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43689A -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数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数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43689A
CN107743689A CN201680034395.4A CN201680034395A CN107743689A CN 107743689 A CN107743689 A CN 107743689A CN 201680034395 A CN201680034395 A CN 201680034395A CN 107743689 A CN107743689 A CN 107743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ent
unit
signal sequence
signal
cp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43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43689B (zh
Inventor
彼得·马蒂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wf Measurement Systems AG
GWF MessSysteme AG
Original Assignee
Gwf Measurement System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wf Measurement Systems AG filed Critical Gwf Measurement Systems AG
Publication of CN107743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43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43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436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8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the power on the line being DC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1/00Details of pulse counters or frequency dividers
    • H03K21/02Inpu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5/00Manipulating of pulses not covered by one of the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3K5/22Circuit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put and one output for comparing pulses or pulse trains with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input signal characteristics, e.g. slope, integral
    • H03K5/26Circuit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put and one output for comparing pulses or pulse trains with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input signal characteristics, e.g. slope, integral the characteristic being duration, interval, position, frequency, or sequenc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5/00Manipulating of pulses not covered by one of the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3K2005/00013Delay, i.e. output pulse is delayed after input pulse and pulse length of output pulse is dependent on pulse length of input pulse
    • H03K2005/00019Variable delay
    • H03K2005/00026Variable delay controlled by an analog electrical signal, e.g. obtained after conversion by a D/A converter
    • H03K2005/00045Dc voltage control of a capacitor or of the coupling of a capacitor as a 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29Applications for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33Remote met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第一通信单元(L)与至少一个第二通信单元(Z)之间、在彼此同步或非同步地跟随的第一和第二传输阶段(TP1、TP2)内对信号和数据进行传输的方法,第二通信单元包括: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存储器单元(M),在存储器单元中存有操作程序(OP);以及优选至少一个第一事件生成器(EG1),所述事件生成器对通过传输线路(W)在两个通信单元(L、Z)之间传输的信号序列(SL、SLZ)独立于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地加以监控,并且针对在数据传输期间根据所应用的传输协议出现的事件而产生事件通知(e1、e2),事件通知被传输给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和/或至少一个第一事件操作器(EU1)。

Description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数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第一与至少一个第二通信单元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特别是一种用于在读取单元与计数单元之间单向或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借助于计数单元例如能够对液态或气态的介质、诸如燃气或水的消耗或者电能或热能的消耗加以测量。
