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47361B - 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47361B
CN107147361B CN201710393495.2A CN201710393495A CN107147361B CN 107147361 B CN107147361 B CN 107147361B CN 201710393495 A CN201710393495 A CN 201710393495A CN 107147361 B CN107147361 B CN 1071473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voltaic module
power
power converter
bidirectional power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934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47361A (zh
Inventor
凌睿
杨常浩
胡青
冯洋飞
王殿
甘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039349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473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147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473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473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4736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利用双向功率变换器建立局部遮挡条件下多光伏组件效率优化结构网络;步骤2,分析优化结构网络的功率处理策略;步骤3,确定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建立最优线性模型,在实现各光伏组件功率重分配的基础上,使功率变换器能量损失最小化,提高总体能量效率。

Description

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一些由于建筑物、污垢、树木等造成局部遮挡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另外,光伏电池工艺上存在的差异,也会造成光伏组件之间不匹配现象发生。国内外研究者已经提出了一些功率补偿器的概念,利用双向直流变换器将未被遮挡的光伏组件产生的能量的一部分转移到被遮挡的光伏组件,补偿了总输出电流,但是大多数研究者所使用的变换器电路体积大、控制方法复杂,并且都存在功耗高、成本高的问题,且都未考虑到最优功率处理的情况,能量损失大,随之效率大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其关键在于,包括:
利用双向功率变换器建立局部遮挡条件下多光伏组件效率优化结构网络,多光伏组件以串联形式连接,其中组件个数为N,且N大于等于2,每个组件连接与之相对应的双向功率变换器,所述功率变换器连接控制器,所述每个光伏组件连接一个功率变换器,所述每个功率变换器连接一个控制器,所述光伏组件、功率变换器和控制器之间一一对应,所述N个光伏组件经对应的功率变换器后并联共用直流能量总线。
所述效率提升优化控制器根据ηi,1、ηi,2、pi等信息,得到第i组功率变换器能量损失表达式:
使功率变换器能量损失最小化的最优线性模型为:
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0≤pi≤Pm,L·pi=0,
G1+l1p1=G2+l2p2=L=Gi+lipi=L=GN+lNpN,i=1,2L N,
其中pi、F、L、li分别表示为:
pi=[p1,1,p1,2,p2,1,p2,2,L,pi,1,pi,2,L,pN,1,pN,2]T
L=[1,-1,1,-1,L,1,-1]1×2N
li=[li,1,li,2]。
li由各光伏组件的功率决定: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所述效率提升优化结构网络不仅可实现各光伏组件与共用直流能量总线之间能量双向传输,而且可以实现各光伏组件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能量交换,系统工作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降低能量损耗;
所述效率提升最优控制方法不仅实现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不匹配功率之间的重分配,输出总电流由未被遮挡的光伏组件经功率变换器传输电流给局部遮挡的光伏组件而得到补偿,且通过使功率变换器能量损失最小化,整个系统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能量损失降到最低。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效率提升优化结构网络图;
图2是本发明增强型Cúk双向功率变换器电路;
图3是本发明增强型Cúk双向功率变换器电路工作波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增强型Cúk双向功率变换器电路两个工作阶段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增强型Cúk双向功率变换器电路对应等效电路两个工作阶段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三光伏组件示例;
