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23634B - 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23634B
CN107123634B CN201710354234.XA CN201710354234A CN107123634B CN 107123634 B CN107123634 B CN 107123634B CN 201710354234 A CN201710354234 A CN 201710354234A CN 107123634 B CN107123634 B CN 1071236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linear
fanout
turning node
w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542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23634A (zh
Inventor
许卓
白雅杰
许志财
汤振兴
孙志丹
刘珠林
张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35423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1236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1236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36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236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236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该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布线区包括由驱动邦定区指向显示区的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布线区、第二布线区和第三布线区,第二布线区包括封框胶区,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二布线区内的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距;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或/和,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装置的显示基板通常由驱动芯片驱动,驱动芯片通常与显示基板内驱动邦定区邦定,然后通过多条扇出线与显示基板内多条数据线对应连接,其中,扇出线由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出发,穿过驱动邦定区与显示基板的显示区之间的布线区域,与对应的数据线位于显示区的边缘的接触点连接。
驱动邦定区与显示基板的显示区之间的区域内通常具有用于设置封框胶的封框胶区,相邻的两条扇出线在封框胶区内的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必须留有一定间隙,以便后续通过光照对封框胶区内的封框胶进行固化,因此,在现有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布线结构通常采用等间距布线方式,即多条扇出线在布线区域内等间距布置,因而显示基板内需要预留较大的布线区来布置多条扇出线,从而导致显示装置的边框较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用于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所述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驱动邦定区、以及位于所述驱动邦定区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布线区,驱动所述显示基板的驱动芯片绑定在所述驱动邦定区,所述驱动芯片的多个驱动点通过多条扇出线与所述显示区内的多条数据线对应连接,所述布线区包括由所述驱动邦定区指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布线区、第二布线区和第三布线区,所述第二布线区包括封框胶区,其中,
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的线段在所述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距;
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所述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或/和,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所述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
优选地,多条所述扇出线中,其中部分所述扇出线为第一种线型扇出线,其中部分所述扇出线为第二种线型扇出线,其中部分所述扇出线为第三种线型扇出线,其中,
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位于所述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方向上的中部,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不包括转折节点;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为所述显示区对应于所述驱动邦定区的侧边;
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相对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靠近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包括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二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线段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转折节点与所述第二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线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内,或,所述第一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其中,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中,靠近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的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线段垂直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
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包括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第四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二夹角,第六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均为锐角;所述第三线段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三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四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转折节点与所述第五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六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线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二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或,所述第二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一布线区的边界上,或,所述第二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所述第三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所述第四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或,所述第三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所述第四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所述第一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呈“弓”字型或“Z”型。
优选地,多条所述扇出线中,其中部分所述扇出线为第四种线型扇出线,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相对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远离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
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包括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第十线段、第十一线段和第十二线段,所述第八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四夹角,第十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五夹角,第十二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六夹角,所述第四夹角、所述第五夹角和所述第六夹角均为锐角;
所述第七线段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七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五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八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六转折节点与所述第九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七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十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八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十一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九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十二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线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对应连接;
所述第五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所述第六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与所述第二布线区的边界上,或,所述第六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所述第七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所述第八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或,所述第八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或,所述第八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所述第九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或,所述第九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或,所述第九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其中,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中,靠近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与所述第二布线区的边界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夹角、所述第四夹角、所述第五夹角和所述第六夹角均相等,且所述第一夹角满足:tanα=(W+D1)/D2,其中,α为所述第一夹角,W为所述第二线段的线宽,D1为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D2为所述显示区内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中心间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三线段、所述第五线段、所述第七线段、所述第九线段和所述第十一线段均垂直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
优选地,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的线段不同层。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将显示基板中位于显示区和驱动邦定区之间的布线区划分为第一布线区、第二布线区和第三布线区,第二布线区包括封框胶区,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二布线区内的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一定间距;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或/和,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如此设计,与现有技术中布线结构通常采用等间距布线方式相比,在保证相邻的两条扇出线在封框胶区内的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的前提下,使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或/和,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增加扇出线在第一布线区或/和第三布线区内的布置密集度,增加扇出线在第一布线区或/和第三布线区内的紧密程度,从而减小显示基板内布线区的宽度,进而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用于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
