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9466A - 洗衣机 - Google Patents

洗衣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9466A
CN107429466A CN201680016937.5A CN201680016937A CN107429466A CN 107429466 A CN107429466 A CN 107429466A CN 201680016937 A CN201680016937 A CN 201680016937A CN 107429466 A CN107429466 A CN 1074294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bar portion
transfer part
washing machine
tes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693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9466B (zh
Inventor
前田宪
前田一宪
兼武政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838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724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838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666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29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4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94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94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4/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34/1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specific parameters
    • D06F34/20Parameters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components, e.g. door senso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26Casings; Tubs
    • D06F37/28Doors; Security mean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44Opening, closing or locking of doo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62Stopping or disabling machine ope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Control Of Washing Machine And Dryer (AREA)
  • Centrifuga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洗衣机,其具有:盖体(5);盖检测部(6),其具有两个端子;传递部(7),其配置在盖体(5)和盖检测部(6)之间。而且,在盖体(5)打开时,传递部(7)对盖检测部(6)的至少一个端子向打开方向施力。由此,即使在两个端子的接点固接的情况下,传递部(7)也会对固接的两个端子中的一个端子施力而打开接点。其结果是,能够提供将盖体(5)的开闭状态可靠地传递给盖检测部(6)的洗衣机。

Description

洗衣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检测盖体的开闭的盖检测部的洗衣机。
背景技术
以往,该种洗衣机具有:配设在洗衣机主体内的洗涤兼脱水筒;配设在洗衣机主体的上部的外廓;以及盖检测部。外廓具有:衣物投入口,能够通过该衣物投入口从洗涤兼脱水筒取出或向洗涤兼脱水筒放入衣物;以及盖体,其开闭自如地覆盖衣物投入口。盖检测部用于检测盖体的开闭,在洗涤兼脱水筒旋转时,防止在盖体和外廓之间产生间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以下,基于图10和图11说明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的洗衣机的结构。
图10是以往的洗衣机中将盖体关闭时的主要部分侧面剖视图。图11是以往的洗衣机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洗衣机主体102在内部以洗涤兼脱水筒101旋转自如的方式收纳有洗涤兼脱水筒101。洗衣机主体102安装有大致覆盖洗衣机主体102的整个上部的外廓103。外廓103在大致中央形成有衣物投入口104。覆盖衣物投入口104的整个上方的盖体105开闭自如地安装于外廓103。
盖体105由构成盖体105的前方的前盖体110和构成后方的后盖体111构成。前盖体110和后盖体111被第三轴承113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
外廓103内置有收纳于壳体108的、用于检测盖体105的开闭的盖检测部106。盖检测部106由上端子板106a和下端子板106b这两个端子构成。在盖体105和盖检测部106之间配置有传递部107。传递部107用于将盖体105的开闭状态传递给盖检测部106。
壳体108具有第一轴承109。第一轴承109以传递部107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支承传递部107。外廓103具有第二轴承112。第二轴承112以盖体105旋转自如的方式地支承盖体105的一方的端部。
传递部107具有向盖体105侧延伸的第一杆部116。盖体105具有从外廓103的第二轴承112附近向传递部107侧延伸的第二杆部117。传递部107还具有下端子板接触部122。在盖体105封闭时,下端子板接触部122从下方向上方对盖检测部106的下端子板106b施力。
接下来,说明盖检测部106的检测动作。
首先,使用者在从洗涤兼脱水筒101取出或者向洗涤兼脱水筒101放入衣物的情况下打开盖体105。此时,盖体105以第二轴承112为旋转中心,在图中沿着顺时针方向(上方向)旋转。与此相伴,从下方对传递部107的第一杆部116施力的盖体105的第二杆部117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该情况下,第二杆部117配置在比第二轴承112靠传递部107侧的位置,因此向下方旋转。因此,从下方向上方支承传递部107的第一杆部116的施力消失。
此外,如图11所示,在盖体105封闭时,传递部107的第一杆部116被盖检测部106的下端子板106b向下方施力。因此,在打开盖体105时,第一杆部116以第一轴承109为旋转中心,在图中沿着逆时针方向(下方向)旋转。由此,盖检测部106的上端子板106a和下端子板106b分离开。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盖检测部106检测出盖体105的打开。
