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16971B - 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 Google Patents
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16971B CN107416971B CN201710388394.6A CN201710388394A CN107416971B CN 107416971 B CN107416971 B CN 107416971B CN 201710388394 A CN201710388394 A CN 201710388394A CN 107416971 B CN107416971 B CN 10741697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ped
- fan
- plate
- hole
- contact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08—Aerobic processes using moving contact bodies
- C02F3/082—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3/00—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3/006—Apparatus and plant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details of construction, e.g. specially adapted seals, modules, connec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其中,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由承载有微生物的树脂纤维丝构成的立体网状扇形结构;以及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和板状体,其中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因为合成树脂制备的板状体设置在扇形主体的内部,能够极大的改善扇形主体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较大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的承重性能及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触式生物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装置,其将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安装于接触槽的主轴,将该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一部分浸渍于接触槽内并进行旋转,通过附着于网状接触体的纤维丝表面的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具体参看日本注册实用新型第3064723号。该专利文件中公开有将圆盘分割为6个部分的扇形形状的网状接触体元件。若将6个网状接触体元件配置成圆形状并进行固定,则可获得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多片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将其一部分浸渍于生物反应槽内并进行旋转来使用。若在生物反应槽内导入含有机物的废水,则通过附着于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主体内部的网状纤维的微生物(杆菌)等进行有机物的分解和反硝化。通过有机物的分解促进微生物的代谢增殖,使微生物的绝对量增加。结果,附着于网状接触体元件内部的纤维的微生物的重量增加,对微生物的重量负荷增加。
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强度被设计成可承受该附着的微生物的重量,因此只要是稳定运行,则不会导致网状接触体元件和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损坏。这是因为,从使用了该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有机物分解的机构的方面来看,通过附着于网状纤维的微生物的自我消化而能够在实质上不存在剩余污泥的状态下运行。
如此,基于自我消化的方法使得实质上不存在污泥的产生,固然是较好的方法,但由于该装置内的微生物的活性极高而有时还会使自我消化率变低,有时还加重污泥增殖,导致剩余污泥的增加。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所增殖的微生物的重量成为网状纤维的负荷,若较长时间持续有机物分解的处理,则可能导致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主体的损坏。因此,期待一种即使附着于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微生物的重量增加,也不会损坏且能够维持强度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及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以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的承重性能及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由承载有微生物的树脂纤维丝构成的立体网状扇形结构;以及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
进一步地,板状体为多个。
进一步地,扇形主体的中心侧形成有用于设置旋转轴的中心切口端部,在扇形主体的右侧形成有扇形右侧端部,在扇形主体的左侧形成有扇形左侧端部,在距扇形主体的中心切口端部最远的位置形成有扇形圆弧部,中心切口端部、扇形右侧端部、扇形左侧端部及扇形圆弧部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
进一步地,在扇形主体的扇形圆弧部侧沿着扇形圆弧部形成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多个贯穿孔,并且贯穿孔的周围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
进一步地,板状体埋设在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右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一角部及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左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二角部。
进一步地,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板状体分别沿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的切线方向并朝向中心切口端部设置。
进一步地,在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中间沿着虚拟圆弧线形成有中间贯穿孔,在中间贯穿孔的至少一侧朝向中心切口端部设置有板状体。
进一步地,板状体朝向扇形圆心。
