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56792B - 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656792B CN107656792B CN201710975967.5A CN201710975967A CN107656792B CN 107656792 B CN107656792 B CN 107656792B CN 201710975967 A CN201710975967 A CN 201710975967A CN 107656792 B CN107656792 B CN 1076567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terminal
- shell
- holding
-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属于人机交互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根据所述握持状态确定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按照所述显示方向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中显示所述用户界面。终端可以通过用户对终端的握持状态确定与握持状态匹配的界面显示方向,即不论用户何种握持方式对终端进行握持,终端都能够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显示方向对用户界面进行显示,达到减少展开终端时用户需要调整握持终端方向的操作步骤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人机交互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触摸显示屏是终端上用于显示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的部分,柔性触摸显示屏可以实现成为折叠显示屏。
在相关技术中,具有折叠显示屏的终端可以处于折叠状态或打开状态。当处于折叠状态时,该折叠显示屏可以向内对折成U形,仅将终端的背部外露给用户,而折叠显示屏呈不可见状态;当处于打开状态时,该折叠显示屏可以展开为平面或呈一定角度的V形。
由于折叠显示屏处于折叠状态时,用户仅通过终端的背部无法判断正反面;所以当用户将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后,折叠显示屏所显示的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可能与用户的观察方向是相反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可以用于解决当用户将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后,折叠显示屏所显示的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可能与用户的观察方向是相反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界面显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
根据所述握持状态确定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
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按照所述显示方向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中显示所述用户界面。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界面显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状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
方向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握持状态确定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
界面显示模块,用于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按照所述显示方向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中显示所述用户界面。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及其任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及其任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终端可以通过用户对终端的握持状态确定与握持状态匹配的界面显示方向,即不论用户何种握持方式对终端进行握持,终端都能够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显示方向对用户界面进行显示,从而解决用户展开可折叠终端后需要将折叠显示屏调整到合适的显示方向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3至图5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手机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在实施时的界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在实施时的界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在实施时的界面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在实施时的界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在实施时的界面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考图1和图2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终端100的结构方框图。该终端100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书等等。本申请中的终端1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下部件:处理器110、存储器120和触摸显示屏130。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心。处理器110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10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20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20内的数据,执行终端1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110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110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图像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触摸显示屏130所需要显示的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0中,单独通过一块芯片进行实现。
存储器120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可选地,该存储器120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存储器120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1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下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10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
以操作系统为安卓(Android)系统为例,存储器120中存储的程序和数据如图1所示,存储器120中存储有Linux内核层220、系统运行库层240、应用框架层260和应用层280。Linux内核层220为终端100的各种硬件提供了底层的驱动,如显示驱动、音频驱动、摄像头驱动、蓝牙驱动、Wi-Fi驱动、电源管理等。系统运行库层240通过一些C/C++库来为Android系统提供了主要的特性支持。如SQLite库提供了数据库的支持,OpenGL/ES库提供了3D绘图的支持,Webkit库提供了浏览器内核的支持等。在系统运行库层240中还提供有安卓运行时库(Android Runtime),它主要提供了一些核心库,能够允许开发者使用Java语言来编写Android应用。应用框架层260提供了构建应用程序时可能用到的各种API,开发者也可以通过使用这些API来构建自己的应用程序,比如活动管理、窗口管理、视图管理、通知管理、内容提供者、包管理、通话管理、资源管理、定位管理。应用层280中运行有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是操作系统自带的联系人程序、短信程序、时钟程序、相机应用等;也可以是第三方开发者所开发的应用程序,比如即时通信程序、相片美化程序等。
以操作系统为IOS系统为例,存储器120中存储的程序和数据如图2所示,IOS系统包括:核心操作系统层320(Core OS layer)、核心服务层340(Core Services layer)、媒体层360(Media layer)、可触摸层380(Cocoa Touch Layer)。核心操作系统层320包括了操作系统内核、驱动程序以及底层程序框架,这些底层程序框架提供更接近硬件的功能,以供位于核心服务层340的程序框架所使用。核心服务层340提供给应用程序所需要的系统服务和/或程序框架,比如基础(Foundation)框架、账户框架、广告框架、数据存储框架、网络连接框架、地理位置框架、运动框架等等。媒体层360为应用程序提供有关视听方面的接口,如图形图像相关的接口、音频技术相关的接口、视频技术相关的接口、音视频传输技术的无线播放(AirPlay)接口等。可触摸层380为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各种常用的界面相关的框架,可触摸层380负责用户在终端100上的触摸交互操作。比如本地通知服务、远程推送服务、广告框架、游戏工具框架、消息用户界面接口(User Interface,UI)框架、用户界面UIKit框架、地图框架等等。
