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97488A - 通信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网络节点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网络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97488A
CN107197488A CN201710491397.2A CN201710491397A CN107197488A CN 107197488 A CN107197488 A CN 107197488A CN 201710491397 A CN201710491397 A CN 201710491397A CN 107197488 A CN107197488 A CN 1071974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c
bandwidth
signaling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913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97488B (zh
Inventor
堀贵子
江原宏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ublication of CN1071974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974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974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974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3Cell handover without a predetermined boundary, e.g. virtua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2Manipulation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7/00Arrangements for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witching centres
    • H04M7/006Networks other than PSTN/ISDN providing telephone service, e.g.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including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with a packet-switched transport layer
    • H04M7/0072Speech codec negot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8Service support devices;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s
    • H04W88/181Transcoding devices; Rate adapta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通信终端装置包括:编解码器协商单元,其使用会话描述协议请求主体或会话描述协议响应实体,在通信开始时协商与对方终端的通信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协商而定的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以及带宽决定单元,其基于由网络节点通知的信令,在与对方终端的通信中,限制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信令指示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的限制。

Description

通信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网络节点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5月25日、申请号为201280024440.X、发明名称为“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更移动通信方式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移动通信方式中的语音通话是使用3GPP线路交换(CS:Circuit Switching)网来进行的。近年来,正在提供使用3GPP分组交换(PS:Packet Switching)网的语音通话即VoLTE(Voiceover Long Term Evolution,基于长期演进技术的语音)服务。
然而,目前可接收VoLTE服务的区域有限。因此,当在利用VoLTE的语音通话(以下称为VoLTE通话)中出了VoLTE服务区域时,需要切换成使用以往的线路交换方式的通话方式。作为能够实现该切换的技术,有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SRVCC(Single Radio VoiceCall Continuity,单无线模式语音呼叫连续性方案)。以下,使用图1及图2说明基于SRVCC的切换的动作。
图1表示3GPP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一部分。图1所示的移动通信网络由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访问网络)、e-UTRAN的基站(e-nodeB)、PS网、CS网、CS网的基站子系统及IMS(IP Multimedia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构成。
具体而言,在图1中,e-UTRAN是能够提供VoLTE服务的无线访问网。PS网提供VoLTE服务,且由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分组数据网关)、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关)及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构成。CS网由MSC(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MGW(Media Gateway,媒体网关)构成。CS网的基站子系统由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及nodeB构成。IMS进行呼叫控制等,且由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及SCC AS(Service Centralization and Continuity Application Server,服务集中和连续性应用服务器)构成。
在图1中,移动通信终端(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即UE100及UE102首先分别连接于PS网(但是未图示UE102侧的无线访问网、基站及PS网)。即,UE100与UE102进行VoLTE通话。假设此时UE100在通话中途切换(HO:Hand Over)至CS网。
图1的实线所示的路径A、路径B及路径C表示通话数据所通过的路径。另外,图1的虚线所示的200、202、204及206表示SRVCC切换处理中的信令所通过的路径。
图2是表示SRVCC切换处理的动作的时序图。UE100及UE102首先分别连接于PS网(e-UTRAN),通过路径A收发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话数据。当UE100要远离e-UTRAN的覆盖区域,则e-nodeB会检测出该情况,并经由MME、MSC/MGW与RNC/nodeB之间交换信令(图1所示的信令200。图2所示的步骤(以下称为“ST”)200)。在ST200中,在nodeB与MSC/MGW之间准备CS网中的数据路径,在准备完毕后,从MME经由e-nodeB对UE100发出命令,以将该UE100切换至UTRAN(CS网)侧。
在进行ST200的处理的同时,MSC/MGW经由CSCF/SCC AS与UE102交换信令(图1所示的信令202。图2所示的ST202)。由此,发出命令以将UE102的通话数据的收发目的地从UE100切换成MSC/MGW,并建立路径B。
UE100在切换至UTRAN后,经由RNC/nodeB与MSC/MGW交换信令(图1所示的信令204。图2所示的ST204)。由此,建立路径C。
在建立路径C后,MSC/MGW经由MME与P-GW/S-GW交换信令(图1所示的信令206。图2所示的ST206)。由此,删除路径A。
以上,说明了SRVCC切换的动作。
另外,作为改良SRVCC并缩短数据路径切换所耗费的时间的方式,已有非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使用了ATCF(Access Transfer Control Function,访问转移控制功能)增强的SRVCC方式(eSRVCC:enhanced-SRVCC,增强SRVCC)。以下,使用图3及图4说明该eSRVCC的动作的一例。
图3表示能够实现eSRVCC的3GPP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的一部分。图3所示的移动通信网络与图1同样地由e-UTRAN、e-nodeB、PS网、CS网、CS网的基站子系统及IMS构成。在此,IMS中除了有CSCF及SCC AS之外,还有ATCF(Access Transfer Control Function)及ATGW(Access Transfer GateWay,访问转移网关)。此外,在图3及图4中,将ATCF和ATGW表示为一个节点(ATCF/ATGW1120),但还可将该ATCF和ATGW表示为不同的节点。
在图3中,UE100及UE102首先分别连接于PS网(但是未图示UE102侧的无线访问网、基站及PS网)。即,UE100与UE102进行VoLTE通话。假设此时UE100在通话中途切换(HO:HandOver)至CS网。
图3的实线所示的路径A、路径B、路径C及路径D表示通话数据所通过的路径。另外,图3的虚线所示的1100、1102、1104及1106表示eSRVCC切换处理中的信令所通过的路径。
图4是表示eSRVCC切换的动作的时序图。UE100及UE102首先分别连接于PS网(e-UTRAN)。对于实现eSRVCC切换的系统,ATCF/ATGW1120中的ATCF锚定IMS的信令(IMS信令),ATGW锚定通话数据。即,在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话开始时,通话开始的IMS信令由ATCF中继,ATCF在判断为需要由ATGW锚定通话数据的情况下,分配ATGW作为通话数据的锚定点。由此,通过路径A及路径B收发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话数据。
当UE100要远离e-UTRAN的覆盖区域,则e-nodeB会检测出该情况,并经由MME、MSC/MGW与RNC/nodeB交换信令(图3所示的信令1100。图4所示的ST1100)。在ST1100中,在nodeB与MSC/MGW之间准备CS网中的数据路径,在准备完毕后,从MME经由e-nodeB对UE100发出命令,以将该UE100切换至UTRAN(CS网)侧。
在进行ST1100的处理的同时,MSC/MGW向ATCF发送信令。由此,发出从ATCF向ATGW切换路径的指示,ATGW的通话数据收发目的地从UE100切换成MSC/MGW(图3所示的信令1102。图4所示的ST1102)。即,建立路径C。另外,在向ATGW的路径切换处理完成后,ATCF向SCC-AS发送通知信令(图3所示的信令1102。图4所示的ST1102)。
UE100在切换至UTRAN后,经由RNC/nodeB与MSC/MGW交换信令(图3所示的信令1104。图4所示的ST1104)。由此,建立路径D。
在建立路径D后,MSC/MGW经由MME与P-GW/S-GW交换信令(图3所示的信令1106。图4所示的ST1106)。由此,删除路径B。
以上,说明了eSRVCC切换的动作。
广泛使用窄带(NB:Narrowband)编解码器即AMR(Adaptive Multi-Rate,自适应多码率)编解码器及宽带(WB:Wideband)编解码器即AMR-WB编解码器等,作为用在CS网中的语音编解码器。AMR及AMR-WB能够用在分组交换方式中,因此认为也可用在PS网(VoLTE)中。
AMR及AMR-WB所支持的比特率各不相同。而且,当AMR及AMR-WB用在PS网中时,如非专利文献2的记载所述,以RTP(Real-Time 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有效负荷格式使用的对于比特率的编号方式(Frame Type Index,帧类型索引)在两者中交叠。因此,无论是用在CS网中还是用在PS网中,均需要在会话开始时,决定使用AMR或AMR-WB中的哪一个编解码器。即,不进行再次协商会话就无法切换AMR与AMR-WB。
此外,在以往技术中,窄带编解码器一般是带宽为300Hz~3.4kHz且以8kHz采样的编解码器。另外,宽带编解码器一般是带宽为50Hz~7kHz且以16kHz采样的编解码器。另外,超宽带(SWB:Super Wideband)编解码器一般是带宽为50Hz~14kHz的带宽且以32kHz采样的编解码器。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23.216 v9.6.0“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SRVCC)”
非专利文献2:IETF RFC 4867,“RTP Payload Format and File Storage Formatfor the Adaptive Multi-Rate(AMR)and Adaptive Multi-Rate Wideband(AMR-WB)AudioCodecs”
非专利文献3:3GPP TS23.237 v11.0.0“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ServiceContinuity”
非专利文献4:Takashi Koshimizu and Katsutoshi Noshida,“Audio ViedoCallof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2011年電子情報通信学会総合大会,B-6-77
非专利文献5:西田克利,輿水敬,“音声呼のIMS-回線交换同ハンド才一バ方式の改善提案移動機能力に基づく在圈アン力一型SRVCC方式”,信学技報NS2010-178,pp85-9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图1或图3中,在UE100从PS网切换至CS网时,CS网不支持用在PS网中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将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就变更为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在UE100的编解码器发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要使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话能够继续进行,可考虑以下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UE102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变更为与UE100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相同的编解码器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由MSC/MGW进行转码(transcoding)的方法。
对于前一种方法,用于变更UE102的编解码器的信令会耗费时间,导致通话中断时间变长,因此并不理想。而且,在eSRVCC切换中,UE100切换时的用于切换路径的信令终止于ATCF,因此,甚至连用于变更UE102的编解码器的信令都无法发送。即,在eSRVCC切换中,无法使用现有信令变更UE102的编解码器。