背景技术
DE19922603A1例如公开了一种用于对消耗计数器或计数单元进行远程读取的方法和设备,所述消耗计数器或计数单元的计数器数据得到检测并且能够经过数据远程传输区段传输给远程读取模块或读取单元。
在此,读取单元和计数器单元能够以电流方式借助于连续的线路或者以电导的方式相互联接。电导联接实现了,与移动的读取单元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线圈根据需要与固定安装的第二联接线圈相联接,借助于这种电导联接能够将计数器数据从计数器单元中读出。在电流联接的情况下,计数器数据可以借助于接通的直流信号在无需载波信号地传输。在电导联接的情况下,传输载波信号,载波信号借助于需要传输的计数器数据来调制。从读取单元送出的直流信号或载波信号还可以用于:当计数器单元不具有自己的供电装置时,用于对计数器单元远程馈电。
借助于读取单元还可以对一个或多个计数器单元借助于相应设计的网络进行读取。使用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形拓扑、环形拓扑或总线拓扑。
针对数据传输,能够使用不同的协议。通信协议能够限定多个例如根据OSI模型构建的通信层。
针对计数器通常使用的传输标准是M-总线(仪表总线(Meter-Bus的简称)),其在系列标准EN13757中特别限定。借助于M-总线不仅能够从计数器中读取并且传输给读取单元,而且也能够将控制指令发送给通信系统内部的不同的传感器和促动器,以便由此例如对供给系统内部的消耗流加以远程控制。
M-总线是分层系统,其由主机控制,主机通过传输线路与一个或多个从机连接。在此,主机用作读取单元,读取单元能够从从机中读取数据,从机可以按照上面介绍的计数器单元的设计方案存在。主机与从机之间的通信依次通过传输线路来实现。为了将数据和电能从主机传输至从机,由主机将直流电压加载达到根据需要传输的数据在36V与24V之间变换的传输功率。逻辑上的“1”与36V的较高电压相对应,而逻辑上的“0”与24V的较低电压相对应。针对从从机发送至主机的数据位,从机的电流消耗得到相应调制。逻辑上的“1”相当于1.5mA的电流消耗,逻辑上的“0”相当于11至20mA的范围内的额外的电流消耗。在传输逻辑上的“0”时,由于总线阻抗而产生轻微的电压降低。
已知另一种传输方法,其中,主机或读取单元将交流信号或直流电压加载达到在固定的或可变的时间间隔内不间断的传输功率,从而产生了从机或计数器单元在其中能够将数据传输给读取单元的时间窗。
对数据传输过程的监控、例如能够在其内传输数据的时间窗的获取在计数器单元中借助于处理器来实现,通常借助于信号处理器来实现。在此,有功率的处理器、特别是信号处理器能够毫无问题地对数据传输过程加以监视和控制,只要其不必执行其他任务即可。但是,这种处理器昂贵而且需要在对数据流连续监控期间耗用很多电功率。
基于处理器很高的损耗功率,还必须由读取单元向处理器提供相应设计的供电。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并且提供一种用于在第一通信单元、例如读取单元与至少一个第二通信单元、例如计数器单元直接传输数据的改进的装置。另外,提出一种改进的计数器单元,能够从其中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读取计数器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计数器单元应当能够构造有成本低廉的处理器,其能够以相对低的周期频率工作并且仅具有很低的能耗和很低的损耗功率。
在应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和相应的在读取单元与计数器单元之间传输数据和信号的方案中,设置在计数器单元中的中央处理器单元应当仅需要很低的处理器功率,使得能够将相应较多的处理器功率提供用于其他任务、特别是用于测量工作或者能够应用功率不太大的处理器。
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根据权利要求11的设备和根据权利要求13的计数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在其他权利要求中给出。
所述方法用于在第一通信单元与至少一个第二通信单元之间、在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传输阶段内传输信号和数据,第一和第二传输阶段同步地或非同步地彼此跟随,所述通信单元包括: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在后面仅称为CPU)、在其中存有操作程序的储存器单元以及至少一个第一事件生成器,第一事件生成器借助于传输线路对在两个通信单元之间传输的信号序列独立于中央处理器单元地加以监控并且针对事件在根据所应用的传输协议出现的数据传输期间,生成事件通知,事件通知被传输给中央处理器单元和/或传输给至少一个事件操作器。
由此,借助于事件生成器能够使信号在传输线路上根据传输协议执行的传输得到监控,而CPU处理或停用其他过程。例如,CPU可以满足第二通信单元的并行的任务,例如计数器功能。
借助于至少一个事件生成器能够检测任意的、能够根据传输协议出现的事件。传输协议可以记录下涉及传输阶段变换和/或数据传输的过程,这正如开头针对M-总线介绍那样。另外,起始频率可以得到限定,借助于起始频率以信号形式传达数据传输的开始。借助于一个或多个事件生成器能够识别在传输协议中记录的事件的出现,诸如数据框架的头文件的到来、信号边缘的到来或缺失、第二通信单元的地址的出现或者数据的到来。按照这种顺序,可以借助于发出的事件通知来执行所需的措施。特别是可以再次根据传输协议实现数据的回传。
优选的是,借助于至少一个事件生成器来检测第二通信单元的所属地址在第一信号序列内的出现。优选的是,仅在检测所属的地址之后,才执行其他的方法步骤,并且针对其他事件在第一信号序列的数据传输期间,产生事件通知,事件通知触发第二信号序列从定址的第二通信单元向第一通信单元的传输。
只要第二通信单元在与至少一个另外的第二通信单元的网络拓扑内与第一通信单元相连接,可以因此分别将定址的第二通信单元存储的数据传输给第一通信单元。只要第二通信单元为了降低能耗分别部分地置入睡眠时,第二通信单元能够通过传输相应的地址而有利地被再次激活。按照这种方式,任意的网络拓扑中的第二通信单元能够选择性地调用。
为了检测地址,能够应用具有移位寄存器的事件生成器,将由第一通信单元传输的数据序列引入所述移位寄存器中。通过将移位寄存器中的数据与所属的地址编程输入其中的寄存器的数据相比较,能够对地址的出现加以检测。
借助于事件生成器还可以额外监控未在传输协议中记录的事件。有利的是,可以实现故障监控。例如可以对在传输线路上出现过压的情况加以监控并且报告给第一通信单元。
事件生成器例如可以设计为滤波器,特别是包络滤波器或者包络检测器,并且由此获取从第一通信单元传输给第二通信单元的第一信号序列的与传输阶段相对应的包络或包络的一部分。
借助于所获取的包络或部分包络,例如能够确定第一传输阶段,在其中,信号从第一通信单元传输给第二通信单元,以及确定出第二传输阶段,在其中,信号和数据能够从第二通信单元传输给第一通信单元。
为了将数据从第二通信单元传输给第一通信单元以及为了其他目的,可以在第二通信单元中使用事件操作器,其同样提供针对CPU的伺服并且实施相应的动作。
针对事件系统与CPU之间的数据交换,同样可以使用事件生成器和事件,其设计为I/O(输入/输出)单元。只要事件生成器已经产生事件通知,设计为I/O单元的事件操作器就能够将事件通知传输给CPU。可替换地,设计为I/O单元的事件生成器从CPU接收指示,并且作为事件通知输送给事件操作器。