在图2所示出的框架中,与大部分应用程序有关的框架包括但不限于:核心服务层340中的基础框架和可触摸层380中的UIKit框架。基础框架提供许多基本的对象类和数据类型,为所有应用程序提供最基本的系统服务,和UI无关。而UIKit框架提供的类是基础的UI类库,用于创建基于触摸的用户界面,iOS应用程序可以基于UIKit框架来提供UI,所以它提供了应用程序的基础架构,用于构建用户界面,绘图、处理和用户交互事件,响应手势等等。
触摸显示屏130用于接收用户使用手指、触摸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以及显示各个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触摸显示屏130通常设置在终端100的前面板。
如图3所示,终端100包括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以及连接于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之间的连接组件43,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通过连接组件43实现翻转折叠。
第一壳体41包括与触摸显示屏背面连接的第一支撑面,以及与第一支撑面相对的第一背面,第二壳体42包括与触摸显示屏背面连接的第二支撑面,以及与第二支撑面相对的第二背面。相应的,触摸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31、第二显示区域132和第三显示区域133,其中,第一显示区域131与第一壳体41的位置对应,第二显示区域132与第二壳体42的位置对应,第三显示区域133与连接组件43的位置对应。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显示区域131、第二显示区域132和第三显示区域133均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伸缩延展性;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仅第三显示区域133采用柔性材料制成,第一显示区域131和第二显示区域132采用非柔性材料制成。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终端100的连接组件43采用手动结构。用户手动分离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时,终端100由折叠状态变为展开状态;用户手动合拢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时,终端100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终端100的连接组件43采用电动结构,比如,连接组件43中设置有电动马达一类的电动旋转部件。在电动旋转部件的带动下,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自动实现合拢或分离,从而使终端100具备展开和折叠两种状态。
按照折叠状态下触摸显示屏是否外露进行划分,终端100可以被划分为外折叠屏终端和内折叠屏终端。其中:
外折叠屏终端
外折叠屏终端是指可折叠角度为180°,且在折叠状态下,触摸显示屏全部外露的终端。如图3所示,终端100为外折叠屏终端。展开状态下,终端100的第一壳体41的第一支撑面与第二壳体42的第二支撑面相齐平(即夹角为180°),且触摸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131、第二显示区域132和第三显示区域133位于同一平面;终端100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过程中,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41的第一背面与第二壳体42的第二背面相靠拢,第一支撑面与第二支撑面的夹角由180°变为0°;折叠状态下,如图4所示,终端100的第一壳体41的第一支撑面与第二壳体42的第二支撑面相平行(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的夹角为0°),使得触摸显示屏处于U型折叠状态,其中,触摸显示屏的第三显示区域133形成外露的U型弧面。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折叠状态下,触摸显示屏的全部或部分显示区域用于显示用户界面。比如,如图4所示,折叠状态下,仅第二显示区域132用于显示用户界面,或,仅第三显示区域133用于显示用户界面。
内折叠屏终端
内折叠屏终端是指可折叠角度为180°,且在折叠状态下,触摸显示屏(全部或部分)内敛的终端。如图5所示,终端100为内折叠屏终端。展开状态下,终端100的第一壳体41的第一支撑面与第二壳体42的第二支撑面相齐平(即夹角为180°),使得触摸显示屏处于平面展开状态(第一显示区域131、第二显示区域132和第三显示区域133位于同一平面);终端100由展开状态变为折叠状态过程中,如图5所示,第一壳体41的第一支撑面与第二壳体42的第二支撑面相靠拢,即第一支撑面与第二支撑面的夹角由180°变为0°;折叠状态下,终端100的第一壳体41的第一支撑面与第二壳体42的第二支撑面相平行,使得触摸显示屏处于U型折叠状态,其中,触摸显示屏的第三显示区域133形成内敛的U型弧面。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折叠状态下,触摸显示屏的全部显示区域均不显示用户界面。
除了在壳体的支撑面上设置触摸显示屏外,第一壳体41的第一背面和/或第二壳体42的第二背面上也可以设置触摸显示屏。内折叠屏终端处于折叠状态时,设置在壳体背面的触摸显示屏用于显示用户界面,该用户界面与展开状态下触摸显示屏显示的用户界面相同或不同。
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100的可折叠角度还可以为360°(既可以内折也可以外折),且在折叠状态下,触摸显示屏外露或内敛的终端,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
图3至图5所示的终端100中,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尺寸相同或相近,终端100的折叠方式被称为对称折叠。在其他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100的折叠方式还可以为非对称折叠。采用非对称折叠时,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的尺寸可以不同或尺寸相差大于阈值(比如50%或60%或70%),相应的,触摸显示屏中第一显示区域131的面积与第二显示区域132的面积相差大于阈值。
图3至5中,仅以终端100包含两部分壳体以及一个用于连接壳体的连接组件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终端为两折结构),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100可以包含n部分壳体以及n-1个连接组件,相应的,终端100的触摸显示屏中包含2n-1块显示区域,与连接组件对应的n-1块显示区域采用柔性材料制成,从而实现n折结构的终端,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定。
终端100中还设置有至少一种其他部件,该至少一种其他部件包括:摄像头、指纹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种其他部件设置在终端100的正面、侧边或背面,比如将指纹传感器设置在壳体的背面或侧边、将摄像头设置在触摸显示屏130的上方。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种其他部件可以集成在触摸显示屏130的内部或下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将骨传导式的听筒设置在终端100的内部;将传统终端的前面板上的其他部件集成在触摸显示屏130的全部区域或部分区域中,比如将摄像头中的感光元件拆分为多个感光像素后,将每个感光像素集成在触摸显示屏130中每个显示像素中的黑色区域中,使得触摸显示屏130具备图像采集功能。由于将至少一种其他部件集成在了触摸显示屏130的内部或下层,因此终端100具有更高的屏占比。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终端100的中框的单个侧边,或两个侧边(比如左、右两个侧边),或四个侧边(比如上、下、左、右四个侧边)上设置有边缘触控传感器,该边缘触控传感器用于检测用户在中框上的触摸操作、点击操作、按压操作和滑动操作等中的至少一种操作。该边缘触控传感器可以是触摸传感器、热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中的任意一种。用户可以在边缘触控传感器上施加操作,对终端100中的应用程序进行控制。
除此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附图所示出的终端1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100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比如,终端100中还包括射频电路、输入单元、传感器、音频电路、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模块、电源、蓝牙模块等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图1或图2提供的终端中来举例说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601,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
用户在对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进行握持时,用户的手掌和/或手指会接触到终端的壳体。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以某一时间间隔检测壳体是否产生握持信号。
