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083B - 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及文件夹 - Google Patents

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及文件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083B
CN107531083B CN201680025466.4A CN201680025466A CN107531083B CN 107531083 B CN107531083 B CN 107531083B CN 201680025466 A CN201680025466 A CN 201680025466A CN 107531083 B CN107531083 B CN 1075310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piece
substrate
sealing
strip
paper u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54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083A (zh
Inventor
羽田达也
松本贵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g Ji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g Ji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944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8410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511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7558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g Jim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g Ji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1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7/00Filing appliances without faste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FSHEETS TEMPORARILY ATTACHED TOGETHER; FILING APPLIANCES; FILE CARDS; INDEXING
    • B42F13/0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 B42F13/30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having a set of rods within a set of tubes for a substantial distance when closed
    • B42F13/32Filing appliances with means for engaging perforations or slots having a set of rods within a set of tubes for a substantial distance when closed the nesting portions of the rods and tubes being straight

Landscapes

  • Sheet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地进行装订件的安装、拆卸的技术。一种使具备装订构件的装订件的基板的固定面与封皮的被固定面对置并通过固定件来固定两者的固定构造,其中,基板具有基板孔,封皮具有封皮孔,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具有:铅直部,贯通基板孔和封皮孔;以及拼接部,连接设置于铅直部,并以贯通状态拼接于封皮的被固定面的反面,第二固定件与第一固定件拆装自如并在基板上可滑动,当在铅直部贯通基板孔和封皮孔的状态下使第二固定件相对于第一固定件进行了相对位移时,各固定件相互卡合而夹持基板以及封皮。

Description

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及文件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及文件夹的技术。
背景技术
有一种技术,其涉及装订文件的装订件、具备装订件的文件夹。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夹纸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夹纸器中,设有夹纸柱以及开闭引导柱的拉手的夹纸器底座通过具有凸缘的安装金属件和梯形栓来密接于文件夹的封皮。安装金属件通过在被梯形栓挤压的具有U字型通路的带状铁板的两端使半圆形凸缘与U字型的通路成直角地折曲的方式形成。当将这样的安装金属件贯入设置于封皮的孔以及设置于夹纸器底座的孔时,凸缘停在封皮的下方,仅有被梯形栓挤压的U字型的通路会突出成底座状。当使梯形栓从细顶端挤入向夹纸器底座上方突出的U字型的通路时,梯形栓的两端构成一种凸缘。结果是,封皮与夹纸器密接。
此外,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将具备固定于封脊等的被固定面的基底、以及设置于该基底上的装订构件的装订件拆装自如地固定于被固定面的基底固定构造。专利文献2的基底固定构造在被固定面和基底分别形成孔,并且设有经由延伸至这些孔内的部分将基底固定于被固定面的基底固定件。此外,基底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包括:位于孔内的铅直部、以及连接设置于该铅直部并可位于被固定面的外表面侧的外侧部,第二固定件拆装自如地设于该第一固定件。当在被固定面的外表面增设了外侧部的状态下使第二固定件相对于第一固定件进行了相对位移时,各固定件相互卡合,夹持基底以及被固定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05-15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2304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需要将安装金属件贯入设于封皮的孔以及设于夹纸器底座的孔,进而使梯形栓挤入安装金属件的U字型的通路。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与使梯形栓挤入安装金属件的U字型的通路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不同,以连结状态组装第一固定件(扣件43)和第二固定件(旋转构件44),使用者需要通过旋转第二固定件使其成水平状态来夹入封脊和装订件进行固定(例如,专利文献2的段落0024)。如上所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为了将装订件安装于封脊进行固定,还需要例如组装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将装订件安装于封脊的操作繁琐。
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完成的发明,其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比以往更容易进行装订件的安装、拆卸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了以下的方案。具体而言,本发明是一种使具备装订构件的装订件的基板的固定面与封皮的被固定面对置并通过固定件来固定两者的固定构造,其中,所述基板具有基板孔,所述封皮具有封皮孔,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具有: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铅直部、以及连接设置于该铅直部并以该贯通状态拼接于封皮的被固定面的反面的拼接部,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拆装自如并在基板上可滑动,当在所述铅直部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固定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进行了相对位移时,各固定件相互卡合而夹持所述基板以及所述封皮。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铅直部贯通基板孔和封皮孔的状态下使第二固定件在基板上滑动而使第二固定件相对于第一固定件进行相对位移,从而各固定件相互卡合,夹持基板以及封皮。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二固定件在基板上滑动这一简单的动作,就能将装订件安装于封皮或将装订件从封皮拆卸下来。此外,由于装订件能从封皮拆卸下来,因此能重新收容封皮。其结果,与收容固定有装订件的封皮的情况相比,能缩小收容封皮的硬纸箱的尺寸。因此,能降低搬运成本、保管成本。
此外,所述第二固定件可以如下设计:通过直立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滑动引导壁,以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滑动的方式被限制,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与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所述铅直部卡合,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设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与所述基板相接的面的卡合突部与设于所述基板的规定位置的卡合孔卡合,第二固定件和基板被固定。
由于第二固定件通过直立设置于基板上的滑动引导壁,可滑动地被限制,因此能使第二固定件沿着滑动引导壁容易地滑动。此外,由于滑动范围被限制,不会脱落,因此第二固定件不会丢失。此外,单单通过使第二固定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就能将装订件安装于封皮或将装订件从封皮拆卸下来。此外,第一位置能作为将装订件固定于封皮的位置发挥功能。在第一位置,第二固定件与贯通基板孔和封皮孔的铅直部卡合,因此能将装订件牢固地固定于封皮。此外,第二位置能作为将装订件从封皮拆卸下来的位置发挥功能。在第二位置,第二固定件和基板被固定,维持将装订件从封皮拆卸的状态。因此,能容易地将装订件从封皮拆卸下来。
所述卡合孔可以设计成:形成为供所述卡合突部插入,并且具有用于与该卡合突部的位于靠近所述第一位置的位置的侧面抵接的卡合端部。
卡合突部以当以使装订件的基板的固定面与封皮的被固定面对置的方式将装订件拼接至封皮时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一固定件的定位突部可靠地抵接于后述的第一封皮定位突部的程度的深度,被插入卡合孔即可。换而言之,只要当将第一固定件拼接至封皮后第一封皮定位突部会穿过第一定位孔并贯通封皮,卡合突部就不一定要贯通卡合孔。
所述卡合突部可以突出设置在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并延伸出的具有挠性的可挠板片的顶端侧。通过卡合突部突出设置于可挠板片,卡合突部可在可挠板片的挠曲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移动,进而,比起可挠板片的基端侧,顶端侧能使卡合突部的移动范围更大。其结果,在卡合突部与卡合孔的卡合状态下卡合突部进入卡合孔,在该状态下当向第二固定件施力时则可挠板片挠曲,由此,卡合突部脱离卡合孔。也就是说,能容易地解除卡合。
所述第二固定件可以设计成在所述基板上承受从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的施加力。由此,第二固定件被维持在第一位置的状态。由于第一位置能作为将装订件固定于封皮的位置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将装订件牢固地固定于封皮。此外,只需对抗施加力使第二固定件移动至第二位置,就能容易地将装订件从封皮拆卸下来。
所述第一固定件可以如下设计:插入设置于所述封皮的第一封皮定位孔并用于进行与该封皮的定位的第一定位突部直立设置于所述拼接部,该第一定位突部形成为当所述铅直部贯通了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时穿过所述第一封皮定位孔而从所述被固定面突出,在所述铅直部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并且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若使所述固定面与所述被固定面对置,则所述第一定位突部与所述卡合突部以及所述卡合孔并列位于虚拟同一轴上。
通过将第一定位突部直立设置于拼接部,能容易地进行第一固定件与封皮的定位。此外,第一定位突部在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二位置时,与卡合突部以及卡合孔并列位于虚拟同一轴上。换而言之,第一定位突部能移动至卡合突部、卡合孔的位置。
因此,所述第一定位突部可以设计成在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贯通所述卡合孔。由此,当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定位突部能挤压与卡合孔卡合着的卡合突部(进入了卡合孔的卡合突部)。其结果,能解除卡合突部与卡合孔的卡合。此外,第二固定件在基板上承受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方向的施加力的情况下,通过解除卡合突部与卡合孔的卡合,能通过施加力来使第二固定件向第一位置移动。也就是说,在将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装订件拼接至封皮的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只需要将装订件推到封皮侧,就能将装订件固定至封皮部。
此外,所述基板还具有定位突片,所述封皮还具有供所述定位突片插入的定位孔,所述定位突片可以设于当将该定位突片插入所述定位孔时,就会以使所述基板孔与所述封皮孔并列在大致同一轴上的方式进行引导的位置,并且设于所述基板上的比所述基板孔的位置更靠近中央的位置。
