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9417B -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9417B
CN107209417B CN201680002793.8A CN201680002793A CN107209417B CN 107209417 B CN107209417 B CN 107209417B CN 201680002793 A CN201680002793 A CN 201680002793A CN 107209417 B CN107209417 B CN 1072094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light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27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9417A (zh
Inventor
张嘉尹
翁巾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918,59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557469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09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9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9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9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导光板(400)、背光模块(300))及显示设备(1000)。此导光板(400)包括主体(410)以及复数个平台部(420)。主体(410)包括渐缩部(411)以及导光部(412)。渐缩部(411)具有入光面(411a)以及倾斜面(411b),且倾斜面(411b)连接入光面(411a)。导光部(412)连接渐缩部(411),且导光部(412)具有光学面(412a)连接倾斜面(411b)。平台部(420)设置在渐缩部(411)上。每一个平台部(420)具有平面(420a)。每一个平台部(420)的平面(420a)位于渐缩部(411)的倾斜面(411b)之上或位于渐缩部(411)的倾斜面(411b)之下。

Description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光组件及其应用,特别是涉及一种导光板与导光板在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为符合背光模块薄型化的设计趋势,导光板的设计也趋向薄型化。然而,当导光板的厚度缩小时,发光二极管的高度并无法减小至与导光板相同的厚度。而且,当发光二极管的高度大于导光板的厚度时,导光板并无法有效利用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线,而会导致导光板漏光。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般背光模块中会使用特殊造型导光板来取代平板形导光板。特殊造型导光板主要包括渐缩部以及连接渐缩部的平板部。渐缩部靠近光源的一端厚度大于渐缩部与平板部连接的另一端厚度。藉此,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可从厚度较大的渐缩部进入导光板而传播至平板部中。因此,导光板除了可通过渐缩部来接收并有效利用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外,其平板部的厚度亦可对应缩减。
然而,特殊造型导光板虽然可解决上述问题,但当光线在特殊造型导光板中传播时,经常会从渐缩部与平板部连接的位置漏出,而严重影响导光板的光学外观。另一方面,特殊造型导光板的设计并不易与胶框或背光模块中的其他组件互相结合固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其中导光板上具有平台部的设计,可使部件通过黏固件黏固于平台部的方式,来将部件与导光板结合。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提出一种导光板。此导光板包括主体以及复数个平台部。主体包括渐缩部以及导光部。渐缩部具有入光面以及倾斜面,且倾斜面连接入光面。导光部连接渐缩部,且导光部具有光学面连接倾斜面。平台部设置在渐缩部上。每一个平台部具有平面,其中每一个平台部的平面位于渐缩部的倾斜面之上或位于渐缩部的倾斜面之下。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背光模块。此背光模块包括光源以及导光板。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复数个发光单元,且这些发光单元设置在电路板上。导光板邻设于光源,且包括主体以及复数个平台部。主体包括渐缩部以及导光部。渐缩部具有入光面以及倾斜面,且倾斜面连接入光面。导光部连接渐缩部,且导光部具有光学面连接倾斜面。平台部设置在渐缩部上。每一个平台部具有平面,其中每一个平台部的平面位于渐缩部的倾斜面之上或位于渐缩部的倾斜面之下。
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上述每一个平台部的平面与光学面位于不同水平面,且每一个平台部还具有垂直侧面。其中,垂直侧面连接平面与倾斜面。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上述倾斜面具有第一端缘以及第二端缘,且每一个平台部位于第一端缘与第二端缘之间。
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上述每一个平台部的平面与光学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依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上述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延伸结构。延伸结构由入光面延伸而出,且每一个延伸结构连接部分或全部的平台部。
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条状微结构设置在主体上。每一个条状微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光学面上,并截断于入光面与导光部的相反面之间。每一个条状微结构位于光学面上的部分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且每一个条状微结构的长度小于主体的长度。
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条状微结构分布于主体上。每一个条状微结构从渐缩部的底缘朝向远离入光面的方向延伸并截断于入光面与导光部的相反面之间。每一个条状微结构的长度小于主体的长度。