所述显示基板与上述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用于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基板。
所述显示装置与上述显示基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用于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包括:
布置第一种线型扇出线;
布置第二种线型扇出线;
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
进一步地,布置第一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之前,所述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还包括:
获取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和对应的数据线位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
优选地,布置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线段的线宽、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内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中心间距;
计算所述第二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第一夹角;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为所述显示区对应于驱动邦定区的侧边;
过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驱动点作垂直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垂直线,过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接触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确定靠近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的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第一转折节点为垂直线与斜线的交点;
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驱动点和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第一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第一转折节点,作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
根据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以及上一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的位置,确定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
判断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是否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
当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未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时,对应连接所述驱动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所述接触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作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
优选地,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包括:
当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时,将该第一转折节点作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
过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取该斜线相交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
过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根据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过所述第三转折节点作直线,取该直线相交于过对应的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所作的斜线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
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驱动点和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和第三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接触点和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根据所述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四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六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以及上一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确定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均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
对应连接所述驱动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所述接触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或者,
当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时,将该第一转折节点作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
过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取该斜线相交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
过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根据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过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第四转折节点作直线,取该直线相交于过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所作的斜线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
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和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和第三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根据所述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四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六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以及上一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确定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均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
对应连接所述驱动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所述接触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进一步地,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之后,所述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还包括:
布置第四种线型扇出线。
优选地,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还包括:
判断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是否位于第一布线区;
布置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包括:
当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位于第一布线区时,将该第二转折节点作为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
过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取该斜线相交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一布线区的边界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
根据与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相邻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以及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十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确定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转折节点、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
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和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和第七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转折节点和第八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九转折节点,作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第十线段、第十一线段和第十二线段;
根据所述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十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十二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以及上一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第六转折节点、第七转折节点、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确定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第六转折节点、第七转折节点、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
对应连接驱动点和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和第七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转折节点和第八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接触点和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九转折节点,作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第十线段、第十一线段和第十二线段。
所述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与上述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或第三布线区内的线段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或第三布线区内的线段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示意图三;
图6为图4或图5中第一夹角的示意图;
图7为图4或图5中第一节点的示意图;
图8为图4或图5中第三节点和第四节点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第六节点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与现有技术中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电阻分布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12为图11中步骤S200的流程图;
图13为图11中步骤S300的流程图一;
