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9818A - 温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温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39818A
CN107639818A CN201610581381.6A CN201610581381A CN107639818A CN 107639818 A CN107639818 A CN 107639818A CN 201610581381 A CN201610581381 A CN 201610581381A CN 107639818 A CN107639818 A CN 107639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
groove
switching element
mould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813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39818B (zh
Inventor
廖晧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58138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398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39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9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398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98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温控装置,其中模具温控装置包括支撑元件以及温控流体。支撑元件包括至少一温控凹槽,且支撑元件是由断热材质形成。温控凹槽用以容置模具。温控流体在温控凹槽以及模具之间流动。通过环绕转接元件以及温控流体的断热材质,本发明的模具温控装置可以在提升加热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

Description

温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温控设备,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温控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模具制造技术中,热压成型的技术已经普遍应用在例如是鞋底制作上。在选取好欲制作的鞋底的模具后,通过加入并加热具有例如是发泡剂的混料后,即可在模具中冷却成型出所欲制作的鞋底。因此,模具的温控在热压成型的技术中是很重要的控制因素。
在现有技术中,对鞋底模具的加热往往是通过加热板,将鞋底模具放置在通有加热流体的加热板上,通过传导的方式来使鞋底模具发热。然而,由于利用传导的方式导热较为耗时,模具用来作热压的表面中较靠近加热板的位置受热较其他地方快,也因此造成整体发热效率不均匀。另一方面,加热板所发出的热并不会只被邻近热压表面的区域吸收,因此更提高了能量损耗。
现有技术中还有将加热单元直接制作于模具中,然而具有加热单元的模具在置换模具的同时也会需要更换加热管线的衔接,使模具置换的步骤更加繁复。同时具有加热单元的加入也会增加模具制作的成本,可拆卸式的加热管线也会造成安全上的疑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温控装置,其可以更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模具。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温控装置包括支撑元件、至少一转接元件以及温控流体。支撑元件包括至少一温控凹槽,且支撑元件是由断热材质形成。温控凹槽用以容置模具,温控流体在温控凹槽以及模具之间流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转接元件。用以容置模具的转接元件配置于温控凹槽中。转接元件包括温控面以及相对温控面的容置面,温控面面对温控凹槽,容置面用以接触模具。温控流体在温控凹槽以及温控面之间流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沟槽,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二沟槽,第一沟槽形成于温控凹槽中,第二沟槽形成于温控面,第一沟槽的位置与第二沟槽的位置对应并形成至少一供温控流体流动的路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抽气通道依序通过支撑元件、转接元件并连通到容置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密封单元。密封单元配置于温控凹槽以及转接元件之间,且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温控凹槽以及转接元件之间的部分抽气通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三沟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第三沟槽中流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温控管线,温控流体在温控管线中流动,温控管线经支撑元件延伸至温控凹槽的表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且抽气通道连通到温控凹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密封单元。密封单元配置于温控凹槽,且当模具容置于温控凹槽中时,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温控凹槽以及模具之间的部分抽气通道。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温控装置包括支撑元件、至少一第一转接元件以及温控流体。支撑元件包括至少一断热凹槽,第一转接元件包括温控凹槽。第一转接元件配置于断热凹槽,温控凹槽适于容置模具。第一转接元件位于支撑元件以及模具之间,且第一转接元件是由断热材质形成。温控流体在温控凹槽以及模具之间流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转接元件。第一转接元件配置于断热凹槽,第二转接元件配置于温控凹槽。第一转接元件位于支撑元件以及第二转接元件之间。第二转接元件用以容置模具,且第二转接元件包括温控面以及相对温控面的容置面。温控面面对温控凹槽,容置面用以接触模具。温控流体在温控凹槽以及温控面之间流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温控管线。温控流体在温控管线中流动,且温控管线接触温控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管线经支撑元件、第一转接元件延伸至第二转接元件以及温控凹槽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沟槽,第二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二沟槽。