由此,认为后一种转码方法较为理想。然而,在进行转码的情况下,特别是在编解码器的带宽(成为编解码器的输入输出的信号的带宽)不同的情况下,当从带宽大的编解码器向带宽小的编解码器转码时,通话质量就会劣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通信中的一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变更的情况下,仍能够抑制因转码导致的通话质量的劣化而不会使通话中断的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终端装置包括:编解码器协商单元,其使用会话描述协议请求主体或会话描述协议响应实体,在通信开始时协商与对方终端的通信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协商而定的所述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以及带宽决定单元,其基于由网络节点通知的信令,在与所述对方终端的通信中,限制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其中,所述信令指示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的限制。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用会话描述协议请求主体或会话描述协议响应实体,在通信开始时协商与对方终端的通信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步骤,协商而定的所述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以及基于由网络节点通知的信令,在与所述对方终端的通信中,限制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的步骤,其中,所述信令指示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的限制。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网络节点对使用不同编解码器的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第二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转码,包括: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检测出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中所使用的第一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判断单元,在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检测出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变更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的所述第一编解码器、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变更后的第二编解码器进行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带宽和比特率的限制;以及发送单元,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中,在判断为限制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带宽和比特率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用于限制所述带宽和所述比特率的信令。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方法对使用不同编解码器的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第二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转码,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步骤,检测出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中所使用的第一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在基于所述编解码器的检测结果,检测出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变更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的所述第一编解码器、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变更后的第二编解码器进行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带宽和比特率的限制的步骤;以及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中,在判断为限制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带宽和比特率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用于限制所述带宽和所述比特率的信令。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网络节点是对使用不同编解码器的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第二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转码的网络节点,且采用以下的结构,该结构包括: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所述检测出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中所使用的第一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判断单元,在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检测出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变更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的所述第一编解码器、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变更后的第二编解码器进行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第一带宽的限制;以及发送单元,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中,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限制所述第一带宽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带宽的信令。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终端采用以下的结构,该结构包括:协商单元,在通信开始时协商与对方终端的通信中所使用的第一编解码器,根据所述协商而定的所述第一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以及决定单元,根据由网络节点通知的、指示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限制的信令,在与所述对方终端的通信中,限制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第一带宽。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带宽变更判断方法是对使用不同编解码器的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第二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转码的网络节点的带宽变更判断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步骤,所述检测出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所使用的第一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在基于检测结果检测出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变更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的所述第一编解码器、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变更后的第二编解码器,进行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第一带宽的限制的步骤;以及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中,判断为限制所述第一带宽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带宽的信令的步骤。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带宽变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通信开始时,协商与对方终端的通信中所使用的第一编解码器的步骤,根据所述协商而定的所述第一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以及根据由网络节点通知的、指示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第一带宽的限制的信令,在与所述对方终端的通信中,限制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语音输入信号的第一带宽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通信中的一个终端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变更的情况下,仍能够抑制因转码导致的通话质量的劣化而不会使通话中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3GPP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SRVCC切换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能够采用eSRVCC的3GPP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eSRVCC切换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网络节点(MSC/MGW)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MSC/MGW的变更判断单元的判断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UE)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用于编解码器协商的SDP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1A、图11B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频带限制请求消息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终端(UE)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网络节点(MSC/MGW)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MSC/MGW的编解码器选择单元的编解码器选择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变形方式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网络节点(ATCF/ATGW、MSC/MGW)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终端(UE)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动作的时序图。
标号说明
100、102 UE
200、202、204、206、1100、1102、1104、1106 信令
300、1300、1302、1310、1704、1706 MSC/MGW
1120、1700、1702 ATCF/ATGW
600、700、1500、1900 接收单元
602、702、1502、1902 发送单元
604 编解码器检测单元
606 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
608 变更判断单元
610、1506、1906、2002 信令生成单元
612 转码单元
704 编解码器协商单元
706、1510、1910 编解码器选择单元
708 带宽决定单元
710、1504、1904 信令解析单元
712、1202 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
1200 数据解析单元
1508、1908 终端位置判断单元
1512、1912 路径选择单元
1708 SCC AS/CSCF
2000 通信对方编解码器变更检测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带宽”是指成为编解码器的输入输出的信号的带宽。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未必需要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是指不进行会话的再次协商能够切换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例如,EVS(Enhanced VoiceServices,增强语音服务)编解码器的非兼容(non interoperable)模式仅用在PS网中,而且支持的比特率在任何带宽下均通用(参照“3GPP TSG SA WG4 S4-110539‘EVS PermanentDocument#4(EVS-4):EVS design constraints”’)。因此,能够设计成在EVS编解码器的非兼容模式下,只要带宽为尼奎斯特频率(Nyquist frequency:采样频率的1/2)以下的带宽,则即使在会话中途,也能够自由地变更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由此,未必需要指定从会话开始至结束为止的带宽。在此情况下,编码器例如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例如输入信号的频率特性及对输入信号进行分析所得的参数等)或编码比特率,设定或变更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
(实施方式1)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此外,在图5中,对结构与图1相同的部分标记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5中与图1相比,UE100、102及MSC/MGW300的动作不同。
首先,对图5所示的MSC/MGW300进行说明。MSC/MGW300对使用不同编解码器的两个终端之间的通信进行转码。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SC/MGW300(网络节点)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在图6中表示了关于与本发明密切相关的频带限制(频带变更)处理的主要的结构单元(例如与图5所示的ST402~ST406(后述)相关的结构单元)。
在图6所示的MSC/MGW300中,接收单元600接收通话数据(以下称为通信数据)、信令等。例如,接收单元600在接收分别由UE100及UE102发送的信令(例如图1所示的信令202、204)后,将接收到的信令输出至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及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
发送单元602发送通信数据、信令等。例如,发送单元602将从信令生成单元610输出的信令通知给UE102。
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根据从接收单元600输入的来自UE100及UE102的信令、通信数据等,检测UE100及UE102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接着,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将表示检测出的编解码器的信息(检测结果)输出至变更判断单元608。
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根据从接收单元600输入的来自UE100及UE102的信令、通信数据等,检测UE100及UE102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带宽。接着,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将表示检测出的编解码器的带宽的信息(检测结果)输出至变更判断单元608。
