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4792A -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34792A
CN107634792A CN201710785794.0A CN201710785794A CN107634792A CN 107634792 A CN107634792 A CN 107634792A CN 201710785794 A CN201710785794 A CN 201710785794A CN 107634792 A CN107634792 A CN 1076347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signal
interference
sent
interference volu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857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78579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34792A/zh
Publication of CN107634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4792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03518 priority patent/WO2019042406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该方法包括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量;其中,第一干扰量为第二设备检测的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或,网络设备上还设有第三设备,第一干扰量为第三设备检测的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第一设备根据第一干扰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本申请通过检测第一干扰量并通过该第一干扰量对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整实现降低干扰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中继(relay)技术是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Project,简称3GPP)协议中,指使用利用无线制式,例如UMTS以及LTE等移动网络制式的空口链路来来承载基站的回传链路,例如在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并不直接将信号发送给彼此,而是通过中继节点,经过信号放大或再生处理进行转发。
例如采用无线基站作为中继节点,该无线基站上回同时包括回传设备和接入设备,该接入设备用于与移动台或者下级网络设备通信,回传设备则用于与上级网络设备通信,当采用relay技术进行回传时,在下行过程中,无线基站的接入设备发出的下行信号会与无线基站的回传设备从上级基站接收的回传信号同时工作,即接入设备发出的下行信号不仅发送至移动台或者下级网络设备通信,还会发送至回传设备;在上行过程中,无线基站的接入设备接收移动台或者下级网络设备的上行信号会与无线基站的回传设备向上级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同时工作。接入设备即无线基站接入小区的一侧。
然而,由于使用了移动网络制式,在无线基站的接入设备的接入和回传设备回传往往会采用相同的频点或相近的频段,而这类相同的频点或者相近的频段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干扰问题,例如在下行过程中,回传设备从上级基站接收的下行信号会被接入设备发出的下行信号所干扰,在上行过程中,接入设备从移动台或者下级网络设备的上行信号会被回传设备向上级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所干扰。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解决了接入回传共站时上下行所产生的接入设备的信号和回传设备的信号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该方法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位于同一网络设备上,即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互为接入回传;该方法可包括:
首先,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量,其中,该第一干扰量的检测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第二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第二种情况是,网络设备上还设有第三设备,此时,该第一干扰量为该第三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该第三设备由于要检测第二设备的第二信号的干扰情况,因此在位置上可以设置在第二设备的附近,如与第二设备相邻。接着,第一设备根据第一干扰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首先会对上下行过程中被干扰的第二设备的干扰情况进行检测,被干扰的第二设备会将干扰情况以第一干扰量的方法发送给产生干扰的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一干扰量之后,会根据该干扰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降低对第二设备的干扰,由于是根据干扰量进行的调整,不论是在运行过程中还是在初始阶段进行调试时,均可以通过有效设置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来减小第一设备的第一信号对第二设备的第二信号的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互为接入回传,再加上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检测被干扰的第二设备的第二信号的第三设备。因此,根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即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此时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
第二种情况,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此时,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下行信号对所述第二下行信号的干扰量。
第三种情况,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此时,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
第四种情况,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此时,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第一信号为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上行信号对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干扰量。
可以看出,上述情况分别是在上行和下行过程中,上行过程包括网络设备具有第三设备和网络设备不具有第三设备两种情况,下行过程同样包括网络设备具有第三设备和网络设备不具有第三设备两种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干扰可采用回传设备或者第三设备反向模拟接入小区采集信号强度的方式检测干扰量,具体的,检测干扰时,网络设备具有第三设备和网络设备不具有第三设备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即,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第二种情况即,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干扰可采用回传设备或者第三设备直接检测被干扰的设备所接收的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的方式确定干扰量。具体的,检测干扰时,网络设备具有第三设备和网络设备不具有第三设备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检测干扰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