第一沟槽形成于温控凹槽中,第二沟槽形成于温控面,第一沟槽的位置与第二沟槽的位置对应并形成至少一供温控流体流动的路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抽气通道依序通过支撑元件、第一转接元件、第二转接元件并连通到容置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密封单元。密封单元配置于温控凹槽以及第二转接元件之间,且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温控凹槽以及第二转接元件之间的部分抽气通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三沟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第三沟槽中流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温控管线,温控流体在温控管线中流动,温控管线经支撑元件延伸至温控凹槽的表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且抽气通道连通到温控凹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密封单元。密封单元配置于温控凹槽,且当模具容置于温控凹槽中时,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温控凹槽以及模具之间的部分抽气通道。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温控装置包括支撑元件以及温控流体。支撑元件包括至少一温控凹槽、至少一容置部、至少一断热部以及支撑部。用以容置模具的温控凹槽形成于容置部,断热部位于容置部以及支撑部之间,断热部以及容置部环绕温控凹槽,容置部与支撑部连接并环绕断热部。温控流体在温控凹槽以及模具之间流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转接元件。转接元件用以容置模具,转接元件配置于温控凹槽中。转接元件包括温控面以及相对温控面的容置面,温控面面对温控凹槽,容置面用以接触模具。温控流体在温控凹槽以及温控面之间流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温控管线,温控流体在温控管线中流动,且温控管线接触温控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管线经支撑元件延伸至转接元件以及温控凹槽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支撑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沟槽,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二沟槽。第一沟槽形成于温控凹槽中,第二沟槽形成于温控面,第一沟槽的位置与第二沟槽的位置对应并形成至少一供温控流体流动的路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抽气通道依序通过支撑元件、转接元件并连通到容置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密封单元。密封单元配置于温控凹槽以及转接元件之间,且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温控凹槽以及转接元件之间的部分抽气通道。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断热部由断热材质形成。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断热部为真空或近似真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三沟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第三沟槽中流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转接元件还包括模具凹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模具凹槽适于容置所述模具。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温控管线,温控流体在温控管线中流动,温控管线经支撑元件延伸至温控凹槽的表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且抽气通道连通到温控凹槽。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温控装置还包括密封单元。密封单元配置于温控凹槽,且当模具容置于温控凹槽中时,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温控凹槽以及模具之间的部分抽气通道。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温控装置中形成温控凹槽的构件是由断热材质形成,断热材质可以确保温控凹槽中的转接元件或模具可以有效率的加热,进而降低能耗。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温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B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支撑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C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1D是根据图1C中剖面线I1-I1所示出的剖面示意图;
图1E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2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温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B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2C是根据图2B中剖面线I2-I2所示出的剖面示意图;
图2D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温控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S、S1:成型空间;
50、、50A、50B、50C、50D、50E、50F、52、52A、60C、60D、60E、60F、70C、70F:模具;
52D、213D、52E、224E:沟槽;
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温控装置;
110、110A、110B、110C、110D、110E、110F、210C、210D、210E、210F、310C、410F:支撑元件;
111:顶面;
111B:容置部;
112、112B、112D、112F、212D、212F、412F:温控凹槽;
112A:断热凹槽;
113:侧面;
113B:断热部;
114:第一沟槽;
115:底面;
115B:支撑部;
116:流入口;
118:流出口;
120、120B、120C、120E、220C、220E:转接元件;
120A:第二转接元件;
121、121A、121B:温控面;
122、122A、122B:容置面;
123:第二沟槽;
124、124A:模具凹槽;
126A:第三沟槽;