借助于输送给CPU的事件通知,例如触发打断过程,其使得由CPU实施的主过程中断并且在其间执行通过打断确定的次级程序。在执行完次级程序之后,主过程在最后执行的程序目标之后继续引导。
因此,事件生成器和事件操作器能够相互通信,而且也与中央处理器单元CPU通信。通信优选通过事件管理器来实现,其设计为路由器或多路转接器。
由此,事件生成器或事件操作器为CPU提供伺服并且使CPU从相应的任务重解除负担。
第一通信单元优选设计为读取单元,其能够依照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将数据从第二通信单元读出,第二通信单元优选设计为计数器单元。虽然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利用任意的、能够实现不同目的的通信单元来使用,但是第一通信单元在后面被称为读取单元,第二通信单元被称为计数器单元,而由此不应当构成限定。
因为数据传输期间的对于所用的传输协议关键的事件通常以很大的时间间隔出现,为了完成对于数据传输需要的处理器任务,按比例仅很少地应用处理器时间。在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利用任意的传输协议如同开头介绍的M-总线协议那样地应用。重要的是,在数据传输期间,能够检测到基于协议的事件。也就是事件生成器相应地构造和配置。例如事件生成器被用在滤波器或检测器的设计方案中,其能够有利地借助于计时单元来实现。
优选的是,处理器模块、例如Atmel公司的微型控制器AVR10001得以使用,其除了CPU之外,还包括具有事件生成器和事件操作器的事件系统,事件生成器和事件操作器能够用于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事件生成器和事件操作器得到使用,其优选借助于操作程序能够个别地编程和架构,使得其在数据传输过程的每个阶段中都能够实现所对应的任务。例如,设置有事件生成器,其对第一频率的信号序列在第一传输阶段内的传输以及第二频率的信号序列在第二传输阶段内的传输加以监控,以便确定每个传输阶段的结束和/或能够检测包含在信号序列中的数据。事件生成器、例如设置于其中的计时单元或滤波器单元因此针对每个传输阶段对应于所出现的频率地构型。只要设置有计时单元,计时单元的周期频率例如正比于出现在传输线路上的信号的频率地选择。
例如设置有计时单元,其借助于周期信号设定周期,并且借助于通过传输线路传输的信号序列的相应的边缘在相应的时间点复位,并且在其输出端形成计数器读数,计数器读数与阈值相比较,以便检测数据传输期间的事件、特别是相应的边缘的消隐。只要矩形信号从读取单元传输给计数器单元,计时单元例如随着升高的边缘复位。只要升高的边缘不再到达,计时单元就更高地计数,直至达到阈值或超时。在该时间点上,在传输线路上的信号的状态能够得到检查,并且确认是否发生状态改变。
第一事件操作器优选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计时单元,其借助于周期信号来设定周期并且借助于计时单元产生第二信号序列,第二信号序列对应于需要传输的数据地调制或选择,然后针对确定的时长传输给读取单元。所述时长优选借助于第二事件操作器结合第三计时单元来确认。也就是随着开始传输第二信号序列,启动第三计时单元,第三计时单元在计时周期结束之后触发动作或者使第二事件操作器复位。可替换地,时长可以借助于第一事件生成器来监控,一旦再次到达的、以信号形式传达传输阶段的变换的第一信号序列与第二信号序列相叠加时,第一事件生成器触发事件通知。
传输阶段的变换优选由读取单元规定,读取单元设计为控制中心。相反,计数器单元作为从机做出反应,从机在传输阶段内能够将数据传输给读取单元,所述数据由读取单元与之相对应。因此,计数器单元或从机对由读取单元传输的信号序列加以监控,借助于所述信号序列能够将数据和电能传输至计数器单元。优选的是,形成第一信号序列的包络,在其中获取信号空隙或第二传输阶段,在信号空隙或第二传输阶段中,能够将数据以第二信号序列传输至读取单元。在与第一信号序列同一传输线路上传输的第二信号序列连同第一信号序列一起被引导至计数器单元的输入端,相反,对包络的获取变得困难,并且在计数器单元中为此目的由此进行滤波和抑制。这又可以有利地利用事件生成器和事件操作器来实现,而不需要处理器的处理功率。
附图说明
用于数据传输的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以及根据本发明的读取单元在下面以优选的设计方案示例介绍。其中:
图1示出用于在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传输阶段内传输数据的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第一和第二传输阶段同步或非同步地彼此跟随,具有读取单元L和计数器单元Z,读取单元和计数器单元借助于传输线路W相互通信;
图2a示出从读取单元L送出的第一信号序列SL和从计数器单元Z送出的第二信号序列SZ,第一和第二信号序列在第一和第二传输阶段TP1、TP2内,在图1的装置中或者在传输线路W上出现;
图2b示出事件生成器EG1和EG2,借助于事件生成器能够在传输阶段TP1、TP2之间过渡时,检测第一信号序列SL的变化,以及示出第一事件操作器EU1,借助于其能够产生第二信号序列SZ;
图3a示出图2a中的信号序列SL、SZ,其中,在第二传输阶段TP2内未经调制的第二信号序列SZ代表数位“1”;
图3b示出图2a中的事件生成器EG1和EG2以及第一事件操作器,具有在图3a的图表中出现的信号;
图4a示出图2a的信号序列SL、SZ,其中,第一信号序列SL是直流电压信号,其电位在传输阶段TP1、TP2之间过渡时发生变换;
图4b示出图2a中的事件生成器EG1和EG2,以及第一事件操作器,具有具有在图4a的图表中出现的信号;
图5示出具有各个方法步骤的流程图,其在执行图1中的用于在读取单元L与计数器单元Z之间传输数据的方法时得以执行;
图6示出如下图表,在右侧是用于数据传输的以事件控制的过程流程,在左边是主过程的流程,其分别在传输阶段TP1、TP2或TP2、TP1发生变换时中断。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用于数据传输的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具有第一通信单元L和第二通信单元Z,其通过传输线路W相互连接。数据传输能够双向或单向地从一个通信单元L、Z向另一通信单元Z、L进行。另外,能够实现数据同步或非同步的传输。另外,能够传输接通的直流电压,必要时将数据信号加载到直流电压中。另外,能够传输交流电压,其必要时相应于需要传输的数据地得到调制。
传输功率W可以具有连续的线路,使得直流电压电位能够得到传输。
如图1所示那样,通信单元L、Z相反也能够分别与传输线路连接,在传输线路的端部上设置有耦合线圈。在此,耦合线圈可以形成变换器T的元件或者能够选择性地相互联接,使得:一旦应当传输数据时,通信单元L、Z根据需要能够相互联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信单元Z设计为计数器单元,借助于其例如能够对液体或气态介质、诸如燃气或水的需求或者电能或热能的需求进行记录。为此,计数器单元Z具有例如与传感器连接的测量模块MM,其形成测量数据DATA,测量数据存储在微型处理器或微型控制器MP的存储器单元M中。利用在本实施例中设计为读取单元的第一通信单元L,能够由此将测量数据DATA读出。为此,应用传输协议,根据传输协议将测量数据DATA从计数器单元Z传输至读取单元L。由读取单元L将收集所得的测量数据DATA例如传输至中央计算机R。
