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72239B - 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其制备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其制备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72239B
CN106172239B CN201510577657.9A CN201510577657A CN106172239B CN 106172239 B CN106172239 B CN 106172239B CN 201510577657 A CN201510577657 A CN 201510577657A CN 106172239 B CN106172239 B CN 1061722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t
silks
big
ground
bree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776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72239A (zh
Inventor
廖怀建
石雷
周成理
邓疆
杜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of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Priority to CN20151057765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7223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72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2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722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22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珍稀蝴蝶大帛斑蝶Ideopis similis的繁殖装置,繁殖装置的构建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方法,本发明针对大帛斑蝶规模繁殖存在的生存环境适应性问题构建大帛斑蝶繁殖装置,包括地基、固定安装在地基上的网纹室以及设置在网纹室内部地基上的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大帛斑蝶栖息、寄主、蜜源植物、躲避场所植物和人工蜜源合理分布的成虫繁殖装置显著提高了大帛斑蝶成虫存活率、交配率和繁殖力,大帛斑蝶的繁殖有效稳定在较高水平上,为其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有力保障。

Description

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其制备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饲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园的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大帛斑蝶(Ideopis similis),亦称大白斑蝶,动物界,昆虫纲,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斑蝶科Danaidae。分布在中国台湾及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为海外引进国内的一种珍稀蝴蝶,其体型较大,斑纹鲜明,飞行缓慢、优雅,常在天空乘气流滑翔旋转,极具观赏价值,是供给蝴蝶生态园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大帛斑蝶雌成虫喜好产卵于叶背,而且白天都能产卵,产卵高峰期在16-18时;大帛斑蝶卵全天皆可孵化,白天居多,最高峰在16-18时;大帛斑蝶幼虫蜕皮多发生于清晨至中午阶段,83.75%的1龄幼虫蜕皮发生在6-10时;88.73%的2龄幼虫蜕皮发生在4-8时;95.31%的3龄幼虫蜕皮发生在8-12时;64.97%的4龄幼虫蜕皮发生在10-12时;66.38%的5龄幼虫蜕皮化蛹在8-10时;99.15%大帛斑蝶蛹羽化发生在4-8时;0.85%蛹在8-10时羽化。
对大帛斑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多位学者专家对大帛斑蝶的形态及习性提出一些观察与描述结果,但多偏重于成蝶而较忽略幼虫期。台湾专家陈素琼、欧阳盛芝于1999年及2003年分别发表大帛斑蝶的各期形态、生活史及针对大帛斑蝶在不同恒温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情形,估计各虫期的发育临界低温和有效积温,并了解其生存的适合温度,及探讨不同温度下的幼虫食叶量;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5龄幼虫、蛹的发育临界温度分别为:6.92℃、10.17℃、10.12℃、8.43℃、7.07℃、6.77℃、9.66℃;20℃为大帛斑蝶较适合的饲育温度。
但是对大帛斑蝶成虫的繁殖研究甚少。而且由于大帛斑蝶成虫繁殖和生存对环境条件要求比较高。成虫一般需要在温度低于32℃下生存较好,飞行活跃性较高,交配活动活跃。卵粒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超过28℃时会失水干瘪,导致孵化率降低。目前现有的繁殖园或者繁殖网纹室,各种植物主要是种植在同一土壤层上,且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导致在夏日温度过高时,蝴蝶无处躲避高温,被高温灼伤;雌成虫与雄成虫在太阳直射下无法成功完成交配,使得交配成功率处于较低水平;雌成虫产下的卵粒,在高温下迅速失水干瘪,降低下一代种群数量;繁殖园内提供的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有时候会被其它高大的乔木所遮住,这增加了蝴蝶成虫寻找食物和产卵场所的难度。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大帛斑蝶种群数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在现有的繁殖网纹室(又称繁殖园、繁殖生态园)提供的环境条件下,大帛斑蝶成虫存活率、交配率和繁殖力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能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大帛斑蝶成虫虫源。
本发明针对这些缺陷,发明了寄主植物、蜜源植物、人工蜜源、躲避场所植物和栖息乔木的合理的排列顺序,并分别种植在高低两个土壤层上。在高温时段,大帛斑蝶可以快速找到躲避场所躲避高温,且躲避场所小环境温度可长时间维持稳定,无需不间断喷水作业;通过太阳光照射栖息乔木,产生光斑,使得蝴蝶成虫能够成功交配,同时能够快速找到寄主植物,进行产卵;在营养补充阶段也可容易找到蜜源植物或者人工蜜源进行补充营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大帛斑蝶成虫人工饲养、繁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和繁殖方法,本发明的繁殖装置为大帛斑蝶成虫营造一个适宜其存活、繁殖的环境;采用本发明的繁殖装置人工饲养、繁殖大帛斑蝶,成虫的存活率、交配率和繁殖力高,雌成虫产卵量提高,卵孵化率高,可以为观赏市场提供数量充足的大帛斑蝶成虫虫源。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包括:
地基;
网纹室,固定安装在地基上部,内部具有空腔,与外界隔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栖息植物,用于制造地面太阳光斑,提供大帛斑蝶成虫栖息、等待停驻点和躲避阳光直射;
躲避植物,供大帛斑蝶躲避高温和休息时的停歇场所;
蜜源植物,供大帛斑蝶成虫采蜜、补充蝴蝶生长的营养;
寄主植物,为大帛斑蝶成虫产卵提供场所以及为大帛斑蝶卵孵化后的幼虫提供食物;
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栽种在地基上,位于网纹室内部。
