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1854A -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11854A CN107711854A CN201711218294.5A CN201711218294A CN107711854A CN 107711854 A CN107711854 A CN 107711854A CN 201711218294 A CN201711218294 A CN 201711218294A CN 107711854 A CN107711854 A CN 1077118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ophene
- lactams
- isolonglifolene
- gloomy
- cop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7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 A01N43/8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nitrogen atoms and oxygen or sulfur atoms as ring hetero atoms five-membered rings with three ring hetero atom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01N43/34—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01N43/46—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rings with more than six memb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及杀菌剂,其活性成分包括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其中,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重量比为(20~1):(1~40);其中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杀菌剂,以重量计含有0.1~90%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其余为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和载体。本发明的复配组合物适合于防治作物上常见的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扩大防治谱,延缓抗药性、减少药剂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农业害虫的抗性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病害化学防治的延续、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不科学使用农药,病菌的抗性日益严重,产生抗性的病菌种类不断增多。特别是细菌性病害,抗性程度高,抗性发展速度快。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21世纪,从植物资源中寻找和挖掘新的天然药物应用于医学或农业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研究课题。采用传统的合成方法合成具有良好活性的杀菌剂越来越难,而且这种合成出来的杀菌剂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抗药性和污染环境等,比如DDT、六六六有机氯等农药由于对环境破坏性较强而逐渐退出市场或者被淘汰。因此,研发和创制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药物成为医药学和农药学研究的热点。肟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比如作为杀菌剂、抗真菌剂、除草剂等,且具有低毒性、低残留、高活性等优点,广泛的吸引了科学工作的研究兴趣。最近,人们发现1,2,3,4,5,6-六氢-1,1,5,5-四甲基-7H-2,4α–亚甲基萘-7-酮(异长叶烯酮)对抑制酪氨酶和抗乳腺癌具有较好的活性,并且异长叶烯酮对预防扁虱和蚊虫叮咬非常有效,效果优于传统的避蚊胺。
噻森铜具有高效、广谱、较为安全的杀菌作用,对细菌、真菌等都有较好杀菌作用。但因其长时间使用,单用其防治作物病害,防治效果不理想,且病害对其也产生了一定抗药性。因此,需要研制出一种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复配组合物。
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结构式如下:
该化合物的制备工艺步骤:以异长叶烯酮为原料,通过加成消除反应合成异长叶烯酮肟,再由异长叶烯酮肟进行Beckmann重排反应应制备得到所述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
发明内容
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过大量的试验表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细菌性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抑制作用。能抑制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普通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真菌如黒曲霉菌、玉米大斑菌、玉米纹枯、香蕉莲格菌、香蕉炭疽等;对蚜虫及稻飞虱等虫害表现出优越的杀虫作用。该化合物具有高效、广谱、使用安全的特点,是具有开发为大吨位产品的潜质的杀菌剂。急性毒性和环境毒性试验表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属于低毒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然而,一种新药的出现,如果长期单一使用,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抗性,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这种新型杀菌剂也不例外,且单剂使用,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难取得其最佳效果。因此,通过复配渠道,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复配是提高防治作物病害的效果,且延缓抗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该复配组合物相对于单剂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减少农药的用药量,同时延缓病原菌对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抗药性。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所述复配组合物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为活性成分。
以上所述的复配组合物中,所述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的重量比为(20~1):(1~40)。
以上所述的复配组合物中,所述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的重量比优选为(5~1):(1~2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杀菌剂,以重量计含有0.1~90%以上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其余为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和载体。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杀菌剂中优选以重量计含有1~80%以上所述的复配组合物。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助剂包括表面活性剂、润湿分散剂,必要时还可加入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消泡剂、成膜剂、种子干粉处理剂等,还可以包括本行业常用的其他助剂。
制备实施例中所用表面活性剂选自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00#),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T-85,脂肪醇聚氧乙烯醚JFC,烷基酚与环氧乙烷缩合物系列包括OP-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包括NP-10、NP-15,苯乙烯基苯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型聚醚33#,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包括601#、602#、603#,双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606#。
