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4984B - 太阳能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4984B
CN107454984B CN201680016069.0A CN201680016069A CN107454984B CN 107454984 B CN107454984 B CN 107454984B CN 201680016069 A CN201680016069 A CN 201680016069A CN 107454984 B CN107454984 B CN 1074549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electrode
interconnector
cell device
bus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60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54984A (zh
Inventor
佐藤翔士
桥本治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54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4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54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4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33Particular geometry of the gri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7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 H01L31/0745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comprising a AIVBIV heterojunction, e.g. Si/Ge, SiGe/Si or Si/SiC solar cells
    • H01L31/0747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comprising a AIVBIV heterojunction, e.g. Si/Ge, SiGe/Si or Si/SiC solar cells comprising a heterojunction of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materials, e.g. 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 or HIT® solar cells;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太阳能电池组件(1)具备:在与受光面平行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内部连线(20),被配置在该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并对该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进行电连接;以及导电性粘着部件(40A、40B),对该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每一个与内部连线(20)进行粘着,在该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至少一方,在内部连线(20)与另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电连接一侧的端部区域Ap中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强度,比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中央区域Ac中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强度低。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电转换装置,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开发在不断地进展。由于太阳能电池组件能够将用之不竭的太阳光直接转换为电,并且与化石燃料发电相比,对环境的负担小且清洁,因此期待着用作新的能源。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例如是,在正面保护部件与背面保护部件之间,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由填充部件密封。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被配置成矩阵状。在沿着行方向或列方向的一方而被排列成直线状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彼此相邻的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由内部连线连结,而被构成为串。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在连接了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内部连线与被形成在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正面的母线电极之间,配置由含有多个导电性粒子的树脂构成的连接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5654号公报
然而在以往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因温度循环而出现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以及内部连线的膨胀以及收缩,会在太阳能电池元件之间对内部连线产生应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内部连线(TAB线)的应力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在与受光面平行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内部连线,被配置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之中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对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进行电连接;以及粘着部件,对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与所述内部连线进行粘着,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在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第一端部区域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与所述内部连线的粘着强度,比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中央区域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与所述内部连线的粘着强度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指,所述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通过所述内部连线与另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电连接的一侧。
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能够减少给内部连线的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概观平面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层叠结构的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列方向上的结构截面图。
图5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中的受光电荷的流动的结构截面图。
图5B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中的受光电荷的流动的结构截面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因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极构成而造成的电阻损失的效果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平面图以及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平面图以及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6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7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8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9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0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
图22A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平面图。
图22B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电极构成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将要说明的实施方式均为示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具体例子。因此,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以及连接形态等均为一个例子,其主旨并非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因此,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示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技术方案中所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
各个图为模式图,并非是严谨的图示。并且,在各个图中对于相同的构成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
在本说明书中,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正面”是指,与其相反一侧的面的“背面”相比,能够入射到内部的光比较多的面(超过50%~100%的光从该正面入射到内部),也包括从“背面”侧完全没有光入射到内部的情况。并且,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正面”是指,与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正面”相对一侧的光能够入射的面,“背面”是指与其相反一侧的面。并且,关于“在第一部件上设置第二部件”等记载,在没有进行特殊的限定的情况下,并非仅是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被设置成直接接触的情况。也就是说,该记载中包括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之间存在其他的部件的情况。并且,“大致~”的记载是指,若以“大致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则除了包括完全相同之意以外,还包括实质上的相同。
(实施方式1)
[1-1.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本构成]
利用图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本构成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的概观平面图。该图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具备: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内部连线20、连接线30、以及框体50。
太阳能电池元件11是在受光面被配置成二维状的、由光照射而产生电的平板状的光电动势单元。
内部连线(TAB线)20是被配置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的布线部件,对在列方向上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进行电连接。并且,内部连线20也可以在光入射一侧的面上具有光扩散形状。光扩散形状是指,具有光扩散功能的形状。通过该光扩散形状,入射到内部连线20上的光在内部连线20的正面进行扩散,能够将该扩散光再次配光到太阳能电池元件11。
连接线30是对太阳能电池串彼此进行连接的布线部件。并且,太阳能电池串是指,被配置在列方向上、且由内部连线20连接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集合体。并且,在连接线30的光入射一侧面上也可以形成光扩散形状。据此,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框体50之间的光在连接线30的正面进行扩散,能够将该扩散光再次配光到太阳能电池元件11。
框体50是外框部件,覆盖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被排列成二维的面板的外周部。
并且,虽然没有进行图示,在相邻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之间也可以配置光扩散部件。据此,入射到太阳能电池元件11之间的间隙区域的光能够再次向太阳能电池元件11配光,因此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聚光效率。这样,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全体的光电转换效率。
[1-2.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结构]
