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6873B - 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26873B
CN107526873B CN201710625846.8A CN201710625846A CN107526873B CN 107526873 B CN107526873 B CN 107526873B CN 201710625846 A CN201710625846 A CN 201710625846A CN 107526873 B CN107526873 B CN 1075268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supporting structure
collapse
r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258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26873A (zh
Inventor
朱才辉
吴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062584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268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26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6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26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268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通过地层不同深度处沉降槽宽度与最大潜在破坏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一种基于不同深度处沉降槽曲线的隧道围岩滑裂面识别新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离散介质数值分析方法来模拟浅埋隧道松散围岩的坍塌机理,最后基于工程实际,与一般数值分析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本发明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为浅埋隧道松散围岩的坍塌破坏模式的辨识、支护结构设计、围岩稳定性评判等提供一套科学的分析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大规模的国土有效利用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地下洞室及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用于交通运输隧道和输水隧洞工程成为地下空间开发资源的重要部分,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我国隧道工程出现塌方、冒顶等工程事故率呈降低趋势,但根据大量公路隧道的塌方统计结果表明:跨度在10-15m的隧道塌方占80%以上、Ⅳ~Ⅵ类围岩塌方占90%以上、埋深在10-40m的隧道塌方占70%以上;随着隧道覆跨比的减小、围岩条件的劣化程度加剧,隧道塌方的几率越大。由此可见,尽管隧道塌方事件呈减小趋势,但并未完全消除塌方带来的灾害和经济损失,归结其原因主要是设计者对围岩压力认识和支护结构的设计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关于浅埋隧道松散围岩的围岩压力及支护结构的设计尚存在较大的可研究空间,提出一种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坍塌模式的辨识方法和支护结构新型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目前关于浅埋隧道松散围岩的坍塌模式及支护结构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浅埋隧道松散围岩的坍塌模式,传统的观点认为与隧道拱顶的土体发生竖直或与水平方向呈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011
夹角的滑移面,铁路隧道规范认为破裂角是围岩综合内摩擦角的函数,其共同点是认为:底部滑裂面在隧道侧墙底部(曲拱直墙式)或起拱线(圆型)处,且滑裂面为直线型或折线形。然而,通过大量隧道塌方的调研发现,其发生坍塌的模式并非如上假定,传统的围岩压力假定的侧滑面模式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
(2)工程实际调研表明,所有发生塌方的隧道,坍塌面以内的围岩介质均呈散粒体或碎裂状块体,这与岩体的裂隙切割程度关系较大,而滑裂面以外的岩体基本能够维持稳定(除非有新的诱发因素,如洪水冲刷、降雨入渗等其他堆载或隧道周围进一步卸载),由此可近似认为:滑裂面以内岩体属于散体介质,滑裂面以外岩体仍属于连续介质。这样,传统的支护结构设计理论在浅埋松散围岩中便不适用,结构荷载法难以考虑到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且难以考虑松散岩体的局部坍塌的剪切荷载作用对支护结构的破坏影响,有限元方法可依考虑上述结构和岩体相互作用机制,但是难以考虑岩体的松散特征,而采用离散元方法往往难以获得真实的岩体力学参数,往往需要大量的试算来确定岩体参数,这对支护参数的信息化设计施工产生较大的困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实现了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坍塌模式的确定及其支护结构内力计算和稳定性评判。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一,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坍塌模式辨识,
步骤1.1,对隧道围岩参数及洞型集合尺寸数据进行测量,
具体为通过浅埋隧道工程中的实际揭露的岩层情况、地质勘查获得隧道围岩等效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弹性模量E、泊松比μ、容重γ、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031
