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1933A - 圆形逆流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圆形逆流冷却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401933A CN107401933A CN201710597874.3A CN201710597874A CN107401933A CN 107401933 A CN107401933 A CN 107401933A CN 201710597874 A CN201710597874 A CN 201710597874A CN 107401933 A CN107401933 A CN 1074019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let
- tower body
- tower
- cooling tower
- flow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C—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OUT CHEMICAL INTERACTION
- F28C1/00—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 F28C1/02—Direct-contact trickle coolers, e.g. cooling towers with counter-current on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5/0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 F28F25/10—Component parts of trickle coolers for feeding gas or vapour
- F28F25/12—Ducts; Guide vanes, e.g. for carrying currents to distinct zo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包括有塔体,还包括竖向导流板,所述塔体开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沿竖直方向相间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流板,相邻的竖向导流板配合形成旋流通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传统冷却塔相比,进风口处的空气经过旋流通道的旋流作用后,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在塔体尺寸相同的前提下,冷却效果更好;增加上、下导流板,降低了进风阻力,而且可以避免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产生的涡流区,消除了进风口位置的直角引起的尖端效应;增加的集水板,可以更有效的回收飞溅的水分和冷凝在竖直导流板表面的水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冷却塔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火力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好坏决定着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常用的圆形逆流冷却塔进风口设置横向沿圆周分布的百叶窗,防止水溅,保留塔内水分,并通过调整百叶窗的角度来实现调节风量以及防尘除杂。
但是,随着使用横向设置的百叶窗而来的问题是:增加了进风阻力以及恶化了气流在塔内的分布;横向设置的百叶窗在入口处阻挡风的进入,减小进风流速,导致风再进入塔内后分布不均匀;且降低了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改善气流在塔内的分布状况,延长气体与液体换热的时间,提高换热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包括有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向导流板,所述塔体开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沿竖直方向相间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流板,相邻的竖向导流板配合形成旋流通道。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
所述上导流板紧邻所述进风口顶端,绕所述塔体一周设置于所述塔体的外表面;
所述下导流板位于所述进风口底端下方,绕所述塔体一周设置于所述塔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集水板,所述集水板紧邻所述进风口的底端,绕所述塔体一周且向上倾斜设置于所述塔体外表面,所述集水板的上表面正对所述竖向导流板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导流板靠近进风口的表面为上迎风面,所述下导流板靠近进风口的表面为下迎风面,所述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与所述塔体的外表面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迎风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45度,所述下迎风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60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的截面为直板或弧形板。
进一步地,所述竖向导流板的截面形状包括直线形、弧形或翼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包括塔体,还包括横向导流板和旋流板,所述塔体上相邻开有若干个进风口,每一进风口沿横向相间设置有多个横向导流板,相邻所述进风口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所述支撑柱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与支撑柱呈夹角的旋流板,所述横向导流板与对应的旋流板形成旋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旋流板与支撑柱为一体结构,支撑塔体,所述旋流板与支撑柱外表面的切面成30-60度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旋流板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柱的内表面,所述外板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与传统冷却塔相比,进风口处的空气经过旋流通道的旋流作用后,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在塔体尺寸相同的前提下,冷却效果更好;增加上、下导流板,降低了进风阻力,而且可以避免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产生的涡流区,消除了进风口位置的直角引起的尖端效应;增加的集水板,可以更有效的回收飞溅的水分和冷凝在竖直导流板表面的水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的进风口处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的进风口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的另一种进风口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 塔体 2 竖向导流板
3 集水板 4 上导流板
