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63581B -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移动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移动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63581B CN107663581B CN201610786524.7A CN201610786524A CN107663581B CN 107663581 B CN107663581 B CN 107663581B CN 201610786524 A CN201610786524 A CN 201610786524A CN 107663581 B CN107663581 B CN 1076635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d
- heated
- reaching
- moving
- technique requir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B—PRODUCTION AND REFINING OF METALS; PRETREATMENT OF RAW MATERIALS
- C22B1/00—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ores or scrap
- C22B1/14—Agglomerating; Briquetting; Binding; Granulating
- C22B1/16—Sintering; Agglomerating
- C22B1/22—Sintering; Agglomerating in other sintering apparat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Tunnel Furnaces (AREA)
- Furnace Details (AREA)
- Manufacture And Refinement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移动床系统,方法包括:用移动床承载料层;从料层上部开始加热料层;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将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在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上加入新料层;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成为如前所述的较上部料层,或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由此克服将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与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以下部位热强度的矛盾。一种移动床系统使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料层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实施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的移动床系统。
背景技术
背景技术及其存在的局限:
背景技术例1:《一种多级出料的移动床干熘加热炉》[申请公布号CN104164241.A]通过将已经完成干熘的残余固体逐次卸出,解决上下层物料升温速率差异大的问题,提高物料加热的均匀性。这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其局限在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可以被加热的料层,由此导致以下技术矛盾:要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被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干馏温度,必然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不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就不能被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干馏温度。
前述技术矛盾,在包括“(1)用可以支撑料层随着承载料层部位运行的移动床承载料层,(2)从料层上部开始加热料层;(3)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4)将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这四个技术特征的工艺中普遍存在。因此,前述技术矛盾在包括前述四个技术特征的工艺中可以概括为:要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被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必然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不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就不能被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
前述技术矛盾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因此,在包括前述四个技术特征的具体工艺中,前述技术矛盾的存在,(1)不因加热方式和热源的改变而改变;(2)不因组成被加热料层的物料种类和形状特征的改变而改变。
在包括前述四个技术特征的工艺中,前述技术矛盾所导致的局限性,在不同的具体工艺中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背景技术例2:《使铁氧化球团的特性最佳化》[《烧结球团》1983年第3期]图3,德腊沃--鲁奇型焙烧机上球团料层热关系曲线揭示了铁精矿氧化球团生产过程中特定料层厚度下移动床上料层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从球团料层热关系曲线可以看出,在表层料层进入焙烧段约一半的时间以后,中料层方才达到开始固结温度,料层底部温度比中料层温度尚低约400℃。在焙烧段结束时,料层底部温度方才达到开始固结温度。较上部料层因加热温度高而过烧,较下部料层因加热温度低而欠火,是这种工艺存在的局限。如果将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有利于“采用尽可能低而有效的点火罩内温度和使料层底部温度尽可能提高(亦即:使通过料层的温度梯度小)的操作制度”,解决较上部料层过烧和较下部料层欠火的问题。但是,由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要使较下部料层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必然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由此带来需要增加铺底料厚度或提高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耐热性能的问题。
采用与上述工艺相同的加热方式,用氧化性载热气体焙烧铁矿石粒状料的生产工艺,上述问题同样存在。
背景技术例3:《金属化球团焙烧流程的改进》(《烧结球团》1992年第4期),图1揭示的矿煤球团金属化过程中物料(a)与煤气(b-e)温度的关系表明,下部料层还原温度明显低于上部料层。直到焙烧带1结束,料层底部温度比2/3料层处仍低约150℃,比1/3料层处仍低约200℃。直到焙烧带2结束,料层底部温度比2/3及其以上料层处仍低约100℃。较下部料层在焙烧段约2/3的时间里还原温度偏低,导致较下部料层还原不足。同时,进入焙烧带2以后,上表面料层到1/3料层处,料层温度明显出现降低趋势。这个现象揭示了包括1/3料层处以上的料层在内的较上部料层在进入焙烧带2以后即相继出现了供热速度小于还原所需要的供热速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包括1/3料层处在内的较上部料层在高速还原阶段未能完成高速还原过程。由于包括下部料层在内的整个料层必须同时结束与加热相关的还原过程,受铺底料厚度或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耐热性能的制约,通过提高加热温度来改善工艺质量的路也被堵死了。在上部料层未能完成高速还原过程,下部料层还原更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整个料层结束加热过程进入余热回收带继而进入冷却带,这就是此种带式焙烧机生产金属化球团工艺金属化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如果将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达到与较上部料层相同的加热温度,有利于提高较下部料层的金属化率。但是,由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所以,要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必然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由此带来需要增加铺底料厚度或提高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耐热性能的问题。另外,由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如果不将铺底料厚度增加到与提高加热温度相适应的水平,或不将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耐热性能提高到与提高加热温度相适应的水平,通过提高加热温度来提高整个料层工艺质量的路仍然不能打开。
背景技术例4:《用双斜坡立窑锻炼熟料的小型水泥厂》[《水泥》1979年06期,乔令山译自西德《TonindustriC-Zeizung》1978年9月],工艺要求由料球形成的料层在烧成室(图2中的1室)篦板上被烧结到1450℃,而A股气流离开烧成室的温度仅约1000℃。A股气流能够将靠近篦板的较下部料层加热到的温度与工艺要求的温度之间相差约450℃,致使靠近篦板的较下部料层的工艺质量与较上部料层的工艺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采用可以支撑料层随着承载料层部位运行的移动床替代固定式篦板,将该工艺演变为载热气体穿过料层和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焙烧工艺,结果不会改变。如果将该工艺演变为载热气体穿过料层和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焙烧工艺并将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达到与较上部料层相同的加热温度,有利于缩小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与较上部料层工艺质量的差异。但是,由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导致要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达到与较上部料层相同的加热温度,必然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由此带来需要增大铺底料厚度或提高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耐热性能的问题。
背景技术例5:《烧结球团理论与工艺》[张汉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15年9月北京第1版]介绍的烧结工艺,先采用外部热源点火方式将配有焦粉的含铁矿物球团上表面料层引燃,引燃后的料层中的焦粉在空气助燃下燃烧自上而下形成燃烧层,完成烧结过程。这种烧结工艺存在的局限有三:一是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必须在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完成烧结过程,导致烧结终点控制难度大,容易发生因烧结终点控制不当而影响工艺效率或影响工艺质量的问题;二是即使采用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因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热强度大和烧结终点控制不当而影响篦条寿命或烧坏篦条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三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采用外部热源点火引燃上表面冷料层的点火过程必须持续进行。造成上述局限的原因在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必须在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完成烧结过程和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烧结的料层。如果将完成烧结过程的较上部料层卸出,对于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在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完成烧结过程没有意义,同时,上述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背景技术例6:《转底炉炼铁工艺发展现状》(《冶金纵刊》第5期,总183期,2009年10月)介绍的用载热气体直接加热铁质矿物含碳球团或铁质矿物粉料和碳质还原剂粉料等转底炉(RHF)生产金属化铁工艺相关情况,料层厚度约30~50mm,料层相对较薄。薄料层操作制度是转底炉(RHF)生产金属化铁工艺的一大特点。薄料层操作制度有利于均衡料层受热条件,缓解下部料层工艺效率和工艺质量制约整个料层工艺效率和工艺质量的问题。但是,由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导致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大,因此,需要采用铺底料(或称炉底保护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以防止炉料与炉底发生粘结。另外,根据这类工艺的工艺原理,较下部料层在受热过程中溢出的还原性气体对于较上部料层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防止较上部料层发生二次氧化。在本来就是薄料层的工艺条件下,尤其是在还原后期,薄料层中的较下部在受热过程中溢出的还原性气体减少,不足以对料层形成有效保护,成为导致料层发生二次氧化的因素,由此造成燃料利用率与DRI再氧化之间的矛盾,即(1)若提高燃料利用率,降低CO/CO2比值,则DRI容易被再氧化,导致金属化率低;(2)若为了防止再氧化,必须提高CO/CO2比值,则燃料利用率降低,火焰温度也随之降低,影响还原反应速度,即影响工艺效率。如果增加料层厚度,并将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由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前述局限仍然存在。