比如,根据折叠显示屏的长边中线将终端的壳体分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壳体上设置有传感器,当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被用户握持后,该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的传感器向终端的CPU发送相应的握持信号,以确定当前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其中,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热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触摸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握持状态包括第一握持状态和第二握持状态中的任意一种。
参考图7,智能手机上的触摸显示屏处于折叠状态,终端的壳体分为第一壳体701和第二壳体702,用户的手703对终端进行握持,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到握持信号并将握持信号发送给CPU,CPU根据握持信号确定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步骤602,根据握持状态确定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
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后,CPU根据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返回的握持信号确定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
当终端仅获取到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上设置的传感器返回的触摸信号时,终端将反馈握持信号的传感器对应的壳体部分作为显示方向的朝下方向,将未反馈握持信号的传感器对应的壳体部分作为显示方向的朝上方向,并以该方向作为用户界面显示的方向。
当终端同时获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置的传感器返回的触摸信号时,终端将反馈较强握持信号的传感器对应的壳体部分作为显示方向的朝下方向,将反馈较弱握持信号的传感器对应的壳体部分作为显示方向的朝上方向,并以该方向作为用户界面显示的方向。
步骤603,在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按照显示方向在折叠显示屏中显示用户界面。
当用户将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展开为打开状态时,CPU获取到展开手机的展开信号并控制折叠显示屏按照已确定的显示方向对用户界面进行显示。
参考图7,用户的手703将可折叠终端从折叠状态展开为打开状态时,CPU获取到终端的第二壳体反馈的握持信号且没有获取到终端的第一壳体反馈的握持信号,因此CPU控制折叠显示屏按照以第二壳体703作为壳体的下半部,第一壳体701作为壳体的上半部的方向对用户界面进行显示。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当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时,判断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根据握持状态确定相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用户界面显示方向,当终端获得展开信号后折叠显示屏按照确定的显示方向显示用户界面。即不论用户何种握持方式对终端进行握持,终端都能够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显示方向对用户显示界面进行显示,达到减少展开终端时用户需要调整握持终端方向的操作步骤的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步骤601中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时,存在至少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种实现方式为仅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获取到握持信号确定握持状态;第二种实现方式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获取到握持信号,根据每个壳体上获取的握持信号强弱确定握持状态。
下面采用图8对第一种实现方式进行说明,采用图11对第二种实现方式进行说明。
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图1或图2提供的终端中来举例说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801,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
终端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当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时,会接触到壳体,CPU通过设置在壳体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以某一时间间隔检测壳体是否产生握持信号,并通过握持信号判断握持状态,其中,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热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触摸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802,当握持信号位于第一壳体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用户对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进行握持,当CPU获取到第一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且没有获取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参考图9,用户的手901对处于折叠状态的内折叠屏终端进行握持,CPU获取到第一壳体902反馈的握持信号而没有获取到第二壳体903反馈的握持信号,则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步骤803,当握持信号位于第二壳体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用户对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进行握持,当CPU获取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而没有获取到第一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时,确定终端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参考图10,用户的手1001对处于折叠状态的外折叠屏终端进行握持,CPU获取到第二壳体1003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而没有获取到第一壳体1002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则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步骤804,当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时,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一显示方式,第一显示方式是第一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其中,终端中的第一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第二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是按照折叠区进行划分的显示区域。
参考图3,可折叠终端中的第一壳体41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131对应,第二壳体42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132对应,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是按照折叠区进行划分的显示区域。
当CPU获取得到第一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而未获取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确定终端所处的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时,CPU控制第一壳体对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作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第二壳体对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作为上半部显示区域。
参考图9,终端的第一壳体902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904对应,第二壳体903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905对应。终端根据用户握持的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一显示方式,则将与第一壳体902对应的终端的触摸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904作为下半部显示区域,将与第二壳体903对应的终端的触摸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905作为上半部显示区域。
