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20316B - 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20316B
CN107620316B CN201710892961.1A CN201710892961A CN107620316B CN 107620316 B CN107620316 B CN 107620316B CN 201710892961 A CN201710892961 A CN 201710892961A CN 107620316 B CN107620316 B CN 1076203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cofferdam
steel cofferdam
pile
co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9296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20316A (zh
Inventor
梁之海
杜越
刘俊斌
赵久远
朱山山
严朝锋
王永丽
李东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1 Engineering Corp Ltd Of Cr20g
Original Assignee
No1 Engineering Corp Ltd Of Cr20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1 Engineering Corp Ltd Of Cr20g filed Critical No1 Engineering Corp Ltd Of Cr20g
Priority to CN20171089296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203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20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03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203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03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过程如下:步骤一、围堰施工;步骤二、钢护筒下放;步骤三、围堰封底施工;步骤四、钻孔桩施工;对任一根钻孔桩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401、引孔钻取;402、钻孔桩施工;步骤五、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步骤六、承台施工;步骤七、混凝土墩施工。本发明通过在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上由上至下钻取多个引孔,使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形成筛子孔以增加岩石裂隙面,能简便、快速完成深水基础施工过程。

Description

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铁路桥梁事业迅猛发展,我国在桥梁设计理论、建造技术和装备方面正在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大跨度跨海、跨江桥梁建设不断增加。对于主墩承台尺寸为 30.25m×19.75m×5m的深水基础为目前内河航道上铁路工程最大体积的深水承台基础。采用双壁钢围堰进行水中基础施工已成为现代大跨度桥梁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的主要方法。双壁钢围堰施工需适应不同地质、通航条件、水深、基础体积及河水流速等特殊环境,在特定条件下,特别是对于水深较深、套箱体积大、岩石河床需水下爆破开挖、保障通航、防洪泄洪导致流速极快等条件下,既确保钢围堰设计优化、准确下沉到位、封底严密、钻孔平台搭设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安全质量满足要求,又需加快进度,节约施工成本,是项目管理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技术研究的关键,是大跨度深水桥梁施工技术研究的主攻方向。因此,研究岩石河床超大体积深水基础综合施工技术对于目前跨海、跨江、跨河桥梁施工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由于承台位于河床面以下,且河床无覆盖层,均为裸露基岩,再加上桩基中钻孔桩直径大且数量多,施工难度较大,尤其是当水中钻孔桩位于坚硬岩石内,即钻孔桩的桩基岩石为坚硬岩石时,钻孔桩的钻孔施工难度非常大。坚硬岩石是指新鲜完整、颗粒牢固联结且有较高的力学强度的岩石,一般指在饱和水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大于50公斤/平方厘米的岩石,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等,坚硬岩石具有很高的力学强度和很强的抗水性。尤其是桩基岩石为特别坚硬、完整的坚硬岩石时,钻孔过程中“扩孔效应”差,导致锤头磨损特别严重,平均每进尺20cm~30cm 均需焊接一次锤头,卡钻现象也较多,易打裂造成锤头报废。
另外,根据钢围堰深水基础的施工工况,有两个阶段为最不利阶段:一是钢围堰封底后钻孔桩施工过程中,由于桩基未施工完成,桩基与封底混凝土还未形成稳定锚固结构,遇到特大洪水时,不利因素较多,钢围堰处于危险状态;二是在承台施工中,钢围堰内水抽干,此时钢围堰承受浮力最大,由于钢围堰封底混凝土质量及封底混凝土与钻孔桩桩体锚固质量是关键,尤其遇到特大洪水时,浮力增大,存在钢围堰倾覆的危险。因而,为保证双壁钢围安全渡汛,除了按照钢围堰的常规结构设计及施工技术方法进行渡汛外,还需增设专门的钢围堰锚固装置,增加钢围堰防洪、防汛、防倾覆的安全系数,确保施工安全。
实际对水中承台进行施工之前,钢围堰经常出现局部渗漏水现象,为确保承台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需及时、有效解决钢围堰的渗漏水问题及防排水问题。并且,在承台体积较大,埋深较深,承台位于河床面以下,河床无覆盖层且均为裸露基岩时,水中承台的施工难度非常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通过在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上由上至下钻取多个引孔,使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形成筛子孔以增加岩石裂隙面,能简便、快速完成深水基础施工过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施工大体积深水基础包括水中承台、多根呈竖直向布设且对水中承台进行支撑的钻孔桩和位于水中承台上的混凝土墩,所述水中承台为采用钢围堰施工成型的钢筋混凝土承台;所述钢围堰支撑于岩石河床上,所述钻孔桩为钢筋混凝土桩且其处于岩石河床中的坚硬岩石上;
对所述大体积深水基础进行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一、围堰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基坑开挖:在岩石河床上开挖用于放置钢围堰的水下基坑;
步骤102、围堰施工:按照常规围堰下沉施工方法,将钢围堰由上至下下沉至步骤101中所述水下基坑内,并使钢围堰支撑于岩石河床上;
步骤二、钢护筒下放:按照常规钢护筒下放方法,对施工钻孔桩所用的钢护筒进行下放;
所安装钢护筒的数量与钻孔桩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钢护筒均位于钢围堰内,多个所述钢护筒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根所述钻孔桩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
步骤三、围堰封底施工:对步骤一中下沉到位的钢围堰底部进行混凝土封底,并形成混凝土封底层;
步骤四、钻孔桩施工:对多根所述钻孔桩分别进行施工,多根所述钻孔桩的施工方法均相同;
对任一根所述钻孔桩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引孔钻取:在当前所施工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上由上至下钻取的多个引孔,所述引孔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数量为8个~10个;多个所述引孔均位于当前所施工钻孔桩的设计桩孔内,多个所述引孔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引孔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的边孔和一个位于多个所述边孔内侧中部的中孔,所述中孔位于当前所施工钻孔桩的中心轴线上;
多个所述引孔均位于用于施工当前所施工钻孔桩的钢护筒内,所述钢护筒与设计桩孔呈同轴布设;
步骤402、钻孔桩施工:按常规水中钻孔桩的施工方法,对当前所施工钻孔桩进行施工;
步骤403、多次重复步骤401至步骤402,直至完成所有钻孔桩的施工过程;
步骤五、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将钢围堰内部水抽出;抽水完成后,采用切割设备割除步骤二中所述的钢护筒;
步骤六、承台施工:在步骤三中所述混凝土封底层对水中承台进行成型施工;
步骤七、混凝土墩施工:在步骤六中所述水中承台上施工混凝土墩,完成所述大体积深水基础的施工过程。
上述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五中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后且步骤六中承台施工之前,在钢围堰内施工防排水结构;
所述防排水结构包括铺设在混凝土封底层上的渗水层、铺设在渗水层上的底部隔水层和铺设在钢围堰底部内侧壁上的侧部隔水层,所述渗水层位于底部隔水层与混凝土封底层之间;所述钢围堰的四个内侧壁底部均铺设有一个所述侧部隔水层,所述底部隔水层与四个所述侧部隔水层连接为一体并形成一个整体式隔水层,所述侧部隔水层的顶部高度高于采用钢围堰施工的水中承台的顶面高度,所述水中承台底部与混凝土封底层之间以及水中承台侧部与钢围堰之间均通过所述整体式隔水层进行分隔;所述混凝土封底层和水中承台均呈水平布设,所述渗水层和底部隔水层均垫装于混凝土封底层与水中承台之间;所述底部隔水层上开有多个分别供钻孔桩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钻孔桩的数量相同;
步骤六中承台施工时,在所述整体式隔水层内对水中承台进行成型施工;
步骤四中每根所述钻孔桩上部均伸入至水中承台内,所述水中承台与多根所述钻孔桩浇筑为一体。
上述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四中钻孔桩施工完成后且步骤五中进行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之前,对步骤三中所述混凝土封底层上的出水孔进行封堵;
对任一个所述出水孔进行封堵时,均采用注浆管进行封堵,并形成注浆封堵结构;所述注浆封堵结构包括由上至下装入注浆孔内且用于注入封堵浆液的注浆管,所述注浆孔为所述出水孔或采用钻孔设备由上至下在所述出水孔上钻取的钻孔;所述注浆管为管壁上开有多个注浆通孔的平直钢管。
上述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01中所述引孔为采用布设于钻孔平台上的钻孔设备钻进成型的竖向钻孔,所述钻孔平台与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之间为所述钻孔设备处于空转状态的空钻段,所述空钻段为采用跟管钻进的节段,所述空钻段中跟进套管的内径大于引孔的直径;
所述钻孔平台为步骤四中钻孔桩施工之前搭设于步骤一中下沉到位的钢围堰上的平台,所述钻孔平台支撑于钢围堰顶部;
步骤401中多个所述引孔的钻取方法均相同,并且由先至后对多个所述引孔分别进行钻取;
采用所述钻孔设备对任一个引孔进行钻取时,先由上至下进行空钻,直至所述钻孔设备的钻头与坚硬岩石接触,空钻过程中采用常规的跟管钻进法进行钻进,所述钻孔设备处于空转状态;待所述钻孔设备的钻头与坚硬岩石接触后,采用所述钻孔设备由上至下在坚硬岩石内进行钻进,直至完成引孔的钻孔过程;
步骤402中进行钻孔桩施工,利用所述钻孔平台对当前所施工钻孔桩进行施工。
上述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钻孔桩的数量为N根;其中, N为正整数且N≥4;N根所述钻孔桩中包括4根锚固桩;
步骤四中进行钻孔桩施工时,先对4根所述锚固桩进行施工;对4根所述锚固桩进行施工过程中,同步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对步骤三中所述钢围堰进行锚固;
所述预应力锚固装置包括四个结构相同且对钢围堰进行锚固的预应力锚固机构,所述钢围堰的四个顶角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每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均包括一道布设于钢围堰顶角上的反压梁和拉结于反压梁与一根所述钻孔桩之间的预应力钢筋,所述反压梁呈水平布设且其两端分别支撑于钢围堰的相邻两个侧壁上;所述预应力钢筋的上端锚固于反压梁上;
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对钢围堰进行锚固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锚固桩筛选:从N根所述钻孔桩中选出4根钻孔桩作为锚固桩;所述锚固桩为对预应力钢筋下端进行锚固的锚固桩,4根所述锚固桩分别位于钢围堰的四个顶角内侧;
每根所述锚固桩均对一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的预应力钢筋下端进行锚固;
步骤B2、预应力锚固机构施工:对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分别进行施工,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的施工方法均相同;
对任一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进行施工及锚固时,过程如下:
步骤B21、锚固桩施工及预应力钢筋下端埋设:按常规水中钻孔桩的施工方法,对当前所施工预应力锚固机构的预应力钢筋下端进行锚固的所述锚固桩进行施工;并且,在所述锚固桩施工过程中,将预应力钢筋下端埋设于所述锚固桩内;
步骤B22、反压梁布设:将当前所施工预应力锚固机构的反压梁水平布设于钢围堰的顶角上,并将步骤B21中所述预应力钢筋上端锚固于反压梁上;
步骤B23、钢筋预应力张拉:按照常规钢筋预应力张拉方法,对步骤B22中所述预应力钢筋进行张拉;张拉完成后,完成预应力锚固机构的施工过程;
待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均施工完成后,完成钢围堰的锚固过程;
待4根所述锚固桩均施工完成且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对钢围堰进行锚固后,再对剩余各根钻孔桩分别进行施工。
上述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施工钢围堰为呈竖直向布设的立方体钢套箱,所述立方体钢套箱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所述立方体钢套箱由下至上分为多个呈竖直向布设的围堰节段,所述立方体钢套箱中位于最底部的所述围堰节段为钢围堰底节;所述岩石河床为斜坡岩河床,所述钢围堰底节支撑于所述斜坡岩河床上,所述钢围堰底节的一侧顶角为底部处于悬空状态的悬空吊脚,所述悬空吊脚上设置有悬空吊脚处理结构;
所述钢围堰底节由四个均呈竖直向布设的围堰壁板拼接而成,所述悬空吊脚处理结构包括两个呈垂直布设的悬空壁板处理结构,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均包括一个或多个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的悬空壁板节段处理结构,每个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处理结构均布设于一个悬空壁板节段上,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为所述围堰壁板中底部悬空的壁板节段,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为矩形;
