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67230B - 具有摩擦离合器的机动车驱动系和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摩擦离合器的机动车驱动系和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67230B
CN107667230B CN201680032293.9A CN201680032293A CN107667230B CN 107667230 B CN107667230 B CN 107667230B CN 201680032293 A CN201680032293 A CN 201680032293A CN 107667230 B CN107667230 B CN 107667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iction clutch
pressure plate
clutch
friction
cou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22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67230A (zh
Inventor
C·拉贝尔
M·芬肯策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7667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7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67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67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0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 F16D13/71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in which the clutching pressure is produced by springs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3/00Friction clutches
    • F16D13/58Details
    • F16D13/70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 F16D2013/706Pressure members, e.g. pressure plates, for clutch-plates or lamellae; Guiding arrangements for pressure members the axially movable pressure plate is supported by leaf springs

Abstract

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系,具有:至少一个内燃发动机,其被构造用于沿单一旋转方向驱动发动机轴;和摩擦离合器,其输入侧间接地或直接地与发动机轴连接,并且其输出侧间接地或直接地与变速器的输入轴连接,摩擦离合器的输入侧至少具有离合器壳(13)、对压板(14)以及挤压板(15),挤压板至少相对于对压板能在摩擦离合器的轴向上受限地移位,且挤压板借助在摩擦离合器的周向上分布布置的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的板簧(19)抗扭转地附接在离合器壳(13)和/或对压板(14)上,摩擦离合器的输出侧具有至少一个离合器盘(16),离合器盘在所述摩擦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下摩擦锁合地夹紧在对压板和挤压板之间,通过一操纵装置施加的接合力分量附加地作用到挤压板上,板簧如此设置在离合器壳和挤压板和/或在对压板和挤压板之间,以便在接合状态下板簧在驱动发动机轴的旋转方向上产生一个另外的接合力分量,通过所述另外的接合力分量使得在摩擦离合器的轴向方向上作用到挤压板上的分离力分量减小。

Description

具有摩擦离合器的机动车驱动系和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 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系,其具有:至少一个内燃发动机,所述内燃发动机构造为沿单一旋转方向驱动发动机轴;摩擦离合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
背景技术
由DE3742056A1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其具有离合器壳、对压板和挤压板。所述挤压板相对于对压板以及离合器壳能在摩擦离合器的轴向方向上受限的移位并且借助在摩擦离合器的周向上分布地设置的施加分离力分量的板簧抗扭转地附接在离合器壳上。此外,所述摩擦离合器具有离合器盘,在所述摩擦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中所述离合器盘在所述对压板和所述挤压板之间摩擦锁合地夹紧,附加的通过构造为碟形弹簧的操纵装置施加的接合力分量作用到所述挤压板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给出一种具有摩擦离合器的机动车驱动系以及一种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其能实现传递更高的扭矩。
这一任务根据本发明通过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系被解决,其具有:至少一个内燃发动机,所述内燃发动机被设置用于沿单一旋转方向驱动发动机轴;和摩擦离合器,所述摩擦离合器的输入侧间接或直接与所述发动机轴连接,并且其输出侧间接或直接与变速器的输入轴连接,其中,所述摩擦离合器的输入侧至少具有离合器壳、对压板和挤压板,所述挤压板至少相对于所述对压板能在摩擦离合器的轴向方向上受限地移位,并且所述挤压板借助在摩擦离合器的周向方向上分布地布置的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的板簧抗扭转地连接在离合器壳和/或对压板上,并且所述摩擦离合器的输出侧具有至少一个离合器盘,所述离合器盘在所述摩擦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下摩擦锁合地夹紧在所述对压板和挤压板之间,并且通过一操纵装置施加的接合力分量附加地作用到所述挤压板上,其中,所述板簧如此设置在离合器壳和挤压板之间和/或在对压板和挤压板之间,以便在接合状态下所述板簧在驱动发动机轴的旋转方向上产生一个另外的接合力分量,通过所述另外的接合力分量使得在摩擦离合器的轴向方向上作用到挤压板上的分离力分量减小。
