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56314B - 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56314B
CN107656314B CN201710996856.2A CN201710996856A CN107656314B CN 107656314 B CN107656314 B CN 107656314B CN 201710996856 A CN201710996856 A CN 201710996856A CN 107656314 B CN107656314 B CN 107656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 area
shot
gather
seismic
elev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968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56314A (zh
Inventor
王海立
宁宏晓
尹吴海
于宝华
章多荣
王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99685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563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56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6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56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56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50Corrections or adjustments related to wave propagation
    • G01V2210/53Statics correction, e.g. weathering layer or transformation to a datu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根据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接收工区内的第一道集记录;根据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与地震道的高程和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所述高程为所述炮点和所述地震道相对于一基准平面的高度;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初至时间。通过本说明书的方法可排除地形起伏和速度横向变化的影响,快速提高复杂地表折射层辨识度。

Description

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折射静校正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初至的静校正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折射静校正的计算、折射波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折射层析静校正的计算等技术方法均需要选取合适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来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而在选择合适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时必须确保折射波来自同一折射层,通过较为稳定的折射层时距图来选择,因此,确定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必须确定近地表结构的折射层。
根据折射原理,只有当下伏地层速度大于上覆地层速度使,地震波才会发生折射,不同速度的地层相交界处形成折射界面即折射层。
在一些简单的地表区,地层速度变化小,折射层分层性明显,表现在时距图上的情况就是具有明确的拐点,该明确的拐点即表示速度的变化,即表示具有折射层,两个明确的拐点在时距图上所对应的距离即表示该折射层的偏移距范围,折射层偏移距范围选取明确,静校正计算效果较为显著。
但在复杂地表区,受地形起伏和表层速度横向变化的影响,近地表降速带厚度和折射层速度的不均匀变化引起地震波传播旅行时的不均匀延迟,导致实际观测的时距曲线发生畸变,表现在时距图上的情况就是来自折射层的初至异常变化较为剧烈,收敛性差,导致时距曲线拐点不清晰,折射层分层不明显,辨识度不高,影响了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的合理选择,造成后续最终计算的静校正精度不高,效果不明显。
在实现本说明书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如何提高复杂地表折射层辨识度,技术人员的常规做法是在已获得的复杂地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施加一个外部静校正量,该外部静校正量一般是初始静校正量,如高程静校正量,高程静校正不考虑低速带,仅对物理点与固定基准的高程进行校正,只适合不存在低速带或者低速带结构横向没有变化的地区,因此其精度不高,其具体的施加过程为使用相关的专业软件,如绿山、克浪、gmesis等对得到的复杂地表的地震资料施加一个外部静校正量(如高程静校正量),由于该外部静校正量本身精度不高,会造成折射层范围出现偏差,影响偏移距范围的准确选取,对后续静校正计算工作不利。而复杂地表精确的外部静校正量的提供是需要较长周期进行参数试验的,无法快速消除表层起伏和速度横向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常规方式对提高折射层初至的辨识度改善有限。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快速消除表层起伏和速度横向变化带来的影响,高效提高折射层辨识度从而明确折射层偏移距范围提高静校正精度就成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通过根据工区表层速度和炮点与地震道的高程计算校正时差,解决了地形起伏和速度横向变化所带来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不能够准确得到的问题,为后续通过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的合理选取,计算静校正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了道集记录的方法,包括: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根据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接收工区内的第一道集记录;根据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与地震道的高程和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所述高程为所述炮点和所述地震道相对于一基准平面的高度;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还提供了道集记录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工区内第一道集记录;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与地震道的高程和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所述高程为所述炮点和所述地震道相对于一基准平面的高度;校正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根据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接收工区内的第一道集记录;根据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与地震道的高程和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所述高程为所述炮点和所述地震道相对于一基准平面的高度;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由以上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根据工区表层速度和工区内生成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与地震道的高程差计算时差,并校正第一道集记录,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能够快速且高精度的消除表层起伏和速度横向变化的影响,造成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不能够准确得到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炮集记录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工区表层速度计算的流程图;