当盖检测部106的两个端子分离开时,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使未图示的洗涤电动机的驱动停止。由此,洗涤兼脱水筒101的旋转停止。也就是说,当使用者打开盖体105时,借助传递部107盖检测部106的两个端子间分离开,控制装置使洗涤电动机停止。由此,防止在洗涤兼脱水筒101旋转的状态下,在盖体105和外廓103之间产生间隙。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等向旋转的洗涤兼脱水筒101内插入。
此外,盖体105在前盖体110的前方侧的端部内置有磁体130。另一方面,在外廓103的与磁体130相面对的内侧配置有用于测量与磁体130之间的距离的磁传感器131。由此,构成用于检测盖体105的开闭的第二盖检测部132。第二盖检测部132能够检测出使用者使前盖体110以第三轴承113为旋转中心朝向相对于水平方向铅垂向下的方向弯折大约180度而将盖体105封闭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至少盖体105的后盖体111以第二轴承112为旋转中心旋转为覆盖衣物投入口104。因此,盖体105的第二杆部117对传递部107的第一杆部116向上方施力。由此,盖检测部106的两个端子抵接,并且洗涤电动机可进行旋转驱动。此时,当被弯折的前盖体110和外廓103之间形成有间隙时,例如使用者的手等可插入旋转的洗涤兼脱水筒101。
但是,在上述状态的情况下,构成第二盖检测部132的磁体130和磁传感器131之间的距离比规定的距离(前盖体110在水平方向上封闭的状态)宽。此时,第二盖检测部132检测出前盖体110弯折。因此,控制装置(未图示)根据第二盖检测部132的检测结果,停止洗涤电动机的驱动。由此,能够防止使用者的手等从在弯折的前盖体110和外廓103之间形成的间隙插入旋转的洗涤兼脱水筒101内。
然而,作为盖检测部106的两个端子的上端子板106a和下端子板106b有时因过电流等熔接在一起。在该情况下,两个端子固接在一起,因此,即使打开盖体105,两个端子也不分离开。也就是说,盖检测部106不能检测出盖体105的打开。
此外,在由于异物的混入等而使第一轴承109和传递部107固接时,即使利用下端子板106b向下方施力,有时传递部107也难以旋转。也就是说,即使使用者打开盖体105使第二杆部117向下方旋转,传递部107的第一杆部116也难以向下方移动。由此,两个端子被传递部107的下端子板接触部122维持在抵接的状态。因此,盖检测部106不能检测出盖体105的打开。
为了防止上述状态的发生,提出一种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在盖检测部106和第二盖检测部132中的任一者检测出盖体105打开的情况下,判断为盖体105已打开,并且进行控制。在该情况下,必须设计为,利用盖检测部106和第二盖检测部132中的任一者发生故障的情况和都未发生故障的情况这两种情况的组合,来正确地判断盖体105的开闭的检测结果。因此,洗衣机的控制装置等的设计容易变得复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632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更可靠地检测盖体的开闭的洗衣机。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洗衣机具有:洗衣机主体;洗涤兼脱水筒,其旋转自如地配设在洗衣机主体内;外廓,其配设在洗衣机主体的上部且覆盖洗涤兼脱水筒;以及衣物投入口,其设置于外廓且与洗涤兼脱水筒内相连通。洗衣机还具有:盖体,其开闭自如地覆盖衣物投入口;盖检测部,其由用于检测盖体的开闭状态的至少两个端子构成;以及传递部,其配设在盖体和盖检测部之间,与盖体的开闭相连动地操作盖检测部。而且,盖检测部具有两个端子相接触的第一状态和两个端子分离开的第二状态,在打开盖体之际,传递部对两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端子向使盖检测部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的方向施力。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盖检测部的两个端子固接在一起的情况下,通过打开盖体,也能够将两个端子间剥离而使它们分离开。由此,能够防止在盖体打开的状态下盖检测部误检测为盖体关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洗衣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关闭了该洗衣机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打开了该洗衣机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4是在该洗衣机的接点固接的状态下打开了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在该洗衣机的接点固接的状态下进一步打开了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该洗衣机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是关闭了该洗衣机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打开了该洗衣机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洗衣机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0是以往的洗衣机的主要部分侧面剖视图。
图11是以往的洗衣机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所限定。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至图8,说明实施方式1的洗衣机。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洗衣机的侧面剖视图。图2是关闭了该洗衣机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3是打开了该洗衣机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4是在该洗衣机的接点固接的状态下打开了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5是在该洗衣机的接点固接的状态下进一步打开了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6是该洗衣机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7是关闭了该洗衣机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8是打开了该洗衣机的盖体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此外,以下将各附图的上侧方向作为上方、将下侧方向作为下方、将左侧方向作为前方、将右侧方向作为后方来对各结构要素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由洗衣机主体2、水槽28、洗涤兼脱水筒1、洗涤电动机15、外廓3、盖体5以及悬挂部件30等构成。洗衣机主体2在内部以水槽28借助悬挂部件30振动自如的方式收纳有水槽28。水槽28在内部以洗涤兼脱水筒1旋转自如的方式收纳有洗涤兼脱水筒1。水槽28在底部安装有洗涤电动机(电气部件)15。洗涤电动机15借助旋转轴与洗涤兼脱水筒1的底部相连接,用于驱动洗涤兼脱水筒1。