因此,能通过摩擦离合器被传递的力矩可增大,因为板簧设置在驱动系或摩擦离合器的力矩流中,这意味着,只要挤压板与离合器盘的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形成贴靠,就在内燃发动机的牵引运行中产生一个附加的接合力分量,通过这一接合力分量所述挤压板的挤压力被增大。在此为了防止板簧弯折,不同的措施可单独地或组合地设置。例如可增加板簧的厚度。这样也是可行的:增加每个板簧组中板簧的数量。还可通过卷边,构成材料凸起或者材料后缩增强有危险的部位。此外也是可行的:利用挤压板侧铆接板簧来避免板簧弯折,例如通过相应的坐放头或铆钉头能与离合器壳侧的通孔或缺口形成贴靠。也可在其上铆接有所述板簧的挤压板或挤压板凸耳侧上设置相应的离合器壳侧的支撑件,例如借助额外的板簧或者类似部件。
特别有利的是:所述板簧,在从所述摩擦离合器的对压板到挤压板的视线方向上看,沿发动机轴的旋转方向下降地倾斜,其中,至少在摩擦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下,所述板簧之一在离合器壳上的固定点在摩擦离合器的轴向方向上与同一个板簧在挤压板上的、在发动机轴旋转方向上跟随的固定点相比更加远离对压板。替代地或附加地,至少在摩擦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下,所述板簧之一在挤压板上的固定点在摩擦离合器的轴向方向上与同一个板簧在对压板上的、在发动机轴的旋转方向上跟随的固定点相比更加远离对压板。如果设置在驱动系中的摩擦离合器被如此定向,即相对地球的重力场所述对压板在下面,所述离合器盘设置在其上并且所述挤压板设置在其上,则板簧在离合器壳和挤压板之间和/或在对压板和挤压板之间,在由摩擦离合器的外部区域朝向摩擦离合器的旋转轴线的视线方向上看,由左上方相右下方下降地设置。由此,所述板簧在传递牵引扭矩时以剪力或曲屈力被加载并且作用为挤压力增强。所述设置具有以下优点:在摩擦离合器磨损状态的情况下,变小的作用挤压力通过由于板簧变大的安装角度而增大的板簧力被补偿。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内燃发动机具有前侧和后侧,所述后侧更靠近摩擦离合器设置。所述发动机轴在由内燃发动机前侧到后侧的视线方向上,向右旋转,也就是顺时针旋转。
优选地,在摩擦离合器的周向方向上分布地布置的板簧成组地构造。
根据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摩擦离合器被设置为干式的碟形弹簧离合器。
另外,前文所述的任务根据本发明通过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被解决,所述摩擦离合器至少具有离合器壳、对压板和挤压板,所述挤压板至少相对于所述对压板能在摩擦离合器的轴向方向上受限地移位,并且所述挤压板借助在摩擦离合器的周向方向上分布地布置的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的板簧抗扭转地附接在离合器壳和/或对压板上,并且所述摩擦离合器还具有至少一个离合器盘,所述离合器盘在所述摩擦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下摩擦锁合地夹紧在所述对压板和所述挤压板之间,并且通过一操纵装置施加的接合力分量附加地作用到所述挤压板上,如果所述摩擦离合器被如此定向,即所述对压板在下面,所述离合器盘设置在其上并且所述挤压板设置在其上,则板簧在离合器壳和挤压板之间和/或在对压板和挤压板之间,在由摩擦离合器的外部区域到摩擦离合器的旋转轴线的视线方向上看,由左上方至右下方下降地设置。
如果所述板簧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与所述挤压板之间,则每个在所述离合器壳与所述挤压板之间的板簧,在由摩擦离合器的外部区域到摩擦离合器的旋转轴线的视线方向上看,至少在摩擦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下在左上方固定在离合器壳上并且在右下方固定在挤压板上,并且由左上方向右下方下降地设置。如果所述板簧设置在挤压板和对压板之间,则每个在对压板和挤压板之间的板簧,在由摩擦离合器的外部区域到摩擦离合器的旋转轴线的视线方向上看,至少在摩擦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下在左上方固定在挤压板上并且在右下方固定在对压板上,并且由左上方向右下方下降地设置。由此,所述板簧在传递牵引扭矩时以剪力或曲屈力被加载并且作用为挤压力增强。所述设置具有以下优点:在摩擦离合器磨损的状态下变小的作用挤压力通过由于板簧变大的安装角度而增加的板簧力被补偿。
所述摩擦离合器特别是设置在前文描述的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系中。优选地,所述摩擦离合器设置为干式的摩擦离合器,也就是说,所述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盘干式运行。所述摩擦离合器一方面可构造为常接合式的摩擦离合器,优选设置为碟形弹簧离合器,另一方面可设置为常分离式的摩擦离合器,优选设置为杠杆弹簧离合器。可通过操纵装置压式或拉式地操纵所述摩擦离合器。所述摩擦离合器可没有磨损补偿调节或者具有基于力的磨损补偿调节(例如具有根据SAC或LAC原则的传感器弹簧)或者具有基于行程的磨损补偿调节装置(例如具有根据TAC原则的螺杆传动机构)。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在摩擦离合器的周向方向上分布地布置的板簧成组地构造。
优选地,摩擦离合器构造为干式的碟形弹簧离合器。
此外,优选地,所述离合器盘具有至少一个对压板侧的摩擦衬片以及至少一个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其中,这两个摩擦衬片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
如果所述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与对压板侧的摩擦衬片相比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则是特别有利的。由此可实现,保持小的板簧的倾角,这减小了板簧弯折的危险,尽管如此仍同时由于设置在力矩流中的板簧提升能通过摩擦离合器传递的扭矩。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优选实施例结合相应的附图详细阐释本发明。
