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3786A - 系统 - Google Patents

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3786A
CN107533786A CN201680023772.4A CN201680023772A CN107533786A CN 107533786 A CN107533786 A CN 107533786A CN 201680023772 A CN201680023772 A CN 201680023772A CN 107533786 A CN107533786 A CN 1075337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monoxide
detection
information
detector
f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37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幡弘道
万本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chi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chi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chiki Corp filed Critical Hochi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3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37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59Transmissivity
    • G01N21/61Non-dispersive gas analys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01N21/53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7/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 G01N27/26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electrochemical, or magnetic means by investigating electrochemical variables; by using electrolysis or electrophoresis
    • G01N27/416Systems
    • G01N27/4162Systems investig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gases, by the influence exerted on ionic conductivity in a liquid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by using a detection device for specific gases, e.g. combustion products, produced by the fir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9/00Checking or monitoring of signalling or alarm systems; 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e.g.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peration
    • G08B29/18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 G08B29/185Signal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or preventing false alarms or for enhanc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 G08B29/188Data fusion; cooperative systems, e.g. voting among different detector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03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 G08B17/107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 light emitting and receiv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light-scattering due to smok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1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responsive to undesired emission of substances, e.g. pollution alarms
    • G08B21/14Toxic gas alar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Fire Alarms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检测器1,包括一烟雾感测器15、一氧化碳感测器16、一取得单元275、及一判断单元276。烟雾感测器15检测监测区域中的烟雾浓度。一氧化碳感测器16检测监测区域中一氧化碳气体的浓度。取得单元275是根据该烟雾感测器15或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为该烟雾感测器15和一氧化碳感测器16其中至少一者的检测值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判断单元276是根据该烟雾感测器15的检测值、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经由该取得单元275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及一判断阀值来判断在监测区域是否发生异常。

Description

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关于一种系统。
背景技术
习见有一种用于检测监视区域的火灾发生的火灾检测器,其具有一火灾传感器,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的烟雾浓度或温度,和一判断单元,在火灾传感器的检测值超过预定阀值的情况下,将火灾传感器的检测值与预定阀值进行比较,并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
在经常发生在火灾初始阶段的烟熏火中,然而,如果是发生相对少量烟雾的火灾,则在常规检测烟雾的烟雾型火灾检测器中,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火灾传感器的检测值超过预定阀值,因此可能会延迟火灾发生的检测。
因此,为了及时检测火灾发生,已经提出组合式火灾检测器,用于根据监视区域中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校正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然后使用校正值检测监视区域中的火灾发生(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这种组合式火灾检测器具有一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的烟雾浓度的烟雾感测器,一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气体传感器、及一用以判断监视区域中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单元。然后,例如,当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大于或等于预定值时,该判断单元通过将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乘以常数来校正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以增加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并且在校正后的检测值超过预定阀值时,判断监视区域已经发生火灾。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WO2011/089789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在专利文件1的火灾检测器中,在发生相对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产生的火灾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使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变为预定值或更高。因此,不容易及时更正及增加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
此外,在专利文件1的火灾检测器中,在上述烟熏火中,虽然在发生产生极少量的烟雾、但产生相当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的火灾时,使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成为预定或更高需要相对较短的时间,但是由于作为校正目标的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非常小,因此经过校正后难以校正及大幅度地增加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
因此,就组合型火灾检测器而言,还有一些空间可以改进在监视区域内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等异常情况。
有鉴于上述课题,因此提出本发明,其目的在提供一种可以及时、可靠检测监视区域发生异常的检测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实现上述目的,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包括:一第一信息取得装置,用以取得在监视区域中指示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一信息;一第二信息取得装置,用以取得在监视区域中指示不同于第一物理量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二信息;以及一判断装置,是根据第一信息指示的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第二信息指示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与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和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对应的第一系数、以及第一阈值,来判断监视区域中是否发生异常。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包括:一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的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作为第一物理量;一第二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不同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作为第二物理量,其中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第一检测装置的一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第二检测装置的一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包括:一取得装置,是根据该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以取得用作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其中至少一者的第一系数,其中该判断装置根据该取得装置所取得的第一系数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中第一系数是按照第一个检测标题物质的浓度范围逐步定义,该取得装置是指定与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对应的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范围,取得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的指定范围对应的第一系数。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系统,其中该第一系数包括与第一类火灾相关的系数和不同于第一类火灾的第二类火灾相关的系数,该系统包括一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温度的,与一取得装置,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取得与第一类火灾相关的系数或与第二类火灾相关的系数。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中第一种类型的火是火焰火,第二种类型的火是烟熏火,且该取得装置是根据比较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和第二阀值的结果,取得一与第一种类型的火相关或与第二种类型的火相关的系数。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系数,是与所述关系信息中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比率相对应,其是指示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关系信息为指定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之间的多个对应关系的信息,且所述第一系数是根据一所述数个对应关系的预定定义对应关系而计算。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2至8任一所述的系统,其中该判断装置是计算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和第一系数的乘积之和与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并且根据比较计算总和与第一阈值的结果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又包括:一第三检测装置,用以检测与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检测的物理量不同的物理量,其中该判断装置根据第一至第三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第一系数、第三系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物理量对应的第二系数、以及第一阈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包括: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该监视区域中的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作为第一物理量;第二检测装置,用以检测该监视区域中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不同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作为第二物理量;以及一保持装置,在预定情况下,保持一过去的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一预定值作为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其中至少一项的检测值作为一保持值,其中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并且在预定情况下,该判断装置将保持装置保持的保持值作为由第一信息指示的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或由第二信息所指示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中第一检测装置是一种气体传感器,用以检测一氧化碳的浓度作为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第二检测装置是一种烟雾感测器,用以检测烟雾的浓度作为第二检测目标物质,保持装置保持保持值作为所述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该第一检测装置是一气体传感器,用以检测一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检测目标物质,该第二检测装置是一烟雾感测器,用以检测烟雾浓度作为第二检测目标物质,该保持装置是保持保持值作为气体传感器的一检测值。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系统,其中如果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在检测到比预定浓度高的预定浓度之后,检测到比预定浓度低的浓度,该保持装置被判断为预定情况并根据预定浓度保持该保持值。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经过在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到比预定浓度高的浓度后,然后检测到比预定浓度低的浓度,直到再次检测到比预定浓度高的浓度的一段时间,该保持装置持续在预定情况下维持该保持值。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该保持装置在预定情况下,持续对该保持值保持一段预定的时间。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该系统是一接收器,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由一第一检测器取得第一信息,该第一检测器具有用以检测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一检测装置。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由一第二检测器取得第二信息,该第二检测器具有用以检测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二检测装置。该第二检测装置与该第一检测器不同。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该系统为一检测器,包括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该第一取得装置是取得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第二取得装置则是通过将多个检测器连接到一接收器而设置在防灾系统中的其他检测器的第二检测装置,并且取得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用以检测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即为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中该接收器中继在数个检测器之间进行的通信,该第二取得装置通过该接收器由另一检测器取得第二信息。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7或所述的系统,其中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第一物理量(如烟雾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或温度任一项的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一信息,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二信息,其是烟雾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或温度其中任一项的物理量,而且与第一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的物理量不同,该判断装置是判断发生火灾是否是异常。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即权利要求17至19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包括:一第三信息取得装置,用以取得指示监视区域中温度的检测值的第三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烟雾浓度检测值的第一信息,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值的第二信息,以及该判断单元,是根据第一信息指示的烟雾浓度的检测值、第二信息指示的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值、第三信息指示的温度检测值、由第三信息指示的与该温度检测值对应第二系数、以及第一阈值,来判断该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
[发明优点〕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由于与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和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关系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不论第一物质所指示的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大小和第二信息所指示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大小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中火灾的发生。因此,即使发生只有相对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产生的火灾,第一系数也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不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或者,与烟熏火一样,即使发生有相对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但只有极少量烟雾的火灾,举例而言,由于与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关系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无论烟雾浓度如何,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由于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关系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由于第一系数是根据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而取得,而且获得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由于第一系数是根据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范围逐步定义而取得,而且所取得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可以吸收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误差,而且适用于监视区域环境的第一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由于与监视区域发生的火灾类型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取得,该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由于与监视区域发生的火焰火或烟熏火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取得,适用于在监视区域发生的火焰火或烟熏火的第一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由于彼此相关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比率与第一系数相对应,例如,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可以经由将第一转移系数乘以第一系数而转换成一个与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对应的值,因此可以根据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的标准判断是否发生异常,而及时、可靠地检测异常状况的发生。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由于该第一系数是根据数个对应关系的预定义的一个对应关系来计算,因此选择适合数据用于监视区域中是否发生异常状况的判断,例如根据实验等,可以防止取得不适合的系数作为第一系数,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由于可以根据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与第一系数的乘积总以及根据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的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据此,即使发生有相对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的火灾,由于可以根据上述总和是否大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和烟雾浓度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不论一氧化碳气体的浓度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或者,与烟熏火一样,即使在发生具有相对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但极少量的烟雾的火灾的情况下,举例而言,由于经过将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和第一系数的乘积加到烟雾浓度可以使该总和大于烟雾浓度,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由于与第三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对应的第二系数、由第三检测装置检测的物理量、以及上述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不论第一至第三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为何,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由于在预定情况下,一保持装置所保持的保持值被认为是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据此,例如在预定情况下,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或烟雾浓度由于风等的外部因素而降低的情况,可以利用一保持值而不是由于外部因素而降低的检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因此,可以消除任何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影响,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由于可以保持保持值作为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所以在预定情况下,例如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由于风等外部因素而有相对较大的改变时,可以使用保持值代替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状况,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系统,藉由根据一预定浓度保持一保持值作为判断预定情况的标准,有可能保持适合判断异常状况是否存在的值作为保持值,因此可以消除任何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影响,而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由于保持值在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浓度低于预定浓度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并且在预定情况下,例如在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受到风等之外部因素影响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利用一保持值而不是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检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因此可以消除任何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影响,而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之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系统,由于一保持值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并且在预定情况下,例如由于风等外部因素,使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受到影响,可以利用一保持值而不是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检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因此可以消除任何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影响,而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之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系统,由于可以从具有第一检测装置的第一检测器和具有第二检测装置的第二检测器分别取得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可以取得适当反映第一物理量和第二物理量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之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由于可以取得该检测器的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取得另一检测器的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经由在适于检测异常发生的地方单独提供本检测器和另一检测器而适当地反映第一物理量和第二物理量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以检测异常状况的发生,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之异常状况。另外,由于不需要向本检测器提供第二检测器,因此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提供价格较低的传感器。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第二信息可以通过一中继数个检测器之间进行的通信的接收器从另一个检测器取得,经由防止第二数据由于通信故障等而禁止取得,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异常状况的发生。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由于可以在监测区域中判断火灾的存在情况下反映与监测区域状态相关的适当的物理量(例如:烟雾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或温度),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火灾等异常状况。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系统,因为可以第一系数和第二系数反映出是否一监测区域存在火灾,不论烟雾感测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大小为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中发生的火灾等异常状况。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检测器的外观示意图。图1(a)是一显示从下侧观察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检测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b)是该检测器的侧视图。图1(c)是由下侧观察该检测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2]图2是图1(c)中沿着A-A的剖视图。。