由于定位突片设于基板,因此不依靠第一固定件就能进行封皮与装订件的定位。此外,由于定位突片与基板孔设于不同的位置,因此能配合铅直部的轮廓设计封皮孔。换而言之,无需将封皮孔设计的过大。因此,能使铅直部匹配封皮孔,能更稳定地将装订件固定于封皮。此外,在封皮孔比铅直部的轮廓大的情况下,铅直部的周面与封皮孔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装订件有可能会松动。此外,当装订件松动时,由于其冲击,封皮孔有可能会变大。通过将定位突片设置于基板,并配合铅直部的轮廓设计封皮孔,能抑制这样的问题的发生。
此外,所述基板孔的面积以及所述封皮孔的面积可以设计成都与所述铅直部最大截面积大致相同。由此,能抑制所谓装订件的松动。
也可以代替上述的定位突片,采用以下的结构。即,所述基板具有基板孔和基板定位孔,所述封皮具有封皮孔和第二封皮定位孔,第一固定件具有贯通所述基板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封皮定位孔的第二定位突部,所述第二定位突部可以设置于若贯通所述基板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封皮定位孔则以所述基板孔与所述封皮孔排列于大致同一轴上的方式进行引导的位置,并且设置于在所述基板所述第二固定件无论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还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都不重叠的位置。例如,在装订件的面积小,难以确保将定位突片设置于基板的场所的情况下,适合采用上述结构。
这样的第一固定件每当被拼接至封皮的被固定面的反面时,上述的第一定位突部被插入第一封皮定位孔并且第二定位突部被插入第二封皮定位孔,因此,能更可靠地决定第一固定件与封皮的相对位置关系。其结果,能排除由于装订件松动而导致铅直部撑大封皮孔的隐患。
除此之外,通过将第二定位突部插入基板定位孔和第二封皮定位孔,来决定了第一固定件与封皮和基板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能省略将上述的定位突片设置于基板。
此外,第二固定件可以在作为所述第一位置的固定位置侧顶端具有供使用者将该第二固定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挤压的按压滑动操作部。通过第二固定件在固定位置侧顶端具有按压滑动操作部,能容易地滑动第二固定件。其结果,能更容易地进行装订件的安装、拆卸。
所述按压滑动操作部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基板相接的面,从该相接面向解除位置倾斜地直立设置。通过倾斜,能倾斜地触及使用者的手指等,与平面、垂直面的情况相比提高了操作性。
此外,所述第二固定件具有用于与所述铅直部卡合的楔部,所述按压滑动操作部位于与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在该方向的两侧可以以包围按压滑动操作部的方式配设楔部。第二固定件能沿楔部滑动。而且,由于以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包围按压滑动操作部的方式设置了楔部,因此使用者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时,滑动的方向(轨道)稳定。其结果,能更容易地进行装订件的安装、拆卸。
所述按压滑动操作部可以设计成具有用于提高使用者的手指等之间的摩擦力的按压辅助面。由此,不易打滑,操作性提高。此外,在将装订件从封皮卸下时,挤压连接于装订件的第二固定件的按压滑动操作部,使第二固定件移动至第二位置并就此抓住第二固定件的按压滑动操作部向上提的话效率较高。由于通过按压辅助面而不易打滑,因此容易将连接于第二固定件的装订件上提。
在此,本发明可以特指包括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的文件夹。具体而言,本发明是一种文件夹,具备:装订件,具备装订构件;封皮,供所述装订件的基板进行固定;以及固定件,使所述装订件的基板的固定面与所述封皮的被固定面对置并固定两者,其中,所述基板具有基板孔,所述封皮具有封皮孔,所述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示第一固定件具有: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铅直部;以及连接设置于该铅直部并在该贯通状态下拼接于封皮的被固定面的反面的拼接部,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拆装自如并在所述基板上可滑动,当在所述铅直部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固定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进行了相对位移时,各固定件相互卡合而夹持所述基板以及所述封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比以往更容易进行装订件的安装、拆卸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与文件夹主体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2表示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与文件夹主体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的、从内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3表示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与文件夹主体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的、从背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从内侧观察文件夹主体的俯视图。
图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的基底构件的俯视图。
图6表示图5的A-A剖面图。
图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从下侧观察装订件的基板的图。
图8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的装订构件的立体图。
图9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一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10表示图9的A向视图。
图1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12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的仰视图。
图13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的主视图。
图14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的后视图。
图1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的右视图。
图16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的左视图。
图1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一位置的装订件的俯视图。
图18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二位置的装订件的俯视图。
图19表示对应于图17的透视图。
图20表示对应于图18的透视图。
图21表示图17的A-A剖面图。
图22表示图18的A-A剖面图。
图23表示图17的B向视图。
图24表示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与文件夹主体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的、从内侧观察文件夹主体的俯视图。
图25表示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与文件夹主体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26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从内侧观察文件夹主体的俯视图。
图2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的基板的俯视图。
图28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一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29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一固定件的侧视图。
图30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31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的侧视图。
图32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的主视图。
图33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一位置的装订件的俯视图。
图34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二位置的装订件的俯视图。
图35表示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与封皮主体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的、从内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36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的基底构件的俯视图。
图37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第一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38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从封面侧观察第二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39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从背侧观察第二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40表示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与封皮主体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第一位置)。
图41表示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中装订件与封皮主体的固定构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第二位置)。
图42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文件夹中装订件的基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就本发明的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以下,仅称为固定构造)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进行说明。实施方式的固定构造适用于具备用于装订文件等的装订件的文件夹,本发明所具有的技术思想只要在相同的范围内,就不限定应用在特定的装订件、特定的文件夹。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将文件夹以打开的状态载置于桌上等的情况下,将面向使用者侧的那一侧设为内侧,将其相反侧设为背侧,将远离使用者侧的那一侧设为上侧,将使用者侧设为下侧。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是合订文件等的装置,并具备文件夹主体1、装订件2、固定件5(第一固定件6、第二固定件7)。
<<文件夹主体>>
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4进行说明,文件夹主体1相当于本发明的封皮,具备封脊11、封面12、封底13。封脊11为上下方向上细长的长方形,内侧供装订件2固定。封面12以及封底13为具有比合订的文件大一圈的面积的长方形,开闭自如地分别与封脊11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相连。
在此,在封脊11,形成有封皮孔14、第一定位孔15、第二定位孔16。后述的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封皮孔14。第一实施方式的封皮孔14配合铅直部61的轮廓(外形)形成为四角形,并与铅直部61的位置相匹配地形成有四个。第一定位孔15以及第二定位孔16对装订件2进行定位。后述的第一固定件6的卡合突起部63贯通第一定位孔15。第一定位孔15配合卡合突起部63的轮廓形成为圆形,并与卡合突起部63的位置相匹配形成有两个。第二定位孔16收容后述的装订件2的定位突片331。第二定位孔16以能收容定位突片331的方式形成为左右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并与定位突片331的位置相匹配形成有两个。
<<装订件>>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5至图8,就装订件2进行说明。装订件2具备:固定于封脊11的基底构件3;以及相对于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拆装自如的装订构件4(第一装订构件41、第二装订构件42)。第一装订构件41和第二装订构件42以组合状态安装于基底构件3,由此进行文件等的合订。需要说明的是,装订件2的装订文件等的功能与现有的装订件本质上相同。因此,简化涉及装订文件等的功能的说明,详细进行涉及固定功能的结构的说明。
