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31081B -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31081B
CN107231081B CN201710231106.6A CN201710231106A CN107231081B CN 107231081 B CN107231081 B CN 107231081B CN 201710231106 A CN201710231106 A CN 201710231106A CN 107231081 B CN107231081 B CN 1072310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connecting terminal
terminal
circuit element
movable cl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311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31081A (zh
Inventor
大野文也
永野纯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skawa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skawa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skawa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Yaskawa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31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31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310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310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16Means for guiding or retaining wires or cables connected to terminal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wherein the control and power circuits of a power converter are arranged within the sam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09Forced ventilation, e.g. on heat dissipaters coupled to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系统。电力转换装置具备用于连接导电部件(CD1)的接线端子(1),接线端子(1)具有端子(10)、通过移动来切换将导电部件(CD1)保持在与端子(10)接触的状态的第一状态和解放该导电部件(CD1)的第二状态的活动卡子(20)、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容纳活动卡子(20)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47)、以及设置于容纳部(47)的通风口(53,54)。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系统。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1-22549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被设置在泵控制盘内的逆变器装置。
发明内容
如上述的逆变器装置那样,电力转换装置设置于控制盘内等的各种位置并使用。因此,对电力转换装置期望进一步的小型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系统。
本发明涉及的电力转换装置具备用于连接导电部件的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具有端子、通过移动来切换将导电部件保持在与端子接触的状态的第一状态和解放该导电部件的第二状态的活动卡子、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容纳活动卡子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以及设置于容纳部的通风口。
本发明涉及的电力转换系统包括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装置具有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以及沿着铅垂方向与电路元件排列配置、且用于连接导电部件的接线端子,接线端子具有端子、通过移动来切换将导电部件保持在与端子接触的状态的第一状态和解放该导电部件的第二状态的活动卡子、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容纳活动卡子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以及设置于容纳部的通风口。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接线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接线端子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螺丝的取出顺序的图;
图6是示出螺丝的取出顺序的图;
图7是示出螺丝的取出顺序的图;
图8是示出接线端子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接线端子的其他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0是电力转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电力转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从电力转换装置的后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电力转换装置的第二部分中的通风路径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从接线端子和电路元件的下方观察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电力转换系统的结构示例的示意图;
