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9082A - 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9082A
CN107409082A CN201680019505.XA CN201680019505A CN107409082A CN 107409082 A CN107409082 A CN 107409082A CN 201680019505 A CN201680019505 A CN 201680019505A CN 107409082 A CN107409082 A CN 107409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ave device
terminal installation
user
identifier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95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9082B (zh
Inventor
王宽
岛田达也
小林孝行
寺田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09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9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9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90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4Star or tree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11/0067Provisions for optical access 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e.g.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GE-PON), ATM-bas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A-PON), PON-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0Negotiating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64Arbitration, scheduling or medium access control asp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从由上位装置通知的多个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信息提取每个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对表示所述上位装置、收容有所述用户装置的下位装置、与该下位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和所述用户装置对应起来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基于每个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和所述对应信息来将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开始时刻和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分配给所述终端装置。

Description

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本申请基于在2015年3月30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068882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或LTE-advanced等(以下,一起称为“LTE等”)移动无线通信服务中,存在无线基站装置具备基站装置(BBU:Base Band Unit,基带单元)和无线装置(RRH:Remote Radio Head,远程无线电头端)的情况。
无线基站装置的基站装置存在具备上位装置和终端站装置的情况。上位装置和终端站装置存在被汇集于基站的情况,执行基带处理。
另一方面,无线基站装置的无线装置不被汇集于基站而在基站之外执行无线处理。此外,无线装置相对于上位装置和终端站装置被置于下位装置的位置。
此外,在通常的结构中,将终端装置相对于终端站装置一对一地连接。
与此相对地,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下位装置的无线装置经由将终端站装置与多个终端装置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的终端装置与终端站装置连接(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LTE等通过在区域内配置许多小的小区来高效率地使用有线的频率资源,实现了高速化和大容量化。关于LTE等,讨论了经由将终端站装置与多个终端装置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收容上位装置、终端站装置、终端装置和下位装置的方法。对于将终端站装置与多个终端装置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存在例如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系统(参照非专利文献1)。
在移动无线通信服务中,为了执行再次发送控制(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混合式自动重送请求),针对上位装置与下位装置之间的延迟时间的要求条件严格。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将与下位装置连接的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的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从上位装置按照终端站装置、终端装置和下位装置的顺序转送,向用户装置通知。此外,基于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来计算从终端装置向终端站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开始时刻和信息的信息量。由此,以低延迟转送专利文献1的从下位装置向上位装置的上行通信的信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77168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IEEE Std. 802.3-2012”, IEEE, 201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移动无线通信服务中有时将下位装置与用户装置一对多地连接。专利文献1的终端站装置需要基于多个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来计算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发送开始时刻和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在该情况下,终端站装置需要把握多个用户装置经由哪个终端装置连接于终端站装置等通信系统的各装置的连接关系。
可是,以往的终端站装置不把握通信系统的各装置的连接关系。因此,以往的终端站装置存在不能使将下位装置与用户装置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的频带的利用效率提高这样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将下位装置与用户装置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的带宽的利用效率提高的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终端站装置,在下位侧连接于与收容有多个用户装置的下位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在上位侧连接有上位装置,其中,所述终端站装置具备:
信息提取部,从由所述上位装置通知的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信息提取每个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
处理部,对表示所述上位装置、所述终端装置、所述下位装置和所述用户装置对应起来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以及
带宽分配部,基于每个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和所述对应信息,将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开始时刻和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分配给所述终端装置。
作为典型例,还具备通信部,所述通信部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在所述终端装置的下位连接的所述下位装置的识别信息,
所述信息提取部从由所述上位装置通知的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信息还提取表示所述上位装置与所述下位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
所述处理部基于所提取的表示所述上位装置与所述下位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来制作所述对应信息。
作为优选例,所述处理部从所述上位装置得到表示所述上位装置、所述下位装置和所述用户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并且还从所述终端装置得到表示所述终端装置和所述下位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来制作所述对应信息。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一种带宽分配方法,所述方法是终端站装置中的带宽分配方法,所述终端站装置在下位侧连接于与收容有多个用户装置的下位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而在上位侧连接有上位装置,其中,所述方法具有:
从由所述上位装置通知的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信息提取每个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的步骤;
对表示所述上位装置、所述终端装置、所述下位装置和所述用户装置对应起来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步骤;以及
基于每个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和所述对应信息来将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开始时刻和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分配给所述终端装置的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终端站装置和带宽分配方法,能够使将下位装置与用户装置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的带宽的利用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位装置、终端装置和下位装置的对应信息的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和用户装置的对应信息的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6是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上位装置、终端装置和下位装置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一例的顺序图。