进一步地,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板状体分别自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朝向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设置。
进一步地,扇形主体的树脂纤维丝与板状体通过粘结剂粘结在一起。
进一步地,板状体上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加强筋沿板状体的长边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板状体上设置有贯穿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该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包括多个上述网状接触体元件,多个网状接触体元件呈放射状配置并固定。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和板状体,其中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因为合成树脂制备的板状体设置在扇形主体的内部,能够极大的改善扇形主体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较大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的承重性能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II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III-III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板状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由网状接触体元件构成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废水处理装置的切出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网状接触体元件,101-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2-扇形主体,20-中心切口端部,21-扇形右侧端部,22-扇形左侧端部,23-扇形圆弧部,25-树脂纤维丝,200-合成树脂纤维块体,3-贯穿孔,30-扁平部,6-板状体,7-发热体,A-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右侧端部21所交叉的角部,B-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左侧端部22所交叉的角部,50-接触槽,51-散气管,52-罩,53-检查口,55-间隔物,56-轴承,57-支承板,58-驱动源,59-马达,60-动力传递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由承载有微生物的树脂纤维丝构成的立体网状扇形结构;以及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网状接触体元件包括扇形主体和板状体,其中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扇形主体的内部,因为合成树脂制备的板状体设置在扇形主体的内部,能够极大的改善扇形主体的力学性能,从而可以较大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的承重性能及使用寿命。
优选的,板状体为多个。
根据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扇形主体的中心侧形成有用于设置旋转轴的中心切口端部,在扇形主体的右侧形成有扇形右侧端部,在扇形主体的左侧形成有扇形左侧端部,在距扇形主体的中心切口端部最远的位置形成有扇形圆弧部,中心切口端部、扇形右侧端部、扇形左侧端部及扇形圆弧部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
优选的,在扇形主体的扇形圆弧部侧沿着扇形圆弧部形成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多个贯穿孔,并且贯穿孔的周围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
本发明中可以在网状接触体元件运行过程中负重最大处埋设板状体,目的是避免接触体破损,延长接触体寿命。根据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板状体埋设在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右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一角部及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左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二角部。这样,板状体的设置会强化扇形主体,延长接触体寿命。根据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板状体分别沿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的切线方向并朝向中心切口端部设置。这种位置的设置既能较大限度的强化扇形主体,又方便工业化操作。根据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在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中间沿着虚拟圆弧线形成有中间贯穿孔,在中间贯穿孔的至少一侧朝向中心切口端部设置有板状体。从持续维持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强度的方面考虑,优选在两侧设置。
优选的,板状体朝向扇形圆心。因此即使因旋转而有离心力起作用,也不会不规则地旋转。因此,能够防止树脂纤维丝松解,有助于扇形主体内部的加固。
根据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板状体分别自第一角部和第二角部朝向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该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包括多个上述网状接触体元件,多个网状接触体元件呈放射状配置并固定。由此,即使有离心力作用于网状接触体元件,也能够有规则地旋转,且不会有急剧的负载变化而能够长时间保持强度。
根据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扇形主体的树脂纤维丝与板状体通过粘结剂粘结在一起。因此当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旋转时,即使在网状接触体元件的第一角部附近和第二角部附近施加离心力,也能够防止第一角部附近和第二角部附近的树脂纤维丝解或网状接触体元件损坏。
优选的,板状体上设置有加强筋;更优选的,加强筋沿板状体的长边方向设置。这样能够防止板状体变形,并通过板状体发挥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强度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板状体上也设置有贯穿孔。
下面将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
