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53138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53138B
CN107453138B CN201710382051.9A CN201710382051A CN107453138B CN 107453138 B CN107453138 B CN 107453138B CN 201710382051 A CN201710382051 A CN 201710382051A CN 107453138 B CN107453138 B CN 1074531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operating member
sticking department
sticking
elongated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820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53138A (zh
Inventor
千种贵弘
饭星真治
今井康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014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8102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53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3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53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53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55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supplementary/additional lock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8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0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comprising a camming member
    • H01R13/62927Comprising supplementary or additional lock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77Pivoting levers actuating linearly camm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5/00Flexible or 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i.e. the rotation angle being limited
    • H01R35/04Turnable line connectors with limited rotation angle with frictional contact members

Abstract

提供一种连接器,在能将操作构件从相互成为反向的方向选择性地装配到壳体的基础上将锁定单元的结构简化。操作构件(11)相对于壳体(10)能选择从初始位置朝向嵌合位置的移动方向相互成为方向的第1移动路和第2移动路。壳体(10)在相对于操作构件(11)的沿着移动方向的长度的中央成为线对称的位置具有第1锁定部(25)及第2锁定部(26)。第1锁定部(25)及第2锁定部(26)分别在初始位置及嵌合位置上卡止并保持已选择第1移动路的操作构件(11),分别在嵌合位置及初始位置上卡止并保持已选择第2移动路的操作构件(11)。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包括:能相互嵌合的阴阳一对壳体;以及能移动地安装于阴壳体的滑块。滑块由连结板和一对滑动板形成门型。滑动板设置有凸轮槽。阳壳体具有罩部。在罩部的外表面立设有从动销。另外,阴壳体具有:塔部;群部,其配置于塔部的外周;以及盖部,其配置于群部的上下两侧。在盖部与群部之间设置有滑块的滑动板插通的插通路。
在使两壳体嵌合前,滑动板从侧方插入到插通路中,滑块保持在后退位置。接着,罩部较浅地嵌合于阴壳体的群部与塔部之间。由此,从动销进入到凸轮槽的入口。从该状态将滑块朝向前进位置压入。于是,从动销在凸轮槽的槽边缘滑动,在滑块与阳壳体之间凸轮机构发挥作用,从而进行两壳体的嵌合动作。这样,当滑块到达前进位置,从动销达到凸轮槽的终端部时,两壳体成为正式嵌合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51682号公报
上述的滑块相对于阴壳体从一侧方(图示右侧)朝向另一侧方(图示左侧)移动,从而在与阳壳体之间发挥凸轮机构的作用。在后退位置上,滑块的包含连结板的部分成为向壳体的一侧方较大地突出的状态。因此,在壳体的一侧方存在周边部件等、且该周边部件等有可能与滑块的连结部干扰的设置状况下,有不易应用的问题。
对此,与上述相反,也能设为如下构成:滑块相对于阴壳体从另一侧方(图示左侧)朝向一侧方(图示右侧)移动而发挥凸轮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地,使得滑块能选择相互成为方向的移动方向,而且也能相对于壳体从2个方向更换,据此,能实现部件共用,并能提高通用性。但是,当假设滑块相对于壳体能从2方向更换,且按各个方式设置使滑块留在后退位置和待机位置的锁定单元时,则阴壳体的结构变得复杂。特别是在上述的情况下,因为在滑块的外侧存在盖部,所以有成型锁定单元的模具的脱模结构不易复杂化的担忧,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有不能设置锁定单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完成的,其目的是:在能将相对于壳体直线状移动的操作构件从相互成为反向的方向选择性地装配的基础上,将锁定单元的结构简化。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其能与对方壳体嵌合;以及操作构件,其能沿着所述壳体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直线状移动,在移动时与所述对方壳体凸轮卡合而进行两壳体的嵌合动作,所述操作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能选择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嵌合位置的移动方向相互成为反向的第1移动路和第2移动路,所述壳体在相对于沿着所述操作构件的移动方向的长度的中央成为线对称的位置具有第1锁定部及第2锁定部,在所述操作构件沿着所述第1移动路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1锁定部卡止并保持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操作构件,所述第2锁定部卡止并保持所述嵌合位置的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操作构件沿着所述第2移动路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2锁定部卡止并保持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操作构件,所述第1锁定部卡止并保持所述嵌合位置的所述操作构件。
