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3337A -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3337A
CN107593337A CN201710873865.2A CN201710873865A CN107593337A CN 107593337 A CN107593337 A CN 107593337A CN 201710873865 A CN201710873865 A CN 201710873865A CN 107593337 A CN107593337 A CN 1075933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frog
area
breed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738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传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angxing Crea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angxing Crea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angxing Crea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angxing Crea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7386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93337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933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33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所述种养区包括种稻区、设于所述种稻区周围的水沟区、设于所述水沟区外侧的陆地区;先向所述种养区给水,使所述种稻区的水深达到8‑12cm;再将青蛙幼苗投放进入所述种养区进行养殖,所述青蛙幼苗的投放量为8‑12万尾/亩;再在所述种稻区插植秧苗,所述秧苗的插植间距为50‑60cm;在蝌蚪变幼蛙时期,调节所述种稻区的水深达到14‑19cm;所述种稻区的秧苗高度达到50cm后,调节所述种养区的水位。本发明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基于水稻和青蛙的生长特性,为水稻的种植和青蛙的养殖提供了结构简单、科学合理的一体化种养场所,实现了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特别是确保了青蛙的高效养殖。

Description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产品种植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上世纪,青蛙是一种在我国农村稻田间非常常见的两栖动物,其主要以捕捉稻田间的昆虫等为食。但是,随着农药的使用以及人们过度捕杀青蛙作为餐桌美食,导致野生青蛙越来越稀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严重的农药污染。如今,青蛙已经成为我国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其中黑斑蛙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随着人们对稻米绿色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对青蛙食、药价值的需求,如何利用稻田进行青蛙的生态化人工养殖,成为近些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现有技术CN103125328B公开了一种蛙稻米生态种养方法,该技术利用青蛙捕食昆虫的天性种植出不使用化学农药的稻米,但是该技术的侧重点在于水稻的种植,其公开青蛙的养殖技术过于粗浅,难以实现青蛙的高效产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包括种养区和设置于所述种养区周围的防护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养区包括种稻区、设于所述种稻区周围的水沟区、设于所述水沟区外侧的陆地区;所述水沟区包括沟底、设置于所述种稻区一侧的第一沟壁、设置于所述陆地区一侧的第二沟壁,所述水沟区的最大宽度处水平宽度不大于100cm,所述种稻区的高度比所述沟底高40-60cm,所述陆地区的高度比所述种稻区高20-40cm;所述种稻区任意一点A与所述陆地区内最接近A的一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小于70cm且不大于600cm。
