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65639A -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65639A
CN107765639A CN201710917904.4A CN201710917904A CN107765639A CN 107765639 A CN107765639 A CN 107765639A CN 201710917904 A CN201710917904 A CN 201710917904A CN 107765639 A CN107765639 A CN 107765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time
adjustment
accelerating sections
c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1790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65639B (zh
Inventor
张承瑞
倪鹤鹏
陈齐志
张岳
姬帅
胡天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91790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656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7765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656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65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656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18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 G05B19/404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on, e.g. for backlash, overshoot, tool offset, tool wear, temperature, machine construction errors, load, inertia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5Nc in input of data, input till input file format
    • G05B2219/35408Calculate new position data from actual data to compensate for contour err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Numerical Control (AREA)
  • Regulating Braking Fo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数控系统运动控制领域,具体是一种针对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在初次进行S曲线规划后,加速段、匀速段和减速段可能不同时存在,针对不同组合类型,根据前述运动参数关系的分析,需要采用不同的误差补偿策略。当存在匀速段时选择位移调整方式;当不存在匀速段时且同时存在加速段和减速段时,选择最大速度调整方式;当存在匀速段但是匀速段的位移比较短无法满足调整要求时,先使用位移调整,再使用速度调整。本发明不调整单段插补时间,只调整插补总时间,尽可能地降低补偿的插补时间,提高插补效率,基于调整后的插补时间,使用位移和速度调整的方式重新计算全部的运动参数,保证调整后的运动参数均不超限。

Description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控系统运动控制领域,具体是一种针对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数控系统中,为避免各轴产生冲击、失步、超程和振荡,以保证运动部件的平稳和准确定位,必须进行 加减速控制。同时,良好的加减速控制能够实现数控机床的快速反应,短时间内达到指定速度,缩短加减速时 间,提高生产效率。常用的加减速控制方法有直线加减速、指数加减速、S曲线加减速等方法。直线加减速和 指数加减速虽然计算量小,编程简单,但是在加减速阶段存在加速度突变的现象,导致机床产生剧烈振动,不 适合用于数控机床的高速加工。S曲线加减速方法可实现加减速过程中加速度的连续变化,能够有效的减少冲 击和振荡,适合高速高精加工的应用。
目前数控系统大都基于数据采用控制系统,其数据采用周期即为插补周期,均为一固定时间周期常数,从 1‐8ms不等。在数据采用控制系统中,所有不同处理步骤的时间理论上必须为该周期的整数倍,但实际上会有 误差,因此会带来响应的量化误差问题,即圆整误差。采样周期越大,误差也越大。该误差会影响严重影响加 工的精度。
现有圆整误差补偿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对规划中的各时间段,在段与段衔接的地方调整求得的时间值,然后 再根据调整后的时间进行速度规划。时间调整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向下圆整法。向下圆整法的步骤包括: 保留各段时间内插补周期的整数倍部分;然后根据圆整的时间计算各段间衔接点的速度和各段的插补位移;根 据实际待插补位移与圆整后计算的位移可计算出因圆整造成的位移误差,然后通过采用在起点、终点、匀速段增加匀速运动周期的方法进行误差补偿。该方法降低了原规划中所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增加了运 动时间,同时无法做到理论无差,最后一个周期可能会存在加速度和速度的冲击。另一种方法是向上圆整法。 通过将后一段的时间补偿到前一段,使得前一段时间向上圆整。但该方法的最后一段t7无法是插补周期的整数 倍,也会造成一个周期的速度波动,同时因前几段时间向上圆整之后,仍采用原有的运动参数进行运动,导致 段间衔接处出现位置、速度和加速度误差,也对后续时间段的计算造成误差,严重影响精度。
中国专利文件(申请号201310027747.1),公开了一种用于数控系统的加减速规划方法,方法包括:对数 控机床操作设备的加工轨迹进行T型曲线速度规划,获取T型曲线中匀加速、匀速和匀减速的时间;对T型曲 线中匀加速、匀速和匀减速三个时间段单独调整,将不满一个插补周期的步长补足为一个完整的插补周期;该 方法将T型曲线中每个时间段都补足为整数周期,这样造成了插补时间和位移的增大,降低插补效率;同时, T型曲线规划没有考虑加加速度变化,不能保证调整后的加加速度不超限。
中国专利文件(申请号201410280826.8),公开了一种连续多类型曲线段混合插补三次多项式进给速度前 瞻规划方法,包括五大步骤:步骤1:连续多类型曲线段生成;步骤2:段间衔接点临界速度求解;步骤3:单 段曲线进给速度规划;步骤4:单段速度规划残差补偿;步骤5:进给速度曲线生成。为了补偿圆整误差,该 规划方法将补偿的运动参数直接与圆整的运动参数叠加,通过圆整插补时间计算得到的运动参数是满足要求 的,但是不能保证叠加后的运动参数满足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采用的圆整方法都力图使t1‐t7每一个时间段都成为插补周期的整数倍。但实际上,在 S曲线加减速中,加速度、速度和位移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变量t在取值范围内可以任意取值,因此并没有 必要保证每一段时间都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只需要保证总时间T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即可。本发明提出一种 S曲线加减速误差补偿方法,能够精确解决圆整误差,实现理论无差,消除因圆整误差造成的速度波动问题。
定义:
其曲线按时间顺序包括七个阶段,分别是:加加速段L1、匀加速段L2、减加速段L3、匀速段L4、加减速 段L5、匀减速段L6和减减速段L7;对应这7个运动阶段,总运动时间T也被分成了7部分。t为时间变量,ti(i=1,2,...,7)为时间未圆整时各段终点时刻,Δti为时间未圆整时第i段的时间,有Δti=ti-ti-1,T为未圆 整时的插补总时间,Ts为插补周期,j(t)、a(t)、v(t)、s(t)分别为加加速度、加速度、速度和位移随时间 的变化关系,Jcom、acom、vcom分别为数控设备允许最大加加速度、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vmax为未进行时 间圆整时规划得到的最大速度,vs为起点速度,ve为终点速度,S为待规划的位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基本思路是:当总时间T不是插补周期Ts整数倍时,通过对各段运动参数的调整,实现总时间的 圆整,所述运动参数包括时间、加加速度、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因此本发明对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三部分,即 加速段、匀速段和减速段,进行运动参数的综合调整,使得总插补时间为插补周期的整数倍,实现理论无差, 解决圆整误差的补偿问题。
根据运动参数关系的分析可知,为满足各项约束,调整插补时间后可对应调整的参数包括运动位移、最大 速度、起点速度和终点速度等参数,但同时调整多项参数,逻辑分析困难且计算量大,难以实现。初次进行S 曲线规划后,加速段、匀速段和减速段可能不同时存在,针对不同组合类型,根据前述运动参数关系的分析, 需要采用不同的误差补偿策略。即有整体思路如下:当存在匀速段时选择位移调整方式;当不存在匀速段时且 同时存在加速段和减速段时,为保证首末点速度为规划要求的速度,选择最大速度调整方式;当存在匀速段但 是匀速段的位移比较短无法满足调整要求时,先使用位移调整,再使用速度调整(属于第一种方式中的特殊情 况)。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曲线按时间顺序分为加速段acc、匀速段L4、减速段dec,加速 段包括加加速段L1、匀加速段L2和减加速段L3,减速段包括加减速段L5、匀减速段L6和减减速段L7;设S 曲线规划后的总插补时间为twhole1=tacc1+tcon+tdec1=m1Ts+Δt,其中tacc1为加速段时间,tcon为匀速段时间, tdec1为减速段时间,Ts为插补周期,m1为非负整数,Δt∈[0,Ts),Δt为非完整周期;