背景技术例7:《新型直接还原工艺(PSH)的研究与开发》[第八届(201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介绍的新型直接还原工艺(PSH),采用高温、厚料层操作制度,利用较下部料层在受热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气体抑制较上部料层的二次氧化,有利于克服燃料利用率与DRI再氧化之间的矛盾。但是,从图6(电炉试验温度控制曲线)和图8(天然气炉试验温度控制曲线)不难看出,这种工艺由于较早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对向较下部料层传热的阻碍作用,致使较下部料层还原温度明显偏低,影响较下部料层还原速度,导致为了迁就较下部料层的还原而被迫延长整个料层还原时间。同时,在下部料层还原后期因溢出的还原性气体减少,导致较上部料层得不到还原性气体有效保护而发生二次氧化的因素仍然存在。如果逐次将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使较下部料层达到与较上部料层相同的加热温度,可以将与加热温度相关的工艺效率提高到与较上部料层同等水平。但是,由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要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达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加热温度,必然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由此带来需要采用铺底料(或称炉底保护料)保护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以防止炉料与炉底发生粘结的问题。由于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导致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中的较上部料层得不到较下部料层溢出的还原性气体的有效保护而发生二次氧化的因素仍然存在,即燃料利用率与DRI再氧化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
综上所述,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需要在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完成加热过程和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下面不存在需要加热的料层,是导致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与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的技术矛盾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现有技术在不同的具体工艺中表现出如前所述的相同或不同的局限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将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与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热强度之间的技术矛盾。本发明还提供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解决其它移动床系统存在的不论一条生产线采用几个移动床,至少有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或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卸料位置不能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的技术方案如下:
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
包括:采用承载料层部位具有透气功能的移动床,或采用承载料层部位不透气的移动床。
一条生产线可以采用一个、二个或不少于三个移动床。
不论一条生产线采用几个移动床,其共同的特征是: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为使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必要条件,并且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移动床,本移动床的卸料端在本移动床承接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另一个移动床承接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并且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分别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和卸料端的上方和下方。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不少于三个移动床,上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与其它移动床系统的区别在于:本发明提供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不论一条生产线采用几个移动床,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都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因而使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并且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其它移动床系统,不论一条生产线采用几个移动床,至少有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或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不能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因而,不论一条生产线采用几个移动床,至少有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不能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并且不能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可以支撑料层随着承载料层部位运行的移动床承载料层
根据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不透气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例如,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1、例6、例7演变而来的工艺,采用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承载料层部位不透气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例如,采用转底炉炉底承载料层,或采用耐热皮带式输送机承载料层,或采用承载料层部位固定有柔性耐热不透气材料的链篦机承载料层,或采用经过不透气处理的板链式输送机承载料层。
根据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具有透气功能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例如,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2、例3、例4、例5演变而来的工艺,采用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承载料层部位具有透气功能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例如,采用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链篦机承载料层,或采用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带式焙烧机承载料层。
若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优选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使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为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必要条件,并且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厚度达到适合分层移动的条件下,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在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料层物料相对位置相对稳定,应当采用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以便可以借助重力作用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从卸出位置分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球团料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过程中发生球团破碎、粉化现象而影响料层透气性的工艺,优选采用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为借助重力作用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移动床创造必要条件,并且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从料层上部开始加热料层
根据具体工艺,确定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加热方式,不同的具体工艺共同的特征是从料层上部开始加热料层。
若具体工艺采用热源不直接接触被加热料层的间接加热方式,热源置于被加热料层的上方。
若具体工艺采用载热气体直接接触被加热料层但不穿过料层和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直接加热方式,载热气体从料层上部开始加热料层。
若具体工艺采用载热气体直接接触且穿过被加热料层和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直接加热方式,载热气体从料层上部进入被加热料层。
若具体工艺采用燃烧料层中的可燃物质的直接加热方式,从料层上部开始燃烧过程。
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根据具体工艺,将如下所述的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或将如下所述的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和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中的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将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
根据具体工艺,确定在一个移动床上卸出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次数。
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或卸料处)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若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若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处时不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将运行至移动床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卸料处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对于现有技术涉及采用铺底料(或炉底保护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进行保护的工艺,根据具体工艺确定是否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替代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
若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替代铺底料(或炉底保护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的厚度,须不小于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替代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所需要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
对于较上部料层需要得到较下部料层溢出的保护性气体保护的工艺,例如,工艺原理与背景技术例6、例7相同的工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的厚度,须不小于溢出的保护性气体可以使位于其上部的料层得到有效保护所需要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
若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优选在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接近发生翻转时或发生翻转时,采用伸进料层的舌板将料层进行分层,将如前所述的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和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分别同时卸出。
在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上加入新料层
在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之前的加料端(或加料处)加入新料层。
生产线启动时,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的料层的厚度,大于生产线启动后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的厚度,小于生产线启动后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之和。
