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1898A - 座椅 - Google Patents

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1898A
CN107791898A CN201710620049.0A CN201710620049A CN107791898A CN 107791898 A CN107791898 A CN 107791898A CN 201710620049 A CN201710620049 A CN 201710620049A CN 107791898 A CN107791898 A CN 1077918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over
seat
movable
movable cable
lif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200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91898B (zh
Inventor
斋藤明久
大塚千之
西村洋祐
桥本耕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91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91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rota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height-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该座椅能够抑制从椅垫到脚部的高度尺寸。升降式座椅(20)具备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安装于旋转部(37)和升降部(38),伴随着升降部(38)的移动而引导配线(43)。此外,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安装于升降部(38)和外滑动部(39),伴随着外滑动部(39)的移动而引导配线(43)。此外,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与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以向水平方向折返且彼此高度相同的方式来设置。

Description

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
背景技术
座椅中,已知有一种具备升降机构的座椅,该升降机构使车辆用的座椅本体从车厢的收纳位置向车外的上下车位置移动。升降机构具备脚部、前后滑动部、旋转部、升降部、外滑动部。具体而言,在地板设置脚部,前后滑动部从上方重叠于脚部。此外,旋转部从上方重叠于前后滑动部,升降部从上方重叠于旋转部。并且,外滑动部重叠于升降部。在该外滑动部设置座椅本体。
如此,脚部、前后滑动部、旋转部、升降部和外滑动部从上方依次重叠。因此,从座椅本体的椅垫上表面到脚部的高度尺寸变大。
根据该座椅,利用脚部使旋转部向前后方向移动,利用旋转部使升降部向车辆的开口部旋转。然后,利用外滑动部使座椅本体从开口部向车外移动。接着,通过使升降部从开口部向车外移动,来利用升降部使座椅本体下降至上下车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脚部、旋转部、升降部、外滑动部设置有驱动用的电机。各电机通过配线连接于控制部(ECU)。基于来自控制部的信号,对各电机进行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配线由可动式线缆罩以可引导的方式支承。可动式线缆罩以产生折返的折返部以一定的半径仅向一个方向弯折的方式形成,例如坦克链(ケーブルベア:注册商标)是符合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56570号。
专利文献2: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04611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专利文献2的可动式线缆罩中,折返部在上下方向上折返。因此,折返部的高度尺寸变得较大。因此,可以认为会导致从座椅本体的椅垫上表面到脚部的高度尺寸变得较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从椅垫的上表面到脚部的高度尺寸的座椅。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座椅(例如,实施方式的升降式座椅20),其具备:固定于地板(例如,实施方式的地板16)的脚部(例如,实施方式的脚部35)、配置于所述脚部的上方且以可向所述脚部的延伸方向自如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滑动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前后滑动部36)、配置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上方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旋转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旋转部37)、设置于所述旋转部的升降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升降部38)、和通过第二滑动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外滑动部39)连结于所述升降部的上方的座椅本体(例如,实施方式的座椅本体32),所述座椅本体可在收纳位置(例如,实施方式的收纳位置P1)和上下车位置(例如,实施方式的上下车位置P2)之间移动,该座椅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可动式线缆罩(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其安装于所述旋转部和所述升降部,伴随着所述升降部的移动而引导配线(例如,实施方式的配线43);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其安装于所述升降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伴随着所述第二滑动部的移动而引导配线(例如,实施方式的配线43),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被设置为:在水平方向上折返并且彼此高度相同。
如此,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被设置为:向水平方向折返并且彼此高度相同。因此,与将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高度尺寸控制得较小。据此,能够抑制从座椅本体的椅垫上表面到脚部的高度尺寸。
