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30390A -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 Google Patents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30390A
CN104430390A CN201410579414.4A CN201410579414A CN104430390A CN 104430390 A CN104430390 A CN 104430390A CN 201410579414 A CN201410579414 A CN 201410579414A CN 104430390 A CN104430390 A CN 1044303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ino
oligosaccharide
guardian
composition
oligosacchar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794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30390B (zh
Inventor
邵彦坡
陈明艳
任西财
王宏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NSEN BIOLOGIC SCIE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NSEN BIOLOGIC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NSEN BIOLOGIC SCIE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NSEN BIOLOGIC SCIE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7941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303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30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30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30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30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杀菌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其有效成分为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两者的重量比为1:3~5,优选1:4。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对作物安全等特点,是综合防治作物病菌的重要手段;增效作用明显,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刺激植物生长,使农作物和水果蔬菜增产丰收;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Description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杀菌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背景技术
噻唑菌胺对疫霉菌生活史中菌丝体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两个阶段有很高的抑制效果,但对疫霉菌孢子囊萌发、孢囊的生长以及游动孢子几乎没有任何活性,这种作用机制区别于同类其他杀菌剂作甩机制。噻唑菌胺对卵菌纲类病害如葡萄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瓜类霜霉病等具有良好的预防、治疗和内吸活性。
氨基寡糖素(壳寡糖)是指D-氨基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的低聚糖,由几丁质降解得壳聚糖后再降解制得,或由微生物发酵提取的低毒杀菌剂。氨基寡糖素(农业级壳寡糖)能对一些病菌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影响真菌孢子萌发,诱发菌丝形态发生变异、孢内生化发生改变等。能激发植物体内基因,产生具有抗病作用的几丁酶、葡聚糖酶、保素及PR蛋白等,并具有细胞活化作用,有助于受害植株的恢复,促根壮苗,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氨基寡糖素溶液,具有杀毒、杀细菌、杀真菌作用。在上应用具有微量(PPM级)、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等特点。目前,氨基寡糖素杀菌农药已经在我国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广泛用于防治果树、蔬菜、地下根茎、烟草、中药材及粮棉作物的病毒、细菌、真菌引起的花叶病、小叶病、斑点病、炭疽病、霜霉病、疫病、蔓枯病、黄矮病、稻瘟病、青枯病、软腐病等病害。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菌剂品种在农用杀菌剂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杀菌范围窄,防治效果差,施药剂量大易产生抗药性,施用次数多加重环境污染等。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病菌,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跟不上病菌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办法比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不同品种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病菌最常见的方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扩大杀菌范围,减少有效成分的用量,节约用药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是综合防治水稻病害的重要手段。
经检索,目前未发现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及应用的文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性风险小、成本低、药效好、持效期长、环境污染小的复配农用杀菌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其有效成分为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
所述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的重量比为1:3~5,优选1:4。
所述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的重量比为所述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在所述复合杀菌剂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85%,优选20%~30%。
上述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菌剂,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购得。
除上述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外,所述杀菌剂组合物中还包括载体和助剂,以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油悬浮剂。
所述载体为水、溶剂、填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溶剂选自植物油(如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松节油、棉籽油等)、矿物油(石蜡系油Essobayol、Kawasol、甲基萘高级脂肪烃油等)、邻苯二甲酸与醇、脂肪醇、脂环醇的液体脂类(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二丁酯、二异丁酯、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填料选自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凹凸棒土、白炭黑、淀粉或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助剂至少包括一种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或渗透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是非离子或阴离子型的,也可以是两种类型复合使用。
所述乳化剂选自OP系列磷酸酯(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600#磷酸酯(苯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烯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三乙醇胺盐、农乳400#(苄基二甲基酚聚氧乙基醚)、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宁乳36#(苯乙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基醚)、农乳1600#(苯乙基酚聚氧乙基聚丙烯基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OP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BY系列(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农乳3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司盘系列(山梨醇酐单硬脂酸)、吐温系列(失水山梨醇脂酸酯聚氧乙烯醚)或AEO系列(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醚或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润湿剂选自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BX、润湿渗透剂F、皂角粉、蚕沙或无患子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渗透剂选自渗透剂JFC(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渗透剂T(顺丁烯二酸二异辛酯磺酸盐)、氮酮、有机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和需求,所述复合杀菌剂还可加入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崩解剂、消泡剂等其他功能性助剂。