图14为图11中步骤S300的流程图二;
图15为图11中步骤S400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显示区, 1a-第一侧,
2-驱动邦定区, 3-布线区,
4-第一布线区, 5-第二布线区,
6-第三布线区, 7-第一布线层,
8-第二布线层, 10-第一种线型扇出线,
20-第二种线型扇出线, 21-第一转折节点,
22-第一线段, 23-第二线段,
30-第三种线型扇出线, 31-第二转折节点,
32-第三转折节点, 33-第四转折节点,
34-第三线段, 35-第四线段,
36-第五线段, 37-第六线段,
40-第四种线型扇出线, 41-第五转折节点,
42-第六转折节点, 43-第七转折节点,
44-第八转折节点, 45-第九转折节点,
46-第七线段, 47-第八线段,
48-第九线段, 49-第十线段,
51-第十一线段, 52-第十二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包括显示区1、位于显示区1一侧的驱动邦定区2、以及位于驱动邦定区2与显示区1之间的布线区3,驱动显示基板的驱动芯片绑定在驱动邦定区2,驱动芯片的多个驱动点通过多条扇出线与显示区1内的多条数据线对应连接,布线区3包括由驱动邦定区2指向显示区1的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布线区4、第二布线区5和第三布线区6,第二布线区5包括封框胶区,其中,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的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距;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或/和,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
举例来说,请继续参阅图1,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1、驱动邦定区2和布线区3,显示区1用于显示画面,显示区1包括多条数据线,驱动邦定区2用于绑定驱动显示基板的驱动芯片,驱动芯片的多个驱动点通过多条扇出线与显示区1内的多条数据线对应连接,布线区3用于布置多条扇出线,形成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布线区3包括第一布线区4、第二布线区5和第三布线区6,第一布线区4靠近驱动邦定区2,第三布线区6靠近显示区1,第二布线区5位于第一布线区4和第三布线区6之间,第二布线区5包括封框胶区,其中,封框胶区包括预设封框胶区域以及涂覆封框胶的偏差区域,扇出线穿过第一布线区4、第二布线区5和第三布线区6,扇出线的一端与绑定在驱动邦定区2内的驱动芯片的驱动点连接,扇出线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数据线位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接触点连接,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可以理解为显示区1对应于驱动邦定区2的侧边,以实现将驱动芯片中的数据传递给对应的数据线。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的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距,以方便后续对封框胶进行光照固化;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线段不同层,如图2或图3所示,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线段中,其中一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线段位于第一布线层7,另一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的线段位于第二布线层8,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当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时,该部分线段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进行布置,此时,也可以理解为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紧挨,当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时,该部分线段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结构进行布置,或/和,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线段不同层,如图2或图3所示,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线段中,其中一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线段位于第一布线层7,另一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线段位于第二布线层8,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当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时,该部分线段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进行布置,此时,也可以理解为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紧挨,当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部分重叠时,该部分线段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结构进行布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将显示基板中位于显示区1和驱动邦定区2之间的布线区3划分为第一布线区4、第二布线区5和第三布线区6,第二布线区5包括封框胶区,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的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一定间距;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或/和,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线段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如此设计,与现有技术中布线结构通常采用等间距布线方式相比,在保证相邻的两条扇出线在封框胶区内的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的前提下,使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或/和,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增加扇出线在第一布线区4或/和第三布线区6内的布置密集度,增加扇出线在第一布线区4或/和第三布线区6内的紧密程度,从而减小显示基板内布线区3的宽度,进而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
值得一提的是,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时,可以是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其中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也可以是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全部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时,可以是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其中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也可以是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全部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
在实际应用中,对多条扇出线进行布置时,在保证相邻的两条扇出线在封框胶区内的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的前提下,使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或/和,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可以对位于不同位置扇出线的线型分别进行设定,以使扇出线满足上述要求。下面以在保证相邻的两条扇出线在封框胶区内的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的前提下、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为例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
由于位于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显示区1对应于驱动邦定区2的侧边的方向上的中部的两侧的扇出线,相对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显示区1对应于驱动邦定区2的侧边的方向上的中部对称,因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显示区1对应于驱动邦定区2的侧边的方向上的中部的一侧的扇出线的结构来详细说明,例如,请参阅图4或图5,图4的右侧和图5的右侧均与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显示区1对应于驱动邦定区2的侧边的方向上的中部对应,图4的左侧和图5的左侧均远离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显示区1对应于驱动邦定区2的侧边的方向上的中部。请参阅图4或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多条扇出线中,其中部分扇出线为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其中部分扇出线为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其中部分扇出线为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
请继续参阅图4或图5,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位于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方向上的中部,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不包括转折节点,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为显示区1对应于驱动邦定区2的侧边,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不包括转折节点可以理解为,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的各部分线段相对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斜率均相等,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可以垂直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
请继续参阅图4或图5,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相对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靠近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包括第一线段22和第二线段23,第二线段23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为锐角;第一线段22的一端与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对应连接,第一线段2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转折节点21与第二线段23的一端连接,第二线段23的另一端与数据线位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接触点对应连接;第一转折节点21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或,第一转折节点21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其中,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中,靠近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方向上的中部的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的第一线段22垂直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相邻的两条第二线段2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具体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包括第一线段22和第二线段23,第一线段22靠近驱动邦定区2,第二线段23靠近显示区1,第一线段22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和第二线段23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不相等,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线段22相对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斜率与第二线段23相对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斜率不相同,其中,如图6所示,第二线段23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即第一夹角)可以根据第二线段23的线宽、相邻的两条第二线段2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间距、以及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