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3496A - 马达以及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以及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3496A
CN107453496A CN201710187905.8A CN201710187905A CN107453496A CN 107453496 A CN107453496 A CN 107453496A CN 201710187905 A CN201710187905 A CN 201710187905A CN 107453496 A CN107453496 A CN 1074534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stator
circumferential
gap
gate vestig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879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53496B (zh
Inventor
罗跃进
河原德幸
内海信
内海信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Electric Three Co (zhejiang) Co Ltd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Electric Three Co (zhejiang) Co Ltd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Electric Three Co (zhejiang) Co Ltd,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Electric Three Co (zhejia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53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3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53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34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5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having an annular coil, e.g. of the claw-po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13/0606Canned motor pum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02K1/146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consisting of a generally annular yoke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马达以及泵装置,所述马达利用树脂密封部件覆盖定子以及电路板,能够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的周围流动。在该马达中,绝缘部件(25)具有配置于转子的径向的外侧且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4)靠Z2方向侧的位置的沿部(30d),电路板(4)配置于比沿部(30d)靠Z2方向侧的位置。在定子(6)的Y1方向端,在转子的周向上相邻的沿部(30d)彼此的周向之间形成有间隙(S)。在覆盖定子(6)以及电路板(4)的树脂密封部件的外周面的Y1方向端形成有浇口痕迹(12a),浇口痕迹(12a)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配置于间隙(S)的外侧。

Description

马达以及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其利用树脂密封部件覆盖定子以及电路板。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所述马达的泵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泵装置,该泵装置具有:配置有叶轮以及转子的泵室;以及配置于泵室的外侧的定子以及电路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泵装置中,在定子以及电路板与泵室之间配置有防止流体向定子以及电路板的配置部位流入的隔壁。定子以及电路板被树脂密封部件覆盖。定子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具有驱动用线圈、隔着绕线架卷绕有驱动用线圈的定子铁芯以及缠绕固定有驱动用线圈的端部的端子销。端子销压入固定于绕线架。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泵装置中,电路板形成为平板状,以定子的轴向与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一致的方式固定于隔壁。在电路板锡焊固定有端子销。在隔壁形成有用于固定电路板的紧固用突起,电路板通过螺钉固定于紧固用突起。在制造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泵装置时,在将隔壁插入定子的内周侧的状态下,将电路板固定于隔壁,并且将端子销锡焊固定于电路板。并且,将该状态的隔壁、定子以及电路板配置于模具内,向该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由此形成覆盖定子以及电路板的树脂密封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782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泵装置中,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例如若覆盖电路板的中心侧的树脂材料填充于模具内的时间与覆盖电路板的外周侧的树脂材料填充于模具内的时间产生差异,则有可能在电路板的周围产生树脂材料的固化时间的偏差。并且,若在电路板的周围产生树脂材料的固化时间的偏差,则应力作用于电路板,有可能在装配于电路板的电子元件的锡焊部分产生龟裂。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泵装置中,优选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容易在电路板的周围流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马达,其利用树脂密封部件覆盖定子以及电路板,能够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的周围流动。并且,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所述马达的泵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驱动用磁铁;定子,其形成为筒状,配置于转子的外周侧,并且具有驱动用线圈;隔壁部件,其具有大致有底的圆筒状的隔壁,隔壁配置于转子与定子之间;电路板,其在隔壁的沿转子的轴向上的外侧固定于隔壁;以及树脂制的树脂密封部件,其覆盖定子以及电路板,在将轴向中的电路板配置于隔壁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将与轴向正交的一个方向设为第三方向,将与轴向以及第三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四方向时,定子具有定子铁芯以及多个绝缘部件,定子铁芯具有隔着多个绝缘部件的每一个卷绕有驱动用线圈的多个凸极部,定子铁芯具有:外周环部,其形成为环状;以及多个凸极部,多个凸极部从外周环部朝向转子的径向的内侧突出,并且在转子的周向上以固定的间隔配置,绝缘部件具有沿部,沿部配置于径向的外侧,并且配置于比定子铁芯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在定子的第三方向端,在周向上相邻的沿部彼此的周向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树脂密封部件的外周面的第三方向端形成有浇口痕迹,浇口痕迹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配置于间隙的外侧。
在本发明的马达中,绝缘部件具有沿部,在将转子的轴向中的电路板配置于隔壁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时,所述沿部配置于转子的径向的外侧,并且配置于比定子铁芯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并且,在本发明中,在将与轴向正交的一个方向设为第三方向时,在定子的第三方向端,在转子的周向上相邻的沿部彼此的周向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在树脂密封部件的外周面的第三方向端形成有浇口痕迹,浇口痕迹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配置于间隙的外侧。即,在本发明中,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朝向配置于比定子铁芯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的沿部彼此之间的间隙从径向的外侧向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抑制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向径向内侧的流动在配置有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侧受到绝缘部件的阻碍。因而,在本发明中,能够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的周围流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间隙的周向的中心与浇口痕迹的周向的中心在周向上一致。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向径向内侧的流动在第一方向侧受到绝缘部件的阻碍。