图16是示出电力转换系统的其他结构示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进行说明时,对于相同元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附以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1.接线端子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接线端子进行说明。接线端子具有用于连接导电部件的至少一个端子,例如,能够作为电气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的构成要素而利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接线端子至少具备端子、活动卡子、容纳部以及通风口。活动卡子通过移动来切换将导电部件保持在与上述端子接触的状态的第一状态和解放该导电部件的第二状态。容纳部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容纳活动卡子的至少一部分。通风口被设置在容纳部。
(1)接线端子的具体结构示例
下面,参照图1~3,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接线端子1的具体结构示例。接线端子1具有端子10、活动卡子20、螺丝30以及盒40。在各元件的配置关系的说明中,使用第一方向D1、与第一方向D1交叉(例如,正交)的第二方向D2、以及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交叉(例如,正交)的第三方向D3。在各图中,沿着X轴的方向是第一方向D1,沿着Z轴的方向是第二方向D2,沿着Y轴的方向是第三方向D3。
端子10为用于连接例如电线的芯线等的导电部件CD1的元件,由金属等的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作为一个例子,端子10为与第一方向D1交叉(例如,正交)的板状体,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
活动卡子20通过移动来切换将导电部件CD1保持在与端子10接触的状态的第一状态和解放该导电部件CD1的第二状态。活动卡子20的移动路径MR1沿着第一方向D1。活动卡子20可以由金属等的导电性的材料构成。
作为一个例子,活动卡子20具有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第三部分23以及第四部分24。第一部分21从第一方向D1的一侧(例如,X轴正方向侧)与端子10对置,第二部分22从第一部分21所在的相反侧与端子10对置。第一部分21具有用于旋入后面叙述的螺丝30的、贯通的内螺纹孔25。第三部分23从第三方向D3的一侧(例如,Y轴正方向侧)与端子10对置,其两端部分别与第一部分21以及第二部分22连接。第四部分24从第三部分23所在的相反侧与端子10对置,其两端部分别与第一部分21以及第二部分22连接。
通过以上的连接关系,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第三部分23以及第四部分24构成环绕端子10的环状体。换句话说,活动卡子20在由第一部分21、第二部分22、第三部分23以及第四部分24围绕的区域中具有开口26。
螺丝30沿着移动路径MR1移动活动卡子20。螺丝30例如为螺栓,具有螺纹部31和头部32。螺纹部31从端子10的相反侧旋入到内螺纹孔25。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螺纹部31的尖端部(头部32的相反侧的端部)接触到端子10的状态下旋转螺丝30,能够移动活动卡子20。例如,当向拧紧方向旋转螺丝30时,螺纹部31中的、位于端子10和第一部分21之间的部分变长。随此,第一部分21远离端子10,活动卡子20向第一方向D1的一侧(例如,X轴正方向侧)移动该变长的长度的量。当第一部分21远离端子10时,第二部分22靠近端子10。相反,当向拧松方向旋转螺丝30时,螺纹部31中的、位于端子10和第一部分21之间的部分变短。随此,第一部分21靠近端子10,活动卡子20向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例如,X轴负方向侧)移动该变短的长度的量。
通过与螺丝30的旋转对应的移动,活动卡子20切换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例如,在端子10和第二部分22之间配置导电部件CD1的状态下,活动卡子20切换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端子10以及第二部分22中的至少一者与导电部件CD1之间存在间隙(第一方向D1上的间隙)的状态下,导电部件CD1没被保持在与端子10接触的状态。即,导电部件CD1相对于端子10的的连接状态为上述第二状态。由此,在本结构中,在端子10以及活动卡子20中的至少一者与导电部件CD1之间存在第一方向D1上的间隙的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二状态。
如上所述,当活动卡子20向X轴正方向侧移动时,第二部分22靠近端子10。一旦第二部分22靠近端子10、直至导电部件CD1接触到端子10以及第二部分22两者,则导电部件CD1被保持在与端子10接触的状态。即,导电部件CD1相对于端子10的连接状态从上述第二状态切换为上述第一状态。由此,在本结构中,导电部件CD1与端子10以及活动卡子20两者接触的状态相当于上述第一状态。
在该状态下,活动卡子20的开口2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纳部47内,并与通风口53、54相连。在第一状态下,如上所述,当活动卡子20向X轴负方向侧移动时,第二部分22远离端子10,被第二部分22与端子10夹住的导电部件CD1被解放。即,导电部件CD1相对于端子10的连接状态从上述第一状态切换到上述第二状态。
盒40容纳端子10、活动卡子20以及螺丝30(下面,将它们的一个组称为“端子单元U1”)。盒40可以由树脂等的绝缘性的材料构成。
作为一个例子,盒40具有在第二方向D2相互对置的外壁41、42、以及在第一方向D1相互对置的外壁43、44。外壁43在第一方向D1的一侧(X轴正方向侧)连接外壁41、42,外壁44在第一方向D1的另一侧(X轴负方向侧)连接外壁41、42。
由此构成的盒40具有导入部45、端子保持部46以及容纳部47。导入部45、端子保持部46以及容纳部47沿着第一方向D1从上述另一侧(X轴负方向侧)向上述一侧(X轴正方向侧)依次排列。位于导入部45与容纳部47之间的端子保持部46保持端子10。更具体而言,在端子保持部46中,外壁41保持端子10的一端部,外壁42保持端子10的另一端部。端子10的上述一端部贯通与设置有导入口51的外壁相反侧的外壁(图示中的外壁41)。由此,向包含接线端子1的装置内的端子10的布线变为可能。
通过由端子保持部46保持端子10,容纳部47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在端子10的一侧,导入部45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在端子10的另一侧。活动卡子20的第一部分21位于容纳部47内,第二部分22位于导入部45内。
此外,容纳部47无需在第一方向D1上必须与端子10排列配置。例如,设置端子10的区域和设置容纳部47的区域可以在第一方向D1重叠。更具体而言,端子10可以设置于容纳部47内。