[图3]图3是检测电路的方块图。
[图4]图4是显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指定信息的示意图。
[图5]图5是显示有关火灾检测处理的流程图。
[图6]图6是于一判断单元进行的运算处理的示意图。
[图7]图7是显示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及经过时间的实验结果示意图。
[图8]图8是显示各时间的多重计算值的示意图。
[图9]图9是关系信息的示意图。
[图10]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检测器的外观示意图。图10(a)是一显示从下侧观察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检测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b)是该检测器的侧视图。图10(c)是由下侧观察该检测器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1]图11是图10(c)中沿着B-B的剖视图。
[图12]图12是检测电路的方块图。
[图13]图13是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的示意图。
[图14]图14是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的示意图。
[图15]图15是显示火灾检测乡相关的流程图。
[图16]图16是于一判断单元进行运算处理的示意图。
[图17]图17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检测电路的方块图。
[图18]图18是显示火灾检测乡相关的流程图。
[图19]图19是显示各种类型的数据的示意图。图19(a)是显示各时间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示意图。图19(b)是显示各时间的多重计算值的示意图。
[图20]图20是于一判断单元进行运算处理的示意图。
[图21]图21是一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检测电路的方块图。
[图22]图22是显示火灾检测乡相关的流程图。
[图23]图23是于该判断单元进行运算处理的示意图。
[图24]图24是显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一防灾系统的方块图。
[图25]图25是显示设备-指定信息的示意图。
[图26]图26是由第一检测器进行的火灾检测处理流程图。
[图27]图27是由第二检测器进行的火灾检测处理流程图。
[图28]图28是由一接收器进行的火灾检测处理流程图。
[图29]图29是显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一防灾系统的方块图。
[图30]图30是显示设备-指定信息的示意图。
[图31]图31是由一接收器进行的火灾检测处理流程图。
[图32]图32是显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一防灾系统的方块图。
[图33]图33是由第一检测器进行的火灾检测处理流程图。
[图34]图34是继电器处理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检测器
1A检测器
1B检测器
1C检测器
2检测电路
2A检测电路
2B检测电路
2C检测电路
3第一检测器
4第二检测器
5接收器
6第一检测器
7第二检测器
8接收器
9A第一检测器
9B接收器
11外盖
12下盖
13底座
14烟雾感测单元
15烟雾感测器
16一氧化碳感测器
17电路板
17A电路板
21反极性连接电路
22噪音吸收电路
23恒压电路
24收光放大电路
25放大电路
26警报启动电路
27处理电路
27A处理电路
27B处理电路
27C处理电路
30温度传感器
30A外部温度传感器
30B内部温度传感器
31烟雾检测单元
32储存单元
33控制单元
41烟雾检测单元
42一氧化碳检测单元
43储存单元
44控制单元
51操作单元
52显示单元
53声音单元
54储存单元
55控制单元
61温度检测单元
62控制单元
71温度检测单元
72控制单元
81储存单元
82控制单元
91储存单元
92控制单元
91B控制单元
111烟入口
112开孔
113警报启动指示灯
141烟雾感测单元主体
142烟雾感测单元盖
143防虫网罩
144迷宫
145腔室
151发光单元
152收光单元
153发光电路
154收光电路
271模拟/数字转换单元
271A模拟/数字转换单元
272模拟/数字转换单元
273储存单元
273A储存单元
274B保持单元
275取得单元
275A取得单元
276判断单元
276A判断单元
276B判断单元
276C判断单元
300防灾系统
301放大电路
331信息取得单元
332判断单元
333通信控制单元
441信息取得单元
442判断单元
443通信控制单元
511复原键
551通信控制单元
552信息取得单元
553系数取得单元
554判断单元
600防灾系统
611外部温度检测单元
612内部温度检测单元
621信息取得单元
622判断单元
623通信控制单元
711外部温度检测单元
712内部温度检测单元
721信息取得单元
722判断单元
723通信控制单元
821通信控制单元
822信息取得单元
823系数取得单元
824判断单元
900防灾系统
921信息取得单元
922系数取得单元
923判断单元
911B通信控制单元
B1烟雾校正
B2一氧化碳校正
B3温度校正
B4一氧化碳校正
B11烟雾校正
B12一氧化碳校正
B13温度校正
B14一氧化碳校正
Da数据
DC数据转换
DC11数据转换
E1烟雾检测信号
E2一氧化碳检测信号
E3外部温度感测信号
E4内部温度感测信号
L1线段
L2线段
L11线段
L12线段
L13线段
L14线段
L100通信线
P1点
P2点
P3点
t1时间
t2时间
t11时间
t12时间
t13时间
t21时间
t22时间
t23时间
t24时间
td1检测开始时间
td2检测开始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系统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应注意,本发明不受相应实施例的限制。
[各实施例的基本概念〕
首先,说明各实施例的基本概念。根据第一物理量和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对应于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和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之间关系的第一系数、及一预定阀值,该些实施例是与一用以判断一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的系统相关。
在此,「监视区域」是指由系统监视的区域,例如包括房间、走廊、建筑物的楼梯等的概念。「发生异常」是指发生了与正常状态不同的状况,例如包括火灾发生、有毒气体的发生等的概念。此外,「有毒气体」是对生物有毒的气体,例如包括一氧化碳等的概念。此外,「系统」,例如,具有一检测器或一接收器等,是用于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另外,「检测器」是一用以检测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状况的装置,其是包含,例如,烟雾检测器、气体检测器、热检测器或组合型等的检测器的概念。又,「接收器」是一用以接收各种信号的装置,并且发布监视区域中发生异常状况。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例是一根据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一氧化碳感测器的检测值、第一系数、及判断阀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的实施例。
(构造)
首先,根据第一实施例说明该检测器的构造。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显示检测器的外观示意图。图1(a)是显示由下侧安装至天花板上的检测器状态的立体图。图1(b)是该检测器的侧视图。图1(c)由下侧安装至天花板上的检测器状态的仰视图。应注意,虽然图1(c)实际上看不到烟雾感测器15和一氧化碳感测器16,但是为了便于描述,将它们以虚线示出(也适用于以下图10(c))。图2是图1(c)中A-A的剖视图。
图1和图2所示的检测器1是用于检测监视区域中的火灾发生的装置,检测器1是用于检测火灾发生的装置,例如作为异常,并且与接收器连接(图未示)。
如图1和图2所示,检测器1具有一外盖11、一下盖12、一底座13、一烟雾感测单元14、一烟雾感测器15、资一氧化碳感测器16、及一电路板17。
(构造–外盖)
外盖11是一壳体装置,用以容纳烟雾感测单元14和电路板17,并且包含一容纳电路板17的圆柱形部分和一形成为从圆柱形部分突出的圆顶形部分,其是容纳烟雾感测单元14。外盖11是由树脂成型一体形成。在外盖11中,因此形成了一烟入口111、一开孔112、及一警示启动指示灯113。
烟入口111是将烟雾吸入下述烟雾感测单元14的腔室145内部的一个开口。数个烟入口111定期形成在外盖11如圆顶形状的侧面上。开孔112是将一氧化碳气体(以下称为「一氧化碳」)带入外盖11的内部的开口。开口112形成在外盖11中与一氧化碳感测器16相对的位置,使得由于与火相关的热气流而与烟雾流动的一氧化碳被供应到一氧化碳感测器16(描述于下)。警告启动指示灯113是用于通知异常发生的通知装置。警报启动指示灯113是配置在外盖11上的LED使其能够在监视区域中看见识别,并且当检测器1检测到异常发生时发光或闪烁。
(构造–下盖)
下盖12是一壳体装置,与上述外盖11配合以容纳烟雾感测单元14和电路板17。举例而言,下盖12是一几乎与外盖11的圆柱形部分的内径对应的盘片体,并由树脂成型形成。
(构造–底座)
底座13是一安装装置,用于将检测器1安装在监视区域中,其是一几乎与外盖11的圆柱形部分的内径对应的盘片体,通过螺丝或配件等的预定结构固定在外盖11上。所述底座13通过螺钉等固定在监视区域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外盖11上,检测器1可以安装在监视区域内。
(构造–烟雾感测单元)
烟雾感测单元14是用于执行光散射烟雾检测的部分,并且包含一烟雾感测单元主体141、一烟雾感测单元盖142、及一防虫网罩143。该烟雾感测单元主体141整体形成为盘状,部分的烟雾感测器15如下所述设置。该烟雾感测单元盖142是用于覆盖烟雾感测单元14,并形成为具有比烟雾感测单元主体141小的直径的圆盘形状,迷宫144在其一侧的表面上一体形成烟雾感测单元主体141。迷宫144在其内部形成作为烟雾感测空间的腔室145,并且阻挡进入腔室145的干扰光,从而防止干扰光进入收光单元152。防虫网罩143是防止昆虫进入腔室145的防虫网罩,同时允许外部空气通过小开口进入腔室145,并且形成围绕迷宫144的外周环形形状,具有许多小尺寸的小开口(图未示),使得昆虫难以进入。检测器1外面的烟雾通过烟入口111依序进入腔室145的内部和小的防虫网罩143的小开口。
(构造–烟雾感测器)
烟雾感测器15是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烟雾浓度作为监视区域中的检测目标物质。举例而言,该烟雾感测器15是一设在检测器1内部的光散射烟雾感测器。该烟雾感测器15具有一发光单元151、一收光单元152、一发光电路153、及一收光电路154,将描述于下。
发光单元151是一发光二极管,例如,是一用以发光的一发光装置。收光单元152是一光电二极管,例如,是一用以接收光的收光装置。为了防止从发光单元151发射的光直接照射收光单元152,发光单元151和收光单元152被布置成使发光单元151的光轴和收光单元152的光轴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此外,发光单元151和收光单元152设置在,当烟雾存在于腔室145的内部,从发光单元151发射的光被烟雾粒子散射并由收光单元152接收的位置。
发光电路153是一发光控制装置,用以控制发光单元151。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检测电路的方块图。如图3所示,发光电路153与发光单元151连接并驱动发光单元151,因此在预定时间发光。
收光电路154是一收光控制装置,用以控制该收光单元152。收光电路154与收光单元152连接,并且向下述的收光放大电路24输出指示在收光单元152所接收的光量的收光量信号。
藉由烟雾感测器15检测烟雾浓度的原理,是按照惯例设置的。也就是说,当没有烟雾存在于腔室145的内部,从发光单元151发射的光不会被收光单元152所接收。另一方面,当烟雾存在于腔室145的内部,从发光单元151发射的光被烟雾粒子散射并由收光单元152所接收。另外,例如,当烟雾存在于腔室145的内部,根据存在于腔室145的内部的烟雾浓度定义收光单元152所接收的光量。因此,如果使用烟雾感测器15,即可根据收光单元152所接收的光量以检测烟雾浓度。
(构造–一氧化碳感测器)
在图1(c)、图2、图3中,一氧化碳感测器16是一种监测装置,用于检测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作为监视区域的检测目标物质,举例而言,其是一种电化学型的一氧化碳感测器,设置在检测器1的内部,与开孔112相反的位置,使其能够通过开孔112检测进入检测器1内部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应注意,举例而言,可以在开孔112和一氧化碳感测器16之间设置一脱水过滤器(图未示)。
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检测原理,是按照惯例设置的。也就是说,如果一氧化碳气体通过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表面与填充有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电解质溶液(图未示)接触,则电流从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预定电极(图未示)输出。然后,根据一氧化碳感测器16中与电解液接触的一氧化碳气体的浓度来定义从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预定电极输出的电流量。据此,如果使用一氧化碳感测器16,可以根据从预定电极输出的电流量检测一氧化碳气体浓度。
(构造–电路板)
电路板17是一装配检测器1的检测电路2(如图3所示)的安装板。
(构造–电路板–检测电路)
检测电路2是一安装在电路板17上,并与经由检测器1的端子L和端子C从接收器(图未示)引出的检测器线路(图未示)连接的电路。检测电路2具有一反极性连接电路21、一噪音吸收电路22、一恒压电路23、一收光放大电路24、一放大电路25、一警报启动电路26、及一处理电路27。
(构造–电路板–检测电路–反极性连接电路)
反极性连接电路21是一用于调节电压的极性的电路,其是调节电压的极性,使得预定极性的电压被提供给噪音吸收电路22,不论连接到端子L和端子C的检测器线路的极性如何。反极性连接电路21,例如,具有二极管电桥电路。
(构造–电路板–检测电路–噪音吸收电路)
噪音吸收电路22是一用于吸收或去除迭加在从检测电路提供的电压上的噪音的电路。
(构造–电路板–检测电路–恒压电路)
恒压电路23是一用于降低从检测电路提供的源极电压的电路,并且在下降到发光电路153、收光电路154、收光放大电路24、处理电路27、及放大电路25之后供应源极电压。
(构造–电路板–检测电路–收光放大电路)
收光放大电路24是一用于放大从收光电路154接收到的收光量信号的振幅的电路,并将其放大后的信号作为烟雾检测信号E1输出到处理电路27。烟雾检测信号E1表示在收光单元152处接收到的光量,与由烟雾感测器15检测的烟雾浓度相对应。
(构造–电路板–检测电路–放大电路)
放大电路25是一用于放大从一氧化碳感测器16接收到的电流量信号的振幅的电路,并且将放大后的信号作为一氧化碳检测信号E2输出给处理电路27。一氧化碳检测信号E2表示从一氧化碳感测器16中的预定电极输出的电流量,与由一氧化碳感测器16检测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相对应。
(构造–电路板–检测电路–警报启动电路)
警报启动电路26是用于在发生异常的情况下控制警报启动的电路。警报启动电路26连接到噪音吸收电路22的输出侧,并根据从处理电路27接收的信号进行控制。当警报启动电路26接收到来自处理电路27的火灾报警启动信号时,例如,警报启动电路26操作警报启动电路26上设置的开关组件(图未示),使得警报启动电流提供在从连接到终端L和终端C的接收器中提取的检测器线路中。另外,当警报启动电路26从处理电路27接收到火灾警报启动信号时,警报启动电路26开启警示启动指示灯113(图1(a))。也就是说,如果警报启动电路26从处理电路27接收到火灾警报启动信号,则检测器1从正常监视状态转移为警报启动状态。然后,如果由接收器供应源电压予检测器线路在此之后被阻挡,该检测器1从警报启动状态复原到正常监视状态。注意,当检测器1处于警报启动状态时,阻挡从接收器提供给检测器线的源电压称为「复原作业」。
(构造–电路板–检测电路–处理电路)
处理电路27用于执行与检测器1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处理的装置。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各种类型的程序(包括如操作系统(OS)的基本控制程序或在操作系统上启动以实现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序)并且在中央处理器上注释和执行的计算机,及用于存储程序或各种类型数据的内部存储器(例如RAM)。尤其,一种根据此实施例的火灾检测程序藉由任何记录介质或网络方式安装在检测器1中,以便实质配置处理电路27中的各个单元(其同样适用于下述各装置的处理电路中)。
功能概念方面,处理电路27具一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1、272、一储存单元273、一取得单元275、及一判断单元276。
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1是一模拟/数字转换电路,用以将输入到处理电路27的烟雾检测信号E1转换为指示由烟雾感测器15检测的烟雾浓度的烟雾数据,并且在转换后输出该烟雾数据。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2是一模拟/数字转换电路,用以将输入到处理电路27的一氧化碳检测信号E2转换为指示由一氧化碳感测器16检测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一氧化碳数据,并且在转换后输出该一氧化碳数据。
储存单元273是一种储存装置,其中存储了用于操作检测器1所需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在储存单元273中存储了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以下也简称为「转换有效-指定信息」)。图4根据该实施例显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是指根据需要指定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以下简称为「转换系数」)的信息,在此,「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是将一氧化碳数据转换为与烟雾数据相对应的数据的系数,是计算下述多重计算值时使用的第一系数。如图4所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是将「一氧化碳气体浓度(ppm)」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m)/ppm)」相互关联的信息。在此,对应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ppm)」的信息是指定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范围(图4中的「30(ppm)以下」、「30~60(ppm)」)。此外,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m)/ppm)」对应的信息是指定与上述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范围(图4中的「0.1」、「0.23」、「0.3」)对应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也就是说,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包括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的信息(例如,图4中对应于「30(ppm)以下」,「30~60(ppm)」,「60(ppm)以上」),和表示对应于该范围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信息(例如,图4中对应于「0.1」、「0.23」、及「0.3」)。图4的例子表示作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的对应于「30(ppm)以下」,「30~60(ppm)」,「60(ppm)以上」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为「0.1」、「0.23」、及「0.3」。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是根据,例如,上述关系信息而建立,并通过检测器1的预定输入设备(图未示)存储在储存单元273中。注意,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的制作方法叙述如下。
回到图3,取得单元275是一取得装置,用以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取得单元275是根据由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2输出的一氧化碳数据和存储在储存单元273中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图4),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以下将说明由该取得单元275进行的特定处理。
判断单元276是一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已经发生火灾的判断装置。判断单元276根据由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1等输出的烟雾数据计算出多重计算值,将计算出的多重计算值与下述判断阀值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注意,判断单元276的具体处理方式说明如下。
(处理)
以下说明由检测器1进行与火灾检测相关的处理。图5是根据该实施例与火灾检测相关的处理流程图(在以下描述中将各处理步骤缩写)。注意,以下先对总体概况处理进行说明,然后适当地描述每个处理的细节。
(处理–概述)
举例而言,通过将检测器1安装在监视区域可以启动与火灾检测相关的处理,将接收器的检测器线路连接检测器1,使其携带电流,可以使检测器1处于监视状态。处理电路27(图3)首先接收烟雾检测信号E1和一氧化碳监测信号E2,取得对应于接收信号(步骤SA1)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然后,取得单元275根据在步骤SA1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和储存于储存单元273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图4)(步骤SA2)。然后,判断单元276根据在步骤SA1取得的每条数据及在步骤SA2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计算出一多重计算值(步骤SA3)。然后,判断单元276将步骤SA3中计算的多重计算值与判断阀值进行比较,以根据比较结果判断在监视区域(步骤SA4)中是否发生火灾。应注意,「判断阀值」是判定火灾是否发生的阀值,是判断单元276中使用的第一阈值。此外,「判断阀值」可以根据火灾测试(实验),对于在多重计算值与存在或不存在火灾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预设。然后根据步骤SA4中的判定结果,处理电路27再次执行步骤SA1~SA3的处理或下述步骤SA5~SA7的各个处理。
具体来说,在步骤SA4中的判定中,如果多重计算值低于判断阀值,则判断单元276判断为没有发生火灾(步骤SA4中为否),在这种情况下,处理电路27再次执行步骤SA1至SA3的处理后,再次进行步骤SA4的判断。另一方面,在步骤SA4的判定中,如果多重计算值超过判断阀值,则判断单元276判断为发生火灾(步骤SA4中为「是」)。在这种情况下,处理电路27向警报启动电路26发送火灾警报启动信号(步骤SA5),然后,检测器1从正常监视状态转变为警报启动状态,使得警报启动电流供给到检测器线路中,并进一步打开警报启动光113(图1(a))。此后,如果没有执行复原作业(图5中的步骤SA6中为否),则检测器1维持警报启动状态。另一方面,如果执行复原作业(步骤SA6中为是),则检测器1从警报启动状态复原到正常监控状态(步骤SA7),并再次执行步骤SA1至步骤SA3的处理,之后,再次在步骤SA4中进行判断。
(处理–细节–步骤SA2处理)
以下说明图5中步骤SA2的处理细节。在步骤SA2,取得单元275在一氧化碳烟气转换系-指定信息中指定了与步骤SA1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对应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范围,并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中取得与特定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对应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在图4中,例如,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5ppm,则取得单元275指定「30ppm以下」为对应于5ppm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范围,取得「0.1」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对应的指定范围。此外,举例而言,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40ppm,则取得单元275指定为对应于40ppm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范围为「30~60ppm」,取得「0.23」作为对应规定范围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此外,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65ppm,则取得单元275将「60ppm以上」指定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对应于65(ppm),取得「0.3」作为对应规定范围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处理–细节–步骤SA3处理)