外廓3例如由聚丙烯等成型,以覆盖洗衣机主体2的整个上部的方式安装。外廓3在大致中央(包含中央)具有朝向洗涤兼脱水筒1的上方向下方向延伸地开设的衣物投入口4。
盖体5以覆盖衣物投入口4的整个上方的方式开闭自如地安装于外廓3。
盖检测部6收纳在壳体8内,且内置于外廓3的靠后方侧的部分。盖检测部6例如由利用铜合金的薄板等形成的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这两个端子等构成。盖检测部6通过两个端子的抵接和分离动作来检测盖体5的开闭。后面叙述详细的动作。
传递部7配置在盖体5和盖检测部6之间,用于将盖体5的开闭状态传递给盖检测部6。此外,传递部7例如由聚丙烯等成型。
壳体8例如由聚丙烯等成型,且内置有盖检测部6。壳体8利用未图示的连结部件而固定于外廓3。此外,第一轴承9形成于壳体8,第一轴承9以传递部7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支承传递部7。
盖体5由构成盖体5的前方的前盖体10和构成盖体5的后方的后盖体11构成。在后盖体11的后方的端部侧配设有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外廓3的第二轴承12。此外,后盖体11在前方侧的端部形成有以前盖体10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前盖体10的第三轴承13。也就是说,盖体5从外廓3后方朝向前方依次配设有第二轴承12、后盖体11、第三轴承13以及前盖体10。
前盖体10具有把手14。使用者在打开盖体5之际,朝向盖体5的打开方向、即大致上方向(包含上方向)提拉把手14。由此,盖体5以第二轴承12为中心进行旋转而被打开。
传递部7具有向盖体5(前方)侧延伸的第一杆部16和第三杆部18。第三杆部18以在下方与第一杆部16相面对且与第一杆部16具有规定的间隙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杆部16和第三杆部18配置为具有规定的间隙且例如呈日文假名形状(马蹄形状)。盖体5具有从第二轴承12附近向后方的传递部7侧延伸的第二杆部17。第二杆部17在盖体5被封闭的状态下配置在第一杆部16和第三杆部18之间的间隙处,其中,第一杆部16配置在传递部7的上方,第三杆部18配置在传递部7的下方。此外,配置在传递部7的下方侧的第三杆部18的长度形成得比配置在上方侧的第一杆部16的长度短。即、从旋转支承传递部7的第一轴承9的旋转中心到第一杆部16的顶端为止的长度形成得比从旋转支承传递部7的第一轴承9的旋转中心到第三杆部18的顶端为止的长度长。后面叙述理由。
构成盖检测部6的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大致平行(包含平行)地配置。此外,如图6所示,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在宽度方向上并排配置。因此,下端子板6b例如形成为L字形状,以与上端子板6a的顶端相面对的方式形成顶端部6b1。而且,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的作为开放端的传递部7(第一轴承9)侧朝向图中的下方侧弯曲地配设。此外,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由具有导电性的、例如铜合金的薄板等形成。而且,如后述那样,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以受到外力时发生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
此外,如图3所示,上电极19焊接于上端子板6a的前方侧的顶端附近。下电极20焊接于下端子板6b的L字形状的顶端部6b1的、与上电极19相面对的位置。此外,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如上述那样大致平行地配置。因此,在未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以分开的状态配置。其结果是,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处于未电接触(导通)的状态。另一方面,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的后方侧的另一方的端部固定于壳体8,且与洗衣机的内部配线、控制装置(未图示)等相连接。而且,根据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的、抵接或者分离动作,控制装置控制洗涤电动机15的旋转和停止动作。
此外,在传递部7的靠后方侧的部分具有两个突出部,该两个突出部相对于第一杆部16和第三杆部18,在第一轴承9附近朝向上方突出地延伸设置。传递部7的朝向上方延伸设置的两个突出部配设为,从在壳体8的下方开设的孔8a朝向壳体8内部插入。此外,两个突出部例如如图6所示在宽度方向并排形成,并且构成以下说明的上端子板接触部21和下端子板接触部22。
也就是说,传递部7的向上方延伸的一方的突出部从L字形状的下端子板6b的顶端部6b1的后方向上方突出,构成与上端子板6a的下表面接触的上端子板接触部21。上端子板接触部21对向下方弯曲配设的上端子板6a向上方施力。另一方面,传递部7的向上方延伸的另一方的突出部构成与下端子板6b的、例如顶端部6b1的下表面接触的下端子板接触部22。下端子板接触部22对向下方弯曲配设的下端子板6b向上方施力。此外,如图2至图5等所示,上端子板接触部21在比第一轴承9靠与盖体5所处的一侧相反的后方侧的位置突出配置,下端子板接触部22在比第一轴承9靠盖体5所处的一侧的位置突出配置。
如以上那样,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
以下说明盖体5的开闭时的盖体5、盖检测部6以及传递部7的动作。
首先,参照图2说明盖体5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至最大程度的状态、即将衣物投入口4封闭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盖体5的后盖体11的第二杆部17配置在以第二轴承12为旋转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至最大程度后的上方的位置。此时,第二杆部17从下方向上方对传递部7的第一杆部16施力。由此,第一杆部16以第一轴承9为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上方向)旋转。同样,形成在第一轴承9的前方侧的传递部7的下端子板接触部22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下端子板接触部22向上方移动,对向下方向弯曲的盖检测部6的下端子板6b向上端子板6a侧的方向(也就是说,图2中的右上方向)施力。
另一方面,传递部7的上端子板接触部21也同样地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上端子板接触部21配置在第一轴承9的相反(后方)侧。因此,在图2中,上端子板接触部21朝向右下方向旋转。由此,向下方向弯曲的上端子板6a向下端子板6b侧、即图2中的下方位移。