所述种养区用于种植水稻和养殖青蛙,在所述种养区周围设置用于防止青蛙逃逸的防护网。所述种稻区用于种植水稻,水稻可以为青蛙遮阴,青蛙捕食稻田中的昆虫,青蛙的排泄物成为水稻的基肥,水稻的整个种植过程不需使用农药和化肥。所述水沟区用于稻田的排水给水蓄水,也为青蛙(含蝌蚪期)提供了活动场所之一。所述陆地区主要用于青蛙的进食区域和陆地活动。所述沟底比所述种稻区低40-60cm,所述水沟区可以蓄较深的水,其为青蛙提供了保温的场所,也能在稻田排水硬化所述种稻区土质的时期为青蛙提供了水源保障。成年青蛙不喜欢长期活动于水中,在水稻种植的整个期间,都必须具有足够的陆地空间供青蛙活动,所述陆地区是青蛙进食和活动的主要陆地空间,发明人将所述陆地区的高度设置为比所述种稻区高20-40cm,以确保在整个种养过程所述陆地区不被水淹没。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种稻区任意一点A与所述陆地区内最接近A的一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小于80cm且不大于500cm。
在青蛙上市抓捕青蛙时,主要是在所述陆地区和水沟区抓捕。发明人发现,当所述点A与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过小时,抓捕过程中青蛙受惊逃至所述种稻区的数量会较多。稻蛙一体化种养过程中,青蛙的主食还是以所述陆地区人工投食为主,青蛙在所述种稻区中的位置离所述陆地区过远,极不利于青蛙的投食训养,导致青蛙的驯化程度低、青蛙之间个体成长差异大。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沟壁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种稻区一侧的夹角ß不小于30度且不大于59度。
所述夹角ß的设置,便于青蛙在所述水沟区与所述陆地区活动,蝌蚪时期更是便于蝌蚪吃食。发明人还发现,所述夹角ß的角度明显大于夹角α(所述第一沟壁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陆地区一侧的夹角α),经长期的养殖驯化,当只有所述水沟区中有水且所述水沟区中出现惊动时,青蛙会优先逃向所述陆地区。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沟壁与所述陆地区的表面铺设有捕蛙网,所述捕蛙网包括靠近所述沟底一侧的第一网缘和靠近所述防护网一侧的第二网缘,所述第一网缘设有用于使所述捕蛙网沉水的坠件。
所述捕蛙网对所述第二沟壁的表面泥土具有固土作用,位于所述防护网一侧的所述捕蛙网的第二网缘贴地或贴防护网固定即可,位于所述沟底一侧的所述捕蛙网的第一网缘通过所述坠件沉于所述水沟区,当需要补蛙时,升起所述第一网缘即可。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所述种养区给水,使所述种稻区的水深达到8-12cm;
步骤二:将青蛙幼苗投放进入所述种养区进行养殖,所述青蛙幼苗的投放量为8-12万尾/亩;
步骤三:在所述种稻区插植秧苗,所述秧苗的插植间距为50-60cm;
步骤四:在蝌蚪变幼蛙时期,向所述种养区给水,使所述种稻区的水深达到14-19cm;
步骤五:当所述种稻区的秧苗高度达到50cm后,通过给水排水调节所述种养区的水位,控制所述水沟区的水深不低于15cm。
所述步骤一中,在青蛙幼苗(蝌蚪)投放前10-30天,提前对所述种养区给水,并进行消毒、培水等工作。对给水量需要进行控制,发明人发现,以所述种稻区的水深达到8-12cm为宜。
所述步骤二中,在插植秧苗前的1-2个月,将青蛙幼苗投放进入所述种养区,经发明人试验,所述青蛙幼苗(蝌蚪)的投放量控制在8-12万尾/亩为佳,防止过度投放。
所述步骤三中,根据当地气候选择合适水稻品种的秧苗在适宜的时期(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五月份插植中稻秧苗)插植于所述种稻区,宜选择抗风性强的水稻品种。发明人将所述秧苗的插植间距控制为50-60cm,使得青蛙在所述种稻区具有适宜的活动空间,并为青蛙提供遮阳通风两者兼具的效果,同时便于日后人员在水稻间作业。
所述步骤四中,蝌蚪变幼蛙的过程一般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但幼蛙存在弱肉强食的弊端,发现有蝌蚪开始变为幼蛙了需及时向所述种养区给水,使所述种稻区的水深达到14-19cm。所述种稻区的水变深后,结合投喂食物,诱导和迫使幼蛙向所述陆地区转移,发明人可更容易地掌握这一时期幼蛙的状况,减小弱肉强食。这期间,当幼蛙个体间的体型差异过大时,可及时对幼蛙进行分拣,将体型差不多的幼蛙安排于同一种养区饲养。在蝌蚪都变成幼蛙后,将食物投置于所述陆地区进行驯养。
所述步骤五中,随着秧苗的成长,秧苗的遮阳效果越来越好,当秧苗高度普遍达到50cm后,秧苗已经具备很好的遮阳效果,所述种稻区可为幼蛙提供纳凉的好环境,此时,根据水稻(秧苗)的生长需求通过给水排水来调节水位即可,但在这期间,最低水位的控制标准为所述水沟区的水深(以所述沟底处的水深度为基准)不得低于15cm,最高水位的控制标准为水不得淹没所述陆地区。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将青蛙幼苗投放进入所述种养区10-20天之后,给所述青蛙幼苗投喂食物,所述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的被水淹没处。