基底构件3具备:固定于封脊11的基板33;转动自如地连接于基板33的左右方向的两边缘的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分别设置于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的合订爪部32。此外,第一装订构件41具有: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设置于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的中央部分的第一装订构件的凹陷部412、从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延伸出来的两根筒管413。第二装订构件42具有:第二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21、设置于第二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21的中央部分的第二装订构件的凹陷部422;从第二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21延伸出来的脚管423。通过使脚管423插入筒管413,第一装订构件41与第二装订构件42被组合,然后在该组合状态下,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和第二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21分别连接于基底构件3的各个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具体而言,分别设置于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的合订爪部32、32勾住第一装订构件的凹陷部412和第二装订构件的凹陷部422,呈将文件等合订的状态(参照图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订件2的结构为一例,代替装订件2,能采用其他的各种装订件。
在此,在基底构件3的基板33,形成有多个种类的孔等。在中央部分,形成有被收容至形成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的第二定位孔16的定位突片331。定位突片331为沿左右方向(封脊的短尺寸方向)延伸的片,向背侧突出。定位突片331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处。在各处形成有收容至一个第二定位孔16的、且对置的一对定位突片331。当定位突片331被收容至第二定位孔16时,封脊11的内侧面上的基底构件3的移动受限制。
在形成于两处的定位突片331的内侧,形成有固定施力构件8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在此,例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8也被称为扭簧,包括线圈部81、以及从线圈部81延伸的两根脚(第一脚部82、第二脚部83)。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固定施力构件8的第一脚部82。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基板33向内侧立起,顶端折曲。下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的顶端向下侧折曲,上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的顶端向上侧折曲。两个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斜对配置。
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供施力构件8的线圈部81插入,固定线圈部81。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从基板33向内侧立起,顶端折曲。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形成于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与定位突片331之间且形成于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附近。下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形成于右侧的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的附近。上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形成于左侧的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的附近。
在形成于两处的定位突片33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对置形成有滑动引导壁334。滑动引导壁334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从基板33向内侧立起,顶端折曲。滑动引导壁334支承第二固定件7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缘,使第二固定件7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第一位置为将装订件2固定于封脊11的位置,第二位置为将装订件2从封脊11卸下的位置。
此外,在形成于两处的定位突片331的附近,在将装订件2从封脊11卸下的第二位位置,形成有与后述的第二固定件7的卡合突部73卡合的圆形卡合孔335。卡合孔335形成于基板33的沿上下方向(长尺寸方向)延伸并穿过左右方向的中心的虚拟轴(图5中以虚线表示)上。下侧的卡合孔335形成于下侧的定位突片331的下侧附近,上侧的卡合孔335形成于上侧的定位突片331的上侧附近。
此外,在卡合孔335的附近,且在与上述虚拟轴同一轴上,形成有在将装订件2固定于封脊11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时,供第二固定件7的卡合突部73收容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收容孔336。下侧的收容孔336形成于下侧的卡合孔335的下侧附近,上侧的收容孔336形成于上侧的卡合孔335的上侧附近。
此外,在基板33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缘的附近,沿着两侧缘,形成有向内侧鼓起的直线状的限制部337。限制部337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移动。更详细而言,限制部337以使第二固定件7不会移动至比第一位置更靠基板33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缘侧的方式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移动。除此之外,通过使限制部337向基板33隆起,提高了因形成有多个种类的孔等而降低的基板33的弯曲强度。
此外,在形成于两处的收容孔336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在将装订件2固定于封脊11的第一位置,形成有供后述的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的四角形基板孔338。下侧的基板孔338形成于下侧的收容孔336的两侧且形成于下侧的滑动引导壁334的下侧。上侧的基板孔338形成于上侧的收容孔336的两侧、且上侧的滑动引导壁334的上侧。
<<第一固定件>>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9、图10,就第一固定件6进行说明。第一固定件6与后述的第二固定件7卡合,将装订件2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第一固定件6具备拼接部62、铅直部61、卡合突起部63。拼接部62包括俯视时在左右方向上长的长方形板,拼接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的背侧。拼接部62局部突出,在该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卡合突起部63。铅直部61沿长边方向形成有两个,从拼接部62直立设置,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和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基板孔338。铅直部61在将装订件2固定于封脊11的第一位置与第二固定件7卡合。卡合突起部63为圆柱状,从拼接部62的突出部分直立设置,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第一定位孔15。此外,卡合突起部63在第二固定件7位于第二位置时,贯通形成于装订件2的基板33的卡合孔335。在第二固定件7位于第二位置时,卡合突起部63与卡合孔335卡合,能挤压后述的第二固定件7的卡合突部73(进入卡合孔335的卡合突部73)。其结果,卡合突起部63解除卡合突部73与卡合孔335的卡合。
在此,就铅直部61进一步详细说明。铅直部61具备:轴部611、在轴部611的顶部与拼接部62大致平行地相连的卡定板612、设置于该卡定板61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并向拼接部62侧突出的引导部613、以及在轴部61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从拼接部62直立设置的起立片614、614。卡定板612限制第二固定件7在第一位置向内侧方向的移动,并且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引导部613在第一固定位置收容于第二固定件7的引导槽722。轴部611连接拼接部62和卡定板612。起立片614、614保护轴部611。例如,在不设置起立片614、614的情况下,轴部611的侧面与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的左右方向的边缘直接接触。在该情况下,可能会对轴部611过度施加负荷。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件6通过具备起立片614、614,能抑制对轴部611的负荷。
<<第二固定件>>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11至图16,就第二固定件7进行说明。第二固定件7与第一固定件6卡合,将装订件2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第二固定件7具备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楔部72、卡合突部73、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罩部75、按压滑动操作部76。
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为第二固定件7的左右方向的直线状的两端部,收容至滑动引导壁334内。在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的左右方向内侧,形成有在第一位置与铅直部61卡合的楔部72。换而言之,楔部72以包围形成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方式,形成于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楔部72收容贯通铅直部61的轴部611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开口部721、以及形成于开口部7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的铅直部61的引导部613,包括直线状的引导槽722。引导槽722对应引导部613的截面形状设计。在第一位置,引导部613被收容至引导槽722,构成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的卡定板612覆盖引导槽722。因此,第二固定件7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被第一固定件6限制。
按压滑动操作部76是用于供使用者将第二固定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挤压的装置,形成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且形成于上下方向的一方的端部。第一实施方式中,按压滑动操作部76以在通过手指等挤压时,手指等不易与从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延伸出来的两根筒管413接触的方式,比第二固定件7的端部更加突出。更详细而言,以使在第二位置俯视时按压滑动操作部76也比筒管413更位于上下方向的端部侧的方式,按压滑动操作部76比第二固定件7的端部更加突出。
此外,按压滑动操作部76由倾斜面构成。倾斜面以在上下方向上从端部侧向中央逐渐变高的方式,换而言之以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使第二位置侧变高的方式倾斜。进而,在倾斜面,形成有用于在使用者的手指等之间提高摩擦力的按压辅助面761。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辅助面761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凹凸构成。按压辅助面761也可以是点状的凹凸。
在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基端侧,换而言之,在楔部72之间的区域,形成有缺口77。在该缺口77,形成有具有挠性的可挠板片78。可挠板片78的基端与缺口77的边缘中位于与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顶端相反侧的边缘相连。顶端构成自由端。而且,在作为自由端的顶端侧,形成有向背侧突出的卡合突部73。卡合突部73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移动时,收容至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收容孔336。此外,卡合突部73在第二位置与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卡合孔335卡合。需要说明的是,卡合突起部73的顶端以容易与卡合孔335卡合的方式形成为倾斜面。
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与施力构件8的第二脚部83相接,将施加力传递给第二固定件7。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由从罩部75的背侧直立设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壁构成(例如,参照图12)。此外,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与和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相连。
罩部75整体为四角形板状,覆盖施力构件8。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直立设置于罩部75的背侧。罩部75包括第一罩部751和第二罩部752。第一罩部751以在第二位置缩至第二罩部752的背侧的方式,形成于比第二罩部752低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罩部752以在第二位置覆盖第一罩部751的方式,具有比第一罩部751高且比第二罩部752更大的面积。通过将罩部75设置成上述的嵌套构造,至少在基底,确保了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移动距离。此外,在第二罩部752的表面,刻有表示操作方向的箭头。