因为操作构件相对于壳体的移动路径能选择为第1移动路和第2移动路中的任一个,所以能根据设置状况等决定操作构件的移动路径,从而可用性提高。
另外,将操作构件留在初始位置和嵌合位置的锁定单元由第1锁定部和第2锁定部完成,相对于操作构件仅向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不会倍增,所以能简化结构。
此外,后述的实施例1的操作构件除了初始位置及嵌合位置之外还存在组装位置,但是在本发明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不具有组装位置的操作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连接器中,操作构件相对于壳体配置于组装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操作构件相对于壳体配置于初始位置并与对方壳体面对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X-X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操作构件相对于壳体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Y-Y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对方壳体较浅地嵌合、且弹性片和卡止承受部的卡止被对方壳体的解除部解除的状态的与图5对应的图。
图7是表示操作构件相对于壳体配置于嵌合位置的状态的与图5对应的图。
图8是表示操作构件相对于壳体配置于嵌合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操作构件相对于壳体以与图2反向的方式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操作构件相对于壳体以与图8反向的方式配置于嵌合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壳体的俯视图。
图12是壳体的仰视图。
图13是壳体的主视图。
图14是操作构件的俯视图。
图15是操作构件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5的Z-Z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
11:操作构件
12:对方壳体
15:解除部
18:支承轴
19:锷部
25:第1锁定部(弹性锁定件)
26:第2锁定部(弹性锁定件)
27:锁定突起
32:卡止承受部
36:连结部
37:臂部
38:凸轮槽
39:长槽
41:长槽的端部
44:卡合边缘部
46:导槽
48:弹性片
49:卡止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表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也可以为,所述操作构件具有在该操作构件的移动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长槽,所述壳体在沿着所述操作构件的移动方向的长度的中央具有支承轴,所述支承轴插入到所述长槽中,并成为在所述操作构件移动时使相对于所述长槽的相对位置移位并且与所述长槽滑动接触的构成。由此,操作构件通过长槽和支承轴的卡合来引导移动,因此也可以不在壳体上设置如从外侧覆盖操作构件的盖部(参照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构件。因此,在壳体的外表面通过模具成型第1锁定部和第2锁定部的情况下,脱模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就可完成。
也可以为,所述第1锁定部及所述第2锁定部形成为弹性锁定件,并弹性地卡止所述长槽的槽边缘。据此,长槽兼备引导操作构件移动的功能和限制操作构件移动的功能,因此与两功能设置于各自不同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简化结构。
也可以为,所述第1锁定部及所述第2锁定部形成为弹性锁定件,能向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空间部侧挠曲变形,所述对方壳体具有防卡突部,在所述对方壳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取倾斜姿势而不正当地嵌合时,所述防卡突部与所述壳体的壁面干扰而限制嵌合动作,另一方面,在所述对方壳体相对于所述壳体正式嵌合时,所述防卡突部进入到所述空间部并与所述弹性锁定件并排配置,从而可限制所述弹性锁定件的挠曲。据此,因为设置于壳体的空间部作为防卡突部的进入空间被有效利用,所以不会成为死空间就可解决。另外,因为防卡突部兼备防止两壳体的卡住嵌合的功能和限制弹性锁定件的意外挠曲的功能,所以不必对每两功能设置专用的结构部位,能简化结构。
也可以为,所述防卡突部以与所述第1锁定部及所述第2锁定部对应的方式成对地设置于所述对方壳体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部。这样,若防卡突部成对地设置于对方壳体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部时,则在两壳体不正当嵌合时,即使对方壳体取任意的倾斜姿势,也能有效地限制嵌合动作,从而能提高防止卡住嵌合的可靠性。
<实施例1>
以下利用图1~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包括壳体10和操作构件11。壳体10能与对方壳体12嵌合。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两壳体10、12开始嵌合时相互面对的面侧作为前侧。关于上下方向,以图13为基准,相当于图1的纸面内外侧。另外,关于左右方向,以图1为基准。
对方壳体12是合成树脂制的,如图2所示,具有罩部13。罩部13呈左右方向细长的方筒状,在沿着长边方向的上下壁的内表面的左右中央部突出地设置有圆柱状的凸轮从动件14。在上下壁的内表面的左右一端部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的解除部15。在罩部13内突出地配置有未图示的阳端子配件的多个突片。
