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91304B - 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91304B
CN107091304B CN201710064187.5A CN201710064187A CN107091304B CN 107091304 B CN107091304 B CN 107091304B CN 201710064187 A CN201710064187 A CN 201710064187A CN 107091304 B CN107091304 B CN 1070913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lubricating oil
speed changer
planetary gear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418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91304A (zh
Inventor
小林平典
河合则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91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1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91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91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3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supply, e.g. pumps ; Pressure control
    • F16H57/0441Arrangements of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变速器,其通过将润滑油直接供给至与行星齿轮机构相邻的断开连接机构,能够顺畅地进行断开连接机构的润滑。变速器具备:行星齿轮机构(10),其具备配设于旋转轴(61)上的太阳齿轮(11)、多个小齿轮(12)、支承多个小齿轮的行星架(13)、以及在行星架的外径侧与小齿轮啮合的齿圈(15);断开连接机构(80),其进行行星齿轮机构的断开或连接;操作部件(90),其操作断开连接机构;变速器的壳体(51),其收纳行星齿轮机构、断开连接机构和操作部件;以及安装部件(20),其用于将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安装于壳体,在安装部件中,在操作部件的上方形成有用于导入润滑油的开口部(21)。

Description

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器,其中,所述行星齿轮机构传递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有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器,其中,该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太阳齿轮、小齿轮以及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行星齿轮机构中,作为外齿齿轮的太阳齿轮处于中央,在其周围以均等间隔啮合有多个作为小的外齿齿轮的小齿轮。另外,小齿轮的外侧与作为内齿齿轮的齿圈啮合。小齿轮的旋转轴安装在被称作行星架的框架上。根据该结构,行星齿轮机构能够通过使太阳齿轮、小齿轮的行星架、齿圈这3个齿轮的旋转轴输入输出或者固定,来变更驱动的方向或变速比。
另外,在行星齿轮机构中改变变速比的情况下,操作相邻的同步啮合机构等断开连接机构来进行变速比变换。因此,需要进行针对该断开连接机构的润滑。
可是,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行星齿轮机构的外径方向上存在马达(电动机)的情况下,难以将润滑油直接供给到与行星齿轮机构相邻的断开连接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754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变速器:通过将润滑油直接供给至与行星齿轮机构相邻的断开连接机构,能够顺畅地进行断开连接机构的润滑。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变速器50的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具备:行星齿轮机构10,其具备配设于旋转轴61上的太阳齿轮11、与太阳齿轮11的外径侧啮合的多个小齿轮12、支承多个小齿轮12的行星架13、以及在行星架13的外径侧与小齿轮12啮合的齿圈15;断开连接机构80,其进行行星齿轮机构10的断开或连接;操作部件90,其操作断开连接机构80;变速器的壳体51,其收纳行星齿轮机构10、断开连接机构80和操作部件90;以及安装部件20,其用于将行星齿轮机构10的齿圈15安装于壳体51,在安装部件20中,在操作部件90的上方形成有用于导入润滑油的开口部21。
这样,在用于将行星齿轮机构10安装于壳体51的安装部件20中,在操作部件90的上方形成开口部21,由此,在变速器50内飞散的润滑油由于自由落下而从安装部件20的开口部21进入。并且,由于开口部21形成在操作部件90的上方,因此润滑油被供给至操作部件90。由此,通过将润滑油直接供给至与行星齿轮机构10相邻的断开连接机构80的操作部件90,能够顺畅地进行断开连接机构80的润滑。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其特征可以是,在齿圈15的外周配设有电动机40,开口部21配置在电动机40的轴向端部且电动机40的径向的内侧。如果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使供给或飞散到电动机40的润滑油沿着电动机40的轴向端部落下到开口部21中。因此,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将润滑油供给至操作部件90。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开口部21可以具有倾斜面22,该倾斜面22形成为:随着去往上方,开口面积变大。