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4993B - 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4993B
CN107454993B CN201780000653.1A CN201780000653A CN107454993B CN 107454993 B CN107454993 B CN 107454993B CN 201780000653 A CN201780000653 A CN 201780000653A CN 107454993 B CN107454993 B CN 1074549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signal
terminal
output
outpu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06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54993A (zh
Inventor
王程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54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49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549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49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2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capacitance
    • G01D5/2405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by varying capacitance by varying di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5/00Manipulating of pulses not covered by one of the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3K5/01Shaping pulses
    • H03K5/04Shaping pulses by increasing duration; by decreasing d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using a plurality of detectors, e.g. keyboar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3/00Circuit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 pulses; Monostable, bistable or multistable circuits
    • H03K3/01Details
    • H03K3/012Modifications of generator to improve response time or to decrease power consump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0036Means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0081Power supply means, e.g. to the switch driv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4042Means for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2217/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 H03K2217/94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or -breaking covered by H03K17/00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 is generated
    • H03K22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03K2217/96071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etection principle
    • H03K2217/960725Charge-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该电源产生电路包括:驱动电压产生电路,用于产生驱动电压信号;脉冲产生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储能端,所述脉冲产生电路通过所述第一输入端接收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二输入端接收通信信号,在所述通信信号的正相位阶段,所述脉冲产生电路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所述第一输出端不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并且所述脉冲产生电路将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入的电荷输出到所述储能端。能够有效提高该电源产生电路的输出电荷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容式阵列传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电容式阵列传感器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消费类终端电子设备上。例如,终端设备显示屏上用于触摸控制的电容阵列传感器,又例如,终端设备中的用于身份信息认证(人体肢体/生物信息识别)的电容式阵列传感器。如今,为了增加用户体验且或为了提高传感器性能,越来越多的电容式阵列传感器采用了“浮地技术”。
具体来说,在计算电路时先指定某点电位为零,即这一点为“地”。但在某些电路中,为了更方便计算,可能指定另一点电位为零,这点对先前那个“地”称为“浮地”。在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领域,假设人体肢体接触点与电路的介质层产生的电容为CX,TX信号是检测该CX的激励信号。如果使得TX信号幅度变大,可以检测到更小的CX或者在相同CX情况下可以得到的检测信号量变大。也就是说,使用“浮地”可以提高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性能。
然而,采用“浮地”时,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浮地”和“公共地”(也称为“实地”或“设备公共地”或“设备地”)之间会存在较大的寄生电容。现有技术中,一种常用的方案是在“浮地”和“公共地”之间跨接一个泄放开关,用以释放所积累的电荷。但是,将寄生电容存储的电荷直接泄放到“公共地”,会造成很大的电荷损耗,进而会导致终端设备的电池的输出电荷的利用率过低。
发明内容
提供了一种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能够提高该电源产生电路的输出电荷的利用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产生电路,包括:
驱动电压产生电路,用于产生驱动电压信号;
脉冲产生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储能端,所述脉冲产生电路通过所述第一输入端接收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二输入端接收通信信号,在所述通信信号的正相位阶段,所述脉冲产生电路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所述第一输出端不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并且所述脉冲产生电路将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入的电荷输出到所述储能端。