5 下导流板 6 横向导流板
7 旋流板 8 支撑柱
71 外板 72 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阐述本发明的思想及目的,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和图2,提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包括有塔体1,还包括竖向导流板2,塔体1上开有进风口,进风口均匀排列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流板2,竖向导流板2沿竖直方向设置。塔体1内用于设置喷淋装置和填料,在塔体1下部开有进风口,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为一个环塔体1一圈的矩形开口,用于安装设置竖向导流板2。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进风口也可以为多个,在塔体1上间断开设有多个进风口,并在每个进风口设置竖向导流板2,相邻竖向导流板2之间形成旋流通道。
在进风口设置竖向导流板2,空气经过进风口处的旋流通道时,经过竖向导流板2的旋流作用,空气在塔体1内部的停留时间增加,空气与塔体1内部的高温介质的接触时间增加,能够大大提高冷却塔的换热效率,且最后相同参数的高温介质在经过圆形逆流冷却塔降温处理后温度下降更多。
圆形逆流冷却塔还包括有上导流板4和下导流板5,上导流板4紧邻进风口顶端,绕塔体1一周设置于塔体1的外表面;下导流板5位于进风口底端下方,绕塔体1一周设置于塔体1的外表面。通过增加上导流板4和下导流板5,降低了进风口的进风阻力,而且可以避免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产生的涡流区,消除了进风口位置的直角引起的尖端效应。
具体的,上导流板4靠近进风口的表面为上迎风面,下导流板5靠近进风口的表面为下迎风面,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与塔体1的外表面平滑过渡连接。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之间是进风口和竖向导流板2,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相对。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与塔体1表面接触位置平滑过渡,避免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与塔体1表面形成直角引起的尖端效应。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用于引导空气稳定通过进风口进入塔体1内部,提高了进风口进风效率。
具体的,上迎风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角度范围为30-45度,下迎风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角度范围为45-60度。在本实施例中,上迎风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具体为40度,下迎风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角度为50度。
圆形逆流冷却塔还包括有集水板3,集水板3紧邻进风口的底端,绕塔体1一周设置于塔体1外表面,正对竖向导流板2的底端,集水板3向上倾斜,上表面成内底外高的斜面。通过设置集水板3,可以更有效的收集由进风口飞溅出来的水分和竖向导流板2表面的冷凝水滴,提高水分的回收利用。集水板3上表面为外高内低的结构,可以将收集到的水分直接回流到塔体1内部重复利用,能够一定程度的降低企业支出。
具体的,竖向导流板2的截面形状可以包括直板、弧形或翼型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实施例中,竖向导流板2的截面形状为直板,结构简单,加工安装方便,能够很好的配合安装于进风口。
具体的,上导流板4和下导流板5的截面为直板或弧形板。在本实施例中,上导流板4和下导流板5都为直板
具体的,在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竖向导流板2两端安装于轴套内,轴套设置于进风口上下端,轴套通过传动结构连接调速器,调速器通过传动结构带动竖向导流板2转动,调节竖向导流板2的角度。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竖向导流板2的冷却塔与传统冷却塔相比,进风口处的空气经过竖向导流板2的旋流作用后,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在塔体1尺寸相同的前提下,冷却效果更好;增加上、下导流板5,降低了进风阻力,而且可以避免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产生的涡流区,消除了进风口位置的直角引起的尖端效应;增加的集水板3,可以更有效的回收飞溅的水分和冷凝在竖直导流板表面的水滴。
第二实施例:
参考图3,提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包括有塔体1、竖向导流板2和集水板3,塔体1上开有进风口,进风口均匀排列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流板2,竖向导流板2沿竖直方向设置,集水板3紧邻进风口的底端,绕塔体1一周设置于塔体1外表面,正对竖向导流板2的底端,相邻竖向导流板之间形成旋流通道。
塔体1内用于设置喷淋装置和填料,在塔体1下部开有进风口,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为一个环塔体1一圈的矩形开口,用于安装设置竖向导流板2。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进风口也可以为多个,在塔体1上间断开设有多个进风口,并在每个进风口设置竖向导流板2。
通过设置集水板3,可以更有效的收集由进风口飞溅出来的水分,提高水的回收利用。集水板3上表面为外高内低的结构,可以将收集到的水分直接回流到塔体1内部,结构简单直接。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竖向导流板2的冷却塔与传统冷却塔相比,进风口处的空气经过竖向导流板2的旋流作用后,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在塔体1尺寸相同的前提下,冷却效果更好;增加的集水板3,可以更有效的回收飞溅的水分和冷凝在竖直导流板表面的水滴。
第三实施例:
参照图4和图5,提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包括塔体1,还包括横向导流板6和旋流板7,塔体1上相邻开有若干个进风口,进风口上均匀排列设置有多个横向导流板6,相邻所述进风口之间为支撑柱8,支撑柱8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与支撑柱8呈夹角的旋流板7,横向导流板6与对应的旋流板7形成旋流通道。
参考图5,旋流板7与支撑柱8为一体结构,在起到旋流作用的同时支撑塔体1,保证塔体1的稳定性。
另外,旋流板7与支撑柱8外表面的切面成30-60度夹角,也可以是,旋流板7与塔体1横截面的直径方向成30-60度,直径为旋流板7在支撑柱8上的连接位对应的塔体1中心的直径。旋流板7与横向导流板6配合对进风口处的空气起到旋流作用,旋流板7与支撑柱8的表面的切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具体的,参考图6,在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旋流板7和支撑柱8分体结构,旋流板7包括内板72和外板71,内板72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柱8的内表面,外板71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柱8的外表面。内板72和外板71可通过调速器通过传动结构实时调节内板72和外板71的角度,其中,内板72和外板71角度相互不关联,能够分别单独控制内板72和外板71的角度。