导入部45在第二部分22与端子10之间接受导电部件CD1。更具体而言,在导入部45中,用于接受导电部件CD1的导入口51被设置在外壁41、42中的至少一者(图示中的外壁42)。导入口51也可以被设置在外壁41、42两者。
容纳部47在导入部45的相反侧容纳活动卡子20的至少一部分。容纳部47被构成为具有用于容纳活动卡子20的容纳空间S1,并且容纳空间S1位于活动卡子20的移动路径MR1上。
容纳部47可以构成为:活动卡子20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状态下位于容纳部47外,并且在第一状态下位于容纳部47内。作为一个例子,容纳部47容纳第一部分21、以及第三部分23和第四部分24的一部分。如上所述,随着从第二状态至第一状态的切换,活动卡子20向X轴正方向侧移动。随此,第三部分23以及第四部分24中的、位于容纳部47外的部分进入到容纳部47内。即,第三部分23以及第四部分24中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状态下位于容纳部47外,在第一状态下位于容纳部47内。
盒40还具有被设置在容纳部47的通风口53、54。通风口53、54可以沿着与移动路径MR1交叉的第二方向D2贯通容纳部47。更具体而言,在容纳部47中,在外壁41设置有通风口53,在外壁42设置有通风口54。通风口53、54构成沿着第二方向D2通过接线端子1的通风路径FR1。
设置有通风口53、54的区域R3(由通风口53、54的边缘围绕的区域)、以及在上述第一状态下活动卡子20所占的区域R1与在上述第二状态下活动卡子20所占的区域R2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在第一方向D1上彼此重叠。换句话说,区域R3的X轴坐标的范围(被包含在区域R3中的所有的点的X轴坐标的范围)和区域R1的X轴坐标的范围(被包含在区域R1中的所有的点的X轴坐标的范围)可以重叠,区域R3的X轴坐标的范围和区域R2的X轴坐标的范围(被包含在区域R2中的所有的点的X轴坐标的范围)可以重叠。在图示的例子中,区域R1和区域R3重叠。
盒40可以具有沿着与第一方向D1交叉的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3)排列的多个通风口53以及多个通风口54。盒40可以具有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的多个通风口53以及多个通风口54。通风口53、54的开口面积可以小于导入口51的开口面积。
容纳部47与第一部分21一起容纳螺丝30。如图所示,可以是螺丝30整体容纳于容纳部47内,也可以是螺丝30的一部分(例如,头部32)位于容纳部47外。即,螺丝30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容纳部47内。
盒40还可以具有用于操作螺丝30的开口55。开口55例如可以设置于容纳部47中的外壁43。通过经由开口55而向容纳部47内插入工具(例如,螺丝刀),能够容易进行旋转螺丝30并移动活动卡子20的操作。
接线端子1可以具备多个端子单元U1。例如,接线端子1可以具备沿着第三方向D3排列的多个端子单元U1。盒40可以通过隔壁48来划分为沿着第三方向D3排列的多个腔室C40,多个端子单元U1可以分别容纳于多个腔室C40。在该情况下,针对每个腔室C40设置有导入口51、通风口53、54以及开口55。
(2)螺丝的保持结构
盒40可以构成为将螺丝30保持在容纳部47内。例如,开口55的内径可以小于螺丝30的头部32的外径。
盒40可以构成为将螺丝30保持在容纳部47内,并且根据需要能够从容纳部47内取出螺丝30。下面,示出其一个例子。
如图2~4所示,开口55的内径大于螺丝30的头部32的外径。盒40在开口55内具有至少一个突起56。突起56从开口55的边缘向开口55的中心侧突出。突起56的突出长度被设定成头部32不能通过开口55内。因此,螺丝30通过突起56被保持在容纳部47内。盒40可以在开口55内具有多个突起56。多个突起56以环绕开口55的中心的方式排列。
突起56被构成为:在第一部分21接触到端子10的状态下,不会被螺丝30破坏。例如,突起56被配置为:在第一部分21接触到端子10的状态下,即便向拧松方向最大限度地旋转螺丝30,从头部32作用到突起56的力也不会达到破坏突起56的程度。从头部32作用到突起56的负荷能够通过例如从端子10至突起56为止的距离与螺丝30的长度之间的关系来调节。此外,“破坏”是指,成为使螺丝30无法保持在容纳部47内的状态。作为破坏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使螺丝30变形或者缺损至不能保持在容纳部47的状态的情况。
突起56被构成为:在至少第一部分21离端子10最远的状态(第二部分22最靠近端子10的状态)下,能够通过螺丝30被破坏。例如,突起56与端子10之间的间隔成为:螺丝30的全长、第一部分21的厚度、以及第一部分21与端子10之间的间隔的最大值的总计值以上。因此,在至少使第一部分21离端子10最远的状态下,向拧松方向旋转螺丝30,由此使螺丝30的头部32到达突起56,并能够通过头部32来破坏突起56。
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以下面的顺序从容纳部47内取出螺丝30。首先,如图5所示,在活动卡子20与外壁44之间插入限制部件BT(例如,螺丝刀的尖端部),由此活动卡子20维持远离外壁44的状态。由此,第一部分21维持远离端子1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如图6所示,向拧松方向旋转螺丝30,并使头部32到达突起56。进一步,如图7所示,通过继续进行朝向拧松方向的螺丝30的旋转,破坏突起56。由此,能够从容纳部47内取出螺丝30。只要不进行这样的操作,对突起56无法充分产生因螺丝30的负荷,因此螺丝30可靠地保持在容纳部47内。
(3)接线端子的变形例
如上所述,接线端子只要具备端子、通过移动来切换将导电部件保持在与上述端子接触的状态的第一状态和解放该导电部件的第二状态的活动卡子、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容纳活动卡子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以及设置于容纳部的通风口即可,其具体结构不限于以上所示的结构。下面,示出接线端子的变形例。
图8所示的接线端子1A具有端子10A、活动卡子20A以及盒40A。端子10A是用于连接导电部件CD1的元件,与端子10同样地,由金属等的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作为一个例子,端子10A是与第一方向D1交叉(例如,正交)的板状体。
盒40A支承端子10A。盒40A具有与端子10A排列配置的容纳部47A。端子10A也可以设置于容纳部47A内。盒40A可以由树脂等的绝缘性的材料构成。
活动卡子20A例如为螺栓,具有螺纹部27和头部28。螺纹部27从与容纳部47A相反侧旋入到端子10A。活动卡子20A可以由金属等的导电性的材料构成。在导电部件CD1位于头部28与端子10A之间的状态下,活动卡子20A切换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端子10A以及头部28中的至少一者与导电部件CD1之间存在间隙(第一方向D1的间隙)的状态下,导电部件CD1没被保持在接触端子10A的状态。即,导电部件CD1相对于端子10A的连接状态为上述第二状态。