制备实施例中所用分散剂选自二异丁基萘磺酸钠(简称拉开粉)、亚甲基双荼磺酸钠(简称NNO)、丙烯酸与丙酰胺共聚物(简称DA)、亚甲基双甲基萘磺酸钠(简称MF)、聚丙烯酸钠(简称DC)、脱糖并分级的木质素磺酸钠(简称M-9)、脱糖缩合改性的木质素磺酸钠(简称M-10)、木质素磺酸盐(简称M-11)、聚羧酸衍生物(简称CF)、木质素磺酸钠(简称M-14)。
润湿剂为十二烷基硫酸钠(K12)、EO/PO嵌段聚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乙氧基化合物、烷基萘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
成膜剂选自: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钠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所述的载体可以是固体或液体,通常用于配制杀菌剂组合物的任何载体均能使用。
所述固体载体选自高岭土、陶土、膨润土、硅藻土、白炭黑、泥土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液体载体为溶剂油150#、甲基萘、丙酮中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剂可以按照本领域通用的方法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乳油、种衣剂,还可配制成本领域的其他剂型。
作为剂型的优选,所述杀菌剂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乳油、种子干粉处理剂。
本发明提供的复配组合物和杀菌剂适合用于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同时还可兼治真菌性病害。其中本发明的生测实施例中的细菌性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桔溃疡病、棉花枯萎病;真菌性病害为辣椒炭疽病。本发明提供的复配组合物和杀菌剂适用的病害种类不仅局限于此。
本发明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和杀菌剂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1)本发明的复配组合物中两种活性成分复配在一定配比范围内表现出优良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大于120。
(2)本发明的杀菌剂杀菌效果较其单剂有明显的提高,比两个单剂的防治效果高,且具有持效性长的特点,持效期达14天。
(2)扩大防治谱,降低了使用剂量,本发明的杀菌剂用于相对于对比单剂减少了5g/667m2,减少农民用药成本。
(3)利用两种活性成分对病原菌不同的作用方式、不同的作用机理进行合理地混配,可以使得作物抗性增强与抑制病原菌相辅相成,既延长了农药使用寿命,又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同时减弱细菌与真菌病原的侵染和扩散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制备方法仅仅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构思前提下对本发明制备方法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以下所列制备实施例,表面活性剂和分散剂均采用其简称或商品代号。
一、可湿性粉剂的配制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噻森铜、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散剂、白炭黑、固体载体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搅拌30min,得到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可湿性粉剂。
二、干悬浮剂的配制
将表面活性剂、水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载体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然后干燥粉碎,最后加入超微粉碎的噻森铜,混合均匀,即得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干悬浮剂
三、水分散粒剂的配制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噻森铜、润湿剂、分散剂、白炭黑、固体载体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搅拌30min,经捏合,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得到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水分散粒剂。
四、乳油的配制
将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加入有机溶剂溶解,搅拌均匀后得到透明的混合液,即制得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乳油。
五、种子干粉处理剂
将分散剂、水、成膜剂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加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固体载体在磨球机中磨球2~3小时,然后干燥粉碎,最后加入超微粉碎的噻森铜,混合均匀。经捏合,即得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的种子干粉处理剂。
本发明组合物除可以配成以上剂型外,还可以制成微胶囊悬浮剂、注干剂、超低容量等多种剂型。
为了明确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单用和混用时对作物细菌性病害以及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本专利发明人做了较详细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验证试验。
本发明的复配组合物,它们之间组合对病害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而不仅仅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相加,具体用以下生物测定实施例加以说明。
生物活性实施例
室内生测试验数据采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并评价混用效果。
毒力指数TI(B)=(标准剂A的EC50÷B剂的EC50)×100
实际毒力指数ATI(AB)=(A的EC50÷AB的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B)=TI(A)×A在混剂中的百分数+TI(B)×B在混剂中的百分数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评价标准为:共毒系数≥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一
试验方法:采用离体浊度法测定,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浓度,将各药剂分别加入到NA液体培养基中,梯度稀释制成含药培养基,接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后置于28℃振荡培养24h左右,用浊度仪测定其浊度(浊度与菌量的变化成正相关),根据空白对照的浊度和处理的浊度计算各药剂处理对细菌生长繁殖的抑制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CTC值,试验结果分析依据采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来评价混用效果,测定结果见表1。
表1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成分 | EC50(μg/ml) | ATI | TTI | CTC |
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以下简称A) | 9.73 | 100.00 | / | / |
噻森铜(以下简称B) | 34.05 | 28.58 | / | / |
A:B=30:1 | 8.63 | 112.75 | 97.70 | 115.41 |
A:B=25:1 | 8.34 | 116.67 | 97.25 | 119.96 |
A:B=20:1 | 8.02 | 121.32 | 96.60 | 125.59 |
A:B=15:1 | 7.56 | 128.70 | 95.54 | 134.72 |
A:B=10:1 | 7.38 | 131.84 | 93.51 | 141.00 |
A:B=8:1 | 7.15 | 136.08 | 92.06 | 147.81 |
A:B=5:1 | 7.21 | 134.95 | 88.10 | 153.19 |
A:B=2:1 | 7.23 | 134.58 | 76.19 | 176.63 |