步骤805,当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时,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二显示方式,第二显示方式是第一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其中,终端中的第一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第二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是按照折叠区进行划分的显示区域。当CPU获取得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而未获取到第一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确定终端所处的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时,CPU控制第二壳体对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作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第一壳体对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作为上半部显示区域。
参考图10,终端的第一壳体1002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1004对应,第二壳体1003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1005对应。终端根据用户握持的第二握持状态,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二显示方式,则将与第二壳体1003对应的终端的触摸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1005作为下半部显示区域,将与第一壳体1002对应的终端的触摸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1004作为上半部显示区域。
步骤806,在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按照显示方向在折叠显示屏中显示用户界面。
当用户将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终端获取到展开手机的展开信号,CPU控制折叠显示屏按照已确定的显示方向对用户界面进行显示。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热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触摸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壳体上。其中,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支撑面和第一背面,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支撑面和第二背面。根据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时在终端的第一背面和/或第二背面产生热感应信号。可选地,当传感器为热传感器时,热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背面和第二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根据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时在终端的第一支撑面和/或第二支撑面产生压力。可选地,当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时,压力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根据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时在终端的第一背面和/或第二背面产生压力。可选地,当传感器为触摸传感器时,触摸传感器可以设置在第一背面和第二背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
其中,终端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设置相同的传感器,或终端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设置不同的传感器,比如,在第一壳体的第一支撑面上设置压力传感器并在第二壳体的第二背面上设置触摸传感器;在第一壳体的第一背面设置触摸传感器并在第二壳体的第二支撑面上设置压力传感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是人为对折叠显示屏进行划分得到的显示区域,因此,终端的折叠显示屏并不一定会直观的显示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的分界。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802和步骤803并没有先后顺序,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在执行一次展开操作时仅可以执行步骤802和步骤803中的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804和步骤805并没有先后顺序,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在执行一次展开操作时仅可以执行步骤804和步骤805中的一个。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当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时,判断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根据握持状态确定相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用户界面显示方向,当终端获得展开信号后折叠显示屏按照确定的显示方向显示用户界面。即不论用户何种握持方式对终端进行握持,终端都能够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显示方向对用户显示界面进行显示,达到减少展开终端时用户需要调整握持终端方向的操作步骤的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根据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获取到握持信号判断相应的握持状态并确定折叠显示屏的展示方式。使终端可以判断出在用户单手握持可折叠终端的情况下,确定反馈握持信号的壳体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根据握持状态确定折叠显示屏的显示方向,达到避免用户在单手展开折叠终端时需要对显示方向与握持方向不匹配的情况进行调整握持终端方向的步骤。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用户在握持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时可能会握持到终端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两个壳体的传感器都向CPU反馈握持信号。在图11所示的步骤1101中,通过判断位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握持信号的强弱确定用户对终端的握持状态。步骤602可被替代实现成为步骤1101至1105,如图11所示。
步骤1101,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
终端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当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时,会接触到壳体,CPU通过设置在壳体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以某一时间间隔检测壳体是否产生握持信号,并通过握持信号判断握持状态,其中,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热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触摸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热传感器,获取热感应信号作为握持信号。
终端的壳体设置有热传感器,当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操作时,壳体上的热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用户的握持操作产生的热感应信号,并将该热感应信号作为握持信号发送给CPU进行处理。
可选地,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压力传感器,获取压力感应信号作为握持信号。
终端的壳体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当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操作时,壳体上的压力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用户的握持操作产生的压力感应信号,并将该压力感应信号作为握持信号发送给CPU进行处理。
可选地,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触摸传感器,获取触摸感应信号作为握持信号。
终端的壳体设置有触摸传感器,当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操作时,壳体上的触摸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用户的握持操作产生的触摸感应信号,并将该触摸感应信号作为握持信号发送给CPU进行处理。