当向拧紧螺纹部27的方向旋转活动卡子20A时,头部28靠近端子10A。一旦头部28靠近端子10A、直至导电部件CD1接触到端子10A以及头部28两者,则导电部件CD1被保持在与端子10A接触的状态。即,导电部件CD1相对于端子10A的连接状态从上述第二状态切换到上述第一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当向拧松螺纹部27的方向旋转活动卡子20A时,头部28远离端子10A,并被头部28与端子10A夹住的导电部件CD1被解放。即,导电部件CD1相对于端子10A的连接状态从上述第一状态切换到上述第二状态。
盒40A的容纳部47A容纳螺纹部27中的、贯通了活动卡子20A的部分。盒40A还具有设置于容纳部47A的通风口53A、54A。与通风口53、54同样地,通风口53A、54A构成沿着与移动路径MR1交叉的第二方向D2通过接线端子1A的通风路径。
图9所示的接线端子1B具有端子10B、活动卡子20B以及盒40B。端子10B是用于连接导电部件CD1的元件,与端子10同样地,由金属等的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作为一个例子,端子10B是与第一方向D1交叉(例如,正交)的板状体。
活动卡子20B与端子10B重叠。活动卡子20B可以由金属等的导电性的材料构成。端子10B的缘部和活动卡子20B的缘部经由铰链60连接。铰链60的中心轴沿着第二方向D2。活动卡子20B能够围绕铰链60的中心轴旋转。活动卡子20B中的、远离铰链60的部分29随着上述旋转而在第一方向D1上移动。在导电部件CD1位于部分29与端子10B之间的状态下,活动卡子20B切换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端子10B以及部分29中的至少一者与导电部件CD1之间存在间隙(第一方向D1的间隙)的状态下,导电部件CD1没被保持在与端子10B接触的状态。即,导电部件CD1相对于端子10B的连接状态为上述第二状态。
一旦使部分29靠近端子10B的方向旋转活动卡子20B、使部分29靠近端子10B直至导电部件CD1接触到端子10B以及部分29两者,则导电部件CD1被保持在与端子10B接触的状态。即,导电部件CD1相对于端子10B的连接状态从上述第二状态切换到上述第一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当使部分29远离端子10B的方向旋转活动卡子20B时,由部分29与端子10B夹住的导电部件CD1被解放。即,导电部件CD1相对于端子10B的连接状态从上述第一状态切换到上述第二状态。
盒40B容纳端子10B以及活动卡子20B。盒40B可以由树脂等的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盒40B具有容纳部47B。容纳部47B在第一方向D1上与端子10B排列配置,并且容纳活动卡子20B的至少一部分。端子10B也可以设置于容纳部47B内。
盒40B还具有被设置在容纳部47B的通风口53B、54B。与通风口53、54同样地,通风口53B、54B构成沿着与移动路径MR1交叉的第二方向D2通过接线端子1B的通风路径。由于在图9中没有图示形成通风口54B的壁部,因此以双点划线图示通风口54B。为了防止与图示通风口53B的实线的重叠,为方便起见,图示成通风口54B比通风口53B大,但这并不意味着通风口54B的大小大于通风口53B的大小。
2.电力转换装置
接着,作为上述的接线端子的电气设备的适用例,对具有上述的接线端子的电力转换装置进行说明。
(1)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示例
下面,参照图10~12,示出电力转换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为了便于说明,在以下示出构成要素的配置关系时,使用“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上下”是指将电力转换装置用于预定的设置状态时的上下,“前后”以及“左右”是指将操作面板(后面叙述)侧作为前侧、且将其相反侧作为后侧的方向。在图示中,Z轴正方向是上方,X轴正方向是前方。
电力转换装置100具备主体110,主体110具有接线端子1和电路元件121。主体110可以具有多个电路元件121,至少一个电路元件121可以搭载于电路基板120。电路基板120构成包含电路元件121的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多个电路元件121中的任何一个可以配置于远离电路基板120的位置,例如,可以固定于后面叙述的基底框体140等。在主体110中,接线端子1和电路元件121沿着与上述移动路径MR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例如,接线端子1和电路基板120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作为电路元件121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变压器、电阻、电容器、继电器以及电磁接触器等。
主体110可以具有第一部分111和第二部分112。第一部分111具有用于产生气流的风扇113。第二部分112是在与上述气流交叉的方向上与第一部分111隔开的部分。接线端子1和至少一个电路元件121可以设置于第二部分112。例如,接线端子1和电路基板120可以设置于第二部分112。
更具体而言,主体110具有框体130。例如,框体130具有基底框体140、第一罩150、第二罩160以及第三罩170。基底框体140具有向后方开放的第一部分141、以及向前方开放的第二部分142。第一部分141和第二部分142之间被隔壁143隔开(参照图12)。第一部分141构成主体110的第一部分111。
风扇113被设置在框体130,吸气口以及排气口中的任何一者向框体130外开口,另一者向框体130内开口。例如,风扇113被安装在第一部分141的上部,并形成沿着上下方向的气流。在第一部分141的下部形成有通风口145。通风口145使由风扇113产生的气流通过。
在第二部分142设置有电路基板120和接线端子1。接线端子1以第一方向D1沿着前后方向、第二方向D2沿着上下方向、且第三方向D3沿着左右方向的状态被设置在第二部分142的下部。电路基板120以沿着隔壁143的状态相对于接线端子1配置在上方。多个电路元件121中的任何一者可以通过隔壁143突出到第一部分141内。突出到第一部分141内的电路元件121被风扇113的气流冷却。
第一罩150从前方覆盖接线端子1。第一罩150具有导入口151、通风口152以及开口153。导入口151开放接线端子1的导入口51,使向导入口51内的导电部件CD1的导入变为可能。通风口152与通风口53、54相连,并构成沿着第二方向D2的通风路径。开口153开放接线端子1的开口55,使得从前方的螺丝30的操作变为可能。
在接线端子1具有多个导入口51的情况下,第一罩150可以具有分别与多个导入口51对应的多个导入口151。第一罩150可以具有被设置在设置有多个通风口53、54的范围(包含所有的通风口53、54的范围)内的多个通风口152。在接线端子1具有多个开口55的情况下,第一罩150可以具有分别与多个开口55对应的多个开口153。
接线端子1和第一罩150构成用于将导电部件CD1连接到电力转换装置100的输入输出端口P1。