变更判断单元608根据从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输入的信息所示的编解码器、及从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输入的信息所示的编解码器的带宽,判断是否能够限制向UE102输入的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并判断是否需要限制带宽。例如,变更判断单元608在根据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的检测结果,检测出了两个终端(UE100及UE102)中的一个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变更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使用另一个UE102的编解码器及UE100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限制UE102的编解码器的带宽。变更判断单元608将判断结果输出至信令生成单元610。此外,关于变更判断单元608中的带宽变更判断处理的细节,在后面进行叙述。
在由变更判断单元608判断为能够限制向UE102输入的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需要限制带宽的情况下,信令生成单元610生成以下的信令,该信令请求UE102限制由UE102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在请求限制带宽的信令中,例如还可包含表示UE100的变更后的带宽的信息。信令生成单元610经由发送单元602向UE102发送已生成的信令。这样,在由变更判断单元608判断为限制UE102的编解码器的带宽的情况下,经由发送单元602向UE102发送用于限制带宽的信令。
在UE100及UE102分别使用不同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转码单元612对从UE100向UE102输入的通信数据、及从UE102向UE100输入的通信数据进行转码。
接着,使用图7说明MSC/MGW300的变更判断单元608中的带宽变更判断处理的细节。
在图7所示的ST800中,变更判断单元608根据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的检测结果(检测出的编解码器),判断UE100的编解码器是否已变更。
在UE100的编解码器变更的情况下(ST800:是),在ST802中,变更判断单元608根据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的检测结果,判断UE102所使用的编解码器是否为像编解码器A那样的无需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
在UE102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为无需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ST802:是),在ST804中,变更判断单元608根据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的检测结果,判断UE100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带宽是否小于UE102目前正在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最大带宽。
在UE100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带宽小于UE102目前正在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最大带宽的情况下(ST804:是),在ST806中,变更判断单元608判断为能够且需要限制向UE102输入的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例如,变更判断单元608判断为将UE102的编解码器的带宽限制(变更)为UE100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带宽。
另一方面,在UE100的编解码器未变更的情况下(ST800:否),在UE102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并非无需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ST802:否),或在UE100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带宽为UE102目前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最大带宽以上的情况下(ST804:否),在ST808中,变更判断单元608判断为不限制UE102的频带。
这样,具体而言,MSC/MGW300在检测出了一个UE的编解码器的变更的情况下,判断另一个UE的编解码器是否为无需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由此,判断是否能够限制(变更)另一个UE的编解码器的带宽。另外,MSC/MGW300判断一个UE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带宽是否小于另一个UE的编解码器的最大带宽,由此,判断是否需要限制(变更)另一个UE的编解码器的带宽。
接着,对图5所示的UE100、102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UE100、102(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为了避免说明变得复杂,图8中表示了关于与本发明密切相关的频带限制处理的主要的结构单元(例如与图5所示的ST400~ST406(后述)相关的结构单元)。
在图8所示的UE100、102中,接收单元700接收通信数据及信令等。例如,接收单元700在接收MSC/MGW300所发送的信令(例如图1所示的信令202或204)后,将接收到的信令输出至编解码器协商单元704及信令解析单元710。
发送单元702发送通信数据及信令(例如图1所示的信令202或204)等。
编解码器协商单元704协商终端(此处为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信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具体而言,编解码器协商单元704制成SDP(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会话描述协议)请求主体或SDP响应实体,并进行编解码器协商。另外,在UE(图5中为UE100)移动到了CS网中的情况下,该UE的编解码器协商单元704根据CS网中的协商方法进行编解码器协商。编解码器协商单元704将编解码器协商的结果输出至编解码器选择单元706。
图9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用于编解码器协商的SDP的一例。在呼叫侧UE支持未必需要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以下称为编解码器A)的情况下,仅对编解码器A指定采样频率而不指定带宽地生成SDP请求主体。例如在图9中,呼叫侧UE所生成的SDP请求主体(SDPoffer)中,记载了以往的WB编解码器即AMR-WB编解码器(例如带宽:50Hz~7kHz,采样频率:16000)、以往的NB编解码器即AMR编解码器(例如带宽:300Hz~3.4kHz,采样频率:8000)、及无需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A(采样频率:32000)。
另外,在被呼叫侧UE本身支持编解码器A的情况下,接受不指定带宽而仅指定编解码器A的采样频率的条件(选择图9所示的编解码器A),并生成SDP响应实体(SDP answer)。此外,编解码器A还可采用上述EVS编解码器的非兼容模式。此处,编解码器A的采样频率32000所支持的最大带宽相当于SWB(Super Wideband),在该带宽内,即使在会话中途,编码器也能够根据输入信号的特性或编码比特率来自由地变更带宽。
编解码器选择单元706选择由编解码器协商单元704协商而决定的编解码器,并将表示所选择的编解码器的信息输出至带宽决定单元708。
带宽决定单元708针对编解码器选择单元706所选择的编解码器,决定在自身终端中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例如,在编解码器选择单元706所选择的编解码器的带宽一定的情况下,带宽决定单元708选择该带宽。另一方面,在编解码器选择单元706所选择的编解码器的带宽能够像编解码器A那样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带宽的情况下,带宽决定单元708对于每帧决定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带宽决定单元708例如根据编码比特率、输入信号特性或外部信令的带宽限制的请求等,对于每帧决定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更详细而言,带宽决定单元708例如在被通知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712正在请求限制(变更)编解码器的带宽后,将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限制(变更)为所请求的带宽。
信令解析单元710解析从接收单元700输入的信令。信令中例如包含来自MSC/MGW300的请求限制带宽的信令(用于限制带宽的信令)。信令解析单元710将信令解析的结果通知给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712。
在从信令解析单元710输入的信令解析结果是请求限制(变更)编解码器的带宽的信令的情况下,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712决定限制(变更)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并将该决定通知带宽决定单元708。即,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712根据由MSC/MGW300通知的用于限制编解码器的带宽的信令,控制由带宽决定单元708决定的带宽的变更。
此外,信令解析单元710还可解析其他外部信令,并将该解析结果通知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712。例如信令解析单元710还可解析上述RTCP-APP,并将该解析结果(例如编码比特率的变更请求)通知给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712。在此情况下,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712在决定编码比特率后,将所决定的编码比特率通知给带宽决定单元708。接着,带宽决定单元708根据所决定的编码比特率来决定带宽。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UE100、102及MSC/MGW300的动作的一例。
图10是表示图5所示的移动通信网络的各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此外,在图10中,对动作与图2相同的部分标记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图5中,UE100及UE102目前均连接于e-UTRAN等能够提供VoLTE通话服务的无线访问网(但是未图示UE102侧的无线访问网、基站、PS网)。即,开始在图5所示的UE100与UE102之间进行VoLTE通话。
在通话开始时,在UE100与UE102之间协商将要使用的编解码器(例如参照“3GPPTS26.114v10.0.0“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Multimedia Telephony;MediaHandling and interaction””)。例如,UE100及UE102(编解码器协商单元704)对于未必需要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不指定带宽而协商该编解码器(图5及图10所示的ST400)。
接着,如图5所示,UE100进行SRVCC切换,并移动到了UTRAN中。即,UE100从PS网移动到了CS网中。
在此情况下,在图10的ST204的进程中,在UE100(编解码器协商单元704)与MSC/MGW300之间再次协商用在CS网中的编解码器。此处,例如假设协商对于UE100使用AMR编解码器,且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带宽被限制为NB(图5及图10所示的ST402)。
另外,MSC/MGW300(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及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根据图10的ST202的进程,检测出UE102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为编解码器A,且最大带宽为SWB。
另外,MSC/MGW300(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及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根据图10的ST204的进程,检测出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为AMR,且带宽被限制为NB。
MSC/MGW300(变更判断单元608)判断是否能够限制向UE102输入的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并判断是否需要限制带宽。此处,UE100的编解码器已变更(图7所示的ST800:是),UE102的编解码器为编解码器A(图7所示的ST802:是),且UE100的AMR编解码器的带宽(NB)小于UE102的编解码器A的最大带宽(SWB)(图7所示的ST804:是)。因此,MSC/MGW300(变更判断单元608)判断为能够且需要限制向UE102输入的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图7所示的ST806)。
因此,MSC/MGW300(信令生成单元610)对UE102发送信令,该信令请求将由编解码器A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限制为NB(UE100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带宽)(图5及图10所示的ST404)。该信令例如可包含在ST202的一系列的信令(即IMS信令)中,也可由像RTCP(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实时控制协议)-APP(Application-defined,由应用程序定义)(例如参照“3GPP TS26.114v10.0.0“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MultimediaTelephony;Media Handling and interaction””)这样的其他信令发送。图11A表示通知限制频带的信令包含在IMS信令中时的一例。另外,图11B表示通知限制频带的信令包含在RTCP-APP中时的一例。
UE102(信令解析单元710)解析来自MSC/MGW300的信令。接着,UE102(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712)确定有限制编解码器A的带宽的请求。因此,UE102(带宽决定单元708)将UE102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限制为所请求的带宽(此处为NB)。接下来,UE102以受到限制的带宽对通信数据进行编码(图10所示的ST406)。
这样,UE100使用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带宽(NB),UE102使用限制了编解码器A的频带所得的带宽(NB)。由此,UE100及UE102均将同一NB用作编解码器带宽。由此,对于MSC/MGW300(转码单元612),即使在从UE102侧向UE100侧转码(从编解码器A(超宽带)向AMR编解码器(窄带)转码)的情况下,仍能够抑制通话质量的劣化。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通信中的UE的一部分即UE100的编解码器发生了变更的情况下,MSC/MGW300(网络节点)也会请求其他UE102限制编解码器的带宽,以使该带宽与UE100的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带宽一致。另外,即使在VoLTE通话中的通信对方即UE100的编解码器已变更(变更为窄带宽)的情况下,UE102也会配合UE100而限制由UE102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即,UE102根据通信对方即UE100的网络状况,不使与UE100之间的通信中断地变更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