壳体10是合成树脂制的,如图11~图13所示,具有壳体主体16。壳体主体16呈左右方向细长的方块状,能内嵌于罩部13。如图13所示,在壳体主体16上前后贯通地设置有多个腔室17。各腔室17以上下2层配置且在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在内部插入保持有未图示的阴端子配件。阴端子配件通过压接与未图示的电线的端部连接,在两壳体10、12正式嵌合时,阴端子配件与对方侧的阳端子配件导通连接。
在壳体主体16的上下两面(沿着长边方向的面)的左右中央部突出地设置有圆柱状的支承轴18。支承轴18具有从圆柱部分的顶端部向径向伸出的锷部19。锷部19以沿周向分割为多个的方式配置在圆柱部分的顶端部。具体地,锷部19在俯视时呈方形,在圆柱部分的顶端部的前后左右以90度间隔配置。
如图13所示,在壳体主体16中成为各腔室17的上方的上端部,前后贯通地设置有左右方向扁平的空间部21,且设置有左右方向平坦的板状的薄壁22,以使得封闭空间部21的上方。另外,空间部21的内部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隔壁23隔断。
如图11所示,在薄壁22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后端开口的切槽24,切槽24与空间部21连通并且在前后方向延伸。切槽24的内侧缘部与隔壁23的壁面连续地配置。并且,在薄壁22的左右两端部的切槽24的内侧具有从前端向后方呈悬臂状延伸的板片部分,该板片部分设置有以前端为支点能向上下方向挠曲变形的弹性锁定件25、26。
如后所述,弹性锁定件25、26具有卡止操作构件11并将操作构件11以限制移动状态保持于壳体10上的功能,包括第1锁定部25(图11的右侧)及第2锁定部26(图11的左侧)。第1锁定部25及第2锁定部26以线对称的形状成对地配置于隔着壳体主体16的左右中央部(支承轴18位于的部分)为线对称的位置。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特别是不必区分第1锁定部25及第2锁定部26的情况下,总称为弹性锁定件25、26。
如图11所示,弹性锁定件25、26的板片部分的后端设定于比壳体10的后端向前方凹入的位置。在弹性锁定件25、26的板片部分的顶端部(后端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锁定突起27。锁定突起27在俯视时呈圆形,在后表面及左右两侧面具有朝向突出方向的顶端成为上升倾斜的锥状的斜面28。锁定突起27左右排列地配置于关于前后方向与支承轴18相同的位置。
如图13所示,在弹性锁定件25、26的板片部分的顶端部设置有高度挠曲限制片29,高度挠曲限制片29向下突出并进入到空间部21。高度挠曲限制片29包括从板片部分垂下的垂直部分和从该垂直部分的下端朝向隔壁23弯曲成直角的水平部分,在俯视时呈L字形。
在隔壁23的壁面上,且比高度挠曲限制片29的水平部分靠上方突出地设置有高度挠曲限制承受片31。高度挠曲限制承受片31与高度挠曲限制片29隔开规定间隔地平行配置。通过弹性锁定件25、26向上方挠曲变形,高度挠曲限制片29从下方抵接于高度挠曲限制承受片31,从而弹性锁定件25、26的在此之上的进一步的挠曲动作被限制。因此,即使环状的电线等异物卡挂于弹性锁定件25、26,也能避免弹性锁定件25、26向外侧翻而破损的情况。此外,如图11所示,弹性锁定件25、26的顶端部中的隔壁23侧(支承轴18侧)的侧缘部由于高度挠曲限制承受片31的成形而成为被切去的形式。
如图13所示,在壳体主体16的上下两面的左右一端部设置有卡止承受部32。卡止承受部32以点对称的形状成对地配置于相对于壳体主体16的中心(从正面观看壳体主体16时的轴中心)为点对称的位置。如图11所示,卡止承受部32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肋状部分,并配置于弹性锁定件25、26的前方且侧方(图11的右侧)。在卡止承受部32的侧方确保有在两壳体10、12嵌合时对方壳体12的解除部15进入的空间。
如图11~13所示,在卡止承受部32上,且在肋状部分的突出方向顶端部的后端侧设置有向后方及侧方弯曲地伸出的承受片33。如图4所示,在承受片33与肋状部分之间分隔出操作构件11的后述的卡止突起49能嵌合的插入凹部34。
如图13所示,在壳体主体16的上下两面的左右另一端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片状的止挡部35。止挡部35在相对于壳体主体16的中心为点对称的位置以点对称的形状成对,如图11所示,其前后尺寸比卡止承受部32的前后尺寸长,并沿着壳体主体16的侧面配置。如图4所示,止挡部35的后端向上下方向伸出并垂直地配置,当操作构件11达到后述的初始位置时能阻挡操作构件11。
接着,对操作构件11进行说明。操作构件11是合成树脂制的,如图15所示,具有连结部36和从连结部36的两端相互平行地突出的一对臂部37,呈门型板状。该操作构件11相对于壳体10能依次移位到:组装位置(参照图1),臂部37相对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以约45度的倾斜角向斜后方突出地配置;初始位置(参照图2),臂部37沿着左右方向向壳体10的侧方较大突出地配置;以及嵌合位置(参照图8),臂部37沿着左右方向向壳体10的侧方较小地突出、或者实质上不突出地配置。
另外,操作构件11具有:转动机构,其相对于壳体10从组装位置转动移位到初始位置,并使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量朝向初始位置逐渐增加;以及滑动机构,其从初始位置到嵌合位置沿着壳体10向左右方向直线状地移动移位,并使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量朝向嵌合位置逐渐地减少。而且,操作构件11在滑动机构中朝向嵌合位置时能选择为:第1移动路(参照图2的箭头A),从第1锁定部25侧向第2锁定部26侧移动;以及第2移动路(参照图9的箭头B),从第1移动路的移动姿势上下反转,并从第2锁定部26侧向第1锁定部25侧移动。
连结部36是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片部分,成为操作者能用手指捏住的形式。
如图14所示,两臂部37成为离开连结部36的一侧向前后方向扩展的平板状的主体部分,在该主体部分设置有凸轮槽38。凸轮槽38是凹设于臂部37的主体部分的外表面的有底槽,成为弯曲状延伸并在主体部分的前端缘开口的形式。当操作构件11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移动时,凸轮槽38与对方壳体12的凸轮从动件14凸轮卡合,从而进行两壳体10、12的嵌合动作。
在两臂部37的主体部分中的凸轮槽38的后方区域设置有直线状延伸的长槽39。长槽39是在板厚方向贯通臂部37的形式,当操作构件11位于初始位置及嵌合位置时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在长槽39中插入有支承轴18,当操作构件11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移动时,支承轴18与长槽39的边缘部(后述的卡合边缘部44)滑动接触,从而可引导操作构件11的移动操作。