因而,能够更加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的周围流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电路板形成为平板状,并且以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与轴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于比定子铁芯以及绝缘部件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浇口痕迹的第一方向端在轴向上配置于与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于比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浇口痕迹的第二方向端配置于比沿部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若这样构成,则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能够抑制覆盖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的树脂材料填充于模具内的时间与覆盖电路板的第二方向侧的面的树脂材料填充于模具内的时间的差异。因而,能够抑制覆盖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的树脂材料的固化时间与覆盖电路板的第二方向侧的面的树脂材料的固化时间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作用于电路板的应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从轴向观察时,外周环部的外周面呈多边形状,在从轴向观察时,浇口痕迹配置于形成为多边形状的外周环部的外周面的一个顶点的径向的外侧。若这样构成,则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碰到外周环部的外周面的一个顶点之后,容易向顶点的周向的两侧流动。因而,能够抑制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向周向的流动受到定子铁芯的阻碍。
在本发明中,例如在从轴向观察时,外周环部的外周面呈多边形状,沿部的周向的宽度比从轴向观察时的外周环部的外周面的一个边的长度窄。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树脂密封部件形成有向第三方向突出的突出部,浇口痕迹形成于突出部的第三方向的侧面,并且从突出部的第一方向端朝向第二方向形成,在浇口痕迹的第四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朝向与第三方向相反的一侧凹陷的槽部。若这样构成,则由于在浇口痕迹的第四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槽部,因此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之后,容易去除在模具的浇口中凝固的树脂。并且,若这样构成,则浇口痕迹不易从突出部的第三方向的侧面向第三方向侧突出。并且,若这样构成,则由于在从突出部的第一方向端朝向第二方向形成的浇口痕迹的两侧形成有槽部,因此即使在浇口痕迹的两侧形成有槽部,也能够利用在轴向上分割的模具形成树脂密封部件。因而,能够简化用于形成树脂密封部件的模具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定子具有与驱动用线圈的端部电连接并且与轴向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端子销,电路板配置于比定子铁芯以及绝缘部件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在电路板锡焊固定有端子销的第一方向侧的部分,在将配置于间隙的周向的两侧的沿部设为第一沿部时,第一沿部具有压入固定有端子销的第二方向侧的部分的压入固定部,在固定于压入固定部的端子销的第二方向端形成有防脱部,防脱部与压入固定部的作为第二方向侧的面的第二方向面接触来防止端子销向第一方向脱落。
若这样构成,则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即使较大的成型压力作用于电路板与绝缘部件之间,也能够防止端子销从绝缘部件脱落。并且,能够防止第一方向侧的部分锡焊固定于电路板的端子销从绝缘部件脱落,因此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能够抑制电路板的第三方向侧部分向远离定子的方向翘曲。并且,若这样构成,则由于在配置于径向的外侧的第一沿部形成有压入固定部,因此容易确保端子销的防脱部的配置空间。
在本发明中,优选电路板的第四方向的两端分别配置于比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的内周面的第四方向的每一个外侧端靠第四方向的内侧的位置。若这样构成,则由于能够缩小电路板的第四方向的宽度,因此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能够抑制电路板的第四方向的两端侧部分向远离定子的方向翘曲。因而,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能够抑制电路板向远离定子的方向翘曲。并且,若这样构成,则由于在树脂密封部件的外周面的第三方向端形成有浇口痕迹,电路板的与第三方向正交的第四方向的两端分别配置于比外周环部的内周面的第四方向的每一个外侧端靠第四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因此电路板的在从用于形成树脂密封部件的模具的浇口侧观察时的形状容易呈以浇口为中心的对称形或大致对称形。因而,能够更加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的周围流动。
在本发明中,例如,电路板的第四方向的两端成为与第四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基板端面。并且,在本发明中,例如,外周环部的内周面的第四方向的外侧端成为与第四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铁芯侧平面,两个基板端面的第四方向的距离比两个铁芯侧平面的第四方向的距离短。
在本发明中,优选绝缘部件具有另一沿部,所述另一沿部配置于径向的外侧,并且配置于比定子铁芯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在定子的第三方向端,在周向上相邻的另一沿部彼此的周向之间形成有另一间隙,浇口痕迹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配置于另一间隙的外侧。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浇口痕迹在间隙与另一间隙之间连续形成的结构。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更加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与电路板侧相反的一侧也流动。
本发明的马达能够用于泵装置,所述泵装置具有安装于转子的叶轮,通过隔壁划定出配置有叶轮以及转子且流体通过的泵室的一部分。在该泵装置中,能够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的周围流动。
发明效果
如以上,在本发明中,在利用树脂密封部件覆盖定子以及电路板的马达中,能够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的周围流动。并且,在本发明的泵装置中,能够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的周围流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路板、定子以及隔壁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电路板、定子以及隔壁部件的侧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定子铁芯的平面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第一绝缘件以及端子销的侧视图。
图6是固定有图2所示的第一端子销的第一绝缘件以及第一端子销的主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的电路板、定子以及隔壁部件的平面图。
图8是图1所示的树脂密封部件的用于说明图7的E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成为图4所示的定子铁芯的铁芯主体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
1 泵装置
2 叶轮
3 马达
4 电路板
4a 基板端面
5 转子
6 定子
9 泵室
11 隔壁部件
11a 隔壁
12 树脂密封部件
12a 浇口痕迹
12b 槽部
12d 突出部
14 驱动用磁铁
23 驱动用线圈
24 定子铁芯
24a 外周环部
24b 凸极部
24g1 内侧面(铁芯侧平面)
24h 顶点
25 绝缘件(绝缘部件)
26 端子销
26a 防脱部
30d 轴向覆盖部(沿部)
30f 压入固定部
30j 上端面(第二方向面)
L1 轴向覆盖部的周向的宽度(沿部的周向的宽度)
L2 外周环部的外周面的一个边的长度
S 间隙
X 第四方向
Y1 第三方向
Z1 第二方向
Z2 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泵装置的概略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装置1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路板4、定子6以及隔壁部件11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电路板4、定子6以及隔壁部件11的侧视图。在以下说明中,将图1的上侧(Z1方向侧)设为“上”侧,将图1的下侧(Z2方向侧)设为“下”侧。
本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是称作密封泵(密封马达泵)的类型的泵,具有叶轮2和使叶轮2旋转的马达3。马达3具有转子5、定子6以及用于控制马达3的电路板4。叶轮2、转子5、定子6以及电路板4配置于壳体的内部,该壳体由构成马达3的一部分的机壳7和覆盖机壳7的上部的上壳体8构成。机壳7与上壳体8通过省略图示的螺钉相互固定。