图7是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上位装置、终端装置和下位装置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二例的顺序图。
图8是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上位装置、终端装置和下位装置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三例的顺序图。
图9是示出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终端装置和用户装置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工作的顺序的例子的顺序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下位装置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一例的顺序图。
图11是示出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下位装置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二例的顺序图。
图12是示出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下位装置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三例的顺序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终端装置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一例的顺序图。
图14是示出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终端装置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二例的顺序图。
图15是示出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终端装置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三例的顺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1的结构例的图。
本通信系统1为利用光信号进行通信的系统。通信系统1具备:上位装置10、终端站装置11、中继部12、终端装置13(在图中为13-1~13-P)、下位装置14(在图中为14-1~14-P)、以及用户装置15(在图中为15-1~15-U)。
通信系统1作为一个例子包含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所述PON具有终端站装置11、终端装置13、光纤120(在图中为120-0和120-1~120-P)以及中继部12。
以下,将从上位装置10向用户装置15的方向称为“下行”。以下,将从用户装置15向上位装置10的方向称为“上行”。
上位装置10作为基站装置(BBU)发挥作用。上位装置10也可以经由上位网20进一步与上位的其他的系统通信连接。
在本通信系统1中,最上位的装置(上位侧的装置)为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与终端站装置11一对一地连接。上位装置10经由B条(B为1以上并且为终端装置13的个数P以下的整数)主信号线100将下行通信的主信号和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
下行通信的主信号也可以包含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带宽分配等的信息)。上位装置10经由B条主信号线100从终端站装置11取得上行通信的主信号。再有,也可以设置多个上位装置10。在该情况下,多个上位装置10分别直接或经由集线开关与终端站装置连接。
以下,将下位装置14的标识符称为“下位装置标识符”。标识符例如为MAC(Media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或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地址。
下位装置标识符也可以为在任意的范围的网络中独自赋予的标识符。以下,将终端站装置11与终端装置13之间的通信线路称为“中继网30”。
上位装置10经由副信号线101将副信号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该副信号包含经由中继网30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
此外,上述副信号也包含与下位装置14连接的用户装置15的标识符(以下,称为“用户装置标识符”)。进而,副信号也可以包含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带宽分配等的信息)。
终端站装置11为光用户(subscriber)线终端站装置(OLT:Optical LineTerminal,光线路终端)。
在图1的结构中,将终端站装置11与终端装置13-1~13-P(P为2以上的整数)经由光纤120和中继部12一对多地连接。可是,也可以将终端站装置11与终端装置13经由光纤120和中继部12一对一地连接。
中继部12为光分路器(optical splitter)。中继部12利用光纤120-1~120-P将经由光纤120-0从终端站装置11接收的光信号分路,并向终端装置13-1~13-P转送。此外,中继部12将经由光纤120-1~120-P从终端装置13-1~13-P接收的光信号向终端站装置11转送。
再有,中继部12也可以为将光信号复用或分离的复用装置。
终端装置13为光线路终端装置(ONU: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将终端装置13-i(i为1~P)与下位装置14-i一对一地连接。
下位装置14为通信装置,例如为无线装置。将下位装置14与多个用户装置15一对多地连接。即,下位装置14(收容源装置)收容有多个用户装置15。以下,将下位装置14与用户装置15之间的通信线路称为“下位网40”。
用户装置15为智能电路终端、平板终端、计算机终端等通信装置。在通信系统1中,最下位的装置(下位侧的装置)为这些用户装置15-1~15-U(U为2以上的整数)。
接着,对终端站装置11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终端站装置11的结构例的图。终端站装置11具备上位通信部110、信息提取部111、处理部112、存储部113、带宽分配部114、以及下位通信部115。
上位通信部110、信息提取部111、处理112、带宽分配部114、以及下位通信部115的一部分或全部为通过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器执行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来发挥作用的软件功能部。此外,这些功能部之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为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等硬件功能部。
上位通信部110将经由主信号线100-1~100-B(B为1以上并且为终端装置13的个数P以下的整数)从上位装置10取得的主信号向下位通信部115转送。即,上位通信部110通过B对B的主信号线与上位装置10连接。
此外,上位通信部110将从下位通信部115取得的主信号经由主信号线100-1~100-B向上位装置10转送。
再有,在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带宽分配等的信息即关于频率轴和时间轴按照每个用户装置15分派无线资源的信息)被包含在主信号中的情况下,上位通信部110从主信号提取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将该提取的信息向信息提取部111转送也可。
此外,上位通信部110基于通过下位装置14在上行通信的主信号中附加的上位装置10的标识符和在存储部113中存储的各对应信息(在后面叙述),确定转送上行通信的主信号的目的地的上位装置10也可。
信息提取部111在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带宽分配等的信息)被包含在上述副信号中的情况下,经由副信号线101从上位装置10取得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信息提取部111从所取得的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按照每个用户装置15提取下位网40中的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以下,称为“下位网发送许可量”)的信息。信息提取部111将用户装置标识符和下位网发送许可量的信息对应起来向带宽分配部114发送。
信息提取部111还经由副信号线101从上位装置10取得经由中继网30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信息提取部111将上位装置10的标识符(以下,称为“上位装置标识符”。)和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处理部112发送。
进而,信息提取部111经由副信号线101从上位装置10取得用户装置15的用户装置标识符,所述用户装置15连接于与上述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信息提取部111将彼此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用户装置标识符向处理部112发送。
处理部112从信息提取部111取得上位装置10的标识符(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下位装置标识符。处理部112经由下位通信部115向该终端装置13请求回答与终端装置13-i连接的下位装置14-i的下位装置标识符。
即,处理部112经由下位通信部115向终端装置13询问与终端装置13-i连接的下位装置14-i的下位装置标识符。
由此,处理部112从下位通信部115取得与终端装置13-i连接的下位装置14-i的下位装置标识符来作为来自终端装置13的回答。处理部112使上位装置标识符、询问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的标识符(以下,称为“终端装置标识符”)和所回答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存储在存储部113中。
图3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位装置10、终端装置13和下位装置14的对应信息(以下,称为“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的例子的图。
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为表示上位装置10和终端装置13的连接关系以及终端装置13和下位装置14的连接关系的信息。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中,将上位装置标识符、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
在图3中,作为一个例子,将上位装置标识符“10”、终端装置标识符“13-1”和下位装置标识符“14-1”对应起来。此外,将上位装置标识符“10”、终端装置标识符“13-i”和下位装置标识符“14-i”对应起来。进而,将上位装置标识符“10”、终端装置标识符“13-P”和下位装置标识符“14-P”对应起来。