图3是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生成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图的流程图;
图4是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炮集记录处理装置的模块图;
图5是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生成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的流程图;
图6是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炮点和地震道布置示意图,图中S1、Si-1,Si为所选炮点,R1、Ri-1、Ri为接收点,V0(X)表示表层速度,VR表示高速折射层速度;
图7是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时差校正前的时距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偏移距(m),纵坐标表示初至时间;
图8是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时差校正后的时距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偏移距(m),纵坐标表示初至时间;
图9是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随桩号位置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实施方式。基于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应当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虽然本说明书提供了如下述实施方式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需创造性劳动在所述方法中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步骤,操作步骤之间的执行顺序没有限制。
请参阅图1,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所提供的道集记录处理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区是指对某一区域进行地震勘探,地震勘探的施工的区域。具体而言就是在野外勘探过程中采集地震资料的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是指工区内所有的炮生成了炮集,从该炮集中选取至少一个炮,由所述至少一个炮各自生成的道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生成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的位置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选取。
对工区的地震资料进行初至波层析反演,得到工区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根据工区近地表速度模型,将工区划分为速度变化平稳的区域和速度变化剧烈的区域。
对于速度变化剧烈的区域可以多放置几个炮点,对于速度变化平缓的区域放置少一点的炮点,工区内这些炮点的集合称为炮点集,从该炮点集中选取至少一个炮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是指把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的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并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通过不同的输入设备将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的数据接收到计算机中,并对该道集记录进行存储和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通过键盘和显示器为一体的字符终端、打印机、扫描仪、鼠标等设备输入炮集记录完成接收;通过外部存储器,如磁盘、磁带、光盘等输入炮集记录由计算机通过读取来完成接收;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包括网卡、调制解调器等完成对炮集记录的接收。
步骤S12:根据所述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地震道的炮检距是指在一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检波器和炮点之间的距离,不同地震道的炮检距是指不同的地震道检波器和同一个炮点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地震道可以是指所述检波器所在位置或者其他设备接收地震数据所在的位置,该位置即为一条地震道。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至时间可以是在地震记录中检波器接收到第一个到达波的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至时间可以使用通过克浪、绿山、gmesis等专业软件来获取。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区表层速度可以是,地震波在地表浅层传播的速度,在简单地形表面,工区表层速度变化不大,在复杂地形表面,工区表层速度变化剧烈,所述表层速度是一个随着地形变化而动态变化的数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计算工区表层速度可以是根据所述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的一个道集记录的地震道炮检距除以该地震道检波器接收到的初至时间,求得生成该炮集记录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计算工区表层速度可以通过计算两个地震道的炮检距差以及这两个地震道检波器接收到的初至时间的差值,将炮检距差除以初至时差,求得生成该炮集记录的炮的炮点所在位置的表层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计算工区的表层可以根据炮点所在位置的表层速度,通过通选炮点生成工区的表层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计算多个炮点位置的表层速度,可以通过内插运算得到工区的表层速度。
步骤S14:接收工区内的第一道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是指把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数据和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并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通过不同的输入设备将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数据接收到计算机中,并对该道集记录进行存储和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第一道集记录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通过键盘和显示器为一体的字符终端、打印机、扫描仪、鼠标等设备输入炮集记录完成接收;通过外部存储器,如磁盘、磁带、光盘等输入炮集记录由计算机通过读取来完成接收;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包括网卡、调制解调器等完成对炮集记录的接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的位置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选取。对工区的地震资料进行初至波层析反演,工区划分为速度变化平稳的区域和速度变化剧烈的区域,速度变化剧烈的区域可以多放置几个炮点,速度变化平缓的区域放置少一点的炮点,工区内这些炮点的集合称为炮点集,从该炮点集中选取至少一个炮点。