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或卸料处)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物料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新加入的料层之后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不论采用与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根据一条生产线采用移动床的个数,确定如何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相应的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移动床,将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本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本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将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另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不少于三个移动床,将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若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则将最后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第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最后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第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优选采用如前所述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使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为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必要条件,并且可以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如果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不论一条生产线采用几个移动床,也不论移动床如何布置,至少有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或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不能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上方,亦即:至少有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不能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并且不能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若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在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的条件下,优选采用如下所述的溜管将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若具体工艺需要避免二次布料过程,所述溜管为与物料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溜管。
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厚度达到适宜分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条件下,若具体工艺还需要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过程中使形成料层的物料上下相对位置保持相对稳定,优选采用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横向分隔板和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溜管,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分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若具体工艺要求还需要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过程中缓解重力加速作用、重力挤压作用造成的球团冲击破碎、粉化问题,或缓解重力加速作用造成的扬尘、弹跳等问题,优选采用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阶梯型溜管,或设置有若干个纵向分隔板并设置有横向分隔板的阶梯型溜管,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如前所述的阶梯型溜管由若干个较不平缓的竖段交替衔接若干个较平缓的横段构成。
如前所述较不平缓的竖段内的物料在发生与较平缓的横段内的物料运行方向一致的横向移动的同时,主要发生竖直方向移动,并推动或助推较平缓的横段内的物料向前移动。
如前所述较平缓的横段内的物料在不发生或发生向下的竖直方向移动的同时,主要发生水平方向移动,并缓解较不平缓的竖段内的物料发生重力加速运动。
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为球团料的条件下,如前所述的每个较不平缓的竖段的长度,以能够避免或缓解重力加速作用或重力挤压作用造成的球团破碎、粉化现象为限。如前所述的每个较平缓的横段的长度,以前述较不平缓的竖段内的球团料能够推动或助推较平缓的横段内的球团料向前运动为限。
在运行到移动床卸料端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厚度达到适宜分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条件下,若具体工艺需要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过程中发生翻转(亦即:使料层温度梯度方向相反),将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横向分隔板和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溜管或阶梯型溜管首尾之间整体扭转180度。
用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如前所述的新加入的料层,使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成为如前所述的“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所指的较上部料层,或成为如前“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所指的较上部料层的一部分,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不必在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
如前所述的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或新加入的料层的较下部料层,运行到移动床卸料端时,或运行到移动床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卸料处时,成为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
若形成料层的物料为球团料且加热工艺过程的进行以料层透气性适应工艺要求为必要条件,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球团料因发生破碎、粉化现象对料层透气性的影响,不允许达到使料层透气性不适应工艺要求的程度,亦即:如前所述的加热料层的方法,不适用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球团料因破碎、粉化现象致使料层透气性不适应工艺要求的具体工艺。
本发明可以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用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克服了将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与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之间的技术矛盾,因此而可以在不需要增加铺底料厚度或提高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耐热性能的条件下,甚至在不采用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的条件下,将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加热至达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
其二,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可以利用新加入的料层的吸热作用,使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耐热性能不再成为通过提高加热温度来提高与加热温度相关的工艺效率和工艺质量的制约因素。因此,在可以通过提高加热温度来提高工艺效率和工艺质量的具体工艺中,通过提高加热温度来提高与加热温度相关的工艺效率和工艺质量的路被打开了。
其三,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可以满足具体工艺所需要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在涉及较上部料层需要得到较下部料层在加热过程中溢出的保护性气体进行保护的工艺中,可以使较上部料层得到较下部料层溢出的保护性气体的有效保护。
其四,对于加热方式由背景技术例5演变而来的烧结工艺,用未完成燃烧过程的较下部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不必在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完成燃烧过程,使新加入的料层中的较下部料层也不必在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完成烧结过程,因此而可以降低烧结终点控制难度。基于同样的原因,不论是否采用铺底料,都有利于将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控制在与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耐热性能相适应的水平,因此而有利于提高篦条寿命,防止烧坏篦条。用未完成燃烧过程的较下部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还可以利用未完成燃烧过程的燃烧层来延续燃烧过程,或不必从冷料层开始点火,以减少引燃上表面料层的过程热耗。
其五,在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情况下,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并使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为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并且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等径螺旋面的移动床,移动床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在加料端之后的条件下的俯视方向的示意图;
附图2-1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矩形平面条件下的主视方向示意图;
附图2-2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矩形平面条件下的俯视方向示意图;
附图3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等径螺旋面且二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存在共同的轴线的条件下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或者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扇面,扇面弧角大于180度条件下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
附图4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三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等径螺旋面且三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存在共同的轴线的条件下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或者一条生产线采用三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扇面且三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存在共同的轴线的条件下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不必在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因此而可以在不增加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热强度的前提下,将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在采用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的情况下,为使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必要条件,并且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附图1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等径螺旋面移动床,移动床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在加料端之后的条件下的俯视方向的示意图;附图2-1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矩形平面条件下的主视方向示意图;附图2-2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矩形平面条件下的俯视方向示意图;附图3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等径螺旋面且二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存在共同的轴线的条件下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或者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扇面,扇面弧角大于180度条件下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附图4为一条生产线采用三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等径螺旋面且三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存在共同的轴线的条件下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或者一条生产线采用三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扇面且三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存在共同的轴线的条件下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部分