处理部112在从下位通信部115取得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判定在存储部113中存储的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该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
在未注册从下位通信部115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处理部112将从下位通信部115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注册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中。
另一方面,在注册有从下位通信部115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处理部112将从下位通信部115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更新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
处理部112还从信息提取部111取得彼此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用户装置标识符。处理部112基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以及彼此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用户装置标识符,使终端装置13和用户装置15的对应信息(ONU-UE对应信息)存储在存储部113中。
图4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3和用户装置15的对应信息(以下,称为“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的例子的图。
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为表示终端装置13与用户装置15的连接关系的信息。在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中,将终端装置标识符与用户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
在图4中,作为一个例子,将终端装置标识符“13-1”和与下位装置标识符“14-1”对应起来的用户装置标识符“15-1”对应起来。此外,将终端装置标识符“13-1”和与下位装置标识符“14-1”对应起来的用户装置标识符“15-u”对应起来。即,终端装置13-1经由下位装置14-1至少连接于用户装置15-1和用户装置15-u来作为一个例子。
此外,在图4中,作为一个例子,将终端装置标识符“13-P”和与下位装置标识符“14-P”对应起来的用户装置标识符“15-U”对应起来。
处理部112在从信息提取部111取得了用户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判定在存储部113中存储的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该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
在未注册从信息提取部111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处理部112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取得与从信息提取部111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的终端装置,进而将从信息提取部111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注册在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中。
另一方面,在注册有从信息提取部111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处理部112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取得与从信息提取部111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的终端装置,进而将从信息提取部111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更新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
再有,处理部112将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和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汇总在单一的对应表中并存储在存储部113中也可。
存储部113具有例如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闪速存储器、HDD(Hard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非易失性的存储介质(非临时的记录介质)。存储部113也可以具有例如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或寄存器等易失性的存储介质。存储部113也可以存储有例如用于使软件功能部发挥作用的程序。
存储部113对上述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和上述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进行存储。再有,存储部113也可以将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和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汇总在单一的对应表中来存储。
带宽分配部114从处理部112取得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和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带宽分配部114基于这些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和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以及信息提取部111所提取的下位网发送许可量的信息,决定在中继网30中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所请求的带宽(以下,称为“中继网请求量”)。
带宽分配部114基于中继网请求量来计算下位装置14的上行通信的信号的分配量。再有,在下位装置14中的上行通信的信号的转送处理中,存在根据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信号而产生开销(overhead)的情况。在此所说的开销是指上行通信中的主信号以外的信号,例如为在数据转送中追加地附加的控制信息。因此,也可以对中继网请求量加上或乘上与开销对应的信息量等。
带宽分配部114例如以使终端装置13等待上行通信的信号的发送的时间在全部终端装置13中平等(equivalent)的方式对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的发送开始时刻(中继网发送许可的发送开始时刻)进行计算。此外,同样地,带宽分配部114例如以使终端装置13等待上行通信的信号的发送的时间在全部终端装置13中平等的方式基于对下位装置14的上行通信的信号的分配量加上多余位量后的结果来计算中继网30中的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的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以下,称为“中继网发送许可量”)。在此所说的多余位量是指追加的分配量,所述追加的分配量用于容许例如除了数据转送之外在上行通信中也存在发生的可能性的控制信号的发送。
带宽分配部114将每个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的发送开始时刻的信息向下位通信部115发送。带宽分配部114还将每个终端装置13的中继网发送许可量的信息向下位通信部115发送。
下位通信部115经由中继网30向终端装置13转送从上位通信部110取得的下行通信的主信号。下位通信部115将经由中继网30从终端装置13取得的上行通信的主信号向上位通信部110转送。
下位通信部115从带宽分配部114取得每个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的发送开始时刻的信息。下位通信部115将该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的发送开始时刻的信息经由中继网30向终端装置13转送。下位通信部115还从带宽分配部114取得每个终端装置13的中继网发送许可量的信息。下位通信部115将每个终端装置13的中继网发送许可量的信息经由中继网30向终端装置13转送。
下位通信部115基于通过上位装置10在下行通信的主信号中附加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在存储部113中存储的各对应信息,确定转送下行通信的主信号的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也可。
此外,下位通信部115将对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经由中继网30向终端装置13转送。下位通信部115从终端装置13-i取得与终端装置13-i连接的下位装置14-i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下位通信部115将所接收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终端装置13的标识符对应起来向处理部112转送。
接着,对终端装置13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13的结构例的图。终端装置13具备上位通信部130、取得部131、以及下位通信部132。
上位通信部130、取得部131、以及下位通信部的一部分或全部为通过例如CPU等处理器执行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来发挥作用的软件功能部。此外,这些功能部之中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为LSI或ASIC等硬件功能部。
上位通信部130将对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取得部131转送。由此,上位通信部130从取得部131取得上述下位装置标识符。
上位通信部130将该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经由中继网30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
上位通信部130基于本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的发送开始时刻的信息,对终端站装置11在发送开始时刻发送上行通信的主信号。在此,上位通信部130基于上述中继网发送许可量的信息将适应于中继网发送许可量的上行通信的主信号对终端站装置11发送。
上位通信部130还经由中继网30从终端站装置11取得下行通信的主信号。上位通信部130将下行通信的主信号向下位通信部132转送。
取得部131从下位通信部132取得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取得部131在从上位通信部130取得了对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的情况下,将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上位通信部130发送。