其中,所述地基选择长≥14m、宽≥12m的长方形土地。
特别是,所述地基四周用混凝土浇筑。
其中,所述地基上的土壤分成第一土壤层和第二土壤层两部分,其中所述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种植于第一土壤层;蜜源植物种植于第二土壤层、寄主植物种植或摆放于第二土壤层。
特别是,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将地基分成所述的第一、第二土壤层两部分,即第一、第二土壤层的宽度与地基的宽度相同。
尤其是,所述第一土壤层与第二土壤层的面积之比为1:1-3,优选为1:1。第一土壤层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2-4,优选为1:2;第二土壤层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2-3:4,优选为1:2。
特别是,所述第二土壤层高于第一土壤层。
尤其是,所述第二土壤层的表面高于第一土壤层表面80-100cm。
其中,所述网纹室包括防虫网和固定在地基四周用于支撑防虫网的钢架。
特别是,所述防虫网的孔径为30-60目,用于防虫以及遮阳,避免外部的虫子进入大帛斑蝶成虫装置内。
其中,所述钢架为呈长方体型的框架结构。
特别是,所述钢架的长、宽与所述地基的长、宽相匹配,钢架的高度≥400cm。
尤其是,还包括固定在钢架顶部的圆拱形拱顶。拱顶由钢材制成,增加了繁殖园的高度,增大繁殖园的空间,更便于蝴蝶成虫飞行。
特别是,所述拱顶的长、宽与钢架的长、宽相匹配,拱顶高度≥200cm。
其中,所述防虫网覆盖在钢架、拱顶表面,并延伸到地面。在地基四周将垂下的防虫网压盖严实,形成内部空腔,与外界隔离,用于大帛斑蝶成虫生长和繁殖相对独立的空间。
特别是,网纹室宽度方向的一端开设进入繁殖装置的封闭门,用于饲喂人员进出繁殖园。
尤其是,所述封闭门开设在紧邻第二土壤层的一端。
特别是,所述封闭门突出于网纹室,形成一个缓冲空间,既方便饲养人员进出,也防止蝴蝶成虫逃逸,在其逃逸时,有一个缓冲空间,可以重新将蝴蝶成虫捕捉回繁殖园内。
其中,所述栖息植物的植株高为300-400cm;所述躲避植物的植株高为100-200cm;所述蜜源植物的株高50-80cm;所述寄主植物的株高50-80cm。
特别是,所述栖息植物选择株高为300-400cm的乔木,所述蜜源植物选择株高为100-200cm的小乔木或灌木
特别是,所述栖息植物选择为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牛心番荔枝Annonareticulate、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其中一种或多种;所述躲避植物选择小乔木朴树Celtis sinensis、灌木长叶水麻Debregeasia longifolis、刺鼠李Rhamnus dumetorum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蜜源植物选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马利筋(Asclepiascurassavica)、马缨丹(Lantana camara)或同心结(Parsonsia laevigata)中一种或多种,优选为长春花;所述寄主植物选择爬森藤(Parsonsia laevigata)、海南同心结(Parsonsiaalboflavescens)、南山藤(Dregea volubilis)或娃儿藤(Tylophora ovata)中一种或多种,优选为爬森藤。
其中,所述栖息植物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种植,且位于地基宽度方向的一端,远离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所述躲避植物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种植,靠近第二土壤层,位于栖息植物的前面,即躲避植物位于栖息植物和寄主植物或蜜源植物之间,即所述躲避植物靠近寄主植物或蜜源植物。
特别是,在第一土壤层上种植栖息植物的区域为栖息植物区,种植躲避植物的区域为躲避植物区。所述栖息植物区的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2.5-4,优选为1:4;躲避植物区的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2.5-4,优选为1:4。
特别是,所述栖息植物区与躲避植物区的面积之比为1-0.5:1,优选为1:1。
尤其是,所述栖息植物距离网纹室内壁的距离为80-100cm;栖息植物的株距为120-150cm,优选为120cm;所述躲避植物距离网纹室内壁的距离为0-10cm;躲避植物之间的株距为100-120cm,优选为100cm;躲避植物与栖息植物之间间隔80-120cm,优选为100cm;所述蜜源植物距离网纹室内壁的距离为20-30cm;蜜源植物间的株距为10-30cm,优选株距为20cm;所述寄主植物之间的株距为50-70cm,优选为60cm;寄主植物距离蜜源植物的距离为30-50cm。
栖息植物沿网纹室的宽度方向种植在第一土壤层中靠近网纹室内壁,且远离封闭门的一端,第一土壤层的沿网纹室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种植躲避植物,即在栖息植物的前面种植在高温时段,大帛斑蝶成虫躲避高温、避免被高温灼伤的躲避植物。
栖息植物种植在第一土壤层沿网纹室宽度方向的一端,即种植在第一土壤层的后排,用于蝴蝶飞行时可以停歇,由于栖息植物的树叶茂盛,枝桠较多,且在太阳光照射下可在空间或地面产生太阳光光斑和蝴蝶栖息等待停驻点,便于成虫交配繁殖和躲避阳光直射。
躲避植物种植在栖息植物和第二土壤层之间,由于栖息植物为高大乔木,第二土壤层的高度高于第一土壤层的高度,因此躲避植物前面的较高土壤层和后面的栖息乔木所投射的影子覆盖躲避场所植物,进一步的降低躲避场所植物树冠下小环境的温度,从而保证小环境温度低于空气温度,为大帛斑蝶制造良好的可用于躲避高温的环境,防止灼伤。
大帛斑蝶不喜高温,温度高会影响其生存,所以需要一定的躲避场所来躲避高温。躲避场所植物,枝叶繁茂,其树冠下的小环境温度可以通过滴灌系统进行调节,且其前后的栖息乔木树荫和较高土壤层的阴影也可以降低小环境温度,所以其树冠下形成了一个低于空气温度的可用于大帛斑蝶躲避高温的场所。
其中,第二土壤层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分成2部分,一部分用于种植蜜源植物;另一部分用于种植或摆放寄主植物。
特别是,在第二土壤层上种植蜜源植物的区域为蜜源植物区,种植或摆放寄主植物的区域为寄主植物区。所述蜜源植物区的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3-4,优选为1:3;寄主植物区的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4-6,优选为1:6。
尤其是,所述蜜源植物区与寄主植物区的面积之比为1-2:1,优选为2:1。
特别是,所述蜜源植物区还可以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分成3部分,2部分蜜源植物区之间为寄主植物区,即蜜源植物沿着地基的长发方向分布在两侧,寄主植物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位于中间。
尤其上,第二土壤层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分成3部分,中间部分用于种植或摆放寄主植物;另外两部分用于种植蜜源植物。即蜜源植物
特别是,在所述寄主植物种植或摆放区域对应的网纹室的一端设置所述封闭门,即所述封闭门的开设位置与所述寄主植物种植或摆放区域相一致。
特别是,还包括人工辅助蜜源,用于为繁殖装置内的大帛斑蝶提供、补充营养,所述辅助蜜源放置在靠近躲避植物的一侧的寄主植物区。
蝴蝶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增加体能,才能进行飞行、交配和繁殖。辅助蜜源的作用是在天然蜜源植物未能充分提供营养的情况下,为蝴蝶补充营养。
其中,所述辅助蜜源选择5-15%的蜂蜜水,优选为10%的蜂蜜水。
特别是,将蜂蜜水喷施在深红色、半球形人造花上,供大帛斑蝶采集蜂蜜。
其中,所述辅助蜜源设置在第二土壤层上,距离第二土壤层的高度至少80cm。
特别是,所述辅助蜜源设置在寄主植物区,且靠近躲避植物的一端。利于大帛斑蝶成虫取食蜂蜜水,可快速投入到产卵交配,且假花的颜色较寄主植物突出,更易让成虫搜寻到,并补充体内营养。
特别是,将蜂蜜水盛放在边缘高度≤5cm(优选为3-4cm)的敞口容器中,蜂蜜水在敞口容器中的深度≥2cm,然后将深红色人造花置于敞口容器内,并用蜂蜜水喷湿。
尤其是,所述敞口容器放置在桌子或其他任何已知的用于搁置物品的支架上。
特别是,所述桌子或支架的高度≥80cm.