对太阳能电池组件1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平面图。如该图所示,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形状在平面视的情况下大致为正方形。太阳能电池元件11例如为纵125mm×横125mm×厚200μm。并且,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上形成有彼此平行的条状的多个母线电极112,而且形成有彼此平行的、与母线电极112正交的条状的多个指状电极111。母线电极112以及指状电极111构成集电极110。集电极110例如由含有Ag(银)等导电性粒子的导电性膏剂形成。并且,母线电极112的线宽例如是150μm,指状电极111的线宽例如是100μm,指状电极111的间距例如是2mm。并且,在母线电极112上接合内部连线20。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层叠结构的截面图。并且,该图是图2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III-III截面图。如图3所示,在n型单晶硅片101的主面上按顺序形成i型非晶质硅膜121以及p型非晶质硅膜122。n型单晶硅片101、i型非晶质硅膜121以及p型非晶质硅膜122形成光电转换层,n型单晶硅片101成为主要的发电层。并且,在p型非晶质硅膜122上形成受光面电极102。如图2所示,在受光面电极102上形成由多个母线电极112以及多个指状电极111构成的集电极110。并且,在图3仅示出了集电极110中的指状电极111。
并且,在n型单晶硅片101的背面按i型非晶质硅膜123以及n型非晶质硅膜124的顺序来形成i型非晶质硅膜123以及n型非晶质硅膜124。而且,在n型非晶质硅膜124上形成受光面电极103,在受光面电极103上形成由多个母线电极112以及多个指状电极111构成的集电极110。
另外,p型非晶质硅膜122可以形成在n型单晶硅片101的背面侧,n型非晶质硅膜124可以形成在n型单晶硅片101的受光面侧。
集电极110例如能够采用树脂型导电性膏剂,通过网版印刷等印刷法来形成,所述树脂型是指将树脂材料作为粘合剂,将银粒子等导电性粒子作为填充物的热硬化型。
并且,如图3所示,背面的指状电极111的间距可以比正面的指状电极的间距小。换而言之,背面的指状电极111的根数可以比正面的指状电极的根数多。即,被形成在背面的集电极的面积占有率可以比被形成在正面的集电极的面积占有率高。在此,集电极的面积占有率是指,相对于平面视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面积而言,平面视中的母线电极112以及指状电极111合计面积的比率。
在背面配置上述电极的情况下,虽然背面的集电效率增加,但是与正面相比,因遮光而造成的损失也增加。然而,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是受光面为正面的单面受光型,因此,比起因背面中的遮光而造成的损失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而言,因背面中的集电效率增加而带来的影响大。因此,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集电效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为了改善pn结特性,在n型单晶硅片101与p型非晶质硅膜122或n型非晶质硅膜124之间具有设置了i型非晶质硅膜121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是单侧受光型,n型单晶硅片101的正面侧的受光面电极102为受光面。在n型单晶硅片101发生的载流子作为光电流扩散到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受光面电极102以及103,并由集电极110收集。
受光面电极102以及103例如是由ITO(氧化铟锡)、SnO2(氧化锡)、ZnO(氧化锌)等构成的透明电极。并且,背面侧的受光面电极103可以是不透明的金属电极。并且,作为背面侧的集电极,也可以取代集电极110,而采用在整个受光面电极103上形成的电极。
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也可以是双面受光型。在这种情况下,n型单晶硅片101的正面侧的受光面电极102以及背面侧的受光面电极103分别成为受光面。在n型单晶硅片101发生的载流子作为光电流被扩散到正面侧以及背面侧的受光面电极102以及103,并在集电极110被收集。并且,受光面电极102以及103是透明电极。
[1-3.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结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列方向中的结构截面图。具体而言,图4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中的IV-IV截面图。该图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具备:太阳能电池元件11、内部连线20、导电性粘着部件40A和40B、正面填充部件70A和背面填充部件70B、以及正面保护部件80和背面保护部件90。
内部连线20是细长状的导电性布线,例如是带条状的金属箔。内部连线20例如可以是通过对铜箔或银箔等金属箔的正面全体覆盖焊锡或银等,并切断成具有规定的长度的长方形来制作。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中,被配置在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的内部连线20,也被配置在另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背面。更具体而言,内部连线20的一个端部的下表面,与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侧的母线电极112(参照图2)接合。并且,内部连线20的另一端部的上表面,与另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背面侧的母线电极(未图示)接合。据此,由被配置在列方向上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构成的太阳能电池串成为,该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在列方向上串联连接。
内部连线20与母线电极112(参照图2)由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接合。即,内部连线20经由导电性粘着部件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连接。
作为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例如能够使用导电性粘着膏剂、导电性粘着膜或各向异性导电膜。导电性粘着膏剂例如是在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等热硬化型的粘着性树脂材料中分散了导电性粒子的膏剂状的粘着剂。导电性粘着膜以及各向异性导电膜是通过在热硬化型的粘着性树脂材料中分散导电性粒子,从而被形成为膜状。
并且,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也可以不是以上举例示出的导电性粘着剂,而可以是焊料。并且,也可以取代导电性粘着剂,而采用不含有导电性粒子的树脂粘着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计适当的树脂粘着剂的涂布厚度,从而在进行热压焊时,通过加压而树脂粘着剂软化,使母线电极112的正面与内部连线20直接接触,从而被电连接。
并且,如图4所示,在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侧设置正面保护部件80,在背面侧设置背面保护部件90。并且,在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面与正面保护部件80之间配置有正面填充部件70A,在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面与背面保护部件90之间配置有背面填充部件70B。正面保护部件80以及背面保护部件90分别由正面填充部件70A以及背面填充部件70B固定。
正面保护部件80是被配置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侧的保护部件。正面保护部件80是为了保护太阳能电池组件1的内部不受风雨或外部冲击、火灾等损坏的部件,是用于确保太阳能电池组件1暴露在室外时的长期的可靠性的部件。从这一观点来看,正面保护部件80例如能够采用具有透光性以及防水性的玻璃、膜状或板状的硬质的具有透光性以及防水性的树脂部件等。
背面保护部件90是被配置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背面侧的保护部件。背面保护部件90是从外部环境来保护太阳能电池组件1的背面的部件,例如能够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树脂膜、或者采用具有由树脂膜来夹着铝箔Al而构成的三文治结构的层叠膜。
正面填充部件70A是被填充在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正面保护部件80之间的空间的填充材料,背面填充部件70B是被填充在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背面保护部件90之间的空间的填充材料。正面填充部件70A以及背面填充部件70B具有密封功能,用于阻止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外部环境接触。通过正面填充部件70A以及背面填充部件70B的配置,能够确保被设想为设置在室外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的高耐熱性以及高耐湿性。
正面填充部件70A由具有密封功能的透光性的高分子材料构成。正面填充部件70A的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透光性树脂材料。
背面填充部件70B由具有密封功能的高分子材料构成。在此,背面填充部件70B被加工成白色。背面填充部件70B的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EVA等被白色加工的树脂材料。
并且,从简化制造工序以及正面填充部件70A与背面填充部件70B的界面贴合性的观点来看,正面填充部件70A与背面填充部件70B优选为采用相同种类的材料。正面填充部件70A以及背面填充部件70B是通过对夹着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单元串)的两个树脂膜(透光性的EVA膜与被白色加工的EVA膜)进行绝缘处理(绝缘加工)来形成的。
[1-4.内部连线与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粘着结构]
图5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中的受光电荷的流动的结构截面图。更具体而言,图5A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正面附近进行放大了的截面图。如该图所示,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由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粘着。
并且,图5B是用于说明以往的太阳能电池元件中的受光电荷的流动的结构截面图。如图5B所示,在以往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中,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920通过导电性粘着部件940A,在内部连线920的细长方向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整个区域被均匀地粘着。因此,在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9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的情况下,在太阳能电池单片会对内部连线920产生应力。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中的特点是,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内部连线成形侧的端部区域Ap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强度,比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中央区域Ac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强度低。从以上这种粘着强度的设定中可以知道,即使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减少给太阳能电池元件之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在此,端部区域Ap是指,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之中的、在内部连线20与另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电连接一侧的第一端部区域。
以上对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中的内部连线成形侧的端部区域Ap进行了说明,背面的内部连线20中的内部连线成形侧的端部区域Ap的粘着强度可以比中央区域Ac弱。并且,内部连线成形侧的端部区域Ap的粘着强度比中央区域Ac弱的区域可以仅是正面侧,也可以仅是背面侧,还可以是双面。进一步,除了内部连线成形侧以外,即使在没有内部连线成形的一侧,也可以是端部区域比中央区域Ac的粘着强度弱。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即使在将元件相反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效果,因此能够期待模块制作的成品率的改善。以下,端部区域Ap表示正面或背面的内部连线成形侧中的端部区域。
另外,由于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中的粘着强度的关系,中央区域Ac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通过粘着部40P以电导通的状态而被粘着,然而,端部区域Ap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通过粘着部40N,成为非电导通状态。因此,在被形成于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收集的受光电荷不会经由正上方的粘着部40N而被传递到内部连线20。对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中所具有的构成是,能够将在端部区域Ap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中央区域Ac的母线电极112以及粘着部40P来高效地收集。
以下对既能够降低内部连线20的应力又能够提高集电极110的集电效率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1-5.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6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放大后的透视平面图。