使用了旋流板7的冷却塔与传统的冷却塔相比,旋流板7与横向导流板6配合形成旋流通道,使得进风口处的空气经过旋流板7的旋流作用之后,再进入塔体1内部,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在塔体1尺寸相同的前提下,冷却效果更好。
第四实施例:
参考图7,提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相比于第三实施例,还包括上导流板4和下导流板5。
具体的,塔体1上相邻开有若干个进风口,进风口上均匀排列设置有多个横向导流板6,相邻所述进风口之间为支撑柱8,支撑柱8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旋流板7。
上导流板4紧邻进风口顶端,绕塔体1一周设置于塔体1的外表面;下导流板5位于进风口底端下方,绕塔体1一周设置于塔体1的外表面。通过增加上导流板4和下导流板5,降低了进风口的进风阻力,而且可以避免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产生的涡流区,消除了进风口位置的直角引起的尖端效应。
具体的,上导流板4靠近进风口的表面为上迎风面,下导流板5靠近进风口的表面为下迎风面,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与塔体1的外表面平滑过渡连接。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之间是进风口和竖向导流板2,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相对。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与塔体1表面接触位置平滑过渡,避免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与塔体1表面形成直角引起的尖端效应。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用于引导空气稳定通过进风口进入塔体1内部,提高了进风口进风效率。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增加上、下导流板5,降低了进风阻力,而且可以避免在靠近进风口的位置产生的涡流区,消除了进风口位置的直角引起的尖端效应;旋流板7与横向导流板6配合,使得进风口处的空气经过旋流板7的旋流作用之后,再进入塔体1内部,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在塔体1尺寸相同的前提下,冷却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包括有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向导流板,所述塔体开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沿竖直方向相间设置有多个竖向导流板,相邻的竖向导流板配合形成旋流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形逆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
所述上导流板紧邻所述进风口顶端,绕所述塔体一周设置于所述塔体的外表面;
所述下导流板位于所述进风口底端下方,绕所述塔体一周设置于所述塔体的外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圆形逆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集水板,所述集水板紧邻所述进风口的底端,绕所述塔体一周且向上倾斜设置于所述塔体外表面,所述集水板的上表面正对所述竖向导流板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形逆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板靠近进风口的表面为上迎风面,所述下导流板靠近进风口的表面为下迎风面,所述上迎风面和下迎风面与所述塔体的外表面平滑过渡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形逆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迎风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45度,所述下迎风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60度。
6.如权利要求2、4或5任一项所述的圆形逆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的截面为直板或弧形板。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圆形逆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导流板的截面形状包括直线形、弧形或翼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8.一种圆形逆流冷却塔,包括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横向导流板和旋流板,所述塔体上相邻开有若干个进风口,每一进风口沿横向相间设置有多个横向导流板,相邻所述进风口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所述支撑柱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与支撑柱呈夹角的旋流板,所述横向导流板与对应的旋流板形成旋流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形逆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板与支撑柱为一体结构,支撑塔体,所述旋流板与支撑柱外表面的切面成30-60度夹角。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形逆流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板包括内板和外板,所述内板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柱的内表面,所述外板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柱的外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97874.3A CN107401933B (zh) | 2017-07-20 | 2017-07-20 | 圆形逆流冷却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597874.3A CN107401933B (zh) | 2017-07-20 | 2017-07-20 | 圆形逆流冷却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01933A true CN107401933A (zh) | 2017-11-28 |
CN107401933B CN107401933B (zh) | 2020-01-03 |
Family
ID=60401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597874.3A Active CN107401933B (zh) | 2017-07-20 | 2017-07-20 | 圆形逆流冷却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40193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45675A (zh) * | 2019-03-18 | 2019-06-28 |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导流装置及冷却塔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57198A (ja) * | 1983-09-07 | 1985-04-02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冷水塔 |