尤其是,所述敞口容器选择托盘。
特别是,所述托盘的直径为20-30cm,高度≤5cm,优选为3-4cm。
尤其是,将直径为20-25cm,高为15-20cm的深红色人造花置于托盘中,并用10%的蜂蜜水喷湿。
特别是,还包括浇灌系统,为种植在地基上的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种植或摆放在地基上的寄主植物浇水,同时降低繁殖装置内的温度,避免大帛斑蝶被高温灼伤。
其中,所述浇灌系统包括为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提供水源的滴灌装置和为蜜源植物补充水分的喷灌装置。
在植物需水时,喷水,即可为植物补充水分,也可使植物叶片或花朵湿润,增加蜜源植物蜜量,提高成虫营养和水分摄取量。
特别是,所述滴灌装置包括喷头、喷头杆、水管、阀门、水泵,其中,喷头杆的两端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固定在网纹室的钢架的顶端,且位于栖息植物、躲避植物的正上方;喷头杆的下端安装多个旋转喷头;喷头杆的两端与水管的上端连接;水管的下端与水池或其他水源相连接,在水管与水池或其他水源连接的中间位置上设置将水泵送至位于高处的喷头杆处的水泵;阀门可以设置在与喷头杆连接的水管上。
特别是,所述喷灌装置包括水管、喷淋管、旋转喷头和阀门,水管设置在第二土壤层上部,并与多个喷淋管连接,喷淋管高于蜜源植物,喷淋管的端部设置旋转喷头;在喷淋管与水管连接之间设置有阀门,水管与水池或其他水源相连接。
尤其是,所述喷灌装置固定安装在第二土壤层的蜜源植物区。
特别是,所述喷淋管的高度高于蜜源植物30cm。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大帛斑蝶繁殖装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地基
选择环境温度22-36℃、湿度为30-70%、通风、日照时间年平均达到2200-3000h,土壤肥沃,适宜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生长的长方形土地作为繁殖装置的地基;
2)地基处理
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将地基分成两部分,其中,第一土壤层与第二土壤层的面积之比为1:1-3;
3)搭建网纹室
3A)在地基的四周固定安装长方体型钢架,钢架的长、宽与地基的长、宽相匹配,钢架的高度≥400cm;
3B)用孔径为30-60目的防虫网将钢架完全覆盖,在地基四周将垂下的防虫网压盖严实,形成具有内部空腔,与外界隔离的网纹室,用于大帛斑蝶成虫生长和繁殖相对独立的空间;
4)种植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
在第一土壤层上种植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第二土壤层上种植蜜源植物、种植或摆放寄主植物;
5)放置辅助蜜源
在寄主植物摆放区且靠近躲避植物的一端放置蜂蜜水,作为大帛斑蝶的辅助蜜源;
6)铺设浇灌系统
6A)在栖息植物、躲避植物的正上方,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将下表面均匀安装有多个旋转喷头的喷头杆的两端固定在网纹室的钢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喷头杆两头分别于水管相连接,水管的下端与水池或其他水源相连接,在水管与水池或其他水源连接的中间位置上设置将水泵送至位于高处的喷头杆处的水泵;阀门设置在与喷头杆连接的水管上;
6B)将水管铺设在第二土壤层的在蜜源植物区,水管上固定连接多根喷淋管,喷淋管的端部设置旋转喷头;在喷淋管与水管连接之间设置有阀门,水管与水池或其他水源相连接。
其中,步骤1)中所述地基的长度≥14m、宽度≥12m;第二土壤层的表面高于第一土壤层表面80-100cm。
特别是,步骤2)中所述第一土壤层与第二土壤层的面积之比为1:1。
尤其是,所述第二土壤层高于第一土壤层。
特别是,所述第二土壤层的表面高于第一土壤层表面80-100cm。
特别是,还包括步骤3A-1)在钢架的顶端固定安装圆拱形拱顶。
尤其是,所述拱顶的的长、宽与钢架的长、宽相匹配,拱顶高度≥200cm。
特别是,还包括步骤3B-1),在网纹室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开设进入繁殖装置的封闭门,用于饲喂人员进出繁殖园。
尤其是,所述封闭门开设的一端紧邻第二土壤层。
特别是,所述封闭门的开设位置与所述寄主植物种植或摆放区域相一致。
其在,步骤4)中所述栖息植物的植株高为300-400cm;所述躲避植物的植株高为100-200cm;所述蜜源植物的株高50-80cm;所述寄主植物的株高50-80cm。
特别是,所述栖息植物选择株高为300-400cm的乔木,所述蜜源植物选择株高为100-200cm的小乔木或灌木
特别是,所述栖息植物选择为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牛心番荔枝Annonareticulate、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其中一种或多种;所述躲避植物选择小乔木朴树Celtis sinensis、灌木长叶水麻Debregeasia longifolis、刺鼠李Rhamnus dumetorum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蜜源植物选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马利筋(Asclepiascurassavica)、马缨丹(Lantana camara)或同心结(Parsonsia laevigata)中一种或多种,优选为长春花;所述寄主植物选择爬森藤(Parsonsia laevigata)、海南同心结(Parsonsiaalboflavescens)、南山藤(Dregea volubilis)或娃儿藤(Tylophora ovata)中一种或多种,优选为爬森藤。
尤其是,所述栖息植物距离网纹室内壁的距离为80-100cm;栖息植物的株距为120-150cm,优选为120cm;所述躲避植物距离网纹室内壁的距离为0-10cm;躲避植物之间的株距为100-120cm,优选为100cm;躲避植物与栖息植物之间间隔80-120cm,优选为100cm;所述蜜源植物距离网纹室内壁的距离为20-30cm;蜜源植物间的株距为10-30cm,优选株距为20cm;所述寄主植物之间的株距为50-70cm,优选为60cm;寄主植物距离蜜源植物的距离为30-50cm。
其中,步骤5)中所述蜂蜜水的浓度为5-15%,优选为10%。
特别是,将蜂蜜水喷施在深红色、半球形人造花上,供大帛斑蝶采集蜂蜜。
其中,所述辅助蜜源设置在第二土壤层上,距离第二土壤层的高度至少80cm。
特别是,将蜂蜜水盛放在边缘高度≤5cm(优选为3-4cm)的敞口容器中,蜂蜜水在敞口容器中的深度≥2cm,然后将深红色人造花置于敞口容器内,并用蜂蜜水喷湿。
尤其是,所述敞口容器放置在桌子或其他任何已知的用于搁置物品的支架上。
特别是,所述桌子或支架的高度≥80cm.