附图中示出
图1一个具有摩擦离合器的机动车驱动系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根据图1的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根据图2的摩擦离合器的立体图(由离合器盖侧看),以及
图4根据图2的摩擦离合器的立体图(由挤压板侧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涉及一个具有摩擦离合器7的机动车驱动系1的优选实施例。在本说明书中没有记载为发明必要技术特征的特征,可理解为选择性的。因此,以下说明书也涉及具有摩擦离合器7的驱动系1的其他实施例,所述实施例具有下文中介绍的特征的部分结合。以下说明也涉及在图2-4中被示出的摩擦离合器7的实施例,并且所述摩擦离合器选择性地设置在或可设置在所述的驱动系1中。
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的驱动系1具有内燃发动机2。所述内燃发动机2优选被构造为往复式发动机并具有一个旋转支承的、通过所述往复活塞驱动的发动机轴3,所述发动机轴由内燃发动机2的前侧4朝向内燃发动机2的后侧5延伸。所述内燃发动机2的发动机轴3,在由内燃发动机2的前侧4到后侧5的视线方向上看,向右旋转,也就是说,所述发动机轴以顺时针旋转。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轴3与一个扭振减振器6连接,所述扭振减振器6设置用于抑制所述发动机轴3的因为内燃发动机2的点火顺序而产生的转动不均匀性。所述扭振减振器7与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入侧8连接。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出侧9与变速器10的输入轴11连接。所述摩擦离合器7构造为起动离合器并且在分离状态下将输入侧8与输出侧9分离或在接合状态下将输入侧8与输出侧9连接。优选地,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构造为干式的碟形弹簧离合器。所述变速器10与至少一个车轮12连接,以便将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功率传递到车道上。
显然,图1中的图示是仅仅示意性质的,因为在一个四轮机动车中内燃发动机2的驱动功率不是通过一个唯一的轮12传递到车道上,而通常是通过在变速器10与驱动车桥或驱动车桥的车轮12之间还接入至少一个差速器。这样也是可行的: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入侧8不是间接地通过所述扭振减振器6与所述内燃发动机2的发动机轴3连接,而是所述输入侧8直接地与所述内燃发动机2的发动机轴3连接。另外也是可行的: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出侧9不是直接地与变速器10的输入轴11连接,而是间接地通过一个另外的部件(例如一个混合模块)与变速器10的输入轴11连接。
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入侧8具有一个对压板14,所述对压板14间接或直接与所述内燃发动机2的发动机轴3连接。所述对压板14可被构造为单质量飞轮的飞轮质量或者构造为双质量飞轮的次级飞轮质量。
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离合器壳13抗扭转地与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对压板14连接,所述离合器壳13也配属给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入侧8。在此,所述离合器壳13例如在其外周缘具有壳凸缘,所述壳凸缘具有多个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螺栓孔。通过这些螺栓孔,所述离合器壳13借助相应的螺栓固定地与对压板14拧接在一起。所述离合器壳13构造为保护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内置构件以免受外部环境(如喷水,润滑剂和外部污染)的影响。
挤压板15也属于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入侧8,所述挤压板15至少相对于所述对压板14(和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也相对于所述离合器壳13)能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受限地移位。在此,所述挤压板15借助多个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板簧19抗扭转地附接在所述离合器壳13上。替代地或附加地,所述挤压板15可通过板簧19也抗扭转地附接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对压板14上。
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旋转轴线D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延伸。离合器盘16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设置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之间。所述离合器盘16配属给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出侧9并且抗扭转地与变速器10的输入轴11连接。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所述离合器盘16摩擦锁合地夹紧在所述对压板14和所述挤压板15之间。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部分接合状态下,所述摩擦离合器7滑转,也就是说在输入侧8和输出侧9或者说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为一方和设置在其间的离合器盘16为另一方之间存在滑转。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分离状态下,所述离合器盘16无摩擦地设置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之间,所述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就其而言在这一状态下相对于旋转轴线D不能传递转矩到离合器盘16上。