A:B=1:1 | 7.77 | 125.23 | 64.29 | 194.79 |
A:B=1:4 | 12.24 | 79.49 | 42.86 | 185.47 |
A:B=1:6 | 14.56 | 66.83 | 38.78 | 172.33 |
A:B=1:10 | 16.68 | 58.33 | 35.07 | 166.34 |
A:B=1:20 | 20.79 | 46.80 | 31.98 | 146.36 |
A:B=1:30 | 23.61 | 41.21 | 30.88 | 133.46 |
A:B=1:40 | 26.27 | 37.04 | 30.32 | 122.17 |
A:B=1:45 | 27.38 | 35.54 | 30.13 | 117.95 |
A:B=1:50 | 29.31 | 33.20 | 29.98 | 110.74 |
由测定结果表1可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按重量比为(20~1):(1~40)范围内复配,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增效作用,各处理的共毒系数大于120,其中当两者按重量比为(5~1):(1~10)复配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协同增效作用尤为显著,各处理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55。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二
试验方法:试验参考《农药生物测定技术》(陈年春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及《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本试验采用抑菌圈法。在无菌操作台上,将NA培养基倒入NA平板上,晾干后,取0.1ml的柑橘溃疡病菌菌悬液用涂布棒均匀地涂于NA平板上。晾干后,用直径7mm的打孔器在平板中央打孔,接着取100μl药液于小孔中。每个浓度5个重复。以小孔中加入无菌水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处理后放在28±0.5℃的恒温箱无菌培养,2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抑菌圈直径(以毫米为单位),并计算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抑制率。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然后按孙云沛法(CTC)计算来评价混用效果,用EC50值计算共毒系数,测定结果见表2。
表2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防治柑橘溃疡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成分 | EC50(μg/ml) | ATI | TTI | CTC |
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以下简称A) | 5.28 | 100.00 | / | / |
噻森铜(以下简称B) | 35.79 | 14.75 | / | / |
A:B=30:1 | 4.96 | 106.45 | 97.25 | 109.46 |
A:B=25:1 | 4.66 | 113.30 | 96.72 | 117.15 |
A:B=20:1 | 4.33 | 121.94 | 95.94 | 127.10 |
A:B=17:1 | 4.21 | 125.42 | 95.26 | 131.65 |
A:B=14:1 | 3.99 | 132.33 | 94.32 | 140.30 |
A:B=9:1 | 3.51 | 150.43 | 91.48 | 164.45 |
A:B=5:1 | 3.33 | 158.56 | 85.79 | 184.82 |
A:B=2:1 | 3.18 | 166.04 | 71.58 | 231.95 |
A:B=1:1 | 3.02 | 174.83 | 57.38 | 304.72 |
A:B=1:3 | 4.94 | 106.88 | 36.06 | 296.36 |
A:B=1:6 | 8.55 | 61.75 | 26.93 | 229.31 |
A:B=1:10 | 13.33 | 39.61 | 22.50 | 176.02 |
A:B=1:20 | 18.02 | 29.30 | 18.81 | 155.75 |
A:B=1:36 | 21.41 | 24.66 | 17.06 | 144.58 |
A:B=1:40 | 24.94 | 21.17 | 16.83 | 125.78 |
A:B=1:45 | 28.55 | 18.49 | 16.61 | 111.37 |
A:B=1:50 | 32.66 | 16.17 | 16.42 | 98.43 |
由测定结果表2可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按表2中比例复配,其中除以30:1、1:50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小于120以外,当两者在重量比为(20~1):(1~40)配比范围内复配防治柑橘溃疡病具有增效作用,各处理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其中两者按重量比为(5~1):(1~10)复配后防治柑橘溃疡病协同增效作用尤为显著,各处理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66。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三
试验方法: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移液管吸取预先熔化的灭菌培养基36ml于无菌锥形瓶中,再加入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的药液4ml,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4个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平板,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为空白对照。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打取菌饼,用接种针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下,盖上皿盖,置于26℃恒温箱中保湿培养。当空白对照的菌落直径占到皿径的一半以上时,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来评价混用效果,测定结果见表3。
表3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防治棉花枯萎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由测定结果表3可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按表3中比例复配,其中除以30:1、1:50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小于120以外,其它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两者在重量比为(20~1):(1~40)配比范围内复配防治棉花枯萎病具有增效作用;特别当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重量比为(5~1):(1~10)时,各处理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65,增效尤为显著。
室内毒力测定实施例四
试验方法:将培养好的病原真菌孢子用去离子水从培养基上洗脱、过滤,制备成每毫升含有1×105~1×107个孢子的孢子悬浮液,备用。
制备药剂母液,用0.1%吐温80水溶液稀释成相应的浓度。用移液枪吸取等量(各0.5ml)的药液和孢子悬浮液于小试管中,混合均匀。用微量加样器吸取上述混合液滴到凹玻片上,然后架放于带有浅层水的培养皿中,加盖后于26℃恒温箱中保湿培养。每处理4次重复,并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当空白对照孢子萌发率达到90%以上时,调查各处理孢子萌发数,并记录调查总数,计算孢子萌发率及相对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的几率值作回归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来评价混用效果,测定结果见表4。
表4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防治辣椒炭疽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由测定结果表4可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按表4中比例复配,其中除以30:1、1:50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小于120以外,其它比例复配时共毒系数都大于120,说明在两者在重量比为(20~1):(1~40)配比范围内复配防治辣椒炭疽病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当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重量比比为(5~1):(1~10)时,各处理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52,增效尤为显著。