在上壳体8形成有流体的吸入部8a和流体的吐出部8b。在机壳7与上壳体8之间形成有供从吸入部8a吸入的流体朝向吐出部8b通过的泵室9。并且,在机壳7与上壳体8的接合部分配置有用于确保泵室9的密闭性的密封部件(O形圈)10。机壳7具有:具有隔壁11a的隔壁部件11,该隔壁11a以隔开泵室9与定子6的方式配置于泵室9与定子6之间;以及覆盖隔壁部件11的下表面以及侧面的树脂制的树脂密封部件12。
转子5具有驱动用磁铁14、圆筒状的套筒15以及保持驱动用磁铁14和套筒15的保持部件16。保持部件16形成为带沿的大致圆筒状。驱动用磁铁14固定于保持部件16的外周侧,套筒15固定于保持部件16的内周侧。在配置于上侧的保持部件16的沿部16a固定有叶轮2。即,叶轮2安装于转子5。叶轮2以及转子5配置于泵室9的内部。
转子5被固定轴17支承为能够旋转。固定轴17以固定轴17的轴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即,上下方向是转子5的轴向。固定轴17的上端保持于上壳体8,固定轴17的下端保持于机壳7。固定轴17贯穿插入于套筒15的内周侧。并且,在固定轴17安装有与套筒15的上端面抵接的推力轴承部件18。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15作为转子5的向心轴承发挥功能,套筒15以及推力轴承部件18作为转子5的推力轴承发挥功能。
定子6具有驱动用线圈23、定子铁芯24以及作为绝缘部件的绝缘件25,整体形成为筒状。具体地说,定子6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定子6隔着隔壁11a配置于转子5的外周侧。即,在转子5与定子6之间配置有隔壁11a。并且,定子6以定子6的轴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图2、图3中,省略驱动用线圈23的图示。
并且,定子6具有缠绕驱动用线圈23的端部而电连接的多个端子销26。端子销26以端子销26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即,端子销26与上下方向(转子5的轴向)平行地配置。关于定子6的具体结构在后面进行叙述。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转子5以及定子6的径向设为“径向”,将转子5以及定子6的周向(圆周方向)设为“周向”。
如上所述,隔壁部件11具有隔壁11a。隔壁11a形成为带沿的大致有底的圆筒状,具有圆筒部11b、底部11c以及沿部11d。圆筒部11b形成为圆筒状,以覆盖驱动用磁铁14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底部11c形成为封闭圆筒部11b的下端的圆板状。沿部11d以从圆筒部11b的上端向径向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形成。
在底部11c的上表面以向上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轴保持部11h,该轴保持部11h保持固定轴17的下端侧。在底部11c的下表面以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固定用突起11j,该固定用突起11j用于将电路板4固定于隔壁部件11。固定用突起11j形成于底部11c的下表面的中心。并且,在底部11c的下表面以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定位用突起11k,该定位用突起11k用于定位电路板4。
如图1所示,隔壁11a的内侧以及上侧成为泵室9,通过隔壁11a和上壳体8划定出泵室9。即,通过隔壁11a划定出泵室9的一部分。并且,叶轮2以及转子5配置于隔壁11a的内侧以及上侧。隔壁11a发挥防止泵室9内的流体向定子6以及电路板4的配置部位流入的功能。
电路板4是玻璃环氧基板等刚性基板,形成为平板状。该电路板4以电路板4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于比驱动用线圈23、定子铁芯24以及绝缘件25靠下侧的位置。并且,电路板4在通过固定用突起11j和定位用突起11k在径向上定位的状态下,通过拧入固定用突起11j的螺钉34固定。即,电路板4在比底部11c靠下侧(即,隔壁11a的上下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固定于底部11c,电路板4配置于泵室9的外侧。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螺钉34的图示。
在电路板4锡焊固定有端子销26的下端侧部分。关于电路板4的更具体的结构,在后面进行叙述。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下方向(Z2方向)成为转子5的轴向中的电路板4配置于隔壁11a的方向,即第一方向,上方向(Z1方向)成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二方向。
树脂密封部件12为了完全覆盖电路板4以及驱动用线圈23等来保护电路板4以及驱动用线圈23等不受流体的影响而设置。该树脂密封部件12整体形成为大致有底的圆筒状,完全覆盖电路板4、定子6、圆筒部11b以及底部11c。并且,树脂密封部件12覆盖沿部11d的下表面。关于树脂密封部件12的更具体的结构,在后面进行叙述。
(定子、电路板以及树脂密封部件的结构)
图4是图2所示的定子铁芯24的平面图。图5是图2所示的第一绝缘件30以及端子销26的侧视图。图6是安装于图4所示的凸极部24b2的第一绝缘件30以及端子销26的主视图。图7是图2所示的电路板4、定子6以及隔壁部件11的平面图。图8是图1所示的树脂密封部件12的用于说明图7的E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定子6具有驱动用线圈23、定子铁芯24、绝缘件25以及端子销26。定子铁芯24是层叠由磁性材料构成的薄的磁性板而形成的层叠铁芯。如图4所示,该定子铁芯24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24a;以及从外周环部24a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多个凸极部24b。本实施方式的定子铁芯24具有6个凸极部24b。6个凸极部24b以等角度间距形成,在周向上以固定的间隔配置。
外周环部24a形成为多边形的环状,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环部24a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呈多边形状。具体地说,外周环部24a形成为大致六边形的环状,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环部24a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呈大致六边形状。外周环部24a的外周面构成定子铁芯24的外周面。并且,外周环部24a由6个外周部24e构成。即,外周环部24a由与凸极部24b相同数量的外周部24e构成。
外周环部24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即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六边形的环状的外周环部24a的一个顶点与和该顶点相邻的顶点之间的部分成为一个外周部24e。即,外周环部24a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即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六边形的环状的外周环部24a的与一个边对应的部分成为一个外周部24e。外周部24e的径向的外侧面形成为呈大致圆弧状的凸曲面状。外周部24e的径向的内侧面24g形成为与径向正交的平面状。
凸极部24b与外周部24e的周向的中心相连。即,凸极部24b与内侧面24g的中心相连。并且,凸极部24b由作为凸极部24b的顶端部的凸极顶端部24c和连接凸极顶端部24c与外周环部24a的连接部24d构成。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凸极顶端部24c形成为大致圆弧状,该大致圆弧状从呈直线状形成的连接部24d的顶端(径向内侧端)朝向周向的两侧延伸。凸极顶端部24c的径向的内侧面隔着圆筒部11b与驱动用磁铁14的外周面相向。
并且,定子铁芯24是通过将呈直线状相连的6个外周部24e(参照图9)在外周部24e与外周部24e之间的边界部分弯折并连接其端部彼此而形成的卷曲铁芯。即,定子铁芯24通过连接铁芯的端部彼此而形成为环状,该铁芯由成为外周环部24a的带状铁芯和从该带状铁芯的一个面立起的6个凸极部24b构成。因此,如图4所示,在外周部24e的周向之间的1个部位形成有接缝24f。
在以下说明中,将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图2等的X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正交的图2等的Y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并且,将前后方向的一侧(Y1方向侧)设为“前”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Y2方向侧)设为“后侧”。本实施方式的前方向(Y1方向)成为与上下方向(转子5的轴向)正交的一个方向,即第三方向,左右方向(X方向)成为与轴向以及第三方向正交的第四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平面状的6个外周部24e的内侧面24g中的两个内侧面24g与左右方向正交。并且,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六边形状的外周环部24a的6个顶点中的一个顶点24h形成于外周环部24a的前端。以下,在将6个内侧面24g中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两个内侧面24g与其他4个内侧面24g区別表示的情况下,将该两个内侧面24g设为“内侧面24g1”。并且,以下,在将6个凸极部24b中的与内侧面24g1相连的两个凸极部24b、与外周环部24a的前端侧部分相连的两个凸极部24b以及与外周环部24a的后端侧部分相连的两个凸极部24b区別表示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将与内侧面24g1相连的两个凸极部24b设为“凸极部24b1”,将与外周环部24a的前端侧部分相连的两个凸极部24b设为“凸极部24b2”,将与外周环部24a的后端侧部分相连的两个凸极部24b设为“凸极部24b3”。
