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4217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4217A
CN107104217A CN201710089223.3A CN201710089223A CN107104217A CN 107104217 A CN107104217 A CN 107104217A CN 201710089223 A CN201710089223 A CN 201710089223A CN 107104217 A CN107104217 A CN 1071042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ng
component
charge storage
face
bus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8922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4217B (zh
Inventor
汤浅英司
涩谷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196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650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04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4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42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42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0Multiple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e.g. arrays o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4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 H01G11/76Terminals, e.g. extensions of current coll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multiple or stacked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5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busb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01M50/517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成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的蓄电装置。在本发明中,具备: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将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彼此连接的汇流条;汇流条具有:第一部件,其具有与一个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从第一连接部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第二部件,其具有与其他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从第二连接部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第一延伸设置部具有第一导通面,第二延伸设置部具有在与第一导通面相对的状态下与该第一导通面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第二导通面。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蓄电元件和汇流条的蓄电装置,所述蓄电元件具有外部端子,所述汇流条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的有具备多个电池单元的电池组(参照专利文献1)。具体来说,该电池组具备:各自具有由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构成的电极端子的多个电池单元;将电极端子之间连接以将所有所述电池单元串联地接线的多个汇流条。
在所述电池组中,位于电所流过的路径的一端的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正极端子所连接的所述汇流条的端部相当于作为该电池组整体的总端子的正极侧端子。另外,位于所述电所流过的路径的另一端的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负极端子所连接的所述汇流条的端部相当于作为该电池组整体的总端子的负极侧端子。
在以上电池组中,所述汇流条通过激光焊接或电弧焊接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固定连接)。因此,不易从所述电极端子将所述汇流条拆卸,由此,在所述电池组中,始终能够从所述正极侧端子(正极侧的总端子)和所述负极侧端子(负极侧的总端子)输入输出电。因此,在所述电池组中,即使在对设置有该电池组的装置等安装时或运送时等不需要电的输入输出的情况下,也维持能够从所述正极侧端子和所述负极侧端子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在所述汇流条通过螺栓与所述电极端子等连接的情况下,该汇流条能够从所述电极端子拆卸。但是,若在所述电极端子中多次产生通过所述螺栓等连接时的扭矩,则有可能对所述电池单元的气密性造成影响。因此,在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电极端子以外的部分中,要求可成为在所述电池组中无法从所述正极侧端子和所述负极侧端子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206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成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
各自具有外部端子且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
使不同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彼此导通的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至少具有: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中的规定的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一部件、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中的其他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二部件,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直接或间接地导通而形成导通路径,
所述导通路径构成为能够在中途分离或断开。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导通路径的中途分离或断开,能够使蓄电装置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为: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中的规定的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中的其他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具有第一导通面,
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一导通面相对的状态下与该第一导通面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第二导通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为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状态,因此通过使这些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分离,能够使蓄电装置成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为:
所述第一导通面以及所述第二导通面各自是包括第一方向的平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两个导通面为与第二方向分别垂直的平面,因此即使通过第一汇流条将外部端子彼此连接的蓄电元件的间隔(第一方向的间隔)产生了制造误差等,在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也能够在面接触的状态下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即使产生了所述制造误差等也能够可靠地使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导通(面接触)。
另外,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为: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中的至少一方,在与包括所述第一导通面或所述第二导通面的部位相比更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位置,具有弯曲的部位。
通过像这样具有弯曲的部位,即使通过汇流条将外部端子彼此连接的蓄电元件的第一方向的间隔有变化,通过所述弯曲的部位伸展或进一步弯曲,也可以抑制由所述间隔的变化引起的应力集中在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中的与外部端子连接的部位(第一以及第二连接部)。由此,在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中,能够防止由所述间隔的变化引起的损伤。
另外,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为:
具备:
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之间配置的邻接部件;
相对于所述邻接部件能够拆卸地安装的安装部件;
所述汇流条将在所述邻接部件的第一方向的两侧配置的所述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彼此连接,
所述安装部件将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的包括所述第一导通面的部位即第一导通部位和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的包括所述第二导通面的部位即第二导通部位向所述邻接部件按压,
所述第一导通面以及所述第二导通面各自是与所述安装部件将所述第一导通部位以及所述第二导通部位向所述邻接部件按压的方向交叉的平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导通部位和第二导通部位通过安装部件被向邻接部件按压,因此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互相按压,由此,即使在蓄电装置施加有振动等,也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导通部位和第二导通部位的导通状态。
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为:
所述汇流条具有从与所述邻接部件相反的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重叠的第三部件,
所述邻接部件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汇流条重叠的位置具有内螺纹部,
所述安装部件具有外螺纹部,该外螺纹部以将重叠状态下的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和所述第三部件从该第三部件侧贯通的状态拧入所述内螺纹部,
所述第三部件具有在所述外螺纹部拧入所述内螺纹部时的旋转方向上与所述邻接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与邻接部件之间夹入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的第三部件具有在外螺纹部的旋转方向上与邻接部件抵接的抵接部,因此能够防止在将外螺纹部向内螺纹部拧入时的扭矩通过第三部件向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传递。由此,能够防止向与外部端子连接的连接部施加由所述扭矩引起的应力。
另外,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为:
具备能够拔出地插入所述第一导通面和所述第二导通面之间的绝缘部件。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绝缘部件在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之间插入或拔出,能够切换为能够和不能从蓄电装置输入输出电的状态。即,在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之间插入绝缘部件时,第一导通部位和第二导通部位之间的导通被切断且蓄电装置变为不能输入输出电的状态,另一方面,在拔出绝缘部件时,第一导通部位和第二导通部位导通(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面接触)且蓄电装置变为能够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另外,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为: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具有从所述第一导通面的端缘延伸的第一引导部,
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具有从所述第二导通面的端缘上的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相对应的位置延伸的第二引导部,
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间隔随着从所述第一导通面以及所述第二导通面离开而变大。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的间隔随着向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重叠的位置靠近而变小,因此在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之间插入绝缘部件等部件时该部件被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引导,由此,所述部件容易插入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之间。
在所述蓄电装置中,也可以为:
具备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之间配置的邻接部件,
所述汇流条具有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能够导通地连接的连接部件,并将在所述邻接部件的第一方向的两侧配置的所述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彼此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至少一方能够分离地接触。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使连接部件与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分离而导通路径在中途断开,因此能够使蓄电装置成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
具有外部端子的蓄电元件;
用于向外部输入输出电的总端子;
将所述外部端子和所述总端子电连接的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具有:
第一部件,其具有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
第二部件,其具有与所述总端子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具有第一导通面,
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一导通面相对的状态下与该第一导通面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第二导通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为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状态,因此通过使这些第一导通面和第二导通面分离,能够使蓄电装置成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发明效果
通过以上内容,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可成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的蓄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将所述蓄电装置的结构的一部分省略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用于所述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所述蓄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所述蓄电装置中的第一汇流条以及其周围的扩大立体图。
图6是所述蓄电装置中的第一汇流条以及其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将安装部件以及第三部件卸下的状态的第一汇流条以及其周围的扩大立体图。
图8是第二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9是端部汇流条的立体图。
图10是图1的X-X位置的剖视图,即端子台以及其周围的剖视图。
图11是绝缘板的立体图。
图12是在将安装部件以及第三部件拆卸的状态下,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插入所述绝缘板的状态的第一汇流条以及其周围的扩大立体图。
图1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的端子台以及其周围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所述端子台以及其周围的扩大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迂回部的示意图。
图1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绝缘板的立体图。
图20是将其他实施方式的绝缘板插入汇流条板的长孔的状态的局部扩大立体图。
图2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绝缘板的立体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所述绝缘板配置在构成中间汇流条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状态的图。
图23是用于将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绝缘板配置在构成中间汇流条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装置
2:邻接部件
21:第一邻接部件(邻接部件)
211:第一主体部
2111:连结部
2112:汇流条支承部
2112A:槽
2113:固定部
212:第一限制部
213:轴部
215:通风路
216:凸部
22:第二邻接部件
221;第二主体部
222:第二限制部
225:通风路
226:凸部
23:第三邻接部件
231:第三主体部
232:第三限制部
235:通风路
3:保持部件
30:终端部件
300:主体
301:压接部
302:支承片
31:对置部件
310:梁部
311:第一连结部
3111、3112:贯通孔
312:第二连结部
313:第三连结部
4:绝缘体
5:汇流条
50:中间汇流条
51:第一汇流条
52:第二汇流条
52A:贯通孔
53、53A:端部汇流条
531、914:第三迂回部
5311、9141:第三起立部
5312、9142:第四起立部
5313、9143:弯曲部
533:第三连接部
533A:贯通孔
534:第四连接部
534A:贯通孔
55、91:第一部件
551、911:第一连接部
551A、911A:贯通孔
552、912:第一延伸设置部
553、913:第一导通部
553A、913A:第一导通面
553B、913B:贯通孔
554:第一迂回部
5541:第一起立部
5542:第二起立部
5543:弯曲部
555、915:第一引导部
555A:突出片
555B:对置面
56、92:第二部件
561、921:第二连接部
561A:贯通孔
562、922:第二延伸设置部
563:第二导通部
563A、922A:第二导通面
563B、922B:贯通孔
564:第二迂回部
5641:第一起立部
5642:第二起立部
5643:弯曲部
565、925:第二引导部
565A:突出片
565B:对置面
57、93:第三部件
571、931:第三部件主体
571A、931A:贯通孔
572、932:抵接部
58:连接部件
59:紧固部件
6:安装部件
61:外螺纹部
62:头部
7:端子台
71:总端子
711:板状部件
7111:第一部位
7112:第二部位
712:螺纹部件
7121:外螺纹部
7122:头部
72:基台部
721:侧壁部
722:汇流条支承部
723:固定部
73:端子罩
8、8A:绝缘板(绝缘部件)
81:主体
82:突出部
83:第一凸部
84:第二凸部
10:蓄电元件
10A:第一蓄电元件
10B:第二蓄电元件
11:电极体
12:壳体
120:壳体主体
121:盖板
123:封闭部
124:主体部
13:外部端子
100:汇流条板
101:长孔
102:卡合部
B: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12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元件)的名称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名称,存在与背景技术中的各构成部件(各构成元件)的名称不同的情况。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具备:各自具有外部端子13且在规定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使不同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的多个汇流条5。另外,蓄电装置1具备:与蓄电元件10相邻的多个邻接部件2、将多个蓄电元件10和多个邻接部件2一起保持的保持部件3、在多个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3之间配置的绝缘体4。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备相对于邻接部件2能够拆卸地安装的安装部件6。另外,蓄电装置1还具备一对端子台7,该端子台7具有用于向外部的输入输出电的总端子71(参照图10)。
也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多个蓄电元件10各自具备:包括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极体11、收纳电极体11的壳体12、在壳体12的外表面配置的一对外部端子13。
壳体12具有:具有开口的壳体主体120、封闭壳体主体120的开口的盖板121。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2为长方体形状。
壳体主体120具有:矩形板状的封闭部123、与封闭部123的周缘连接的筒状的主体部124。主体部124为沿着封闭部123的轮廓的方筒状,即,为扁平的方筒状。该主体部124的一端由封闭部123封闭,另一端开口。即,壳体主体120具有扁平的有底方筒状。
盖板121为封闭壳体主体120的开口的板状部件。具体来说,盖板121从法线方向观察时具有与壳体主体120的开口周缘部对应的轮廓。一对外部端子13以与电极体11的各极(正极、负极)电连接的状态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盖板121。在本实施方式的盖板121上,一对外部端子13在矩形的盖板121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以上的壳体12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在将电极体11收纳于内部的状态下,盖板121的周缘部与壳体主体120的开口周缘部重叠而封闭该壳体主体120的开口,并将该状态的盖板121和壳体主体120的交界部焊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配置有多个以如上方式构成的蓄电元件10。具体来说,多个蓄电元件10以使主体部124的宽度大的壁部彼此对置的方式排列。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蓄电元件10的排列方向(主体部124的宽度大的壁部彼此对置的方向:第一方向)作为直角坐标系中的X轴方向。另外,将蓄电元件10的主体部124的宽度小的壁部彼此对置的方向(第三方向)作为直角坐标系中的Y轴方向,将蓄电元件10的盖板121与封闭部123相对置的方向(第二方向)作为直角坐标系的Z轴方向。随之,在各图中,将各自对应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直角坐标轴辅助性地图示。