步骤S16:根据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与地震道的高程和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所述高程为所述炮点和所述地震道相对于一基准平面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准平面可以是水平地面也可以人为任意设定的平行于水平地面的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获取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相对于所选取的一个基准平面的高度;获取一个所述地震道相对于同一基准平面的高度,求取两者的高度差即高程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工区表层速度得到各地震道的表层速度;地震道的表层速度取与该地震道地理位置最为接近的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高程差除以地震道表层速度得到该地震道数据的校正时差,具体的,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1439605930000051
计算得出,其中,T0表示校正时差;Hr表示地震道的高程;Hd表示所述炮点的高程;V0表示地震道表层速度,地震道表层速度取工区内与它距离最近的炮点的表层速度。
步骤S18: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地形较为简单的区域可以将所述时差校正值代入第一道集记录中,校正第一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地形较为复杂的区域,由于地表起伏变化大,且表层速度变化剧烈,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地震道计算得出的校正时差也不一样,计算各地震道的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炮集记录。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对工区的地震资料进行初至波层析反演将工区划分为将工区划分为速度变化平稳的区域和速度变化剧烈的区域,求取速度变化剧烈的区域和/或地形起伏变化大的区域地震道数据的校正时差,并根据所述的地震道数据的校正时差部分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对比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和地震道的高程;如果所述地震道高程位于所述炮点以下,则将所述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加上对应的初至时差;如果所述地震道高程位于所述炮点以上,则将所述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减去对应的初至时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工区表层速度以及炮点和地震道的高程进行计算时差校正值,工区的表层速度可以方便快速的求解,计算工区内各个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通过内插的方法即可得到整个工区的表层速度。在地形较为复杂的区域,表层速度变化比较剧烈,将工区表层速度作为自变量计算时差校正值可以得到因为表层速度变化所带来的初至时差。通过将炮点和地震道高程作为自变量计算校正时差,可以得到因为地形起伏而带来初至时差。因此,将炮点和地震道的高程以及工区的表层速度作为自变量计算时差校正值可以综合得到因为地形起伏和工区表层速度变化所带来的初至时差,通过该时差校正值校正道集记录的初至时间可以快速排除因为地形起伏和速度横向变化所带来的初至时差,从而提高折射层的辨识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生成工区表层速度,计算生成工区内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和地震道的高程差,根据工区表层速度和所述高程差求取校正时差,并用校正时差校正第一道集记录的技术手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道集记录的处理只是施加一个外部静校正量所带来的造成折射层范围出现偏差,影响偏移距范围的准确选取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消除地形起伏和地表速度横向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快速准确校正道集记录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的技术效果。
请参阅图2,计算工区表层速度的步骤中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接收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的一个道集记录的近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近道可以是偏移距较短的地震道,计算在该炮点激发的地震波的直达波偏移距范围,在该直达波偏移距范围内的所述地震道都可以称之为近道。直达波的偏移距范围可以通过表层参数计算确定也可以通过观察时距图确定,所述直达波的偏移距范围反映了地表的浅层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可以是把所述炮检距数据和初至时间数据以及处理这些数据的程序输入到计算机,并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通过不同的输入设备将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数据接收到计算机中,并对该道集记录进行存储和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所述炮检距和初至时间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通过键盘和显示器为一体的字符终端、打印机、扫描仪、鼠标等设备输入炮集记录完成接收;通过外部存储器,如磁盘、磁带、光盘等输入炮集记录由计算机通过读取来完成接收;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包括网卡、调制解调器等完成对炮集记录的接收。
步骤S22:计算所述近道之间的初至时差和炮检距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任意选取两个近道,将两者的炮检距相减得到炮检距差,将两者的初至时间相减得到初至时差。
步骤S24:将所述炮检距差除以所述初至时差得到生成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的一个道集记录的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的一个道集记录的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根据公式:
Figure BDA0001439605930000071
计算得出,其中,V0表示所述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值;dij表示第i道和第j道地震道的炮检距差;tij表示第i道和第j道地震道之间的初至时差。
步骤S26:根据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生成每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通过内插运算得到整个工区的表层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插运算的算法可以包括:最近邻插值算法、多项式拟合插值算法或自适应外推法插值算法,当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采用其它算法实现由点及面获得整个工区的地表速度,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说明书方式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说明书保护范围内。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通过选取炮点近道之间的炮检距差和初至时差计算该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由于所述近道在炮点直达波的偏移距范围内可以反映地表的浅层速度,解决了表层速度求取不准确的问题,提高表层速度的求取精度。
请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获取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的步骤中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根据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生成时距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时距图为地震波到达各地震道的时间与炮点至地震道间距离关系的图形,其曲线斜率代表着地震波传导的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生成时距图的方式可以为使用函数图像生成软件或excel表格等方式来生成,输入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和偏移距生成时距图。当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采用其它方法通过校正后的初至时间生成时距图,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说明书方式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说明书保护范围内。
