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4981B - 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4981B
CN107614981B CN201580080199.6A CN201580080199A CN107614981B CN 107614981 B CN107614981 B CN 107614981B CN 201580080199 A CN201580080199 A CN 201580080199A CN 107614981 B CN107614981 B CN 1076149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irection
heat exchanger
direction plate
propeller fan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01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4981A (zh
Inventor
河野惇司
中岛诚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14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49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49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38Fan details of outdoor units, e.g. bell-mouth shaped inlets or fan moun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46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48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 F24F1/50Component arrangements in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airflow, e.g. inlet or outlet airflow with outlet air in upward dir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18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中,室外热交换器在气流的相对于螺旋桨风扇的上游侧配置在轴线的周围。另外,室外热交换器具有第1平面部、第2平面部以及将第1及第2平面部连接的弯曲部。风向板从螺旋桨风扇的轴线侧与室外热交换器的螺旋桨风扇侧的端部相向。风向板不与弯曲部相向而与第1平面部以及第2平面部中的至少任一平面部相向。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机的顶吹型室外机中,螺旋桨风扇配置在框体的上部,热交换器配置在框体内。另外,在空气调节机的顶吹型室外机中,因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通过热交换器,从而在流经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通常,越靠近螺旋桨风扇,风速越大,因此热交换器的上部处的风速比热交换器的下部处的风速大,热交换器中的风速分布产生偏差。当热交换器中的风速分布存在偏差时,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效率会下降。
以往,为了减小热交换器中的风速分布的偏差,提出有一种顶吹型室外机,该顶吹型室外机在室外机的上部的内部空间设置筒状的管道,使热交换器的上部处的通风阻力比热交换器的下部处的通风阻力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955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由于在周向上利用管道完全隔开螺旋桨风扇的旋转轴的轴线与热交换器之间的空间,因此有可能导致热交换器的上部处的通风阻力变得过大,热交换器的上部处的风速反而比热交换器的下部处的风速小。由此,有可能无法实现热交换器中的风速分布的偏差的缩小化,有可能难以实现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通过了热交换器的上部的气流成为朝向螺旋桨风扇的内周部的气流,因此气流难以流入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部,在螺旋桨风扇的外周部与热交换器的上部之间容易产生旋涡,容易产生噪音。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顶吹型室外机中,能够利用管道将通过了热交换器的上部的气流强制地引导到螺旋桨风扇的外周部来抑制气流的旋涡的产生,但管道的内外的风速差容易变大,因此有可能导致气流的吸入分布容易在螺旋桨风扇的内周部和外周部变得不均匀,螺旋桨风扇的效率下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实现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螺旋桨风扇的效率的提高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具备: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具有以轴线为中心旋转来产生气流的螺旋桨风扇;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在气流的相对于螺旋桨风扇的上游侧配置在轴线的周围,具有第1平面部、第2平面部以及将第1及第2平面部连接的弯曲部;以及风向板,所述风向板从轴线侧与室外热交换器的螺旋桨风扇侧的端部相向,风向板不与弯曲部相向而与第1平面部以及第2平面部中的至少任一平面部相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能够减小室外热交换器中的风速分布的偏差,能够实现室外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另外,能够抑制螺旋桨风扇中的风速分布的不均匀化,能够实现螺旋桨风扇的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图2的框体的一部分拆下时的室外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3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单元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室外单元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室外单元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室外单元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单元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具体例子,对空气调节机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结构图。空气调节机1具有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内单元(以下,简称为“室内单元”)2以及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下,简称为“室外单元”)3。室内单元2具有:室内单元设备,所述室内单元设备包括室内热交换器4以及第1膨胀阀51;以及第1送风机13,所述第1送风机13产生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的气流。室外单元3具有:室外单元设备,所述室外单元设备包括压缩机6、室外热交换器7、第2膨胀阀52以及作为电磁阀的四通阀8;以及第2送风机10,所述第2送风机10产生通过室外热交换器7的气流。