第二种情况,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检测第一干扰量之外,还会继续检测第二干扰量,并根据第二干扰量与第一干扰量之间的干扰变化偏差量来决定如何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具体的,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干扰量,所述第二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接着会将第二干扰量与第一干扰量进行比对,获得干扰变化偏差量;然后,当干扰变化偏差量不小于预设干扰变化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该干扰变化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设置具体的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天线为至少两天线,此时,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或幅度或时延具体为:首先,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确定干扰影响结果曲线,所述干扰影响结果曲线为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或幅度差或时延差,该干扰影响结果曲线从相位差为0°至360°均具有对应的干扰影响结果;接着,第一设备采用第一步长扫描所述干扰影响结果曲线确定第一相位区间或第一幅度区间或第一时延区间;最后第一设备采用第二步长扫描所述第一相位区间确定第二相位点或第一幅度点或第一时延点,所述第二步长小于所述第一步长,相当于先用大步长扫描趋势确定大致的区间,再通过小步长扫描来确定准确的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的天线为至少两天线,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具体可以是,首先确定第一设备的承载模块的信息;接着,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和所述承载模块的信息,并按照预设策略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之中的至少两种的调整顺序;最后,第一设备按照所述调整顺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即根据第一设备的承载模块的信息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第一设备的不同天线如果同一射频模块,则时延之差很小,可将时延放在靠后调整,先调整相位或者相位和幅度;而若是第一设备的不同天线采用不同的射频模块,此时便需要先进行时延的调整,然后在进行相位或者相位和幅度的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检测干扰量的过程是周期性的,即第二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每隔预设周期检测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可以理解,周期性的检测会带来周期性的发送该干扰量,从而使得干扰设备能够不断的调整其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来使得干扰一直维持在最低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干扰量和/或所述第二干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设有第四设备,该第四设备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量和/或第二干扰量,并根据第一干扰量和/或第二干扰量生成调节指令,该调节指令会发送至第一设备,使得第一设备能够根据该调节指令对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之间的相位差、幅度差或者时延差之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整。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该方法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位于同一网络设备上,即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互为接入回传;该方法可包括:
首先由第二设备接收第二信号和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其中,上行和下行过程分为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为不同的信号。第一种情况,下行过程,此时,第二信号为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向所在网络设备的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第二种情况,上行过程,此时,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接收的所述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网络设备向所述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接着,第二设备便会检测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一干扰量;然后,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干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干扰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该方法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位于同一网络设备上,即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互为接入回传,该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三设备,该方法包括:
首先由第三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以及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其中,上行和下行过程分为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为不同的信号。第一种情况,下行过程,此时,第二信号为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向所在网络设备的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第二种情况,上行过程,此时,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接收的所述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网络设备向所述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接着,第三设备便会检测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一干扰量;然后,第三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干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还提供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该方法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位于同一网络设备上,即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互为接入回传,该方法包括:
首先确定第一设备的天线的波束的零点位置,第一设备的天线的波束方向固定;接着将第二设备安装在所述零点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还提供一种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至少一个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还提供一种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至少一个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还提供一种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中提供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至少一个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还提供一种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第四方面提供的第一设备以及第五方面提供的第二设备;或者,
该网络设备包括第四方面提供的第一设备以及与第四方面提供的第一设备互为接入回传的第二设备,该网络设备还包括第六方面提供的第三设备。
本申请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了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被终端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该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简称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简称SSD)。
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relay进行回传的架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的架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的架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中的干扰影响结果曲线的示意图;
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调整效果示意图;
图7A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图;