步骤1102,当第一壳体对应的握持信号强于第二壳体对应的握持信号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用户对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进行握持,当CPU获取到第一壳体上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强于第二壳体上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时,确定终端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可选地,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置的传感器包括热传感器时,热传感器获得用户握持终端时产生的热感应信号,当第一壳体的热传感器获取的热感应信号的面积大于第二壳体的热传感器获取的热感应信号的面积时,确定终端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可选地,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置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时,压力传感器获得用户握持终端时产生的压力感应信号,当第一壳体的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值大于第二壳体的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值时,确定终端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可选地,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置的传感器包括触摸传感器时,触摸传感器获得用户握持终端时产生的触摸感应信号,当第一壳体的触摸传感器获取的触摸面积大于第二壳体的触摸传感器获取的触摸面积时,确定终端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参考图12,用户的手1201对处于折叠状态的内折叠屏终端进行握持,假设,终端的壳体设置有压力传感器,CPU接收到第一壳体1202反馈的压力值大于第二壳体1203反馈的压力值时,则CPU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步骤1103,当第二壳体对应的握持信号强于第一壳体对应的握持信号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用户对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进行握持,当第二壳体获取到握持信号强于第一壳体获取到握持信号时,确定终端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可选地,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置的传感器包括热传感器时,热传感器获得用户握持终端时产生的热感应信号,当第二壳体的热传感器获取的热感应信号的面积大于第一壳体的热传感器获取的热感应信号的面积时,确定终端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可选地,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置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时,压力传感器获得用户握持终端时产生的压力感应信号,当第二壳体的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值大于第一壳体的压力传感器获取的压力值时,确定终端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可选地,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置的传感器包括触摸传感器时,触摸传感器获得用户握持终端时产生的触摸感应信号,当第二壳体的触摸传感器获取的触摸面积大于第一壳体的触摸传感器获取的触摸面积时,确定终端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参考图13,用户的手1301对处于折叠状态的外折叠屏终端进行握持,假设,终端的壳体设置有触摸传感器,CPU接收到第二壳体1303反馈的触摸面积大于第一壳体1302反馈的触摸面积,则CPU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步骤1104,当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时,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一显示方式,第一显示方式是第一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其中,终端中的第一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第二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是按照折叠区进行划分的显示区域。当CPU获取得到第一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而未获取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确定终端所处的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时,CPU控制第一壳体对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作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第二壳体对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作为上半部显示区域。
参考图12,终端根据用户握持的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一显示方式,则将与第一壳体1202对应的终端的触摸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1204作为下半部显示区域,将与第二壳体1203对应的终端的触摸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1205作为上半部显示区域。
步骤1105,当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时,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二显示方式,第二显示方式是第一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其中,终端中的第一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第二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是按照折叠区进行划分的显示区域。当CPU获取得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而未获取到第一壳体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握持信号确定终端所处的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时,CPU控制第二壳体对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作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第一壳体对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作为上半部显示区域。
参考图13,终端根据用户握持的第二握持状态,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二显示方式,则将与第二壳体1303对应的终端的触摸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1305作为下半部显示区域,将与第一壳体1302对应的终端的触摸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1306作为上半部显示区域。
步骤1106,在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按照显示方向在折叠显示屏中显示用户界面。
当用户将处于折叠状态的终端展开至打开状态时,终端获取到展开手机的展开信号,CPU控制折叠显示屏按照已确定的显示方向对用户界面进行显示。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当用户对终端进行握持时,判断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根据握持状态确定相应的折叠显示屏的用户界面显示方向,当终端获得展开信号后折叠显示屏按照确定的显示方向显示用户界面。即不论用户何种握持方式对终端进行握持,终端都能够自适应地选择合适的显示方向对用户显示界面进行显示,达到减少展开终端时用户需要调整握持终端方向的操作步骤的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通过壳体设置传感器获得的握持信号确定用户的握持状态并确定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由于终端的折叠显示屏类型可以包括全面屏,曲面屏,普通屏等,根据不同形状的屏幕选择不同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确定显示方向。因此,通过对不同的终端可以设置不同的传感器,使所有折叠显示屏都可以实现自动选择合适的用户界面显示方向。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通过比较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的触摸信号的强弱判断用户对终端的握持状态,并根据握持状态确定折叠显示屏的显示方向,达到对内折叠屏终端和外折叠屏终端的握持状态进行准确确定的效果。