<<装订件的拆装方法>>
接下来,就装订件的拆卸以及固定方法,夹杂第一固定件6、第二固定件7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7、图19、图21、图22所示,在第一位置,第一固定件6与第二固定件7卡合,装订件2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在第一位置,第二固定件7被施力构件8施力,两个第二固定件7呈分离状态。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和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除了动作的朝向相反之外,基本上进行同样的动作。因此,以下的说明中,以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为例进行说明。
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中,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与施力构件8的第二脚部83相接并向下侧被施力。因此,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通过施力构件8,向上侧的移动被限制。此外,第二固定件7的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收容至滑动引导壁334。因此,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通过滑动引导壁334,向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此外,第二固定件7的楔部72与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卡合。更详细而言,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和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基板孔338。此外,构成铅直部61的引导部613收容于第二固定件7的引导槽722。此外,在第一位置,卡定板612的背侧与引导槽722的边缘相接,偏向上下方向的中央的端部与罩部75的端部相接。因此,卡定板612在第一位置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并且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其结果,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通过与第一固定件6卡合,向左右方向、内侧、下侧的移动被限制。换而言之,在第一位置,下侧的第一固定件6仅有对抗施加力的向上侧的移动被允许。需要说明的是,卡合突部73在第一位置收容至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收容孔336。
在将第二固定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手指等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对于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使手指等触及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倾斜面并向上侧挤压。例如,大拇指触及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食指触及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并以使大拇指和食指捏合的方式挤压各个第二固定件7即可。
当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第二固定件7开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当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向左右方向、内侧、下侧的移动也被限制。当接近第二位置时,收容至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收容孔336,并在收容孔336内移动,形成于可挠板片78的卡合突部73与收容孔336的上侧缘相接。进而,当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可挠板片78向内侧挠曲,不仅如此,形成于可挠板片78的卡合突部73也向内侧移动。然后,卡合突部73越过收容孔336的上侧边缘。进而,当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形成于可挠板片78的卡合突部73与位于收容孔336同一轴线上的卡合孔335卡合。卡合突部73与卡合孔335卡合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在第二位置,第二固定件7的楔部72与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的卡合被解除。此外,由于卡合突部73与卡合孔335卡合着,因此第二固定件7虽然会被作用由施力构件8产生的施加力,但会被维持在第二位置。引导部613脱离引导槽722,卡定板612的背侧也离开引导槽722的边缘,卡定板612的上侧的端部也离开罩部75的端部。特别是,卡定板612此前在第一位置限制了第二固定件7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而该限制会被解除。其结果,第二固定件7能使连接着的装订件2向内侧移动。也就是说,能将装订件2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卸下。
在将装订件2安装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的情况下,基本上采用与上述相反的动作。首先,使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和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基板孔338。接下来,以已经将第二固定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装订件拼接至封皮的固定位置的状态,将该装订件向封皮侧挤压,同时第二固定件7向背侧被挤压。当第二固定件7向背侧被挤压时,卡合突起部63进入形成于装订件2的基板33的卡合孔335。卡合孔335收容有卡合突部73,而当卡合突起部63进入卡合孔335时,卡合突起部63会挤压第二固定件7的卡合突部73(已进入卡合孔335的卡合突部73)。被挤压的卡合突部73脱离卡合孔335。由于对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作用了向下侧的施加力,因此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会向下侧并到达第一位置。其结果,装订件2被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
<<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通过在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了基板孔338和封皮孔14的状态下使第二固定件7在基板33上滑动,将第二固定件7相对于第一固定件6进行相对位移,从而第一固定件6以及第二固定件7相互卡合而夹持装订件2的基板33以及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二固定件7在基板33上滑动这一简单的动作,就能将装订件2安装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此外,当第二固定件7向背侧被挤压时,卡合突起部63进入形成于装订件2的基板33的卡合孔335。当卡合突起部63进入卡合孔335时,卡合突起部63会挤压进入了卡合孔335的卡合突部73,因此被挤压的卡合突部73会脱离卡合孔335。由于向下侧的施加力作用于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因此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会向下侧移动并到达第一位置。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二固定件7向背侧挤压这一简单的动作,就能将装订件2固定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
此外,由于装订件2能从文件夹主体1卸下,因此能重新收容文件夹主体1。其结果,与收容固定有装订件2的文件夹主体1的情况相比,能缩小收容文件夹主体1的硬纸箱的尺寸。因此,能降低搬运成本、保管成本。
此外,由于第二固定件7连接于装订件2的基板33,因此不会丢失第二固定件7。此外,第二固定件7在装订件2的基板33上承受了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方向的施加力。因此,由于第二固定件7被维持在第一位置的状态,因此能将装订件2牢固地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
此外,由于定位突片331设置于基板33,因此不依靠第一固定件6就能进行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与装订件2的定位。此外,由于定位突片331设置于与基板孔338不同的位置,因此能配合铅直部61的轮廓设计封皮孔14。换而言之,无需将封皮孔14设置得过大。因此,能使铅直部61匹配封皮孔14,能更稳定地将装订件2固定至封脊11。此外,在封皮孔14比铅直部61的轮廓大的情况下,铅直部61的周面与封皮孔14的内表面之间会产生间隙,装订件2可能会松动。此外,当装订件2松动时,由于其冲击,封皮孔14有可能会变大。通过将定位突片331设置于基板33并配合铅直部61的轮廓设计封皮孔14,能抑制这样的问题的发生。
此外,第二固定件7在固定位置侧顶端具有按压滑动操作部76,由此,能容易地滑动第二固定件7。其结果,能更容易地进行装订件2的安装、拆卸。此外,由于按压滑动操作部76倾斜着,因此能倾斜地触及使用者的手指等,与平面、垂直面的情况相比操作性提高。
此外,第二固定件7能沿楔部72滑动。而且,由于以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包围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方式设置了楔部72,因此在使用者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滑动的方向(轨道)稳定。其结果,能更容易地进行装订件2的安装、拆卸。
此外,按压滑动操作部76具有用于提高使用者的手指等之间的摩擦力的按压辅助面761。因此,不易打滑,操作性提高。此外,在将装订件2从封脊11卸下时,挤压连接于装订件2的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而使第二固定件7向第二位置移动并就此抓住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向上提的话效率较高。由于通过按压辅助面761而不易打滑,因此容易将连接于第二固定件7的装订件2上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也可以省略例如施力构件8、以及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采用更简单的结构。此外,第一固定件6虽然具备两个铅直部61和卡合突起部63,但也可以分别采用独立的拼接部62,设计成独立部件。此外,例如,卡合突起部63也可以设置于封脊11的内侧面。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合订文件等的装置,但文件夹主体1的脊宽比第一实施方式窄。随之,装订件2的基板33、第一固定件6、第二固定件7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包括具有同等功能的结构),赋予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文件夹主体>>
如图24、图25所示,文件夹主体1具备封脊11、封面12、封底13。封脊11比起第一实施方式的封脊11,左右方向的长度窄,并在内侧固定有装订件2。需要说明的是,图24、图25中,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位于第一位置,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位于第二位置。
参照图24、图25、以及图26,在封脊11,形成有封皮孔14、第一定位孔15、第二定位孔16。第二固定件的铅直部61贯通封皮孔14。第二实施方式的封皮孔14配合铅直部61的轮廓形成为四角形,并与铅直部61的位置相匹配形成有两个。第一定位孔15、以及第二定位孔16对装订件2进行定位。第一固定件6的卡合突起部63贯通第一定位孔15。第一定位孔15配合卡合突起部63的轮廓形成为圆形,并与卡合突起部63的位置相匹配形成有两个。第二定位孔1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封皮定位孔,并供后述的第一固定件6的定位突起68贯通。第二定位孔16配合定位突起68的轮廓为圆形,并与定位突起68的位置相匹配形成有两个。
<<装订件>>
接下来,参照图24,、图25以及图27,就装订件2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装订件2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脊宽较窄,此外,形成于基板33的孔等的位置、形状不同。因此,以下,以基板33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固定施力构件8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第二实施方式的施力构件8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也是被称为扭簧的构件,包括线圈部81和从线圈部81延伸的两根脚(第一脚部82、第二脚部83)(图24中以虚线表示)。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固定施力构件8的第一脚部82。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基板33向内侧立起,顶端折曲。下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的顶端向下侧折曲,上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的顶端向上侧折曲。两个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斜对配置。