130、130A、130B、130C、130D、130E、230C、230D、230E:温控流体;
140、140A、140C、240C、340D:抽气通道;
150、150A、152A、150C、150D、250C、250D、350D:密封单元;
160A:第一转接元件;
162A:温控凹槽;
170A:温控管线;
211D、221E:凸块;
300E:断热衬垫。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温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1A,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可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模具,且温控装置100包括支撑元件110以及配置于支撑元件110的转接元件120。转接元件120的容置面122用以接触模具,进而使模具可以容置于支撑元件110上的转接元件120。
图1B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支撑元件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B,本实施例的支撑元件110包括温控凹槽112,且温控流体适于在温控凹槽112中流动。请一并参照图1A,本实施例的支撑元件110例如具有类似于立方体的侧面113以及底面115,并在顶面111形成凹陷的温控凹槽112,且上述转接元件120可以插入温控凹槽112中。
图1C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1C,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的转接元件120可以放置于支撑元件110上,且支撑元件110的容置面122可以容置模具。
图1D是根据图1C中剖面线I1-I1所示出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D,在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中,支撑元件110包括温控凹槽112,用以容置模具50的转接元件120配置于温控凹槽112中,也即支撑元件110用以承载转接元件120。
本实施例的转接元件120包括温控面121以及相对温控面121的容置面122,其中温控面121面对温控凹槽112,容置面122用以接触模具50。换句话说,转接元件120配置于模具50以及支撑元件110之间并连接模具50以及支撑元件110,进而在这两个元件之间提供转接功能。
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还包括温控流体130,温控流体130在温控凹槽112以及温控面121之间流动,进而经由温控面121加热或冷却转接元件120以及模具50。由于本实施例的支撑元件110是由断热材质形成,因此支撑元件110可以避免或降低温控流体130的热能被转接元件120以及模具50以外的元件吸收,进而大幅提升加热转接元件120以及模具50的效率。
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的支撑元件110可以支撑转接元件120以及模具50来在热压成型的过程中提供良好的支撑力,同时支撑元件110又是一个立体断热结构,其可以通过温控流体130来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转接元件120以及模具50,因此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可以降低能耗。
上述的断热材质例如是绝热材质或具有高热传导系数的材质,且断热材质并不限于可以完全阻断热传递的材质或构件,其还包括具有极低的热传递效率的材质或构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具体来说,请参照图1B,本实施例的转接元件120包括第一沟槽114、流入口116以及流出口118,第一沟槽114形成于温控凹槽112中,因此上述的温控流体130可以自流入口116流入并在温控凹槽112的第一沟槽114中流动,接着再自流出口118流出。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转接元件120还包括转接第二沟槽123。第二沟槽123形成于转接元件120的温控面121,且第二沟槽123的位置与第一沟槽114的位置对应,因此当转接元件120放置于温控凹槽112中时,第一沟槽114和第二沟槽123可以形成供温控流体130流动的路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其他实施例中,温控装置100还可以包括供温控流体流动的温控管线,温控管线配置于温控凹槽112和转接元件120之间并与转接元件120的温控面121接触。换句话说,温控装置100还可以通过温控管线来提供类似于上述供温控流体130流动的路径,且温控管线可以经支撑元件110延伸至转接元件120以及温控凹槽112之间,进而让里面的温控流体130可以对转接元件120以及模具50加热或冷却。
请再参照图1D,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转接元件120还包括形成于容置面122上的模具凹槽124,且模具凹槽124适于容置所述模具50。换句话说,转接元件120可以对模具凹槽124中的物体作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同时转接元件120所提供的模具凹槽124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模具,因此可以有效率的制作出各种不同的产品。
另一方面,温控装置100还包括抽气通道140,抽气通道140依序通过支撑元件110、转接元件120并连通到容置面122。因此,温控装置100的抽气通道140可以与模具50的抽气通道连通,进而使模具50中的成型空间S中的气体可以经由抽气通道140抽出。因此,成型空间S中的树脂或成型材料可以形成良好的产品。
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还包括密封单元150。密封单元150配置于温控凹槽112以及转接元件120之间,且密封单元150环绕并密封位于温控凹槽112以及转接元件120之间的部分抽气通道140。因此,密封单元150可以阻隔温控流体130,避免温控流体130自抽气通道140流出。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密封单元150例如是长条状的密封条,其适于环绕于转接元件120以及温控凹槽112之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密封单元还可以是片状的异形密封材料或密封垫片等其他适于密封部分抽气通道的元件,本发明并不限于密封元件的形状以及材质。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中,支撑元件110可以支撑转接元件120以及模具50,同时又可以提供一个立体的断热空间以避免温控流体130的热能被转接元件120以及模具50以外的元件吸收,进而提升转接元件120以及模具50的加热效率。转接元件120还可以让温控流体130邻近模具50流动,因此使用者可以轻易的置换温控装置100中的模具50来有效率的制作出不同产品。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更不限于通过转接元件120加热模具50,还可以直接通过支撑元件110的温控凹槽112容置模具来加热或冷却模具。图1E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其中模具52直接容置于温控凹槽112中,温控流体130在第一沟槽114和第二沟槽123所形成的路径中流动并环绕模具52,进而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模具52,并让成型空间S中的树脂或成型材料可以形成良好的产品。另一方面,直接连通至模具52的抽气通道140以及密封单元150还可以提升生产产品的良率。