如图6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的中央区域Ac配置有母线电极112S、以及与母线电极112S正交且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111C。并且,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的中央区域Ac配置有对母线电极112S与内部连线20进行粘着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并且,在多个指状电极111C之间配置了短的电极群,用于确保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并且,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母线电极112S、以及与母线电极112S正交且彼此平行的指状电极111P。
另一方面,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背面的中央区域Ac配置有母线电极112R、以及与母线电极112R正交且彼此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111C。并且,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背面的中央区域Ac配置有对母线电极112R与内部连线20进行粘着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并且,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背面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母线电极112R、以及与母线电极112R正交且彼此平行的指状电极111P以及111PR。指状电极111PR是被配置在背面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中被形成在最端部侧的指状电极。另外,指状电极111PR也可以配置多个。并且,指状电极111PR彼此的间隔、以及指状电极111PR与其他的指状电极的间隔,也可以与指状电极111C以及111P的间隔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后述的各个变形例中,在平面视时,指状电极被配置成与母线电极交叉、且彼此大致平行。据此,指状电极具有将太阳能电池元件11生成的受光电荷传递到母线电极的功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后述的各个变形例中,母线电极被配置成,在中央区域Ac中与多个指状电极交叉,在中央区域Ac中,通过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与内部连线20粘着。据此,母线电极具有将由指状电极收集的受光电荷传递到内部连线20的功能。并且,母线电极被定义为,包括与被配置在中央区域Ac的母线电极串联连接且在端部区域Ap与指状电极交叉的电极,并且不包括经由指状电极的形成方向与被配置在中央区域Ac的母线电极连接的端部区域Ap的电极。
在此,母线电极112S以及112R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这双方。对此,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仅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即,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上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比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S以及112R的长度短。
据此,由于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仅由中央区域Ac来粘着,因此即使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减少太阳能电池元件11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并且,被形成在背面的母线电极112R与形成在正面的母线电极112S相比,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方向上配置得较长。并且,被形成在背面的指状电极111PR与被形成在正面的多个指状电极之中的被形成在最端部侧的指状电极111P相比,被配置成更靠端部侧。在背面配置上述电极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增加背面中的集电效率,但是与正面相比增加了因遮光而造成的损失。但是,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为受光面是正面的单面受光型,因此,与背面中的因遮光而造成的损失增加所带来的影响相比,背面中的集电效率的增加所带来的影响更大。因此,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集电效果。另外,指状电极111PR也可以被配置多个。并且,指状电极111PR彼此的间隔、以及指状电极111PR与其他的指状电极的间隔也可以与指状电极111C以及111P中的间隔不同。
[1-6.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7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放大了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6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仅是端部区域Ap中的母线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6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母线电极112S在端部区域Ap,由彼此平行的两根电极构成。并且,上述两根电极各自的电极宽度与中央区域Ac中的母线电极112S的电极宽度大致相同。即,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S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比中央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S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小。并且,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母线电极112R中也是同样,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R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比中央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R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小。
如图7所示,母线电极112S以及112R在端部区域Ap没有与内部连线20粘着。因此,由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的所有的指状111P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被传递到内部连线20。对此,通过上述电极构成,在端部区域Ap收集的上述受光电荷,经由电阻损失相对小的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而被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集电效率。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彼此平行的两根电极配置到端部区域Ap,从而能够降低端部区域Ap中的母线电极112S以及112R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但是并非受此所限。例如,针对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不以彼此平行的两根电极来形成,而可以以比中央区域Ac中的母线电极的电极粗的一根电极来形成。并且,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的厚度也可以比中央区域Ac中的母线电极的厚度厚。
[1-7.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8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放大了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6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仅端部区域Ap中的母线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6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母线电极112S中,端部区域Ap中的电极宽度比中央区域Ac中的电极宽度大。并且,在端部区域Ap中,离中央区域Ac近的区域中的母线电极112S的电极宽度W112P1,比相对于该区域离中央区域Ac远的区域中的母线电极112S的电极宽度W112P2大。并且,在背面的母线电极112R也是同样,在端部区域Ap中,离中央区域Ac近的区域中的母线电极112R的电极宽度,比相对于该区域离中央区域Ac远的区域中的母线电极112R的电极宽度大。即,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S以及112R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越接近中央区域Ac就越小。
如图8所示,母线电极112S以及112R在端部区域Ap没有与内部连线20粘着。据此,由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的所有的指状电极111P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被传递到内部连线20。对此,通过上述电极构成,由于在端部区域Ap收集的上述受光电荷经由电阻损失相对小的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而被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集电效率。而且,在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越接近中央区域Ac,则在端部区域Ap收集的受光电荷量就越多。对此,由于使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越接近中央区域Ac就越小,因此能够使端部区域Ap中的电阻损失减少,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集电效率。
[1-8.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9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8所示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近端部区域Ap中的母线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8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母线电极112S中,端部区域Ap中的电极宽度比中央区域Ac中的电极宽度大。并且,在端部区域Ap,离中央区域Ac近的区域中的母线电极112S的电极宽度W112P1,比相对于该区域离中央区域Ac远的区域中的母线电极112S的电极宽度W112P2大。并且,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S在平面视中具有的形状是,随着接近中央区域Ac而连续地逐渐变粗的倒锥形。并且,即使在背面的母线电极112R也是同样,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R在平面视中的形状是,随着接近中央区域Ac则连续地逐渐变粗的倒锥形。
据此,与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同样,由于在端部区域Ap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电阻损失相对小的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被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集电效率。而且,由于使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随着接近中央区域Ac则连续地减小,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端部区域Ap中的电阻损失,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集电效率。
[1-9.针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集电极构成的电阻损失]
图10是用于说明通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极构成的电阻损失的效果的图。更具体而言,在图10的左侧示出了对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的电极构成进行放大了的平面图,右侧示出了母线电极的电极宽度与电阻损失的关系的图表。
在图10的平面图中,母线电极112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这双方。对此,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仅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中的中央区域Ac。即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母线电极112的长度短。在此,将端部区域Ap中的母线电极112的电极宽度设为W112P,将端部区域Ap中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设为L112P