首先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网状接触体元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II-II线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III-III线剖视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网状接触体元件为后述图6所示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构成组件。如图6所示,在旋转轴100的周围以放射状配置6个网状接触体元件1并进行固定而获得1片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
如图1、图2所示,网状接触体元件1具备扇形主体2。扇形主体2为由承载有微生物的合成树脂纤维构成的立体网状且形成为扇形。该扇形的展开角度根据由几个网状接触体元件1构成图6所示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而不同。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将圆周分割成6个部分的方式构成,因此以能够如图6所示配置/固定6个网状接触体元件1的方式确定展开角度。
在扇形主体2的中心侧(扇形的根侧的部位)形成有设置有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旋转轴100(参见图6)的旋转轴用的中心切口端部20。中心切口端部20如图6所示位于形成旋转轴100的那一侧,切口线可以是圆弧,也可以是直线。
图1、图2中,在扇形主体2的右侧形成有扇形右侧端部21,在扇形主体2的左侧形成有扇形左侧端部22,在距扇形主体2的中心切口端部20最远的位置形成有扇形圆弧部23。在此,本发明中,扇形主体2的右侧是指从扇形主体2的中心侧观察时的右侧,扇形主体2的左侧是指从扇形主体2的中心侧观察时的左侧。
中心切口端部20、扇形右侧端部21、扇形左侧端部22及扇形圆弧部23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其目的在于防止扇形主体2周围的立体网状的纤维的线松解。
扁平状的压缩粘接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热压机来进行压缩粘接。可以将中心切口端部20、扇形右侧端部21、扇形左侧端部22及扇形圆弧部23用热压机同时压缩粘接,也可以分别压缩粘接。
本发明中,若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则能够压扁熔敷,因此优选。在扇形主体2形成有插穿加固棒(加固杆)的多个贯穿孔3。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方式形成有6个贯穿孔3,但并不限定于6个。
在扇形圆弧部23侧沿着扇形圆弧部23形成有3个贯穿孔3、3、3。在扇形主体2的中间部位弧形并列设置有两个贯穿孔3、3。在扇形主体2的中心切口端部20侧形成有1个贯穿孔3。贯穿孔3的优选配置为如图示的3个、2个、1个这6个配置。
贯穿孔3的周围形成有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的扁平部30。扁平部30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使用热压机来进行压缩粘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扇形主体2的内部,在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右侧端部21所交叉的第一角部A附近和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左侧端部22所交叉的第二角部B附近埋设有合成树脂制的板状体6。优选该板状体6至少设置于两处。另外,扇形形状中的端角部也可以如图示呈圆形。
具体而言,在扇形主体2的内部,在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右侧端部21所交叉的第一角部A附近形成右侧的贯穿孔3的同时在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左侧端部22所交叉的角部B附近形成左侧的贯穿孔3的图1所示的方式时,优选板状体6、6通过右侧的贯穿孔3和左侧的贯穿孔3这两个贯穿孔的附近而朝向中心切口端部20被埋设。
若将该板状体6埋设于扇形主体2的内部,则如图3所示,第一角部A附近和第二角部B附近的树脂纤维丝25通过粘结剂被粘接于板状体6。
树脂纤维丝25与板状体6通过粘结剂而粘结在一起,因此当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旋转时,即使在网状接触体元件1的第一角部A附近和第二角部B附近施加离心力,也能够防止第一角部A附近和第二角部B附近的树脂纤维丝25松解或网状接触体元件1损坏。
若板状体6朝向中心切口端部20被埋设,则从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的旋转轴100放射状配置,因此即使因旋转而有离心力起作用,也不会不规则地旋转。因此,能够防止树脂纤维丝25松解,有助于扇形主体2内部的加固。
根据图4对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式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扇形主体2的内部,在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右侧端部21所交叉的第一角部A附近形成右侧的贯穿孔3的同时在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左侧端部22所交叉的第二角部B附近形成左侧的贯穿孔3,进一步在两个贯穿孔3、3的中间沿着虚拟圆弧线形成中间贯穿孔3。
在该方式中,关于板状体6的埋设,优选不仅使其通过右侧的贯穿孔3及左侧的贯穿孔3这两个贯穿孔3、3的附近而朝向中心切口端部20被埋设,还通过中间贯穿孔3的至少一侧附近而朝向中心切口端部20被埋设。
在图4方式中,在中间贯穿孔3的两侧埋设有板状体6、6,但可以是这两个板状体中的任一个,从持续维持网状接触体元件1的强度的方面考虑,优选在两侧设置。
根据图5对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埋设于扇形主体2的内部的板状体6从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右侧端部21所交叉的第一角部A附近朝向右侧的贯穿孔3而形成。并且,从扇形圆弧部23与扇形左侧端部22所交叉的第二角部B附近朝向左侧的贯穿孔3而形成。
该方式适合直接进行第一角部A附近和第二角部B附近的加固的情况。即,如图3所示,树脂纤维丝25通过粘结剂粘结于板状体6。由于树脂纤维丝25与板状体6通过粘结剂而粘结在一起,因此作为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旋转时,即使在网状接触体元件1的第一角部A附近和第二角部B附近施加离心力,也能够防止第一角部A附近和第二角部B附近的线松解或网状接触体元件1损坏。
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扇形主体2为由承载有微生物的合成树脂纤维构成的立体网状且形成为扇形。
由树脂纤维丝25构成的立体网状只要是不规则地缠绕成立体网状即可。树脂纤维丝25以卷曲状赋予了屈曲性,树脂纤维丝25之间的大多交点通过粘结剂被粘结。
作为树脂纤维丝25的材质,使用聚偏二氯乙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但并没有特别限定。粘结剂一般能够使用胶乳等,作为对粘结聚偏二氯树脂纤维丝尤其优选的粘结剂,可举出聚偏二氯乙烯系树脂粘结剂等。