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条状微结构从倾斜部延伸至光学面上并截断于入光面与导光部的相反面之间。每一个条状微结构的一部分位于倾斜部上,另一部分平行于入光面的法线。其中,每一个条状微结构的长度小于主体的长度。
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部件具有反射片。反射片盖设于主体的渐缩部上且延伸到导光部上。
依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上述部件还具有框体,且反射片结合于框体,且位于框体与主体之间。
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种显示设备。此显示设备包括前述背光模块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位于该导光板的前方。
由上述可知,导光板上的平台部设计可用来设置黏固件,以使部件能够黏合固定在导光板上。另一方面,导光板的延伸结构的设计,除了可增加黏固件的贴附面积外,亦可提供组装人员在将导光板与光源相互组装时的对位功能。
另一方面,导光板上具有条状微结构设计,其可改善导光板的出光不均的问题,进而可提升整体背光模块与显示设备的出光外观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了解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参照结合附图所做的下列描述,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上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先参照图1,其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300主要包括导光板400、邻设于导光板400的光源310、部件320以及复数个黏固件330。其中,导光板400包括主体410以及复数个平台部420。部件320具有框体320a及反射片320b,反射片320b结合于框体320a上,且介于框体320a与主体410之间。黏固件330主要可设置在导光板400的平台部420上,以将导光板400黏合至部件320,以本实施方式而言,就是黏合至部件320的框体320a。
同时参照图2及图3,其是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侧视图以及立体示意图。导光板400的主体410包括渐缩部411以及导光部412。其中,渐缩部411具有入光面411a以及倾斜面411b,入光面411a位于于渐缩部411的厚度较大的一侧,倾斜面411b连接入光面411a。导光部412连接于渐缩部411的厚度较小的一侧,且导光部412可为厚度均匀的平板结构。导光部412具有光学面412a,且此光学面412a连接倾斜面411b。在本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反射片320b盖设于主体410的渐缩部411上,并且延伸到导光部412上。
继续参照图2及图3,平台部420设置在渐缩部411上,且每一个平台部420具有平面420a。在一个示范例子中,平台部420沿着第一方向D1排列设置。此外,从导光板300的侧视图观察(如图2所示),每一个平台部420的平面420a位于渐缩部411的倾斜面411b之下。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平台部420的平面420a与光学面412a位于同一水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的黏固件330设置在此平面420a上,且可将导光板400黏固于部件320上。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400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430设置在主体410上,且每一个条状微结构430的长度小于主体410的长度。此外,主体410的渐缩部411的顶部具有第一边缘S1,且渐缩部411的底部具有第二边缘S2。其中,第二边缘S2连接光学面412a,第一边缘S1则与光学面412a分隔一段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条状微结构430从第二边缘S2朝向远离入光面411a的方向延伸,并截断于光学面412a上且位于入光面411a与导光部412的相反面412b之间。也就是说,每一个条状微结构430的一端连接渐缩部411的第二边缘S2,另一端则位于光学面412a上。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条状微结构430位于光学面412a上的部分平行于第二方向D2。在此所指的第二方向D2是指平行于入光面411a的法线的方向。在一个例子中,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300具有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其中,可视区是指主体410的光学面412a的出光范围能作为背光源的部分,以应用在如图17所示的显示面板1100,可视区通常是指主体410的光学面412a没有被部件320所遮蔽住的部分,非可视区则是指主体410的光学面412a的出光范围不能作为背光源的部分,非可视区通常是指主体410会被部件320所遮蔽住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条状微结构430位于非可视区中并由第二边缘S2朝向导光部412的相反面412b的方向延伸。
另参照图4,其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图4所示的背光模块300a的结构大致上与前述背光模块300的结构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块300a的导光板400a的条状微结构430a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条状微结构430a从渐缩部411延伸到光学面412a上,且截断于入光面411a与导光部412的相反面412b之间。也就是说,每一条状微结构430a的一端位于渐缩部411上,另一端则位于光学面412a上。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300a同样具有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每一个条状微结构430位于渐缩部411上的部分位于非可视区中,且每一个条状微结构430a位于光学面412a上的部分也位于非可视区中。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可利用如图1所示的黏固件330设置在导光板400a的平台部420上,以将导光板400a黏固于如图1所示的部件320上。