本发明实施例给出了一种电源产生电路,通过在电源产生电路中内嵌一个脉冲产生电路,使得该脉冲产生电路能够在TX处于负相位阶时,能够回收在TX处于正相位阶段时存储在前述寄生电容的电荷,从而有效提高该电源产生电路的输出电荷的利用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脉冲产生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其中,在所述通信信号的正相位阶段,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支路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支路使得所述第一输出端不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并控制所述第二支路将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入的电荷输出到所述储能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通信信号生成多个控制信号,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支路中的开关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的开关。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开关,所述驱动电压产生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通信信号的正相位阶段导通所述第一开关,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断开所述第一开关。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电感、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第二开关连接至所述储能端,所述电感和所述第二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三开关连接至设备地,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二控制信号和第三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断开所述第二开关,直到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下降至所述设备地的电压时导通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导通所述第三开关,直到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下降至所述设备地的电压时断开所述第三开。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路还包括第四开关,所述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四开关连接至所述设备地,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四控制信号,所述第四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备地的电压时导通所述第四开关。
由此,在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电压等于所述设备地的电压时,可以确保该第一输出端的电压锁定在设备地,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对寄生电容中存储的电荷的回收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支路还包括第五开关,所述第五开关并联于所述电感的两端,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五控制信号,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通信信号的正相位阶段导通所述第五开关,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断开所述第五开关。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五开关,能够确保电感在通信信号TX_VCC的正相位阶段处于复位态,直到TX_VCC的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进而能够有效提高对寄生电容中存储的电荷的回收率。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开关、所述第四开关和所述第五开关在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为正相位阶段时导通,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在接收到的控制信号的相位阶段为负相位阶段时导通。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比较器和第二比较器,所述第一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第一输出端与设备地之间的电势差并输出第一信号,所述第二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储能端与所述第一端口之间的电势差并输出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或所述第二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生成所述多个控制信号。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与所述设备地相连,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负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与所述储能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负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端口相连。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源产生电路还包括功率二极管和第一电容,所述脉冲产生电路还包括第二输出端,所述驱动电压产生电路通过所述功率二极管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端。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储能端与系统电源相连,或者所述储能端通过钳位电路连接至终端设备中的至少一个模块,所述钳位电路的输出电压作为所述至少一个模块的供给电压。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包括: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第一方面中任一种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所述电源产生电路用于为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供电。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通过该电源产生电路对传感器地(也就是浮地)和设备地之间的寄生电容中的电荷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能够提高该电源产生电路的输出电荷的利用率,还能够降低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功耗。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包括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传感器地、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电源端和通信接口,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传感器地相连,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通信接口相连,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入的电荷为所述传感器地与设备地之间的寄生电容中存储的电荷。