以及隧道洞型尺寸:包括高度h、跨度B、隧道轴线埋深H、隧道覆土深度C=H-D/2,D为隧道等效直径;
步骤1.2,判断隧道的深浅埋,
当隧道覆土深度C与等效洞径D之比C:D≤3.0~5.0,即为浅埋隧道;
步骤1.3,判断岩体松散程度,
根据规范来判断围岩等级,当围岩等级为Ⅳ~Ⅵ类围岩或更差的围岩,则判断为松散围岩;
步骤1.4,确定滑裂面区域;
步骤二,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分析方法,来计算支护结构内力和隧道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具体为,
步骤2.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现场地质踏勘揭露出来的掌子面或洞周围岩情况,获取裂隙结构面特征,选择至少2组最不利组合结构面,根据成组结构面产状和间距特征,建立离散介质有限元实体模型;
步骤2.2、根据步骤一确定的滑裂面区域,将该滑裂面区域内的实体单元中预先构建的裂隙或结构面处建立界面单元,来模拟块体单元之间的相互摩擦、滑移、张开、闭合、破坏复杂变形特征;
步骤2.3、将滑裂面处单元之间建立界面单元,并进行无支护全断面开挖模拟,分析离散岩块沿着滑裂面和预设结构面向下滑移坍塌的变形特征;
步骤三,支护结构内力计算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根据步骤二中提出的坍塌区松散介质有限元方法和支护结构参数,模拟隧道支护在坍塌荷载条件下的受力特征,获取支护结构的内力,根据材料力学的计算公式(3),获取支护结构的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σ3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041
上式(3)中,N支护结构的轴力(kN)、M为支护结构的弯矩(kN.m)、A为支护结构单位宽度上的截面面积(m2)、W为抗弯截面系数(m3);
根据支护结构所受到的拉应力和压应力大小,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与支护结构的设计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进行对比,判断是否超过许可强度,对于超过许可强度的,进行支护结构参数的补强设计,对于安全富余度较高的原支护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1.3中:规范是指勘察部门提供岩体的等效物理力学参数及岩体受裂隙、软弱结构面的切割程度、风化程度、地下水富余程度,结合交通、水利、部门关于隧道的相应规范。
步骤1.4具体步骤为:根据步骤1.1得到的隧道围岩初始参数,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获取不同深度处地层的沉降曲线或水平位移曲线,然后进行微分可得局部倾斜的分布规律,以此类推,将不同深度z处地层的拉剪破坏点横坐标连接起来即形成最大可能滑裂面。
步骤1.4具体步骤为:采用实测地表沉降槽宽度i0来预估地层深部z处的沉降槽宽度iz:采用式(1)来计算:
iz=(1-z/H)βi0 (1);
上式(1)中,β为地层强度参数和隧道断面形状影响系数,一般取值为0.4~0.5之间;不同深度处沉降槽宽度iz和地表沉降槽宽度i0之比iz/i0与相对埋深z/H的函数关系来获取滑裂面特征,z为地层某深度到地表的竖直距离。
步骤三支护结构参数的补强设计措施包括:加强支护参数包括加密加长系统锚杆、加厚喷射混凝土及管网,预加固技术包括超前预注浆、超前锚杆、超前管棚及新型开挖和支护技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根据地质勘查得到的实际围岩参数和隧洞洞型几何尺寸,更为灵活的获取浅埋隧道松散围岩的坍塌模式,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最大可能坍塌范围和所在隧道围岩的结构面切割特征,来构建坍塌区松散介质有限元方法,并进行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基于支护结构受力特征的围岩稳定性的评判,该方法实现了隧道信息化施工、动态化设计之目的,简单快捷,且原理简单有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计算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隧道开挖诱发的地层沉降、局部倾斜曲线及水平位移曲线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隧道开挖诱发的数值分析模型单元网格图;
图4是本发明浅埋隧道松散围岩滑裂面确定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分析模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的隧道洞形尺寸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的隧道滑裂面计算结果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的考虑断层影响的隧道围岩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模型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不考虑断层影响的隧道围岩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模型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一般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围岩变形矢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一般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围岩应力矢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一般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围岩塑性区分布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的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围岩变形矢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的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围岩应力矢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得的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方法计算得到的围岩塑性区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一,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坍塌模式辨识,
