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86927B - 扬声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86927B
CN107786927B CN201710756155.1A CN201710756155A CN107786927B CN 107786927 B CN107786927 B CN 107786927B CN 201710756155 A CN201710756155 A CN 201710756155A CN 107786927 B CN107786927 B CN 1077869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opening
flow
bass reflex
reflex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561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86927A (zh
Inventor
村松利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786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86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86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869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8Transducer mountings or enclosures modified by provision of mechanical or acoustic impedances, e.g. resonator, damping means
    • H04R1/2807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 H04R1/2815Enclosures comprising vibrating or resonating arrangements of the bass reflex type
    • H04R1/2823Vents, i.e. ports, e.g. shape thereof or tuning thereof with damping material
    • H04R1/2826Vents, i.e. ports, e.g. shape thereof or tuning thereof with damping material for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00/00Loudspeakers
    • H04R2400/11Aspects regarding the frame of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扬声器系统,包括:扬声器单元;倒相式音箱,在其中安装有该扬声器单元;低音反射端口,其安装在倒相式音箱中,低音反射端口具有管状形状并具有开口,低音反射端口沿第一轴向延伸,第一轴向是从开口朝向低音反射端口的内部的方向,低音反射端口的与第一轴向垂直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随着沿第一轴向行进而逐渐变小,并且该截面在与该截面平行的第二轴向上的长度沿第一轴向恒定不变;以及第一整流板,其设置在开口附近,第一整流板具有与从开口排出或被吸入开口的气流的流速相适应的形状。

Description

扬声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地,一些低音增强扬声器系统使用倒相式音箱。倒相式音箱包括扬声器单元和低音反射端口,低音反射端口安装在形成箱体的前板的挡板中。低音反射端口具有形成在前板上的出口部分,以及安装在音箱内部并连接至出口部分的管状部分。
提出了这样的低音反射端口:其包括具有彼此平行布置的上板和下板的管状体,使得在与上板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面积从低音反射端口的开口朝向低音反射端口的内部沿轴向逐渐变小(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开No.5110012,该专利在下文中称为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开口处的在前述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大于内部的在前述方向上的截面面积。因此,当空气经过开口时,进入管状体的气流的流速变慢,并且由此抑制了开口的端部处的湍流。类似地,当空气经过开口被排出时,气流的流速在接近开口时变慢,并且由此抑制了开口的端部处的湍流。此外,形成管状体的上板与下板之间的间隔是恒定不变的,并且上板和下板的内壁面是平滑连续的,因此即使气流的流速在管状体的内部变快也不会产生湍流。
然而,即使利用专利文献1中的低音反射端口,管状体的沿中心轴线的中央部分中的气流径直地前行经过开口并从开口排出而不向开口的两端扩散,因此流速不会减小。结果,有时由于气流与音箱的设置有低音反射端口的内壁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风噪。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示例性目的在于提供包括这样的低音反射端口的扬声器系:其不产生由于气流与音箱的壁面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风噪或使由于气流与音箱的壁面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风噪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扬声器系统包括:扬声器单元;倒相式音箱,其中安装有所述扬声器单元;低音反射端口,其安装在所述倒相式音箱中,所述低音反射端口具有管状形状并具有开口,所述低音反射端口沿第一轴向延伸,所述第一轴向是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内部的方向,所述低音反射端口的与所述第一轴向垂直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随着沿所述第一轴向行进而逐渐变小,并且所述截面在与所述截面平行的第二轴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一轴向恒定不变;以及第一整流板,其设置在所述开口附近,所述第一整流板具有与从所述开口排出或被吸入所述开口的气流的流速相适应的形状。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的俯视图。