在室内单元2以及室外单元3之间循环的制冷剂被压缩机6压缩,并通过第1及第2膨胀阀51、52而膨胀。通过第1送风机13的动作而使室内的空气作为气流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由此,室内热交换器4在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通过第2送风机10的动作而使室外的空气、即外部气体作为气流通过室外热交换器7。由此,室外热交换器7在室外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空气调节机1的运转能够切换为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中的任意运转。四通阀8根据空气调节机1的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的切换而切换制冷剂流路。具体而言,四通阀8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路与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路之间切换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路将来自压缩机6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7引导,并且将来自室内热交换器4的制冷剂向压缩机6引导,所述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路将来自压缩机6的制冷剂向室内热交换器4引导,并且将来自室外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向压缩机6引导。
在空气调节机1的制冷运转时,制冷剂在被压缩机6压缩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向外部气体释放热而冷凝。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第1膨胀阀51以及第2膨胀阀52而依次膨胀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从室内的空气吸收热而蒸发,并返回到压缩机6。因此,在空气调节机1的制冷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7作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4作为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在空气调节机1的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在被压缩机6压缩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向室内的空气释放热而冷凝。之后,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冷凝的制冷剂通过第2膨胀阀52以及第1膨胀阀51而依次膨胀之后,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从外部气体吸收热而蒸发,并返回到压缩机6。因此,在空气调节机1的制热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7作为使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4作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发挥功能。
图2是表示图1的室外单元3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表示将图2的框体9的一部分拆下时的室外单元3的立体图。室外单元3具有上述室外单元设备、收容室外单元设备的框体9、设于框体9的上部的送风机10、以及配置在框体9内并在框体9内引导风的多个风向板11。
室外单元设备除了包括压缩机6、室外热交换器7以及四通阀8之外,还包括对压缩机6、四通阀8及送风机10各自的驱动进行控制的驱动控制设备、以及供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在图2以及图3中,仅示出了室外单元设备中的室外热交换器7。
框体9具有:底板91;顶板92,所述顶板92位于底板91的上方;多个支承柱93,所述多个支承柱93相互分离地固定于底板91的外周部并支承顶板92;以及多个侧面面板94,所述多个侧面面板94配置于各支承柱93间的空间并形成框体9的侧面。在该例中,底板91以及顶板92的形状为大致四边形,4个支承柱93固定于底板91以及顶板92的四个角。因此,在该例中,由4个侧面面板94形成框体9的侧面。
如图2所示,在顶板92的中央设有吹出口921。另外,在顶板92的上表面固定有包围吹出口921的喇叭口922。在喇叭口922设有覆盖喇叭口922的开口部的格栅923。
如图3所示,送风机10由水平地安装于框体9的顶板92的多个棒状的送风机支承件12支承。另外,送风机10具有:螺旋桨风扇101,所述螺旋桨风扇101以沿着室外单元3的高度方向的轴线A为中心旋转;以及风扇马达102,所述风扇马达102与螺旋桨风扇101连结,是产生使螺旋桨风扇101旋转的驱动力的驱动部。
螺旋桨风扇101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即螺旋桨风扇101的轴线方向上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7向上方偏移地配置。即,在沿着与轴线A正交的方向观察螺旋桨风扇101以及室外热交换器7时,螺旋桨风扇101从室外热交换器7的区域向沿着轴线A的方向(在该例中为上方)偏移地配置。由此,螺旋桨风扇101所在的范围与室外热交换器7所在的范围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不重叠。另外,螺旋桨风扇101配置在喇叭口922的内侧。
使风扇马达102的马达轴的轴线与轴线A一致地将风扇马达102载置于送风机支承件12。螺旋桨风扇101在风扇马达102的上部连结于风扇马达102的马达轴。另外,螺旋桨风扇101具有:毂103,所述毂103固定于风扇马达102的马达轴;以及多个叶片104,所述多个叶片104设于毂103的外周部。各叶片104沿毂103的周向相互分离地配置。
此处,图4是表示图3的室外单元3的俯视图。另外,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室外热交换器7在气流的相对于螺旋桨风扇101的上游侧配置在轴线A的周围。另外,如图5所示,室外热交换器7沿着轴线A配置。并且,室外热交换器7具有:多个平面部71,所述多个平面部71以包围轴线A的方式相互分离地配置;以及多个弯曲部72,所述多个弯曲部72将彼此相邻的各平面部71间连接。即,在沿着轴线A观察室外热交换器7时,各平面部71配置成从相互不同的多个方向包围轴线A的周围,弯曲部72分别介于各平面部71间。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将彼此相邻的两个平面部71中的一方的平面部71设为第1平面部,将另一方的平面部71设为第2平面部。因此,第1平面部71面对的方向与第2平面部71面对的方向为相互不同的方向。另外,弯曲部72连接第1平面部71和第2平面部71。沿着轴线A观察时的弯曲部72的形状为弧状。
在该例中,与包围轴线A的4个侧面面板94中的3个侧面面板94分别相向地将3个平面部71配置在框体9内,3个平面部71由两个弯曲部72连接。因此,在该例中,沿着轴线A观察时的室外热交换器7的形状由3个平面部71以及两个弯曲部72形成为U字形。