由此,即使在一个UE的网络状况已改变的情况下,仍能够将UE之间的编解码器的带宽维持在同等的带宽。由此,能够抑制从带宽大的编解码器向带宽小的编解码器转码时产生的通话质量的劣化。即,MSC/MGW300能够抑制通信质量的劣化而进行转码。
而且,UE102仅限制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而并不变更编解码器,因此,无需用于变更编解码器的信令,从而能够防止通话中断时间变长。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VoLTE通话中的UE100切换至CS网,且在切换目的地CS网中变更了编解码器的情况下,仍能够限制UE102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而不会使通话中断。由此,能够抑制因从UE102侧向UE100侧转码而引起的通话质量的劣化。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变更VoLTE通话中的一个终端(UE)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仍能够抑制由转码引起的通话质量的劣化而不会使通话中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参照图5)中,在UE100对应于rSRVCC(reverse SRVCC。例如参照“3GPP TR23.885 v1.2.0“Feasibility Study of Single Radio Vbice CallContinuity(SRVCC)from UTRAN/GERAN to E-UTRAN/HSPA””)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会在从PS网切换至CS网后,再次切换至PS网。在此情况下,MSC/MGW300在接收到关于将UE100从CS网向PS网切换的处理的信令的时间点,对UE102发送解除编解码器的带宽限制的信令。或者,MSC/MGW300也可在UE100向PS网的切换完成后,对UE102发送解除编解码器的带宽限制的信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参照图5)中说明了以下的情况:UE100在通话开始时连接于PS网。然而,还有以下的情况,即,UE100在通话开始时连接于CS网。在此情况下,UE100以例如“3GPP TS23.292v10.3.0“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centralizedservices””所记载的方法,开始与连接于PS网的UE102进行通话。此处,在UE100对应于rSRVCC的情况下(即,在UE100可切换至PS网的情况下),MSC/MGW300在与UE102协商编解码器时,也可预先与UE102协商,以将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带宽作为最大带宽进行编码。或者,MSC/MGW300也可在与UE102协商后,以其他信令请求限制由UE102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SRVCC方式进行了说明,但eSRVCC方式也能够适用本实施方式。
在SRVCC方式中,在通信中的UE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不同的情况下,由MGW(MSC/MGW300)进行转码。另一方面,根据非专利文献3,在eSRVCC方式中,也可由ATGW进行转码,代替由MGW进行转码。
此处,在eSRVCC方式中,在由ATGW而非由MGW进行转码的情况下,将与SRVCC方式相关的对本实施方式的MSC/MGW300(参照图5)追加的功能追加给ATCF/ATGW1120(参照图3)。即,在eSRVCC方式中采用以下的结构:ATCF/ATGW1120包括图6所示的接收单元600、发送单元602、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变更判断单元608、信令生成单元610及转码单元612。此处,eSRVCC方式中的ATCF/ATGW1120所具有的发送单元602、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变更判断单元608、信令生成单元610及转码单元612具有与SRVCC方式中的MSC/MGW300所具有的各结构单元相同的功能。
eSRVCC方式中的ATCF/ATGW1120的接收单元600(图6)接收通信数据、信令等。例如,接收单元600在接收UE100、UE102、ATCF及MSC/MGW所分别发送的信令(例如图3所示的信令1102)后,将接收到的信令输出至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及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
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根据从接收单元600输入的来自UE100、UE102、ATCF及MSC/MGW的信令、通信数据等,检测UE100及UE102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接着,编解码器检测单元604将表示检测出的编解码器的信息(检测结果)输出至变更判断单元608。
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根据从接收单元600输入的来自UE100、UE102及MSC/MGW的信令、通信数据等,检测UE100及UE102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带宽。接着,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将表示检测出的编解码器的带宽的信息(检测结果)输出至变更判断单元608。
此外,此处将ATCF/ATGW1120作为一个节点进行了说明,但该ATCF/ATGW1120还可为不同的节点。由此,也可使ATCF或ATGW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具有上述ATCF/ATGW1120所具有的功能。另外,还可在ATCF与ATGW之间交换所需信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UE还可在编码协商时,以SDP指定最大带宽,代替像图9那样不以SDP固定地指定带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下的情况:MSC/MGW300及ATGW对UE102发送请求限制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然而,MSC/MGW300及ATGW还可发送请求限制编码比特率的信令来代替请求限制带宽的信令。此处,各UE根据输入信号的编码比特率来设定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由此,通过由MSC/MGW300及ATGW向UE发送请求限制编码比特率的信令,该UE能够设定受到限制的编码比特率,并根据受到限制的编码比特率来限制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或者,MSC/MGW300及ATGW还可发送请求限制带宽及编码比特率这两者的信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MSC/MGW300(图6)作为一个节点进行了说明。然而,MSC/MGW300可由彼此以接口连接的两个以上的节点构成,还可使上述MSC/MGW300的各功能分散于上述多个节点。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以下的情况:MSC/MGW300或ATGW(ATCF/ATGW1120)对UE102发送请求限制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以下的情况:代替由MSC/MGW300或ATGW(ATCF/ATGW1120)发送请求限制带宽的信令,由UE102接收通信数据,由此,检测出UE100的编解码器的带宽已受到限制,从而限制UE102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
使用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UE。
在图12所示的UE100、102中,接收单元700、发送单元702、编解码器协商单元704、编解码器选择单元706及带宽决定单元708是进行与图8相同的动作的结构单元,故省略其说明。
数据解析单元1200解析从接收单元700输入的通信数据。在从某一时刻起,一定时间内的通信数据的编解码器带宽的上限值与此之前的编解码器带宽的上限值、或通话开始时所协商的编解码器带宽的上限值进行比较而不同的情况下,数据解析单元1200解析为通信对方端终端(UE)的通信数据的编解码器的带宽已受到限制(已变更)。数据解析单元1200将解析结果通知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1202。
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1202根据来自数据解析单元1200的解析结果,决定限制(变更)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并将该决定通知带宽决定单元708。由此,带宽决定单元708控制由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1202决定的带宽的变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UE100、102根据接收到的通信数据的编解码器带宽的上限值是否已变更,判断通信对方终端的编解码器是否已变更。接着,UE100、102在判断为通信对方终端的编解码器已变更的情况下,控制自身装置的编解码器的带宽的变更。由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即使在一个UE的网络状况已改变的情况下,仍能够将UE之间的编解码器的带宽维持在同等的带宽。由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抑制在从带宽大的编解码器向带宽小的编解码器转码时产生的通话质量的劣化。
(实施方式3)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此外,图13所示的各节点的动作如上所述(例如图5)。
在图13中,UE100首先通过SRVCC切换至CS网(以下有时也称为SRVCC切换),经由MSC/MGW1300与处在PS网中的UE102收发通信数据(图13所示的路径A及路径B)。此时,UE100使用AMR-WB作为用在CS网中的编解码器,UE102例如使用上述编解码器A(未必需要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作为用在PS网中的编解码器,由MSC/MGW1300进行转码。
接着,UE102也通过SRVCC切换至CS网。
此时,根据非专利文献1的切换顺序,UE102的移动目的地CS网中的通信终止于MSC/MGW1302,MSC/MGW1300的通信对方端从UE102变更为MSC/MGW1302。即,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信数据的路径变更为通过路径D、路径C及路径B的路径。
此外,UE102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变更为AMR-WB。在此情况下,从UE102向UE100发送的通信数据通过路径D,且由AMR-WB从UE102发送至MSC/MGW1302为止。接着,MSC/MGW1302从UE102在CS网中所使用的AMR-WB向用在PS网中的编解码器A进行转码。由此,从UE102向UE100发送的通信数据通过路径C,且由编解码器A从MSC/MGW1302发送至MSC/MGW1300为止。接着,MSC/MGW1300从编解码器A向AMR-WB进行转码。由此,从UE102向UE100发送的通信数据通过路径B,且由AMR-WB从MSC/MGW1300发送至UE100为止。对于从UE100向UE102发送的通信数据也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以下的方法:即使在通信中的UE100及UE102均进行SRVCC切换的情况下,仍将MSC/MGW1300、1302中的转码抑制为最小限度。
首先,说明图13所示的MSC/MGW1300、1302。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SC/MGW1300、1302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图14所示的MSC/MGW1300、1302除了包括图示的功能块之外,还可包括图8所示的功能块或其他功能块。
在图14所示的MSC/MGW1300、1302中,接收单元1500接收通信数据、信令等。
发送单元1502发送通信数据、信令等。
信令解析单元1504解析用于SRVCC处理的信令、或IMS的信令(IMS信令)等。信令解析单元1504将信令解析的结果通知信令生成单元1506、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及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
信令生成单元1506根据信令解析单元1504的信令解析结果等生成信令。
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根据信令解析单元1504的信令解析结果,判断通信中的两个终端(UE100、102)是处在PS网中还是处在CS网中。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将判断结果输出至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及路径选择单元1512。
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根据信令解析单元1504的信令解析结果及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的判断结果,选择将要利用的编解码器或候选编解码器。
路径选择单元1512根据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的判断结果,选择通信数据所通过的路径。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MSC/MGW1300、1302的动作的一例。
图15是表示图13所示的移动通信网络的各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此外,在图13中,虽未图示SCC AS及CSCF,但该SCC AS及CSCF作为IMS的一部分而存在。
假设UE100与UE102目前均连接于e-UTRAN,并进行VoLTE通信。即,假设UE100及UE102目前将上述编解码器A(未必需要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用作语音编解码器(图15所示的ST1400)。
接着,UE100切换(SRVCC切换)至CS网(与图10所示的ST200的处理(SRVCC处理)同等的处理)。另外,UE100切换至CS网,并与CS网之间建立连接(与图10所示的ST204的处理(连接建立处理)同等的处理)。
在进行ST200的处理及ST204的处理的同时,MSC/MGW1300的信令生成单元1506生成向UE102发送的IMS信令,并经由发送单元1502发送该IMS信令(图15所示的ST1402)。此时,信令生成单元1506将表示IMS信令由SRVCC切换产生的信息包含在该IMS信令中。例如,表示IMS信令由SRVCC切换产生的信息还可为非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STN-SR(SessionTransferNumberfor SRVCC,SRVCC的会话迁移号码)等。
另外,MSC/MGW1300的信令生成单元1506除了将UE100在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器A)包含在IMS信令中之外,还将自身网络侧的CS网(MSC/MGW1300所属的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列表包含在IMS信令中(图15所示的ST1402)。此时,也可由信令解析单元1504等待ST204的连接建立处理,解析与连接建立相关的信令,并获得UE100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信息,然后,由信令生成单元1506将该编解码器信息明示地包含在IMS信令中。
由此,UE100~MSC/MGW1300使用CS网进行通信,MSC/MGW1300~UE102使用PS网进行通信(图15所示的ST1404)。
接着,UE102切换(SRVCC切换)至CS网(与图10所示的ST200(SRVCC处理)同等的处理)。另外,UE102切换至CS网,并与CS网之间建立连接(与图10所示的ST204的处理(连接建立处理)同等的处理)。
在进行ST200的处理及ST204的处理的同时,MSC/MGW1302的信令生成单元1506生成向MSC/MGW1300发送的IMS信令,并经由发送单元1502发送该IMS信令(图15所示的ST1406)。此时,信令生成单元1506将表示IMS信令由SRVCC切换产生的信息包含在该IMS信令中。例如,表示IMS信令由SRVCC切换产生的信息还可为非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STN-SR(用于SRVCC的会话转移号码)等。