发明人发现,通过步骤一后,所述种养区的水中具有藻类等,以8-12万尾/亩的青蛙幼苗投放量,投放后的10-20天之前所述青蛙幼苗以水中的藻类等为食即可,不需给青蛙幼苗投喂食物;投放10-20天以后,给所述青蛙幼苗投喂食物。发明人将所述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的被水淹没处,便于驯养所述青蛙幼苗在不同的水深段觅食。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将青蛙幼苗投放进入所述种养区14-16天之后,给所述青蛙幼苗投喂食物,所述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的被水淹没处。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在蝌蚪变幼蛙时期,将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所述陆地区。
发明人发现,在蝌蚪变幼蛙时期,将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所述陆地区,有利于诱导青蛙从水中向陆地活动。发明人还发现,将食物在所述第二沟壁和所述陆地区投置形成水域-陆地的食物连绵带,特别有利于诱导青蛙,随着越来越多的蝌蚪变为幼蛙,逐渐加大所述第二沟壁的未被水淹没处、所述陆地区的食物投置量,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沟壁的被水淹没处的食物投置量。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当所述种稻区的秧苗高度达到50cm后,通过给水排水调节所述种养区的水位,控制所述水沟区的水深不低于20cm。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青蛙的抓捕:向所述种养区给水使所述种稻区的水深达到14-19cm,升起所述第一网缘。
发明人发现,将所述种养区给水使所述种稻区的水深达到14-19cm后,青蛙(幼蛙或成年蛙)在所述种稻区不得不漂浮于水中,它们会向所述第二沟壁的未被水淹没处、所述陆地区聚集,待青蛙聚集于所述第二沟壁的未被水淹没处、所述陆地区后,升起所述第一网缘即可轻易抓捕到青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基于水稻和青蛙的生长特性,为水稻的种植和青蛙的养殖提供了结构简单、科学合理的一体化种养场所,实现了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特别是确保了青蛙的高效养殖。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局部的断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中所述捕蛙网的铺设图;
图中,1-种养区;11-种稻区;12-水沟区;121-沟底;122-第一沟壁;123-第二沟壁;13-陆地区;2-防护网;3-捕蛙网;31-第一网缘;32-第二网缘;33-坠件;A-种稻区中任一点;B-陆地区内最接近A的一点;G-重力方向;ß-第二沟壁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种稻区一侧的夹角;α-第一沟壁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陆地区一侧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发明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了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包括种养区1和设置于所述种养区1周围的防护网2,水稻和青蛙种养于所述种养区1内,所述防护网2用于防止青蛙逃逸出所述种养区1。所述种养区1包括种稻区11、设于所述种稻区11周围的水沟区12、设于所述水沟区12外侧的陆地区13。所述种稻区11用于种植水稻,水稻可以为青蛙遮阴,青蛙捕食稻田中的昆虫,青蛙的排泄物成为水稻的基肥,水稻的整个种植过程不需使用农药和化肥。所述水沟区12用于稻田的排水给水蓄水,也为青蛙(含蝌蚪期)提供了活动场所之一。所述陆地区13主要用于青蛙的进食区域和陆地活动。所述水沟区12包括沟底121、设置于所述种稻区11一侧的第一沟壁122、设置于所述陆地区13一侧的第二沟壁123。为了保证所述水沟区12的蓄水量以及减少捕蛙时青蛙越过所述水沟区12逃入所述种稻区11中,发明人将所述水沟区的最大宽度处水平宽度设置为80cm。为了便于青蛙在所述水沟区12与所述陆地区13活动,便于蝌蚪时期蝌蚪吃食,发明人将所述第二沟壁123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种稻区11一侧的夹角ß设置为40度。为了便于青蛙在所述水沟区12与所述种稻区11间活动,为了便于驯养青蛙遇惊优先逃向所述陆地区13,发明人将所述第一沟壁122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陆地区13一侧的夹角α设置为10度。为了确保所述水沟区12可以蓄较深的水,其为青蛙提供了保温的场所,在稻田排水硬化所述种稻区11土质的时期为青蛙提供了水源保障,发明人将所述种稻区11的高度设置为比所述沟底121高50cm。成年青蛙不喜欢长期活动于水中,为了在水稻种植的整个期间,确保所述陆地区13不被水淹没,确保青蛙始终具有足够的陆地活动空间,发明人将所述陆地区13的高度设置为比所述种稻区11高30cm。稻蛙一体化种养过程中,青蛙的主食还是以所述陆地区13人工投食为主,青蛙在所述种稻区11中的位置离所述陆地区13过远,极不利于青蛙的投食训养,导致青蛙的驯化程度低、青蛙之间个体成长差异大,因此,发明人将所述种稻区11的宽度设置为300cm,这使得青蛙在所述种稻区11中距离最接近它的所述陆地区13的位置水平直线距离最远不会超过230cm。为了方便抓捕青蛙,发明人在所述第二沟壁123与所述陆地区13的表面铺设了捕蛙网3。所述捕蛙网3包括靠近所述沟底121一侧的第一网缘31和靠近所述防护网2一侧的第二网缘32,所述第一网缘31设有用于使所述捕蛙网3沉水的坠件33,发明人将第二网缘32贴地或贴防护网2固定住,将第一网缘31通过所述坠件33沉于所述水沟区12,在重力和所述第二沟壁123坡度的作用下,所述捕蛙网3在所述第二沟壁123与所述陆地区13的表面产生张紧力,使所述捕蛙网3对所述第二沟壁123的表面泥土具有固土作用。