田间药效试验实施例:
对照药剂1:20%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干悬浮剂
对照药剂2:42%噻森铜可湿性粉剂,市购。
田间药效实施例一: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根据《GB/T 17980.105-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05部分:杀菌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试验。
试验方法:直播水稻,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初期第一次施药,共施药2次,每个小区50m2,重复4次。调查时间于药前调查病情指数,第二次药后7d、14d调查病情指数,计算其防效,如表5所示。
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五点平行取样的方法,每点25丛(秧苗100株)。
分级方法:
0级:叶片无病斑;
1级:叶片仅有小点半透明水渍状病斑,占叶面积的1%以下;
3级:叶片有零星短而窄条病斑,占叶面积的1%~5%;
5级:叶片病斑较多,占叶面积6%~25%;
7级:叶片上病斑较密,占叶面积26%~50%;
9级:叶片病斑密布,占叶面积51%以上,叶片变橙褐色、卷曲、枯死。
病指计算公式:
式中: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表5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5可知,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进行防治,从防效上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相对于单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第二次药后7d、14d各个处理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有效成分用药量更少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噻森铜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14d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药量20g/667m2)均明显高于单剂;并且在14d仍能达79.12%以上的防效,持效期长。说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不仅对稻细菌性条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用药成本降低,同时也说明二者复配使用增效明显。
田间药效实施例二:防治柑橘溃疡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根据《GB/T 17980.103-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03部分:《杀菌剂防治柑橘溃疡病》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试验
试验方法:在柑橘溃疡病期开始第一次施药,共施药2次,每个小区3株,重复4次。调查时间于药前调查病情指数,第二次药后7d、14d调查病情指数,计算其防效,如表6所示。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两株,每株按东西南北中五点取样,每点调查两个枝梢上的全部叶片。
叶片严重度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每叶1个~5个病斑;
3级,每叶6个~10个病斑;
5级,每叶11个~15个病斑;
7级,每叶16个~20个病斑;
9级,每叶21个以上病斑。
病指计算公式:
式中: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表6防治柑橘溃疡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6可知,在柑橘溃疡病发病初期进行防治,从防效上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相对于单剂对柑橘溃疡病在第二次药后7d、14d各个处理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有效成分用药量更少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噻森铜防治柑橘溃疡病的14d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药量20g/667m2)均明显高于单剂;并且在14d仍能达82.35%以上的防效,持效期长。说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不仅对柑橘溃疡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用药成本降低,同时也说明二者复配使用增效明显。
田间药效实施例三:防治棉花枯萎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根据《GB/T 17980.92-200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92部分:杀菌剂防治棉花黄、枯萎病》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试验。
试验方法:于棉花枯萎病发生初期第一次施药,共施药2次,每个小区50m2,重复4次。调查时间于第二次药后7d、14d调查病情指数,计算其防效,如表7所示。
调查方法: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调查,每点查20株,按枯萎病方法记录各级病株数及调查总株数。
分级方法:
0级:健株;
1级:病株叶片有10%以下显病状,叶片表现淡黄色不规则病斑;
3级:病株叶片有11%~25%显病状,叶片主脉长生淡黄色不规则病斑;
5级:病株叶片有26%~50%显病状,病斑的颜色大部分变成黄色和黄褐色,叶片边缘有卷枯;
7级:病株叶片有51%以上显病状,病斑大多数显黄褐色,叶片边缘卷枯,有少数叶片凋落;
9级:病株叶片脱落成光杆及植株死亡,有时出现急性萎蔫死亡症状。
病指计算公式:
式中: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表7防治棉花枯萎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7可知,在棉花枯萎病发病初期进行防治,从防效上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相对于单剂防治棉花枯萎病在第二次药后7d、14d各个处理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有效成分用药量更少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噻森铜防治棉花枯萎病的14d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药量20g/667m2)均明显高于单剂;并且在14d仍能达80.99%以上的防效,持效期长。说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不仅防治棉花枯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用药成本降低,同时也说明二者复配使用增效明显。
田间药效实施例四:防治辣椒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根据《GB/T 17980.33-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33部分: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试验。
试验方法:于辣椒炭疽病发生初期第一次施药,共施药2次,每个小区50m2,重复4次。调查时间于第二次药后7d、14d调查病情指数,计算其防效,如表8所示。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50个果实,以病斑面积占整个果实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3%~8%;
5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9%~15%;
7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16%~25%;
9级:病斑面积占果实面积的25以上。
病指计算公式:
式中: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后的病情指数。