第二罩160从前方安装到第二部分142,并以开放了输入输出端口P1的状态覆盖电路基板120。第二罩160的下部被输入输出端口P1堵塞。换句话说,第二罩160的下部被接线端子1堵塞。在这里,堵塞并不是指必须无缝隙地堵塞全部对象区域,也包括留有间隙的同时,堵塞该区域的大部分的情况。虽然第二罩160的下部被接线端子1堵塞,然而接线端子1具有通风口53、54,因此,在第二罩160的下部构成如图13所示连通第二罩160的内外的通风路径FR1。
第二罩160可以在上部具有通风口161。在该情况下,在第二罩160的上部也构成连通第二罩160的内外的通风路径FR2。进一步,第二罩160可以在左右的侧部具有通风口162。在该情况下,在第二罩160的左右的侧部也构成连通第二罩160的内外的通风路径FR3。
返回图10~12,第三罩170从前方安装到第二罩160,并覆盖第二罩160以及输入输出端口P1。第二部分142、第一罩150、第二罩160以及第三罩170构成主体110的第二部分112。第二部分112可以不具有如第一部分111中的风扇113那样的、吸气口以及排气口中的任何一者向框体130外开口、且另一者向框体130内开口的风扇。
在第三罩170的前表面配置有操作器180。操作器180接收由用户进行的向电力转换装置100的输入,并显示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内部信息。操作器180可以相对于第三罩170的前表面自由拆装。
(2)接线端子和电路基板的位置关系
如以上例子所示,接线端子1和电路元件121可以沿着与上述移动路径MR1交叉的第二方向D2(上下方向)排列。例如,接线端子1和电路基板120可以沿着第二方向D2排列。如图14所示,接线端子1的通风口53、54可以设置于从第二方向D2的一侧(上方或者下方)观察时与电路元件121重叠的位置。
主体110可以具有多个电路元件121,多个电路元件121可以包括以从第二方向D2的一侧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至少两个电路元件121。例如,多个电路元件121可以包括以从第二方向D2的一侧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两个变压器。
如上所述,接线端子1可以具有多个通风口53、54,并且在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至少一个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3)上,多个通风口53、54被设置成:遍及比多个电路元件121更宽的范围。即,包含全部多个通风口53的区域R4以及包含全部多个通风口54的区域R5与包含多个电路元件121的区域R6相比,可以在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至少一个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3)上具有更宽的范围。在该一个方向上,区域R6的全区域可以包含于区域R4,也可以包含于区域R5。
(3)固定件
电力转换装置100还具有用于将主体110固定到设置位置的固定件190。固定件190只要是用于将主体110固定到设置位置的部件即可,可以是任意的部件。作为固定件190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支架、以及用于将支架固定于主体110及设置位置的螺栓。固定件190可以是直接旋入到主体110的螺栓,也可以是被安装到设置于主体110的外螺纹部的螺母。
设置位置是指,在利用电力转换装置100的设备等中用于设置主体110的位置。作为设置位置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使用了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系统(下面,称为“电力转换系统”)的控制盘内等。
作为电力转换系统的具体例子,可以举出包含电动机或者发电机的旋转电机的控制系统等。
图15是示出电力转换系统200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15的例子中,电力转换装置100的主体110设置于电力转换系统200的系统框体210内。固定件190将主体110固定到系统框体210的侧壁。电力转换装置100可以被构成为:在固定件190将主体110固定到设置位置的状态下,接线端子1和电路元件121沿着铅垂方向排列,也可以被构成为接线端子1和电路基板120沿着铅垂方向排列。作为一个例子,电力转换装置100可以被构成为:在固定件190将主体110固定到设置位置的状态下,接线端子1位于电路元件121的下方,也可以被构成为接线端子1位于电路基板120的下方。
如以上例子所示,电力转换系统200可以具备电力转换装置100,电力转换装置100具有电路元件121、以及沿着铅垂方向与电路元件121排列配置的接线端子1。如图16所示,电力转换系统200可以具备多个电力转换装置100,多个电力转换装置100可以沿着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以使得从下方观察时,相邻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通风口53、54不重叠。作为一个例子,多个电力转换装置100可以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主体110彼此不重叠。例如,多个电力转换装置100可以沿着水平方向排列成一列。
3.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电力转换装置100具备用于连接导电部件CD1的接线端子1,接线端子1具有端子10、通过移动来切换将导电部件CD1保持在与端子10接触的状态的第一状态以及解放该导电部件CD1的第二状态的活动卡子20、在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的至少一者中容纳活动卡子20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部47、以及设置于容纳部47的通风口53、54。
根据该接线端子1,由于活动卡子20被容纳在容纳部47中,因此抑制异物接触到活动卡子20。由于在容纳部47设置有通风口53、54,因此即便将电力转换装置100的框体的壁靠近接线端子1,也能够确保通风路径。因此,确保通风路径的同时,将电力转换装置100的框体的壁靠近接线端子1,由此能够实现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小型化。
电力转换装置100还可以具备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121,接线端子1和电路元件121沿着与活动卡子20的移动路径MR1交叉的第二方向D2排列,通风口53、54被设置在从第二方向D2的一侧观察时与电路元件121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通过通风口53、54的气流容易通过电路元件121的周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促进电路元件121的散热。