参考图14,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14所示,该拍照操作装置包括:状态确定模块1401、方向确定模块1402、界面显示模块1403,状态确定模块1401中包括:获取单元1404、第一确定单元1405、第二确定单元1406、第三确定单元1407、第四确定单元1408,方向确定模块1402中包括:第五确定单元1409、第六确定单元1410。
状态确定模块1401,用于确定装置所处的握持状态;
方向确定模块1402,用于根据握持状态确定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
界面显示模块1403,用于在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按照显示方向在折叠显示屏中显示用户界面。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装置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第二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是按照折叠区进行划分的显示区域;
状态确定模块1401中包括:获取单元1404、第一确定单元1405、第二确定单元1406。
获取单元1404,用于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
第一确定单元1405,用于当握持信号位于第一壳体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第二确定单元1406,用于当握持信号位于第二壳体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装置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对应,第二壳体与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对应,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是按照折叠区进行划分的显示区域;
状态确定模块1401中包括:获取单元1404、第三确定单元1407、第四确定单元1408。
获取单元1404,用于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
第三确定单元1407,用于当第一壳体对应的握持信号强于第二壳体对应的握持信号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第四确定单元1408,用于当第二壳体对应的握持信号强于第一壳体对应的握持信号时,确定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获取单元1404,包括:
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热传感器,获取热感应信号作为握持信号;
和/或;
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压力传感器,获取压力感应信号作为握持信号;
和/或;
通过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上的触摸传感器,获取触摸感应信号作为握持信号。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方向确定模块1402中包括:第五确定单元1409、第六确定单元1410。
第五确定单元1409,用于当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时,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一显示方式,第一显示方式是第一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第六确定单元1410,用于当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时,确定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二显示方式,第二显示方式是第一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装置在进行界面显示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显示装置与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各个实施例所述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上各个实施例所述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具有折叠显示屏的终端中,所述终端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对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是按照折叠区进行划分的显示区域,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
当所述握持信号位于所述第一壳体时,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当所述握持信号位于所述第二壳体时,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当握持状态为所述第一握持状态时,确定所述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一显示方式,所述第一显示方式是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当握持状态为所述第二握持状态时,确定所述终端的所述显示方式为所述第二显示方式,所述第二显示方式是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按照所述显示方向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中显示所述用户界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
当所述第一壳体对应的所述握持信号强于所述第二壳体对应的所述握持信号时,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当所述第二壳体对应的所述握持信号强于所述第一壳体对应的所述握持信号时,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热传感器,获取热感应信号作为所述握持信号;
和/或;
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压力传感器,获取压力感应信号作为所述握持信号;
和/或;
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触摸传感器,获取触摸感应信号作为所述握持信号。
4.一种用户界面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为具有折叠显示屏的终端,所述装置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折叠显示屏的第一显示区域对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折叠显示屏的第二显示区域对应,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和所述第二显示区域是按照折叠区进行划分的显示区域,所述装置包括:
状态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装置所处的握持状态;
方向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握持状态确定用户界面的显示方向;
界面显示模块,用于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从折叠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按照所述显示方向在所述折叠显示屏中显示所述用户界面;
所述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握持信号位于所述第一壳体时,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握持信号位于所述第二壳体时,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所述方向确定模块,包括: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当握持状态为所述第一握持状态时,确定所述终端的显示方式为第一显示方式,所述第一显示方式是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当握持状态为所述第二握持状态时,确定所述终端的所述显示方式为所述第二显示方式,所述第二显示方式是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为上半部显示区域,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为下半部显示区域的显示方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确定模块,包括: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传感器获取握持信号;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壳体对应的所述握持信号强于所述第二壳体对应的所述握持信号时,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一握持状态;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壳体对应的所述握持信号强于所述第一壳体对应的所述握持信号时,确定所述终端所处的握持状态为第二握持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用于:
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热传感器,获取热感应信号作为所述握持信号;
