4A CN201611256432A CN107801721A CN 107801721 A CN107801721 A CN 107801721A CN 201611256432 A CN201611256432 A CN 201611256432A CN 107801721 A CN107801721 A CN 107801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ine
preparation
thiophene
thiophene lures
oligosacchar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564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莹莹
殷勇
冯永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Lier Crop Scie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01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17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three ring hetero at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0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or more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0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or more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with one hetero atom
    • A01N43/1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or more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with one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 A01N43/1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or more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with one hetero atom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xygen as the ring hetero atom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其有效成分为甲噻诱胺(A)和糖类化合物(B),(A)与(B)的重量比为50:1‑1:50。糖类化合物(B)为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菇类蛋白多糖、葡聚烯糖或低聚糖素。有效成分(A)与(B)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各单剂的施用量。该组合物可以添加其余农药中允许使用的辅助成分加工成任一剂型。该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霜霉病、疫霉病、炭疽病、早疫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香蕉叶斑病、病毒病、细菌性角斑病、软腐病等真菌类病害及细菌性病害。

Description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特别是指一种含有甲噻诱胺和糖类化合物的复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农药以快速有效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农业增产保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科学用药和单一用药已经导致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和致病变种的不断增加,同时,频繁的使用农药也增加了经济负担,并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科学用药,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提高药效,成为植物保护领域急需解决的课题。
甲噻诱胺是一种噻二唑类植物防病激活剂,化学通用名为N-(5-甲基-1,3-噻唑-2-基)-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酰胺,其结构式如(I)所示。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对病毒病害具有很好的诱导抗病效果,作用机制为诱导植物产生系统、广谱的抗病活性。植物防病激活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新颖农药,其本身并无明显的杀菌活性,但却能作为植物的免疫激活剂,诱导植物系统获得抗性,从而达到抗病防病的目的。其中,BTH(苯并噻二唑,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和TDL(噻酰菌胺,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为该类药剂的代表品种,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地应用。但因甲噻诱胺单剂在田间表现不稳定,防效有一定的波动,而且对已发病的植株无很好的治疗作用。
香菇多糖其结构式如(II)所示,是从优质香菇子实体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香菇多糖中的活性成分是具有分支的β-(1-3)-D-葡聚糖,主链由β-(1-3)-连接的葡萄糖基组成,沿主链随机分布着由β-(1-6)连接的葡萄糖基,呈梳状结构,是一种宿主免疫增强剂(host defense potentiator,HDP),临床与药理研究表明,香菇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和刺激干扰素形成等作用。
几丁聚糖其结构式如(Ⅲ)所示,又名甲壳素、壳聚糖,化学名称:N-乙酰氨基葡萄糖多聚物,分子式:(C6H11O4N)n。几丁聚糖是一类从昆虫及海洋生物中提取的甲壳质经脱乙酰基而得到的一种天然阳离子多糖,具有可降解性、良好的成膜性和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等行业,在农药生产中,几丁聚糖是一种优良的生物源作物保护剂,具有诱导作物体抗性因子的功能,又可以成膜防护空气中的致病菌漂移侵染及有害气体的侵蚀伤害。几丁聚糖无毒无害,是具有肥药双重功效的生物调节剂,亦是无毒无公害的增稠剂,可减少制剂生产中增稠剂的作用。
菇类蛋白多糖主要成分是菌类多糖,其结构是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木糖与蛋白质片段的复合体。原药为乳白色粉末,溶于水,制剂外观为深棕色,稍有沉淀,无异味,pH为4.5-5.5,常温贮存稳定。菇类多糖通过钝化病毒活性,有效的破坏植物病毒基因和病毒细胞,抑制病毒复制。为预防性抗病毒生物制剂,对由TMV、CMV等引起的病毒病害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宜在病毒发生前施用,可使作物生育期内不感染病毒;且含有丰富的蛋白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物质,并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对植物安全。
氨基寡糖素,也称为农业专用壳寡糖,是指D-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的低聚糖,由几丁质降解得到壳聚糖后再降解制得,壳寡糖本身含有丰富的C、N,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并作为植物生长的养份;可改变土壤微生物区系,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一些植物病原菌;可刺激植物生长,使农作物和水果蔬菜增产丰收;可诱导植物的抗病性,对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产生免疫和杀灭作用,对小麦花叶病、棉花黄萎病、水稻稻瘟病、番茄晚疫病等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抑制作用。壳寡糖在农业上应用具有微量(PPM级)、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等特点,对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葡聚烯糖是一种在寄主病原互作过程中来自病原菌的可诱导植物抗病性的激发子,俗称"两个糖",是国际新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诱抗性杀病毒剂,活性显著高于普通寡糖产品。其能有效钝化病毒,对多种病毒引起的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能促进光合作用,增加糖份和维生素的累积,提高作物自身免疫力和防卫反应。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分枝、开花、结果等。