结合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的技术方案,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的实施方式如下:
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到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
根据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具有透气功能的移动床,或采用承载料层部位不透气的移动床。
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移动床
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等径螺旋面。
本移动床的卸料端在本移动床承接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亦即:满足本移动床卸料端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借助重力作用即可以从卸出位置移动到本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并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的需要。
移动床的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可以在加料端之前或之后。
根据具体工艺,确定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具体位置。
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等径螺旋线由加料端向卸料端运行。
移动床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见附图1。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另一个移动床承接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分别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和卸料端的上方和下方。
若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矩形平面:
优选二个移动床技术参数相同。
二个移动床在主视方向的投影为X型,即:二个移动床在主视方向的投影相交叉。
二个移动床在俯视方向的投影为相邻的两个平行的矩形。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另一个移动床承接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侧上方。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分别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和卸料端的侧上方和侧下方。
根据具体工艺,确定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具体位置。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可以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的延长线之前或之后。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延长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新加入料层的加料端的延长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直线由加料端向卸料端运行。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的延长线之后的条件下的示意图见附图2-1和2-2。附图2-1和2-2分别为主视方向和俯视方向的示意图。
若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等径螺旋面
优选二个移动床技术参数相同。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分别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和卸料端的上方和下方。
根据具体工艺,确定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具体位置。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相等。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相应的点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新加入的料层的加料端相应的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优选二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存在共同的轴线。
假如一个移动床以其在竖直方向的轴线为轴旋转180度后,一个移动床可以与另一个移动床重合。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可以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之前或之后。
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各自的等径螺旋线由加料端向卸料端运行。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之后且二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存在共同的轴线的条件下,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见附图3。
变体:若二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不存在共同的轴线,优选二个移动床的位置关系为:假如一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的轴线平行移动至另一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的轴线后将一个移动床旋转180度,一个移动床可以与另一个移动床重合。
若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扇面(即一个大扇形截去一个相同圆心且相同弧角的小扇形后剩余的部分)
优选二个移动床技术参数相同。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分别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和卸料端的上方和下方。
根据具体工艺,确定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具体位置。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相等。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相应的点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新加入的料层的加料端相应的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二个移动床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存在倾斜。假如一个移动床与竖直方向倾斜的轴线与另一个移动床与竖直方向倾斜的轴线各自朝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向旋转相同的角度,二个移动床与竖直方向倾斜的轴线成为与竖直方向平行的二条轴线,或成为与竖直方向平行的一条轴线。如果二个移动床与竖直方向倾斜的轴线各自朝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向旋转相同的角度后成为与竖直方向平行的二条轴线,假如将一个移动床与竖直方向平行的轴线平行移动到另一个移动床与竖直方向平行的轴线的位置,然后将一个移动床以竖直方向的轴线为轴旋转180度,一个移动床可以与另一个移动床重合。
变体:一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的轴线与竖直方向平行,另一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不平行。如果将与竖直方向不平行的轴线旋转到与竖直方向平行,二个移动床在竖直方向的轴线成为与竖直方向平行的二条轴线,或成为与竖直方向平行的一条轴线。假如将一个移动床与竖直方向平行的轴线平行移动到与另一个移动床与竖直方向平行的轴线的位置,然后将一个移动床以竖直方向的轴线为轴旋转180度,一个移动床可以与另一个移动床重合。
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扇面的移动床,扇面的弧角优选为180度左右。
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可以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之前或之后。
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各自的弧线由加料端向卸料端运行。
扇面弧角大于180度,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之后的条件下,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参见附图3。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不少于三个移动床
优选移动床的技术参数相同。
上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上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到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相等。
上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相应的点到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新加入的料层的加料端相应的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各移动床在竖直方向存在共同的轴线。以竖直方向共同的轴线为轴,各移动床之间呈轴对称关系。亦即:假如以竖直方向共同的轴线为轴,将一个移动床旋转到另一个移动床的位置,一个移动床可以与另一个移动床重合。
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整体结构型式,包括满足上述条件的矩形平面,或扇面(即一个大扇形截去一个相同圆心且相同弧角的小扇形后剩余的部分),或等径螺旋面。
若采用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矩形平面的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直线由加料端向卸料端运行。
若采用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或扇面的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弧线由加料端向卸料端运行。
若采用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等径螺旋面的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等径螺旋线由加料端向卸料端运行。
采用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等径螺旋面或扇面的移动床,一条生产线采用三个移动床,上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在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加料端之后的条件下,移动床系统在俯视方向的示意图参见附图4。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的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本发明时,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开始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以前的加热过程,定义为生产线启动时的加热过程;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开始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以后的加热过程,定义为生产线启动后的加热过程。
根据具体工艺所采用的具体加热方式和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过程中形成料层的物料是否存在破碎、粉化问题及物料破碎、粉化问题对于工艺的影响等因素,确定如前所述的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几种实施方式,基于公开本发明和帮助同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需要,不是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的限定。
实施方式1:加热方式为热源不直接接触料层,或载热气体接触料层但不穿过料层和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形成被加热料层的物料为与加热工艺相适应的粉状料或球团料条件下的实施方式,适用于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1、例6、例7等演变而来的工艺。
用可以支撑料层随着承载料层部位运行的移动床承载料层
用承载料层部位不透气的移动床承载料层。