若Δt=0,则无需进行插补时间调整;若Δt∈(0,Ts),则需进行调整,进入如下判断:
(1)当加速段、匀速段、减速段同时存在,选择位移调整方式;
保持vmax与vs、ve不变,对tacc1与tdec1进行增大调整,对应的加速段和减速段的运动位移也会相应的增 加,产生一个位移增量区间同时为保证总位移不变,需要减小tcon,对应减小的位移量ΔScon,应当在保 证总插补时间为插补周期的整数倍的同时,使得ΔScon位于内部,则表示调整完成;
(2)当不存在匀速段时且同时存在加速段和减速段时,为保证首末点速度为规划要求的速度,选择最大速度 调整方式:此时需要保持加速段和减速段的位移及vs、ve不变,通过减小最大速度vmax、增大加速段的插补时 间tacc1与减速段的插补时间tdec1,以实现总插补时间为插补周期的整数倍,当调整时间后的加速段与减速段的 最大速度调整范围有交集时,即表示调整完成。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1)中,
设Δt′为加速段和减速段增加的时间之和,将Δt′分配到加速段和减速段中,不同的分配方式,会有不同 的位移增量区间假设将Δt′全部补偿到加速段,获得新的加速段的时间,求得位移增量区间 ΔSaccL为加速段增量区间的下限、ΔSaccH为加速段增量区间的上限;假设将Δt′全部补 偿到减速段,获得新的减速段的时间,获得位移增量区间ΔSdecL为减速段增量区间的 下限、ΔSdecH为减速段增量区间的上限;假设将Δt′平均分配到加速段与减速段,获得新的加速段和减速段的 时间,根据(式18)、(式35)‐‐(式70)分别获得加速段和减速段的位移增量区间为[ΔS′accL,ΔS′accH]、 [ΔS′decL,ΔS′decH],则位移增量区间为ΔS′accL为均分加速段增量区间 下限、ΔS′accH为均分加速段增量区间上限、ΔS′decL为均分减速段增量区间下限、ΔS′decH为均分减速段增量区间上 限;
认为最大范围区间与最小范围区间就存在中,同时可获得范围:
初始化n1=n2=1,t′con=tcon,ΔScon=0,n1、n2为插补周期的增量倍数,t′con为调整后的匀速段时间, 按如下过程进行位移与时间调整:
Step1‐1:增加加速段和减速段总时间,时间增量为Δt′=Ts-Δt,获得位移增量区间ΔSL、 ΔSH分别为位移增量区间的下限、上限,ΔSL=min(ΔS′accL+ΔS′decL,ΔSaccL,ΔSdecL)、 ΔSH=max(ΔS′accH+ΔS′decH,ΔSaccH,ΔSdecH);判断是否存在ΔSL≤ΔScon≤ΔSH:若存在,则进入Step1‐6;若 不存在,则进入Step1‐2;
Step1‐2:缩短匀速段时间,将t′con更新为t′con-n1Ts,则匀速段位移变化量为ΔScon=n1Tsvmax;比较ΔScon与原匀速段位移Scon的关系:若ΔScon<Scon,则进入Step1‐3;若ΔScon≥Scon,则使ΔScon=Scon,进入Step1‐4;
Step1‐3:比较ΔScon的关系:若ΔScon<ΔSL,则将n1更新为n1+1,则返回Step1‐2;若则进入Step1‐6;若ΔScon>ΔSH,则进入Step1‐5;
Step1‐4:比较ΔScon的关系:
若ΔScon<ΔSL,则说明位移调整无法满足调整要求,需将匀速段位移补偿到加速段和减速段,然后进行 最大速度调整,进入步骤(2);
具体的:匀速段位移补偿到加速段与减速段的具体方法是:在(0,Δt′)内以二分法方式减小时间tcon并重新 计算直到在(0,Δt′)内必有解。然后按照ΔScon所处的区间类型进行判断并将位移和时间进 行补偿,判断ΔScon处于则将匀速段减小的位移量ΔScon全部补偿到加速段,或全部补偿到 减速段,或平均补偿到加速段和减速段,然后退出位移调整,进入步骤(2)。
则进入Step1‐6;若ΔScon>ΔSH,则进入Step1‐5;
Step1‐5:增加加速段和减速段总时间,将增量Δt′更新为Δt′+n2Ts,重新更新位移增量区间比较ΔScon的关系:若ΔScon<ΔSL,则将n1更新为n1+1,进入Step1‐2;若则进入Step1‐6;若 ΔScon>ΔSH,则将n2更新为n2+1,返回Step1‐5;
Step1‐6:此时说明存在Δt′满足调整要求,有匀速段时间为t′con,进行如下判断:
则可根据ΔScon所属的具体区间类型计算出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t′acc1和调整 后的减速段时间t′dec1,当存在多区间交集时可任选一个区间类型;具体的,根据判断ΔScon是属于还是还是来增加相应的时间,如果ΔScon属于增量Δt′全部加到加速段的原始时间tacc1上,得到调整后的 加速段时间t′acc1;如果ΔScon属于增量Δt′全部加到减速段的原始时间tdec1上,得到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 t′dec1,如果ΔScon属于0.5倍的增量Δt′加到加速段,0.5倍的增量Δt′加到减速段,得到调整后的加速段 时间t′acc1和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t′dec1
则需要对Δt′的分配做出调整;调整方法是根据与ΔScon相邻的两个位移增 量区间类型和单调性关系,使用二分法寻找新的Δt′的分配方案,求得新的分配给加速段的时间增量Δt′acc1、新 的分配给减速段的时间增量Δt′dec1;得到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为t′acc1=tacc1+Δt′acc1,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为 t′dec1=tdec1+Δt′dec1,其中Δt′=Δt′acc1+Δt′dec1
利用调整后的各段时间t′acc1、t′dec1和t′con,即可计算加速段、减速段各段时间及各运动参数,运动参数包 括加加速度、加速度、速度、位移,完成圆整误差的补偿。
具体的,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如下:利用Step1‐6调整后的各段时间,求出加速段、减速段的加加速度, 再利用加加速度与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对应关系求得各段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参数,完成圆整误差的补偿。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2)中,当不存在匀速段时且同时存在加速段和减速段时,
在进行最大速度调整之前可能已经进行了位移调整,因此重新假设当前的插补总时间为 twhole2=tacc2+tdec2=m2Ts+Δt″,其中tacc2为当前加速段时间,tdec2为当前减速段时间,m2为非负整数, Δt″∈[0,Ts);Δt″为本步骤中的非完整周期,Δt″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了步骤(1)位移调整后余下的 非完整周期,另一种是不存在匀速段直接进入本步骤时的非完整周期;需要补偿进的时间为Δt″′, Δt″′=Ts-Δt″,根据需要补偿进的时间,求得加速段时间调整后的最大速度取值范围为[vaL,vaH],vaL为加 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下限、vaH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上限,根据需要补偿进的时间,求得减速段 时间调整后的最大速度取值范围为[vdL,vdH],vdL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下限、vdH为加速段最大速度 调整区间的上限,下面以vs≥ve为例给出调整策略,
Step2‐1:计算加速段最大调整时间Δtamax,计算减速段最大调整时间为Δtdmax,有Δtamax≥Δtdmax
Step2‐2:Δt″′=Ts-Δt″,比较Δt″′与Δtamax的关系:若Δt″′≥Δtamax,则进入Step2‐4;若Δt″′<Δtamax, 则进入Step2‐3;
Step2‐3:使用二分法调整Δt″′在加速段和减速段内的分配量,求得加速段、减速段的时间调整后的最大速 度v′max的取值范围区间,直到加速段与减速段的最大速度取值范围有交集,此时 必有解,可取交集内的任意速度为最大速度,完成调整并退出;
Step2‐4:Δt″′2=Δt″′-Δtamax,Δt″′2为在保证加速段完成最大速度调整前提下的剩余非完整时间,比较Δt″′2与Δtdmax的关系:若Δt″′2≤Δtdmax,则进入Step2‐5;若Δt″′2>Δtdmax,无解,退出调整;
Step2‐5:将Δtamax补偿给加速段,加速段的最大速度取值仅为vs;将Δt″′2=Δt″′-Δtamax补偿给减速段, 获得减速段最大速度的调整范围[vdL,vdH],比较vs与[vdL,vdH]:
若vs<vdL,同Step2‐3中的二分法调整方法,使得取交集内的任意速度为最 大速度,完成调整并退出;
若vs∈[vdL,vdH],取最大速度为vs,完成调整并退出;
若vs>vdH,进入Step2‐6;
Step2‐6:将补偿给减速段获得[vdL,vdH],将补偿给加速段得到 [vaL,vaH],比较[vdL,vdH]与[vaL,vaH]:
取交集内的任意值作为最大速度,完成调整并退出;
停止调整并退出;
进一步优选的,步骤(2)中,退出最大速度调整后,若有解,将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调整后的减速段 时间及调整后的最大速度代回(式19)‐(式24)、(式1)‐(式10),求出加速段、减速段的加加速度。(完成最大速度 的调整即完成了圆整误差补偿,求解加加速度视为验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申请方案基于S曲线各段时间取值可任意的事实,不调整单段插补时间,只调整插补总时间,将插 补总时间补足为插补周期的整数倍,尽可能地降低补偿的插补时间,提高插补效率;本方案根据调整后的时间, 采用位移调整和速度调整的方式重新计算计算加加速度、加速度、速度和位移,能够保证调整后的运动参数不 超限。
2、本申请方案在S曲线加减速规划方法的基础上,调整插补时间,理论上消除圆整误差,提高了插补效 率;基于调整后的插补时间,使用位移和速度调整的方式重新计算全部的运动参数,保证调整后的运动参数均 不超限。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调整之后的加加速度曲线图,图2为实施例1调整之后的加速度曲线图,图3为实施例1 调整之后的速度曲线图;图4为实施例2调整之后的加加速度曲线图;图5为实施例2调整之后的加速度曲线 图;图6为实施例2调整之后的速度曲线图;图7为实施例3调整之后的加加速度曲线图;图8为实施例3调 整之后的加速度曲线图;图9为实施例3调整之后的速度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发明方案的原理论证如下:
在S曲线加减速中,各段的加加速度为常数且不连续,匀加速段和匀减速段加加速度为0,但经过参数调 整后可能不为0,因此设各段加加速度分别为J1、J2、J3,J5,J6,J7,ai(i=1,2,...,7)为ti时刻的加速 度值,vi为ti时刻的速度值,ΔSi为第i段内的位移,根据S曲线加减速的性质,有 J1=Jcom,J2=0,J3=Jcom J5=Jcom,J6=0,J7=Jcom,Δt1=Δt3,Δt5=Δt7; 加加速度与加速度、速度、位移之间的积分关系为:
其中τi=t-ti-1(i=1,2,..,7;t0=0);
有如下关系:
a1=J1Δt1;a2=a1+J2Δt2;a3=a2+J3Δt3;a4=0
a5=J5Δt5;a6=a5+J6Δt6;a7=a6+J7Δt7 (式4)
v4=v3 (式5)
因此加速段和减速段运动总位移分别为
Sacc=ΔS1+ΔS2+ΔS3;Sdec=ΔS5+ΔS6+ΔS7 (式7)
加速段结束时加速度为零,即:a3=0 (式8)
加速段结束时速度达到最大值,即:v3=vmax (式9)
减速段结束时速度为终点速度值,即:v7=ve (式10)
联立(式4)‐(式10)并做变换,可得以下关系
由(式11)‐(式16)可知,存在如下单调性关系:
a)vs、vmax、Δt1、Δt2、Δt3保持不变时,J1、J3与Sacc是单调递增关系,J2与Sacc是单调递减关系。
b)vs、Sacc、Δt1、Δt2、Δt3保持不变时,J1、J3与vmax是单调递减关系,J2与vmax是单调递增关系。
c)vmax、Sacc、Δt1、Δt2、Δt3保持不变时,J1、J3与vs是单调递减关系,J2与vs是单调递增关系。
d)vmax、Sacc、vs保持不变时,J1、J3与Δt1、Δt2、Δt3是单调递减关系。
根据单调性关系,可通过增大插补时间Δt1、Δt2、Δt3,同时增大Sacc、减小vmax与vs
e)ve、vmax、Δt5、Δt6、Δt7保持不变时,J5、J7与Sdec是单调递增关系,J2与Sdec是单调递减关系。
f)ve、Sdec、Δt5、Δt6、Δt7保持不变时,J5、J7与vmax是单调递减关系,J6与vmax是单调递增关系。
g)vmax、Sdec、Δt5、Δt6、Δt7保持不变时,J5、J7与ve是单调递减关系,J6与ve是单调递增关系。
h)vmax、Sdec、ve保持不变时,J5、J7与Δt5、Δt6、Δt7是单调递减关系。
根据单调性关系,可通过增大插补时间Δt5、Δt6、Δt7,同时增大Sdec、减小vmax与ve
保证调整之后的J1、J2、J3、J5、J6、J7及中间过程能够达到的最大加速度amax在约束范围之内,连 同减速段的调整,使得总插补时间为插补周期的整数倍,在原理上是可行的。下面将对加速段和减速段时间调 整策略及各运动参数调整可行性进行分析。
(1)时间调整策略如下
设调整之后的时间为t′acc、t′dec,有t′acc=Δt′1+Δt′2+Δt′3,t′dec=Δt′5+Δt′6+Δt′7 (式17)
为简化计算,总保证调整后的加加速段时间与减加速段时间相等,则各段时间分别为
Δt′1=Δt1+k[t′acc-(Δt1+Δt2+Δt3)],Δt′3=Δt′1,Δt′2=t′acc-Δt′1-Δt′3
Δt′5=Δt5+k[t′dec-(Δt5+Δt6+Δt7)],Δt′7=Δt′5,Δt′6=t′dec-Δt′5-Δt′7 (式18)
其中Δt′1为补偿后的加加速段时间,以此类推,(式18)中,t′acc统指补偿之后加速段的时间(包括原 始加速段时间和补偿进的时间),t′dec统指补偿之后减速段的时间(包括原始减速段时间和补偿进的时间),这 是个原则性的公式,不同的时间分配情况都可根据本公式求得各段时间,例如,如果是步骤(1)中将Δt′全部 补入到加速段的情况,则此时t′acc=Δt1+Δt2+Δt3+Δt′,此时t′dec未变、仍为原来的时间值。
由以上条件可计算得到时间调整之后的各段加速度,经化简可得
(1.1)J′1需要满足的约束
J′1对应加加速段,为保证满足最大加加速度限制和最大加速度限制,同时为缩短运动时间,应保证J′1为 正值。因此需要满足以下约束:
a)最大加加速度约束:0≤J′1≤Jcom (式25)
b)最大加速度约束:a′max1=J′1Δt′1≤acom,即
(1.2)J′2需要满足的约束
J′2对应原匀加速段,经时间调整后,J′2可能不为0,需要满足最大加加速度约束,即
-Jcom≤J′2≤Jcom (式27)
(1.3)J′3需要满足的约束
J′3对应减加速段,为保证满足最大加加速度限制和最大加速度限制,同时为缩短运动时间,应保证J′3为 负值。因此需要满足以下约束:
a)最大加加速度约束:-Jcom≤J′3≤0 (式28)
b)最大加速度约束:a′max3=J′3Δt′3≥-acom,即
(1.4)J′5需要满足的约束
J′5对应加减速段,为保证满足最大加加速度限制和最大加速度限制,同时为缩短运动时间,应保证J′5为 正值。因此需要满足以下约束:
a)最大加加速度约束:-Jcom≤J′5≤0 (式30)
b)最大加速度约束:a′max5=J′5Δt′5≥-acom,即
(1.5)J′6需要满足的约束
J′6对应原匀减速段,经时间调整后,J′6可能不为0,需要满足最大加加速度约束,即
-Jcom≤J′6≤Jcom (式32)
(1.6)J′7需要满足的约束
J′7对应减减速段,为保证满足最大加加速度限制和最大加速度限制,同时为缩短运动时间,应保证J′7为 正值。因此需要满足以下约束:
a)最大加加速度约束:0≤J′7≤Jcom (式33)
b)最大加速度约束:a′max7=J′7Δt′7≤acom,即
(2)关于位移调整范围计算
(2.1)位移Sacc调整范围计算
保持vmax、vs不变,在一定的调整时间Δt′1+Δt′2+Δt′3下,通过修改加速段位移Sacc能够实现对各段加加 速度和最大加速度的调整,但为满足(式25)‐(式29)所示的约束,调整后的S′acc需满足一定的范围要求,如下
a)J′1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
由(式19)与(式25)左边,可得
SaccL 1为加加速度J′1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的下限,S′acc为补偿后的加速段位移;
由(式19)与(式25)右边,可得
SaccH 1为加加速度J′1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的下限;
由(式19)与(式26),可得
SaccH 2为加速度a′max1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上限;alim1为加速段加速度的约束值;
对SaccH1与SaccH2,设存在alim1,有如下关系:alim1=min(acom,JcomΔt′1) (式38)
此时(式36)与(式37)可综合为:
SaccH3为J′1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的上限;
由(式35)‐(式39),可得在满足J′1约束下的加速段位移调整范围为
S′acc∈[SaccL1,SaccH3] (式40),且SaccH3-SaccL1>0 (式41),
同时,取值范围上限SaccH3随Δt′1+Δt′2+Δt′3的增大而增大。
b)J′2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
由(式20)与(式27)左边,可得SaccH 4为加加速度J′2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的上限;
由(式20)与(式27)右边,可得SaccL 4为加加速度J′2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的下限;
综合(式42)与(式43),可得J′2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为
S′acc∈[SaccL4,SaccH4] (式44),且SaccH4-SaccL4>0 (式45)
同时,取值范围上限SaccH4随Δt′1+Δt′2+Δt′3的增大而增大。
c)J′3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
由(式21)与(式28)右边,有
SaccH 5为加加速度J′3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的上限;
由(式21)与(式28)左边,有
SaccL 2为加加速度J′3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的下限;
由(式21)与(式29),有
SaccL 3为加速度a′max 3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的下限;
对SaccL 2与SaccL 3,根据(式38),(式47)与(式48)可综合为
SaccL 5为比较后的J′3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的下限;
综合(式46)‐(式49),可得J′3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为
S′acc∈[SaccL 5,SaccH 5] (式50),且SaccH 5-SaccL 5>0 (式51),
同时,取值范围上限SaccH 5随Δt′1+Δt′2+Δt′3的增大而增大。
综合(式40)、(式44)、(式50),可知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位移调整取值范围为
S′acc∈[SaccL 1,SaccH 3]∩[SaccL 4,SaccH 4]∩[SaccL 5,SaccH 5] (式52)
(2.2)位移Sdec调整范围计算
保持vmax、ve不变,在一定的调整时间Δt′5+Δt′6+Δt′7下,通过修改加速段位移Sdec能够实现对各段加加 速度和加速度的调整,但为满足(式30)‐(式34)所示的约束,调整后的S′dec需满足一定的范围要求,如下
a)J′5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
由(式22)与(式30)右边,可得
SdecH 1为加加速度J′5约束下的位移调整区间上限;
由(式22)与(式30)左边,可得
SdecL 1为为加加速度J′5约束下的位移调整区间下限;
由(式22)与(式31),可得
SdecL 2为加速度a′max 5约束下的位移调整区间下限;
对SdecL 1与SdecL 2,设存在alim 2,alim 2为减速段的加速度约束值,有如下关系:alim 2=min(acom,JcomΔt′5) (式 56)
此时(式54)与(式55)可综合为
SdecL 3为比较后的J′5约束下的位移调整区间下限;
由(式53)‐(式57),可得在满足J′5约束下的加速段位移调整范围为