绝缘件25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该绝缘件25安装于每一个凸极部24b,定子6具有6个绝缘件25。并且,绝缘件25形成为两端具有凸缘状部分的带沿的筒状,以形成为筒状的绝缘件25的轴向与定子6的径向一致的方式安装于凸极部24b。并且,绝缘件25由在上下方向上可分割的第一绝缘件30和第二绝缘件31构成,通过组合第一绝缘件30和第二绝缘件31来形成绝缘件25。第一绝缘件30配置于下侧,第二绝缘件31配置于上侧。
第二绝缘件31由如下部分构成:覆盖连接部24d的上端侧部分的侧面以及连接部24d的上表面的四角槽状的上侧半筒部;与上侧半筒部的径向的内侧端相连的内侧上沿部;以及与上侧半筒部的径向的外侧端相连的外侧上沿部。第二绝缘件31的内侧上沿部形成为从上侧半筒部的径向的内侧端向周向的两侧以及上侧扩展的凸缘状,覆盖凸极顶端部24c的上端侧部分的外周侧。第二绝缘件31的外侧上沿部形成为从上侧半筒部的径向的外侧端向周向的两侧以及上侧扩展的凸缘状,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上端面和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上端侧部分的内周侧。第二绝缘件31的外侧上沿部由从上侧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轴向覆盖部和从内周侧(径向的内侧)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上端侧部分的径向覆盖部构成。
第一绝缘件30由如下部分构成:覆盖连接部24d的下端侧部分的侧面以及连接部24d的下表面的四角槽状的下侧半筒部30a;与下侧半筒部30a的径向的内侧端相连的内侧下沿部30b;以及与下侧半筒部30a的径向的外侧端相连的外侧下沿部30c。内侧下沿部30b形成为从下侧半筒部30a的径向的内侧端向周向的两侧以及下侧扩展的凸缘状,覆盖凸极顶端部24c的下端面以及凸极顶端部24c的下端侧部分的外周侧。内侧下沿部30b的下端面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
外侧下沿部30c形成为从下侧半筒部30a的径向的外侧端向周向的两侧以及下侧扩展的凸缘状。该外侧下沿部30c由如下部分构成:从下侧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即,外周环部24a的周向的一部分)的轴向覆盖部30d;以及从内周侧(径向的内侧)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下端侧部分的径向覆盖部30e。即,外侧下沿部30c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下端面和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下端侧部分的内周侧。轴向覆盖部30d以与径向覆盖部30e的下端相连的方式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轴向覆盖部30d是配置于径向的外侧且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4靠下侧的位置的沿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二绝缘件31的内侧上沿部和第一绝缘件30的内侧下沿部30b构成了配置于径向的内侧的内侧沿部25b(参照图1)。并且,由第二绝缘件31的外侧上沿部和第一绝缘件30的外侧下沿部30c构成了配置于径向的外侧的外侧沿部25c(参照图1)。
轴向覆盖部30d的周向的宽度L1(参照图6)比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环部24a的外周面的一个边的长度L2(参照图4)窄。即,轴向覆盖部30d的周向的宽度L1比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部24e的长度L2窄。因此,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覆盖部30d彼此的周向之间形成有间隙。
并且,如上所述,外周环部24a的顶点24h形成于外周环部24a的前端,在定子6的前端,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覆盖部30d彼此的周向之间形成有间隙。以下,将定子6的前端中的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覆盖部30d彼此的周向之间的间隙称作“间隙S”。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间隙S的周向的两侧的轴向覆盖部30d(即,安装于凸极部24b2的第一绝缘件30的轴向覆盖部30d)成为第一沿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6的前端,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绝缘件31的外侧上沿部的轴向覆盖部彼此的周向之间形成有另一间隙,所述另一间隙相当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绝缘件30的轴向覆盖部30d彼此的周向之间形成的间隙S。在此,配置于另一间隙的周向的两侧的轴向覆盖部(即,安装于凸极部24b2的第二绝缘件31的轴向覆盖部)成为与第一沿部不同的沿部,所述另一间隙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二绝缘件31的外侧上沿部的轴向覆盖部彼此的周向之间。
轴向覆盖部30d具有:压入固定有端子销26的上侧部分的压入固定部30f;以及以覆盖外周部24e的一部分的方式与外周部24e的下端面接触的接触覆盖部30g。压入固定部30f配置于比接触覆盖部30g靠下侧的位置,构成了轴向覆盖部30d的下端侧部分。并且,接触覆盖部30g构成了轴向覆盖部30d的上端侧部分。在压入固定部30f与接触覆盖部30g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从轴向覆盖部30d的径向的外侧面朝向径向的内侧凹陷的两个凹部30h。两个凹部30h分别从轴向覆盖部30d的周向的两端朝向周向的内侧形成。
压入固定部30f的下端面(即,轴向覆盖部30d的下端面)以及接触覆盖部30g的上端面(即,轴向覆盖部30d的上端面)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并且,凹部30h形成为四角槽状,如图6所示,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以及接触覆盖部30g的下端面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压入固定部30f形成为在周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体状,接触覆盖部30g形成为在周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两个凹部30h的周向之间成为加强用厚壁部。
如图5的虚线以及图6所示,在安装于凸极部24b2的第一绝缘件30中,两个端子销26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压入固定于压入固定部30f。端子销26例如形成为细长的四棱柱状。该端子销26以端子销26的下端侧部分比压入固定部30f的下端面向下侧突出并且端子销26的上端侧部分比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向上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压入固定部30f。
在固定于压入固定部30f的端子销26的上端形成有防脱部26a,该防脱部26a与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接触来防止端子销26向下方向脱落。防脱部26a是端子销26的上端侧部分朝向周向的内侧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防脱部26a例如弯折成90°,端子销26的上端侧部分呈大致L形状。本实施方式的上端面30j是与防脱部26a接触的第二方向面。另外,防脱部26a的弯折角度例如只要是45°至90°的范围即可。
另一方面,如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安装于凸极部24b1、24b3的第一绝缘件30中,两个端子销26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压入固定于内侧下沿部30b。具体地说,端子销26以端子销26的下端侧部分比内侧下沿部30b的下端面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固定于内侧下沿部30b。
将固定于压入固定部30f的端子销26设为“第一端子销26A”,将固定于内侧下沿部30b的端子销26设为“第二端子销26B”,第一端子销26A配置于比形成于电路板4的后述基板端面4a的前端靠前侧的位置。另一方面,第二端子销26B配置于比基板端面4a的前端靠后侧的位置。
驱动用线圈23利用由铝合金或铜合金构成的导线构成。该驱动用线圈23隔着绝缘件25卷绕于凸极部24b。具体地说,驱动用线圈23隔着下侧半筒部30a和第二绝缘件31的上侧半筒部卷绕于连接部24d。并且,6个驱动用线圈23分别隔着6个绝缘件25各自卷绕于6个凸极部24b的每一个。驱动用线圈23的一端部缠绕固定于两个端子销26中的一个端子销,驱动用线圈23的另一端部缠绕固定于两个端子销26中的另一端子销,该两个端子销26固定于第一绝缘件30。
如后述,树脂密封部件12通过将固定有电路板4以及定子6的隔壁部件11配置于模具内并向该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并使其固化而形成。如图7所示,在树脂密封部件12形成有向前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2d。突出部12d形成于树脂密封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该突出部12d从树脂密封部件12的上端形成至下端侧。突出部12d的前表面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状。
在突出部12d的前表面形成有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使用的模具的浇口的痕迹,即浇口痕迹12a。即,在树脂密封部件12的外周面的前端形成有浇口痕迹12a。浇口痕迹12a形成于突出部12d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即,浇口痕迹12a形成于树脂密封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该浇口痕迹12a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细长的长方体状。并且,浇口痕迹12a从突出部12d的下端朝向上方向形成。