邻接部件2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或配置于蓄电元件10和相对于该蓄电元件10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保持部件3的一部分)之间。图2所示,该邻接部件2包括多种邻接部件。本实施方式的邻接部件2包括:与在蓄电装置1的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配置的蓄电元件10相邻的第一邻接部件(邻接部件)21、与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中位于最端部的蓄电元件10相邻的第二邻接部件22、与位于第一邻接部件21和第二邻接部件22之间的蓄电元件10相邻的第三邻接部件23。
第一邻接部件21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由此,在隔着第一邻接部件21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沿面距离等)。另外,第一邻接部件21与保持部件3连结(固定)。
具体来说,第一邻接部件21具有:与蓄电元件10(壳体主体120)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为“第一主体部”。)211、限制与第一主体部21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相对于该第一主体部211移动的限制部(以下,称为“第一限制部”。)212。另外,第一邻接部件21具备与保持部件3卡合的轴部213。
第一主体部211具有从X轴方向观察时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相对应的矩形的轮廓,并具有:用于将第一主体部211固定于(连结)保持部件3的连结部2111、支承汇流条5的汇流条支承部2112。另外,第一主体部211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使冷却用的流体(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空气)经过的通风路215。详细来说,在第一主体部211中,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在X轴方向上)突出并且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部216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由此,通过凸部216的前端(突出方向的前端)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抵接,在第一邻接部件21和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通风路21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邻接部件21中,第一主体部211的X轴方向的尺寸比第二邻接部件22以及第三邻接部件23中的相当于第一主体部211的部位的X轴方向的尺寸大。
连结部2111设置在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111分别设置在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该连结部2111为用于螺栓B在贯通保持部件3的状态下拧入的部位。在蓄电装置1中,通过该螺栓B向连结部2111的拧入,第一主体部211(第一邻接部件21)和保持部件3连结。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111由埋入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螺母构成。
也如图5以及图6所示,汇流条支承部2112设置于Z轴方向中的第一主体部211的一个(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与蓄电元件10的盖板121对应的一侧)端部。该汇流条支承部2112为从第一主体部211中的所述一侧的端面局部地突出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支承部2112为与汇流条5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设置的长方体状的部位,该汇流条5使配置在第一邻接部件21的两侧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该汇流条支承部2112各自具有在Y轴方向的两端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槽2112A。该槽2112A与跨越第一邻接部件21延伸的汇流条5的一部分抵接。
汇流条支承部2112包括固定汇流条5的固定部2113。该固定部2113为内螺纹部。详细来说,固定部2113为在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突出方向的端面上在Z轴方向上开口的内螺纹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2113为螺母。
第一限制部212从第一主体部211在X轴方向上延伸,通过从Y-Z面(包括Y轴和Z轴的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一主体部211相邻的蓄电元件10(详细来说为壳体12),来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一主体部211向Y-Z面方向的相对移动。该第一限制部212从第一主体部211的至少各个角部在X轴方向上延伸,具有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一主体部211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的角部的面(抵接面)。
轴部213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一端向外侧延伸,与保持部件3卡合。本实施方式的轴部213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两端向外侧各自延伸。具体来说,轴部213从第一主体部211的Y轴方向的端部中的Z轴方向的中途位置在Y轴方向上以圆柱状延伸,并贯通插入在保持部件3中与该轴部213对应的部位设置的贯通孔3112。本实施方式的轴部213在蓄电装置1的制造时等,用于将第一邻接部件21连结(固定)于保持部件3时的第一邻接部件21相对于保持部件3的定位。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二邻接部件22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3之间。由此,隔着第二邻接部件22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3之间,可靠地确保规定的间隔(沿面距离等)。
具体来说,第二邻接部件22具有:在蓄电元件10和保持部件3之间与该蓄电元件10(壳体主体120)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为“第二主体部”。)221、限制与第二主体部2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相对于该第二主体部221移动的限制部(以下,称为“第二限制部”。)222。
第二主体部221具有从X轴方向观察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相对应的矩形的轮廓。另外,第二主体部221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使冷却用的流体(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空气)经过的通风路225。详细来说,在第二主体部221中,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0(在X轴方向上)突出并且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凸部226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由此,通过凸部226的前端(突出方向的前端)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抵接,在第二邻接部件22和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通风路225。
第二限制部222从第二主体部221在X轴方向上延伸,通过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二主体部2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详细来说为壳体12),来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二主体部221向Y-Z面方向相对移动。该第二限制部222从第二主体部221的至少各个角部在X轴方向上延伸,具有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二主体部2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的角部的面(抵接面)。
第三邻接部件23在第一邻接部件21和第二邻接部件22之间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由此,隔着第三邻接部件23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蓄电元件10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沿面距离等)。
具体来说,第三邻接部件23具有:与蓄电元件10(壳体主体120)相邻的主体部(以下,称为“第三主体部”。)231、限制与第三主体部23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相对于该第三主体部231移动的限制部(以下,称为“第三限制部”。)232。
第三主体部231具有从X轴方向观察时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相对应的矩形的轮廓。另外,第一主体部211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使冷却用的流体(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空气)经过的通风路235。详细来说,第三主体部231具有矩形波形的截面形状。由此,第三主体部231通过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0抵接,而在第三主体部231与该蓄电元件10之间形成通风路235。
第三限制部232从第三主体部231向X轴方向延伸,通过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三主体部231相邻的蓄电元件10(详细来说为壳体12),来限制该蓄电元件10相对于第三主体部231向Y-Z面方向的相对移动。该第三限制部232从第三主体部231的至少各个角部在X轴方向上延伸,具有从Y-Z面方向的外侧抵接于与第三主体部231相邻的蓄电元件10(壳体12)的角部的面(抵接面)。
保持部件3通过包围多个蓄电元件10和多个邻接部件2的周围,而将这些多个蓄电元件10和多个邻接部件2一起保持。该保持部件3由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具体来说,保持部件3具备:一对终端部件30,其配置成在X轴方向上多个蓄电元件10位于它们之间;对置部件31,其以与多个蓄电元件10在Y轴方向上相对置的状态将一对终端部件30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一对终端部件30以在与配置于X轴方向的端部的蓄电元件10之间夹入第二邻接部件22的状态配置,一对对置部件31配置于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的Y轴方向的两侧。
一对终端部件30各自在Y-Z面方向扩大。具体来说,一对终端部件30各自具有:具有与蓄电元件10对应的轮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矩形的轮廓)的主体300、从主体300向第二邻接部件22的第二主体部221突出且抵接于该第二邻接部件22的压接部301、安装有端子台7的支承片302。该支承片302为从构成主体300的轮廓的四边(端缘)中的与蓄电元件10的盖板121相对应的边在X轴方向上延伸且在Y轴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的部位。
一对对置部件31各自具有:在X轴方向上延伸且在Z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梁部310、在X轴方向上的中途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与第一邻接部件21在Y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将一对梁部310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311、将一对梁部310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第二连结部312。本实施方式的对置部件31在第一连结部311和第二连结部312之间还具备将一对梁部310连结的第三连结部313。