S′dec∈[SdecL 3,SdecH 1] (式58),且SdecH 1-SdecL 3>0 (式59),
同时,取值范围上限SdecH 1随Δt′5+Δt′6+Δt′7的增大而增大。
b)J′6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
由(式23)与(式32)左边,可得
SdecH 4为加加速度J′6约束下的位移调整区间上限;
由(式23)与(式32)右边,可得
SdecL 4为加加速度J′6约束下的位移调整区间下限;
综合(式60)与(式61),可得J′6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为
S′dec∈[SdecL 4,SdecH 4] (式62),且SdecH 4-SdecL 4>0 (式63),
同时,取值范围上限SdecH 4随Δt′5+Δt′6+Δt′7的增大而增大。
c)J′7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
由(式24)与(式33)左边,有
SdecL 5为加加速度J′7约束下的位移调整区间下限;
由(式24)与(式33)右边,有
SdecH 2为加加速度J′7约束下的位移调整区间上限;
由(式24)与(式34),有
SdecH 3为加速度a′max 7约束下的位移调整区间上限;
对SdecH 2与SdecH 3,根据(式56),(式65)与(式66)可综合为
SdecH 5为比较后的J′7约束下位移调整区间上限;
综合(式64)‐(式67),可得J′7约束下的位移调整范围为
S′dec∈[SdecL 5,SdecH 5] (式68),且SdecH 5-SdecL 5>0 (式69),
同时,取值范围上限SdecH 5随Δt′5+Δt′6+Δt′7的增大而增大。
综合(式58)、(式62)、(式68),可知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位移调整取值范围为
S′dec∈[SdecL 3,SdecH 1]∩[SdecL 4,SdecH 4]∩[SdecL 5,SdecH 5] (式70)
本部分中,acc指代加速段,L指代下限,H指代上限;
(2.3)位移调整范围存在性进行证明
需要对位移调整范围存在性进行证明,即证明(式52)和(式70)的取值区间非空,证明如下:
由于(Δt1+Δt2)alim 1=(vmax-vs)且Δt′1+Δt′2>Δt1+Δt2
因此SaccH 3-SaccL 5>0 (式73)
综合(式71)‐(式77),可知(式52)所示的加速段位移调整区间总是存在且非空,同时,随Δt′1+Δt′2+Δt′3的 增大,位移取值区间的上限及区间范围也增大。位移的调整范围为S′acc∈(Sacc,+∞)。
综合(式78)‐(式83),可知(式70)所示的减速段位移调整区间总是存在且非空,同时,随Δt′5+Δt′6+Δt′7的增大, 位移取值区间的上限及区间范围也增大。位移的调整范围为S′dec∈(Sdec,+∞)。
(3)最大速度vmax调整范围计算
(3.1)加速段调整
保持Sacc、vs不变,在一定的调整时间Δt′1+Δt′2+Δt′3下,通过修改加速段位移vmax能够实现对各段加加 速度和最大加速度的调整,但为满足(式25)‐(式29)所示的约束,调整后的最大速度v′max需满足一定的范围要 求,如下
a)J′1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
由(式19)与(式25)左边,可得Sacc为当前步骤下的 加速段的位移值,因为在最大速度调整策略中,位移是不用调整、不变的; 即vmaxH 1为加加速度J′1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上限;
由(式19)与(式25)右边,可得
vmax L 1为加加速度J′1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下限;
由(式19)与(式26),可得
vmax L 2为最大加速度a′max 1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下限;
对vmax L 1与vmax L 2,根据(式38),(式85)与(式86)可综合为
vmax L 3为J′1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下限;
由(式84)‐(式87),可得在满足J′1约束下的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范围为v′max∈[vmax L 3,vmax H 1] (式88),且vmax H 1-vaccL 3>0 (式89),
同时,取值范围下限vmaxL3随Δt′1+Δt′2+Δt′3的增大而减小。
b)J′2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
由(式20)与(式27)左边,可得
vmax L 4为J′2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下限;
由(式20)与(式27)右边,可得
vmax H 4为J′2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上限;
综合(式90)与(式91),可得J′2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为
v′max∈[vmax L 4,vmax H 4] (式92),且vmax H 4-vmax L 4>0 (式93),
同时,取值范围下限vmax L 4随Δt′1+Δt′2+Δt′3的增大而减小。
c)J′3约束下的速度调整范围
由(式21)与(式28)右边,有vmax L 5为J′3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下限;
由(式21)与(式28)左边,有
vmax H 2为加加速度J′3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上限;
由(式21)与(式29),有
vmax H 3为最大加速度a′max 3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上限;
对vmax H 2与vmax H 3,根据(式38),(式95)与(式96)可综合为
vmax H 5为比较后的J′3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上限;
综合(式94)‐(式97),可得J′3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为
v′max∈[vmax L 5,vmax H 5] (式98),且vmax H 5-vmax L 5>0 (式99),
同时,取值范围下vmaxL5随Δt′1+Δt′2+Δt′3的增大而减小。
综合(式88)、(式92)、(式98),可知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取值范围为v′max∈[vmax L 3,vmax H 1]∩[vmax L 4,vmax H 4]∩[vmax L 5,vmax H 5] (式100)
(3.2)减速段调整
保持Sdec、vs不变,在一定的调整时间Δt′5+Δt′6+Δt′7下,通过修改加速段位移vmax能够实现对各段加加 速度和最大加速度的调整,但为满足(式30)‐(式34)所示的约束,调整后的v′max需满足一定的范围要求,如下
a)J′5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
由(式22)与(式30)右边,可得
vmax L 1为加加速度J′5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下限;
由(式22)与(式30)左边,可得
vmax H 1为加加速度J′5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上限;
由(式22)与(式31),可得
vmax H 2为加速度amax 5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上限;
对vmax H 1与vmax H 2,根据(式56),(式102)与(式103)可综合为
vmax H 3为比较后的J′5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上限;
由(式101)‐(式104),可得在满足J′5约束下的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范围为
v′max∈[vmax L 1,vmax H 3] (式105),且vmax H 3-vmax L 1>0 (式106),
同时,取值范围下限vmax L 1随Δt′5+Δt′6+Δt′7的增大而减小。
b)J′6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
由(式23)与(式32)左边,可得
vmax L 4为加加速度J′6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下限;
由(式23)与(式32)右边,可得
vmax H 4为加加速度J′6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上限;
综合(式107)与(式108),可得J′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为
v′max∈[vmax L 4,vmax H 4] (式109),且vmax H 4-vmax L 4>0 (式110),
同时,取值范围下限vmax L 4随Δt′5+Δt′6+Δt′7的增大而减小。
c)J′7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
由(式24)与(式33)左边,可得
vmax H 5为加加速度J′7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上限;
由(式24)与(式33)右边,可得
vmax L 2为加加速度J′7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下限;
由(式24)与(式34),可得 vmax L 3为加速度a′max 7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下限;
对vmax L 2与vmax L 3,根据(式56),(式112)与(式113)可综合为
vmax L 5为比较后的J′7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下限;