额外地,传输协议也可以对数据从读取单元L向计数器单元Z的传输加以记录。传输协议还可以设置为:数据在网络拓扑内能够在至少一个读取单元L与多个计数器单元Z之间交换。原则上,同样可行的是,通信单元L、Z选择性地应用多个传输协改中的一个。
通信单元L、Z还可以自主地由自己的供电单元馈电或者借助于传输线路W来供能。
在本设计方案中设置为:计数器单元Z由读取单元L通过直流电压或交流电压来供能。为此,设置有具有二极管D2的供电模块PM,二极管将正向的直流电压或交流电的正向指向的半波长通过电阻器R4加载到充电电容器C上,充电电容器最后对计数器单元Z供电。
计数器单元Z包括中央处理器单元CPU,中央处理器单元与所提到的存储器单元M相连接,在存储器单元中存有操作程序OP和测量数据DATA。为了与读取单元L通信,CPU对事件系统ES的伺服加以利用,事件系统具有一个或多个事件生成器EG1以及优选具有一个或多个事件操作器EU1、EU2,其优选通过事件管理器EM相互通信。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还设置有输入和输出单元IO1、IO2、IO3,其同样能够作为事件生成器和/或事件操作器作出反应。
事件生成器通常监控过程并且针对出现在过程内的确定的事件产生通知。一旦向事件操作器报告有事件,事件操作器就触发动作。事件也可以间接地报告给事件操作器。例如,事件生成器产生事件通知,事件通知传输给CPU,CPU最后将与事件通知相对应的指示发送给事件操作器。由事件生成器产生的事件通知本身同样可以通过事件操作器、也就是I/O单元IO1、IO2、IO3中的一个告知CPU。
由此,事件系统ES提供给CPU伺服且在处理对持续运行且可能占用CPU巨大资源的进程的时候使CPU减轻负担。
由此,事件系统ES与连续的数据传输过程相互影响并且获得关键的信息或事件,将其告知CPU或者在事件系统ES中直接继续处理。
因此,在由事件系统ES监控的过程中、在这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经过能够得到限定。另外,事件生成器能够相应地设计,使得事件能够直接得到检测。
同样地,事件操作器能够相应地设计,使得其能够触发相应的动作,所述动作优选同样在针对数据传输的相应的协议中有所记录。
在这里的设计中,第一事件生成器EG1设计为能够控制的低通滤波器LPF,其能够是处在第一或第二极限频率以下的信号通过。对低通滤波器LPF的控制根据这里的传输阶段、也就是第一传输阶段TP1来实现,其中,信号从读取单元L传输至计数器单元Z,或者根据至少一个第二传输阶段TP2来实现,其中,信号从计数器单元Z传输至读取单元L。
另外,设置有第二事件生成器EG2,借助于其获取两个传输阶段TP1、TP2之间的过程。因为传输阶段TP1、TP2的变换由读取单元L来规定,所以优选获取第一信号序列SL的包络,第一信号序列从读取单元L传输至计数器单元Z。为了获取包络,在第二事件生成器EG2中设置有第一计时单元C1和对比器CP,对其在后面详细阐释。
借助于传输阶段TP1、TP2所获取的过渡或者第一信号序列SL的包络的边缘,对设置在第一事件生成器EG1中的低通过滤器LPF以及第一事件操作器EU1加以控制。由其中优选布置有第二计时单元C2的事件操作器EU1在第二传输阶段TP2开始之后,通过电阻器R3和二极管D1将第二信号序列加载给传输线路W,并且传输至读取单元L。在图2中图示出:在传输阶段TP1重新开始时,第一和第二信号序列发生叠加,由此,对从第一传输阶段TP1向第二传输阶段TP2的过渡的检测变得困难。为了获取第一信号序列SL的包络,第二信号序列SZ优选得到滤波。
如所提及地,事件生成器EG1对数据传输的过程加以监控,并且使CPU或相应的信号处理器与任务脱开关联。图1示出:为此,使读取单元L的出现在传输线路W上的第一信号序列SL以及强制地还有计数器单元Z的第二信号序列SZ通过分压器R1/R2引导至第一事件生成器EG1的输入端。
针对出现的事件,事件生成器EG1产生事件通知e1、e2,其借助于事件管理器EM和I/O单元IO1优选一方面引导至CPU,并且另一方面引导至第一事件操作器EU1的输入端。
事件通知ep例如引导至CPU的中断输入端,使得在CPU中运行的主过程中断,并且在程序跳出之后,执行打断程序或次级程序,通过打断程序或次级程序触发输出信号,输出信号经I/O单元IO2输送给第一事件操作器EU1。例如,能够将之前存储的测量数据DATA输送给事件操作器EU1,之后,事件操作器通过电阻器R3和二极管D1将相应的输出信号加载到传输线路W上。
微型处理器的架构、特别是I/O硬件和软件的原理、特别是打断经过以AndrewS.Tanenbaum的现代操作系统第二版(Modern Operating Systems,2nd Edition,2001NewJersey)中自第269页开始有所介绍。
在针对用于将数据在读取单元L与计数器单元Z之间传输的经过的示例描述之前,需要指出的是,事件系统的伺服也能够用于其他目的。为此,示例地示出:测量模块MM同样借助于事件生成器EGm和事件操作器EUm以及相应的I/O单元IO1m、IO2m与CPU连接。借助于事件生成器EGm能够对连续运行的测量过程加以监控,而通过事件操作器EUm能够对测量过程加以控制。
事件系统ES的在图1中所示的模块能够任意地选择和配置。在此,能够根据需要使用滤波器分级、AD变换器、DA变换器、计时单元、频率生成器、DMA(直接存储器)单元等作为事件生成器EG和/或作为事件操作器EU。在此,事件系统ES能够独立于微型处理器MP地设计。而优选的是,选择如下的微型处理器MP,其已经包括事件模块或整个事件系统ES,借助于其能够执行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图2a示出:数据和信号在读取单元L与计数器单元Z之间的传输分成两个独立的传输阶段TP1、TP2来实现,所述传输阶段周期性地、同步或非同步地进行。在第一传输阶段TP1期间,分别将具有例如频率f1=30kHz的第一信号序列SL从读取单元L传输至计数器单元Z。在第二传输阶段TP2期间,分别将第二信号序列SZ从计数器单元Z传输至读取单元L,第二信号序列根据需要传输的数据得到调制。针对数位“1”不对第二信号序列SZ进行调制。相反,针对数位“0”的传输,第二信号序列被以矩形信号调制,矩形信号例如具有f2=42kHz的频率。两个信号序列被加载到传输线路W,由此,在传输线路上出现组合的信号序列SLZ,组合的信号序列输送给第一事件生成器EG1。示出的是,第一和第二信号序列SL和SZ分别在第一传输阶段TP1重新开始时重叠。
在读取单元L与计数器单元Z之间的连接内部的电阻的、电容的以及电感的影响使得第一信号序列SL发生改变。另外,在传输线路W上可能出现高频的干扰信号。通过设置在第一事件生成器EG1中的低通滤波器LPF能够对第一传输阶段TP1期间的这种干扰加以抑制。例如,脉冲宽度小于2μs的信号被截止。仅脉冲宽度大于2μs的信号、特别是信号序列从第一事件生成器EG1导通至第二事件生成器EG2。因此,信号在第一传输阶段TP1内d=2μs的延迟继续传导。
针对组合的信号SLZ在计数器单元Z中的处理,特别是用于获取由读取单元L确定的传输阶段TP1、TP2,其相对应于第一信号序列SL的包络EV地进行,第一信号序列SL得到评估。为了能够实现这种评估,首先对具有较高的频率f2的第二信号序列SZ进行滤波。在第一事件生成器EG1中低通滤波器LPF的极限频率相应降低,使得第二信号序列SZ的频率f2处在低通滤波器LPF的导通范围之外。设置为:宽度小于12μs的脉冲被低通滤波器LPF截止。第二信号序列SZ的脉冲在频率f2=42kHz的情况下,具有例如约为11μs的脉冲宽度,并且因此被截止。第一信号序列SL在第二传输阶段TP2中因此以d2=12μs的延迟继续传导。