尤其是,所述敞口容器选择托盘。
特别是,所述托盘的直径为20-30cm,高度≤5cm,优选为3-4cm。
尤其是,将直径为20-25cm,高为15-20cm的深红色人造花置于托盘中,并用10%的蜂蜜水喷湿。
其中,步骤6B)中所述喷淋管的高度高于蜜源植物。
特别是,所述喷淋管的高度至少高于蜜源植物30cm。
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繁殖装置对初羽化的大帛斑蝶成虫进行饲养,繁殖大帛斑蝶成虫的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和繁殖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采用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合理分布的方法,节省了生产成本,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适合大帛斑蝶成虫生存、躲避高温、飞行、交配和繁殖的环境。
2、本发明采用盆摘寄主植物,提供大帛斑蝶成虫产卵,方便收集卵粒。
3、本发明采用高处滴灌方式对繁殖园进行降温,降温速度快,效果显著,满足大帛斑蝶躲避高温所需。
4、本发明中躲避植物栽种在栖息植物前面,靠近较高土壤层,通过栖息植物和较高土壤层的阴影和围挡,可以在空气温度高于大帛斑蝶适宜温度,并通过滴灌系统降温时,降低外面热源将热量传递到躲避植物树冠下的小环境内的速度,从而降低小环境内的温度升高速率,维持较长时间的小环境内温度低于空气温度的状态,保证大帛斑蝶随时存在躲避高温的场所。
5、本发明采用将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种植在较高土壤层上,视野开阔,排除了其它植物的阻挡,使得大帛斑蝶能快速寻找到蜜源植物补充营养,及快速寻找到寄主植物进行产卵。
6、采用本发明的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人工饲养、繁殖大帛斑蝶,15日龄大帛斑蝶成虫的存活率高,达到80%以上;雌成虫的产卵量高而且稳定,每雌产卵量维持在260粒左右;大帛斑蝶卵的孵化率高,达到75%以上,孵化率稳定,保持为75-80%;
7、采用本发明方法繁殖大帛斑蝶,可以稳定市场上大帛斑蝶成虫虫源数量的供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繁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地基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繁殖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封闭门未标示);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繁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地基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地基;11、第一土壤层;12、第二土壤层;2、网纹室;21、拱顶;22、钢架;3、栖息植物;31、栖息植物区;4、躲避植物;41、躲避植物区;5、蜜源植物;51、52、53、蜜源植物区;6、寄主植物;61、62、寄主植物区;7、辅助蜜源;8、支撑组件(桌子);9、封闭门(缓冲推拉门);10、喷头杆;13、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的优点和特点将会随着描述而更为清楚。但这些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所示,本发明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由地基1、网纹室2、封闭门10和位于网纹室内部的大帛斑蝶成虫栖息植物3、大帛斑蝶成虫躲避植物4、大帛斑蝶成虫的蜜源植物5、大帛斑蝶成虫产卵的寄主植物6、辅助蜜源7以及植物浇灌系统9组成。
地基为长方形,在地基宽度方向上即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将地基分成2部分,即第一土壤层、第二土壤层。
本发明选择大小为1600cm×1200cm(长×宽)的土地作为地基1,并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将地基分成2部分,形成地基第一土壤层11和地基第二土壤层12,第一土壤层与第二土壤层的面积之比为1:1-3。即本发明中的的第一、第二土壤层的面积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地基第一、第二土壤层的大小不同时,第二土壤层的面积大于第一土壤层。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第一土壤层与第二土壤层的面积之比为1: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土壤层的尺寸为800cm×1200cm(宽×长);第二土壤层的尺寸为800cm×1200cm(长×宽)。
用挖掘机将第一土壤层的表面土层挖掘后铺设在第二土壤层的表面,使得第二土壤层的表面高于第一土壤层表面80-100cm。
第一土壤层较低与躲避场所植物配合,可以尽量使得其温度低于空气温度。本发明的第二土壤层的表面高于第一土壤层表面80-100cm,主要是为了让躲避场所植物的树冠要高出第二土壤层,既可以尽量满足躲避植物受到太阳照射,又能使得具有较高高度的第二土壤层的阴影能够覆盖躲避场所植物树冠以下部分,维持小环境温度稳定。
在地基1的四周用锄头往外挖出深60-80cm,宽40cm的深沟,并用混凝土浇筑,然后在混凝土外围撒上生石灰粉,防止鼠类、蜘蛛、蚂蚁等对蝴蝶有害的动物、昆虫进入繁殖园,对蝴蝶成虫造成伤害。
网纹室2固定安装在地基上部,将地基与外界隔离,其内部具有空腔,空腔内部种植有供大帛斑蝶成虫栖息植物3、躲避高温的躲避植物4、补充营养的蜜源植物5、和成虫产卵的寄主植物6。
网纹室由防虫网(在附图中未标示)和设置在地基四周用于支撑防虫网的呈长方体型的钢架22以及固定在钢架上的拱形拱顶21构成,防虫网覆盖在钢架和拱顶的表面,在地基四周将垂下的防虫网压盖严实,形成具有内部空腔,与外界隔离的,用于大帛斑蝶成虫生长和繁殖相对独立的空间。长方体型的钢架22的长、宽与地基的尺寸相匹配,相一致,高度≥400cm;防虫网的孔径为30-60目。
在长方体型钢架的顶部用钢材架设的圆拱形的拱顶21的长、宽与钢架的长、宽相匹配;拱顶高度≥200cm。本发明的防虫网从拱顶上覆盖下来,将钢架、拱顶一并全部覆盖。架设拱顶的目的是增加繁殖园的高度,增大繁殖园的空间,更便于蝴蝶成虫飞行。
在网纹室的宽度一端开设进入繁殖园的封闭门9,即在紧邻第二土壤层的沿着地基宽度一端的网纹室上开设封闭门,用于饲喂人员进出繁殖园。
封闭门为突出在网纹室外部的缓冲推拉门,既方便饲养人员进出,也防止蝴蝶成虫逃逸,在其逃逸时,有一个缓冲的隔间,可以重新将蝴蝶成虫捕捉回繁殖园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长方体型的钢架22的长1600cm、宽1200cm、高400cm;拱顶的长1600cm、宽1200cm、高200cm;推拉门的尺寸为长500cm、宽300cm、高200cm。
地基的第一土壤层上种植栖息植物3和躲避植物4;第二土壤层上种植大帛斑蝶的蜜源植物5,种植或摆放寄主植物6,以及摆放辅助蜜源7。种植栖息植物的区域为栖息植物区31;种植躲避植物的区域为躲避植物区41;蜜源植物种植区为蜜源植物区;寄主植物种植或摆放区域为寄主植物区。
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置于较高的第二土壤层,主要是使得蝴蝶能够快速找到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并能够快速的补充营养,进行交配,并能很顺利的找到寄主植物产卵。
大帛斑蝶成虫栖息植物3种植在第一土壤层的一端,靠近网纹室且远离封闭门的一端,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种植,其种植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2.5-4,优选为1:4。
栖息植物供大帛斑蝶栖息、等待停驻点和躲避阳光直射。栖息植物为株高30-400cm乔木,选择为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牛心番荔枝Annona reticulate、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其中一种或多种,通常采用单一品种种植。栖息植物距离网纹室壁的距离为80-100cm,栖息植物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种植成一排,株距为120-150cm,本发明实施例中选择为120cm,沿着地基长度方向栽种8-10棵栖息植物吴茱萸、牛心番荔枝或垂叶榕。