中心间距(或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相邻的两个接触点之间的间距)确定,第一线段22与第二线段23的连接点为第一转折节点21,第一转折节点21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此时,第二线段23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第一线段22跨越第一布线区4、第二布线区5和第三布线区6靠近第二布线区5的区域,或,第一转折节点21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此时,第二线段23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第一线段22跨越第一布线区4和第二布线区5;相邻的两条第一线段22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定间距,该间距可以根据扇出线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的线段在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之间的间距来确定,相邻的两条第二线段2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第一转折节点21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时,相邻的两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位于第三布线区6的其中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第一转折节点21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时,相邻的两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位于第三布线区6的全部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在多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中,靠近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的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的第一线段22垂直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以方便根据扇出线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的线段在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之间的间距来确定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的位置。
请继续参阅图4或图5,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相对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远离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包括第三线段34、第四线段35、第五线段36和第六线段37,第四线段35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具有第二夹角,第六线段37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具有第三夹角,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均为锐角;第三线段34的一端与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对应连接,第三线段3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折节点31与第四线段35的一端连接,第四线段35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转折节点32与第五线段36的一端连接,第五线段36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折节点33与第六线段37的一端连接,第六线段37的另一端与数据线位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接触点对应连接;第二转折节点31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或,第二转折节点31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一布线区4的边界上,或,第二转折节点31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第三转折节点32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或,第三转折节点32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第四转折节点33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或,第四转折节点33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相邻的两条第六线段37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
具体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由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向对应的数据线的接触点延伸,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包括第三线段34、第四线段35、第五线段36、第六线段37,第三线段34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第四线段35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第五线段36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第六线段37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可以均不相同,或者,第三线段34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第五线段36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相同,第四线段35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第六线段37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之间的夹角相同(即第二夹角与第三夹角相同)。
第三线段34与第四线段35通过第二转折节点31连接,第二转折节点31可以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此时,第三线段34跨越第一布线区4和第二布线区5靠近第一布线区4的区域,或者,第二转折节点31可以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一布线区4的边界上,此时,第三线段34跨越第一布线区4,或者,第二转折节点31可以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此时,第三线段34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且第三线段34并不跨越第一布线区4;第四线段35与第五线段36通过第三转折节点32连接,第五线段36与第六线段37通过第四转折节点33连接,第三转折节点32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第四转折节点33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此时,第五线段36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第五线段36相对第四线段35靠近第三布线区6,当第二转折节点31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或第二布线区5与第一布线区4的边界上时,第四线段35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当第二转折节点31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时,第四线段35中部分线段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第四线段35中部分线段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或者,请参阅图8,第三转折节点32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第四转折节点33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此时,第五线段36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当第二转折节点31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时,第四线段35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当第二转折节点31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一布线区4的边界上时,第四线段35则横跨第二布线区5,当第二转折节点31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时,第四线段35中横跨第二布线区5和第一布线区4靠近第二布线区5的区域。
相邻的两条第四线段35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一定间距,该间距可以根据扇出线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的线段在衬底基板上正投影之间的间距来确定,相邻的两条第六线段37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第四转折节点33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时,相邻的两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位于第三布线区6的其中部分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第四转折节点33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时,相邻的两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位于第三布线区6的全部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
在平行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方向上,根据扇出线位于显示基板的位置的不同,将扇出线的线型分为第一种线型、第二种线型和第三种线型,并对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以及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分别进行设计,从而改善了扇出线的布置合理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第一线段22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呈“弓”字型或“Z”型。具体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位于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方向上的中部,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没有转折节点,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的各部分线段相对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斜率相同,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呈“弓”字型或“Z”型;请参阅图7,第一线段22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也呈“弓”字型或“Z”型。如此设计,可以延长第一种线型扇出线10、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的实际长度,可以减小各扇出线的实际长度的差异,从而减小各扇出线之间的电阻差,减小信号传递的差异性。
请继续参阅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多条扇出线中,其中部分扇出线为第四种线型扇出线40,第四种线型扇出线40相对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远离第二种线型扇出线20;第四种线型扇出线40包括第七线段46、第八线段47、第九线段48、第十线段49、第十一线段51和第十二线段52,第八线段47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具有第四夹角,第十线段49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具有第五夹角,第十二线段52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具有第六夹角,第四夹角、第五夹角和第六夹角均为锐角;第七线段46的一端与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对应连接,第七线段46的另一端通过第五转折节点41与第八线段47的一端连接,第八线段47的另一端通过第六转折节点42与第九线段48的一端连接,第九线段48的另一端通过第七转折节点43与第十线段49的一端连接,第十线段49的另一端通过第八转折节点44与第十一线段51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线段51的另一端通过第九转折节点45与第十二线段52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线段52的另一端与数据线位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接触点对应连接;第五转折节点41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第六转折节点42位于第一布线区4与第二布线区5的边界上,或,第六转折节点42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第七转折节点43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第八转折节点44位于第二布线区5,或,第八转折节点44位于第三布线区6,或,第八转折节点44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第九转折节点45位于第三布线区6,或,第九转折节点45位于第二布线区5与第三布线区6的边界上;请参阅图9,第四种线型扇出线40中,靠近第三种线型扇出线30的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40的第六转折节点42位于第一布线区4与第二布线区5的边界上;相邻的两条第十二线段52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相邻的两条第八线段47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没有间距或部分重叠。