本发明的第2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构成为:所述座椅本体向所述上下车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二滑动部先于所述升降部进行移动,所述座椅本体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时,所述升降部先于所述第二滑动部进行移动,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产生折返的第二折返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折返部42c)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产生折返的第一折返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折返部41c),被配置于所述上下车位置侧。
另外,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安装于旋转部和升降部。此外,第二可动式线缆罩安装于升降部和第二滑动部。
在此,使座椅本体从室内向室外移动时,第二滑动部先于升降部而进行移动。另一方面,使座椅本体从室外向室内移动时,升降部先于第二滑动部而进行移动。
因此,在第2方案中,将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配置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的前方。因此,使座椅从室内向室外移动时,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先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向前方移动。据此,能够防止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发生干涉。
另一方面,使座椅从室外向室内移动时,第一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先于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向后方移动。据此,能够防止第一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与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折返部发生干涉。
本发明的第3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或第2方案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例如,实施方式的旋转中心74)位于所述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一方侧,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设置在所述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一方侧。
如此,使旋转部的旋转中心位于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一方侧。并且,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配置在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一方侧。因此,能够确保在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配置座椅的构成部件的空间(space)。据此,能够提高确定座椅的构成部件的配置位置(设计)时的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的第4方案为,根据第1方案至第3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在所述座椅本体被收纳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以俯视观察时形成J字形的方式在折返部水平折返,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各一端部,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各另一端部以可动的方式被安装,从所述另一端部到所述折返部的距离尺寸大于从所述一端部到所述折返部的距离尺寸。
如此,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在折返部折返为J字形。此外,以能够相对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各一端部可动的方式来安装各另一端部。并且,使从另一端部到折返部的距离尺寸大于从一端部到折返部的距离尺寸。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可折返区域较长。
在此,以伴随着升降部的移动而引导配线的方式安装有第一可动式线缆罩。此外,以伴随着第二滑动部的移动而引导配线的方式安装有第二可动式线缆罩。据此,能够确保升降部和第二滑动部的移动量。
本发明的第5方案为,根据第3方案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设置有加强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部64),所述加强部设置在所述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
在此,在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配置座椅的构成部件的空间(space)被确保。因此,利用该空间,在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设置加强部。据此,能够利用加强部提高座椅的刚性。
本发明的第6方案为,根据第5方案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部设置有用于支承所述升降部的轴承(例如,实施方式的轴承63),所述加强部沿着连结所述旋转中心和所述轴承的直线(例如,实施方式的直线76)而配置。
此处,旋转部和轴承上会施加座椅本体等的较大的载荷。