下位通信部132从下位装置14取得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下位通信部132根据来自取得部131的请求将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取得部131转送。下位通信部132还将下行通信的主信号向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转送。
接着,对终端站装置11制作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一例的顺序图。
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的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101)。
终端站装置11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102)。
中继部12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与分配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转送(步骤S103)。
终端装置13向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发送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104)。下位装置14取得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105)。然后,下位装置14将本装置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装置13发送(步骤S106)。
终端装置13将本装置的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107)。中继部12将这些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转送(步骤S108)。
终端站装置11经由中继部12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上述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109)。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110)。
在未注册该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将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注册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中。另一方面,在注册有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将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更新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即,变更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中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终端装置标识符的对应关系)(步骤S111)。
再有,终端站装置11起因于来自上位装置10的信息通知和询问而执行图6所示的终端站装置11的处理也可,定期地执行图6所示的处理也可。同样地,终端装置13起因于来自终端站装置11的信息通知和询问而执行图6所示的终端装置13的处理也可,定期地执行图6所示的处理也可。
图7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二例的顺序图。
如图7所示,终端装置13对下位装置14事先执行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的请求,将下位装置标识符保存也可。
即,终端装置13向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发送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201)。下位装置14取得该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202)。由此,下位装置14将本装置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装置13发送(步骤S203)。然后,终端装置13存储本装置的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204)。
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的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205)。
终端站装置11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206)。
中继部12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与分配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转送(步骤S207)。
终端装置13取得对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208)。
终端装置13将本装置的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在上述步骤S204中存储的标识符)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209)。中继部12将这些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转送(步骤S210)。
终端站装置11经由中继部12从终端装置13取得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211)。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212)。
在未注册该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将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注册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中。另一方面,在注册有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将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更新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即,与上述第一例同样地变更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中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终端装置标识符的对应关系)(步骤S213)。
图8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三例的顺序图。图8的顺序图与图6的顺序图流程相同,但是,在此,与中继部12同样地,终端装置13也还是仅进行信号(消息)的转送,为终端站装置11和下位装置14进行直接通信的方式。
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的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301)。
终端站装置11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中继部12发送,以便朝向下位装置14转送(步骤S302)。
中继部12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与分配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转送(步骤S303)。
终端装置13也还是向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直接转送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304)。下位装置14取得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305)。然后,下位装置14将本装置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装置13发送(步骤S306)。
终端装置13将本装置的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中继部12转送(步骤S307)。中继部12将这些终端装置标识符和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转送(步骤S308)。
终端站装置11经由中继部12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上述终端装置标识符,经由中继部12和终端装置13从下位装置14取得上述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309)。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310)。
在未注册该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将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注册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中。另一方面,在注册有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将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更新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即,在本第三例中也变更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中的下位装置标识符与终端装置标识符的对应关系)(步骤S311)。
接着,对终端站装置11对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对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工作的顺序的例子的顺序图。
上位装置10将经由中继网30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下位装置14连接的用户装置15的用户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401)。
终端站装置11取得这些经由中继网30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下位装置14连接的用户装置15的用户装置标识符(步骤S402)。
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所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步骤S403)。
在未注册所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取得与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的终端装置,进而将所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注册在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中。另一方面,在注册有所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取得与所取得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的终端装置,进而将所取得的用户装置标识符与对应的终端装置13关联起来更新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即,变更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中的用户装置标识符与终端装置标识符的对应关系)(步骤S404)。