根据具体工艺及工艺条件,采用与具体工艺及工艺条件相适应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例如,采用转底炉,或耐热皮带式输送机,或经过不透气处理的板链式输送机,或承载料层部位固定有耐热不透气材料的链篦机承载料层。
若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优选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使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为使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卸出后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必要条件,并且可以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从料层上部开始加热料层
采用热源不直接接触料层的间接加热方式的工艺,例如,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1演变而来的工艺,从料层上部开始,自上而下加热料层。
采用载热气体直接接触料层但不穿过料层和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直接加热方式的工艺,例如,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6、例7演变而来的工艺,从料层上部开始,自上而下加热料层。
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生产线启动时:
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的较上部料层,不要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首个用于覆盖但尚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或卸料处)时,被加热至工艺状态与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以后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工艺状态一致。
生产线启动后,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即:将如下所述的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或将如下所述的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和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中的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本实施方式优选将如下所述的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和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中的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将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
生产线启动时:
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的较上部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或卸料处)时,不论是否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都要卸出。
卸出首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以上的较上部料层的厚度,以使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与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以后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一致为准。
生产线启动后,将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
根据具体工艺,确定在一个移动床上卸出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次数。
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或卸料处)时未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处时不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的工艺,例如,用转底炉承载料层的工艺,将运行至移动床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的工艺,例如,用耐热皮带式输送机承载料层的工艺,或用承接料层部位固定有柔性耐热不透气材料的链篦机承载料层的工艺,或用经过不透气处理的板链式输送机承载料层的工艺,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对于现有技术涉及采用铺底料(或炉底保护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进行保护的工艺,若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替代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的厚度,须不小于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替代铺底料(或炉底保护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所需要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
对于较上部料层需要得到较下部料层溢出的保护性气体进行保护的工艺,例如,工艺原理与背景技术例6、例7相同,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6、例7演变而来的工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的厚度,须不小于溢出的保护性气体可以使位于其上部的料层得到有效保护所需要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
在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上加入新料层
在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之前的加料端(或加料处)加入新料层。
生产线启动时,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的料层的厚度,大于生产线启动后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的厚度,小于生产线启动后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之和。
若具体工艺涉及新加入的料层的物料的干燥过程,本实施方式优选不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在新加入料层的移动床上进行新料层的干燥过程。亦即:本实施方式优选形成新加入的料层的物料在进入新加入料层的移动床之前完成干燥过程。
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生产线启动时,首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之前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后不用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生产线启动后,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或卸料处)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承接新加入的料层之后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不论采用与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根据一条生产线采用移动床的个数,确定如何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相应的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移动床,将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本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本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将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另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不少于三个移动床,将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若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则将最后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第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最后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第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优选采用如前所述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使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为使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到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必要条件,并且可以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如果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不论一条生产线采用几个移动床,也不论移动床如何布置,至少有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或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不可能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上方。亦即:至少有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不能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并且不能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若具体工艺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在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的情况下,或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但可以借助重力作用将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如下所述的溜管将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若具体工艺要求避免二次布料过程,所述溜管为与物料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溜管。
用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如前所述的新加入的料层,使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成为如前所述的“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所指的较上部料层,或成为如前“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所指的较上部料层的一部分,使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不必在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加热到与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
本实施方式优选使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成为如前“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所指的较上部料层的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优选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中的较下部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或运行至移动床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卸料处时,成为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
实施方式2:加热方式为载热气体穿过料层和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形成料层的物料为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球团料或矿石粒状料条件下的实施方式,适用于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2、例3、例4演变而来的工艺。
用可以支撑料层随着承载料层部位运行的移动床承载料层
用承载料层部位具有透气功能的移动床承载料层。
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例如,用链篦机承载料层,或用带式焙烧机承载料层。
在形成料层的物料为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矿石粒状料的条件下,由于基本不存在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矿石粒状料破碎、粉化现象影响料层透气性的问题,所以,不论一条生产线采用几个移动床,可以至少有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不在相应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即:可以不采用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尽管如此,鉴于采用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可以为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借助重力作用移动到相应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必要条件,并且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所以,本实施方式优选采用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