所述增稠剂选自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改性淀粉、黄原胶、膨润土、二氧化硅和硅酸铝镁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或尿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消泡剂选自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C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或C8~C10脂肪醇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崩解剂选自膨润土、尿素、硫酸铵、氯化铝、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乳糖、柠檬酸、丁二酸或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所述稳定剂选自环氧大豆油,环氧氯丙烷、BHT、乙酸乙酯,磷酸三苯酯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混合物。
上述所述物质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物质,可通过市场购得。
本发明提供的农用杀菌剂不仅对真菌、细菌、病毒具有极强的防治和铲除作用,而且还具有营养、调节、解毒、抗菌的功效。在应用上具有高效、低成本、无公害等特点,主要用于防治葡萄、瓜类和马铃薯等霜霉病和疫病等,对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杀菌组合物增效作用明显,不是各组分活性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2、刺激植物生长,使农作物和水果蔬菜增产丰收;
3、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4、杀菌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有利于克服和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对作物安全等特点,是综合防治作物病菌的重要手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
首先采用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后联合毒力生物测定试验来证明两者复配后药效增强。
一、试验方法
供试靶标:马铃薯晚疫病菌
试验药剂:96%噻唑菌胺原药,由LG生命科学公司提供;98%的氨基寡糖素原药,由青岛博智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以不同重量比复配混剂。
试验方法:将适量的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以不同重量比(1:7,1:6,1:5,1:4,1:3,1:2,1:1)配成组合物,再用丙酮为溶剂将各组合物分别溶解,配成10000μg/ml母液,于4℃保存,待用。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杀菌剂对晚疫病的抑菌效果:
供试培养基:黑麦培养基(黑麦60g,琼脂粉12g,蔗糖20g,补充蒸馏水至1000ml)。用直径为5mm的打孔器从温度18℃预培养10d左右的马铃薯晚疫病的菌落边缘打取菌盘,将其接种到含药剂的培养皿中央,在18℃恒温培养箱黑暗培养,待对照菌落直径至少50mm时,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并记录。为准确测定供试杀菌剂对晚疫病的室内毒力,在预实验的基础上,测得噻呋菌胺和氨基寡糖素的EC50值分别为53.71mg/l和16.65mg/l。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百分率(%),其中:
根据浓度对数与几率值回归法求各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剂量反应曲线的回归方程、抑制中浓度EC50值。
按照孙云沛法将测定的各处理的EC50值换算成实际混用毒力指数(ATI);根据混剂的配比,获得理论混用毒力指数(TTI),按下列公式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混剂的毒力指数理论数值=A的毒力指数×A在混剂中的比例+B的毒力指数×B在混剂中的比例
按照混配杀虫剂联合作用的共毒系数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A代表氨基寡糖素,B代表噻唑菌胺。
表1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混剂的共毒系数
试验药剂 A与B的质量比 实测毒指 理论毒指 共毒系数 结论
A 1:0 100.00 100.00 / /
B 0:1 31.00 31.00 / /
A+B复配 1:7 39.79 39.63 100.4 相加
A+B复配 1:6 46.70 40.86 114.3 相加
A+B复配 1:5 55.17 42.50 129.8 增效
A+B复配 1:4 70.11 44.80 156.5 增效
A+B复配 1:3 64.27 48.25 133.2 增效
A+B复配 1:2 64.31 54.00 119.1 相加
A+B复配 1:1 71.00 65.50 108.4 相加
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氨基寡糖素:噻唑菌胺=1:3~5时共毒系数高于120,有增效作用,尤其是在1:4时,明显高于120,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证明本发明提供的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混剂增效作用明显。
以下采用田间药效小区试验方法,进一步证明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在大田施用对杀虫有增效作用,并可在大田使用。
一、试验条件
1、试验对象及试验作物
试验对象:黄瓜霜霉病
试验作物:黄瓜
2、环境条件
田间试验在安排在山东省青州市东夏镇露天黄瓜田进行,该园地势平坦,黄瓜长势基本一致。
二、试验设计
1、药剂
1.1、试验药剂
选用以下实施例1-3制得的药剂。
1.2、对照药剂
对比例1药剂:25%噻唑菌胺可湿性粉剂、
对比例2药剂:5%氨基寡糖素可湿性粉剂
1.3、空白对照
设不使用任何药剂的空白对照
2、小区安排
设实施例药剂1-3、对比例药剂和清水对照共12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共48个处理小区,小区随机分布。本试验共调查2次,分别在第一次施药后7天和末次施药后7天,每小区随机取50片叶子,调查黄瓜病斑数、病斑面积,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3、药效计算方法
病斑分级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叶片发病程度分为6级,0级:叶片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6%~10%;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11%~25%;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26%~5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0%以上。进行病情调查时,如有严重染病的叶片脱落,以叶痕为依据作为最高发病级数的叶片计入统计数据内。病指和防治效果按以下公式计算:
4、对作物的影响
4.1、对作物药害影响
将药剂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进行比较,施药后连续7d目测药剂对作物是否有药害,评价药害:对黄瓜植株及果实均无不良影响。
4.2、对其他生物影响
对周围水、土壤、空气等基本无影响,经口毒性试验,对小鼠经口实际无毒。
5、结果
通过DMRT(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定,评价防效。
以下实施例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田间药效的处理剂量均为有效成分用量。
实施例1:(25%氨基寡糖素·噻唑菌胺可湿性粉剂)1:4
组分及含量:氨基寡糖素,5%;噻唑菌胺,20%;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3%;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钙,7%;填料白炭黑,18%,填料高岭土,余量。
上述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它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再混合制得可湿性粉剂。主要设备有混合机、气流粉碎机。
实施例2:(30%氨基寡糖素·噻唑菌胺水分散粒剂)1:5
组分及含量:氨基寡糖素,5%;噻唑菌胺,25%;润湿剂十二烷苯磺酸钠,3%;分散剂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8%;填料凹凸棒土,余量。
上述实施例2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它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或将粉碎过的粉体在沸腾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干燥,之后筛分制得产品。主要设备有混合机、气流粉碎机、捏合机、挤压造粒机,烘房或流化床干燥,或沸腾造粒机、筛分机。
实施例3:(20%氨基寡糖素·噻唑菌胺油悬浮剂)1:3
