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32354B -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32354B
CN107332354B CN201610278895.4A CN201610278895A CN107332354B CN 107332354 B CN107332354 B CN 107332354B CN 201610278895 A CN201610278895 A CN 201610278895A CN 107332354 B CN107332354 B CN 1073323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inductance coil
switch
control element
tur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7889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32354A (zh
Inventor
程驰
郝立星
赵颖
徐传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zhiyuan Technology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zhiyuan Technology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zhiyuan Technology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zhiyuan Technology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7889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32354B/zh
Priority to PCT/CN2016/103797 priority patent/WO2017152630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332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323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323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323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5/00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00Electrostatic generators or motors using a solid moving electrostatic charge carrier
    • H02N1/04Friction gene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以解决摩擦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在存储时损耗较大的问题。该装置包括:第一摩擦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第一整流电路,与第一摩擦发电机相连,对第一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分别与第一整流电路和第一电感线圈相连,根据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控制第一电感线圈与第一整流电路连通或断开;第一电感线圈,存储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第二开关控制元件,分别与第二电感线圈和储能元件相连,根据监测到的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控制第二电感线圈与储能元件连通或断开;储能元件,存储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其中,第一和第二电感线圈为匝数可调的抽头线圈。

Description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个人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网络的迅速发展为用户带来了诸多便利。目前,大多数个人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网络采用电池等储能元件进行供电,但是,在这种供电方式中,一旦储能元件的电量耗尽将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如何为其提供一种便携的、可持续供电的能源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采用摩擦发电机为电池等储能元件补充供电的技术应运而生。摩擦发电机通过对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和微纳结构设计以及不同材料的精心配对,充分发挥和利用摩擦起电效应和静电耦合效应,将人类自身以及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的运动、摩擦、压力、震动、气流、水流等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加以储存和应用。
但是,由于摩擦发电机阻抗高、且输出的电能为电压极高的脉冲电,导致摩擦发电机的阻抗与储能元件的阻抗相差悬殊,所以电能存储时损耗较大。这样一来,摩擦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中很大一部分都被浪费了,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如何避免电能在存储过程中的损耗,从而将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高效地存储在储能元件中,以便及时补充储能元件消耗的电能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摩擦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在存储过程中损耗较大,导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摩擦发电机、第一整流电路、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相互耦合的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第二开关控制元件以及储能元件,其中,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为匝数可调的抽头线圈;第一摩擦发电机,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第一整流电路,其与第一摩擦发电机相连,用于对第一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其分别与第一整流电路和第一电感线圈相连,用于根据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控制第一整流电路与第一电感线圈的连通或断开;第一电感线圈,用于在其与第一整流电路连通时存储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第二开关控制元件,其分别与第二电感线圈和储能元件相连,用于根据监测到的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控制第二电感线圈与储能元件的连通或断开;储能元件,用于在其与第二电感线圈连通时存储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
在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中,第一摩擦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经过整流之后,通过相互耦合的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进行存储后再提供给储能元件,由于相互耦合的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自身的阻抗及耦合作用能够使第一摩擦发电机的阻抗与储能元件的阻抗相匹配,由于阻抗匹配时输出功率最大,使第一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避免了电能在存储过程中的大量损耗。而且,在本发明中,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为匝数可调的抽头线圈,因此,还可以根据第一摩擦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的大小来灵活调整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之间的匝数比,从而达到最佳的阻抗匹配效果。因此,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储能装置,能够及时补充储能元件消耗的电能,使储能装置一直处于电量充足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的一种结构图;
图2a以模块形式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图;
图2b以电子元器件形式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图;
图3示出了采用内阻法测量摩擦发电机阻抗时,不同阻值的电阻的功率与阻值关系的示意图;
图4以电子元器件形式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发明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此。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摩擦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在存储过程中损耗较大,导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的一种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储能装置包括:第一摩擦发电机10、第一整流电路20、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相互耦合的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以及储能元件60。其中,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统称为耦合式电感线圈组40,且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均为匝数可调的抽头线圈。
其中,第一摩擦发电机10,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第一整流电路20,其与第一摩擦发电机10相连,用于对第一摩擦发电机10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其分别与第一整流电路20和第一电感线圈401相连,用于根据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控制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连通或断开,其中,当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控制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时,进一步根据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第一电感线圈401,其通过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与第一整流电路20相连,用于在其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时存储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其分别与第二电感线圈402和储能元件60相连,用于根据监测到的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值控制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的连通或断开,其中,当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控制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连通时,进一步根据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值确定与储能元件60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储能元件60,其通过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相连,用于在其与第二电感线圈402连通时存储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
其中,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可以通过空心式耦合电感来实现。具体地,为了便于调节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可以将其设置为多抽头的电感线圈,也可以将其设置为滑动抽头的电感线圈。另外,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可以分别通过一个电感线圈来实现,也可以分别通过相互并联和/或相互串联的一组或多组电感线圈来实现。
由此可见,在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中,第一摩擦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经过整流之后,通过耦合式电感线圈组进行存储后再提供给储能元件,由于耦合式电感线圈组自身的阻抗及耦合作用能够使第一摩擦发电机的阻抗与储能元件的阻抗相匹配,由于阻抗匹配时输出功率最大,使第一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避免了电能在存储过程中的大量损耗。而且,在本发明中,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为匝数可调的抽头线圈,因此,还可以根据第一摩擦发电机所产生的电能的大小来灵活调整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之间的匝数比,从而达到最佳的阻抗匹配效果。因此,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储能装置,能够及时补充储能元件消耗的电能,使储能装置一直处于电量充足的状态。
下面结合几个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图2a和图2b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图。其中,图2a示出了模块化的结构图,图2b示出了以电子元器件表示的结构图。该储能装置包括:第一摩擦发电机10、第一整流电路20、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第一电感线圈401、第二电感线圈402、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和储能元件60。
下面详细介绍上述每个部分之间的电路连接关系:
如图2a和图2b所示,第一摩擦发电机10包括两个端,分别为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第一整流电路20包括四个端,分别为第一端20A、第二端20B、第三端20C和第四端20D。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包括三个端,分别为第一端30A、第二端30B和第一电源端30C,在实际情况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还包括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且其第二电源端通常为接地端,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电源端30C配合使用,当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二电源端也可接其它参考电位点,此处不做限定。第一电感线圈401包括三个端,分别为第一端401A、第二端401B和第三端401C。第二电感线圈402包括三个端,分别为第一端402A、第二端402B和第三端402C。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包括三个端,分别为第一端50A、第二端50B和第一电源端50C,在实际情况中,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还包括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且其第二电源端通常为接地端,与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电源端50C配合使用,当然,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二电源端也可接其它参考电位点,此处不做限定。储能元件60包括两个端,分别为第一端60A和第二端60B。