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被插入施力构件8的线圈部81,固定线圈部81。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从基板33向内侧立起,顶端折曲。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形成于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与定位突片331之间且形成于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的附近。下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形成于左侧的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的附近。上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形成于右侧的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的附近。
由于基板33的上侧和下侧基本上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以基板33的下侧为例进行说明。在下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以及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的更下侧,左右对置地形成有滑动引导壁334。这些滑动引导壁334都沿上下方向延伸,左侧的滑动引导壁334在基板33上设有大致“コ”字状的槽线,被该槽线包围的部分折曲并向内侧立起,该立起部分的顶端进一步向中央折曲地形成。右侧的滑动引导壁334在与形成左侧的滑动引导壁334的大致“コ”字状的槽线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大致反“コ”字状的槽线,被该槽线包围的部分与左侧的滑动引导壁334同样折曲地形成。滑动引导壁334支承第二固定件7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缘,使第二固定件7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通过形成有下侧的滑动引导壁334而产生的大致四角形缺口孔在将装订件2从封脊11卸下的第二位置形成为与第二固定件7的卡合突部73卡合的大致四角形卡合孔335。卡合孔335形成有从卡合孔335的端边中离位于更下侧的收容孔336最近的端边向卡合孔335的中央伸出的卡合舌片3351。进而,在卡合舌片3351的顶端,形成有当第二固定件7位于第二位置时通过承受向第一位置的方向的施加力而与卡合突部73抵接并用于与其卡合的弯曲的卡合端部3352。此外,在卡合孔335中的卡合端部3352的对置位置,形成有以向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以及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侧鼓起的方式弯曲的第二卡合端部3353。第二卡合端部3353在将第二固定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滑动后,与卡合突部73抵接。
在下侧的滑动引导壁334的更下侧,在将装订件2固定于封脊11的第一位置,形成有供收容第一固定件6的卡合突起部63的圆形收容孔336。收容孔336和卡合孔335与基板33的沿上下方向(长边方向)延伸的穿过左右方向的中心的虚拟轴(图27中以虚线表示)位于同一轴上。
此外,在下侧的卡合孔335的下侧,形成有供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的四角形基板孔338。此外,在下侧的基板孔338的下侧,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向内侧鼓起的直线状的限制部337。
此外,在直线状的限制部337的更下侧,形成有供第一固定件6的定位突起68贯通的、形成于基板的定位突起孔339(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定位孔。)。也就是说,定位突起6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定位突部,同时贯通第二定位孔16和定位突起孔339,由此确定封脊11与基板33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样的形态下,在像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那样封脊11的宽度较小的情况下,由于其使用的装订件2的基板33的面积比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小,因此在难以确保设置定位突片331的场所的情况下使用为好。
<<第一固定件>>
接下来,参照图24、图25以及图28、图29,就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件6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件6与第二固定件7卡合,将装订件2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第一固定件6具备拼接部62、铅直部61、卡合突起部63、定位突起68。拼接部62包括俯视时在上下方向上长的菱形板,拼接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的背侧。铅直部61形成于拼接部62的中央部,并从拼接部62直立设置,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和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基板孔338。铅直部61在将装订件2固定于封脊11的第一位置与第二固定件7卡合。卡合突起部63为圆柱状,从长边方向的一方的角部附近直立设置,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第一定位孔15。此外,卡合突起部63在第二固定件7位于第二位置时,贯通形成于装订件2的基板33的卡合孔335。卡合突起部63的顶部以容易与卡合孔335卡合的方式,以铅直部61侧变低的方式稍稍倾斜。当第二固定件7位于第二位置时,卡合突起部63能挤压与卡合孔335卡合着的第二固定件7的卡合突部73。其结果,卡合突起部63解除卡合突部73与卡合孔335的卡合。此外,定位突起68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第二定位孔16、形成于基板33的定位突起孔339。定位突起68为圆柱状,从长边方向的另一方的角部附近直立设置。
铅直部61的截面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具备:轴部611、与拼接部62大致平行地连在轴部611的顶部的卡定板612、设置于该卡定板61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并向拼接部62侧突出的引导部613、以及在轴部61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从拼接部62直立设置的起立片614、614(参照图10)。
<<第二固定件>>
接下来,参照图24、图25以及图30至图32,就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固定件7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固定件7与第一固定件6卡合,将装订件2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第二固定件7具备: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楔部72、卡合突部73、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罩部75、按压滑动操作部76。
以下,以图24的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的朝向为基准进行说明。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为第二固定件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的直线部分,收容至滑动引导壁334内。在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的左右方向内侧,在第一位置,形成有与铅直部61卡合的楔部72。楔部72包括:供铅直部61的轴部611贯通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开口部721、以及形成于开口部7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并收容铅直部61的引导部613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引导槽722。引导槽722对应引导部613的截面形状设计。在第一位置,引导部613被收容至引导槽722,构成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的卡定板612覆盖引导槽722。因此,第二固定件7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被第一固定件6限制。
按压滑动操作部76是用于供使用者将第二固定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挤压的部件,形成于中央部。按压滑动操作部76由倾斜面构成。从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来看,倾斜面以从下侧向上侧逐渐变高的方式,换而言之以第二位置侧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变高的方式倾斜。进而,在倾斜面,形成有用于提高使用者的手指等之间的摩擦力的按压辅助面761。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辅助面761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凹凸构成。
在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下侧(按压滑动操作部76与楔部72之间),形成有缺口77,在缺口77,形成有具有挠性的可挠板片78。可挠板片78的基端从缺口77的边缘中按压滑动操作部76侧的边缘向下侧延伸。顶端构成自由端,在顶端侧,形成有向背侧突出的卡合突部73。卡合突部73在第一位置被收容于收容孔336内,在第二位置与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卡合孔335的卡合端部3352卡合。
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与施力构件8的第二脚部83相接,将施加力传递给第二固定件7。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由从罩部75的基端的背侧直立设置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壁构成(参照图31)。
罩部75整体为四角形板状,从按压滑动操作部76向楔部72的相反侧(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为上侧)延伸。罩部75覆盖施力构件8,并且表面刻有表示操作方向的箭头。
<<装订件的拆装方法>>
接下来,就装订件的拆卸以及固定方法,夹杂第一固定件6、第二固定件7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24、图25所示,像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那样,在第一位置,第一固定件6与第二固定件7卡合,装订件2被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由于施力构件的承接部74与施力构件8的第二脚部相接并向上侧被施力,因此通过施力构件8,下侧的移动被限制。此外,第二固定件7的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被收容至滑动引导壁334。因此,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通过滑动引导壁334,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此外,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的楔部72与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因此,铅直部61在第一位置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并且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向上侧的移动。其结果,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通过与第一固定件6卡合,向左右方向、内侧、上侧的移动被限制。换而言之,在第一位置,上侧的第一固定件6仅有对抗施加力的向下侧的移动被允许。需要说明的是,卡合突部73在第一位置被收容至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收容孔336。
在将第二固定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手指等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对于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手指等触及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倾斜面并向下侧挤压。例如,食指触及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大拇指触及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并以使大拇指和食指捏合的方式挤压各个第二固定件7即可。
