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3717A - 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3717A
CN107593717A CN201710884669.5A CN201710884669A CN107593717A CN 107593717 A CN107593717 A CN 107593717A CN 201710884669 A CN201710884669 A CN 201710884669A CN 107593717 A CN107593717 A CN 107593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fentrifluconazole
fusarium
schaabe
graminearun
bactericidal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846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礼文
王贵新
刘鹏
陈佛祥
张志伟
朱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ZHONGXUN AGRO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ZHONGXUN AG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ZHONGXUN AGRO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ZHONGXUN AG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8466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93717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93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37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含活性成分A和B;其中A选自mefentrifluconazole,B选自溴菌腈、噻霉酮、噻唑锌、中生菌素、氰烯菌酯、氟苯醚酰胺、氟醚菌酰胺、四霉素、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中的一种,A和B的质量份数比例为50:1~1:50,进一步的优选比为30:1~1:30,进一步的优选比为20:1~1:20,进一步的优选比为10:1~1:10,进一步的优选比例为2:1、1:1、1:2、1:3、1:4、1:5。A和B以一定的比例复配后对病原物真菌有及降低麦粒DON残留量具有协同作用,适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及降低小麦DON残留量。

Description

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mefentrifluconazole为巴斯夫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内吸,具有铲除和保护作用,表现出优异的生物性能,有望成为高效控制病害的重要工具,并将用来减缓杀菌剂的抗性发展,是巴斯夫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产品。研究显示,mefentrifluconazole对许多难治的真菌病害具有杰出的生物活性,适用于世界范围内许多大田作物和特种作物,如玉米、谷物、大豆和经济作物等。据悉,mefentrifluconazole比丙硫菌唑和氟环唑防效更好。
mefentrifluconazole结构式如下:
溴菌腈,ISO通用名bromothalonil,化学式C6H6Br2N2,化学名称1,2'-二溴-2,4-二氰基丁烷;溴菌腈为一种广谱、低毒、防霉、灭藻杀菌剂,能抑制和铲除细菌、真菌和藻类的生长,对农作物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特别对炭疽病有特效。
氰烯菌酯,属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该化合物属氰基丙烯酸酯类,高效、微毒、广谱、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水稻恶苗病、西瓜枯萎病等,氰烯菌酯能在防治小麦赤霉病增产的同时降低小麦穗粒中的毒素(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又称呕吐毒素)含量,提高小麦品质。
噻唑锌,其化学名称为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锌,噻唑锌的结构由二个基团组成杀菌,一是噻唑基团,在植物体外对细菌无抑制力,但在植物体内却是高效的治疗剂,药剂在植株的孔纹导管中,细菌受到严重损害,其细胞壁变薄继而瓦解,导致细菌的死亡;二是锌离子,具有既杀真菌又杀细菌的作用,药剂中的锌离子与病原菌细胞膜表面上的阳离子(H+,K+等)交换,导致病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杀死病菌,部分锌离子渗透进入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酶结合,影响其活性,导致机能失调,病菌因而衰竭死亡;在二个基团的共同作用下,杀病菌更彻底,防治效果更好,防治对象更广泛。
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属于异噻唑杂环化合物,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霉菌的细胞膜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或与巯基反应,破坏蛋白质和细胞膜的合成系统,从而抑制细菌、霉菌繁殖,干扰病原菌细胞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导致病原菌死亡。该化合物对农作物上的腐烂病、溃疡病、炭疽病、黑星病、叶斑病、霜霉病等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中生菌素,英文通用名称Zhongshengmycin,是一种新型农用抗生素,是由淡紫灰链霉菌海南变种产生的抗生素,属N-糖苷类碱性水溶性物质。该菌的加工剂型是一种杀菌谱较广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触杀、渗透作用。中生菌素对农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及部分真菌性病害具有很高的活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使用安全,可在苹果花期使用。中生菌素对农作物致病菌如菜软腐病菌、黄瓜角斑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苹果轮纹病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通过抑制病原细菌蛋白质的肽键生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对真菌可抑制菌丝的生长、抑制孢子的萌发,起到防治真菌性病害的作用;可刺激植物体内植保素及木质素的前体物质的生成,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聚六亚甲基双胍(Polihexanide HCl)是一种由英国Aveciago公司研制的被公认为21世纪最安全高效的广谱抗菌剂,无色无味,用量低,广谱低毒,作用速度快,泡沫量低,并且能后在在物品表面形成一层阳离子持续长时间的抑菌,并且不会致生成抗菌细菌特性,其安全性得到美国FDA和EPA认可,其对小鼠类的半致死量LD50>5000mg/kg,属实际无毒级。由于聚六亚甲基双胍作为阳离子杀菌剂在农业领域应用中,可迅速吸附于细菌细胞表面,快速攻击破坏细胞质膜,使胞浆成份渗漏,从而达到最佳的杀菌灭毒效果,将致病菌、病毒斩草除根。常见的其衍生物如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e)hydrochloride)。
四霉素制剂中含有多种抗菌素,其中大环内酯四烯抗生素,防治细菌病害;肽嘧啶核苷酸类抗生素,防治真菌病害;含氮杂环芳香族衍生物抗生素,提高作物免疫力作用,在作物茎叶遭到暴风雨袭击时,互相磨擦造成伤口,也是病菌进入重要途径,四霉素具有内吸抑菌活性,阻止病菌侵入和扩展。药剂发酵生产过程中形成多种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有促进作物组织受到外伤后的愈合再生功能,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同时能明显促进愈伤组织愈合,促进弱苗根系发达、老化根系复苏,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和优化作物品质。
氟苯醚酰胺(开发代号:Y13149)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卓越防效,同时对白粉病、马铃薯晚疫病具有高效杀菌活性。氟苯醚酰胺具有内吸传导性,并具有耐雨水冲淋、用量低(5~7克/亩)、成本低(<20万元/吨)等特点。其防效及成本明显优于同类产品噻呋酰胺。氟苯醚酰胺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502473.7,国际PCT/CN2013/089220。
氟醚菌酰胺(开发代号:LH-2010A),该产品也为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2015年7月30日,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取得了98%氟醚菌酰胺原药、50%氟醚菌酰胺水分散粒剂及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等3个产品的临时登记。氟醚菌酰胺是我国自主研发并首个上市的SDHI类杀菌剂。