具体地,第一摩擦发电机10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分别与第一整流电路20的第一端20A和第二端20B对应相连。第一整流电路20的第三端20C和第四端20D分别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端30A和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二端401B对应相连。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二端30B同时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一端401A和第三端401C相连,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电源端30C同时与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电源端50C和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相连。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端50A同时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一端402A和第三端402C相连,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二端50B与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相连。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二端402B同时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二端401B和储能元件60的第二端60B相连。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都与储能元件60的第二端60B相连。
图2a和图2b所示的电路连接关系仅为示意性的一种连接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中的部分元器件的连接方式进行各种灵活改动,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显然也可以连接在第一整流电路20的第四端20D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二端401B之间;与之类似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显然也可以连接在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二端402B与储能元件60的第二端60B之间。
另外,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电源端30C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电源端50C相连,以及储能元件60的第二端60B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相连的目的在于向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以及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提供电能,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灵活选择其它实现方式,例如,一种方式,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以及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采用不需要电能驱动的无源器件实现或通过单独的自供电器件实现(例如在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以及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内部进一步设置摩擦发电机),在该种方式下,可以省去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电源端30C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电源端50C,以及储能元件60的第二端60B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之间的电路连接。另一种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储能装置进一步包括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即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电源端30C和第二电源端)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即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电源端50C和第二电源端)相连的电池元件,在该种方式下,也可以省去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电源端30C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电源端50C,以及储能元件60的第二端60B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之间的电路连接。
另外,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和/或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还可以同时与电池元件和储能元件相连,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电池元件和储能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进行供电,例如,可以设置为当储能元件60有电时,优先利用储能元件60供电;或者,当电池元件有电时,优先利用电池元件供电等。总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电路结构进行各种变形,只要能够实现通过耦合式电感线圈组提高电能输出的目的即可。
而且,在图2a和图2b所示的电路中,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和第二端60B既可以输入电能也可以向外提供电能,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储能元件60还可以具备单独的电能输出端,由该电能输出端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电源端30C和第二电源端,以及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电源端50C和第二电源端对应相连。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图2a以及图2b中的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均为滑动抽头线圈,当滑动抽头滑动到不同位置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例如,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三端401C在实际情况中为滑动抽头端,通过调整该端的滑动抽头的位置能够调整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线圈匝数以及电感量。相应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进一步包括: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三端401C处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一滑动调节模块(图中未示出),因此,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通过控制第一滑动调节模块能够灵活控制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和电感量。与之类似地,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三端402C在实际情况中也为滑动抽头端,通过调整该端的滑动抽头的位置能够调整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线圈匝数以及电感量。相应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进一步包括: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三端402C处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二滑动调节模块(图中未示出),因此,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通过控制第二滑动调节模块能够灵活控制与储能元件60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和电感量。
下面结合上述的电路连接关系,介绍实施例一的储能装置的工作原理:其中,第一摩擦发电机10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第一整流电路20用于对第一摩擦发电机10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用于根据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控制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连通或断开,其中,当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控制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时,进一步根据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也就是确定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三端401C处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一滑动调节模块的位置)。第一电感线圈401通过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与第一整流电路20相连,用于在其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时存储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另外,由于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形成耦合式电感线圈组,因此,第一电感线圈401中存储的电能会逐渐转移到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用于根据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控制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的连通或断开,其中,当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控制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连通时,进一步根据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值确定与储能元件60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也就是确定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三端402C处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二滑动调节模块的位置)。储能元件60,其通过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相连,用于在其与第二电感线圈402连通时存储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
实施例一的储能装置的工作过程具体包含下述几个步骤:
步骤一:当外力作用在第一摩擦发电机10上时,第一摩擦发电机10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通过第一摩擦发电机10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输出至第一整流电路20;
步骤二:第一整流电路20通过其第一端20A和第二端20B接收到上述电能后,对该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通过其第三端20C和第四端20D输出至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端30A和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二端401B;
步骤三:在上述步骤一和步骤二进行的过程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利用经过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和第二端60B输出至其第一电源端30C和第二电源端的电能,实时监测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当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连通阈值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中的开关从常开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以使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进而使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存储在第一电感线圈401中;当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小于预设的第一连通阈值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中的开关保持在常开状态,以使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之间的电路维持在断开状态。
例如,以电压参数为例,假如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中的预设的第一连通电压阈值(即第一连通阈值)为100V,若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电压阈值100V,则第一整流电路20通过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进而使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存储在第一电感线圈401中,若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压值小于100V,则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使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断开。另外,为了避免因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在100V上下波动所导致的频繁通断的问题,第一连通阈值除了可以是具体的点值之外,还可以是预设的一段阈值范围。
另外,在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的过程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进一步根据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此,预先将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的电能区间划分为多个第一子区间,为每个第一子区间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其中,每个第一子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相应地,根据第一整流电路20当前输出的电能值所属的第一子区间来确定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另外,为了避免因第一整流电路20的电能值上下波动所导致的在多个第一子区间对应的匝数之间频繁切换的问题,可以预先设置一个切换阈值,当第一整流电路20的电能值所属的区间范围从其中的一个第一子区间(即:当前子区间)变化到相邻的另一第一子区间(即:变化后子区间)时,需要将第一整流电路20的当前电能值与当前子区间和变化后子区间之间的区间阈值进行比较,只有当二者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的切换阈值时,才将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相应切换为另一相邻子区间所对应的匝数。