在形成料层的物料为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球团料的条件下,由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球团料破碎、粉化现象与料层的透气性密切相关,为了减轻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球团料破碎、粉化现象对料层透气性的影响,本实施方式优选采用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为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必要条件,并且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在采用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的条件下,本实施方式优选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并采用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矩形平面的移动床,使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以后,其运行方向与在原来的移动床上的运行方向相反。亦即:为改变料层的温度梯度方向创造条件。
从料层上部开始加热料层
加热方式为载热气体从料层上部进入料层并穿过料层和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2、例3、例4演变而来。
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生产线启动时:
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的较上部料层,不要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首个用于覆盖但尚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被加热至工艺状态与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以后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工艺状态一致,或者接近。
生产线启动后,本实施方式优选将如下所述的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将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
生产线启动时:
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以前的较上部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不论是否达到工艺要求都要卸出。
卸出首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以上的较上部料层的厚度,以使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与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以后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一致为准。
生产线启动后,优选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
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对于现有技术涉及采用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进行保护的工艺,根据具体工艺要求确定是否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替代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
若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替代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在其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上的厚度,须不小于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替代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所需要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
在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上加入新料层
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之前的加料端加入新料层。
生产线启动时,首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的料层的厚度,大于生产线启动后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的厚度,小于生产线启动后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厚度之和。
若具体工艺涉及形成料层的物料的干燥过程,本实施方式优选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在新加入料层的移动床上完成新加入料层的干燥过程。
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生产线启动时,首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之前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卸出后不用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生产线启动后,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新加入的料层之后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不论采用与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根据一条生产线采用移动床的个数,确定如何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相应的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移动床,将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本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本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将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另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不少于三个移动床,将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若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则将最后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第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最后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第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优选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使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为每一个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都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创造必要条件,并且可以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如果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不论一条生产线采用几个移动床,也不论移动床如何布置,至少有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不能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亦即:至少有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不能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并且不能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在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的情况下,或不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但可以借助重力作用将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如下所述的溜管将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若具体工艺要求避免二次布料过程,所述溜管为与物料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溜管。
在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厚度达到适宜分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条件下,若具体工艺还要求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过程中使形成料层的物料上下相对位置保持相对稳定,优选采用与物料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横向分隔板和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溜管,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若具体工艺要求还需要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预定工艺质量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过程中缓解重力加速作用、重力挤压作用造成的球团破碎、粉化问题,或缓解重力加速作用造成的扬尘、弹跳等问题,优选采用与物料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阶梯型溜管,或设置有若干个纵向分隔板并设置有横向分隔板的阶梯型溜管,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在运行到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厚度达到适宜分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条件下,若具体工艺需要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过程中发生翻转(即改变料层温度梯度方向),将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横向分隔板和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溜管或阶梯型溜管首尾之间整体扭转180度。
本实施方式优选使如前所述的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在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成为如前所述的“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所指的较上部料层。
本实施方式优选如前所述的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成为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
若形成料层的物料为球团料且加热相关工艺过程的进行以料层透气性适应工艺要求为必要条件,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球团料因发生破碎、粉化现象对料层透气性的影响,不允许达到使料层透气性不适应工艺要求的程度,亦即:本实施方式不适用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球团料因破碎、粉化现象致使料层透气性不适应工艺要求的具体工艺。
实施方式3:加热方式为先用外部火焰点火引燃上表面料层,然后,形成料层的物料中的碳质燃料自上而下燃烧并自上而下形成燃烧层,适用于形成料层的物料为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球团料或矿石粒状料与碳质粒状料之混合料情况下的实施方式。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5演变而来。
在形成料层的物料为与具体工艺相适应的矿石经过破碎后的粒状料与碳质粒状料之混合料的情况下,工艺目的可以不在于使料层烧结,而在于通过加热过程改变矿石粒状料的性质。例如,对矿石粒状料进行脱硫等。
用可以支撑料层随着承载料层部位运行的移动床承载料层
用承载料层部位具有透气功能的移动床承载料层。
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承载料层。例如,用链篦机承载料层。
在形成料层的物料为矿粉与碳粉的混合料之球团料的条件下,鉴于形成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球团料破碎、粉化情况与料层透气性密切相关,本实施方式优选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使每一个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可以借助重力作用从卸出位置移动到相应的承接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并且使料层运行路径最便捷。