如以上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在下位侧连接于与收容有多个用户装置15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在上位侧连接有上位装置10。
终端站装置11的信息提取部111从由上位装置10通知的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信息(例如,上行通信的调度的信息)提取每个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
终端站装置11的处理部112对表示上位装置10、终端装置13、下位装置14和用户装置15对应起来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对应信息也可以为表示上位装置10、终端站装置11、终端装置13、下位装置14和用户装置15对应起来的信息。
终端站装置11的带宽分配部114基于每个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和对应信息,将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的开始时刻和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的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分配给该终端装置13。
根据该结构,终端站装置11对表示上位装置10、终端装置13、下位装置14和用户装置15对应起来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终端站装置11能够基于该对应信息来识别各装置的连接关系。
终端站装置11能够基于各装置的连接关系的识别结果和从上位装置10通知的每个用户装置15的调度信息,决定终端装置13的上行通信的开始时刻和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
由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和带宽分配方法,能够使将下位装置14与用户装置15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的带宽的利用效率提高。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和带宽分配方法中,基于从上位装置10向下位装置14的调度的信息,进行向终端装置13的带宽分配。而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和带宽分配方法,能够利用向下位装置14的信号控制来活用PON等的带宽。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和带宽分配方法能够进行上行通信的信号的转送的低延迟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还具备下位通信部115,所述下位通信部115从终端装置13取得在终端装置13的下位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识别信息。信息提取部111从作为用户装置15的上行通信的信息而从上位装置10通知的调度的信息进一步提取表示上位装置10与下位装置14对应起来的信息。
处理部112基于所提取的表示上位装置10与下位装置14对应起来的信息,制作表示上位装置10、终端站装置11、终端装置13、下位装置14和用户装置15的连接的对应关系的信息。
存储部113存储表示上位装置10、终端装置13和下位装置14的连接的对应关系的信息以及表示终端装置13和用户装置15的连接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来作为该表示上位装置10、终端站装置11、终端装置13、下位装置14和用户装置15的连接的对应关系的信息。
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能够基于每个用户装置15的调度的信息来决定每个终端装置13的信号的发送开始时刻和发送许可量。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能够将上行通信的信号和下行通信的信号向期望的上位装置10和终端装置13转送。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由于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而终端站装置11不能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的处理,该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一例的顺序图。
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的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501)。
终端站装置11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502)。
中继部12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与分配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转送(步骤S503)。
终端装置13向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发送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504)。下位装置14取得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505)。
终端装置13判定是否在固定时间(阈值时间)以内从下位装置14取得了(请求了发送的)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506)。
在未在固定时间以内从下位装置14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3将表示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下位装置错误信息朝向终端站装置11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507)。
中继部12将上述的下位装置错误信息向终端站装置11转送(步骤S508)。
终端站装置11经由中继部12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下位装置错误信息(步骤S509)。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接收了下位装置错误信息的终端装置。
在注册有接收了下位装置错误信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与该终端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步骤S510)。
终端站装置11还判定在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ONU-UE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接收了下位装置错误信息的终端装置。在注册有接收了下位装置错误信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与该终端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步骤S511)。
然后,终端站装置11将表示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下位装置错误信息向上位装置10发送(步骤S512)。上位装置10取得下位装置错误信息(步骤S513)。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二例的顺序图。
终端装置13向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发送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601)。下位装置14取得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602)。
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的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603)。
终端站装置11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604)。
中继部12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与分配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转送(步骤S605)。
终端装置13取得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606)。
终端装置13判定是否在固定时间以内从下位装置14取得了下位装置标识符(根据上述步骤S601和S602)(步骤S607)。
在未在固定时间以内从下位装置14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3将表示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下位装置错误信息朝向终端站装置11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608)。
中继部12将上述的下位装置错误信息向终端站装置11转送(步骤S609)。
终端站装置11经由中继部12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下位装置错误信息(步骤S610)。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接收了下位装置错误信息的终端装置。
在注册有接收了下位装置错误信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与该终端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步骤S611)。
终端站装置11还判定在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ONU-UE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接收了下位装置错误信息的终端装置。在注册有接收了下位装置错误信息的终端装置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与该终端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步骤S612)。
然后,终端站装置11将表示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下位装置错误信息向上位装置10发送(步骤S613)。上位装置10取得下位装置错误信息(步骤S614)。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三例的顺序图。在图12中,与中继部12同样地,终端装置13也还是仅进行信号(消息)的转送,为终端站装置11和下位装置14进行直接通信的方式。
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的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701)。
终端站装置11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朝向下位装置14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702)。