综合(式111)‐(式114),可得J′7约束下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为
v′max∈[vmax L 5,vmax H 5] (式115),且vmax H 5-vmax L 5>0 (式116),
同时,取值范围下vmax L 5随Δt′5+Δt′6+Δt′7的增大而减小。
综合(式105)、(式109)、(式115),可知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最大速度调整取值范围为 v′max∈[vmax L 1,vmax H 3]∩[vmax L 4,vmax H 4]∩[vmax L 5,vmax H 5] (式117)。
本部分中,L指代下限、H指代上限。
(3.3)最大速度调整范围存在性进行证明
a)需要对最大速度调整范围存在性进行证明,即证明(式100)的取值区间非空,证明如下:
由于且Δt′1+Δt′2>Δt1+Δt2,因此有
vmax H 5-vmax L 3>0 (式119),
当满足有vmax H 1-vmax L 5≥0 (式122),
对(式124)、(式125),当(式121)满足时,有
vmax H 4-vmax L 5>0 (式127),vmax H 1-vmax L 4>0 (式128),
综合(式118)‐(式128),可知,当(式121)满足时,(式100)所示的最大速度调整区间总是存在且非空。 极限情况下,当时,v′max仅能取一个值,即v′max=vs(式129),
此时,最大速度的调整范围为v′max∈[vs,vmax],
b)减速段证明同理可得,证明如下:
条件:Sdec≥(2Δt′5+Δt′6)ve (式136)
基于以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曲线按时间顺序分为加速段acc、匀速 段L4、减速段dec,加速段包括加加速段L1、匀加速段L2和减加速段L3,减速段包括加减速段L5、匀减速段 L6和减减速段L7;设S曲线规划后的总插补时间为twhole1=tacc1+tcon+tdec1=m1Ts+Δt,其中tacc1为加速段 时间,tcon为匀速段时间,tdec1为减速段时间,Ts为插补周期,m1为非负整数,Δt∈[0,Ts);
若Δt=0,则无需进行插补时间调整;若Δt∈(0,Ts),则需进行调整,以使总插补时间为插补周期的整 数倍;进入如下判断:
(1)当加速段、匀速段、减速段同时存在,选择位移调整方式;
保持vmax与vs、ve不变,根据前述分析可知,对于加速段与减速段,在保证加加速度及最大加速度约束 条件下,对tacc1与tdec1只能进行增大调整,对应的加速段和减速段的运动位移也会相应的增加,产生一个位移 增量区间同时为保证总位移不变,需要减小tcon,对应减小的位移量ΔScon,应当在保证总插补时间为插 补周期的整数倍的同时,使得ΔScon位于内部;则表示调整完成;
步骤(1)中,设Δt′为加速段和减速段增加的时间之和,将Δt′分配到加速段和减速段中,不同的分配方 式,会有不同的位移增量区间的最大与最小对应着Δt′分配的最优化问题。考虑到计算的复杂性及算 法执行的实时性问题,采用如下策略:假设将Δt′全部补偿到加速段,获得新的加速段的时间,根据(式18)、 (式35)--(式52),获得位移增量区间假设将Δt′全部补偿到减速段,获得新的减速 段的时间,根据(式18)、(式53)--(式70),获得位移增量区间假设将Δt′平均分 配到加速段与减速段,获得新的加速段和减速段的时间,根据(式18)、(式35)--(式70)分别获得加速段和 减速段的位移增量区间为[ΔS′accL,ΔS′accH]、[ΔS′decL,ΔS′decH],则位移增量区间为
认为最大范围区间与最小范围区间就存在中,同时可获得范围:
时,若ΔScon属于中的任何一个,则完成时间调整,若ΔScon不属于 中的任何一个,根据单调性关系,则可通过二分法调整Δt′的时间分配使得ΔScon落入调整范围区间内。因 此当时,总能存在合理的Δt′分配方法,使得总插补周期为整数倍,达到误差补偿的目的。
初始化n1=n2=1,t′con=tcon,ΔScon=0,n1、n2为插补周期的增量倍数,t′con为调整后的匀速段时间, 按如下过程进行位移与时间调整:
Step1‐1:增加加速段和减速段总时间,时间增量为Δt′=Ts-Δt,获得位移增量范围ΔSL=min(ΔS′accL+ΔS′aecL,ΔSaccL,ΔSdecL)、ΔSH=max(ΔS′accH+ΔS′decH,ΔSaccH,ΔSdecH);判断是否存在 ΔSL≤ΔScon≤ΔSH:若存在,则进入Step1‐6;若不存在,则进入Step1‐2;
Step1‐2:缩短匀速段时间,将v′con更新为t′con-n1Ts(在程序架构里,可写成等式:t′con=t′con-n1Ts,等号 两边的两个t′con指代相同,目的是给t′con赋值,t′con只包含一个最新的值,这样写也是为了循环调用方便。如 果等会左右改成两个变量,第二次减时就不方便说明关系了),则匀速段位移变化量为ΔScon=n1Tsvmax;比较 ΔScon与原匀速段位移Scon的关系:若ΔScon<Scon,则进入Step1‐3;若ΔScon≥Scon,则使ΔScon=Scon,进 入Step1‐4;
Step1‐3:比较ΔScon的关系:若ΔScon<ΔSL,则将n1更新为n1+1(同上理,在程序架构里,可写 成等式:n1=n1+1,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n1指代相同,写成一样是与算法结构保持一致),则返回Step1‐2; 若则进入Step1‐6;若ΔScon>ΔSH,则进入Step1‐5;
Step1‐4:比较ΔScon的关系:
若ΔScon<ΔSL,则说明位移调整无法满足调整要求,需将匀速段位移补偿到加速段和减速段(此时的匀 速段位移=匀速段减小的位移量ΔScon,因为此时是将匀速段所有的位移都补入到其他段中了),即:根据单调 性关系,在(0,Δt′)内以二分法方式减小时间tcon并重新计算直到在(0,Δt′)内必有解。然 后按照ΔScon所处的区间类型进行判断并将位移和时间进行补偿,判断ΔScon处于则将匀速 段减小的位移量ΔScon全部补偿到加速段,或全部补偿到减速段,或平均补偿到加速段和减速段,(所处的区间 类型是指中某一个,因为包含这三种情况),然后退出位移调整,然后进行最大速度调整, 进入步骤(2);
则进入Step1‐6;若ΔScon>ΔSH,则进入Step1‐5;
Step1‐5:增加加速段和减速段总时间,将增量Δt′更新为Δt′+n2Ts,重新更新位移增量区间比较ΔScon的关系:若ΔScon<ΔSL,则将n1更新为n1+1,进入Step1‐2;若则进入Step1‐6;若 ΔScon>ΔSH,则将n2更新为n2+1,返回Step1‐5;
Step1‐6:此时说明存在Δt′满足调整要求,有匀速段时间为t′con,进行如下判断:
则可根据ΔScon所属的具体区间类型计算出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t′acc1和调整 后的减速段时间t′dec1,当存在多区间交集时可任选一个区间类型;具体的,根据判断ΔScon是属于还是还是来增加相应的时间,如果ΔScon属于增量Δt′全部加到加速段的原始时间tacc1上,得到调整后的 加速段时间t′acc1;如果ΔScon属于增量Δt′全部加到减速段的原始时间tdec1上,得到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 t′dec1,如果ΔScon属于0.5倍的增量Δt′加到加速段,0.5倍的增量Δt′加到减速段,得到调整后的加速段 时间t′acc1和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t′dec1
则需要对Δt′的分配做出调整;调整方法是根据与ΔScon相邻的两个位移增 量区间类型和单调性关系,使用二分法寻找新的Δt′的分配方案,求得新的分配给加速段的时间增量Δt′acc1、新 的分配给减速段的时间增量Δt′dec1;得到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为t′acc1=tacc1+Δt′acc1,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为 t′dec1=tdec1+Δt′dec1,其中Δt′=Δt′acc1+Δt′dec1
利用Step1‐6调整后的各段时间t′acc1、t′dec1和t′con,求出加速段、减速段的加加速度,再利用加加速度与 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对应关系求得各段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参数,代回(式19)‐(式24)、(式1)‐(式10),即 可计算加速段、减速段各段时间及各运动参数,运动参数包括加加速度、加速度、速度、位移,完成圆整误差 的补偿。
(2)当不存在匀速段时且同时存在加速段和减速段时,为保证首末点速度为规划要求的速度,选择最大 速度调整方式:此时需要保持加速段和减速段的位移及vs、ve不变,通过减小最大速度vmax、增大加速段的插 补时间tacc1与减速段的插补时间tdec1,以实现总插补时间为插补周期的整数倍,当调整时间后的加速段与减速 段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有交集时,即表示调整完成。
步骤(2)中,在进行最大速度调整之前可能已经进行了位移调整,因此重新假设当前的插补总时间为 twhole2=tacc2+tdec2=m2Ts+Δt″,其中tacc2为当前加速段时间,tdec2为当前减速段时间,m2为非负整数, Δt″∈[0,Ts);Δt″为本步骤中的非完整周期,Δt″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了步骤(1)位移调整后余下的 非完整周期,另一种是不存在匀速段直接进入本步骤时的非完整周期;需要补偿进的时间为Δt″′, Δt″′=Ts-Δt″,根据需要补偿进的时间,再根据(式18)、(式84)‐‐(式100)求得加速段时间调整后的最 大速度取值范围为[vaL,vaH],vaL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下限、vaH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上限, 根据需要补偿进的时间,利用(式18)、(式101)‐‐(式117)求得减速段时间调整后的最大速度取值范围为 [vdL,vdH],vdL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下限、vdH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上限,下面以vs≥ve为 例给出调整策略,
Step2‐1:根据(式18)、(式121)计算加速段最大调整时间Δta max,根据(式18)、(式136)计算减速段 最大调整时间为Δtd max,有Δta max≥Δtd max