当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第二固定件7开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当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向左右方向、内侧、上侧的移动被限制。当开始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已收容至收容孔336内的、形成于可挠板片78的卡合突部73与收容孔336的下侧缘相接。进而,当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可挠板片78向内侧挠曲,不仅如此,形成于可挠板片78的卡合突部73也向内侧移动。然后,卡合突部73越过收容孔336的下侧的缘。进而,当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形成于可挠板片78的卡合突部73与位于收容孔336同一轴线上的卡合孔335卡合。卡合突部73与卡合孔335卡合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像图24、图25的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那样,在第二位置,第二固定件7的楔部72与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的卡合被解除。此外,由于卡合突部73与卡合孔335卡合着,因此第二固定件7虽然会被作用由施力构件8产生的施加力,但会被维持在第二位置。其结果,能使连接有第二固定件7的装订件2向内侧移动。也就是说,能将装订件2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卸下。
在将装订件2安装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的情况下,本上采用与上述相反的动作。首先,使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和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基板孔338。接下来,第二固定件7向背侧被挤压。当第二固定件7向背侧被挤压时,卡合突起部63进入形成于装订件2的基板33的卡合孔335。虽然在卡合孔335收容有卡合突部73,但当卡合突起部63进入卡合孔335时,卡合突起部63会挤压第二固定件7的卡合突部73(已进入卡合孔335的卡合突部73)。被挤压的卡合突部73与卡合端部3352的卡合被解除并且脱离卡合孔335。由于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会被作用向下侧的施加力,因此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会向下侧移动并到达第一位置。其结果,装订件2被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在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基板孔338和封皮孔14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二固定件7在基板33上滑动,使第二固定件7相对于第一固定件6进行相对位移,从而第一固定件6以及第二固定件7相互卡合而夹持装订件2的基板33以及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二固定件7在基板33上滑动这一简单的动作,就能将装订件2安装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此外,当向背侧挤压第二固定件7时,卡合突起部63进入形成于装订件2的基板33的卡合孔335。当卡合突起部63进入卡合孔335时,卡合突起部63会挤压进入卡合孔335的卡合突部73,因此被挤压的卡合突部73会脱离卡合孔335。例如,对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作用了向下侧的施加力,因此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会向下侧移动并到达第一位置。也就是说,通过将第二固定件7向背侧挤压这一简单的动作,就能将装订件2固定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
此外,由于装订件2能从文件夹主体1卸下,因此能重新收容文件夹主体1。其结果,与收容固定有装订件2的文件夹主体1的情况相比,能缩小收容文件夹主体1的硬纸箱的尺寸。因此,能降低搬运成本、保管成本。
此外,由于第二固定件7连接于装订件2的基板33,因此不会丢失第二固定件7。此外,第二固定件7在装订件2的基板33上承受了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的方向的施加力。因此,由于第二固定件7被维持在第一位置的状态,因此能将装订件2牢固地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
此外,由于定位突起68被设置于第一固定件6,因此被当第一固定件6被拼接至封脊11,卡合突起部63都会被插入第一定位孔15并且定位突起68会被插入第二定位孔16。因此,能更可靠地决定第一固定件6与封脊11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而,由于定位突起68贯通第二定位孔16进而还被插入拼接至封脊11的基板33的定位突起孔339,因此能以不在基板33设置定位突片331的方式进行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与装订件2的定位。如此,通过在与基板孔338不同的位置设置定位突起68,铅直部61无碍第一固定件6与封脊11和基板33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决定,因此能配合铅直部61的轮廓设计封皮孔14。换而言之,无需将封皮孔14设置得过大。因此,能使铅直部61匹配封皮孔14,能更稳定地将装订件2固定至封脊11。此外,在封皮孔14比铅直部61的轮廓大的情况下,铅直部61的周面与封皮孔14的内表面之间会产生间隙,装订件2有可能会松动。此外,当装订件2松动时,由于其冲击,封皮孔14有可能会变大。通过将定位突起68设置于第一固定件6并配合铅直部61的轮廓设计封皮孔14,能抑制这样的问题的发生。
此外,第二固定件7在固定位置侧顶端具有按压滑动操作部76,由此,能容易地滑动第二固定件7。其结果,能更容易地进行装订件2的安装、拆卸。此外,由于按压滑动操作部76倾斜着,因此能倾斜地触及使用者的手指等,与平面、垂直面的情况相比操作性提高。
此外,第二固定件7能沿楔部72滑动。而且,由于以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包围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方式设置了楔部72的引导槽722,因此在使用者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滑动的方向(轨道)稳定。其结果,能更容易地进行装订件2的安装、拆卸。
此外,按压滑动操作部76具有用于提高使用者的手指等之间的摩擦力的按压辅助面761。因此,不易打滑,操作性提高。此外,在将装订件2从封脊11卸下时,挤压连接于装订件2的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而使第二固定件7向第二位置移动并就此抓住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向上提的话效率较高。由于通过按压辅助面761而不易打滑,因此容易将连接于第二固定件7的装订件2上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也可以省略例如施力构件8、以及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采用更简单的结构。此外,例如,卡合突起部63也可以设置在封脊11的内侧面。
<<变形例>>
第二实施方式的装订件能采用各种变形例。参展图42,就第二实施方式的装订件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装订件2a中,形成于基板33的卡合孔335的形状与装订件2不同。因此,以下,以基板33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同样的结构则通过赋予同样的参照附图标记来省略详细说明。
在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固定施力构件8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变形例的施力构件8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装订件2的施力构件基本上相同,都是被称为扭簧的构件,包括线圈部81和从线圈部81延伸的两根脚(第一脚部82、第二脚部83)(图24中以虚线表示)。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固定施力构件8的第一脚部82。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基板33向内侧立起,顶端折曲。下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的顶端向下侧折曲,上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的顶端向上侧折曲。两个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斜对配置。
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被插入施力构件8的线圈部81,固定线圈部81。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从基板33向内侧立起,顶端折曲。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形成于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与定位突片331之间且形成于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的附近。下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形成于左侧的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的附近。上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形成于右侧的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的附近。
由于基板33的上侧和下侧基本上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以基板33的下侧为例进行说明。在下侧的施力构件的第一固定片332以及施力构件的第二固定片333的更下侧,对置地形成有滑动引导壁334。滑动引导壁334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从基板33向内侧立起,顶端折曲。滑动引导壁334支承第二固定件7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缘,使第二固定件7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
在下侧的滑动引导壁334之间,在将装订件2固定至封脊11的第一位置,形成有供收容第一固定件6的卡合突起部63的圆形收容孔336。在收容孔336的下侧,并与基板33的沿上下方向(长边方向)延伸的穿过左右方向的中心的虚拟轴(在图27中以虚线表示)在同一轴上,在将装订件2从封脊11卸下的第二位置,形成有与第二固定件7的卡合突部73卡合的圆形卡合孔335。此外,在下侧的卡合孔335的下侧,在将装订件2固定至封脊11的第一位置,形成有供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的四角形基板孔338。此外,在下侧的基板孔338的下侧,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并向内侧鼓起的直线状的限制部337。此外,在下侧的卡合孔335的更下侧,形成有供第一固定件6的定位突起68贯通的、形成于基板的定位突起孔339。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合订文件等的装置,但不具有施力构件等,因此是比第一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更简易的结构。
<<文件夹主体>>
如图33至图35所示,文件夹主体1具备封脊11、封面12、封底13。封脊11为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长方形,在内侧固定装订件2。封面12以及封底13为具有比被合订的文件大一圈的面积的长方形,开闭自如地分别与封脊11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相连。在封脊11,形成有供后述的第二固定件的铅直部61贯通的封皮孔14。封皮孔14配合铅直部61的轮廓形成为四角形,并与铅直部61的位置相匹配地形成有四个。
<<装订件>>
参照图33至图35以及图36,就装订件2进行说明。装订件2具备:固定于封脊11的基底构件3;以及相对于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拆装自如的第一装订构件41、第二装订构件42。第一装订构件41和第二装订构件42以组合状态安装于基底构件3,由此进行文件等的合订。需要说明的是,装订件2的装订文件等的功能与现有的装订件本质上相同。因此,简化涉及装订文件等的功能的说明,详细进行涉及固定功能的结构的说明。
基底构件3具备:固定于封脊11的基板33;转动自如地与基板33的左右方向的两边缘相连的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分别设置于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的合订爪部32。此外,第一装订构件41具有: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设置于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的中央部分的第一装订构件的凹陷部412、从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延伸出来的两根筒管413。第二装订构件42具有:设置于第二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21、第二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21的中央部分的第二装订构件的凹陷部422;从第二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21延伸出来的脚管423。通过使脚管423插入筒管413,第一装订构件41与第二装订构件42被组合,然后在该组合状态下,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和第二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21分别连接于基底构件3的各个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具体而言,分别设置于基底构件的侧壁部31、31的合订爪部32、32勾住第一装订构件的凹陷部412和第二装订构件的凹陷部422,呈将文件等合订的状态(参照图3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订件2的结构为一例,代替装订件2,能采用其他的各种装订件。