图2A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请参照图2A,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可以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模具,且温控装置100A包括支撑元件110A、第一转接元件160A以及第二转接元件120A。第二转接元件120A的容置面122A用以接触模具,进而使模具可以容置于支撑元件110A以及第一转接元件160A上的第二转接元件120A。
图2B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温控装置的俯视示意图。请参照图2B,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的第一转接元件160A可以放置于支撑元件110A上,第二转接元件120A可以放置于第一转接元件160A上,且第二转接元件120A的容置面122A可以容置模具。
图2C是根据图2B中剖面线I2-I2所示出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C,在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中,支撑元件110A包括断热凹槽112A,用以容置第二转接元件120A的第一转接元件160A配置于断热凹槽112A中。第一转接元件160A包括温控凹槽162A,用以容置模具50A的第二转接元件120A配置于温控凹槽162A中,且第一转接元件160A是由断热材质形成。换句话说,支撑元件110A承载第一转接元件160A,第一转接元件160A承载第二转接元件120A,第一转接元件160A位于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支撑元件110A之间,且第一转接元件160A在第二转接元件120A和支撑元件110A之间提供良好的断热功能。
本实施例的第二转接元件120A包括温控面121A以及相对温控面121A的容置面122A,其中温控面121A面对断热凹槽112A,容置面122A用以接触模具50A。换句话说,第二转接元件120A配置于模具50A以及第一转接元件160A之间并连接模具50A以及第一转接元件160A,进而在这两个元件之间提供转接功能。
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还包括温控流体130A,温控流体130A在温控凹槽162A以及温控面121A之间流动,进而经由温控面121A加热或冷却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模具50A。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转接元件160A是由断热材质形成,因此第一转接元件160A可以避免或降低温控流体130A的热能被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模具50A以外的元件吸收,进而大幅提升加热转接元件120A以及模具50A的效率。
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的支撑元件110A可以支撑第一转接元件160A、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模具50A来在热压成型的过程中提供良好的支撑力,同时第一转接元件160A又是一个立体断热结构,其可以通过温控流体130A来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模具50A,因此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可以降低能耗。
具体来说,请参照图2C,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还可以包括供温控流体130A流动的温控管线170A,温控管线170A配置于温控凹槽162A和第二转接元件120A之间并与第二转接元件120A的温控面121A接触。换句话说,温控装置100A通过温控管线170A来供温控流体130A流动,且温控管线170A可以经支撑元件110A、第一转接元件160A延伸至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温控凹槽162A之间,进而让里面的温控流体130A可以对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模具50A加热或冷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转接元件160A还可以包括第一沟槽,第二转接元件还可以包括第二沟槽。第一沟槽形成于温控凹槽162A中,第二沟槽形成于温控面121A,第一沟槽的位置与第二沟槽的位置对应并形成至少一供温控流体130A流动的路径。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转接元件120A还包括形成于容置面122A上的模具凹槽124A,且模具凹槽124A适于容置所述模具50A。换句话说,第二转接元件120A可以对模具凹槽124A中的物体作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同时第二转接元件120A所提供的模具凹槽124A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模具,因此可以有效率的制作出各种不同的产品。
进一步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二转接元件120A还包括第三沟槽126A。第三沟槽126A形成于容置面122A上,且温控流体130A在上述第三沟槽126A流动。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温控流体130A还可以经过第二转接元件120A流动至容置面122A进而使温控流体130A可以更轻易的加热或冷却模具50A。
另一方面,温控装置100A还包括抽气通道140A,抽气通道140A依序通过支撑元件110A、第一转接元件160A、第二转接元件120A并连通到容置面122A。因此,温控装置100A的抽气通道140A可以与模具50A的抽气通道连通,进而使模具50A中的成型空间S1中的气体可以经由抽气通道140A抽出。因此,成型空间S1中的树脂或成型材料可以形成良好的产品。
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还包括密封单元150A。密封单元150A配置于温控凹槽162A以及第二转接元件120A之间,且密封单元150A环绕并密封位于温控凹槽162A以及第二转接元件120A之间的部分抽气通道140A。因此,密封单元150A可以阻隔温控流体130A,避免第一转接元件160A以及第二转接元件120A之间的温控流体130A自抽气通道140A流出。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密封单元150A例如是长条状的密封条,其适于环绕于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温控凹槽162A之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密封单元还可以是片状的异形密封材料或密封垫片等其他适于密封部分抽气通道的元件,本发明并不限于密封元件的形状以及材质。