镰孢属(Fusarium)病原物广泛引起各种植物病害,串珠镰孢(Fusariummoniliforme Sheld)引起水稻恶苗病,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引起小麦赤霉病,尖孢镰孢(Fusarium axysporum)引起多种作物枯萎病如尖孢镰孢西瓜转化型引起西瓜枯萎病、尖孢镰孢黄瓜转化型引起黄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古巴转化型引起香蕉枯萎病等。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引起的小麦赤霉病,通常还好伴随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即呕吐毒素的产生,低剂量DON可能引起动物的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代谢紊乱等,大剂量可导致呕吐。人摄食被DON污染的谷物制成的食品后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头疼、头晕等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要症状的真菌毒素中毒症,有的病人还有乏力、全身不适、颜面潮红,步伐不稳等似酒醉样症状,由于DON污染广泛存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按照谷物形态种类和加工用途制定了DON限量标准。如欧盟规定的DON限量范围200-1750μg/kg,美国的为1000μg/kg,加拿大的为600-2000μg/kg,日本的为1100μg/kg等。2015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首次颁布了DON限量标准,规定未加工的谷物中DON限量为2000μg/kg,谷物制品中限量为1000μg/kg,谷物基婴幼儿食品中限量为200μg/kg。
我国在《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和《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等标准中规定了小麦等制品DON的允许限量≤1000μg/kg;在《配合饲料中DON的允许量》(GB13078.3-2007)规定了猪、牛、家禽配合饲料的DON的限量为1000-5000μg/kg。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食品中DON含量在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限量范围内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风险。
施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植物病菌最有效的化学手段之一;用没有交互抗性的新农药来防治植物病害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法;但是,根据Phillips McDougall公司的研究,相较于2005—2008年,在2010—2014年间,发现、开发和登记1个农药有效成分的平均研发成本增加了3000万美元,或者说增长了11.7%,达2.86亿美元。而在2005—2008年间,农药研发的平均成本为2.56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了39%;2000年的平均研发成本为1.84亿美元,较1995年增长了21%,同时开发周期为5-10年,很难赶的上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速度;其他的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起到明显的效果。
开发新品杀菌剂价格昂贵、周期长,而相比之下,开发与研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与混配具有投资小、研制周期短而受到国内外的重视,纷纷加大研制力度。
其中A选自mefentrifluconazole,B选自溴菌腈、噻霉酮、噻唑锌、中生菌素、氰烯菌酯、氟苯醚酰胺、氟醚菌酰胺、四霉素、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中的一种,A和B组合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对病原物真菌有及降低麦粒DON残留量具有协同作用,适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及降低小麦DON残留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含活性成分A和B;其中A选自mefentrifluconazole,B选自溴菌腈、噻霉酮、噻唑锌、中生菌素、氰烯菌酯、氟苯醚酰胺、氟醚菌酰胺、四霉素、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中的一种,A和B的质量份数比例为50:1~1:50,进一步的优选比为30:1~1:30,进一步的优选比为20:1~1:20,进一步的优选比为10:1~1:10,进一步的优选比例为2:1、1:1、1:2、1:3、1:4、1:5。
进一步的A与B的质量份数优选比为30:1~1:30。
更进一步的A与B的质量份数优选比为20:1~1:20。
更进一步的A与B的质量份数优选比为10:1~1:10。
更进一步的A与B的质量份数优选比例为2:1、1:1、1:2、1:3、1:4、1:5。
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A和B的组合物可以赋型为农业上常用的剂型如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悬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赋型后更便于本发明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A与B混合使用对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布氏白粉菌属(Blumiria)、白粉菌属(Erysiphe)、赤霉属(Gibberella)、核盘菌属(Sclerotinia)、葡萄核盘菌属(Botryotinia)、柄锈菌属(Puccinia)、腥黑粉菌属(Tilletia)、胶锈菌属(Gymnosporzngium)、层锈菌属(Phakopsora)、黑粉菌属(Ustilago)、核菌属(Rhizoctonia)、轮枝孢属(Verticill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梨孢属(Pyriculara)、葡萄孢属(Botrytis)、尾孢属(Cercospora)、镰孢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等具有协同作用,尤其是在质量份数比例50:1~1:50范围内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令人意外的是,防治小麦赤霉病使用A和B的组合物能显著降低小麦DON含量。
1、A和B组合在一定质量份数比例范围内对禾谷镰孢菌的菌丝生长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2、A和B的组合物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
3、A和B的组合物在一定质量份数比例范围内防治小麦赤霉病能显著降低小麦DON含量。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杀菌剂组合物加入助剂及赋型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制成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等农业上常用的剂型。
所述水分散粒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活性成分A 0.01~30%,活性成分B0.01~30%、分散剂0.1~13%、崩解剂0.1~13%、润湿剂0.1~5%,固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水分散粒剂。
所述可湿性粉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活性成分A 0.01~30%,活性成分B0.01~30%、分散剂0.1~14%、湿润剂0.1~12%,固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可湿性粉剂。
所述水悬浮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活性成分A 0.01~30%,活性成分B0.01~3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40%,分散剂0.2~19%、湿润剂0.2~12%、增稠剂0.1~3%、防冻剂0.1~5%,去离子水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水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悬浮剂。
所述油悬浮剂剂型按重量百分数组成为:活性成分A 0.01~30%,活性成分B0.01~30%、有效成分总含量不大于40%,分散剂0.2~19%、湿润剂0.2~12%、增稠剂0.1~3%、防冻剂0.1~5%,油性载体载体补足至100%。具体生产步骤为:将有效成分和其它助剂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后,在油系介质中形成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制得相应重量百分含量的悬浮剂。