在基底构件3的基板33,形成有多个种类的孔等。在左右方向的两侧,对置形成有滑动引导壁334。滑动引导壁334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从基板33向内侧立起,顶端折曲。滑动引导壁334支承第二固定件7的左右方向的两侧缘,使第二固定件7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滑动。第一位置为将装订件2固定至封脊11的位置,第二位置为将装订件2从封脊11卸下的位置。
此外,在滑动引导壁334的上侧和下侧并在将装订件2固定至封脊11的第一位置,合计形成有四个供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的四角形基板孔338。
此外,在基板33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缘的附近,沿着两侧缘,形成有向内侧鼓起的直线状的限制部337。限制部337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移动。更详细而言,限制部337以使第二固定件7不会比第一位置更向基板33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缘侧移动的方式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移动。
此外,在滑动引导壁334之间,在将装订件2从封脊11卸下的第二位位置,形成有与后述的第二固定件7的卡合突部73卡合的圆形卡合孔335。卡合孔335形成于沿基板33的上下方向(长边方向)延伸的穿过左右方向的中心的虚拟轴(图36中以虚线表示)。
此外,在基板孔338之间并且与上述虚拟轴同轴状地,在将装订件2固定至封脊11的第一位置,形成有供收容第一固定件6的卡合突部73的圆形收容孔336。
<<第一固定件>>
接下来参照图33至图35以及图37,就第一固定件6进行说明。第一固定件6与后述的第二固定件7卡合,将装订件2固定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第一固定件6具备拼接部62、铅直部61。拼接部62包括俯视时在左右方向上长的长方形板,拼接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的背侧。铅直部61沿长边方向形成有两个,从拼接部62直立设置,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和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基板孔338。铅直部61在将装订件2固定至封脊11的第一位置与第二固定件7卡合。
铅直部61具备:轴部611、与拼接部62大致平行地连至轴部611的顶部的卡定板612、设置于该卡定板61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并向拼接部62侧突出的引导部613、以及在轴部61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从拼接部62直立设置的起立片614、614。卡定板612在第一位置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并且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引导部613在第一固定位置被收容至第二固定件7的引导槽722。轴部611连接拼接部62和卡定板612。起立片614、614保护轴部611。例如,在不设置起立片614、614的情况下,轴部611的侧面会直接接触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的左右方向的边缘。在该情况下,有可能会对轴部611过度施加负荷。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固定件6通过具备起立片614、614,能抑制对轴部611的负荷。
<<第二固定件>>
接下来,参照图33至图35以及图38、图39,就第二固定件7进行说明。第二固定件7与第一固定件6卡合,将装订件2固定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第二固定件7具备: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楔部72、卡合突部73、按压滑动操作部76。
第二固定件7整体为四角形板状,第二固定件7的左右方向的直线状的两端部作为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发挥功能。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被收容至滑动引导壁334内。在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的左右方向内侧,在第一位置,形成有与铅直部61卡合的楔部72。换而言之,楔部72以包围形成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方式,形成于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楔部72包括:供铅直部61的轴部611贯通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开口部721、形成于开口部721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并收容铅直部61的引导部613を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引导槽722。引导槽722对应引导部613的截面形状进行设计。在第一位置,引导部613被收容至引导槽722,构成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的卡定板612覆盖引导槽722。因此,第二固定件7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被第一固定件6限制。
按压滑动操作部76是用于供使用者将第二固定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挤压的部件,形成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且形成于上下方向的端部。第三实施方式中,按压滑动操作部76以在通过手指等挤压时手指等不易与从第一装订构件的侧壁部411伸出的两根筒管413接触的方式,比第二固定件7的端部更突出。更详细而言,在第二位置,以俯视时按压滑动操作部76位于比筒管413更靠上下方向的端部侧的方式,按压滑动操作部76比第二固定件7的端部更突出。
此外,按压滑动操作部76由倾斜面构成。倾斜面以在上下方向上从端部侧向中央逐渐变高的方式,换而言之以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使第二位置侧变高的方式倾斜。进而,在倾斜面,形成有用于在使用者的手指等之间提高摩擦力的按压辅助面761。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辅助面761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凹凸构成。
在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基端侧,换而言之,在楔部72之间的区域,形成有缺口77。在该缺口77,形成有具有挠性的可挠板片78。可挠板片78的基端与缺口77的边缘中位于与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顶端相反侧的边缘相连。顶端构成自由端。而且,在作为自由端的顶端侧,形成有向背侧突出的卡合突部73。卡合突部73在第一位置被收容至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收容孔336。此外,卡合突部73在第二位置与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卡合孔335卡合。
<<装订件的拆装方法>>
接下来,就装订件的拆卸以及固定方法,夹杂第一固定件6、第二固定件7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33、图34、图40、图41所示,在第一位置,第一固定件6与第二固定件7卡合,装订件2固定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需要说明的是,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和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除了动作的朝向相反之外,基本上进行同样的动作。因此,以下的说明中,以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为例进行说明。
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的与滑动引导壁接触的接触部71被收容至滑动引导壁334。因此,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通过滑动引导壁334,下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此外,第二固定件7的楔部72与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卡合。更详细而言,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和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基板孔338。此外,构成铅直部61的引导部613被收容至第二固定件7的引导槽722。此外,在第一位置,卡定板612的背侧与引导槽722的边缘相接,靠近上下方向的中央的端部与罩部75的端部相接。因此,卡定板612在第一位置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并且限制第二固定件7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其结果,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通过与第一固定件6卡合,向左右方向、内侧、下侧的移动被限制。换而言之,在第一位置,下侧的第一固定件6仅有向上侧的移动被允许。需要说明的是,卡合突部73在第一位置被收容至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收容孔336。
在将第二固定件7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手指等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对于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使手指等触及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倾斜面并向上侧挤压。例如,大拇指触及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食指触及上侧的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并以使大拇指和食指捏合的方式挤压各个第二固定件7即可。
当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第二固定件7开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当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向左右方向、内侧、下侧的移动也被限制。当开始向第二位置移动时,被收容至收容孔336的形成于可挠板片78的卡合突部73与收容孔336的上侧缘相接。进而,当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可挠板片78向内侧挠曲,不仅如此,形成于可挠板片78的卡合突部73也向内侧移动。然后,卡合突部73越过收容孔336的上侧边缘。进而,当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形成于可挠板片78的卡合突部73与位于收容孔336同一轴线上的卡合孔335卡合。卡合突部73与卡合孔335卡合的位置为第二位置。
在第二位置,第二固定件7的楔部72与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的卡合被解除。此外,卡合突部73由于与卡合孔335卡合着,因此会被维持在第二位置。引导部613脱离引导槽722,卡定板612的背侧也离开引导槽722的边缘,卡定板612的上侧的端部也离开罩部75的端部。特别是,卡定板612此前在第一位置限制了第二固定件7的向内侧方向的移动,而该限制会被解除。其结果,第二固定件7能使连接着的装订件2向内侧移动。也就是说,能将装订件2从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卸下。
在将装订件2安装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的情况下,基本上采用与上述相反的动作。首先,使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形成于封脊11的封皮孔14和形成于基底构件3的基板33的基板孔338。接下来,以使第二固定件7彼此远离的方式施力。其结果,卡合突部73越过卡合孔335的边缘,脱离卡合孔335。然后,下侧的第二固定件7向下侧移动并到达第一位置。即,卡合突部73被收容至收容孔336。其结果,装订件2被固定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容易使第二固定件7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还可以在第二固定件7的相反侧的端部也设置按压滑动操作部76。
<<效果>>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文件夹10,通过在第一固定件6的铅直部61贯通了基板孔338和封皮孔14的状态下使第二固定件7在基板33上滑动,将第二固定件7相对于第一固定件6进行相对位移,从而第一固定件6以及第二固定件7相互卡合而夹持装订件2的基板33以及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二固定件7在基板33上滑动这一简单的动作,就能将装订件2安装至文件夹主体1的封脊11或者卸下。
此外,由于装订件2能从文件夹主体1卸下,因此能重新收容文件夹主体1。其结果,与收容固定有装订件2的文件夹主体1的情况相比,能缩小收容文件夹主体1的硬纸箱的尺寸。因此,能降低搬运成本、保管成本。此外,由于第二固定件7连接着装订件2的基板33,因此不会丢失第二固定件7。