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处理结构为插板式处理结构或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所述插板式处理结构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在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底部外侧的第一插板,多个所述第一插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一插板的底部均插装至斜坡岩河床上,每个所述第一插板均与其所布设的悬空壁板节段呈平行布设;所述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底部的异形块和多个由前至后布设在异形块外侧的第二插板,所述异形块为布设于所述悬空壁板节段正下方且呈竖直向布设的直角梯形封堵板,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的外侧壁与其所连接悬空壁板节段的外侧壁相平齐,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的宽度与其所连接悬空壁板节段的宽度相同;多个所述第二插板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二插板的底部均插装至斜坡岩河床上,每个所述第二插板均与其所布设的直角梯形封堵板呈平行布设;所述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均为钢插板,所述钢插板为长条形钢板;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中所有钢插板均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中的所有钢插板均组成外侧支撑屏障,所述外侧支撑屏障呈竖直向布设;所述外侧支撑屏障的内侧设置有底部封堵结构,所述底部封堵结构为对所述外侧支撑屏障进行封堵的封堵结构,所述底部封堵结构位于钢围堰底节与斜坡岩河床之间。
上述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02中进行围堰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C1、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采用焊接设备将组成钢围堰底节的四个所述围堰壁板和钢围堰底节底部需布设的异形块均拼装为一体,获得拼装成型且底部带异形块的钢围堰底节;再将钢围堰底节放置于河水内,并使钢围堰底节漂浮于水面上;
步骤C2、钢围堰底节浮运:采用浮运装置将步骤C1中所述钢围堰底节移动至预先测量出的所施工钢围堰的施工位置处;
所述浮运装置包括对漂浮于水面上的钢围堰底节进行浮运的浮运平台和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进行平移的移位装置,所述移位装置与所述浮运平台连接;所述浮运平台包括两个对称布设的浮运船和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纵向连接梁,两个所述浮运船通过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紧固连接为一体;两个所述浮运船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沿钢围堰底节的长度方向布设,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均与浮运船呈垂直布设,每个所述浮运船均由多艘船只从前至后连接组成;两个所述浮运船和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之间围成一个浮运过程中对钢围堰底节进行限位的长方形限位通道,所述钢围堰底节位于所述长方形限位通道内;
采用浮运装置对钢围堰底节进行移动之前,先在步骤一中所述钢围堰底节外侧拼装所述浮运平台,再采用所述移位装置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同步移动至所施工钢围堰的施工位置处;
步骤C3、钢围堰底节下沉:对步骤C2中移动到位的钢围堰底节进行下沉;
步骤C4、上一个围堰节段安装及下沉:先采用吊装设备将上一个需安装的所述围堰节段吊送至当前已下沉到位的所述围堰节段上,并采用焊接设备将所吊送围堰节段密封焊接在当前已下沉到位的所述围堰节段上,再对所吊送围堰节段与位于其下方的所有围堰节段同步进行下沉,完成上一个围堰节段的安装及下沉过程;
步骤C5、一次或多次重复步骤C4,直至完成所施工钢围堰中位于钢围堰底节上方的所有围堰节段的安装及下沉过程,此时所施工钢围堰下沉至设计位置,完成所施工钢围堰的下沉过程。
上述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C1中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时,采用钢围堰底节拼装及悬吊系统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
所述钢围堰底节拼装及悬吊系统包括对钢围堰底节进行拼装的拼装平台和对拼装完成的钢围堰底节进行悬吊的悬吊装置,所述悬吊装置安装于所述拼装平台上;所述钢围堰底节由多个布设于同一平面上的围堰拼装节拼接而成,所述围堰拼装节为直线形拼装节或L形拼装节,所述L 形拼装节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L形拼装节分别位于钢围堰底节的四个顶角处,相邻两个所述 L形拼装节之间均通过多个所述直线形拼装节进行连接;
所述拼装平台包括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纵向拼装架和两个呈平行布设的横向拼装架,两个所述横向拼装架均沿钢围堰底节的长度方向布设,两个所述横向拼装架均与所述纵向拼装架呈垂直布设;所述纵向拼装架和所述横向拼装架均为组装式拼装架,所述组装式拼装架包括多个从前至后布设于同一直线上的竖向支撑架,相邻两个所述围堰拼装节之间的拼接处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竖向支撑架;每个所述竖向支撑架均包括四根竖向钢管桩,四根所述竖向钢管桩包括两根位于钢围堰底节内侧的内侧钢管桩和两根位于钢围堰底节外侧的外侧钢管桩,每根所述内侧钢管桩的外侧均设置有一根所述外侧钢管桩,每根所述内侧钢管桩与位于其外侧的所述外侧钢管桩之间均通过一道横向支撑梁进行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梁呈水平布设;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有横向支撑梁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有横向支撑梁组成对钢围堰底节进行支撑的支撑平台;所述拼装平台位于河岸边的水域内;
所述悬吊装置包括多个悬吊机构,每个所述组装式拼装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包括吊装件、承重梁、位于承重梁正上方的扁担梁和支撑于承重梁与扁担梁之间的千斤顶,所述承重梁与扁担梁呈平行布设,所述承重梁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内侧钢管桩上且其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外侧钢管桩上,所述吊装件的上端安装于承重梁上且其下端连接于钢围堰底节上,所述吊装件呈竖直向布设且其为精轧螺纹钢;
步骤C1中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时,先在所述拼装平台上,采用焊接设备将组成钢围堰底节的四个所述围堰壁板拼装为一体;再采用所述悬吊装置对此时拼装成的钢围堰底节进行吊装,并使钢围堰底节呈竖直向布设;之后,对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述支撑平台进行拆除;然后,采用焊接设备在钢围堰底节上焊接异形块,获得拼装成型且底部带异形块的钢围堰底节;最后,采用所述悬吊装置将底部带异形块的钢围堰底节竖直下放至河水内;
待底部带异形块的钢围堰底节竖直下放至河水内后,在钢围堰底节外侧拼装所述浮运平台,并使钢围堰底节始终呈竖直向布设;待所述浮运平台拼装完成后,再断开所述悬吊装置与钢围堰底节之间的连接;之后,采用所述移位装置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同步移动至所施工钢围堰的施工位置处。
上述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和外侧布设有第一插板的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均为插板布设板,所述底部封堵结构包括沙袋封堵结构和铺装在所述沙袋封堵结构内侧的防水板;所述沙袋封堵结构包括多个对相邻两个所述钢插板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的竖向封堵墙,所述竖向封堵墙支撑于所述插板布设板与斜坡岩河床之间,所述外侧支撑屏障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钢插板之间均通过一个所述竖向封堵墙进行封堵;所述防水板底部布设于位于所述插板布设板下方的斜坡岩河床上,所述防水板顶部固定在所述插板布设板上;所述竖向封堵墙为由多个沙袋由下至上堆砌成的封堵墙;
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和外侧布设有第一插板的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均为插板布设板,所述插板布设板上均由前至后开有多个分别供所述钢插板插装的插装件,所述插装件呈竖直向布设。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方法步骤简单、施工简便且施工效率高,投入的人力物力少。
2、所采用悬空壁板处理结构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较低,该悬空壁板处理结构施工简便且施工效率高,投入的人力物力少。
3、所采用的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能有效解决钢围堰底部悬空问题,通过在悬空壁板节段底部采用插板式处理结构或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成功解决了钢围堰底部的悬空问题,并采用底部封堵结构(即隧道防水板及沙袋)进行水下封堵,节约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因而,悬空壁板处理结构能尽量减少基坑开挖方量,钢围堰底部能有效适应地形变化,对钢围堰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成功解决了钢围堰底部悬空问题,节约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采用悬空壁板处理结构对钢围堰悬空壁板节段底部进行有效处理,该悬空壁板处理结构能适应河床的地形变化,并结合底部封堵结构进行水下封堵,能解决钢围堰底部悬空问题。
4、所采用的预应力锚固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投入成本低,并且该预应力锚固装置使用操作简便,能简单、方便且快速地完成钢围堰锚固过程。
5、所采用的预应力锚固装置经济实用且使用效果好,采用四个分别布设于钢围堰顶角上的预应力锚固机构将钢围堰与钻孔桩桩体紧固连接为一体,使钢围堰锚固于钻孔桩桩体上,能有效防止钢围堰上浮,并能增加钢围堰的抗倾覆安全系数,确保汛期施工安全。每个预应力锚固装置均由一道布设于钢围堰顶角上的反压梁和拉结于反压梁与一根所述钻孔桩之间的预应力钢筋组成,预应力钢筋的下端锚固于钻孔桩内且其上端锚固于反压梁上,通过张拉预应力钢筋并对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力进行控制,能简便对预应力钢筋的锚固力进行调控,实现钢围堰与钻孔桩桩体锚固为一体的目的。通过四个分别布设于钢围堰顶角上的预应力锚固机构,能进一步保证锚固效果,将钢围堰与钻孔桩桩体紧固连接为一体,使钢围堰锚固于钻孔桩桩体上,能有效防止钢围堰上浮,并能增加钢围堰的抗倾覆安全系数,确保汛期施工安全。
6、钻孔桩施工方法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投入成本低,通过在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上由上至下钻取多个引孔,并对引孔的数量和各引孔的布设位置进行限定,使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形成筛子孔以增加岩石裂隙面,能有效解决因岩石坚硬、完整影响钻孔桩钻孔施工进度的问题,能简便、快速完成深水基础桩基施工过程。
7、所采用的钻孔平台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低,拆装方便,该钻孔平台搭设方便,投入人力物力较少。
8、所采用的钻孔平台使用效果好,双壁钢围堰以及位于双壁钢围堰内的所有钢护筒均通过护筒连接结构连接为一体,并且上下两个支撑平台组成的组合式支撑平台支撑于护筒连接结构上,护筒连接结构为直接承重结构,双壁钢围堰与钢护筒的稳定性均能得到有效保证,整体结构简单、稳固且拆装简便。采用本发明进行施工过程中,双壁钢围堰与钢护筒的位置均不易发生移动,能有效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9、所采用防排水结构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投入成本低。
10、所采用的防排水结构防排水结构施工效率高且使用效果好,采用隧道防排水理论有效解决了钢围堰封底混凝土堵漏及钢围堰的防排水问题,采用彩条布铺底及四周围挡、设置透水层、在钢围堰底部四周设置的排水沟内设置排水盲管、四角集水井处设置集水箱等防排水措施,成功解决了钢围堰内防排水问题,确保了承台的砼浇筑质量,该方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其中,整体式隔离层主要起将承台与封底混凝土层和钢围堰内壁进行有效隔离的作用,同时整体式隔离层与封底混凝土层和钢围堰内壁之间形成预留的流水通道能将水快速排入四周排水沟内,起到“毛细血管”作用,防止钢围堰内局部渗水流入承台混凝土内导致混凝土“洗澡”,从而保证了承台混凝土施工质量;而渗水层起渗水作用,能进一步加快将渗水排至排水沟内;四周排水沟内设置排水盲管的作用主要是加速将底部隔水层隔离流出来的渗水排入排水沟,然后通过排水盲管将水引入四周集水井内,起到“动脉血管”作用。
11、所采用的浮运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投入成本低,并且移位方便,能简单、方便且快速地将钢围堰底节移送至设计位置处(即施工区域),该浮运装置经济实用且施工效率高、使用效果好,省工省时,采用浮运平台对漂浮于水面上的钢围堰底节进行限位,并通过与浮运平台连接的移位装置带动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进行同步平移,浮云过程中浮运平台对钢围堰底节进行导向,能简便、快速将钢围堰底节移送至施工区域,能有效解决现有水中墩承台双壁钢围堰施工过程中对钢围堰底节进行运送时存在的施工周期较长、施工工序繁琐、投入人力物力较大等多种缺陷和不足。
12、所采用的浮运装置采用浮运平台对漂浮于水面上的钢围堰底节进行限位,并通过与浮运平台连接的移位装置带动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进行同步平移,浮运过程中浮运平台对钢围堰底节进行导向,能简便、快速将钢围堰底节移送至施工区域。对钢围堰底节进行移送过程中,钢围堰底节处于漂浮状态,因而能对底部带异形块的钢围堰底节进行运送,并且运送过程简便、快捷。
13、钢围堰底节拼装及悬吊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使用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能简单、方便且快速地完成钢围堰底节的拼装及吊装过程。该钢围堰底节拼装及悬吊系统经济实用且施工效率高、使用效果好,采用插打至河床上的钢护筒搭设拼装平台,结构简便、搭设简便且使拼装平台的搭设位置不受限,并通过安装于拼装平台上的简易悬吊装置对拼装完成的钢围堰底节进行悬吊,使用操作简便、省工省时,能有效解决底部带异形块的钢围堰底节的拼装及悬吊问题。