所述的消泡剂可以是硅酮类化合物、环氧大豆油、甲醇、硅油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防冻剂可以是甘油、丙二醇、二甘醇、尿素等中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湿润剂可以是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丁基萘磺酸钠、烷基磺酸钠、茶枯粉、皂角粉、无患子粉、麦麸、高粱淀粉、荞麦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分散剂可以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木质素磺酸盐、聚羧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苯磺酸钙盐、脂肪酸酯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乙二醇硬脂酸酯、山梨糖醇油酸酯、二丁基萘磺酸钠、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聚合物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崩解剂可以是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聚维酮、壳聚糖、海藻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镁、氯化铝、氯化钠、尿素、硫酸铵、膨润土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固体载体可以是轻质碳酸钙、陶土、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白炭黑、粘土、凹凸棒土、滑石粉、石英沙、木粉、胡桃壳粉、木质素、麦麸、稻糠、木屑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粘结剂可以是蔗糖、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吡咯烷酮、羧甲基纤维素钙、羧丙基纤维素、糊精、淀粉糊精、聚乙烯吡咯烷酮、粘性高岭土、石蜡、松香、木粉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乳化剂可以是农乳33#、农乳34#、农乳500#、农乳600#、农乳700#、农乳1601#、农乳1602#、T60、S80、TX-10、OP-10、NP-10、壬基酚聚氧乙烯(EO=10)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BBM-3、环氧氯丙烷。
所述溶剂可以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溶剂油S-150、溶剂油S-200、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正辛醇、正戊醇、丙酮、环己酮、己烷、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乙腈、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油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醋酸仲丁酯。
所述的水是去离子水。
所述的油系介质是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棕榈油、油酸甲酯、椰子油、蓖麻油、菜籽油、大豆油、松节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按照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协同作用,即CTC≤80为协同拮抗作用,80<CTC<120为协同拮抗作用,CTC≥120为协同增效作用。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EC50/供试药剂的E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A药剂的百分含量+B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B药剂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实施例一:mefentrifluconazole与溴菌腈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
表1:mefentrifluconazole与溴菌腈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1可知,mefentrifluconazole与溴菌腈混配在50:1~1:5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4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溴菌腈混配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溴菌腈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溴菌腈混配在10: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20以上尤其是mefentrifluconazole与溴菌腈混配为2:1、1:1、1:2、1:3、1:4、1:5,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均在250以上;而mefentrifluconazole与溴菌腈混配在60:1和1:60时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则没有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在110之下。
实施例二: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霉酮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
表2: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霉酮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2可知,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霉酮混配在50:1~1:5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4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霉酮混配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霉酮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霉酮混配在10: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20以上尤其是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霉酮混配为2:1、1:1、1:2、1:3、1:4、1:5,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均在250以上;而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霉酮混配在60:1和1:60时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则没有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在110之下。
实施例三: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唑锌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
表3: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唑锌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3可知,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唑锌混配在50:1~1:5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4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唑锌混配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唑锌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唑锌混配在10: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20以上尤其是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唑锌混配为2:1、1:1、1:2、1:3、1:4、1:5,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均在250以上;而mefentrifluconazole与噻唑锌混配在60:1和1:60时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则没有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在110之下。
实施例四:mefentrifluconazole与中生菌素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