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板簧19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到挤压板15上,也就是说,所述分离力分量在板簧19固定在离合器壳侧的情况下背离对压板14地拉挤压板15,或者在板簧19固定在对压板侧的情况下背离对压板14地压挤压板15,以便取消挤压板15与离合器盘16的挤压板侧摩擦衬片18之间的摩擦锁合以及对压板14与离合器盘16的对压板侧摩擦衬片17之间的摩擦锁合。
为了固定板簧19,所述挤压板15具有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挤压板凸耳20,所述挤压板凸耳在摩擦离合器7的径向方向R上向外延伸。在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板簧19固定(尤其是铆接)在离合器壳13上的第一固定点21中。各个板簧19在第二固定点22被固定(尤其是铆接)在相应的挤压板凸耳20上。相应的板簧19可成组地构造,也就是说,多个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重叠设置的板簧19可作为组在第一固定点21与离合器壳13连接并且在第二固定点22与挤压板15连接。
通过碟簧19施加到挤压板15上的分离力分量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与如下接合力分量反向定向,所述接合力分量通过摩擦离合器7的操纵装置23施加。根据图2至4示出的摩擦离合器7的实施例,所述操纵装置23具有碟形弹簧24,所述碟形弹簧借助摆动支承部25可倾翻地支承在离合器壳13上。例如为此所述离合器壳13配置有相应的卷边,通过所述卷边可实现碟形弹簧的倾翻。替代于所述离合器壳侧的卷边,也可设置例如一个作为单独部件的线材环。在碟形弹簧24朝向挤压板15的一侧上,所述摆动支承部25可相同地由一个线材环和一个相应的碟形弹簧对中销栓或者通过离合器侧的钩构造,其中所述线材环和所述碟形弹簧对中销栓与离合器盖固定连接、特别是铆接。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摩擦离合器7构造为常接合式的摩擦离合器7,也就是说,作为这样的摩擦离合器7,其在未被操纵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碟形弹簧24施加的接合力分量超过通过板簧19施加的分离力分量,以便在未被操纵的状态下将离合器盘16摩擦锁合地夹紧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之间。如果一个未示出的分离装置作用于碟形弹簧24的、在摩擦离合器7的径向方向R上内置的(多个)自由端部,则通过所述摆动支承部25可摆动地支承在离合器壳13上的碟形弹簧24被倾翻,其中,所述碟形弹簧24的接合力分量减小。如果所述碟形弹簧24或操纵装置23的接合力分量小于板簧19的分离力分量,则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分离,也就是说,在所述离合器盖16的对压板侧摩擦衬片17与对压板14之间的摩擦锁合以及在所述离合器盖16的挤压板侧摩擦衬片18与挤压板15之间的摩擦锁合被取消。
虽然没有示出,但也是可行的:所述摩擦离合器7构造为常分离式的摩擦离合器7,其中,在未被操纵的状态下,所述板簧19的分离力分量超过通常具有杠杆弹簧的操纵装置23的接合力分量,并且一个接合系统通过杠杆弹簧的摆动使所述摩擦离合器7接合,以便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为一方和离合器盘16为另一方之间建立摩擦锁合。
所述板簧19被这样设置在所述离合器壳和所述挤压板之间,使得其在接合状态下在驱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产生一个另外的接合力分量,通过所述另外的接合力分量减小在摩擦离合器7轴向方向A上作用到挤压板15上的分离力分量。替代地或附加地,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板簧可如此设置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之间,即所述板簧在接合状态下在驱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产生一个另外的接合力分量,通过所述另外的接合力分量减小在摩擦离合器7轴向方向A上作用到挤压板15上的分离力分量。
所述板簧19,由从对压板14到挤压板15的视线方向上看,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下降地倾斜,其中,至少在摩擦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下,与同一个板簧19在挤压板15上的、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随后固定点22相比,所述板簧19之一在离合器壳13上的固定点21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A上更加远离对压板14。替代地或附加地,根据一个未示出的实施例,至少在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与同一个板簧19在对压板14上的、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随后的固定点22相比,所述板簧19之一在挤压板15上的固定点21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上可更加远离对压板14。
如果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如此定向,即相对地球的重力场所述对压板14在下面,所述离合器盘16设置在其上并且所述挤压板15设置在其上,则板簧在离合器壳13和挤压板15之间和/或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之间,在由摩擦离合器7的外部区域到摩擦离合器7的旋转轴线D的视线方向上看,也就是说,在摩擦离合器7的径向方向R上向内看,从左上向右下下降地设置。所述板簧与离合器壳13的边缘或相对于挤压板15围成的倾角N,在离合器的接合状态下要尽可能小,以便避免由于接合时突然出现的扭矩峰值使板簧折弯,因为板簧19设置在摩擦离合器7的力矩流中。虽然如此,为了使由于在摩擦离合器7的力矩流中的倾斜和定向在接合时产生的另外的接合力分量尽可能增大,有利的是:对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7和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8具有不同的摩擦系数,其中特别地所述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8具有的摩擦系数比对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7高。