另外,MSC/MGW1302的信令生成单元1506除了将UE102在P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编解码器A)包含在IMS信令中之外,还将自身网络侧的CS网(MSC/MGW1302所属的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列表包含在IMS信令中(图15所示的ST1406)。此时,也可由信令解析单元1504等待ST204的连接建立处理,解析与连接建立相关的信令,并获得UE102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信息,然后,由信令生成单元1506将该编解码器信息明示地包含在IMS信令中。
MSC/MGW1300的接收单元1500接收来自MSC/MGW1302的IMS信令,并将该IMS信令输出至信令解析单元1504。信令解析单元1504通过解析该IMS信令,确定UE102已进行了SRVCC切换,并将表示UE102已进行了SRVCC切换的信息输出至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另外,信令解析单元1504将该IMS信令(SDP请求主体)中所含的编解码器列表(MSC/MGW1302所属的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列表)输出至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根据UE102已进行了SRVCC切换这一信息,判断为UE100及102均处在CS网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使用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的判断结果、及从信令解析单元1504输入的MSC/MGW1302所属的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信息(编解码器列表),选择将要利用的编解码器(图15所示的ST1406)。
另外,路径选择单元1512根据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的判断结果,选择通信数据所通过的路径(图15所示的ST1406)。由此,UE100与UE102通过所选择的路径进行通信(图15所示的ST1408)。
接着,在图16中表示图13及图15所示的MSC/MGW1300的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的编解码器选择方法的一例。
在图16所示的ST1600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根据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的判断结果,判断通信中的两个终端(UE100、102)是否已移动至(处在)CS网。
在通信中的两个终端已移动至CS网的情况下(ST1600:是),在ST1602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判断接收单元1500所接收的IMS信令中,是否包含通信对方终端(UE102)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信息(编解码器列表)。
在IMS信令中包含通信对方终端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信息的情况下(ST1602:是),在ST1604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判断通信对方终端(UE102)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信息,是否与自身网络侧的终端(UE100)所正在使用的编解码器一致。在上述编解码器信息与自身网络侧的终端(UE100)所正在使用的编解码器一致的情况下,前进至ST1614的处理。
在通信中的两个终端未移动至CS网的情况下(ST1600:否),在ST1606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判断自身装置(MSC/MGW1300)是否对应于用在PS网中的编解码器。在自身装置(MSC/MGW1300)不对应于用在PS网中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ST1606:否),前进至ST1612的处理。
在IMS信令中不包含通信对方终端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信息的情况下(ST1602:否),或者在自身装置(MSC/MGW1300)对应于用在PS网中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在ST1608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判断由IMS信令(SDP请求主体)提供的编解码器信息(编解码器列表)中,是否包含目前的自身网络侧的UE(UE100)所正在使用的编解码器。在提供的编解码器列表中,包含目前的自身网络侧的UE(UE100)所正在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ST1608:是),前进至ST1614的处理。
在提供的编解码器列表中,不包含目前的自身网络侧的UE(UE100)所正在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ST1608:否),在ST1610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判断由IMS信令(SDP请求主体)提供的编解码器列表中,是否包含自身装置(MSC/MGW13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在提供的编解码器列表中,包含自身装置所支持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ST1610:是),前进至ST1616的处理。在提供的编解码器列表中,不包含自身装置所支持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ST1610:否),前进至ST1618的处理。
在ST1612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选择用在PS网中的编解码器。
在ST1614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选择自身网络侧的终端(UE100)所正在使用的编解码器作为将要使用的编解码器。
在ST1616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从提供的编解码器列表中的自身装置(MSC/MGW1300)所支持的编解码器中,选择将要使用的编解码器。
在ST1618中,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510选择错误。
这样,MSC/MGW1300、1302将自身网络侧的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列表包含在由切换产生的IMS信令中。另外,在接收上述IMS信令后,MSC/MGW1300(MSC/MGW1302)首先判断为通信中的两个终端处在CS网中。而且,MSC/MGW1300(MSC/MGW1302)使用IMS信令的发送目的地的MSC/MGW所属的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信息,选择将要利用的编解码器。具体而言,在通信中的两个终端(UE100、102)能够使用同一编解码器的情况下,MSC/MGW1300、1302以使两个终端使用该同一编解码器的方式,选择将要利用的编解码器。
即,在一个终端(UE100)切换至CS网,且另一个终端(UE102)切换至CS网的情况下,例如属于UE100侧的CS网的MSC/MGW1300从属于UE102侧的CS网的MSC/MGW1302,接收包含UE102侧的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列表(编解码器组)的消息,并使用上述编解码器列表、及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变更后的编解码器),选择UE102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例如在接收到的编解码器列表中,包含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情况下,MSC/MGW1300选择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作为UE102所使用的编解码器。
由此,若有可能,则两个终端(UE100、102)使用同一编解码器,因此,MSC/MGW1300、1302不进行转码。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通信中的UE100及UE102均进行SRVCC切换的情况下,仍能够将MSC/MGW1300、1302中的转码抑制为最小限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以下的方法:由MSC/MGW300检测编解码器带宽的变更,并对UE102发送请求限制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MSC/MGW1300、1302在获得自身网络侧的终端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信息后,代替请求限制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将该编解码器信息明示地包含在IMS信令中并发送至通信对方侧终端。在此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即使在一个或两个UE的网络状况已改变的情况下,仍能够将UE之间的编解码器的带宽维持在同等的带宽。
此外,在由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判断为UE100、102均处在CS网中的情况下,路径选择单元1512也可将网络侧的路径全部切换成用于CS网的路径。作为该判断方法,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例如也可根据两个终端是否对应于rSRVCC来进行判断。即,在两个终端(UE100、102)不对应于rSRVCC的情况下,路径选择单元1512也可将网络侧的路径切换成用于CS网的路径。此外,关于两个终端是否对应于rSRVCC,能够由非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支持SRVCC的注册或与获知是否支持SRVCC的方法同等的方法来实现。
另外,终端(例如图17所示的UE102)也可通过接收请求限制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等,在判断为通信对方侧终端(例如图17所示的UE100)进行了SRVCC切换的情况下,根据自身装置进行SRVCC切换时的信令(图15所示的ST200或ST204),将通信对方侧终端(UE100)已进行了SRVCC切换这一情况通知自身网络侧MSC/MGW(例如图17所示的MSC/MGW1310)。由此,MSC/MGW1310的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508判断为两个终端(UE100、102)已切换至CS网,从而能够避免将仅由PS网支持的编解码器包含在IMS信令(SDP请求主体)的编解码器列表中。即,MSC/MGW1310能够仅将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包含在SDP请求主体中(参照图17)。此时,MSC/MGW1310还可明示地传递自身装置为MGW这一信息(例如参照图17)。另外,接收了上述通知的MSC/MGW1300还可决定由CS网彼此进行通信(例如参照图17)。另外,上述通知例如可包含在UE102切换至CS网时由UE102发送的现有的信令中,也可包含在新的信令中。另外,上述通知还可包含于在UE102切换至CS网之前向MME(未图示)发送的信令中(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进行通信的两个UE均通过eSRVCC方式从PS网向CS网进行切换的情况;或一个UE通过eSRVCC方式从PS网向CS网进行切换,而另一个UE通过SRVCC方式从PS网向CS网进行切换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在eSRVCC方式中由ATGW锚定通信数据,并由ATGW进行转码。
图1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一部分的结构。此外,图18所示的各节点的动作如上所述(例如图3及图5)。
在图18中,UE100及UE102首先均处在e-UTRAN中,并利用PS网进行VoLTE通信。假设此时,使用上述编解码器A(未必需要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在图18中,假设UE100侧的网络及UE102侧的网络均对应于eSRVCC。由此,UE100与UE102之间的现有的通信路径成为经由ATCF/ATGW1700及ATCF/ATGW1702的路径A、路径B及路径C。
此外,在图18中,将ATCF/ATGW1700、1702表示为一个节点,但还可将ATCF/ATGW1700、1702表示为不同的节点。另外,在图18中,在UE100侧的网络不对应于eSRVCC的情况下,不存在ATCF/ATGW1700及路径B作为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信路径,因此,在UE100与ATCF/ATGW1702之间建立路径A。同样地,在UE102侧的网络不对应于eSRVCC的情况下,不存在ATCF/ATGW1702及路径B作为通信路径,因此,在UE102与ATCF/ATGW1700之间建立路径C。
接着,UE100、UE102各自通过eSRVCC进行切换。在此情况下,根据非专利文献3,切换后的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信路径成为经由MSC/MGW1704、ATCF/ATGW1700、ATCF/ATGW1702及MSC/MGW1706的路径D、路径E、路径B、路径G及路径F。
此外,在图18中,在UE100侧的网络不对应于eSRVCC的情况下,不存在ATCF/ATGW1700及路径B作为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信路径,因此,在MSC/MGW1704与ATCF/ATGW1702之间建立路径E。同样地,在UE102侧的网络不对应于eSRVCC的情况下,不存在ATCF/ATGW1702及路径B作为UE100与UE102之间的通信路径,因此,在MSC/MGW1706与ATCF/ATGW1700之间建立路径G。
此处,例如UE100、102切换至CS网时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均为AMR-WB。在此情况下,从UE100至ATCF/ATGW1700为止的通信数据由AMR-WB编码。接着,ATGW1700从AMR-WB向编解码器A进行转码。由此,从ATGW1700至ATGW1702为止的通信数据由编解码器A编码。接着,ATGW1702再次从编解码器A向AMR-WB进行转码。由此,从ATGW1702至UE102为止的通信数据由AMR-WB编码。
此外,在UE100侧的网络不对应于eSRVCC的情况下,代替ATGE1700而由MSC/MGW1704进行转码。同样地,在UE102侧的网络不对应于eSRVCC的情况下,代替ATGE1702而由MSC/MGW1706进行转码。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以下的方法:在通信中的UE100及UE102均通过eSRVCC方式从PS网向CS网进行切换的情况下,或在一个UE通过eSRVCC方式从PS网向CS网进行切换,而另一个UE通过SRVCC方式从PS网向CS网进行切换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将转码抑制为最小限度。
首先,说明图18所示的ATCF/ATGW1700、1702及UE100、102。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ATCF/ATGW1700、1702的结构的方框图。此外,图19所示的ATCF/ATGW1700、1702除了包括图示的功能块之外,还可包括图8所示的功能块或其他功能块。
在图19所示的ATCF/ATGW1700、1702中,接收单元1900接收通信数据、信令等。
发送单元1902发送通信数据、信令等。
信令解析单元1904解析用于SRVCC处理或eSRVCC处理的信令、或IMS的信令(IMS信令)等。信令解析单元1904将信令解析的结果通知信令生成单元1906、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908及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910。
信令生成单元1906根据信令解析单元1904的信令解析结果等生成信令。