如上所述,关闭盖体5时,与传递部7的下端子板接触部22和上端子板接触部21的动作相配合,盖检测部6的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相靠近。于是,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接触且抵接。以下,将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接触的状态记为“第一状态”来说明。由此,由盖检测部6构成的电路闭合。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盖检测部6检测出盖体5的关闭。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盖体5沿着顺时针方向(上方向)旋转而使衣物投入口4开放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施力部的弹簧23在传递部7的上方配置在第一杆部16和下端子板接触部22之间。弹簧23的一端安装于壳体8,另一端安装于传递部7。因此,弹簧23通常以使传递部7的第一杆部16朝向与第二杆部17抵接的方向、即以第一轴承9为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下方向)旋转的方式对第一杆部16施力。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在使盖体5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打开盖体5的情况下,后盖体11的第二杆部17以第二轴承12为旋转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如上所述,弹簧23对传递部7的第一杆部16向第二杆部17的方向施力。因此,第一杆部16向第二杆部17侧、即以第一轴承9为旋转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形成在比第一轴承9靠前方侧的位置的传递部7的下端子板接触部22也同样地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沿着左下方向移动。因此,由下端子板接触部22从下方向上方施加给下端子板6b的施力消失。由此,向下方向弯曲的下端子板6b向自上端子板6a侧分离的方向、即图3中的下方向位移。
另一方面,传递部7的上端子板接触部21也同样地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但是,上端子板接触部21配置在比第一轴承9靠后方侧的位置。因此,上端子板接触部21朝向左上方向旋转。于是,上端子板接触部21向上方上推上端子板6a。由此,上端子板6a朝向自下端子板6b分离的方向、即上方位移。
如上所述,打开盖体5时,与传递部7的下端子板接触部22和上端子板接触部21的动作相配合,盖检测部6的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分离开。以下,将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分离开的状态记为“第二状态”来说明。由此,由盖检测部6构成的电路开路(切断)。也就是说,能够利用盖检测部6检测出盖体5的打开。其结果是,控制装置基于检测结果使洗涤电动机15的旋转停止。
接下来,参照图4和图5说明盖检测部6熔接或者固接的状态下的、传递部7和盖检测部6相对于盖体5的旋转动作的动作。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传递部7的上端子板接触部21还具有剥离部24。剥离部24配置在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之间。剥离部24还具有朝向上端子板6a的顶端和下端子板6b的顶端部6b1的顶端削尖为锐角的楔子形状2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楔子形状25的顶端的角度例如形成为大约30度。但是,并不限于该角度是自不待言的。
如上所述,上端子板6a的上电极19和下端子板6b的下电极20存在例如由过电流导致的熔接、异物的附着导致的固接而引起难以分离的情况。
通常,在操作盖体5使其从关闭状态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盖体5的第二杆部17开始以第二轴承12为旋转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在盖检测部6的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固接的情况下,上端子板6a未自下端子板6b分离开,因此,相对的位置未改变。因此,在传递部7的上端子板接触部21与上端子板6a抵接的位置上,第一杆部16并未以第一轴承9为中心进行旋转。
同样,也存在如下情况:由于传递部7和第一轴承9例如因异物等的附着导致摩擦阻力的增大、固接而引起第一杆部16难以旋转等。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当进一步打开盖体5时,盖体5的第二杆部17一边与传递部7的第三杆部18抵接一边向下方旋转。于是,随着盖体5的打开,第二杆部17强制地使第三杆部18以第一轴承9为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剥离部24的上电极19侧的端部向左上方向对上端子板6a施力。另一方面,剥离部24的下电极20侧的端部(楔子形状25的下表面)对下端子板6b的顶端部6b1向左下方向施力。
于是,剥离部24的楔子形状25通过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而以从后方插入至上端子板6a的顶端的上电极19和下端子板6b的顶端部6b1的下电极20附近的方式移动。
此时,图5所示的楔子形状25的最大高度h3比上电极19的高度h1加上下电极20的高度h2而得到的高度高。因此,利用插入的剥离部24的楔子形状25,将固接在一起的上端子板6a的上电极19和下端子板6b的下电极20剥离开,从而两个端子分离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定为第一杆部16的截面面积S2比第一轴承9的截面面积S1大。而且,设定为第三杆部18的截面面积S3比第一杆部16的截面面积S2大。由此,盖体5的第二杆部17和传递部7确保了机械强度,从而能够充分经得住将熔接、或者固接在一起的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剥离开所需的固接力。