室外热交换器7的各平面部71以及各弯曲部72分别包括沿室外热交换器7的周向并排设置的多个板状的翅片以及沿翅片的并排设置方向贯通各翅片的传热管。在空气调节机1内循环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传热管中流动。经由翅片以及传热管进行室外热交换器7中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的热交换。
如图2所示,在侧面面板94中,与各平面部71相向的部分为使气流通过的面板通风部941,不与各平面部71相向的部分为阻止气流通过的板即面板遮蔽部942。面板通风部941是用格子隔开的开口部。如图3所示,在面板遮蔽部942的一部分设有使气流通过的狭缝。
室外热交换器7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被划分为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即,上端部)、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即,下端部)、以及介于螺旋桨风扇101侧及其相反侧的各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如图5所示,各风向板11从轴线A侧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端部(即,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相向。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端部在沿着轴线A的方向上具有比室外热交换器7的整体尺寸的1/2小的恒定的尺寸。各风向板11仅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端部相向,不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下端部以及中间部相向。由此,仅在框体9内的靠近螺旋桨风扇101的上部的范围将室外热交换器7与轴线A之间的空间隔开。另外,各风向板11不与弯曲部72相向而与各平面部71中的至少任一平面部相向。由此,在沿着轴线A观察时的室外热交换器7中,仅各平面部71中的至少任一平面部与轴线A之间的空间由风向板11隔开,各弯曲部72与轴线A之间的空间不由风向板11隔开而敞开。
在该例中,如图4所示,与3个平面部71分别相向的3个风向板11配置在框体9内。另外,在该例中,各风向板11沿着轴线A配置,各风向板11的形状为矩形形状。并且,在该例中,沿着轴线A观察时的各风向板11配置在与螺旋桨风扇101的外周部重叠的位置。另外,在该例中,在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彼此相向的风向板11以及平面部71各自的长度相同。并且,在该例中,各风向板11支承于送风机支承件12。各风向板11也可以支承于室外热交换器7或者侧面面板94。另外,各风向板11以及送风机支承件12也可以一体地成形。
当在室外单元3中螺旋桨风扇101以轴线A为中心旋转时,如图2的箭头V1所示,从面板通风部941通过室外热交换器7进入到框体9内并从框体9内通过吹出口921流出到框体9外的气流生成为风。即,室外单元3为所谓的顶吹型室外单元。在室外热交换器7中,来自侧面面板94的面板通风部941的气流通过室外热交换器7,从而在通过室外热交换器7的传热管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端部、即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存在与风向板11相向的部分以及不与风向板11相向的部分。因此,在框体9内的配置有各风向板11的高度的范围、即框体9内的上部,通过了室外热交换器7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气流碰撞到各风向板11,剩余的气流不与各风向板11碰撞而通过各风向板11间的空间。在框体9的上部碰撞到风向板11的气流一边向朝向螺旋桨风扇101的外周部的方向改变方向一边沿着风向板11向上方流动之后,流入到螺旋桨风扇101的外周部,通过吹出口921而流出到框体9外。由此,强制地使气流向螺旋桨风扇101的外周部流入,抑制了螺旋桨风扇101的外周部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上端部之间的气流的旋涡的产生。另一方面,在框体9的上部通过了各风向板11间的空间的气流直接流入到螺旋桨风扇101的内周部,通过吹出口921而流出到框体9外。由此,抑制了螺旋桨风扇101的内周部与外周部之间的吸入分布的偏差。
另外,螺旋桨风扇101旋转时的框体9内的气压越靠近螺旋桨风扇101越低,越远离螺旋桨风扇101越高。由此,室外热交换器7中的气流的速度的分布即风速分布有可能会成为越靠近螺旋桨风扇101越高的不均的分布。但是,在靠近螺旋桨风扇101的位置,各风向板11与室外热交换器7相向,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靠近螺旋桨风扇101的部分,通风阻力变大,风速变低,因此室外热交换器7的靠近螺旋桨风扇101的部分处的风速接近室外热交换器7的远离螺旋桨风扇101的部分处的风速,抑制了室外热交换器7中的风速分布的偏差。
在这样的室外单元3中,从螺旋桨风扇101的轴线A侧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相向的多个风向板11不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弯曲部72相向而与各平面部71相向,因此能够利用风向板11使通过了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的气流强制地流入到螺旋桨风扇101的外周部。由此,能够使螺旋桨风扇101的外周部与室外热交换器7之间的空间不易产生气流的旋涡,能够实现噪音的降低化。另外,能够使通过了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的气流中的一部分流入到螺旋桨风扇101的内周部,因此能够防止螺旋桨风扇101的内周部处的气流的吸入量变得极少,能够减小螺旋桨风扇101的内周部与外周部处的螺旋桨风扇101的吸入分布的偏差。由此,能够抑制螺旋桨风扇101中的风速分布的不均匀化,能够实现螺旋桨风扇101的效率的提高。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由于风向板11与其相向而使通风阻力变大,因此能够使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处的风速接近室外热交换器7的远离螺旋桨风扇101的部分处的风速。由此,能够减小室外热交换器7中的风速分布的偏差,能够实现室外热交换器7中的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各风向板11为平板,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风向板11。
实施方式2.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室外单元3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在向沿着轴线A的方向观察室外单元3时,对彼此相向的风向板11以及平面部71各自的长度进行比较,则风向板11的长度L2比平面部71的长度L1短。即,在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彼此相向的风向板11及平面部71中的风向板11的长度比平面部71的长度短。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室外单元3中,在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风向板11的长度L2比平面部71的长度L1短,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风向板11与弯曲部72相向,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室外热交换器7的靠近螺旋桨风扇101的部分处的通风阻力变得过大。