步骤1.1,对隧道围岩参数及洞型集合尺寸数据进行测量,
具体为通过浅埋隧道工程中的实际揭露的岩层情况、地质勘查获得隧道围岩等效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弹性模量E、泊松比μ、容重γ、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061
以及隧道洞型尺寸:包括高度h、跨度B、隧道轴线埋深H、隧道覆土深度C=H-D/2,D为隧道等效直径,一般采用常用的隧道开挖面积与圆形隧道面积等效来估算;
步骤1.2,判断隧道的深浅埋,
当隧道覆土深度C与等效洞径D之比C:D≤3.0~5.0,即为浅埋隧道;
步骤1.3,判断岩体松散程度,
根据勘察部门提供岩体的等效物理力学参数及岩体受裂隙、软弱结构面的切割程度、风化程度、地下水富余程度等,结合交通、水利、部门关于隧道(洞)的相应规范来判断围岩等级,当围岩等级为Ⅳ~Ⅵ类围岩或更差的围岩,则判断为松散围岩;
步骤1.4,确定滑裂面形态,
浅埋松散围岩隧道在开挖期间难以形成“承载拱”,会引起地层损失,导致地表面产生地层不均匀沉陷(或沉降漏斗)和水平变形,则在差异位移最大处的地表易产生张拉剪切破坏,并形成开裂面,其中最大水平位移处、局部倾斜最大处均发生在如图2所示的沉降曲线反弯点处,该地面点即为沉降槽宽度点,其距离隧道轴线的水平距离为i0(m);
地表以下的地层沉降也符合“沉降槽”模式,也具有类似的不均匀沉陷和水平位移,其区别在于,地表以下的沉降槽宽度iz(局部倾斜反弯点至隧道中心的水平距离)相比地表的沉降槽宽度较小,以此类推不同深度处的沉降槽宽度点处即为最容易发生张拉剪切破坏的点,则将不同深度处沉降槽宽度点联线,并与隧道开挖轮廓线的相交点,即为隧道围岩最为可能的滑裂面;
根据步骤1.1得到的隧道围岩初始参数,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或有限差分法程序(Flac3D)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采取数值方法模拟隧道开挖效应,如图3所示;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获取不同深度处地层的沉降曲线Sz=f(x,y)或水平位移曲线,然后进行微分可得局部倾斜Sz’=fx(x,y)的分布规律,由图4所示,以此类推,将不同深度z处地层的拉剪破坏点(局部倾斜最大点)横坐标连接起来即形成如图4所示的虚线,该虚线即为潜在的最大可能滑裂面,其中地表开裂点为A,不同深度zi、zj处的开裂点分别为B和C,与隧道开挖面相交点为起裂点D,将其联线最终形成的ABC...D曲线即为潜在的滑裂面。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需要建立数值模型进行精细分析来确定坍塌模式(包括起裂点位置、地面开裂点位置、滑移面曲线形态等),但对于一般工程设计人员而言,可以采用实测地表沉降槽宽度i0(m)来预估地层深部z处的沉降槽宽度iz(m):
对于山岭浅埋松散隧道,可采用式(1)来计算:
iz=(1-z/H)βi0 (1);
上式(1)中,β为地层强度参数和隧道断面形状影响系数,一般取值为0.4~0.5之间,围岩条件越松散,隧道坍塌影响范围越大,侧滑面逐渐呈垂直分布,β取下限;围岩完整性越好,隧道坍塌影响范围越小,侧滑面逐渐呈圆弧形分布,β为取上限,z为地层某深度到地表的竖直距离(m)。
除此之外,对于城市浅埋隧道(如地铁隧道)采用修正的Mair公式(2)来计算深层沉降槽宽度特征: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081
式(2)中,α为与围岩条件相关的参数,一般取值为0.50~0.65之间,围岩越松散(如砂土或饱和软土地层),参数α取下限;围岩的综合粘聚强度越大(如粘性土地层、硬黏土地层),参数α取上限,其他参数如式(1);
步骤二,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分析方法,来计算支护结构内力和隧道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具体为,
步骤2.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现场地质踏勘揭露出来的掌子面或洞周围岩情况,获取裂隙结构面特征,选择至少2组最不利组合结构面,根据成组结构面产状和间距特征,建立如图5所示的离散介质有限元实体模型;
步骤2.2、根据步骤一确定的滑裂面范围,将该范围内的实体单元中预先构建的裂隙或结构面处(图5中虚线部分)建立界面单元,来模拟块体单元之间的相互摩擦、滑移、张开、闭合、破坏复杂变形特征,如图5所示,图5中菱形单元块体为离散块体;
步骤2.3、将滑裂面处单元之间建立界面单元,并进行无支护全断面开挖模拟,分析离散岩块沿着滑裂面和预设结构面向下滑移坍塌的变形特征;
步骤三,支护结构内力计算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根据步骤二中提出的坍塌区松散介质有限元方法和支护结构参数,模拟隧道支护在坍塌荷载条件下的受力特征,获取支护结构的内力(轴力、弯矩),根据材料力学的计算公式(3),来获取支护结构的最大主应力σ1(拉应力)和最小主应力σ3(压应力):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091
上式(3)中,N支护结构的轴力(kN)、M为支护结构的弯矩(kN.m)、A为支护结构单位宽度上的截面面积(m2)、W为抗弯截面系数(m3);