图1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扬声器系统的低音反射端口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低音反射端口的透视图。
图4A是示出扬声器系统的第一整流板的俯视图。
图4B是示出扬声器系统的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4C是示出扬声器系统的第二整流板和整流部件的俯视图。
图4D是示出组装状态下的第一整流板、第二整流板和整流部件的俯视图。
图4E是示出组装状态下的第一整流板、第二整流板和整流部件的侧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整流板的形状与从低音反射端口的开口排出的气流的流速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组装状态下的第一整流板、第二整流板和整流部件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处于组装状态下并被安置在低音反射端口上的第一整流板、第二整流板和整流部件的透视图。
图8是用于对已被吸入低音反射端口中的开口中、穿过低音反射端口的中空部分并且从低音反射端口中的开口排出的气流的移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对已被吸入低音反射端口中的开口中、穿过低音反射端口的中空部分并且从低音反射端口中的开口排出的气流的移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A是用于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中的气流的方向和流速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0B是用于对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中的气流的方向和流速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1A是用于对根据比较例的扬声器系统中的气流的方向和流速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1B是用于对根据比较例的扬声器系统中的气流的方向和流速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2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的俯视图。
图12B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变型例的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一整流板的低音反射端口的上表面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将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进行说明。图1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1的俯视图。图1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1的侧视图。
如图1A和图1B所示,扬声器系统1包括倒相式音箱10、扬声器单元SP、低音反射端口20、第一整流板30、支撑板40、第二整流板50以及整流部件60、61。
音箱10由前板12、后板13、顶板14、底板15和一对侧板16A、16B形成。前板12和后板13、顶板14和底板15以及一对侧板16A、16B被安置为使得它们的主表面彼此平行。本实施例中的音箱10具有这样的长方体形状:顶板14与底板15之间的距离大于其它板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将顶板14和底板15连接起来的方向将被称为纵向(图1A和图1B中的X方向),并且将侧板16A、16B连接起来的方向将被称为横向(图1A中的Y方向)。另外,将前板12和后板13连接起来的方向将被称为深度方向(图1B中的Z方向)。
扬声器单元SP安装在前板12中。前板12具有形成在其中的低音反射端口出口部分17,并且前板12用作挡板。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实例,扬声器单元SP安装在顶板14附近的前板12中,并且低音反射端口出口部分17形成在底板15附近的前板12中。
低音反射端口20安装在音箱10内部,并且具有允许音箱1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连通的管状体。在本实施例中,低音反射端口20安置在前板12的内壁面上。低音反射端口20通过共鸣(亥姆霍兹共鸣)使从扬声器单元SP朝向音箱10的背表面发射的声音的低音区域声音分量增强。换言之,音箱10和低音反射端口20形成这样的亥姆霍兹共鸣器:其具有处于从扬声器单元SP朝向音箱10的前表面发射的声音的下限频率附近的共鸣频率。
如图1B所示,低音反射端口20在深度方向(Z方向)上具有这样的长度:其从扬声器单元SP侧的开口20b到低音反射端口出口部分17侧的开口20a沿纵向(X方向)保持恒定不变。然而,如图1A所示,低音反射端口20具有这样的形状:其在横向(Y方向)上的长度从开口20b朝向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央部分沿纵向(X方向)逐渐变短。另外,如图1A所示,低音反射端口20具有这样的形状:其在横向(Y方向)上的长度从低音反射端口20的中央部分朝向开口20a沿纵向(X方向)逐渐变长。本实施例不限于图1B所示的形状。例如,低音反射端口20在深度方向(Z方向)上的长度不必是恒定不变的。
低音反射端口20的低音反射端口出口部分17侧的开口20a经由连接空间部分18连接至低音反射端口出口部分17。第一整流板30设置在低音反射端口20的扬声器单元SP侧的开口20b附近。
如图1A所示,第一整流板30在俯视图中(当沿Z方向观看时)具有这样的形状:一侧为直线,并且另一侧为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弧或符合指数函数的曲线的形状。第一整流板30安置为使得其具有直线侧的端部与低音反射端口20在音箱10的后板13侧的表面重叠。在沿深度方向(Z方向)与第一整流板30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矩形支撑板40。在第一整流板30与支撑板40之间设置有第二整流板50,并且第二整流板50在纵向(X方向)上与开口20b分开预定的距离。在第二整流板50的两侧的边缘上设置有整流部件60、61。整流部件60、61中的每一个具有局部被切去的筒状形状。