电力转换装置100可以具备多个电路元件121,多个电路元件121可以包括以从第二方向D2的一侧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的两个电路元件121。在该情况下,通过通风口53、54的气流达到两个电路元件121中的任何一个时,不经过另一个电路元件121。或者,通过了两个电路元件121中的任何一者的气流不经过另一个电路元件121而到达通风口53、54。因此,关于将两个电路元件121的任何一者作为热源的热量,不会对另一个电路元件121带来大的影响而被排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促进电路元件121的散热。
接线端子1具有多个通风口53、54,在与第二方向D2交叉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多个通风口53、54可以被设置成遍及比多个电路元件121更宽的范围。在该情况下,能够在遍及设置有多个电路元件121范围更宽的范围,产生通过通风口53、54的气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促进电路元件121的散热。
电力转换装置100可以被构成为:具备包含电路元件121和接线端子1的主体110、以及用于将主体110固定到设置位置的固定件190,并且在固定件190将主体110固定到设置位置的状态下,接线端子1和电路元件121沿着铅垂方向排列。通过接线端子1的通风口53、54,构成通过电路元件121的铅垂的通风路径FRI。由此,容易产生沿着铅垂方向的自然对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促进电路元件121的散热。
也可以被构成为:在固定件190将主体110固定到设置位置的状态下,接线端子1位于电路元件121的下方。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异物与接线端子1内的端子10等接触。
电力转换装置100可以具备:具有用于产生气流的风扇113的第一部分111、以及在与由风扇113产生的气流交叉的方向上与第一部分111隔开的第二部分112,接线端子1可以设置于第二部分112。在该情况下,在难以获得风扇113的冷却效果的第二部分112设置通风性的接线端子1,由此提高第二部分112的散热性,能够更可靠地促进电路元件121的散热。
例如,将特别需要冷却的电路元件121配置于第一部分111内,通过风扇113的气流来对此进行冷却,关于其他电路元件121,能够通过第二部分112内的自然对流来进行冷却。由此,能够在第二部分112内冷却上述其他电路元件121,从而能够将风扇113的强制空气冷却效果集中到上述特别需要冷却的电路元件121。因此,能够进行更有效且更可靠的散热。
第一状态以及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活动卡子20所占的区域R1、R2、以及设置有通风口53、54的区域R3可以在沿着活动卡子20的移动路径MR1的方向上彼此重叠。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将用于容纳活动卡子20的部分作为通风路径而利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小型化接线端子1。
容纳部47可以被构成为:活动卡子20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二状态下位于容纳部47外,在第一状态下位于容纳部47内。在该情况下,活动卡子20中的位于容纳部47外的部分在第一状态小于第二状态。因此,在导电部件CD1与端子10连接的实际使用状态下,更可靠地抑制异物的接触。
活动卡子20可以具有在第一状态下位于容纳部47内、并与通风口53、54相连的开口26。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状态下的接线端子1的通风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促进电路元件121的散热。
接线端子1还可以具有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容纳部47内、且移动活动卡子20的螺丝30。在该情况下,容纳部47兼做螺丝30的容纳部,因此在使用螺丝30移动活动卡子20的类型中,能够进一步使接线端子1小型化。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超出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接线端子1的适用对象并不一定局限于电力转换装置。接线端子1只要是具有用于连接导电部件的端口、且内置有热源的电气设备即可,可以是任意的电气设备。例如,接线端子1能够适用于制动器、断路器、制动电阻单元、保险丝座等中。

Claims (17)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包括:
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用于连接导电部件,
所述接线端子包括:
端子;
活动卡子,所述活动卡子通过移动来切换将所述导电部件保持在与所述端子接触的状态的第一状态和解放该导电部件的第二状态;
容纳部,所述容纳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容纳所述活动卡子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容纳部,
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所述活动卡子所占的区域、以及设置所述通风口的区域在沿着所述活动卡子的移动路径的方向上彼此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还包括:
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
所述通风口被设置在从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所排列的方向的一侧观察时与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包括:
多个电路元件,所述多个电路元件包含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
所述多个电路元件包括被配置成从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所排列的方向的所述一侧观察时彼此不重叠的两个电路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通风口为多个,
在与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所排列的方向交叉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多个通风口被设置成遍及比所述多个电路元件更宽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含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以及所述接线端子;以及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主体固定到设置位置,