浇口痕迹12a的下端配置于比电路板4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浇口痕迹12a的上端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4的外周环部24a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即,浇口痕迹12a的上端配置于比轴向覆盖部30d靠上侧的位置。如图3所示,浇口痕迹12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配置于间隙S的前侧,在从前侧观察时,与间隙S重叠。即,浇口痕迹12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配置于间隙S的径向的外侧,在从前侧观察时,配置于分别安装于两个凸极部24b2的两个第一绝缘件30的轴向覆盖部30d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隙S的周向的中心与浇口痕迹12a的周向的中心在周向上一致,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在间隙S的周向的中心的前方配置有浇口痕迹12a的周向的中心。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隙S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浇口痕迹12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另外,间隙S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既可以与浇口痕迹12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相等,也可以比浇口痕迹12a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窄。
并且,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浇口痕迹12a配置于外周环部24a的顶点24h的前侧。即,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浇口痕迹12a配置于顶点24h的径向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12a的周向的中心与顶点24h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并且,浇口痕迹12a的上端侧部分配置于顶点24h的下端侧部分的前方,在从前侧观察时,浇口痕迹12a的上端侧部分与顶点24h的下端侧部分重叠。在浇口痕迹12a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朝向后侧凹陷的槽部12b。槽部12b遍及浇口痕迹12a的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而形成。
并且,如上所述,树脂密封部件12完全覆盖电路板4、定子6、圆筒部11b以及底部11c,在卷绕于凸极部24b1的驱动用线圈23与卷绕于凸极部24b2的驱动用线圈23的周向之间以及卷绕于凸极部24b1的驱动用线圈23与卷绕于凸极部24b3的驱动用线圈23的周向之间填充有树脂密封部件12的一部分。即,在卷绕于凸极部24b1的驱动用线圈23与卷绕于凸极部24b2的驱动用线圈23的周向之间以及卷绕于凸极部24b1的驱动用线圈23与卷绕于凸极部24b3的驱动用线圈23的周向之间配置有作为树脂密封部件12的一部分的树脂部分12c(参照图7)。
并且,在卷绕于两个凸极部24b2中的一个凸极部24b2的驱动用线圈23与卷绕于另一凸极部24b2的驱动用线圈23的周向之间以及卷绕于两个凸极部24b3中的一个凸极部24b3的驱动用线圈23与卷绕于另一凸极部24b3的驱动用线圈23的周向之间也填充有树脂密封部件12的一部分。即,在卷绕于两个凸极部24b2中的一个凸极部24b2的驱动用线圈23与卷绕于另一凸极部24b2的驱动用线圈23的周向之间以及卷绕于两个凸极部24b3中的一个凸极部24b3的驱动用线圈23与卷绕于另一凸极部24b3的驱动用线圈23的周向之间也配置有树脂密封部件12的一部分。另外,在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覆盖部30d彼此的周向之间的间隙也配置有树脂密封部件12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电路板4形成为平板状,以电路板4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并且,电路板4形成为大致椭圆形,以电路板4的长度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电路板4的左右两个方向的端面4a是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即,电路板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形成为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状。以下,将电路板4的左右两个方向的端面4a称作“基板端面4a”。
在电路板4的后端侧部分装配有连接器35。并且,在电路板4装配有各种电子元件。并且,在电路板4形成有供第一端子销26A的下端侧部分配置的配置槽和供第二端子销26B的下端侧部分配置的配置孔。配置槽形成为从电路板4的外周端朝向径向的内侧切除而成的U槽状,配置孔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电路板4的圆孔状。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连接器35的图示。
电路板4的两个基板端面4a的左右方向的距离比外周环部24a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两个内侧面24g1的左右方向的距离短。并且,两个基板端面4a分别配置于比两个内侧面24g1的每一个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具体地说,配置于右侧的基板端面4a配置于比配置于右侧的内侧面24g1靠左侧的位置,配置于左侧的基板端面4a配置于比配置于左侧的内侧面24g1靠右侧的位置。即,电路板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配置于比外周环部24a的内周面的左右方向的每一个外侧端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并且,如图7所示,两个基板端面4a分别配置于比树脂部分12c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端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具体地说,配置于右侧的基板端面4a配置于比配置于右侧的树脂部分12c的右端靠左侧的位置,配置于左侧的基板端面4a配置于比配置于左侧的树脂部分12c的左端靠右侧的位置。并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两个基板端面4a中的一个基板端面4a与定子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同另一基板端面4a与定子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周环部24a的内周面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端成为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铁芯侧平面。即,本实施方式的内侧面24g1是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铁芯侧平面,在该铁芯侧平面的中心连接有朝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凸极部24b1。
(马达的制造方法)
图9是成为图4所示的定子铁芯24的铁芯主体54的平面图。
马达3如下制造。首先,在后述的定子铁芯形成工序之后,在成为定子铁芯24的铁芯主体54(参照图9)安装绝缘件25(绝缘部件安装工序)。如图9所示,铁芯主体54具有:由借助弯折部54a相连的6个外周部24e构成的直线状的带状部54b;以及分别从6个外周部24e向与带状部54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6个凸极部24b。在绝缘部件安装工序中,分别在6个外周部24e以及凸极部24b安装绝缘件25。具体地说,分别在6个外周部24e以及凸极部24b从下侧安装第一绝缘件30,并且从上侧安装第二绝缘件31。
之后,在安装于凸极部24b1、24b3的第一绝缘件30的内侧下沿部30b压入固定端子销26(第二端子销26B),并且在安装于凸极部24b2的第一绝缘件30的压入固定部30f压入端子销26(第一端子销26A)(第一压入工序)。在第一压入工序中,第一端子销26A被临时压入。之后,将驱动用线圈23隔着第一绝缘件30的下侧半筒部30a以及第二绝缘件31的上侧半筒部卷绕于凸极部24b(线圈卷绕工序)。在线圈卷绕工序中,驱动用线圈23的端部卷绕于端子销26的下端侧部分。另外,也可以在第一压入工序之后,进行绝缘部件安装工序。
之后,锡焊固定端子销26与驱动用线圈23的端部(锡焊工序)。之后,将第一端子销26A进一步向上侧压入(第二压入工序)。之后,弯折第一端子销26A的上端侧部分而形成防脱部26a(弯折部形成工序)。之后,以直线状的带状部54b成为呈环状的外周环部24a的方式,并且以凸极部24b向外周环部24a的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在弯折部54a弯折带状部54b,通过焊接等而连接带状部54b的端部彼此(定子铁芯形成工序)。若定子铁芯形成工序结束,则完成定子6。另外,也可以在弯折部形成工序之前,进行定子铁芯形成工序。