Step2‐2:Δt″′=Ts-Δt″,比较Δt″′与Δta max的关系:若Δt″′≥Δta max,则进入Step2‐4;若Δt″′<Δta max, 则进入Step2‐3;
Step2‐3:根据单调性关系,使用二分法调整Δt″′在加速段和减速段内的分配量,求得加速段、减速段的时 间调整后的最大速度v′max的取值范围区间,直到加速段与减速段的最大速度取值范围有交集, 此时必有解,可取交集内的任意速度为最大速度,完成调整并退出;
Step2‐4:Δt″′2=Δt″′-Δta max,Δt″′2为在保证加速段完成最大速度调整前提下的剩余非完整时间,比较Δt″′2与Δtd max的关系:若Δt″′2≤Δtd max,则进入Step2‐5;若Δt″′2>Δtd max,则表示在运动参数约束下,无法通过调 整最大速度以达到总插补时间是插补周期整数倍的目的,即无解,退出调整;
Step2‐5:将Δta max补偿给加速段,此时处于临界情况,加速段的最大速度取值仅为vs;将Δt″′2=Δt″′-Δta max补偿给减速段,根据(式18)、(式101)‐‐(式117)可获得减速段最大速度的调整范围[vdL,vdH],比较vs与 [vdL,vdH]:
若vs<vdL,则此时必有解,可根据单调性关系,同Step2‐3中的调整方法,使得可取交集内的任意速度为最大速度,完成调整并退出;
若vs∈[vdL,vdH],则Δta max与Δt″′2的分配方式恰好能满足要求,即可取最大速度为vs,完成调整并退出;
若vs>vdH,此时可能无解,但考虑到vdH与减速段插补时间的单调性不确定,可进行一次计算尝试,进 入Step2‐6;
Step2‐6:将补偿给减速段、利用(式18)、(式101)‐‐(式117)获得[vdL,vdH], 将补偿给加速段、利用(式18)、(式84)‐‐(式100)得到[vaL,vaH],比较[vdL,vdH]与[vaL,vaH]:
则表示有解,可取交集内的任意值作为最大速度,完成调整并退出;
则考虑到计算的复杂度及算法执行的实时性,停止调整并退出;
步骤(2)中,退出最大速度调整后,若有解,将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及调整后的 最大速度代回(式19)‐(式24)、(式1)‐(式10),求出加速段、减速段的加加速度。
本实施例中,取S=400mm,vs=30mm/s,ve=10mm/s,vcom=400mm/s,acom=1000mm/s^2, Jcom=10000mm/s^3,Ts=0.001s
首先根据S曲线加减速算法规划出原始的7段时间和位移,其中:
t1=0.1s,t2=0.27s,t3=0.1s,t4=0.49625s,t5=0.1s,t6=0.29s,t7=0.1s;
s1=4.66667mm;s2=58.05mm;s3=38.3333mm;s4=198.5mm,s5=38.3333mm;s6=59.45mm;s7= 2.66667mm;
不难看出,总的规划时间T=t1+t2+t3+t4+t5+t6+t7=1.45625s,不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
若设T=tacc1+tcon+tdec1=m1Ts+Δt,其中m1为非负整数,则Δt=0.00025s,为了保证总的规划时间T 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需将Δt补足为一个插补周期,则加速段和减速段需要增加的时间之和为 Δt′=0.00075s。因为本例中,加速段,匀速段和减速段同时存在,故选择位移调整方式。根据本发明详细的 步骤(1)进行计算。得新的规划时间和位移为:
t1=0.100583s,t2=0.270583s,t3=0.100583s,t4=0.49525s,t5=0.1s,t6=0.29s,t7=0.1s;
s1=4.69974mm;s2=58.1964mm;s3=38.5538mm;s4=198.1mm,s5=38.3333mm;s6=59.45mm;s7 =2.66667mm;
T=t1+t2+t3+t4+t5+t6+t7=1.457s,S=s1+s2+s3+s4+s5+s6+s7=400mm
故经过该算法调整之后,总规划时间是插补周期整数倍,无圆整误差,且位移满足要求。
同时,可以计算出:vmax=400mm/s;
a1=997.671mm/s^2,a2=996.043mm/s^2,a3=0mm/s^2,a5=‐1000mm/s^2,a6=
‐1000mm/s^2,a7=0mm/s^2;
J1=9918.85mm/s^3,J2=‐6.01538mm/s^3,J3=‐9902.66mm/s^3,J5=‐10000mm/s^3,J6=0 mm/s^3,J7=10000mm/s^3;
加加速度、加速度和速度的曲线分别绘制如图1‐3所示。
综合上述数据和曲线,可以得出:经过本发明调整,能保证总规划时间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位移满足要 求,且速度、加速度和加加速度满足约束、均未超过初始设定的值。
实施例2: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方法步骤如实施例1所述,所不同的是,本例中,设:S=200mm, vs=30mm/s,ve=10mm/s,vcom=400mm/s,acom=1000mm/s^2,Jcom=10000mm/s^3,Ts=0.001s
首先根据S曲线加减速算法规划出原始的7段时间和位移,其中:
t1=0.1s,t2=0.26833s,t3=0.1s,t4=0s,t5=0.1s,t6=0.28833s,t7=0.1s;
s1=4.66667mm;s2=57.467mm;s3=38.1664mm;s4=0mm,s5=38.1664mm;s6=58.867mm;s7=2.66667 mm;
不难看出,总的规划时间T=t1+t2+t3+t4+t5+t6+t7=0.95666s,不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
若设T=tacc1+tcon+tdec1=m1Ts+Δt,其中m1为非负整数,则Δt=0.00066s,为了保证总的规划时间T 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需将Δt补足为一个插补周期,则加速段和减速段需要增加的时间之和为 Δt′=0.00034s。因为本例中,不存在匀速段,故选择最大速度调整方式。根据本发明详细的步骤(2)进行 计算。
得新的规划时间和位移为:
t1=0.100057s,t2=0.268387s,t3=0.100057s,t4=0s,t5=0.100057s,t6=0.288387s;t7=0.100057 s;
s1=4.6693mm;s2=57.4602mm;s3=38.1706mm;s4=0mm,s5=38.1706mm;s6=58.8610mm;s7=2.6684 mm;
T=t1+t2+t3+t4+t5+t6+t7=0.957s,S=s1+s2+s3+s4+s5+s6+s7=200mm
同时,可以计算出:vmax=398.1490mm/s;
a1=999.413mm/s^2,a2=998.989mm/s^2,a3=0mm/s^2,a5=‐998.938mm/s^2,a6=
‐999.546mm/s^2,a7=0mm/s^2;
J1=9988.48mm/s^3,J2=‐1.58147mm/s^3,J3=‐9984.24mm/s^3,J5=‐9983.73mm/s^3,J6=
‐2.10864mm/s^3,J7=9989.81mm/s^3;
加加速度、加速度和速度的曲线分别绘制如图4‐图6所示。
综合上述数据和曲线,可以得出:经过本发明调整,能保证总规划时间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位移满足要 求,且速度,加速度和加加速度满足约束、均未超过初始设定的值。
实施例3: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方法步骤如实施例1所述,所不同的是本例中,设:S=201.6mm, vs=30mm/s,ve=10mm/s,vcom=400mm/s,acom=1000mm/s^2,Jcom=10000mm/s^3,Ts=0.001s
首先根据S曲线加减速算法规划出原始的7段时间和位移,其中:
t1=0.1s,t2=0.27s,t3=0.1s,t4=0.00025s,t5=0.1s,t6=0.29s,t7=0.1s;
s1=4.66667mm;s2=58.05mm;s3=38.3333mm;s4=0.1mm,s5=38.3333mm;s6=59.45mm;s7=2.66667 mm;
不难看出,总的规划时间T=t1+t2+t3+t4+t5+t6+t7=0.96025s,不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
若设T=tacc1+tcon+tdec1=m1Ts+Δt,其中m1为非负整数,则Δt=0.00025s,为了保证总的规划时间T 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需将Δt补足为一个插补周期,则加速段和减速段需要增加的时间之和为 Δt′=0.00075s。因为本例中,存在匀速段但是匀速段不足一个插补周期,位移调整不能消除圆整误差,故先 采用位移调整方式,将匀速段全部补偿到加速段和减速段,再采用最大速度调整方式,根据本发明详细的步骤 (1)、(2)进行计算。
得新的规划时间和位移为:
t1=0.10025s,t2=0.27025s,t3=0.10025s,t4=0s,t5=0.100083s,t6=0.290083s,t7=0.100083s;
s1=4.6795mm;s2=58.0719mm;s3=38.3986mm;s4=0mm,s5=38.3366mm;s6=59.4439mm;s7=2.6695 mm;
T=t1+t2+t3+t4+t5+t6+t7=0.961s,S=s1+s2+s3+s4+s5+s6+s7=201.6mm
同时,可以计算出:vmax=399.6944mm/s;
a1=998.193mm/s^2,a2=997.458mm/s^2,a3=0mm/s^2,a5=‐998.047mm/s^2,a6=
‐999.532mm/s^2,a7=0mm/s^2;
J1=9957.04mm/s^3,J2=‐2.72202mm/s^3,J3=‐9949.7mm/s^3,J5=‐9972.16mm/s^3,J6=
‐5.11947mm/s^3,J7=9987mm/s^3; 加加速度、加速度和速度的曲线分别绘制如图7‐图9所示:
综合上述数据和曲线,可以得出:经过本发明调整,能保证总规划时间是插补周期的整数倍,位移满足要 求,且速度,加速度和加加速度满足约束、均未超过初始设定的值。

Claims (6)

1.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曲线按时间顺序分为加速段acc、匀速段L4、减速段dec,加速段包括加加速段L1、匀加速段L2和减加速段L3,减速段包括加减速段L5、匀减速段L6和减减速段L7;设S曲线规划后的总插补时间为twhole1=tacc1+tcon+tdec1=m1Ts+Δt,其中tacc1为加速段时间,tcon为匀速段时间,tdec1为减速段时间,Ts为插补周期,m1为非负整数,Δt∈[0,Ts),Δt为非完整周期;