图7B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的架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解决了接入回传共站时上下行所产生的接入设备的信号和回传设备的信号之间相互干扰的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或“具有”及其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Relay是指基站或用户不直接将信号发送给彼此,而是通过中继节点,经过信号放大或再生处理进行转发。以简单的两跳中继系统为例,就是将一条基站到移动台链路分割为基站到中继节点以及中继节点到移动台两条链路,从而能够将一条质量较差的链路替换为两条质量较好的链路,以获得更高的链路容量和更好的覆盖。Relay具有提高小区边缘用户吞吐率;提供群移动服务;临时网络部署;扩大网络覆盖的作用。
relay分类有以下三个维度的分类方式。
第一种,按照中继链路资源与接入链路资源的频带关系,可分为带内中继(inbandrelay)和带外中继(outband relay)。其中,inband Relay的回传链路(backhaul)(即relay与基站之间的链路)所使用的资源和主基站与用户侧之间接入链路(relay与用户侧之间的链路)所使用的资源位于相同的频带。而outband relay即backhaul所使用的资源和基站与用户侧之间接入链路所使用的资源位于不同的频带。
第二种,按照用户侧是否知道relay的存在,relay可以分为透明relay和非透明relay;其中,透明Relay即用户侧不知道自身是否通过relay与网络进行通信。而不透明Relay即用户侧知道自身是否通过relay与网络进行通信。
第三种,按照relay的移动性,可以分为固定relay,游牧relay和移动relay;其中,固定relay即在网络规划时部署的,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不会移动的relay。游牧relay即用于适应突发时间,紧急部署的relay;当突发事件结束后,relay将会被移走。移动relay则是部署于车辆等能够移动的装置上,与所在服务的用户侧一起移动的relay。
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可应用第一种分类的两种情况,第二分类的两种情况,以及第三分类中的固定relay,游牧relay和移动relay的三种情况。
本申请中涉及的基站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系统或者授权辅助接入长期演进(Authorized auxiliary access long-term evolution,LAA-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简称可以为eNB或e-NodeB)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基站”)、微微基站、接入站点(Access Point,AP)、传输站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gNodeB(new generation Node B,新一代基站)等。
终端可称之为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智能终端等,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以及未来NR网络中的终端设备,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音或数据。对终端设备的说明:本申请中,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中继Relay,和基站可以进行数据通信的都可以看为终端设备,本申请中将以一般意义上的UE来介绍。
请参阅图1,图1为采用relay进行回传的架构示意图,图1中以下行方向为例,上行方向则将图1中的虚线箭头调转即可。图1中,上级基站101(宿主基站)向无线基站102的回传设备1021发送下行的回传信号,同时,无线基站的接入设备1022向下级网络设备或者移动台发送下行信号。由于relay组网中,回传设备与接入设备采用相同的频点或者相近的频段,以都为A频段为例,接入设备1022的天线的波束如图1中接入设备1022上的波束形状,该波束形状为第一设备在发送信号时所传播的方向和范围,如图1所示,会出现第一设备在A频段上的发射功率会通过空口传播到回传设备的天馈结构,而由于回传设备同样采用A频段接收上级基站发送的回传信号,因此接入设备1022发出的下行信号会对回传设备接收的回传信号造成干扰。当采用回传和接入采用同频点时,干扰较大,若采用相同频段,但是相隔较近,例如相隔5Mhz时,由于接入设备和回传设备在无线基站上的位置较近,因此同样为存在干扰的问题。
在实际测试中,由于接入设备的发射功率较大,而回传设备距离上级基站的距离较远导致了接收的用信号的强度较小,因此相对回传的有用信号来说,干扰强度很大,可能达到50dbm以上的量级。由于干扰强度太大,可能造成回传下行接收射频单元阻塞,导致回传单元不能正常工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具有几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将接入设备和回传设备的频段的间隔设置较大,例如相隔60Mhz以上;具体的,上级基站可采用1820-1840Mhz的频段进行下行发送,而回传设备侧则同样采用1820-1840Mhz的频段进行接收;对于接入设备侧,则采用2110-2115Mhz的频段进行下行发送。由于两个频段之间相隔较大,因此相互之间几乎不会造成干扰,另外,采用此方式与接入设备或者是回传设备具体采用的移动网络制式无关,例如可以采用LTE进行回传,同时采用UMTS进行接入,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移动网络制式的组合。
第二种,将接入设备和回传设备进行时分共享或者信道分离,即在回传设备上行发送时,接入设备停止上行接收,或者回传设备下行接收时,接入设备停止下行发送。由于在时间上或者是信道上分离,因此可以规避干扰。具体的,上级基站可采用1820-1840Mhz的频段进行下行发送,而回传设备侧则同样采用1820-1840Mhz的频段进行接收;对于接入设备侧,则采用1820-1840Mhz的频段进行下行发送例如:在0~10ms阶段,上级基站采用1820~1840Mhz进行下行发送;同时回传设备采用1820~1840Mhz进行下行接收。此时下级接入设备不进行发送。而在10ms~20ms阶段,上级基站采用1820~1840Mhz不进行下行发送;同时回传设备采用1820~1840Mhz不进行下行接收,此时下级的接入设备进行1820~1840Mhz下行发送。
第三种,采用接入和回传对消的方式降低干扰影响,举例来说,上级基站采用1820~1840Mhz进行下行发送;同时回传设备采用1820~1840Mhz进行下行接收。下级的接入设备进行1820~1840Mhz下行发送。首先回传设备接收所有信号,即包括上级基站发送的以及接入设备发送的信号,首先采用接入设备的信道/码特征对该信号进行解调,还原出接入设备发送的信号,然后从回传设备接收的所有信号中去除掉该接入设备发送的信号,接着,重新按照回传设备的信道/码特征对去除掉接入设备发送的信号后的信号进行解调,得到回传设备的信号。
然而,上述三种方式中,第一种方式,由于需要两个频段的频谱,资源选择余地小,并且会造成频谱资源浪费,即频谱不能完全共享;此外,频谱是有限资源,一般来说,运营商的频谱需要通过拍卖等方式获得频谱,因此不一定运营商拥有多个频段的频谱资源,因此选择余地小。
第二种方式会使得频谱的可利用时间少,频谱资源利用不足,并且由于先后传的特性,时延会增加很多。而时延的增加很可能造成一些要求低时延的业务的服务质量下降或者是无法服务的问题,甚至可能造成终端不兼容的问题。
第三种方式的技术比较复杂,需要用到信道估计等技术。另外由于要求时延较小,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源进行干扰去除处理,并且这种处理的效果有限,并不能完全去除掉所有信号中的干扰信号。
从上述三种方式可以看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接入回传共站在同频点或同频段具有相互干扰的问题,但是引入了更多的问题。导致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具体请参阅图2A和图2B,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图,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的架构示意图,图2B中包括上级基站1和网络设备2,所述网络设备2上还设有回传设备21和接入设备22,所述方法如图2A所示,该方法包括:
201、第二设备接收第二信号和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位于同一网络设备上,当然也可以在不同的网络设备上,具体视实际的使用场景而定;上行和下行过程分为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为不同的信号,第一种情况,下行过程,此时,第二信号为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向所在网络设备的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第二种情况,上行过程,此时,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接收的所述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网络设备向所述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其中,该第一设备和/或第二设备可以是中继设备。
202、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第二信号的第一干扰量。
