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85268A - 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85268A
CN107285268A CN201610226989.7A CN201610226989A CN107285268A CN 107285268 A CN107285268 A CN 107285268A CN 201610226989 A CN201610226989 A CN 201610226989A CN 107285268 A CN107285268 A CN 1072852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channel
heat radiation
silicon substrate
fluid channel
radiation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2698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85268B (zh
Inventor
付思齐
时文华
李翔
刘彬
缪小虎
张宝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titute of Nano Tech and Nano Bion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titute of Nano Tech and Nano Bion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titute of Nano Tech and Nano Bion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titute of Nano Tech and Nano Bion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61022698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852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285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85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85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852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1/00Devices without movable or flexible elements, e.g. microcapillary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C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C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 B81C1/00015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ing microsystems
    • B81C1/00023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ing microsystems without movable or flexible elements
    • B81C1/00119Arrangement of basic structures like cavities or channels, e.g. suitable for microfluidic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微流道散热芯片包括硅基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硅基本体上的隔离层,所述硅基本体顶部开设有隔离槽,所述隔离槽向下延伸出第一微流通道、第二微流通道以及第三微流通道,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两侧;所述隔离层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对应的第一通孔、以及与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对应的第二通孔。本发明提供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流道散热芯片通过将第一、第三微流通道与第二微流通道设置为不同深度来实现对流经其内的液体的流速进行控制,从而能够精确控制散热效果;而且通过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出的微流道散热芯片成本较低、适用于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微纳器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微纳米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大部分器件的微型化已经逐步开始提上日程,目前,微流道散热芯片已经出现,但受限于结构限制,现有的微流道芯片由于流道部分面积小于液体出入口面积,从而导致在这种结构的微流道散热芯片中流道的刻蚀深度要小于液体出入口的刻蚀深度,无法控制液体在流道内的流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流道散热芯片能够控制流速,且此方法制备的微流道散热芯片成本不高,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本发明提出的具体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微流道散热芯片,包括硅基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硅基本体上的隔离层,所述硅基本体顶部开设有隔离槽,所述隔离槽向下延伸并在所述硅基本体上分别形成第一微流通道、第二微流通道以及第三微流通道,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两侧;所述隔离层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对应的第一通孔、以及与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对应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硅基本体的厚度不大于1.5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深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深度不小于150微米,其横向尺寸不小于50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深度分别不小于100微米,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横向尺寸分别不小于50微米。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微流道散热芯片的制备方法,包括:
从所述硅基本体顶部刻蚀形成所述第二微流通道;
在所述形成有第二微流通道的硅基本体顶部刻蚀形成所述隔离槽,使得所述隔离槽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连通;
在所述形成有第二微流通道以及隔离槽的硅基本体顶部刻蚀形成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使得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两侧;
在所述隔离层上开设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
将开设有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的隔离层通过键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硅基本体顶部,使得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硅基本体的厚度不大于1.5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深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深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深度不小于150微米,其横向尺寸不小于50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深度分别不小于100微米,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横向尺寸分别不小于50微米。
进一步地,刻蚀所述第二微流通道、所述隔离槽、以及所述第一微流通道和所述第三微流通道时是分别以光刻胶作为掩膜,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刻蚀形成所述第二微流通道、所述隔离槽、以及所述第一微流通道和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步骤后,分别采用湿法去胶去除对应的光刻胶掩膜。
进一步地,以光刻胶为掩膜,从所述硅基本体顶部刻蚀形成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步骤还包括:
对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侧壁进行钝化层沉积。