接下来,将通过参考图2和图3对本实施例的低音反射端口20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示出低音反射端口20的俯视图,并且图3是示出低音反射端口20的透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低音反射端口20包括上板20c、下板20d和一对侧板20e、20f。低音反射端口20具有这样的管状体:从开口20a到另一开口20b形成连续中空部分,并且包括主管部分100以及分别在纵向(X方向)上连接至主管部分100的两端的空气整流部分101、102。
主管部分100和空气整流部分101、102具有沿着纵向(X方向)的中心轴线A1。如图3所示,主管部分100和空气整流部分101、102的中空部分全部具有与中心轴线A1垂直的矩形截面(即,沿着与中心轴线A1垂直的方向的矩形截面)。主管部分100具有这样的长方体形状:与中心轴线A1垂直的截面面积沿中心轴线A1方向恒定不变。基于待被音箱10增强的低音频率来设定主管部分100在纵向上的长度以及中空部分的截面的尺寸。
另外,空气整流部分101具有这样的形状:与中心轴线A1垂直的中空部分的截面面积从开口20a侧朝向位于低音反射端口20的内部的主管部分100沿第一轴向逐渐变小。第一轴向沿着中心轴线A1。另外,空气整流部分102具有这样的形状:与中心轴线A1垂直的中空部分的截面面积从开口20b侧朝向位于低音反射端口20的内部的主管部分100沿第三轴向逐渐变小。第三轴向与第一轴向相反并且沿着中心轴线A1。如图2所示,为了获得空气整流部分101、102的这种形状,使一对侧板20e、20f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弧或符合指数函数的曲线的形状。
如图3所示,低音反射端口20的截面具有长度h。长度h沿着与上板20c垂直并且与中空部分的截面平行的第二轴向。长度h沿中心轴线A1(中心轴线A1沿着第一轴向)恒定不变。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上板20c的内壁面与下板20d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是恒定不变的。
通过使用这种结构,从开口20b被吸进中空部分的气流穿过空气整流部分102、主管部分100和空气整流部分101,并且当气流从开口20a排出时,气流继续受到来自上板20c的内壁面和下板20d的内壁面的压力,上板20c的内壁面与下板20d的内壁面之间距离保持恒定不变。因此,抑制了气流沿上板20c的内壁面的方向以及沿下板20d的内壁面的方向的扩散,并且气流沿一对侧板20e、20f的内壁面的方向扩散,该对侧板20e、20f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从中央部分朝向开口20b逐渐变宽。与中心轴线A1垂直的中空部分的截面面积从主管部分100朝向开口20b逐渐变大。结果,沿一对侧板20e、20f的内壁面的方向扩散的气流的流速朝向开口20b逐渐下降。由于前述扩散,从开口20b排出的空气的压力减小并且在开口20b处几乎不产生湍流。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湍流的产生而引起的噪声产生。当从开口20a被吸进中空部分的气流穿过空气整流部分101、主管部分100和空气整流部分102,并且从开口20b排出时,类似地实现了以这样的方式抑制噪声的产生的效果。
然而,如上所述,沿中空部分的中央部分中的中心轴线A1流动而不沿一对侧板20e、20f的内壁面的方向扩散的气流在流速不降低的情况下从开口20a或开口20b排出。类似地,沿中空部分的中央部分中的中心轴线A1流动的气流在流速不降低的情况下被吸入开口20a或开口20b中。结果,存在由于音箱10的前板12的内壁面与从扬声器单元SP侧的开口20b排出的流速未降低的气流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风噪的情况。当空气通过开口20b被吸入时类似地发生该现象。
因此,本实施例设置有从上板20c侧覆盖开口20b的悬伸式第一整流板30。另外,设置有在纵向(X方向)上与开口20b分开预定的距离的第二整流板50。第二整流板50覆盖形成在第一整流板30与前板12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另外,在第二整流板50的边缘部分上设置有筒状整流部件60、61。
接下来,将参考图4A至图7对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进行说明。图4A是示出第一整流板30的俯视图。图4B是示出支撑板40的俯视图。图4C是示出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的俯视图。图4D是示出组装状态下的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的俯视图。图4E是示出组装状态下的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的侧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整流板30的形状与从开口20b排出的气流的流速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6是示出组装状态下的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的透视图。图7是示出处于组装状态下并被安置在低音反射端口20上的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的透视图。
如图4A和图6所示,第一整流板30在俯视图中具有一侧30a和另一侧30b。一侧30a是直线。另一侧30b为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弧或符合指数函数的曲线的形状。第一整流板30具有与在第一整流板30上流动的气流的流速相适应的形状。如图5所示,从低音反射端口20的开口20b排出的气流的流速在沿中心轴线A1的中央部分中最快,并且在一对侧板20e、20f的内壁面附近变慢。图5中箭头的方向表示气流的排出方向,并且箭头的长度表示排出气流的流速。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整流板30形成为使得,对于与具有慢流速的区域对应的区域,第一整流板30与气流接触的距离较短,并且对于与具有快流速的区域对应的区域,第一整流板30与气流接触的距离较长。为了实现这样的形状,第一整流板30的另一侧30b为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弧或符合指数函数的曲线的形状。