图7是本发明示例各光伏组件光照以及功率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控制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各光伏组件和对应的双向功率变换器组成一个处理子模块,一端侧各光伏组件串联后接负载,另一端侧各子模块并联共用直流能量总线;所述双向隔离式功率变换电路以增强型Cúk双向变换器为例,并以三块光伏组件为示例,分析设计并建立效率提升最优线性模型。
图1为局部遮挡条件下光伏组件效率提升优化结构网络,多光伏组件以串联形式连接,其中组件个数为N,且N大于等于2,每个组件连接与之相对应的双向功率变换器,所述功率变换器连接控制器,所述每个光伏组件连接一个功率变换器,所述每个功率变换器连接一个控制器,所述光伏组件、功率变换器和控制器之间一一对应,所述N个光伏组件经对应的功率变换器后并联共用直流能量总线。
所述结构网络具有易于模块化扩展的优势,光伏组件串联进阵列容易实现,另只需在串联加入的光伏组件后接对应的功率变换电路以及控制器,且所述功率变换电路以及控制器的任何参数不用作修改;另外所述结构网络不仅可实现各光伏组件与共用直流能量总线之间能量双向传输,而且可以实现各光伏组件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能量交换,系统工作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降低能量损耗。
所述增强型Cúk功率变换电路如图2所示,其关键在于,包括第一电感、第四电感、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
所述第一电感一端连接输入端正极和第一电容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三电容一端和第一场效应管漏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源极连接输入电源负极、第一电容另一端和第四电容另一端,所述第四电容另一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漏极和第四电感一端,所述第二场效应管源极连接输出端负极、第二电容一端和第三电容另一端,所述第四电感另一端连接输出端正极和第二电容另一端。
所述增强型Cúk功率变换电路,优选的,还包括:第二电感和第三电感,
所述第二电感一端连接输入端负极和第一电容另一端,另一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源极和第四电容一端;所述第三电感一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漏极和第三电容另一端,另一端连接输出端负极和第二电容一端。
增强型Cúk功率变换电路工作在连续导通模式(CCM),电感L1,L2,L3,L4始终有电流,不会出现电感电流在一个周期结束前就下降到零并一直保持到周期结束的情况,图3是在一个开关周期内,所述第一电感电流i1、第三电感电流i2和第三电容电压u3变化波形。
为方便分析,将第一电容C1替换为电容Cin,第二电容C2替换为Cout,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分别替换为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
图4为增强型Cúk功率变换电路当能量从光伏组件处往共用直流能量总线处传输的两个工作阶段,虚线为电流方向。
图4(a)为当第一场效应管Q1闭合、第二场效应管Q2关断时的第一阶段。
图4(b)则为当第二场效应管Q2闭合、第一场效应管Q1关断时的第二阶段。
根据场效应管工作状态时电流走向,可以得到增强型Cúk功率变换电路简化后的等效电路,由图5给出。
其中:
在第一阶段中,电感Lp从光伏组件处储存能量,电容C为共用直流能量总线提供能量,可以得到其动态方程组为:
在第二阶段中,电容C从光伏组件和电感Lp处吸取能量,电感Lo由于续流为共用直流能量总线提供能量,可以得到其动态方程组为:
在第二阶段中,假设通过场效应管Qi2的电流(为电流ili和iri的和)可能为负,导致此电流反向偏置,将降低功率变换电路的工作效率,因此,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安秒平衡定律推导出可以使通过Qi2的电流为正的同步条件:
式中,Ili为ili在稳态时的平均电流,T为场效应管开关周期,Di1为第一场效应管Qi1的占空比。
增强型Cúk功率变换电路的输入输出方程为:
上述技术方案的优点为:
所述增强型Cúk功率变换电路中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既作为能量传输的媒介,又起到电路两端隔离的作用,相比较其他采用变压器等方案,降低了变换器体积;所述场效应管开关工作于互补导通状态,提高了电路工作效率。
为方便分析并建立效率提升最优线性模型,现以三块光伏组件为示例。
图6是三块光伏组件示例;
图7是示例中各光伏组件光照以及功率示意图;
通过功率变换电路从正常的光伏组件向遮挡组件补偿电流,目的是匹配各组件的功率使效率提高,在三块组件示例下:
G1+l1p1=G2+l2p2=G3+l3p3
式中,Gi为第i块光伏组件在对应光照条件下产生的功率,pi为第i个功率变换电路处理功率,li为决定pi功率流方向的系数值,这里i取1,2,3。
各光伏组件接收光照强度情况分别是1000W/m2、500W/m2以及200W/m2,因而光伏组件在对应光照条件下产生的功率之间的关系为:
G1>G2>G3
功率流决策变量在示例中为p1,1、p1,2、p2,1、p2,2、p3,1、p3,2,由于功率流决策变量满足条件pi,1·pi,2=0,即功率变换器只能往一个方向传输能量,因此一组功率流决策变量中只存在其一,且都大于等于0。
同时,三功率变换器的功率流决策变量也满足:
p1,1-p1,2+p2,1-p2,2+p3,1-p3,2=0,
在实际应用中,电路元件一般都会有能量损失,因此功率变换器转换效率不可能为理想的100%。若各功率变换器的双向效率值分别为η1,1、η1,2、η2,1、η2,2、η3,1和η3,2
同样,(ηi,1i,2)∈(0,1),i=1,2,3,
根据各双向效率值以及功率流决策变量可以表示出整个效率提升优化结构能量损失:
建立效率提升优化结构网络的最优策略即最优线性模型,在此优化模型中,目标函数表示为:
受限于下列约束条件:
0≤p1|p2|p3≤Pm
p1,1-p1,2+p2,1-p2,2+p3,1-p3,2=0,
G1+l1p1=G2+l2p2=G3+l3p3