根据支护结构所受到的拉应力和压应力大小,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与支护结构的设计抗拉强度[σt]和抗压强度[σc]进行对比,来判断是否超过许可强度,对于超过许可强度的,进行支护结构参数的补强设计,例如加强支护参数(如,加密加长系统锚杆、加厚喷射混凝土及管网)、预加固技术(如、超前预注浆、超前锚杆、超前管棚)及新型开挖和支护技术等措施提高承载拱的等效力学参数,对于安全富余度较高的原支护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实施例
取用某工程泄洪洞进口段隧道作为样本进行实施:
步骤一、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坍塌模式的辨识,
步骤1.1,对浅埋隧道数据进行测量,
隧道顶部埋深C=40m,隧道跨度B=14.2m、高度为h=21.7m,其覆土埋深C与等效洞径D(20.0m)之比为C:D=2.0<3.0,属于浅埋隧道。该隧道围岩为煤质页岩以及含煤层砂岩,岩层结构为层状结构和块状结构,在开挖断面有一剪切破碎带穿过,节理发肓,其中一组主要结构面与断层倾角水平,另外一组主要结构面与断层倾角垂直,属强风化岩层,围岩属于IV~V级,成洞条件较差。原支护设计方案为:厚10cm的C30喷层混凝土;长6m间排距为0.8~1.0的Φ28系统锚杆;每榀0.5m间距的25#工字钢拱架,洞型尺寸如图6所示。围岩及断层带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支护材料力学参数如表2所示;
表1围岩及断层带物理力学参数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101
表2支护材料力学参数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102
步骤1.2,判断隧道的深浅埋,
隧道覆跨比C:D=2.0≤3.0,属于为浅埋隧道;
步骤1.3,判断岩体松散程度,
根据勘察部门提供岩体的等效物理力学参数及岩体受裂隙、软弱结构面的切割程度、风化程度等,结合水利部门规范判断围岩等级为Ⅳ级围岩,判断为松散围岩;
步骤1.4,建立数值模型及确定滑裂面形态,
当浅埋隧道的天然地面有实测沉降曲线时,可以根据隧道上覆地层的地表的实测沉降槽曲线来确定地表沉降槽宽度i0,从而采用公式(1)和公式(2)来预估确定深层沉降槽宽度iz,从而基于实测参数来得到深层滑裂面分布形态,本实施例中无地表沉降监测曲线,故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来确定;
采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隧道一次性开挖情况下,隧道上方地层不同深度处的沉降曲线,通过Fish语言编制语言,由系统自动计算不同地层深度处对应的反弯点坐标,实现自动确定滑裂面,经计算得到的滑裂面形态如图7所示,可见滑裂面顶部跨度为70.0m,底部跨度为12.0m,而隧道跨度为14.2m,底部起裂点相交于隧道拱肩部位,且滑裂面呈弧形曲线,这与传统的滑裂面确定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本发明确定的滑裂面形态与工程实际中的滑裂面形态相似,更接近实际状态;
步骤二,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分析方法,来计算支护结构内力和隧道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具体为,
根据步骤一中得到的滑裂面形态,结合原本断层位置与隧道开挖面的几何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当断层面所包含的岩体松动滑移区域较数值分析得到的滑裂面区域更大时,应优先选取断层位置作为潜在滑裂面,其滑裂面形态如图8所示,当无较大断层带穿越分析断面且岩层分布较为均匀时,最终的滑裂面及离散介质数值分析模型形态如图9所示;
将滑裂面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计算得到的滑裂面与竖直方向夹角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121
进行对比发现,本发明计算的上覆松散岩体的坍塌范围更宽,但隧道开挖面处的的起裂点基本与隧道的起拱线相交,这与传统的方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本发明计算的滑裂面形态与工程实际中出现的破坏模式基本一致;
步骤三,护结构内力计算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步骤3.1,为了进一步确定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的合理性,选取工程背景中的隧道(为了单独考虑滑裂面及离散介质在开挖后对围岩变形、塑性区、围岩应力的作用效应,在实施例中不予考虑断层的影响),将一般数值方法计算结果与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方法进行对比,计算结果如图对比如图10~15所示,通过二者的对比发现,本发明计算得到的洞周围岩变形量约为一般数值方法计算结果的1.5-2.5倍,洞周拱顶处围岩出现了更大面积的拉应力趋势,且塑性区深度约为一般数值方法计算结果的2.0-5.0倍,表明本发明计算得到的围岩块体发生了明显的滑移破坏及向隧道内部坍塌的变形特征,而一般数值分析方法难以反应这一工程实际问题,进一步验证了本发明的合理性;
步骤3.2,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提出的算法的适用性,在本步骤的实施例中,不仅考虑了滑裂面、离散介质坍塌作用,还考虑了工程实际中存在的断层带的影响,通过建模计算分别得出一般数值方法及本发明的方法,将本发明计算结果与工程实测值进行对比,拱顶沉降、边墙水平位移及对应位置处喷层的应力值,计算结果对比如表3所示;
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法计算得到的拱顶及边墙的位移约为一般数值方法结果的1.5-2.0倍,一般数值方法计算的喷层内力为压应力,而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方法的计算结果为拉应力,且边墙部位的拉应力达到的2.1MPa,拱顶拉应力达到1.2MPa,与实测喷层的最大拉应力2.0MPa基本接近,这与实际工程中拱顶及边墙部位出现开裂、掉块的现象基本一致,原支护结构的设计偏于不安全,而采用一般数值方法计算的结果则偏于安全;
表3一般数值方法(A)与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方法(B)分析结果对比