而且,将构成传递部7的施力部的弹簧23设定为,施力与固接力相比较小。通常,如果弹簧23的施力比固接力大,那么即使没有本申请的结构也能够将固接剥离。但是,在施力变大的情况下,需要具有较大的弹簧常数的弹簧23。因此,需要进一步使传递部7的强度提高。这将成为弹簧23和传递部7的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使弹簧23的施力比固接力小,从而实现低成本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者使盖体5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之际,在从上电极19与下电极20接触的“第一状态”变为分离开的“第二状态”的任意时刻,如以下那样设定盖检测部6、传递部7以及第二杆部17的形状、配置。具体而言,设定为,在打开盖体5之际,衣物投入口4附近的盖体5和外廓3之间的间隙比插入的使用者的手指等能进入到洗涤兼脱水筒1的间隙小。由此,能够实现高安全性的洗衣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内置有洗涤兼脱水筒1的水槽28借助悬挂部件30振动自如地保持于洗衣机主体2。而且,用于检测水槽28的振动的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例如借助盘簧29b等弹性部件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8。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利用向水槽28侧延伸的杆部,检测水槽28的位移量。
另一方面,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的另一方的端部29a从形成于壳体8的下方的孔8b延伸插入到壳体8内且配置在与盖检测部6的上端子板6a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而且,设定为,在水槽28的位移量超过了规定的移动量时,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的端部29a从下方向上方对上端子板6a施力,从而使两个端子间分离开。具体而言,当水槽28发生较大振动时,水槽28碰撞到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此时,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以图2所示的旋转轴29d为中心向后方旋转。于是,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的端部29a向上方上升,上推盖检测部6的上端子板6a。由此,使盖检测部6的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之间的接点分离开。其结果是,洗涤电动机15的旋转停止,从而确保了安全性。
也就是说,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兼用用于检测盖体5的开闭动作的盖检测部6,可对水槽28的规定值以上的振动进行检测。
以下说明以上那样构成的洗衣机的动作、作用和效果。
首先,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通过熔接等而固接在一起的情况下,与盖体5的打开状态相对应,利用第二杆部17的旋转强制地使传递部7的第三杆部18旋转。此时,剥离部24的上电极19侧的端部向上方向对上电极19施力,并且剥离部24的下电极20侧的端部向下方向对下电极20施力。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固接在一起的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剥离开。由此,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能够处于不接触的“第二状态”。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盖检测部6检测出盖体5打开。
同样地,在传递部7和第一轴承9由于异物等而固接在一起的情况下,也与盖体5的从关闭状态成为打开状态相对应地,利用第二杆部17的旋转强制地使传递部7的第三杆部18旋转。由此,旋转驱动传递部7,能够使盖检测部6的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处于不接触的“第二状态”。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盖检测部6检测出盖体5打开。
此外,传递部7和壳体8由在润滑性和耐久性方面出色的聚丙烯形成。因此,盖体5的开闭动作能够经由传递部7长期且更可靠地顺畅地传递给盖检测部6。
此外,如图7和图8所示,盖体5借助第二轴承1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外廓3。支承传递部7的壳体8也利用连结部件固定于外廓3。因此,盖体5和传递部7的位置关系只依赖于外廓3的尺寸。由此,难以发生盖体5与传递部7、壳体8的错位。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将盖体5的开闭动作传递给盖检测部6。
此外,如图4所示,设置在盖体5的后方的第二杆部17以夹入由传递部7的第一杆部16和第三杆部18形成的间隙之间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产生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的固接、接点的熔接,也利用盖体5的打开动作,第二杆部17强制地使由于固接等中途停止旋转的第三杆部18旋转并下压第三杆部18。同样,即使由于构成传递部7的零件劣化引起摩擦阻力的增大、异物的进入等而与第一轴承9发生固接,也利用盖体5的打开动作,第二杆部17强制地使由于固接等中途停止旋转的第三杆部18旋转并下压第三杆部18。由此,利用比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的固接大的力使传递部7旋转。其结果是,能够利用传递部7的剥离部24更可靠地将固接在一起的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剥离开。于是,能够将盖体5的开闭状态更可靠地传递给盖检测部6。
此外,如图3所示,在传递部7中配置在下方侧的第三杆部18的长度比配置在上方侧的第一杆部16的长度短。由此,第二杆部17强制地使第三杆部18旋转至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打开(分离开)的状态。之后,当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分离开时,即使进一步打开盖体5,第二杆部17和第三杆部18的抵接也被解除。因此,不会对使用者施加使第三杆部18进一步旋转的多余的负荷,能够容易地打开盖体5,取放衣物。由此,能够兼顾使用方便性和盖体5的开闭检测。
此外,如图2所示,传递部7的第一杆部16在被第二杆部17自下方施力的同时,被作为施力部的弹簧23从上方施力。因此,从盖体5的关闭状态至规定的打开位置,将第一杆部16和第二杆部17维持在抵接的状态。由此,能够可靠地将盖体5的位置传递给传递部7的旋转角度。而且,在将盖体5从规定的打开位置进一步打开时,仅第二杆部17旋转,打开盖体5。
而且,向下方向弯曲配置的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被传递部7的上端子板接触部21和下端子板接触部22从下方施力。因此,能够将传递部7的旋转角度的变化传递给盖检测部6。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利用盖检测部6检测盖体5的开闭状态。
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设置于上端子板接触部21的楔子形状25的、朝向上电极19、下电极20侧的顶端侧形成为锐角。因此,即使在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之间产生固接,也能够以比剥离固接状态的力小的力将楔子形状25容易地插入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利用较小的力容易地将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之间的固接剥离开。其结果是,能够将盖体5的开闭状态更可靠地传递给盖检测部6来检测盖体5的开闭状态。