因此,在第6方案中,在连结旋转部的旋转中心和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的轴承的直线上,配置有加强部。据此,能够利用加强部来加强旋转部和轴承。据此,能够提高座椅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被设置为:在水平方向上折返并且彼此高度相同。因此,能够将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高度尺寸控制得较小。据此,能够抑制从座椅本体的椅垫上表面到脚部的高度尺寸。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座椅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为沿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座椅的图1的Ⅱ-Ⅱ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座椅分拆下座椅本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升降机构分拆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升降机构的脚部、前后滑动部、旋转部和升降部的立体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升降机构的沿Ⅵ-Ⅵ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旋转部、升降部、外滑动部和座椅本体的各部旋转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升降机构被展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立体图。
图10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沿X-X线剖切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6:地板(floor);20:升降式座椅(座椅);30:升降机构;32:座椅本体;35:脚部;36:前后滑动部(第一滑动部);37:旋转部;38:升降部;39:外滑动部(第二滑动部);41: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c:折返部(第一折返部);42: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c:折返部(第二折返部);43:配线;63:轴承;64:加强部;74:旋转中心;76:直线;P1:收纳位置(安装位置);P2:上下车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方。
此外,对前后滑动部36、旋转部37、升降部38、外滑动部39进行说明时,以座椅本体32的前方为前,以左侧方为左,以右侧方为右。
如图1、图2所示,车辆10具备:设置于左前侧部14的开口部15、形成车厢12的箱底部的地板(floor)16、设置于地板16的下方的燃料箱18、设置于地板16的座椅20。
在左前侧部14的车宽方向内侧形成有车厢12。
开口部15在车辆10的左前侧部14开口。具体而言,开口部15由前缘部15a、后缘部15b、下缘部15c和上缘部15d形成为矩形。前缘部15a由前柱22形成。后缘部15b由中柱23形成。下缘部15c由下边梁24形成。上缘部15d由上边梁25形成。
该开口部15由侧门(未图示)开闭。
地板16为形成车厢12的箱底部的板。地板16具有形成于座椅20的下方的隆起部28。隆起部28从地板16朝着座椅20向上隆起。隆起部28具有前壁28a、顶部28b和后倾斜部28c。隆起部28又称作突出部、膨出部。
前壁28a从地板16向车厢12竖起。顶部28b从前壁28a的上端部向车辆后方水平延伸。在顶部28b的前端部具有突出部28d。突出部28d向上方突出。后倾斜部28c从顶部28b的后端部28e向车辆后方以下坡状延伸。
在隆起部28的下方的空间29配置着燃料箱18。即,燃料箱18被配置于座椅20的下方。
如图3、图4所示,在地板16的隆起部28设置着座椅20。座椅20例如用作车辆10的副驾驶席。
座椅20具备升降机构30与座椅本体32。升降机构30具备脚部35、前后滑动部(第一滑动部)36、旋转部37、升降部38、外滑动部(第二滑动部)39、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配线43。
另外,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和配线43如图7所示。
该座椅20构成为:通过操作开关44操作升降机构30。通过操作操作开关44,座椅本体32从车厢12的收纳位置P1(参照图2),经开口部15而移动至车外13的上下车位置P2(参照图8)。即,座椅20为所谓的升降式座椅。以下,将座椅20作为“升降式座椅20”进行说明。另外,上下车位置P2又称作展开位置P2。
返回到图1,座椅本体32具备安装于升降机构30的椅垫33和从椅垫33的后端部竖起的椅背34。座椅本体32具备可电动地使椅背34前倾、后倾的功能。
如图4、图5所示,脚部35为形成升降式座椅20的下部的部件。具体而言,脚部35具备固定于隆起部28的顶部28b的左侧引导部45和右侧引导部45。并且,脚部35具备:设置于左侧引导部45和右侧引导部45的轨道46、以可自如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左侧的轨道46和右侧的轨道46的滑块47。
左侧引导部45和右侧引导部45在隆起部28的顶部28b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此外,在左侧引导部45和右侧引导部45设置着轨道46。因此,左侧的轨道46和右侧的轨道46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左侧的轨道46的滑块47和右侧的轨道46的滑块47安装着前后滑动部36。
在前后滑动部36的下表面安装有螺杆螺母48(screw nut)。螺杆螺母48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螺杆49。螺杆49连结于前后滑动电机(未图示)。因此,通过由前后滑动电机使螺杆49旋转,可使前后滑动部36与螺杆螺母48一同如箭头A所示的那样向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车辆前后方向为左侧引导部45和右侧引导部45的延伸方向。
此外,前后滑动部36由平坦的板材形成,在左侧形成有圆形的开口部51(参照图2)。此外,前后滑动部36在安装于左侧的轨道46的滑块47和右侧的轨道46的滑块47的状态下被水平配置。在前后滑动部36的左侧开设有开口部51(参照图2)。在开口部51的周围安装有旋转部37。
如图2、图4所示,旋转部37具备:安装于前后滑动部36的固定环52、支承于固定环52的旋转环53、用于驱动旋转环53的旋转电机54、设置于旋转环53的旋转底座55。
固定环52沿着前后滑动部36的开口部51的周围形成为环状。旋转环53通过轴承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固定环52。并且,旋转环53在外周形成有齿圈53a。在齿圈53a上啮合着旋转电机54的小齿轮。
旋转电机54安装于前后滑动部36的下表面36a中的、与隆起部28的后倾斜部28c相向的部位。
此处,在隆起部28的后倾斜部28c和升降式座椅20之间形成有空间57。旋转电机54从前后滑动部36的下表面36a向后倾斜部28c侧突出,且配置于空间57。
通过利用空间57来配置旋转电机54,能够使升降式座椅20下降以靠近隆起部28。据此,升降式座椅20在收纳位置(即,安装位置)P1,能够将从椅垫33的上表面到脚部35的高度尺寸H1抑制得较小。即,能够将椅垫33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P3抑制得较低。
通过由该旋转电机54使小齿轮旋转,使齿圈53a向箭头B方向旋转。在旋转环53安装着旋转底座55。
如图4、图5所示,旋转底座55具备:底座部61、设置于底座部61的左右侧的支架62、设置于左侧的支架62和右侧的支架62的轴承63、设置于底座部61的加强部64。