另参照图5,其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图5所示的背光模块300b的结构大致上与前述背光模块300的结构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块300b的导光板400b的条状微结构430b具有不同的设置位置。如图5所示,背光模块300b具有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其中渐缩部411位于非可视区中,且渐缩部411的第二边缘S2与可视区相隔一段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430b设置在光学面412a上位于非可视区内,且与渐缩部411的第二边缘S2相隔一段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可利用如图1所示的黏固件330设置在导光板400b的平台部420上,以将导光板400b黏固于如图1所示的部件320上。在一个实施例中,部件520包括框体520a以及反射片520b,反射片520b结合于框体520a上,且位于框体520a与主体610之间。
同时参照图6及图7,其是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以及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500主要包括导光板600、邻设于导光板600的光源510、部件520以及复数个黏固件530。其中,导光板600包括主体610、复数个平台部620、以及复数个延伸结构630。延伸结构630连接部分或全部的平台部620。黏固件530主要可设置在导光板600的延伸结构630以及平台部620上,以将导光板600黏合至部件520。在本实施例中,延伸结构630的设计可增加黏固件530的贴附面积。
继续参照图6及图7,导光板600的主体610包括渐缩部611以及导光部612。其中,渐缩部611具有入光面611a以及倾斜面611b,入光面611a位于于渐缩部611的厚度较大的一侧,倾斜面611b连接入光面611a。导光部612连接于渐缩部611的厚度较小的一侧,且导光部612可为厚度均匀的平板结构。导光部612具有光学面612a,且此光学面612a连接倾斜面611b。
在本实施例中,平台部620设置在渐缩部611上,且每一个平台部620具有平面621。延伸结构630由入光面611a延伸而出,且延伸结构630具有表面631。在本实施例中,平台部620的平面621与延伸结构630的表面631位于同一水平面。此外,从导光板600的侧视图观察(如图6所示),每一个平台部620的平面621位于渐缩部611的倾斜面611b之下。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平台部620的平面621、延伸结构630的表面631以及光学面612a均位于同一水平面。藉此,通过将黏固件530同时设置在平面420a以及表面631上,可将导光板600黏固于部件520上。
如图6所示,光源510包括电路板511以及复数个发光二极管512设置在电路板511上。如图7所示,延伸结构630位于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512之间。因此,当组装人员在组装光源510与导光板600时,可利用延伸结构630的设计来使发光二极管512对准入光面611a,故延伸结构630具有方便组装人员将导光板600组装对位光源510的功能。
另同时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上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部件的框体520由上视图观察为梳状,且包括复数个延伸部521对应导光板600的平台部620以及延伸结构630。这些延伸部521通过搭接的方式黏固在平台部620以及延伸结构630上。
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600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640设置在主体610上。更具体而言,有关条状微结构640的结构设计与排列方式的部分与前述图1至图5所示的条状微结构430、430a及430b的结构设计与排列方式大致上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
另参照图9,其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500a的结构大致上与图6所示的背光模块500的结构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块500a的导光板600a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如图9所示,导光板600a的延伸结构630a包括表面631a以及凹槽632a。如图9所示,凹槽632a主要是用来设置下黏固件650。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600a的延伸结构630a位于光源的电路板511上,因此,导光板600a可通过下黏固件650黏合在光源的电路板511上。
先参照图10,其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700主要包括导光板800、邻设于导光板800的光源710、部件720以及复数个黏固件730。其中,导光板800包括主体810以及复数个平台部820。黏固件730主要可设置在导光板800的平台部820上,以将导光板800黏合至部件720。
同时参照图11及图12,其是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侧视图以及立体示意图。导光板800的主体810包括渐缩部811以及导光部812。其中,渐缩部811具有入光面811a以及倾斜面811b,入光面811a位于于渐缩部811的厚度较大的一侧,倾斜面811b连接入光面811a。导光部812连接于渐缩部811的厚度较小的一侧,且导光部812可为厚度均匀的平板结构。导光部812具有光学面812a,且此光学面812a连接倾斜面811b。
平台部820设置在渐缩部811上,且每一个平台部820具有平面821以及垂直侧面822。在一个示范例子中,平台部420沿着第一方向D3排列设置。如图11及图12所示,垂直侧面822连接平面821以及渐缩部811的倾斜面811b。此外,从导光板800的侧视图观察,每一个平台部820的平面821位于渐缩部811的倾斜面811b之上,且与光学面812a位于不同平面。此外,主体810的渐缩部811的项部具有第一边缘S3,且渐缩部811的底部具有第二边缘S4。其中,第二边缘S4连接光学面812a,第一边缘S3则与光学面812a分隔一段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平台部820位于第一边缘S3与第二边缘S4之间。也就是说,平台部820并不与光学面812a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的黏固件730设置在此平面821上,且可将导光板800黏固于部件720上。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800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830设置在主体810上,且每一个条状微结构830的长度小于主体810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条状微结构830从第二边缘S4开始往远离入光面811a的方向延伸,并且截断于光学面812a上且位于入光面811a与导光部812的相反面812b之间。也就是说,每一个条状微结构830的一端连接渐缩部811的第二边缘S4,另一端则位于光学面812a上。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条状微结构830位于光学面812a上的部分平行于第二方向D4。在此所指的第二方向D4是指平行于入光面811a的法线的方向。在一个例子中,第二方向D4垂直于第一方向D3。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700具有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每一个条状微结构830位于非可视区中,并且由第二边缘S4朝向导光部812的相反面812b的方向延伸。