14、使用效果好且推广应用前景广泛,本发明通过增设悬空吊脚处理结构对钢围堰的悬空吊脚进行有效处理以适应河床的地形变化,并采用浮运装置对底部带异形块的钢围堰底节进行移送,能有效解决钢围堰运送、下沉及封底施工难题。并且,通过在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上由上至下钻取多个引孔,使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形成筛子孔以增加岩石裂隙面,并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将钢围堰与钻孔桩桩体紧固连接为一体,能有效保证桩基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同时在施工成型桩基上设置整体式隔水层,能有效保证承台的混凝土浇筑质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图1-1为本发明钢围堰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深水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悬空壁板处理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底部封堵结构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4为本发明右侧悬空壁板处理结构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后侧悬空壁板处理结构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底部支撑壁板节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工字钢与凹字形插板槽的插装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引孔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钻孔桩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钻孔平台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钻孔平台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预应力锚固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3为本发明预应力锚固机构中反压梁与预应力钢筋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防排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发明浮运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7为本发明拼装平台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8为本发明竖向支撑架对钢围堰底节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悬吊机构与拼装平台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钢围堰底节; 1-1—内壁板; 1-2—外壁板;
1-3—支撑桁架; 1-4—钢围堰; 2—第一插板;
3—异形块; 4—第二插板; 5—岩石河床;
6—刃脚; 7—凹字形插板槽; 7-1—钢护筒;
8—竖向封堵墙; 9—防水板; 10—沙袋;
11—混凝土封底层; 11-1—第一次混凝土灌注层;
11-2—第二次混凝土灌注层; 11-3—第三次混凝土灌注层;
12—斜向支撑件; 13—中部支撑件;
14—工字钢; 15—水下基坑; 16-2—浮运船;
16-3—纵向连接梁; 16-4—船只; 16-5—锚机;
16-6—斜向加劲梁; 17—钻孔桩; 17-1—锚固桩;
17-2—直线形拼装节; 17-3—L形拼装节;
17-4—竖向钢管桩; 17-5—横向支撑梁; 17-6—内连接梁;
17-7—外连接梁; 17-8—承重梁;
17-9—扁担梁; 17-10—千斤顶;
18—坚硬岩石; 19—设计桩孔; 20—引孔;
20-1—钢套管 21—横向连接梁; 22—纵梁;
23—横向分配梁; 24—纵向连接梁; 25—平面钢板;
26—防护栏; 27—下连接横梁; 28—限位卡;
29—预应力锚固机构; 30—反压梁; 31—预应力钢筋;
32—上锁紧螺母; 33—水中承台; 34—底部隔水层;
35—侧部隔水层; 36—渗水层; 37—集水井;
38—集水箱; 39—排水盲管; 40—混凝土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结合图1-1、图1-2,所施工大体积深水基础包括水中承台33、多根呈竖直向布设且对水中承台33进行支撑的钻孔桩17和位于水中承台33上的混凝土墩40,所述水中承台33为采用钢围堰1-4施工成型的钢筋混凝土承台;所述钢围堰1-4支撑于岩石河床5上,所述钻孔桩17为钢筋混凝土桩且其处于岩石河床5中的坚硬岩石18上;
对所述大体积深水基础进行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一、围堰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基坑开挖:在岩石河床5上开挖用于放置钢围堰1-4的水下基坑15;
步骤102、围堰施工:按照常规围堰下沉施工方法,将钢围堰1-4由上至下下沉至步骤101 中所述水下基坑15内,并使钢围堰1-4支撑于岩石河床5上;
步骤二、钢护筒下放:按照常规钢护筒下放方法,对施工钻孔桩17所用的钢护筒7-1进行下放;
所安装钢护筒7-1的数量与钻孔桩17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钢护筒7-1均位于钢围堰1-4 内,多个所述钢护筒7-1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根所述钻孔桩17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
步骤三、围堰封底施工:对步骤一中下沉到位的钢围堰1-4底部进行混凝土封底,并形成混凝土封底层11;
步骤四、钻孔桩施工:对多根所述钻孔桩17分别进行施工,多根所述钻孔桩17的施工方法均相同;
对任一根所述钻孔桩17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引孔钻取:在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所处坚硬岩石18上由上至下钻取的多个引孔 20,所述引孔20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数量为8个~10个,详见图8;多个所述引孔20均位于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的设计桩孔19内,多个所述引孔20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引孔20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的边孔和一个位于多个所述边孔内侧中部的中孔,所述中孔位于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的中心轴线上;
多个所述引孔20均位于用于施工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的钢护筒7-1内,所述钢护筒7-1 与设计桩孔19呈同轴布设;
步骤402、钻孔桩施工:按常规水中钻孔桩的施工方法,对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进行施工;
步骤403、多次重复步骤401至步骤402,直至完成所有钻孔桩17的施工过程;
步骤五、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将钢围堰1-4内部水抽出;抽水完成后,采用切割设备割除步骤二中所述的钢护筒7-1;
步骤六、承台施工:在步骤三中所述混凝土封底层11对水中承台33进行成型施工;
步骤七、混凝土墩施工:在步骤六中所述水中承台33上施工混凝土墩40,完成所述大体积深水基础的施工过程。
本实施例中,步骤五中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后且步骤六中承台施工之前,在钢围堰1-4 内施工防排水结构;
如图14、图15所示,所述防排水结构包括铺设在混凝土封底层11上的渗水层36、铺设在渗水层36上的底部隔水层34和铺设在钢围堰1-4底部内侧壁上的侧部隔水层35,所述渗水层 36位于底部隔水层34与混凝土封底层11之间;所述钢围堰1-4的四个内侧壁底部均铺设有一个所述侧部隔水层35,所述底部隔水层34与四个所述侧部隔水层35连接为一体并形成一个整体式隔水层,所述侧部隔水层35的顶部高度高于采用钢围堰1-4施工的水中承台33的顶面高度,所述水中承台33底部与混凝土封底层11之间以及水中承台33侧部与钢围堰1-4之间均通过所述整体式隔水层进行分隔;所述混凝土封底层11和水中承台33均呈水平布设,所述渗水层36和底部隔水层34均垫装于混凝土封底层11与水中承台33之间;所述底部隔水层34上开有多个分别供钻孔桩17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钻孔桩17的数量相同;
步骤六中承台施工时,在所述整体式隔水层内对水中承台33进行成型施工;
步骤四中每根所述钻孔桩17上部均伸入至水中承台33内,所述水中承台33与多根所述钻孔桩17浇筑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进行围堰封底施工时,采用多个均匀布设的注浆管道同步灌注封底混凝土。
其中,所述钻孔桩17的设计桩孔19为预先设计的所述钻孔桩的桩孔。
实际施工时,所述钻孔桩17的直径为Φ2m~Φ3m,步骤401中所述引孔20的直径为Φ80mm~Φ120mm。并且,所述边孔与设计桩孔19的孔壁之间的水平间距为25cm~35cm。
本实施例中,所述钻孔桩17的直径为Φ2.5m,所述引孔20的数量为10个且其直径为Φ100mm,所述边孔与设计桩孔19的孔壁之间的水平间距为30cm。
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引孔20的数量、引孔20的直径以及所述边孔与设计桩孔19的孔壁之间的水平间距进行相应调整。
步骤401中所述引孔20的底面高于设计桩孔19的底面,所述引孔20的底面与设计桩孔19 的底面之间的竖向距离为15cm~25cm。
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孔20的底面与设计桩孔19的底面之间的竖向距离为20c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引孔20的底面与设计桩孔19的底面之间的竖向距离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401中所述引孔20为采用布设于钻孔平台上的钻孔设备钻进成型的竖向钻孔,所述钻孔平台与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18之间为所述钻孔设备处于空转状态的空钻段,所述空钻段为采用跟管钻进的节段,所述空钻段中跟进套管的内径大于引孔20的直径;
所述钻孔平台为步骤四中钻孔桩施工之前搭设于步骤一中下沉到位的钢围堰1-4上的平台,所述钻孔平台支撑于钢围堰1-4顶部;
步骤401中多个所述引孔20的钻取方法均相同,并且由先至后对多个所述引孔20分别进行钻取;
采用所述钻孔设备对任一个引孔20进行钻取时,先由上至下进行空钻,直至所述钻孔设备的钻头与坚硬岩石18接触,空钻过程中采用常规的跟管钻进法进行钻进,所述钻孔设备处于空转状态;待所述钻孔设备的钻头与坚硬岩石18接触后,采用所述钻孔设备由上至下在坚硬岩石 18内进行钻进,直至完成引孔20的钻孔过程;
步骤402中进行钻孔桩施工,利用所述钻孔平台对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进行施工。
其中,所述空钻段为采用常规的跟管钻进法进行空钻。
所述空钻段中跟进套管的内径比引孔20的直径大40mm~100mm。
并且,跟进套管与所述钻孔设备的钻杆呈同轴布设。
由上述内容可知,套管跟进长度为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18的岩面与所述钻孔平台之间的竖向间距,并且套管跟进长度为空钻段的长度,采用跟进套管并将跟进套管的内径设定比引孔20 的直径大40mm~100mm的作用,如下:第一、对钻孔设备的钻杆进行导向;第二、能有效保护钻杆;第三、能有效增加钻杆的刚度和垂直度;第四、方便取出坚硬岩石钻进过程中的岩芯;第四、能有效防止孔口塌孔及杂物掉入钻孔内导致卡钻。同时,
实际施工时,待所述钢围堰下放到位后,再将钢护筒7-1吊装并下放到位,所述钢围堰和钢护筒7-1均支撑于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18上;之后,在下放到位的所述钢围堰顶部搭设所述钻孔平台,所述钢护筒7-1上部伸出至所述钻孔平台上方,所述钻孔平台上开有供钢护筒7-1穿出的通孔;待所述钻孔平台搭设完成后,在所述钻孔平台上安装所述钻孔设备,通过所述钻孔设备在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18上由上至下钻取多个引孔20,采用所述钻孔设备对任一个引孔20进行钻设时,先由上至下进行空钻,直至所述钻孔设备的钻头与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18接触,空钻过程中采用常规的跟管钻进法进行钻进,所述钻孔设备处于空转状态;待所述钻孔设备的钻头与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18接触后,采用所述钻孔设备由上至下在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18内进行钻进,直至完成引孔20的钻孔过程,在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18内钻进过程中,不跟进套管。
本实施例中,跟进套管为钢套管20-1。
本实施例中,所述钻孔设备为地质钻机,该地质钻机型号:XY-200型钻机,跟进套管的内径为Φ150m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跟进套管的内径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钢护筒下放完成后且步骤四中进行钻孔桩施工之前,在步骤一中下沉到位的钢围堰1-4上搭设钻孔平台;
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钻孔平台包括支撑于钢围堰1-4上的下支撑平台和支撑于所述下支撑平台上的上支撑平台;多根所述钻孔桩17呈多排多列布设;所述下支撑平台和所述上支撑平台上均开有多个供钢护筒7-1穿出的通孔,多个所述钢护筒7-1 通过护筒连接结构连接为一体,所述护筒连接结构包括多个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横向连接梁21,所述护筒连接结构中的所有横向连接梁21分多排多列布设,每个所述横向连接梁21均沿钢围堰1-4的长度方向布设;多个所述钢护筒7-1 呈多排多列布设,每排所述钢护筒7-1 均包括多个沿钢围堰1-4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设的钢护筒7-1 ,每排所述钢护筒7-1 中相邻两个所述钢护筒7-1 的上部之间均通过一个横向连接梁21进行连接,位于最左侧的一列所述钢护筒7-1 和位于最右侧的一列所述钢护筒7-1 中每个所述钢护筒7-1 与钢围堰1-4之间均通过一个横向连接梁21进行连接;所述下支撑平台支撑于所述护筒连接结构上,所述下支撑平台包括多道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纵梁22,每道所述纵梁22和横向连接梁21均呈垂直布设,每道所述纵梁22均支撑于一列所述横向连接梁21上;所述上支撑平台包括多道呈平行布设且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横向分配梁23,每道所述横向分配梁23均支撑于多道所述纵梁22上;所述纵梁22、横向连接梁21和横向分配梁23均呈水平布设;
步骤三中下放到位的多个所述钢护筒7-1通过所述护筒连接结构连接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每道所述纵梁22底部与对其进行支撑的各横向连接梁21之间均通过多个限位卡28进行固定连接,多个所述限位卡28沿横向连接梁21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