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包括金属板、多路选择器、扫描模块和电容检测电路,所述扫描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接口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扫描模块还通过所述多路选择器和所述金属板连接至所述电容检测电路,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用于,通过所述金属板与人体肢体之间产生第二电容,通过所述扫描模块控制所述多路选择器将所述第二电容中的电荷输送至所述电容检测电路,通过所述电容检测电路检测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能够提高终端设备的使用时长,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电路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波形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产生电路的原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电源产生电路的原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电源产生电路的原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容式阵列传感器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产生电路的工作时序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图1描述现有技术中使用“浮地技术”的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电路的结构。
如图1所示,该电路结构包括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及电源产生电路110,其中,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包括:通信接口121、扫描模块122、多路选择器123、多个顶层金属电极板(图1中示例性示出了金属电极板124a)、介质层125及电容检测电路126等。
在图1所示的电路中,扫描模块122通过多路选择器123和金属电极板124a连接至电容检测电路126。其中,金属电极板124a用于与人体肢体(例如,手指)在人体肢体接触点之间形成电容,多路选择器123通过控制检测信号CTRL选择至少一个电容,使得上述至少一个电容被选通连接至电容检测电路126,该电容检测电路126用于检测被选通的至少一个电容的大小,从而可以得到人体肢体接触信息(包含位置信息或距离信息)。
其中,CTRL是扫描模块122向多路选择器123发送的控制检测信号,用于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情况及电源生产商提供的数据手册,通过对引脚的电压进行改变从而改变模块的开启及关断,达到控制系统的目的。例如,在多路选择器123为一个时,扫描模块122可以通过CTRL控制多路选择器123选择出一个电容CX(n),并将该电容CX(n)输送至电容检测电路126。可以理解,电容亦称作“电容量”,是指在给定电位差下的电荷储藏量;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容CX(n)可以理解为: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中的金属电极板,通过介质层与人体肢体产生的电容量。
此外,扫描模块122还通过通信接口121连接至所述电源产生电路110。电源产生电路110作为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的供电源,具体地,可以包括驱动电压(VCCL)产生器111、功率二极管112、电容113、开关115和开关114。其中,VCCL产生器111通过开关114连接至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的传感器地(Sensor GND,SGND),在靠近该传感器地的一侧,开关114通过开关115连接至设备地,VCCL产生器111还通过功率二极管112连接至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的电源端(Sensor VDD,SVDD),该传感器地SGND通过电容113连接至该电源端SVDD。
应理解,在一些实现中,设备地GND也可以称为“公共地”或“实地”或“设备公共地”等,例如,串行通信中常用的三线通信中的公共线。传感器地SGND为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的地,传感器地SGND也可以称为“浮地”,电源端SVDD为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的供电电源(电源产生电路110)的端口。
具体地,电源产生电路110为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供电过程中,扫描模块122向通信接口121发送检测信号TX,该TX是检测CX(n)的激励信号;通信接口121接收到检测信号TX后,将其转换为信号幅度为VCC的信号,即通信信号TX_VCC,并发送给电源产生电路110。电源产生电路110根据VCCL产生器111生成的驱动电压和接收到的TX_VCC,生成第一脉冲信号VL和第二脉冲信号VH,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的电源端SVDD及传感器地SGND分别用于接收该第二脉冲信号VH及该第一脉冲信号VL。其中,VCCL产生器111用于产生幅度为VCCL的驱动电压信号。
进一步地,通过检测信号TX控制开关144的导通和关断,使得电源产生电路110根据VCCL产生器111生成的驱动电压和接收到的TX_VCC,生成第一脉冲信号VL和第二脉冲信号VH。具体地,在TX为正相位阶段时,导通开关114,VCCL产生器111会将VL拉高至VCCL电平,由于该第一脉冲信号VL的输出端通过电容113连接至第二脉冲信号VH的输出端,因此,电容113的两端电压不能突变,即,VH的幅度也会同步被抬高至VCCL+VCC,此时,功率二极管112反向偏置,进而处于截止状态;在TX为负相位阶段时,关断开关114,传感器地SGND会被下拉回与设备地GND相等的电位,以此为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提供“浮地”电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VL是幅度为VCCL且与TX同频同相位的脉冲信号,因此,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的传感器地SGND相对于设备地GND也是与TX信号同频同相位的脉冲信号,该VH是幅度为VCCL+VCC且与TX同频同相位的脉冲信号。此外,由于用于表征人体肢体接触信息的CX(n)是近似相对设备地GND的信号,因此,假设,手指对设备地GND的寄生电容131足够大,则扫描模块会得到幅度为VCCL+VCC的检测信号TX,继而作用到电容CX(n)的TX(n)信号的幅度也为VCCL+VCC。
即,如图2所示,该VL是幅度为VCCL且与TX同频同相位的脉冲信号,VH是幅度为VCCL+VCC且与TX同频同相位的脉冲信号,TX的幅度也为VCCL+VCC。
由电容检测原理可知,TX信号幅度变大可以检测到更小的CX(n)或者在相同CX(n)情况下可以得到的检测信号量变大,所以使用“浮地技术”可以提高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
换句话说,在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的工作期间,电源端SVDD的电压与传感器地SGND电压是浮动的,且电势差始终保持约VCC的差值,因此使得传感器得到幅度大于系统电源VCC的检测信号TX,从而提高传感器的性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图1所示的电源产生电路110,当TX为正相位阶段时,开关114导通,这时电容130也会被充电至VCCL,当TX为负相位阶段时,简单地关断开关114,将传感器地SGND下拉回与设备地GND相等的电位,会将电容130的电压也释放到设备地GND。
其中,电容130为SGND对GND的寄生电容CPAR,该CPAR等于电容131、电容132以及电容133的总和,电容132是设备地GND对大地的寄生电容CS,电容131是手指对设备地GND的寄生电容CH,电容133是手指对大地的寄生电容CM,电容124b是人体肢体(例如,手指)在人体肢体接触点与金属电极板124a之间的电容。
在实际工程中,该CPAR有几百皮法(pF)量级,一般在200pF~800pF之间不等,具体取决于电容式阵列传感器120的实现方式及其所包含的传感单元数量等因素。在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中,传感器地SGND的第一脉冲信号VL直接对CPAR充放电,这将产生很大的耗损,例如,通过如下公式可计算出CPAR在传感器工作过程的损耗功率:
PCpar.Loss=ICpar.Loss×VCCL=CPARVCCLfTX×VCCL (1)
PCpar.Loss是CPAR在传感器工作过程的损耗功率,ICpar.Loss是等效的损耗电流,VCCL同VCCL,fTX是TX信号的频率。
例如,CPAR=200pF,VCCL=2.8V,fTX=2MHz,从式(1)可知损耗的功率为1.12mA×2.8V=3.136mW;若CPAR=800pF,VCCL=10V,fTX=2MHz,则损耗的功率高达16.0mA×10.0V=160mW。
假设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功率约10mA×2.8V=28mW,则CPAR损耗的功率是传感器阵列功率的11.2%~571.4%。为了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性能,通常会使用较高的驱动电压VCCL、较快的TX频率或更大的传感器阵列(传感器阵列越大CPAR越大),则CPAR损耗会非常大,从而使得传感器的总体功耗变得非常大,导致终端设备电池的使用时长缩短、降低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损耗大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给出了一种电源产生电路,可以应用在为电容式阵列传感器供电。具体地,在电源产生电路中内嵌一个脉冲产生电路,使得该脉冲产生电路能够在TX处于负相位阶时,对传感器地(也就是浮地)和设备地之间的寄生电容中的电荷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提高了该电源产生电路的输出电荷的利用率,还降低了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功耗。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支持更高浮动电压、更快TX频率、更大的阵列面积,从而实现低功耗、高性能的电容式阵列传感器。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产生电路400的示意性结构图。
如图3所示,该电源产生电路400包括:驱动电压产生电路410,用于产生驱动电压信号;脉冲产生电路460,包括第一输入端461、第二输入端462、第一输出端463和储能端464,该脉冲产生电路460用于,通过该第一输入端461接收该驱动电压信号VCCL,通过该第二输入端462接收通信信号TX_VCC,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正相位阶段,从该第一输出端463输出该驱动电压信号VCCL,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负相位阶段,不从该第一输出端463输出该驱动电压信号VCCL,并将从该第一输出端463输入的电荷输出到该储能端464。为方便描述,将从该第一输出端463输出到该储能端464的电荷称为VER
以下,结合图4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源产生电路。
可选地,如图4所示,该脉冲产生电路460包括:控制单元469、第一支路481和第二支路482,该控制单元469,用于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正相位阶段,控制该第一支路481从该第一输出端输出该驱动电压信号VCCL,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负相位阶段,控制该第一支路481不从该第一输出端输出该驱动电压信号VCCL,并控制该第二支路482将从该第一输出端463输入的电荷输出到该储能端464。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支路482的每一个工作周期都是仅发生在TX_VCC为负相位阶段内,因此,第二支路482的工作周期是离散的。
具体而言,该控制单元469用于根据该通信信号TX_VCC生成多个控制信号,该多个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该第一支路481中的开关和该第二支路482中的开关。例如,如图中所示的,用于控制第一开关471的第一控制信号用E表示,用于控制第二开关472的第二控制信号用C表示,用于控制第三开关473的第三控制信号用A表示,用于控制第四开关474的第四控制信号用B表示,用于控制第五开关475的第五控制信号用D表示。
作为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该第一支路481可以包括第一开关471,该驱动电压产生电路410通过该第一开关471连接至该第一输出端463,该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控制信号E,该第一控制信号E用于,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正相位阶段导通该第一开关471,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负相位阶段断开该第一开关471。
具体而言,在TX_VCC为正相位阶段时,导通第一开关471,驱动电压产生电路410会将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平拉高至VCCL,在TX_VCC为负相位阶段时,关断第一开关471,驱动电压产生电路410不会将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平拉高至VCCL。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如图4所示,该第二支路482可以包括电感477、第二开关472和第三开关473,该第一输出端通过该电感477和该第二开关472连接至该储能端464,该电感477和该第二开关472之间设置有第一端口476,该第一端口476通过该第三开关473连接至设备地GND,该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二控制信号C和第三控制信号A,该第二控制信号C用于,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断开该第二开关472,直到该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压下降至该设备地GND的电压时导通该第二开关472,该第三控制信号A用于,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导通该第三开关473,直到该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压下降至该设备地GND的电压时断开该第三开473。
具体而言,在TX为负相位阶段时,关断第一开关471,驱动电压产生电路410不会将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平拉高至VCCL。此外,在该TX_VCC处于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导通第二开关472且关断第三开关473,将该电容300在TX_VCC的正相位阶段存储的电荷转移至电感477;直到该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压下降至该GND的电压时,通过关断第二开关472并且导通第三开关473,将电感477中的电荷转移至储能端464。进而实现电容300中的存储电荷的回收再利用。
换句话说,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在TX_VCC为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第二支路482的导通周期开始,将电容300中存储的电荷转移至电感477中,当传感器地SGND的电压水平下降至设备地GND的电压水平后,第二支路482的导通周期结束,然后第二支路482的关断周期开始,将存储在电感477中的能量转移至储能端464,由此实现对电容300中存储的电荷的回收再利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支路482的导通周期TON等于四分之一的LC谐振周期,即:
Figure BDA0001358086440000101
由式(2)可知,TON取决于电容300及电感477,电容300中的电荷一般可由测试得到。而TON的约束条件一般是要小于1/20的TX周期,那么就可以按式(2)计算得到所需的电感477。在电容300确定的前提下,选取电感477越大,TON越长,对其它电路的响应时间要求降低,但第一脉冲信号VL的下降沿时间变长;而选取电感477越小,则TON越短,第一脉冲信号VL变得越接近理想脉冲信号,但是对其它电路的响应时间要求增加。
假设电容300的初始储能全部转移至电感477中,即:
Figure BDA0001358086440000102