之后,将隔壁11a的圆筒部11b插入定子6的内周侧,通过螺钉34将装配有连接器35和电子元件的电路板4固定于底部11c,并且将端子销26锡焊固定于电路板4。之后,将固定有电路板4以及定子6的隔壁部件11配置于模具内,将树脂材料注入该模具内并使其固化,由此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即,树脂密封部件12通过对固定有电路板4以及定子6的状态的隔壁部件11射出树脂材料而形成。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从配置于间隙S的前侧的模具的浇口朝向后侧注入树脂材料。之后,在将转子5配置于圆筒部11b的内周侧之后,将叶轮2固定于保持部件16,之后将上壳体8固定于机壳7,这样完成马达3,并且完成泵装置1。另外,在固定有电路板4以及定子6的隔壁部件11配置于模具内的状态下,连接器35被把持于模具。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定子铁芯24靠下侧的位置配置有轴向覆盖部30d,并且在定子6的前端,在周向上相邻的轴向覆盖部30d彼此的周向之间形成有间隙S,浇口痕迹12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配置于间隙S的前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朝向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4靠下侧的位置的轴向覆盖部30d彼此之间的间隙S从径向的外侧向模具内注入树脂材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向径向内侧的流动在配置有电路板4的泵装置1的下侧受到第一绝缘件30的阻碍。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4的周围流动。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间隙S的周向的中心与浇口痕迹12a的周向的中心在周向上一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向径向内侧的流动在泵装置1的下侧受到第一绝缘件30的阻碍。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更加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4的周围流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密封部件12的外周面的前端形成有浇口痕迹12a,浇口痕迹12a配置于树脂密封部件12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4的左右两个方向的端面成为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基板端面4a,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两个基板端面4a中的一个基板端面4a与定子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同另一基板端面4a与定子6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等。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4的从用于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的模具的浇口侧观察时的形状呈以浇口为中心的对称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更加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电路板4的周围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12a的上端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4的外周环部24a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但是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浇口痕迹12a配置于外周环部24a的顶点24h的前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碰到顶点24h之后,容易向顶点24h的周向的两侧流动。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浇口痕迹12a的上端配置于比外周环部24a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也能够抑制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向周向的流动受到定子铁芯24的阻碍。
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12a的上端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4的外周环部24a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即,浇口痕迹12a的上端配置于比电路板4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12a的下端配置于比电路板4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能够抑制覆盖电路板4的下表面的树脂材料填充于模具内的时间与覆盖电路板4的上表面的树脂材料填充于模具内的时间的差异。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覆盖电路板4的上表面的树脂材料的固化时间与覆盖电路板4的下表面的树脂材料的固化时间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作用于电路板4的应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4形成为大致椭圆形。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4的两个基板端面4a分别配置于比外周环部24a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两个内侧面24g1的每一个靠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位置,电路板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固定有电路板4以及定子6的隔壁部件11配置于模具内并将树脂材料注入该模具内并使其固化来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电路板4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侧不易向下方向翘曲。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能够抑制电路板4向下方向翘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子销26A的上端形成有防脱部26a,该防脱部26a与压入固定部30f的上端面30j接触来防止第一端子销26A向下方向脱落。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即使较大的成型压力作用于电路板4的前端侧部分与第一绝缘件30之间,也能够防止第一端子销26A从第一绝缘件30脱落。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防止第一端子销26A从第一绝缘件30脱落,因此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能够抑制电路板4的前端侧部分翘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浇口痕迹12a的两侧形成有朝向后侧凹陷的槽部12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之后,容易去除在模具的浇口中凝固的树脂。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12a不易向前侧突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从向前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2d的下端朝向上方向形成的浇口痕迹12a的两侧形成有槽部12b,因此即使在浇口痕迹12a的两侧形成有槽部12b,也能够利用在上下方向上分割的模具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因而,能够简化用于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的模具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的一个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在不变更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12a的下端配置于比电路板4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但是浇口痕迹12a的下端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电路板4的下表面相同的位置。并且,浇口痕迹12a的下端也可以配置于比电路板4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12a的上端配置于比外周环部24a的下端靠上侧的位置,但是浇口痕迹12a的上端既可以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外周环部24a的下端相同的位置,也可以配置于比外周环部24a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浇口痕迹12a配置于间隙S的径向外侧,该间隙S形成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第一绝缘件30的轴向覆盖部30d彼此的周向之间,但是也可以在另一间隙的径向外侧配置与浇口痕迹12a不同的浇口痕迹,该另一间隙形成于第二绝缘件31的外侧上沿部的轴向覆盖部彼此的周向之间。并且,作为浇口痕迹12a,也可以配置从间隙S的径向外侧连续至另一间隙的径向外侧的浇口痕迹,该间隙S形成于第一绝缘件30的轴向覆盖部30d彼此的周向之间,该另一间隙形成于第二绝缘件31的外侧上沿部的轴向覆盖部彼此的周向之间。若这样构成,则能够更加容易使在形成树脂密封部件12时注入模具内的树脂材料在隔壁部件11的沿部11d侧也流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间隙S的周向的中心与浇口痕迹12a的周向的中心在周向上一致,但是间隙S的周向的中心与浇口痕迹12a的周向的中心也可以在周向上偏离。