本发明提供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微流道散热芯片通过将第一、第三微流通道与第二微流通道设置为不同深度来实现对流经其内的液体的流速进行控制,从而能够精确控制散热效果;而且通过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出的微流道散热芯片成本较低、适用于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1微流道散热芯片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微流道散热芯片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3为实施例2微流道散热芯片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4为实施例3微流道散热芯片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本发明,并且本发明不应该被解释为限制于这里阐述的具体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
实施例1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包括硅基本体1以及设置于所述硅基本体1上的隔离层2。所述隔离层2用于对所述硅基本体1与流经所述硅基本体1内的液体进行隔离,优选的,所述隔离层2为pyrex7740玻璃。其中,所述硅基本体1的厚度不大于1.5毫米,优选的,硅基本体1的厚度为500微米~1500微米。
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开设有隔离槽11,所述隔离槽11向下延伸出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这里可以根据实际散热需要来设定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个数。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深度小于所述硅基本体1的厚度,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两侧,所述隔离槽11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形成一倒“山”结构。其中,第一微流通道12和第三微流通道14分别作为液体的流入或流出通道,第二微流通道13作为液体的散热通道,为了通过不同深度的微流通道来控制液体流速,从而控制散热效果,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深度,这里隔离槽11、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的深度分别定义为隔离槽11、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的底部到所述硅基本体1的顶部的距离。
具体的,所述隔离槽11的深度为200微米~500微米;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的深度不小于100微米,优选的,为300微米~1000微米;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的横向尺寸不小于50微米,优选的,为1000微米~5000微米;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深度不小于150微米,优选的,为500微米~1200微米,其横向尺寸不小于50微米,优选的,为300微米~1000微米。例如,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为圆柱体,则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深度即高度不小于100微米、底面直径不小于50微米,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深度即高度不小于150微米、底面直径不小于50微米。
除此之外,所述隔离层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以及第二通孔22,所述第一通孔21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对应,所述第二通孔22与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对应,所述第一通孔21以及第二通孔22的横向尺寸为2毫米~5毫米。液体从所述第一通孔21中流入,依次经过所述隔离槽11、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后从所述第二通孔22中流出,在整个过程中,所述液体的流速将会得到控制,从而精确控制散热效果。这里,液体也可以从所述第二通孔22中流入,依次经过所述隔离槽11、第三微流通道14、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一微流通道12后从所述第一通孔21中流出,其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通常将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的数量和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的流速以及散热效果进行设定。
参照图2(S1-S6),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微流道散热芯片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涂覆光刻胶10,以光刻胶10为掩膜(参照图2(S1a)所示),刻蚀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形成第二微流通道13(参照图2(S1b)),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深度小于所述硅基本体1的厚度;为了防止多次刻蚀对对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产生影响,还需要对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侧壁进行钝化层沉积。
其中,所述硅基本体1的厚度不大于1.5毫米;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深度不小于150微米,其横向尺寸不小于50微米;刻蚀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形成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刻蚀方法为Bosch工艺深硅刻蚀。
步骤S2、去除步骤S1中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的光刻胶10,在所述形成有第二微流通道13的硅基本体1顶部重新涂覆光刻胶20(参照图2(S2a)所示),以光刻胶20为掩膜,刻蚀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形成隔离槽11,使得所述隔离槽11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连接(参照图2(S2b)所示)。
其中,所述隔离槽11的深度为200微米~500微米。
步骤S3、去除步骤S2中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的光刻胶20,在形成有所述隔离槽11以及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硅基本体1顶部重新涂覆光刻胶30(参照图2(S3a)所示),以光刻胶30为掩膜,刻蚀所述隔离槽11的底部形成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使得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两侧(参照图2(S3b)所示),所述隔离槽11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形成一倒“山”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的深度不小于100微米,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的横向尺寸不小于50微米。
步骤S4、去除步骤S3中形成有所述隔离槽11、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的硅基本体1顶部的光刻胶30;
步骤S5、通过激光打孔或者喷砂打孔的方式在所述隔离层2上形成第一通孔21以及第二通孔22。
其中,优选的,所述隔离层2为pyrex7740玻璃;步骤S5还包括对形成有所述第一通孔21以及所述第二通孔22的隔离层2进行研磨抛光。
步骤S6、将开设有所述第一通孔21以及所述第二通孔22的隔离层2通过键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使得所述第一通孔21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对应、所述第二通孔22与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对应,优选的,所述键合方式采用准阳极键合方式。
在步骤S2、步骤S3以及步骤S4中,去除光刻胶的方法采用的是湿法去胶的方法。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上述微流道散热芯片的另一种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中的制备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隔离槽11、第二微流通道13的形成顺序不同。
参照图3(S1-S6),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流道散热芯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所述硅基本体1的顶部涂覆光刻胶40(参照图3(S1a)所示),以光刻胶40为掩膜,刻蚀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形成隔离槽11(参照图3(S1b)所示)。