一对梁部310各自沿着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壳体12)的角部延伸。第一连结部311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在与第一邻接部件21的连结部2111以及轴部213相对应的位置(具体来说,为在Y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具有贯通孔3111和3112。螺栓B贯通插入贯通孔3111,该螺栓B拧入第一邻接部件21的连结部2111。由此,对置部件31和第一邻接部件21被连结。另外,第一邻接部件21的轴部213贯通插入贯通孔3112。第二连结部312在Z轴方向上延伸,并与终端部件30连结。由此,终端部件30和对置部件31被连接(连结)。第三连结部313在与在Y轴方向上的蓄电元件10重叠的位置上在Z轴方向上延伸。
绝缘体4具有绝缘性。该绝缘体4配置在对置部件31和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之间。具体来说,绝缘体4覆盖保持部件3中的至少与多个蓄电元件10相对置的区域。由此,绝缘体4将对置部件31和在X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0之间绝缘。
汇流条5由金属等具有导电性的板状的部件构成。该汇流条5包括多种汇流条。本实施方式的汇流条5包括:使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的中间汇流条50、使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和蓄电装置1的总端子71导通的端部汇流条53。
在蓄电装置1中设置多个(与多个蓄电元件10相对应的数)中间汇流条50。这些多个中间汇流条50将包含在蓄电装置1中的全部多个蓄电元件10串联地连接(使导通)。另外,多个中间汇流条50具有:使隔着第一邻接部件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即,跨越第一邻接部件21连接)的第一汇流条51、使隔着第三邻接部件23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导通(即,跨越第三邻接部件23连接)的第二汇流条52。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有:一个第一汇流条51、多个第二汇流条52、一对端部汇流条53。
也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一汇流条51使多个蓄电元件10中的规定的蓄电元件10(以下,有称为“第一蓄电元件10A”的情况。)的外部端子13、和多个蓄电元件10中的其他蓄电元件10(以下,有时称为“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外部端子13导通。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第一蓄电元件10A为在X轴方向的一侧(图5的左侧)与第一邻接部件21相邻的蓄电元件,第二蓄电元件10B为在X轴方向的另一侧(图5的右侧)与第一邻接部件21相邻的蓄电元件。即,第一汇流条51将隔着第一邻接部件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A、10B的外部端子13彼此连接。该第一汇流条51以在与第一邻接部件21之间设置间隔的状态(即,与第一邻接部件21非接触的状态)下跨越该第一邻接部件21将第一蓄电元件10A的外部端子13和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外部端子13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被第一汇流条51导通(连接)的第一蓄电元件10A以及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具体数量不受限定。
第一汇流条51至少具有:与第一蓄电元件10A的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一部件55、与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二部件56。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直接或间接地导通而形成导通路径,该导通路径构成为能够在中途分离或断开。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51通过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形成使第一蓄电元件10A的外部端子13和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外部端子13导通的导通路径。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51具有第一部件55和其一部分与第一部件55重叠的第二部件5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51还具有与第一部件55以及第二部件56重叠的第三部件57。
第一部件55具有:与第一蓄电元件10A的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51、从第一连接部551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552。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55与第一蓄电元件10A的正极的外部端子13连接,通过将矩形的板状的部件弯曲加工等而形成。
第一连接部551为在X-Y面(包括X轴以及Y轴的面)方向上扩大的从Z轴方向观察为矩形的部位。第一连接部551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551A。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部551通过沿着贯通孔551A的周缘焊接而与外部端子13连接。
第一延伸设置部552具有:与第二部件56导通的第一导通部(第一导通部位)553、比第一导通部553靠向第一连接部551侧设置的第一迂回部554。
第一导通部553具有与Z轴方向交叉的第一导通面553A。即,第一导通部553为第一延伸设置部552中的包括第一导通面553A的部位。该第一导通部553在Z轴方向上与第一邻接部件21的汇流条支承部2112重叠。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通部553为在X-Y面方向扩大的从Z轴方向观察为矩形的部位,在中央部(详细来说,为在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突出方向的端面上与在Z轴方向上开口的内螺纹部(固定部2113)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贯通孔553B。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通面553A为与Z轴方向正交(即,朝向第二部件56并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平面。
第一迂回部554将第一连接部551和第一导通部553连接。即,第一迂回部554在第一延伸设置部552中,配置在比第一导通部553靠近第一连接部551的位置。该第一迂回部554为弯曲的部位。具体来说,也如图7所示,第一迂回部554以从第一连接部551至第一导通部553的整体或其一部分从Y轴方向观察迂回的方式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迂回部554具有:从第一连接部551的端部立起(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起立部5541、与第一起立部5541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从第一导通部553的端部立起(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起立部5542、将第一起立部5541的前端和第二起立部5542的前端相连且从Y轴方向观察为圆弧状的弯曲部5543。
第二部件56具有:与第二蓄电元件10B的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61、从第二连接部561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562。本实施方式的第二部件56与第二蓄电元件10B的负极的外部端子13连接,与第一部件55相同,通过将矩形的板状的部件弯曲加工等而形成。
第二连接部561为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从Z轴方向观察为矩形的部位。第二连接部561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561A。该第二连接部561的贯通孔561A比第一连接部551的贯通孔551A大。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部561通过沿着贯通孔561A的周缘焊接而与外部端子13连接。
第二延伸设置部562具有:与第一部件55(详细来说,第一导通部553)导通的第二导通部(第二导通部位)563、比第二导通部563靠向第二连接部561侧设置的第二迂回部(迂回部)564。
第二导通部563具有在与第一导通面553A相对的状态下与该第一导通面553A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第二导通面563A(参照图6)。即,第二导通部563为第二延伸设置部562中的包括第二导通面563A的部位。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通部563为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从Z轴方向观察为矩形的部位,与第一导通部553在Z轴方向上重叠。该第二导通部563的大小与第一导通部553相同或大致相同,并在与第一导通部553的贯通孔553B以及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2113)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上具有贯通孔563B。该贯通孔563B的大小与贯通孔553B相同或大致相同,并比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2113)稍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导通面563A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平面。
第二迂回部564将第二连接部561和第二导通部563连接。即,第二迂回部564在第二延伸设置部562中,配置在比第二导通部563靠近第二连接部561的位置。该第二迂回部564为弯曲的部位。具体来说,第二迂回部564以从第二连接部561到第二导通部563的整体或其一部分从Y轴方向观察时迂回的方式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迂回部564具有:从第二连接部561的端部立起(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起立部5641、与第一起立部5641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从第二导通部563的端部立起(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起立部5642、将第一起立部5641的前端和第二起立部5642的前端相连且从Y轴方向观察为圆弧状的弯曲部5643。
以如上的方式构成的第一部件55以及第二部件56具有在将后述绝缘板(绝缘部件)8(参照图11)插入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时引导该绝缘板8的引导部。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包括具有第一延伸设置部552的第一引导部555和具有第二延伸设置部562的第二引导部565。
第一引导部555从第一导通面553A的端缘延伸,第二引导部565从第二导通面563A的端缘中的与第一引导部555相对应的位置延伸。这些第一引导部555和第二引导部565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Z轴方向的间隔)越远离第一导通面553A以及第二导通面563A就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51中,第一引导部555由从第一导通部553的Y轴方向的外侧的端缘突出的一对突出片555A构成,第二引导部565由从第二导通部563的Y轴方向的外侧的端缘突出的一对突出片565A构成。一对突出片555A、565A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突出。对应的(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的)第一引导部555的突出片555A以及第二引导部565的突出片565A各自具有从第一导通面553A或第二导通面563A延伸且以随着从第一导通面553A以及第二导通面563A离开而其间隔变大的方式弯曲的对置面555B、565B。
第三部件57从与第一邻接部件21相反的侧相对于第一延伸设置部552和第二延伸设置部562重叠。第三部件57具有:与第一导通部553以及第二导通部563重叠的第三部件主体571、从第三部件主体571延伸且与第一邻接部件21抵接的抵接部572。