具体地,长槽39在离开连结部36侧的端部41处容纳支承轴18(参照图1),在从端部41朝向连结部36直线状延伸的延伸部42处能与支承轴18滑动接触。在长槽39的边缘部中、臂部37的板厚方向的内侧部分(壳体主体16侧的部分)设置有遍及除后述的逃避凹部45之外的全周伸出的卡合边缘部44。如图8所示,卡合边缘部44以比支承轴18的锷部19的伸出量稍小的伸出量构成。该卡合边缘部44除了初始位置之外与插入到长槽39中的支承轴18的锷部19从内侧抵接(滑动接触),以限制臂部37向外侧展开变形(打开变形)的方式发挥作用。
如图1及图14所示,在长槽39的端部41以将卡合边缘部44局部切除的方式设置有逃避凹部45。逃避凹部45形成锷部19能恰当内嵌的方形截面及三角形截面,在操作构件11配置于组装位置、臂部37取倾斜成45度的姿势的情况下,在卡合边缘部44的前后左右以90度间隔开口。
如图16所示,在两臂部37的主体部分的内表面设置有有底的导槽46,导槽46从长槽39的另一端部43(连结部36侧的端部)向前方延伸。导槽46形成为比凸轮槽38浅的底,当操作构件11在组装位置与初始位置之间转动移位时,弹性锁定件25、26的锁定突起27能滑动接触地进入到导槽46的内部。该导槽46成为沿着以操作构件11的转动中心为中心的圆弧弯曲的形式。
另外,在两臂部37中将主体部分与连结部36之间连接的板片部分的内表面设置有有底的逃避槽47。逃避槽47配置于关于前后方向与长槽39相同的位置,在左右方向延伸,并形成为在臂部37的板片部分的前端缘开口的形式。当操作构件11在初始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移动时,弹性锁定件25、26的锁定突起27进入到逃避槽47中逃避。
另外,在两臂部37中的一方的臂部37设置有弹性片48,弹性片48从主体部分的外缘沿着臂部37的板面并且向侧方(连结部36位于的一侧)突出。弹性片48形成两端与臂部37的主体部分连结的双支撑梁状,并成为比臂部37的主体部分的板厚薄且呈U字形弯曲的形式。在弹性片48的突出方向的顶端部(U字的中央部)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爪状的卡止突起49。
接着,说明连接器的作用。
在搬送时,操作构件11没有安装于壳体10,操作构件11及壳体10分别在分离的状态下被搬送到连接器的嵌合操作现场。在嵌合操作现场,端子配件插入到壳体10的腔室17中,接着操作构件11相对于壳体10组装到组装位置(参照图1)。在组装时,操作构件11相对于壳体10以从斜后方跨上的方式压入。于是,在伴随两臂部37的展开动作后,长槽39的逃避凹部45在支承轴18的锷部19通过,支承轴18嵌入到长槽39的端部41。
当操作构件11达到组装位置时,第1锁定部25的锁定突起27插入到臂部37的导槽46。此时,通过锁定突起27与导槽46的前端部(延伸方向的顶端部)抵接,从而操作构件11被限制向与朝向初始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移位(参照图1)。此外,操作者能一边捏住操作构件11的连结部36一边连续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接着,操作构件11以插入到长槽39的端部41的支承轴18为转动中心从组装位置朝向初始位置向图1的顺时钟方向转动。在操作构件11转动移位的期间,锁定突起27的后侧的斜面28与导槽46的里面滑动接触,第1锁定部25挠曲变形。但是,不会从壳体10侧对操作构件11施加大的阻力。另外,伴随操作构件11从组装位置朝向初始位置转动,长槽39的卡合边缘部44从内侧与支承轴18的锷部19滑动接触,由此限制臂部37从支承轴18脱离。
当操作构件11达到初始位置时,第1锁定部25向复原方向弹性移位,锁定突起27从导槽46转移到长槽39的另一端部43并插入(参照图3)。在此,通过长槽39的卡合边缘部44从前方与锁定突起27抵接,从而限制操作构件11向返回到组装位置的方向转动。另外,通过另一方(没有设置弹性片48的一侧)的臂部37的板片部分被止挡部35的后端阻挡,从而限制操作构件11向比初始位置靠前方转动(参照图4)。
另外,当操作构件11达到初始位置时,弹性片48的卡止突起49以能从侧方抵接的方式配置于卡止承受部32的肋状部分的后端,由此可限制操作构件11从初始位置朝向嵌合位置移动(参照图5)。此时,弹性片48的卡止突起49以嵌合状态插入到承受片33的内侧的插入凹部34(参照图4)。由此,卡止突起49成为被承受片33保护的状态,可避免来自外侧的异物与卡止突起49干扰、卡止突起49和卡止承受部32的卡止意外地解除的情况。而且,在初始位置上,支承轴18维持插入到长槽39的端部41的状态并以能抵接的方式配置于端部41,所以也可限制操作构件11向与朝向嵌合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参照图2)。
在上述的状态下,对方壳体12的罩部13较浅地嵌合于壳体10。于是,凸轮从动件14进入到凸轮槽38的入口(参照图6)。另外,解除部15按压弹性片48的突出方向的顶端部,从而弹性片48以沿着臂部37的板面方向且向后方倾倒的方式挠曲变形。由此,卡止突起49从卡止承受部32的肋状部分离开,弹性片48和卡止承受部32的卡止被解除,操作构件11能向嵌合位置移动移位。另外,通过弹性片48沿着承受片33的内表面挠曲变形,从而可避免弹性片48和承受片33的干扰。
接着,操作构件11朝向嵌合位置(第2锁定部26位于的一侧)沿着第1移动路直线状移动。在操作构件11朝向嵌合位置移动的初始阶段,臂部37在锁定突起27的侧方的斜面28上滑动,第1锁定部25向内侧挠曲变形。当操作构件11进一步朝向嵌合位置移动时,锁定突起27进入到逃避槽47中逃避,从而第1锁定部25弹性地复原,返回到自然状态。
在操作构件11沿着第1移动路移动的过程中,支承轴18相对于长槽39的相对位置向离开端部41的方向移位,支承轴18的前后的锷部19从外侧与长槽39的卡合边缘部44滑动接触。由此引导操作构件11的移动。另外,在操作构件11移动的过程中,对方壳体12的凸轮从动件14与凸轮槽38的槽边缘滑动接触,在操作构件11与对方壳体12之间凸轮机构发挥作用,从而以低嵌合力进行两壳体10、12的嵌合动作。在这期间,有可能操作构件11的臂部37受到嵌合阻力而向外侧(离开壳体主体16的外表面的一侧)展开变形,但是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通过长槽39的卡合边缘部44从内侧与前后的锷部19抵接,从而可限制臂部37的展开动作。其结果是,可避免臂部37展开变形而从壳体10脱离的情况。
在操作构件11刚刚达到嵌合位置之前的阶段,臂部37的移动方向顶端部在第2锁定部26的锁定突起27的侧方的斜面28上滑动,第2锁定部26向内侧挠曲变形。当操作构件11达到嵌合位置时,第2锁定部26向复原方向弹性移位,锁定突起27从内侧插入到长槽39的端部41(参照图8)。此时,通过锁定突起27从侧方(第1移动路的移动方向)与长槽39的端部41抵接,从而可限制操作构件11向返回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另外,当操作构件11达到嵌合位置时,支承轴18以能抵接的方式配置于长槽39的另一端部43,并且连结部36以能抵接的方式配置于与壳体10的侧面,由此可限制操作构件11向比嵌合位置靠前方移动。而且,通过第2锁定部26的锁定突起27配置于长槽39的端部41,支承轴18配置于长槽39的另一端部43,从而可限制操作构件11转动移位。并且,在嵌合位置上,凸轮从动件14到达凸轮槽38的终端部分,两壳体10、12成为正式嵌合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壳体10的侧方(图2的右侧)存在周边部件等干扰物,有可能初始位置的操作构件11的连结部36等与干扰物发生干扰,在发生不能使操作构件11沿着第1移动路移动等的事情的情况下,作出使操作构件11沿着与第1移动路反向的第2移动路移动的选择。