低聚糖素,又名寡糖素,是一类由糖类化合物降解得到的具有调节植物细胞功能的寡糖。包括分支的葡七糖和寡聚半乳糖醛酸。已被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组合物中所包含的活性组分互相有增效作用,能提高防效并具有增产作用。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甲噻诱胺和糖类化合物,甲噻诱胺与糖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50-50:1,较好的比例为25:1-1:25,优选的比例为15:1-1:1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接受的辅助成分。
本发明所述糖类化合物进一步优选为为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菇类蛋白多糖、葡聚烯糖或低聚糖素。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溶剂以及填料等其他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已知物质,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定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试验确定。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粉剂、水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
本发明所描述的组合物可以以成品制剂形式提供,即组合物中各物质已经混合,组合物的成分也可以以单剂形式提供,使用前直接在桶或者罐中混合,然后稀释至所需的浓度。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作物上的多种病害尤其适合用于防治霜霉病、疫霉病、炭疽病、早疫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香蕉叶斑病、病毒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真菌类病害及细菌性病害。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按普通的方法施用,如浇注、喷射、喷雾、撒粉或洒布,其施用量随天气条件或作物状态变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与单剂相比,复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2、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分组成,对病毒具有良好的诱抗作用,及对作物长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药剂复配减少了用药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4、与单独使用杀菌剂相比,扩大了病害防治谱。
试验中用到以下公式计算:
计算药剂对病菌的抑制率。然后将抑制率转化成机率值(y),浓度转化成对数值(x),求出各药剂对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bx,以及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和相关系数r。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式(1)、式(2)、式(3)计算:
式中: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菌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M—混剂的LC50,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TTI=A×PA+B×PB·······················(2)
式中: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CTC—共毒系数。
复配制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用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绝非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将不同农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制成农药,是目前开发和研制新农药以及防治农业上抗性病菌的一种有效和快捷的方式。不同品种的农药混合后,通常表现出大量三种作用类型:相加作用、增效作用和拮抗作用。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能够明显提高实际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有助于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速度,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
当本发明选用的杀菌组合物,甲噻诱胺为有效成分A,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菇类蛋白多糖、葡聚烯糖或低聚糖素为有效成分B,该组合物具有良好的增效效果,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的简单叠加。
甲噻诱胺和香菇多糖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室内药效测定试验:
供试病原菌:水稻稻瘟病菌。
试验方法:采用活体法,每株处理重复5次,6d后测定出病斑大小,计算出EC50和共毒系数,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 EC50 回归方程 CTC
甲噻诱胺(A) 42 Y=2.6932+1.4211X ——
香菇多糖(B) 68.21 Y=2.0952+1.5840X ——
(A:B)50:1 34.54 Y=2.5392+1.5997X 122.5
25:1 32.11 Y=2.7612+1.4860X 132.8
15:1 31.13 Y=2.6409+1.5799X 138.2
1:1 30.66 Y=2.5758+1.6307X 169.5
1:15 33.29 Y=2.5438+1.6135X 197.2
1:25 35.07 Y=2.7008+1.4882X 189.9
1:50 36.11 Y=2.8195+1.3999X 186.6
注:共毒系数CTC≥120表示有增效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CTC≤80表示有拮抗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50:1-1:50,特别是25:1-1:25,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香菇多糖复配具有增效作用,对水稻稻瘟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甲噻诱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对香蕉叶斑病的室内药效测定试验:
供试病原菌:香蕉叶斑病菌
试验方法:采用活体法,每个处理重复5次,6d后测量病斑直径,计算出EC50和共毒系数,试验结果见表2。
表2
供试药剂 EC50 回归方程 CTC
甲噻诱胺(A) 41.54 Y=2.6658+1.4422X ——
氨基寡糖素(B) 69.59 Y=2.1507+1.5464X ——
(A:B)50:1 33.22 Y=2.9412+1.3532X 126
25:1 31.87 Y=2.7662+1.4859X 132.4
15:1 30.77 Y=2.6045+1.6097X 138.5
1:1 29.18 Y=2.7120+1.5617X 178.3
1:15 32.43 Y=2.7423+1.4943X 205.9
1:25 33.73 Y=2.8924+1.3793X 201.1
1:50 36.50 Y=2.8755+1.3599X 188.2
注:共毒系数CTC≥120表示有增效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CTC≤80表示有拮抗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50:1-1:50,特别是25:1-1:25,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具有增效作用,对香蕉叶斑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甲噻诱胺和几丁聚糖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室内药效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供试药剂 EC50 回归方程 CTC