扇形主体2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5mm~100mm,优选为20mm~100mm,更优选为40mm~70mm。
贯穿孔3中插穿加固杆,但为了可靠地进行这种插穿,优选安装间隔物。
中心切口端部20、扇形右侧端部21、扇形左侧端部22及扇形圆弧部23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并且贯穿孔3的周围也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这些压缩部的厚度例如为0.5mm~20mm,优选为1mm~6mm。
板状体6的材质只要是合成树脂即可,其中优选由纤维增强塑料形成。质轻,并且与合成纤维丝的粘结性优异,且有助于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强度的效果。
构成板状体6的纤维增强塑料只要是通过混入于内部的纤维而得到增强的塑料,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玻璃长纤维增强塑料(GMT)、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硼纤维增强塑料(BFRP)、芳纶纤维增强塑料(AFRP、KFRP)、聚乙烯纤维增强塑料(DFRP)、柴隆纤维增强塑料(ZFRP)等。
作为塑料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及热固性树脂中的任一种。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作为热固性树脂,例如可举出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酚醛树脂等。
板状体6与树脂纤维丝25通过粘结剂被固定。粘结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聚偏二氯乙烯系树脂粘结剂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体6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在埋设于扇形主体2的内部的状态下,板状体6的长边方向的朝向朝扇形形状中的径向(以旋转轴为基准的放射方向)取向。由此,即使有离心力作用于网状接触体元件1,也能够有规则地旋转,且不会有急剧的负载变化而能够长时间保持强度。
作为板状体6,能够使用图7(a)所示的平坦的板状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具有如图7(b)所示的加强筋61的板状体6。加强筋61优选沿着板状体6的长边方向设置。通过加强筋61,防止板状体6变形,并良好地发挥通过板状体6提高强度的效果。在此,遍及板状体6的长边方向的全长设置有加强筋6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在一部分。如图7(c)所示,板状体6也可以是在沿着长边方向的两边具有加强筋62的形态。通过加强筋62,也能够防止板状体6变形,并良好地发挥通过板状体6提高强度的效果。在此,遍及板状体6的长边方向的全长设置有加强筋6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在一部分。并且,加强筋62的弯曲角度并不限定于图示的直角。如图7(d)所示,板状体6也可以具有贯穿孔63。由此,能够提高板状体6与树脂纤维丝的粘结强度。图7所示的各形态也可以适当组合使用。
板状体6的尺寸能够考虑网状接触体元件1的大小等来适当设定。作为一例,板状体6的长度例如为30mm~400mm,优选为50mm~300mm,更优选为100mm~200mm。板状体6的宽度例如为10mm~100mm,优选为15mm~50mm,更优选为20mm~40mm。板状体6的厚度例如为1mm~20mm,优选为2mm~10mm,更优选为3mm~7mm。
接着,根据图8对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首先,如图8(a)所示,准备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接着,如图8(b)所示,将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切断加工成扇形形状以获得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在进行切断加工的同时或在其前后,在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形成6个贯穿孔3。接着,如图8(c)所示,从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的扇形形状的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右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一角部A附近的侧方插入发热体7,以在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内形成如图8(d)所示的空隙70。并且,从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的扇形形状的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左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二角部B附近的侧方插入发热体7,以在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内形成如图8(d)所示的空隙70。作为发热体7使用连接于电热器的金属板。作为金属板例如能够使用与板状体的尺寸大致相同的薄板。发热体7能够通过加热至可熔化构成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的树脂纤维丝的温度来使用。接着,如图8(e)所示,在空隙70插入板状体6,用粘结剂将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与板状体6之间进行固定。由此,板状体6被埋设于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内。
接着,通过热压机压缩(热压焊)合成树脂纤维块体200′的外周及贯穿孔3的周围,而获得如图1所示的中心切口端部20、扇形右侧端部21、扇形左侧端部22及扇形圆弧部23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的扇形主体2。在贯穿孔3的周围也经过压缩而形成粘接成扁平状的扁平部30。通过上述方式,获得具备形成有扁平熔敷部的扇形主体2的网状接触体元件1。
可以通过热压机对扇形主体2的外周及贯穿孔3的周围以外的整个表面进行热加压处理。由此,扇形主体2与板状体6良好地融合,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网状接触体元件1的强度。热加压处理能够进行至扇形主体2达到上述规定的空间率。
图9为表示使用了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废水处理装置的一例的切出主要部分的概略侧视图。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通过组合多个如上获得的网状接触体元件1构成为圆形而获得。该图中,50为接触槽,该接触槽50形成有一定的液面,多片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的下方浸渍于液面下。