为了便于说明,假设通过一个区间阈值800V将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100V的电能区间划分为两个第一子区间,分别是“100V至800V”(即该第一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0V且小于800V)以及“800V以上”(即该第一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800V),其中,“100V至800V”的第一子区间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1,“800V以上”的第一子区间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2,N1、N2均为自然数,且N1小于N2。在具体实施时,当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刚刚连通时,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可能处于“100V至800V”的第一子区间,因此,此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通过控制第一滑动调节模块使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1,例如,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滑动调节模块使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三端401C处的滑动抽头位于线圈的中间位置,从而仅使线圈的下半部分工作。当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一段时间后,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可能处于“800V以上”的第一子区间,因此,此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通过控制第一滑动调节模块使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2,例如,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滑动调节模块使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三端401C处的滑动抽头位于线圈的顶端位置,从而使整个线圈全部工作。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在800V上下波动所导致的频繁切换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的情况发生,可以预先将上文提到的切换阈值设置为50V,只有当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的波动幅度大于该切换阈值时,才调整其线圈匝数。例如,当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位于100V至800V的第一子区间,即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1时,只有当电能值波动到850V时才将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调整为N2;同理,当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位于“800V以上”的第一子区间,即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2时,只有当电能值波动到750V时才将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调整为N1。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因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的小幅度波动而频繁切换线圈匝数。
步骤四:第一电感线圈401通过其第一端401A和第二端401B接收到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后,对上述电能进行存储。由于第一电感线圈401与第二电感线圈402形成耦合式电感线圈组,故第一电感线圈401中存储的电能会输出至第二电感线圈402中进行存储。优选地,如图2b所示,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之间通过异名端相互连接的方式进行耦合,以提高由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构成的耦合式电感线圈组的电能存储率。
步骤五:在上述步骤一至步骤四进行的过程中,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利用经过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和第二端60B输出至其第一电源端50C和第二电源端的电能,实时监测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若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连通阈值,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使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连通,进而使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存储在储能元件60中;若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小于第二连通阈值,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使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断开。
以电压参数为例,假如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中预设的第二连通阈值为100V,若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压值大于或等于第二连通阈值100V,则第二电感线圈402通过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与储能元件60连通,使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存储在储能元件60中;若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压值小于预设的第二连通阈值100V,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使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断开。由于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压较高,通常情况下,每次有效的发电过程所产生的电压值都会高于100V,因此,将第二连通阈值设置为100V时,可以使每次有效的发电过程产生的电能都得以存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对第二连通阈值的具体数值进行灵活调整,而且,该第二连通阈值也可以通过电流的形式表示。另外,为了避免因第二电感线圈输出的电能值在100V上下波动所导致的频繁通断的问题,第二连通阈值除了可以是具体的点值之外,还可以是预设的一段阈值范围。而且,考虑到耦合式电感线圈内部的传输损耗,第二连通阈值也可以略小于第一连通阈值。
另外,在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连通的过程中,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进一步根据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储能元件60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具体地,在确定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时,可以灵活选取以下两种实现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种实现方式与步骤三类似,预先将大于或等于第二连通阈值的电能区间划分为多个第二子区间,为每个第二子区间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其中,每个第二子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相应地,根据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值所属的第二子区间来确定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另外,为了避免因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电能值上下波动所导致的在多个第二子区间对应的匝数之间频繁切换的问题,可以预先设置一个切换阈值,当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电能值所属的区间范围从其中的一个第二子区间(即:当前子区间)变化到相邻的另一第二子区间(即:变化后子区间)时,需要将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当前电能值与当前子区间和变化后子区间之间的区间阈值进行比较,只有当二者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的切换阈值时,才将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相应切换为另一相邻子区间所对应的匝数。
为了便于说明,假设通过一个区间阈值800V将大于或等于第二连通阈值100V的电能区间划分为两个第二子区间,分别是“100V至800V”(即该第二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0V且小于800V)以及“800V以上”(即该第二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800V),其中,“100V至800V”的第二子区间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1’,“800V以上”的第二子区间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2’,N1’、N2’均为自然数,且N1’小于N2’。在具体实施时,当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刚刚连通时,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可能处于“100V至800V”的第二子区间,因此,此时,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通过控制第二滑动调节模块使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为N1’,例如,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滑动调节模块使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三端402C处的滑动抽头位于线圈的中间位置,从而仅使线圈的下半部分工作。当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连通一段时间后,第二电感线圈输出的电能值可能处于“800V以上”的第二子区间,因此,此时,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通过控制第二滑动调节模块使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为N2’,例如,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滑动调节模块使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三端402C处的滑动抽头位于线圈的顶端位置,从而使整个线圈全部工作。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在800V上下波动所导致的频繁切换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的情况发生,也可以预先将上文提到的切换阈值设置为50V,只有当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的波动幅度大于该切换阈值时,才调整其线圈匝数。例如,当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位于“100V至800V”的第二子区间,即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为N1’时,只有当电能值波动到850V时才将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调整为N2’;同理,当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位于“800V以上”的第二子区间,即第二电感线圈402匝数为N2’时,只有当电能值波动到750V时才将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调整为N1’。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因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的小幅度波动而频繁切换线圈匝数。
在上述示例中,用于划分第二子区间的区间阈值与用于划分第一子区间的区间阈值相同,均为800V。在实际情况中,考虑到耦合式电感线圈组内部的传输损耗,用于划分第二子区间的区间阈值也可以略低于用于划分第一子区间的区间阈值,例如,设置为750V。而且,该区间阈值既可以是一个点值,也可以是一段范围。
由此可见,在上述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通过监测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值的大小,并根据预设的对应关系设置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预先设置每个第一子区间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与相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确定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例如,假设在步骤三中依然通过区间阈值800V将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100V的电能区间划分为“100V至800V”以及“800V以上”两个第一子区间,其中,“100V至800V”的第一子区间所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1,且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为N1’;“800V以上”的第一子区间所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2,且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为N2’。也就是说,预先设置了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的匹配关系,当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1时,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必然为N1’;当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2时,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必然为N2’。根据预设的计算和实验能够确定出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由此既能够简化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的调节过程,又能够提高阻抗匹配效果。当然,上述的两种实现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步骤一至步骤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就实现了为储能元件60补充供电的功能,弥补了储能元件60为外界提供电能的损耗,从而延长了整个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另外,根据阻抗匹配原则,当信号源内阻与负载阻抗匹配时输出功率最大。因此,在实施例一中,利用由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形成的耦合式电感线圈组来使第一摩擦发电机10与储能元件60的阻抗相互匹配,进而使第一摩擦发电机10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
具体地,根据阻抗匹配原则,通过下述方式确定耦合式电感线圈组的相关参数:
首先,根据内阻法测量第一摩擦发电机的阻抗(即内部阻抗)。具体地,先将第一摩擦发电机与不同阻值的电阻相连,测试电阻的分压值,然后结合公式P=U2/R绘制出不同阻值的电阻的功率与阻值关系图,其中,P为功率,U为电压,R为电阻,如图3所示。根据第一摩擦发电机的阻抗与其连接的电阻的阻抗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的原则,找到功率密度最大点后,读取对应的阻值,该阻值即为第一摩擦发电机的阻抗。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灵活采取其它多种方式来确定第一摩擦发电机的阻抗,本发明对具体的确定方式不作限定。此外,在测得不同电阻的分压值后,也可以通过公式I=U/R,先求得I,然后根据公式P=I2R绘制出不同阻值的电阻的功率与阻值关系图,其中,P为功率,I为电流,R为电阻,如图3所示。
然后,确定储能元件的阻抗。具体地,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中使用的储能元件的参数情况来确定储能元件的阻抗,也可以通过其它各种方式来确定储能元件的阻抗。