将远离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的方向上的中部的部分扇出线设定为第四种线型扇出线40,以进一步增加扇出线在第一布线区4或/和第三布线区6内的布置密集度,增加扇出线在第一布线区4或/和第三布线区6内的紧密程度,从而进一步减小显示基板内布线区3的宽度,减小显示装置的边框。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第五夹角和第六夹角可以均不相等,或者,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第五夹角和第六夹角中其中部分相等,或者,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第五夹角和第六夹角均相等。优选地,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第五夹角和第六夹角均相等,此时,第二线段23、第四线段35、第六线段37、第八线段47、第十线段49和第十二线段52平行,请继续参阅图6,第一夹角满足:tanα=(W+D1)/D2,其中,α为第一夹角,W为第二线段23的线宽,D1为相邻的两条第二线段23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D2为显示区1内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中心间距。如此设计,在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进行布置时,无需分别计算第一夹角、第二夹角、第三夹角、第四夹角、第五夹角和第六夹角,因而可以简化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线段22、第三线段34、第五线段36、第七线段46、第九线段48和第十一线段51分别相对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具有夹角,夹角可以相等,此时,第一线段22、第三线段34、第五线段36、第七线段46、第九线段48和第十一线段51平行,例如,第一线段22、第三线段34、第五线段36、第七线段46、第九线段48和第十一线段51可以均垂直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边1a。如此设计,可以进一步简化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相邻的两条扇出线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的线段不同层。如此设计,可以有效利用布线区3内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每条扇出线可以位于同一层中,或者,每条扇出线中,位于第一布线区4内的线段、位于第二布线区5内的线段、位于第三布线区6内的线段中,三个线段中的其中两个线段位于不同层中。
当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时,对所述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的各扇出线的电阻进行测试,与对现有技术中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中的各扇出线的电阻进行比较,请参阅图10,可以看出,在等线宽且相同工艺风险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可减少三分之一的布线区,若以显示区电阻5KΩ来计算,则电阻差异(△R/Rtotal)只有2.5%的增加。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
所述显示基板与上述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显示基板。
所述显示装置与上述显示基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1,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包括:
步骤S100、布置第一种线型扇出线。
步骤S200、布置第二种线型扇出线。
步骤S300、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结构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结构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11,在步骤S100、布置第一种线型扇出线之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还包括:
S10、获取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和对应的数据线位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即获取扇出线的两个端点,其中一个端点为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另一个端点为数据线位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中,请参阅图12,步骤S200、布置第二种线型扇出线包括:
步骤S210、确定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线段的线宽、相邻的两条第二线段在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内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中心间距。
步骤S220、计算第二线段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第一夹角;显示区的第一侧边为显示区对应于驱动邦定区的侧边。具体地,根据tanα=(W+D1)/D2,计算第一夹角,其中,α为第一夹角,W为第二线段的线宽,D1为相邻的两条第二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D2为显示区内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中心间距。
步骤S230、过对应于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作垂直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垂直线,过对应于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确定靠近第一种线型扇出线的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为垂直线与斜线的交点。
步骤S240、连接对应于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和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作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即完成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布置。
步骤S250、根据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第一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以及上一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的位置,确定除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举例来说,布置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时,则根据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第一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以及第i-1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的位置,确定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
步骤S260、判断除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是否位于第二布线区内。即,当确定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后,则判断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是否位于第二布线区内,判断方法可以为:确定第二布线区靠近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与驱动邦定区之间的间距,确定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与驱动邦定区之间的间距,判断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与驱动邦定区之间的间距,是否小于第二布线区靠近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与驱动邦定区之间的间距,当判断为否时,则表示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未位于第二布线区内,当判断为是时,则表示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位于第二布线区内;或者,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判断:抓取第二布线区内的落点范围,判断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是否落入第二布线区内的落点范围,以判断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是否位于第二布线区内。
步骤S270、当除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未位于第二布线区内时,对应连接驱动点和除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接触点和除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作除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具体地,当判断得知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未位于第二布线区内时,则连接对应于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和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作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完成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布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时,可以根据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的位置来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例如,请参阅图13,当第三转折节点位于第二布线区与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第四转折节点位于第三布线区内时,步骤S300、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包括:
步骤S310、当除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位于第二布线区内时,将该第一转折节点作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具体地,当判断得知某一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位于第二布线区内时,则对应的该条扇出线不再采用第二种线型进行布置,而是采用第三种线型布置,该扇出线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对应的第一转折节点则作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
步骤S320、过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第一夹角,取该斜线相交于第二布线区与第三布线区的边界的交点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即第三转折节点为第二布线区与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
步骤S330、过对应于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根据相邻的两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过第三转折节点作直线,取该直线相交于过对应于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所作的斜线的交点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
步骤S340、连接对应于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和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和第三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完成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布置。