以下,对图5中的步骤SA3的处理细节进行说明。在步骤SA3,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根据由类别/数字转换单元271输出的烟雾数据指示的烟雾浓度的数据转换DC的转换结果,执行烟雾校正B1和一氧化碳校正B2,以计算多重计算值,如下所述。图6是表示根据该实施例在判断单元中进行的算术处理示意图。
烟雾校正B1是校正烟雾数据所表示的烟雾浓度,以将火灾发生的检测敏感度降低到烟雾浓度。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将烟雾数据所表示的烟雾浓度乘以第一灵敏度系数来执行烟雾校正B1。在此,「第一灵敏度系数」是调整检测器1中火灾发生检测灵敏度的系数,也是判断单元276计算多重计算值时所使用的系数。「第一灵敏度系数」被设置为等于或小于1的数字,使得执行烟雾校正B1之后的值成为等于或小于执行烟雾校正B1之前的值。然后,如果使用小于1的值作为第一灵敏度系数进行烟雾校正B1,由于可以根据烟雾降低火灾检测灵敏度,因此能够降低检测器1中的非火警警报的发生频率。在此,「非火警警报」是由检测器进行的一种伪火灾检测,意味着即使没有发生火灾,检测器也由于火灾以外的任何原因(例如烹调器产生的蒸汽之类)而启动警报。
数据转换DC是指将一氧化碳数据转换为与烟雾数据相对应的数据,并且建立在一氧化碳校正B2中使用的数据,如下所述。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通过将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乘以由图5中步骤SA2取得的一氧化碳烟转化系数,而进行数据转换DC。
回到图6,一氧化碳校正B2是校正烟雾数据所表示的烟雾浓度,以提高检测器1本身检测火灾的敏感度。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通过将在数据转换DC转换后的值加到烟雾校正B1后的值,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2。如下所述,由于火灾发生时,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2可以及时增加多重计算值,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以下参考图6说明计算多重计算值的示例。在此,假设图5的步骤SA1中取得的烟雾数据表示的烟雾浓度为「D1」,图5的步骤SA1中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D2」,图5中的步骤SA2中经由取得单元275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为「C2」,第一灵敏度系数为「C1」。在图6中,判断单元276通过将「D1」乘以「C1」来执行烟雾校正B1,并且计算「D1×C1」作为烟雾校正B1的校正结果。然后,判断单元276通过将「D2」乘以「C2」来执行数据转换DC,并且计算「D2×C2」作为数据转换DC的转换结果,又,判断单元276通过将「D2×C2」加到「D1×C1」来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2,并且计算「D1×C1+D2×C2」作为一氧化碳校正B2的校正结果,也就是多重计算值。
(处理–细节–步骤SA4处理)
以下说明图5中步骤SA4的处理细节。在步骤SA4中,如上所述,判断单元276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在判定火灾时,除了以烟雾浓度作为火灾相关要素外,由于使用多重计算值,可以通过将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作为火灾相关要素反映在判定中,因此有可能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以下,根据与火灾相关要素的关系来说明检测器1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发生的原因。首先,当发生火灾时,产生一氧化碳气体,连同烟雾,作为火灾要素。然后,根据火灾类型(火源如何燃烧)对于烟雾和一氧化碳气体的流速进行定义。当烟熏火发生时,烟雾和一氧化碳气体的流速,例如,比火焰火发生时烟雾和一氧化碳气体的流速慢。
而且,当流速变得相对较慢时,检测器1的烟雾检测器15的检测开始时间与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开始时间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下述实验结果所示。图7根据实施例显示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与经过时间的实验结果。图7的横轴表示发生火灾(在此,为烟熏火)时的经过时间,例如当燃烧材料的燃烧开始时。图7的纵轴表示对应于烟雾感测器15的检测值的烟雾浓度,与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对应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应注意,图7横轴上的检测开始时间td1表示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超过检测开始浓度的时间,「检测开始浓度」作为一氧化碳感测器16开始检测一氧化碳气体的生成并设定为相对较低的浓度的判断标准。此外,图7横轴上的检测开始时间td2表示烟雾感测器15的检测值超过与检测开始浓度相似配置的「烟雾相关开始浓度」的时间。
根据图7,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开始时间td1与检测器1的烟雾感测器15的检测开始时间td2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异,检测开始时间td1早于检测开始时间td2。
如图7的实验结果所示,如果流速缓慢(亦即当对应于烟熏火发生的情况),一氧化碳感测器16检测开始浓度早于烟雾感测器15检测烟雾相关的检测开始浓度的时间,而且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比烟雾感测器15的检测值更早开始上升。也就是说,实验结果显示,由一氧化碳感测器16供给的一氧化碳气体被延迟吸入到烟雾145(图2)。所述延迟是根据检测器1的结构而产生,例如每个传感器的供给路径的差异,其中防烟网罩143和迷宫144成为当烟雾被吸入腔室145时的障碍物,而一氧化碳气体直接供应给一氧化碳感测器16,而不通过防虫网罩143。
然后,如上所述,在检测器1的情况下,藉由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2,可以将作为火相关组件的烟雾浓度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一起反映为多重计算值中的元素。此外,在检测器1中,由于执行了上述烟雾校正B1和一氧化碳校正B2,因此能够在降低非火警警报的发生频率的同时,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发生。
举例而言,图8表示各时间的多重计算值图。线段L1表示用于检测器1的多重计算值(即,与图6中的「D1×C1+D2×C2」对应的值)。具体来说,线段L1表示烟雾数据所表示的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持续上升的多重计算值。另一方面,线段L2表示由比较目标检测器用作比较目标的烟雾数据所表示的烟雾浓度(即图6中与「D1」对应的值)。
然后,判断单元276计算出图6中与「D1×C1+D2×C2」对应的值作为多重计算值,判断在图8中的时间t1之前的时间没有发生火灾,以及判断在早于时间t2的时间t1有发生火灾,其中时间t2是比较目标检测器的检测时间,如下所述。结果,由线段L2表示的比较目标检测器中,由于图6中的烟雾校正B1和一氧化碳校正B2未被执行,各时间的线段L2的值小于线段L1的值。因此,所述比较目标检测器在时间t2检测到火灾发生,其中时间t2迟于时间t1。另一方面,如果图8的判断阀值的电位降低到所述比较目标检测器的其他阀值的电位,为了加速火灾发生的检测,则如上所述的「无火警报」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然而,根据所述实施例的检测器1可以在比时间t2早的时间t1检测火灾发生,并且因此可以比所述比较目标检测器更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发生。另外,如图8所示,检测器1可以减少「非火警警报」的发生频率,因为它可以将判断阀值的电位设置为比其他阀值更高的电位。
(转换系数指定信息)
以下对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图4)细节进行说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是使用预定建立方法的示例从关系信息建立的,所建立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被输入到检测器1的预定输入设备(图未示)并存储在储存单元273中。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的建立和输入应由检测器1的制造商或使用者等执行,在涉及火灾的处理之前被启动,如上所述。
(转换系数指定信息–关系信息)
图9系根据该实施例的关系信息示意图。「关系信息」是烟雾浓度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信息,用于建立一氧化碳-烟雾转换效率指示信息。具体来说,关系信息是指与监视区域对应的区域中燃烧的材料燃烧的情况下的烟雾浓度和对应于烟雾浓度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信息。关系信息是对燃烧材料进行燃烧试验的试验结果对应的信息。在关系信息中,烟雾浓度对应于下述其他烟雾侦察装置的检测结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对应于检测器1的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结果或与一氧化碳感测器16相似的一氧化碳感测器的检测结果。关系信息包括与火焰火相对应的火灾测试结果和与火焰火不同的烟熏火(非火焰火)的火灾试验结果,对于多种类型的燃烧材料。即,关系信息包括第一关系信息(图9中以圆圈标示的信息),其中规定了与火焰火相关的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及第二关系信息(图9中以矩形标记表示),其中规定了与烟熏火相关的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
(转换系数指定信息–关系信息–其他烟雾检测装置)
其他检测装置是与检测器1的烟雾感测器15不同的烟雾检测装置。在其他烟雾检测装置中,举例而言,没有提供任何类似于检测器1(图2)的防虫网罩143,并且被配置为从外部直接向其自身的烟雾检测区域(即,不经过检测器1的防虫网罩143)供给烟雾。因此,在其他烟雾检测装置中,与烟雾检测相关的响应速度比检测器1的烟雾感测器15快。如果进行与图7相关的火灾测试类似的火灾测试,举例而言,其他烟雾检测装置的检测开始时间与检测开始时间td1相似,而且其他烟雾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具有相似的特征。应注意,其他烟雾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具有相似的特征,意味着另一烟雾侦察装置的检测值的波动系数与检测器1中的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波动系数相似。
然后,由于其他烟雾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反映在关系信息中,因此可以消除由于提供防虫网罩143和迷宫144而导致的延迟的影响,延迟为检测开始时间td2(图7)相对于检测开始时间td1。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转换系数指定信息–建立)
当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建立时,预定信息是由关系信息(第一关系信息和第二关系信息)中提取的,即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是根据提取的信息建立的。也就是说,虽然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可以是根据第一关系信息或第二关系信息建立,但在该实施例中,为方便说明,系以根据第二关系信息建立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进行说明。然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可能根据第一关系数据建立,或者根据第一和第二关系数据建立。举例而言,以下所述的第一至第四建立方法中的任何建立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的方法,可以任意组合使用。
(转换系数指定信息–建立–第一建立方法)
在第一建立方法中,将第二关数据中的每条数据分组,从各分组中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并且建立反映了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
具体来说,首先,根据下述的预定段阀值将第二关系信息中的各笔数据(对应于图9的各矩形标记)分成各组。在此实施例中,举例而言,是以与一氧化碳气体相关的浓度「30(ppm)」和「60(ppm)」视为预定段阀值进行说明。在所述示例中,将各笔数据分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30(ppm)以下的数据(以下称为「第一组数据」)、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30~60(ppm)(以下称为「第二组数据」)、及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60(ppm)以上的数据(以下称为「第三组数据」)。
然后,使用一预定阀值取得各分组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具体来说,举例而言,可以判断出一与各组数据对应的线性近似方程,并取得该线性近似方程的斜率作为各组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或者,可以判断出与各组数据对应的n级近似方程(应注意,「n」为2以上的整数),包括二级近似方程或三级近似方程,并且根据判定的近似表达式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然后,建立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其中包含表示由一预定段阀值分为各组(例如,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的信息和表示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信息。在此,「预定段阀值」是将关系信息的每一笔数据加以分组的阀值。
举例而言,可以使用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相关的值或与烟雾浓度相关的值作为预定段阀值。如果将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相关的值用作预定段阀值,如图4所示,即建立将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相关联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将与烟雾浓度相关的值用作预定段阀值,即建立将烟雾浓度范围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相关联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图未示)。
此外,与用于确定火灾的标准相关的值可以用作预定段阀值。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预定段阈值使用的「30(ppm)」和「60(ppm)」对应于在仅使用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来确定监视区域的火灾发生的情况下作为标准的值(以下也称为「以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判定火灾的情况」)。具体来说,根据这个标准,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30(ppm)以下,举例而言,不应该判断为发生火灾,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60(ppm)以上,应该判断为发生火灾,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30~60(ppm),则视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而定,可能会判断为没有发生火灾或发生火灾。
(转换系数指定信息–建立–第二建立方法)
在第二建立方法中,首先,将第二关系信息中的每笔数据分组,类似第一建立方法,然后,取得各分组的一笔代表性的数据,根据取得代表数据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注意,「代表数据」可以是对应于预定义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或烟雾浓度的数据(例如,对应于图9中的「数据Da」)或随机定义的数据。具体来说,计算代表数据中烟雾浓度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比例,并取计算出的比例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在此实施例中,第二组中的数据Da(图9)表示的烟雾感测器15的检测值(烟雾浓度)为「10(%/m)」,数据Da表示的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45(ppm)」,如果取得数据Da作为代表数据,则执行「10(%/m)/45(ppm)」并得到「0.23((%/m)/(ppm))」作为第二组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此外,对于每个分组取得数笔数据,以上述比例对各笔取得的数据进行判断,各组以多个判断比例的统计值进行判断,取得判定的统计值作为各组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应注意,在此所述的取得的「数笔数据」可能是各组的一些数据或全部数据。然后,建立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如同第一建立方法。
(建立转换系数指定信息等–建立–第三建立方法)
在第三建立方法中,首先,将第二关系信息中的每笔数据分组,类似第一建立方法,然后,只以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对某些群组进行判断,类似上述第一建立方法或第二建立方法,而其他一些分组可以使用预定义的值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举例而言,在与图4相关的例示中,可以取得一个值作为第二组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30~60(ppm)),类似上述第一建立方法或第二建立方法,可以取得一极小值作为第一组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30(ppm)以下),可以取得一极大值作为第三组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60(ppm)以上)。应注意,「极小值」是以第二建立方法判定的使用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计算的多重计算值不超过判断阀值(图8)的值,可以是约「0.23((%/m)/(ppm))」十分之一的值。此外,「极大值」是指使用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计算的多重计算值确定会超过判断阀值(图8)的值,并且可以是以第二建立方法判定的「0.23((%/m)/(ppm))」的大约百倍的值。而且,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的建立方式类似第一建立方法。
(建立转换系数指定信息等等–建立–第四建立方法)
在第四建立方法中,仅有一个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是由整个第二关系信息判断,而没有在第一建立方法中分组。在第四建立方法中,仅可以取得一个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类似于第一建立方法。然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被建立,类似于第一建立方法。
(第一实施例的成效)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由于根据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和烟雾浓度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如图9所示,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不论烟雾感测器15的检测值的大小和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因此,即使发生有相对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的火灾,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也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不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或者,与烟熏火一样,即使在发生产生相对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但产生极少量烟雾的火灾的情况下,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无论烟雾浓度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此外,由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根据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取得,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且适用于监视区域等环境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此外,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根据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图4)中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范围而逐步定义,而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因此,通过吸收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误差,举例而言,可以将适用于监视区域环境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应注意,「吸收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误差对应于在图4的情况,例如,即使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由于检测误差而从「40(ppm)」变成「41(ppm)」,不论检测误差如何,仍可以取「0.23」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此外,在关系信息(图9)中,由于相关的烟雾浓度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比例对应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通过将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乘以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可以将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转换成与烟雾感测器15的检测值对应的值。因此,可以根据与烟雾感测器15相关的标准判断火灾是否发生,而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此外,如果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是根据关系数据(图9)中的一个预先定义的数据(例如:图9的数据D)建立,适当选择适合于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的数据,例如实验等数据,可以防止取得不适合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系数。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此外,由于可以通过将由一氧化碳数据指示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得到的多重计算值用于烟雾数据所指示的烟雾浓度,从而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视区域中发生的火灾。
(第二实施例)
以下,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例是根据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一氧化碳感测器的检测值、第一系数、第二系数及判断阀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的实施例。应注意,第二实施例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基本相同,除非另有规定。如果需要,任何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被赋予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构造)
首先,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一检测器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0为根据该实施例的检测器的外观示意图。图10(a)表示从下侧观察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检测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0(b)是检测器的侧视图。图10(c)是从下侧观察检测器的状态的仰视图,图11是图10(c)中沿着BB的剖视图。
如图10、图11所示,检测器1A具有一外盖11、一下盖12、一底座13、一烟雾感测单元14、一烟雾感测器15、一氧化碳感测器16、一外部温度传感器30A、一内部温度传感器30B、及一电路板17A。应注意,为了便于描述,外部温度传感器30A和内部温度传感器30B被统称或简称为「温度传感器30」。
(构造–外部温度传感器)
外部温度传感器30A是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该检测器1A的外面温度。该外部温度传感器30A是设置在检测器1A的外盖11,举例而言,其是一包括外部热敏电阻的温度传感器,按照惯例配置以检测温度。亦即,外部温度传感器30A根据外部热敏电阻的电阻检测外部热敏电阻的温度,其值根据温度而定义,并输出一表示检测结果的外部温度信号至一放大电路301,如下所述。
(构造–内部温度传感器)
内部温度传感器30B是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该检测器1A的内部温度。内部温度传感器30B设置在检测器1A的电路板17A上,是一种例如包括内部热敏电阻的温度传感器,内部温度传感器30B的温度检测原理与上述的外部温度传感器30A的温度检测原理相似。即,内部温度传感器30B根据内部热敏电阻的电阻值检测该检测器1A的内部温度,该值是根据温度定义,并将表示检测结果的内部温度信号输出到放电电路301。
(构造–电路板)
图12是根据所述实施例的一检测电路的方块图。图11和图12中,电路板17A是一装设检测器1A的一检测电路2A的安装板。
(构造–电路板–检测电路)
检测电路2A具有一反极性连接电路21、一噪音吸收电路22、一恒压电路23、一收光放大电路24、一放大电路25、一警报启动电路26、一放大电路301、及一处理电路27A。
放大电路301放大从温度传感器30的外部温度传感器30A接收到的外部温度信号的振幅,并将作为外部温度感测信号E3的放大后的信号输出到处理电路27A,此外,放大电路301放大从温度传感器30的内部温度传感器30B接收的内部温度信号的振幅,并将放大后的信号作为内部温度感测信号E4输出到处理电路27A。
功能概念方面,处理电路27A具有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1、271A、272、一储存单元273A、一取得单元275A、及一判断单元276A。
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1A是一种模拟/数字转换电路,用于将外部温度感测信号E3和输入到处理电路27A的内部温度感测信号E4分别转换为表示外部温度的外部温度数据和表示由温度传感器30检测的内部温度的内部温度数据,并在转换后输出外部温度数据和内部温度数据。
储存单元273A是一种储存装置,其中储存检测器1A操作所需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储存单元273A中储存了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和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
(构造–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