Figure BDA0001362798690000131
可见,基于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方法,对于考虑浅埋松散围岩隧道工程的破坏模式更为合理,对于不同围岩条件、不同围岩参数、不同覆跨比的实际工程而言,其滑裂面特征的确定更符合工程实际,且更具有灵活性。
本发明通过地层不同深度处沉降槽宽度与最大潜在破坏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一种基于不同深度处沉降槽曲线的隧道围岩滑裂面识别新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离散介质数值分析方法来模拟浅埋隧道松散围岩的坍塌机理,最后基于工程实际,与一般数值分析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本发明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为浅埋隧道松散围岩的坍塌破坏模式的辨识、支护结构设计、围岩稳定性评判等提供一套科学的分析方法。

Claims (3)

1.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一,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坍塌模式辨识,
步骤1.1,对隧道围岩参数及洞型集合尺寸数据进行测量,
具体为通过浅埋隧道工程中的实际揭露的岩层情况、地质勘查获得隧道围岩等效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弹性模量E、泊松比μ、容重γ、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
Figure FDA0002143634910000011
以及隧道洞型尺寸:包括高度h、跨度B、隧道轴线埋深H、隧道覆土深度C=H-D/2,D为隧道等效直径;
步骤1.2,判断隧道的深浅埋,
当隧道覆土深度C与等效洞径D之比C:D≤3.0~5.0,即为浅埋隧道;
步骤1.3,判断岩体松散程度,
根据规范来判断围岩等级,当围岩等级为Ⅳ~Ⅵ类围岩或更差的围岩,则判断为松散围岩;
步骤1.4,确定滑裂面区域;
步骤二,坍塌区松散介质数值分析方法,来计算支护结构内力和隧道支护结构优化设计,具体为,
步骤2.1、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现场地质踏勘揭露出来的掌子面或洞周围岩情况,获取裂隙结构面特征,选择至少2组最不利组合结构面,根据成组结构面产状和间距特征,建立离散介质有限元实体模型;
步骤2.2、根据步骤一确定的滑裂面区域,将该滑裂面区域内的实体单元中预先构建的裂隙或结构面处建立界面单元,来模拟块体单元之间的相互摩擦、滑移、张开、闭合、破坏复杂变形特征;
步骤2.3、将滑裂面处单元之间建立界面单元,并进行无支护全断面开挖模拟,分析离散岩块沿着滑裂面和预设结构面向下滑移坍塌的变形特征;
步骤三,支护结构内力计算及围岩稳定性评价,
根据步骤二中提出的坍塌区松散介质有限元方法和支护结构参数,模拟隧道支护在坍塌荷载条件下的受力特征,获取支护结构的内力,根据材料力学的计算公式(3),获取支护结构的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σ3
Figure FDA0002143634910000021
上式(3)中,N支护结构的轴力,单位为kN、M为支护结构的弯矩,单位为kN.m、A为支护结构单位宽度上的截面面积,单位为m2、W为抗弯截面系数,单位为m3
根据支护结构所受到的拉应力和压应力大小,对围岩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与支护结构的设计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进行对比,判断是否超过许可强度,对于超过许可强度的,进行支护结构参数的补强设计,对于安全富余度较高的原支护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所述步骤1.3中:规范是指勘察部门提供岩体的等效物理力学参数及岩体受裂隙、软弱结构面的切割程度、风化程度、地下水富余程度,结合交通、水利、部门关于隧道的相应规范;
所述步骤1.4具体步骤为:根据步骤1.1得到的隧道围岩初始参数,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获取不同深度处地层的沉降曲线或水平位移曲线,然后进行微分可得局部倾斜的分布规律,以此类推,将不同深度z处地层的拉剪破坏点横坐标连接起来即形成最大可能滑裂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4具体步骤为:采用实测地表沉降槽宽度i0来预估地层深部z处的沉降槽宽度iz:采用式(1)来计算:
iz=(1-z/H)βi0 (1);
上式(1)中,β为地层强度参数和隧道断面形状影响系数,取值为0.4~0.5之间;不同深度处沉降槽宽度iz和地表沉降槽宽度i0之比iz/i0与相对埋深z/H的函数关系来获取滑裂面特征,z为地层某深度到地表的竖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支护结构参数的补强设计措施包括:加强支护参数包括加密加长系统锚杆、加厚喷射混凝土及管网,预加固技术包括超前预注浆、超前锚杆、超前管棚及新型开挖和支护技术。
CN201710625846.8A 2017-07-27 2017-07-27 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Active CN1075268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25846.8A CN107526873B (zh) 2017-07-27 2017-07-27 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25846.8A CN107526873B (zh) 2017-07-27 2017-07-27 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6873A CN107526873A (zh) 2017-12-29
CN107526873B true CN107526873B (zh) 2020-04-21

Family