每道所述横向分配梁23均通过所述上支撑平台中的各横向分配梁23之间均通过限位卡28 进行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护筒连接结构还包括多个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的下连接横梁27,多个所述下连接横梁27分多排多列布设,每个所述下连接横梁27均沿双壁钢围堰的长度方向布设,所述下连接横梁27与横向连接梁21呈平行布设,每个所述横向连接梁21的正下方均设置有一个所述下连接横梁27;每排所述钢护筒7-1中相邻两个所述钢护筒7-1的中上部之间均通过一个下连接横梁27进行连接,位于最左侧的一列所述钢护筒7-1和位于最右侧的一列所述钢护筒7-1中每个所述钢护筒7-1与双壁钢围堰之间均通过一个下连接横梁27进行连接。
位于最左侧的一道所述纵梁22为左侧纵梁,所述左侧纵梁的左侧底部支撑于双壁钢围堰上,位于最右侧的一道所述纵梁22为右侧纵梁,所述右侧纵梁的右侧底部支撑于双壁钢围堰上。所述左侧纵梁和所述右侧纵梁与双壁钢围堰之间均通过沿纵梁22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设的多个限位卡28进行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纵梁22为贝雷梁。
实际施工时,所述纵梁22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支撑梁。
本实施例中,所述护筒连接结构上部与双壁钢围堰上部相平齐,每道所述纵梁22的两端均支撑于双壁钢围堰上。
所述护筒连接结构中位于最左侧的纵梁22和位于最右侧的纵梁22均为边侧纵梁,所述边侧纵梁的外侧均支撑于双壁钢围堰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护筒连接结构还包括多道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纵向连接梁24,多道所述纵向连接梁24分多排多列布设,每道所述纵向连接梁24均与横向连接梁21呈垂直布设;每列所述钢护筒7-1中相邻两个所述钢护筒7-1的上部之间均通过一道纵向连接梁24进行连接,位于最前侧的一排所述钢护筒7-1和位于最后侧的一列所述钢护筒7-1中每个所述钢护筒7-1与双壁钢围堰之间均通过一道纵向连接梁24进行连接。
并且,所述纵向连接梁24呈水平布设,多道所述纵向连接梁24与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21 均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横向连接梁21和纵向连接梁24均为工字钢。
实际施工时,所述横向连接梁21和纵向连接梁24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型钢。
同时,所述钻孔平台还包括搭设于所述上支撑平台上的平面钢板25,所述平面钢板25呈水平布设且其上开有多个供钢护筒7-1穿出的通孔。
所述平面钢板25上均开有多个供用于施工钻孔桩2的钢护筒7-1穿出的通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钻孔平台还包括布设在所述上支撑平台四周外侧的防护栏26。
实际施工过程中,待钢围堰1-4和钢护筒7-1均下放到位后,对钻孔平台进行搭设,过程如下:先对所述护筒连接结构进行搭设,再在所述护筒连接结构搭设所述下支撑平台,最后在所述下支撑平台搭设所述上支撑平台即可。所述上支撑平台与所述下支撑平台组成组合式支撑平台,该组合式支撑平台支撑于护筒连接结构上,护筒连接结构为直接承重结构,由于双壁钢围堰以及位于双壁钢围堰内的所有钢护筒均通过护筒连接结构连接为一体,因而护筒连接结构、双壁钢围堰以及位于钢围堰1-4内的所有钢护筒7-1整体受力,并且所承受作用力经护筒连接结构后再传递至钢围堰1-4和钢护筒7-1,钢围堰1-4与钢护筒7-1的稳定性均能得到有效保证,施工过程中钢围堰1-4与钢护筒7-1的位置均不易发生移动,能有效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钻孔桩施工完成后且步骤五中进行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之前,对步骤三中所述混凝土封底层11上的出水孔进行封堵;
对任一个所述出水孔进行封堵时,均采用注浆管进行封堵,并形成注浆封堵结构;所述注浆封堵结构包括由上至下装入注浆孔内且用于注入封堵浆液的注浆管,所述注浆孔为所述出水孔或采用钻孔设备由上至下在所述出水孔上钻取的钻孔;所述注浆管为管壁上开有多个注浆通孔的平直钢管。
本实施例中,步骤五中对任一个所述出水孔进行封堵时,均采用注浆管向所述注浆孔内注入封堵浆液进行封堵,所述封堵浆液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所述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由水泥浆和水玻璃按体积比1︰0.6~1.2均匀混配而成。所述水泥浆的水灰比为1︰1,水玻璃浓度35波美度。所述水泥浆所用水泥为铝酸盐水泥。
实际施工时,所采用的封堵浆液也可以为隧道超前注浆加固施工中采用的常规双液浆。
本实施例中,采用铝酸盐水泥与水玻璃调配成的双液浆进行堵漏施工,能有效解决封底混凝土层6的漏水问题。
所述钻孔桩17的数量为N根;其中,N为正整数且N≥4;N根所述钻孔桩17中包括4根锚固桩17-1;
步骤四中进行钻孔桩施工时,先对4根所述锚固桩17-1进行施工;对4根所述锚固桩17-1 进行施工过程中,同步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对步骤三中所述钢围堰1-4进行锚固;
所述预应力锚固装置包括四个结构相同且对钢围堰1-4进行锚固的预应力锚固机构29,所述钢围堰1-4的四个顶角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每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均包括一道布设于钢围堰1-4顶角上的反压梁30和拉结于反压梁30与一根所述钻孔桩17之间的预应力钢筋31,所述反压梁30呈水平布设且其两端分别支撑于钢围堰1-4的相邻两个侧壁上;所述预应力钢筋31的上端锚固于反压梁30上;
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对钢围堰1-4进行锚固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锚固桩筛选:从N根所述钻孔桩17中选出4根钻孔桩17作为锚固桩17-1;所述锚固桩17-1为对预应力钢筋31下端进行锚固的锚固桩17-1,4根所述锚固桩17-1分别位于钢围堰1-4的四个顶角内侧;
每根所述锚固桩17-1均对一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预应力钢筋31下端进行锚固;
步骤B2、预应力锚固机构施工:对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分别进行施工,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施工方法均相同;
对任一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进行施工及锚固时,过程如下:
步骤B21、锚固桩施工及预应力钢筋下端埋设:按常规水中钻孔桩的施工方法,对当前所施工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预应力钢筋31下端进行锚固的所述锚固桩17-1进行施工;并且,在所述锚固桩17-1施工过程中,将预应力钢筋31下端埋设于所述锚固桩17-1内;
步骤B22、反压梁布设:将当前所施工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反压梁30水平布设于钢围堰1-4 的顶角上,并将步骤B21中所述预应力钢筋31上端锚固于反压梁30上;
步骤B23、钢筋预应力张拉:按照常规钢筋预应力张拉方法,对步骤B22中所述预应力钢筋 31进行张拉;张拉完成后,完成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施工过程;
待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均施工完成后,完成钢围堰1-4的锚固过程;
待4根所述锚固桩17-1均施工完成且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对钢围堰1-4进行锚固后,再对剩余各根钻孔桩17分别进行施工。
如图9所示,多根所述钻孔桩17分多排多列进行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钻孔桩17的数量为24根,24根所述钻孔桩17分4排6列布设,并且24 根所述钻孔桩17呈均匀布设。
本实施例中,步骤B22进行反压梁布设时,待步骤B21中所述锚固桩17-1的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后,再将反压梁30水平布设于钢围堰1-4的顶角上。
步骤B23中钢筋预应力张拉时,所述预应力钢筋31下端为固定端,所述预应力钢筋31上端为张拉端,采用张拉设备从预应力钢筋31上端进行张拉,张拉控制力为400kN~600kN。
本实施例中,张拉控制力为500kN,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张拉控制力进行相应调整。其中,该张拉控制力为单根也称道预应力钢筋31的张拉控制力。
本实施例中,步骤B23中所述预应力钢筋31呈竖直向布设,所述预应力钢筋31锚固于所述锚固桩17-1上部;
所述预应力钢筋31底部埋设于钻孔桩17内的节段为锚固段,所述锚固段的长度不小于5m。
本实施例中,步骤502中对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分别进行施工时,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同步进行施工。
每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中所包括预应力钢筋31的数量均为多道,多道所述预应力钢筋 31的下端均锚固于同一根所述钻孔桩17内。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中多道所述预应力钢筋31均沿反压梁30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每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中多道所述预应力钢筋31均与反压梁30 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如图11所示,多根所述钻孔桩17分多排多列进行布设。其中,内部锚固预应力钢筋31的钻孔桩17为锚固桩17-1。
本实施例中,所述钻孔桩17的数量为24根,24根所述钻孔桩17分4排6列布设,并且24 根所述钻孔桩17呈均匀布设。
本实施例中,步骤八中所述预应力钢筋31为精轧螺纹钢筋。
所述锚固段底端设置有下垫板和下锁紧螺母,所述下锁紧螺母位于所述下垫板下方,所述下垫板和下锁紧螺母均预埋于钻孔桩17内;
所述反压梁30上开设有供预应力钢筋31穿过的通孔,所述预应力钢筋31上端设置有上锁紧螺母32,所述上锁紧螺母32位于反压梁30上方。并且,所述上锁紧螺母32卡装在反压梁30 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锚固段底端设置有下垫板和下锁紧螺母,所述下锁紧螺母位于所述下垫板下方,所述下垫板和下锁紧螺母均预埋于钻孔桩17内。
如图12所示,步骤八中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分别为布设于所述钢围堰左前侧顶角上的左前侧锚固机构、布设于所述钢围堰左后侧顶角上的左后侧锚固机构、布设于所述钢围堰右前侧顶角上的右前侧锚固机构和布设于所述钢围堰右后侧顶角上的右后侧锚固机构,所述左前侧锚固机构与所述右前侧锚固机构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左后侧锚固机构和所述钢围堰右后侧顶角上的右后侧锚固机构呈左右对称布设,所述左前侧锚固机构与所述左后侧锚固机构呈前后对称布设;
所述反压梁30与所述钢围堰的四个侧壁之间的夹角均为45°。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压梁30为工字钢梁。
并且,所述工字钢梁由两道呈平行布设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工字钢拼接而成。实际施工时,所述反压梁30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型钢。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中所包括预应力钢筋31的数量均为两道。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每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中所包括预应力钢筋31的数量以及各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布设位置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实际施工过程中,将钢围堰1下放到位后,将多个所述钢护筒7-1 均吊装到位,再下放到位的钢围堰1底部进行混凝土封底,对锚固桩17-1进行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埋设预应力钢筋31,并在锚固桩17-1的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以上后,在钢围堰1的顶角上(即钢围堰顶部)设置反压梁4,再张拉预应力钢筋31,单根预应力钢筋31的张拉控制力为500kN,这样总共增加2000kN的锚固力,从而将钢围堰1与钻孔桩17的桩体进行锚固。
对所述防排水结构进行施工之前,需将锚固桩17-1上部锚固的预应力钢筋31切断。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钢围堰1-4为呈竖直向布设的立方体钢套箱,所述立方体钢套箱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所述立方体钢套箱由下至上分为多个呈竖直向布设的围堰节段,所述立方体钢套箱中位于最底部的所述围堰节段为钢围堰底节1;所述岩石河床5为斜坡岩河床,所述钢围堰底节 1支撑于所述斜坡岩河床上,所述钢围堰底节1的一侧顶角为底部处于悬空状态的悬空吊脚,所述悬空吊脚上设置有悬空吊脚处理结构。
由于钢围堰1-4位于斜坡岩河床面上时,钢围堰1-4底部出现悬空现象,导致钢围堰外侧存在悬空吊脚即处于悬空的钢围堰顶角,使围堰外侧堵漏无法实施,给围堰封底混凝土施工带来极大困难,直接影响钢围堰封底是否成功。另外,通过加深钢围堰1-4底部基坑的爆破开挖深度来解决钢围堰1-4底部悬空问题,钢围堰1-4的总高度也需相应加高,并且基坑开挖工作量增大,这样会大大增加成本,同时施工周期较长。因而,为不增大基坑开挖方量,需对钢围堰1-4的底部结构进行相应改进,使钢围堰1-4的底部能有效适应地形变化,但对钢围堰1-4底部结构进行改进后,钢围堰1-4的运送、下沉及封底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围堰底节1由四个均呈竖直向布设的围堰壁板拼接而成,所述悬空吊脚处理结构包括两个呈垂直布设的悬空壁板处理结构,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均包括一个或多个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的悬空壁板节段处理结构,每个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处理结构均布设于一个悬空壁板节段上,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为所述围堰壁板中底部悬空的壁板节段,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为矩形;