本实施方式在优选采用如前所述的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的情况下,优选采用能够使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在卸出前和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后运行方向一致移动床系统,例如,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等径螺旋面的移动床系统,或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型式为扇面且扇面的弧角为180度左右的移动床的移动床系统。
从料层上部开始加热料层
加热方式为:生产线启动时,先用外部火焰点火引燃首个料层的上表面料层,然后料层自上而下燃烧并自上而下形成燃烧层。生产线启动后,用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来延续燃烧过程,自上而下形成燃烧层。或者,在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不能够自行延续燃烧过程的条件下,辅以外部火焰点火引燃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之上表面料层。加热料层的方法由背景技术例5演变而来。
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
生产线启动时:
首个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的较上部料层运行到移动床卸料端时,不要求完成燃烧过程。
首个用于覆盖但尚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该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以上的料层完成燃烧过程。
首个用于覆盖但尚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其工艺状态与首个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以后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工艺状态一致,或者相近。
生产线启动后,本实施方式优选使如下所述的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和被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中的较上部料层在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完成燃烧过程。
将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
生产线启动时:
首个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以前的较上部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不论是否完成燃烧过程都要卸出。
首个用于覆盖但尚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运行到移动床卸料端时,优选将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以上的完成燃烧过程的一部分料层卸出。
卸出首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以上的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厚度,以使首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厚度与首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以后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厚度一致为准。
生产线启动后,即首个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开始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以后,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完成燃烧过程的一部分料层卸出。
为了保证卸出的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工艺质量,同时基于利用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高温料层(俗称红料层)帮助延续燃烧过程的需要,优选卸出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厚度小于实际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厚度。
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
优选将运行到移动床卸料端时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卸出。
不论具体工艺采用或不采用铺底料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进行保护,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在其未完成燃烧过程的移动床上的厚度,以使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与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耐热性能相适应为限。
在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上加入新料层
在相应的承接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承接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移动床承接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位置之前的加料端加入新料层。
生产线启动时,首个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之前的料层的厚度,大于生产线启动后被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的厚度,小于生产线启动后被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厚度之和。
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生产线启动时,首个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之前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卸出后不用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生产线启动后,优选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新加入的料层之后的承接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位置,用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根据一条生产线采用移动床的个数,确定如何用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覆盖相应的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移动床,将本移动床上卸出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移动到本移动床承接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位置,用本移动床上卸出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覆盖本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将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移动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位置,用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覆盖另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不少于三个移动床,将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移动到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位置,用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覆盖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本实施方式优选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厚度达到适合将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分层移动的厚度。在此条件下,优选采用如前所述的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截面为矩形且该矩形的长度与料层在移动床上的宽度相适应而且与料层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横向分隔板和若干个纵向分隔板的溜管或阶梯型溜管,将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卸出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移动到相应的承接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的位置位置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并有利于利用包括一部分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及其以下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的复合料层来延续燃烧过程。
本实施方式优选使如前所述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和被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中的较上部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成为如前所述的“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所指的较上部料层。
本实施方式优选使如前所述的被未完成燃烧过程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中的较下部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料端时,成为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
若形成料层的物料为球团料且加热相关工艺过程的进行以料层透气性适应工艺要求为必要条件,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球团料因发生破碎、粉化现象对料层透气性的影响,不允许达到使料层透气性不适应工艺要求的程度,亦即:本实施方式不适用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完成燃烧过程的球团料因破碎、粉化现象致使料层透气性不适应工艺要求的具体工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附图1中,1和2分别为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3为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承载料层时的运行方向;卸料端1在加料端2的上方,从俯视方向看,卸料端1在俯视方向的投影在加料端2的后面;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等径螺旋线由加料端2向卸料端1运行;
附图2-1和附图2-2中,1-1和1-2分别为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2-1和2-2分别为另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3为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的运行方向;卸料端1-1和卸料端2-1分别在加料端2-2和加料端1-2的侧上方,卸料端1-1和加料端1-2分别在加料端2-2和卸料端2-1的侧上方和侧下方,卸料端2-1和加料端2-2分别在加料端1-2和卸料端1-1的侧上方和侧下方;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直线从1-2向1-1运行,从2-2向2-1运行;
附图3中,1-1和1-2分别为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2-1和2-2分别为另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3为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的运行方向;卸料端1-1和卸料端2-1分别在加料端2-2和加料端1-2的上方,卸料端1-1和加料端1-2分别在加料端2-2和卸料端2-1的上方和下方,卸料端2-1和加料端2-2分别在加料端1-2和卸料端1-1的上方和下方;当采用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等径螺旋面的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等径螺旋线从1-2向1-1运行,从2-2向2-1运行;当采用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扇面的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沿着弧线从1-2向1-1运行,从2-2向2-1运行;
附图4中,1-1、2-1、3-1和1-2、2-2、3-2分别是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4是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的运行方向;卸料端1-1、2-1、3-1分别在加料端2-2、3-2、1-2的上方;当采用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等径螺旋面的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分别沿着等径螺旋线从1-2向1-1运行,从2-2向2-1,从3-2向3-1运行;当采用承载料层部位整体结构为扇面的移动床,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在承载料层时,分别沿着弧线从1-2向1-1运行,从2-2向2-1,从3-2向3-1运行。