则由电感477的峰值电流为:
Figure BDA0001358086440000111
再根据电感的电流-电压公式,则可得Boost续流时间TOFF'为:
Figure BDA0001358086440000112
再由式(2)可得TOFF'与TON的关系为:
Figure BDA0001358086440000113
由此可知,TON至多是TX周期的1/20,即TON最多占TX负相位的1/10。即,在VER=VCC情况下,VCCL越大,TOFF'越长。即保证VCCL不会远远大于VER,也就是保证VCCL不会远远大于VCC,那么第二支路482一定工作在不连续电流模式(Discontinuous Current Mode,DCM)。
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保证内嵌的第二支路482的工作模式为DCM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用的最高“浮地”电压VCCL至少可以是系统电源VCC近十倍,而在现有技术在同等条件下寄生电容带来的损耗极大无比,因此,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有很大的低功耗优点。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该控制单元469可以包括第一比较器465和第二比较器466,该第一比较器465用于比较该第一输出端463与设备地GND之间的电势差并输出第一信号,即通过比较VL和GND输出第一信号,该第二比较器466用于比较该储能端464与该第一端口476之间的电势差并输出第二信号,即通过比较VER和SW输出第二信号,该第一信号或该第二信号用于控制该控制单元469生成该多个控制信号。
例如,该第一比较器465的正相输入端与该设备地GND相连,该第一比较器465的负相输入端与该第一输出端463相连,该第二比较器466的正相输入端与该储能端464相连,该第二比较器466的负相输入端与该第一端口476相连。
具体而言,在该TX_VCC处于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通过关断第二开关472并且导通第三开关473,将该电容300在TX_VCC的正相位阶段存储的电荷转移至电感477;直到通过第一比较器465确定该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压下降至该GND的电压时,导通第二开关472且关断第三开关473,将电感477中的电荷转移至储能端464;再到通过第二比较器466确定该第一端口476的电压下降至该储能端464的电压时,通过关断第二开关472,将电感477中的电荷转移至储能端464,最终实现电容300中的存储电荷的回收再利用。
其中,第二开关472的衬底偏置电压可以由衬底偏置选择电路(DBB)的输出提供,DBB选择第二开关472的源极电压和漏极电压中最高的一个作为衬底的偏置电压。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一控制信号E可以由控制单元469根据通信信号TX_VCC的相位阶段确定。例如,假设该第一开关471为低电平有效,即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开关闭合。在TX_VCC在负相位阶段时,关断第一开关471,当TX_VCC在正相位阶段时,导通第一开关471。
然而,该第二控制信号C和该第三控制信号A可以由控制单元469根据通信信号TX_VCC的相位阶段,以及第一比较器465或者第二比较器466的比较结果确定的。例如,第三开关473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导通,直到该第一比较器465比较出VL小于等于GND时关断。
还应注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驱动开关的控制信号可以是经过驱动器将弱电信号放大为能够驱动开关的强电流信号。例如,如图4所示,该控制单元还可以包括控制逻辑模块467和缓冲驱动电路468。具体地,控制逻辑模块467根据输入的TX_VCC、第一比较器465的比较结果以及第二比较器466的比较结果,得到控制信号A~E,其中A~E是经过缓冲驱动电路468增强驱动后的输出。
可选地,如图4所示,该第二支路482还可以包括第四开关474,该第一输出端463通过该第四开关474连接至该设备地GND,该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四控制信号B,该第四控制信号B用于,在该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压小于或等于该设备地GND的电压时导通该第四开关474。
由此,可以确保该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压锁定在设备地GND,进而能够有效提高电容300中存储的电荷的回收率。
可选地,如图4所示,该第二支路482还可以包括第五开关475,该第五开关475并联于该电感的两端,该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五控制信号D,该第五控制信号D用于,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正相位阶段导通该第五开关475,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负相位阶段断开该第五开关475。
由此,能够确保电感477在通信信号TX_VCC的正相位阶段处于复位态,直到TX_VCC的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进而能够有效提高电容300中存储的电荷的回收率。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五开关475传输的电压范围比较宽且导通阻抗要求较高,因此,可以采用互补开关设计,能够避免第五开关475在芯片中占用较大的面积。
可选地,如图4所示,该电源产生电路400还包括功率二极管480和第一电容490,该脉冲产生电路460还包括第二输出端470,该驱动电压产生电路410通过该功率二极管480连接至该第二输出端470,该第一输出端463通过该第一电容490连接至该第二输出端470。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功率二极管480也可以是同步开关管的形式。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功率二极管480和第一电容490可以分别与图1所示的功率二极管112和第一电容113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应注意,图4相对图1所示的电路结构,其改进点在于,将图1中电源产生电路110替换为电源产生电路400,即,该电源产生电路400包括驱动电压产生电路410和脉冲产生电路460。还应理解,图4中所示的驱动电压产生电路410和图1所示的VCCL产生器110可以相同,其输出电压值可以是任意值,其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regulator,LDO)、升压变换电路(Boost)、电荷泵(Charge Pump)。
由此,该储能端464可以与系统电源或者其它独立的储能电容相连。该储能端464也可以连接至终端设备中的至少一个模块,该储能端464的输出电压作为这些至少一个模块的供给电压。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储能端464可以和任何需要供电的模块、电路或者单元相连,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例如,如图5所示,该储能端464可以与“钳位电路”810相连,通过“钳位电路”810得到VERC,再将VERC再输出到多路低压差线性稳压器820(low dropout regulator,LDO)得到多个输出电压供给系统其它模块作为电源使用,其中,储能电容800用于储存能量。由此能够避免储能电压VER干扰VH,进而提高该传感器装置的性能。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910的示意性电路图。
如图6所示,该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910包括:电源产生电路400和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其中,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包括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传感器地SGND、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400的电源端SVDD和通信接口210,该第一输出端463与该传感器地SGND相连,该第二输出端470与该电源端SVDD相连,该第二输入端462与该通信接口210相连,该电源产生电路400用于为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供电。