并且,在所述固定件将所述主体固定到所述设置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沿着铅垂方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含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以及所述接线端子;以及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主体固定到设置位置,
并且,在所述固定件将所述主体固定到所述设置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沿着铅垂方向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在所述固定件将所述主体固定到所述设置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接线端子位于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在所述固定件将所述主体固定到所述设置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接线端子位于所述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包括:
具有用于产生气流的风扇的第一部分、以及在与所述气流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部分隔开的第二部分,
所述接线端子被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容纳部被构成为:所述活动卡子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位于所述容纳部外,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位于所述容纳部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容纳部被构成为:所述活动卡子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位于所述容纳部外,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位于所述容纳部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活动卡子具有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位于所述容纳部内、并与所述通风口相连的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活动卡子具有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位于所述容纳部内、并与所述通风口相连的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接线端子还具有螺丝,所述螺丝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容纳部内,并使所述活动卡子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所述接线端子还具有螺丝,所述螺丝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容纳部内,并使所述活动卡子移动。
16.一种电力转换系统,其包括:
电力转换装置,所述电力转换装置包括:
电力转换用的电路元件;以及
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沿着铅垂方向与所述电路元件排列配置、且用于连接导电部件,
所述接线端子包括:
端子;
活动卡子,所述活动卡子通过移动来切换将所述导电部件保持在与所述端子接触的状态的第一状态和解放该导电部件的第二状态;
容纳部,所述容纳部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容纳所述活动卡子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通风口,所述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容纳部,
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中的至少一者中所述活动卡子所占的区域、以及设置所述通风口的区域在沿着所述活动卡子的移动路径的方向上彼此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力转换系统,其中,
包括:多个所述电力转换装置,
多个所述电力转换装置沿着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以使得从下方观察时,相邻的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的所述通风口彼此不重叠。
CN201710231106.6A 2016-04-19 2017-04-10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系统 Active CN1072310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3930A JP6061049B1 (ja) 2016-04-19 2016-04-19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JP2016-083930 2016-04-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31081A CN107231081A (zh) 2017-10-03
CN107231081B true CN107231081B (zh) 2019-05-21

Family

ID=57800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31106.6A Active CN107231081B (zh) 2016-04-19 2017-04-10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19416B2 (zh)
JP (1) JP6061049B1 (zh)
CN (1) CN1072310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35053S1 (en) * 2017-04-28 2018-12-04 Abb Oy Panel for transfer switch
KR102075415B1 (ko) * 2018-01-29 2020-02-1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동기 구동장치