另参照图13,其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图13所示的背光模块700a的结构大致上与前述背光模块700的结构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块700a的导光板800a的条状微结构830a具有不同的结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条状微结构830a从渐缩部811延伸到光学面812a上,且截断于入光面811a与导光部812的相反面812b之间。也就是说,每一条状微结构830a的一端位于渐缩部811上,另一端则位于光学面812a上。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700a同样具有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每一个条状微结构830a位于渐缩部811上的部分位于非可视区中,且每一个条状微结构830位于光学面812a上的部分也位于非可视区中。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可利用如图10所示的黏固件730设置在导光板800a的平台部820上,以将导光板800a黏固于如图10所示的部件720上。
另参照图14,其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图14所示的背光模块700b的结构大致上与前述背光模块700的结构相同,差异仅在于背光模块700b的导光板800b的条状微结构830b具有不同的设置位置。如图14所示,背光模块700b具有可视区以及非可视区,其中渐缩部811位于非可视区中,且渐缩部811的第二边缘S4与可视区相隔一段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条状微结构830b设置在光学面812a上位于非可视区内,并与渐缩部811的第二边缘S4相隔一段距离。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可利用如图1所示的黏固件330设置在导光板800b的平台部820上,以将导光板800b黏固于如图1所示的部件320上。
同时参照图15及图16,其是分别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视图以及背光模块省略部件及黏固件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块900主要包括导光板910、邻设于导光板910的光源920、部件930以及复数个黏固件940。其中,导光板910包括主体911、复数个平台部912、以及复数个延伸结构913。延伸结构913连接部分或全部的平台部912。黏固件940主要可设置在导光板910的延伸结构913以及平台部912上,以将导光板910黏合至部件930。在本实施例中,延伸结构913的设计可增加黏固件913的贴附面积。
继续参照图15及图16,导光板910的主体911包括渐缩部911a以及导光部911b。其中,渐缩部911a具有入光面911c以及倾斜面911d,入光面911c位于于渐缩部911a的厚度较大的一侧,倾斜面911d连接入光面911c。导光部911b连接于渐缩部911a的厚度较小的一侧,且导光部911b可为厚度均匀的平板结构。导光部911b具有光学面911e,且此光学面911e连接倾斜面911d。
在本实施例中,平台部912设置在渐缩部911a上且位于渐缩部911a的第一边缘S5与第二边缘S6之间。其中,每一个平台部912具有平面912a。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平台部912位于延伸结构913由入光面911c延伸而出,且延伸结构913具有表面913a。在本实施例中,平台部912的平面912a与延伸结构913的表面913a位于同一水平面。此外,从导光板910的侧视图观察,每一个平台部912的平面912a位于渐缩部911a的倾斜面911d之上。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平台部912的平面912a、延伸结构913的表面913a以及光学面911e均位于同一水平面。在本实施例中,黏固件940设置在此平面912a以及表面913a上,且可将导光板910黏固于部件930上。
如图15所示,光源920包括电路板921以及复数个发光二极管922设置在电路板921上。如图16所示,延伸结构913位于两相邻的发光二极管922之间。因此,当组装人员在组装光源920与导光板910时,可利用延伸结构913的设计来使发光二极管922对准入光面911c,故延伸结构913具有方便组装人员将导光板910组装对位光源920的功能。
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光板910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950设置在主体911上。更具体而言,有关条状微结构950的结构设计与排列方式的部分与前述图10至图14所示的条状微结构830、830a及830b的结构设计与排列方式大致上相同,故于此不再赘述。
另参照图17,其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显示设备的装置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00主要包括如图6所示的背光模块500以及显示面板1100。显示面板1100位于导光板600的前方。更具体而言,图6所示的背光模块500的部件520包括框体520a以及反射片520b。在本实施例中,部件520具有反射片520b而没有图6所示的框体520a,因此,以本实施例而言,黏固件530主要将导光板600黏合至部件520的反射片520b。显示设备1000还包括遮光胶带1300,用来将显示面板1100黏合至背光模块500上,且反射片520b以及遮光胶带1300设置在部件520以及显示面板1100之间。在一个示范例子中,反射片520b可覆盖于导光板600的渐缩部611上且延伸到导光部612上,遮光胶带1300则位于反射片520b上方,以避免发光二极管512所产生的光线漏出。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以图6所示的背光模块500应用于显示设备1000中仅用来作为示范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前述其他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例如背光模块300、300a、300b、500a、700、700a、700b及900亦可应用于显示设备中,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由上述本发明实施方式可知,导光板上的平台部设计可用来设置黏固件,以使部件能够黏合固定在导光板上。另一方面,导光板的延伸结构的设计,除了可增加黏固件的贴附面积外,亦可提供组装人员在将导光板与光源相互组装时的对位功能。