其中,第二设备在在接收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以及第二设备自身接收的第二信号之后,便可以进行第一干扰量的检测。该干扰量的检测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直接由第二设备进行检测,如步骤202所示,第二类是由第三设备进行检测,该第三设备时一个干扰量检测设备,其能够接受第二信号和第一信号,并进行干扰量的检测,且为了保证第三设备的检测准确度,可以将第三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的位置相邻设置或者直接设置在第二设备的位置,从而能够获得第二设备所接收的信号,更能反映出第二设备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行和下行,以及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具体为何种设备,以及是否具备第三设备,可以将本申请的干扰量检测分为四种情况。请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的架构示意图,该图3中,除了包含图2B所示结构外,还包括作为第三设备的干扰检测设备23,该干扰检测设备23在下行时,设置在回传设备附近,在上行时,设置在接入设备附近。具体的,第一种情况,采用图2B所示架构,即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此时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
第二种情况,采用图3所示架构,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此时,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下行信号对所述第二下行信号的干扰量。
第三种情况,采用图2B所示架构,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此时,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
第四种情况,采用图3所示架构,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此时,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第一信号为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上行信号对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干扰量。
可以看出,上述情况分别是在上行和下行过程中,上行过程包括网络设备具有第三设备和网络设备不具有第三设备两种情况,下行过程同样包括网络设备具有第三设备和网络设备不具有第三设备两种情况。
上面对四种不同的情况下检测第一干扰量的场景进行了说明,下面对具体检测第一干扰量的方式进行说明,方式一,采用检测信噪比之差的方式检测第一干扰量,不论具有第三设备还是不具有第三设备的场景下,首先接收上述四种情况中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其中,第一信号为干扰信号,第二信号为有用信号,则接收的叠加信号中,以第二信号为有用信号,其他信号作为噪声,则可以计算出信噪比。该方式可以用在运行过程中的检测以及初始阶段的检测,该初始阶段即无线基站还未正式进入工作时,对其干扰量进行测试,并进行调试。
方式二,在下行场景中,将回传设备反向模拟接入到接入设备的小区,通过直接测量回传设备到小区的信号强度来确定第一干扰量。由于运行状态的回传设备需要与上级基站之间进行通信,因此,此方式在仅有接入设备和回传设备的场景下,仅能在初始阶段使用。而在具有第三设备的场景下,由于第三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可将第三设备反向模拟接入到接入的小区金星第一干扰量的检测,而不会干扰到回传设备的正常工作。
具体来说,对于方式一,可以有具有和不具有第三设备的两种情况,上行和下行过程均可。第一种情况,检测干扰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
第二种情况,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
对于方式二可以有具有和不具有第三设备的两种情况,但是均用在下行情况中。第一种情况,即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第二种情况,即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方式二的第一种情况仅可用在初始阶段中,方式二的第二阶段可同时用在初始阶段和运行阶段中。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302中检测第一干扰量后,还会周期性的继续检测干扰量,以随时对产生干扰设备的天线的各参数进行实时调整,
203、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干扰量。
其中,在完成第一干扰量的检测后,第二设备会将该第一干扰量发送给第一设备。
204、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量。
其中,第一设备回接收到该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量,并根据该第一干扰量进行第一设备的天线的参数调整。
205、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干扰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第一设备在获取了第一干扰量之后,便会知晓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第二设备的干扰,因此第一设备会根据该第一干扰量对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整,以降低对第二信号的干扰。
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首先会对上下行过程中被干扰的第二设备的干扰情况进行检测,被干扰的第二设备会将干扰情况以第一干扰量的方法发送给产生干扰的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一干扰量之后,会根据该干扰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从而降低对第二设备的干扰,由于是根据干扰量进行的调整,不论是在运行过程中还是在初始阶段进行调试时,均可以通过有效设置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来减小第一设备的第一信号对第二设备的第二信号的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检测第一干扰量之外,还会按照上述步骤201至步骤204继续检测第二干扰量,此时,步骤205可以变为根据第二干扰量与第一干扰量之间的干扰变化偏差量来决定如何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具体的,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干扰量,所述第二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接着会将第二干扰量与第一干扰量进行比对,获得干扰变化偏差量;然后,当干扰变化偏差量不小于预设干扰变化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该干扰变化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设置具体的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干扰量和/或所述第二干扰量。其中,有线方式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具有有线连接,该有线连接可用于传输所述第一干扰量和/或所述第二干扰量。无线方式即通过各种无线技术传输所述第一干扰量和/或所述第二干扰量。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设置第四设备,该第四设备与第二设备以及第一设备均相连接,该第四设备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量和/或第二干扰量,并根据第一干扰量和/或第二干扰量生成调节指令,该调节指令会发送至第一设备,使得第一设备能够根据该调节指令对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之间的相位差、幅度差或者时延差之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整。
下面对根据第二干扰量与第一干扰量之间的干扰变化偏差量来决定如何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进行具体说明。在该调整过程中,第一设备的天线为至少两天线。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图,其中,该调整步骤包括:
a、第一设备根据干扰变化偏差量确定干扰影响结果曲线。
具体的,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中的干扰影响结果曲线的示意图。其中该干扰影响结果曲线为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或幅度差或时延差的干扰影响结果曲线,图5以相位差的干扰影响结果曲线为例,幅度差和时延差与该图5中的曲线类似,不再赘述。其中,该干扰影响结果曲线的横轴为相位差从0°至360°,即进行了N次干扰量检测得出的图形,纵轴为干扰量的大小,单位为db,曲线则为在不同相位差下的干扰结果形成。
b,第一设备采用第一步长扫描干扰影响结果曲线确定第一相位区间。
其中,在完成曲线的确定后,即将第一设备的天线的不同相位差对应的干扰影响结果,便会对干扰影响结果的变化趋势进行扫描,采用大步长的方式,即每次扫描一个区间,以确定变化趋势。
c、第一设备采用第二步长扫描第一相位区间确定第二相位点。
其中,第二步长小于第一步长,步骤c相当于先用大步长扫描趋势确定大致的区间后,再通过小步长扫描来确定第一相位区间中造成的干扰结果最小的第二相位点。并按照该第二相位点对应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来将第一设备的天线调整至具有该相位差。
上面以相位差为例描述了根据第二干扰量与第一干扰量之间的干扰变化偏差量来决定如何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实际上,对于幅度和时延的调整,与上述步骤a至步骤c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相位、幅度和时延参数之中的至少两种是可以进行联动调节的。即在运行状态的调整过程中,除了如图5所示根据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相位之外,还可以调整幅度或者是时延,同理,若是仅调整了时延时,还可以继续调整相位或者是幅度。当然,还可以将三种参数进行联动,即既调整相位、又调整幅度还调整时延。而这些联动调节需要对联动调节时的参数的调节顺序进行确定。下面对联动调节过程中的调节顺序的确定进行说明。