在接触槽50的底部设有用于向每个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供给空气的散气管51。散气管51与未图示的例如鼓风机等连接设置。在接触槽50的上部设有罩52,也可以在罩52设有检查口53。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的中心切口端部20插入有间隔物55,间隔物55的两端固定于垂直安装在旋转轴100的支承板57。由此,每个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通过间隔物55保持规定间隔,形成由多个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构成的模块。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的旋转轴100连接设置于驱动源58。驱动源58的结构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具有轴承56、附带减速机的马达59、动力传递机构60。
若将埋设有板状体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的一部分浸渍并使其旋转,则微生物随着有机物的微生物转换而增殖,即使附着于丝表面的微生物的量增加,也不会使树脂纤维丝崩解,而能够长期稳定地连续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若对使用了未埋设板状体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的情况和使用了埋设有板状体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的情况进行比较,埋设有板状体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101的树脂纤维丝不会崩解,而具有能够长期持续稳定的处理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扇形主体,由承载有微生物的树脂纤维丝构成的立体网状扇形结构;以及板状体,由合成树脂制备而成,埋设在所述扇形主体的内部;所述板状体为多个,板状体的长度为30mm~400mm,板状体的宽度为10mm~100mm,板状体的厚度为1mm~20mm;
所述扇形主体的中心侧形成有用于设置旋转轴的中心切口端部,在所述扇形主体的右侧形成有扇形右侧端部,在所述扇形主体的左侧形成有扇形左侧端部,在距所述扇形主体的所述中心切口端部最远的位置形成有扇形圆弧部,所述中心切口端部、所述扇形右侧端部、所述扇形左侧端部及所述扇形圆弧部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在所述扇形主体的扇形圆弧部侧沿着所述扇形圆弧部形成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多个贯穿孔,并且所述贯穿孔的周围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
所述板状体埋设在所述扇形圆弧部与所述扇形右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一角部及所述扇形圆弧部与所述扇形左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二角部;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所述板状体分别沿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的切线方向并朝向所述中心切口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中间沿着虚拟圆弧线形成有中间贯穿孔,在所述中间贯穿孔的至少一侧朝向所述中心切口端部设置有所述板状体,所述板状体朝向所述扇形主体的圆心;
或所述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分别设置有用于插穿加固棒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所述板状体分别自第一角部和所述第二角部朝向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设置;
所述网状接触体元件通过下述方法进行制备:首先,准备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一,接着,将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一切断加工成扇形形状以获得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二,在进行切断加工的同时或在其前后,在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二上形成6个贯穿孔;接着,从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二的扇形形状的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右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一角部附近的侧方插入发热体,以在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二内形成空隙,并且,从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二的扇形形状的扇形圆弧部与扇形左侧端部所交叉的第二角部附近的侧方插入发热体,以在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二内形成空隙,接着,在空隙内插入板状体,用粘结剂将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二与板状体之间进行固定,由此,板状体被埋设于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二内,接着,通过热压机压缩合成树脂纤维块体二的外周及贯穿孔的周围,而获得中心切口端部、扇形右侧端部、扇形左侧端部及扇形圆弧部经过压缩而粘接成扁平状的扇形主体,在贯穿孔的周围也经过压缩而形成粘接成扁平状的扁平部,通过上述方式,获得具备形成有扁平熔敷部的扇形主体的网状接触体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主体的树脂纤维丝与所述板状体通过粘结剂粘结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上设置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板状体的长边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体上设置有贯穿孔。
6.一种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状接触体元件,多个所述网状接触体元件呈放射状配置并固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10894902 | 2016-12-01 | ||
CN201611089490 | 2016-12-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16971A CN107416971A (zh) | 2017-12-01 |
CN107416971B true CN107416971B (zh) | 2020-09-11 |
Family
ID=604293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388394.6A Active CN107416971B (zh) | 2016-12-01 | 2017-05-26 | 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41697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1311004U (zh) * | 2018-09-25 | 2020-08-21 | 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 | 一种立体旋转式网状接触体传动轴 |