归因于具有上述形状的第一整流板30,通过来自开口20b的气流与第一整流板30接触而使气流的流速均匀。被吸入开口20b的气流的流速也受到影响,使得通过与第一整流板30接触,流速在周围部分与中央部分之间改变。换言之,通过与第一整流板30接触,在中空部分的中央部分中沿中心轴线A1流动而不沿一对侧板20e、20f的内壁面的方向扩散的气流的流速均匀下降。
如图4B和图6所示,支撑板40在俯视图中为矩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40用于将第二整流板50安置在第一整流板30上。然而,如果例如第一整流板30和第二整流板50由树脂等一体成型,则可以省去支撑板40。
如图4C、图4D、图6和图7所示,第二整流板50在沿深度方向(Z方向)的俯视图中为具有曲线形状的板状体。另外,如图4E所示,第二整流板50在沿纵向(X方向)的侧视图中为矩形板状体。如图4D、图6和图7所示,第二整流板50沿中心轴线A1的方向设置在与开口20b相距预定的距离处,设置在气流的流速最快的区域中与开口20b对置的位置处,并且设置在覆盖第一整流板30与支撑板40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的位置处。如果第一整流板30和第二整流板50一体成型并且省去支撑板40,那么第二整流板50设置在覆盖第一整流板30与前板12的内壁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的位置处,且沿中心轴线A1的方向设置在与开口20b相距预定的距离处。
在图4C所示的俯视图中,第二整流板50为弧或符合指数函数的曲线的形状。如图4D所示,当将第二整流板50安置在第一整流板30上时,使第二整流板50安置为沿与第一整流板30相反的方向凸起。来自开口的流速最快的区域的气流与第一整流板30接触,从而使速度均匀,并且气流朝向扬声器单元SP的前行进一步被第二整流板50偏转。另外,当空气被吸入开口20b中时,气流的前行被第二整流板50阻挡,因此空气从第二整流板50的左侧和右侧的间隙吸入。结果,前板12的内壁面与来自开口20b的流速最快的区域的气流之间不发生摩擦,因此防止了由这种摩擦而导致的风噪的产生。另外,尽管来自开口20b的气流的方向被改变为沿第二整流板50前行并朝向第二整流板50的左侧和右侧的间隙,但由于第二整流板50具有如上所述的曲线形状,因而防止了由于气流与第二整流板50碰撞而引起风噪的产生。
如图4C所示,整流部件60、61安置在第二整流板50的两个边缘部分上。这里,第二整流板50的边缘部分用作与前述间隙的边界。整流部件60、61在图4C所示的俯视图中具有局部被切去的筒状形状。通过设置整流部件60、61,使气流比气流直接与第二整流板50两侧的边缘部分接触的情况更加平滑。结果,防止了风噪的产生。
如图4E和图6所示,当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整流部件60、61和支撑板40处于组装状态时,第一整流板30和支撑板40大致平行。另外,第二整流板50与第一整流板30和支撑板40大致垂直。当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整流部件60、61和支撑板40处于组装状态时,可以将它们作为视作一体。因此,如图7所示,在将低音反射端口20安置在前板12的内壁面上之后,可以将第一整流板30等安置在低音反射端口20的开口20b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将低音反射端口20安置在前板12的内壁面上,使得低音反射端口20的上板20c与音箱10的后板13对置。
图8是用于对当从开口20a吸入的气流穿过低音反射端口20的中空部分并且从开口20b排出时气流的移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9是用于对当从开口20b吸入的气流穿过低音反射端口20的中空部分并且从开口20a排出时气流的移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从开口20a被吸入到中空部分中的空气在穿过空气整流部分101、主管部分100和空气整流部分102并且从开口20b排出时,朝向一对侧板20e、20f的内壁面扩散,该对侧板20e、20f之间的距离朝向开口20b逐渐扩大。与中心轴线A1垂直的中空部分的截面面积从主管部分100朝向开口20b逐渐变大。结果,沿一对侧板20e、20f的内壁面的方向扩散的气流的流速朝向开口20b逐渐下降。另外,通过与第一整流板30接触,所扩散的气流的流速进一步下降。另外,当从中心轴线A1的方向观看时,已扩散的气流通过形成在第二整流板50两侧上的间隙而排出。由于该扩散,从开口20b排出的空气的压力减小,气流的流速下降,并且通过气流与第一整流板30之间的接触,气流的流速进一步下降,因此在形成在第二整流板50两侧上的间隙中几乎不产生湍流。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湍流的产生而引起风噪的产生。另外,整流部件60、61具有筒状形状,因此它们没有与气流碰撞的拐角。因此,能够抑制当气流撞击拐角时产生的风噪。
另外,对于沿中心轴线A1穿过整流部分101、主管部分100和空气整流部分102三者的中央部分的空气,从开口20a吸进中空部分的气流的流速不会减小。然而,通过接触具有与气流的流速相适应的形状的第一整流板30,穿过中空部分的中央部分并从开口20b排出的气流的流速下降,并且气流的前行进一步被第二整流板50阻挡。结果,前板12的内壁面与沿中空部分的中央部分穿过并从开口20b排出的气流之间不产生摩擦,因此能够防止由这种摩擦而导致的风噪的产生。此外,由于第二整流板50为弧或符合指数函数的曲线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气流与第二整流板50之间的碰撞而引起的风噪的产生。
如图9所示,当从中心轴线A1的方向观看时,经由形成在第二整流板50两侧上的间隙被吸进的气流通过与第一整流板30接触而流速下降,因此能够防止风噪的产生。另外,整流部件60、61具有筒状形状,并且因此它们没有与气流碰撞的拐角。因此,还能够抑制当气流与拐角碰撞时产生的风噪。另外,空气经由开口20b被吸进中空部分,穿过空气整流部分102、主管部分100和空气整流部分101,并且从开口20a排出。在此时,气流沿一对侧板20e、20f的内壁的方向扩散,该对侧板20e、20f之间的距离朝向开口20a逐渐变宽。与中心轴线A1垂直的中空部分的截面面积从主管部分100朝向开口20a逐渐变大。结果,沿一对侧板20e、20f的内壁面的方向扩散的气流的流速随着接近开口20a而逐渐减小。由于前述扩散,从开口20a排出的空气的压力减小,气流的流速下降,并且在开口20a的端部处几乎不产生湍流。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湍流的产生而引起风噪的产生。