前文所述的实施例涉及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系1,其具有:至少一个内燃发动机2,所述内燃发动机被构造用于沿单一旋转方向T驱动发动机轴3;和摩擦离合器7,其输入侧8间接地或直接地与所述发动机轴3连接,其输出侧9间接地或直接地与变速器10的输入轴11连接,其中,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入侧8至少具有离合器壳13、对压板14以及挤压板15,所述挤压板至少相对于所述对压板14能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受限地移位,并且所述挤压板借助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的板簧19抗扭转地附接在离合器壳13和/或对压板14上,并且,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出侧9具有至少一个离合器盘16,所述离合器盘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摩擦锁合地夹紧在所述对压板14和所述挤压板15之间,通过一操纵装置23施加的接合力分量附加地作用到所述挤压板上,其中,所述板簧19如此设置在离合器壳13和挤压板15之间和/或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之间,以便在接合状态下所述板簧在驱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产生一个另外的接合力分量,通过所述另外的接合力分量使得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作用到挤压板15上的分离力分量减小。
此外,前文所述的实施例涉及用于机动车驱动系1的摩擦离合器7,特别是根据前述实施例之一,所述摩擦离合器至少具有离合器壳13、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所述挤压板至少相对于所述对压板14能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受限地移位,并且所述挤压板借助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上分布地布置的、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的板簧19抗扭转地附接在离合器壳13和/或对压板14上,并且,所述摩擦离合器还具有至少一个离合器盘16,所述离合器盘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摩擦锁合地夹紧在所述对压板14和所述挤压板15之间,通过一操纵装置23施加的接合力分量附加地作用到所述挤压板上,如果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如此定向,即所述对压板14在下面,所述离合器盘16设置在其上并且所述挤压板15设置在其上,则板簧19在离合器壳13和挤压板15之间和/或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之间,在从摩擦离合器7的外部区域到摩擦离合器7的旋转轴线D的视线方向上看,从左上向右下下降地设置。
附图标记列表
1 驱动系
2 内燃发动机
3 发动机轴
4 前侧
5 后侧
6 扭振减振器
7 摩擦离合器
8 输入侧
9 输出侧
10 变速器
11 输入轴
12 车轮
13 离合器壳
14 对压板
15 挤压板
16 离合器盘
17 对压板侧的摩擦衬片
18 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
19 板簧
20 挤压板凸耳
21 第一固定点
22 第二固定点
23 操纵装置
24 碟簧
25 摆动支承部
A 轴向方向
D 旋转轴线
N 倾角
R 径向方向
T 旋转方向
U 周向方向

Claims (16)

1.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系(1),具有:至少一个内燃发动机(2),所述内燃发动机被构造用于沿单一旋转方向(T)驱动发动机轴(3);和摩擦离合器(7),其输入侧(8)间接地或直接地与所述发动机轴(3)连接,其输出侧(9)间接地或直接地与变速器(10)的输入轴(11)连接,其中,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入侧(8)至少具有离合器壳(13)、对压板(14)以及挤压板(15),所述挤压板至少相对于所述对压板(14)能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受限地移位,并且所述挤压板借助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的板簧(19)抗扭转地附接在离合器壳(13)上,并且,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出侧(9)具有至少一个离合器盘(16),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所述离合器盘摩擦锁合地夹紧在所述对压板(14)和所述挤压板(15)之间,通过一操纵装置(23)施加的接合力分量附加地作用到所述挤压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19)如此设置在离合器壳(13)和挤压板(15)之间,使得在接合状态下所述板簧在驱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产生一个另外的接合力分量,通过所述另外的接合力分量使得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作用到挤压板(15)上的分离力分量减小,其中,在从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对压板(14)朝向挤压板(15)的视线方向上看,所述板簧(19)