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48021A - 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48021A
CN107348021A CN201710447381.1A CN201710447381A CN107348021A CN 107348021 A CN107348021 A CN 107348021A CN 201710447381 A CN201710447381 A CN 201710447381A CN 107348021 A CN107348021 A CN 107348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ellow
vexed
tea
yellow tea
qua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473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48021B (zh
Inventor
许勇泉
尹军峰
戴前颖
王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Original Assignee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71044738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480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348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48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48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480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属于茶叶加工技术方法领域。由于黄茶的外观色泽好坏关乎到黄茶的整体品质,且闷黄是否适度对色泽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准确控制黄茶闷黄程度可以有效提高黄茶的色泽及整体品质。主要步骤是:将鲜叶摊放杀青后,进入闷黄工序,通过计算机设置闷黄在制品的目标色度(P’值)范围,并利用色差仪实时测定闷黄在制品的色度值,计算P’值,当P’值在目标范围内时,终止闷黄,从而实现对闷黄的精准控制。利用本方法制作得到的黄茶外观色泽为绿黄或浅黄,汤色、滋味及香气等感官品质具有黄茶品质特色,且差异性较小,能使黄茶质量达到标准化、稳定化、高品质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黄茶不论在消费市场还是生产技术上都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在黄茶的生产中,闷黄工序是形成黄茶品质的关键工序,闷黄不足或闷黄过度都对黄茶的品质有较大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直接且明显地反映在其外观色泽上。传统黄茶的闷黄程度的调控主要根据工人的经验,用感官来判断。这种闷黄程度控制方式受闷黄条件及人工技术水平影响较大,无法准确控制,缺乏客观性、科学性及稳定性,致使黄茶品质整体偏低、一致性较差,且效率低下,黄茶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随着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很多智能检测设备在茶叶品质的评价方面得到一定应用。比如色差分析、高光谱图像分析技术及图像数字技术在茶叶色泽方面的应用,其中色差分析是最为常用的色泽品质分析技术,具有方便快捷,不受检测环境光源影响等优点,适用于黄茶闷黄在制品色度的实时监测。
目前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缺乏一种科学的实时性判断方法,以适应复杂的黄茶生产环境。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色差系统对闷黄过程中黄茶的色度值进行实时准确监测并判别,从而实现对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的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基于色差分析技术,通过色差仪检测获得闷黄茶坯的色度值,并通过计算和判断黄茶闷黄是否适度,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控制黄茶适度闷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鲜叶进行摊放处理;
2)将步骤1)中得到的摊放叶进行杀青处理;
3)将步骤2)中得到的杀青叶进行闷黄处理,控制闷黄温度30-50℃和闷黄茶坯含水量30-60%,实时监测闷黄在制品的外观色差,通过公式P’= b*/( b*- a*),确定P’值,其中b*为在制品黄蓝轴色品指数,a*为在制品红绿轴色品指数,判断P’值是否在目标范围0.98-1.10内,若未达目标范围则继续闷黄,若达到则终止闷黄;
4)将步骤3)中所得到的闷黄叶进行轻度揉捻后进行干烘干处理;
5)将步骤4)中得到的烘干叶进行摊凉,包装。
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摊放处理条件:摊放至含水量为65-75%,优选为摊放含水量至68-70%。
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杀青处理温度为135-140℃。
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闷黄处理中茶坯用潮湿的棉纱布包裹处理。
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色差监测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茶坯选取5个色差检测点,采用便携分光测色仪测定茶样的L*、a*和 b*值,每个点测量3次,求平均值,其中L*为明度指数、a*为红绿轴色品指数、b*为黄蓝轴色品指数。