在图10的图表中示出了在改变电极宽度W112P的情况下的母线电极112的电阻损失与长度L112P的关系。并且,纵轴的母线电极112的电阻损失増加率为相对于母线电极112的电极宽度在长度方向上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电阻损失。如该图表所示,没有与内部连线20连接的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L112P越长,则母线电极112的电阻损失就越大。对此,没有与内部连线20连接的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的电极宽度W112P越大,则母线电极112的电阻损失就越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降低因温度循环造成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因此使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母线电极112的长度短,但是与此相对,没有与内部连线20连接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L112P越长,则母线电极112的电阻损失就越大。对此,通过使没有与内部连线20连接的端部区域Ap的母线电极112的电极宽度W112P比中央区域Ac的母线电极112的电极宽度大,从而能够降低母线电极112的电阻损失。因此,既能够减少太阳能电池元件11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又能够提高集电效率。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具有的特点,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相同,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强度,比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中央区域Ac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强度低。为了实现这一特点,在实施方式1中是将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定得比母线电极112的长度短,但是在本实施方式,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上,使与内部连线成形侧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最近的指状电极到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比内部连线成形侧的母线电极端到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的距离短。据此,即使在端部区域Ap存在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但是由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与电极粘着的区域变小,因此能够降低端部区域Ap的密着强度。即,可以在不考虑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的情况下,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强度。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距离,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短。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本构成以及截面构成等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2-1.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平面图以及截面图。更具体而言,图11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以及对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截面图。
如图11的截面图所示,导电性粘着部件40A通过对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进行粘着,从而对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进行粘着。并且,如图11的正面側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中央区域Ac配置有母线电极112、以及与母线电极112正交且相互平行的多个指状电极111C。另外,在多个指状电极111C之间配置有短的电极群,用于确保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后述的各个变形例中,指状电极被配置成,在平面视中,在与母线电极交叉的方向上彼此大致平行。据此,指状电极具有将太阳能电池元件11生成的受光电荷传递到母线电极的功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后述的各个变形例,母线电极至少在中央区域Ac被配置成与多个指状电极交叉,在中央区域Ac与内部连线20粘着。据此,母线电极具有将由指状电极收集的受光电荷传递到内部连线20的功能。并且,母线电极被定义为,包括与被配置在中央区域Ac的母线电极串联连接且在端部区域Ap与指状电极交叉的电极,并且不包括经由指状电极的形成方向与被配置在中央区域Ac的母线电极连接的端部区域Ap的电极。
在此,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中的中央区域Ac。在这种情况下,在端部区域Ap,从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到最近的指状电极111P的最短距离Xf,比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端部到母线电极112的距离Xb短。对此,导电性粘着部件40A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这双方。即,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距离,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短。并且,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短。据此,即使在端部区域Ap存在导电性粘着剂40A,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并且,虽然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中的中央区域Ac,但是也可以被形成在位于与端部区域Ap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端部区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并且,如图11的平面图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没有与母线电极112直接连接的指状电极111P、以及将指状电极111P与指状电极111C连接的连接电极113A。在此,连接电极113A没有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连接。通过该连接电极113A的配置,从而能够将被配置在没有配置母线电极112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指状电极111C以及母线电极112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集电效率。并且,由于连接电极113A没有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连接,因此能够确保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
并且,在连接了连接电极113A的指状电极111C,和连接电极113A的连接点与母线电极112之间的电极部111B的电极宽度W111B,比其他的指状电极111C的电极宽度W111C宽。在电极部111B,由于能够传递这两根指状电极的受光电荷,因此在通常的电极宽度W111C中电阻损失增高。对此,由于将电极部111B设为比电极宽度W111C宽的电极宽度W111B,因此能够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
并且,如图11的平面图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没有配置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最端部,形成有用于支承内部连线20的支承电极114A。在此,如图11的截面图所示,支承电极114A的厚度(高度)优选为在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厚度以上。据此,如图11的截面图所示,在端部区域Ap,即使在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与内部连线20之间存在空隙部分,也能够回避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与内部连线20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的内部连线20的形状劣化。
并且,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背面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指状电极111PR。指状电极111PR是被配置在背面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之中,被形成在最端部侧的指状电极。并且,指状电极111PR也可以配置多个。并且,指状电极111PR彼此的间隔、以及指状电极111PR与其他的指状电极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与指状电极111C以及111P中的间隔不同。
在指状电极111PR被配置在背面的情况下,背面中的集电效率虽然增加,但是与正面相比,因遮光造成的损失也增加。然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由于是受光面为正面的单面受光型,因此,与背面中的因遮光造成的损失增加所带来的影响相比,背面中的集电效率的增加所带来的影响更大。因此,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集电效果。
[2-2.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平面图以及截面图。更具体而言,图12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以及对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截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仅端部区域Ap中的指状电极、连接电极以及支承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对此,导电性粘着部件40A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这双方。即,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之间的粘着距离,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短。并且,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长度短。据此,即使在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并且,虽然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不过也可以形成在位于与端部区域Ap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端部区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并且,如图12的平面图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没有与母线电极112直接连接的多个指状电极111P1和111P2、对指状电极111P1和指状电极111P2进行连接的连接电极113B1、将指状电极111P1和111P2连接到指状电极111C的连接电极113B2。在此,连接电极113B1和113B2不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接触。通过该连接电极113B1和113B2的配置,能够将配置在没有配置母线电极112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1和111P2所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指状电极111C以及母线电极112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集电效率。并且,由于连接电极113B1和113B2没有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接触,因此能够确保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
并且,在连接了连接电极113B2的指状电极111C,和连接电极113B2的连接点与母线电极112之间的电极部的电极宽度,比其他的指状电极111C的电极宽度W111C宽。在上述电极部中,由于能够传递这三根指状电极的受光电荷,因此在通常的电极宽度W111C中,电阻损失增高。对此,由于将上述电极部设为比电极宽度W111C宽的电极宽度,因此能够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
而且,连接电极113B2的电极宽度W113B2,比连接电极113B1的电极宽度W113B1宽。即在端部区域Ap中,连接电极的电极宽度离中央区域Ac近的比较宽。通过使对指状电极111P1以及111P2这两根的受光电荷进行传递的连接电极113B2的电极宽度,设定得比对指状电极111P1这一根的受光电荷进行传递的连接电极113B1宽,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
并且,如图12的平面图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中,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没有配置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最端部,形成了用于支承内部连线20的支承电极114B。在此,如图12的截面图所示,支承电极114B的厚度(高度)优选为在导电性粘着部件40A的厚度以上。据此,如图12的截面图所示,在端部区域Ap中,即使在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与内部连线20之间存在空隙部分,也能够回避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与内部连线20的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的内部连线20的形状劣化。
而且,如图12的平面图所示,支承电极114B与连接电极113B1电连接。因此,能够将被配置在最端部的指状电极111P1所收集的电荷,经由支承电极114B、以及被配置在与该指状电极111P1和内部连线20相反一侧的连接电极113B1,传递到内部连线20。据此,例如能够省略被形成在内部连线20的下方的区域Ap1的连接电极。因此,能够在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的同时,提高电极布局设计的自由度。