具体的,请参阅图6A,图6A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图,其中,该根据调整顺序进行相位、幅度和时延的调节可以包括:
A、第一设备确定第一设备的承载模块的信息。
其中,该承载模块为承载第一信号或者第二信号的模块,例如射频模块等。
B、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和所述承载模块的信息,并按照预设策略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之中的至少两种的调整顺序。
其中,该策略可以是,根据第一设备的承载模块的信息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第一设备的不同天线如果同一射频模块,则时延之差很小,可将时延放在靠后调整,先调整相位或者相位和幅度;而若是第一设备的不同天线采用不同的射频模块,此时便需要先进行时延的调整,然后在进行相位或者相位和幅度的调整。
C第一设备按照所述调整顺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
其中,在确定了调整顺序后,便可按照顺序对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进行调整,具体的调整过程可参见图4所示实施例针对相位差的调整方法,幅度差以及时延差的调整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采用联动方式进行检测例如同时调整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时,各因素对信号的干扰如图6B所示,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调整效果示意图,图6B中,X轴为相位、Y轴为幅度,Z轴为时延,其中,颜色越深表示对信号的干扰越大。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进行介绍。请参阅图7A和图7B,图7A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图,图7B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的架构示意图,其中,该方法可包括:
701、确定网络设备上的第一设备的天线的波束的零点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的波束方向固定。
702、将网络设备上的第二设备安装在所述零点位置。
可以看出,此方式是首先对第一设备的天线位置进行固定,然后测算出该天线的波束的零点位置,然后将该第二设备按照到该零点位置,从而第一设备的信号并不会干扰到第二设备与其它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如图7B中所示,接入设备21的天线产生的波束形状的零点位置设置第二设备22.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进行介绍。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图,其中,该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801,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量;其中,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的所述收发模块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或,所述网络设备上还设有第三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处理模块8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干扰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或,
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下行信号对所述第二下行信号的干扰量;或,
所述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或,
所述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上行信号对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干扰量。
可选的,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或,
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可选的,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或,
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
可选的,所述收发模块801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干扰量,所述第二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当所述第二干扰量相对于所述第一干扰量之间的干扰变化偏差量不小于预设干扰变化阈值时,所述处理模块802还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收发模块801包括至少两天线,所述处理模块802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确定干扰影响结果曲线,所述干扰影响结果曲线为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或幅度差或时延差;
采用第一步长扫描所述干扰影响结果曲线确定第一相位区间或第一幅度区间或第一时延区间;
采用第二步长扫描所述第一相位区间确定第二相位点或第一幅度点或第一时延点,所述第二步长小于所述第一步长。
可选的,所述收发模块801包括至少两天线,所述处理模块802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承载模块的信息;
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和所述承载模块的信息,并按照预设策略确定所述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之中的至少两种的调整顺序;
所述第一设备按照所述调整顺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
可选的,所述收发模块801具体用于:
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干扰量和/或所述第二干扰量。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进行了介绍,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进行介绍。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图,其中,该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901,用于接收第二信号和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向所在网络设备的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或者,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接收的所述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网络设备向所述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
处理模块902,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一干扰量;
所述收发模块901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干扰量。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进行了介绍,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进行介绍。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图,其中,该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1001,用于接收第二信号和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向所在网络设备的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或者,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接收的所述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网络设备向所述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
处理模块1002,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一干扰量;
所述收发模块1001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干扰量。