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烘干处理条件为:初烘温度为105-115℃,时间为5-25 min,足烘温度为85-95℃,烘至含水量为4-8%,优选为初烘温度为105-115℃,时间为10-15 min,足烘温度为88-92℃,烘至含水量为5-6%。
本发明实现了在黄茶生产过程中对闷黄的科学精准地控制,通过本发明制作得到的黄茶外观色泽为绿黄或浅黄,汤色、滋味及香气等感官品质具有黄茶品质特色,且差异性较小,能使黄茶质量达到标准化、稳定化、高品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P’值与P值间关系的曲线模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阐述。
实施例1:黄茶在制品P’值的目标范围的确定方法
对不同黄茶样品的外观色泽进行色差检测和感官审评并评分,定义黄茶样品的色差数据中b*/( b*- a*)值为P值,表征黄茶的外观色度,其中a*为红绿轴色品指数、b*为黄蓝轴色品指数,采用便携分光测色仪测定。结合二者结果发现P值在(1.13,1.25)范围内,黄茶外观及整体品质的感官评分较高(外观评分88分以上,整体评分86分以上)。采用不同闷黄工艺参数组合进行闷黄试验,实时监测茶坯的P’值及相应成品茶的P值,二者呈极显著相关,符合如图1的线性模型:P=1.059P’+0.088,R2=0.94;根据P值计算P’值的范围为(0.98-1.10),经感官审评结果验证有效,因此确定此范围为闷黄茶坯P’值的目标范围。
表1样品感官及色差结果
实施例2: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控制黄茶适度闷黄的控制方法
(1)选择福鼎大白品种一芽一叶鲜叶,摊放至含水量为69%。
(2)对摊放叶进行杀青处理,杀青温度为135-140℃,投叶量为 0.6kg,时间为5min。
(3)经杀青处理得到的茶坯含水量为49%,控制闷黄温度为35℃进行闷黄,闷黄处理中茶坯用潮湿的棉纱布包裹处理,实时监测闷黄茶坯的色差数据(色差监测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茶坯选取5个色差检测点,采用便携分光测色仪测定茶样的 L*、a*和 b*值,每个点测量3次,求平均值,其中L*为明度指数、a*为红绿轴色品指数、b*为黄蓝轴色品指数),并计算P’值,当P’值1.01(闷黄5h)时终止闷黄,进入下一步骤制成实施例样品1;由制茶工人凭经验终止闷黄,进入下一步骤制成经验样品1。
(4)将步骤3)中所得到的闷黄叶进行轻度揉捻后进行烘干,初烘温度为110℃,时间为10min,足干温度为90℃,烘至含水量为5.9%。
(5)将步骤4)中得到的烘干也摊凉,包装,制成干茶样。
茶样的感官审评:由5位评茶师或者高级评茶员对外形及内质进行感官审评,各项均进行评语及评分,实行百分制,外观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分别按照25%、10%、25%、30%和10%比率计算感官总分。
将实施例样品1和经验样品1进行感官审评,比较各因子评语及评分,比较二者品质,从表1可以看出此方法加工的黄茶较凭经验加工样品各感官品质均较优,评分更高。
表2发明方法与传统方法所制黄茶品质及色差比较
注1:从感官审评结果来看,本发明所使用方法加工的黄茶品质明显好于传统经验法加工的黄茶。
实施例3: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控制黄茶适度闷黄的控制方法
(1)选择中茶108品种一芽一叶鲜叶,摊放至含水量为68%。
(2)对摊放叶进行杀青处理,杀青温度为135-140℃。
(3)经杀青处理得到的茶坯含水量为45%,控制闷黄温度为50℃进行闷黄,实时监测闷黄茶坯的色差数据,并计算P’值,当P’值1.03(闷黄6h)时终止闷黄,进入下一步骤制成实施例样品2;由制茶工人凭经验终止闷黄,进入下一步骤制成经验样品2。
(4)将步骤3)中所得到的闷黄叶进行轻度揉捻后进行干烘干,初烘温度为110℃,时间为10min,足干温度为90℃,烘至含水量为6.2%。
(5)将步骤4)中得到的烘干也摊凉,包装,制成干茶样。
茶样的感官审评:由5位评茶师或者高级评茶员对外形及内质进行感官审评,各项均进行评语及评分,实行百分制,外观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分别按照25%、10%、25%、30%和10%比率计算感官总分。
将实施例样品2和经验样品2进行感官审评,比较各因子评语及评分,比较二者品质,从表2可以看出此方法加工的黄茶较凭经验加工样品各感官品质均较优,评分更高。
表3发明方法与传统方法所制黄茶品质及色差比较
注2:从感官审评结果来看,本发明所使用方法加工的黄茶品质明显好于传统经验法加工的黄茶。
实施例4: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控制黄茶适度闷黄的控制方法
(1)选择中茶108品种一芽二叶鲜叶,摊放至含水量为70%。
(2)对摊放叶进行杀青处理,杀青温度为135-140℃。
(3)经杀青处理得到的茶坯含水量为52%,控制闷黄温度为45℃进行闷黄,实时监测闷黄茶坯的色差数据,并计算P’值,当P’值1.06(闷黄4h)时终止闷黄,进入下一步骤制成实施例样品3;由制茶工人凭经验终止闷黄,进入下一步骤制成经验样品3。
(4)将步骤3)中所得到的闷黄叶进行轻度揉捻后进行干烘干,初烘温度为110℃,时间为10min,足烘温度为90℃,烘至含水量为5.8%。
(5)将步骤4)中得到的烘干也摊凉,包装,制成干茶样。
茶样的感官审评:由5位评茶师或者高级评茶员对外形级内质进行感官审评,各项均进行评语及评分,实行百分制,外观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分别按照25%、10%、25%、30%和10%比率计算感官总分。
将实施例样品3和经验样品3进行感官审评,比较各因子评语及评分,比较二者品质,从表3可以看出此方法加工的黄茶较凭经验加工样品各感官品质均较优,评分更高。
表4发明方法与传统方法所制黄茶品质及色差比较
注3:从感官审评结果来看,本发明所使用方法加工的黄茶品质明显好于传统经验法加工的黄茶。