在该情况下,操作构件11上下反转,连结部36相对于壳体10以与取第1移动路的情况下位于相反侧(图9的左侧)的方式配置。首先,操作构件11组装到组装位置。在组装位置上,第2锁定部26的锁定突起27插入到臂部37的导槽46中并与导槽46的前端部抵接,从而可限制操作构件11向与朝向初始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移位。
接着,操作构件11以支承轴18为转动中心从组装位置朝向初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当操作构件11达到初始位置时,第2锁定部26的锁定突起27从内侧弹性地插入到长槽39的另一端部43,通过长槽39的卡合边缘部44从前方与锁定突起27抵接,从而可限制操作构件11向组装位置的返回移位。另外,通过另一方(没有设置弹性片48的一侧)的臂部37的板片部分被止挡部35的后端阻挡,从而可限制操作构件11向比初始位置靠前方转动(参照图9)。而且,通过弹性片48的卡止突起49将卡止承受部32卡止,从而可限制操作构件11向嵌合位置的移动。在该情况下,卡止突起49卡止设置于与取第1移动路的情况成为相反侧的壳体10的下表面(没有设置弹性锁定件25、26的一侧的面)的卡止承受部32。另外,在初始位置上阻挡臂部37的止挡部35在取第1移动路的情况下设置于壳体10的下表面,在取第2移动路的情况下设置于壳体10的上表面。
接着,两壳体10、12较浅地嵌合,凸轮从动件14成为进入到凸轮槽38的入口的状态。那样一来,弹性片48被解除部15按压而向离开卡止承受部32的后方挠曲变形,由此操作构件11能向嵌合位置移动移位。接着,操作构件11朝向嵌合位置(第1锁定部25位于的一侧)沿着第2移动路直线状移动。当操作构件11达到嵌合位置时,第1锁定部25的锁定突起27从内侧弹性地插入到长槽39的端部41,通过锁定突起27在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抵接于长槽39的端部41,从而可限制操作构件11向初始位置的返回移位(参照图10)。另外,第2锁定部26的锁定突起27进入到臂部37的逃避槽47中逃避。
这样,在操作构件11取第1移动路的情况和取第2移动路的情况下,初始位置和嵌合位置各自上的第1锁定部25及第2锁定部26的锁定功能的作用相互交替,但是锁定功能自身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1,可起到下面的各效果。
操作构件11从组装位置向初始位置转动,在组装位置上与初始位置相比向壳体10的侧方突出的突出量被抑制得较小,因此在组装位置上不易在壳体10的侧方侵入的异物干扰。另一方面,操作构件11在初始位置上从转动机构的转动操作转变为滑动机构的直线移动操作,因此不会长期留在初始位置,从而在初始位置上也不易与异物干扰。其结果是,能防止由于与异物干扰而导致操作构件11意外地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移动、或者损伤的情况。
另外,操作构件11的臂部37虽然没有被如现有的盖部那样的构件覆盖外侧,但是通过长槽39的卡合边缘部44与支承轴18的锷部19抵接,从而被抑制展开动作,防止从壳体10脱离。并且,由于能省略现有的盖部,从而能避免壳体10变得大型。这种情况通过操作构件11没有被壳体10覆盖而以露出到外面的状态配置来担保。
另外,因为操作构件11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直线状移动,向嵌合位置的移动路径能选择为第1移动路和第2移动路中的任一个,因此能根据设置状况等决定操作构件11的移动路径,提高了可用性。而且,将操作构件11留在初始位置和嵌合位置的锁定单元由第1锁定部25和第2锁定部26完成,没有设置与各移动路及各位置一一对应的4个锁定单元,因此能简化结构。在该情况下,因为在壳体10的外表面不存在覆盖操作构件11的如现有的盖部那样的构件,因此在壳体10的外表面通过模具成型第1锁定部25和第2锁定部26时的脱模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就可完成。
另外,当操作构件11相对于壳体10直线状移动时,通过长槽39的卡合边缘部44与支承轴18滑动,从而可引导操作构件11的移动。这样,长槽39分别兼备如下功能:引导操作构件11移动的功能;与弹性锁定件25、26卡止而限制操作构件11移动的功能;使卡合边缘部44抵接支承轴18的锷部19从而抑制操作构件11打开变形的功能。因此,与单独地设置各功能的情况相比,能简化操作构件11的结构。
另外,弹性锁定件25、26通过在操作构件11位于组装位置时使锁定突起27卡止于导槽46的前端部,从而限制操作构件11向与从组装位置朝向初始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位,并且在操作构件11位于初始位置时通过使锁定突起27卡止于长槽39的另一端部43,从而限制操作构件11向从初始位置返回到组装位置的方向移位。因此,操作构件11在初始位置及组装位置的任一位置上都卡止保持于弹性锁定件25、26,不必按初始位置及组装位置的各位置设置锁定结构,因此能更加简化结构。
另外,当操作构件11处于初始位置时,通过对方壳体12的解除部15按压弹性片48,从而弹性片48向沿着臂部37的板面的方向挠曲变形而解除与卡止承受部32的卡止,操作构件11成为能朝向嵌合位置移位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弹性片48相对于卡止承受部32的卡止量在沿着臂部37的板面的方向上固定,因此设定的自由度高,能设定为足够的大小。其结果是,能提高初始位置上的操作构件11的卡止强度。
另外,弹性片48形成使两端相对于臂部37的主体部分连结的双支撑梁状,因此不易在臂部37上卡挂环状的电线等异物,并且能提高臂部37的挠曲强度。
另外,因为成为弹性片48的卡止对方的卡止承受部32设置于壳体10的外表面,且在壳体10的外表面不存在如现有的盖部那样的构件,因此在通过模具成型卡止承受部32时的脱模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就可完成。
<实施例2>