发明人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在本发明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中进行了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
在3月份中旬左右,发明人向所述种养区1给水,使所述种稻区11的水深达到8-12cm,进行消毒、培水等工作。
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期间,发明人将青蛙幼苗以10万尾/亩的投放量投放进入所述种养区1进行养殖。在投放后的15天之前,发明人不给青蛙幼苗投喂食物,青蛙幼苗以水中的藻类等为食。在投放15天之后,逐渐给所述青蛙幼苗投喂食物,投食量根据蝌蚪的生长要求控制即可。为了便于青蛙幼苗在不同的水深段进食,并促进驯养效果的实现,发明人将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123的被水淹没处。
在五月中旬左右,发明人选择抗风性强的中稻秧苗插植于所述种稻区11。为了使得青蛙在所述种稻区11具有适宜的活动空间,并为青蛙提供遮阳通风两者兼具的效果,同时便于日后人员在水稻间作业,发明人将所述秧苗的插植间距控制为55cm。
在六月中上旬,是蝌蚪变幼蛙的时期。由于幼蛙存在弱肉强食的弊端,发明人发现蝌蚪开始变为幼蛙了,当天便向所述种养区1给水,使所述种稻区11的水深达到14-19cm;所述种稻区11的水变深后,发明人结合投喂食物,诱导和迫使幼蛙向所述陆地区13转移。为了更好的诱导青蛙,发明人将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123、所述陆地区13,更进一步地将食物在所述第二沟壁123和所述陆地区13投置形成水域-陆地的食物连绵带,随着越来越多的蝌蚪变为幼蛙,逐渐加大所述第二沟壁123的未被水淹没处、所述陆地区13的食物投置量,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沟壁123的被水淹没处的食物投置量。发明人还可借此更容易地掌握这一时期幼蛙的状况,减小弱肉强食。这期间,发明人经常观察幼蛙个体间的体型差异,当差异过大时,发明人对幼蛙进行分拣,将体型差不多的幼蛙安排于同一种养区1饲养。当蝌蚪都变成幼蛙后,发明人将食物投置于所述陆地区13进行驯养。
蝌蚪变幼蛙的时期过去后,所述种养区的水位调节主要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为主,发明人通过给水排水调节所述种养区1的水位。但发明人严格控制最低水位,即所述水沟区12的水深不低于15cm(不低于20cm更好);严格控制最高水位,即水不得淹没所述陆地区13。随着秧苗的成长,秧苗的遮阳功能逐渐显现,当所述种稻区11的秧苗高度普遍达到了50cm时,秧苗具有了良好的遮阳作用,所述种稻区11可为幼蛙提供纳凉的环境,此时,发明人在确保满足水稻生长对水的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所述种稻区11的水深调节为4-6cm,从而为青蛙提供舒适的纳凉环境。
发明人在抓捕青蛙时,向所述种养区1给水使所述种稻区11的水深达到14-19cm,这使得青蛙(幼蛙或成年蛙)在所述种稻区11不得不漂浮于水中,它们会向所述第二沟壁123的未被水淹没处、所述陆地区13聚集,待青蛙聚集于所述第二沟壁123的未被水淹没处、所述陆地区13后,发明人升起所述第一网缘31即可轻易抓捕到青蛙。一般在八月中旬,青蛙可逐步抓捕上市。
在十月份,青蛙已基本抓捕完,发明人进行水稻收割。
基于本发明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发明人实现了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特别是实现了青蛙的高效养殖。

Claims (10)

1.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包括种养区(1)和设置于所述种养区(1)周围的防护网(2),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养区(1)包括种稻区(11)、设于所述种稻区(11)周围的水沟区(12)、设于所述水沟区(12)外侧的陆地区(13);所述水沟区(12)包括沟底(121)、设置于所述种稻区(11)一侧的第一沟壁(122)、设置于所述陆地区(13)一侧的第二沟壁(123),所述水沟区(12)的最大宽度处水平宽度不大于100cm,所述种稻区(11)的高度比所述沟底(121)高40-60cm,所述陆地区(13)的高度比所述种稻区(11)高20-40cm;所述种稻区(11)任意一点A与所述陆地区(13)内最接近A的一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小于70cm且不大于60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