步骤S2、去除步骤S1中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的光刻胶40,在所述形成有隔离槽11的硅基本体1顶部重新涂覆光刻胶50(参照图3(S2a)所示),以光刻胶50为掩膜,刻蚀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形成第二微流通道13,使得所述隔离槽11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连接(参照图3(S2b)所示);对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侧壁进行钝化层沉积。
步骤S3、去除步骤S2中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的光刻胶50,在形成有所述隔离槽11以及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硅基本体1顶部重新涂覆光刻胶60(参照图3(S3a)所示),以光刻胶60为掩膜,刻蚀所述隔离槽11的底部形成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使得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两侧(参照图3(S3b)所示),所述隔离槽11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形成一倒“山”结构。
步骤S4、去除步骤S3中形成有所述隔离槽11、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的硅基本1体顶部的光刻胶60;
步骤S5、通过激光打孔或者喷砂打孔的方式在所述隔离层2上形成第一通孔21以及第二通孔22。
其中,优选的,所述隔离层2为pyrex7740玻璃;步骤S5还包括对形成有所述第一通孔21以及所述第二通孔22的隔离层2进行研磨抛光。
步骤S6、将开设有所述第一通孔21以及所述第二通孔22的隔离层2通过键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使得所述第一通孔21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对应、所述第二通孔22与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对应,优选的,所述键合方式采用准阳极键合方式。
在步骤S2、步骤S3以及步骤S4中,去除光刻胶的方法采用的是湿法去胶的方法。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上述微流道散热芯片的又一种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与实施例2中的制备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和第三微流通道14与第二微流通道13的形成顺序不同。
参照图4(S1-S6),本实施例提供的微流道散热芯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所述硅基本体1的顶部涂覆光刻胶70(参照图4(S1a)所示),以光刻胶70为掩膜,刻蚀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形成隔离槽11(参照图4(S1b)所示)。
步骤S2、去除步骤S1中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的光刻胶70,在所述形成有隔离槽11的硅基本体1顶部重新涂覆光刻胶80(参照图4(S2a)所示),以光刻胶80为掩膜,刻蚀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形成第一微流通道12和第三微流通道14,使得所述隔离槽11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连接(参照图4(S2b)所示)。
步骤S3、去除步骤S2中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的光刻胶80,在形成有所述隔离槽11、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的硅基本体1顶部重新涂覆光刻胶90(参照图4(S3a)所示),以光刻胶90为掩膜,刻蚀所述隔离槽11的底部形成第二微流通道13,使得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的两侧(参照图4(S3b)所示),所述隔离槽11连通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第三微流通道14形成一倒“山”结构。
步骤S4、去除步骤S3中形成有所述隔离槽11、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所述第二微流通道13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的硅基本1体顶部的光刻胶90。
步骤S5、通过激光打孔或者喷砂打孔的方式在所述隔离层2上形成第一通孔21以及第二通孔22。
其中,优选的,所述隔离层2为pyrex7740玻璃;步骤S5还包括对形成有所述第一通孔21以及所述第二通孔22的隔离层2进行研磨抛光。
步骤S6、将开设有所述第一通孔21以及所述第二通孔22的隔离层2通过键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硅基本体1顶部,使得所述第一通孔21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12对应、所述第二通孔22与所述第三微流通道14对应,优选的,所述键合方式采用准阳极键合方式。
在步骤S2、步骤S3以及步骤S4中,去除光刻胶的方法采用的是湿法去胶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微流道散热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硅基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硅基本体上的隔离层,所述硅基本体顶部开设有隔离槽,所述隔离槽向下延伸并在所述硅基本体上分别形成第一微流通道、第二微流通道以及第三微流通道,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两侧;所述隔离层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对应的第一通孔、以及与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对应的第二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本体的厚度不大于1.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深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深度不小于150微米,其横向尺寸不小于5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深度分别不小于100微米,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横向尺寸分别不小于50微米。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所述硅基本体顶部刻蚀形成所述第二微流通道;
在所述形成有第二微流通道的硅基本体顶部刻蚀形成所述隔离槽,使得所述隔离槽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连通;
在所述形成有第二微流通道以及隔离槽的硅基本体顶部刻蚀形成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使得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两侧;
在所述隔离层上开设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
将开设有所述第一通孔以及所述第二通孔的隔离层通过键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硅基本体顶部,使得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对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微流通道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本体的厚度不大于1.5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深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深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深度不小于150微米,其横向尺寸不小于50微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深度分别不小于100微米,所述第一微流通道以及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横向尺寸分别不小于50微米。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刻蚀所述第二微流通道、所述隔离槽、以及所述第一微流通道和所述第三微流通道时是分别以光刻胶作为掩膜,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刻蚀形成所述第二微流通道、所述隔离槽、以及所述第一微流通道和所述第三微流通道的步骤后,分别采用湿法去胶去除对应的光刻胶掩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流道散热芯片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光刻胶为掩膜,从所述硅基本体顶部刻蚀形成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步骤还包括:
对所述第二微流通道的侧壁进行钝化层沉积。