进一步而言,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还包括密封单元152A。密封单元152A配置于模具50A以及模具凹槽124A之间,且密封单元152A环绕并密封位于模具凹槽124A以及模具50A之间的部分抽气通道140A。因此,密封单元152A可以避免模具50A以及第二转接元件120A之间的温控流体130A自抽气通道140A流出。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密封单元152A例如是长条状的密封条,其适于环绕于模具50A以及模具凹槽124A之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密封单元还可以是片状的异形密封材料或密封垫片等其他适于密封部分抽气通道的元件,本发明并不限于密封元件的形状以及材质。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中,支撑元件110A可以支撑第一转接元件160A、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模具50A,同时第一转接元件160A又可以提供一个立体的断热空间以避免温控流体130A的热能被第二转接元件120A以及模具50A以外的元件吸收,进而提升转第二接元件120A以及模具50A的加热效率。第二转接元件120A还可以让温控流体130A邻近模具50A流动,因此使用者可以轻易的置换温控装置100A中的模具50A来有效率的制作出不同产品。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A更不限于通过第二转接元件120A加热模具50A,还可以直接通过第一转接元件160A的温控凹槽162A容置模具来加热或冷却模具。图2D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其中模具52A直接容置于温控凹槽162A中,温控流体130A在温控管线170A中流动并环绕模具52A,进而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模具52A,并让成型空间S1中的树脂或成型材料可以形成良好的产品。另一方面,直接连通至模具52A的抽气通道140A以及密封单元150A还可以提升生产产品的良率。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模具温控元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温控装置100B包括支撑元件110B、转接元件120B以及温控流体130B。支撑元件110B包括温控凹槽112B、容置部111B、断热部113B以及支撑部115B。温控凹槽112B形成于容置部111B,断热部113B位于容置部111B以及支撑部115B之间。
详细来说,本实施例的断热部113B以及容置部111B环绕温控凹槽112B,容置部111B与支撑部115B连接并环绕断热部113B。转接元件120B用以容置模具50B,且转接元件120B配置于温控凹槽112B中。转接元件120B包括温控面121B以及相对温控面121B的容置面122B,温控面121B面对温控凹槽112B,容置面122B用以接触模具50B。温控流体130B在温控凹槽112B以及温控面121B之间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断热部113B为真空或近似真空,因此断热部可以在容置部111B和支撑部115B之间提供良好的断热功能,进而避免或大幅减少温控流体130B被支撑部115B吸收的热能,并让容置部111B上的模具50B可以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断热部113B还可以是由断热材质形成,本发明不限于此。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温控装置100C包括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支撑元件110C、转接元件120C以及温控流体130C,其中转接元件120C和支撑件110C之间有温控流体130C流动,同时还有密封单元150C以及抽气通道140C。转接元件120C用以容置模具50C。
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C还包括支撑元件210C、转接元件220C以及温控流体230C,其中转接元件220C和支撑件210C之间有温控流体230C流动,同时还有密封单元250C以及抽气通道240C。转接元件220C用以容置模具60C。
本实施例的模具50C以及模具60C例如是互相对应的上下模具,且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C还包括模具70C以及支撑件310C。模具70C可以与模具50C、60C一起形成一个成行空间,且支撑件110C、210C以及310C都是由断热材质形成。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由断热材质形成的支撑件110C、210C以及310C包围模具50C、60C、70C以及转接元件120C、220C,因此可以有效率的通过温控流体130C、230C对支撑件110C、210C以及310C中的元件加热,进而降低整体能耗。同时,转接元件120C、220C可以让模具50C、60C便于置换。
图5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5,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温控装置100D包括由断热材料形成的支撑元件110D以及支撑元件210D,且支撑元件110D的温控凹槽112D用以容置模具50D,支撑元件210D用的温控凹槽212D用以容置模具60D。
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D还包括密封单元150D、250D、350D,其中密封单元150D配置于温控凹槽112D中,密封单元250D配置于温控凹槽212D中。因此,帮模具50D放置于温控凹槽112D中时,密封单元150D可以阻隔模具50D和温控凹槽112D之间的流体溢流,密封单元250D可以阻隔模具60D和温控凹槽212D之间的流体溢流。
进一步而言,本实施例的支撑元件210D还包括凸块211D,凸块211D适于插入模具60D,借以使模具60D的体积可以进一步降低,进而让温控流体230D可以更有效率的调整模具60D的温度。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模具50D上邻近温控凹槽112D的表面上形成有沟槽52D,因此当模具50D放置到温控凹槽112D时,温控流体130D可以在沟槽52D中流动。本实施例的支撑件210D的凸块211D的表面上还形成有沟槽213D,因此当模具60D放置到温控凹槽212D时,温控流体230D可以在沟槽213D中流动。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沟槽52D以及沟槽213D可以各自轻易的形成于模具50D以及凸块211D上,因此可以有效的形成供温控流体130D、230D流动的流道。
在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D中,模具50D和模具60D之间可以形成抽气通道340D,且温控装置100D还包括邻近抽气通道340D的密封单元350D。因此,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D可以适当的控制模具50D、60D的环境压力,借以以例如是热压成型形成良好的产品。