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下降地倾斜,其中,至少在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所述板簧(19)之一在离合器壳(13)上的固定点(21)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与同一个板簧(19)在挤压板(15)上的、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随后的固定点相比更加远离对压板(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系(1),其中,所述内燃发动机(2)具有前侧(4)和后侧(5),所述后侧更靠近摩擦离合器(7)设置,并且,在从内燃发动机(2)的前侧(4)朝向后侧(5)的视线方向上看,所述发动机轴(3)向右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系(1),其中,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板簧(19)成组地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1),其中,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构造为干式的碟形弹簧离合器。
5.用于机动车驱动系(1)的摩擦离合器(7),所述驱动系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所述摩擦离合器至少具有离合器壳(13)、对压板(14)以及挤压板(15),所述挤压板至少相对于所述对压板(14)能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受限地移位,并且所述挤压板借助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的板簧(19)抗扭转地附接在离合器壳(13)上,并且,所述摩擦离合器还具有至少一个离合器盘(16),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所述离合器盘摩擦锁合地夹紧在所述对压板(14)和所述挤压板(15)之间,通过一操纵装置(23)施加的接合力分量附加地作用到所述挤压板上,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如此定向,即所述对压板(14)在下面,所述离合器盘(16)设置在其上并且挤压板(15)设置在其上,则在从摩擦离合器(7)的外部区域朝向摩擦离合器(7)的旋转轴线(D)的视线方向上看,每个板簧(19)在离合器壳(13)和挤压板(15)之间至少在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在左上方固定在离合器壳(13)上并且在右下方固定在挤压板(15)上并且由左上方向右下方下降地设置,也即相对于离合器的旋转方向,每个板簧与离合器盖的连接点位于上游,而该板簧与挤压板的连接点位于下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擦离合器(7),其中,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板簧(19)成组地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擦离合器(7),其中,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构造为干式的碟形弹簧离合器。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离合器(7),其中,所述离合器盘(16)具有至少一个对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7)和至少一个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8),其中,所述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8)与对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7)相比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
9.用于机动车的驱动系(1),其具有:至少一个内燃发动机(2),所述内燃发动机被构造用于沿单一旋转方向(T)驱动发动机轴(3);和摩擦离合器(7),其输入侧(8)间接地或直接地与所述发动机轴(3)连接,其输出侧(9)间接地或直接地与变速器(10)的输入轴(11)连接,其中,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入侧(8)至少具有离合器壳(13)、对压板(14)以及挤压板(15),所述挤压板至少相对于所述对压板(14)能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受限地移位,并且所述挤压板借助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的板簧(19)抗扭转地附接在对压板(14)上,并且,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输出侧(9)具有至少一个离合器盘(16),所述离合器盘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摩擦锁合地夹紧在所述对压板(14)和所述挤压板(15)之间,通过一操纵装置(23)施加的接合力分量附加地作用到所述挤压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19)如此设置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之间,使得在接合状态下所述板簧在驱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产生一个另外的接合力分量,通过所述另外的接合力分量使得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作用到挤压板(15)上的分离力分量减小,其中,在从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对压板(14)到挤压板(15)的视线方向上看,所述板簧(19)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下降地倾斜,其中,至少在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所述板簧(19)之一在挤压板(15)上的固定点(21)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与同一个板簧(19)在对压板(14)上的、在发动机轴(3)的旋转方向(T)上随后的固定点相比更加远离对压板(1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系(1),其中,所述内燃发动机(2)具有前侧(4)和后侧(5),所述后侧更靠近摩擦离合器(7)设置,并且,在从内燃发动机(2)的前侧(4)朝向后侧(5)的视线方向上看,所述发动机轴(3)向右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驱动系(1),其中,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板簧(19)成组地构造。