表4:mefentrifluconazole与中生菌素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4可知,mefentrifluconazole与中生菌素混配在50:1~1:5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3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中生菌素混配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4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中生菌素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中生菌素混配在10: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尤其是mefentrifluconazole与中生菌素混配为2:1、1:1、1:2、1:3、1:4、1:5,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均在250以上;而mefentrifluconazole与中生菌素混配在60:1和1:60时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则没有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在110之下
实施例五:mefentrifluconazole与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
表5:mefentrifluconazole与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5可知,mefentrifluconazole与氰烯菌酯混配在50:1~1:5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氰烯菌酯混配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4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氰烯菌酯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氰烯菌酯混配在10: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尤其是mefentrifluconazole与氰烯菌酯混配为2:1、1:1、1:2、1:3、1:4、1:5,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均在240以上;而mefentrifluconazole与氰烯菌酯混配在60:1和1:60时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则没有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在100之下。
实施例六: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苯醚酰胺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
表6: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苯醚酰胺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6可知,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苯醚酰胺混配在50:1~1:5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2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苯醚酰胺混配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4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苯醚酰胺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苯醚酰胺混配在10: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尤其是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苯醚酰胺混配为2:1、1:1、1:2、1:3、1:4、1:5,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均在260以上;而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苯醚酰胺混配在60:1和1:60时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则没有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在100之下。
实施例七: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醚菌酰胺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
表7: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醚菌酰胺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7可知,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醚菌酰胺混配在50:1~1:5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4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醚菌酰胺混配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6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醚菌酰胺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8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醚菌酰胺混配在10: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10以上尤其是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醚菌酰胺混配为2:1、1:1、1:2、1:3、1:4、1:5,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均在260以上;而mefentrifluconazole与氟醚菌酰胺混配在60:1和1:60时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则没有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在95之下。
实施例八:mefentrifluconazole与四霉素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
表8:mefentrifluconazole与四霉素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8可知,mefentrifluconazole与四霉素混配在50:1~1:5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5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四霉素混配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7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四霉素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1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四霉素混配在10: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20以上尤其是mefentrifluconazole与四霉素混配为2:1、1:1、1:2、1:3、1:4、1:5,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均在270以上;而mefentrifluconazole与四霉素混配在60:1和1:60时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Schaabe)则没有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在110之下。
实施例九:mefentrifluconazole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对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n 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对象采自田间的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