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处理结构为插板式处理结构或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所述插板式处理结构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在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底部外侧的第一插板2,多个所述第一插板 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一插板2的底部均插装至斜坡岩河床上,每个所述第一插板2均与其所布设的悬空壁板节段呈平行布设;所述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底部的异形块3和多个由前至后布设在异形块3外侧的第二插板 4,所述异形块3为布设于所述悬空壁板节段正下方且呈竖直向布设的直角梯形封堵板,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的外侧壁与其所连接悬空壁板节段的外侧壁相平齐,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的宽度与其所连接悬空壁板节段的宽度相同;多个所述第二插板4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二插板4的底部均插装至斜坡岩河床上,每个所述第二插板4均与其所布设的直角梯形封堵板呈平行布设;所述第一插板2和第二插板4均为钢插板,所述钢插板为长条形钢板;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中所有钢插板均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中的所有钢插板均组成外侧支撑屏障,所述外侧支撑屏障呈竖直向布设;所述外侧支撑屏障的内侧设置有底部封堵结构,所述底部封堵结构为对所述外侧支撑屏障进行封堵的封堵结构,所述底部封堵结构位于钢围堰底节1与斜坡岩河床之间。
本实施例中,步骤102中进行围堰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C1、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采用焊接设备将组成钢围堰底节1的四个所述围堰壁板和钢围堰底节1底部需布设的异形块3均拼装为一体,获得拼装成型且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1;再将钢围堰底节1放置于河水内,并使钢围堰底节1漂浮于水面上;
步骤C2、钢围堰底节浮运:采用浮运装置将步骤C1中所述钢围堰底节1移动至预先测量出的所施工钢围堰1-4的施工位置处;
如图16所示,所述浮运装置包括对漂浮于水面上的钢围堰底节1进行浮运的浮运平台和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1进行平移的移位装置,所述移位装置与所述浮运平台连接;所述浮运平台包括两个对称布设的浮运船16-2和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纵向连接梁16-3,两个所述浮运船16-2通过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紧固连接为一体;两个所述浮运船16-2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沿钢围堰底节1的长度方向布设,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均与浮运船16-2呈垂直布设,每个所述浮运船16-2均由多艘船只16-4从前至后连接组成;两个所述浮运船16-2和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之间围成一个浮运过程中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限位的长方形限位通道,所述钢围堰底节1位于所述长方形限位通道内;
采用浮运装置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移动之前,先在步骤一中所述钢围堰底节1外侧拼装所述浮运平台,再采用所述移位装置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1同步移动至所施工钢围堰1-4 的施工位置处;
步骤C3、钢围堰底节下沉:对步骤C2中移动到位的钢围堰底节1进行下沉;
步骤C4、上一个围堰节段安装及下沉:先采用吊装设备将上一个需安装的所述围堰节段吊送至当前已下沉到位的所述围堰节段上,并采用焊接设备将所吊送围堰节段密封焊接在当前已下沉到位的所述围堰节段上,再对所吊送围堰节段与位于其下方的所有围堰节段同步进行下沉,完成上一个围堰节段的安装及下沉过程;
步骤C5、一次或多次重复步骤C4,直至完成所施工钢围堰1-4中位于钢围堰底节1上方的所有围堰节段的安装及下沉过程,此时所施工钢围堰1-4下沉至设计位置,完成所施工钢围堰1-4 的下沉过程。
本实施例中,步骤C5中所施工钢围堰1-4下沉至设计位置后,再对所述拼装平台进行拆除;步骤C3中钢围堰底节下沉过程中,通过所述拼装平台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导向;步骤C4中进行上一个围堰节段安装及下沉过程中,通过所述拼装平台对所吊送围堰节段进行导向。
本实施例中,所述拼装平台位于河岸边的浅水区内。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移位装置包括四个锚机16-5和四个抛锚,每个所述浮运船 16-2的前后两端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锚机16-5,每个所述锚机16-5均通过锚索与一个所述抛锚连接。
实际使用时,所述浮运装置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水上移动设备,只需能拖动所述拼装平台移动即可。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浮运船16-2内侧壁之间的间距比钢围堰底节1的长度大20cm~50cm,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内侧壁之间的间距比钢围堰底节1的宽度大20cm~50cm。
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两个所述浮运船16-2内侧壁之间的间距以及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内侧壁之间的间距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呈对称布设。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浮运船16-2中多艘所述船只16-4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艘所述船只16-4均布设在同一直线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纵向连接梁16-3的两端分别支撑并固定于两个所述浮运船16-2上。
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纵向连接梁16-3的两端在两个所述浮运船16-2上的固定位置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浮运船16-2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与两个所述浮运船16-2之间均设置有一道斜向加劲梁16-6,所述斜向加劲梁16-6位于纵向连接梁16-3外侧。
同时,所述浮运平台上还安装有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限位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为安装于浮运船16-2和/或纵向连接梁16-3上的限位梁,安装于浮运船16-2上的所述限位梁沿钢围堰底节1的长度方向布设,安装于纵向连接梁16-3上的所述限位梁沿钢围堰底节1的宽度方向布设,所述限位梁位于钢围堰底节1外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浮运平台上所安装限位梁的数量为两道,每个所述浮运船16-2上均安装有一道所述限位梁。
实际使用时,所述浮运平台上所安装限位梁的数量也可以为四道,每个所述浮运船16-2上均安装有一道所述限位梁,每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上均安装有一道所述限位梁。
本实施例中,四个所述锚机16-5均为电动锚机。
实际使用时,先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拼装,并在拼装完成的钢围堰底节1外侧拼装所述浮运平台,使钢围堰底节1位于所述浮运平台中的所述长方形限位通道内。
实际施工过程中,为移位快速,可以先通过机动舟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1同步移至施工区域(即双壁钢围堰所施工水中墩的墩位处),再通过所述移位装置(具体是通过调整四个所述锚机)对钢围堰底节1的位置进行调整,使钢围堰底节1精确就位。
实际施工时,所述长方形限位通道也可以作为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下沉时的导向通道,因而经济实用,使用效果好。
其中,所述斜坡岩河床为河床面为斜坡面的岩石河床。所述岩石河床指的是河床为基岩。
本实施例中,所述异形块3的结构与所述围堰壁板的结构相同,具体是指:所述异形块3和所述围堰壁板所采用的板材结构相同。但是,所述异形块3与所述围堰壁板的形状和尺寸均不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围堰底节1的悬空吊脚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悬空吊脚处理结构的数量为一个。
如图3所示,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和外侧布设有第一插板2的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均为插板布设板,所述底部封堵结构包括沙袋封堵结构和铺装在所述沙袋封堵结构内侧的防水板9;所述沙袋封堵结构包括多个对相邻两个所述钢插板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的竖向封堵墙8,所述竖向封堵墙8支撑于所述插板布设板与斜坡岩河床之间,所述外侧支撑屏障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钢插板之间均通过一个所述竖向封堵墙8进行封堵;所述防水板9底部布设于位于所述插板布设板下方的斜坡岩河床上,所述防水板9顶部固定在所述插板布设板上;所述竖向封堵墙8为由多个沙袋10 由下至上堆砌成的封堵墙。
步骤C5中所述钢围堰1-4下沉到位后,将所述悬空吊脚处理结构中的所有钢插板均插装在步骤五中下沉到位且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1上,并使各钢插板底部均支撑于斜坡岩河床 5上,获得施工成型的所述外侧支撑屏障;之后,在所述外侧支撑屏障内侧施工所述底部封堵结构,通过所述底部封堵结构所述外侧支撑屏障进行封堵。
实际进行底部封堵结构施工时,先对所述沙袋封堵结构进行施工,再在施工成型的所述沙袋封堵结构内侧铺装防水板9,完成所述底部封堵结构的施工过程。
实际使用时,通过所述竖向封堵墙8对异形块3与其相邻的所述钢插板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并且,通过所述竖向封堵墙8对两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之间的间距进行封堵。
所述防水板9与所述沙袋封堵结构的内侧壁紧靠。
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封堵墙8的外侧壁与所述外侧支撑屏障紧靠。
所施工钢围堰1-4为单壁钢围堰或双壁钢围堰。所述单壁钢围堰的围堰壁板为单层板。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钢围堰1-4为双壁钢围堰;
每个所述围堰节段均为四个围堰壁板拼接而成,所述围堰壁板为所述竖向壁板;所述竖向壁板由内壁板1-1、布设在内壁板1-1外侧且与内壁板1-1呈平行布设的外壁板1-2和布设于内壁板1-1与外壁板1-2之间的内支撑结构拼装而成;
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的结构与所述竖向壁板的结构相同;
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和外侧布设有第一插板2的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均为插板布设板,所述插板布设板的内壁板1-1底部与外壁板1-2底部相平齐,所述竖向封堵墙8支撑于所述插板布设板的外壁板1-2下方。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钢围堰1为双壁钢围堰,所述内壁板1-1和外壁板1-2均为矩形且二者均为竖向钢板,所述内支撑结构为连接于内壁板1-1与外壁板1-2之间的支撑桁架 1-3。
并且,所述双壁钢围堰为双壁钢套箱。
本实施例中,所述双壁钢围堰中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的结构与所述围堰壁板的结构相同;所述双壁钢围堰中所述插板布设板的内壁板1-1底部与外壁板1-2底部相平齐,所述竖向封堵墙8 支撑于所述插板布设板的外壁板1-2下方。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钢围堰底节1中底部支撑于斜坡岩河床上的壁板节段为底部支撑壁板节段,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为矩形且其底部带有刃脚6,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底部与斜坡岩河床之间通过刃脚6进行封堵,所述刃脚6的厚度由上至下逐渐缩小。
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中内壁板1-1底部与外壁板1-2底部之间通过刃脚6进行封堵;
所述插板布设板的内壁板1-1底部与外壁板1-2底部之间通过水平封堵板进行封堵,所述水平封堵板连接于所述插板布设板的内壁板1-1底部与外壁板1-2底部之间。
所述刃脚6的结构详见图6,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中外壁板1-2的底部高度低于内壁板1-1 的底部高度,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中外壁板1-2底部与内壁板1-1底部之间通过斜向底板连接为一体,且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中外壁板1-2底部与内壁板1-1底部之间通过所述斜向底板进行封堵。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中所述斜向底板和外壁板1-2底部节段形成所述刃脚6。
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中外壁板1-2的底部与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中外壁板1-2的底部相平齐。
所述围堰壁板中的壁板节段分为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和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两种类型,其中所述底部支撑壁板节段底部与斜坡岩河床之间通过刃脚6进行封堵,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与斜坡岩河床之间通过所述底部封堵结构进行封堵。这样,将所施工钢围堰对水中承台进行施工时,将钢围堰下放到位并将所述悬空吊脚处理结构与所述底部封堵结构均施工完成后,所施工钢围堰与斜坡岩河床之间已经完成严密封堵,直接进行围堰封底施工即可,具体在所施工钢围堰底部进行混凝土封底,且封底后所形成混凝土封底层11的顶部标高与所述水中承台的底部标高一致。
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板式处理结构中的多个所述第一插板2的宽度与板厚均相同,多个所述第一插板2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插板2之间的间距不大于第一插板2的宽度;
所述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中多个所述第二插板4的宽度与板厚均相同,多个所述第二插板4呈均匀布设,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插板4之间的间距不大于第二插板4的宽度。