甲噻诱胺(A) 42.39 Y=2.6300+1.4564X ——
几丁聚糖(B) 66.87 Y=2.2414+1.5114X ——
(A:B)50:1 34.96 Y=2.9380+1.3358X 122.1
25:1 33.84 Y=2.7374+1.4794X 127
15:1 31.88 Y=2.5437+1.6337X 136.1
1:1 29.40 Y=2.6956+1.5694X 176.5
1:15 32.74 Y=2.6197=1.5711X 197.1
1:25 34.60 Y=2.6791+1.5080X 189.1
1:50 36.06 Y=2.8131+1.4045X 183.4
注:共毒系数CTC≥120表示有增效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CTC≤80表示有拮抗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50:1-1:50,特别是25:1-1:25,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几丁聚糖复配具有增效作用,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甲噻诱胺和菇类蛋白多糖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室内药效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表4
供试药剂 EC50 回归方程 CTC
甲噻诱胺(A) 42.28 Y=2.5352+1.5157X ——
菇类蛋白多糖(B) 67.60 Y=2.0363+1.6196X ——
(A:B)50:1 34.59 Y=2.8759+1.3802x 123.2
25:1 33.07 Y=2.6988+1.5145X 129.7
15:1 31.19 Y=2.6489+1.5737X 138.8
1:1 29.46 Y=2.7233+1.5496X 176.6
1:15 31.29 Y=2.6815+1.5504X 208.3
1:25 33.82 Y=2.7818+1.4506X 195.4
1:50 35.13 Y=2.7742+1.4400X 190.2
注:共毒系数CTC≥120表示有增效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CTC≤80表示有拮抗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50:1-1:50,特别是25:1-1:25,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菇类蛋白多糖复配具有增效作用,对霜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甲噻诱胺和葡聚烯糖复配对黄瓜病毒病的室内药效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供试药剂 EC50 回归方程 CTC
甲噻诱胺(A) 41.99 Y=2.5170+1.5297X ——
葡聚烯糖(B) 66.88 Y=2.0041+1.6414X ——
(A:B)50:1 35.13 Y=2.7742+1.4400X 120.4
25:1 34.31 Y=2.6867+1.5066X 124.2
15:1 31.90 Y=2.6809+1.5422X 134.8
1:1 30.02 Y=2.7284+1.5376X 171.9
1:15 34.83 Y=2.6340+1.5344X 185.2
1:25 36.67 Y=2.8160+1.3962X 178.3
1:50 38.74 Y=2.6540+1.4772X 170.7
注:共毒系数CTC≥120表示有增效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CTC≤80表示有拮抗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50:1-1:50,特别是25:1-1:25,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葡聚烯糖复配具有增效作用,对黄瓜病毒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甲噻诱胺和低聚糖素复配对辣椒青枯病的室内药效测定试验,试验结果见表6。
表6
注:共毒系数CTC≥120表示有增效作用,80<CTC<120表示相加作用,CTC≤80表示有拮抗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重量比50:1-1:50,特别是25:1-1:25,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低聚糖素复配具有增效作用,对辣椒青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可以用已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任意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粉剂、水剂或水分散粒剂。所有配方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
实施例1:51%甲噻诱胺·香菇多糖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50%,香菇多糖1%,非离子表明活性剂农乳60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3%,二甲苯1%,甲醇5%,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将乳化剂与农药原药混合形成溶液,再加入其他溶剂,在高速搅拌条件下滴入水中,形成透明的o/w型微乳剂。
实施例2:31%甲噻诱胺·香菇多糖水分散粒剂
组分:甲噻诱胺30%,香菇多糖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混合物经机械粉碎再经气流粉碎,得到二次混合物,向二次混合物中加入二次混合物质量10%-15%的水,混合均匀,再经挤压造粒,形成柱状或球状的颗粒,最后进行干燥,即得到31%甲噻诱胺·香菇多糖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3:26%甲噻诱胺·香菇多糖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25%,香菇多糖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各组分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再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平均粒径达到1-5微米,即可制得26%甲噻诱胺·香菇多糖悬浮剂。
实施例4:16%甲噻诱胺·香菇多糖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5%,香菇多糖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5:2%甲噻诱胺·香菇多糖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香菇多糖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6:16%甲噻诱胺·香菇多糖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香菇多糖15%,非离子表明活性剂农乳600#3%,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农乳500#3%,二甲苯1%,甲醇5%,水补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7:26%甲噻诱胺·香菇多糖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香菇多糖2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同种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8:31%甲噻诱胺·香菇多糖可湿性粉剂
组分:甲噻诱胺1%,香菇多糖3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6%,木质素萘磺酸钠12%,白炭黑25%,滑石粉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将氟硅唑与白炭黑混合吸附,再将其他各组分加入混合均匀,经过机械粉碎,再经过气流粉碎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1%甲噻诱胺·香菇多糖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9:51%甲噻诱胺·香菇多糖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香菇多糖5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同种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0:51%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悬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50%,氨基寡糖素1%,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1:31%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水分散粒剂