此外,旋转底座55具备:设置于底座部61的左右侧的轨道65(左侧的轨道65未图示)、以可自如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左侧的轨道65和右侧的轨道65的滑块66、设置于底座部61的后方的控制部67。
控制部67为所谓的ECU(电控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
底座部61安装于旋转环53的上端部53b。因此,旋转部37配置于前后滑动部36的上方。此外,旋转部37以可向箭头B方向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前后滑动部36。
在底座部6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安装着支架62。在左侧的支架62和右侧的支架62的前部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轴承63。
即,左侧的轴承63设置于左侧的支架62的前部。左侧的轴承63从左侧的支架62向外突出。此外,右侧的轴承63设置于右侧的支架62的前部。右侧的轴承63从右侧的支架62向外突出。
由左侧的轴承63和右侧的轴承63,以可向座椅本体32的前后方向自如移动的方式支承升降部38。
底座部61在左侧形成有开口部72。开口部72沿着旋转环53形成为圆形。开口部72的中心为旋转部37的旋转中心74。即,旋转部37的旋转中心74位于底座部61的左侧(座椅本体32范围内的宽度方向一方侧)。
此外,底座部61在右侧(座椅本体32范围内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设置有加强部64。加强部64配置于连结旋转部37的旋转中心74和右侧的轴承63的直线(假想直线)76上。
关于将加强部64配置于直线76上的理由,详见后述说明。
此外,在底座部61的左侧部和右侧部设置有轨道65。左侧的轨道65和右侧的轨道65向底座部61的前后方向延伸。在左侧的轨道65和右侧的轨道65以可自如移动的方式支承有滑块66。
在左侧的滑块66和右侧的滑块66安装有升降部38。
如图3、图4所示,升降部38具备:后侧升降底座(第二升降底座)81、前侧升降底座(第一升降底座)82、连杆单元83、升降电机84、螺杆85。
后侧升降底座81安装于旋转底座55的左侧的滑块66和右侧的滑块66。后侧升降底座81设置于升降部38的后部38a(即,升降部38的移动方向上的另一方)。
此外,后侧升降底座81安装有螺杆螺母86。螺杆螺母86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螺杆85。螺杆85连结于升降电机84。升降电机84安装于旋转部37的后部37a。通过由升降电机84使螺杆85旋转,使后侧升降底座81与螺杆螺母86一同向升降部38的前后方向(箭头C方向)移动。
该升降电机84被配置为:升降电机84的轴线87相对于升降部38的移动方向(箭头C方向)垂直。换言之,升降电机84的轴线87沿着升降部38的宽度方向配置。此外,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的状态(图3所示状态)下,升降电机84配置于升降部38的后侧(即,升降部38移动方向上的另一方侧)。
因此,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的状态下,能够在升降部38的移动方向上确保较大的空间(space)89。据此,能够提高确定升降式座椅20的构成部件的配置位置(设计)时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后侧升降底座81连结于连杆单元83。连杆单元83具备:左侧上连杆92、左侧下连杆93、右侧上连杆92、右侧下连杆93。
左侧上连杆92的后端部与左侧下连杆93的后端部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后侧升降底座81的左端部。此外,右侧上连杆92的后端部与右侧下连杆93的后端部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后侧升降底座81的右端部。即,后侧升降底座81设置于升降部38的后部38a。
后侧升降底座81具有用于连结左端部和右端部的后侧底座中央部81a。后侧底座中央部81a被平坦地形成且水平配置。后侧底座中央部81a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的状态下,被配置于与升降电机84的下部同等高度的位置(参照图3)。因此,后侧底座中央部81a配置为,朝着旋转部37(具体而言,底座部61)呈向下方下降的状态。并且,后侧底座中央部81a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的状态下,以沿着旋转部37(底座部61)的上方的方式水平配置。
这样,通过将后侧升降底座81沿着旋转部37的上方配置,能够将升降部38的高度尺寸抑制得较小。因此,升降式座椅20在收纳位置P1,从椅垫33的上表面到脚部35的高度尺寸H1能够被进一步抑制。因此,能够将椅垫33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P3抑制得较低。
即,能够在升降式座椅20的收纳位置P1,实现升降式座椅20的薄型化。
此外,左侧上连杆92的前端部与左侧下连杆93的前端部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前侧升降底座82的左端部。并且,右侧上连杆92的前端部与右侧下连杆93的前端部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前侧升降底座82的右端部。即,前侧升降底座82设置于升降部38的前部38b(升降部38的移动方向上的一方)。
即,升降部38的后侧升降底座81和前侧升降底座82通过连杆单元83连结。此外,左侧下连杆93由左侧的轴承63以可向座椅本体32的前后方向自如移动的方式支承。并且,右侧下连杆93由右侧的轴承63以可向座椅本体32的前后方向自如移动的方式支承。
在该状态下,通过由升降电机84使螺杆85旋转,能够使升降部38向座椅本体32的前后方向如箭头C所示的那样进行移动。
即,升降电机84是使升降部38向箭头C方向移动的动力装置。
前侧升降底座82具有连结左端部和右端部的前侧底座中央部82a。前侧底座中央部82a被平坦地形成且水平配置。
前侧底座中央部82a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的状态下,配置于底座部61的前方。即,底座部61和前侧底座中央部82a在座椅本体32的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底座部61和前侧底座中央部82a以在上下方向不重叠的方式配置(还参照图2)。
换言之,底座部61和前侧底座中央部82a大致水平(即,以同等高度)配置。因此,能够将前侧底座中央部82a(即,升降部38)下降至旋转部37侧。
因此,升降式座椅20在收纳位置P1,能够进一步将从椅垫33的上表面到脚部35的高度尺寸H1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将椅垫33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P3抑制得更低。
即,在升降式座椅20的收纳位置P1,能够实现升降式座椅20的进一步的薄型化。
如图2所示,车辆10的升降式座椅20的下侧的地板16中,隆起部28向上方膨出。在隆起部28的下方的空间29配置有燃料箱18。