最后,根据第一摩擦发电机的阻抗以及储能元件的阻抗来确定耦合式电感线圈组的参数。具体地,可以将上述第一摩擦发电机的阻抗理解为初级阻抗,将上述储能元件的阻抗理解为次级阻抗,根据已知公式可知,初级阻抗与次级阻抗的阻抗比的关系为:初级阻抗=(n×n)次级阻抗,其中,n为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之间的匝数比。由此确定出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之间的匝数比为n:1。又根据公式L=N2/Rg=μ0AcN2/lg,即可确定第一电感线圈的电感量L1=N2/Rg=μ0Acn2/lg,以及第二电感线圈的电感量L2=N2/Rg=1/Rg=μ0Ac/lg。其中,N为线圈匝数,Rg为磁阻,μ0为磁导率常数,Ac为磁芯截面积,lg为间隙长度。上式中,磁导率常数μ0、磁芯截面积Ac、间隙长度lg为已知量,与选用的磁芯的材质、磁芯几何尺寸有关。
由此可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为耦合式电感线圈组选择合适的参数,使第一摩擦发电机的阻抗与储能元件的阻抗相互匹配,从而使第一摩擦发电机的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有效减少了因阻抗不匹配所导致的电能浪费,进而能够高效地为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另外,实施例一中设置有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能够监测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并仅在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高于第一连通阈值时向第一电感线圈存储电能。通过该种方式,当第一摩擦发电机在无意间受到微小振动而发电时,由于产生的电能很小、不足以接通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因此避免了反复多次充电的情况发生,对于延长储能装置内部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大有裨益。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对实施例一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例如,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设置为无源器件或能够通过摩擦发电机自供电的器件,从而达到既无需额外消耗储能元件的电能,又能够监测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的目的。
实施例二、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图。该储能装置包括:第一摩擦发电机10、第一整流电路20、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第一电感线圈401、第二电感线圈402、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和储能元件60。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均为多抽头线圈,每个抽头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相应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第一电感线圈401中的一个抽头相连,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通过控制多个开关的通断来控制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和/或,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一个抽头相连,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通过控制多个开关的通断来控制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储能元件60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
下面介绍实施例二中的电路连接关系:
如图4所示,第一摩擦发电机10包括两个端,分别为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第一整流电路20包括四个端,分别为第一端20A、第二端20B、第三端20C和第四端20D。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包括四个端,分别为第一端30A、第二端30B、第一电源端30C和第四端30D,在实际情况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还包括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且其第二电源端通常为接地端,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电源端30C配合使用,当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二电源端也可接其它参考电位点,此处不做限定;其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两个开关,分别为第一开关301和第三开关302,第一开关301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三开关302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一开关301的第一端与第三开关302的第一端相连作为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端30A,第一开关301的第二端作为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二端30B,第一开关301的第三端和第三开关302的第三端相连作为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一电源端30C,第三开关302的第二端作为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四端30D。第一电感线圈401包括三个端,分别为第一端401A、第二端401B和第三端401C,其中,第一端401A为第一抽头端,对应于整个线圈的全部匝数;第三端401C为第二抽头端,对应于线圈的下半部分的匝数。与之类似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包括四个端,分别为第一端50A、第二端50B、第一电源端50C和第四端50D,在实际情况中,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还包括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且其第二电源端通常为接地端,与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电源端50C配合使用,当然,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二电源端也可接其它参考电位点,此处不做限定;其中,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进一步包括两个开关,分别为第二开关501和第四开关502,第二开关501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四开关502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第二开关501的第一端作为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端50A,第二开关501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502的第二端相连作为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二端50B,第二开关501的第三端和第四开关502的第三端相连作为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电源端50C,第四开关502的第一端作为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四端50D。第二电感线圈402包括三个端,分别为第一端402A、第二端402B和第三端402C,其中,第一端402A为第一抽头端,对应于整个线圈的全部匝数;第三端402C为第二抽头端,对应于线圈的下半部分的匝数。储能元件60包括第一端60A和第二端60B。
具体地,第一摩擦发电机10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分别与第一整流电路20的第一端20A和第二端20B对应相连。第一整流电路20的第三端20C同时与第一开关301的第一端和第三开关302的第一端相连,第一整流电路20的第四端20D同时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二端401B和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二端402B相连。第一开关30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一端401A相连,第三开关302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三端401C相连。第二开关501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一端402A相连,第四开关502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三端402C相连。第二开关501的第二端和第四开关502的第二端同时与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相连。储能元件60的第二端60B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第二端402B相连。
应当注意的是,第一开关301和第三开关302还进一步包括第四端(图中未示出),第一开关301的第四端和第三开关302的第四端相连作为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同样,第二开关501和第四开关502也进一步包括第四端(图中未示出),第二开关501的第四端和第四开关502的第四端相连作为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二电源端(图中未示出)。
图4所示的电路连接关系仅为示意性的一种连接关系,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其中的部分元器件的连接方式进行各种灵活改动,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例如,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可以具有多个不同匝数的抽头,如具有三个、四个不同匝数的抽头,相应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也分别具有多个开关,如三个、四个开关。另外,与实施例一类似,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还可以分别包括一个电源端,该电源端既可以与储能元件60相连,也可以连接单独的电池元件。
下面结合上述的电路连接关系,介绍实施例一的储能装置的工作原理:其中,第一摩擦发电机10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第一整流电路20用于对第一摩擦发电机10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用于根据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控制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连通或断开。具体地,当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控制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断开时,通过控制第一开关301和第三开关302均处于断开状态即可。当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控制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时,进一步根据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的大小控制第一开关301断开、第三开关302闭合;或者,控制第一开关301闭合、第三开关302断开。应该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第一开关301和第三开关302中只要有一个处于闭合状态,另一个必然处于断开状态,一般不会发生二者同时闭合的情况。第一电感线圈401用于在其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时存储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其中,当第一开关301闭合时,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全部线圈均处于工作状态;当第三开关302闭合时,第一电感线圈401的下半部分线圈处于工作状态。另外,由于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形成耦合式电感线圈组,因此,第一电感线圈401中存储的电能会逐渐转移到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用于根据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控制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的连通或断开。具体地,当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控制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断开时,通过控制第二开关501和第四开关502均处于断开状态即可。当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控制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连通时,进一步根据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的大小控制第二开关501断开、第四开关502闭合;或者,控制第二开关501闭合、第四开关502断开。其中,当第二开关501闭合时,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全部线圈均处于工作状态;当第四开关502闭合时,第二电感线圈402的下半部分线圈处于工作状态。应该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第二开关501和第四开关502中只要有一个处于闭合状态,另一个必然处于断开状态,一般不会发生二者同时闭合的情况。储能元件60,其通过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相连,用于在其与第二电感线圈402连通时存储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
实施例二的储能装置的工作过程具体包含下述几个步骤:
步骤一:当外力作用在第一摩擦发电机10上时,第一摩擦发电机10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通过第一摩擦发电机10的第一端10A和第二端10B输出至第一整流电路20;
步骤二:第一整流电路20通过其第一端20A和第二端20B接收到上述电能后,对该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通过其第三端20C和第四端20D进行输出;
步骤三:在上述步骤一和步骤二进行的过程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实时监测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当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连通阈值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中的其中之一第一开关从常开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即第一开关301从常开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或第三开关302从常开状态切换为闭合状态),以使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进而使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存储在第一电感线圈401中;当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小于预设的第一连通阈值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中的第一开关301和第三开关302均保持在常开状态,以使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之间的电路维持在断开状态。