图17~图2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实施例2中壳体10A及操作构件11A的一部分结构与实施例1不同,但是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共用。另外,对方壳体12的结构具体化。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对与实施例1相同或者相当的部位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或者对相同附图标记追加A,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3所示,对方壳体12的罩部13具有大致沿着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里壁51。在里壁51上安装有多个对方侧的阳端子配件52。如图24所示,各阳端子配件52形成细长地延伸且侧视时弯曲为L字形的形状,具有:端子连接部53,其在前后方向延伸且贯通里壁51;以及基板连接部54,其在上下方向延伸且连接到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的连接孔。这样,对方壳体12安装于电路基板。
另外,如图23所示,在罩部13上设置有从里壁51的左右两侧部且靠近上端的位置向前方突出的一对防卡突部55。两防卡突部55与这些阳端子配件52并排地配置于关于左右方向夹着凸轮从动件14的两侧、且配置于上层的大型的各阳端子配件52B之间。另外,两防卡突部55分别形成在左右方向上扁平的板片状,如图24所示,在上表面后部具有从里壁51到前后中途位置沿着前后方向配置的直线部56,在上表面前部具有从前后中途位置到前端部逐渐向前下降地倾斜的倾斜部57。两防卡突部55的左右中央部在下表面具有减轻重量槽58,减轻重量槽58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在里壁51的后表面开口,由于具有减轻重量槽58,从而从直线部56到倾斜部57形成为大致恒定的厚度。并且,两防卡突部55的前端(顶端)以比各阳端子配件52的前端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在罩部13内。如图23所示,对方壳体12成为以上下一对凸轮从动件14位于的左右中央为对称轴呈线对称的形状。
如图18所示,壳体10A也成为以上下一对支承轴18A位于的左右中央为对称轴呈线对称的形状。在壳体主体16A的上下两面没有设置相当于实施例1的卡止承受部32的部分。另外,支承轴18A的锷部19A仅设置于圆柱部分的前后两侧。
止挡部35A分别成对地设置于壳体主体16A的上下两面的左右两端部。如图17所示,各止挡部35A形成沿着壳体主体16A的侧面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片状,在后端部具有朝向左右中央侧弯曲的承受端部59。承受端部59的后表面沿着左右方向配置,承受端部59的左右长度大于止挡部35A的其它部分(除去承受端部59的部分)的左右尺寸。
在壳体主体16A的上表面,且在隔着支承轴18A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对切槽24A。如图17及图19所示,各切槽24A在前后方向以恒定宽度及恒定深度延伸,设为在壳体主体16A的后表面沿上下方向呈狭缝状开口的形式。
弹性锁定件25A、26A在壳体主体16A的左右两侧部的第1锁定部25A及第2锁定部26A中配置于分别成对的切槽24A之间。弹性锁定件25A、26A将位于其下方的空间部21A分隔开。空间部21A与各切槽24A连通,从而也被壳体主体16A的上壁部分的前部及后壁部分的上部分隔开,且如图18所示,空间部21A在壳体主体16A的前表面开口并形成为大致矩形截面。空间部21A在壳体主体16A的左右两侧部配置于与对方壳体12的两防卡突部55对应的位置。
如图24所示,弹性锁定件25A、26A设为如下形式:其前端与壳体主体16A的上壁部分的前部没有高低差地相连,后端以相互下降地倾斜的方式与壳体主体16A的后壁部分的上部相连。因此,弹性锁定件25A、26A形成能以前后两端为挠曲支点向空间部21A侧挠曲变形的支撑梁状,与呈悬臂状的实施例1不同。在弹性锁定件25A、26A上没有设置过度挠曲限制片29(参照图13),另外,在空间部21A上没有突出地配置过度挠曲限制承受片31。取代这些过度挠曲限制片29及过度挠曲限制承受片31的过度挠曲限制结构如后所述,通过防卡突部55来实现。
另外,与实施例1不同,在壳体主体16A的上部的左右中央侧没有形成空间部21、薄壁22及隔壁23,在实施例2的情况下,空间部21A仅形成于与弹性锁定件25A、26A对应的位置。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壳体主体16A的上部的左右中央部及左右两端部,且在与对方侧的大型的各阳端子配件52B对应的位置,左右并排地设置有能收容未图示的大型的各阴端子配件的大型的腔室17B。左右的空间部21A在大型的各腔室17B之间与这些腔室17B并排地配置。
操作构件11A与实施例1同样具有一对臂部37A,一对臂部37A具有凸轮槽38及长槽39A,但是如图20所示,在臂部37A上没有设置相当于弹性片48(参照图2)的部分。在长槽39A的端部41设置有逃避凹部45A,逃避凹部45A为将卡合边缘部44A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切除的形式。在操作构件11A位于相对于前后方向取倾斜姿势的装配位置时,支承轴18A能通过逃避凹部45A嵌入到长槽39A的端部41内。
臂部37A具有凸轮槽38及长槽39A,并具有从向前后方向扩展的扩展部分朝向连结部36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带板部分,在该带板部分的前端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能在止挡部35A的承受端部59上滑动的滑动面61。另外,在两臂部37A的外表面且带板部分的靠近连结部36的位置设置有防滑部63、64。如图22所示,防滑部63、64包括:肋状部63,其在两臂部37A的外表面上向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多阶部64,其为相对于肋状部63从与连结部36相反侧邻接且切成台阶状的形式,在操作构件11A移动时,通过用操作者的手指把持,从而起到钩挂手指、防滑的作用。
接着,说明实施例2的作用效果。
在进行两壳体10A、12的嵌合操作之前,操作构件11A留在初始位置。如图20所示,与实施例1同样,在初始位置上,通过第1锁定部25A的锁定突起27抵接于长槽39A的另一端部43,从而限制操作构件11A朝向嵌合位置移动,通过支承轴18A抵接于长槽39A的端部41,从而限制操作构件11A向与朝向嵌合位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接着,壳体10A与操作构件11A的前部一起较浅地嵌合于对方壳体12的罩部13。在该状态下,对操作构件11A赋予向嵌合位置压入的压入力,从而长槽39A的另一端部43和第1锁定部25A的锁定突起27的卡止解除。接着,操作构件11A朝向嵌合位置沿着第1移动路滑动移动。在操作构件11A朝向嵌合位置的过程中,支承轴18A与长槽39A的卡合边缘部44A滑动接触,并且止挡部35A的承受端部59与臂部37A的滑动面61滑动接触,由此引导进行操作构件11A的移动。此时,第1锁定部25A的锁定突起27分离地配置于臂部37A的滑动面61的前方。因此,与实施例1不同,在臂部37A上没有设置相当于使锁定突起27逃避的逃避槽47(参照图7)的部分。