Claims (6)

1.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控制黄茶适度闷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鲜叶进行摊放处理;
2)将步骤1)中得到的摊放叶进行杀青处理;
3)将步骤2)中得到的杀青叶进行闷黄处理,控制闷黄温度30-50℃和闷黄茶坯含水量30-60%,实时监测闷黄在制品的外观色差,通过公式P’= b*/( b*- a*),确定P’值,其中b*为黄茶坯黄蓝轴色品指数,a*为黄茶坯红绿轴色品指数,判断P’值是否在目标范围0.98-1.10内,若未达目标范围则继续闷黄,若达到则终止闷黄;
4)将步骤3)中所得到的闷黄叶进行轻度揉捻后进行干烘干处理;
5)将步骤4)中得到的烘干叶进行摊凉,包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摊放处理条件:摊放至含水量为65-75%,优选为摊放含水量至68-7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中杀青处理温度为135-140℃。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闷黄处理中茶坯用潮湿的棉纱布包裹处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中色差监测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茶坯选取5个色差检测点,采用便携分光测色仪测定茶样的 L*、a*和 b*值,每个点测量3次,求平均值,其中L*为明度指数 、a*为红绿轴色品指数、b*为黄蓝轴色品指数。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中烘干处理条件为:初烘温度为105-115℃,时间为5-25 min,足烘温度为85-95℃,烘至含水量为4-8%,优选为初烘温度为105-115℃,时间为10-15 min,足烘温度为88-92℃,烘至含水量为5-6%。
CN201710447381.1A 2017-06-14 2017-06-14 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3480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47381.1A CN107348021B (zh) 2017-06-14 2017-06-14 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47381.1A CN107348021B (zh) 2017-06-14 2017-06-14 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48021A true CN107348021A (zh) 2017-11-17
CN107348021B CN107348021B (zh) 2020-05-19