其中,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包括金属电极板241a、多路选择器230、扫描模块220、介质层250和电容检测电路260,该扫描模块通过该通信接口连接至该第二输入端,扫描模块220通过多路选择器230和金属电极板141a连接至电容检测电路260。扫描模块220还通过通信接口210连接至所述电源产生电路100。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用于,通过该金属板241a与人体肢体之间产生第二电容241b,通过该扫描模块220控制该多路选择器230将该第二电容241b中的电荷输送至该电容检测电路260,通过该电容检测电路260检测该第二电容241b中的电荷。也就是说,在该通信信号TX_VCC的负相位阶段,从该第一输出端464输入的电荷为该传感器地SGND与设备地GND之间的电容300中存储的电荷。
应注意,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通信信号TX_VCC是经过通信接口后信号,是与检测信号TX同频且同相位的信号。但是,该通信信号TX_VCC的信号幅度在GND到VCC之间,而检测信号TX的信号幅度在GND到VCC+VCCL之间。还应注意,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和图1所示的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原理相同,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结合图7所示的时序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回收电荷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假设如图4或图5中所示的第三开关473、第四开关474和第五开关475高电平有效,即,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开关导通;第一开关471和第二开关472低电平有效,即,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开关导通。为方便描述,在下文中,采用0表示低电平,1采用表示高电平。
如图7所示,在TX_VCC的正相位阶段,E=0,C=1,A=0,B=0,D=1,即导通第一支路481中的第一开关471,TX_VCC上升为高电平,关断第二支路482中的第二开关472、第三开关473和第四开关474,导通第五开关475,导通第五开关475是为了确保了在TX_VCC的负相位的初始时刻,电感477处于复位态。由此将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压拉高至VCCL(即电容300被同步充电至VCCL电压),形成第一脉冲信号VL的正相位阶段。由于第一输出端463通过电容490连接至第二输出端470,因此电容490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也就是说,第二输出端470的电压也同步被抬高至VCCL+VCC,形成第二脉冲信号VH的正相位阶段,此时,功率二极管480截止。可以理解,在TX_VCC的正相位阶段,VH的负载就是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具体地,由电容490给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供电。
在TX_VCC由正相位阶段的变为负相位阶段时,第一脉冲信号VL需要下拉回到设备地GND,现有的技术中是直接通过开关将其下拉回到GND,这样导致储存在电容300中的电荷直接泄放到设备地GND而极大地增加了传感器的功耗。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TX_VCC由正相位阶段的变为负相位阶段时,脉冲发生电路460中的第二支路482开始工作,并将电容300在TX_VCC为正相位阶段储存的电荷转移至储能端464,进而再利用,极大地降低传感器的功耗。
具体而言,首先,在所述TX_VCC处于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E=1,C=1,A=1,B=0,D=0,即关断第一开关471、第二开关472、第四开关474和第五开关475,导通第三开关473。由此,使得电容300与电感477处于并联谐振状态,电容300中的电荷转移至电感477中,具体地,电感477的电流呈“正弦形状”上升,而谐振点(第一输出端463)则呈“余弦形状”下降,进而使得电容300中的电荷转移至电感477中,此外,关断第五开关475是为了解除电感477的复位态。
其次,在该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压水平低于或等于该GND的电压水平时,E=1,C=0,A=0,B=1,D=0,即,保持第一开关471关断、第五开关475关断,此外,导通第四开关474,使得该第一输出端463的电压水平锁定在该GND的电压水平,关闭第三开关473,使得第一端口476的电压反激变高,导通第二开关472,使得储存在电感477的能量将开始释放到储能端464。
随后,电感477继续向储能端464充电,当电感477的电流减小至零开始反向时,即第二开关472的源-漏电压出现反向,第二比较器466输出1,控制逻辑模块467做出相应的响应,C变为1,关断第二开关472,防止储能端464的电流反向电流流到设备地GND;此外,D变为1,导通第五开关475,即将电感477复位,防止电感477与第一端口476的寄生电容作LC谐振。
最后,电路将继续保持E=1,C=1,A=0,B=1,D=1的状态直到TX_VCC的正相位阶段到来。在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的工作期间,TX_VCC以一定频率反复切换相位,则第一脉冲信号VL、第二脉冲信号VH可以输出相同频率的“浮地电源”信号给该电容式阵列传感器200。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可以应用到任何形式的终端设备中,例如,如图8所示的终端设备900中,进而能够有效提高终端设备900的使用时长,进而提高用户体验。应理解,该终端设备900包括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910,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910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传感装置,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电路,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电路、支路和单元,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支路是示意性的,例如,该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一个支路,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电压产生电路,用于产生驱动电压信号;
脉冲产生电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和储能端,所述脉冲产生电路通过所述第一输入端接收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二输入端接收通信信号,在所述通信信号的正相位阶段,所述脉冲产生电路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所述第一输出端不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并且所述脉冲产生电路将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入的电荷输出到所述储能端,其中,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是幅度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且与所述通信信号同频同相位的脉冲信号,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的电势差保持恒定,且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接地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的电源端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输出端输