[2-3.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13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仅端部区域Ap中的指状电极、连接电极以及支承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对此,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这双方。即,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距离,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并且,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据此,即使因温度循环而造成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并且,母线电极112虽然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不过也可以形成在位于与端部区域Ap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端部区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并且,如图13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没有直接与母线电极112连接的指状电极111P、以及将指状电极111P连接到指状电极111C的连接电极113C。在此,连接电极113C没有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接触,并且在平面视中由内部连线20覆盖。通过这种连接电极113C的配置,能够将被配置在没有配置母线电极112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所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指状电极111C以及母线电极112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集电效率。并且,由于在平面视中,连接电极113C由内部连线20覆盖,因此能够回避因连接电极而造成的遮光损失,并能够进一步提高集电效率。并且,由于连接电极113C没有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接触,因此能够确保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
并且,在连接了连接电极113C的指状电极111C,和连接电极113C的连接点与母线电极112之间的电极部的电极宽度,比其他的指状电极111C的电极宽度宽。在上述电极部,由于能够对这两根指状电极的受光电荷进行传递,因此在通常的电极宽度中,集电电阻增高。对此,由于将上述电极部设为比通常的电极宽度宽的电极宽度,因此能够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
另外,在图13中虽然没有示出,在端部区域Ap,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没有配置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最端部,也可以配置用于支承内部连线20的支承电极。并且,该支承电极可以与连接电极113C电连接。
[2-4.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3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14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3所示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仅端部区域Ap中的连接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3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对此,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这双方。即,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距离,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并且,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据此,即使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另外,虽然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不过也可以被形成在与端部区域Ap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端部区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并且,如图14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没有直接与母线电极112的指状电极111P、以及使指状电极111P与指状电极111C连接的连接电极113D。通过这种连接电极113D的配置,从而能够将被配置在没有配置母线电极112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所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指状电极111C以及母线电极112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集电效率。
并且,连接电极113D与端部区域Ap的离中央区域Ac近的一侧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接触,不与端部区域Ap的离中央区域Ac远的一侧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接触。即,连接电极113D在端部区域Ap具有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分离的部分。据此,能够将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确保为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
并且,连接电极113D在平面视中由内部连线20覆盖。据此,能够回避因连接电极113D造成的遮光损失,并且能够提高聚光效率。
另外,在图14中虽然没有示出,在端部区域Ap,也可以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没有配置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最端部配置用于支承内部连线20的支承电极。并且,该支承电极也可以与连接电极113D电连接。
[2-5.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4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15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3所示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比较,仅端部区域Ap中的连接电极以及支承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3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对此,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这双方。即,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距离,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并且,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据此,即使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另外,虽然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不过也可以形成在位于与端部区域Ap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端部区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并且,如图15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没有直接与母线电极112连接的指状电极111P、以及使指状电极111P与指状电极111C连接的连接电极113E。通过这种连接电极113E的配置,从而能够将配置在没有配置母线电极112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所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指状电极111C以及母线电极112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集电效率。
并且,在平面视中,连接电极113E在指状电极111C与111E之间,被形成为相对于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为锯齿状,且离散地由内部连线20覆盖。据此,能够降低因连接电极113E造成的遮光损失,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聚光效率。
并且,连接电极113E不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接触。据此,能够确保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为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
并且,在端部区域Ap,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没有配置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最端部,形成用于支承内部连线20的支承电极114E。在此,支承电极114E的厚度(高度)优选为在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厚度以上。据此,在端部区域Ap,在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与内部连线20之间存在空隙部分,从而能够回避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与内部连线20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的内部连线20的形状劣化。
另外,支承电极114E也可以与连接电极113E电连接。因此,例如能够将由被配置在背面的最端部的指状电极111P收集的电荷,经由支承电极114E、以及被配置在与该指状电极111P和内部连线20相反一侧的连接电极113E,传递到内部连线20。据此,例如在背面的端部区域Ap,能够省略直接与上述指状电极111P连接的连接电极113E的一部分。因此,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而且能够提高电极布局设计的自由度。
[2-6.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5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16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3所示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仅端部区域Ap中的连接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3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对此,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这双方。即,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距离,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并且,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据此,即使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另外,虽然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中的中央区域Ac,不过也可以形成在与端部区域Ap相反一侧的端部的位置的端部区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并且,如图16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没有直接与母线电极112连接的指状电极111P、以及使指状电极111P与指状电极111C连接的连接电极113F。通过这种连接电极113F的配置,能够将配置在没有配置母线电极112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所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指状电极111C以及母线电极112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集电效率。
并且,在平面视下,连接电极113F在指状电极111C与111F之间被形成为相对于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为锯齿状,且离散地由内部连线20覆盖。据此,能够降低因连接电极113F造成的遮光所带来的损失,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聚光效率。
并且,连接电极113F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离散地接触。据此,能够确保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为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
另外,在图16中虽然没有示出,在端部区域Ap,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没有配置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最端部,也可以配置用于支承内部连线20的支承电极。并且,该支承电极也可以与连接电极113F电连接。