另外,第二整流板50抑制了经由沿中心轴线A1的中央部分进气的空气,因此在前板12的内壁面与被吸进流速最快的沿中心轴线A1的中央部分中的气流之间产生摩擦,从而防止风噪的产生。
图10A和图10B是用于对根据本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1中的气流的方向和流速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11A和图11B是用于对根据比较例的扬声器系统1中的气流的方向和流速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A和图10B所示,气流的流速由于空气与第一整流板30和第二整流板50之间的摩擦而被抑制。在图10A和图10B中,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方向和气流的流速。另外,音箱10内部的气流被第二整流板50限制为朝向第二整流板50与扬声器单元SP之间的区域的外部。结果,减小了因高流速而引起的气流中的湍流,并且能够抑制由于气流中的湍流而引起的不希望的噪声的产生。另外,能够减小由于与内壁面的摩擦而引起的风噪。此外,整流部件60、61也能够减小气流中的湍流,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气流中的湍流而引起的不希望的噪声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图11A和图11B所示的比较例中,未设置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A所示,音箱10中沿前板12的内壁面的气流的流速在沿低音反射端口20的中心轴线A1的中央部分中最快。在图11A和图11B中,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和气流的流速。结果,如图11B所示,通过空气与前板12的内壁面之间的摩擦使气流发生湍流,并且产生风噪。
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设置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因此这样能够抑制在低音反射端口中产生的噪声,低音反射端口成形为使得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截面面积从中央部分到开口逐渐变大。另外,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通过如此简单的结构抑制在比较例的低音反射端口中产生的噪声。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低音反射端口的开口附近存在诸如格栅或音箱10的内壁面等障碍物,也能够抑制这种障碍物与空气之间的碰撞,从而抑制由碰撞导致的噪声的产生。因此,可以在低音反射端口的附近布置形成音箱10的其它元件。由此,可以使音箱10的形状更加紧凑。结果,能够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具有低噪声和增强低音的紧凑扬声器系统。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考图12A和图12B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2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1的俯视图。图12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1的侧视图。
在第一实施例中,低音反射端口20、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设置在前板12的内壁面上。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低音反射端口20、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设置在前板12的外壁面上。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也能够抑制在具有这样的形状的低音反射端口中产生的噪声: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截面面积从中央部分朝向开口逐渐变大。另外,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通过这种简单结构抑制在低音反射端口中产生的噪声。因此,能够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具有低噪声和增强低音的紧凑扬声器系统。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在第二整流板50两侧上的供排出气流或吸入气流的间隙周围不存在音箱10的侧板,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空气与侧板之间的摩擦或碰撞而引起的风噪的产生。因此,能够通过使用简单的结构实现具有比第一实施例更小噪声的低音增强的紧凑扬声器系统。
<变型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例如,下文提到的各种变型是可行的。另外,可以任意选择和适当地组合下文描述的变型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变型例1)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低音反射端口20和第一整流板30等设置为独立的元件。作为选择,如图13所示,低音反射端口20的上板20c和第一整流板30可以一体成型。图13是示出与本变型例中的第一整流板30一体成型的低音反射端口20的上板20c的俯视图。此外,上板20c和第一整流板30还可以与第二整流板50以及整流部件60、61一体成型。当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一体成型时,可以省去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支撑板40。