另外,在操作构件11A朝向嵌合位置的过程中,通过凸轮从动件14与凸轮槽38的槽面滑动接触,从而进行两壳体10A、12的嵌合动作,并且两防卡突部55分别插入到相对的空间部21A。在此假设对方壳体12相对于壳体10A取从正式的嵌合姿势倾斜的倾斜姿势时,则两防卡突部55的前端抵接于壳体主体16A的前表面等,两壳体10A、12的嵌合动作停止。因此,可防止各阳端子配件52的端子连接部53的前端抵接于壳体主体16A的前表面等,从而避免各阳端子配件52折损、破损的情况。
在操作构件11A达到嵌合位置的正前方,臂部37A与第2锁定部26A的锁定突起27干扰且与锁定突起27的斜面28滑动接触,第2锁定部26A向空间部21A侧挠曲变形。此时,第2锁定部26A有可能与进入到该第2锁定部26A侧的空间部21A的防卡突部55干扰,但是位于锁定突起27的下方的倾斜部57成为向第2锁定部26A的挠曲方向退避的倾斜形状,从而可避免与防卡突部55强烈地干扰。
当操作构件11A达到嵌合位置时,第2锁定部26A实质上弹性复原,锁定突起27插入到长槽39A的端部41内。如图21所示,与实施例1同样,在嵌合位置上,通过第2锁定部26A的锁定突起27抵接于长槽39A的端部41,从而限制操作构件11A向返回到初始位置的方向移动,通过支承轴18A抵接于长槽39A的另一端部43,从而限制操作构件11A向比嵌合位置靠前方移动。另外,在嵌合位置上,凸轮从动件14到达凸轮槽38的终端部分,两壳体10A、12正式嵌合,阴阳两端子配件也成为正式连接的状态。
然而,第2锁定部26A在操作构件11A达到嵌合位置的正前方与臂部37A干扰的期间内,只不过暂时向空间部21A侧挠曲变形。因此,即使第2锁定部26A与防卡突部55抵接也不会产生特别大的滑动阻力。
如图24所示,当操作构件11A达到嵌合位置时,两防卡突部55在空间部21A内与弹性锁定件25A、26A(在图示的情况下为第2锁定部26A)并排配置,倾斜部57与弹性锁定件25A、26A的前端部分离地配置,另一方面,直线部56抵接或者靠近弹性锁定件25A、26A的后端部而配置。因此,可通过两防卡突部55阻止:弹性锁定件25A、26A受到由于与异物干扰等引起的外力而向空间部21A侧较大地挠曲变形。其结果是,可稳定地维持弹性锁定件25A、26A和杆的长槽39A的卡止状态。另外,能避免弹性锁定件25A、26A超过弹性限度而过度地挠曲变形的情况。此外,在操作构件11A沿着上述的第1移动路移动的期间,第1锁定部25A保持为与进入到该第1锁定部25A侧的空间部21A的防卡突部55不干扰的状态。另外,在操作构件11A沿着与上述第1移动路反向的第2移动路移动并在初始位置及嵌合位置被限制移动的方面,是与实施例1同样的机构。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例2,在对方壳体12上设置有防卡突部55,在对方壳体12相对于壳体10A取倾斜姿势而不正当地嵌合时,防卡突部55与壳体10A的壁面干扰而限制嵌合动作,另一方面,在两壳体10A、12正式嵌合时,防卡突部55进入到空间部21A并与弹性锁定件25A、26A并排配置,能限制弹性锁定件25A、26A的挠曲。因此,设置于壳体10A的空间部21A作为防卡突部55的进入空间被有效利用,所以不会成为死空间就可解决。另外,防卡突部55兼备防止两壳体10A、12的卡住嵌合的功能和限制弹性锁定件25A、26A的意外挠曲的功能,所以不必对每两种功能设置专用的结构部位,能简化结构。
另外,对方壳体12将操作构件11A的滑动移动方向且第1锁定部25A及第2锁定部26A的排列方向设为长边方向(图23的左右方向),防卡突部55以与第1锁定部25A及第2锁定部26A对应的方式成对地设置于对方壳体12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部,所以在两壳体10A、12不正当嵌合时,即使对方壳体12取任意的倾斜姿势,也能有效地限制嵌合动作,能提高防止卡住嵌合的可靠性。
<其它实施例>
以下简单地说明其它实施例。
(1)与上述实施例1相反,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支承轴突出地设置于操作构件的臂部的内表面,在壳体的外表面开设有长槽,支承轴以能滑动接触的方式从外侧插入到长槽中。
(2)长槽也可以是有底的形状。
(3)设置于支承轴的锷部的形状及个数是任意的,逃避凹部只有与锷部对应地设置即可。
(4)与端子配件连接的电线在壳体的后方引出,在以覆盖壳体的后表面的方式设置有电线盖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壳体成为包含电线盖的概念。因此,支承轴、卡止承受部以及弹性锁定件也可以设置于电线盖上。
(5)防卡突部也可以在对方壳体上仅设置一个,或者在对方壳体上设置3个以上。在设置有3个以上防卡突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包括未进入到空间部的防卡突部。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能与对方壳体嵌合;以及
操作构件,其能沿着所述壳体从初始位置向嵌合位置直线状移动,在移动时与所述对方壳体凸轮卡合而进行两壳体的嵌合动作,
所述操作构件相对于所述壳体能选择为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嵌合位置的移动方向相互成为反向的第1移动路和第2移动路,
所述壳体在相对于沿着所述操作构件的移动方向的长度的中央成为线对称的位置具有第1锁定部及第2锁定部,
在所述操作构件沿着所述第1移动路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1锁定部卡止并保持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操作构件,所述第2锁定部卡止并保持所述嵌合位置的所述操作构件,
在所述操作构件沿着所述第2移动路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2锁定部卡止并保持所述初始位置的所述操作构件,所述第1锁定部卡止并保持所述嵌合位置的所述操作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构件具有在该操作构件的移动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长槽,
所述壳体在沿着所述操作构件的移动方向的长度的中央具有支承轴,
所述支承轴插入到所述长槽中,并成为在所述操作构件移动时使相对于所述长槽的相对位置移位并且与所述长槽滑动接触的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锁定部及所述第2锁定部形成为弹性锁定件,并弹性地卡止所述长槽的槽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锁定部及所述第2锁定部形成为弹性锁定件,能向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空间部侧挠曲变形,