另一方面,导光板上具有条状微结构设计,其可改善导光板的出光不均的问题,进而可提升整体背光模块与显示设备的出光外观的均匀性。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符号说明
300 背光模块
300a 背光模块
300b 背光模块
310 光源
320 部件
320a 框体
320b 反射片
330 黏固件
400 导光板
400a 导光板
400b 导光板
410 主体
411 渐缩部
411a 入光面
411b 倾斜面
412 导光部
412a 光学面
412b 相反面
420 平台部
420a 平面
430 条状微结构
430a 条状微结构
430b 条状微结构
500 背光模块
500a 背光模块
510 光源
511 电路板
512 发光二极管
520 部件
520a 框体
520b 反射片
521 延伸部
530 黏固件
600 导光板
600a 导光板
610 主体
611 渐缩部
611a 入光面
611b 倾斜面
612 导光部
612a 光学面
620 平台部
621 平面
630 延伸结构
630a 延伸结构
631 表面
631a 表面
632a 凹槽
650 黏固件
640 条状微结构
700 背光模块
700a 背光模块
700b 背光模块
710 光源
720 部件
730 黏固件
800 导光板
800a 导光板
800b 导光板
810 主体
811 渐缩部
811a 入光面
811b 倾斜面
812 导光部
812a 光学面
820 平台部
821 平面
822 垂直侧面
830 条状微结构
830a 条状微结构
830b 条状微结构
900 背光模块
910 导光板
911 主体
911a 渐缩部
911b 导光部
911c 入光面
911d 倾斜面
911e 光学面
912 平台部
912a 平面
913 延伸结构
913a 表面
920 光源
921 电路板
922 发光二极管
930 部件
940 黏固件
950 条状微结构
1000 显示设备
1100 显示面板
1300 遮光胶带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D3 第一方向
D4 第二方向
S1 第一边缘
S2 第二边缘
S3 第一边缘
S4 第二边缘
S5 第一边缘
S6 第二边缘

Claims (18)

1.一种导光板,包括;
主体,包括:
渐缩部,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的倾斜面;以及
导光部,连接所述渐缩部,所述导光部具有一光学面连接所述倾斜面;以及
复数个平台部,设置在所述渐缩部上,每一个所述平台部具有一平面,其中每一个所述平台部的所述平面位于所述渐缩部的所述倾斜面之上,每一个所述平台部的所述平面与所述光学面位于不同水平面,且每一个所述平台部还具有连接所述平面与所述倾斜面的垂直侧面,
其中,所述倾斜面具有第一端缘以及第二端缘,且每一个所述平台部位于所述第一端缘与第二端缘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延伸结构,由所述入光面延伸而出,且每一个所述延伸结构连接部分或全部的所述平台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其设置在所述主体上,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光学面上,并截断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导光部的相反面之间,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位于所述光学面上的所述部分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法线,且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长度小于所述主体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其分布于所述主体上,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从所述渐缩部的底缘朝向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延伸并截断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导光部的相反面之间,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长度小于所述主体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光板,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其从所述倾斜部延伸至所述光学面上并截断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导光部的相反面之间,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倾斜部上,另一部分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法线,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长度小于所述主体的长度。
6.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光源,包括电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复数个发光单元;
导光板,邻设所述光源,且所述导光板包括:
主体,包括:
渐缩部,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入光面的倾斜面;
导光部,连接所述渐缩部,所述导光部具有连接所述倾斜面的光学面;以及
复数个平台部,设置在所述渐缩部上,每一个所述平台部具有平面,其中,每一个所述平台部的所述平面位于所述渐缩部的所述倾斜面之下,所述发光单元面向所述渐缩部设置;
部件,盖设于所述导光板上;以及