(变型例2)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在低音反射端口20的中空部分中与中心轴线A1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为矩形。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并且该形状可以为多边形、圆形、椭圆形或卵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形状为多边形,则使用拐角被倒角的形状更加有效。
(变型例3)
在上述实施例中,低音反射端口出口部分17形成在底板15附近的前板12中,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形式。例如,低音反射端口出口部分17可以形成在扬声器单元SP附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整流板30、第二整流板50和整流部件60、61可以设置在底板15附近。
(变型例4)
在上述实施例中,整流部件60、61被应用在第二整流板50的边缘,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形式。作为应用整流部件60、61的替代,第二整流板50的边缘可以具有没有拐角的圆形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也使得气流平滑,并且能够防止风噪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包括:扬声器单元;倒相式音箱,其中安装有扬声器单元;低音反射端口,其安装在倒相式音箱中,低音反射端口具有管状形状并具有开口,低音反射端口沿第一轴向延伸,该第一轴向是从开口朝向低音反射端口的内部的方向,低音反射端口的与第一轴向垂直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随着沿第一轴向行进而逐渐变小,并且该截面在与该截面平行的第二轴向上的长度沿第一轴向恒定不变;以及第一整流板,其设置在开口附近,第一整流板具有与从开口排出或被吸入开口的气流的流速相适应的形状。根据该扬声器系统,在沿管状体的中心轴线的中央部分中,从低音反射端口排出的气流是被径直地排出并且快速流动。类似地,在沿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轴线的中央部分中,被吸入低音反射端口中的气流是被径直地吸入并且快速流动。然而,在开口附近设置有第一整流板,并且该第一整流板具有与开口处流速相适应的形状。因此,从低音反射端口排出的气流或被吸入低音反射端口中的气流的速度被第一整流板减小,并与因此抑制了由于与倒相式音箱中的壁面的摩擦而引起的风噪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整流板,其设置在气流的流速最快的区域中与开口对置的位置处,第二整流板与该开口分开预定的距离,第二整流板覆盖形成在第一整流板与低音反射端口的前板之间的间隙。根据该扬声器系统,在沿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轴线的中央部分中,从低音反射端口排出的气流是被径直地排出并且快速流动。另外,在沿低音反射端口的中心轴线的中央部分中,被吸入管状体中的气流是被径直地吸入并且快速流动。然而,在气流的流速最快的上述区域中,在与开口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整流板。因此,具有最快流速的气流的前行被第二整流板偏转,并且抑制了由于具有最快流速的气流与倒相式音箱的壁面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风噪的产生。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中,低音反射端口可以包括从低音反射端口的内部朝向开口延伸的空气整流部分。空气整流部分可以具有这样的形状:随着从低音反射端口的内部朝向开口行进,在与第一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宽度逐渐变宽,该形状符合指数函数或预定的曲率半径。第一整流板可以具有一侧,所述一侧具有与空气整流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并且所述一侧的形状可以为符合指数函数或有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弧的形状。根据该扬声器系统,第一整流板的一侧具有与空气整流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并且所述一侧的形状为符合指数函数或有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弧的形状。因此,使从低音反射端口排出或被吸入低音反射端口中的气流的流速均匀。结果,即使在气流的流速最快的区域中流速也下降,并且能够抑制由于在气流与倒相式音箱的壁面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风噪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还可以包括:整流部件,其设置在第二整流板的用作与间隙的边界的两个边缘上,整流部件具有与第一整流板平行的弧形截面。根据该扬声器系统,由于整流部件的存在而在边缘部分上没有拐角部分,因此没有由于气流与拐角部分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湍流。结果,抑制了由湍流导致的风噪的产生。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中,低音反射端口可以安装在低音反射端口的前板的内壁面上。根据该扬声器系统,能够抑制由于前板的内壁面与从低音反射端口中的开口排出的气流或被吸入低音反射端口中的开口中的气流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风噪的产生。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扬声器系统中,低音反射端口可以安装在低音反射端口的前板的外壁面上。根据该扬声器系统,能够抑制由于前板的外壁面与从低音反射端口中的开口排出的气流或被吸入低音反射端口中的开口中的气流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风噪的产生。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在上文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修改。
本发明要求2016年8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6-169307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Claims (4)