图13显示根据实施例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是指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信息。在此,「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是将一氧化碳数据转换为与烟雾数据相对应的数据的系数,是计算下述多重计算值时使用的第一系数。如图13所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用于将「一氧化碳气体浓度(ppm)」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m)/ppm)」彼此相关联,举例而言。在此,「一氧化碳气体浓度(ppm)」相对应的信息与图4中「一氧化碳气体浓度(ppm)」相对应的信息类似。此外,在图13中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m)/ppm)」提供「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与「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对应的信息,是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相对应的可能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图13中的「0.05」、「1.5」、「2.0」),尤其是与火焰火相对应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与「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对应的信息,是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相对应的可能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图13中的「0.1」、「0.23」、「0.3」),尤其是与烟熏火相对应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亦即,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包括,例如,表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的信息(例如,对应于图13中「30(ppm)以下」、「30~60(ppm)」、及「60(ppm)以上」),以及表示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对应范围的信息(例如,对应于图13中的「0.05」、「1.5」、「2.0」),及表示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信息(例如,对应于图13中的「0.1」、「0.23」、「0.3」)。应注意,「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是用于校正烟雾数据的成为可能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烟雾数据是由其中任何一个系数进行校正。图13的例子显示,对应于「30(ppm)以下」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的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分别为「0.05」和「0.1」,对应于「30~60(ppm)」的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分别为「1.5」和「0.23」,对应于「60(ppm)以上」的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分别为「2.0」和「0.3」。
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是通过将第一实施例中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应用于图9所示的第一关系信息和第二关系信息的方法建立。具体来说,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是通过将第一实施例的建立方法应用于图9中的第一关系数据而得到,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是通过将第一实施例的建立方法应用于图9的第二关系数据而得到。然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包括取得的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并藉由检测器1A的预定输入设备(图未示)存储在储存单元273A中。
(构造–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
图14是显示根据所述实施例的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是指示第二灵敏度系数的信息。在此,「第二灵敏度系数」是用于调整检测器1A中火灾发生的检测灵敏度的系数,是用于计算下述多重计算值的第二系数。在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中,第二灵敏度系数(图14中的「1.0」,「1.2」等)与检测器1A的外部温度和内部温度之间的温度差ΔT相关联。在图14的情况下,页面右下角的「1.6」,例如,表示当检测器1A的外部温度为「摄氏80.0度」时,第二灵敏度系数为「1.6」或更高,温度差ΔT为「摄氏20.5度以上」。然后,第二灵敏度系数的每个值为「1.0」,实质上对应于不执行温度校正B3的情况。第二灵敏度系数大于「1.0」,实质上对应于执行温度校正B3的情况。应注意,「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是根据与检测器1A外部和内部温度之间的关系相关的预判断实验与火灾发生而产生的,并且经过检测器1A的预定输入设备(图未示)存储在储存单元273A中。
回到图12,取得单元275A是一用来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灵敏度系数的取得装置,根据由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2输出的一氧化碳数据、由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1A输出的各笔温度数据、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以及储存于储存单元273A的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灵敏度系数。注意,以下将对判断单元275A的具体处理进行说明。
判断单元276A是一种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已经发生火灾的判断装置。判断单元276A,类似第一实施例中的判断单元276,根据比较/数字转换单元271等输出的烟雾数据计算出一多重计算值,将计算出的多重计算值与判断阀值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注意,以下对判断单元276A的具体处理进行说明。
(处理)
以下说明由检测器1A执行与火灾检测相关的处理。图15显示根据该实施例的火灾检测相关的处理流程图。注意,以下先描述总体处理概况,然后适当地描述每个处理的细节。
(处理–概述)
与火灾检测有关的处理是由监视区域中安装检测器1A开始,通过接收器的检测器线路将检测器1A连接起来,使其携带电流,以便使检测器1A处于监视状态。首先,处理电路27A(图12)接收烟雾检测信号E1、一氧化碳检测信号E2、外部温度感测信号E3、及内部温度感测信号E4,并且取得对应于接收信号的烟雾数据、一氧化碳数据、外部温度数据、及内部温度数据(SB1)。然后,取得单元275A根据在步骤SB1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和外部温度数据、及储存于储存单元273A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SB2)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然后,取得单元275A根据在步骤SB1取得的外部温度数据和内部温度数据、及储存于储存单元173A的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SB3)取得第二灵敏度系数。然后,判断单元276A根据在步骤SB1取得的每笔数据等、在步骤SB2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以及在步骤SB3(SB4)取得的第二灵敏度系数计算出一多重计算值。然后,处理电路27A执行图15中的步骤SB5至SB8,类似于图5中具有相同名称的步骤SA4至SA7的处理。
(处理–细节–步骤SB2处理)
在步骤SB2,具体来说,首先,取得单元275A指定了对应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中在步骤SB1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范围,选择对应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指定范围的第一一氧化碳烟转换系数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作为可能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然后,取得单元275A从步骤SB1取得的外部温度数据中指定外部温度,将指定的外部温度与下述预定温度阀进行比较,并且取得上述选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第一转换系数和第二转换系数其中一者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对于取得一系数,更具体来说,如果上述指定的外部温度高于预定温度阀值,则举例而言,取得单元275A判断为发生的火是火焰火,并取得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另一方面,如果上述指定的外部温度低于预定温度阀值,例如,取得单元275A判断发生的火是烟熏火,并取得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预定温度阀值」是判定已经发生的火灾类型的阀值,而且是作为判定火灾发生的火焰是火焰火还是烟熏火的标准的第二个阀值。举例而言,预定温度阀值可以根据火灾测试等实际定义,或者根据根据预定规则进行的仿真来定义。
在图13中,假设将预定温度阀值设定为摄氏70度,举例而言。首先,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取得单元275相似,取得单元275A指定了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对应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范围,之后,选择对应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指定范围的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例如「1.5」)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例如「0.23」),作为可能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然后,举例而言,如果在步骤SB1取得的外部温度数据高于作为预定温度阀值的摄氏70度,则取得单元275A判断发生的火是火焰火,取「1.5」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另一方面,举例而言,如果在步骤SB1中取得的外部温度数据低于作为预定温度阀值的摄氏70度,则取得单元275A判断发生的火灾是烟熏火,取「0.23」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处理–细节–步骤SB3处理)
在图15中的步骤SB3中,具体来说,首先,取得单元275A从步骤SB1取得的每一笔温度数据中指定检测器1A的内部温度和检测器1A的外部温度,然后,取得单元275A计算出指定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并且从存储于储存单元273A中的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图14)取得对应于计算出的温度差和上述指定的外部温度的第二灵敏度系数。
举例而言,在图14中,如果根据步骤SB1取得的数据所指定的外部温度为「摄氏55度」,内部温度为「摄氏30度」,则取得单元275A计算温度差「摄氏25度」,在图14所示的最右边的列中取得「1.4」,对应于计算出的温度差「摄氏25度」和上述指定的外部温度「摄氏55度」作为第二灵敏度系数。
(处理–细节–步骤SB4处理)
在图15的步骤SB4中,判定单元276A根据从类别/数字转换单元271输出的烟雾数据所表示的烟雾浓度的数据转换DC的转换结果执行第一实施例中的烟雾校正B1、下述温度校正B3、及一氧化碳校正B4,以计算多重计算值。图16显示一判断单元根据所述实施例进行算术处理的示意图。
温度校正B3是校正烟雾数据所指示的烟雾浓度,用于提高检测器1A本身的火灾发生的检测灵敏度。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A通过将烟雾校正B1修正后的值乘以取得单元275A取得的第二灵敏度系数来执行温度校正B3。如图14所示,由于设定了1或更高的值作为温度校正B3中的第二灵敏度系数,如果发生火灾,多重计算值可以及时增加,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一氧化碳校正B4是烟雾数据所示的烟雾浓度的校正,用于提高检测器1A本身的火灾发生的检测灵敏度。具体说来,判断单元276A通过将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数据转换DC中的值加到在温度校正B3中被校正后的值来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4。在如果发生火灾时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4,可以及时增加多重计算值,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以下参照图16说明经由图15中的步骤SB3的取得单元275A取得的第二灵敏度系数为「C3」。应注意,图16中的「D1」、「D2」、「C1」、及「C2」与图6中的相似。判断单元276A通过将作为温度校正B1的校正结果的「D1×C1」乘以「C3」,并且计算「D1×C1×C3」作为温度校正B3的校正结果。然后,判断单元276A经由将作为DC转换结果的「D2×C2」加到作为温度校正B3的校正结果的「D1×C1×C3」来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4,并且计算「D1×C1×C3+D2×C2」作为一氧化碳校正B4的校正结果,即作为多重计算值。
(第二实施例的成效)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由于与火灾类型相对应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30的检测结果取得,而且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适用于反映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此外,由于可以取得监视区域内对应于火焰火或烟熏火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适用于在监视区域发生的火焰火或烟熏火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此外,由于第二灵敏度系数是根据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取得,多重计算值是根据第二灵敏度系数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取得,可以根据取得的多重计算值对是否发生异常进行判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此外,由于可以通过将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氧化碳气体浓度、及第二灵敏度系数反映在烟雾数据表示的烟雾浓度而得到的多重计算值,来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视区域中发生的火灾。
(第三实施例)
以下对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三实施例是根据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一氧化碳感测器的检测值、第一系数、及判断阀值来判断是否异常状况发生,在预定情况下,通过以保持值作为一氧化碳感测器的检测值来进行判断。应注意,第三实施例的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基本相同,除非另有规定。如果需要,任何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被赋予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构造)
首先,由于根据该实施例的检测器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检测器相同的外观,因此仅描述了检测器的电气构造。图17显示根据该实施例的检测电路的方块图。
如图17所示,检测器1B具有一烟雾感测器15、一氧化碳感测器16、及一检测电路2B。
(构造–检测电路)
检测电路2B是安装在检测器1B的电路板上的电路,并且通过在检测器1B中的终端L和终端C连接到图中未示出的接收器(图未示)中的一检测器线路(图未示)。检测电路2B具有一反极性连接电路21、一噪音吸收电路22、一恒压电路23、一收光放大电路24、一放大电路25、一警报启动电路26、及一处理电路27B。
(构造–检测电路–处理电路)
功能概念方面,处理电路27B具有模拟/数字转换单s271、272、一储存单元273、一保持单元274B、一取得单元275、及一判断单元276B。
保持单元274B是一种用于持有保持值的保持装置,根据一氧化碳数据适当地保存从类别/数字转换单元272输出的保持值。注意,以下对保持单元274B的具体处理方式进行说明。
判断单元276B是一种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已经发生火灾的判断装置。判断单元276B根据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1等输出的烟雾数据计算出一多重计算值,将计算出的多重计算值与判断阀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注意,以下对判断单元276B的具体处理方式进行说明。
(处理)
以下说明由检测器1B执行的火灾检测的处理。图18显示根据实施例与火灾侦察相关的处理流程图。注意,以下先对总体概况处理进行说明,然后适当地描述每个处理的细节。
(处理–概述)
火灾检测相关的处理是由在监控区域中安装检测器1B开始,经由接收器的检测器线路将检测器1B连接起来,使其携带电流,以便使检测器1B置于监视状态。首先,处理电路27B(图17)接收烟雾检测信号E1和一氧化碳检测信号E2,取得烟雾数据和与接收信号(步骤SC1)对应的一氧化碳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单元274B根据取得一氧化碳数据适当地保持一保持值。接着,与图5中的步骤SA2类似,取得单元275根据图18中的步骤SC1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和储存于储存单元273(步骤SC2)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图4)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判断单元276B根据在步骤SC1取得的每笔数据等和在SC2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计算出一多重计算值(步骤SC3)。然后,与图5中的步骤SA4类似,判断单元276B将步骤SC3中计算的多重计算值与判断阀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定是否监视区域发生火灾(步骤SC4)。然后,根据步骤SC4中的判断结果,处理电路27B再次执行图18中的步骤SC1至SC3处理,类似于图5中步骤SA4的处理。以下对具有相同的名称或图18中的步骤SC5至SC7各处理进行说明。
(处理–细节–步骤SC1处理)
在步骤SC1,具体来说,保持单元274B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反复进行由一氧化碳数据输出的一氧化碳气体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以下也称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与下述的预定阀值浓度的比较。然后,如果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预定阀值浓度后,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预定阀值浓度,则保持单元274B判断为该情况为「预定情况」,则在保留期间保持预定值作为一保持值,如下所述。另一方面,如果保留单元274B不判断为「预定情况」,则不保持保留价值。
「预定情况」是指监视区域进入预定状态的情况。其系对应于,举例而言,当监测器1B周围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由于监视区域的火灾等而升高时,检测器1B周围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暂时下降的情况。此外,「预定阀值浓度」是预定义的一氧化碳的预定浓度,而在没有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该浓度高于自然界中的一氧化碳浓度,此外,「预定阀值浓度」值浓度「由检测器1B的制造商或使用者等设定,预定阀值浓度可设定为,例如,大约30(ppm)。
「预定值」,举例而言,是存储在储存单元273中的预定值。此外,「预定值」是与上述预定阀值浓度相对应的值(即例如,与「预定阀值浓度」相匹配的值等),由检测器1B的制造商或用户事先设定为固定值。此外,预定值的设置可以预先定义保持单元274B所保持的保持值。因此,即使在预定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预先定义的检测器1B的操作,迅速地检测火灾发生以及降低非火警警报发生的频率。
「保持时间」是保持单元274B保持保持值的时间段。举例而言,「保持时间」对应于由一氧化碳数据指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预定阀值浓度后,由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预定阀值浓度,直到「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再次超过预定阀值浓度的一段时间。
图19(a)是根据实施例的一氧化碳数据示例图,显示在每个时间由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在图19(a)中,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在时间t11超过预定阀值浓度之后,在时间t12低于预定阀值浓度,然后在时间t13再次超过预定阀值浓度。如图19(a),保持单元274B判断在时间t12为「预定情况」,该保持单元274B保持储存在储存单元273中的预定值作为保持值,然后,保持单元274B继续保留预定值作为保持值,直到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在时间t13再次超过预定阀值浓度。也就是说,在图19(a)的情况下,保持单元274B在时间t12之前的时间段内不保持保持值,从时间t12到时间t13的时间段内将保持预定值作为保持值,并且在时间t13之后的时间段内不保持保持值。
(处理–细节–步骤SC3处理)
在图18中的步骤SC3中,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B通过由类别/数字转换单元271输出的烟雾数据表示的烟雾浓度的数据转换DC的转换结果(以下也称为烟雾数据所表示的烟雾浓度)执行下述烟雾校正B11和一氧化碳校正B12,计算出多重计算值。图20表示根据此实施例在判断单元进行的算术处理示意图。
烟雾校正B11是烟雾数据指示的烟雾浓度的校正,用以降低检测器1B中火灾发生时烟雾浓度的检测灵敏度。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B通过将烟雾数据所表示的烟雾浓度乘以第一灵敏度系数来执行烟雾校正B11。在此,「第一灵敏度系数」是调整检测器1B中火灾发生的检测灵敏度的系数,在判断单元276B计算多重计算值时使用。「第一灵敏度系数」被设置为等于或小于1的数字,使得执行烟雾校正B11之后的值是等于或小于烟雾校正B11之前的值,然后,如果进行烟雾校正B11时使用小于1的值作为第一灵敏度系数,因为可以根据烟雾减少火灾检测灵敏度,有可能减少检测器1B中的非火警警报的发生频率。
数据转换DC11是指将一氧化碳数据转换为与烟雾数据相对应的数据,并进行了下述一氧化碳校正B12的数据建立。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B根据保持单元274是否保持保持值,对保持单元274B所持有的保持值或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进行数据转换DC11。举例而言,如果保持单元274B保持保持值,则判断单元276B将保持单元274B所保持的保持值视为一氧化碳数据所指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并通过将该保持值乘以在图18的步骤SC2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而执行数据转换DC11。另一方面,举例而言,如果保留单元274B不保持保持值,则判断单元276B通过将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乘以在图18的步骤SC2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来执行资源转换DC11。注意,由于表示保持单元274B是否保持有效值的标志信息存储在储存单元273中,因此可以通过参照标志信息来判定保持单元274B是否保持保持值。
回到图20,一氧化碳校正B12是烟雾数据指示的烟雾浓度的校正,用于提高检测器1B本身的火灾发生的检测灵敏度。具体说来,判断单元276B通过「一氧化碳校正B12」将数据转换DC11转换后的值添加到烟雾校正B11的校正后的值,如下所示,由于通过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12可以迅速增加多重计算值,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以下参照图20说明多重计算值的计算范例。在此,假设图18的步骤SC1取得的烟雾数据所表示的烟雾浓度为「D1」,图18的步骤SC1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D2」,如果图18的步骤SC1判断为「预定情况」,保持单元274B保持一保持值为「D3」,由图18的步骤SC2的取得单元275所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为「C2」,第一灵敏度系数为「C1」,以下说明保留单元274B不保持所述保持值(对应于图20中的「正常情况」)的情况以及保持单元274B保持所述保持值的情况(对应于图20中的「预定情况」)。
在图20中,如果保留单元274B不保持保持值,则判断单元276B将「D1」乘以「C1」来执行烟雾校正B11,并且计算「D1×C1」作为烟雾校正B11的校正结果,然后,判断单元276B通过将「D2」乘以「C2」来执行数据转换DC11,并计算「D2×C2」作为数据转换DC11的转换结果。又,判断单元276B通过将「D2×C2」加到「D1×C1」以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12,并且计算「D1×C1+D2×C2」作为一氧化碳校正B12的校正结果,此即为多重计算值。
在图20中,如果保持单元274B保持该保持值,与正常情况类似,则判断单元276B计算「D1×C1」作为烟雾校正B11的校正结果,然后,判断单元276B将「D3」乘以「C2」来执行数据转换DC11,并且计算「D3×C2」作为数据转换DC11的转换结果,又,判断单元276B通过将「D3×C2」加到「D1×C1」来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12,并且计算「D1×C1+D3×C2」作为一氧化碳校正B12的校正结果,此即为多重计算值。
(处理–细节–步骤SC4处理)
在图18的步骤SC4中,判断单元276B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类似于图5中的步骤SA4。在判定火灾时,由于使用了多重计算值,因此除了烟雾浓度作为火灾相关元素外,可以藉由反映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作为火灾相关要素,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发生。
在此,根据与火灾相关组件的关系来说明为何检测器1B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对于检测器1B而言,如上所述,藉由进行图20的一氧化碳校正B12,可以将作为火灾相关要素的烟雾浓度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一起反映为多重计算值中的要素。此外,如上所述,对于检测器1B,在计算多重计算值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保存单元274B的保持值。因此,在多重计算值中可靠地反映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则可以及时,可靠地进行火灾发生检测。另外,在检测器1B中,由于执行烟雾校正B11以及一氧化碳校正B12,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发生,同时减少非火警警报的发生频率。以下将有更具体的描述。
举例而言,图19(b)表示各时间的多重计算值。应注意,图19(b)的横轴对应于图19(a)的横轴。
线段L11表示在不是「预定情况」时检测器1B的多重计算值。具体来说,线段L11表示当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预定阀值,然后不低于预定阀值(也称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不断增加时」)时,烟雾数据指示的烟雾浓度持续上升时的多重计算值,如图19(a)中的点P1和点P2之间的虚线所示的向上直线所示。也就是说,线段L11表示由烟雾数据表示的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持续上升的多重计算值。