上面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进行了介绍,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的结构进行描述,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设备的一个实施例图,其中,设备11可包括相连接的至少一个处理器1102、至少一个收发器1101以及存储器1103,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设备可以具有比图11所示出的更多或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个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或设置,各个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实现。
具体的,对于图8所示的实施例来说,该处理器1102能实现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设备的处理模块802的功能,该收发器1101能实现图8所示实施例中的设备的收发模块801的功能,存储器1103用于程序指令,通过执行该程序指令实现图2A或图4或图6A所示实施例的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
具体的,对于图9所示的实施例来说,该处理器1102能实现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设备的处理模块902的功能,该收发器1101能实现图9所示实施例中的设备的收发模块901的功能,存储器1103用于程序指令,通过执行该程序指令实现图2A或图4或图6A所示实施例的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
具体的,对于图10所示的实施例来说,该处理器1102能实现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设备的处理模块1002的功能,该收发器1101能实现图10所示实施例中的设备的收发模块1001的功能,存储器1103用于程序指令,通过执行该程序指令实现图2A或图4或图6A所示实施例的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和范围。

Claims (23)

1.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量;其中,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或,所述网络设备上还设有第三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干扰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或,
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下行信号对所述第二下行信号的干扰量;或,
所述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或,
所述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上行信号对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干扰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或,
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干扰量,所述第二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当所述第二干扰量相对于所述第一干扰量之间的干扰变化偏差量不小于预设干扰变化阈值时,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或,
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为至少两天线,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或幅度或时延具体为: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确定干扰影响结果曲线,所述干扰影响结果曲线为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或幅度差或时延差;
所述第一设备采用第一步长扫描所述干扰影响结果曲线确定第一相位区间或第一幅度区间或第一时延区间;
所述第一设备采用第二步长扫描所述第一相位区间确定第二相位点或第一幅度点或第一时延点,所述第二步长小于所述第一步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为至少两天线,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第一设备的承载模块的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和所述承载模块的信息,并按照预设策略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之中的至少两种的调整顺序;
所述第一设备按照所述调整顺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每隔预设周期检测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9.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从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干扰量和/或所述第二干扰量。
10.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二信号和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向所在网络设备的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或者,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接收的所述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网络设备向所述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
所述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一干扰量;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干扰量。
11.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互为接入和回传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第三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第三设备获取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以及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向所在网络设备的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或者,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接收的所述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网络设备向所述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
所述第三设备检测所述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一干扰量;
第三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干扰量。
12.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网络设备上的第一设备的天线的波束的零点位置,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的波束方向固定;
将网络设备上的第二设备安装在所述零点位置。
13.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作为接入回传共站的网络设备中的第一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一干扰量;其中,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的所述收发模块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或,所述网络设备上还设有第三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干扰量调整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或,
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发送的第一下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接收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下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下行信号对所述第二下行信号的干扰量;或,
所述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或,
所述第一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二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干扰检测设备,所述接入设备用于提供接入小区服务,所述回传设备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通信,所述第一信号为接入设备接收的第一上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回传设备向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二上行信号,所述干扰检测设备用于检测所述第二上行信号对所述第一上行信号的干扰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二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或,