步骤S350、根据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第四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条第六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以及上一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确定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均位于第二布线区与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具体地,当布置第j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时,则根据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第四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条第六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以及第j-1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确定第j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
步骤S360、对应连接驱动点和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接触点和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请参阅图14,当第三转折节点位于第二布线区内,第四转折节点位于第二布线区与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时,步骤S300、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包括:
步骤S310’、当除首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位于第二布线区内时,将该第一转折节点作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具体地,当判断得知某一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位于第二布线区内时,则对应的该条扇出线不再采用第二种线型进行布置,而是采用第三种线型布置,该扇出线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对应的第一转折节点则作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
步骤S320’、过对应于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第一夹角,取该斜线相交于第二布线区与第三布线区的边界的交点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即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位于第二布线区与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
步骤S330’、过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根据相邻的两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过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直线,取该直线相交于过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所作的斜线的交点为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
步骤S340’、连接对应于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和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连接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和第三转折节点,连接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即完成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布置。
步骤S350’、根据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第四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条第六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以及上一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确定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均位于第二布线区与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具体地,当布置第j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时,则根据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第四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条第六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以及第j-1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确定第j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
步骤S360’、对应连接驱动点和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接触点和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请继续参阅图11,在步骤S300、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之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还包括:
步骤S400、布置第四种线型扇出线。
请继续参阅图13或图14,步骤S300、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还包括:
步骤S370、判断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是否位于第一布线区。具体地,在步骤S350或步骤S350’之后,确定第j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后,则判断第j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是否位于第一布线区,判断方法可以有多种,可以参考第i条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是否位于第二布线区内的判断方法。当判断得知第j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未位于第一布线区时,则执行步骤S360或步骤S360’;当判断得知第j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位于第一布线区时,则布置第四种线型扇出线。
请参阅图15,步骤S400、布置第四种线型扇出线包括:
步骤S410、当除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位于第一布线区时,将该第二转折节点作为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具体地,当判断得知第j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位于第一布线区时,则对应的扇出线不再采用第三种线型进行布置,而是采用第四种线型扇出线进行布置,对应的第二转折节点作为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
步骤S420、过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第一夹角,取该斜线相交于第二布线区与第一布线区的边界的交点为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
步骤S430、根据与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相邻的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以及相邻的两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十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确定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转折节点、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
步骤S440、连接对应于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和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和第七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转折节点和第八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九转折节点,作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第十线段、第十一线段和第十二线段。
步骤S450、根据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第十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条第十二线段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以及上一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第六转折节点、第七转折节点、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确定除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第六转折节点、第七转折节点、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
步骤S460、对应连接驱动点和除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和第七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转折节点和第八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接触点和除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九转折节点,作除首条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第十线段、第十一线段和第十二线段。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位于元件之前的词语“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词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也不排除存在更多个元件。可将这些词语解释为元件的名称。词语“边界”是区分不同区域的一种描述,不限定超出边界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所述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驱动邦定区、以及位于所述驱动邦定区与所述显示区之间的布线区,驱动所述显示基板的驱动芯片绑定在所述驱动邦定区,所述驱动芯片的多个驱动点通过多条扇出线与所述显示区内的多条数据线对应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布线区包括由所述驱动邦定区指向所述显示区的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布线区、第二布线区和第三布线区,所述第二布线区包括封框胶区,其中,
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的线段在所述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距;
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的线段设置于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所述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紧挨或部分重叠,或/和,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内的线段设置于不同层,且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内的至少部分线段在所述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紧挨或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扇出线中,其中部分所述扇出线为第一种线型扇出线,其中部分所述扇出线为第二种线型扇出线,其中部分所述扇出线为第三种线型扇出线,其中,
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位于所述显示基板在平行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方向上的中部,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不包括转折节点;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为所述显示区对应于所述驱动邦定区的侧边;