实施方式3.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室外单元3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图7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5对应的图。各风向板11以趋向上方的螺旋桨风扇101而接近轴线A的方式,相对于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倾斜。由此,彼此相向的风向板11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越靠近上方的螺旋桨风扇101越大。即,风向板11的上端部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L3比风向板11的下端部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L4大。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室外单元3中,风向板11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越靠近螺旋桨风扇101越大,因此越靠近螺旋桨风扇101、即越处于向螺旋桨风扇101流动的气流的下游,越能够扩大形成在室外热交换器7与风向板11之间的气流的流路,能够抑制室外热交换器7与风向板11之间的风速的增加。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处的通风阻力变得过大。
实施方式4.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室外单元3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图8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5对应的图。各风向板11是使正面凹陷并使背面突出的弯曲状的板。另外,各风向板11使凹陷的正面朝向平面部71、使突出的背面朝向轴线A地配置。即,包含轴线A的平面上的各风向板11的截面形状为形成有在平面部71侧凹陷的正面和在轴线A侧突出的背面的弯曲状。由此,各风向板11相对于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在远离螺旋桨风扇101的位置处平缓,但越处于靠近螺旋桨风扇101的位置越连续地变陡峭。另外,彼此相向的风向板11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越靠近上方的螺旋桨风扇101越大,但随着靠近螺旋桨风扇101,风向板11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的增加量变小。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
在这样的室外单元3中,风向板11的正面凹陷为弯曲状,风向板11的凹陷的正面朝向平面部71,因此能够利用风向板11平滑地改变通过室外热交换器7而进入到框体9内的气流的方向,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通风阻力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变得过大。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风向板11的截面形状为弯曲状,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风向板11的截面形状为多个边连续的多边形形状,使在多边形形状部分的正面产生的凹陷朝向平面部71并使多边形形状部分的突出的背面朝向轴线A侧地配置风向板11。
实施方式5.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室外单元3的俯视图。图9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4对应的图。在该例中,风向板11仅与3个平面部71中的彼此相向的两个平面部71相向。因此,在该例中,两个风向板11配置在框体9内。
在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彼此相向的风向板11以及平面部71间的距离在风向板11的中间部的位置最小,从风向板11的中间部的位置趋向风向板11的两端部的位置而扩大。即,在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风向板11的中间部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L5最小,风向板11的两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L6最大。在该例中,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的风向板11的截面形状为V字形。另外,在该例中,在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风向板11的两端部中的每一个端部与轴线A之间的距离和风向板11的中间部与轴线A之间的距离相同。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室外单元3中,在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风向板11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在风向板11的中间部的位置最小,从风向板11的中间部的位置趋向风向板11的两端部而扩大,因此能够使风向板11与平面部71之间的距离在风向板11的两端部的位置比风向板11的中间部的位置大,能够防止通风阻力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靠近螺旋桨风扇101的部分变得过大。另外,能够使风向板11与轴线A之间的距离在螺旋桨风扇101的旋转方向上接近均匀,因此能够使向沿着轴线A的方向观察室外单元3时的螺旋桨风扇101的外周部与风向板11之间的距离接近均匀。由此,能够抑制随着螺旋桨风扇101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流动的变化,还能够实现螺旋桨风扇101的能量损失以及噪音的降低化。即,能够进一步实现螺旋桨风扇101的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风向板11仅与3个平面部71中的两个平面部71相向,但也可以使风向板11逐一与所有3个平面部71相向,也可以使风向板11仅与1个平面部71相向。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的风向板11的截面形状为V字形,但也可以使风向板11的截面形状为3个以上的边连续的多边形形状,也可以为弯曲形状。这样,能够使向沿着轴线A的方向观察室外单元3时的螺旋桨风扇101的外周部与风向板11之间的距离更接近均匀,能够进一步实现螺旋桨风扇101的效率的提高。