另一方面,升降式座椅20在收纳位置P1,能够将从椅垫33的上表面到脚部35的高度尺寸H1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将椅垫33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P3抑制得较低。据此,在升降式座椅20安装于车辆10的隆起部28的状态下,能够将椅垫33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P3抑制得较低。
据此,使座椅本体32从车厢12内的收纳位置P1移动至车厢12外的上下车位置P2(参照图8)时,能够顺利地使座椅本体32移动至上下车位置P2。即,能够将升降式座椅20适用于形成有隆起部28的车辆10。
此外,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的状态下,能够在底座部61的前缘61a与前侧底座中央部82a的后缘82b之间确保第2空间95(还参照图3)。关于第2空间95,详见后述说明。在升降部38支承有外滑动部39。
如图3、图4所示,外滑动部39具备左侧部39a和右侧部39b。左侧部39a的前部以可向箭头D方向自如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前侧升降底座82的左端部。此外,右侧部39b的前部以可向箭头D方向自如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前侧升降底座82的右端部。
即,外滑动部39以可向箭头D方向自如移动的方式安装于前侧升降底座82的左端部和右端部。箭头D方向为与升降部38的移动方向(箭头C方向)相同的方向。
此外,外滑动部39具备:设置于右侧部39b的齿条(rack)98、通过小齿轮99连结于齿条98的外滑动电机(滑动电机)101。
如图6所示,外滑动电机101通过安装支架102安装于前侧升降底座82的前侧底座中央部82a。外滑动电机101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于收纳位置P1(参照图2)的状态下,配置于底座部61的前缘61a与前侧底座中央部82a的后缘82b之间的第2空间95。
在该状态下,外滑动电机101以外滑动电机101的轴线104沿着升降部38的移动方向(即,箭头C方向)的方式来配置。并且,外滑动电机101配置为同底座部61和前侧底座中央部82a同等高度。
在外滑动电机101的输出轴安装有小齿轮99。小齿轮99啮合于齿条98。因此,通过由外滑动电机101使小齿轮99旋转,能够使外滑动部39向座椅本体32的前后方向(箭头D方向)移动。
如上所述,利用底座部61与前侧底座中央部82a之间的第2空间95,将外滑动电机101配置为同前侧升降底座82和旋转底座55同等高度。因此,能够将升降式座椅20的高度尺寸H1(参照图2)抑制得较小,从而实现升降式座椅20的薄型化。
然而,当实现了升降式座椅20的薄型化时,在乘员就坐于座椅本体32的椅垫33(参照图2)的状态下,可能导致椅垫33下沉,从而与外滑动电机101相干涉。
对此,利用第2空间95,将外滑动电机101配置为同底座部61和前侧底座中央部82a同等高度。因此,能够将外滑动电机101离开椅垫33而配置于下方。据此,能够抑制当乘员就坐于椅垫33时下沉的椅垫33与外滑动电机101发生干涉。
如图3、图4所示,在外滑动部39安装有座椅本体32。即,座椅本体32通过外滑动部39连结于升降部38的上方。
通过由外滑动电机101使齿条98向座椅本体32的前后方向移动,来使座椅本体32与齿条98一同如箭头D所示的那样向前后方向移动。
接着,参照图3、图7、图8,对由升降机构30使升降式座椅20的座椅本体32移动至车外13的上下车位置P2(参照图8)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前后滑动电机进行驱动,据此,前后滑动部(第一滑动部)36、旋转部37、升降部38、外滑动部39和座椅本体32的各部36~39、32如箭头A所示的那样移动至车辆后方向的规定位置。
然后,使升降部38开始向车辆前方移动。接着,旋转电机54进行驱动,据此,旋转部37、升降部38、外滑动部39和座椅本体32的各部37~39、32如箭头B所示的那样开始旋转。并且,使升降部38向座椅本体32的后方移动。座椅本体32与开口部15相向(图7所示的状态)。
如图7所示,在座椅本体32(参照图3)与开口部15相向的状态下,配置升降机构30。在该状态下,外滑动电机101(参照图8)进行驱动。通过外滑动电机101的驱动,外滑动部39和座椅本体32开始从车辆10的开口部15向车外13如箭头D所示的那样进行水平移动。
如图8所示,外滑动部39和座椅本体32(参照图3)向车外13移动。并且,升降电机84进行驱动,使升降部38从车辆10的开口部15向车外13如箭头C所示的那样进行移动。伴随着升降部38的移动,前侧升降底座82下降。座椅本体32与前侧升降底座82一同下降,而配置于上下车位置P2。
如图9所示,在旋转部37和升降部38安装有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具备:安装于固定端部(一端部)41a的第一固定支架105和安装于可动端部(另一端部)41b的第一可动支架106。
第一固定支架105安装于旋转部37的底座部61中的、旋转环53前方的前侧部位61b。第一可动支架106安装于升降部38的后侧升降底座81。
可动端部41b以相对于固定端部41a可动的方式来安装。
在此,如图7所示,升降式座椅20的旋转部37、升降部38、外滑动部39和座椅本体32(参照图3)的各部37~39、32如箭头B所示的那样进行旋转。在该状态下,如图9所示,固定端部41a位于靠近升降式座椅20的前部的位置。可动端部41b位于固定端部41a的后方且位于升降式座椅20的后部。
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形成为,在从固定端部41a到可动端部41b的整个区域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折返。并且,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形成为,产生折返的折返部(第一折返部)41c以一定的半径仅在一个方向(具体而言,水平方向)上折返,例如采用坦克链(ケーブルベア:注册商标)。
此外,在升降部38和外滑动部39安装有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即,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具备安装于固定端部(一端部)42a的第二固定支架107和安装于可动端部(另一端部)42b的第二可动支架108。
第二固定支架107安装于前侧升降底座82。第二可动支架108安装于外滑动部39的左侧部39a。
可动端部42b以相对于固定端部42a可动的方式被安装。
在升降式座椅20收纳于收纳位置P1(参照图2)的状态下,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固定端部42a位于升降式座椅20的前部20c。可动端部42b位于固定端部42a的后方。
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同样,形成为:在从固定端部42a到可动端部42b的整个区域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折返。并且,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形成为,产生折返的折返部(第二折返部)42c以一定的半径仅在一个方向(具体而言,水平方向)上折返,例如采用坦克链(ケーブルベア:注册商标)。