Family

ID=60273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47381.1A Active CN107348021B (zh) 2017-06-14 2017-06-14 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48021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4985A (zh) * 2018-01-15 2018-06-08 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 一种高品质团黄贡茶的加工方法
CN109170000A (zh) * 2018-11-15 2019-01-1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茶叶可视闷黄装置与闷黄方法
CN109221467A (zh) * 2018-10-10 2019-01-18 福建省艺皇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岕茶的加工方法
CN110308110A (zh) * 2019-06-14 2019-10-08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远安黄茶闷黄时间的无损预测方法
CN110308111A (zh) * 2019-06-14 2019-10-08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一种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预测远安黄茶闷黄时间的方法
CN111830217A (zh) * 2020-08-03 2020-10-27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一种用于快速判别远安黄茶闷黄程度的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3502A (zh) * 2005-09-27 2006-04-26 浙江大学 一种快速客观的乌龙茶品质鉴定方法
CN1763501A (zh) * 2005-09-27 2006-04-26 浙江大学 一种快速客观的绿茶品质鉴定方法
CN104336199A (zh) * 2014-10-15 2015-02-11 霍山抱儿钟秀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CN104705428A (zh) * 2015-03-17 2015-06-17 霍山县雨佳有机茶有限公司 一种黄茶的制作工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3502A (zh) * 2005-09-27 2006-04-26 浙江大学 一种快速客观的乌龙茶品质鉴定方法
CN1763501A (zh) * 2005-09-27 2006-04-26 浙江大学 一种快速客观的绿茶品质鉴定方法
CN104336199A (zh) * 2014-10-15 2015-02-11 霍山抱儿钟秀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工黄茶加工方法
CN104705428A (zh) * 2015-03-17 2015-06-17 霍山县雨佳有机茶有限公司 一种黄茶的制作工艺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继荣等: "黄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尹智君: "《识茶、品茶、鉴茶轻图典》", 31 January 2016,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4985A (zh) * 2018-01-15 2018-06-08 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 一种高品质团黄贡茶的加工方法
CN109221467A (zh) * 2018-10-10 2019-01-18 福建省艺皇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岕茶的加工方法
CN109170000A (zh) * 2018-11-15 2019-01-1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茶叶可视闷黄装置与闷黄方法
CN110308110A (zh) * 2019-06-14 2019-10-08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远安黄茶闷黄时间的无损预测方法
CN110308111A (zh) * 2019-06-14 2019-10-08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一种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预测远安黄茶闷黄时间的方法
CN110308110B (zh) * 2019-06-14 2022-05-06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远安黄茶闷黄时间的无损预测方法
CN111830217A (zh) * 2020-08-03 2020-10-27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一种用于快速判别远安黄茶闷黄程度的装置
CN111830217B (zh) * 2020-08-03 2022-07-01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一种用于快速判别远安黄茶闷黄程度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48021B (zh)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48021A (zh) 一种基于色差系统的黄茶闷黄程度的控制方法
CN102539326B (zh) 茶叶汤色品质的量化评价方法
CN104849232B (zh) 一种快速检测蜂王浆水分和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Korkut Performance of three thermally treated tropical wood species commonly used in Turkey
CN103598668B (zh) 一种控制物料含水率的烟叶制丝加工方法
CN102749140A (zh) 一种烤烟烟叶表面颜色均匀度判别方法
CN103149114A (zh) 一种造纸法再造烟叶涂布率的测定方法
CN101936893A (zh) 一种从油菜籽中检测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方法
CN104198368A (zh) 三聚氰胺装饰纸的定量分析方法
CN104568775B (zh) 动物胶类产品品质的快速控制方法
CN105029672A (zh) 一种烘丝出口水分精度表征方法
CN108168991A (zh) 一种测定造纸法再造烟叶在卷烟中掺配比例的方法
CN106546540A (zh) 色差法测量再造烟叶涂布率的方法
Yuniarti et al. Collapse development of Eucalyptus saligna under different drying temperatures
CN104132865A (zh) 一种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火炬松木材密度的方法
CN109724398A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木材干燥控制方法及装置
Weiskittel et a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aper and volume equations: hardwood species
CN111165857B (zh) 一种烟片贮叶工艺
CN110672529A (zh) 一种楠木木材数字化材色检测方法
Karaaslan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purslane (Portulaca oleraceae L.) leaves using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
CN103674850A (zh) 一种肉类水分检测方法
CN106313241A (zh) 一种增强竹材吸附性能的热改性及其预测方法
KR20150014359A (ko) 도시 상록성 조경수의 직접수확법을 통한 탄소 저장량 및 연간 탄소 흡수량을 산출하는 방법
CN103759832A (zh) 一种造纸法再造烟叶生产过程中烟草浆料色差的测试及控制方法
CN108152165A (zh) 一种羽绒羽毛水分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08

Address after: 310008 Meiling South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No. 9

Applicant after: Tea Inst.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Applicant after: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310008 Meiling South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No. 9

Applicant before: Tea Inst.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