实施方式6.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室外单元3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图10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5对应的图。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的各风向板11的长度越靠近螺旋桨风扇101越长。即,对于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的各风向板11的长度,风向板11的上端部的位置处的长度L7比风向板11的下端部的位置处的长度L8长。在该例中,从轴线A观察时的风向板11的形状为梯形形状。由此,与平面部71相向的风向板11的面积越远离螺旋桨风扇101越小。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室外单元3中,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的风向板11的长度越靠近螺旋桨风扇101越长,因此能够使由风向板11产生的室外热交换器7中的通风阻力越处于远离螺旋桨风扇101的位置越小,能够抑制由风向板11产生的室外热交换器7中的通风阻力的增大。由此,能够防止通风阻力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靠近螺旋桨风扇101的部分变得过大。
实施方式7.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室外单元3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图11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图5对应的图。室外热交换器7相对于轴线A倾斜。另外,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的室外热交换器7与轴线A之间的距离越靠近螺旋桨风扇101越连续地变大。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4相同。
在这样的室外单元3中,与轴线A垂直的平面上的室外热交换器7与轴线A之间的距离越靠近螺旋桨风扇101越大,因此能够使通过室外热交换器7而进入到框体9内的气流的方向接近朝向螺旋桨风扇101的方向。由此,能够减小在框体9内被风向板11强制地改变的气流的角度,能够防止通风阻力在室外热交换器7的螺旋桨风扇101侧的端部变得过大。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室外热交换器7相对于轴线A倾斜的室外单元3中应用了实施方式4中的弯曲的风向板11,但也可以在室外热交换器7相对于轴线A倾斜的室外单元3中应用实施方式1~3、5或6中的风向板1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4、6以及7中,风向板11与室外热交换器7的各平面部71都相向,但也可以是风向板11与各平面部71中的至少任一平面部相向。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沿着轴线A观察时的室外热交换器7的形状为将3个平面部71以及两个弯曲部72连接的U字形,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沿着轴线A观察时的室外热交换器7的形状为例如将两个平面部71以及1个弯曲部72连接的L字形、或者将4个平面部71以及3个弯曲部72连接的C字形。并且,也可以将截面为U字形的室外热交换器7与平面状的室外热交换器7组合,或者将截面为L字形的两个室外热交换器7组合,从而使沿着轴线A观察时的室外热交换器7整体的形状为矩形形状。另外,也可以将截面为U字形的两个室外热交换器7相向地组合,从而使沿着轴线A观察时的室外热交换器7整体的形状为矩形形状。并且,也可以将截面为L字形的室外热交换器7与平面状的室外热交换器7组合,从而使沿着轴线A观察时的室外热交换器7整体的形状为U字形。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机所使用的室外单元,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例如热水供给器等所使用的室外单元。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各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地实施。并且,还能够组合各上述实施方式来实施本发明。

Claims (8)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具备:
送风机,所述送风机具有以轴线为中心旋转来产生气流的螺旋桨风扇;
室外热交换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在所述气流的相对于所述螺旋桨风扇的上游侧配置在所述轴线的周围,具有第1平面部、第2平面部以及将所述第1平面部及第2平面部连接的弯曲部;以及
风向板,所述风向板从所述轴线侧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的所述螺旋桨风扇侧的端部相向,
所述风向板不与所述弯曲部相向而与所述第1平面部以及所述第2平面部中的至少任一平面部相向,
对于与所述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所述风向板的长度,所述风向板的靠近所述螺旋桨风扇侧的端部的位置处的长度比所述风向板的远离所述螺旋桨风扇侧的端部的位置处的长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其中,
在与所述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所述风向板的长度比所述第1平面部及第2平面部中的所述风向板相向的平面部的长度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风向板与所述第1平面部及第2平面部中的所述风向板相向的平面部之间的距离越靠近所述螺旋桨风扇越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风向板的形状为使所述风向板的正面凹陷并使所述风向板的背面突出的形状,
所述风向板使所述正面朝向所述第1平面部及第2平面部中的所述风向板相向的平面部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其中,
在与所述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所述风向板与所述第1平面部及第2平面部中的所述风向板相向的平面部之间的距离在所述风向板的中间部的位置最小,从所述中间部的位置趋向所述风向板的两端部的位置而扩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其中,
与所述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所述风向板的长度越靠近所述螺旋桨风扇越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其中,
所述轴线与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的距离越靠近所述螺旋桨风扇越大。
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
CN201580080199.6A 2015-06-19 2015-06-19 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76149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67703 WO2016203636A1 (ja) 2015-06-19 2015-06-19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用室外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4981A CN107614981A (zh) 2018-01-19
CN107614981B true CN107614981B (zh) 2020-01-10

Family

ID=57545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0199.6A Active CN107614981B (zh) 2015-06-19 2015-06-19 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78781B2 (zh)