步骤S32:识别所述时距图上的拐点,确定生成所述工区内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所在区域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可以指在道集记录中能够接收到来自某一折射层折射波的地震道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拐点可以为改变时距图中曲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时距图曲线斜率代表着地震波传导的速度,在时距图中其拐点处即表示地震波传导速度的变化。根据折射原理,在速度变化时即出现折射层,所以识别时距图上明确的拐点,两个拐点之间对应时距图上的距离即为一个折射层的偏移距范围,由此得到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所在区域的折射层范围。
步骤S34:计算多个炮点其所在区域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通过内插运算和excel表格生成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图,得到该工区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插算法可以包括:包括最近邻插值算法、多项式拟合插值算法或自适应外推法插值算法,当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采用其它算法或方式实现由点及面获得整个工区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说明书方式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说明书保护范围内。
在一个场景示例中,一个具有复杂地形的工区,生成第一道集记录,炮点和地震道的布置如图6所示,并生成该道集记录的时距图,如图7所示,实际观测的时距图发生畸变,来自折射层的初至异常变化较为剧烈,收敛性差,导致时距曲线拐点不清晰,折射层分层不明显,辨识度不高,影响了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的合理选择,造成后续最终计算的静校正精度不高,效果不明显。
对该道集记录进行处理,首先在工区内选取至少一个炮点,炮点的选择根据对工区的地震资料进行初至波层析反演,将工区划分为速度变化平稳的区域和速度变化剧烈的区域,变化剧烈的区域可以多放置几个炮点,对于速度变化平缓的区域放置少一点的炮点,工区内这些炮点的集合称为炮点集,从该炮点集中选取至少一个炮点。
选取炮点并生成道集记录,接收偏移距较短的近道的偏移距和初至时间。
在本场景示例中,选取的道集记录道距为20m,第2道和第8道均为炮点近道,按第2道和第8道计算表层速度,第2道和第8道的初至时差为120ms,该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为:(8-2)×20÷120×1000=1000m/s。
再次选取几个炮点,得到这几个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并通过线性内插获得工区的表层速度。
获得工区的表层速度后,以水平地面为基准平面,测量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和地震道的高程,计算所述炮点和所述地震道的高程差。根据之前获得的工区的表层速度获取所述地震道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将所述炮点和所述地震道的高程差除以所述地震道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计算得到所述地震道数据的校正时差。
对比所述地震道和所述炮点的高程,如果所述地震道高程位于所述炮点以下,则将所述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加上对应的初至时差;如果所述地震道高程位于所述炮点以上,则将所述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减去对应的初至时差。从而完成对该地震道数据的校正。
用同样的方法对其它地震道的初至时间进行校正,根据工区地表的速度变化,多校正速度变化大的位置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少校正一点速度变化平缓位置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从而完成对所述第一炮集记录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校正,并生成校正后的时距图,如图7所示。
根据如图8所示的校正后的时距图,对比图8和图6可以看出,利用说明书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后,时距图中显示的拐点清晰,折射层分层性得到了提升,大大加强了复杂地表折射层的辨识度。
识别该时距图上的拐点确定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所在区域的折射层范围。
选取多个炮点,根据上述方法计算这些炮点所在区域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并通过内插算法和excel表格生成所述整个工区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图,如图9所示。
请参阅图4,本说明书实施方式还提供道集记录处理装置,可以包括以下模块。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偏移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工区内第一道集记录;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与地震道的高程和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所述高程为所述炮点和所述地震道相对于一基准平面的高度;校正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请参阅图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道集记录处理装置还可以包括以下模块。
时距图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时差校正后的时距图;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确定模块,用于识别所述时距图上的拐点,确定生成所述工区内第一的炮集记录的炮点所在区域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生成模块,用于通过内插算法和excel表格生成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图。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具有某种功能的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说明书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了解到本发明实施例所列出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模块和步骤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者两者的结合来实现。至于是通过硬件还是软件来实现取决于特定的应用和整个系统的设计要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于每种特定的应用,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实现所述的功能,但这种实现不应被理解为超出本发明实施力保护的范围。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模块都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辑门阵列或其他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硬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的设计来实现或操作所描述的功能。