图6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E与上述的温控装置100D类似,惟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E是以断热材料形成转接元件120E以及220E,转接元件120E以及220E各自配置于支撑元件110E以及210E上,且转接元件220E还形成有凸块221E,进而降低模具60E的整体体积。
本实施例的模具50E形成有沟槽52E供温控流体130E流动,凸块221E形成有沟槽224E供温控流体230E流动,因此,形成有凸块221E的转接元件220E以及120E可以避免热往外传递,同时又可以降低转接元件120E、220E之间的模具50E、60E的体积。因此,温控流体130E、230E可以有效率的调整模具50E、60E的温度。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E还包括断热衬垫300E,配置于模具50E的内部表面。断热衬垫300E由断热材质形成,因此可以避免模具50E的成型空间中的部分成型材料吸收过多热。具体而言,模具50E欲形成的成品中具有较不耐高温的材料时,断热衬垫300E可以对应上述材料的位置配置,进而在形成成品时可以避免不耐高温的材料变形或融化。
图7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温控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温控装置100F与上述的温控装置100D类似,惟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温控装置100F包括支撑元件110F、210F以及410F,且支撑元件410F适于组合于支撑元件110F以及支撑元件210F之间。
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支撑元件110F包括温控凹槽112F,其适于容置模具50F。支撑元件210F包括温控凹槽212F,其适于容置模具60F。支撑元件410F包括温控凹槽412F,其适于容置模具70F。模具50F、60F、70F三个可以共同形成一个成型空间,借以灌入成型材料以形成所需的产品。由于模具70F可以作为模具50F以及60F之间的中框,并且可以往左右两个方向移开,以方便取出成品。同时,由于支撑元件110F、210F以及310F都是由断热材质形成,因此模具50F、60F、70F可以更有效率的加热或冷却,借以提升成品的制作良率。
换句话说,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支撑元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支撑元件,其并不限于以一体成型、中框或更多数量的组成物件所形成,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温控装置中,用以承载模具的转接元件会由断热材质所形成的构件承载,进而在支撑转接元件以及模具或是直接支撑模具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热能被转接元件以及模具以外的构件吸收,进而降低温控装置在加热模具时的能耗,同时还可以增加模具的加热效率以及冷却效率。另一方面,转接元件的配置可以让每个放置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温控装置中的模具都可以被温控流体环绕,模具本身不须额外加工来形成流道,进而降低整体的制作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32)

1.一种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元件,包括至少一温控凹槽,所述温控凹槽用以容置模具;以及
温控流体,当所述支撑元件的温控凹槽容置所述模具时,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模具之间流动,其中所述支撑元件是由断热材质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转接元件,用以容置模具,所述转接元件配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中,且所述转接元件包括温控面以及相对所述温控面的容置面,所述温控面面对所述温控凹槽,所述容置面用以接触所述模具,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温控面之间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沟槽,所述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形成于所述温控凹槽中,所述第二沟槽形成于所述温控面,所述第一沟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沟槽的位置对应并形成至少一供所述温控流体流动的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依序通过所述支撑元件、所述转接元件连通到所述容置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单元,配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转接元件之间,且所述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转接元件之间的部分所述抽气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三沟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第三沟槽中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元件还包括模具凹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模具凹槽适于容置所述模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管线,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温控管线中流动,所述温控管线经所述支撑元件延伸至所述温控凹槽的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连通到所述温控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单元,配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且当所述模具容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中时,所述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模具之间的部分所述抽气通道。
11.一种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元件,包括至少一断热凹槽;
至少一第一转接元件,配置于所述断热凹槽,且所述第一转接元件包括温控凹槽,所述温控凹槽适于容置模具;以及