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908根据信令解析单元1904的信令解析结果,判断通信中的两个终端(UE100、102)是处在PS网中还是处在CS网中。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908将判断结果输出至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910及路径选择单元1912。
编解码器选择单元1910根据信令解析单元1904的信令解析结果及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908的判断结果,选择将要利用的编解码器或候选编解码器。
路径选择单元1912根据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908的判断结果,选择通信数据所通过的路径。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UE100、102的结构的方框图。UE100、102除了包括图示的功能块之外,还可包括图12所示的功能块或其他功能块。此外,在图20所示的UE100、102中,接收单元700及发送单元702是进行与图12相同的动作的结构单元,故省略其说明。
在图20所示的UE100、102中,通信对方编解码器变更检测单元2000检测出通信对方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已变更。作为通信对方所使用的编解码器被变更的理由,例如可列举其已从PS网移动到了CS网中。另外,作为通信对方编解码器变更检测单元2000中的编解码器变更的检测方法,例如可列举如实施方式1所示的从网络接收频带限制通知等信令的方法、及如实施方式2所示的检测出通信对方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频带已受到限制的方法等。
在由通信对方编解码器变更检测单元2000检测出通信对方的编解码器已变更的情况下,信令生成单元2002生成以下的信令,该信令用于将通信对方的编解码器已变更这一情况通知网络。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UE100、102及ATCF/ATGW1700、1702的动作的一例。此处,假设UE100侧的网络及UE102侧的网络均对应于eSRVCC。
图21是表示图18所示的移动通信网络的各装置的动作的时序图。
当对e-UTRAN进行连接处理,并对IMS进行与VoLTE相关的注册时,UE100及UE102例如将与ATCF(ATCF/ATGW1700、1702)相关的信息发送至SCC AS、HSS(未图示)或MME(未图示),由发送目的地保存该信息(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5)。而且,在呼叫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UE100呼叫UE102。对于UE102呼叫UE100的情况也相同),ATCF/ATGW1700、1702中的ATCF判断是否由ATGW锚定会话(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3或非专利文献5)。
然后,UE100及UE102均连接于e-UTRAN,并进行VoLTE通信。此时,假设将上述编解码器A(未必需要指定带宽的编解码器)用作语音编解码器(图21所示的ST1800)。
接着,UE100从PS网切换至CS网。此时,进行与图10所示的ST200的处理(SRVCC处理)及ST204的处理(连接建立处理)同等的处理。另外,在进行ST200的处理及ST204的处理的同时,进行与图4所示的ST1102的处理同等的处理。由此,UE100与UE102之间的数据通信路径经由MSC/MGW1704而进行切换(图21所示的ST1802)。
此时,ATCF/ATGW1700的信令生成单元1906生成包含UE100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例如AMR)的消息,并将该消息经由发送单元1902通知SCC AS/CSCF1708(图21所示的ST1802’)。也可将该通知与非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访问转移更新(Access TransferUpdate)消息一起通知SCC AS/CSCF1708。然后,如实施方式1所示,ATCF/ATGW1700也可对UE102发送频带限制通知。
UE102的通信对方编解码器变更检测单元2000检测出UE100的编解码器已不再是编解码器A(图21所示的ST1804)。
接着,UE102也从PS网切换至CS网。此时,UE102的信令生成单元2002生成以下的信令,该信令用于将通信对方即UE100的编解码器已变更这一情况通知给网络。该信令例如可包含在UE102切换至CS网时由UE102发送的现有的信令中,也可包含在新的信令中(图21所示的ST1806)。另外,上述通知还可包含于在UE102切换至CS网之前向MME(未图示)发送的信令中,并由MME通知MSC/MGW1706(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
接收了来自UE102的信令的MSC/MGW1706检测出UE102的通信对方即UE100的编解码器已变更,并将表示UE100的编解码器已变更的信息包含在向ATCF/ATGW1702发送的INVITE消息中。
接收了该INVITE消息的ATCF/ATGW1702的信令解析单元1904检测出UE102的通信对方即UE100的编解码器已变更。因此,ATCF/ATGW1702的信令生成单元1906生成用于向SCCAS/CSCF1708询问UE100的编解码器的信令,并经由发送单元1902发送该信令(图21所示的ST1808)。
ATCF/ATGW1702的接收单元1900从SCC AS/CSCF1708接收针对ST1808中所发送的信令的回复信令。接着,ATCF/ATGW1702的信令解析单元1904解析该回复信令,根据解析结果(与UE100的编解码器相关的信息)而与ATCF/ATGW1700协商编解码器(图21所示的ST1810),并选择编解码器(图21所示的ST1812)。此外,还可在ATCF/ATGW1702与SCC AS/CSCF1708之间、及SCC AS/CSCF1708与ATCF/ATGW1700之间协商编解码器(即,还可由SCC AS进行锚定)。此外,ATCF/ATGW1700、1702还可不经由SCC AS/CSCF1708而进行编解码器协商。在此情况下,无需图21所示的ST1802的处理及ST1808的处理。
这样,ATCF/ATGW1700、1702在终端(UE100、102)已切换的情况下,生成包含切换后的终端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消息,并将该消息通知SCC AS/CSCF1708。在此情况下,与切换后的终端进行通信的通信对方终端检测出切换后的终端的编解码器已变更。另外,在检测出切换后的终端的编解码器已变更的通信对方终端也已切换的情况下,ATCF/ATGW1700、1702根据来自该通信对方终端的通知,检测出首先切换的终端的编解码器已变更后,向SCC AS/CSCF1708查询该通信对方的编解码器。接着,ATCF/ATGW1700、1702根据与查询所得的编解码器(首先切换的终端的编解码器)相关的信息来进行编解码器协商,并选择编解码器。例如,在通信中的两个终端(UE100、102)能够使用同一编解码器的情况下,ATCF/ATGW1700、1702以使两个终端使用该同一编解码器的方式,选择将要利用的编解码器。
即,在一个终端(UE100)切换至CS网后,且另一个终端(UE102)切换至CS网的情况下,ATCF/ATGW1702通过向SCC AS/CSCF1708进行查询,接收包含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变更后的编解码器)的消息,当从UE102侧的MSC/MGW1706接收了包含表示UE100已切换至CS网的信息的消息,且接收了表示UE100已切换至CS网的信息时,根据上述UE100所使用的编解码器,选择UE102所使用的编解码器。
由此,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若有可能,则两个终端(UE100、102)使用同一编解码器,因此,ATCF/ATGW1700、1702不进行转码。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信中的UE100及UE102均通过eSRVCC方式从PS网向CS网切换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能够将转码抑制为最小限度。
此外,在由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908判断为UE100、102均处在CS网中的情况下,路径选择单元1912也可将网络侧的路径全部切换成用于CS网的路径。作为该判断方法,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908例如也可根据两个终端是否对应于rSRVCC来进行判断。即,在两个终端(UE100、102)不对应于rSRVCC的情况下,路径选择单元1912也可将网络侧的路径切换成用于CS网的路径。此外,关于两个终端是否对应于rSRVCC,能够由非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支持SRVCC的注册或与获知是否支持SRVCC的方法同等的方法来实现。
另外,终端(例如图21所示的UE102)也可通过接收请求限制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等,在判断为通信对方侧终端(例如图21所示的UE100)进行了SRVCC或eSRVCC切换的情况下,根据自身装置进行eSRVCC切换时的信令(图21所示的ST200/ST204),将通信对方侧终端(UE100)已进行了SRVCC或eSRVCC切换这一情况通知自身网络侧MSC/MGW(例如图21所示的MSC/MGW1706)。由此,MSC/MGW1706的终端位置判断单元1908判断为两个终端(UE100、102)已切换至CS网,从而能够避免将仅由PS网支持的编解码器包含在IMS信令(SDP请求主体)的编解码器列表中。该通知例如可包含在UE102切换至CS网时由UE102发送的现有的信令中,也可包含在新的信令中(图21所示的ST1806)。另外,上述通知还可包含于在UE102切换至CS网之前向MME(未图示)发送的信令中(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
另外,如图19所示,MSC/MGW1704、1706也可具有与ATCF/ATGW1700、1702同等的功能。在图18中,在UE100侧的网络不对应于eSRVCC的情况下,MSC/MGW1704的信令解析单元1904在UE100切换至CS网时,解析包含用在CS网中的编解码器的信令,获得UE100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信息。接着,MSC/MGW1704的信令生成单元1906生成UE100在CS网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信息,并将该信息通知SCC AS/CSCF1708。该通知也可包含在INVITE消息中。另外,在图18中,在UE102侧的网络不对应于eSRVCC的情况下,MSC/MGW1706的信令解析单元1904在从UE102接收了包含以下的内容的信令时,检测出UE102的通信对方即UE100的编解码器已变更,上述内容是通知通信对方即UE100的编解码器已变更的内容。接着,MSC/MGW1706的信令生成单元1906生成向SCC AS/CSCF1708查询UE100的编解码器的信令,并将该信令发送至SCC AS/CSCF1708。在从SCC AS/CSCF1708接收回复信令后,MSC/MGW1706的信令解析单元1904解析该回复信令,根据解析结果而与在UE100侧进行转码的节点(MSC/MGW1704或ATCF/ATGW1700)协商编解码器,并选择编解码器。此外,还可在MSC/MGW1706与SCC AS/CSCF1708之间、及SCC AS/CSCF1708与在UE100侧进行转码的节点之间协商编解码器(即,还可由SCC AS进行锚定)。由此,即使在一个UE通过eSRVCC方式从PS网向CS网进行切换,而另一个UE通过SRVCC方式从PS网向CS网进行切换的情况下,仍能够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将转码抑制为最小限度。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1、3及4中说明了以下的方法:MSC/MGW或ATCF/ATGW在检测出了会话中途的一个UE的通信数据的带宽变更的情况下,通知另一个UE限制频带。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以下的方法:代替发送频带限制通知或除了发送频带限制通知之外,还将频带信息明示地包含在MSC/MGW或ATCF/ATGW所发送的通信数据、或通信数据的RTP有效负荷的报头单元中。
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由MSC/MGW300的编解码器带宽检测单元606检测UE100的带宽变更,在由变更判断单元608判断为能够限制向UE102输入的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需要限制带宽的情况下,还限制从MSC/MGW300向UE102发送的通信数据的带宽。此时,将变更后的带宽信息明示地包含在MSC/MGW300所发送的通信数据本身中,或包含在存储通信数据的RTP的有效负荷报头(payload header)部分中。
在将变更后的频带信息包含在RTP有效负荷报头部分中的情况下,包含频带信息的分组限于在频带变更后的某个一定期间(例如200毫秒)内发送的分组或某个一定个数的分组(例如10个分组)。
若接收侧(UE102)检测出在某个一定期间以上(例如150msec以上)或某一特定个数(例如5个分组以上)的RTP的有效负荷报头中附加有频带信息,则判断为即使在接下来发送来的RTP有效负荷报头中未附加有频带信息的情况下,仍继续限制所存储的通信数据的带宽。
即使在由接收了频带限制通知的UE102将频带受到限制的通信数据发送至MGW300的情况下,同样地将频带信息附加至在某个一定期间(例如200msec)内发送的分组或某个一定个数的分组(例如10分组)的RTP有效负荷报头单元中。若接收侧(MGW300)检测出在某个一定期间以上(例如150msec以上)或特定个数(例如5个分组以上)的RTP的有效负荷报头中附加有频带信息,则判断为即使在接下来发送来的RTP有效负荷报头中未附加有频带信息的情况下,仍继续限制所存储的通信数据的带宽。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以下的方法:代替接收频带限制通知,由UE102的数据解析单元1200检测出数据本身的带宽已在一定时间以上的时间内受到限制,并限制发送数据的频带。此外,还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方法(在某个一定期间以上(例如150毫秒以上)或某一特定个数(例如5个分组以上)的RTP的有效负荷报头中附加有频带信息),由编解码器模式变更单元1202决定频带的变更。
另外,在实施方式1、3及4中,还可将频带限制通知本身包含在RTP有效负荷报头中。即使在将频带限制通知包含在RTP有效负荷报头中的情况下,包含频带限制通知的分组仍限于在被判定为需要频带变更通知后的某个一定期间(例如100msec)内发送的分组、或某个一定个数的分组(例如5个分组)。若接收侧(UE102)检测出在某个一定期间以上(例如20msec以上)或某一特定个数(例如1个分组以上)的RTP的有效负荷报头中附加有频带限制通知,则判断为即使在接下来发送来的RTP有效负荷报头中未附加有频带限制通知的情况下,仍通知请求限制(变更)带宽。此外,在将频带限制通知包含在RTP有效负荷报头中的情况下,还可与频带限制通知一起包含上述频带信息。
由此,即使在会话中途,仍能够明示地将发送数据的带宽的变更通知给通信对方。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ATCF/ATGW、MSC/MGW、SCC AS/CSCF分别作为一个节点进行了说明,但还可将ATCF/ATGW、MSC/MGW、SCC AS/CSCF作为不同的节点。即,在ATCF与ATGW之间、MSC与MGW之间、及SCCAS与CSCF各自之间,只要其中一方或两方具有上述功能即可。另外,还可分别在ATCF与ATGW之间、MSC与MGW之间、及SCCAS与CSCF之间交换所需的信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UE100及UE102均支持向CS网切换(利用SRVCC、eSRVCC等进行的切换)的情况下,当在PS网上进行会话协商时,还可从开始就选择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或与CS网所支持的编解码器兼容的编解码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主要使用与语音相关的编解码器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关于音乐、声响、图像等,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在与硬件的协作下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个功能块,典型地被实现为由集成电路构成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特大LSI。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式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进行重新构置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11年6月9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1-129422号、2011年11月11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1-247330号及2012年2月15日提交的日本特愿2012-030419号的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被引用于本申请中。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功能:在通信中的一个通信终端所利用的编解码器已变更的情况下,调整通信对方所利用的编解码器进行编码的输入信号的带宽或编码比特率,因此,有助于抑制由转码引起的质量劣化。