第三部件主体571为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板状的部位,具有与第一导通部553以及第二导通部563大致相同的矩形的轮廓。第三部件主体571在与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2113)、第一导通部553的贯通孔553B以及位于与第二导通部563的贯通孔563B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贯通孔571A。该贯通孔571A与贯通孔553B和563B的大小相同或大致相同,比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2113)的螺纹孔稍大。
抵接部572在以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2113)的中心轴作为旋转中心的旋转方向(向内螺纹部拧入螺栓等的螺纹部(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安装部件6的外螺纹部61)时的所述螺纹部的旋转方向)上与第一邻接部件21(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槽2112A的内表面)抵接。具体来说,抵接部572从在第三部件主体571中的与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槽2112A相对应的位置,沿着该槽2112A(向图5的下方)延伸。沿着抵接部572的X-Y面的截面形状与槽2112A的截面形状相对应。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部572从第三部件主体571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延伸。即,第三部件57具有一对抵接部572。
如图1、图2以及图8所示,第二汇流条52为在X轴方向上延伸(详细来说,为在X-Y平面方向上扩大)的大致矩形的板状,并在X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具有两个贯通孔52A。这两个贯通孔52A的大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二汇流条52的设置有较大的贯通孔52A的部位(端部)与负极的外部端子13连接,设置有较小的贯通孔52A的部位(端部)与正极的外部端子13连接。
如图1、图2以及图9所示,一对端部汇流条53各自使一个端子台7(总端子71)、和在串联地连接的多个蓄电元件10的一极(例如,正极)侧的端部配置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导通,并且使另一个端子台7(总端子71)、和在串联地连接的多个蓄电元件10的另一极(例如,负极)侧的端部配置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导通。
本实施方式的端部汇流条53为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并在X轴方向的中途位置上具有弯曲的部位。具体来说,端部汇流条53具有从Y轴方向观察以迂回的方式延伸的第三迂回部531。更具体来说,端部汇流条53具有:与端子台7连接的第三连接部533、与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四连接部534、将第三连接部533和第四连接部534连接的第三迂回部531。第三连接部533以及第四连接部534为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矩形板状的部位。第三连接部533具有贯通孔533A,第四连接部534具有贯通孔534A。贯通孔533A和534A的大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第三迂回部531的结构与第一汇流条51的第一迂回部554以及第二迂回部564相同。即,第三迂回部531具有:从第三连接部533的端部立起(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起立部5311、与第三起立部5311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从第四连接部534的端部立起(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四起立部5312、将第三起立部5311的前端和第四起立部5312的前端相连且从Y轴方向观察为圆弧状的弯曲部5313。
安装部件6能够拆卸地安装于第一邻接部件21。具体来说,如图5以及图6所示,安装部件6具有外螺纹部61:该外螺纹部61以将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第一延伸设置部552、第二延伸设置部562和第三部件主体571从第三部件57侧贯通的状态拧入第一邻接部件21的固定部(内螺纹部)2113。
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6为螺栓,并具有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外螺纹部61、设置于外螺纹部61的端部且X-Y面方向的大小比该外螺纹部61大的头部62。并且,通过外螺纹部61在贯通插入第三部件主体571的贯通孔571A、第二导通部563的贯通孔563B、第一导通部553的贯通孔553B的状态下拧入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固定部2113,而头部62将第三部件主体571、第二导通部563以及第一导通部553向汇流条支承部2112按压。
如图1、图2以及图10所示,端子台7具有:与外部设备和其他蓄电装置1等连接的总端子71、安装于保持部件3并支承总端子71的基台部7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端子台7还具有为了在蓄电装置1不使用时等防止总端子71与人和其他部件等接触而覆盖总端子71的端子罩73。本实施方式的总端子71具有:用于端部汇流条53(详细来说为第三连接部533)连接(固定连接)的板状部件711、用于固定外部设备等的端子的螺纹部件712。
板状部件711具有导电性。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711为从Y轴方向观察为L字形的部件、即,为在中间位置弯曲的板状的部件。具体来说,板状部件711具有:在规定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X轴方向)上延伸且经由基台部72固定于终端部件30的第一部位7111、从第一部位7111在与所述规定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部位7112。
螺纹部件712从板状部件711(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第二部位7112)突出。具体来说,螺纹部件712具有:从第二部位7112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外螺纹部7121、在外螺纹部7121的一端在Y-Z面方向上扩大的头部7122。
基台部72固定于终端部件30,且相对于板状部件711在终端部件30所在的侧支承该板状部件711。基台部72具有一对侧壁部721,该一对侧壁部721以贯通板状部件711的第二部位7112的外螺纹部7121(螺纹部件712)位于这一对侧壁部721中间的方式相互对置。在一对侧壁部721的Z轴方向的端部(图10中的上端部)上,端子罩73被安装成能够以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规定的轴C为旋转中心旋转。在该端子罩73关闭的状态(架在一对侧壁部721的端缘间的状态)下,利用一对侧壁部721和该端子罩73包围总端子71(详细来说,为板状部件711的第二部位7112以及螺纹部件712)。另一方面,在端子罩73打开的状态(以规定的轴C为旋转中心转动的状态:参照图2和图10的双点划线)下,螺纹部件712)的前端侧成为开放的状态。
在以如上方式构成的蓄电装置1中,安装绝缘板(绝缘部件),以在运送时或搭载有该蓄电装置1的设备等的维修时等不需要输入输出电时,无法从总端子71输入输出电。
绝缘板具有绝缘性,具有能够插入第一导通部553的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部563的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即导通面之间的形状。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板8为板状的部件。
如图12所示,该绝缘板8在安装部件6以及第三部件57被拆卸的状态下,插入第一部件55的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部件56的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由此,由于使一对总端子71间相连的电路径在第一汇流条51的位置被切断,因此在蓄电装置1中变为无法从一对总端子71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使用蓄电装置1时,绝缘板8从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拔出,在第三部件57与第一导通部553以及第二导通部563重叠的状态下安装部件6的外螺纹部61拧入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固定部2113(参照图5)。由此,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导通,在蓄电装置1中变为能够从一对总端子71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根据以上的蓄电装置1,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各自连接于(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焊接)所对应的外部端子13,但是由于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为可分离地重叠的状态,因此通过使这些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分离,能够使蓄电装置1成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一导通面553A以及第二导通面563A各自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包括X轴)平面。因此,即使在外部端子13之间通过第一汇流条51连接的蓄电元件10的间隔(X轴方向的间隔)产生了制造误差等,在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为面接触的状态下在X轴方向上也能够相对移动。因此,即使产生了所述制造误差等,也能够可靠地使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导通(面接触),而不产生由勉强使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面接触所引起的应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一部件55具有第一迂回部(弯曲的部位)554,第二部件56具有第二迂回部(弯曲的部位)564。因此,即使外部端子13之间通过第一汇流条51连接的蓄电元件10的X轴方向的间隔发生变化,第一迂回部554以及第二迂回部564也会扩大或变窄(详细来说,弯曲部5543、5643伸缩(弯曲部5543、5643的曲率变小或变大)且第一起立部5541、5641以及第二起立部5542、5642扩大或变窄)。由此,能够抑制在第一部件55以及第二部件56中的与外部端子13连接的部位(第一连接部551、第二连接部561以及其周围)集中由所述间隔的变化引起的应力。由此,在第一部件55以及第二部件56中,防止所述间隔的变化引起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安装部件6将第一导通部553和第二导通部563向第一邻接部件21(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为汇流条支承部2112)按压。因此,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互相按压,由此,即使在蓄电装置1上施加有振动等,也能可靠地维持第一导通部553和第二导通部563的导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在与第一邻接部件21之间将第一部件55以及第二部件56夹入的第三部件57具有在安装部件6的外螺纹部61的旋转方向上与第一邻接部件21(详细来说,为在汇流条支承部2112中的槽2112A的内表面)抵接的抵接部572。因此,能够防止在将外螺纹部61向汇流条支承部2112的固定部(内螺纹部)2113拧入时的扭矩通过第三部件57向第一部件55以及第二部件56传递。由此,能够防止向与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51以及第二连接部561施加由所述扭矩引起的应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安装部件6的外螺纹部61将第一导通部553、第二导通部563和第三部件57(详细来说,为第三部件主体571)贯通。