通用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通过计算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核,或其他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根据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偏移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接收工区内的第一道集记录;根据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与地震道的高程和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所述高程为所述炮点和所述地震道相对于一基准平面的高度;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可以参见其它实施方式对照解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缓存(Cache)、硬盘(HardDisk Drive,HDD)或者存储卡(Memory Card)。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硬模快、或者两者的结合。软件模块可以存储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本领域中其他任意形式的存储媒介中。
本说明书实施方式所描述的上述功能可以在硬件、软件、固件或这三者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这些功能可以存储与电脑可读的媒介上,或以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的形式传输于电脑可读媒介上。电脑可读媒介包括电脑存储媒介和便于使得让电脑程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其他地方的通信媒介。存储媒介可以是任何通用或特殊电脑可以接入访问的可用媒体。例如,这样的电脑可读媒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装置,或其他任何可以用于承载或存储以指令或数据结构和其它可被通用或特殊电脑、或者通用或特殊处理器读取形式的程序代码的媒介。此外,任何连接都可以被适当地定义为电脑可读媒介,例如,如果软件是从一个网站站点、服务器或其他远程资源通过一个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以例如红外、无线和微波等无线传输的也被包含在所定义的电脑可读媒介中。所述的碟片和磁盘,包括压缩磁盘、镭射盘、光盘、DVD、软盘和蓝光光盘,磁盘通常以磁性复制数据,而碟片通常以激光进行光学复制数据。上述组合也可以包含在电脑可读媒介中。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和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说明书部分即可。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说明书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

Claims (10)

1.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
根据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
接收工区内的第一道集记录;
计算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所在平面的高程与检波点的高程的高程差;
根据所述高程差与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
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根据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生成时距图;
识别所述时距图上的拐点,确定生成所述工区内的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所在区域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工区表层速度的步骤为:
接收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的一个道集记录的近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所述近道是指炮检距较短的地震道;
计算所述近道之间的初至时差和炮检距差;
将所述炮检距差除以所述初至时差得到生成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的一个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
根据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通过内插运算得到整个工区的表层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生成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的一个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根据公式:
Figure FDA0002190835030000011
计算得出,其中,V0表示所述炮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值;dij表示第i道和第j道地震道的炮检距差;tij表示第i道和第j道地震道之间的初至时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所述校正时差的步骤为:
根据所述工区表层速度得到所述检波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所述检波点所在区域的表层速度取工区内与该检波点距离最近的炮点的表层速度;
将所述高程差除以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地震道表层速度得到该地震道的校正时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差校正值,根据公式:
Figure FDA0002190835030000021
计算得出,其中,T0表示校正时差;Hr表示所述检波点的高程;Hd表示所述炮点所在平面的高程;V0表示地震道表层速度,地震道表层速度取工区内与它距离最近的炮点的表层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初至时间的步骤为:
对比生成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和地震道的高程;
所述检波点的高程位于所述炮点所在平面以下,将所述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加上对应的初至时差;
所述检波点的高程位于所述炮点所在平面以上,将所述地震道的初至时间减去对应的初至时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的步骤包括:计算多个炮点所在区域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
通过内插运算和excel表格生成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图。
8.一种道集记录处理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工区内第一道集记录;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所在平面的高程与检波点的高程的高程差;根据所述高程差与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
校正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时距图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时差校正后的时距图;
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确定模快,用于识别所述时距图上的拐点,确定生成所述工区内第一的炮集记录的炮点所在区域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生成模块,用于通过内插运算和excel表格生成工区折射层偏移距范围图。
10.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在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实现:
接收工区内至少一个道集记录;
根据所述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炮检距和初至时间计算工区表层速度;