中继部12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与分配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转送(步骤S703)。
终端装置13也还是向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直接转送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704)。下位装置14取得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505)。
终端站装置11判定是否在固定时间以内从下位装置14取得了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706)。在未在固定时间以内从下位装置14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
在注册有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与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的终端装置13的终端装置标识符(步骤S707)。
终端站装置11还将表示在终端装置13或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装置错误信息向上位装置10发送(步骤S708)。上位装置10取得装置错误信息(步骤S709)。
如以上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与该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的终端装置13的终端装置标识符。
由此,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和带宽分配方法,即使在将下位装置14与用户装置15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1中由于在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而终端站装置11不能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带宽的利用效率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由于在终端装置13中发生了异常而终端站装置11不能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的处理,该方面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仅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终端装置13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一例的顺序图。
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的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801)。
终端站装置11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802)。
中继部12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与分配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转送(步骤S803)。
终端装置13向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发送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804)。下位装置14取得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805)。然后,下位装置14将本装置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装置13发送(步骤S806)。
终端装置13取得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807)。
终端站装置11判定是否在固定时间以内从终端装置13取得了(请求了发送的)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808)。
在未在固定时间以内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
在注册有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该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的终端装置标识符(步骤S809)。
终端站装置11还判定在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ONU-UE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
在注册有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与该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的用户装置15的用户装置标识符(步骤S810)。
终端站装置11将表示在终端装置13中发生了异常的终端装置错误信息向上位装置10发送(步骤S811)。上位装置10取得终端装置错误信息(步骤S812)。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终端装置13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二例的顺序图。
终端装置13向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发送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901)。下位装置14取得该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902)。
由此,下位装置14将本装置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装置13发送(步骤S903)。然后,终端装置13取得与本装置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904)。
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的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905)。
终端站装置11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906)。
中继部12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与分配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转送(步骤S907)。
终端装置13取得对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步骤S908)。
终端站装置11判定是否在固定时间以内从终端装置13取得了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909)。
在未在固定时间以内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在注册有该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的终端装置标识符(步骤S910)。
终端站装置11还判定在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ONU-UE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在注册有该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用户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与该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的用户装置15的用户装置标识符(步骤S911)。
终端站装置11将表示在终端装置13中发生了异常的终端装置错误信息向上位装置10发送(步骤S912)。上位装置10取得终端装置错误信息(步骤S913)。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在终端装置13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的工作的顺序的第三例的顺序图。在图15中,与中继部12同样地,终端装置13也还是仅进行信号(消息)的转送,设想了终端站装置11和下位装置14进行直接通信的方式。
上位装置10将上位装置10的上位装置标识符和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向终端站装置11发送(步骤S1001)。
终端站装置11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朝向下位装置14向中继部12发送(步骤S1002)。
中继部12将对与上位装置10连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进行请求的信号向与分配了下位装置标识符的下位装置14连接的终端装置13转送(步骤S1003)。
终端装置13取得对下位装置标识符的发送进行请求的信号。终端装置13在本装置中未发生异常的情况下将该取得的信号直接向下位装置14转送(步骤S1004)。
终端站装置11判定是否在固定时间以内从下位装置14取得了下位装置标识符(步骤S1005)。在未在固定时间以内从下位装置14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判定在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BBU-ONU-RRH对应信息)中是否注册有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
在注册有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终端站装置11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与发送目的地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的终端装置13的终端装置标识符(步骤S1006)。
终端站装置11将表示在终端装置13或下位装置14中发生了异常的装置错误信息向上位装置10发送(步骤S1007)。上位装置10取得装置错误信息(步骤S1008)。
如以上那样,第三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在终端装置13中发生了异常的情况下,从下位装置等对应信息删除与发送目的地的终端装置13对应起来的下位装置14的下位装置标识符和与该下位装置标识符对应起来的终端装置13的终端装置标识符。
由此,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终端站装置11和带宽分配方法,即使在将下位装置14与用户装置15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1中由于在终端装置13中发生了异常而终端站装置11不能从终端装置13取得下位装置标识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带宽的利用效率提高。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上位装置、终端站装置、终端装置、下位装置、用户装置、通信系统。在该情况下,将用于实现其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使计算机系统读入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中的程序并执行,由此,也可以实现。