而且,如图5所示,将楔子形状25的最大高度h3设定为比上电极19的高度h1加上下电极20的高度h2而得到的高度高。楔子形状25利用与盖体5的开闭动作相伴的传递部7的旋转,插入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之间,以使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分离开。由此,能够将上电极19和下电极20之间可靠地打开至少高度h3以上的间隔。
此外,如图2所示,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的端部29a配置在与上端子板6a的下表面相对的位置。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设定为,在水槽28的振动的位移量超过了规定的移动量时,从下方向向上方向对上端子板6a施力。
通常,在由于衣物的偏置等而洗涤兼脱水筒1产生异常振动的情况下,悬吊于洗衣机主体2的水槽28的位移变大。因此,在超过规定的移动量时,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从下方向上方对盖检测部6的上端子板6a施力,从而将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打开(使它们分离开)。由此,利用一个盖检测部6能够兼用于盖体5的开闭状态的检测和水槽28的异常振动的检测。其结果是,能够紧凑地构成洗衣机主体2。
而且,每当使用者执行盖体5的开闭动作时,上述的盖体5的第二杆部17和传递部7协作地进行旋转动作。由此,即使发生由固接引起的盖检测部6的故障、传递部7的故障,每当执行开闭动作时,就能够恢复盖检测部6的检测动作。其结果是,除了检测盖体5的开闭动作以外,还能够长期地高精度地检测水槽28的异常振动。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图9说明实施方式2的洗衣机。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洗衣机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洗衣机在具有形成在前盖体的第一旋转限制部和形成在后盖体的第二旋转限制部这方面与实施方式1的洗衣机不同。
第一旋转限制部和第二旋转限制部以在前盖体以第三轴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之际,在前盖体相对于后盖体完全弯折而旋转大致180度(包含180度)之前使旋转停止的方式进行限制。此外,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这里,例如图1、图7所示,将在利用盖体5封闭了衣物投入口4的状态、即盖体5笔直伸长的状态下的、将前盖体10和后盖体11连结的第三轴承13的旋转角度设为0度。
图9示出了前盖体10在以第三轴承13为中心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大约110度的位置被限制了旋转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前盖体10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大约110度时,设置于前盖体10的第一旋转限制部26和设置于后盖体11的第二旋转限制部27抵接。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5以第二轴承12为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将最大限度打开的角度设定为例如大约90度。因此,作为直至第一旋转限制部26和第二旋转限制部27抵接时的第三轴承13的旋转角度设定为,比盖体5以第二轴承12为中心最大限度打开的角度大且比180度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110度左右)。
在前盖体10旋转110度,第一旋转限制部26和第二旋转限制部27处于抵接的状态下关闭盖体5时,前盖体10的前方的端部10a与衣物投入口4附近的外廓3抵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抵接的状态下,以处于盖检测部6的上端子板6a和下端子板6b的接点打开的“第二状态”的方式,设定第二杆部17、传递部7以及盖检测部6的配置以及旋转角度等的关系。由此,例如,在盖体5的前盖体10相对于后盖体11弯折的状态下,即使关闭盖体5,洗涤电动机也未被驱动。其结果是,手等也能够从外廓3和盖体5之间的间隙插入洗涤兼脱水筒1内。
说明以上那样构成的洗衣机的动作、作用以及效果。
首先,如图9所示,在使用者在前盖体10和后盖体11弯折的状态下关闭盖体5并要运转洗衣机的情况下,前盖体10的第三轴承13的旋转角度被限制在110度。因此,从第三轴承13的旋转中心至衣物投入口4附近的外廓3表面的距离L1能够扩大到比前盖体10的厚度L2大且与前盖体10的长度L3相同为止。由此,能够使第二杆部17的旋转角度比盖检测部6检测盖体5的关闭状态的角度大。也就是说,在图9中,能够将第二杆部17的旋转角度设定为以第一轴承9为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了最大限度旋转的角度。因此,即使在前盖体10弯折的状态下关闭盖体5,盖检测部6也不会错误地检测为盖体5处于关闭状态。由此,无需为了检测前盖体10的弯曲而单独配置盖检测部。其结果是,将结构简化,能够利用一个盖检测部6检测盖体5的开闭状态。
而且,将前盖体10的旋转角度限制为110度。因此,即使在盖体5沿着顺时针方向打开了90度的状态下,前盖体10也会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在逆时针方向上向前下方向倾斜了20度(相当于盖体5的旋转角度之差)的状态配置。由此,在使用者用手握住把手14执行盖体5开闭的情况下,无需使手腕极端地弯曲。因此,减轻对使用者的负担。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兼顾使用便利性良好和盖体5的开闭状态的检测的洗衣机。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发明的洗衣机具有:洗衣机主体;洗涤兼脱水筒,其旋转自如地配设在洗衣机主体内;外廓,其配设在洗衣机主体的上部且覆盖洗涤兼脱水筒;以及衣物投入口,其设置于外廓且与洗涤兼脱水筒内相连通。洗衣机还具有:盖体,其开闭自如地覆盖衣物投入口;盖检测部,其由用于检测盖体的开闭状态的至少两个端子构成;以及传递部,其配设在盖体和盖检测部之间,与盖体的开闭相连动地操作盖检测部。而且,盖检测部具有两个端子相接触的第一状态和两个端子分离开的第二状态,在打开盖体之际,传递部对两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端子向使盖检测部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的方向施力。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盖检测部的两个端子固接在一起的情况下,通过打开盖体,与盖体连动的传递部也对两个端子中的一个端子向打开侧施力。由此,能够将固接在一起的两个端子之间剥离而使它们分离开。其结果是,能够利用盖检测部可靠地检测出盖体打开。