具体地,在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的过程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进一步根据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具体的确定方式与实施例一类似,此处不再赘述。为了便于理解,与实施例一类似,依然假设通过一个区间阈值800V将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100V的电能区间划分为两个第一子区间,分别是“100V至800V”(即该第一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0V且小于800V)以及“800V以上”(即该第一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800V),其中,“100V至800V”的第一子区间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1,“800V以上”的第二子区间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2,N1、N2均为自然数,且N1小于N2。在具体实施时,当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刚刚连通时,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可能处于“100V至800V”的第一子区间,因此,此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控制第一开关301断开、第三开关302闭合,以使第一电感线圈401的下半部分线圈工作,即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三端401C与第二端401B之间的线圈工作,此时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1。当第一整流电路20与第一电感线圈401连通一段时间后,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可能处于“800V以上”的第一子区间,因此,此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控制第一开关301闭合、第三开关302断开,以使第一电感线圈401全部线圈工作,即第一电感线圈401的第一端401A与第二端401B之间的线圈接通并工作,此时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2。在上述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在800V上下波动所导致的频繁切换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的情况发生,也可以参照实施例一设置切换阈值,以避免因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的小幅度波动而频繁切换线圈匝数。
步骤四:第一电感线圈401接收到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后,对上述电能进行存储。由于第一电感线圈401与第二电感线圈402形成耦合式电感线圈组,故第一电感线圈401中存储的电能会输出至第二电感线圈402中进行存储。优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之间通过异名端相互连接的方式进行耦合,以提高由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构成的耦合式电感线圈组的电能存储率。
步骤五:在上述步骤一至步骤四进行的过程中,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实时监测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若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连通阈值,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使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连通,进而使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存储在储能元件60中;若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小于第二连通阈值,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使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断开。
具体地,在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连通的过程中,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进一步根据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储能元件60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具体地,在确定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时,与实施例一类似,也可以灵活选取以下两种实现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种实现方式与步骤三类似,可以预先将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连通阈值的电能区间划分为多个第二子区间,为每个第二子区间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其中,每个第二子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相应地,根据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值所属的第二子区间来确定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另外,为了避免因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电能值上下波动所导致的在多个子区间对应的匝数之间频繁切换的问题,可以预先设置一个切换阈值,当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电能值所属的区间范围从其中的一个第二子区间(即:当前子区间)变化到相邻的另一第二子区间(即:变化后子区间)时,需要将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当前电能值与当前子区间和变化后子区间之间的区间阈值进行比较,只有当二者之间的差值大于预设的切换阈值时,才将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相应切换为另一相邻子区间所对应的匝数。
具体到图4中,通过一个区间阈值800V将大于或等于第二连通阈值100V的电能区间划分为两个第二子区间,分别是“100V至800V”(即该第二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0V且小于800V)以及“800V以上”(即该第二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800V),其中,“100V至800V”的第二子区间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1’,“800V以上”的第二子区间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2’,N1’、N2’均为自然数,且N1’小于N2’。在具体实施时,当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刚刚连通时,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可能处于“100V至800V”的第二子区间,因此,此时,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控制第二开关501断开、第四开关502闭合,以使第二电感线圈402的下半部分线圈工作,即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三端402C与第二端402B之间的线圈工作,此时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1’。当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储能元件60连通一段时间后,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可能处于“800V以上”的第二子区间,因此,此时,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控制第二开关501闭合、第四开关502断开,以使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全部线圈工作,即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的第一端402A与第二端402B之间的线圈接通并工作,此时对应的线圈匝数为N2’。在上述过程中,为了避免由于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在800V上下波动所导致的频繁切换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的情况发生,也可以参照实施例一设置切换阈值,以避免因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的小幅度波动而频繁切换线圈匝数。
在上述示例中,用于划分第二子区间的区间阈值与用于划分第一子区间的区间阈值相同,均为800V。在实际情况中,考虑到耦合式电感线圈内部的传输损耗,用于划分第二子区间的区间阈值也可以略低于用于划分第一子区间的区间阈值,例如,设置为750V。而且,该区间阈值既可以是一个点值,也可以是一段范围。
由此可见,在上述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通过监测第二电感线圈402的电能值的大小,并根据预设的对应关系设置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预先设置每个第一子区间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与相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确定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例如,假设在步骤三中依然通过区间阈值800V将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100V的电能区间划分为两个第一子区间,分别是“100V至800V”(即该第一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00V且小于800V)以及“800V以上”(即该第一子区间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800V),其中,“100V至800V”的第一子区间所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1,且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为N1’;“800V以上”的第一子区间所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2,且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为N2’。也就是说,预先设置了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的匹配关系,当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1时,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必然为N1’;当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为N2时,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必然为N2’。根据预设的计算和实验能够确定出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由此既能够简化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的调节过程,又能够提高阻抗匹配效果。也就是说,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开关301与第二开关501构成一组开关,第三开关302与第四开关502构成另一组开关。当第一开关301闭合时,必然通过闭合第二开关501的方式来接通第二电感线圈402;当第三开关302闭合时,必然通过闭合第四开关502的方式来接通第二电感线圈402。当然,上述的两种实现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个单独的控制模块来同时监测第一整流电路20和第二电感线圈402中的电能值,并同时控制第一开关301与第二开关501,以及第三开关302与第四开关502的通断。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步骤一至步骤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就实现了为储能元件60补充供电的功能,弥补了储能元件60为外界提供电能的损耗,从而延长了整个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三、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的结构图,如图5所示,该储能装置包括:第一摩擦发电机10、第一整流电路20、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第一电感线圈401、第二电感线圈402、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储能元件60、第二摩擦发电机70以及第二整流电路80。由此可见,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第二摩擦发电机70和第二整流模块80,除此之外,实施例三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均相同,下面仅对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不同部分进行描述,对于相同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第二摩擦发电机70包括两个端,分别为第一端70A和第二端70B。第二整流模块80包括四个端,分别为第一端80A、第二端80B、第三端80C和第四端80D。具体地,第二摩擦发电机70的第一端70A和第二端70B分别与第二整流模块80的第一端80A和第二端80B对应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输出至第二整流模块80。第二整流模块80的第三端80C和第四端80D分别与储能元件60的第一端60A和第二端60B对应相连,用于对第二摩擦发电机70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从而为储能元件60提供电能。
在实施例三中,之所以设置第二摩擦发电机70和第二整流模块80是为了避免储能元件60中剩余的电能不足以驱动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和/或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导致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无法监测第一整流电路20输出的电能值和/或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无法监测第二电感线圈402输出的电能值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当储能元件60中剩余的电能很少时,可以通过第二摩擦发电机70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通过第二整流模块80对其进行整流处理后,为储能元件60提供电能,进而为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和/或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提供电能,以保证整个储能装置的正常工作。
另外,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三中,第一电感线圈401和第二电感线圈402与实施例一相同,均为滑动抽头线圈,当滑动抽头滑动到不同位置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相应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30进一步包括:与第一电感线圈401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一滑动调节模块,第一开关控制元件401通过控制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第一整流电路20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401的匝数;和/或,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进一步包括:与第二电感线圈402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二滑动调节模块,第二开关控制元件50通过控制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储能元件60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402的匝数。