CN1635325A (zh) * | 2003-12-30 | 2005-07-06 | 许仁忠 | 冷却塔 |
CN101435663A (zh) * | 2008-12-23 | 2009-05-20 | 上海恩迅冷却塔有限公司 | 一种逆流传热漩流二次雾化引风冷却塔 |
CN201672851U (zh) * | 2010-08-16 | 2010-12-15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电站冷却塔空气动力涡流装置 |
CN102538571A (zh) * | 2010-12-20 | 2012-07-04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多功能复合进风控制装置 |
CN103047898A (zh) * | 2013-01-29 | 2013-04-17 | 哈尔滨宇神科技有限公司 | 机械通风水塔入风口导流方法 |
CN103776277A (zh) * | 2014-02-26 | 2014-05-07 | 常州市科慧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消雾环保节能型冷却塔 |
CN103884224A (zh) * | 2014-03-28 | 2014-06-25 |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 机械通风逆流式冷却塔导流装置 |
CN204256527U (zh) * | 2014-08-19 | 2015-04-08 | 李天翔 | 一种可自动调节角度的火电厂冷却塔导风板 |
CN204313667U (zh) * | 2014-12-03 | 2015-05-06 | 自贡飞鹰冷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节能冷却塔 |
CN204555737U (zh) * | 2015-03-27 | 2015-08-12 | 仪征祥源动力供应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横流式冷却塔运行效率的装置 |
CN105202938A (zh) * | 2015-09-07 | 2015-12-30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塔 |
-
2017
- 2017-07-20 CN CN201710597874.3A patent/CN10740193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57198A (ja) * | 1983-09-07 | 1985-04-02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冷水塔 |
CN1635325A (zh) * | 2003-12-30 | 2005-07-06 | 许仁忠 | 冷却塔 |
CN101435663A (zh) * | 2008-12-23 | 2009-05-20 | 上海恩迅冷却塔有限公司 | 一种逆流传热漩流二次雾化引风冷却塔 |
CN201672851U (zh) * | 2010-08-16 | 2010-12-15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电站冷却塔空气动力涡流装置 |
CN102538571A (zh) * | 2010-12-20 | 2012-07-04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多功能复合进风控制装置 |
CN103047898A (zh) * | 2013-01-29 | 2013-04-17 | 哈尔滨宇神科技有限公司 | 机械通风水塔入风口导流方法 |
CN103776277A (zh) * | 2014-02-26 | 2014-05-07 | 常州市科慧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消雾环保节能型冷却塔 |
CN103884224A (zh) * | 2014-03-28 | 2014-06-25 |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 机械通风逆流式冷却塔导流装置 |
CN204256527U (zh) * | 2014-08-19 | 2015-04-08 | 李天翔 | 一种可自动调节角度的火电厂冷却塔导风板 |
CN204313667U (zh) * | 2014-12-03 | 2015-05-06 | 自贡飞鹰冷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节能冷却塔 |
CN204555737U (zh) * | 2015-03-27 | 2015-08-12 | 仪征祥源动力供应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横流式冷却塔运行效率的装置 |
CN105202938A (zh) * | 2015-09-07 | 2015-12-30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塔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45675A (zh) * | 2019-03-18 | 2019-06-28 |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 导流装置及冷却塔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401933B (zh) | 2020-0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29010A (zh) | 一种高效节能除雾冷却塔及其除雾方法 | |
CN107401933A (zh) | 圆形逆流冷却塔 | |
CN106610232B (zh) | 连续填料布置的干湿混合大型冷却塔、冷却系统及方法 | |
CN206803334U (zh) | 风机盘管 | |
CN107101523A (zh) | 非均匀分区配水系统及安装该系统的湿式冷却塔 | |
CN207797790U (zh) | 可消纵向旋涡的填料及高位收水冷却塔 | |
CN208860162U (zh) | 一种高效节能除雾冷却塔 | |
CN202690324U (zh) | 一种用于烟囱类抽风设备的气道装置 | |
CN205825795U (zh) | 一种新型冷却塔填料层 | |
CN104654825B (zh) | 具有△形通道空间的空冷单元的导流装置 | |
CN104896992A (zh) | 一种自调节冷却塔进风导流装置 | |
CN209279708U (zh) | 一种具有高冷却效率的集水型凉水塔 | |
CN203928233U (zh) | 采用风光互补驱动的低能耗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
CN207474160U (zh) | 一种漆包线烘干装置 | |
CN208750748U (zh) | 一种烟囱内壁烟气导流装置 | |
CN207610409U (zh) | 一种空气能热水器预热装置 | |
CN206269621U (zh) | 一种智能自控凉水塔 | |
CN20727980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7350627U (zh) | 一种干燥炎热地区用板管式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
CN103851818A (zh) | 新型涡流制冷管装置 | |
CN208998620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片 | |
CN110608626A (zh) | 一种满液分离式热管 | |
CN206247933U (zh) | 一种可导风的散热器用三角架 | |
CN107421353A (zh) | 冷却塔及其冷却机构 | |
CN105180710B (zh) | 一种水流驱动双旋转式喷溅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