特别说明:由于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需要结合具体工艺及工艺条件方能确定,所以,附图不能标示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只能标示承接新加入的料层的加料端的位置。在具体实施时,须根据具体工艺及工艺条件,将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确定在沿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承载料层时运行方向的承接新加入的料层的加料端之后的位置。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实施本发明提供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鉴于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将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加热至达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而不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所以,实施方式部分的内容,按加热方式进行分类叙述,目的在于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同的加热方式下如何将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较下部料层加热到与其较上部料层相同的温度而不增大靠近移动床承载料层部位的料层以下部位的热强度的技术方案和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包括:(1)用可以支撑料层随着承载料层部位运行的移动床承载料层;(2)从料层上部开始加热料层;(3)将较上部料层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4)将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上部料层卸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1)将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卸出;(2)在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上加入新料层;(3)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料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新加入的料层,具体为:使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成为如前所述的较上部料层,或成为较上部料层的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料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所覆盖的新加入的料层,或新加入的料层的较下部料层,运行至移动床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卸料端或卸出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卸料位置时,成为如前所述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较下部料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料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移动床,将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本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本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2)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将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另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另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3)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不少于三个移动床,将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将最后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移动到第一个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用最后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覆盖第一个移动床上新加入的料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料层的方法,若形成料层的物料为球团料且加热工艺以料层透气性适应工艺要求为必要条件,其特征在于:覆盖新加入的料层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球团料因发生破碎、粉化现象对料层透气性的影响,不允许达到使料层透气性不适应工艺要求的程度。
6.实施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料层的方法的一种移动床系统,采用承载料层部位运行至卸料端时可以发生翻转的移动床,其特征在于:每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应的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移动床承接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其特征在于: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一个移动床,本移动床的卸料端在本移动床承接本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其特征在于: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二个移动床,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另一个移动床承接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其特征在于:若一条生产线采用不少于三个移动床,上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在相邻的下一个移动床承接上一个移动床上卸出的未加热至达到工艺要求的料层的位置的上方。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移动床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移动床的卸料端和加料端分别在另一个移动床的加料端和卸料端的上方和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17/094929 WO2018019295A1 (zh) | 2016-07-29 | 2017-07-28 |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移动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6158713 | 2016-07-29 | ||
CN201610615871 | 2016-07-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63581A CN107663581A (zh) | 2018-02-06 |
CN107663581B true CN107663581B (zh) | 2019-05-17 |
Family
ID=611224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786524.7A Active CN107663581B (zh) | 2016-07-29 | 2016-08-31 |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移动床系统 |
CN201780001301.8A Active CN108473875B (zh) | 2016-07-29 | 2017-07-28 |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移动床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01301.8A Active CN108473875B (zh) | 2016-07-29 | 2017-07-28 |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移动床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76635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97956A (zh) * | 2019-04-11 | 2019-06-18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环式焙烧机及其环式焙烧自取铺底料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749125A (en) * | 1926-10-21 | 1930-03-04 | Joseph P Ruth Jr | Two-step sulphatizing roast |
JPS5124577A (en) * | 1974-08-24 | 1976-02-27 | Kobe Steel Ltd | 2 danshoseiho |
CN1277265A (zh) * | 1999-02-26 | 2000-12-20 | 卢维高 | 用于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并行直底炉 |
CN104164241A (zh) * | 2014-08-14 | 2014-11-26 |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级出料的移动床干馏加热炉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08103A (en) * | 1980-06-02 | 1981-12-29 | Energy Recovery Research Group, Inc. | Apparatus for the pyrolysis of comminuted solid carbonizable materials |
CA2196841C (en) * | 1997-02-05 | 2001-04-03 | Christian Roy | Horizontal moving and stirred bed reactor |
CA2617650A1 (en) * | 2005-08-03 | 2007-02-08 | The Saurian Trust | A process and reactor for the pyrolysis of carbon-containing waste material |
ES2388959B1 (es) * | 2011-03-24 | 2013-09-11 | Consejo Superior Investigacion | Procedimiento y aparato de termolisis de polimeros de desecho. |
-
2016
- 2016-08-31 CN CN201610786524.7A patent/CN107663581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7-28 CN CN201780001301.8A patent/CN1084738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749125A (en) * | 1926-10-21 | 1930-03-04 | Joseph P Ruth Jr | Two-step sulphatizing roast |
JPS5124577A (en) * | 1974-08-24 | 1976-02-27 | Kobe Steel Ltd | 2 danshoseiho |
CN1277265A (zh) * | 1999-02-26 | 2000-12-20 | 卢维高 | 用于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并行直底炉 |
CN104164241A (zh) * | 2014-08-14 | 2014-11-26 | 北京神雾环境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级出料的移动床干馏加热炉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473875B (zh) | 2019-12-27 |
CN107663581A (zh) | 2018-02-06 |
CN108473875A (zh) | 2018-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207147B2 (ja) | 焼結鉱の製造方法 | |
CN108300851A (zh) | 一种HIsmelt含铁原料预热预还原处理工艺 | |
CN102634654A (zh) | 利用复合含碳球团生产金属化球团的方法及链带式焙烧机 | |
CN107663581B (zh) | 一种加热料层的方法和移动床系统 | |
CN109868360A (zh) | 一种烧结矿生产的节能工艺 | |
CN202582190U (zh) | 利用复合含碳球团生产金属化球团的链带式焙烧机 | |
CN205329129U (zh) | 分段式回转窑组 | |
JP7464844B2 (ja) | 焼結鉱の製造方法 | |
CN2898748Y (zh) | 立式多管还原焙烧炉 | |
JP7095561B2 (ja) | 焼結鉱の製造方法 | |
CN106282468A (zh) | 一种烟气余热炉体内部再利用型红土镍矿干球团的还原反应系统及方法 | |
CN112831652A (zh) | 一种采用高风温提供热量的无碳烧结系统 | |
CN206457414U (zh) | 一种节能环保自动化石灰竖窑 | |
CN101946148A (zh) | 用于在隧道炉类型的焙烧炉中加热矿物给料的方法 | |
CN100543393C (zh) | 混合型铁矿石焙烧炉 | |
CN205027123U (zh) | 高效节能立式烧结机 | |
CN218523947U (zh) | 一种新型烧结点火炉 | |
WO2023189570A1 (ja) | 加熱式焼結機及び加熱式焼結方法 | |
KR101189408B1 (ko) | 로타리킬른형 광석소성로 및 조업방법 | |
CN102364280A (zh) | 分层炉气再燃烧还原加热炉 | |
JP7043994B2 (ja) | 焼結鉱の製造方法 | |
CN101818225B (zh) | 步进式单体串联焙烧炉生产直接还原铁的方法 | |
CN106222447A (zh) | 一种烟气余热炉体内部再利用型红土镍矿干球团的热解和还原反应系统及方法 | |
JPS6260829A (ja) | 製鉄原料の2段点火式焼結方法 | |
CN104789725B (zh) | 用于煤基球团还原的装置与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