在具体实现时,实施例三中的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第一电感线圈、第二电感线圈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也可以与实施例二相同,其中,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均为多抽头线圈,每个抽头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相应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第一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开关的通断来控制第一电感线圈与第一整流电路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和/或,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第二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开关的通断来控制第二电感线圈与储能元件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每个实施例进行各种灵活改动和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集监测和通断功能于一身,即:既要监测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又要根据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进行断开或闭合。在本发明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也可以通过单纯的开关电路实现,此时,可以额外再设置一个开关控制器,由开关控制器负责监测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并根据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控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的通断,开关控制器可以选择由储能元件供电和/或由电池元件供电等多种供电方式。与之类似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也可以通过单纯的开关电路实现,由开关控制器负责监测耦合式电感线圈组中的电能值,并根据监测结果控制第二开关控制元件的通断,此时,可以设置两开关控制器,分别控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也可以设置一个开关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当仅设置一个开关控制器时,仅需为一个开关控制器供电,从而可以节约电能消耗;当设置两个开关控制器时,两个开关控制器还可以采取主备工作方式,即优先由主用开关控制器同时控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并在主用开关控制器故障或无电时转由备用开关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和第二开关控制元件,从而提高储能装置的耐用性。
另外,在上述每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的通断可以完全取决于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即:实时监测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只要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小于第一连通阈值则断开,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则闭合,此时,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内部的控制逻辑为:在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小于第一连通阈值时断开,以及在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时闭合。除此之外,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还可以通过常开式开关来实现,即: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默认处于断开状态,只有当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连通阈值时才转为闭合状态,此时,由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默认为断开状态,因此,其内部的控制逻辑为:当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时闭合。与之类似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还可以通过常闭式开关来实现,即: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默认处于闭合状态,只有当监测到的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小于第一连通阈值时才转为断开状态,此时,由于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默认为闭合状态,因此,其内部的控制逻辑为:当第一整流电路输出中的电能值小于第一连通阈值时断开。总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的具体实现细节进行灵活调整,类似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也可以相应地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在上述的每个实施例中,储能元件可以是电解电容器、石墨烯超级电容器、陶瓷电容器等各类储能元件,本发明对储能元件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凡是能够存储电能的元件均可应用于本发明。
另外,在上述的每个实施例中,第一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摩擦发电机均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可以灵活选择三层结构摩擦发电机、四层结构摩擦发电机、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摩擦发电机或五层居间电极结构摩擦发电机,本发明对摩擦发电机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摩擦起电的效果即可。
其中,摩擦发电机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采用多个第一摩擦发电机时,多个第一摩擦发电机之间采用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且多个第一摩擦发电机之间不仅可以采用平铺的方式设置,还可以采用层叠的方式进行设置,更可以采用层叠与平铺相结合的方式设置,此处不做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与之类似地,第二摩擦发电机的数量及设置方式也可以参照上述关于第一摩擦发电机的描述进行多种选择。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通过几个示例简单介绍几种可供选择的摩擦发电机的具体结构:
示例一、
摩擦发电机的第一种结构为三层结构,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具体地,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一侧表面上;且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与第二电极相对设置。在上述结构中,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一侧表面与第一电极之间相对固定,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与第二电极之间在受到按压或发生弯曲时接触摩擦并在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处感应出电荷。因此,在本示例中,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作为摩擦发电机的摩擦界面,上述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作为摩擦发电机的两个输出端。
其中,该方式通过金属与聚合物进行摩擦,主要利用了金属容易失去电子的特性,使摩擦界面之间形成感应电场,从而产生电压和/或电流。
示例二、
摩擦发电机的第二种结构为四层结构,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具体地,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一侧表面上;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一侧表面上;其中,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在受到按压或发生弯曲时接触摩擦并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处感应出电荷。因此,在本示例中,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设置的两个面作为摩擦发电机的摩擦界面。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作为摩擦发电机的两个输出端。
示例三、
摩擦发电机的第三种结构为带有居间薄膜的五层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薄膜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具体地,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一侧表面上;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一侧表面上,且居间薄膜层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之间。在本示例中,居间薄膜层为居间聚合物,其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且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都不固定,这时,居间薄膜层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形成一个摩擦界面,居间薄膜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形成另一个摩擦界面。或者,居间薄膜层也可以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或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中的一个相对固定,而与另一个构成摩擦界面接触摩擦。例如,居间薄膜层的第一侧表面固定在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上,且居间薄膜层的第二侧表面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构成摩擦界面接触摩擦。此时,由于居间薄膜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固定,因此,当该摩擦发电机受到挤压时,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与居间薄膜层的第二侧表面接触摩擦并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处感应出电荷。
示例四、
摩擦发电机的第四种结构为带有居间电极的五层结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电极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一侧表面上;第二电极设置在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一侧表面上,居间电极层设置在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第二侧表面之间。在这种方式中,通过居间电极层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和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之间的摩擦产生静电荷,由此将在居间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产生电势差。在本示例中,居间电极层是由能够制作电极的材料制作的。其中,居间电极层与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设置的两个面构成一组摩擦界面,和/或居间电极层与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设置的两个面构成另一组摩擦界面;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串联为摩擦发电机的一个输出端;居间电极层作为摩擦发电机的另一个输出端。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摩擦发电机的发电能力,在上述四种示例中,还可以在构成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微纳结构。因此,当摩擦发电机受到挤压时,两个摩擦界面的相对表面能够更好地接触摩擦,并感应出较多的电荷。上述的微纳结构具体可以采取如下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种方式为,该微纳结构是微米级或纳米级的非常小的凹凸结构。该凹凸结构能够增加摩擦阻力,提高发电效率。凹凸结构能够在薄膜制备时直接形成,也能够用打磨的方法使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的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凹凸结构。具体地,该凹凸结构可以是半圆形、条纹状、立方体型、四棱锥型、或圆柱形等形状的凹凸结构。第二种方式为,该微纳结构是纳米级孔状结构,此时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所用材料优选为聚偏氟乙烯(PVDF),其厚度为0.5-1.2mm(优选1.0mm),且其相对第二电极的面上设有多个纳米孔。其中,每个纳米孔的尺寸,即宽度和深度,可以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选择,优选的纳米孔的尺寸为:宽度为10-100nm以及深度为4-50μm。纳米孔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的输出电流值和电压值进行调整,优选的这些纳米孔是孔间距为2-30μm的均匀分布,更优选的平均孔间距为9μm的均匀分布。
另外,根据摩擦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在摩擦发电机工作的过程中,两个摩擦界面需要不断的接触摩擦和分离,而一直处于接触状态或者分离状态时,发电机则不能具有很好的输出性能。因此,为了能够制作出性能优异的发电机,在上述的四种示例中,摩擦发电机还可以为拱形,例如:进一步地使构成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向外拱起形成凸面(即:至少一个摩擦界面的中间部分朝向远离或接近另一摩擦界面的方向拱起),由此在两个摩擦界面之间形成间隙,使两个摩擦界面在不受力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弹起。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两个摩擦界面之间设置弹簧和/或垫片,从而进一步使得两个摩擦界面能够在不受力的情况下自动弹起,其中,弹簧和/或垫片既可以设置在两个摩擦界面的边角等位置,也可以设置在两个摩擦界面的中心位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针对摩擦发电机产生的电能的特点,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电路,为储能元件供电,减少了电能损耗,增加了能量存储利用效率。其中,由于采用摩擦发电机并结合相适应的电路为储能元件补充消耗的电能,延长了储能元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避免了因电池耗尽而无法使用或更换电池的麻烦。本方案中的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不仅质量轻,体积小,便于用户携带和使用;而且其结构及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虽然上述说明中,为便于理解,对方法的步骤采用了顺序性描述,但是应当指出,对于上述步骤的顺序并不作严格限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还可以理解的是,附图或实施例中所示的装置结构仅仅是示意性的,表示逻辑结构。其中作为分离部件显示的模块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能是或者可能不是物理模块。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52)

1.一种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摩擦发电机、第一整流电路、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相互耦合的第一电感线圈和第二电感线圈、第二开关控制元件以及储能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匝数可调的抽头线圈;
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其与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其分别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和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相连,用于根据监测到的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控制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连通或断开;