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相对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靠近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包括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所述第二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线段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一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转折节点与所述第二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线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内,或,所述第一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其中,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中,靠近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的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线段垂直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紧挨或部分重叠;
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包括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第四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二夹角,第六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均为锐角;所述第三线段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三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四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转折节点与所述第五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四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六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线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二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或,所述第二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一布线区的边界上,或,所述第二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所述第三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所述第四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或,所述第三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所述第四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内;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六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紧挨或部分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所述第一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呈“弓”字型或“Z”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扇出线中,其中部分所述扇出线为第四种线型扇出线,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相对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远离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
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包括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第十线段、第十一线段和第十二线段,所述第八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四夹角,第十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五夹角,第十二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具有第六夹角,所述第四夹角、所述第五夹角和所述第六夹角均为锐角;
所述第七线段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对应连接,所述第七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五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八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六转折节点与所述第九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七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十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八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十一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线段的另一端通过第九转折节点与所述第十二线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线段的另一端与所述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对应连接;
所述第五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所述第六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与所述第二布线区的边界上,或,所述第六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所述第七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内;所述第八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或,所述第八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或,所述第八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所述第九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三布线区,或,所述第九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其中,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中,靠近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一布线区与所述第二布线区的边界上;
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十二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紧挨或部分重叠;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八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紧挨或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夹角、所述第四夹角、所述第五夹角和所述第六夹角均相等,且所述第一夹角满足:tanα=(W+D1)/D2,其中,α为所述第一夹角,W为所述第二线段的线宽,D1为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D2为所述显示区内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中心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段、所述第三线段、所述第五线段、所述第七线段、所述第九线段和所述第十一线段均垂直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条所述扇出线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的线段设置于不同层。
8.一种显示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基板。
10.一种如权利要求2~7任一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布置第一种线型扇出线;
布置第二种线型扇出线;
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布置第一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之前,所述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还包括:
获取驱动芯片的驱动点和对应的数据线位于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布置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线段的线宽、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线段在所述显示基板的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所述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内相邻的两条数据线之间的中心间距;
计算所述第二线段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第一夹角;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为所述显示区对应于驱动邦定区的侧边;
过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驱动点作垂直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垂直线,过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接触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确定靠近所述第一种线型扇出线的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第一转折节点为垂直线与斜线的交点;
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驱动点和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第一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第一转折节点,作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
根据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以及上一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的位置,确定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
判断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是否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
当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未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时,对应连接所述驱动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所述接触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作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线段和第二线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包括:
当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时,将该第一转折节点作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
过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取该斜线相交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
过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根据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过所述第三转折节点作直线,取该直线相交于过对应的数据线位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接触点所作的斜线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
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驱动点和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和第三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接触点和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根据所述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四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六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以及上一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确定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均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