JP (1) JP6336208B2 (zh)
CN (1) CN107614981B (zh)
WO (1) WO20162036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84054B2 (en) * 2017-05-22 2020-06-16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Tension support system for motorized fan
WO2019093833A1 (en) * 2017-11-13 2019-05-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lower and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having the same
CN111271777A (zh) * 2020-03-19 2020-06-12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兼容氟泵的空调室外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6812A (zh) * 1997-07-24 1999-02-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调机及其室外机
CN103097821A (zh) * 2010-09-14 2013-05-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室外单元及冷冻循环装置
CN103732993A (zh) * 2011-07-07 2014-04-16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9196A (ja) 2005-01-06 2006-07-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KR20110085646A (ko) * 2010-01-21 2011-07-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실외기
JP2012072937A (ja) 2010-09-28 2012-04-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3228168A (ja) 2012-04-26 2013-11-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14095505A (ja) 2012-11-09 2014-05-22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ユニット
JP2014105971A (ja) * 2012-11-29 2014-06-09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用室外ユニット
JP5980180B2 (ja) * 2013-08-08 2016-08-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及び、その軸流ファン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
KR20150075934A (ko) * 2013-12-26 2015-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적용한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6812A (zh) * 1997-07-24 1999-02-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空调机及其室外机
CN103097821A (zh) * 2010-09-14 2013-05-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室外单元及冷冻循环装置
CN103732993A (zh) * 2011-07-07 2014-04-16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78781B2 (en) 2019-08-13
WO2016203636A1 (ja) 2016-12-22
CN107614981A (zh) 2018-01-19
JP6336208B2 (ja) 2018-06-06
US20180106485A1 (en) 2018-04-19
JPWO2016203636A1 (ja) 2017-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02324B1 (ko) 실내기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
US10480817B2 (en) Duct-type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US20160223211A1 (en) Air Conditioning Unit
KR101717344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US20130043003A1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indoor unit
CN109073266B (zh) 空气调节机
JP631142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345852A1 (en) Indoor unit for floor mounted air conditioner
CN107614981B (zh) 制冷循环装置用室外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210772705U (zh) 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EP3364117B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WO2017068725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73961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522479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16391097A (zh) 室内机和制冷循环装置
JP5260218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955341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热交换器模块
CN221172477U (zh) 风管机
JP2010216750A (ja) 空気調和機
US20230213213A1 (en) Air conditioner
JP599711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558449B2 (ja) 送風機、室外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21255882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739211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7275312B2 (ja) 軸流ファン、送風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