所述对方壳体具有防卡突部,在所述对方壳体相对于所述壳体取倾斜姿势而不正当地嵌合时,所述防卡突部与所述壳体的壁面干扰而限制嵌合动作,另一方面,在所述对方壳体相对于所述壳体正式嵌合时,所述防卡突部进入到所述空间部并与所述弹性锁定件并排配置,从而可限制所述弹性锁定件的挠曲。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卡突部以与所述第1锁定部及所述第2锁定部对应的方式成对地设置于所述对方壳体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部。
CN201710382051.9A 2016-05-30 2017-05-26 连接器 Active CN1074531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7548 2016-05-30
JP2016107548 2016-05-30
JP2017-101448 2017-05-23
JP2017101448A JP6881026B2 (ja) 2016-05-30 2017-05-23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53138A CN107453138A (zh) 2017-12-08
CN107453138B true CN107453138B (zh) 2019-06-14

Family

ID=60418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82051.9A Active CN107453138B (zh) 2016-05-30 2017-05-2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899769B2 (zh)
CN (1) CN1074531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07403B2 (ja) * 2016-06-17 2019-11-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CN110528970A (zh) * 2019-08-23 2019-12-03 福建安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地钩锁防拉门结构
JP7303985B2 (ja) * 2019-12-02 2023-07-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1682A (ja) * 2001-11-15 2003-05-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1162811A (zh) * 2006-10-12 2008-04-1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2334241A (zh) * 2009-02-27 2012-01-25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带有滑动凸轮的连接器
CN103222118A (zh) * 2010-11-15 2013-07-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锁定连接器和具有该杠杆锁定连接器的连接器单元
CN105390855A (zh) * 2014-09-01 2016-03-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42916B2 (en) * 2013-03-15 2015-09-22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receptacle carri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1682A (ja) * 2001-11-15 2003-05-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1162811A (zh) * 2006-10-12 2008-04-1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式连接器
CN102334241A (zh) * 2009-02-27 2012-01-25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带有滑动凸轮的连接器
CN103222118A (zh) * 2010-11-15 2013-07-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杠杆锁定连接器和具有该杠杆锁定连接器的连接器单元
CN105390855A (zh) * 2014-09-01 2016-03-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杆式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99769B2 (en) 2018-02-20
US20170346224A1 (en) 2017-11-30
CN107453138A (zh) 2017-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3138B (zh) 连接器
CN107658617B (zh) 连接器
CN107453136B (zh) 连接器
KR100913131B1 (ko) 고정기구가 부착된 전기커넥터
US20170133790A1 (en) Lever-Type Connector Assembly
US8303326B1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locking members with spring-actuated plungers
US8353712B2 (en) Lever-type connector
CN105742895B (zh) 杆式连接器
CN104981948A (zh) 连接器
US20080194148A1 (en) Card connector
CN107437706B (zh) 连接器
US6171130B1 (en) Half-fitting prevention connector
CN107453094B (zh) 连接器
US10483692B2 (en) Levery-type connector
US11088488B2 (en) Connector with one-sided dovetail projections
CN107453137B (zh) 连接器
CN104335429A (zh) 连接器
KR101430406B1 (ko) 이탈 방지 기능을 갖는 카드용 소켓
US20200373718A1 (en) Connector and wire harness
CN201797170U (zh) 可侦测卡片插入的卡片连接器
CN106169671B (zh) 连接器
KR20160087757A (ko) 카드 커넥터
JP2016134221A (ja) コネクタ
CN204179309U (zh) 电子卡连接器
JP6075233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