再有,在此所说的“计算机系统”是指包含OS或周围设备等硬件。此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存储装置。
进而,“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还可以包含像经由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的期间动态地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像该情况下的成为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将程序保持固定时间的记录介质。
此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也可以是能够以与已经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的程序,也可以是使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实现的程序。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含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终端站装置和带宽分配方法,能够使将下位装置与用户装置一对多地连接的通信系统的带宽的利用效率提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通信系统
10…上位装置
11…终端站装置
12…中继部
13…终端装置
14…下位装置
15…用户装置
20…上位网
30…中继网
40…下位网
100…主信号线
101…副信号线
110…上位通信部
111…信息提取部
112…处理部
113…存储部
114…带宽分配部
115…下位通信部
120…光纤
130…上位通信部
131…取得部
132…下位通信部。

Claims (4)

1.一种终端站装置,在下位侧连接于与收容有多个用户装置的下位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在上位侧连接有上位装置,其中,所述终端站装置具备:
信息提取部,从由所述上位装置通知的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信息提取每个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
处理部,对表示所述上位装置、所述终端装置、所述下位装置和所述用户装置对应起来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以及
带宽分配部,基于每个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和所述对应信息,将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开始时刻和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分配给所述终端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站装置,其中,
还具备通信部,所述通信部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在所述终端装置的下位连接的所述下位装置的识别信息,
所述信息提取部从由所述上位装置通知的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信息还提取表示所述上位装置与所述下位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
所述处理部基于所提取的表示所述上位装置与所述下位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来制作所述对应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部从所述上位装置得到表示所述上位装置、所述下位装置和所述用户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并且还从所述终端装置得到表示所述终端装置和所述下位装置对应起来的信息来制作所述对应信息。
4.一种带宽分配方法,所述方法是终端站装置中的带宽分配方法,所述终端站装置在下位侧连接于与收容有多个用户装置的下位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而在上位侧连接有上位装置,其中,所述方法具有:
从由所述上位装置通知的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信息提取每个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的步骤;
对表示所述上位装置、所述终端装置、所述下位装置和所述用户装置对应起来的对应信息进行制作的步骤;以及
基于每个所述用户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带宽的分配的信息和所述对应信息来将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开始时刻和所述终端装置的上行通信的发送被许可的信号的信息量分配给所述终端装置的步骤。
CN201680019505.XA 2015-03-30 2016-03-28 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Active CN1074090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8882 2015-03-30
JP2015068882 2015-03-30
PCT/JP2016/059878 WO2016158846A1 (ja) 2015-03-30 2016-03-28 端局装置及び帯域割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9082A true CN107409082A (zh) 2017-11-28
CN107409082B CN107409082B (zh) 2020-05-26

Family

ID=57006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9505.XA Active CN107409082B (zh) 2015-03-30 2016-03-28 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5905B2 (zh)
EP (1) EP3273642B1 (zh)
JP (1) JP6291628B2 (zh)
CN (1) CN107409082B (zh)
WO (1) WO201615884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4781A (zh) * 2018-08-22 2021-03-19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带宽分配装置、带宽分配方法以及带宽分配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2023B2 (ja) * 2017-02-02 2019-10-1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端局装置及び異常検出方法
EP3609096A4 (en) * 2017-04-05 2021-01-20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ND BUILDING A TOPOLOGY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9495A (zh) * 2006-10-08 2008-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源光纤网络中信号传送系统及方法
CN101383767A (zh) * 2008-10-23 2009-03-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带宽分配方法和光线路终端
US20120063774A1 (en) * 2010-09-10 2012-03-15 Hitachi, Lt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system
CN102474439A (zh) * 2009-07-14 2012-05-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终端站装置以及pon系统
WO2014077168A1 (ja) * 2012-11-14 2014-05-2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加入者通信システム、光加入者通信方法、上位装置及び光加入者線終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13660A (ja) * 2000-02-21 2001-11-09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波長多重光ネットワーク
JP4168059B2 (ja) * 2006-04-10 2008-10-22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Ponシステムおよび局側装置
US8718087B1 (en) * 2006-10-24 2014-05-06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Processing architecture for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US9178713B1 (en) * 2006-11-28 2015-11-03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Optical line termination in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JP4410789B2 (ja) * 2006-12-08 2010-02-03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パッシブ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光終端装置及び光ネットワークユニット
JP4442635B2 (ja) * 2007-05-09 2010-03-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Pon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障害通知方法
JP5111092B2 (ja) * 2007-12-21 2012-12-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olt
JP5114268B2 (ja) * 2008-03-31 2013-01-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受動光網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運用方法
CN101741469B (zh) * 2008-11-21 2014-01-2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光线路终端以及光线路收发系统
WO2010095582A1 (ja) * 2009-02-17 2010-08-2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時分割多重伝送システム及び該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1815229A (zh) * 2009-02-25 201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适配的方法和业务适配装置