栖息植物种植在较低的第一土壤层靠近网纹室的内壁的后排,用于蝴蝶飞行时可以停歇,且在太阳光照射下可在空间或地面产生太阳光光斑,便于成虫交配繁殖;而且栖息植物种植在靠近地基的一端,可以增大大帛斑蝶交配空间,提高交配频率、成功率和繁殖力,还能控制躲避场所植物树冠下的小环境温度,使得小环境温度低于空气温度,避免高温时段蝴蝶无法躲避高温,而被高温灼伤,存活率降低的问题。
大帛斑蝶成虫躲避植物4种植在第一土壤层的另一端,即在第一土壤层靠近第二土壤层的一端,沿着网纹室长度方向种植供大帛斑蝶躲避高温的躲避植物4。躲避植物的种植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2.5-4,优选为1:4。
躲避植物的株高100-200cm,距离网纹室长度方向的两侧壁的距离为0-10cm,躲避植物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成排种植,株距为100-120cm;躲避植物与栖息植物之间间隔80-100cm。躲避植物选择小乔木朴树Celtis sinensis、灌木长叶水麻Debregeasialongifolis、刺鼠李Rhamnus dumetorum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实施例中躲避植物的株距为100cm,沿着地基宽度方向栽种10-12棵躲避植物小乔木朴树、灌木长叶水麻或刺鼠李;躲避植物与栖息植物之间间隔100cm。
躲避植物(小乔木或者灌木)位于栖息植物和较高的第二土壤层之间,可以用于在高温时段成虫躲避高温,避免成虫被高温灼伤,且其前面的较高土壤层和后面的栖息乔木所投射的影子会覆盖躲避场所植物,这样进一步的降低躲避植物树冠下小环境的温度,从而保证小环境温度低于空气温度,为大帛斑蝶制造良好的可用于躲避高温的环境。
另外,躲避植物种植在栖息植物和较高的第二土壤层之间,还可以在浇灌时,提高小环境湿度,达到大帛斑蝶生存适宜湿度范围内。
第二土壤层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分成3个部分,其中2部分种植蜜源植物5,为蜜源植物区51、52;另一部分种植或放置寄主植物6,为寄主植物区61。蜜源植物区分布靠近网纹室长度方向的侧壁,寄主植物区位于2个蜜源植物区的中间。蜜源植物区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3-4,优选为1:3;寄主植物区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4-6,优选为1:6。
本发明中将寄主植物种植或放置在蜜源植物中间,方便大帛斑蝶去室外蜜源植物后,快速找到寄主植物产卵。中间可形成一条路,方便饲养人员对产有虫卵的寄主进行运输和更换。
2个蜜源植物区51、52的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土壤层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均分为3个部分的面积相等,每部分的大小为800cm×400cm(长×宽)。2部分蜜源植物区面积相同,寄主植物区的面积为蜜源植物区面积的一半,并且寄主植物区位于2个蜜源植物区的中间。
大帛斑蝶成虫蜜源植物5种植在蜜源植物区51、52上,为大帛斑蝶成虫提供和补充营养。
或者第二土壤层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分成2部分,其中一部分为蜜源植物区53,用于种植大帛斑蝶蜜源植物5、另一部分为寄主植物区62,用于种植或放置大帛斑蝶寄主植物6。蜜源植物区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3-4,优选为1:3;寄主植物区面积或放置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4-6,优选为1:6。
本发明中蜜源植物区的面积与寄主植物区的面积之比优选为2:1。蜜源植物区靠近网纹室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一侧种植蜜源植物,寄主植物区靠近网纹室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一侧种植或放置寄主植物。
蜜源植物选择株高为50-80cm的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成排种植,株距为10-30cm,优选株距为20cm;蜜源植物距离网纹室宽度方向两侧壁的距离为20-30cm。
大帛斑蝶成虫寄主植物6种植或摆放在寄主植物区上,用于大帛斑蝶成虫产卵以及作为卵孵化后的幼虫的食物。
寄主植物选择株高为50-80cm(优选为60cm)的爬森藤Parsonsia laevigata,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成排种植或摆放,株距为50-70cm,优选为60cm;寄主植物距离两侧的蜜源植物的距离为30-50cm。
本发明实施例中寄主植物选择盆栽的株高为50-80cm(优选为60cm)的爬森藤Parsonsia laevigata,每盆寄主植物相距为50-70cm,优选株距为60cm;寄主植物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成排摆放,相距为50-70cm。
株高为50-80cm的寄主植物爬森藤,分蘖较多,枝叶较嫩,适合大帛斑蝶蝴蝶产卵和初孵幼虫取食。
本发明中采用盆栽寄主植物爬森藤,利于收集大帛斑蝶虫卵,即在蝴蝶产完卵后可直接搬到恒温室中,然后换一盆新的寄主植物。一般情况下不在繁殖园内种植寄主植物,固定的寄主植物不好收集卵粒,所以寄主植物一般采用盆栽或其他容易搬动的形式。
寄主植物爬森藤的摆放数量可根据繁殖园内大帛斑蝶成虫数量进行确定,一般情况下一盆健壮的寄主植物可满足10-15头成虫进行产卵。
在具有较高高度的第二土壤层上种植蜜源植物和摆放盆栽寄主植物和人工蜜源,提供空旷的视野,利于成虫找到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与人工蜜源的位置,进而进行补充营养和产卵。
为了给养殖在繁殖园内的大帛斑蝶提供和补充更充足的营养,还可以在寄主植物区放置人工辅助蜜源7,辅助蜜源选择5-15%的蜂蜜水,优选为10%的蜂蜜水,为大帛斑蝶成虫进一步提供和补充营养。辅助蜜源放置在寄主植物区且靠近躲避植物一端。人工蜜源摆放在地面不利于蝴蝶搜寻到,摆在躲避场所植物前,较容易寻找到。
为了便于蝴蝶能够快速找到人工辅助蜜源,所以辅助蜜源需要摆放在一个较为显眼的位置,躲避场所植物前的位置是蝴蝶停歇后,较容易发现的区域,且人工蜜源前面摆放着寄主植物,也是其产完卵后,较易发现的区域。
蜂蜜水的浓度范围一般为5-15%范围内,浓度不宜过高,不然蝴蝶采蜜时会被蜂蜜水黏住,导致死亡;浓度也不宜过低,不然蝴蝶无法补充足够的营养。
为了更好的吸引大帛斑蝶觅食,将蜂蜜水喷施在深红色、球形人造花(塑料花、布料制作的花等)上,大帛斑蝶偏好红色,所选择的假花均为红色,模拟大帛斑蝶的蜜源植物,可吸引大帛斑蝶采集塑料花上的蜂蜜水,获取营养。如果直接将蜂蜜水倒入托盘内,蝴蝶很少到人工蜜源处补充营养。
一个托盘最好摆放一个大的半球形假花,假花的尺寸是按照托盘的直径决定的。大帛斑蝶较喜欢选择红色的花进行采蜜补充营养。因此,可以通过摆放其偏好颜色的假花,并喷洒蜂蜜水,以便在天然蜜源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人工蜜源补充营养。
辅助蜜源7放置在距离地面高度≥80cm的位置即可,本发明中辅助蜜源放置在支撑组件8上,支撑组件的高度≥80cm。辅助蜜源蜂蜜水盛放着边缘高度≤5cm(优选为3-4cm)的敞口容器(附图中未标示)中,蜂蜜水在敞口容器中的深度≥2cm。然后将深红色人造塑料花置于敞口容器内,并用蜂蜜水喷湿,即可。
蜂蜜水没过托盘底部2cm主要是考虑温度较高时,假花上的蜂蜜水会蒸发掉,所以会在托盘底部多留些蜂蜜水,假花会顺势将蜂蜜水再吸上去。2cm的标准,主要还是防止大帛斑蝶在采蜜时,过高的水位会使其翅膀湿润并无法展开,导致蝴蝶溺死;过低的水位,蜂蜜水的量跟不上其蒸发的量。
本发明的支撑组件除了使用支撑台、桌子之外,其他任何可以用于搁置物品的支架均适用于本发明。本发明支撑组件的高度≥80cm,与蜜源植物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的株高相一致,其目的是为了大帛斑蝶能够快速找到人工蜜源的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选用长方形桌子(长12cm,宽60cm,高80cm)作为放置人工辅助蜜源的支撑台,在桌子上摆放直径为30cm,高为5cm的圆形托盘4-6个,接着将10%的蜂蜜水倒入托盘中,蜂蜜水的深度≥2cm,然后将直径为25cm,高为20cm的深红色人造塑料花置于托盘中,并用10%的蜂蜜水喷湿,即可。
本发明盛放蜂蜜水的容器除了选用托盘之外,其他敞口容器均适用于本发明。托盘选择边缘高度≤5cm(优选为3-4cm)的盘子,搁置在托盘4-6个。托盘的边缘较矮,一般为3-4cm,即使蝴蝶停在托盘内,也不至于能把蝴蝶溺死;托盘摆放的个数,没有特定的要求,蝴蝶多的时候,就多摆放几个,少的时候较少摆放几个。蜂蜜水在容器内的深度高于2cm小于5cm,其目的主要是防止蝴蝶成虫直接在托盘内采蜜时被蜂蜜水淹死。深度的确定,是根据大帛斑蝶不会被水淹没到翅即可。