此外,图19(b)中的线段L12表示「预定情况」时某一时间内的检测器1B的多重计算值。具体来说,线段L12表示在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预定阀值浓度时(从时刻t12到时间t13)(也称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暂时减少」时)烟雾数据表示的烟雾浓度持续上升时的多重计算值,如图19(a)中实线所示的折线所示。也就是说,线段L12表示尽管烟雾数据所示的烟雾浓度持续上升,但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多重计算值下降了一段时间。注意,线段L13和线段L14说明如下。
当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不断增加时(即,对应于行L11时),保持单元274B在整个时间段内不保持保持值,因此判断单元276B计算图20中对应于「D1×C1+D2×C2」的值作为整段时间的多重计算值。然后,判断单元276B判断在时间t21之前的时间段内没有发生火灾,并且在时间t21发生火灾。
当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暂时降低时(即,对应于线段L12时),保持单元274B在时间t12之前的时间段内不保持保持值,在时间t12到时间t13的时间段内将预定值作为保持值保持,并且在时间t13之后的时间段内不保持保持值。因此,判断单元276B计算图20中对应于「D1×C1+D2×C2」的值作为在时间t12之前和时间t13之后的时间段内的多重计算值,以及计算图20中对应于「D1×C1+D3×C2」的值作为时间t12到时间t13时间段的多重计算值。然后,判断单元276B判断在图19(b)中的时间t22之前的时间段内没有发生火灾,并且在时间t22发生火灾。
在此,参照图19(b)说明藉由第一和第二比较标准检测器进行检测火灾发生情况以及藉由检测器1B检测火灾发生。应注意,页面上的点P3左侧的线段L11至L13是共通线段。此外,为了便于说明而显示于图19(b)中的「其他阀值」,与检测器1B的操作无关。
线L13表示与线L12类似的「预定情况」中的其他多重计算值。「其他多重计算值」是为了方便描述而显示的计算值,尽管在「预定情况」下,使用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浓度进行计算而不使用保持值而计算,与所述实施例的多重计算值相似,不包括「其他多重计算值」中特别注明的事项。此外,线段L14表示烟雾数据所示的烟雾浓度(相当于图20中的「D1」)。
此外,第一比较标准检测器和第二比较标准检测器是与检测器1B不同的检测器,是为了方便描述而描述。具体来说,第一比较标准检测器是使用对应于线段L13的多重计算值来检测火灾发生,,第二比较标准检测器是使用对应于线段L14的烟雾数据所指示的烟雾浓度来检测火灾发生。
对于其他多重计算值(线段L13),在t12至t13的时间段内,由于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预定阀值浓度,因此保持值未反映,图19(b)中的线段L13的斜率小于线段L12的斜率。因此,第一比较目标检测器在时间t23检测到发生火灾,其中时间t23迟于时间t22。也就是说,第一比较标准的检测器可能会在检测器B1检测火灾发生之后。
对于烟雾数据(线段L14)表示的烟雾浓度,由于未执行图20中的烟雾校正B11和一氧化碳校正B12,所以线段L14的值在每个时间小于线段L12的值。因此,第二比较目标检测器在时间t24检测火灾发生,其中时间t24迟于时间t22和时间t23。也就是说,第二比较标准的检测器在火灾发生检测中落后于检测器1B。此外,举例而言,如果图19(b)的判断阀值降低到第二比较标准检测器中其他阀值的电位,降低图19(b)的判断阀值,使得火灾发生在时间t22处检测,与检测器1B一样,如上所述的「非火警」的发生频率可能增加。
反之,检测器1B可以在时间t21或时间t22检测火灾发生,其中时间t21或时间t22早于时间t23和时间t24。因此,相较于第一和第二比较目标检测器,检测器1B可以更早检测火灾发生。此外,由于以下述建立方法示例适当地建立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图4)可以反映在检测器1B的火灾发生检测中,因此可以比第一和第二比较目标检测器更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发生。另外,如图19(b)所示,由于检测器1B可以将判断阀值的电位设定在比其他阀值高的电位,因此可以进行「非火警警报」的发生频度低于第一和第二比较标准的检测器。
(第三实施例的成效)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对应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和烟雾浓度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不论烟雾感测器15的检测值和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大小为何。另外,如果保持单元274B判断情况为「预定情况」,则可以判断出是否发生异常,同时考虑到保持单元274B所保持的保持值为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因此,即使发生产生相对较小量的一氧化碳气体的火灾,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也可以反映在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判定中,不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如何,而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或者,如在烟熏火的情况下,即使发生产生相对较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但产生非常小的烟雾量的火灾,也可以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反映在火灾是否发生的判定中,不论烟雾浓度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另外,在预定情况下,例如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由于可燃物或风等的燃烧状态的变化引起的外部因素而减少的情况,可以使用保持值而不是由外部因素减少的检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因此,可以消除任何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影响,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此外,由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根据一氧化碳感测器16的检测值取得,而且取得、适用于监视区域环境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定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之异常状况。
此外,如果保持单元274B判断为「预定情况」,通过使用保持值而非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其值由于风等外部因素而容易波动,可以对是否发生异常进行判断。因此,可以消除任何由于风等外部因素对一氧化碳数据波动的判定造成的影响,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此外,如果保持单元274B判断为「预定情况」,可以藉由将作为保持值的值的和的多个计算值,代替由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以及根据具有判断阀值的烟雾数据表示的烟雾浓度的值进行比较,该比较结果可以用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据此,可以从该多重计算值消除由于风等外部因素对于判定造成的影响,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此外,保持单元274B可以根据「预定阀值浓度」保存一个保守值作为「预定情况」的判定标准,因此,如果保持单元274B判断为「预定情况」,则可以可靠地消除由于风等外部因素任何对于判断单元276B的判定中的影响,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此外,由于保持单元274B在一氧化碳数据指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预定阀值浓度后,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预定阀值浓度,直到一氧化碳数据所指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再次超过预定阀值浓度的时间内持续保持保持值,在一氧化碳数据由于风等外部因素而受到相对较大地影响时,使用保持值而非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可以对于是否发生异常进行判断。因此,可以可靠地消除任何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影响,并且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第四实施例)
以下对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第四实施例是根据烟雾感测器的检测值、一氧化碳感测器的检测值、第一系数、第二系数、及判断阀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在预定情况下,通过考虑以保持值作为一氧化碳感测器的检测值来进行判断。应注意,第四实施例的构造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构造基本相同,除非另有规定。如果需要,任何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构造被赋予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构造)
首先,由于根据该实施例的检测器具有与第二实施例的检测器相同的外观,所以仅描述了检测器的电气构造。图21是一根据此实施例的检测电路的方块图。
如图21所示,检测器1C具有一烟雾感测器15、一氧化碳感测器16、一温度传感器30、及一检测电路2C。
(构造–检测电路)
检测电路2C具有一反极性连接电路21、一噪音吸收电路22、一恒压电路23、一收光放大电路24、一放大电路25、一警报启动电路26、一放大电路301、及一处理电路27C。
(构造–检测电路–处理电路)
功能概念方面,处理电路27C具有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1、271A、272、一储存单元273A、一保持单元274B、一取得单元275A、及一判断单元276C。
判断单元276C是一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已经发生火灾的判断装置。判断单元276C根据烟雾数据计算从模拟/数字转换单元271等输出的多重计算值,将计算出的多重计算值与判断阀值进行比较,如同第三实施例中的判断单元276B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以下对判断单元276C的具体处理进行说明。
(处理)
以下说明由以上配置的检测器1C执行的与火灾检测相关的处理。图22是根据该实施例与火灾检测相关的处理流程图。注意,以下先对总体概况处理进行说明,然后适当地描述每个处理的细节。
(处理–概述)
与火灾检测有关的处理是从在监控区域中安装检测器1C开始,举例而言,将检测器1C安装在监视区域中,通过接收器的检测器线路将检测器1C连接起来,使检测器1C携带电流,以使检测器1C进入监视状态。首先,处理电路27C(图21)接收烟雾检测信号E1、一氧化碳检测信号E2、外部温度感测信号E3、及内部温度感测信号E4,然后取得对应于接收信号(SD1)的烟雾数据、一氧化碳数据、外部温度数据、及内部温度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单元274B根据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适当地保持保持值。然后,与图15中的步骤SB3类似,取得单元275A根据由图22中的步骤SD1取得的外部温度数据和内部温度数据,以及储存单元273A(SD3)中储存的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取得第二灵敏度系数。接着,判断单元276C根据在步骤SD1取得的每笔数据、在步骤SD2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以及在步骤SD3取得的第二灵敏度系数计算出一多重计算值(SD4)。接着,处理电路27C执行在图22中步骤SD5至SD8的处理,类似于图15中具有相同名称的步骤SB5至SB8的处理。
(处理–细节–步骤SD4处理)
在图22的步骤SD4中,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C执行第三实施例的烟雾校正B11,以下说明温度校正B13和一氧化碳校正B14,根据从类别/数字转换单元271输出的烟雾数据指示的烟雾浓度的数据转换DC11的转换结果计算多重计算值。图23显示根据该实施例在判断单元进行的算术处理的示意图。
温度校正B13是校正烟雾数据所指示的烟雾浓度,用于提高检测器1C本身的火灾发生的检测灵敏度。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C通过将烟雾校正B11中的修正后的值乘以取得单元275A取得的第二灵敏度系数,来执行温度校正B13。如图14所示,由于设定了1以上的值,作为温度校正B13中的第二灵敏度系数,如果发生火灾,多重计算值可以及时增加,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发生。
一氧化碳校正14是校正烟雾数据所指示的烟雾浓度,用于提高检测器1C本身的火灾发生的检测灵敏度。具体来说,判断单元276C经由将在数据转换DC11中转换后的值加到温度校正B13中的值之后,以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14。由于通过执行一氧化碳校正B14可以及时提高多重计算值,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以下参照图23说明由图22中的步骤SD3中的取得单元275A取得的第二灵敏度系数为「C3」的情况。应注意,「D1」、「D2」、「D3」、「C1」、「C2」、「预定情况」以及「正常情况」与图20相同。无论保持单元274B是否保持保持值,判断单元276C通过将作为烟雾校正B11的校正结果的「D1」乘以「C3」来执行温度校正B13,并且计算「D1×C1×C3」作为温度校正B13的校正结果。然后,如果保持单元274B不保持保持值(图23中的「正常情况」),则判断单元276C计算「D1×C1×C3+D2×C2」作为多重计算值。此外,如果保留单元274C保持保持值(图23中的「预定情况」),则判断单元276C计算「D1×C1×C3+D3×C2」作为多重计算值。
(第四实施例的成效)
因此,根据该实施例,可以根据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根据温度传感器30(图21)的检测结果判定的火焰类型和根据温度传感器30的检测结果的第二灵敏度系数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另外,如果保留单元274B判断为「预定情况」,则可以通过考虑保持单元274B保持的保持值作为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来判定是否发生异常。可以消除风等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任何影响,及时、可靠地检测监视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第五实施例)
以下对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五实施例是通过已知方法分别使用具有一烟雾检测单元的第一检测器和具有一烟雾检测单元和一氧化碳检测单元的第二检测器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然后接收器根据由第一检测器或第二检测器取得的第一系数数据进行判断。
(构造)
首先,对根据该第五实施例的防灾系统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一防灾系统的方块图。
防灾系统300是一用以防范灾害的系统,具有一第一检测器3、一第二检测器4、及一接收器5,其中第一检测器3、第二检测器4、及接收器5经由通信线L100相互连接。此外,取决于监视区域的大小,防灾系统300除了第一检测器3以外,配备有第一检测器,除了第二检测器4以外配备有第二检测器以及除接收器5以外配备有接收器5。第一检测器3、第二检测器4、及接收器5在下文中将会描述(其亦适用于第六和第七实施例)。
(构造–第一检测器)
第一检测器3是一防灾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异常状况的发生。具体来说,其是一种装设在监视区域的天花板或墙壁上检测火灾的装置。第一检测器3具有一烟雾检测单元31、一储存单元32、及一控制单元33。
(构造–第一检测器–烟雾检测单元)
烟雾检测单元31是一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烟雾浓度作为第一物理量,并输出指示烟雾浓度的烟雾数据(第一信息),任何传感器可用作烟雾检测单元31,这里的说明是假设使用的是已知的光散射烟雾感测器。
(构造–第一检测器–储存单元)
储存单元32是一种存储装置,其中存储用于第一检测器3操作所需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具体来说,其是存储用于特别识别自身的识别信息(即,第一检测器3)(以下称为「第一检测器ID」)。
(构造–第一检测器–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33是用于在第一检测器3上执行各种类型的控制的控制装置。具体来说,它是一种包含中央处理器(CPU)、各种类型的程序(包括如操作系统(OS)或在操作系统上启动以实现特定功能的应用程序等的基本控制程序)、在中央处理器上批注和执行的计算机,以及用于存储程序或各种类型数据的内部存储器(例如RAM)。尤其,一种根据此实施例的火灾检测程序藉由任何记录介质或网络方式安装在第一检测器3中,以便实质配置控制单元33中的各个单元(其同样适用于下述各装置的控制单元中)。
功能概念方面,控制单元33具有一信息取得单元331、一判断单元332、及一通信控制单元333。信息取得单元331是一信息取得装置,用于取得信息。判断单元332是一判断装置,用于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已经发生火灾。通信控制单元333是一通信控制装置,用于控制通信。注意,以下对控制单元33中各单元的处理进行说明。
(构造–第二检测器)
第二检测器4也是防灾检测装置,用来检测监视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具体来说,其是装设在监视区域的天花板或墙壁上的火灾发生等异常状况的检测装置。第二检测器4具有一烟雾检测单元41、一氧化碳检测单元42、一储存单元43、及一控制单元44。
(构造–第二检测器–烟雾检测单元)
烟雾检测单元41是一第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烟雾浓度作为第一物理量,并输出表示已检测的烟雾浓度的烟雾数据。其具体构造类似烟雾检测单元31。
(构造–第二检测器–一氧化碳检测单元)
一氧化碳检测单元42是一第二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作为第二物理量,并输出表示已检测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一氧化碳数据(第二信息)。虽然可以使用任何传感器作为烟雾检测单元42,但是这里的描述假定使用已知的电化学一氧化碳感测器。
(构造–第二检测器–储存单元)
储存单元43是一储存装置,其中存储用于第二检测器4操作所需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具体来说,其是存储用于特别识别自身的识别信息(即,第二检测器4)(以下称为「第二检测器ID」)。
(构造–第二检测器–控制单元)
功能概念方面,控制单元44具有一信息取得单元441、一判断单元442、及一通信控制单元443。注意,控制单元44中每个单元的构造与控制单元33中的每个单元的构造类似,而且,以下说明由控制单元44中的每个单元执行的处理。
(构造–接收器)
此外,接收器5是用于接收各种信号并发布异常发生的防灾装置。具体来说,接收器5是用于检测并且发布发生火灾等异常的装置,其具有一操作单元51、一显示单元52、一声音单元53、一储存单元54、及一控制单元55。
(构造–接收器–操作单元)
操作单元51是用于在接收器5上执行各种操作的操作装置,特别配置包括复原键511。在此,「复原键」511是开始处理以使检测器从异常检测状态复原到正常状态的键。「异常检测状态」是指检测器检测到异常时的状态,而「正常状态」是指检测器没有检测到异常的状态。
(构造–接收器–显示单元)
显示单元52是用于向操作人员显示监视区域中与防灾管理有关的各种类型的讯息的显示单元。具体来说,其是包括指示灯、显示器等以显示各种类型的信息。
(构造–接收器–声音单元)
声音单元53是用于在监视区域中输出与防灾管理相关的各种类型的报警声的声学单元。具体来说,包括输出各种类型的报警声的扬声器等。
(构造–接收器–储存单元)
储存单元54是一储存装置,其中存储了用于接收器5操作所需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具体来说,其是存储用于特别识别自身的识别信息(即,接收器5)(以下称为「接收器ID」)。以下说明装置-指定信息,图4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是经由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建立方法示例建立。
图25是显示设备-指定信息的示意图。「装置-指定信息」是指定装置的信息,具体而言,是指定包含于防灾系统300中的检测器的信息。如图25所示,装置-指定信息的配置系使得「检测器」、「类型」、及「相关装置」等各字段与其相对应的信息相关联。在此,与「检测器」字段相对应的信息是包含于防灾系统300中的检测器的信息(图25中为识别信息,因此为「第一检测器ID」或「第二检测器ID」)。此外,「类型」字段的信息系指定检测器类型的信息(图25中的「仅烟雾」、「烟雾和一氧化碳」)。在此,「检测器类型」是根据检测器中提供的检测单元(例如,烟雾检测单元,一氧化碳检测单元等)的类型分类的。又,图25的「仅烟雾」表示所述检测器仅具有烟雾检测单元和一氧化碳检测单元当中的烟雾检测单元。「烟雾和一氧化碳」表示所述检测器同时具有烟雾检测单元和一氧化碳检测单元。此外,图25中未示出,「仅一氧化碳」表示所述检测器仅具有烟雾检测单元和一氧化碳检测单元当中的一氧化碳检测单元。此外,对应于「相关装置」的信息是指示「检测器」字段中指定的检测器的相关装置(图25中是识别信息等,因此是「第二检测器ID」或「无」)。在此,「检测器」字段所指示的「检测器的相关检测器」是使用根据第一实施例计算的多重计算值的相关装置。具体来说,是指下述其他检测器,用以计算根据所述实施例1从「检测器」字段表示的检测器取得的数据(在此为烟雾数据)的多重计算值,因此需要从其他检测器取得一氧化碳数据。又,图25中的「第二检测器ID」表示相关装置为第二检测器4,「无」表示不存在任何设备(即,因为一氧化碳数据可以从「检测器」字段指定的检测器取得,因此不需要从其他检测器取得一氧化碳数据)。
而且,所述装置-指定信息是经过接收器5的操作单元51输入并存储的,尤其,图25中与「相关装置」对应的信息,因此可以计算、输入并且存储实施例所述的多重计算值,如下所述。如果由「检测器」字段指定的检测器的「类型」为「仅烟雾」,则可以从「类型」=「一氧化碳、烟雾」的侦察器或「类型」=「仅一氧化碳」(即,设置有一氧化碳检测单元的检测器)的检测器中的任何检测器进行输入和存储。「检测器」字段所指定的距离检测器最近的检测器可以从使用位于相互接近位置的装置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计算多重计算值来存储,或者设置在与由「检测器」字段所指定的检测器相同空间中的检测器可以从使用烟雾数据计算多重计算值和在同一空间中配置的一氧化碳数据的观点来存储。另一方面,如果「检测器」字段指定的检测器的「类型」为「烟雾和一氧化碳」,则可以输入和存储「无」,因为多重计算值可以使用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从该检测器计算。
(构造–接收器–控制单元)
回到图24,功能概念方面,控制单元55具有一通信控制单元551、一信息取得单元552、一系数取得单元553、及一判断单元554。通信控制单元551是一对通信进行控制的通信控制装置。信息取得单元552是一用于取得信息的装置。系数取得单元553是一用于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装置。判断单元554是一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已经发生火灾的判断装置。注意,以下说明由控制单元55的各单元进行的处理。
(处理)
以下说明上述配置的防灾系统300执行的火灾检测处理。火灾检测处理是对于监视区域的火灾等异常状况进行的监测处理,在防灾系统300包括了每个装置的电源开关(图未示)时被启动。
(处理–第一检测器的火灾检测处理)
首先,对经由第一检测器3处理火灾检测进行说明。图26是显示经由第一检测器处理火灾检测的流程图。
如图26所示,第一检测器3的信息取得单元331能取得SE1的数据。具体来说,取得从烟雾检测单元31输出的烟雾数据。
然后,在步骤SE2中,第一检测器3的判断单元332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具体来说,判断单元332根据在步骤SE1取得的烟雾数据和下述第一检测器的阀值进行判断。在此,「第一检测器的阀值」是判定是否发生火灾的阀值,以及根据预定火测试的预设阀值。然后,如果烟雾数据所指示的烟雾浓度超过第一检测器的阀值,即判定发生火灾(步骤SE2中为「是」),并且进行步骤SE3的处理。
接着,在步骤SE3,控制单元33执行控制,使第一检测器3从异常检测状态转换到正常状态。具体来说,控制单元33通过通信控制单元333启动一警报向接收器5发送下述的第一火灾检测信号,而且控制单元33开启第一检测器3的警示启动指示灯(图未示)。在此,「第一火灾检测信号」是表示在监视区域中已经检测到火灾的信号,特别是包含存储在图24的第一检测器3的储存单元32中的第一检测器ID的信号。
回到图26,在步骤SE4,第一检测器3的控制单元33监视复原作业是否已经完成。具体来说,它监视是否已经接收到下述的复原信号。在此,「复原信号」是执行复原的信号,具体来说,即通过按下图24的接收器5中的操作单元51的复原键511从接收器5输出的信号。然后,当第一检测器3接收到复原信号,认为复原作业已经完成(步骤SE4中为「是」),进行步骤SE5的处理。此外,如果第一检测器3在一段预定时间(例如10分钟等)内没有收到复原信号,将视为复原作业尚未完成(步骤SE4中为「否」),并且进入步骤SE4的处理。
在步骤SE5,第一检测器3的控制单元33执行控制,使第一检测器3从异常检测状态转换到正常状态,具体来说,控制单元33关闭第一检测器3的警示启动指示灯(图未示)。
(处理–第二检测器的火灾检测处理)
以下,对第二检测器4处理的火灾检测进行说明。图27是显示经由第二检测器处理火灾检测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27所示,在步骤SF1,由第二检测器4的信息取得单元441取得数据。具体来说,其是取得烟雾检测单元41输出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检测单元42输出的一氧化碳数据。
然后,在步骤SF2,第二检测器4的判断单元442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具体来说,判断单元442根据步骤SF1取得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来进行判断。包括已知方法的任何方法可以作为判定方法,而且可以使用下述的已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具体来说,通过将烟雾数据乘以根据一氧化碳数据的值定义的常数来计算乘法值,并且根据乘法值判定第二检测器的阀值,如下所述。在此,「第二检测器的阀值」是用于判定是否发生火灾的阀值,并且是根据预定火灾测试的预设阀值,举例而言。然后,如果乘数值超过第二检测器的阀值,判断发生了火灾(步骤SF2中为「是」),则进行步骤SF3处理。此外,如果乘法值低于第二检测器的阀值,判断没有发生火灾(步骤SF2中为否),进入步骤SF1处理。
然后,在步骤SF3,第二检测器4的控制单元44执行控制,使第二检测器4从异常检测状态转换到正常状态。具体来说,控制单元44通过通信控制单元443启动一警报向接收器5发送下述的第二火灾检测信号,并且控制单元打开第二检测器4的警示启动指示灯(图未示)。在此,「第二火灾检测信号」是表示在监视区域中已经检测到火灾的信号,特别是包含存储在图24的第二检测器4的储存单元43中的第二检测器ID的信号。然后,在图27的步骤SF4和SF5中,执行与图26中的步骤SE4和SE5类似的处理。
(处理–接收器的火灾检测处理)
以下,对接收器5处理的火灾检测进行说明。图28是显示由接收器处理火灾检测的流程图。
首先,如图28所示,在步骤SG1中,接收器5的通信控制单元551监视是否接收到火灾检测信号,具体来说,监视是否已经接收到如上所述的第一火灾检测信号或第二火灾检测信号。然后,如果已经接收到第一火灾检测信号或第二火灾检测信号(在步骤SG1为「是」),则在图24中的接收器5的显示单元52中显示火灾发生的讯息,或者在图28中的处理进入步骤SG2之前由声音单元53输出该讯息。此外,如果在一段预定时间内(例如10分钟)没有收到第一火灾检测信号或第二检测信号(即,第一火灾检测信号或第二检测信号皆没有收到)(在步骤SG1为「否」),使处理进入步骤SG1。
然后,在步骤SG2,接收器5的信息取得单元552取得数据。具体来说,信息取得单元552根据包含在步骤SG1接收的火灾检测信号和图25中的装置-指定信息的识别信息指定取得目的地装置和取得数据,并且根据规格结果取得数据。在此,「取得目的地装置」是为了获取下述取得数据,尤其是第一检测器3或第二检测器4的装置。「取得数据」是接收器5从取得目的地装置取得的数据,尤其是烟雾数据或一氧化碳数据。
具体来说,为了取得目的地装置和取得数据,首先,将包含在火灾检测信号中的识别信息的检测器指定为「取得数据」=「烟雾数据」的「取得目的地装置」。然后,图25中的装置-指定信息中,取得目的地装置由「检测器」字段指定与烟雾数据的取得目的地装置的检测器对应的识别信息,并指定「类型」和「相关装置」字段上的信息。又,根据「类型」字段上的指定信息,判断一氧化碳数据是否从其他检测器取得(即,除了与火灾检测信号中包含的识别信息对应的检测器以外的检测器)。具体来说,如果「一氧化碳」包含在「类型」字段中,即判定一氧化碳数据不是从其他检测器取得。如果「一氧化碳」不包括在「类型」字段信息中,即判定一氧化碳数据是从另一个检测器取得。又,在该判断中,如果判定一氧化碳数据不是从另一个检测器取得,对应于另一检测器上的识别信息的检测器被指定为「取得数据」=「一氧化碳数据」的「取得目的地装置」。如果判定一氧化碳数据是从另一个检测器取得,与上述「相关装置」字段上的信息对应的检测器被指定为「取得数据」=「一氧化碳数据」的「取得目的地装置」。在此,如果「第一检测器ID」包含在火灾检测信号中,举例而言(即如果接收到第一火灾检测信号),「取得数据」=「烟雾数据」指定在「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一检测器3」,而且「取得数据」=「一氧化碳数据」指定在「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二检测器4」。此外,举例而言,如果火灾检测信号中包含「第二检测器ID」(即接收到第二火灾检测信号),「取得数据」=「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指定在「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二检测器4」。