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用于在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时存储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
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其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和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根据监测到的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的连通或断开;
所述储能元件,用于在其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连通时存储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监测到的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控制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连通或断开的实现方式包括:当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连通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连通;当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小于所述第一连通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监测到的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的连通或断开的实现方式包括:当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连通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当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小于所述第二连通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断开。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控制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时,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时,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时,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的实现方式包括:
预先将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的电能区间划分为多个第一子区间,为每个第一子区间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其中,每个第一子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
根据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当前输出的电能值所属的第一子区间来确定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的实现方式包括:
预先将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的电能区间划分为多个第一子区间,为每个第一子区间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其中,每个第一子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
根据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当前输出的电能值所属的第一子区间来确定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的实现方式包括:
预先将大于或等于第一连通阈值的电能区间划分为多个第一子区间,为每个第一子区间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其中,每个第一子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
根据所述第一整流电路当前输出的电能值所属的第一子区间来确定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的实现方式包括:
预先将大于或等于第二连通阈值的电能区间划分为多个第二子区间,为每个第二子区间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其中,每个第二子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
根据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所属的子区间来确定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
11.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的实现方式包括:
预先将大于或等于第二连通阈值的电能区间划分为多个第二子区间,为每个第二子区间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其中,每个第二子区间分别对应不同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
根据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所属的子区间来确定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的实现方式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每个第一子区间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与相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确定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
13.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的实现方式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每个第一子区间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与相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确定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一步根据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电能值确定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的实现方式进一步包括:预先设置每个第一子区间对应的第一电感线圈匝数与相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确定对应的第二电感线圈匝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3、6-10、12或14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多抽头线圈,每个抽头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多抽头线圈,每个抽头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多抽头线圈,每个抽头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多抽头线圈,每个抽头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多抽头线圈,每个抽头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一整流电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多个开关,每个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抽头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多个所述开关的通断来控制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与所述储能元件的连通或断开,以及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包括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
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相连;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三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三端相连;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三端相连;
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三端、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三端相连;
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二端相连。
21.根据权利要求16-19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三开关,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包括第二开关和第四开关;
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相连;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三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相连;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三端相连;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三端相连;
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三端、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三端以及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和第三端相连;
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二端相连。
22.根据权利要求1-3、6-10、12或14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滑动抽头线圈,当滑动抽头滑动到不同位置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2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滑动抽头线圈,当滑动抽头滑动到不同位置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2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滑动抽头线圈,当滑动抽头滑动到不同位置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2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滑动抽头线圈,当滑动抽头滑动到不同位置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2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和所述第二电感线圈为滑动抽头线圈,当滑动抽头滑动到不同位置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线圈匝数;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连通的第一电感线圈的匝数;
和/或,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滑动抽头相连的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滑动调节模块来控制与所述储能元件连通的第二电感线圈的匝数。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相连;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对应相连;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三端相连;
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三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一电源端、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一电源端和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二端相连。
28.根据权利要求23-26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相连;
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对应相连;
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三端相连;
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一端同时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和第三端相连,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一电源端、所述第二开关控制元件的第一电源端和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同时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以及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二端相连。
29.根据权利要求1-3、6-10、12、14、16-20或23-2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整流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其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其与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储能元件,为所述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3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整流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其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其与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储能元件,为所述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3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整流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其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其与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储能元件,为所述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3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整流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其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其与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储能元件,为所述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3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整流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其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其与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储能元件,为所述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3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整流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其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其与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储能元件,为所述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3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整流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其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其与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储能元件,为所述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3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整流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其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其与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储能元件,为所述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37.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摩擦发电机和第二整流电路,其中,