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折返部42c相对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折返部41c配置于上下车位置P2(参照图8)侧。换言之,折返部42c相对于折返部41c配置于升降部38的前侧。
此外,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安装于旋转部37和升降部38。并且,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安装于升降部38和外滑动部39。
在此,使座椅本体32从车厢12向车外13(参照图8)移动时,外滑动部39先于升降部38向箭头C1方向移动。因此,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可动端部42b向箭头C1方向进行移动。
另一方面,使座椅本体32从车外13向车厢12移动时,升降部38先于外滑动部39向箭头C2(参照图8)方向进行移动。因此,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可动端部41b向箭头C2方向进行移动。
因此,将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折返部42c配置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折返部41c的前方。因此,使升降式座椅20从车厢12向车外13移动时,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折返部42c先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折返部41c向箭头C3方向进行移动。
据此,能够防止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折返部42c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折返部41c发生干涉。
另一方面,使升降式座椅20从车外13向车厢12移动时,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折返部41c先于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折返部42c向箭头C4方向(参照图8)进行移动。据此,能够防止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折返部41c与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折返部42c发生干涉。
在此,第一固定支架105与第二可动支架108彼此邻接配置。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将第一固定支架105安装于底座部61的前侧部位61b的作业和将第二可动支架108安装于外滑动部39的左侧部39a的作业。据此,能够提高安装配线43时的作业效率。
如图8所示,配线43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可动端部41b向外滑动部39的后方延伸。向后方延伸的配线43的一端连接于控制部67。
此外,配线43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固定端部41a延伸至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固定端部42a。并且,配线43经过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内部,从可动端部42b向外部延伸。
配线43以可被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引导的方式被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支承。该配线43连接于控制部67、旋转电机54、升降电机84和外滑动电机101等。
如图9、图10所示,在配线43以可被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引导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状态下,各可动式线缆罩41、42在水平方向上折返。
具体而言,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的状态下,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以在俯视观察时形成J字形的方式水平折返。在该状态下,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中,从可动端部41b到折返部41c的距离尺寸L1大于从固定端部41a到折返部41c的距离尺寸L2。
因此,在可动端部41b向折返部41c移动时,能够确保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可折返区域较长。据此,能够确保可动端部41b的可动量较大。通过确保可动端部41b的可动量较大,确保升降部38的移动量。
此外,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的状态下,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以在俯视观察时形成J字形的方式水平折返。在该状态下,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中,从可动端部42b到折返部42c的距离尺寸L3大于从固定端部42a到折返部42c的距离尺寸L4。
因此,可动端部42b向折返部42c移动时,能够确保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可折返区域较长。据此,确保可动端部42b的可动量较大。通过确保可动端部42b的可动量较大,确保外滑动部39的移动量。
如此,通过确保升降部38的移动量且确保外滑动部39的移动量,来确保升降式座椅20的移动量。
在此,在升降式座椅20被收纳的状态下,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可动端部42b在座椅本体32的宽度方向上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可动端部41b邻接。此外,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折返部42c配置于,比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折返部41c更靠近座椅本体32的前方的位置。并且,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固定端部42a向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折返部41c折返。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折返部42c配置为,沿座椅本体32的前后方向看,相对于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的折返部41c重合的状态。