接收工区内的第一道集记录;
计算所述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的炮点所在平面的高程与检波点的高程的高程差;
根据所述高程差与所述工区表层速度,计算校正时差;
根据所述校正时差校正所述第一道集记录中地震道的初至时间;
根据校正后的地震道的初至时间生成时距图;
识别所述时距图上的拐点,确定生成所述工区内的第一道集记录的炮点所在区域的折射层偏移距范围。
CN201710996856.2A 2017-10-20 2017-10-20 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076563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96856.2A CN107656314B (zh) 2017-10-20 2017-10-20 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96856.2A CN107656314B (zh) 2017-10-20 2017-10-20 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56314A CN107656314A (zh) 2018-02-02
CN107656314B true CN107656314B (zh) 2020-03-10

Family

ID=61117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96856.2A Active CN107656314B (zh) 2017-10-20 2017-10-20 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563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46288B (zh) * 2018-02-27 2020-03-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近地表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3916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精度折射静校正数据反演方法
CN104133245A (zh) * 2014-07-22 2014-1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地震资料的静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04181599A (zh) * 2014-08-19 2014-12-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近地表层的折射波静校正处理方法以及系统
CN104570122A (zh) * 2015-01-14 2015-04-29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反射波的地震数据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6950601A (zh) * 2017-03-03 2017-07-1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静校正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3916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精度折射静校正数据反演方法
CN104133245A (zh) * 2014-07-22 2014-11-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地震资料的静校正方法及系统
CN104181599A (zh) * 2014-08-19 2014-12-0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基于近地表层的折射波静校正处理方法以及系统
CN104570122A (zh) * 2015-01-14 2015-04-29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反射波的地震数据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6950601A (zh) * 2017-03-03 2017-07-1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静校正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tatic corrections—a review part I;DAVE MARSDEN;《THE LEADING EDGE》;19931231;第43-49页 *
Static corrections—a review part II;佚名;《THE LEADING EDGE》;19931231;第115-120页 *
柴达木盆地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问题探讨;于宝华,等;《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20151231;第362-366页 *
组合接收误差对静校正的影响分析;于宝华,等;《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1231;第38-4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56314A (zh) 2018-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0523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eismic data
CN102667529B (zh) 使用射束层析成像进行地震成像和地层建模的方法和系统
CN105301641B (zh) 一种方位各向异性速度反演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17454B (zh) 基于双基准面的真地表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5116448B (zh) 一种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4755961B (zh) 基于蒙特卡洛反向投影的波束反演
CN105425289A (zh) 确定低频波阻抗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83186A (zh) 一种近地表速度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08845350B (zh) 反演二维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CN108072900B (zh) 一种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4570116A (zh) 基于地质标志层的时差分析校正方法
CN111060961B (zh) 基于多信息约束反演的品质因子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594300B (zh) 地貌成像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3744114A (zh) 基于零偏垂直地震剖面数据估计品质因子的方法和装置
CN107656314B (zh) 道集记录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9143366A (zh) 近地表初至层析静校正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A2412995C (en) Seismic survey system
CN111399037B (zh) 高速顶界面提取的方法和装置
CN108828655B (zh) 道集记录与叠加剖面的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9490961B (zh) 起伏地表无射线追踪回折波层析成像方法
CN104570091B (zh) 一种获得初至波射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10824555B (zh) 地震能量均衡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95296B (zh) 层析静校正量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8051859B (zh) 一种道集记录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076979B (zh) 近地表等效速度建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