因此,在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面接触的状态下重叠的第一导通部553和第二导通部563通过安装部件6被固定夹入第一邻接部件21和第三部件57之间。由此,第一导通部553(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部563(第二导通面563A)更牢固地固定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使用能够拔出地插入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的绝缘板8。通过将该绝缘板8在第一导通面553Aと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插入或拔出,在蓄电装置1中,能够切换为能够和不能够从总端子71输入输出电的状态。即,在绝缘板8插入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时,第一导通部553和第二导通部563之间的导通被切断且蓄电装置1变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另一方面,在绝缘板8被拔出时,第一导通部553和第二导通部563导通(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面接触)且蓄电装置1变为能够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在第一汇流条51中,第一引导部555和第二引导部565的间隔随着从第一导通面553A以及第二导通面563A离开而变大,即,随着向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重叠的位置靠近,第一引导部555和第二引导部565的间隔变小。因此,在将绝缘板8插入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时,该绝缘板8被第一引导部555和第二引导部565引导,由此,绝缘板8变得容易插入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蓄电装置以及绝缘部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还能够添加各种变更。例如,能够在某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追加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能够将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进一步地,能够删除某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
在以上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通过使第一汇流条51的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断开连接,而切换为能够和不能够从总端子71输入输出电的状态,但不仅限于该结构。例如,在蓄电装置1中,也可以构成为使端部汇流条53具有多个部件,通过这些多个部件的断开连接而切换为能够和不能够从总端子71输入输出电的状态。
具体来说,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端部汇流条53A具备第一部件91和第二部件92,该第一部件91具有:与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一连接部911以及从第一连接部911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912,该第二部件92具有:与总端子7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921以及从第二连接部921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922。并且,第一延伸设置部912具有与Z轴方向交叉的第一导通面913A,第二延伸设置部922具有在与第一导通面913A相对的状态下与该第一导通面913A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第二导通面922A。更详细来说,如下所述。
端子台7的基台部72具有从Z轴方向的端部汇流条53侧的端面突出的汇流条支承部722。
汇流条支承部722为设置于与使总端子71和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导通的端部汇流条53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的长方体状的部位。该汇流条支承部722包括固定端部汇流条53的固定部723。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723为内螺纹部。详细来说,固定部723为在汇流条支承部722的突出方向的端面上向Z轴方向开口的内螺纹部。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723为螺母。
端部汇流条53A具有:连接于与终端部件30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的第一部件91、与总端子71连接且其一部分与第一部件91重叠的第二部件92。另外,端部汇流条53A还具有第一部件91以及第二部件92重叠的第三部件93。
第一部件91为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矩形的板状的部件。第一部件91的Y轴方向的尺寸与汇流条支承部722的Y轴方向的尺寸相对应。第一部件91具有:与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连接的第一连接部911、从第一连接部911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912。
第一连接部911具有贯通孔911A。第一连接部911通过沿着贯通孔911A的周缘焊接而与外部端子13连接。
第一延伸设置部912具有:与第二部件92导通的第一导通部913、比第一导通部913靠向第一连接部911侧设置的第三迂回部(迂回部)914。
第一导通部913具有与Z轴方向交叉的第一导通面913A。即,第一导通部913为第一延伸设置部912中的包括第一导通面913A的部位。该第一导通部913在Z轴方向上与终端部件30的汇流条支承部722重叠。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导通部913在汇流条支承部722的突出方向的端面上与向Z轴方向开口的内螺纹部(固定部723)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贯通孔913B。第一导通面913A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即,朝向第二部件92在X-Y面方向上扩大)平面。
第三迂回部914将第一连接部911和第一导通部913连接。即,第三迂回部914在第一延伸设置部912中,配置于比第一导通部913靠近第一连接部911的位置。该第三迂回部914为弯曲的部位。具体来说,第三迂回部914以从第一连接部911到第一导通部913的整体或其一部分从X轴方向观察时迂回的方式延伸。该第三迂回部914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端部汇流条53的第三迂回部531的结构相同。即,第三迂回部914具有:从第一连接部911的端部立起(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三起立部9141、与第三起立部9141在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地从第一导通部913的端部立起(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第四起立部9142、将第三起立部9141的前端和第四起立部9142的前端相连且从Y轴方向观察为圆弧状的弯曲部9143。
第二部件92为矩形的板状的部件,并具有:与总端子7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921、从第二连接部921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922。第二部件92的Y轴方向的尺寸与汇流条支承部722的Y轴方向的尺寸相对应。该第二部件92通过与总端子71形成为一体而与总端子71连接。
第二延伸设置部922具有在与第一导通面913A相对的状态下与该第一导通面913A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第二导通面922A。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延伸设置部922与第一导通部913在Z轴方向上重叠。该第二延伸设置部922在与第一导通部913的贯通孔913B以及汇流条支承部72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723)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贯通孔922B。该贯通孔922B的大小与贯通孔913B相同或大致相同,并比汇流条支承部72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723)稍大。另外,该第二导通面922A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平面。
以如上方式构成的第一部件91以及第二部件92具有在将绝缘板(绝缘部件)8(参照图11)插入第一导通面913A和第二导通面922A之间时引导该绝缘板8的引导部。该引导部包括具有第一延伸设置部912的第一引导部915和具有第二延伸设置部922的第二引导部925。
第一引导部915从第一导通面913A的端缘延伸,第二引导部925从第二导通面922A的端缘中的与第一引导部915相对应的位置延伸。这些第一引导部915和第二引导部925的间隔越远离第一导通面913A以及第二导通面922A就越大。
第三部件93从与基台部72相反的一侧相对于第一延伸设置部912和第二延伸设置部922重叠。第三部件93具有:与第一导通部913以及第二延伸设置部922重叠的第三部件主体931、从第三部件主体931延伸且与相对于终端部件30固定的基台部72抵接的抵接部932。
第三部件主体931为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板状的部位。第三部件主体931的Y轴方向的尺寸与第一导通部913以及第二延伸设置部922的Y轴方向的尺寸相对应。第三部件主体931在与汇流条支承部72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723)、第一导通部913的贯通孔913B以及第二延伸设置部922的贯通孔922B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贯通孔931A。该贯通孔931A的大小与贯通孔913B、922B相同或大致相同,比汇流条支承部72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723)的螺纹孔稍大。
抵接部932在以汇流条支承部722的内螺纹部(固定部723)的中心轴为旋转中心的旋转方向上与基台部72(在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例子中,为汇流条支承部722的Y轴方向上的侧面)抵接。具体来说,抵接部932从第三部件主体931中的与汇流条支承部722的所述侧面相对应的位置,沿着(向图13的下方)该侧面延伸。抵接部932从第三部件主体931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各自延伸。
如上述这样,总端子71的板状部件711与第二部件92形成为一体。即,在从Y轴方向观察在中间位置弯曲的矩形的板部件中,在X-Y面方向上扩大的部位构成第二部件92,在Y-Z面方向上扩大的部位构成板状部件711。
根据以上构成,虽然第一部件91与外部端子13连接并且第二部件92与总端子71连接,但是第一导通面913A和第二导通面922A为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状态,因此通过使这些第一导通面913A和第二导通面922A分离,能够使蓄电装置1成为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得到的各种效果也可以从该结构的蓄电装置(端部汇流条53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蓄电装置)中得到。另外,在该蓄电装置1的端子台7中,通过拆卸安装部件6以及第三部件93,也能够将绝缘板8能够拔出地插入第一导通面913A和第二导通面922A之间。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51由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两个部件构成,但是不仅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15所示,第一汇流条51也可以通过包括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的三个以上的部件形成使不同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之间导通的导通路径α。具体来说,第一汇流条51也可以具有:第一部件55、第二部件56、使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能够导通地连接的连接部件58。在图15中所示的例子中,连接部件58为在第一方向上较长的矩形板状的具有导电性的部件。该连接部件58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或固定部件)59固定于第一邻接部件21,以在该连接部件58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的两端和第一邻接部件21之间,夹入第一部件55的第一导通部553和第二部件56的第二导通部563。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紧固部件59贯通连接部件58中的该连接部件58和第一邻接部件21之间的不存在第一导通部533和第二导通部563的区域(部位),但是如图16所示,也可以构成为紧固部件59分别贯通连接部件58中的该连接部件58与第一导通部553重叠的区域、以及该连接部件58与第二导通部563重叠的区域。