为了执行所述方法,借助于第二事件生成器EG2在计数器单元Z内部获取第二传输阶段TP2开始并且第二信号序列SZ被传输以及低通滤波器LPF被变换调整的时间点,以及获取第二传输阶段TP2结束并且第二信号序列SZ停止传输以及低通滤波器LPF被复位的时间点。
上述时间点能够有利地从第一信号序列的包络EV中读取。为了获取第一信号序列SL的包络EV,在第二事件生成器EG2中设置有第一计时单元C1,第一计时单元在由第一事件生成器EG1输出的信号的每个边缘升高时复位,并且在其他情况下周期性地分别在周期时长Tc1期间直至超时to高位运行,并且在达到超时(Timeout)时复位。在此,周期时长Tc1大于第一信号序列SL的周期时长地选择,使得其能够得到可靠检测。
图2a示出计时信号SC的曲线,计时信号在时间点t1、t2和t3分别在达到超时to之前,通过第一信号序列SL的升高的边缘的出现而复位。同时,信号的逻辑状态“1”在传输线路W上被交接。在第一信号序列SL在时间点t4之前结束传输之后,计时信号SC在时间点t4上直至超时to都高位运行,并且由此复位,其中,信号的逻辑状态“0”在传输线路W上被交接。基于从逻辑“1”到“0”的过渡,识别到第一信号序列SL的包络EV的边缘降低(参见箭头“(下降的边缘)falling edge”)。
在这时,计时信号SC以如下时长继续周期性地直至超时to、直至计时单元C1的输入端都再次呈现出经过滤的信号SF的升高的边缘,这种边缘显示出:已经再度开始第一传输阶段TP1并且从读取单元L已传输出另一第一信号序列SL。信号在传输线路W上的逻辑状态又得到扫描和交接。在该时刻t6存在的逻辑状态“1”显示出:第一信号序列SL的包络EV的边缘实现升高(参见箭头“(升高的边缘)rising edge”)。
第一信号序列SL的包络EV的状态改变“(下降的边缘)falling edge”和“(升高的边缘)rising edge”在图1的事件系统ES中,作为事件e1、e2加以检测,并且被用于控制第一事件生成器EG1、特别是低通滤波器LPF以及用于控制第一事件操作器EU1。
事件e1(降低的边缘/下降的边缘)促使第二信号序列SZ通过第一事件操作器EU1输出以及低通滤波器LPF切换到较低的极限频率。图2a示例示出的是:以第二信号序列SZ传输逻辑“0”,针对逻辑“0”对具有频率f2=42kHz的矩形信号的第二信号序列加以调制。
所示的是,在时间段t5上再次表现出第一信号序列SL的升高的边缘,其与第二信号序列的脉冲相接,因此,获得了多于12μs的脉冲宽度,其由低通滤波器LPF以延迟d2继续给送,因此又在计时单元C1的输入端上获得了升高的边缘,由此,脉冲复位,并且组合的信号序列SLZ在传输线路W上的逻辑状态“1”针对包络EV得到交接。
基于包络EV从逻辑上的“0”到“1”的状态变换,在时间点t6上记录下升高的边缘(箭头“(升高的边缘)rising edge”)的出现。第二信号序列SZ的传输得到调整并且低通滤波器LPF被复位到较高的极限频率,其允许消除干扰,但是可靠地识别出第一信号序列SL的边缘。
在时间点t7和t8上,计时单元C1在第一信号序列的升高的边缘再次出现时复位。
在低通滤波器LPF的输入端上的信号SF显示出:通过极限频率的变换,在第一传输阶段TP1开始时,实现了d2=12μs的信号延迟,接下来是d1=2μs的延迟。
图2b示出图1中的事件生成器EG1和EG2,借助于事件生成器能够检测到传输阶段TP1、TP2之间发生过渡时,第一信号序列的变化。组合的信号序列SLZ被输送给事件生成器EG1的输入端,并且在其中在低通滤波器LPF中滤波。第一事件生成器EG1的从第二信号序列SZ中脱离出来的输出信号SF被输送给第二事件生成器EG2或第一计时单元C1的输入端,第二事件生成器或第一计时单元触发接在后面的对比器CP。对比器CP扫描信号在传输线路W上的状态,并且确认:包络EV的边缘进而还有传输阶段TP1、TP2之间的过渡以及是否出现。
图3a示出图2a中的信号序列SL、SZ和SLZ,其中,第二信号序列SZ代表数位“1”,并且未被调制。因此,组合的信号序列SLZ与第一信号序列SL相同,因此,低通滤波器LPF的极限频率不必调低。也就是说,未经调制的第二信号序列SZ不干扰包络EV的检测,并且不必消除。因为低通过滤器LPF未被变换调整,所以经过滤的信号SF以d1=2μs的延迟继续传导。
因此,第一信号序列SL的在时间点t5上出现的第一脉冲的升高的边缘仅以d1=2μs的延迟继续传输,此后,包络EV的升高的边缘(参见箭头“(升高的边缘)rising edge”)在时间点t6得到识别。
随着包络EV的边缘降低并且由此触发事件通知e1,由此,触发未经调制的第二信号序列SZ的输出,而无需对低通过滤器LPF进行变换转接。因此,随着包络EV的边缘升高以及事件通知e2,同样仅结束第二信号序列SZ的传输。因此,低通滤波器LPF的变换转接优选在顾及到需要传输的数据的情况下实现。
图3b示出图2a中的事件生成器EG1和EG2,借助于其能够在传输阶段TP1、TP2之间过渡时第一信号序列的改变加以检测。在模块之间又输入出现的信号SLZ、SF、EV、SZ,其在图3a的图表中示出。
图4a示出图2a中的信号SL、SZ和SLZ,其中,第一信号序列SL是直流电压信号,其电位当在传输阶段TP1、TP2之间过渡时被变换转接。在时间点t1时,计时信号SC通过在时间点t0上出现第一信号序列SL的边缘升高的情况而在2μs的延迟后复位。接下来,直至时间点t6时,都不出现第一信号序列SL的边缘的升高,因此,在这时,计时信号分别直至超时to都高位运行,此后,分别将计时信号SC复位,并且第一信号序列SL的当前的数值得到交接。在时间点t4上,交接为数值逻辑上的“0”,并且能够识别出传输阶段TP2的出现。随着相应的事件通知e1,开始第二信号序列SZ的传输,低通滤波器LPF被变换调整到较低的极限值,其确保:第二信号序列SZ不出现在低通滤波器LPF的输出信号SF中。在时间点t5上,新出现的第一信号序列SL与第二信号序列SZ叠加,因此,在延迟d2之后,在低通滤波器LPF的输出端上出现边缘升高。由此,计时单元C1复位,在传输线路W上扫描到逻辑上的“1”,并且在时间点t6上识别出包络EV的边缘升高。在识别到第一传输阶段TP1重新开始时,结束第二信号序列SZ的输出,并且低通过滤器LPF的极限频率再次改变。
图4b示出图2a中的事件生成器EG1和EG2,借助于事件生成器能够检测到当在传输阶段TP1、TP2之间发生过渡时,第一信号序列的变化,需要关注的是仅当传输逻辑“0”以及对第二信号序列SZ进行相应的调制时,需要将低通滤波器LPF变换转接到较低的极限频率。
图5示出具有已经介绍的方法步骤的流程图,这些方法步骤在根据图1的装置中,在传输阶段TP1、TP2之间发生变换时执行。
在第一传输阶段TP1期间,由读取单元L对第一信号序列SL要么作为直流电压信号(DC)要么作为交流电压信号(AC)来传输。在第二传输阶段TP2期间,由计数器单元Z伴随着输出经调制的第二信号序列SZ而将逻辑上的“0”传输至读取单元L。由此,在两种情况AC和DC下,针对第二传输阶段TP2需要对低通滤波器LPF变换转接,用以抑制第二信号序列SZ,由此,能够获取第一信号序列SL的包络EV。
以方法步骤1将低通滤波器LPF的极限频率在第一事件生成器EG1中设置为例如250kHz的较高数值,其使得传输线路W上的干扰受到抑制。
以方法步骤2,在第二事件生成器EG2中,将计时单元C1分别在出现边缘升高时或者在达到超时时,复位设置。
以方法步骤3,在第二事件生成器EG2中,在计时单元C1每次复位时,对传输线路W上的信号状态加以扫描,以便识别状态改变。
以方法步骤4,对传输阶段的变换TP1-TP2或者第二传输阶段TP2开始的事件,并且传达相应的事件通知e1。
以方法步骤5,将低通滤波器LPF的极限频率在第一事件生成器EG1中,对应于第二信号序列SZ的频率地设置为例如35kHz的较低的数值,这使得具有42kHz的频率的第二信号序列得到抑制,第二信号序列在获取包络EV时产生干扰。变换调整优选当第二信号序列SZ针对逻辑“0”的传输而被调制时,才优选实现变换调整。