即使在该情况下,浇口痕迹12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也配置于间隙S的前侧。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浇口痕迹12a的两侧形成有槽部12b,但是也可以不形成槽部12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环部24a的外周面呈大致六边形状,但是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环部24a的外周面也可以呈大致圆形状。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4所具有的凸极部24b的数量是6个,但是定子铁芯24所具有的凸极部24b的数量也可以是6个以外的数量。在该情况下,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外周环部24a的外周面呈与凸极部24b的数量相应的多边形状,或者呈大致圆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路板4的左右两个方向的端面4a(基板端面4a)是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但是电路板4的左右两个方向的端面也可以形成为凸曲面状或凹曲面状。并且,电路板4的左右两个方向的端面也可以由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两个平面构成。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平面状的6个外周部24e的内侧面24g中的两个内侧面24g1与左右方向正交(即,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与前后方向平行),但是也可以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6个内侧面24g全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销26A固定于压入固定部30f,但是第一端子销26A也可以固定于内侧下沿部30b。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第一端子销26A的防脱部26a是第一端子销26A的上端侧部分朝向周向的内侧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但是防脱部26a也可以是形成为棒状、平板状或者球状等的除了弯折部以外的防脱部26a。另外,也可以不在第一端子销26A形成防脱部26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绝缘件25安装于定子铁芯24的凸极部24b之后,卷绕驱动用线圈23,但是也可以在驱动用线圈23卷绕于形成为带沿的圆筒状的作为绝缘部件的绕线架之后,将卷绕有驱动用线圈23的状态的绕线架安装于定子铁芯的凸极部。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4是卷曲铁芯,但是定子铁芯24也可以是通过组合在周向上分割为多个的铁芯而形成的所谓的分割铁芯。并且,定子铁芯24也可以是将形成为环状的薄的磁性板层叠而形成的一体式环状铁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6个第一绝缘件30以及第二绝缘件31分别安装于6个凸极部24b的每一个,第一绝缘件30以及第二绝缘件31按照每一个凸极部24b分割,但是也可以将6个第一绝缘件30一体形成,将6个第二绝缘件31一体形成。并且,也可以将6个第一绝缘件30中的几个一体形成,将6个第二绝缘件31中的几个一体形成。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3使用于泵装置1,但是马达3也可以使用于泵装置1以外。

Claims (13)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子,其具有驱动用磁铁;
定子,其形成为筒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外周侧,并且具有驱动用线圈;
隔壁部件,其具有大致有底的圆筒状的隔壁,所述隔壁配置于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之间;
电路板,其在所述隔壁的沿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外侧固定于所述隔壁;以及
树脂制的树脂密封部件,其覆盖所述定子以及所述电路板,
在将所述轴向中的所述电路板配置于所述隔壁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将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将与所述轴向正交的一个方向设为第三方向,将与所述轴向以及第三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四方向时,
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以及多个绝缘部件,所述定子铁芯具有隔着多个所述绝缘部件的每一个卷绕有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多个凸极部,
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外周环部,其形成为环状;以及多个所述凸极部,多个所述凸极部从所述外周环部朝向所述转子的径向的内侧突出,并且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以固定的间隔配置,
所述绝缘部件具有沿部,所述沿部配置于所述径向的外侧,并且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铁芯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
在所述定子的第三方向端,在所述周向上相邻的所述沿部彼此的所述周向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所述树脂密封部件的外周面的第三方向端形成有浇口痕迹,
所述浇口痕迹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配置于所述间隙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的所述周向的中心与所述浇口痕迹的所述周向的中心在所述周向上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形成为平板状,并且以所述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轴向一致的方式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铁芯以及所述绝缘部件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
所述浇口痕迹的第一方向端在所述轴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相同的位置,或者配置于比所述电路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所述浇口痕迹的第二方向端配置于比所述沿部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外周环部的外周面呈多边形状,
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浇口痕迹配置于形成为多边形状的所述外周环部的外周面的一个顶点的所述径向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外周环部的外周面呈多边形状,
所述沿部的所述周向的宽度比从所述轴向观察时的所述外周环部的外周面的一个边的长度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树脂密封部件形成有向第三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浇口痕迹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第三方向的侧面,并且从所述突出部的第一方向端朝向第二方向形成,
在所述浇口痕迹的第四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朝向与第三方向相反的一侧凹陷的槽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与所述驱动用线圈的端部电连接并且与所述轴向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端子销,
所述电路板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铁芯以及所述绝缘部件靠第一方向侧的位置,
在所述电路板锡焊固定有所述端子销的第一方向侧的部分,
在将配置于所述间隙的所述周向的两侧的所述沿部设为第一沿部时,
所述第一沿部具有压入固定有所述端子销的第二方向侧的部分的压入固定部,
在固定于所述压入固定部的所述端子销的第二方向端形成有防脱部,所述防脱部与所述压入固定部的作为第二方向侧的面的第二方向面接触来防止所述端子销向第一方向脱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的第四方向的两端分别配置于比形成为环状的所述外周环部的内周面的第四方向的每一个外侧端靠第四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的第四方向的两端成为与第四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基板端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环部的内周面的第四方向的外侧端成为与第四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铁芯侧平面,
两个所述基板端面的第四方向的距离比两个所述铁芯侧平面的第四方向的距离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部件具有另一沿部,所述另一沿部配置于所述径向的外侧,并且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铁芯靠所述第二方向侧的位置,
在所述定子的第三方向端,在所述周向上相邻的所述另一沿部彼此的所述周向之间形成有另一间隙,