然后,进行通讯并根据规格结果取得数据。任何方法都可以作为通讯方法,而且可以使用下述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具体来说,数据是通过发送下述请求信号的接收器5的通信控制单元551、发送下述请求信号以响应已发送的请求信号的第一检测器3或第二检测器4、以及接收发送的响应信号的接收器5取得。在此,如果在「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一检测器3」指定「取得数据」=「烟雾数据」,在「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二检测器4」指定「取得数据」=「一氧化碳数据」,举例而言,向第一检测器发送一请求烟雾数据的请求信号,并且向第二检测器4发送一请求一氧化碳数据的请求信号。另一方面,为了响应该请求信号,第一检测器3的通信控制单元333向接收器5发送包括作为烟雾检测单元31的检测结果的烟雾数据的响应信号,第二检测器4的控制单元443向接收器5发送包括作为一氧化碳检测单元42的检测结果的一氧化碳数据的响应信号。然后,接收器5收到响应信号以取得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应注意,即使在「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二检测器4」指定「取得数据」=「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数据以如同上述使用请求信号和响应信号的方式取得。
回到图28,在步骤SG3,接收器5的系数取得单元553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具体来说,系数取得单元553指定对应于图4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中(步骤SG2)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并取得对应于指定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在此,举例而言,图4中,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5(ppm),系数取得单元533指定「30(ppm)以下」为对应5(ppm)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并取得「0.1」作为对应指定范围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此外,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40(ppm),举例而言,系数取得单元533指定「30~60(ppm)」为对应40(ppm)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并取得「0.23」作为对应指定范围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此外,如果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为65(ppm),系数取得单元533指定「60(ppm)以上」为对应65(ppm)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并取得「0.3」作为对应指定范围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回到图28,在步骤SG4,接收器5的判断单元554根据图6所示的算术处理计算多重计算值,如图5中的步骤SA3。在此,举例而言,如果在图28的步骤SG2中取得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为「D1」和「D2」,在步骤SG3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为「C2」,第一灵敏度系数为「C1」,则在步骤SG4计算「D1×C1+D2×C2」为多重计算值。
回到图28,在步骤SG5,接收器5的判断单元554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在步骤SG4中计算的多重计算值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判断阀值相似构造的判断阀值来进行判断。然后,如果多重计算值超过判断阀值,则判断为发生火灾(步骤SG5中为「是」),进入步骤SG6处理,此外,如果多重计算值低于判断阀值,则判断为没有发生火灾(步骤SG5中为「否」),进入步骤SG1处理。应注意,在步骤SG5中,由于使用多重计算值进行判定,因此如第一实施例所述,可以及时,可靠地判断火灾发生。
然后,在步骤SG6,接收器5的控制单元55经由向预定的外部监督板(图未示)执行警报传送输出而通知火灾。
接着,在步骤SG7,接收器5的控制单元55监视是否执行复原作业。具体来说,监视图24的接收器5中的控制单元51的复原键511是否被按下,然后当复原键511按下,即认为已经执行了复原作业(步骤SG7中为「是」),并且进行步骤SG8的处理。此外,如果在一段预定时间(例如10分钟)内没有按下复原键511,即认为还没有执行复原作业(步骤SG7中为否),并且进行步骤SG8的处理。
然后,在步骤SG8,接收器5的控制单元55执行复原。具体来说,其是将复原信号发送到与在步骤SG1中接收到的火灾检测信号中包括的识别信息相对应的检测器。
(第五实施例的成效)
因此,根据所述实施例,由于根据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烟雾浓度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不论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如何,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视区域发生的火灾等异常状况。因此,即使发生相对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的火灾,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也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定,不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或者,与烟熏火一样,即使在发生产生相对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但产生极少量烟雾的火灾的情况下,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定中,不管烟雾浓度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此外,由于可以根据一氧化碳数据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而取得且适用于监视区域的环境中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定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此外,可以由第一检测器3取得烟雾数据,由第二检测器4取得一氧化碳数据。因此,在适于检测异常发生的位置单独提供第一检测器3和第二检测器4,使得能够获取监视区域中的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被适当反映,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异常状况的发生。
此外,由于可以通过使用在烟雾数据中反映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一氧化碳数据而获得的多重计算值来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视区域中发生的火灾。
(第六实施例)
以下,对第六实施例进行说明。第六实施例是以一种已知的方法由具有烟雾检测单元和温度检测单元的第一检测器或具有烟雾检测单元、温度检测单元、及一氧化碳检测单元的第二检测器判断是否发生异常的实施例,以及一接收器使用由该第一或第二检测器取得数据的第一系数和第二系数作为判断的根据。应注意,第六实施例的构造与第五实施例的构造基本相同,除非另有规定。如果需要,任何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构造被赋予与第五实施例中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构造)
首先,对根据第六实施例的一防灾系统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9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防火系统的方块图。
防火系统600具有一第一检测器6、一第二检测器7、及一接收器8。
(构造–第一检测器)
第一检测器6具有一烟雾检测单元31、一温度检测单元61、一储存单元32、及一控制单元62。
(构造–第一检测器–温度检测单元)
温度检测单元61是一温度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温度作为第三物理量,并且具有一外部温度检测单元611和一内部温度检测单元612。虽然可以使用任何温度传感器作为温度检测单元61,但是以下说明是假设使用根据热敏电阻用于检测温度的已知温度传感器。外部温度检测单元611是检测第一检测器6的外部温度的检测装置,并且输出表示检测温度的外部温度数据(第三信息)。内部温度检测单元612是检测「第一检测器6」的内部温度的检测装置,并且输出表示检测温度的内部温度数据(第三信息)。应注意,「外部温度数据」和「内部温度数据」的描述,如果不需要区分,则统称为「温度数据」。
(构造–第一检测器–控制单元)
功能概念方面,控制单元62具有一信息取得单元621、一判断单元622、及一通信控制单元633。各单元的构造与图24的第一检测器3中的控制单元33中具有相同名称的各单元的构造类似。
(构造–第二检测器)
回到图29,第二检测器7具有一烟雾检测单元41、一氧化碳检测单元42、一温度检测单元71、一储存单元43、及一控制单元72。
(构造–第二检测器–温度检测单元)
温度检测单元71是用于检测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具有一外部温度检测单元711和一内部温度检测单元712。其特定构造与第一检测器6中的温度检测单元61类似。外部温度检测单元711是检测第二检测器7的外部温度的外部温度检测装置,并输出指示检测温度的外部温度数据。内部温度检测单元712是检测第二检测器7的内部温度的内部温度检测装置,并输出指示检测温度的内部温度数据。
(构造–第二检测器–控制单元)
功能概念方面,控制单元72具有一信息取得单元721、一判断单元722、及一通信控制单元723。各单元的构造与图24的第二检测器4中的控制单元44中具有相同名称的各单元的构造类似。
(构造–接收器)
回到图29,接收器8具有一操作单元51、一显示单元52、一声音单元53、一储存单元81、及一控制单元82。
(构造–接收器–储存单元)
储存单元81是一种储存装置,其中存储用于接收器8的操作所需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具体来说,储存单元81存储了只有识别自身(即,接收机8)的识别信息的接收机ID、以下描述的装置指定信息、使用第二实施例中描述的建立方法示例建立的图13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以及图14的第二灵敏度系数信息。
图30是装置-指定信息的示意图。「装置-指定信息」是用于指定装置的信息,具体而言是指定防灾系统600中包含的检测器。除了存储内容之外,装置-指定信息的具体构造类似于图25的装置-指定信息。然后,在图30的装置-指定信息中,对应于「类型」字段的「仅烟雾和温度」指示,检测器是从烟雾检测单元、温度检测单元、及一氧化碳检测单元当中仅从烟雾检测单元和温度检测单元中提供的检测器。「烟雾、温度、及一氧化碳」指示,检测器是由烟雾检测单元、温度检测单元、及一氧化碳检测单元提供的检测器。
(构造–接收器–控制单元)
回到图29,功能概念方面,控制单元82具有一通信控制单元821、一信息取得单元822、一系数取得单元823、及一判断单元824。通信控制单元821是对通信进行控制的通信控制装置。信息取得单元822是用于取得信息的装置。系数取得单元823是用于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灵敏度系数的装置。判断单元824是一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已经发生火灾的判断装置。注意,以下对在控制单元82中的各个单元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以下说明由上述配置的防火系统600的接收器8执行的火灾检测处理。火灾检测处理是对于监视区域的火灾等异常状况进行的监测处理,在防灾系统600包括了各装置的电源开关(图未示)时被启动。应注意,由于第一检测器6和第二检测器7的火灾检测处理与图24中的第一检测器2和第二检测器4的火灾检测处理相似,因此省略其说明。
(处理–经由接收器处理火灾检测)
图31是由接收器处理的火灾检测流程图。首先,如图31所示,在步骤SH1,接收器8的通信控制单元821监视是否接收到火灾检测信号。具体来说,通过监视是否接收到第一火灾检测信号(即,包含第一检测器ID的信号)或第二火灾检测信号(即,包含第二检测器ID的信号),执行与图28中的步骤SG1类似的处理。
回到图31,在步骤SH2,接收器8的信息取得单元822取得数据。具体来说,类似于图28中步骤SG2的处理,信息取得单元822在指定的取得目的地指定一个装置,并且根据包含在步骤SH1收到的火灾检测信号中的识别数据和图30中的装置指定信息,以及根据规格结果取得数据。
具体来说,为了取得目的地装置和取得数据,首先,将包含在火灾检测信号中的对应于识别信息的检测器指定为「取得数据」的「取得目的地装置」=「烟雾数据和温度数据」。然后,在图30中的装置-指定信息中,在「检测器」字段指定取得目的地装置的烟雾数据和温度数据相对应的检测器的识别信息,并在「类型」字段中指定与指定的识别信息和「相关装置」信息对应的信息。然后,根据「类型」字段的指定信息,判定是否由其他检测器取得一氧化碳数据,类似于图28中的步骤SG2。在此判断中,如果判断一氧化碳数据不是从其他检测器取得,火灾检测信号中与「识别信息」对应的检测器被指定为「取得数据」=「一氧化碳数据」。如果判定是从另一检测器取得一氧化碳数据,一个与上述指定字段「相关装置」的信息相对应的检测器被指定为「取得数据」的「取得目的地装置」=「一氧化碳数据」。在此,如果「第一检测器ID」包含在火灾检测信号中,举例而言(即,当接收到第一火灾检测信号时),「取得数据」=「烟雾数据和温度数据」被指定于「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一检测器6」,而且「取得数据」=「一氧化碳数据」被指定于「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二检测器7」。此外,举例而言,如果火灾检测信号中包含「第二检测器ID」(即,当接收到第二火灾检测信号时),「取得数据」=「烟雾数据、温度数据、及一氧化碳数据」被指定于「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二检测器7」。
然后,根据规格结果进行通讯及数据取得。在此,如果「取得数据」=「烟雾数据和温度数据」被指定于「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一检测器6」,「取得数据」=「一氧化碳数据」被指定于「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二检测器7」,烟雾数据和温度数据均取自第一检测器6,一氧化碳数据取自第二检测器7。此外,「取得数据」=「烟雾数据、温度数据、及一氧化碳数据」被指定于「取得目的地装置」=「第二检测器7」,烟雾数据、温度数据、及一氧化碳数据皆取自第二检测器7。
回到图31,在步骤SH3,接收器8的系数取得单元823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具体来说,首先,系数取得单元823执行与图28中步骤SG3类似的处理,以指定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其系在图13的步骤SH2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中取得,并取得与该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对应的可能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即图13的「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之后,系数取得单元823比较图13的步骤SH2中取得的外部温度数据表示的外部温度与预定温度阀值。然后,系数取得单元823根据比较结果取得上述「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中的系数和「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中的系数,作为火灾检测处理中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在此,「预定温度阀值」是指对应于已发生的火灾类型的阀值,例如,对应于发生火灾是火焰火还是烟熏火的判断标准的阀值(例如,摄氏70度等)。预定温度阀值是经由图29中接收器8的操作单元51输入和设定的。在此,如果图13中的「1.5」和「0.23」作为可能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图31中步骤SH2中取得的外部温度数据表示的外部温度低于预定温度阀值时,取得的「第二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即「0.23」)中的变量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当图31的步骤SH2中取得的外部温度数据表示的外部温度超过预定温度阀值时,取得的「第一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即「1.5」)中的变量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回到图31,在步骤SH4,接收器8的系数取得单元823取得第二灵敏度系数。具体来说,系数取得单元823根据分别由步骤SH2中的外部温度数据取得的外部温度和步骤SH2中的内部温度数据取得的内部温度,指定外部温度与内部温度之间的温度差以及外部温度。然后,图14的第二系数信息取得和规格书结果相对应的第二灵敏度系数。在此,在图31的步骤SH2取得的外部温度数据和内部温度数据分别为「摄氏55度」和「摄氏30度」,温度差为「摄氏25度」。因此,取得图14中最右列的「1.4」作为第二灵敏度系数,其系对应于「摄氏25度」的温度差和「摄氏55度」的外部温度。
回到图31,在步骤SH5中,接收器8的判断单元824根据图16所示的算术处理计算多重计算值,与图15中的步骤SB4类似。在此,举例而言,如果在图31中的步骤SH2取得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为「D1」和「D2」,在步骤SH3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为「C2」,在步骤SH4取得的第二灵敏度系数为「C3」,则「D1×C1×C3+D2×C2」计算为步骤SH5中的多重计算值。之后,在图31中的步骤SH6~SH9中,进行与图28中的步骤SG5~SG8相似的处理。
(第六实施例的效果)
因此,根据此实施例,由于对应于火灾类型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根据温度检测单元61或温度检测单元71的检测结果而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适用于反映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第七实施例)
以下对第七实施例进行说明。第七实施例是以已知方法利用具有一烟雾检测单元的第一检测器、根据由接收器中继的第一系数数据、具有烟雾检测单元的第二检测器和一氧化碳检测单元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该接收器根据从第一检测器或第二检测器取得的第一系数数据进行判断。应注意,第七实施例的构造与第五实施例的构造基本相同,除非另有规定。如果需要,任何与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构造被赋予与第五实施例中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构造)
以下对根据第7实施例的防灾系统的构造进行说明。图3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防灾系统的方块图。
防灾系统900具有第一检测器9A、第二检测器4、及接收器9B。
(构造–第一检测器)
第一检测器9A具有烟雾检测单元31、储存单元91、及控制单元92。
(构造–第一检测器–储存单元)
储存单元91是一储存装置,其中储存用于第一检测器9A操作所需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数据。具体来说,其是储存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如图4所示。
(构造–第一检测器–控制单元)
功能概念方面,控制单元92具有一信息取得单元921、一系数取得单元922、一判断单元923、及一通信控制单元33。信息取得单元921是一用来取得信息的信息取得装置。系数取得单元922是一用来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系数取得装置。判断单元923是一用来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装置。注意,以下对控制单元92中各单元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构造–接收器)
此外,接收器9B具有一操作单元51、一显示单元52、一声音单元53、一储存单元54、及一控制单元91B。
(构造–接收器–控制单元)
功能概念方面,控制单元91B具有一通信控制单元911B、一信息取得单元552、一系数取得单元553、及一判断单元554。通信控制单元911B是一用于通信控制的装置。注意,以下对控制单元91B中各单元执行的处理进行说明。
(处理)
以下说明由上述配置的防灾系统900的第一检测器9A执行的火灾检测处理。火灾侦察处理是对于监视区域的火灾等异常状况发生进行检测的处理,并且在防灾系统900中包括的各设备的电源开关(图未示)打开时启动。应注意,由于第二检测器4和接收器9B的火灾检测处理与图24中的第二检测器4和接收器5的火灾检测处理类似,因此省略其说明。
(处理–经由第一检测器处理火灾检测)
图33是第一检测器的火灾检测处理流程图。首先,如图33所示,在步骤SI1中,第一检测器9A的信息取得单元921取得数据。具体来说,信息取得单元921通过执行与图26中步骤SE1类似的处理取得烟雾数据,并且根据接收器9B的中继处理取得一氧化碳数据,说明如下。
图34是继电器处理流程图,「继电器处理」是元数据的处理,具体来说,是接收器9B在第一检测器9A和第二检测器之间中继一氧化碳数据的处理,并且以预定间隔(例如以几秒的间隔)重复执行。
如图34所示,在步骤SJ1中,接收器9B的通信控制单元911B指定中继源装置和中继目的地的装置。在此,「中继源装置」是用作数据的中继源的装置,「中继目的地装置」是作为数据的中继目的地的装置。对于步骤SJ1的处理,具体来说,包括在「类型」字段中(即,图25中的「烟雾、一氧化碳」)的第二检测器4,其是「一氧化碳」检测器,被指定为中继源装置。不包括在「类型」字段中(即,图25中的「仅烟雾」)的图32中的第一检测器9A,其是「一氧化碳」检测器,被指定为中继目的地装置。
回到图34,在步骤SJ2中,接收器9B的通信控制单元911B发送请求信号,具体来说,在步骤SJ2中,通信控制单元911B向在步骤SJ1中指定为「继电来源」装置的第二检测器4发送请求一氧化碳数据的请求信号。另一方面,第二检测器的通信控制单元443响应该请求信号,向接收装置9B发送包含一氧化碳数据的响应信号,其是一氧化碳检测单元42的检测结果。
然后,在步骤SJ3,接收器9B的通信控制单元911B接收从第二检测器4发送的响应信号。
然后,在步骤SJ4,接收器9B的通信控制单元911B传送数据信号。这里,「数据信号」是包括数据的信号,尤其是包括一氧化碳数据的信号。对于步骤SJ4的处理,具体来说,通信控制单元911B接收包含在步骤SJ3中接收到的响应信号中的一氧化碳数据,产生包含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的数据信号,并且将生成的数据信号发送到在步骤SJ1中指定为「中继目的地的装置」的第一检测器9A。
回到图33,对于在步骤SI1中处理取得一氧化碳数据,具体来说,第一检测器9A收到图34所示的步骤SJ4传送的数据信号,并且取得包含在接收的数据信号中的一氧化碳数据。
回到图33,在步骤SI2,系数取得单元922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具体来说,该系数取得单元922执行与图28中的步骤SG3类似的处理,并从图32中的第一检测器9A的储存单元91所存储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中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之后,在图33的步骤SI3和SI4中执行与图28的步骤SG4、SG5处理类似的处理,并且在图33的步骤S15至S17执行与图26的步骤SE3至SE5类似的处理。
(第七实施例的成效)
因此,根据此实施例,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对应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烟雾浓度可以反映在异常状况发生的判断中,不论烟雾数据表示的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大小。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此外,由于可以根据一氧化碳数据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而且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异常发生的判断上,适用于监视区域的判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异常的发生。
此外,由于可以取得第一检测器9A的烟雾数据和第二检测器4的一氧化碳数据,在适于检测异常发生的位置单独提供第一检测器9和第二检测器4,使得能够获取监视区域中的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被适当反映,藉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异常的发生。此外,由于不需要为第一检测器9A提供一氧化碳检测器,可以减少零件的数量,因此有可能提供便宜的第一检测器9A。
此外,由于能够通过接收器9B从第二检测器4取得一氧化碳数据,能够确保在第一检测器9A与第二检测器4之间进行的通信,因此可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藉由防止由于通信故障而使一氧化碳数据取得受到禁止,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异常的发生。
此外,由于可以通过使用烟雾数据表示的烟雾浓度中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得到的多重计算值,来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视区域中发生的火灾。
〔实施例的变化〕
虽然以上已经对于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在各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任意地改变和修改具体的构造及其手段,这些变化在下文中有所描述。
(本发明待解决的问题和成效)
首先,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或效果不限于上述内容,它们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实施环境或构造细节而不同,上述只有一些问题可以解决,或者仅有一些上述效果可能成功。不过,上述一些效果可能是成功的。
(分布或整合)
此外,上述构造在功能上是概念性的,并且不一定如图标般实质上配置。也就是说,每个单元的特定分配或集成模式不限于所示的模式。可以通过在任意单元中的功能或实质分配或集成来配置全部或一些单元。举例而言,防灾系统可以通过上述各实施例(尤其是第五至第七实施例)中的各个装置或单元的任意组合进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包括在防灾系统中的装置(以下称为自身装置),可以经过从检测单元中取得各笔数据(即,烟雾数据、温度数据或一氧化碳数据)以及根据取得的数据计算多重计算值来执行火灾检测处理。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装置可以通过与自身装置进行通信取得由自身装置计算出的多重计算值,并根据取得多重计算值执行火灾检测处理。更具体地说,防灾系统的接收器,举例而言,可以通过取得两种类型的数据,烟雾数据、温度数据、或一氧化碳数据当中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烟雾数据和温度数据、或一氧化碳数据和温度数据),以及根据取得的数据计算多重计算值来执行火灾检测处理。此外,举例而言,防灾系统的检测器可以经由从防灾系统(自身装置或其他装置)的检测器中取得烟雾数据、温度数据或一氧化碳数据中的两种数据,并根据取得的数据计算多重计算值来执行火灾检测处理。