因此,能够将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宽度尺寸W1抑制得较小。据此,能够节省用于配置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空间。
通过节省用于配置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空间,能够确保较大的作业空间。据此,能够确保安装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时的便利性。并且,提高安装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时的作业性。
返回到图7,旋转部37的旋转中心74(还参照图5)位于旋转部37的左侧(座椅本体32范围内的宽度方向一方侧)。并且,在座椅本体32的左侧配置有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因此,能够确保在座椅本体32的右侧配置升降式座椅20的构成部件的空间
(space)112。据此,能够提高确定升降式座椅20的构成部件的配置位置(layout)时的设计自由度。
并且,利用该空间(space)112,在旋转部37的右侧(座椅本体32范围内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设置有加强部64。据此,座椅20的刚性被加强部64提高。
另外,如图5所示,旋转部37的旋转环53和固定环52会被施加旋转部37的旋转底座55、升降部38、外滑动部39和座椅本体32的较大的载荷。
此外,左侧的轴承63和右侧的轴承63会被施加升降部38、外滑动部39和座椅本体32的较大载荷。并且,旋转部37与左侧的轴承63之间的距离尺寸大于旋转部37与右侧的轴承63之间的距离尺寸。
因此,在连结旋转部37的旋转中心74和左侧的轴承63的直线76上配置有加强部64。因此,能够利用加强部64来有效加强旋转部37和左侧的轴承63。据此,能够提高升降式座椅20的刚性。
在此,如图10所示,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以使彼此高度相同的方式设置。因此,与在上下方向上使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重叠配置的情形相比,能够将第一可动式线缆罩41和第二可动式线缆罩42的高度尺寸H2抑制得较小。
据此,能够将从椅垫33的上表面到脚部35的高度尺寸H1(参照图2)抑制得较小。即,在升降式座椅20的收纳位置P1,能够实现升降式座椅20的薄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升降式座椅20适用于车辆10的副驾驶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将升降式座椅20适用于车辆10的后部座席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升降电机84的轴线87配置为垂直于升降部38的移动方向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升降电机84的轴线87与升降部38的移动方向倾斜交叉。

Claims (6)

1.一种座椅,其具备:固定于地板的脚部、配置于所述脚部的上方且以可在所述脚部的延伸方向上自如移动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滑动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上方且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动部的旋转部、设置于所述旋转部的升降部、和通过第二滑动部连结于所述升降部的上方的座椅本体,所述座椅本体可在收纳位置和上下车位置之间移动,
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其安装于所述旋转部和所述升降部,伴随着所述升降部的移动而引导配线;和
第二可动式线缆罩,其安装于所述升降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伴随着所述第二滑动部的移动而引导配线,
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被设置为:在水平方向上折返并且彼此高度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构成为:
所述座椅本体向所述上下车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二滑动部先于所述升降部进行移动,所述座椅本体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时,所述升降部先于所述第二滑动部进行移动,
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产生折返的第二折返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产生折返的第一折返部,被配置于所述上下车位置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的旋转中心位于所述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一方侧,
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设置在所述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一方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在所述座椅本体被收纳于所述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以俯视观察时形成J字形的方式在折返部水平折返,
相对于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各一端部,所述第一可动式线缆罩和所述第二可动式线缆罩的各另一端部以可动的方式被安装,
从所述另一端部到所述折返部的距离尺寸大于从所述一端部到所述折返部的距离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设置在所述座椅本体范围内的宽度方向另一方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部设置有支承所述升降部的轴承,
所述加强部沿着连结所述旋转中心和所述轴承的直线而配置。
CN201710620049.0A 2016-09-07 2017-07-26 座椅 Active CN1077918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4908 2016-09-07
JP2016174908A JP6476503B2 (ja) 2016-09-07 2016-09-07 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1898A true CN107791898A (zh) 2018-03-13
CN107791898B CN107791898B (zh) 2020-03-24

Family