出的信号,所述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入的电荷为所述接地端与设备地之间的寄生电容上的电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产生电路包括:控制单元、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其中,在所述通信信号的正相位阶段,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支路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支路使得所述第一输出端不输出所述驱动电压信号,并控制所述第二支路将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入的电荷输出到所述储能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通信信号生成多个控制信号,所述多个控制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支路中的开关和所述第二支路中的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开关,所述驱动电压产生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连接至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一控制信号,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通信信号的正相位阶段导通所述第一开关,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断开所述第一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电感、第二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电感和所述第二开关连接至所述储能端,所述电感和所述第二开关之间设置有第一端口,所述第一端口通过所述第三开关连接至设备地,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二控制信号和第三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断开所述第二开关,直到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下降至所述设备地的电压时导通所述第二开关,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的初始时刻导通所述第三开关,直到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下降至所述设备地的电压时断开所述第三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路还包括第四开关,所述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第四开关连接至所述设备地,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四控制信号,所述第四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第一输出端的电压小于或等于所述设备地的电压时导通所述第四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路还包括第五开关,所述第五开关并联于所述电感的两端,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包括第五控制信号,所述第五控制信号用于,在所述通信信号的正相位阶段导通所述第五开关,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断开所述第五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关、所述第四开关和所述第五开关在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为正相位阶段时导通,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在接收到的控制信号的相位阶段为负相位阶段时导通。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比较器和第二比较器,所述第一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第一输出端与设备地之间的电势差并输出第一信号,所述第二比较器用于比较所述储能端与所述第一端口之间的电势差并输出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或所述第二信号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单元生成所述多个控制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与所述设备地相连,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负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正相输入端与所述储能端相连,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负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端口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产生电路还包括功率二极管和第一电容,所述驱动电压产生电路通过所述功率二极管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出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端与系统电源相连,或者所述储能端通过钳位电路连接至终端设备中的至少一个模块,所述钳位电路的输出电压作为所述至少一个模块的供给电压。
13.一种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容式阵列传感器;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产生电路,所述电源产生电路用于为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供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地、供电端和通信接口,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传感器地相连,所述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电源端相连,所述第二输入端与所述通信接口相连。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信信号的负相位阶段,从所述第一输出端输入的电荷为所述传感器地与设备地之间的寄生电容中存储的电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包括金属板、多路选择器、扫描模块和电容检测电路,所述扫描模块通过所述通信接口连接至所述第二输入端,所述扫描模块还通过所述多路选择器和所述金属板连接至所述电容检测电路,所述电容式阵列传感器用于,通过所述金属板与人体肢体之间产生第二电容,通过所述扫描模块控制所述多路选择器将所述第二电容中的电荷输送至所述电容检测电路,通过所述电容检测电路检测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容值。
17.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
CN201780000653.1A 2017-07-19 2017-07-19 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 Active CN1074549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7/093541 WO2019014875A1 (zh) 2017-07-19 2017-07-19 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4993A CN107454993A (zh) 2017-12-08
CN107454993B true CN107454993B (zh) 2020-10-23

Family