另外,虽然在图15以及图16所示的例子中,连接部件58和第一部件55以及连接部件58和第二部件56通过在厚度方向上重叠而互相导通,但不仅限于该结构。如图17所示,也可以通过连接部件58的端部和第一部件55的端部接触、以及连接部件58的端部和第二部件56的端部接触(变为所谓对头)而互相导通。即,连接部件58和第一部件55以及第二部件56只要能够导通地接触即可。
另外,蓄电装置1也可以为,例如,在图17的结构中没有连接部件58的结构,即,通过紧固部件59等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将第一部件55的端部和第二部件56的端部固定于第一邻接部件21、通过该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使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导通的结构。
另外,在图15~图17中所示的例子中,连接部件58虽然为一个部件,但也可以由多个部件(具有导电性的部件)构成。
在以上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虽然第一汇流条51具有第一迂回部554以及第二迂回部564,但不仅限于该结构。第一汇流条51也可以为没有迂回部的结构,也可以为仅具有第一迂回部554以及第二迂回部564中的任意一方的结构。
另外,在汇流条5中设置的迂回部的具体结构不受限定。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三迂回部554、564、531虽然以从Y轴方向观察在Z轴方向上突出的方式迂回并延伸,但也可以为例如,如图18所示,以在X轴方向上突出的方式迂回并延伸的结构。另外,迂回部也可以为以多次突出的方式迂回并延伸的结构。即,迂回部只要是通过包括一个或多个屈曲部和弯曲部等,在由汇流条5连接的蓄电元件10的X轴方向的间隔发生变化时,吸收该变化并防止应力在汇流条5和外部端子13的连接部位处集中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虽然第一汇流条51以及端部汇流条53A具有第一~第三部件51~53、91~93,但不仅限于该结构。第一汇流条51以及端部汇流条53A也可以为,例如,仅具有第一部件55和91以及第二部件56和92、即、没有第三部件57和93的结构。根据该结构,由于配置安装部件6而第一导通面553A、913A和第二导通面563A、922A通过按压,因此即使向蓄电装置1施加有振动等,也能可靠地维持第一部件55、91和第二部件56、92的导通状态。
另外,在以上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安装部件6贯通第一导通部553以及第二导通部563,但不仅限于该结构。安装部件6只要为将第一导通部553以及第二导通部563向第一邻接部件21按压的结构即可,即可以将第一部件55以及第二部件56的其他部位贯通,也可以不贯通第一部件55以及第二部件56。
上述实施方式的绝缘板(绝缘部件)8为矩形的板状,但不仅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19所示,绝缘板8A也可以构成为具备:能够插入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即导通面之间的板状的主体81、从主体81突出的突出部8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9中所示的例子中,突出部82虽然为圆筒状,但不仅限于该结构。突出部82也可以不是中空而是实心。另外,突出部82也可以是具有棱柱等其他截面形状的柱状。
在这种情况下,在向导通面553A和563A之间插入的方向上的主体81的尺寸比在该插入方向上的第一导通面553A的尺寸以及第二导通面563A的尺寸中的至少一方的尺寸大,突出部82配置于在主体81插入导通面553A和563A之间时从该主体81中的导通面553A和563A之间突出的部位。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0所示,蓄电装置1具备保持汇流条5的汇流条板100,汇流条板100在与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所重叠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为在Y轴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具有长孔101等,并且具有与突出部82卡合的卡合部102。长孔101为能够将绝缘板8的主体81贯通插入的大小,通过在绝缘板8插入长孔101时突出部82被规定大小以上的力塞入,而卡合部102与该突出部82卡合。该卡合部102的具体结构不受限定。即,卡合部102只要是将绝缘板8能够拔出地与突出部82卡合的结构即可。
根据该结构,在将主体81插入具有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的汇流条5的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时通过使突出部82卡合于蓄电装置1(具体来说,为汇流条板100的卡合部102),绝缘板8的主体81变得难以从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脱落。由此,即使对安装有绝缘板8的蓄电装置1施加摇晃和振动等,也能够维持蓄电装置1的无法输入输出电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蓄电装置1中使绝缘板8的突出部82卡合的部位(部件)不仅限于汇流条板100,只要是蓄电装置1的一部分即可。即,卡合部102也可以在蓄电装置1中设置在汇流条板以外的其他部位(部件)。
另外,例如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绝缘板8B也可以具有:能够插入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之间即导通面之间的板状的主体81、从主体81的一个端部(在主体81插入导通面553A、563A之间的状态下X轴方向的第一部件55侧的端部)向主体81的一个面侧(图22中的上方)延伸的第一凸部83、从主体81的另一个端部(在主体81插入导通面553A、563A之间的状态下X轴方向的第二部件56侧的端部)向主体81的另一个面侧(图22中的下方)延伸的第二凸部84。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凸部83从主体81延伸以将包括第二导通面563A的第二导通部563的第一部件55侧的端面(在图22中的左端的端面)和与该端面相对置的部件(部位)之间遮住。第二凸部84从主体81延伸以将包括第一导通面553A的第一导通部553的第二部件56侧的端面(在图22中的右端的端面)和与该端面相对置的部件(部位)之间遮住。此处,第一凸部83以及第二凸部84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为板状,但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例如图23所示,通过使主体81的X轴方向的端部的厚度尺寸比其他部位的厚度尺寸大等来形成第一凸部83以及第二凸部84。另外,在图21所示的绝缘板8B中,第一凸部83以及第二凸部84在主体81的X轴方向的端缘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上连续,但不仅限于该结构,第一凸部83以及第二凸部84也可以在所述端缘的延伸方向上间断。
根据这些结构,在外部端子13连接有第一部件55和第二部件56的各蓄电元件10的间隔(X轴方向的间隔)小时,第一导通部553的第二部件56侧的前端向在X轴方向上与该前端相对置的部位(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为第一起立部5641)的抵接被第二凸部84阻挡,并且第二导通部563的第一部件55侧的前端向在X轴方向上与该前端相对置的部位(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为第二起立部5542)的抵接被第一凸部83阻挡。由此,即使所述蓄电元件10之间的间隔小,也能可靠地防止第一导通部553抵接于第二部件56,并且可靠地防止第二导通部563抵接于第一部件55。
上述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备端子台7,但不仅限于该结构。蓄电装置1也可以为不具备端子台7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多个汇流条5串联地连接的多个蓄电元件10中,与位于电流路径的最端部处(正极侧端部以及负极侧端部)的外部端子13连接的汇流条5作为总端子发挥作用。
在以上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一导通面553A和第二导通面563A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第一汇流条51将隔着第一邻接部件21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连接(使导通),但不仅限于该结构。第一汇流条51也可以为例如将隔着第二邻接部件22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连接。
在以上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一汇流条51将两个外部端子13互相连接(使导通),但不仅限于该结构。第一汇流条51也可以将三个以上的外部端子13互相连接。例如具体来说,第一部件55也可以在位于X轴方向上的第一邻接部件21的一侧连接于二个以上的外部端子13,第二部件56可以在位于X轴方向上的第一邻接部件21的另一侧连接于二个以上的外部端子13。
在以上实施方式或以上其他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第一导通面553A、913A和第二导通面563A、922A能够分离地重叠的汇流条5将隔着邻接部件2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各外部端子13连接,或将隔着邻接部件2相邻的总端子71和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连接,但不仅限于该结构。第一导通面553A、913A和第二导通面563A、922A能够分离地重叠的汇流条5也可以构成为将邻接部件2不位于中间而相邻的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彼此连接(使导通)。
在以上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中,将汇流条5通过焊接连接(固定连接)于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13,但并仅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利用螺栓构成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换而言之,使用螺栓端子型的蓄电元件),并通过在该螺栓型的外部端子贯通汇流条5的状态下使螺母螺纹接合于该外部端子,而将汇流条5与外部端子连接(固定)。即,汇流条5也可以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于蓄电元件10的外部端子。

Claims (10)

1.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各自具有外部端子且在第一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
使不同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彼此导通的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至少具有: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中的规定的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一部件、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中的其他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二部件,
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直接或间接地导通而形成导通路径,