ID=60680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25846.8A Active CN107526873B (zh) 2017-07-27 2017-07-27 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268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47403A (zh) * 2018-04-20 2018-10-12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隧道管棚极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的计算方法
CN109359316B (zh) * 2018-08-13 2022-09-23 长安大学 简支梁结构的水平层状围岩层间粘聚力计算方法
CN109255154B (zh) * 2018-08-13 2022-09-23 长安大学 锚固梁结构的水平层状围岩层间粘聚力计算方法
CN109506614B (zh) * 2018-10-09 2020-09-25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层状围岩大变形的判定方法
CN109783913B (zh) * 2018-12-30 2023-07-14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隧道的支护结构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9538254B (zh) * 2018-12-30 2020-10-30 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隧道的仰拱结构验证方法、装置、存储器及处理器
CN109882242B (zh) * 2019-03-15 2020-10-16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交通隧道拱顶坍塌快速识别方法
CN110284902B (zh) * 2019-05-09 2021-05-11 中国铁路总公司 掌子面注浆参数设计方法
CN110276097B (zh) * 2019-05-09 2020-11-13 西南交通大学 掌子面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CN110399687B (zh) * 2019-07-30 2023-04-07 湖南科技大学 隧道掌子面预支护与预加固的等效参数确定方法
CN110378067B (zh) * 2019-07-30 2022-11-29 湖南科技大学 隧道三维纵向连续塌方安全性与支护参数的确定方法
CN110427701B (zh) * 2019-08-02 2020-12-08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安全储备系数的隧道二次衬砌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0688696B (zh) * 2019-09-16 2023-08-15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支护结构的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1502715B (zh) * 2020-05-29 2021-07-20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裂隙岩体超大跨地下洞室阶段综合修建方法
CN112131630B (zh) * 2020-08-25 2023-02-03 山东大学 基于不连续面优化的隧道注浆加固稳定性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2507429B (zh) * 2020-12-01 2024-01-23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隧道支护结构体系刚度的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2632668A (zh) * 2020-12-18 2021-04-09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破坏模式下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CN113032880B (zh) * 2021-03-26 2022-06-14 武汉理工大学 圆曲线路段设计合理性的评价方法
CN113062773B (zh) * 2021-04-16 2023-01-3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深部隧道装配式通风竖井的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3251966B (zh) * 2021-05-08 2023-01-31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 深埋隧洞安全监测布置方法和装置
CN113236289B (zh) * 2021-06-17 2023-11-28 浙江华东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浅埋偏压公路隧道洞口的支护方法
CN117077244B (zh) * 2023-07-03 2024-05-1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穿越采空塌陷区弯曲带隧道结构优化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3960B (zh) * 2009-07-01 2012-11-07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非贯通节理裂隙岩体变形参数的确定方法
CN105138767B (zh) * 2015-08-23 2018-06-2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深埋非对称小间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finite Elements for Numerical Analysis of Underground Excavations;P.kumar;《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Technology》;20001231;第15卷(第1期);第117-124页 *