以方法步骤6,第一事件操作器EU1传输第二信号序列SZ。
以方法步骤7,在第二事件生成器EG2中,计时单元C1分别当出现边缘升高或超时时,复位设置。
以方法步骤8,在第二事件生成器EG2中,当计时单元C1每次复位时,对传输线路W上的信号状态进行扫描,以便识别状态改变。
以方法步骤9,识别出传输阶段的变换TP1-TP2的事件,并且传达相应的事件通知e2。
以方法步骤10,在第一事件操作器EU1中,停住第二信号序列SZ的传输。已经表明:当第一信号序列SL是直流电压信号时,更早地识别到包络EV的边缘的升高。
图6在右侧示出具有以事件控制的、用于数据传输的过程经过的图表,在右侧示出主过程的经过,其分别在传输阶段TP1、TP2或TP2、TP1变换时中断。
在本实施例中,CPU处理测量过程或测定过程,其中,对相应的程序加以处理。如果除了以事件控制的过程经过之外,还记录到事件通知e1、e2,通过这些事件通知分别触发向次级流程1或2的跳跃的话,程序流程呈点状中断。借助于次级流程1或2,使事件系统ES分别针对下一个传输阶段TP1或TP2得到配置,只要这是需要的。另外,必要时接收数据,或者发送数据,特别是测量数据或计数器数据。
在计数器单元Z调试时,测量过程和数据传输过程或事件系统ES得到初始化。为此,事件生成器EG1在第一传输阶段TP1期间对第一信号序列SL的监控,得到配置。由第一事件生成器EG1对第一信号序列SL滤波,并且传输给第二事件生成器EG2,第二事件生成器对传输阶段TP1/TP2的变换加以检测并且生成事件通知e1。
在检测到第一传输阶段TP1结束的事件之后,第一事件通知e1通过第一I/O单元IO1传输给CPU,CPU通过同一I/O单元IO1将配置数据发送给第一事件生成器EG1,以便使第一事件生成器针对第二传输阶段TP2得到配置。CPU还通过第二I/O单元IO2,将数据传输给第一事件操作器EU1,第一事件操作器在第二传输阶段TP2期间被传输给读取单元L。
在这时,事件生成器EG1在其第二配置中,又对第一和第二信号序列SL和SZ的出现在传输线路W上的组合SLZ进行滤波,并且将其继续导送给第二事件生成器EG2,一旦发现第二传输阶段TP2结束时,第二事件生成器产生第二事件通知e2。第二事件通知e2由通过第一I/O单元IO1传输给CPU,第一I/O单元通过同一I/O单元IO1将配置数据发送给第一事件生成器EG1,以便对第一事件生成器再次针对第一传输阶段TP1进行配置。通过第二I/O单元IO2,将第一事件操作器EU1复位,并且终止第二信号序列SZ的传输。
由此,借助于事件系统实现的是,对数据传输加以控制,而不对微型处理器MP产生显著负担。但是,借助于事件系统也能够处理较为复杂的传输过程。例如,能够借助于事件生成器EG对由读取单元L传输的数据进行检测。
由此,利用事件系统ES的事件模块的相应设计,能够将数据在受任意传输协议支持的情况下,双向或单向地、同步或非同步地在通信单元L与Z之间传输。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在第一通信单元(L)与至少一个第二通信单元(Z)之间、在彼此同步或非同步地跟随的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传输阶段(TP1、TP2)内对信号、特别是数据信号进行传输的方法,第二通信单元包括: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存储器单元(M),在存储器单元中存有操作程序(OP);以及至少一个第一事件生成器(EG1),所述第一事件生成器对通过传输线路(W)在两个通信单元(L、Z)之间传输的信号序列(SL、SLZ)独立于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地加以监控,并且针对在数据传输期间根据所应用的传输协议出现的事件而产生事件通知(e1、e2),事件通知被传输给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和/或至少一个第一事件操作器(EU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传输阶段(TP1)期间,将第一信号序列(SL)从第一通信单元(L)传输至第二通信单元(Z),并且在第二传输阶段(TP2)期间,将第二信号序列(SZ)从第二通信单元(Z)传输至第一通信单元(L),第二信号序列在第二通信单元(Z)中,由中央处理器单元(CPU)或第一事件操作器(EU1)产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获取传输阶段(TP1、TP2)的变换,对第一信号序列(SL)加以监控,获取相对应的包络(EV)的边缘,并且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第一和第二事件通知(e1、e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一事件生成器(EG1)包括能够控制的滤波器(LPF),所述滤波器针对每个传输阶段(TP1、TP2)根据需要得到配置,并且所述滤波器在每个传输阶段(TP1、TP2)期间,对在传输线路(W)上出现的信号序列(SL、SZ)进行滤波,并且形成经滤波的信号(SF),所述信号从干扰和第二信号序列(SZ)中脱离出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第二事件生成器(EG2),第二事件生成器对出现在传输线路(W)上的信号序列(SL、SZ)或经过滤的信号(SF)加以监控并且获取信号边缘,信号边缘以信号形式传达传输阶段(TP1、TP2)的变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事件生成器(EG2)包括第一计时单元(C1),经滤波的信号(SF)输送给第一计时单元,并且第一计时单元当出现输入信号(SF)的边缘升高的情况或者达到超时时,分别复位,其中,针对计时单元(C1)的每次复位,对信号序列(SL、SLZ)在传输线路(W)上的状态或经滤波的信号(SF)进行扫描,获取状态变化,并且形成与之相对应的、第一或第二事件通知(e1、e2)。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事件操作器(EU1)借助于第一事件通知(e1)启动并且产生第二信号序列(SZ),直至第一事件操作器借助于第二事件通知(e2)停住和/或低通滤波器(LPF)的极限频率在第一事件生成器(EG1)中在结束第一传输阶段(TP1)之后,借助于第一事件通知(e1)降低并且在第二传输阶段(TP2)结束之后,借助于第二事件通知(e2)提高,使得低通滤波器(LPF)的极限频率在第二传输阶段(TP2)内,处在第二信号序列(SZ)的频率以下,并且能够截止第二信号序列。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二事件操作器(IO1)配置为输入/输出单元,并且事件通知(e1、e2)优选通过打断输入端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和/或第二事件处理器(IO2)配置为输入/输出单元,并且将处理器信号继续传输给第一或另一事件操作器(EU1)。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事件生成器(EG)的事件通知(e1、e2)和/或事件操作器(EU)的动作通过事件管理器(EM)彼此交换,和/或事件生成器(EG)的事件通知通过事件管理器(EM)传输至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和/或中央处理器单元(CPU)的数据和指令通过事件管理器(EM)传输至事件操作器(EU)。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于事件生成器(EG)中的至少一个,对第二通信单元(Z)的所属的地址在第一信号序列(SL)内的出现进行检测,当在第一信号序列(SL)进行数据传输期间针对其他事件检测到所述地址之后,产生事件通知(e1、e2),事件通知触发了第二信号序列(SZ)从第二通信单元(Z)向第一通信单元(L)的传输。