组分:甲噻诱胺30%,氨基寡糖素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2:26%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25%,氨基寡糖素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3:16%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5%,氨基寡糖素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4:2%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氨基寡糖素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5:16%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悬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氨基寡糖素15%,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将甲噻诱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乙二醇、黄原胶、苯甲酸钠、消泡剂组分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后经研磨粒径至2-5微米,将氨基寡糖素和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溶于环己酮中制成油相,缓慢倒入甲噻诱胺悬浮剂中,剪切混合均匀既得16%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悬浮乳剂。
实施例16:26%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氨基寡糖素2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7:31%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悬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氨基寡糖素30%,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8:51%甲噻诱胺·氨基寡糖素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氨基寡糖素5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19:51%甲噻诱胺·几丁聚糖悬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50%,几丁聚糖1%,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0:31%甲噻诱胺·几丁聚糖水分散粒剂
组成:甲噻诱胺30%,几丁聚糖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1:26%甲噻诱胺·几丁聚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25%,几丁聚糖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2:16%甲噻诱胺·几丁聚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5%,几丁聚糖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3:2%甲噻诱胺·几丁聚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几丁聚糖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4:16%甲噻诱胺·几丁聚糖悬浮乳剂
组成:甲噻诱胺1%,几丁聚糖15%,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5:26%甲噻诱胺·几丁聚糖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几丁聚糖2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6:31%甲噻诱胺·几丁聚糖悬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几丁聚糖30%,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7:51%甲噻诱胺·几丁聚糖悬浮剂
组分:甲噻诱胺1%,几丁聚糖5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8:51%甲噻诱胺·菇类蛋白多糖悬浮乳剂
组成:甲噻诱胺50%,菇类蛋白多糖1%,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29:31%甲噻诱胺·菇类蛋白多糖水分散粒剂
组成:甲噻诱胺30%,菇类蛋白多糖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0:26%甲噻诱胺·菇类蛋白多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25%,菇类蛋白多糖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1:16%甲噻诱胺·菇类蛋白多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5%,菇类蛋白多糖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2:2%甲噻诱胺·菇类蛋白多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菇类蛋白多糖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3:16%甲噻诱胺·菇类蛋白多糖悬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菇类蛋白多糖15%,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4:26%甲噻诱胺·菇类蛋白多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菇类蛋白多糖25%,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5:31%甲噻诱胺·菇类蛋白多糖悬浮乳剂
组成:甲噻诱胺1%,菇类蛋白多糖30%,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6:51%甲噻诱胺·菇类蛋白多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菇类蛋白多糖50%,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7:51%甲噻诱胺·葡聚烯糖悬浮乳剂
组成:甲噻诱胺50%,葡聚烯糖1%,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8:31%甲噻诱胺·葡聚烯糖水分散粒剂
组成:甲噻诱胺30%,葡聚烯糖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39:26%甲噻诱胺·葡聚烯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25%,葡聚烯糖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0:16%甲噻诱胺·葡聚烯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5%,葡聚烯糖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1:2%甲噻诱胺·葡聚烯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葡聚烯糖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2:16%甲噻诱胺·葡聚烯糖悬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葡聚烯糖15%,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3:26%甲噻诱胺·葡聚烯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葡聚烯糖2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4:31%甲噻诱胺·葡聚烯糖悬浮乳剂