种稻区(11)任意一点A与所述陆地区(13)内最接近A的一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小于80cm且不大于50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沟壁(123)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种稻区(11)一侧的夹角ß不小于30度且不大于59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沟壁(123)与所述陆地区(13)的表面铺设有捕蛙网(3),所述捕蛙网(3)包括靠近所述沟底(121)一侧的第一网缘(31)和靠近所述防护网(2)一侧的第二网缘(32),所述第一网缘(31)设有用于使所述捕蛙网(3)沉水的坠件(33)。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向所述种养区(1)给水,使所述种稻区(11)的水深达到8-12cm;
步骤二:将青蛙幼苗投放进入所述种养区(1)进行养殖,所述青蛙幼苗的投放量为8-12万尾/亩;
步骤三:在所述种稻区(11)插植秧苗,所述秧苗的插植间距为50-60cm;
步骤四:在蝌蚪变幼蛙时期,向所述种养区(1)给水,使所述种稻区(11)的水深达到14-19cm;
步骤五:当所述种稻区(11)的秧苗高度达到50cm后,通过给水排水调节所述种养区(1)的水位,控制所述水沟区(12)的水深不低于15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将青蛙幼苗投放进入所述种养区(1)10-20天之后,给所述青蛙幼苗投喂食物,所述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123)的被水淹没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将青蛙幼苗投放进入所述种养区(1)14-16天之后,给所述青蛙幼苗投喂食物,所述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123)的被水淹没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在蝌蚪变幼蛙时期,将食物投置于所述第二沟壁(123)、所述陆地区(13)。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当所述种稻区(11)的秧苗高度达到50cm后,通过给水排水调节所述种养区(1)的水位,控制所述水沟区(12)的水深不低于20cm。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青蛙的抓捕:向所述种养区(1)给水使所述种稻区(11)的水深达到14-19cm,升起所述第一网缘(31)。
CN201710873865.2A 2017-09-25 2017-09-25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Pending CN1075933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3865.2A CN107593337A (zh) 2017-09-25 2017-09-25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3865.2A CN107593337A (zh) 2017-09-25 2017-09-25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3337A true CN107593337A (zh) 2018-01-19

Family

ID=61057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73865.2A Pending CN107593337A (zh) 2017-09-25 2017-09-25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9333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2519A (zh) * 2018-04-11 2018-11-16 广东汇海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青蛙—水稻共生养殖方法
CN110150225A (zh) * 2019-05-09 2019-08-23 湘潭顺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五彩稻田养蛙的高产方法
CN111789076A (zh) * 2020-04-23 2020-10-20 贵州湄潭高山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稻田分段围网养殖黑斑蛙方法及黑斑蛙养殖装置
CN112219659A (zh) * 2020-10-16 2021-01-15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稻蛙绿色生态种养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3979A (zh) * 2009-10-16 2010-03-10 林贵夫 一种用于获取蛙田大米的水稻种植方法