1.一种扬声器系统,包括:
扬声器单元;
倒相式音箱,其具有前板,在所述前板中安装有所述扬声器单元,所述前板具有开口;
低音反射端口,其安装在所述倒相式音箱中,所述低音反射端口具有管状体,所述管状体具有管状形状并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管状体沿第一轴向延伸,所述第一轴向是从所述第一开口朝向所述管状体的内部的方向,所述管状体的与所述第一轴向垂直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面积随着沿所述第一轴向行进而逐渐变小,并且所述截面在与所述截面平行的预定的第二轴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一轴向恒定不变,所述管状体具有垂直于所述预定的第二轴向的平板,所述平板的一侧限定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
第一整流板,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附近,所述第一整流板具有与从所述第一开口排出或被吸入所述第一开口的气流的流速相适应的形状;以及
连接空间部分,其将所述第二开口连接至所述前板的所述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板的一侧的形状为符合指数函数或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弧的形状,
所述低音反射端口安装在所述前板的内壁面或者所述前板的外壁面上,
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内壁面或者所述外壁面平行,
所述第一整流板设置在所述平板的所述一侧的附近,所述第一整流板与所述平板并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系统,还包括:
第二整流板,其设置在所述气流的流速最快的区域中与所述第一开口对置的位置处,所述第二整流板与所述第一开口分开预定的距离,所述第二整流板覆盖形成在所述第一整流板与所述前板之间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扬声器系统,
其中,所述第二整流板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突出的弧形状或者朝向所述第一开口突出的符合指数函数的曲线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扬声器系统,还包括:
整流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整流板的用作与所述间隙的边界的两个边缘上,所述整流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整流板平行的弧形截面。
CN201710756155.1A 2016-08-31 2017-08-29 扬声器系统 Active CN107786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9307A JP6812706B2 (ja) 2016-08-31 2016-08-31 スピーカーシステム
JP2016-169307 2016-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86927A CN107786927A (zh) 2018-03-09
CN107786927B true CN107786927B (zh) 2020-03-31

Family

ID=61244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56155.1A Active CN107786927B (zh) 2016-08-31 2017-08-29 扬声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3850B2 (zh)
JP (1) JP6812706B2 (zh)
CN (1) CN1077869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69886A (ja) * 2018-03-23 2019-10-03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バスレフポートおよびバスレフ型スピーカ
KR102533426B1 (ko) 2018-05-03 2023-05-1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장치의 관로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CN209545842U (zh) * 2019-01-23 2019-10-25 深圳市赛源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低音反射式音箱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13121Y (zh) * 2003-03-25 2004-04-21 上海新捷超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T型消遄流倒相孔
CN101374369A (zh) * 2007-08-24 2009-02-25 索尼株式会社 扬声器系统和装配装置
CN101547390A (zh) * 2008-03-27 2009-09-30 雅马哈株式会社 扬声器设备
CN204697266U (zh) * 2015-05-14 2015-10-07 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音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87332A (en) * 1952-09-06 1957-04-02 Norman C Fulmer Loud-speaker system
JPS54151235U (zh) * 1978-04-12 1979-10-20
JPS5846120B2 (ja) * 1978-05-30 1983-10-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ピ−カシステム
US5517573A (en) * 1994-01-04 1996-05-14 Polk Investment Corporation Ported loudspeaker system and method with reduced air turbulence