表8防治辣椒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8可知,在辣椒炭疽病发病初期进行施药,从防效上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相对于单剂防治辣椒炭疽病在第二次药后7d、14d各个处理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有效成分用药量更少的情况下,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噻森铜防治辣椒炭疽病的14d防治效果(有效成分用药量20g/667m2)均明显高于单剂;并且在14d仍能达72.53%以上的防效,持效期长。说明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复配不仅防治辣椒炭疽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用药成本降低,同时也说明二者复配使用增效明显。
Claims (7)
1.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配组合物以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为活性成分;其中,所述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的重量比为(20~1):(1~4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与噻森铜的重量比为(5~1):(1~20)。
3.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计含有0.1~90%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复配组合物,其余为农药上可接受的助剂和载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以重量计含有1~80%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复配组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杀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乳油、种子干粉处理剂。
6.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复配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配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及真菌性病害。
7.权利要求3~5任一所述的杀菌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剂用于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及真菌性病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18294.5A CN107711854A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18294.5A CN107711854A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11854A true CN107711854A (zh) | 2018-02-23 |
Family
ID=61219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218294.5A Pending CN107711854A (zh) | 2017-11-28 | 2017-11-28 |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711854A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22116A (zh) * | 2014-09-16 | 2014-12-24 | 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 | 含噻森铜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
CN106588772A (zh) * | 2016-12-19 | 2017-04-26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重松节油长叶烯衍生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
-
2017
- 2017-11-28 CN CN201711218294.5A patent/CN10771185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22116A (zh) * | 2014-09-16 | 2014-12-24 | 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 | 含噻森铜的农用杀菌组合物 |
CN106588772A (zh) * | 2016-12-19 | 2017-04-26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重松节油长叶烯衍生物及其制备和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61399B (zh) |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3749441A (zh) | 一种玫烟色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2657186B (zh) |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与丙硫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53132B (zh) |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1653121A (zh) | 一种含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4488895B (zh) |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三氯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 | |
CN105010315A (zh) | 一种含啶虫脒和丁硫克百威的可分散油悬浮剂及应用 | |
CN101496518B (zh) | 丁香酚、腈菌唑复配杀菌剂防治作物炭疽病 | |
CN107711854A (zh) |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噻森铜的复配组合物 | |
CN104886122B (zh) | 含毒氟磷和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物及杀菌剂 | |
CN103858885B (zh) | 防治苹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7743961A (zh) |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氯溴异氰尿酸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 |
CN102349523A (zh) | 一种含有乙嘧酚磺酸酯的高效杀菌组合物 | |
CN105076152B (zh) |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886123B (zh) | 一种含毒氟磷和氟啶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杀菌剂 | |
CN105230639A (zh) | 一种含有苦参碱和春雷霉素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4488926A (zh) |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噻呋酰胺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 |
CN104381267B (zh) | 一种杀菌组合物 | |
CN104938514B (zh) | 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植物源化合物增效组合物 | |
CN104522005B (zh) | 含硫代苯甲酰胺的农药组合物 | |
CN103875674B (zh) | 杀菌组合物 | |
CN107897189A (zh) |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琥胶肥酸铜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 |
CN106719744A (zh) |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5104385A (zh) |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7711879A (zh) | 一种含异长叶烯酮肟内酰胺和毒氟磷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23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