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其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相连,用于将作用在其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其与所述储能元件相连,用于对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输出的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并将所述电能输出至所述储能元件,为所述储能元件补充电能。
38.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相连;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分别与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相连。
39.根据权利要求30-3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相连;
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第三端和第四端分别与所述储能元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应相连。
40.根据权利要求1或30-3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通过异名端相连的方式进行耦合。
4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通过异名端相连的方式进行耦合。
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为三层结构、四层结构、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或五层居间电极结构摩擦发电机,所述摩擦发电机至少包含构成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所述摩擦发电机具有至少两个输出端;其中,
所述三层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所述四层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所述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薄膜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薄膜层相对的两个面和/或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薄膜层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所述五层居间电极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电极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电极层相对的两个面和/或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电极层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4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和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为三层结构、四层结构、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或五层居间电极结构摩擦发电机,所述摩擦发电机至少包含构成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所述摩擦发电机具有至少两个输出端;其中,
所述三层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所述四层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所述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薄膜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薄膜层相对的两个面和/或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薄膜层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所述五层居间电极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电极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电极层相对的两个面和/或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电极层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44.根据权利要求30-3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和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为三层结构、四层结构、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或五层居间电极结构摩擦发电机,所述摩擦发电机至少包含构成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所述摩擦发电机具有至少两个输出端;其中,
所述三层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电极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所述四层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所述五层居间薄膜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薄膜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薄膜层相对的两个面和/或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薄膜层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所述五层居间电极结构摩擦发电机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居间电极层、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以及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电极层相对的两个面和/或所述第二高分子聚合物绝缘层与所述居间电极层相对的两个面构成所述摩擦界面。
45.根据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微纳结构。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中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有微纳结构。
47.根据权利要求42、43或46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向外拱起形成凸面,使两个所述摩擦界面之间形成间隙。
48.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向外拱起形成凸面,使两个所述摩擦界面之间形成间隙。
49.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摩擦界面的两个相对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向外拱起形成凸面,使两个所述摩擦界面之间形成间隙。
5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为多个并联和/或串联连接的摩擦发电机,其中,所述多个并联和/或串联连接的摩擦发电机通过平铺方式和/或层叠方式设置。
5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和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分别为多个并联和/或串联连接的摩擦发电机,其中,所述多个并联和/或串联连接的摩擦发电机通过平铺方式和/或层叠方式设置。
52.根据权利要求30-37任一项所述的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发电机和所述第二摩擦发电机分别为多个并联和/或串联连接的摩擦发电机,其中,所述多个并联和/或串联连接的摩擦发电机通过平铺方式和/或层叠方式设置。
CN201610278895.4A 2016-03-09 2016-04-29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Active CN1073323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78895.4A CN107332354B (zh) 2016-04-29 2016-04-29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PCT/CN2016/103797 WO2017152630A1 (zh) 2016-03-09 2016-10-28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78895.4A CN107332354B (zh) 2016-04-29 2016-04-29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32354A CN107332354A (zh) 2017-11-07
CN107332354B true CN107332354B (zh) 2019-09-10

Family

ID=60192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78895.4A Active CN107332354B (zh) 2016-03-09 2016-04-29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323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4298A1 (zh) * 2021-07-11 2023-01-19 纳智源科技(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可穿戴式电刺激治疗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0872U (zh) * 1988-11-30 1989-07-12 海兆福 自发电多用途自行车车灯
CN202904631U (zh) * 2012-11-12 2013-04-24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与电子阅读器通信的电子标签
CN203443713U (zh) * 2013-07-12 2014-02-19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摩擦发电的压力传感器
CN104374498A (zh) * 2013-08-16 2015-02-25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摩擦发电的压力传感器及压力传感系统
CN105183193A (zh) * 2015-09-11 2015-12-23 北京微能高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发电无线鼠标和鼠标垫组合装置及电能采集方法
CN104104122B (zh) * 2013-04-12 2016-10-19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发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0872U (zh) * 1988-11-30 1989-07-12 海兆福 自发电多用途自行车车灯
CN202904631U (zh) * 2012-11-12 2013-04-24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与电子阅读器通信的电子标签
CN104104122B (zh) * 2013-04-12 2016-10-19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发电系统
CN203443713U (zh) * 2013-07-12 2014-02-19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摩擦发电的压力传感器
CN104374498A (zh) * 2013-08-16 2015-02-25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摩擦发电的压力传感器及压力传感系统
CN105183193A (zh) * 2015-09-11 2015-12-23 北京微能高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发电无线鼠标和鼠标垫组合装置及电能采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32354A (zh) 201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90908B (zh)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CN209812321U (zh) 一种柔性驱动单元及一种执行器
CN107276449B (zh) 基于介电型电活性聚合物的手性负泊松比结构
CN105490578B (zh) 一种接触分离式复合纳米发电机
CN104811085B (zh)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能量收集转换装置
CN106685257B (zh) 一种自驱动开关式摩擦纳米发电机和摩擦发电方法
CN106981894B (zh) 电动汽车双枪充电回路及其充电模组分组方法
CN1877973A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振动发电装置
CN203219203U (zh) 发电系统
Hamilton Recent advances in energy harvesting technology and techniques
CN107332354B (zh)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CN113315407B (zh) 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电能收发系统
CN205565902U (zh)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及用电系统
CN205565903U (zh)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KR20120091718A (ko) 무전원 압전 발전시스템
CN109216753A (zh) 固态锂离子电池
WO2017152630A1 (zh) 基于摩擦发电机的储能装置
Kim et al. Energy harvesting strategy using piezoelectric element driven by vibration method
CN100458637C (zh) 一种低谐波电流的功率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11106662B (zh) 分形结构开关电容换能器及其摩擦发电机电源管理系统
CN2562476Y (zh) 蓄电池化成充放电电源
CN205287550U (zh) 一种利用振动能量压电发电的塑胶篮球场
CN104857631A (zh) 静电场治疗装置
CN202750022U (zh) 一种利用微处理器控制电容器串并联转换的变压器
CN108023484B (zh) 一种多模态高频谐振充电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