浇灌系统包括为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提供水源的滴灌装置、为蜜源植物补充水分的喷灌装置。滴灌系统用于在繁殖装置内的温度高于大帛斑蝶生长、繁殖最适宜温度时,向繁殖装置内部的栖息植物、躲避植物洒水,为繁殖装置内部降温,同时也为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补充水分。喷灌系统用于给繁殖装置内部的蜜源植物洒水,为蜜源植物补充水分。
由于大帛斑蝶最适宜的温度在22-32℃范围内,当繁殖装置内的温度高于36℃时,打开滴灌系统,给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进行浇灌,降低繁殖装置内部的气温,为大帛斑蝶成虫提供一个躲避高温的场所;一般在一天需要给繁殖园浇水6-10次。
滴灌系统由旋转喷头13、喷头杆10、水管、阀门、水泵组成(水管、阀门、水泵在附图中为标示)。喷头杆的两端固定网纹室的钢架的顶端,喷头杆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固定,与地基的宽度方向相平行,位于栖息植物、躲避植物的上方,垂直固定在所述栖息植物、躲避植物的正上方;喷头杆的下端均匀安装多个旋转喷头,相邻两个喷头之间间隔40-50cm,优选为50cm,以便能够给所有栖息植物或躲避植物喷上水分;喷头杆的两端分别与至少2根水管的上端连接,水管的下端与水池或其他水源相连接,在水管与水池或其他水源连接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水泵,用于将水泵至高处的喷头杆处。阀门可以设置在泵与喷头杆之间的任意位置,本发明中以操作人员方便开启的位置为宜。滴灌装置的喷头、水管、阀门、水泵在附图中未标示。
喷灌系统由水管、喷淋管、旋转式喷头和阀门组成(喷灌系统在附图中未标示),固定安装在第二土壤层的上部。水管设置在第二土壤层上部,并与多个喷淋管连接,喷淋管高于蜜源植物,喷淋管的端部设置旋转式喷头;在喷淋管与水管连接之间设置有阀门。喷灌系统在附图中未标示。
在蜜源植物区喷淋管的高度高于蜜源植物30cm,以便能够给所有蜜源植物补充水分。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左右两侧种植蜜源植物的蜜源植物区的中间各安装一喷灌系统。,
滴灌系统的确可以降低繁殖园的温度,但由于在热带地区,水分蒸发量较快,而且也不可能12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喷水作业,这样容易打湿蝴蝶翅膀,使其翅膀受到机械损伤,无法飞行,即会很快出现死亡,降低存活率。
躲避场所植物可以通过滴灌系统喷水作业、栖息乔木的树荫、较高土壤层的阴影,使得躲避植物树冠下的温度低于空气温度的恒定的一个小环境,维持温度低于空气温度的小环境,为大帛斑蝶提供一个躲避高温的场所。
滴灌系统和喷灌系统主要是给各种植物提供水源,保持植物处于常绿状态,在浇水的同时也可降低繁殖园的温度。
躲避场所植物主要是,供大帛斑蝶躲避高温所用。
本发明的浇灌系统可以是现有已知的任何形式的为植物浇水的设备,只要能为植物浇水、洒水,提供水源的浇灌系统的任何已知设备均适用于本发明。其他任何现有、已知的能够为植物进行浇水,均适用于本发明。
实施例1
1、繁殖园地基选择
选择环境温度22-36℃、湿度为30-70%、通风、日照时间年平均达到2200-3000h,土壤肥沃,适宜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生长的环境建造繁殖园,繁殖园的面积为(1600×1200cm2);
2、地基处理
将繁殖园的地基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分成两部分,即第一土壤层、第二土壤层),第一土壤层与第二土壤层的面积之比为1:1(如图1、2);
用挖掘机将第一土壤层的表面土层挖掘后铺设在第二土壤层的表面,使得第二土壤层的表面高于第一土壤层表面80-100cm,优选为90cm。
3、搭建网纹室
在地基1的四周用锄头往外挖出深60-80cm,宽40cm的深沟,并用混凝土浇筑,然后在混凝土外围撒上生石灰粉,防止鼠类、蜘蛛、蚂蚁等对蝴蝶有害的动物、昆虫进入繁殖园,对蝴蝶成虫造成伤害;
在地基的四周固定安装长方体型钢架,钢架的长、宽与地基的长、宽相匹配,钢架的高度≥400cm;在长方体型钢架的顶部固定安装用钢材制成的圆拱形的拱顶21,拱顶21的长、宽与钢架的长、宽相匹配,高度为200cm。拱顶与长方形钢架固定连接;
用孔径为30-60目的防虫网将拱顶和钢架完全覆盖,在地基四周将垂下的防虫网压盖严实,形成具有内部空腔,与外界隔离的网纹室2,用于大帛斑蝶成虫生长和繁殖相对独立的空间;
在地基1的外围用锄头往外挖出深60-80cm,宽40cm的深沟,并用混凝土浇筑,然后在混凝土外围撒上生石灰粉,防止鼠类、蜘蛛、蚂蚁等对蝴蝶有害的动物、昆虫进入繁殖园,对蝴蝶成虫造成伤害。
4、种植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
在繁殖园内的第一土壤层上种植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第二土壤层上种植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如图1所示,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的种植面积与繁殖园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2;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的种植面积与繁殖园的地基面积之比为1:2;
栖息植物、躲避植物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种植;栖息植物3种植在第一土壤层的一端,靠近网纹室且远离封闭门的一端,栖息植物种植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4;躲避植物4种植在第一土壤层的另一端,即在第一土壤层靠近第二土壤层的一端,躲避植物的种植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4;栖息植物种植面积与躲避植物种植面积之比为1:1;
栖息植物距离网纹室壁的距离为100cm,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种植成一排,株距为120cm,沿着地基长度方向栽种8-10棵栖息植物吴茱萸、牛心番荔枝或垂叶榕;躲避植物距离网纹室长度方向的两侧壁的距离为10cm,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成排种植小乔木朴树Celtis sinensis、灌木长叶水麻Debregeasia longifolis、刺鼠李Rhamnus dumetorum,株距为100cm;躲避植物与栖息植物之间间隔100cm;
第二土壤层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分成3个部分,其中2部分种植蜜源植物5,为蜜源植物区51、52;另一部分种植或放置寄主植物6,为寄主植物区61。蜜源植物区分布靠近网纹室长度方向的侧壁,寄主植物区位于2个蜜源植物区的中间。蜜源植物区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3;寄主植物区面积或放置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6,如图1、2。
蜜源植物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种植;寄主植物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摆放,摆放在蜜源植物的中间;蜜源植物区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3,寄主植物区面积或放置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6,蜜源植物的种植面积与寄主植物的种植或摆放面积之比为2:1。蜜源植物种植在繁殖园沿长度方向,中间种植或摆放寄主植物;
蜜源植物选择株高为50-80cm的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成排种植,株距为20cm;蜜源植物距离网纹室宽度方向两侧壁的距离为20-30cm;寄主植物选择株高为50-80cm的盆栽爬森藤Parsonsia laevigata,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成排摆放,相邻两盆爬森藤间的距离为50-70cm;寄主植物距离两侧的蜜源植物的距离为30-50cm。
5、放置辅助蜜源
在寄主植物摆放区的后端,靠近躲避植物的一端放置人工辅助蜜源即10%的蜂蜜水,蜂蜜水盛放在敞口容器内,蜂蜜水在敞口容器中的深度≥2cm,且在容器内固定放置喷施了蜂蜜水的深红色人造花,为大帛斑蝶提供或补充营养;
敞口容器选择直径为30cm,高为5cm的圆形托盘,放置在高度为80cm桌子(长12cm,宽60cm)上,4-6个托盘均匀放置在桌面上,接着将10%的蜂蜜水倒入托盘中,蜂蜜水的深度≥2cm,然后将直径为25cm,高为20cm的深红色人造塑料花置于托盘中,并用10%的蜂蜜水喷湿。