此外,通过使第二固定件7在固定位置侧顶端具有按压滑动操作部76,能使第二固定件7容易地滑动。其结果,能容易地进行装订件2的安装、拆卸。此外,由于按压滑动操作部76倾斜着,因此能倾斜接触使用者的手指等,与平面、垂直面的情况相比,操作性提高。
此外,第二固定件7能沿楔部72滑动。而且,由于楔部72以从宽度方向的两侧包围按压滑动操作部76的方式设置,因此在使用者挤压按压滑动操作部76时,滑动的方向(轨道)稳定。其结果,能更容易地进行装订件2的安装、拆卸。
此外,按压滑动操作部76具有用于提高使用者的手指等之间的摩擦力的按压辅助面761。因此,不易打滑,操作性提高。此外,在将装订件2从封脊11卸下时,挤压连接于装订件2的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而使第二固定件7向第二位置移动并就此抓住第二固定件7的按压滑动操作部76向上提的话效率较高。由于通过按压辅助面761而不易打滑,因此容易将连接于第二固定件7的装订件2上提。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件6虽然具备两个铅直部61,但也可以分别采用独立的拼接部62,设计成独立部件。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的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及文件夹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组合等。
附图标记说明
1 文件夹主体
2 装订件
3 基底构件
33 基板
331 定位突片
334 滑动引导壁
5 固定件
6 第一固定件
61 铅直部
62 拼接部
63 卡合突起部
68 定位突起
7 第二固定件
72 楔部
73 卡合突部
76 按压滑动操作部
10 文件夹
11 封脊
12 封面
13 封底
14 封皮孔
15 第一定位孔
16 第二定位孔

Claims (9)

1.一种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其为使具备装订构件的装订件的基板的固定面与封皮的被固定面对置并通过固定件来固定两者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基板孔,所述封皮具有封皮孔,
所述固定件包括:
第一固定件,具有: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铅直部、以及连接设置于该铅直部并以该贯通状态拼接于封皮的被固定面的反面的拼接部;以及
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拆装自如,并在所述基板上可滑动,
当在所述铅直部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固定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进行了相对位移时,各固定件相互卡合而夹持所述基板以及所述封皮,
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直立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滑动引导壁,以在所述基板上在各固定件相互卡合的位置与解除各固定件的卡合的位置之间可滑动的方式被限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滑动引导壁,以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可滑动的方式被限制,
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与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所述铅直部卡合,
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与所述基板相接的面的卡合突部与设置于所述基板的规定位置的卡合孔卡合,第二固定件和基板被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卡合孔形成为供所述卡合突部插入,并且具有用于与该卡合突部的位于靠近所述第一位置的位置的侧面抵接的卡合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卡合突部突出设置在连接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并延伸出的具有挠性的可挠板片的顶端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第二固定件在所述基板上承受从所述第二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位置的方向的施加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其中,
在所述第一固定件,插入设置于所述封皮的第一封皮定位孔并用于进行与该封皮的定位的第一定位突部直立设置于所述拼接部,
该第一定位突部形成为当所述铅直部贯通了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时穿过所述第一封皮定位孔而从所述被固定面突出,
在所述铅直部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并且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若使所述固定面与所述被固定面对置,则所述第一定位突部与所述卡合突部以及所述卡合孔并列位于虚拟同一轴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定位突部在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贯通所述卡合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基板孔和基板定位孔,所述封皮具有封皮孔和第二封皮定位孔,
第一固定件具有贯通所述基板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封皮定位孔的第二定位突部,
所述第二定位突部设置于若贯通所述基板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封皮定位孔则以所述基板孔与所述封皮孔排列于大致同一轴上的方式进行引导的位置,并且设置于在所述基板所述第二固定件无论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还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基板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都不重叠的位置。
9.一种文件夹,其具备:装订件,具备装订构件;封皮,供所述装订件的基板进行固定;以及固定件,使所述装订件的基板的固定面与所述封皮的被固定面对置并固定两者,其中,
所述基板具有基板孔,所述封皮具有封皮孔,
所述固定件包括:
第一固定件,具有: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铅直部、以及连接设置于该铅直部并在该贯通状态下拼接于封皮的被固定面的反面的拼接部;以及
第二固定件,与该第一固定件拆装自如,并在所述基板上可滑动,
当在所述铅直部贯通所述基板孔和所述封皮孔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二固定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进行了相对位移时,各固定件相互卡合而夹持所述基板以及所述封皮,
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直立设置于所述基板的滑动引导壁,以在所述基板上在各固定件相互卡合的位置与解除各固定件的卡合的位置之间可滑动的方式被限制。
CN201680025466.4A 2015-05-01 2016-04-18 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及文件夹 Active CN1075310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4451A JP6484104B2 (ja) 2015-05-01 2015-05-01 綴じ具と表紙との固定構造、及びファイル
JP2015-094451 2015-05-01
JP2015151138A JP6475587B2 (ja) 2015-07-30 2015-07-30 綴じ具と表紙との固定構造、及びファイル
JP2015-151138 2015-07-30
PCT/JP2016/062235 WO2016178364A1 (ja) 2015-05-01 2016-04-18 綴じ具と表紙との固定構造、及びファイ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083A CN107531083A (zh) 2018-01-02
CN107531083B true CN107531083B (zh) 2019-07-05

Family

ID=57217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5466.4A Active CN107531083B (zh) 2015-05-01 2016-04-18 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及文件夹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31083B (zh)
WO (1) WO2016178364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29494A (ja) * 1999-02-12 2000-08-22 Plus Property Corp ファイルの綴じ具取付け装置
CN1853952A (zh) * 2005-04-26 2006-11-01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装订器及其紧固构件
JP2009274239A (ja) * 2008-05-12 2009-11-26 King Jim Co Ltd 綴込ファイル
JP2010046987A (ja) * 2008-08-25 2010-03-04 King Jim Co Ltd ファイル
JP2011031491A (ja) * 2009-07-31 2011-02-17 King Jim Co Ltd 綴じ具
CN101983134A (zh) * 2008-03-31 2011-03-02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装订工具固定装置、文件夹及装订工具固定方法
CN101987544A (zh) * 2009-07-31 2011-03-23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装订用具
CN102328521A (zh) * 2010-06-01 2012-01-25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装订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29494A (ja) * 1999-02-12 2000-08-22 Plus Property Corp ファイルの綴じ具取付け装置
CN1853952A (zh) * 2005-04-26 2006-11-01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装订器及其紧固构件
CN101983134A (zh) * 2008-03-31 2011-03-02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装订工具固定装置、文件夹及装订工具固定方法
JP2009274239A (ja) * 2008-05-12 2009-11-26 King Jim Co Ltd 綴込ファイル
JP2010046987A (ja) * 2008-08-25 2010-03-04 King Jim Co Ltd ファイル
JP2011031491A (ja) * 2009-07-31 2011-02-17 King Jim Co Ltd 綴じ具
CN101987544A (zh) * 2009-07-31 2011-03-23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装订用具
CN102328521A (zh) * 2010-06-01 2012-01-25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装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083A (zh) 2018-01-02
WO2016178364A1 (ja) 2016-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249070U (en) Mounting apparatus for storage device
TWI255685B (en) Hard disk common support structure
US7646866B2 (en) Slide module for a slide type electronic device
TWI277541B (en) Back plate for ring binder, and file cover
CN107531083B (zh) 装订件与封皮的固定构造及文件夹
KR100919726B1 (ko) 독서용 클립
US9346309B2 (en) Component with display stand
US8508945B1 (en) Card installation device
KR20110064209A (ko) 문서 위치를 고정하는 가변식 문서고정받침대를 구비한 스테이플러
CN101983134B (zh) 装订工具固定装置、文件夹及装订工具固定方法
JP6558944B2 (ja) 綴じ具と表紙との固定構造、及びファイル
KR101414794B1 (ko) 문서 고정대를 포함하는 스테이플러
TWM362589U (en) Locating structure
JP6484104B2 (ja) 綴じ具と表紙との固定構造、及びファイル
TWM365264U (en) Plate clip
KR200388594Y1 (ko) 날클립 디스펜서가 설치된 호치키스
JP6475587B2 (ja) 綴じ具と表紙との固定構造、及びファイル
KR200247976Y1 (ko) 다용도 스테이플러
JP2016210055A (ja) 綴じ具と表紙との固定構造、及びファイル
KR200395473Y1 (ko) 서류철 보조기
KR200347477Y1 (ko) 스테플러
KR20130026023A (ko) 독서대 기능을 가지는 파일
US20140353354A1 (en) Metal staples stapler
KR100627662B1 (ko) 서류철 보조기
KR100973329B1 (ko) 서적용 접는 홈 선 형성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