此外,在本发明的洗衣机中,也可以是,两个端子大致平行地配置,传递部具有配置在两个端子之间的剥离部。由此,在打开盖体时,能够利用剥离部容易地将固接在一起的两个端子之间剥离开。
此外,在本发明的洗衣机中,也可以是,剥离部构成为朝向两个端子的打开端呈大致楔子形状。由此,能够利用更小的力将楔子形状插入固接状态的两个端子的间隙。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固接在一起的两个端子剥离开,从而能够利用盖检测部检测盖体的开闭状态。
此外,本发明的洗衣机具有:第一轴承,其设置于收纳有两个端子的壳体,以传递部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传递部;以及第二轴承,其设置于外廓,以盖体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盖体。洗衣机还具有:第一杆部,其设置于传递部且向盖体侧延伸;施力部,其对第一杆部向使盖检测部变为第二状态的方向施力;以及第二杆部,其设置于盖体,从第二轴承附近向传递部侧延伸。而且,也可以是,第二杆部构成为,在关闭盖体之际,对第一杆部向使盖检测部变为第一状态的方向施力。由此,在盖体打开时,第一杆部与第二杆部被施力部从彼此不同的方向施力。因此,第一杆部和第二杆部在抵接的状态下配设。其结果是,能够将盖体的开闭状态更可靠地传递给传递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洗衣机中,也可以是,传递部具有第三杆部,其与第一杆部的下方相面对且与第一杆部具有规定的间隙,并且向盖体侧延伸,盖体的第二杆部构成为,至少在盖体关闭状态下,配置在第一杆部和第三杆部之间的间隙中。由此,即使在两个端子熔接的情况、传递部固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第二杆部强制地对传递部的第三杆部施力而使第三杆部旋转。其结果是,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利用盖检测部检测盖体的开闭状态。
此外,在本发明的洗衣机中,盖体由构成前方的前盖体、构成后方的后盖体以及以前盖体和后盖体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前盖体和后盖体的第三轴承构成。而且,前盖体具有第一旋转限制部,后盖体具有第二旋转限制部。而且,也可以构成为,第一旋转限制部和第二旋转限制部以在前盖体以第三轴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之际,限制前盖体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旋转的方式配设。
采用该结构,即使在前盖体和后盖体弯折的状态下关闭盖体而使洗衣机运转的情况下,前盖体的旋转角度也被限制为比规定角度小的角度。由此,能够扩大从第三轴承的中心至衣物投入口附近的外廓表面的距离。因此,能够使第二杆部以第二轴承为中心的旋转角度比盖检测部检测盖体的关闭状态的角度大。其结果是,即使前盖体在弯折的状态下关闭,也能够防止盖检测部误检测为盖体关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洗衣机即使在盖检测部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使用者打开盖体而从故障状态恢复过来。因此,不仅可用于可靠地检测盖体的开闭状态的家庭用洗衣机,而且对于业务用洗衣机等也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101洗涤兼脱水筒;2、102洗衣机主体;3、103外廓;4、104衣物投入口;5、105盖体;6、106盖检测部;6a、106a上端子板(端子);6b、106b下端子板(端子);6b1顶端部;7、107传递部;8、108壳体;8a、8b孔;9、109第一轴承;10、110前盖体;10a、29a端部;11、111后盖体;12、112第二轴承;13、113第三轴承;14把手;15洗涤电动机;16、116第一杆部;17、117第二杆部;18第三杆部;19上电极;20下电极;21上端子板接触部;22、122下端子板接触部;23弹簧(施力部);24剥离部;25楔子形状;26第一旋转限制部;27第二旋转限制部;28水槽;29水槽振动检测杆部;29b盘簧;30悬挂部件;130磁体;131磁传感器;132第二盖检测部。

Claims (6)

1.一种洗衣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洗衣机主体;
洗涤兼脱水筒,其旋转自如地配设在所述洗衣机主体内;
外廓,其配设在所述洗衣机主体的上部且覆盖所述洗涤兼脱水筒;
衣物投入口,其设置于所述外廓且与所述洗涤兼脱水筒内相连通;
盖体,其开闭自如地覆盖所述衣物投入口;
盖检测部,其由用于检测所述盖体的开闭状态的至少两个端子构成;以及
传递部,其配设在所述盖体和所述盖检测部之间,与所述盖体的开闭相连动地操作所述盖检测部,
所述盖检测部具有所述两个端子相接触的第一状态和所述两个端子分离开的第二状态,
在打开盖体之际,所述传递部对所述两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端子向使所述盖检测部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的方向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端子大致平行地配置,
所述传递部具有配置在所述两个端子之间的剥离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剥离部构成为朝向所述两个端子的开放端呈大致楔子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轴承,其设置于收纳有所述两个端子的壳体,以所述传递部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所述传递部;
第二轴承,其设置于所述外廓,以所述盖体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所述盖体;
第一杆部,其设置于所述传递部且向所述盖体侧延伸;
施力部,其对所述第一杆部向使所述盖检测部变为所述第二状态的方向施力;以及
第二杆部,其设置于所述盖体,从所述第二轴承附近向所述传递部侧延伸,
所述第二杆部在所述盖体关闭之际对所述第一杆部向使所述盖检测部变为所述第一状态的方向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具有第三杆部,该第三杆部与所述第一杆部的下方相面对且与所述第一杆部具有规定的间隙,并且向所述盖体侧延伸,
所述盖体的所述第二杆部至少在所述盖体处于关闭状态下,配置于所述第一杆部和第三杆部之间的所述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由构成前方的前盖体、构成后方的后盖体以及以所述前盖体和所述后盖体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所述前盖体和所述后盖体的第三轴承构成,
所述前盖体具有第一旋转限制部,
所述后盖体具有第二旋转限制部,
所述第一旋转限制部和所述第二旋转限制部配置为,在所述前盖体以所述第三轴承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之际限制所述前盖体的规定角度以上的旋转。