ID=60497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0653.1A Active CN107454993B (zh) 2017-07-19 2017-07-19 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1158B2 (zh)
EP (1) EP3457570B1 (zh)
CN (1) CN107454993B (zh)
WO (1) WO20190148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4123A1 (zh) 2018-08-15 2020-02-2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芯片、电子设备及触控方法
CN114327114B (zh) * 2020-09-30 2023-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触控系统、芯片系统
CN114327115A (zh) 2020-09-30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触控系统、芯片系统
CN113589061B (zh) * 2021-06-09 2024-02-23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一种继电保护出口测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10261A (en) * 1989-12-08 1991-04-2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Lossless gate driver circuit for a high frequency converter
JP4496988B2 (ja) * 2005-02-21 2010-07-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ゲート駆動回路
DE102009006618A1 (de) * 2009-01-29 2010-08-05 Daimler Ag Schaltungsanordnung zum Betreiben eines elektrischen Verbrauchers und Verfahren zum Schalten eines Halbleiterschalters, insbesondere eines MOSFETs
TWI590133B (zh) * 2010-12-31 2017-07-01 樂金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驅動觸控感測器之設備及方法
US8884635B2 (en) * 2012-06-01 2014-11-11 Synaptics Incorporated Transcapacitive charge measurement
JP5915428B2 (ja) * 2012-07-12 2016-05-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駆動回路、及び、駆動方法
TWI477078B (zh) * 2012-10-17 2015-03-11 Ind Tech Res Inst 電容性負載驅動電路以及脈衝激發裝置
CN105335737B (zh) * 2015-12-02 2019-03-15 苏州迈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电容指纹传感器
JP6665051B2 (ja) * 2016-07-25 2020-03-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CN206226402U (zh) * 2016-08-31 2017-06-06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被动电容式指纹识别系统的供电信号产生装置
CN106130526B (zh) * 2016-08-31 2022-12-30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供电信号产生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2018090366A1 (zh) 2016-11-21 2018-05-24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指纹传感器及电子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21158B2 (en) 2021-02-16
US20190025091A1 (en) 2019-01-24
WO2019014875A1 (zh) 2019-01-24
EP3457570B1 (en) 2020-09-09
CN107454993A (zh) 2017-12-08
EP3457570A4 (en) 2019-07-10
EP3457570A1 (en) 2019-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4993B (zh) 电源产生电路、电容式阵列传感装置和终端设备
US10209829B2 (en) Position indicator,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position detecting circuit, and position detecting method
Romani et al. Micropower design of a fully autonomous energy harvesting circuit for arrays of piezoelectric transducers
US10788903B2 (en) Signal generating circuit of active pen, active pen and signal driving method
JP5990158B2 (ja) 収集された振動エネルギーをバッテリに効率的に転送する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る電子装置
CN102651608B (zh) 用于控制电源的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方法
Dini et al. A nanopower synchronous charge extractor IC for low-voltage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with residual charge inversion
CN109976571B (zh) 触摸屏控制器、包括其的触摸屏系统以及操作其的方法
US9793751B2 (en) Energy harve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apidly tracking a maximum power point
JP2020506654A (ja) 高度に統合された高圧アクチュエータドライバ
CN105337498B (zh) 电压转换器以及电压转换器的电压转换方法
CN104679292B (zh) 静电方式输入笔
Fahad et al. SOLARCAP: super capacitor buffering of solar energy for self-sustainable field systems
CN111697838B (zh) 同步整流控制电路、方法和开关电源系统
US2013006971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Do et al. An efficient parallel SSHI rectifier for piezoelectric energy scavenging systems
CN101855816B (zh) 开关电源、控制开关电源的控制电路、开关电源的控制方法及模块基板
CN104124872A (zh) 电压发生器
CN104092458A (zh) 基于互电容的触摸按键信号检测方法及其检测电路
US20230396167A1 (en) Control circuitry for controlling a power supply
CN112639703B (zh) 超声波感测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探测基板和触控面板
CN104300948A (zh) 启动程序控制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具有低电流电源的装置
KR101753753B1 (ko) 압전 소자를 사용하는 에너지 하비스터
CN107980141B (zh) 指纹传感器和终端设备
KR20210141553A (ko) 능동 스위치형 버스 커패시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