(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描述的情况是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中各范围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相关,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在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中,包括仅表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的信息,不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范围如何,而各实施例(例如,图3中的判断单元276等)的判断单元可以取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来进行处理。此外,举例而言,在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中,包含「第一建立方法」中表示近似式的近似式信息,而且各实施例(例如,图3中的取得单元275等)的取得单元,可以根据近似式信息计算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以取得算出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是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逐步被定义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中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范围,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如用于建立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的「第一建立方法」所述,在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中,通过将烟雾浓度的值设定为预定段阀值而建立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示信息,为各范围的烟雾浓度逐步定义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各实施例的取得单元(例如,图3中的判断单元275等)可以从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指定信息取得与烟雾数据所指示的烟雾浓度对应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是在上述「第二制造方法」中取得烟雾浓度相对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比例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相对于烟雾节点的比例(即,以「第二建立方法」计算的比例倒数)可以取得作为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取得的一氧化碳烟雾转换系数(以下也称为「C4」)将烟雾数据转换为与一氧化碳数据相对应的数据后进行处理。具体来说,将「D1×C1×C4+D2」计算为图6所示的每个信息的多重计算值,举例而言,根据计算出的多重计算值,即可判断是否已经发生火灾。此外,在图20中,举例而言,将「D1×C1×C4+D2」计算为「正常情况」中的多重计算值,并且将「D1×C1×C4+D3」计算为「预定情况」的多重计算值,根据计算出的多重计算值,即可判断是否发生火灾。此外,对于图20所示的各个信息,举例而言,「D1×C1×C4+D2」为计算出的「正常情况」中的多重计算值,「D1×C1×C4+D3」为计算出的「预定情况」中的多重计算值,根据计算出的多重计算值即可判断是否发生火灾。
(多重计算值)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是执行图6或图20中的烟雾校正B1、B11以计算出多重计算值,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可以在不执行烟雾校正B1(或烟雾校正B11)的情况下计算多重计算值。在图6中,「D1+D2×C2」被计算为多重计算值,在图20中,在「正常情况」下计算出「D1+D2×C2」作为多重计算值,在「预定情况」下计算出「D1+D3×C2」作为多重计算值。
(判断单元的判断)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是各实施例中的判断单元根据多重计算值与判断阀值的比较结果,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各实施例中的判断单元(例如图3的判断单元276)可以根据计算值的比较结果计算烟雾值和烟雾判断阀值,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火灾。应注意,计算的烟雾值是烟雾浓度的计算值,与图6中的一氧化碳校正B2之前的值对应(图6的「D1×C1」)。此外,「烟雾判断阀值」是与图6中经过数据转换DC之后(图6的「D2×C2」)的余数的值对应的值,用于上述各实施例中。
(关系信息)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是关系信息(图9)根据诸如火灾测试等的实验来定义,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关系信息可以根据预定仿真来定义。此外,所描述的情况是包含第一关系信息和第二关系信息,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关系信息可能包括在多种不同的燃烧材料燃烧的情况下对应于每种燃烧材料的数条信息,或者,只有第二关系信息,例如,包含在关系信息中。
(保持单元的判断)
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例描述的情况是,当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预定阀值浓度,然后浓度低于预定阀值浓度时,即判断为「预定情况」,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预定阀值浓度之后,低于预定阀值浓度,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持续一段预定时间低于预定阀值浓度的情况可以判断为「预定情况」。此外,举例而言,「预定阀值浓度」包括第一阈值浓度和与第一阈值浓度不同的第二阀值浓度的情况,在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第一和第二阀值浓度后,一旦超过该阀值浓度可以被判断为「预定情况」。如果第三实施例有上述构造,则可抑制所谓的摆动现象,其中由于加诸在图17中的一氧化碳检测信号E2上噪音的影响,图17的保持单元274B在保持保持值的状态和不保持保持值的状态之间反复变化。因此,可以防止由图17的判断单元276计算出的多重计算值,根据保持单元274B是否保持保持值,以逐步方式相对大幅度变化。此外,如果第四实施例依此构成,与第三实施例一样,可以提供稳定操作的检测器1C。
(保持单元的保持值)
此外,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是由保持单元274B保持为保持值的预定值为固定值,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在检测器1B、1C安装后,预定值可以任意调整。
此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是将预定值作为保持值,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图17或图21中的保持单元274B可以将过去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作为保持值。具体来说,保留单元274B应有一个如所谓的环形内存的储存装置,用于存储预定数量的最新数据,一个监视数据的监视装置,以及一个根据该监视装置的监视结果选择保持值的选择装置。然后,储存装置更新数据,从而存储从比较/数字转换单元272(例如,图17)输出的最近的一氧化碳数据的预定数(例如,「100」),与保存单元274B一致。当监测装置将判断为「预定情况」,选择装置从存储装置中存储的数据中选择一笔数据,并将所选数据所指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设定为保留单元274B的保持值。应注意,选择装置可以选择100笔数据的最旧数据作为保持值,例如存储在储存装置中,或从最新的数据中选择预定原定数的数据作为保持值。此外,在监测装置判断为「预定情况」后,储存装置不更新存储数据。在此配置下,由于一保持值可以根据一氧化碳感测器16实际检测的检测值而设定,即使在预定情况下,可以通过将浓度接近实际产生于监视区域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作为保持值,而可靠地检测火灾。此外,举例而言,如果保留单元274B判断为「预定情况」,则可以选择过去一氧化碳数据中指出的其中一个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或实施例中的「预定值」,并将其选为保持值。
此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是保持单元274B保持被认为是一氧化碳数据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保持值,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在图17或图21中,保持单元274B可以保持由烟雾数据表示的烟雾浓度的烟雾保持值,判断单元276B可以适当地使用烟雾保持值来计算多重计算值,此外,举例而言,在图21,保留单元274B可以保持外部温度数据所指的外部温度保持值,或被认为是内部温度数据指示的内部温度的内部温度保持值,判断单元276C可以适当地使用外部温度保持值或内部温度保持值来计算多重计算值。
(保持单元的保持时间)
此外,在上述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是保持单元274B在从「判定情况」判定的时间段内继续保持保持值,直到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例如图19(a)中时间t12到时间t13的时间段),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保持单元274B可能会从「判定情况」中判定出来的一段预定时间继续保持一保持值。在这种情况下,「预定时间段」为10(秒)、20(秒)等,举例而言,而且可以由图17的检测器1B或图21的检测器1C的制造商或使用者设置。在此配置下,一氧化碳数据在时间上受到比较大程度的外部因素如风等的影响,图17的判断单元276B或图21的判断单元可以通过使用保持值代替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因此,可以可靠地消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且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此外,不再需要重复比较一氧化碳数据所表示的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和预定阀值浓度,例如,判断保持单元274B完成保持值的情况。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在检测器1B、1C中执行的算术运算量,从而降低误操作的发生频率,来提供稳定运行的检测器1B、1C。
(接收器的火灾检测处理)
此外,在上述第五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是执行图28的步骤SG1,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可以省略步骤SG1,并且可以以预定时间间隔(例如以几秒为间隔)执行步骤SG2至SG8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图24的第一检测器3取得的烟雾数据和由第二检测器4取得的一氧化碳数据来对设置第一检测器3的监视区域进行处理,或是根据第二检测器4取得的烟雾数据和一氧化碳数据来对设置第二检测器4的监视区域进行处理。
此外,在上述第五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是执行步骤SG2至SG4,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每个检测器可以在步骤SG2至SG4省略之后计算多重计算值,并根据取得的多重计算值取得计算的多重计算值并执行步骤SG5至SG8的处理。此外,可以对第五实施例中获取和处理已经计算的多重计算值作为偏差的情况,及计算和处理多重计算值的情况进行切换。
(检测器的火灾检测处理)
此外,在上述第七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是图32中的第一检测器9A通过接收器9B从第二检测器4取得一氧化碳数据并处理一氧化碳数据,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分别设置通信装置在第一检测器9A和第二检测器4中,使其藉由有线或无线方式相互通信。经由使用该通信装置,第一检测器9A可以直接从第二检测器4取得一氧化碳数据,不需藉由接收器9B处理一氧化碳数据。
此外,在上述第五至第七实施例,所描述的情况是在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二检测器(例如图24的第二检测器)通过已知方法(例如使用乘法值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异常,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二个检测器,类似第五至第七实施例中的接收器,可以通过经过计算的多重计算值来计算多重计算值,并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通信)
此外,在上述第五至第七实施例中,在图28的步骤SG2和图31的步骤SH2中使用的「采集目的地装置」和「取得数据」以及在图34的步骤SJ1中使用的「继电源装置」和「在中继目的地装置」经由用户操作和输入预先存储在接收器中,而且存储的信息可以用来执行每个处理。
(烟雾感测器和气体传感器)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是烟雾感测器15是一种所谓的光电烟雾感测器,可以根据光的漫反射检测烟雾浓度,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烟雾感测器15可以是所谓的电离烟雾感测器,根据烟雾引起的电离状态的变化来检测烟雾浓度。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情况是一氧化碳感测器16是所谓的电化学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但不限于此。举例而言,一氧化碳感测器16可以是所谓的半导体一氧化碳感测器,或催化燃烧一氧化碳感测器。
〔注释〕
如注释1的系统包括:一第一信息取得装置,用以取得指示监视区域中一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一信息;一第二信息取得装置,用以取得指示监视区域中与该第一物理量不同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二信息;及一判断装置,是根据第一信息所指示的烟雾浓度的检测值、第二信息所指示的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值、与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和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对应的第一系数、及第一阈值,来判断监视区域中是否发生异常。
如注释2的系统,即为如注释1的系统,包括:一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的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作为第一物理量;和一第二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不同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作为第二物理量,其中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
如注释3的系统,即为如注释2的系统,包括:一取得装置,根据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以取得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其中至少一项的第一系数,其中该判断装置根据由取得装置取得的第一系数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如注释4的系统,即如注释3的系统,其中该第一系数,是按照第一检测标题物质的浓度范围逐步定义,而且该取得装置,是指定与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对应的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范围,取得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的指定范围对应的第一系数。
如注释5的系统,即如注释3或4的系统,其中该第一系数包括与第一种类型的火相关的系数和不同于第一种类型的火的第二种类型的火相关的系数,该系统包括一用以检测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该取得装置是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取得一与第一种类型的火相关或与第二种类型的火相关的系数。
如注释6的系统,即如注释5的系统,其中第一种类型的火是火焰火,第二种类型的火是烟熏火,该取得装置是根据比较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和第二阀值的结果,取得一与第一种类型的火相关或与第二种类型的火相关的系数。
如注释7的系统,即如注释2至6其中任一项的系统,其中该第一系数,是与所述关系信息中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比率相对应,其是指示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
如注释8的系统,即如注释7的系统,其中该关系信息,是指定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之间的多个对应关系的信息,该第一系数,是根据一所述数个对应关系的预定定义对应关系而计算。
如注释9的系统,即如注释2至8其中任一项的系统,其中该判断装置,是计算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和第一系数的乘积之和与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并且根据比较计算总和与第一阈值的结果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如注释10的系统,即如注释2的系统,又包括:一第三检测装置,用以检测一与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检测的物理量不同的物理量,其中该判断装置,是根据第一检测装置至第三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第一系数、与第三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物理量对应的第二系数、及第一阈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如注释11的系统,即如注释1的系统,包括: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的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作为第一物理量;第二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不同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作为第二物理量;及一保持装置,在预定情况下,保持一过去的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一预定值作为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其中至少一项的检测值,作为一保持值,其中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且在预定情况下,该判断装置将保持装置保持的保持值作为由第一信息所指示的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或由第二信息所指示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如注释12的系统,即如注释11的系统,其中该第一检测装置是一气体传感器,用以检测一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检测目标物质,该第二检测装置是一烟雾感测器,用以检测烟雾浓度作为第二检测目标物质,该保持装置是保持保持值作为气体传感器的一检测值。
如注释13的系统,即如注释11或12的系统,其中如果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在检测到比预定浓度高的预定浓度之后,检测到比预定浓度低的浓度,该保持装置被判断为预定情况并根据预定浓度保持该保持值。
如注释14的系统,即如注释11至13其中任一项的系统,其中经过在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到比预定浓度高的浓度后,然后检测到比预定浓度低的浓度,直到再次检测到比预定浓度高的浓度的一段时间,该保持装置持续在预定情况下维持该保持值。
如注释15的系统,即如注释11至13其中任一项的系统,其中该保持装置,在预定情况下,持续对该保持值保持一段预定的时间。
如注释16的系统,即如注释1的系统,其中该系统是一接收器,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由一具有能检测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一检测装置的第一检测器,取得该第一信息,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由一具有检测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二检测装置取得该第二信息,其中第二检测器是与第一检测器不同。
如注释17的系统,即如注释1的系统,其中该系统是一检测器,该系统包括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第一取得装置,是取得该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及第二取得装置,是通过将数个检测器连接到一接收器而设置于一防灾系统中的其他检测器的第二检测装置,取得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以检测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
如注释18的系统,即如注释17的系统,其中该接收器是中继在数个检测器之间执行的通信,该第二取得装置通过接收器从另一检测器取得第二信息。
如注释19的系统,即如注释17或18的系统,其中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一信息,其是烟雾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或温度其中任一项的物理量,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二信息,其是烟雾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或温度其中任一项的物理量,而且与第一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的物理量不同,该判断装置,是判断发生火灾是否异常。
如注释20的系统,即如注释17至19其中任一项的系统,包括:一第三信息取得装置,用以取得指示监视区域中温度的检测值的第三信息,其中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烟雾浓度的检测值的第一信息,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值的第二信息,且该判断单元,是根据第一信息所指示的烟雾浓度的检测值、第二信息所指示的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值、第三信息所指示的温度检测值、第一系数、与第三信息所指示的温度检测值对应的第二系数、及第一阈值,来判断监视区域中是否发生异常。
〔注释的效果〕
如注释1的系统,由于与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和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关系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不论第一物质所指示的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大小和第二信息所指示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大小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中火灾的发生。因此,即使发生只有相对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产生的火灾,第一系数也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不论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或者,与烟熏火一样,即使发生有相对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但只有极少量烟雾的火灾,举例而言,由于与烟雾浓度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关系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无论烟雾浓度如何,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如注释1的系统,由于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关系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3的系统,由于第一系数是根据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而取得,而且获得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4的系统,由于第一系数是根据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范围逐步定义而取得,而且所取得的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可以吸收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误差,而且适用于监视区域环境的第一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5的系统,由于与监视区域发生的火灾类型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取得,该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6的系统,由于与监视区域发生的火焰火或烟熏火对应的第一系数,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取得,适用于在监视区域发生的火焰火或烟熏火的第一转换系数可以反映在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中,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7的系统,由于彼此相关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比率与第一系数相对应,例如,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可以经由将第一转移系数乘以第一系数而转换成一个与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对应的值,因此可以根据第一检测装置和第二检测装置的标准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及时、可靠地检测异常状况的发生。
如注释8的系统,由于该第一系数是根据数个对应关系的预定义的一个对应关系来计算,因此选择适合数据用于监视区域中是否发生异常状况的判断,例如根据实验等,可以防止取得不适合的系数作为第一系数,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9的系统,由于可以根据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与第一系数的乘积总以及根据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的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据此,即使发生有相对少量的一氧化碳气体的火灾,由于可以根据上述总和是否大于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和烟雾浓度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不论一氧化碳气体的浓度如何,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或者,与烟熏火一样,即使在发生具有相对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但极少量的烟雾的火灾的情况下,举例而言,由于经过将一氧化碳气体浓度和第一系数的乘积加到烟雾浓度可以使该总和大于烟雾浓度,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10的系统,由于与第三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对应的第二系数、由第三检测装置检测的物理量、以及上述第一系数可以反映在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的判断中,不论第一至第三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为何,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11的系统,由于在预定情况下,一保持装置所保持的保持值被认为是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据此,例如在预定情况下,一氧化碳气体浓度或烟雾浓度由于风等的外部因素而降低的情况,可以利用一保持值而不是由于外部因素而降低的检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火灾。因此,可以消除任何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影响,及时、可靠地检测火灾的发生。