为加工制作及安装、施工简便,所述第一插板2和第二插板4的宽度与板厚均相同,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中所有钢插板均呈均匀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为低悬空壁板节段或高悬空壁板节段,布设于所述低悬空壁板节段上的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为所述插板式处理结构,布设于所述高悬空壁板节段上的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为所述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
每个所述悬空壁板节段的类型均根据该悬空壁板节段底部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斜坡岩河床之间的竖向距离进行判断:当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底部任一位置处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斜坡岩河床之间的竖向距离均不大于H1max,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为所述低悬空壁板节段;否则,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为所述高悬空壁板节段;其中,H1max=180cm~220cm。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插板2中位于所述高悬空壁板节段下方(或钢围堰本体1下方)的节段长度不大于H1max。
本实施例中,H1max=200cm。
因而,H1max为180cm~220cm之间的任一数值。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H1max的取值进行相应调整。
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底部任一位置处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斜坡岩河床之间的竖向距离均不大于H2max;其中,H2max=250cm~350cm。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插板4中位于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下方的节段长度不大于H2max。
本实施例中,H2max=300cm。因而,H2max为250cm~350cm之间的任一数值。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H2max的取值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钢插板为工字钢14,所述工字钢14的腹板与所布设悬空壁板节段的外侧壁呈平行布设。
采用工字钢14作为插板,能有效保证支撑强度,并且加工制作简便。所述工字钢14包括腹板和对称布设在腹板两侧的翼缘,所述腹板固定于两个所述翼缘的中部之间,两个所述翼缘均与腹板呈垂直布设。同时,将工字钢14的腹板设置为与所布设悬空壁板节段的外侧壁呈平行布设,这样能有效保证钢插板的支撑稳固性,同时由于工字钢14的腹板两侧的翼缘均与腹板呈垂直布设,并且腹板两侧的翼缘呈对称布设,这样形成一个几何对称结构,腹板的受力能直接传递至两侧翼缘上,使得腹板不易变形、经久耐用,并且使整个插板支撑更稳固,两侧翼缘对腹板受力进行均衡,能满足斜坡岩河床上不用地形处的稳固支撑需求。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钢围堰的右后侧顶角为悬空吊脚,所述悬空吊脚处理结构中的两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分别布设在所施工钢围堰的后侧和右侧。两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分别为布设在所施工钢围堰后侧的后侧悬空壁板处理结构和布设在所施工钢围堰右侧的右侧悬空壁板处理结构,其中,后侧悬空壁板处理结构的结构详见图5,右侧悬空壁板处理结构的结构详见图4。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插板布设板上均由前至后开有多个分别供所述钢插板插装的插装件,所述插装件呈竖直向布设。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之前,先采用焊接设备在异形块3和钢围堰底节1上焊接固定所述插装件,并完成异形块3和钢围堰底节1上所有插装件的焊接过程。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插装件均包括位于所述插板布设板底部外侧的下插槽和位于所述下插槽正上方的上插槽,所述上插槽和下插槽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为凹字形插板槽6,所述凹字形插板槽6固定在所述插板布设板的外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凹字形插板槽6内的插孔为矩形孔,所述矩形槽的长度为29cm且其宽度为20cm。
实际加工时,为加工简便,所述插板布设板上的所有凹字形插板槽6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每个所述插装件中所述上插槽和所述下插槽之间的间距为110cm~150cm。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插装件中所述上插槽和所述下插槽之间的间距为130cm。实际加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每个所述插装件中所述上插槽和所述下插槽之间的间距进行相应调整。每个所述插装件中所述上插槽和所述下插槽之间的间距能有效保证所述钢插板的固定强度和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围堰壁板均由前至后划分为多个壁板单元,每个所述壁板单元均为矩形。所述壁板单元为底部支撑壁板单元或悬空壁板单元,所述底部支撑壁板单元为底部支撑壁板节段,所述悬空壁板单元为底部完成处于悬空状态的全悬空壁板单元或底部部分处于悬空状态的部分悬空壁板单元,所述全悬空壁板单元为所述悬空壁板节段,所述部分悬空壁板单元中底部处于悬空状态的壁板节段为所述悬空壁板节段。
本实施例中,所施工钢围堰1的右后侧顶角靠近航道且该顶角存在悬空现象,导致钢围堰外侧存在悬空吊脚,围堰外侧堵漏无法实施,给围堰封底混凝土施工带来极大困难,直接影响钢围堰1的封底是否成功。若加深水下基坑15爆破开挖深度,钢围堰1的总高度也需相应加高,这样会大大增加成本,同时施工周期较长。而采用所述悬空吊脚处理结构对该悬空吊脚进行处理后,在无需加深水下基坑15爆破开挖深度的同时,能在“悬空吊脚”部位根据悬空高度不同进行对应处理,实现悬空吊脚与斜坡岩河床之间的严密封堵。
本实施例中,所述悬空吊脚两侧壁板的悬空段长度均为14m左右,悬空高度为0.5m~6.8m,在角点处悬空最大,采用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具体是插板式处理结构或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能充分适应斜坡岩河床的地形变化,采用沙袋9和隧道防水板进行水下封堵。实际进行围堰封底时,悬空吊脚处由先至后分三次灌注封底混凝土。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围堰封底施工时,分三次灌注混凝土:先对钢围堰1-4内侧的悬空区域(即悬空吊脚内侧区域)中位于异形块3下方的区域(即所述悬空区域的下部区域)进行浇筑,获得第一次混凝土灌注层11-1,所述第一次混凝土灌注层11-1的顶面高度低于异形块3的底部高度(指的是异形块3底部的最低高度);待第一次混凝土灌注层11-1所灌注混凝土终凝后,再对所述悬空区域内位于钢围堰底节1下方的区域(即所述悬空区域的中部区域)进行浇筑,获得第二次混凝土灌注层11-2,所述第二次混凝土灌注层11-2的顶面高度低于钢围堰底节1的底部高度,且第二次混凝土灌注层11-2的顶面高度高于异形块3的顶部高度;待第二次混凝土灌注层11-2所灌注混凝土终凝后,对所述悬空区域的上部区域以及钢围堰底节1内侧底部进行混凝土灌注,获得第三次混凝土灌注层11-3,此时完成混凝土封底层11的施工过程,详见图3。这样能有效保证悬空吊脚处的封堵质量。
实际施工之前,先采用常规的河床扫测设备对,根据对斜坡岩河床进行扫测,并根据河床扫测情况,对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任一位置处的悬空高度进行确定,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任一位置处的悬空高度为该位置处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斜坡岩河床之间的竖向距离;对钢围堰1-4进行加工时,将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底部的刃角改为平角,根据实测悬空高度确定是否设置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并根据实际地形对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的尺寸进行确定。
所述悬空吊脚处理结构中的钢插板主要是能较好的适应地形变化,单根工字钢插板能够与斜坡岩河床接触,起到支挡防漏作用。本实施例中,钢插板采用I25b工字钢,长度3m~6m,工字钢腹板与钢围堰1的外侧壁平行放置。所述插板槽内的插孔尺寸为29×20cm,所述插板槽采用厚度为20mm钢板弯曲后与双壁钢围堰外侧壁焊接而成,每根工字钢14在竖直方向上设置上下2个插孔,插孔间距为1.3m。相邻两个所述钢插板之间的间距为40cm,相邻两个所述钢插板之间的净距为15c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相邻两个所述钢插板之间的净距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钢围堰1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所述钢围堰本体1的四个顶角内均设置有斜向支撑件12,所述钢围堰1的前侧壁与后侧壁之间设置有中部支撑件13。所述斜向支撑件12和中部支撑件13均呈水平布设。
本实施例中,步骤C3中进行钢围堰底节下沉时,通过向钢围堰底节1的内壁板1-1底部与外壁板1-2之间的空腔内注水,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平稳下沉;
步骤C4中对所吊送围堰节段与位于其下方的所有围堰节段同步进行下沉时,通过向所吊送围堰节段的内壁板1-1底部与外壁板1-2之间的空腔内注水进行平稳下沉。
本实施例中,步骤C3中进行钢围堰底节下沉时,下沉至钢围堰底节1上部露出水面的高度为σ为止;步骤C4中对所吊送围堰节段与位于其下方的所有围堰节段同步进行下沉时,下沉至所吊送围堰节段的上部露出水面的高度为σ为止。其中,σ=2m~3m。
本市实施例中,步骤C1中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时,采用钢围堰底节拼装及悬吊系统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
如图17、图18及图19所示,所述钢围堰底节拼装及悬吊系统包括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拼装的拼装平台和对拼装完成的钢围堰底节1进行悬吊的悬吊装置,所述悬吊装置安装于所述拼装平台上;所述钢围堰底节1由多个布设于同一平面上的围堰拼装节拼接而成,所述围堰拼装节为直线形拼装节17-2或L形拼装节17-3,所述L形拼装节17-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L形拼装节 17-3分别位于钢围堰底节1的四个顶角处,相邻两个所述L形拼装节17-3之间均通过多个所述直线形拼装节17-2进行连接;
所述拼装平台包括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纵向拼装架和两个呈平行布设的横向拼装架,两个所述横向拼装架均沿钢围堰底节1的长度方向布设,两个所述横向拼装架均与所述纵向拼装架呈垂直布设;所述纵向拼装架和所述横向拼装架均为组装式拼装架,所述组装式拼装架包括多个从前至后布设于同一直线上的竖向支撑架,相邻两个所述围堰拼装节之间的拼接处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竖向支撑架;每个所述竖向支撑架均包括四根竖向钢管桩17-4,四根所述竖向钢管桩17-4包括两根位于钢围堰底节1内侧的内侧钢管桩和两根位于钢围堰底节1外侧的外侧钢管桩,每根所述内侧钢管桩的外侧均设置有一根所述外侧钢管桩,每根所述内侧钢管桩与位于其外侧的所述外侧钢管桩之间均通过一道横向支撑梁17-5进行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梁17-5呈水平布设;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有横向支撑梁17-5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有横向支撑梁17-5组成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支撑的支撑平台;所述拼装平台位于河岸边的水域内;
所述悬吊装置包括多个悬吊机构,每个所述组装式拼装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包括吊装件、承重梁17-8、位于承重梁17-8正上方的扁担梁17-9和支撑于承重梁 17-8与扁担梁17-9之间的千斤顶17-10,所述承重梁17-8与扁担梁17-9呈平行布设,所述承重梁17-8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内侧钢管桩上且其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外侧钢管桩上,所述吊装件的上端安装于承重梁17-8上且其下端连接于钢围堰底节1上,所述吊装件呈竖直向布设且其为精轧螺纹钢;
步骤一中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时,先在所述拼装平台上,采用焊接设备将组成钢围堰底节1的四个所述围堰壁板拼装为一体;再采用所述悬吊装置对此时拼装成的钢围堰底节1进行吊装,并使钢围堰底节1呈竖直向布设;之后,对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述支撑平台进行拆除;然后,采用焊接设备在钢围堰底节1上焊接异形块3,获得拼装成型且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1;最后,采用所述悬吊装置将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1竖直下放至河水内;
待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1竖直下放至河水内后,在钢围堰底节1外侧拼装所述浮运平台,并使钢围堰底节1始终呈竖直向布设;待所述浮运平台拼装完成后,再断开所述悬吊装置与钢围堰底节1之间的连接;之后,采用所述移位装置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1同步移动至所施工钢围堰1-4的施工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竖向支撑架中两根所述内侧钢管桩之间以及两根所述外侧钢管桩之间均通过钢管柱连接梁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纵向拼装架呈对称布设,两个所述横向拼装架呈对称布设。
本实施例中,每道所述横向支撑梁17-5均与所支撑围堰拼装节呈垂直布设。
为连接可靠,所述组装式拼装架中相邻两个所述竖向支撑架之间均通过内连接梁17-6和外连接梁17-7连接为一体,所述内连接梁17-6位于钢围堰底节1内侧且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竖向支撑架的所述内侧钢管桩之间,所述外连接梁17-7位于钢围堰底节1外侧且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竖向支撑架的所述外侧钢管桩之间。