11.一种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的方法、在第一通信单元(L)与至少一个第二通信单元(Z)之间传输数据的装置,第二通信单元包括: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存储器单元(M),在存储器单元中存有操作程序(OP);以及至少一个独立于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工作的第一事件生成器(EG1),借助于第一事件生成器能够对通过传输线路(W)在两个通信单元(L、Z)之间传输的信号序列(SLZ)加以监控,并且针对数据传输期间对于所应用的传输协议关键的事件,能够生成事件通知(e1、e2),事件通知能够传输给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和/或传输给至少一个事件操作器(EU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通信单元(L)是读取单元,借助于读取单元,在第一传输阶段(TP1)期间,能够将直流电压信号或交流电压信号作为第一信号序列(SL)传输给第二通信单元(Z),第二通信单元设计为计数器单元,借助于计数器单元,在第二传输阶段(TP2)期间,能够将第二信号序列(SZ)中的计数器数据传输至读取单元(L)。
13.一种用于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传输数据的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的计数器单元(Z),包括: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存储器单元(M),在存储器单元中存有操作程序(OP);以及至少一个独立于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工作的第一事件生成器(EG1),借助于第一事件生成器能够对通过传输线路(W)在两个通信单元(L、Z)之间传输的信号序列(SLZ)加以监控,并且针对数据传输期间对于所应用的传输协议关键的事件,能够生成事件通知(e1、e2),事件通知能够传输给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和/或传输给至少一个事件操作器(EU1)。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计数器单元(Z),其特征在于,计数器单元(Z)具有多个事件生成器(EG1、IO2)和多个事件操作器(EU2、IO1),所述事件生成器和事件操作器一方面设置用于控制数据传输,另一方面设置用于与中央处理器单元(CPU)进行通信。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计数器单元(Z),其特征在于,事件生成器(EG1、IO2)和事件操作器(EU2、IO1)以及中央处理器单元(CPU)整合在处理器模块(PM)中。
CN201680034395.4A 2015-06-19 2016-06-16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数单元 Active CN1077436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5172905.0A EP3107218B1 (de) 2015-06-19 2015-06-19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atenübertragung sowie zählereinheit
EP15172905.0 2015-06-19
PCT/EP2016/063817 WO2016202896A1 (de) 2015-06-19 2016-06-16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atenübertragung sowie zählereinhei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43689A true CN107743689A (zh) 2018-02-27
CN107743689B CN107743689B (zh) 2021-10-22

Family

ID=53483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4395.4A Active CN107743689B (zh) 2015-06-19 2016-06-16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数单元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1269B2 (zh)
EP (1) EP3107218B1 (zh)
CN (1) CN107743689B (zh)
DK (1) DK3107218T3 (zh)
ES (1) ES2950382T3 (zh)
LT (1) LT3107218T (zh)
PL (1) PL3107218T3 (zh)
PT (1) PT3107218T (zh)
WO (1) WO20162028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3001A (zh) * 2021-08-20 2021-11-19 平头哥(杭州)半导体有限公司 安全保护组件和相关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17633A2 (en) * 2006-04-05 2007-10-18 Echelon Corporation Receiver particularly for a meter-bus
CN101351803A (zh) * 2005-11-15 2009-01-21 阔德逻辑控制公司 用于多通道计量的装置和方法
CN202475383U (zh) * 2012-03-13 2012-10-03 北京嘉洁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Bus主站电路
CN103077142A (zh) * 2012-12-28 2013-05-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简易的总线传输协议的通信方法
US20140223908A1 (en) * 2012-02-14 2014-08-14 Coldunell Limited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75863A (en) * 1985-03-20 1987-06-23 International Mobile Machines Corp. Subscriber RF telephone system for providing multiple speech and/or data signals simultaneously over either a single or a plurality of RF channels