其中最大功率流Pm由电路中元器件最大承受功率应力所决定,限制功率变换器最大传输功率值。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所述结构网络不仅可实现各光伏组件与共用直流能量总线之间能量双向传输,而且可以实现各光伏组件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能量交换,系统工作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降低能量损耗。
所述效率提升最优控制方法不仅实现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不匹配功率之间的重分配,输出总电流由未被遮挡的光伏组件经功率变换器传输电流给局部遮挡的光伏组件而得到补偿,且使功率变换器能量损失最小化,整个系统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能量损失降到最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利用双向功率变换器建立局部遮挡条件下多光伏组件效率优化结构网络;
步骤2,分析效率优化结构网络功率处理策略;
步骤3,确定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建立最优线性模型,在实现各光伏组件功率重分配的基础上,使双向功率变换器能量损失最小化,提高总体能量效率;
所述步骤3包括:
步骤3-1,分析双向功率变换器能量损失过程;
所述步骤3-1包括:
引入pi,1、pi,2两个变量表示为:
其中,pi,1代表经由双向功率变换器从共用直流能量总线流向光伏组件PVi的功率流,pi,2代表经由双向功率变换器从光伏组件PVi流向共用直流能量总线的功率流,pi为通过第i个光伏组件后接双向功率变换器功率流且满足:
pi,1·pi,2=0,
流经双向功率变换器的功率流只存在一个方向的情况,pi,1和pi,2只存在其一有值的情况,且大于等于零,
ηi,1、ηi,2分别是功率流经由双向功率变换器从共用直流能量总线流向光伏组件PVi和经由双向功率变换器从光伏组件PVi流向共用直流能量总线的效率值,其范围为0到1,因此第i组效率优化结构网络能量损失表示为:
T为场效应管开关周期;
步骤3-2,确定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建立最优线性模型,使能量损失最小化,提高能量输出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括:
多光伏组件以串联形式连接,其中光伏组件个数为N,且N大于等于2,每个光伏组件连接与之相对应的双向功率变换器,所述双向功率变换器连接控制器,所述每个光伏组件连接一个双向功率变换器,每个所述双向功率变换器连接一个控制器,所述光伏组件、双向功率变换器和控制器之间一一对应,N个光伏组件经对应的双向功率变换器后并联共用直流能量总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功率变换器包括:
双向功率变换器实现能量的双向传输,包括非隔离式双向功率变换器和隔离式双向功率变换器,所述非隔离式双向功率变换器包括Buck-Boost、Cúk变换器;所述隔离式双向功率变换器包括Flyback、Forward、Half-Bridge、Push-Pull、Full-Bridge变换器,且不同形式的隔离式功率变换器可组合成隔离式双向功率变换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
效率提升最优控制器,所述效率提升最优控制器输入各光伏组件功率、双向功率变换器效率信息,利用所述效率提升最优控制器输入信息建立最优化线性模型,确定目标函数以及相关约束条件,使双向功率变换器的能量损失最小化,输出作用于双向功率变换器电子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
利用所述效率提升优化结构网络,各双向功率变换器只需处理光伏组件之间一部分不匹配的功率来平衡各光伏组件,提取整个系统的可用功率的工作旨在平衡各光伏组件干路上的电流,未被遮挡的光伏组件向局部被遮挡的光伏组件处补偿能量,即实现光伏组件之间的功率平衡;
Pi为通过第i个光伏组件后接双向功率变换器功率流,假设Pi为负,即功率流经由双向功率变换器从光伏组件PVi流向共用直流能量总线,假设Pi为正,即功率流经由双向功率变换器从共用直流能量总线流向光伏组件PVi;功率流Pi的正负代表功率传输的方向,双向功率流满足平衡条件:
式中N为光伏组件个数;
Gi为第i块光伏组件在对应光照条件下产生的功率,若第i块光伏组件出现局部遮挡的情况时,其他组件光照正常,则
G1=G2=…=Gi-1=Gi+1=GN>Gi,i=1,2…N,
通过双向功率变换器从正常的光伏组件向遮挡的光伏组件补偿电流,目的是匹配各光伏组件的功率使效率提高,即:
G1+P1=G2+P2=…=Gi+Pi=…=GN+PN,i=1,2…N。
CN201710393495.2A 2017-05-27 2017-05-27 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473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93495.2A CN107147361B (zh) 2017-05-27 2017-05-27 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93495.2A CN107147361B (zh) 2017-05-27 2017-05-27 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47361A CN107147361A (zh) 2017-09-08
CN107147361B true CN107147361B (zh) 2019-04-30

Family

ID=59779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9349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47361B (zh) 2017-05-27 2017-05-27 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4736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3170A (ja) * 2001-07-09 2003-01-24 Nisshin A & C Co Ltd 太陽発電システム