CN101494607B (zh) * 2009-03-05 2011-12-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纳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US8532491B2 (en) * 2009-04-07 2013-09-10 Hitachi, Ltd. Optical multiplexing terminating devic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wavelength
JP5210959B2 (ja) * 2009-04-27 2013-06-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受動網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運用方法
CN102804701B (zh) * 2009-06-16 2015-04-0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光多路复用终端装置、波分多路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下行波长发送方法
JP5546220B2 (ja) 2009-12-01 2014-07-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帯域割当制御方法
JP5568449B2 (ja) * 2010-11-19 2014-08-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受動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局側装置及び消費電力制御方法
US20130236170A1 (en) * 2010-11-24 2013-09-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9240854B2 (en) * 2011-02-25 2016-01-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station-sid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er-side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ntrol device
JP5408199B2 (ja) * 2011-06-20 2014-02-0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及びその中継装置を用いた光通信システム
JP5651548B2 (ja) * 2011-06-30 2015-01-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局側装置、光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9131289B2 (en) * 2012-06-21 2015-09-08 NEC Laboratores America, Inc. Software-defined optical network
CN104662845B (zh) * 2012-09-27 2017-12-26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光无线接入系统、端局装置和休眠控制方法
WO2014061552A1 (ja) 2012-10-19 2014-04-2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分散型無線通信基地局システム、信号処理装置、無線装置、及び分散型無線通信基地局システムの動作方法
JP5940444B2 (ja) * 2012-12-10 2016-06-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局側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4956627B (zh) 2012-12-25 2018-07-06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基站、olt、onu、光无线接入系统及其动作方法
JP6330249B2 (ja) 2013-02-20 2018-05-30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帯域割当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集線ポイント装置、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EP3065314B1 (en) * 2014-05-12 2018-04-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ptical network unit onu regist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EP3192190B1 (en) * 2014-09-08 2019-04-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structure and a remote node in a backhaul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560668B1 (en) * 2014-11-05 2017-01-31 Sprint Spectrum 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cheduling low-delay transmission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KR102032363B1 (ko) * 2015-03-17 2019-10-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Tdm-pon에서의 저지연 패킷 전송을 위한 onu, 그의 동작 방법 및 onu 제어 장치
CN107360737B (zh) * 2015-03-30 2021-02-19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9495A (zh) * 2006-10-08 2008-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源光纤网络中信号传送系统及方法
CN101383767A (zh) * 2008-10-23 2009-03-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带宽分配方法和光线路终端
CN102474439A (zh) * 2009-07-14 2012-05-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光终端站装置以及pon系统
US20120063774A1 (en) * 2010-09-10 2012-03-15 Hitachi, Lt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system
WO2014077168A1 (ja) * 2012-11-14 2014-05-2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光加入者通信システム、光加入者通信方法、上位装置及び光加入者線終端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4781A (zh) * 2018-08-22 2021-03-19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带宽分配装置、带宽分配方法以及带宽分配程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73642A4 (en) 2018-08-15
EP3273642B1 (en) 2019-08-14
JP6291628B2 (ja) 2018-03-14
EP3273642A1 (en) 2018-01-24
US10805905B2 (en) 2020-10-13
WO2016158846A1 (ja) 2016-10-06
US20180077686A1 (en) 2018-03-15
CN107409082B (zh) 2020-05-26
JPWO2016158846A1 (ja) 2017-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03928B1 (ko)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통신 방법, 및 프로그램을 저장한 비일시적 컴퓨터 판독가능 매체
CN104796849B (zh) 一种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06535219B (zh) 一种用户信息回填方法及装置
KR101683292B1 (ko) Pn 라우팅 테이블을 이용한 개인 네트워크의 구성 장치 및 방법
CN107005834B (zh) 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JP6191463B2 (ja) 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US20150236954A1 (en) Mobile Node Mapping Information Update Triggering Method, MS and MN
CN114205926B (zh) 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EP1102509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data distribu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7409082A (zh) 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JP4815547B2 (ja) データ同期システム、データ同期方法、及び同期管理サーバ
DE60019981D1 (de) Konfigurierung einer datenübertragungsschnittstelle in einem kommunikationsnetz
CN107360737A (zh) 终端站装置以及带宽分配方法
WO2016090923A1 (zh) Lipa/sipto连接的建立方法和装置
WO2017010630A1 (ko) Sdn 기반의 다중 무선 네트워크 통합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CN111565391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6717109A (zh) 通信系统、中继装置、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JP6386420B2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帯域割当方法
CN103269316A (zh) 选路的处理方法和装置及网络设备
JP6963185B2 (ja) 帯域割当装置、帯域割当方法及び帯域割当プログラム
US20140228047A1 (en) Mobile terminals locating
JP6081886B2 (ja) 加入者データ提供方法及び加入者データ提供装置
CN117177330A (zh) 网络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KR20240039519A (ko) 단말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vlan 서비스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4486841A (zh) 一种策略控制规则功能服务器及其消息转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