Claims (10)

1.通信终端装置,包括:
编解码器协商单元,其使用会话描述协议请求主体或会话描述协议响应实体,在通信开始时协商与对方终端的通信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协商而定的所述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以及
带宽决定单元,其基于由网络节点通知的信令,在与所述对方终端的通信中,限制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其中,所述信令指示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的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
在通信开始时的协商之际,对于协商而定的所述编解码器,不指定输入信号的带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
限制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包含于实时控制协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装置,
限制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包含于实时传输协议的报头。
5.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会话描述协议请求主体或会话描述协议响应实体,在通信开始时协商与对方终端的通信中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步骤,协商而定的所述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以及
基于由网络节点通知的信令,在与所述对方终端的通信中,限制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的步骤,其中,所述信令指示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和比特率的限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
在通信开始时的协商之际,对于协商而定的所述编解码器,不指定输入信号的带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
限制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包含于实时控制协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
限制所述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信令包含于实时传输协议的报头。
9.网络节点,其对使用不同编解码器的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第二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转码,包括:
检测单元,检测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检测出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中所使用的第一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
判断单元,在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检测出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变更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的所述第一编解码器、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变更后的第二编解码器进行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带宽和比特率的限制;以及
发送单元,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中,在判断为限制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带宽和比特率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用于限制所述带宽和所述比特率的信令。
10.通信方法,对使用不同编解码器的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第二通信终端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转码,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分别使用的编解码器的步骤,检测出的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中所使用的第一编解码器是支持多个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且能够在一个会话过程中变更编解码器的输入信号的带宽的编解码器;
在基于所述编解码器的检测结果,检测出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所使用的编解码器的变更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使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的所述第一编解码器、以及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变更后的第二编解码器进行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带宽和比特率的限制的步骤;以及
在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第二通信终端装置的通信中,在判断为限制所述第一编解码器的带宽和比特率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装置发送用于限制所述带宽和所述比特率的信令。
CN201710491397.2A 2011-06-09 2012-05-25 通信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71974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29422 2011-06-09
JP2011129422 2011-06-09
JP2011-247330 2011-11-11
JP2011247330 2011-11-11
JP2012030419 2012-02-15
JP2012-030419 2012-02-15
CN201280024440.XA CN103548369B (zh) 2011-06-09 2012-05-25 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4440.XA Division CN103548369B (zh) 2011-06-09 2012-05-25 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97488A true CN107197488A (zh) 2017-09-22
CN107197488B CN107197488B (zh) 2020-05-22

Family

ID=472957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4440.XA Active CN103548369B (zh) 2011-06-09 2012-05-25 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
CN201710491397.2A Active CN107197488B (zh) 2011-06-09 2012-05-25 通信终端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4440.XA Active CN103548369B (zh) 2011-06-09 2012-05-25 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3) US9288792B2 (zh)
EP (3) EP3684104A1 (zh)
JP (4) JP5947294B2 (zh)
CN (2) CN103548369B (zh)
ES (1) ES2812123T3 (zh)
PL (1) PL3139696T3 (zh)
WO (1) WO20121691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22118B2 (en) * 2012-11-16 2017-04-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ed PS to CS handover of a user equipment
JP5998923B2 (ja) * 2012-12-28 2016-09-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15062674A1 (en) * 2013-11-04 2015-05-0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Improved access domain transfer
US9344933B1 (en) * 2014-04-10 2016-05-17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MME) system and method to disable voice over LTE (VoLTE) service of a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base station
CN106416366B (zh) * 2014-05-05 2019-06-21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切换过程期间管理呼叫的方法及装置
US10085196B1 (en) 2014-07-03 2018-09-25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based on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EP3189644A1 (en) * 2014-09-05 2017-07-12 Intel Corporation Transcoding avoidance during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srvcc)
KR102414522B1 (ko) * 2014-09-25 2022-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거리 측정 장치 및 방법
EP3205143B1 (en) * 2014-10-08 2020-09-0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Transfer of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CN113259058A (zh) * 2014-11-05 2021-08-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和接收语音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US20160323425A1 (en) * 2015-04-29 2016-1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voice services (evs) in 3gpp2 network
CN105100046A (zh) * 2015-05-19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媒体互通方法及其装置
JP6787884B2 (ja) 2015-05-20 2020-11-18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通信ノード、端末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9867106B2 (en) * 2015-12-30 2018-01-09 T-Mobile Usa, Inc. Codec-specific handover thresholds
US10278100B1 (en) * 2016-03-16 2019-04-30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MME) management of an 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media session service level for a user equipment (UE)
CN108702372B (zh) * 2016-03-28 2021-09-07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终端、基站及编解码器模式切换方法
EP3497965B1 (en) * 2016-08-11 2022-04-13 Kyocera Corporation Ran-assisted rate adaptation
WO2018085668A1 (en) * 2016-11-04 2018-05-11 Intel IP Corporation Ue and devices for codec rate adaptation
EP3582581B1 (en) 2017-03-20 2022-01-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er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system
CA3061833C (en) 2017-05-18 2022-05-24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oe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Managing network device
US11601483B2 (en) * 2018-02-14 2023-03-07 Genband Us Llc System,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selecting codec parameter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63908A1 (en) * 2001-05-07 2002-11-07 Ari Lakaniemi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operation of codecs operable pursuant to a communicaton session
CN1554054A (zh) * 2001-03-13 2004-12-08 ��������Pty���޹�˾ 对视频及语音信号进行代码转换的方法和系统
WO2005036896A2 (en) * 2003-09-12 2005-04-21 Motorola, Inc. , A Corporation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enhanced transcoding functionality
CN1685671A (zh) * 2002-09-23 2005-10-19 诺基亚有限公司 带宽适应
CN101116370A (zh) * 2005-02-10 2008-01-30 西门子公司 在通话期间从第一业务更换到第二业务的信令
US20100039949A1 (en) * 2002-07-05 2010-02-1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82640A1 (fr) * 2000-04-26 2001-11-01 Fujitsu Limited Procede de communication multipoint et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communication