温控流体,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模具之间流动,其中所述第一转接元件是由断热材质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转接元件,配置于所述温控凹槽,所述第一转接元件位于所述支撑元件以及所述第二转接元件之间,所述第二转接元件用以容置模具,所述第二转接元件包括温控面以及相对所述温控面的容置面,所述温控面面对所述温控凹槽,所述容置面用以接触所述模具,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温控面之间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沟槽,所述第二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形成于所述温控凹槽中,所述第二沟槽形成于所述温控面,所述第一沟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沟槽的位置对应并形成至少一供所述温控流体流动的路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依序通过所述支撑元件、所述第一转接元件、所述第二转接元件并连通到所述容置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单元,配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第二转接元件之间,且所述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第二转接元件之间的部分所述抽气通道。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三沟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第三沟槽中流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元件还包括模具凹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模具凹槽适于容置所述模具。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管线,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温控管线中流动,所述温控管线经所述支撑元件、所述第一转接元件延伸至所述温控凹槽的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依序通过所述支撑元件、所述第一转接元件并连通到所述温控凹槽。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单元,配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且当所述模具容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中时,所述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模具之间的部分所述抽气通道。
21.一种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元件,包括至少一温控凹槽、至少一容置部、至少一断热部以及支撑部,所述温控凹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部,且所述温控凹槽适于容置模具,所述断热部位于所述容置部以及所述支撑部之间,所述断热部以及所述容置部环绕所述温控凹槽,所述容置部与所述支撑部连接并环绕所述断热部;以及
温控流体,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模具之间流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转接元件,用以容置所述模具,所述转接元件配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中,且所述转接元件包括温控面以及相对所述温控面的容置面,所述温控面面对所述温控凹槽,所述容置面用以接触所述模具,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温控面之间流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一沟槽,所述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二沟槽,所述第一沟槽形成于所述温控凹槽中,所述第二沟槽形成于所述温控面,所述第一沟槽的位置与所述第二沟槽的位置对应并形成至少一供所述温控流体流动的路径。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依序通过所述支撑元件、所述转接元件并连通到所述容置面。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单元,配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转接元件之间,且所述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转接元件之间的部分所述抽气通道。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元件还包括至少一第三沟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第三沟槽中流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元件还包括模具凹槽,形成于所述容置面上,且所述模具凹槽适于容置所述模具。
28.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控管线,所述温控流体在所述温控管线中流动,所述温控管线经所述支撑元件延伸至所述温控凹槽的表面。
29.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抽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连通到所述温控凹槽。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单元,配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且当所述模具容置于所述温控凹槽中时,所述密封单元环绕并密封位于所述温控凹槽以及所述模具之间的部分所述抽气通道。
31.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断热部由断热材质形成。
3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断热部为真空或近似真空。
CN201610581381.6A 2016-07-22 2016-07-22 温控装置 Active CN1076398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81381.6A CN107639818B (zh) 2016-07-22 2016-07-22 温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81381.6A CN107639818B (zh) 2016-07-22 2016-07-22 温控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39818A true CN107639818A (zh) 2018-01-30
CN107639818B CN107639818B (zh) 2024-07-30

Family