US5809154A (en) * 1994-01-04 1998-09-15 Britanni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Ported loudspeaker system and method
JP3608057B2 (ja) * 1995-06-15 2005-0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システム
US5892183A (en) * 1997-07-26 1999-04-06 U.S. Philips Corporation Loudspeaker system having a bass-reflex port
FR2824990B1 (fr) * 2001-05-15 2003-09-26 Jean Pierre Morkerken Emetteur de son et haut-parleur
JP4086622B2 (ja) * 2002-03-11 2008-05-14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EP1655992A4 (en) * 2003-08-12 2010-11-24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DIFFUSER AND LOUDSPEAKER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US20050087392A1 (en) * 2003-09-12 2005-04-28 Flanders Andrew E. Loudspeaker enclosure
US20050189164A1 (en) * 2004-02-26 2005-09-01 Chang Chi L. Speaker enclosure having outer flared tube
US7861825B2 (en) * 2008-06-27 2011-01-04 Rgb 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loudspeaker assembly
US8391528B2 (en) * 2008-07-22 2013-03-05 Freedman Electronics Pty Ltd Loudspeaker slotted duct port
JP5002787B2 (ja) * 2010-06-02 2012-08-15 ヤマハ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音源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コーキャンセルシステム
WO2013010017A1 (en) * 2011-07-12 2013-01-17 Strata Audio LLC Balanced momentum inertial duct
JP5955079B2 (ja) * 2012-04-25 2016-07-20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JP5915572B2 (ja) * 2013-03-15 2016-05-11 ヤマハ株式会社 バスレフポートおよび管体
US8869931B1 (en) * 2013-06-13 2014-10-28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 Bass-reflex loudspeaker assembly for mobile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13121Y (zh) * 2003-03-25 2004-04-21 上海新捷超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T型消遄流倒相孔
CN101374369A (zh) * 2007-08-24 2009-02-25 索尼株式会社 扬声器系统和装配装置
CN101547390A (zh) * 2008-03-27 2009-09-30 雅马哈株式会社 扬声器设备
CN204697266U (zh) * 2015-05-14 2015-10-07 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音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86927A (zh) 2018-03-09
JP6812706B2 (ja) 2021-01-13
JP2018037841A (ja) 2018-03-08
US20180063633A1 (en) 2018-03-01
US10623850B2 (en) 2020-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72526B1 (ja) スピーカ装置
CN107786927B (zh) 扬声器系统
US8500525B2 (en) Elevator ceiling ventilation cavity
US20160353199A1 (en) Omni-directional ported speaker
US6607432B2 (en) Air duct
US11660928B2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0118938A (ja) 電気式ホーン
US8615097B2 (en) Waveguide electroacoustical transducing
CN110300353B (zh) 低音反射型扬声器
US9473848B2 (en) Transmission line loudspeaker
US20150071473A1 (en) Transmission line loudspeaker
JPH11341587A (ja) スピーカ装置
KR101958759B1 (ko) 상어 생체모사형 터널 미기압파 저감 후드 구조체
JP2021110260A (ja) 送風装置
JP2009115053A (ja) 騒音制御装置
US10907590B2 (en) Engine intake air duct
JP2015019245A (ja) バスレフポート
JP2015102841A (ja) 能動消音装置
JP2005003218A (ja) 低騒音空気調和機の消音チャンバー
JP2018124020A (ja) 換気用開口部
JP2018059426A (ja) バーチカルダクト
JP2016089767A (ja) 吸気管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