若Δt=0,则无需进行插补时间调整;若Δt∈(0,Ts),则需进行调整,进入如下判断:
(1)当加速段、匀速段、减速段同时存在,选择位移调整方式;
保持vmax与vs、ve不变,对tacc1与tdec1进行增大调整,对应的加速段和减速段的运动位移也相应的增加,产生一个位移增量区间同时减小tcon,对应减小的位移量ΔScon,在保证总插补时间为插补周期的整数倍的同时,使得ΔScon位于内部,则表示调整完成;
(2)当不存在匀速段时且同时存在加速段和减速段时,选择最大速度调整方式:保持加速段和减速段的位移及vs、ve不变,通过减小最大速度vmax、增大加速段的插补时间tacc1与减速段的插补时间tdec1,以实现总插补时间为插补周期的整数倍,当调整时间后的加速段与减速段的最大速度调整范围有交集时,即表示调整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
设Δt′为加速段和减速段增加的时间之和,将Δt′分配到加速段和减速段中,不同的分配方式,会有不同的位移增量区间假设将Δt′全部补偿到加速段,获得新的加速段的时间,求得位移增量区间ΔSaccL为加速段增量区间的下限、ΔSaccH为加速段增量区间的上限;假设将Δt′全部补偿到减速段,获得新的减速段的时间,获得位移增量区间ΔSdecL为减速段增量区间的下限、ΔSdecH为减速段增量区间的上限;假设将Δt′平均分配到加速段与减速段,获得新的加速段和减速段的时间,分别获得加速段和减速段的位移增量区间为[ΔS′accL,ΔS′accH]、[ΔS′decL,ΔS′decH],则位移增量区间为ΔS′accL为均分加速段增量区间下限、ΔS′accH为均分加速段增量区间上限、ΔS′decL为均分减速段增量区间下限、ΔS′decH为均分减速段增量区间上限;
获得范围:
初始化n1=n2=1,t′con=tcon,ΔScon=0,n1、n2为插补周期的增量倍数,t′con为调整后的匀速段时间,按如下过程进行位移与时间调整:
Step1‐1:增加加速段和减速段总时间,时间增量为Δt′=Ts-Δt,获得位移增量区间ΔSL、ΔSH分别为位移增量区间的下限、上限,ΔSL=min(ΔS′accL+ΔS′decL,ΔSaccL,ΔSdecL),ΔSH=max(ΔS′accH+ΔS′decH,ΔSaccH,ΔSdech);判断是否存在ΔSL≤ΔScon≤ΔSH:若存在,则进入Step1‐6;若不存在,则进入Step1‐2;
Step1‐2:缩短匀速段时间,将t′con更新为t′con-n1Ts,则匀速段位移变化量为ΔScon=n1Tsvmax;比较ΔScon与原匀速段位移Scon的关系:若ΔScon<Scon,则进入Step1‐3;若ΔScon≥Scon,则使ΔScon=Scon,进入Step1‐4;
Step1‐3:比较ΔScon的关系:若ΔScon<ΔSL,则将n1更新为n1+1,则返回Step1‐2;若则进入Step1‐6;若ΔScon>ΔSH,则进入Step1‐5;
Step1‐4:比较ΔScon的关系:
若ΔScon<ΔSL,则说明位移调整无法满足调整要求,需将匀速段位移补偿到加速段和减速段,然后进行最大速度调整,进入步骤(2);
则进入Step1‐6;若ΔScon>ΔSH,则进入Step1‐5;
Step1‐5:增加加速段和减速段总时间,将增量Δt′更新为Δt′+n2Ts,重新更新位移增量区间比较ΔScon的关系:若ΔScon<ΔSL,则将n1更新为n1+1,进入Step1‐2;若则进入Step1‐6;若ΔScon>ΔSH,则将n2更新为n2+1,返回Step1‐5;
Step1‐6:此时说明存在Δt′满足调整要求,有匀速段时间为t′con,进行如下判断:
则可根据ΔScon所属的具体区间类型计算出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acc1和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t′dec1,当存在多区间交集时任选一个区间类型;具体的,根据判断ΔScon是属于还是还是来增加相应的时间,如果ΔScon属于增量Δt′全部加到加速段的原始时间tacc1上,得到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t′acc1;如果ΔScon属于增量Δt′全部加到减速段的原始时间tdec1上,得到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t′dec1,如果ΔScon属于0.5倍的增量Δt′加到加速段,0.5倍的增量Δt′加到减速段,得到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t′acc1和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t′dec1
则需要对Δt′的分配做出调整;调整方法是根据与ΔScon相邻的两个位移增量区间类型和单调性关系,使用二分法寻找新的Δt′的分配方案,求得新的分配给加速段的时间增量Δt′accl、新的分配给减速段的时间增量Δt′decl;得到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为t′acc1=tacc1+Δt′acc1,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为t′dec1=tdec1+Δt′dec1,其中Δt′=Δt′accl+Δt′decl
利用调整后的各段时间t′acc1、t′dec1和t′con,即计算加速段、减速段各段时间及各运动参数,运动参数包括加加速度、加速度、速度、位移,完成圆整误差的补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当不存在匀速段时且同时存在加速段和减速段时,
重新假设当前的插补总时间为twhole2=tacc2+tdec2=m2Ts+Δt″,其中tacc2为当前加速段时间,tdec2为当前减速段时间,m2为非负整数,Δt″∈[0,Ts);Δt″为本步骤中的非完整周期,Δt″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了步骤(1)位移调整后余下的非完整周期,另一种是不存在匀速段直接进入本步骤时的非完整周期;需要补偿进的时间为Δt″′,Δt″′=Ts-Δt″,根据需要补偿进的时间,求得加速段时间调整后的最大速度取值范围为[vaL,vaH],vaL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下限、vaH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上限,根据需要补偿进的时间,求得减速段时间调整后的最大速度取值范围为[vdL,vdH],vdL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下限、vdH为加速段最大速度调整区间的上限,
Step2‐1:计算加速段最大调整时间Δtamax,计算减速段最大调整时间为Δtdmax,有Δtamax≥Δtdmax
Step2‐2:Δt″′=Ts-Δt″,比较Δt″′与Δtamax的关系:若Δt″′≥Δtamax,则进入Step2‐4;若Δt″′<Δtamax,则进入Step2‐3;
Step2‐3:使用二分法调整Δt″′在加速段和减速段内的分配量,求得加速段、减速段的时间调整后的最大速度v′max的取值范围区间,直到加速段与减速段的最大速度取值范围有交集,取交集内的任意速度为最大速度,完成调整并退出;
Step2‐4:Δt″′2=Δt″′-Δtamax,Δt″′2为在保证加速段完成最大速度调整前提下的剩余非完整时间,比较Δt″′2与Δtdmax的关系:若Δt″′2≤Δtdmax,则进入Step2‐5;若Δt″′2>Δtdmax,无解,退出调整;
Step2‐5:将Δtamax补偿给加速段,加速段的最大速度取值仅为vs;将Δt″′2=Δt″′-Δtamax补偿给减速段,获得减速段最大速度的调整范围[vdL,vdH],比较vs与[vdL,vdH]:
若vs<vdL,同Step2‐3中的二分法调整方法,使得取交集内的任意速度为最大速度,完成调整并退出;
若vs∈[vdL,vdH],取最大速度为vs,完成调整并退出;
若vs>vdH,进入Step2‐6;
Step2‐6:将补偿给减速段获得[vdL,vdH],将补偿给加速段得到[vaL,vaH],比较[vdL,vdH]与[vaL,vaH]:
取交集内的任意值作为最大速度,完成调整并退出;
停止调整并退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Step1‐4中,匀速段位移补偿到加速段与减速段的具体方法是:在(0,Δt′)内以二分法方式减小时间tcon并重新计算直到然后按照ΔScon所处的区间类型进行判断并将位移和时间进行补偿,判断ΔScon处于则将匀速段减小的位移量ΔScon全部补偿到加速段,或全部补偿到减速段,或平均补偿到加速段和减速段,然后退出位移调整,进入步骤(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Step1‐6调整后的各段时间,求出加速段、减速段的加加速度,再利用加加速度与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对应关系求得各段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参数,完成圆整误差的补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退出最大速度调整后,若有解,利用调整后的加速段时间、调整后的减速段时间及调整后的最大速度求出加速段、减速段的加加速度。
CN201710917904.4A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 Active CN1077656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17904.4A CN107765639B (zh)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17904.4A CN107765639B (zh)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65639A true CN107765639A (zh) 2018-03-06
CN107765639B CN107765639B (zh) 2019-03-08

Family

ID=61267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17904.4A Active CN107765639B (zh)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65639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58173A (zh) * 2018-07-27 2018-12-07 山东大学 基于梯形求解的任意位移速度下的s曲线加减速规划方法