6、设置封闭门
在网纹室的远离第一土壤层,靠近第二土壤层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与寄主植物摆放区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突出于网纹室的封闭门10,即在网纹室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封闭门为缓冲推拉门,利用钢材架设一个突出网纹室150cm,高200cm,宽300cm的缓冲推拉门,既方便饲养人员进出,也防止蝴蝶成虫逃逸,在其逃逸时,有一个缓冲的隔间,可以重新将蝴蝶成虫捕捉回繁殖园内。
7、铺设浇灌系统
在栖息植物、躲避植物的正上方,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将下表面均匀安装有多个旋转喷头的喷头杆的两端固定在网纹室的钢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喷头杆两头分别于水管相连接,水管的下端与水池或其他水源相连接,在水管与水池或其他水源连接的中间位置上设置将水泵送至位于高处的喷头杆处的水泵;阀门设置在与喷头杆连接的水管上;
将水管铺设在第二土壤层的在蜜源植物区,水管上固定连接多根喷淋管,喷淋管的端部设置旋转喷头;在喷淋管与水管连接之间设置有阀门,水管与水池或其他水源相连接。
实施例2
步骤2中,除了第一壤层与第二土壤层的面积之比为1:3(如图4、5),第二土壤层比第一土壤层高100cm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步骤4中,除了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的种植面积与繁殖园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4;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的种植面积与繁殖园的地基面积之比为3:4;栖息植物种植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8;躲避植物的种植面积与地基的面积之比为1:8;蜜源植物区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3:8,寄主植物区面积或放置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3:8;蜜源植物种植区面积与寄主植物种植区面积之比为1:1;蜜源植物、寄主植物的种植与实施例1不同,相应的喷灌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之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中蜜源植物、寄主植物的种植具体如下:
第二土壤层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分成2部分,其中一部分为蜜源植物区53,用于种植大帛斑蝶蜜源植物5、另一部分为寄主植物区62,用于种植或放置大帛斑蝶寄主植物6。蜜源植物区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3;寄主植物区面积或放置面积与地基面积之比为1:6,如图4、5。
本发明实施例中蜜源植物区的面积是寄主植物区面积的1倍。蜜源植物区靠近网纹室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一侧种植蜜源植物,寄主植物区靠近网纹室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沿着地基的长度方向一侧种植或放置寄主植物。
蜜源植物沿着地基长度方向的一侧种植,沿着地基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摆放寄主植物;喷灌系统相应的沿着一侧安装。
试验例
1、存活率试验
将当天初羽化的大帛斑蝶成虫分10批次饲养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1建造的大帛斑蝶繁殖园内,每批次成虫数量如表1所示。每天观察成虫取食和飞行情况,并在15日龄时,查看并记录存活的成虫数量,以此计算15日龄成虫存活率,其15日龄成虫的平均存活率在80%以上(如表1)。
表1 释放于繁殖园内大帛斑蝶成虫存活率
由表1的试验结果可知,在15日龄内存活的成虫,其取食频率较高,活跃性较高,虫体比较健壮。采用本发明的繁殖装置饲养的大帛斑蝶,其成虫存活率为81.2±2.1%,高于80%,提高了大帛斑蝶的种群数量,为市场提供大帛斑蝶来源奠定基础。
2、成虫交配试验、卵孵化试验
将人工饲养当天羽化的大帛斑蝶成虫180头(雌:雄=1:2),分6批次饲养于本发明实施例1建造的大帛斑蝶繁殖园内,每批次雌成虫数量为10头,雄成虫数量为20头,每天观察成虫交配行为,将完成交尾并成功分离的雌成虫记为成功交配,将完成交配的雌成虫置于另一与本发明相同的繁殖园内,让其产卵,直至雌成虫全部死亡。每天记录附着在爬森藤叶片上的虫卵数量,同时将当天附着有卵粒的爬森藤整株用100目尼龙网网袋(深60cm,袋口直径为30cm)套住,并搬进27±1℃恒温培养室中,让卵孵化,每天记录初孵幼虫数量,以此计算孵化率。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释放于繁殖园内的大帛斑蝶成虫繁殖力
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的大帛斑蝶繁殖园饲养的大帛斑蝶,其成虫平均交配成功率为81.7±4.8%,高于80%;雌虫的平均产卵量为269.3±9.9粒,每雌产卵量稳定在260粒左右;平均卵孵化率为85.9±1.9%,卵孵化率稳定在80%左右。
本发明的大帛斑蝶繁殖装置为大帛斑蝶成虫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蝴蝶的生长发育良好,通过在繁殖装置内合理分布种植栖息乔木、躲避场所植物、蜜源植物以及摆放盆栽寄主植物和人工蜜源,从而使得成虫存活、交配和繁殖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利用本发明建造的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进行规模化养殖大帛斑蝶,能够保证市场上大帛斑蝶虫源数量的供应。

Claims (9)

1.一种大帛班蝶成虫繁殖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地基;
网纹室,固定安装在地基上部,内部具有空腔,与外界隔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栖息植物,用于制造地面太阳光斑,提供大帛斑蝶成虫栖息、等待停驻点和躲避阳光直射;
躲避植物,为大帛斑蝶提供躲避高温和休息的停歇场所;
蜜源植物,供大帛斑蝶成虫采蜜,补充蝴蝶生长的营养,其中所述蜜源植物选择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马利筋(Asclepias curassavica)、马缨丹(Lantana camara)或同心结(Parsonsia laevigata)中一种或多种;
寄主植物,为大帛斑蝶成虫产卵提供场所以及为大帛斑蝶卵孵化后的幼虫提供食物;
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栽种在地基上,位于网纹室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繁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地基上的土壤分成第一土壤层和第二土壤层两部分,其中所述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种植于第一土壤层;蜜源植物种植于第二土壤层、寄主植物种植或摆放于第二土壤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繁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栖息植物的植株高为300-400c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繁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躲避植物的植株高为100-200cm。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繁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寄主植物选择爬森藤(Parsonsialaevigata)、海南同心结(Parsonsia alboflavescens)、南山藤(Dregea volubilis)或娃儿藤(Tylophora ovata)中一种或多种。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繁殖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为大帛斑蝶成虫提供补充营养的人工辅助蜜源。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繁殖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浇灌系统,用于为种植在地基上的所述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浇水,同时降低繁殖装置内的温度,避免大帛斑蝶被高温灼伤。