ID=61531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20049.0A Active CN107791898B (zh) 2016-09-07 2017-07-26 座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76503B2 (zh)
CN (1) CN10779189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6222A (zh) * 2019-10-31 2019-12-31 湖北航嘉麦格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的电动滑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82906A (en) * 1948-11-27 1952-11-19 Bela Barenyi New or improved seating arrangements for motor vehicles
US4909468A (en) * 1986-07-31 1990-03-20 Ikeda Bussan Co., Ltd. Powered seat slide device
US5524952A (en) * 1994-05-03 1996-06-11 Braun Corporation Semi-ambulatory companion s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JP2006111040A (ja) * 2004-10-12 2006-04-27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支持構造
EP2399785A1 (en) * 2009-02-17 2011-12-28 Yazaki Corporation Slide arrangement
US20150165934A1 (en) * 2011-11-05 2015-06-18 Bruno Independent Living Aids, Inc. Articulated seat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0103A (ja) * 2002-12-27 2004-07-29 T S Tec Kk 電装品装備自動車用スライドリアシート
WO2008097531A1 (en) * 2007-02-06 2008-08-14 Freedom Sciences, Llc Seating systems for motor vehicles
JP2013056570A (ja) * 2011-09-07 2013-03-2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6541034B2 (ja) * 2015-12-22 2019-07-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スライド配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82906A (en) * 1948-11-27 1952-11-19 Bela Barenyi New or improved seating arrangements for motor vehicles
US4909468A (en) * 1986-07-31 1990-03-20 Ikeda Bussan Co., Ltd. Powered seat slide device
US5524952A (en) * 1994-05-03 1996-06-11 Braun Corporation Semi-ambulatory companion s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JP2006111040A (ja) * 2004-10-12 2006-04-27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支持構造
EP2399785A1 (en) * 2009-02-17 2011-12-28 Yazaki Corporation Slide arrangement
US20150165934A1 (en) * 2011-11-05 2015-06-18 Bruno Independent Living Aids, Inc. Articulated seating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26222A (zh) * 2019-10-31 2019-12-31 湖北航嘉麦格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的电动滑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76503B2 (ja) 2019-03-06
CN107791898B (zh) 2020-03-24
JP2018039379A (ja) 2018-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04213B2 (en) Height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s
JP4562397B2 (ja) クーペ型自動車の折りたたみ屋根
EP2006139B1 (en) Retractable roof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US20130200677A1 (en) Vehicle seat
CN106232462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4661870A (zh) 车用座椅
CN107791898A (zh) 座椅
CN103998293A (zh) 中央控制台
JP2010030377A (ja) パネル移動装置
CN105539099B (zh) 带尾门的车身结构
JP4990078B2 (ja) 荷台部積み降ろし車両
US20100244513A1 (en) Vehicle seat
WO2007000563A1 (en) A cabriolet motor vehicle having a stowable roof
JP4626402B2 (ja) 車両用後部荷室構造
US7963584B2 (en) Retractable roof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297743B (zh) 座椅
WO2007000571A1 (en) A motor vehicle having a stowable roof
KR101232076B1 (ko) 차량 시트용 레그 레스트 장치
CN220332799U (zh) 一种汽车拓展舱结构和车辆
CN117141229A (zh) 一种副仪表板以及车辆
CN217804938U (zh) 一种翻转结构及车辆
CN207984660U (zh) 一种自卸车后门翻转专用装置
CN115230555B (zh) 一种仪表板及汽车
JP2024075140A (ja)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5716605B2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