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1),其中,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构造为干式的碟形弹簧离合器。
13.用于机动车驱动系(1)的摩擦离合器(7),所述驱动系是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系,所述摩擦离合器至少具有离合器壳(13)、对压板(14)以及挤压板(15),所述挤压板至少相对于所述对压板(14)能在摩擦离合器(7)的轴向方向(A)上受限地移位,并且所述挤压板借助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施加一个分离力分量的板簧(19)抗扭转地附接在对压板(14)上,并且所述摩擦离合器还具有至少一个离合器盘(16),在所述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所述离合器盘摩擦锁合地夹紧在所述对压板(14)和所述挤压板(15)之间,通过一操纵装置(23)施加的接合力分量附加地作用到所述挤压板上,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如此定向,即所述对压板(14)在下面,所述离合器盘(16)设置在其上并且所述挤压板(15)设置在其上,则在从摩擦离合器(7)的外部区域朝向摩擦离合器(7)的旋转轴线(D)的视线方向上看,每个板簧(19)在对压板(14)和挤压板(15)之间至少在摩擦离合器(7)的接合状态下在左上方固定在挤压板(15)上并且在右下方固定在对压板(14)上并且由左上方向右下方下降地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摩擦离合器(7),其中,在摩擦离合器(7)的周向方向(U)上分布地布置的板簧(19)成组地构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摩擦离合器(7),其中,所述摩擦离合器(7)被构造为干式的碟形弹簧离合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离合器(7),其中,所述离合器盘(16)具有至少一个对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7)和至少一个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8),其中,所述挤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8)与对压板侧的摩擦衬片(17)相比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
CN201680032293.9A 2015-06-24 2016-05-12 具有摩擦离合器的机动车驱动系和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 Active CN107667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211636 2015-06-24
DE102015211636.0 2015-06-24
PCT/DE2016/200225 WO2016206679A1 (de) 2015-06-24 2016-05-12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reibungskupplung und reibungskupplung für einen antriebsstrang eines kraftfahrzeug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7230A CN107667230A (zh) 2018-02-06
CN107667230B true CN107667230B (zh) 2020-04-14

Family

ID=56131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2293.9A Active CN107667230B (zh) 2015-06-24 2016-05-12 具有摩擦离合器的机动车驱动系和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314138B1 (zh)
KR (1) KR102607074B1 (zh)
CN (1) CN107667230B (zh)
DE (1) DE112016002822A5 (zh)
WO (1) WO20162066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13555A1 (de) * 2018-06-07 2019-12-1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elbstverstärkende Reibungskupplung mit Nachstelleinrichtung
DE102018119883A1 (de) * 2018-08-16 2020-02-2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raftfahrzeugkupplung mit Blattfederverstärkung und darauf vorbereitete Anlageplatte
DE102021105312A1 (de) 2021-03-05 2022-09-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Normal-ausgerückte Reibungskupplung mit Selbstverstärkung; sowie Antriebsstra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125337B1 (de) * 1983-05-11 1987-09-09 LEIFHEIT Aktiengesellschaft Transportroller