ID=61109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81381.6A Active CN107639818B (zh) 2016-07-22 2016-07-22 温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39818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9043A (zh) * 1998-06-11 2001-10-24 麦科姆·巴里·詹姆斯 温度控制方法和装置
JP2002060232A (ja) * 2000-08-11 2002-02-26 Nikon Corp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FR2826310A1 (fr) * 2001-06-25 2002-12-27 Technologique De Prec Mecaniqu Outillage pour le thermoformage d'une bande en matiere(s) synthetique(s)
US20030111747A1 (en) * 2001-12-17 2003-06-19 Hao-Wen Chiu Mold and a method of hot-forming a thermoplastic lens
WO2007121934A1 (en) * 2006-04-21 2007-11-01 Tecos, Slovenian Tool And Die Development Centre Mould for thermally processing polymeric moulding materials, temperature controlled mould system and polymer processing system
CN101941141A (zh) * 2009-07-07 2011-01-12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射出成型的模具及其制造方法
CN201800240U (zh) * 2010-08-04 2011-04-20 安徽鑫阳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温控型蜂窝陶瓷红外发热模块
CN103753735A (zh) * 2013-11-08 2014-04-30 万贤能 一种发泡产品成型的制作系统
US20150190947A1 (en) * 2012-08-10 2015-07-09 Surface Generation Limited Mould tool
CN105773951A (zh) * 2014-12-22 2016-07-20 廖晧杰 模具温控元件及热压系统
CN205951264U (zh) * 2016-07-22 2017-02-15 廖晧杰 温控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9043A (zh) * 1998-06-11 2001-10-24 麦科姆·巴里·詹姆斯 温度控制方法和装置
JP2002060232A (ja) * 2000-08-11 2002-02-26 Nikon Corp 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FR2826310A1 (fr) * 2001-06-25 2002-12-27 Technologique De Prec Mecaniqu Outillage pour le thermoformage d'une bande en matiere(s) synthetique(s)
US20030111747A1 (en) * 2001-12-17 2003-06-19 Hao-Wen Chiu Mold and a method of hot-forming a thermoplastic lens
WO2007121934A1 (en) * 2006-04-21 2007-11-01 Tecos, Slovenian Tool And Die Development Centre Mould for thermally processing polymeric moulding materials, temperature controlled mould system and polymer processing system
CN101941141A (zh) * 2009-07-07 2011-01-12 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射出成型的模具及其制造方法
CN201800240U (zh) * 2010-08-04 2011-04-20 安徽鑫阳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温控型蜂窝陶瓷红外发热模块
US20150190947A1 (en) * 2012-08-10 2015-07-09 Surface Generation Limited Mould tool
CN103753735A (zh) * 2013-11-08 2014-04-30 万贤能 一种发泡产品成型的制作系统
CN105773951A (zh) * 2014-12-22 2016-07-20 廖晧杰 模具温控元件及热压系统
CN205951264U (zh) * 2016-07-22 2017-02-15 廖晧杰 温控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39818B (zh) 2024-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51264U (zh) 温控装置
CN107639818A (zh) 温控装置
KR101568475B1 (ko) 온간 프레스 성형방법
CN208484153U (zh) 一种生产无熔接痕pc塑料制品的高温模具
CN108890983A (zh) 一种生产无熔接痕pc塑料制品的高温模具
CN102235831A (zh) 制造热管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制造的热管和包括该热管的冷却器
CN102284693B (zh) 真空铸造用模具以及真空铸造方法
CN110561695A (zh) 一种防飞边型的注塑模具
CN206703420U (zh) 一种注塑机的通用模腔底模
CN207375947U (zh) 一种玻璃盖板热弯模具
CN112078152B (zh)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部件的成型方法及成型模具
CN107471552A (zh) 一种防漏气缓冲模具
CN207359515U (zh) 一种防漏气缓冲模具
CN208500742U (zh) 模造立体玻璃连续成型装置的下加热热场装置
CN209207999U (zh) 一种高效冷却的注塑模具
JP2010173164A (ja) 真空金型装置及びこの真空金型装置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た成形品
CN207983838U (zh) 一种硅胶外壳热压模具
CN206510345U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05818381U (zh) 一种高精度高效率注塑模具
CN107382034B (zh) 一种光学透镜的高效生产设备
CN220409542U (zh) 一种注塑成型模温系统
CN106042310B (zh) 一种高精度高效率注塑模具
CN205767105U (zh) 一种自动奶嘴模具
CN205436797U (zh) 一种不锈钢制品温差拉深模具
CN211467280U (zh) 一种热熔转注成型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