CN108958169A (zh) * 2018-07-27 2018-12-07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s曲线的pvt控制方法
CN110175339A (zh) * 2018-09-20 2019-08-27 北京神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型加减速的最优时间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1941429A (zh) * 2020-08-17 2020-1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2883502A (zh) * 2019-11-29 2021-06-01 西安交通大学 *速度曲线的设计方法及基于*速度曲线的五轴轨迹加工方法
CN113671898A (zh) * 2020-05-14 2021-11-19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数控加工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237152A (zh) * 2021-11-16 2022-03-25 中南大学 一种用于激光切割的柔性速度规划及位移补偿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0073A (zh) * 2013-01-24 2014-08-06 北京配天大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数控系统的加减速规划方法、装置及数控机床
CN104076742A (zh) * 2014-06-20 2014-1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连续多类型曲线段混合插补三次多项式进给速度前瞻规划方法
CN106444635A (zh) * 2015-08-04 2017-02-22 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运动控制系统的非对称s曲线加减速控制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0073A (zh) * 2013-01-24 2014-08-06 北京配天大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数控系统的加减速规划方法、装置及数控机床
CN104076742A (zh) * 2014-06-20 2014-1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连续多类型曲线段混合插补三次多项式进给速度前瞻规划方法
CN106444635A (zh) * 2015-08-04 2017-02-22 深圳市雷赛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运动控制系统的非对称s曲线加减速控制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史旭光 等: "基于圆整误差补偿策略的S曲线加减速控制研究与实现", 《机床与液压》 *
史旭光: "智能控制系统理论应用于数控设备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信息科技辑》 *
武晓虎: "基于S曲线的数控系统自适应样条插补算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工程科技I辑》 *
潘海鸿 等: "一种适用于前瞻的高精度7段式", 《机械科学与技术》 *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58173B (zh) * 2018-07-27 2021-07-09 山东大学 基于梯形求解的任意位移速度下的s曲线加减速规划方法
CN108958169A (zh) * 2018-07-27 2018-12-07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s曲线的pvt控制方法
CN108958169B (zh) * 2018-07-27 2021-04-06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s曲线的pvt控制方法
CN108958173A (zh) * 2018-07-27 2018-12-07 山东大学 基于梯形求解的任意位移速度下的s曲线加减速规划方法
CN110175339A (zh) * 2018-09-20 2019-08-27 北京神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型加减速的最优时间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0175339B (zh) * 2018-09-20 2023-01-10 北京神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型加减速的最优时间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2883502B (zh) * 2019-11-29 2022-12-09 西安交通大学 St2速度曲线的设计方法及基于sst2速度曲线的五轴轨迹加工方法
CN112883502A (zh) * 2019-11-29 2021-06-01 西安交通大学 *速度曲线的设计方法及基于*速度曲线的五轴轨迹加工方法
CN113671898A (zh) * 2020-05-14 2021-11-19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数控加工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671898B (zh) * 2020-05-14 2023-12-08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数控加工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41429A (zh) * 2020-08-17 2020-1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机器人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4237152A (zh) * 2021-11-16 2022-03-25 中南大学 一种用于激光切割的柔性速度规划及位移补偿方法
CN114237152B (zh) * 2021-11-16 2024-04-05 中南大学 一种用于激光切割的柔性速度规划及位移补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65639B (zh) 2019-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65639A (zh) 一种s曲线加减速的圆整误差补偿方法
CN107817764B (zh) 一种基于s曲线加减速算法的nurbs曲线双向自适应插补方法
CN106168790B (zh) 一种在线改变目标速度和位置的s形加减速控制方法
CN105892402B (zh) 机械臂点到点运动控制方法
CN101833306B (zh) 一种基于前瞻-滤波技术的多程序段连续加减速控制方法
US11179805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verlapping of laser cladding, an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height of laser head
CN103990799B (zh) 一种选区激光熔化快速成型装备
KR20170074723A (ko) 다중스테이션프레스에서 워크피스의 이송궤적을 결정하는 방법
CN103941647B (zh) 用于嵌入式数控设备的柔性加减速控制插补方法
CN107765648A (zh) 一种cnc加工的进给速度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11158318B (zh) 一种非对称性四次曲线柔性加减速规划方法
JP2007188306A (ja) 処理時間の確率分布を考慮した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
CN112947319A (zh) 一种钢铁企业冷轧区多产线的集批排程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7025896B (zh) 一种热处理系统
Shi et al. The look-ahead function-based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for continuous micro-line trajectories
CN103163837A (zh) 一种面向五轴数控加工的刀具轨迹自适应管理系统及方法
Liu et al. Adaptive positioning control of servomotor based on model identification
CN111381565B (zh) 三次多项式s曲线加减速的加加速度递归计算限制方法
US6029097A (en) Process and system for time control of a basic industry plant
CN110528000A (zh) 一种轴类工件单层高速激光熔覆搭接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643891B (zh) 一种注塑机开模路径优化方法
CN110286651B (zh) 一种高维的轨迹插补方法
Lee et al. A model-based anti-swing control of overhead cranes with high hoisting speeds
TWI406116B (zh) 數值控制方法及裝置
CN113703433A (zh) 机器人运动轨迹的速度规划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