HU188453B (en) * 1983-05-16 1986-04-28 Csepel Autogyar,Hu Diaphramg-spring friction clutch in particular for motor vehicles
DE3448510C2 (de) * 1983-11-15 1996-12-05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Vorrichtung zum Kompensieren von Drehstößen
DE3610735A1 (de) * 1985-04-04 1986-10-0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7580 Bühl Einrichtung mit zwischen mindestens zwei relativ zueinander verdrehbaren schwungmassen vorgesehener daempfungseinrichtung und schlupfkupplung
DE3742056A1 (de) 1986-12-17 1988-07-14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Reibungskupplungseinheit
US8534436B2 (en) * 2008-07-14 2013-09-1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ual clutch
DE102012223998A1 (de) * 2012-01-19 2013-07-2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mitnahmeeinrichtung und Reibungskupplung mit dieser
JP6120956B2 (ja) * 2012-06-13 2017-04-26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ー・ゲー ウント コー. カー・ゲー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操作装置を備えるクラッ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20984A (ko) 2018-02-28
DE112016002822A5 (de) 2018-03-08
KR102607074B1 (ko) 2023-11-29
EP3314138B1 (de) 2020-09-02
WO2016206679A1 (de) 2016-12-29
EP3314138A1 (de) 2018-05-02
CN107667230A (zh) 201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8900B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和混合动力驱动系
US8662273B2 (en) Dual clutch
JP2017509851A (ja) 少なくとも2つのクラッチディスクを備えた金属薄板構造のクラッチ
US11407300B2 (en) Hybrid module with separating clutch and actuating device
WO2007118441A3 (de) Anordnung zum dämpfen von schwingungen an einem triebrad zum antreiben eines nebenaggregats eines fahrzeugs
CN107667230B (zh) 具有摩擦离合器的机动车驱动系和用于机动车驱动系的摩擦离合器
US11524565B2 (en) Cone element acting as a clutch in a K0 installation space
US10156270B2 (en) Friction clutch
US11383594B2 (en) Hybrid module having a rotational axis for a drive train of a motor vehicle
JP2020523537A (ja) パワートレーンのためのトルクリミッタ
US20220388389A1 (en) Hybrid module with separating clutch which is optimized with respect to displacement friction
JP6632601B2 (ja) 多板デュアルクラッチ
CN217761888U (zh) 用于将内燃机减振地联接在机动车的动力总成的用于混动模块的离合器设备
CN111615596A (zh) 用于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的、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用以增强弹簧装置的压紧力的板簧的摩擦离合器
AU623576B2 (en)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hysteresis in a clutch
CN112833109B (zh) 扭矩限制器和扭转振动减振器
CN114083980A (zh) 用于驱动系的具有旋转轴线的混合动力模块
US20160215828A1 (en) Ramp system for actuating a frictional clutch
CN220742699U (zh) 混合动力模块
CN220742700U (zh) 混动模块
CN106170635A (zh) 双离合器安装组件
CN218971700U (zh) 用于将内燃机减振地耦联到机动车的动力总成上的离合器设备
US11703104B2 (en) Clutch device comprising a fastening unit, which has a clamping element between a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and a disconnect clutch
KR20210137425A (ko) 분리 클러치를 구비한 하이브리드 모듈
US20210355999A1 (e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