CN109133332A (zh) * | 2018-09-25 | 2019-01-04 | 青海洁神环境能源产业有限公司 | 生物转盘池及污水处理设备 |
CN109956542A (zh) * | 2019-04-16 | 2019-07-02 | 凯发新泉(天津)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 一种有利于微生物繁殖的污水处理用生化系统 |
CN113184979B (zh) * | 2021-02-07 | 2022-04-15 | 青海洁神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阳离子改性pvdc生物转盘盘片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072170B (zh) * | 2021-04-22 | 2022-09-13 | 青海洁神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生物转盘盘片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55990A (ja) * | 1985-12-27 | 1987-07-10 |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 板状バイオリアクタ |
WO2009034635A1 (ja) * | 2007-09-13 | 2009-03-19 | Hiromi Ikechi | 網状接触体要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円形網状接触体 |
CN103332780A (zh) * | 2007-09-13 | 2013-10-02 | 池知弘见 | 网状接触体元件的制造方法以及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
KR101256874B1 (ko) * | 2010-07-06 | 2013-04-22 | (주)삼화엔텍 | 보강수단이 구비된 망상 접촉체 |
-
2017
- 2017-05-26 CN CN201710388394.6A patent/CN10741697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16971A (zh) | 2017-1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16971B (zh) | 网状接触体元件及包括其的旋转圆形网状接触体 | |
EP2326475B1 (en) |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wind turbine blade comprising steel wire reinforced matrix material | |
KR101861936B1 (ko) | 복합 성형 부품의 제조 방법 및 복합 성형 부품 | |
GB0915366D0 (en) | Imp[rovements in composite materials | |
CN214626553U (zh) | 一种碳纤维缠绕加固的高速电机转子 | |
EP3199329A1 (en) | Construction of articles of manufacture of fiber reinforced structural composites | |
EP2783840B1 (en) |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composite structures and moulds for manufacturing composite structures | |
WO2018155656A1 (ja) | 網状接触体要素および回転円形網状接触体 | |
JP6899849B2 (ja) | ブレード端部を製作するための巻き芯と方法、並びに、後縁セグメントを製作するための鋳型と方法、並びに、風力タービン、ロータブレードシリーズ、ロータブレード、及び、それらを製作するための方法 | |
KR20200119803A (ko) | 강화 진공 시스템 구성요소 | |
JP2007301511A (ja) | 網状接触体要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円形網状接触体 | |
CN106904805B (zh) | 一种玻璃钢化粪池筒体及其生产工艺 | |
US20040198119A1 (en) | Spiral woven fabric and high-speed rotating body using it | |
JP6126823B2 (ja) | 風力発電装置用ブレ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1448285U (zh) | 一种轮毂改进的轴流风扇叶 | |
JPH09228189A (ja) | 螺旋状織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プレグと回転体 | |
CN106794644B (zh) | 用于纤维增强管的嵌入元件 | |
US8313816B2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ticulate contact body elements and a rotating circular reticulate contact body using them | |
JP3180077B2 (ja) | 撚り線機の弓ガイ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0522652A (ja) | 熱可塑性複合部品の成形による製造方法 | |
CN209411871U (zh) | 一种聚氨酯盘片生物转盘及生物转盘污水处理装置 | |
JP4390114B2 (ja) | 印刷原版支持用のドラム | |
KR20190005305A (ko) | 균일 및 고강도의 펌프 임펠러 제조방법 | |
JP4353599B2 (ja) | 回転体 | |
EP3768498B1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tool for carbon part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810007 No. 39-13, 15, building 1, No. 39, Jinqiao Road, Chengdo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ining City, Qingha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inghai Jieshe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810007 no.39-13, building 1, No.39 Jinqiao Road, Chengdo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ining City, Qingha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QINGHAI JIESHEN ENVIRONMENT ENERGY INDUSTRY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