DE19922603A1 (de) 1999-05-17 2000-11-23 Elster Produktion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Fernablesen eines Verbrauchszählers
JP4456432B2 (ja) * 2004-08-02 2010-04-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準信号を用いて同期伝送を行う装置および方法
US20080046706A1 (en) * 2006-08-15 2008-02-21 Tyan Computer Corporation Remote Monitor Module for Computer Initialization
JP5375929B2 (ja) * 2011-11-04 2013-12-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US9535875B2 (en) * 2012-10-04 2017-01-03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within embedded systems
JP6801959B2 (ja) * 2012-12-13 2020-12-16 コーヒレント・ロジックス・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同期型デジタル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オンチップクロックの自動的な選択
EP3045987B1 (en) * 2013-10-15 2020-12-16 Omron Corpor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JPWO2016084391A1 (ja) * 2014-11-27 2017-04-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GB2551685B (en) * 2016-02-16 2019-12-11 Toshiba Kk An optical device, a transmitter for a quantum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quantum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1803A (zh) * 2005-11-15 2009-01-21 阔德逻辑控制公司 用于多通道计量的装置和方法
WO2007117633A2 (en) * 2006-04-05 2007-10-18 Echelon Corporation Receiver particularly for a meter-bus
US20140223908A1 (en) * 2012-02-14 2014-08-14 Coldunell Limited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CN202475383U (zh) * 2012-03-13 2012-10-03 北京嘉洁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Bus主站电路
CN103077142A (zh) * 2012-12-28 2013-05-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一种简易的总线传输协议的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LT3107218T (lt) 2023-08-10
US10491269B2 (en) 2019-11-26
CN107743689B (zh) 2021-10-22
WO2016202896A1 (de) 2016-12-22
DK3107218T3 (da) 2023-07-24
ES2950382T3 (es) 2023-10-09
PT3107218T (pt) 2023-07-18
PL3107218T3 (pl) 2023-10-09
EP3107218B1 (de) 2023-06-14
EP3107218A1 (de) 2016-12-21
US20180102810A1 (en) 2018-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42207B1 (en) Communication adapter apparatus
CN104917264B (zh) 无线电力传输设备以及无线电力传输方法
CN102749890B (zh) 一种dcs控制模块的冗余方法
CN102207529A (zh) 一种可判断电池组采样线断线的电压采样装置及采样方法
CN103430417B (zh) 设置型充电系统
KR101977748B1 (ko) 센싱 칩,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CN103514724A (zh) 一种数据采集器的自适应配置方法
JP5867605B2 (ja) 故障診断システム、故障診断装置及び故障診断方法
CN104115416A (zh) 电力线通信设备和方法以及使用电力线通信设备和方法的负载电力监测设备和方法
CN210405343U (zh) 空调器家庭总线测试系统
CN107743689A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计数单元
CN103311987A (zh) 基于pwm信号电平比较的充电枪连接状态判别电路
WO2013073001A1 (ja) 故障検出方式およびその方式に使用する子局ターミナル
CN201364137Y (zh) 桥梁应变信号调理器
CN107305970A (zh) 数据传输处理方法、电池检测单元和电源管理系统
JP2018098902A (ja) 監視システムおよび監視装置
CN105357040B (zh) 一种环形载most网络断环检测的方法及系统
CN105937129A (zh) 洗衣机及其通信控制系统
US10666094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power transmitting terminal, power receiving terminal and detection method
CN109217738A (zh) 一种四轴集成的伺服驱动器及伺服驱动控制方法
KR101801983B1 (ko) 위상 검출을 위한 원격 검침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11918407U (zh) 直流充电桩功率分配一进四出开关模块装置
CN102325032B (zh) 一种可供电实时通讯的方法
CN112769772A (zh) 一种空调用协议转换装置及空调控制系统
CN109245298B (zh) 一种关断控制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