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反向模拟接入所述第一设备的接入小区后测量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并根据所述第三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干扰量,所述第二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或所述第三设备检测的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的干扰量;
当所述第二干扰量相对于所述第一干扰量之间的干扰变化偏差量不小于预设干扰变化阈值时,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天线的相位、幅度和时延中的至少一个。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或,
所述第二设备为回传设备,所述第一设备为接入设备,所述第三设备为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一干扰量为所述第三设备检测所述第二信号在两个不同时刻的信噪比之差后,根据所述信噪比之差确定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在所述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干扰变化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包括至少两天线,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确定干扰影响结果曲线,所述干扰影响结果曲线为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或幅度差或时延差;
采用第一步长扫描所述干扰影响结果曲线确定第一相位区间或第一幅度区间或第一时延区间;
采用第二步长扫描所述第一相位区间确定第二相位点或第一幅度点或第一时延点,所述第二步长小于所述第一步长。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包括至少两天线,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第一设备的承载模块的信息;
根据所述干扰变化偏差量和所述承载模块的信息,并按照预设策略确定所述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之中的至少两种的调整顺序;
所述第一设备按照所述调整顺序调整所述第一设备的至少两天线的相位差、幅度差和时延差。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具体用于:
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接收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干扰量和/或所述第二干扰量。
21.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作为接入回传共站的网络设备中的第二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第二信号和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向所在网络设备的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或者,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接收的所述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网络设备向所述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
处理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一干扰量;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干扰量。
22.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作为接入回传共站的网络设备中的第三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收发模块,用于获取第二设备接收的第二信号以及第一设备发出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的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向所在网络设备的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或者,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二设备所在网络设备接收的所述下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第一设备所在网络设备向所述上级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信号;
处理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信号对所述第二信号的第一干扰量
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干扰量。
23.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3至权利要求20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设备以及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第二设备;或,
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3至权利要求20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设备以及与所述第一设备互为接入回传的第二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第三设备。
CN201710785794.0A 2017-09-04 2017-09-04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Pending CN1076347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85794.0A CN107634792A (zh) 2017-09-04 2017-09-04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PCT/CN2018/103518 WO2019042406A1 (zh) 2017-09-04 2018-08-31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85794.0A CN107634792A (zh) 2017-09-04 2017-09-04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34792A true CN107634792A (zh) 2018-01-26

Family

ID=61100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85794.0A Pending CN107634792A (zh) 2017-09-04 2017-09-04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34792A (zh)
WO (1) WO201904240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57212A (zh) * 2018-09-10 2019-01-22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iab基站接入的方法
WO2019042406A1 (zh) * 2017-09-04 2019-03-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11130682A (zh) * 2018-11-01 2020-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54130A1 (en) * 2020-01-31 2021-08-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mproved relay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3228A (zh) * 2007-12-04 2009-06-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共站址干扰消除系统和方法
US20100316096A1 (en) * 2009-06-16 2010-12-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ous harq operation and interference avoidance
CN102045779A (zh) * 2009-10-19 201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方法、设备和系统
US20120327794A1 (en) * 2011-06-24 2012-12-27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Foundation For Corporate Collab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transmit power of relay node