Peck 法在武汉地铁隧道地表沉降预测中的适用性分析;胡斌 等;《工程勘察》;20121231;第2012年卷(第7期);第6-10页 *
隧道开挖引起深部土层位移的计算方法研究;田晓艳 等;《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531;第36卷(第5期);第17-2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26873A (zh) 2017-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26873B (zh) 一种浅埋隧道围岩坍塌模式识别及支护结构计算方法
CN105401947B (zh) 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施工方法
CN105156118B (zh) 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方法
Yu et al. Optimization of combined support in soft-rock roadway
CN103902780B (zh) 固体充填采煤地表变形预计方法
Tu et al. Excavation and kinematic analysis of a shallow large-span tunnel in an up-soft/low-hard rock stratum
CN113622913B (zh) 一种全垮落法开采下井上下一体化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方法
CN113094778B (zh) 高地应力互层软岩隧道破坏机理及施工控制研究方法
Yang et al. Overburden failure and the prevention of water and sand inrush during coal mining under thin bedrock
Zhang et al.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a landslide and treatment measures during the excavation of a tunnel through a soil-rock interface
Mao et al. Water disaster susceptible areas in loess multi-arch tunne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lateral recharge condition
CN114519257A (zh) 一种地表沉陷类别预计方法
Haifeng et al. Rock parameters inversion for estimating the maximum heights of two failure zones in overburden strata of a coal seam
Guo et al. Research on the settlement regulation and stability of large building foundation over gobs: a case study in the xiangcheng coal mine, China
Zhe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ettlement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a super-large section tunnel in a giant karst cave using ultra-thick backfill method
CN110442948B (zh) 上软层厚度与倾角对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的确定方法
CN117167080A (zh) 一种三软厚煤层开采覆岩多层位离层注浆减沉方法
Xue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overburden migration behaviors in stope under thick magmatic rocks
Ding-Bang et al. Physical 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wall rock on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
Dai et al. Research on seepage-stress coupling analyses of shallow buried and dug vertical overlapping tunnels.
Feng et al. Mechanisms of slope instability induced by two-hole oversized tunnels with small clearances underneath
Bin et 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cross-channel excavation for existing anchor removal project in subway construction
CN113756282B (zh) 一种受采动影响的高耸构筑物精准注浆加固方法
Wang et al. Research on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grou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shallow buried tunnel construction in urban areas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Xie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Drainage Boat Pond Caused by Underground Coal Mining‐Induced Subsiden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