8.一种大帛斑蝶繁殖装置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地基
选择环境温度22-36℃、湿度为30-70%、通风、日照时间年平均达到2200-3000h,土壤肥沃,适宜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生长的长方形土地作为繁殖装置的地基;
2)地基处理
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将地基分成两部分,其中,第一土壤层与第二土壤层的面积之比为1:1-3;
3)搭建网纹室
3A)在地基的四周固定安装长方体型钢架,钢架的长、宽与地基的长、宽相匹配,钢架的高度≥400cm;
3B)用孔径为30-60目的防虫网将钢架完全覆盖,在地基四周将垂下的防虫网压盖严实,形成具有内部空腔,与外界隔离的网纹室,用于大帛斑蝶成虫生长和繁殖相对独立的空间;
4)种植栖息植物、躲避植物、蜜源植物、寄主植物
在第一土壤层上种植栖息植物和躲避植物;第二土壤层上种植蜜源植物、种植或摆放寄主植物;
5)放置辅助蜜源
在寄主植物摆放区且靠近躲避植物的一端放置蜂蜜水,作为大帛斑蝶的辅助蜜源;
6)铺设浇灌系统
6A)在栖息植物、躲避植物的正上方,沿着地基的宽度方向,将下表面均匀安装有多个旋转喷头的喷头杆的两端固定在网纹室的钢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喷头杆两头分别于水管相连接,水管的下端与水池或其他水源相连接,在水管与水池或其他水源连接的中间位置上设置将水泵送至位于高处的喷头杆处的水泵;阀门设置在与喷头杆连接的水管上;
6B)将水管铺设在第二土壤层的在蜜源植物区,水管上固定连接多根喷淋管,喷淋管的端部设置旋转喷头;在喷淋管与水管连接之间设置有阀门,水管与水池或其他水源相连接。
9.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的方法,其特征是利用如权利要求1-7任意所述繁殖装置饲养初羽化的大帛斑蝶,繁殖大帛斑蝶成虫。
CN201510577657.9A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其制备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方法 Active CN1061722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77657.9A CN106172239B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其制备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77657.9A CN106172239B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其制备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72239A CN106172239A (zh) 2016-12-07
CN106172239B true CN106172239B (zh) 2019-01-04

Family

ID=57453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77657.9A Active CN106172239B (zh) 2015-09-11 2015-09-11 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其制备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722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46876A1 (en) * 2019-06-06 2020-12-10 Protix B.V. Insect drinking water supply
NL2023340B1 (en) * 2019-06-06 2021-01-25 Protix Bv Insect drinking water supply
CN110419508A (zh) * 2019-09-03 2019-11-08 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集约式蝴蝶养殖房
CN111670865B (zh) * 2020-06-16 2022-03-08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一种蝴蝶生态园的构建方法
CN113491258A (zh) * 2021-06-22 2021-10-12 重庆师范大学 一种人工构建的蝴蝶婚飞室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47C (zh) * 1990-06-08 1993-03-24 首都钢铁公司 马蔸铃凤蝶人工饲养方法
CN100563432C (zh) * 2007-03-21 2009-12-0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凤蝶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方法
CN100548117C (zh) * 2007-03-21 2009-10-1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粉蝶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方法
CN201025828Y (zh) * 2007-05-17 2008-02-27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人工饲养蝴蝶幼虫的装置
CN101803587B (zh) * 2009-02-17 2012-05-23 北京七彩蝶创意文化有限公司 枯叶蛱蝶在北方地区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方法
CN103975903B (zh) * 2014-06-03 2015-12-30 周利平 一种蝶科灰蝶的饲养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72239A (zh) 2016-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72239B (zh) 一种大帛斑蝶成虫繁殖装置、其制备方法及大帛斑蝶的繁殖方法
CN103168751B (zh) 一种扩繁烟蚜茧蜂的方法
CN103461038B (zh) 一种有机茶园茶树幼苗期病虫草无害化管理方法
CN104303939A (zh) 生态梨的种植方法
CN102415357A (zh) 金蝉仿野生养殖方法
CN104585135A (zh) 北方地区烟蚜茧蜂越冬繁育方法
CN103999672A (zh) 一种无公害种植铁皮石斛的方法
CN102450152A (zh) 西瓜的培育技术
CN103155906A (zh) 食蚜瘿蚊批量繁殖工艺及应用技术
CN103518596B (zh) 郁金香反季节栽培技术
CN104663582A (zh) 一种蚂蚱人工养殖方法
CN205727286U (zh) 适宜铁皮石斛用的育苗床
CN106508794A (zh) 一种蟾蜍早繁育高产立体化工厂养殖方法及应用
CN102715135B (zh) 柞蚕小蚕的饲育方法
CN104303788B (zh) 一种甘蔗实生苗漂浮假植方法
CN106689066A (zh) 一种快速繁殖烟蚜茧蜂的方法
CN102550492B (zh) 一种莲草直胸跳甲的人工大规模饲养方法
CN106804531B (zh) 黄缘闭壳龟从亲龟孵化到成龟的综合养殖方法
CN104718968A (zh) 掌叶覆盆子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06900538A (zh) 一种利用苍蝇进行洋葱制种的方法
CN106359257A (zh) 一种土鸡的仿野生有机养殖方法
CN113100002A (zh) 一种大豆-豆丹一年三季种养模式
CN101268774A (zh) 蟾蜍捕虫装置
CN102860213B (zh) 一种温室大棚上花下鱼立体养殖方法
CN104041462A (zh) 一种调控斯氏侧沟茧蜂滞育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