组成:甲噻诱胺1%,葡聚烯糖30%,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5:51%甲噻诱胺·葡聚烯糖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葡聚烯糖5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6:51%甲噻诱胺·低聚糖素悬浮乳剂
组成:甲噻诱胺50%,低聚糖素1%,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7:31%甲噻诱胺·低聚糖素水分散粒剂
组成:甲噻诱胺30%,低聚糖素1%,烷基萘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7%,十二烷基磺酸钠2%,硫酸铵5%,高岭土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8:26%甲噻诱胺·低聚糖素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25%,低聚糖素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49:16%甲噻诱胺·低聚糖素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5%,低聚糖素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50:2%甲噻诱胺·低聚糖素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低聚糖素1%,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51:16%甲噻诱胺·低聚糖素悬浮乳剂
组分:甲噻诱胺1%,低聚糖素15%,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52:26%甲噻诱胺·低聚糖素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低聚糖素2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53:31%甲噻诱胺·低聚糖素悬浮乳剂
组成:甲噻诱胺1%,低聚糖素30%,环己酮10%,辛烷基芳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乙二醇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4%,消泡剂0.1%,水补余。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实施例54:51%甲噻诱胺·低聚糖素悬浮剂
组成:甲噻诱胺1%,低聚糖素50%,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1%,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2%,膨润土1%,丙三醇5%,水补足至100%。
制备方法:同上述同等剂型的制备方法。
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水稻稻瘟病试验
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6%甲噻诱胺悬浮剂和1%香菇多糖悬浮剂和清水对照。
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c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点,每点抽取10株调查,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7。
表7甲噻诱胺和香菇多糖复配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表7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50-50:1范围内,甲噻诱胺与香菇多糖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25-25:1范围,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对水稻稻瘟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香蕉叶斑病试验
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6%甲噻诱胺悬浮剂和5%氨基寡糖素悬浮剂和清水对照。
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c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点,每点抽取10株调查,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8。
表8甲噻诱胺和氨基寡糖素复配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表8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50-50:1范围内,甲噻诱胺与氨基寡糖素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25-25:1范围,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对香蕉叶斑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小麦白粉病试验
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6%甲噻诱胺悬浮剂和5%几丁聚糖悬浮剂和清水对照。
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c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点,每点抽取10株调查,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9。
表9甲噻诱胺和几丁聚糖复配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表9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50-50:1范围内,甲噻诱胺与几丁聚糖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25-25:1范围,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对小麦白粉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黄瓜霜霉病试验
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6%甲噻诱胺悬浮剂和0.5%菇类蛋白多糖和清水对照。
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c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点,每点抽取10株调查,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10。
表10甲噻诱胺和菇类蛋白多糖复配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表10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50-50:1范围内,甲噻诱胺与菇类蛋白多糖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25-25:1范围,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对黄瓜霜霉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黄瓜病毒病试验
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6%甲噻诱胺悬浮剂和0.5%葡聚烯糖和清水对照。
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c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点,每点抽取10株调查,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11:
表11甲噻诱胺和葡聚烯糖复配对黄瓜病毒病的防治效果
表11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50-50:1范围内,甲噻诱胺与葡聚烯糖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25-25:1范围,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对黄瓜病毒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上述实施例制得的农药制剂辣椒青枯病试验