CN105494235A (zh) * 2015-09-16 2016-04-20 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养蛙池及养殖方法
CN106472377A (zh) * 2016-10-21 2017-03-08 刘挺 一种克氏原鳌虾的田塘联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3979A (zh) * 2009-10-16 2010-03-10 林贵夫 一种用于获取蛙田大米的水稻种植方法
CN105494235A (zh) * 2015-09-16 2016-04-20 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养蛙池及养殖方法
CN106472377A (zh) * 2016-10-21 2017-03-08 刘挺 一种克氏原鳌虾的田塘联养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建平: "水稻-虎纹蛙"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 《福建稻麦科技》 *
蒋静等: "稻蛙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 《中国水产》 *
高本刚: "美国青蛙稻田养殖新技术", 《农村经济与科技》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2519A (zh) * 2018-04-11 2018-11-16 广东汇海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青蛙—水稻共生养殖方法
CN110150225A (zh) * 2019-05-09 2019-08-23 湘潭顺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五彩稻田养蛙的高产方法
CN111789076A (zh) * 2020-04-23 2020-10-20 贵州湄潭高山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稻田分段围网养殖黑斑蛙方法及黑斑蛙养殖装置
CN111789076B (zh) * 2020-04-23 2022-04-08 贵州湄潭高山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稻田分段围网养殖黑斑蛙方法及黑斑蛙养殖装置
CN112219659A (zh) * 2020-10-16 2021-01-15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稻蛙绿色生态种养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8751B (zh) 一种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
CN107593337A (zh)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CN103461038B (zh) 一种有机茶园茶树幼苗期病虫草无害化管理方法
CN107593567A (zh) 组合式栈道青蟹养殖装置
CN106070000A (zh) 一种瓜蒌下养鸡的立体循环养殖方法
CN105918200B (zh) 一种蟹稻共生种养池及其综合调温方法
CN102308738B (zh) 甘蓝蚜替代烟蚜繁殖烟蚜茧蜂防治烟草虫害的方法
CN103782957B (zh) 一种林下养殖蟾蜍的管理方法
CN104365465A (zh) 金线莲与铁皮石斛的套种栽培装置及其方法
CN102835244A (zh) 一种生态茶园立体复合种植方法
CN104026070B (zh) 一种中华鳖环境友好型池塘养殖方法
CN107211956A (zh) 一种柴鸡生态养殖方法
CN104718968B (zh) 掌叶覆盆子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07616142B (zh) 一种黑斑蛙静食饲养驯化及稻蛙共生种养方法
CN106172239B (zh) 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其制备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方法
CN102550492B (zh) 一种莲草直胸跳甲的人工大规模饲养方法
CN108522379A (zh) 一种稻田混合养殖成蟹与扣蟹的方法
CN110612933A (zh) 一种稻田小龙虾秋放冬养春捕的方法
CN103766324A (zh) 冬枣园利用红颈常室茧蜂生物防治绿盲蝽的方法
CN104082241A (zh) 一种稻田甲鱼生态养殖方法
Cowles et al. Negative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s in a Glaucous-winged Gull colony on Protection Island, Washington
CN106359257A (zh) 一种土鸡的仿野生有机养殖方法
CN106172256B (zh) 烟蚜茧蜂持续放蜂方法及装置
CN107466622A (zh) 一种莲田养鱼的养殖方法
CN202104130U (zh) 一种金钱龟生态养殖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