和/或;
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压力传感器,获取压力感应信号作为所述握持信号;
和/或;
通过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的触摸传感器,获取触摸感应信号作为所述握持信号。
7.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至少一条指令,所述至少一条指令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用户界面显示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75967.5A CN107656792B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75967.5A CN107656792B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56792A CN107656792A (zh) | 2018-02-02 |
CN107656792B true CN107656792B (zh) | 2021-03-16 |
Family
ID=61119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975967.5A Active CN107656792B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6567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32534B (zh) * | 2018-02-12 | 2022-03-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终端及其显示控制方法、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08958614B (zh) * | 2018-07-04 | 2021-03-23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控制方法及终端 |
CN109005289A (zh) * | 2018-07-25 | 2018-12-14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屏幕点亮方法、移动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09388320A (zh) * | 2018-10-22 | 2019-02-26 | 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显示方向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0719364B (zh) * | 2019-09-25 | 2020-12-11 | 北京蓦然认知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单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124243A (zh) * | 2019-12-18 | 2020-05-08 | 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响应方法及装置 |
CN117795939A (zh) * | 2022-07-27 | 2024-03-2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握持姿态的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芯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144423B1 (ko) * | 2006-11-16 | 2012-05-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휴대 단말기 및 휴대 단말기의 화면 표시 방법 |
CN101393504B (zh) * | 2007-09-20 | 2012-12-19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手持电子装置与其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切换方法 |
US9575708B2 (en) * | 2012-05-14 | 2017-02-21 | Lg Electronics Inc. | Portab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KR102043810B1 (ko) * | 2012-08-20 | 2019-11-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KR101984683B1 (ko) * | 2012-10-10 | 2019-05-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
US9575948B2 (en) * | 2013-10-04 | 2017-02-21 | Nook Digital, Llc | Annotation of digital content via selective fixed formatting |
US20150227166A1 (en) * | 2014-02-13 | 2015-08-1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User terminal device and displaying method thereof |
CN105988692A (zh) * | 2015-02-02 | 2016-10-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手持电子设备和控制手持电子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
CN106843640A (zh) * | 2016-12-26 | 2017-06-13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页面的控制方法及手持终端 |
-
2017
- 2017-10-19 CN CN201710975967.5A patent/CN107656792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656792A (zh) | 2018-0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44228B (zh) | 消息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7870724B (zh) | 显示屏展开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7870716B (zh) | 调用后台应用程序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7765952B (zh) | 截屏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9766053B (zh) | 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7704177B (zh) | 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7656792B (zh) | 用户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7831999B (zh) | 屏幕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7728901B (zh) | 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9782976B (zh) | 文件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7765959B (zh) | 后台应用程序显示方法和终端 | |
CN107770440B (zh) | 拍摄界面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7807773B (zh) | 一种应用分身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7678826B (zh) | 界面显示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7728885B (zh) | 多任务的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9710206B (zh) | 显示信息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7623793B (zh) | 图像拍摄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7765775B (zh) | 终端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07888769B (zh) | 场景模式启动方法、装置及终端 | |
WO2019233306A1 (zh) | 图标显示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7566579B (zh) | 拍摄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7566660B (zh) | 通话降噪方法、装置及终端 | |
CN107728810B (zh) |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7656578A (zh) |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N107871121B (zh) | 一种指纹识别的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Applicant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