对应连接所述驱动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所述接触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或者,
当除首条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二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一转折节点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内时,将该第一转折节点作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
过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取该斜线相交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
过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根据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过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所述第四转折节点作直线,取该直线相交于过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所作的斜线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
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和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和第三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首条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根据所述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四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六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以及上一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确定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均位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三布线区的边界上;
对应连接所述驱动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所述接触点和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四转折节点,作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三线段、第四线段、第五线段和第六线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之后,所述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还包括:
布置第四种线型扇出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的布线方法,其特征在于,布置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还包括:
判断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是否位于第一布线区;
布置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步骤包括:
当除首条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位于第一布线区时,将该第二转折节点作为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
过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作斜线,该斜线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侧边的夹角为所述第一夹角,取该斜线相交于所述第二布线区与所述第一布线区的边界的交点为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
根据与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相邻的所述第三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二转折节点、第三转折节点和第四转折节点,以及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十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确定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转折节点、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
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驱动点和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和第七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转折节点和第八转折节点,连接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连接对应于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接触点和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九转折节点,作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第十线段、第十一线段和第十二线段;
根据所述第一夹角,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十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相邻的两条所述第十二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的中心间距,以及上一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第六转折节点、第七转折节点、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确定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第六转折节点、第七转折节点、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
对应连接驱动点和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五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六转折节点和第七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转折节点和第八转折节点,对应连接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八转折节点和第九转折节点,对应连接接触点和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九转折节点,作除首条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以外的所述第四种线型扇出线的第七线段、第八线段、第九线段、第十线段、第十一线段和第十二线段。
CN201710354234.XA 2017-05-18 2017-05-18 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Active CN1071236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54234.XA CN107123634B (zh) 2017-05-18 2017-05-18 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354234.XA CN107123634B (zh) 2017-05-18 2017-05-18 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3634A CN107123634A (zh) 2017-09-01
CN107123634B true CN107123634B (zh) 2019-06-07

Family

ID=59728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54234.XA Active CN107123634B (zh) 2017-05-18 2017-05-18 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1236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88054B (zh) * 2018-02-14 2021-11-1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US10629634B1 (en) 2018-12-05 2020-04-21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Pixel array substrate
CN109935169B (zh) * 2019-04-26 2021-07-0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271192B (zh) * 2020-09-29 2023-07-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显示装置
US20230354655A1 (en) * 2021-04-30 2023-11-02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40272500A1 (en) * 2021-05-26 2024-08-15 Chongq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3860A (zh) * 2011-04-15 2011-09-14 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画素数组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6647071A (zh) * 2017-02-15 2017-05-1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49758B2 (en) * 2014-09-30 2016-05-24 Lg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ith divided power lin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3860A (zh) * 2011-04-15 2011-09-14 福建华映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画素数组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6647071A (zh) * 2017-02-15 2017-05-1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23634A (zh) 2017-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23634B (zh) 显示基板的布线结构及其布线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06647071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356028B1 (ko) 표시 장치
CN108292710B (zh) 具有柔性显示面板的电子装置
JP6960500B2 (ja) 電子部品
US770595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uniform-resistance fan-out blocks
CN109004100B (zh) 柔性显示器件
US20160225308A1 (en) Display device
CN102852306B (zh) 外壁板的横向错位防止金属件及使用其的外壁施工构造
CN108415611B (zh) 一种基板、显示面板及触摸电极的控制方法
CN109064877B (zh) 基于高精度地图的突变中心线平滑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798756A (zh) 一种显示面板、拼接屏
US20200058624A1 (en) Micro-led display device
US11188180B1 (en)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JP2946311B2 (ja) 低温タンク用メンブレン内槽の組立単位メンブレン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KR102710098B1 (ko) 엘이디 디스플레이 모듈 조립체
CN109239986B (zh)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5880996A (zh) 显示组件及显示面板
CN114787900A (zh) 显示装置及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JP6940143B2 (ja) 角部結合部材及び樹脂製角ダクト
JP2002289986A (ja) 多ピース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11453B2 (ja) 側溝ブロック及び側溝
US8302313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base
KR101621525B1 (ko) 모아레 현상 방지를 위한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4446190A (zh) 支撑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