[2-7.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6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6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17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3所示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仅端部区域Ap中的连接电极的构成以及在端部区域Ap配置伪电极之处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3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母线电极112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之中的中央区域Ac。对此,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被配置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这双方。即,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距离,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并且,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母线电极112的长度,比上述细长方向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据此,即使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另外,母线电极112虽然仅被形成在端部区域Ap以及中央区域Ac中的中央区域Ac,不过也可以被形成在与端部区域Ap相反一侧的端部的位置的端部区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并且,如图17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没有直接与母线电极112连接的指状电极111P、以及使指状电极111P与指状电极111C连接的连接电极113G。通过这种连接电极113G的配置,从而能够将被配置在没有配置母线电极112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所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指状电极111C以及母线电极112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集电效率。
并且,连接电极113G没有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接触,在平面视下由内部连线20覆盖。而且,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在端部区域Ap具有伪电极114G1。在此,相对于端部区域Ap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伪电极114G1的平面视中的面积占有率,比相对于中央区域Ac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母线电极112的平面视中的面积占有率低。为了实现这种关系,例如伪电极114G1的电极宽度比母线电极112的电极宽度窄。通过伪电极114G1的配置,从而,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仅在伪电极114G1上成为被粘着状态。因此,能够确保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为,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据此,即使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另外,伪电极114G1可以在与内部连线20的形成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而被形成(图17的正面),也可以在相对于内部连线20的形成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而被形成(图17的背面)。
另外,图17中虽然没有示出,在端部区域Ap,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没有配置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最端部,也可以配置用于支承内部连线20的支承电极。并且,该支承电极也可以与连接电极113G电连接。
[2-8.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7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7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18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7所示的变形例6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仅端部区域Ap中的伪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7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在端部区域Ap具有伪电极114G2。在此,相对于端部区域Ap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伪电极114G2在平面视中的面积占有率,比相对于中央区域Ac中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母线电极112在平面视中的面积占有率低。为了实现这种关系,例如伪电极114G2的电极宽度比母线电极112的电极宽度窄。而且,伪电极114G2在端部区域Ap被离散配置,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为离散地粘着。通过伪电极114G2的配置,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仅在伪电极114G2上成为粘着状态。因此,能够确保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为,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据此,即使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降低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另外,伪电极114G2可以在与内部连线20的形成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而被形成,也可以被形成为相对于内部连线20的形成方向倾斜。
[2-9.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8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8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19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3所示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比较,仅端部区域Ap中的连接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3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没有直接与母线电极112连接的指状电极111P、以及使指状电极111P与指状电极111C连接的连接电极113H。通过这种连接电极113H的配置,从而能够将被配置在没有配置母线电极112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所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指状电极111C以及母线电极112传递到内部连线20。据此,能够提高集电效率。
并且,连接电极113H被配置在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平面区域中的外缘区域。即,连接电极113H被形成在没有聚光功能的无效区域。据此,能够抑制因连接电极113H的配置而造成的遮光损失的増加。
并且,连接电极113H不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接触,在平面视下由内部连线20覆盖。据此,能够确保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为,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
另外,虽然在图19没有示出,在端部区域Ap,在内部连线20的长度方向中的没有配置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最端部,也可以配置用于支承内部连线20的支承电极。
并且,可以使连接了连接电极113H的指状电极111C的电极宽度比其他的指状电极111C的电极宽度宽。在连接了连接电极113H的指状电极111C中,由于不仅能够传递该指状电极111C的受光电荷,而且能够传递指状电极111P的受光电荷,因此在通常的电极宽度中,电阻损失增高。对此,通过使连接了连接电极113H的指状电极111C的电极宽度增大,从而能够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
并且,也可以使连接电极113H的电极宽度越接近中央区域Ac就越宽。例如在背面,通过使传递两根指状电极111P的受光电荷的、离中央区域Ac近的连接电极113H的部分的电极宽度,比传递一根指状电极111P的受光电荷的、离中央区域Ac远的连接电极113H的部分的电极宽度宽,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
[2-10.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9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9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20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9所示的变形例8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端部区域Ap中的连接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9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没有直接与母线电极112连接的指状电极111P、以及使指状电极111P与指状电极111C连接的连接电极113J。通过这种连接电极113J的配置,从而能够将被配置在没有配置母线电极112的端部区域Ap的指状电极111P所收集的受光电荷,经由指状电极111C以及母线电极112传递到内部连线20。因此,能够提高集电效率。
并且,连接电极113J不与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连接,在平面视下由内部连线20覆盖。据此,能够确保端部区域Ap中的内部连线20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粘着强度为,比中央区域Ac中的上述粘着强度弱的状态。
并且,连接电极113J被配置在太阳能电池元件的平面区域之中的、具有聚光功能的有効区域,即被配置在与内部连线20近的区域。据此,与图19所示的连接电极113H相比,虽然因连接电极113J的配置而增加了遮光损失,但是能够抑制在将受光电荷传递到母线电极112时的电阻损失。
并且,可以使连接了连接电极113J的指状电极111C的电极宽度比其他的指状电极111C的电极宽度宽。在被连接了连接电极113J的指状电极111C中,由于不仅能够传递该指状电极111C的受光电荷,而且能够传递指状电极111P的受光电荷,因此在通常的电极宽度中电阻损失增高。对此,通过使连接了连接电极113J的指状电极111C的电极宽度增宽,从而能够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
而且,可以使连接电极113J的电极宽度越接近中央区域Ac就越宽。例如在背面,通过使传递两根指状电极111P的受光电荷的、离中央区域Ac近的连接电极113J的部分的电极宽度,比传递一根指状电极111P的受光电荷的、离中央区域Ac远的连接电极113J的部分的电极宽度宽,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端部区域Ap附近的集电效率。
[2-11.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0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0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正面侧平面图以及背面侧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21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以及背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9所示的变形例8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端部区域Ap中的指状电极以及连接电极的构成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9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指状电极111K,该指状电极111K与被配置在中央区域Ac的指状电极111C直接连接,且不与指状电极111C平行。并且,由于指状电极111C与指状电极111K直接连接,因此没有配置连接电极。
通过这种指状电极111K的配置,从而与在指状电极间配置用于连接的连接电极相比,由于能够减少有効区域中的电极面积,因此能够减少遮光损失。从而,能够提高聚光效率。
[2-12.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1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22A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22A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11所示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将指状电极的间隔作为构成之处不同。以下省略与图1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中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22A的平面图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与母线电极112连接的指状电极111P。在此,关于与母线电极112的最端部交叉的指状电极111P、与指状电极111P所相邻的指状电极111C之间的间隔,离母线电极112远的区域的第一区域中的上述间隔Gc,比相对于上述第一区域离母线电极112近区域的第二区域中的上述间隔Gp大。据此,既能够使母线电极112的长度比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又能够在端部区域Ap配置指状电极111P。因此,能够减少内部连线20的应力,并能够提高集电效率。
[2-13.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2所涉及的集电极的构成]