US20230170161A1 (en) * 2021-11-30 2023-06-01 Schneider Electric USA,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CN115000733B (zh) * 2022-08-04 2022-10-25 珠海市中力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体式新型电缆终端转接线夹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11425B1 (en) * 2003-09-25 2004-11-02 Excel Cell Electronic Co., Ltd. Controller module responsive to input signals for controlling an electrical appliance
CN102683958A (zh) * 2011-03-16 2012-09-1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快插接线端子
CN102751850A (zh) * 2011-04-18 2012-10-2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变换装置及滤波器开关
CN204516971U (zh) * 2015-03-31 2015-07-29 深圳市英威腾电动汽车驱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及穿墙式组合型端子排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1816A (ja) * 1993-02-22 1994-09-09 Hitachi Ltd 電機機器用端子台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H11225498A (ja) 1998-02-04 1999-08-17 Kawamoto Pump Mfg Co Ltd ポンプ制御盤
US7149064B2 (en) * 2003-08-29 2006-12-12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Multiphase reduced voltage starter with bypass relays, interphase electrical isolation and shared thermal mass
US7549898B2 (en) * 2007-09-26 2009-06-23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Waterproof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10294363A1 (en) * 2007-10-31 2011-12-01 Anytek Technology Corporation, Ltd. Terminal table fastener
CA2829600C (en) * 2011-03-10 2017-01-03 Ron Hughes Electrical enclosure
JP6094772B2 (ja) * 2015-06-05 2017-03-15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11425B1 (en) * 2003-09-25 2004-11-02 Excel Cell Electronic Co., Ltd. Controller module responsive to input signals for controlling an electrical appliance
CN102683958A (zh) * 2011-03-16 2012-09-1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快插接线端子
CN102751850A (zh) * 2011-04-18 2012-10-2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变换装置及滤波器开关
CN204516971U (zh) * 2015-03-31 2015-07-29 深圳市英威腾电动汽车驱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及穿墙式组合型端子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61049B1 (ja) 2017-01-18
CN107231081A (zh) 2017-10-03
US10219416B2 (en) 2019-02-26
US20170303444A1 (en) 2017-10-19
JP2017195686A (ja) 2017-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31081B (zh) 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转换系统
CN103715377A (zh) 蓄电装置
BR102013033107B1 (pt) Bloco de contato e bloco de contato para montagem em trilho
JP6310337B2 (ja) 樹脂プレート及び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JP3226846U (ja) コンテナ型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
JP6038977B2 (ja) 係止構造、電子部品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8093056A (ja) 電子制御装置
WO2019131071A1 (ja) 電気接続箱
US11059437B2 (en) Electronic module
JP2007037375A (ja) 電源ボックスのバスバー構造
CN107431343B (zh) 车载配电基板、电连接箱及充放电控制器
JP2013069590A (ja) ターミナルカバー
CN205724286U (zh) 多功能转换夹
JP7457958B2 (ja) 中継器具、負荷機器及びダクトレール配線システム
BRPI0721896A2 (pt) Dispositivo de comutação eletromagnético que tem uma pluralidade de áreas graduadas uma em relação à outra
KR20190047177A (ko) 일체형 고정식 단자대 모듈
JP2021144914A (ja) 配線部材、ハウジングおよび蓄電池ユニット
JP2002110022A (ja) 住宅用分電盤の主幹開閉器
CN208143200U (zh) 开关模块以及多通道无触点开关装置
US10681826B2 (en) Substrate unit
KR20190021158A (ko) 다련형 퓨즈, 및 상기 다련형 퓨즈를 이용한 배터리의 충전 방법
CN204445763U (zh) 洗碗机及其操作显示装置
JP2001095131A (ja) 電気接続箱
CN213936958U (zh) 一种防盗型配电柜
JP2013070512A (ja) 電源ボック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