所述导通路径构成为能够在中途分离或断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具有: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中的规定的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中的其他蓄电元件的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具有第一导通面,
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一导通面相对的状态下与该第一导通面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第二导通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通面以及所述第二导通面各自是包括第一方向的平面。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中的至少一方,在与包括所述第一导通面或所述第二导通面的部位相比更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或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位置,具有弯曲的部位。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之间配置的邻接部件;
相对于所述邻接部件能够拆卸地安装的安装部件;
所述汇流条将在所述邻接部件的第一方向的两侧配置的所述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彼此连接,
所述安装部件将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的包括所述第一导通面的部位即第一导通部位和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的包括所述第二导通面的部位即第二导通部位向所述邻接部件按压,
所述第一导通面以及所述第二导通面各自是与所述安装部件将所述第一导通部位以及所述第二导通部位向所述邻接部件按压的方向交叉的平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具有从与所述邻接部件相反的一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以及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重叠的第三部件,
所述邻接部件在第二方向上与所述汇流条重叠的位置具有内螺纹部,
所述安装部件具有外螺纹部,该外螺纹部以将重叠状态下的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和所述第三部件从该第三部件侧贯通的状态拧入所述内螺纹部,
所述第三部件具有在所述外螺纹部拧入所述内螺纹部时的旋转方向上与所述邻接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7.如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能够拔出地插入所述第一导通面和所述第二导通面之间的绝缘部件。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具有从所述第一导通面的端缘延伸的第一引导部,
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具有从所述第二导通面的端缘上的与所述第一引导部相对应的位置延伸的第二引导部,
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间隔随着从所述第一导通面以及所述第二导通面离开而变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之间配置的邻接部件,
所述汇流条具有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能够导通地连接的连接部件,并将在所述邻接部件的第一方向的两侧配置的所述蓄电元件的外部端子彼此连接,
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至少一方能够分离地接触。
10.一种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外部端子的蓄电元件;
用于向外部输入输出电的总端子;
将所述外部端子和所述总端子电连接的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具有:
第一部件,其具有与所述外部端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延伸的第一延伸设置部;
第二部件,其具有与所述总端子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延伸的第二延伸设置部;
所述第一延伸设置部具有第一导通面,
所述第二延伸设置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一导通面相对的状态下与该第一导通面能够分离地重叠的第二导通面。
CN201710089223.3A 2016-02-19 2017-02-20 蓄电装置 Active CN1071042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0357 2016-02-19
JP2016030357 2016-02-19
JP2017-019653 2017-02-06
JP2017019653A JP6865053B2 (ja) 2016-02-19 2017-02-06 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4217A true CN107104217A (zh) 2017-08-29
CN107104217B CN107104217B (zh) 2021-11-02

Family

ID=59629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89223.3A Active CN107104217B (zh) 2016-02-19 2017-02-20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6144B2 (zh)
CN (1) CN10710421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064A (zh) * 2017-09-21 2019-03-29 株式会社蓝色能源 蓄电装置
CN110120475A (zh) * 2018-02-05 2019-08-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112635928A (zh) * 2019-10-07 2021-04-09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15117563A (zh) * 2018-12-29 2022-09-27 东莞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模块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79608B1 (en) * 2017-03-23 2020-04-22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Connection assembly for a traction battery in particular for electric vehicles
KR102399621B1 (ko) * 2017-05-12 2022-05-1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배터리 시스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15014A1 (en) * 2010-11-05 2012-05-10 Shi-Dong Park Battery module
US20130330594A1 (en) * 2012-06-06 2013-12-1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Llc Manufacturing service disconnect that is part of busbar
CN105074963A (zh) * 2013-02-15 2015-11-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39801B2 (en) 2011-07-29 2015-01-27 Shenzhen Byd Auto R&D Company Limited Connector between battery modules and battery system comprising the same
JP5741415B2 (ja) 2011-12-07 2015-07-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組電池
JP5926090B2 (ja) 2012-03-29 2016-05-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圧検出用端子の接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15014A1 (en) * 2010-11-05 2012-05-10 Shi-Dong Park Battery module
US20130330594A1 (en) * 2012-06-06 2013-12-12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Llc Manufacturing service disconnect that is part of busbar
CN105074963A (zh) * 2013-02-15 2015-11-1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46064A (zh) * 2017-09-21 2019-03-29 株式会社蓝色能源 蓄电装置
CN110120475A (zh) * 2018-02-05 2019-08-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
CN115117563A (zh) * 2018-12-29 2022-09-27 东莞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模块
CN115117563B (zh) * 2018-12-29 2024-04-02 东莞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模块
CN112635928A (zh) * 2019-10-07 2021-04-09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组
CN112635928B (zh) * 2019-10-07 2023-01-31 川崎摩托株式会社 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4217B (zh) 2021-11-02
US20170244076A1 (en) 2017-08-24
US10516144B2 (en) 2019-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4217A (zh) 蓄电装置
CN103597634A (zh) 电池布线模块
JP6163361B2 (ja)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装置
US20170054230A1 (en) Battery distribution unit
EP2827405B1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US8859122B2 (en) Interconnect device for battery assembly
JP7147251B2 (ja) 蓄電装置
KR20150005990A (ko) 전력 저장 어셈블리를 지지하는 장치
CN104466072A (zh) 电池模块
US11444351B2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CN106256031B (zh) 蓄电模块
JP6370586B2 (ja) 電池接続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バッテリパック
CN110024177A (zh) 布线模块
CN107316959A (zh) 蓄电装置
JP2018067388A (ja) 電圧検出端子の固定構造
US20190123522A1 (en) Electrical unit
CN109546064A (zh) 蓄电装置
WO2014034801A1 (ja) 電圧検出用端子の保持構造
KR20140046847A (ko) 배터리 팩
CN109075279A (zh) 蓄电装置
EP3035412B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cell
CN104518184A (zh) 蓄电装置
CN109980143A (zh) 蓄电装置
US9123949B2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cell
WO2021129149A1 (zh) 隔离板组件、电池模块、电池组、装置及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