CN102237556A (zh) * 2010-04-26 2011-11-09 裴怀强 锂离子电池组均衡充放电管理装置
CN102624057A (zh) * 2012-03-29 2012-08-01 重庆大学 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电池控制装置
CN102981549A (zh) * 2012-12-05 2013-03-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光伏最大功率点实时跟踪预测控制方法
CN103944240A (zh) * 2014-05-09 2014-07-23 重庆大学 总线式电池组均衡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44376A (zh) * 2014-05-09 2014-07-23 重庆大学 基于总线式均衡网络的隔离式均衡电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3170A (ja) * 2001-07-09 2003-01-24 Nisshin A & C Co Ltd 太陽発電システム
CN102237556A (zh) * 2010-04-26 2011-11-09 裴怀强 锂离子电池组均衡充放电管理装置
CN102624057A (zh) * 2012-03-29 2012-08-01 重庆大学 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电池控制装置
CN102981549A (zh) * 2012-12-05 2013-03-20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光伏最大功率点实时跟踪预测控制方法
CN103944240A (zh) * 2014-05-09 2014-07-23 重庆大学 总线式电池组均衡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44376A (zh) * 2014-05-09 2014-07-23 重庆大学 基于总线式均衡网络的隔离式均衡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光伏系统不均匀光照下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雷蕾;《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I辑》;20120115(第01期);正文第25-58页,图3.1-3.26
锂电池组均衡系统电路拓扑及控制算法的研究;但强;《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I辑》;20170315(第03期);正文第11-32页,图3.1-3.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47361A (zh) 2017-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1159B (zh) 电容隔离型多路恒流输出谐振式直流/直流变流器
CN107155232B (zh) 一种高功率因数led恒流驱动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20840B (zh) 功率变换装置及其设置方法
CN100499343C (zh) 基于正激变换器的交-交型三电平交-交变换器
CN202026494U (zh) 电容隔离型多路恒流输出谐振式直流/直流变流器
CN102751793B (zh) 基于双边功率流控制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17126A (zh) 一种多模块级联固态变压器均压均功率控制方法
CN101777775A (zh) 一种高频隔离单相光伏并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365654A (zh) 一种适用于任意锂电池的无线充电器
CN103490638A (zh) 一种单相多模块级联固态变压器均压均功率控制方法
CN107196518A (zh) 一种拓扑变换型多谐振元件谐振软开关直流变换器
CN108448633A (zh) 一种适合不同功率组件级联的光伏集成组件控制器
CN108847773A (zh) 输入串联输出并联全桥dc-dc变换器多模块优化功率平衡方法
CN109450260A (zh) 一种电容串接式交错并联反激电路
CN109302072B (zh) 串联输入多端口输出的谐振式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1888731A (zh) 发光二极管的驱动电路和驱动方法
CN1929279B (zh) 磁集成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
CN106655764B (zh) 交错式降压转换器
CN108134405B (zh) 一种适用于光伏发电应用的双有源桥电路调制方法
Dhananjaya et al. New multi-source DC-DC boost converter and its generalized structure with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CN101969274B (zh) 一种母线电压稳定控制装置
CN107147361B (zh) 局部遮挡情况下多光伏组件效率提升的最优控制方法
CN101924481B (zh) 一种pfc整流电路
CN108767842A (zh) 一种光伏与电网互补的直流空调供电系统
CN108306507B (zh) 具有三个输入源的中间电容式升压型直流变换器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