复数个黏固件,设置在所述平台部的所述平面上,以黏合所述部件及/或所述光源的所述电路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倾斜面具有第一端缘以及第二端缘,且每一个所述平台部位于所述第一端缘与第二端缘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每一个所述平台部的所述平面与所述光学面位于同一水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导光板还包括由所述入光面延伸而出的复数个延伸结构,其中,每一个所述延伸结构连接部分或全部的所述平台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每一个所述延伸结构具有表面,其中,所述表面与所述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部分的所述黏固件由所述平台部的所述平面延伸至所述延伸结构的所述表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每一个所述延伸结构位于任两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每一个所述延伸结构还包括凹槽,所述背光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复数个下黏固件,所述光源的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下方,且所述导光板通过所述下黏固件黏合在所述电路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复数个条状微结构,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光学面上并截断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导光部的相反面之间,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位于所述光学面上的所述部分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法线,且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长度小于所述主体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分布于所述主体上的复数个条状微结构,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从所述渐缩部的底缘朝向远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延伸并截断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导光部的相反面之间,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长度小于所述主体的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复数个条状微结构,其从所述倾斜部延伸至截断于所述光学面上且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导光部的相反面之间,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倾斜部上,另一部分平行于所述入光面的法线,其中,每一个所述条状微结构的长度小于所述主体的长度。
16.根据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部件具有反射片,其盖设于所述主体的所述渐缩部上且延伸到所述导光部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部件还具有框体,所述反射片结合于所述框体,且介于所述框体与所述主体之间。
18.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6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块;以及
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前方。
CN201680002793.8A 2015-10-21 2016-09-06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107209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918,591 US9557469B2 (en) 2012-03-16 2015-10-21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14/918,591 2015-10-21
PCT/CN2016/098190 WO2017067340A1 (zh) 2015-10-21 2016-09-06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9417A CN107209417A (zh) 2017-09-26
CN107209417B true CN107209417B (zh) 2020-08-18

Family

ID=581056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2793.8A Active CN107209417B (zh) 2015-10-21 2016-09-06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201621039112.9U Active CN205991384U (zh) 2015-10-21 2016-09-06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39112.9U Active CN205991384U (zh) 2015-10-21 2016-09-0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538658A (zh)
CN (2) CN107209417B (zh)
TW (1) TWI601912B (zh)
WO (1) WO20170673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43037B (zh) * 2018-12-05 2022-06-2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6267A (zh) * 2009-03-25 2010-09-29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2537754A (zh) * 2010-12-14 2012-07-04 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源模组
CN103913795A (zh) * 2012-12-26 2014-07-09 欧姆龙株式会社 导光板及面光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3855A (zh) * 2008-08-26 2013-02-0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混光结构
US8118465B2 (en) * 2009-10-30 2012-02-21 Minebea Co., Ltd. Sprea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JP5410922B2 (ja) * 2009-10-30 2014-02-05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JP5555507B2 (ja) * 2010-03-05 2014-07-2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照明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装置