CN201610226989.7A 2016-04-13 2016-04-13 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72852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26989.7A CN107285268B (zh) 2016-04-13 2016-04-13 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26989.7A CN107285268B (zh) 2016-04-13 2016-04-13 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85268A true CN107285268A (zh) 2017-10-24
CN107285268B CN107285268B (zh) 2019-08-02

Family

ID=60093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26989.7A Active CN107285268B (zh) 2016-04-13 2016-04-13 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8526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3492A (zh) * 2019-09-24 2020-09-11 浙江集迈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堆叠射频光模块制作方法
CN113023663A (zh) * 2021-02-20 2021-06-25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全硅结构mems微流道散热器及其加工方法
CN117316906A (zh) * 2023-11-29 2023-12-2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微流散热的mmic芯片及设计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9311A (en) * 1991-01-17 1992-03-2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Microchannel heat sink assembly
US6821898B2 (en) * 2001-09-14 2004-11-23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Method of forming a multi-layer microfluidic device
JP2009129971A (ja) * 2007-11-20 2009-06-11 Ichiro Kano 熱伝達装置
CN102738098A (zh) * 2011-04-01 2012-10-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散热装置及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
CN203242614U (zh) * 2013-05-15 2013-10-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用于电子元器件的微流体通道散热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4080536A (zh) * 2012-02-06 2014-10-01 索尼公司 真空下的微芯片
CN104112736A (zh) * 2014-07-08 2014-10-22 北京工业大学 带有层间复杂微通道流体冷却的3d-ic
CN204706553U (zh) * 2015-06-23 2015-10-14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非均匀微通道散热片结构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99311A (en) * 1991-01-17 1992-03-2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Microchannel heat sink assembly
US6821898B2 (en) * 2001-09-14 2004-11-23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Method of forming a multi-layer microfluidic device
JP2009129971A (ja) * 2007-11-20 2009-06-11 Ichiro Kano 熱伝達装置
CN102738098A (zh) * 2011-04-01 2012-10-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散热装置及装配有散热装置的电子部件
CN104080536A (zh) * 2012-02-06 2014-10-01 索尼公司 真空下的微芯片
CN203242614U (zh) * 2013-05-15 2013-10-16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用于电子元器件的微流体通道散热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4112736A (zh) * 2014-07-08 2014-10-22 北京工业大学 带有层间复杂微通道流体冷却的3d-ic
CN204706553U (zh) * 2015-06-23 2015-10-14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非均匀微通道散热片结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3492A (zh) * 2019-09-24 2020-09-11 浙江集迈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堆叠射频光模块制作方法
CN111653492B (zh) * 2019-09-24 2021-10-01 浙江集迈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堆叠射频光模块制作方法
CN113023663A (zh) * 2021-02-20 2021-06-25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全硅结构mems微流道散热器及其加工方法
CN113023663B (zh) * 2021-02-20 2023-08-29 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 一种全硅结构mems微流道散热器及其加工方法
CN117316906A (zh) * 2023-11-29 2023-12-2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微流散热的mmic芯片及设计方法
CN117316906B (zh) * 2023-11-29 2024-02-2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微流散热的mmic芯片及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85268B (zh) 2019-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85268A (zh) 微流道散热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75297B (zh) 一种微流体散热通道、散热方法及制备方法
CN104760925B (zh) 一种薄膜支撑梁的制作方法
CN104576482A (zh) 晶片与晶片之间的对准方法
CN112758888B (zh) 一种带有硅通孔的硅mems微结构的加工工艺
CN103265179A (zh) 一种玻璃微通道的制作方法
CN103663357A (zh) 硅的刻蚀方法
WO2013037196A1 (zh) 全硅基微流体器件的腔体的制造方法
CN102874739A (zh) 自锁圆片键合结构及制作方法
US20220105509A1 (en) Silicon chip having multi-zone through silicon via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iu et al. Fully front-side bulk-micromachined single-chip micro flow sensors for bare-chip SMT (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 packaging
CN106379858A (zh) 微机电器件的制造方法、微机电器件及微机电器件基底结构
CN110993577B (zh) 一种pdms微通道热沉、pdms模具、硅模具及其制备方法
US20190016022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associated structure
CN104249992B (zh) 晶片与晶片之间的对准方法
CN103395736B (zh) Mems玻璃浆料键合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6861781A (zh) 一种基于表面纳米气泡降低流体阻力的微通道制备方法
CN103066093B (zh) 一种用深槽隔离制造影像传感器的方法及影像传感器结构
CN102811942A (zh) 用于制造微机电装置的方法和微机电装置
CN115078213A (zh) 用于模拟多重裂隙孔隙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及制作方法
JP2010131734A (ja) シリコン微細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微細流路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CN105417490A (zh) 一种梳齿式微加速度计的加工方法
CN105540531A (zh) 网状氮化硅薄膜微桥阵列的制备方法
CN104555894B (zh) 深沟槽中感应材料的成膜方法
CN108895873A (zh) 基于uv-liga技术的金属微通换热器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