并且,所述内连接梁17-6和外连接梁17-7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与所处组装式拼装架呈平行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悬吊机构还包括对所述精轧螺纹钢进行限位的上螺母和下螺母,所述上螺母位于扁担梁17-9上方,所述下螺母位于承重梁17-8上方且其位于扁担梁17-9下方,所述上螺母和所述下螺母均套装于所述精轧螺纹钢上,所述扁担梁17-9和承重梁17-8上均开有供所述精轧螺纹钢穿过的通孔。
本实施例中,所述悬吊机构中千斤顶17-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千斤顶17-10对称布设于承重梁17-8前后两侧下方。
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悬吊机构中千斤顶17-10的数量以及各千斤顶 17-10的布设位置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扁担梁17-9和承重梁17-8均为型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承重梁17-8位于一道所述横向支撑梁17-5的正上方,所述承重梁17-8 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横向支撑梁17-5呈平行布设。
采用所述悬吊装置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吊装时,多个所述悬吊机构均同步进行动作;
每一个所述悬吊机构的动作过程,均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D1、拧紧所述上螺母,松开所述下螺母,再采用千斤顶17-10将扁担梁17-9竖直向上顶起,同时将钢围堰底节1向上提升并使钢围堰底节1离开横向支撑梁17-5;
步骤D2、对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有横向支撑梁17-5分别进行拆除;
步骤D3、采用千斤顶17-10将扁担梁17-9竖直下落,并且钢围堰底节1与扁担梁17-9同步下落;
步骤D4、拧紧所述下螺母,松开所述上螺母,空顶扁担梁17-9,顶升高度不大于千斤顶17-10 的行程;此时,扁担梁17-9上升,钢围堰底节1位置不动;
步骤D5、拧紧所述上螺母,松开所述下螺母,下落扁担梁17-9;此时,钢围堰底节1同时下落;
步骤D6、一次或多次重复步骤D4至步骤D5,直至将钢围堰底节1下放并漂浮于水面上。
实际使用时,先采用所述拼装平台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拼装,再采用所述悬吊装置将钢围堰底节1悬吊并下放至水面上,之后再采用所述浮运装置将钢围堰底节1移至施工位置。采用所述悬吊装置将钢围堰底节1悬吊时,多个所述悬吊机构均同步进行动作。
目前,通常是先在河岸上搭设的拼装平台上对各围堰节段分别进行拼装,再采用吊装设备将拼装完成的各围堰节段吊至运送设备,之后采用运送设备将各围堰节段均运送至施工区域。上述现有拼装平台存在结构复杂、占地空间大、搭设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等缺陷,因而拼装平台的搭设位置受限较大,并且需采用专用的吊装设备,投入人力物力成本高,同时吊装设备移动不便,施工难度较大。上述钢围堰底节拼装及悬吊系统,能有效解决现有拼装平台存在结构复杂、占地空间大、搭设周期长、投入成本高等缺陷,并能解决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的拼装及悬吊问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中承台33为立方体承台且其长度为55m以上、宽度为18m以上且高度为4.5m以上。
本实施例中,步骤101中对水下基坑15进行开挖时,采用钻爆法机芯开挖,即采用常规的钻爆开挖方法进行开挖。
开挖过程中,采用船只作为炮孔钻设平台,并在炮孔钻设平台设置供钻机移动的钻机轨道,并采用潜孔钻机。同时,设置清渣平台,并采用位于清渣平台上的长臂挖机进行清渣。所述清渣平台为由多个浮箱拼装成的矩形平台和对所述矩形平台进行限位的竖向撑杆,所述清渣平台的中部开有供所述竖向撑杆穿过的安装孔,所述竖向撑杆的底部支撑于岩石河床5上,所述清渣平台上搭设有对所述竖向撑杆进行限位的空心套柱,所述竖向撑杆上部伸入至所述空心套柱内,所述空心套柱内侧上部设置有带动所述竖向撑杆进行上下提升的提升设备,所述提升设备通过绳索与所述竖向撑杆上部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施工大体积深水基础包括水中承台(33)、多根呈竖直向布设且对水中承台(33)进行支撑的钻孔桩(17)和位于水中承台(33)上的混凝土墩(40),所述水中承台(33)为采用钢围堰(1-4)施工成型的钢筋混凝土承台;所述钢围堰(1-4)支撑于岩石河床(5)上,所述钻孔桩(17)为钢筋混凝土桩且其处于岩石河床(5)中的坚硬岩石(18)上;所施工钢围堰(1-4)为双壁钢围堰;
对所述大体积深水基础进行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一、围堰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基坑开挖:在岩石河床(5)上开挖用于放置钢围堰(1-4)的水下基坑(15);
步骤102、围堰施工:按照常规围堰下沉施工方法,将钢围堰(1-4)由上至下下沉至步骤101中所述水下基坑(15)内,并使钢围堰(1-4)支撑于岩石河床(5)上;
步骤二、钢护筒下放:按照常规钢护筒下放方法,对施工钻孔桩(17)所用的钢护筒(7-1)进行下放;
所安装钢护筒(7-1)的数量与钻孔桩(17)的数量相同,多个所述钢护筒(7-1)均位于钢围堰(1-4)内,多个所述钢护筒(7-1)的布设位置分别与多根所述钻孔桩(17)的布设位置一一对应;
步骤三、围堰封底施工:对步骤一中下沉到位的钢围堰(1-4)底部进行混凝土封底,并形成混凝土封底层(11);
步骤四、钻孔桩施工:对多根所述钻孔桩(17)分别进行施工,多根所述钻孔桩(17)的施工方法均相同;
对任一根所述钻孔桩(17)进行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引孔钻取:在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所处坚硬岩石(18)上由上至下钻取多个引孔(20),所述引孔(20)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数量为8个~10个;多个所述引孔(20)均位于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的设计桩孔(19)内,多个所述引孔(20)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多个所述引孔(20)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的边孔和一个位于多个所述边孔内侧中部的中孔,所述中孔位于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的中心轴线上;
多个所述引孔(20)均位于用于施工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的钢护筒(7-1)内,所述钢护筒(7-1)与设计桩孔(19)呈同轴布设;
步骤401中所述引孔(20)的底面高于设计桩孔(19)的底面,所述引孔(20)的底面与设计桩孔(19)的底面之间的竖向距离为15cm~25cm;
步骤402、钻孔桩施工:按常规水中钻孔桩的施工方法,对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进行施工;
步骤403、多次重复步骤401至步骤402,直至完成所有钻孔桩(17)的施工过程;
步骤五、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将钢围堰(1-4)内部水抽出;抽水完成后,采用切割设备割除步骤二中所述的钢护筒(7-1);
步骤六、承台施工:在步骤三中所述混凝土封底层(11)上对水中承台(33)进行成型施工;
步骤七、混凝土墩施工:在步骤六中所述水中承台(33)上施工混凝土墩(40),完成所述大体积深水基础的施工过程;
步骤五中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后且步骤六中承台施工之前,在钢围堰(1-4)内施工防排水结构;
所述防排水结构包括铺设在混凝土封底层(11)上的渗水层(36)、铺设在渗水层(36)上的底部隔水层(34)和铺设在钢围堰(1-4)底部内侧壁上的侧部隔水层(35),所述渗水层(36)位于底部隔水层(34)与混凝土封底层(11)之间;所述钢围堰(1-4)的四个内侧壁底部均铺设有一个所述侧部隔水层(35),所述底部隔水层(34)与四个所述侧部隔水层(35)连接为一体并形成一个整体式隔水层,所述侧部隔水层(35)的顶部高度高于采用钢围堰(1-4)施工的水中承台(33)的顶面高度,所述水中承台(33)底部与混凝土封底层(11)之间以及水中承台(33)侧部与钢围堰(1-4)之间均通过所述整体式隔水层进行分隔;所述混凝土封底层(11)和水中承台(33)均呈水平布设,所述渗水层(36)和底部隔水层(34)均垫装于混凝土封底层(11)与水中承台(33)之间;所述底部隔水层(34)上开有多个分别供钻孔桩(17)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与钻孔桩(17)的数量相同;
步骤六中承台施工时,在所述整体式隔水层内对水中承台(33)进行成型施工;
步骤四中每根所述钻孔桩(17)上部均伸入至水中承台(33)内,所述水中承台(33)与多根所述钻孔桩(17)浇筑为一体;
所述钻孔桩(17)的数量为N根;其中,N为正整数且N≥4;N根所述钻孔桩(17)中包括4根锚固桩(17-1);
步骤四中进行钻孔桩施工时,先对4根所述锚固桩(17-1)进行施工;对4根所述锚固桩(17-1)进行施工过程中,同步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对步骤三中所述钢围堰(1-4)进行锚固;
所述预应力锚固装置包括四个结构相同且对钢围堰(1-4)进行锚固的预应力锚固机构(29),所述钢围堰(1-4)的四个顶角上均设置有一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每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均包括一道布设于钢围堰(1-4)顶角上的反压梁(30)和拉结于反压梁(30)与一根所述钻孔桩(17)之间的预应力钢筋(31),所述反压梁(30)呈水平布设且其两端分别支撑于钢围堰(1-4)的相邻两个侧壁上;所述预应力钢筋(31)的上端锚固于反压梁(30)上;
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对钢围堰(1-4)进行锚固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锚固桩筛选:从N根所述钻孔桩(17)中选出4根钻孔桩(17)作为锚固桩(17-1);所述锚固桩(17-1)为对预应力钢筋(31)下端进行锚固的锚固桩(17-1),4根所述锚固桩(17-1)分别位于钢围堰(1-4)的四个顶角内侧;
每根所述锚固桩(17-1)均对一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预应力钢筋(31)下端进行锚固;
步骤B2、预应力锚固机构施工:对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分别进行施工,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施工方法均相同;
对任一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进行施工及锚固时,过程如下:
步骤B21、锚固桩施工及预应力钢筋下端埋设:按常规水中钻孔桩的施工方法,对当前所施工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预应力钢筋(31)下端进行锚固的所述锚固桩(17-1)进行施工;并且,在所述锚固桩(17-1)施工过程中,将预应力钢筋(31)下端埋设于所述锚固桩(17-1)内;
步骤B22、反压梁布设:将当前所施工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反压梁(30)水平布设于钢围堰(1-4)的顶角上,并将步骤B21中所述预应力钢筋(31)上端锚固于反压梁(30)上;
步骤B23、钢筋预应力张拉:按照常规钢筋预应力张拉方法,对步骤B22中所述预应力钢筋(31)进行张拉;张拉完成后,完成预应力锚固机构(29)的施工过程;
待四个所述预应力锚固机构(29)均施工完成后,完成钢围堰(1-4)的锚固过程;
待4根所述锚固桩(17-1)均施工完成且采用预应力锚固装置对钢围堰(1-4)进行锚固后,再对剩余各根钻孔桩(17)分别进行施工;
对所述防排水结构进行施工之前,需将锚固桩(17-1)上部锚固的预应力钢筋(31)。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钻孔桩施工完成后且步骤五中进行围堰内抽水及钢护筒割除之前,对步骤三中所述混凝土封底层(11)上的出水孔进行封堵;
对任一个所述出水孔进行封堵时,均采用注浆管进行封堵,并形成注浆封堵结构;所述注浆封堵结构包括由上至下装入注浆孔内且用于注入封堵浆液的注浆管,所述注浆孔为所述出水孔或采用钻孔设备由上至下在所述出水孔上钻取的钻孔;所述注浆管为管壁上开有多个注浆通孔的平直钢管。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01中所述引孔(20)为采用布设于钻孔平台上的钻孔设备钻进成型的竖向钻孔,所述钻孔平台与钻孔桩所处坚硬岩石(18)之间为所述钻孔设备处于空转状态的空钻段,所述空钻段为采用跟管钻进的节段,所述空钻段中跟进套管的内径大于引孔(20)的直径;
所述钻孔平台为步骤四中钻孔桩施工之前搭设于步骤一中下沉到位的钢围堰(1-4)上的平台,所述钻孔平台支撑于钢围堰(1-4)顶部;
步骤401中多个所述引孔(20)的钻取方法均相同,并且由先至后对多个所述引孔(20)分别进行钻取;
采用所述钻孔设备对任一个引孔(20)进行钻取时,先由上至下进行空钻,直至所述钻孔设备的钻头与坚硬岩石(18)接触,空钻过程中采用常规的跟管钻进法进行钻进,所述钻孔设备处于空转状态;待所述钻孔设备的钻头与坚硬岩石(18)接触后,采用所述钻孔设备由上至下在坚硬岩石(18)内进行钻进,直至完成引孔(20)的钻孔过程;
步骤402中进行钻孔桩施工,利用所述钻孔平台对当前所施工钻孔桩(17)进行施工。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施工钢围堰(1-4)为呈竖直向布设的立方体钢套箱,所述立方体钢套箱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所述立方体钢套箱由下至上分为多个呈竖直向布设的围堰节段,所述立方体钢套箱中位于最底部的所述围堰节段为钢围堰底节(1);所述岩石河床(5)为斜坡岩河床,所述钢围堰底节(1)支撑于所述斜坡岩河床上,所述钢围堰底节(1)的一侧顶角为底部处于悬空状态的悬空吊脚,所述悬空吊脚上设置有悬空吊脚处理结构;
所述钢围堰底节(1)由四个均呈竖直向布设的围堰壁板拼接而成,所述悬空吊脚处理结构包括两个呈垂直布设的悬空壁板处理结构,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均包括一个或多个由前至后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的悬空壁板节段处理结构,每个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处理结构均布设于一个悬空壁板节段上,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为所述围堰壁板中底部悬空的壁板节段,所述悬空壁板节段为矩形;