图22B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2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的平面图。更具体而言,图22B是对图4的结构截面图中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附近进行了放大的透视平面图。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与图22A所示的变形例11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比,将指状电极的间隔作为构成之处不同。以下省略与图22A所示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电极构成相同之处的说明,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22B的平面图所示,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配置有与母线电极112连接的指状电极111P。在此,在平面视下,离母线电极112远的区域的第一区域中的指状电极的间隔Gf,比相对于第一区域离母线电极112近的区域的第二区域中的多个指状电极的间隔Gn大。据此,既能够使母线电极112的长度比导电性粘着部件40A以及40B的长度短,又能够将指状电极111P配置到端部区域Ap。因此,能够减少内部连线20的应力,并且能够提高集电效率。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1、2以及他们的变形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受上述的实施方式1、2以及这些变形例所限。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2以及他们的变形例中,太阳能电池元件11只要具有作为光电动势的功能即可,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结构没有特殊的限定。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1、2以及他们的变形例中,具有上述这种特点的电极构成虽然是以执行在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正面以及背面的双面的方式来表示的,但是具有上述特点的电极构成也可以执行于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任意的一个面。
即,具备:在与受光面平行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内部连线20,被配置在该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对该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进行电连接;以及将该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每一个与内部连线20粘着的导电性粘着部件40A和40B,在该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至少一方,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端部区域Ap中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11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强度,比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11的中央区域Ac中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与内部连线20的粘着强度低。据此,即使因温度循环而太阳能电池元件11以及内部连线20反复进行膨胀以及收缩,也能够减少太阳能电池元件间的内部连线20的应力。
并且,母线电极、指状电极以及连接电极也可以不是直线,而可以是曲线。并且,指状电极与连接电极的连接部,在平面视下也可以是带有圆形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太阳能电池组件中虽然示出了多个太阳能电池元件11在面上被配置成矩阵状的构成,但是并非受矩阵状排列的限制。例如,也可以是圆环状配置,或一维直线状、曲线状配置。
另外,针对上述实施方式1、2以及他们的变形例执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形态、或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实施方式1、2以及他们的变形例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进行任意地组合而实现的形态均包含在本发明范围内。
符号说明
1 太阳能电池组件
11 太阳能电池元件
20 内部连线
40A、40B 导电性粘着部件
40P、40N 粘着部
111、111c、111C、111K、111p、111P、111P1、111P2、111PR 指状电极
112、112R、112S 母线电极
113A、113B1、113B2、113C、113D、113E、113F、113G、113H、113J 连接电极
114A、114B、114E 支承电极
114G1、114G2 伪电极

Claims (23)

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该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
在与受光面平行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
内部连线,被配置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之中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对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进行电连接;以及
粘着部件,对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与所述内部连线进行粘着,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具有将受光电荷传递到所述内部连线的母线电极,该母线电极沿着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被形成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之中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
通过所述粘着部件对所述母线电极与所述内部连线进行粘着,从而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与所述内部连线由所述粘着部件粘着,
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之中的一方的所述正面以及另一方的所述背面的至少一方,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粘着部件的长度,比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母线电极的长度短,
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在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第一端部区域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与所述内部连线的粘着强度,比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中央区域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与所述内部连线的粘着强度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指,所述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通过所述内部连线与另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电连接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母线电极被配置在包含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端部区域、以及所述中央区域,
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母线电极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比所述中央区域的所述母线电极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母线电极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越接近所述中央区域则越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母线电极在平面视下所具有的形状为,随着接近所述中央区域而连续变宽的倒锥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在所述正面以及所述背面具备:
母线电极,沿着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而被形成,将受光电荷传递到所述内部连线;以及
多个指状电极,在平面视下,被形成在与所述母线电极交叉的方向,并且收集受光电荷,
在从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所述中央区域向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方向上,被形成在所述背面的所述母线电极比被形成在所述正面的所述母线电极配置得长,
被形成在所述背面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多个指状电极之中的一个指状电极的配置位置,与被形成在所述正面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多个指状电极之中被形成在最端部侧的指状电极相比,更靠端部侧。
6.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该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
在与受光面平行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
内部连线,被配置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之中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对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进行电连接;以及
粘着部件,对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与所述内部连线进行粘着,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具有将受光电荷传递到所述内部连线的母线电极,该母线电极沿着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被形成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之中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
通过所述粘着部件对所述母线电极与所述内部连线进行粘着,从而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与所述内部连线由所述粘着部件粘着,
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母线电极与所述内部连线的粘着距离,比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粘着部件的长度短,
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在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第一端部区域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与所述内部连线的粘着强度,比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中央区域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与所述内部连线的粘着强度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指,所述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通过所述内部连线与另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电连接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具备:
母线电极,沿着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而被形成,将受光电荷传递到所述内部连线;以及
多个指状电极,在平面视下,被形成在与所述母线电极交叉的方向,并且收集受光电荷,
通过所述粘着部件对所述母线电极与所述内部连线进行粘着,从而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与所述内部连线粘着,
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在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上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所述多个指状电极中的最端部侧的指状电极与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端部的最短距离,比所述母线电极的端部与所述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端部的距离短。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母线电极的长度,比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粘着部件的长度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母线电极仅被形成在包含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端部区域以及所述中央区域之中的所述中央区域,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进一步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一方的表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具备:
多个指状电极,收集受光电荷,并且在平面视的情况下,该多个指状电极被形成在与所述母线电极交叉的方向上;以及
连接电极,将所述多个指状电极之中被形成在所述端部区域的指状电极,连接到被形成在所述中央区域的指状电极,
被形成在所述中央区域且连接了所述连接电极的指状电极,具有比其他的指状电极的电极宽度宽的部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具有多根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指状电极,