JP5596416B2 (ja) * 2010-05-27 2014-09-2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JP5743692B2 (ja) * 2011-04-28 2015-07-01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TWM416108U (en) * 2011-06-03 2011-11-11 Wistron Corp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 shielding function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TWI472850B (zh) * 2012-05-08 2015-02-11 Au Optronics Corp 背光模組
JP2013258071A (ja) * 2012-06-13 2013-12-26 Sharp Corp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6025444B2 (ja) * 2012-08-03 2016-11-16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JP5532109B2 (ja) * 2012-11-15 2014-06-2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導光板及び面光源装置
JP6245431B2 (ja) * 2012-12-26 2017-12-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その導光板
JP6303646B2 (ja) * 2014-03-13 2018-04-0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6267A (zh) * 2009-03-25 2010-09-29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2537754A (zh) * 2010-12-14 2012-07-04 上海蓝光科技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源模组
CN103913795A (zh) * 2012-12-26 2014-07-09 欧姆龙株式会社 导光板及面光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67340A1 (zh) 2017-04-27
JP2018538658A (ja) 2018-12-27
TW201715174A (zh) 2017-05-01
TWI601912B (zh) 2017-10-11
CN107209417A (zh) 2017-09-26
CN205991384U (zh) 2017-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5242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relatively flat, slightly bent film member connected between frame and peripheral of display so as to block a gap formed therebetween
JP543693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50301266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9158056B2 (en) Light spreading illumination apparatus having a light guide with inclined portion having at least one pedestal and a light blocking member disposed thereon
KR102348956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패널을 이용한 멀티비젼 표시장치
CN102955291A (zh) 显示装置
JP5211131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120086883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60334561A1 (en) Backlight modules and liquid crystal devices
US2015011705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10146006B2 (en) Reflective sheet having receiving slot for receiving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screen using the same
US10067367B2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istal display device
CN109752874B (zh) 面板模块及显示装置
US11307349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module
CN105546403A (zh) 面状照明装置、液晶显示装置以及其组装方法
CN107209417B (zh) 导光板、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US10168470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US10627676B2 (en)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and transparent exhibition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0401551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9063258B2 (en) Backlight module
US20160377784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8206592A (ja) 面状照明装置
US2012012739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20236589A1 (en) Backlight and display
US20140029301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