表9:mefentrifluconazole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olihexanide HCl)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由表9可知,mefentrifluconazole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配在50:1~1:5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5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配在30:1~1:3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7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配在20:1~1:2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00以上;mefentrifluconazole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配在10:1~1:10之间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240以上尤其是mefentrifluconazole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配为2:1、1:1、1:2、1:3、1:4、1:5,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共毒系数为均在260以上;而mefentrifluconazole与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混配在60:1和1:60时对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n Schaabe)则没有协同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
下面结合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
观测值为实际观测到的病指防效
Colby等式用于确定混合物的期望的效果(Colby,S.R.Weeds1967,15,20-22.Calcul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 of herbicidecombinations):
下述等式用于计算含有两种活性成分A和B的混合物的期望值:
式中:
A=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A的功效;
B=所观测到的混合物所用的相同(剂量)浓度的活性成分B的功效。
当混合物所用浓度(剂量)活性实际观察值(E)大于期望值(E0)时,混合物表现为对靶标具有意料不到的协同作用。
实施例十:溴菌腈·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称取20%溴菌腈、5%mefentrifluconazole、5%木质素磺酸钠、5%壳聚糖、4%皂角粉、2%稻糠、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20%溴菌腈·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20%溴菌腈水分散粒剂和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表10 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十一:噻霉酮·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称取5%噻霉酮、5%mefentrifluconazole、7%木质素磺酸钠、6%壳聚糖、3%皂角粉、4%稻糠、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5%噻霉酮·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5%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和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表11 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十二:噻唑锌·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称取25%噻唑锌、5%mefentrifluconazole、9%木质素磺酸钠、3%壳聚糖、8%皂角粉、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25%噻唑锌·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25%噻唑锌水分散粒剂和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表12 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十三:中生菌素·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称取5%中生菌素、5%mefentrifluconazole、6%木质素磺酸钠、6%壳聚糖、6%皂角粉、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5%中生菌素·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5%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和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表13 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十四:氰烯菌酯·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称取20%氰烯菌酯、5%mefentrifluconazole、6%木质素磺酸钠、6%壳聚糖、6%皂角粉、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20%氰烯菌酯·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20%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和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表14 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十五:氟苯醚酰胺·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称取15%氟苯醚酰胺、5%mefentrifluconazole、7%木质素磺酸钠、4%壳聚糖、3%茶枯粉、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15%氟苯醚酰胺·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15%氟苯醚酰胺水分散粒剂和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表15 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十六:氟醚菌酰胺·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称取15%氟醚菌酰胺、5%mefentrifluconazole、5%丁基萘磺酸钠、7%壳聚糖、5%无患子粉、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15%氟醚菌酰胺·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15%氟醚菌酰胺水分散粒剂和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表16 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10%。
实施例十七: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称取5%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5%mefentrifluconazole、5%丁基萘磺酸钠、7%壳聚糖、5%无患子粉、余量白炭黑。上述原料在混合缸中混合均匀,经过挤压、造粒、干燥,并经筛分步骤制得5%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采用相同的工艺和助剂含量5%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水分散粒剂和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
表17 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喷雾,药后30天,E-E0均大于20%。
实施例18:小麦DON残留量测试。
表18 20%溴菌腈·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对小麦DON残留量的影响
表18数据表明,20%溴菌腈·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处理区华麦1号小麦DON残留量为125微克每千克,淮麦22号小麦DON残留量为134微克每千克,符合我国在《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和《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等标准中规定了小麦DON的允许限量≤1000μg/kg,且20%溴菌腈·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处理区小麦面粉中DON残留量相对于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和20%溴菌腈水分散粒剂,残留量出人意料的均降低超过80%。