试验处理:试验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本试验药剂用量根据各个成分的不同分别设三个处理浓度,对照药剂分别是市售农药6%甲噻诱胺悬浮剂和0.5%低聚糖素和清水对照。
试验方法:每个小区面积为50cm2,重复4次,施药前调查及防治后的检查药效方法为:每小区对角线取点,每点抽取10株调查,以每株叶片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试验结果见下表12。
表12甲噻诱胺和低聚糖素复配对辣椒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表12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重量比1:50-50:1范围内,甲噻诱胺与低聚糖素复配增效效果明显,特别是1:25-25:1范围,尤其是在15:1-1:15的范围内,对辣椒青枯病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好于单剂品种。
本发明中甲噻诱胺和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菇类蛋白多糖、葡聚烯糖或低聚糖素的重量比50:1-1:50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复配增效效果,特别是重量比为25:1-1:25,尤其是15:1-1:15的范围内,甲噻诱胺和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菇类蛋白多糖、葡聚烯糖或低聚糖素,对病害防治效果优异,与杀菌剂单剂相比,复配增效效果明显,能有效的防治病害,并且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为甲噻诱胺和糖类化合物,所述甲噻诱胺与糖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50:1-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噻诱胺与糖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25:1-1:2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甲噻诱胺与糖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5:1-1:15。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糖类化合物为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菇类蛋白多糖、葡聚烯糖或低聚糖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中还含有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以制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剂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农药制剂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或湿润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是可湿性粉剂、悬浮剂、可溶性粉剂、水剂、微乳剂或水分散粒剂。
8.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植物真菌类及细菌病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霜霉病、疫霉病、炭疽病、早疫病、水稻稻瘟病、小麦白粉病、香蕉叶斑病、病毒病、细菌性角斑病、软腐病、溃疡病、青枯病病害。
CN201611256432.4A 2016-09-08 2016-12-30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78017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809782 2016-09-08
CN2016108097822 2016-09-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1721A true CN107801721A (zh) 2018-03-16

Family

ID=61576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56432.4A Pending CN107801721A (zh) 2016-09-08 2016-12-30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01721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1490A (zh) * 2007-01-12 2007-12-26 南开大学 新型杂环杀菌剂及其组合物
CN102524269A (zh) * 2012-01-17 2012-07-04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杀菌组合物、农药及其应用
CN105010358A (zh) * 2014-04-17 2015-11-04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010357A (zh) * 2014-04-23 2015-11-04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1490A (zh) * 2007-01-12 2007-12-26 南开大学 新型杂环杀菌剂及其组合物
CN102524269A (zh) * 2012-01-17 2012-07-04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杀菌组合物、农药及其应用
CN105010358A (zh) * 2014-04-17 2015-11-04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010357A (zh) * 2014-04-23 2015-11-04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3725A (zh) 含氨基寡糖素和井冈霉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642117A (zh) 一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组合物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037963B (zh) 补骨脂查尔酮类化合物与补骨脂二氢黄酮防治植物病害混合制剂
CN109662096A (zh) 一种含氨基寡糖素与氟唑菌酰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09380243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598210A (zh) 一种用于线虫防治的农药组合物
CN103210922A (zh) 一种含氨基寡糖素和稻瘟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6857581A (zh) 一种含有三氟咪啶酰胺的杀线虫组合物
CN104705326B (zh) 一种含有中生菌素和琥胶肥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3461383B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生产工艺
CN109169666A (zh) 一种含有丙酰芸苔素内酯和氨基寡糖素的农药组合物
CN104705324A (zh) 一种含中生菌素和壳寡糖的杀菌组合物
CN107801721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801720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444721A (zh) 一种杀菌农药组合物、农药制剂及其用途
CN107897198A (zh) 中生菌素和丁子香酚的复配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614545A (zh) 一种油悬浮剂及其在防治农业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CN106508943A (zh) 一种含苯噻菌胺和咪鲜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770391A (zh) 一种用于防治辣椒根结线虫的农药组合物
CN104430390A (zh)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CN105766912B (zh) 一种壳聚糖制剂及其在防治水稻稻曲病中的应用
CN104705325B (zh) 一种含有中生菌素和氯溴异氰尿酸的杀菌组合物
CN107372511A (zh) 包含萜烯醇和氨基寡糖素的农药组合物
CN108669079A (zh) 一种用于防治蔬菜灰霉病的啶酰菌胺和丁香酚复配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