所述连接电极的电极宽度,在离所述中央区域近的部分宽。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连接电极在平面视下,具有由所述内部连线覆盖的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连接电极在平面视下,由所述内部连线离散地覆盖。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连接电极在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具有与所述粘着部件分离的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连接电极在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离散地与所述粘着部件分离。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进一步,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在所述第一端部区域具有伪电极,
在平面视中,所述伪电极相对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中的所述粘着部件的面积占有率,比在平面视中所述母线电极相对于所述中央区域中的所述粘着部件的面积占有率低。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伪电极在所述第一端部区域被离散配置。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进一步,
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具有支承电极,该支承电极被形成在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中没有配置所述粘着部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最端部,用于支承所述内部连线。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支承电极与所述连接电极电连接。
19.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连接电极被形成在无效区域,该无效区域是所述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的平面区域中没有聚光功能的区域。
20.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进一步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具备:
母线电极,沿着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而被形成,将受光电荷传递到所述内部连线;以及
多个指状电极,在平面视下,被形成在与所述母线电极交叉的方向,并且收集受光电荷,
所述母线电极被形成在除所述第一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在平面视下,在所述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的面上,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个指状电极的间隔,比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离所述母线电极近的区域的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多个指状电极的间隔大。
2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母线电极被形成在除所述第一端部区域以外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进一步,
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具有收集受光电荷的多个指状电极,且该多个指状电极在平面视下被形成为与所述母线电极交叉,
在所述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的面上,关于所述多个指状电极之中在所述母线电极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中的最端部进行交叉的指状电极、与该指状电极所相邻的指状电极之间的距离,在第一区域中的所述距离比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离所述母线电极近的区域的第二区域中的所述距离大。
22.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在所述正面以及所述背面具备:
母线电极,沿着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而被形成,并且将受光电荷传递到所述内部连线;以及
多个指状电极,在平面视下被形成在与所述母线电极交叉的方向上,并且收集受光电荷,
被形成在所述背面的所述母线电极以及所述多个指状电极的面积占有率,比被形成在所述正面的所述母线电极以及所述多个指状电极的面积占有率高。
23.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
该太阳能电池组件具备:
在与受光面平行的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
内部连线,被配置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之中的一方的正面以及另一方的背面,对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进行电连接;以及
粘着部件,对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与所述内部连线进行粘着,
在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至少一方,在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第一端部区域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与所述内部连线的粘着强度,比该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中央区域的该太阳能电池元件与所述内部连线的粘着强度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是指,所述至少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的通过所述内部连线与另一方的太阳能电池元件电连接的一侧,
所述两个太阳能电池元件的每一个,在所述正面以及所述背面具备:
母线电极,沿着所述内部连线的长度方向而被形成,并且将受光电荷传递到所述内部连线;以及
多个指状电极,在平面视下被形成在与所述母线电极交叉的方向上,并且收集受光电荷,
被形成在所述背面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多个指状电极之中的至少一个指状电极的配置位置,与被形成在所述正面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多个指状电极之中形成在最端部侧的指状电极相比,更靠端部侧。
CN201680016069.0A 2015-03-31 2016-02-15 太阳能电池组件 Active CN107454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2100 2015-03-31
JP2015-072100 2015-03-31
PCT/JP2016/000752 WO2016157683A1 (ja) 2015-03-31 2016-02-15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4984A CN107454984A (zh) 2017-12-08
CN107454984B true CN107454984B (zh) 2019-04-19

Family

ID=57004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6069.0A Active CN107454984B (zh) 2015-03-31 2016-02-15 太阳能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373210A1 (zh)
JP (1) JP6365960B2 (zh)
CN (1) CN107454984B (zh)
WO (1) WO20161576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9036A1 (ja) * 2016-01-05 2017-07-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1894582B1 (ko) * 2016-11-17 2018-10-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 전지 패널
WO2018116553A1 (ja) * 2016-12-22 2018-06-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セル
US20220131023A1 (en) * 2019-02-18 2022-04-28 Newsouth Innovations Pty Limite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rmomechanical stress in solar cells
IT201900009072A1 (it) * 2019-06-14 2020-12-14 Enel Green Power Italia S R L Cella solare ottimizzata, modulo di celle solari e relativo metodo di produzio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90327A (en) * 1984-09-24 1986-05-20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Inc.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ethod
JP4744161B2 (ja) * 2005-02-28 2011-08-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起電力素子
JP4697194B2 (ja) * 2006-10-13 2011-06-08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セルの接続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020179B2 (ja) * 2008-07-22 2012-09-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436901B2 (ja) * 2009-03-23 2014-03-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M387372U (en) * 2010-03-29 2010-08-21 Neo Solar Power Corp Electrode structure of solar cell
JP2014017277A (ja) * 2010-10-27 2014-01-30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20174975A1 (en) * 2011-01-10 2012-07-12 Shin Myungjun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3046389A1 (ja) * 2011-09-29 2013-04-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4984A (zh) 2017-12-08
WO2016157683A1 (ja) 2016-10-06
JP6365960B2 (ja) 2018-08-01
US20170373210A1 (en) 2017-12-28
JPWO2016157683A1 (ja) 2017-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4984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6206815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77329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5977328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8155261A (zh) 太阳能电池和包括该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板
CN107408598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US20150206995A1 (en) Solar cell,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system
US9401438B2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thereof
KR102107209B1 (ko) 인터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태양전지 모듈
TW201236177A (en) Solar battery and solar battery module
CN102800727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4638043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
CN103824894B (zh) 具有反光器的太阳能电池
US20160268466A1 (en) Solar cell module
KR102244597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06449796B (zh) 一种用于太阳电池的电极
JP2018046112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0665744B2 (en) Bifacial photovoltaic module
CN109904261A (zh) 太阳电池组件
CN107408597A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JP2017228629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359962B2 (ja) 太陽電池セ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619243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8780822A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11403497A (zh) 太阳能电池互联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