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处理结构为插板式处理结构或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所述插板式处理结构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在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底部外侧的第一插板(2),多个所述第一插板(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一插板(2)的底部均插装至斜坡岩河床上,每个所述第一插板(2)均与其所布设的悬空壁板节段呈平行布设;所述异形块与插板组合式处理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底部的异形块(3)和多个由前至后布设在异形块(3)外侧的第二插板(4),所述异形块(3)为布设于所述悬空壁板节段正下方且呈竖直向布设的直角梯形封堵板,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的外侧壁与其所连接悬空壁板节段的外侧壁相平齐,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的宽度与其所连接悬空壁板节段的宽度相同;多个所述第二插板(4)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均位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二插板(4)的底部均插装至斜坡岩河床上,每个所述第二插板(4)均与其所布设的直角梯形封堵板呈平行布设;所述第一插板(2)和第二插板(4)均为钢插板,所述钢插板为长条形钢板;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中所有钢插板均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悬空壁板处理结构中的所有钢插板均组成外侧支撑屏障,所述外侧支撑屏障呈竖直向布设;所述外侧支撑屏障的内侧设置有底部封堵结构,所述底部封堵结构为对所述外侧支撑屏障进行封堵的封堵结构,所述底部封堵结构位于钢围堰底节(1)与斜坡岩河床之间。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02中进行围堰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C1、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采用焊接设备将组成钢围堰底节(1)的四个所述围堰壁板和钢围堰底节(1)底部需布设的异形块(3)均拼装为一体,获得拼装成型且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1);再将钢围堰底节(1)放置于河水内,并使钢围堰底节(1)漂浮于水面上;
步骤C2、钢围堰底节浮运:采用浮运装置将步骤C1中所述钢围堰底节(1)移动至预先测量出的所施工钢围堰(1-4)的施工位置处;
所述浮运装置包括对漂浮于水面上的钢围堰底节(1)进行浮运的浮运平台和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1)进行平移的移位装置,所述移位装置与所述浮运平台连接;所述浮运平台包括两个对称布设的浮运船(16-2)和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纵向连接梁(16-3),两个所述浮运船(16-2)通过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紧固连接为一体;两个所述浮运船(16-2)呈平行布设且二者均沿钢围堰底节(1)的长度方向布设,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均与浮运船(16-2)呈垂直布设,每个所述浮运船(16-2)均由多艘船只(16-4)从前至后连接组成;两个所述浮运船(16-2)和两个所述纵向连接梁(16-3)之间围成一个浮运过程中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限位的长方形限位通道,所述钢围堰底节(1)位于所述长方形限位通道内;
采用浮运装置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移动之前,先在步骤一中所述钢围堰底节(1)外侧拼装所述浮运平台,再采用所述移位装置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1)同步移动至所施工钢围堰(1-4)的施工位置处;
步骤C3、钢围堰底节下沉:对步骤C2中移动到位的钢围堰底节(1)进行下沉;
步骤C4、上一个围堰节段安装及下沉:先采用吊装设备将上一个需安装的所述围堰节段吊送至当前已下沉到位的所述围堰节段上,并采用焊接设备将所吊送围堰节段密封焊接在当前已下沉到位的所述围堰节段上,再对所吊送围堰节段与位于其下方的所有围堰节段同步进行下沉,完成上一个围堰节段的安装及下沉过程;
步骤C5、一次或多次重复步骤C4,直至完成所施工钢围堰(1-4)中位于钢围堰底节(1)上方的所有围堰节段的安装及下沉过程,此时所施工钢围堰(1-4)下沉至设计位置,完成所施工钢围堰(1-4)的下沉过程。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1中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时,采用钢围堰底节拼装及悬吊系统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
所述钢围堰底节拼装及悬吊系统包括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拼装的拼装平台和对拼装完成的钢围堰底节(1)进行悬吊的悬吊装置,所述悬吊装置安装于所述拼装平台上;所述钢围堰底节(1)由多个布设于同一平面上的围堰拼装节拼接而成,所述围堰拼装节为直线形拼装节(17-2)和L形拼装节(17-3),所述L形拼装节(17-3)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L形拼装节(17-3)分别位于钢围堰底节(1)的四个顶角处,相邻两个所述L形拼装节(17-3)之间均通过多个所述直线形拼装节(17-2)进行连接;
所述拼装平台包括两个呈平行布设的纵向拼装架和两个呈平行布设的横向拼装架,两个所述横向拼装架均沿钢围堰底节(1)的长度方向布设,两个所述横向拼装架均与所述纵向拼装架呈垂直布设;所述纵向拼装架和所述横向拼装架均为组装式拼装架,所述组装式拼装架包括多个从前至后布设于同一直线上的竖向支撑架,相邻两个所述围堰拼装节之间的拼接处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竖向支撑架;每个所述竖向支撑架均包括四根竖向钢管桩(17-4),四根所述竖向钢管桩(17-4)包括两根位于钢围堰底节(1)内侧的内侧钢管桩和两根位于钢围堰底节(1)外侧的外侧钢管桩,每根所述内侧钢管桩的外侧均设置有一根所述外侧钢管桩,每根所述内侧钢管桩与位于其外侧的所述外侧钢管桩之间均通过一道横向支撑梁(17-5)进行连接,所述横向支撑梁(17-5)呈水平布设;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有横向支撑梁(17-5)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有横向支撑梁(17-5)组成对钢围堰底节(1)进行支撑的支撑平台;所述拼装平台位于河岸边的水域内;
所述悬吊装置包括多个悬吊机构,每个所述组装式拼装架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悬吊机构;所述悬吊机构包括吊装件、承重梁(17-8)、位于承重梁(17-8)正上方的扁担梁(17-9)和支撑于承重梁(17-8)与扁担梁(17-9)之间的千斤顶(17-10),所述承重梁(17-8)与扁担梁(17-9)呈平行布设,所述承重梁(17-8)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内侧钢管桩上且其另一端支撑于所述外侧钢管桩上,所述吊装件的上端安装于承重梁(17-8)上且其下端连接于钢围堰底节(1)上,所述吊装件呈竖直向布设且其为精轧螺纹钢;
步骤C1中进行钢围堰底节拼装及下水时,先在所述拼装平台上,采用焊接设备将组成钢围堰底节(1)的四个所述围堰壁板拼装为一体;再采用所述悬吊装置对此时拼装成的钢围堰底节(1)进行吊装,并使钢围堰底节(1)呈竖直向布设;之后,对所述拼装平台中的所述支撑平台进行拆除;然后,采用焊接设备在钢围堰底节(1)上焊接异形块(3),获得拼装成型且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1);最后,采用所述悬吊装置将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1)竖直下放至河水内;
待底部带异形块(3)的钢围堰底节(1)竖直下放至河水内后,在钢围堰底节(1)外侧拼装所述浮运平台,并使钢围堰底节(1)始终呈竖直向布设;待所述浮运平台拼装完成后,再断开所述悬吊装置与钢围堰底节(1)之间的连接;之后,采用所述移位装置带动所述浮运平台与钢围堰底节(1)同步移动至所施工钢围堰(1-4)的施工位置处。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角梯形封堵板和外侧布设有第一插板(2)的所述悬空壁板节段均为插板布设板,所述底部封堵结构包括沙袋封堵结构和铺装在所述沙袋封堵结构内侧的防水板(9);所述沙袋封堵结构包括多个对相邻两个所述钢插板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的竖向封堵墙(8),所述竖向封堵墙(8)支撑于所述插板布设板与斜坡岩河床之间,所述外侧支撑屏障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钢插板之间均通过一个所述竖向封堵墙(8)进行封堵;所述防水板(9)底部布设于位于所述插板布设板下方的斜坡岩河床上,所述防水板(9)顶部固定在所述插板布设板上;所述竖向封堵墙(8)为由多个沙袋(10)由下至上堆砌成的封堵墙;
所述插板布设板上均由前至后开有多个分别供所述钢插板插装的插装件,所述插装件呈竖直向布设。
CN201710892961.1A 2017-09-27 2017-09-27 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Active CN1076203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92961.1A CN107620316B (zh) 2017-09-27 2017-09-27 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92961.1A CN107620316B (zh) 2017-09-27 2017-09-27 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20316A CN107620316A (zh) 2018-01-23
CN107620316B true CN107620316B (zh) 2021-02-26

Family

ID=61090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92961.1A Active CN107620316B (zh) 2017-09-27 2017-09-27 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203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7870B (zh) * 2018-03-07 2020-08-04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蜂窝式引孔开挖手段的基坑施工方法
CN110184923A (zh) * 2019-05-04 2019-08-30 湖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桥梁主承台施工工艺
CN110409488B (zh) * 2019-07-11 2021-08-24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深水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CN112411593A (zh) * 2020-11-26 2021-02-26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钢套箱用于水位变化下嵌岩承台施工的施工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0971A (zh) * 2009-05-31 2009-11-04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岩体桩基础成孔预钻施工方法
CN106351241A (zh) * 2016-08-28 2017-01-25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紧临既有线大跨度连续梁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0971A (zh) * 2009-05-31 2009-11-04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岩体桩基础成孔预钻施工方法
CN106351241A (zh) * 2016-08-28 2017-01-25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紧临既有线大跨度连续梁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先桩后堰"法拼装下沉方形钢围堰施工技术;徐小祥;《中国科技信息》;20140531(第09期);第1-3节 *
双壁钢围堰在岩石河床深埋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中的应用;李战荣;《铁道建筑技术》;20170731;第1-2节 *
吊箱施工的应用条件和施工方法;张燕;《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0531(第5期);第33-35页 *
无底钢套箱围堰设计与施工;林耀洪;《中国港湾建设》;20071231(第6期);第52-56页 *
深水裸露坡岩大型高低刃脚双壁钢围堰设计与施工;徐小祥;《铁道建筑》;20160228(第2期);第1-3节 *
黔桂铁路东江大桥3#墩双壁钢围堰设计与施工;张中齐;《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00731(第4期);第2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20316A (zh) 201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20316B (zh) 一种岩石河床大体积深水基础施工方法
CN102720140B (zh) 大跨度预应力砼连续梁深水桥墩施工工艺
CN103741657B (zh) 大型多功能水上施工平台的施工方法
CN102953341B (zh) 一种设置于深水急流无覆盖层陡峭裸岩上的高位栈桥结构
CN101509263A (zh) 钢盖板盖挖法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2979039B (zh) 一种在深水急流无覆盖层陡峭裸岩上的高位栈桥施工方法
CN110924307A (zh) 一种裸岩地质的栈桥施工方法
CN103422510B (zh) 钢管框架式围堰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593308B (zh) 一种上跨运营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基坑明挖反压施工方法
CN107489106B (zh) 一种岩石河床水中承台施工方法
CN107700366A (zh) 深水高墩大跨度桥梁施工用坚石裸岩河床栈桥及施工方法
CN102561371A (zh) 岛遂结合部钢沉箱围护结构
CN203654196U (zh) 大型多功能水上施工平台的导向装置
CN107642101B (zh) 一种岩石河床钢围堰封底堵漏及防排水施工方法
CN201801843U (zh) 一种带锚碇结构的水上重力式挡土结构
CN216194901U (zh) 一种用于大跨度地下车库的卸荷板式挡土墙结构
CN113737780A (zh) 水下嵌岩混凝土桩及其施工方法
US3618327A (en) Caisson structure and pier construction methods
JP2001220988A (ja) 水底トンネルの構築及び作業方法
CN111827349A (zh) 采用组合结构技术快速构建地铁车站地下结构的方法
CN105484270A (zh) 一种毗邻深基坑高陡老旧毛石挡土墙加固保护施工方法
CN115387207A (zh) 一种浅覆盖层钢混组合桩桥墩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20847623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一体式基坑支护结构
CN110777827A (zh) 可在急流状态下进行深水区掏空修复的结构
CN203684190U (zh) 大型多功能水上施工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