CN201680016937.5A 2015-04-16 2016-02-18 洗衣机 Active CN1074294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3828 2015-04-16
JP2015-083827 2015-04-16
JP2015083828A JP6572430B2 (ja) 2015-04-16 2015-04-16 洗濯機
JP2015083827A JP6446669B2 (ja) 2015-04-16 2015-04-16 洗濯機
PCT/JP2016/000860 WO2016166924A1 (ja) 2015-04-16 2016-02-18 洗濯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9466A true CN107429466A (zh) 2017-12-01
CN107429466B CN107429466B (zh) 2019-07-26

Family

ID=57125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6937.5A Active CN107429466B (zh) 2015-04-16 2016-02-18 洗衣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29466B (zh)
MY (1) MY165598A (zh)
SG (1) SG11201707066YA (zh)
WO (1) WO2016166924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199A (ja) * 1983-02-28 1985-01-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洗濯機の蓋スイツチ
JPS615884A (ja) * 1984-06-19 1986-01-1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洗濯機の蓋スイツチ
JPH0663287A (ja) * 1992-08-25 1994-03-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洗濯機のスイッチ装置
JP2004057762A (ja) * 2002-07-26 2004-02-26 Shinsei Denki Kk 洗濯機の安全スイッチ
CN2666967Y (zh) * 2002-08-22 2004-12-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洗衣机
JP4881264B2 (ja) * 2007-09-07 2012-02-22 株式会社東芝 洗濯機
WO2014017048A1 (ja) * 2012-07-24 2014-01-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洗濯機
CN103562478A (zh) * 2011-04-28 2014-02-05 伊莱克斯家用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家用电器具的门锁装置
CN203871201U (zh) * 2014-03-26 2014-10-08 宁波东海定时器有限公司 洗衣机撞桶开关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199A (ja) * 1983-02-28 1985-01-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洗濯機の蓋スイツチ
JPS615884A (ja) * 1984-06-19 1986-01-1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洗濯機の蓋スイツチ
JPH0663287A (ja) * 1992-08-25 1994-03-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洗濯機のスイッチ装置
JP2004057762A (ja) * 2002-07-26 2004-02-26 Shinsei Denki Kk 洗濯機の安全スイッチ
CN2666967Y (zh) * 2002-08-22 2004-12-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洗衣机
JP4881264B2 (ja) * 2007-09-07 2012-02-22 株式会社東芝 洗濯機
CN103562478A (zh) * 2011-04-28 2014-02-05 伊莱克斯家用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家用电器具的门锁装置
WO2014017048A1 (ja) * 2012-07-24 2014-01-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洗濯機
CN203871201U (zh) * 2014-03-26 2014-10-08 宁波东海定时器有限公司 洗衣机撞桶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9466B (zh) 2019-07-26
MY165598A (en) 2018-04-16
WO2016166924A1 (ja) 2016-10-20
SG11201707066YA (en) 2017-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561717C2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ый зажим
CN101123379B (zh) 齿轮传动马达
EP2735634B1 (en) Washing machine
EP2322705B1 (en) Washing Machine and Laundry Amount Detection Device Thereof
CN107658591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EP2387643B1 (en) A dryer comprising a dryness sensor
CN104769442B (zh) 连接端子和使用该连接端子的导通检查设备
CN107429466A (zh) 洗衣机
CN102332649A (zh) 具有结合检测单元的连接器
CN201084844Y (zh) 端子座紧固结构
CN104380062B (zh) 液面检测装置
TWM350087U (en) Micro-switch
CN104350565B (zh) 电流开关装置
CN207426282U (zh) 新型防尘电源延长线
CN105580217B (zh) 电接线端子的壳体装置以及电接线端子
JP6446669B2 (ja) 洗濯機
CN203553407U (zh) 具有强制复位功能的多夹持点fpc电连接器
JP6572430B2 (ja) 洗濯機
JP4869026B2 (ja) 加熱調理器
US7407401B2 (en) Socket for electrical parts
CN113708096A (zh) 一种接线端子
CN108539539B (zh) 一种防触电插座
KR20080058776A (ko) 세탁기
CN208797249U (zh) 一种信号连接器
CN201041844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