CN103368718A (zh) * 2012-04-09 2013-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双工无线通信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4254077A (zh) * 2013-06-27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配置方法和设备
CN104883202A (zh) * 2014-02-27 2015-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邻频干扰的方法及中继设备
EP3062582A1 (en) * 2015-02-24 2016-08-31 Nash Technologies GmbH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a backhaul modem and an access base station transceiver of a relay station transceiver
WO2016191975A1 (zh) * 2015-05-29 2016-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te带内中继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452703A (zh) * 2015-08-10 2017-02-22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资源分配方法及中继节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5186B (zh) * 2013-05-23 2018-0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干扰的抑制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3517280B (zh) * 2013-10-10 2016-05-25 清华大学 适用于无定形节点网络中干扰抑制的半静态频率复用方法
CN104811948B (zh) * 2014-01-24 2018-05-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中继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703818B (zh) * 2014-11-26 2019-01-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无线直放站天线的隔离方法及无线直放站
CN107634792A (zh) * 2017-09-04 2018-01-2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53228A (zh) * 2007-12-04 2009-06-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共站址干扰消除系统和方法
US20100316096A1 (en) * 2009-06-16 2010-12-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ous harq operation and interference avoidance
CN102045779A (zh) * 2009-10-19 201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方法、设备和系统
US20120327794A1 (en) * 2011-06-24 2012-12-27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Foundation For Corporate Collab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ing transmit power of relay node
CN103368718A (zh) * 2012-04-09 2013-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全双工无线通信装置、方法及系统
CN104254077A (zh) * 2013-06-27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配置方法和设备
CN104883202A (zh) * 2014-02-27 2015-09-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邻频干扰的方法及中继设备
EP3062582A1 (en) * 2015-02-24 2016-08-31 Nash Technologies GmbH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a backhaul modem and an access base station transceiver of a relay station transceiver
WO2016191975A1 (zh) * 2015-05-29 2016-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te带内中继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452703A (zh) * 2015-08-10 2017-02-22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资源分配方法及中继节点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42406A1 (zh) * 2017-09-04 2019-03-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09257212A (zh) * 2018-09-10 2019-01-22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iab基站接入的方法
CN109257212B (zh) * 2018-09-10 2021-09-03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iab基站接入的方法
CN111130682A (zh) * 2018-11-01 2020-05-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130682B (zh) * 2018-11-01 2021-03-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42406A1 (zh)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34792A (zh) 一种接入回传共站干扰抑制的方法、设备及网络设备
CN102036296B (zh) 一种确定上下行配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036295B (zh) 一种确定上下行配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4812014A (zh) 自动无线网络信道选择
CN103181209A (zh) 用于限制相邻小区测量的报告的方法和装置
CN111034094A (zh) 基于多个参考信号的无线电链路监视
CN109792281A (zh) 在参考符号会话中对下行链路波束跟踪结果的使用
CN104160732A (zh) 实现网络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的方法和设备
EP3915219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econdary cell activation
US10720978B1 (en) Beam diversity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CN106664149A (zh) 无线多址方案之间的动态切换
CN107079243A (zh) 使用共享天线的LTE小区搜索和蓝牙eSCO共存
CN103843392A (zh) 用于测量带宽配置的系统和方法
CN102378191A (zh) 对相邻信道进行辅助发射的方法、系统和无线通信装置
CN103281789B (zh) 一种确定上下行配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10167203A (zh) 波束失败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164563A1 (en) Millimeter wave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testing with multiple angles of arrival
CN103139792B (zh) 基于dmr接收机提高基站上行信号覆盖的方法及系统
CN104469786A (zh) 一种lte与wifi共基站干扰抑制系统及方法
CN102892120B (zh) 降低宏小区终端对微小区上行带外辐射干扰的方法及系统
CN106465286B (zh) 用于广播通信的最大路径损耗测量
CN101154959B (zh) 一种检测时分双工无线蜂窝通讯网络中系统自干扰的方法
US11516865B2 (en) Techniques for determining upstream nodes in full duplex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ulti et al. On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ple association with mobility support in 5G ultra‐dense networks: Realistic network simulation
CN117693902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使用反射节点来消除干扰信号的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