组分及含量:氨基寡糖素,5%;噻唑菌胺,15%;乳化剂农乳OP-10,4%;分散剂NN0,7%;增稠剂选用黄原胶,用量为0.2%;防冻剂乙二醇,5%;消泡剂硅酮类化合物,0.5%;大豆油,余量。
上述实施例3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表面活性剂和其它功能性助剂依次置于沙磨釜中,加植物油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研磨到一定细度,最后匀质过滤即得产品。主要设备是配料釜、胶体磨或匀质混合机、砂磨机。
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防治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如表2所示。
表2 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从表2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第一次施药7天后和末次施药7天后,实施例药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比药剂。第一次施药7天后,实施例1-3药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治均达到70%以上,连续施药2-3次,即可达到良好的防效效果,末次施药7天后,防效均在85%以上,在低剂量下也达到理想防治效果,说明该组合物对黄瓜霜霉病具有明显防治效果。另外,实验期间田间观察,实施药剂所试浓度对黄瓜植株及果实均无不良影响,表明该组合物安全性好。同时发现,施用该组合物后,黄瓜植株长势良好。综合上述结果,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是理想的复配组合物。

Claims (5)

1.一种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为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所述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的重量比为1:3~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的重量比为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5%~8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含量为20%~3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油悬浮剂。
CN201410579414.4A 2014-10-24 2014-10-24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Active CN1044303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9414.4A CN104430390B (zh) 2014-10-24 2014-10-24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9414.4A CN104430390B (zh) 2014-10-24 2014-10-24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30390A true CN104430390A (zh) 2015-03-25
CN104430390B CN104430390B (zh) 2016-10-19

Family

ID=528777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79414.4A Active CN104430390B (zh) 2014-10-24 2014-10-24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3039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7005A (zh) * 2016-04-08 2016-07-20 广西南宁益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氨基寡糖素与乳糖高温产物在防治花生青枯病方面的应用
CN113396937A (zh) * 2020-03-17 2021-09-17 孟州云大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酶与生物类杀菌剂的组合物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9574B1 (en) * 1993-08-16 1998-06-10 Lucky Ltd. 2-aminothiazolecarboxamide derivatives, processe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their use for controlling phytopathogenic organisms
CN103704215A (zh) * 2014-01-02 2014-04-09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壳寡糖的杀菌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39574B1 (en) * 1993-08-16 1998-06-10 Lucky Ltd. 2-aminothiazolecarboxamide derivatives, processe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their use for controlling phytopathogenic organisms
CN103704215A (zh) * 2014-01-02 2014-04-09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含壳寡糖的杀菌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颜范勇 等: "防治卵菌纲病害的新型杀菌剂噻唑菌胺", 《农药》, vol. 42, no. 4, 25 April 2003 (2003-04-25), pages 46 - 47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67005A (zh) * 2016-04-08 2016-07-20 广西南宁益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氨基寡糖素与乳糖高温产物在防治花生青枯病方面的应用
CN113396937A (zh) * 2020-03-17 2021-09-17 孟州云大高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酶与生物类杀菌剂的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30390B (zh) 2016-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2240A (zh) 一种含有噻霉酮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3518750B (zh) 一种高效复配生物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3155936A (zh) 一种含有申嗪霉素的植物病害防治组合物
CN105961399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595882A (zh) 一种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农药组合物
CN104322558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211075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669100B (zh) 一种喹啉铜和井冈霉素复配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521988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琥胶肥酸铜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1658175A (zh)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493828B (zh) 含有低聚壳聚糖的杀菌剂组合物
CN102349524B (zh) 一种含有环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4996458B (zh) 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542585A (zh) 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521991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4351231B (zh) 4-氯肉桂醛缩氨基硫脲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CN103478153B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与苯噻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4430390B (zh)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CN102293200B (zh) 一种含有苯酰菌胺和松脂酸铜的杀菌组合物
CN104365611A (zh) 一种含吲唑磺菌胺与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04542648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542695B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毒氟磷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335530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4041496B (zh) 一种复配杀菌剂
CN105076169A (zh) 含有丙硫咪唑和咯菌腈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