如注释12的系统,由于可以保持保持值作为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所以在预定情况下,例如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由于风等外部因素而有相对较大的改变时,可以使用保持值代替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状况,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13的系统,藉由根据一预定浓度保持一保持值作为判断预定情况的标准,有可能保持适合判断异常状况是否存在的值作为保持值,因此可以消除任何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影响,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14的系统,由于保持值在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浓度低于预定浓度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并且在预定情况下,例如在第一检测装置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受到风等的外部因素影响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利用一保持值而不是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检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因此可以消除任何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影响,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15的系统,由于一保持值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并且在预定情况下,例如由于风等外部因素,使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受到影响,可以利用一保持值而不是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检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因此可以消除任何外部因素对于判断造成的影响,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16的系统,由于可以从具有第一检测装置的第一检测器和具有第二检测装置的第二检测器取得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可以取得分别适切反映第一物理量和第二物理量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17的系统,由于可以取得该检测器的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取得另一检测器的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经由在适于检测异常发生的地方单独提供本检测器和另一检测器而适当地反映第一物理量和第二物理量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以检测异常状况的发生,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另外,由于不需要向本检测器提供第二检测器,有可能减少零件的数量,提供价格较低的传感器。
如注释18的系统,可以通过一中继数个检测器之间进行的通信的接收器从另一检测器而取得第二信息,因此藉由防止由于通信故障等而使取得第二数据受到禁止,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到异常的发生。
如注释19的系统,由于可以在判定监测区域中是否存在火灾下反映与监测区域的状态相关的适当的物理量(例如:烟雾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或温度),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中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如注释20的系统,由于第一系数和第二系数可以反映出监测区域是否发生火灾的判断,无论是烟雾感测器、气体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因此可以及时、可靠地检测监测区域发生火灾等的异常状况。

Claims (20)

1.一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信息取得装置,用以取得监视区域中指示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一信息;
一第二信息取得装置,用以取得监视区域中指示不同于第一物理量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二信息;及
一判断装置,是根据第一信息指示的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第二信息指示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与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和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对应的第一系数、以及第一阈值,来判断监视区域是否发生异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作为第一物理量;及
一第二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不同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作为第二物理量,其中
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该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且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该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取得装置,是根据该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该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取得该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该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其中至少一项的第一系数,
该判断装置,是根据该取得装置取得的第一系数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系数,是按照第一检测标题物质的浓度范围逐步定义,且
该取得装置,是指定与该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对应的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范围,取得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的指定范围对应的第一系数。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系数,包括与第一种类型的火相关的系数和不同于第一种类型的火的第二种类型的火相关的系数,
该系统包括一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温度,且
该取得装置,是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取得一与第一种类型的火相关或与第二种类型的火相关的系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种类型的火是火焰火,
第二种类型的火是烟熏火,且
该取得装置,是根据比较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和第二阀值的结果,取得一与第一种类型的火相关或与第二种类型的火相关的系数。
7.如权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系数,是与所述关系信息中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的比率相对应,其是指示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关系信息,是指定第一检测目标物质浓度和与之相对应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浓度之间的多个对应关系的信息,且
该第一系数,是根据一所述数个对应关系的预定定义对应关系而计算。
9.如权利要求第2至8项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判断装置,是计算该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和第一系数的乘积之和与该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并且根据比较计算总和与第一阈值的结果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又包括:
一第三检测装置,用以检测一与该第一检测装置和该第二检测装置检测的物理量不同的物理量,其中
该判断装置,是根据该第一检测装置至第三检测装置的检测值、第一系数、与第三检测装置所检测的物理量对应的第二系数、及第一阈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该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的第一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作为第一物理量;
该第二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监视区域中与第一检测目标物质不同的第二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作为第二物理量;及
一保持装置,在预定情况下,保持一过去的该第一检测装置或该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或一预定值作为该第一检测装置或该第二检测装置其中至少一项的检测值,作为一保持值,其中
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该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
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该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且
在预定情况下,该判断装置将保持装置保持的保持值作为由第一信息所指示的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或由第二信息所指示的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以判断是否发生异常。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检测装置是一气体传感器,用以检测一氧化碳浓度作为第一检测目标物质,
该第二检测装置是一烟雾感测器,用以检测烟雾浓度作为第二检测目标物质,且该保持装置,是保持保持值作为气体传感器的一检测值。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如果该第一检测装置或该第二检测装置在检测到比预定浓度高的预定浓度之后,检测到比预定浓度低的浓度,该保持装置被判断为预定情况并根据预定浓度保持该保持值。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经过在该第一检测装置或该第二检测装置检测到比预定浓度高的浓度后,然后检测到比预定浓度低的浓度,直到再次检测到比预定浓度高的浓度的一段时间,该保持装置持续在预定情况下维持该保持值。
15.如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保持装置,在预定情况下,持续对该保持值保持一段预定的时间。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系统是一接收器,
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由一具有能检测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的该第一检测装置的第一检测器,取得该第一信息,且
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由一具有检测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该第二检测装置且与第一检测器不同的第二检测器,取得该第二信息。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系统是一检测器,
该系统包括该第一检测装置,用以检测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
该第一取得装置,是取得该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一信息,且
该第二取得装置,是通过将数个检测器连接到一接收器而设置于一防灾系统中的其他检测器的该第二检测装置,是取得该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作为第二信息,以检测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接收器,是中继在数个检测器之间执行的通信,且
该第二取得装置,通过接收器从另一检测器取得第二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第一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一信息,其是烟雾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或温度其中任一项的物理量,
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第二物理量的检测值的第二信息,其是烟雾浓度、一氧化碳浓度、或温度其中任一项的物理量,而且与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取得的物理量不同,且
该判断装置,是判断发生火灾是否异常。
20.如权利要求17至19任一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三信息取得装置,用以取得指示监视区域中温度的检测值的第三信息,其中
该第一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烟雾浓度的检测值的第一信息,
该第二信息取得装置,是取得指示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值的第二信息,且该判断单元,是根据第一信息所指示的烟雾浓度的检测值、第二信息所指示的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值、第三信息所指示的温度检测值、第一系数、与第三信息所指示的温度检测值对应的第二系数、及第一阈值,来判断监视区域中是否发生异常。
CN201680023772.4A 2015-02-25 2016-02-05 系统 Pending CN1075337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35635 2015-02-25
JP2015035635 2015-02-25
JP2015045191 2015-03-06
JP2015-045191 2015-03-06
JP2015-074722 2015-04-01
JP2015074722 2015-04-01
PCT/JP2016/053562 WO2016136434A1 (ja) 2015-02-25 2016-02-05 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3786A true CN107533786A (zh) 2018-01-02

Family

ID=56789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3772.4A Pending CN107533786A (zh) 2015-02-25 2016-02-05 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4388B2 (zh)
EP (1) EP3264381B1 (zh)
JP (1) JP6612319B2 (zh)
CN (1) CN107533786A (zh)
AU (1) AU2016225422A1 (zh)
WO (1) WO201613643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5913A (zh) * 2019-04-01 2020-10-20 开利公司 光电烟雾检测器
CN111919240A (zh) * 2018-03-28 2020-11-10 报知希株式会社 火灾检测设备
CN116298703A (zh) * 2023-05-25 2023-06-23 深圳市智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监测器智能分配方法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85428B2 (ja) * 2016-10-06 2019-03-2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管理システム、管理装置、管理方法および管理プログラム
EP3704679A1 (en) * 2017-10-30 2020-09-09 Carrier Corporation Compensator in a detector device
WO2020005375A1 (en) * 2018-06-29 2020-01-02 Carrier Corporation Multipurpose air monitoring device
JP7081666B2 (ja) * 2018-07-23 2022-06-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火災検知システムおよび火災検知方法
JP6935442B2 (ja) * 2019-03-18 2021-09-15 株式会社東芝 火災報知システム
WO2020202838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火災報知設備
JP7404042B2 (ja) 2019-11-22 2023-12-25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及び火災感知システム
US11828210B2 (en) 2020-08-20 2023-11-28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iagnostic systems and methods of vehicles using olfaction
US11813926B2 (en) 2020-08-20 2023-11-14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Binding agent and olfaction sensor
US11932080B2 (en) 2020-08-20 2024-03-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Diagnostic and recirculation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881093B2 (en) 2020-08-20 2024-01-23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smoking in vehicles
US11760169B2 (en) 2020-08-20 2023-09-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Particulate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lfaction sensors
US11636870B2 (en) 2020-08-20 2023-04-25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Smoking cess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11760170B2 (en) 2020-08-20 2023-09-19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Olfaction sensor preserv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2820062B (zh) * 2021-01-19 2022-05-03 武汉拓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火灾发生概率预测方法及系统
US11790746B2 (en) * 2021-02-02 2023-10-17 Carrier Corporation Smoke entry solution for multi wave multi angle safety device
CN113311268A (zh) * 2021-05-27 2021-08-27 浙江华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红外发射管寿命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11849716B2 (en) * 2022-01-17 2023-12-2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Insect guard for an aspirated smoke, gas, 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s and devices
CN116106505B (zh) * 2023-04-13 2023-06-09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天然气开采用浓度分析系统及分析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04151A1 (de) * 1984-02-07 1985-08-08 Richard Hirschmann Radiotechnisches Werk, 7300 Esslingen Meldeeinrichtung
CN1095176A (zh) * 1993-03-31 1994-11-16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烟雾型火灾探测器
CN1297213A (zh) * 1999-11-19 2001-05-30 西门子建筑技术公司 火灾报警器
US7969296B1 (en) * 2008-08-01 2011-06-28 Williams-Pyro,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fire detection
US20130008787A1 (en) * 2010-01-21 2013-01-10 Hochiki Corporation Det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98498A (ja) 1984-10-19 1986-05-16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火災警報装置
US5691703A (en) * 1995-06-07 1997-11-25 Hughes Associates, Inc. Multi-signature fire detector
US6229439B1 (en) * 1998-07-22 2001-05-08 Pittwa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filtering
JP4066761B2 (ja) * 2001-11-27 2008-03-2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WO2005048208A1 (ja) * 2003-11-17 2005-05-26 Hochiki Corporation 散乱光式煙感知器
JP5094456B2 (ja) * 2008-02-14 2012-12-12 三菱スペース・ソフトウエア株式会社 危険報知サーバ、危険報知方法、プログラム
US9330550B2 (en) 2012-07-13 2016-05-03 Walter Kidde Portable Equipment, Inc. Low nuisance fast response hazard alar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04151A1 (de) * 1984-02-07 1985-08-08 Richard Hirschmann Radiotechnisches Werk, 7300 Esslingen Meldeeinrichtung
CN1095176A (zh) * 1993-03-31 1994-11-16 能美防灾株式会社 烟雾型火灾探测器
CN1297213A (zh) * 1999-11-19 2001-05-30 西门子建筑技术公司 火灾报警器
US7969296B1 (en) * 2008-08-01 2011-06-28 Williams-Pyro,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fire detection
US20130008787A1 (en) * 2010-01-21 2013-01-10 Hochiki Corporation Detector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9240A (zh) * 2018-03-28 2020-11-10 报知希株式会社 火灾检测设备
CN111919240B (zh) * 2018-03-28 2022-12-09 报知希株式会社 火灾检测设备
CN111795913A (zh) * 2019-04-01 2020-10-20 开利公司 光电烟雾检测器
CN111795913B (zh) * 2019-04-01 2023-10-31 开利公司 光电烟雾检测器
CN116298703A (zh) * 2023-05-25 2023-06-23 深圳市智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监测器智能分配方法及设备
CN116298703B (zh) * 2023-05-25 2023-07-25 深圳市智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监测器智能分配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36434A1 (ja) 2016-09-01
EP3264381B1 (en) 2024-05-29
US10234388B2 (en) 2019-03-19
AU2016225422A1 (en) 2017-09-14
JP6612319B2 (ja) 2019-11-27
JPWO2016136434A1 (ja) 2017-11-30
EP3264381A4 (en) 2019-01-02
US20180073982A1 (en) 2018-03-15
EP3264381A1 (en) 2018-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3786A (zh) 系统
US1095718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ldfire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US6107925A (en) Method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criteria for detecting fire through smoke concentration
CN106448023B (zh) 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火灾烟雾报警器
EP0877995B1 (en) Method for dynamically adjusting fire detection criteria
US11579002B2 (en) Sensor fusion for fire detection and air quality monitoring
CN102054322A (zh) 火灾传感器和火灾检测方法
KR101902958B1 (ko) 인공지능 모듈형 복합센서
CN109872491A (zh) 火灾监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10276926A (zh) 侦测空气悬浮微粒值的早期火灾预警系统
KR101268038B1 (ko) 담배연기 센싱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담배연기 센싱 장치, 그리고 담배연기 센싱 방법
CN111915833A (zh) 受限空间内火灾多元探测装置及探测方法
Fonollosa et al. Gas sensor array for reliable fire detection
Qualey III Fire test comparisons of smoke detector response times
CN111524311B (zh) 一种火灾识别报警判断方法
KR102103786B1 (ko) 지능형 화재 대피 유도시스템
TWI667634B (zh) 偵測空氣懸浮微粒值之早期火災預警系統
CN207115677U (zh) 基于plc的火灾报警系统
CN202711407U (zh) 一种在线式火灾烟气探测装置
EP4233026A1 (fr) Capteur multifonctions pour la surveillance de locaux et procédés utilisant un tel capteur
CN206863892U (zh) 一种语音报警装置及其探测报警器、控制器或报警器
KR102511075B1 (ko) 화재감지기에 구비된 led의 동작을 통제할 수 있는 화재감지 시스템
RU2774344C1 (ru) Способ раннего и достоверного обнаружения опасных факторов пожара с подавлением пожарн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вреда в жилых помещениях
Selle et al. An IoT based Alert System with Gas Sensors in a WSN Framework for Evasion of Forest Fire
CN208422051U (zh) 一种智能楼宇用消防监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