EP1227693B1 (en) * 2000-08-10 2004-12-22 NTT DoCoMo,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the transfer rate
EP1248431B1 (en) * 2001-03-27 2007-10-31 Sony Deutschland GmbH Method for achieving end-to-end quality of service negotiation for distribute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FI20011715A (fi) * 2001-08-27 2003-02-28 Nokia Corp Koodekin toiminnallisen moodin valinta
FI116498B (fi) * 2002-09-23 2005-11-30 Nokia Corp Kaistanleveyden mukauttaminen
US7751359B1 (en) * 2003-11-26 2010-07-06 Ericsson Ab Call origination in a CDMA legacy MS domain using SIP
JP2005236388A (ja) * 2004-02-17 2005-09-0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リソース管理方法、リソース管理装置、リソース管理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7668712B2 (en) * 2004-03-31 2010-02-23 Microsoft Corporation Audio encoding and decoding with intra frames and adaptiv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I119533B (fi) 2004-04-15 2008-12-15 Nokia Corp Audiosignaalien koodaus
US7596486B2 (en) * 2004-05-19 2009-09-29 Nokia Corporation Encoding an audio signal using different audio coder modes
US7463901B2 (en) * 2004-08-13 2008-12-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teroperability for wireless user devices with different speech processing formats
US20060230169A1 (en) * 2004-11-15 2006-10-12 Kaplan Mark M System and method to simultaneously transcode audio and video content for optimized streaming vi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KR100735274B1 (ko) * 2004-11-18 2007-07-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트랜스코더를 구비한 분산형 멀티미디어 전송 네트워크의트랜스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US20060251093A1 (en) * 2005-05-03 2006-11-09 Nokia Corporation Signaling 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for a multimedia session
DE102005050586B3 (de) 2005-10-21 2006-11-02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Aufbau einer Videotelefonverbindung und/oder Multimediatelefonverbindung in einem Datennetz
JP2009522830A (ja) * 2005-12-28 2009-06-11 ヴァントリックス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マルチメディアセッションのためのマルチユーザリアルタイムトランスコーディ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7593325B1 (en) * 2005-12-28 2009-09-22 At&T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all volume in a packet network
US7835346B2 (en) * 2006-01-17 2010-11-16 Genband Us Llc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providing transcoder free operation (TrFO) and interworking between unlicensed mobile access (UMA) and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call legs using a media gateway
GB2440381B (en) * 2006-07-27 2008-11-05 Motorola Inc An internet protocol multimedia subsystem network element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for
JP4827652B2 (ja) * 2006-08-10 2011-11-30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および中継プログラム
KR100744567B1 (ko) * 2006-09-29 2007-08-0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멀티 네트워크 멀티 코덱 환경에서 트랜스코딩 횟수를최소화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7907523B2 (en) * 2006-12-05 2011-03-1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variable bit-rate voice codec
WO2008069723A2 (en) * 2006-12-08 2008-06-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ndling announcement media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
WO2008141675A1 (en) * 2007-05-22 2008-11-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dynamically configuring a proxy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 of the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from a policy control rules server
JP5284355B2 (ja) * 2007-07-09 2013-09-11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適応レート制御
WO2009051531A1 (en) * 2007-10-16 2009-04-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s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9479967B1 (en) * 2007-10-26 2016-10-25 Genband Us Llc Enhanced media gateway
US7801543B2 (en) * 2007-12-14 2010-09-21 Motorola, Inc. Dynamic vocoder assignment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167523B1 (ko) * 2008-01-17 2012-07-20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무선 시스템에서의 적응적 멀티-레이트 코덱 비트 레이트 제어
ATE548884T1 (de) * 2008-02-11 2012-03-1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zur codec-änderung bei laufenden anrufen auf ip-basierter a- schnittstelle
US8204022B2 (en) * 2008-02-20 2012-06-19 Alcatel Lucent Method of providing transcoding during voice-over-internet protocol handoff
ATE541385T1 (de) * 2008-03-25 2012-01-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Richtlinien- und vergebührungssteuerarchitektur
PL3324656T3 (pl) * 2008-05-02 2021-06-28 Nokia Technologies Oy Lista kodeków w domenie z komutacją obwodów dla ciągłości pojedynczego radiowego połączenia głosowego
KR101523590B1 (ko) * 2009-01-09 2015-05-2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합 인터넷 프로토콜망의 코덱 모드 제어방법 및 단말기
GB2454606C (en) * 2009-02-02 2017-01-25 Skype Lt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417749A4 (en) * 2009-04-07 2017-01-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session negotiation
KR101056209B1 (ko) * 2009-04-14 2011-08-11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이종망간 핸드오버시 적응적 코덱 변환 방법 및 적응적 코덱 변환 기능을 갖는 sip 클라이언트 장치
US9357568B2 (en) * 2009-06-16 2016-05-3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ng an application source rate to a load condition
JP5629091B2 (ja) 2009-12-18 2014-11-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EP2520130B1 (en) * 2009-12-31 2020-12-09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multiple forms of communications in one session
JP2011247330A (ja) 2010-05-26 2011-12-08 Toyota Motor Corp 電磁式リニア弁
JP2012030419A (ja) 2010-07-29 2012-02-1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ES2918456T3 (es) * 2010-08-18 2022-07-15 Blackberry Ltd Métodos para mantener la continuidad de las llamadas
RU2596584C2 (ru) * 2010-10-25 2016-09-10 Войсэйдж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дирование обобщенных аудиосигналов на низких скоростях передачи битов и с низкой задержкой
WO2012095700A1 (en) * 2011-01-12 2012-07-19 Nokia Corporation An audio encoder/decoder apparatus
US9026434B2 (en) * 2011-04-11 2015-05-05 Samsung Electronic Co., Ltd. Frame erasure concealment for a multi rate speech and audio codec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4054A (zh) * 2001-03-13 2004-12-08 ��������Pty���޹�˾ 对视频及语音信号进行代码转换的方法和系统
US20020163908A1 (en) * 2001-05-07 2002-11-07 Ari Lakaniemi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operation of codecs operable pursuant to a communicaton session
US20100039949A1 (en) * 2002-07-05 2010-02-1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CN1685671A (zh) * 2002-09-23 2005-10-19 诺基亚有限公司 带宽适应
WO2005036896A2 (en) * 2003-09-12 2005-04-21 Motorola, Inc. , A Corporation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enhanced transcoding functionality
CN101116370A (zh) * 2005-02-10 2008-01-30 西门子公司 在通话期间从第一业务更换到第二业务的信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06766A1 (en) 2014-03-12
ES2812123T3 (es) 2021-03-16
JP2016181919A (ja) 2016-10-13
US20160157136A1 (en) 2016-06-02
JP2018042261A (ja) 2018-03-15
EP3139696A1 (en) 2017-03-08
US9288792B2 (en) 2016-03-15
JP5947294B2 (ja) 2016-07-06
JP6647364B2 (ja) 2020-02-14
WO2012169134A1 (ja) 2012-12-13
US10841842B2 (en) 2020-11-17
CN103548369B (zh) 2017-07-21
JP6419289B2 (ja) 2018-11-07
JP6231160B2 (ja) 2017-11-15
EP3684104A1 (en) 2020-07-22
US11647428B2 (en) 2023-05-09
JPWO2012169134A1 (ja) 2015-02-23
US20140099966A1 (en) 2014-04-10
EP2706766B1 (en) 2016-11-30
CN103548369A (zh) 2014-01-29
PL3139696T3 (pl) 2020-11-16
EP2706766A4 (en) 2015-12-09
JP2018207546A (ja) 2018-12-27
EP3139696B1 (en) 2020-05-20
US20210029595A1 (en) 2021-01-28
CN107197488B (zh)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8369B (zh) 网络节点、终端、带宽变更判断方法及带宽变更方法
JP6434601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及び通信方法
US10911988B2 (en) Communication node,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EP3145165B1 (en) Network node and signaling process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