所述浇口痕迹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径向上配置于所述另一间隙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浇口痕迹在所述间隙与所述另一间隙之间连续形成。
13.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以及安装于所述转子的叶轮,
通过所述隔壁划定出配置有所述叶轮以及所述转子并且流体通过的泵室的一部分。
CN201710187905.8A 2016-05-30 2017-03-27 马达以及泵装置 Active CN1074534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7045A JP2017216759A (ja) 2016-05-30 2016-05-30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JP2016-107045 2016-05-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3496A true CN107453496A (zh) 2017-12-08
CN107453496B CN107453496B (zh) 2024-03-08

Family

ID=6048682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08497.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977166U (zh) 2016-05-30 2017-03-27 马达以及泵装置
CN201710187905.8A Active CN107453496B (zh) 2016-05-30 2017-03-27 马达以及泵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08497.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977166U (zh) 2016-05-30 2017-03-27 马达以及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216759A (zh)
CN (2) CN2069771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2556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 电动机和泵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16759A (ja) * 2016-05-30 2017-12-0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JP2020005461A (ja) * 2018-06-29 2020-01-0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20072543A (ja) * 2018-10-31 2020-05-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ロータ、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7267560B2 (ja) 2018-12-21 2023-05-02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ポンプ装置
JP6773186B1 (ja) * 2019-08-26 2020-10-2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モータ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72378A (en) * 1961-05-04 1964-10-14 Josef Ritz An improved method of sealing the stator chamber in a canned electric motor
EP1298772A2 (de) * 2001-09-29 2003-04-02 Ebm Werke GmbH & Co.KG Aussenläufermotor
CN101714799A (zh) * 2008-09-29 2010-05-26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模型电机
CN103312063A (zh) * 2012-03-09 2013-09-1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转子、电动机及洗衣机
CN103997136A (zh) * 2013-02-20 2014-08-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以及具备该旋转电机的鼓风机
US20140294621A1 (en) * 2013-03-27 2014-10-02 Minebea Co., Ltd. Fan,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348293A (zh) * 2013-08-02 2015-02-1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电磁驱动线圈装置的树脂密封结构
CN105262263A (zh) * 2014-07-17 2016-01-20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电机、泵送装置和电机定子的形成方法
CN206977166U (zh) * 2016-05-30 2018-02-06 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 马达以及泵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72378A (en) * 1961-05-04 1964-10-14 Josef Ritz An improved method of sealing the stator chamber in a canned electric motor
EP1298772A2 (de) * 2001-09-29 2003-04-02 Ebm Werke GmbH & Co.KG Aussenläufermotor
CN101714799A (zh) * 2008-09-29 2010-05-26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模型电机
CN103312063A (zh) * 2012-03-09 2013-09-1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转子、电动机及洗衣机
CN103997136A (zh) * 2013-02-20 2014-08-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以及具备该旋转电机的鼓风机
US20140294621A1 (en) * 2013-03-27 2014-10-02 Minebea Co., Ltd. Fan,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348293A (zh) * 2013-08-02 2015-02-1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电磁驱动线圈装置的树脂密封结构
CN105262263A (zh) * 2014-07-17 2016-01-20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子、电机、泵送装置和电机定子的形成方法
CN206977166U (zh) * 2016-05-30 2018-02-06 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 马达以及泵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2556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 电动机和泵装置
CN109962556B (zh) * 2017-12-26 2024-04-12 日本电产三协(浙江)有限公司 电动机和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3496B (zh) 2024-03-08
JP2017216759A (ja) 2017-12-07
CN206977166U (zh) 201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77166U (zh) 马达以及泵装置
CN206498263U (zh) 定子
CN206129625U (zh) 泵装置
KR101740765B1 (ko) 스테이터용 단자
CN206129624U (zh) 马达
US9954415B2 (en) Rotor for brushless motor
CN101192767B (zh) 电机
CN206759258U (zh) 马达
CN107925293A (zh) 定子和马达
CN107733116B (zh) 定子以及具备该定子的旋转电机
US20100107401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tor
JP2013201820A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燃料ポンプ
WO2018150964A1 (ja)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JP2013150536A (ja) 液体ポンプ
CN105359383B (zh) 旋转电机的磁铁飞散防止以及保持构造
WO2015040812A1 (ja) 燃料ポンプ
CN105379076B (zh) 液体泵
JP2010035360A (ja) 電動機
JP6815872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6846911B2 (ja) 磁極、磁極を配置した固定子、固定子を備えた回転電機および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3123183B2 (ja) 車両用燃料供給装置
WO2016155271A1 (zh) 一种直流无刷电机
CN107112862A (zh) 内燃机用旋转位置检测装置
JP6125683B1 (ja) 液体供給装置
CN109962556A (zh) 电动机和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