表19 20%氰烯菌酯·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对小麦DON残留量的影响。
表19数据表明,20%氰烯菌酯·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处理区华麦1号小麦DON残留量为125微克每千克,淮麦22号小麦DON残留量为134微克每千克,符合我国在《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和《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等标准中规定了小麦DON的允许限量
≤1000μg/kg,且20%氰烯菌酯·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处理区小麦面粉中DON残留量相对于5%mefentrifluconazole水分散粒剂和20%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残留量出人意料的均降低超过85%。

Claims (10)

1.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活性成分A和B,其中A选自mefentrifluconazole,B选自溴菌腈、噻霉酮、噻唑锌、中生菌素、氰烯菌酯、氟苯醚酰胺、氟醚菌酰胺、四霉素、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中的一种,A和B的质量份数比例为50:1~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和B的质量份数比例为30:1~1: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和B的质量份数比例为20:1~1: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和B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0:1~1: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A和B的质量份数比例为2:1、1:1、1:2、1:3、1:4、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的重量为组合物总重量的0.01%~60%,其余为农药助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的剂型是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或可湿性粉剂。
8.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由病原物引起的作物病害上的应用。
9.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上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降低小麦DON残留量上的应用。
CN201710884669.5A 2017-09-26 2017-09-26 杀菌组合物 Pending CN1075937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84669.5A CN107593717A (zh) 2017-09-26 2017-09-26 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84669.5A CN107593717A (zh) 2017-09-26 2017-09-26 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3717A true CN107593717A (zh) 2018-01-19

Family

ID=61058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84669.5A Pending CN107593717A (zh) 2017-09-26 2017-09-26 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9371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4139A (zh) * 2019-05-17 2019-07-09 江西正邦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一种含氯氟醚菌唑和宁南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10214785A (zh) * 2018-03-01 2019-09-10 燕化永乐(乐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配杀菌剂
CN114946862A (zh) * 2022-06-24 2022-08-30 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氨基寡糖素和氯氟醚菌唑的杀菌剂
CN115968893A (zh) * 2022-12-23 2023-04-18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防治果蔬真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14785A (zh) * 2018-03-01 2019-09-10 燕化永乐(乐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配杀菌剂
CN109984139A (zh) * 2019-05-17 2019-07-09 江西正邦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一种含氯氟醚菌唑和宁南霉素的杀菌组合物
CN114946862A (zh) * 2022-06-24 2022-08-30 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 一种含氨基寡糖素和氯氟醚菌唑的杀菌剂
CN115968893A (zh) * 2022-12-23 2023-04-18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防治果蔬真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15968893B (zh) * 2022-12-23 2024-04-0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防治果蔬真菌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93717A (zh) 杀菌组合物
CN101518257A (zh) 杀菌类农药组合物
CN101999372A (zh) 含有噻霉酮和苯醚甲环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5432625B (zh) 双唑锌与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DMIs)杀菌剂的组合物及其制剂和应用
CN104137833A (zh)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生物复配杀菌剂及其应用
CN106973907A (zh) 一种含有喹啉铜和春雷霉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372568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1347116A (zh) 一种蛇床子素与农用抗生素的复配剂及其用途
CN107736370A (zh) 一种增效杀菌剂
CN100393213C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CN107668039A (zh) 含丙硫菌唑和氨基寡糖素的组合物及应用
CN103503883A (zh) 一种含有苯噻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857599A (zh)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灭菌丹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0360020C (zh) 氟硅唑与醚菌酯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0380B (zh) 含有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和几丁聚糖的杀菌组合物
CN106689128A (zh) 一种含有溴菌腈和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4957152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633892A (zh) 含有补骨脂素与辛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8576009A (zh) 杀菌组合物
CN103719125A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2986710A (zh) 一种含有百可得和苯醚甲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6719691A (zh) 一种小麦田苗后复配杀菌剂
CN102550608B (zh) 含杀菌剂氟环唑的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6719717A (zh) 含有溴菌腈的杀菌组合物
CN101836638A (zh) 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