这样,如果开口部21是具有随着去往上方而开口面积变大的倾斜面22的结构,则通过自由落下而向下方供给的润滑油更多地进入开口部21,并且,由于随着去往下方而开口面积变小,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润滑油供给至希望进行润滑的部位。因此,能够将润滑油可靠地供给至操作部件90。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形成开口部21的部分可以是配置固定部件20B的部分,所述固定部件20B用于将安装部件20固定于壳体51。如果像这样使形成开口部21的部分与配置固定部件20B的部分一致,则能够高效地进行开口部21的配置,实现空间的节省。即,配设用于将安装部件20固定于壳体51上的固定部件20B的部分原本就需要形成为使安装部件20凹陷而成的形状。如果在该凹陷的形状的部分形成开口而成为开口部21,则除了为了配置固定部件20B而使安装部件20的一部分凹陷的加工外,无需特别实施为了安装部件20而凹陷的加工。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开口部21的配置。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在壳体51上可以形成用于向开口部21引导润滑油的倾斜部51A。如果像这样构成为在壳体51上形成倾斜部51A而将润滑油沿着该倾斜部51A引导至开口部21,则能够将供给或飞散至变速器50内的安装部件20周边的润滑油沿着倾斜部51A有效地供给至开口部21。因此,能够将润滑油可靠地供给至操作部件90。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可以是,在壳体51上配设有:油泵55,其将润滑油送入变速器50;和润滑油管56,其从油泵55将润滑油引导至行星齿轮机构10,在润滑油管56上,在倾斜部51A的上方形成有排出口56H。如果像这样在内部有润滑油通过的润滑油管56上设置排出口56H,则润滑油从排出口56H滴下。并且,由于排出口56H形成在倾斜部51A的上方,因此,从排出口56H滴下的润滑油沿着倾斜部51A被向开口部21引导。由此,能够有效地将从润滑油管56滴下的润滑油用于行星齿轮机构10的润滑。
并且,上述标号是将与后述的实施方式对应的结构要素的标号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而示出的。
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通过将润滑油直接供给至断开连接机构,能够顺畅地进行断开连接机构的润滑。
附图说明
图1是使用了行星齿轮机构的变速器的骨架图。
图2是将行星齿轮机构的周边局部放大后示出的轴向剖视图。
图3是示出安装部件的上部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固定部件的周边部放大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0:行星齿轮机构;
11:太阳齿轮;
12:小齿轮;
13:行星架;
15:齿圈;
15S:防脱部件;
20:安装部件;
20B:固定部件;
20S:防脱部件;
21:开口部;
22:倾斜面;
23:固定侧面;
24:外周;
40:电动机;
41:转子;
42:定子;
50:变速器;
51:壳体;
51A:倾斜部;
51G:润滑油引导部;
51H:润滑油喷出口;
52:管插入部;
55:油泵;
56:润滑油管;
56H:排出口;
61:第一输入轴;
80:1挡同步啮合机构;
90:换挡拨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首先,针对使用了行星齿轮机构10(行星齿轮机构)来作为驱动传递部的变速器5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使用了行星齿轮机构10的变速器50的骨架图。图1所示的变速器50是前进7挡、后退1挡的平行轴式变速器,并且是干式的双离合式变速器(DCT)。
变速器50具备:第一输入轴61(旋转轴),其经由奇数挡用的第一离合器C1以能够断开或连接的方式与内燃机(未图示)结合;第二输入轴62,其经由偶数挡用的第二离合器C2以能够断开或连接的方式与该内燃机结合;中间轴63,其经由设在第一输入轴61和第二输入轴62上的变速齿轮机构而与第一输入轴61和第二输入轴62结合,产生与被选择的变速挡相对应的旋转输出;以及行星齿轮机构10,其设在第一输入轴61的一端侧。另外,电动机40的转子41(旋转件)以相对于电动机40的定子42(固定件)一体旋转的方式固定在第一输入轴61的一端,变速器50作为以内燃机和电动机40为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变速器发挥作用。中间轴63与未图示的差动机构结合,驱动车辆的驱动轮。
本发明的特征与行星齿轮机构10的周边结构相关,除此之外的变速齿轮机构可以适当地使用公知的结构。可是,为了理解实施方式的概要,首先,对变速器50的除行星齿轮机构10以外的变速齿轮机构进行简要说明,然后进行与行星齿轮机构10相关的说明。
在第二离合器C2的输出侧连接有外侧主轴OMS,该外侧主轴OMS以构成第一输入轴61的外筒的方式配置成同心状。外侧主轴OMS经由惰轴IDS始终与倒车轴RVS和第二输入轴62卡合,第二离合器C2的旋转输出被传递到倒车轴RVS和第二输入轴62。各轴彼此平行。
3挡驱动齿轮73、7挡驱动齿轮77、5挡驱动齿轮75分别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呈同心状配置在第一输入轴61上。3-7挡同步啮合机构81以能够在轴向上滑动的方式设置在3挡驱动齿轮73与7挡驱动齿轮77之间,并且,5挡同步啮合机构83对应于5挡驱动齿轮75被设置成能够在轴向上滑动。
通过使与所希望的齿轮系相对应的同步啮合机构滑动而进入该齿轮系的同步中,由此,该齿轮系被与第一输入轴61连结。利用与第一输入轴61相关联地设置的这些齿轮和同步啮合机构,构成了用于实现奇数挡(3、5、7挡)的变速挡的第一变速齿轮机构。
第一变速齿轮机构的各驱动齿轮与设在中间轴63上的从动齿轮中的相对应的齿轮啮合。具体来说,3挡驱动齿轮73与第一从动齿轮91啮合,7挡驱动齿轮77与第二从动齿轮92啮合,5挡驱动齿轮75与第三从动齿轮93啮合。通过像这样啮合,驱动中间轴63旋转。
同样,2挡驱动齿轮72、6挡驱动齿轮76、4挡驱动齿轮74分别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呈同心状配置在第二输入轴62上。2-6挡同步啮合机构82以能够在轴向上滑动的方式设置在2挡驱动齿轮72与6挡驱动齿轮76之间,并且,4挡同步啮合机构84对应于4挡驱动齿轮74被设置成能够在轴向上滑动。
通过使与所希望的齿轮系相对应的同步啮合机构滑动而进入该齿轮系的同步中,由此,该齿轮系被与第二输入轴62连结。利用与第二输入轴62相关联地设置的这些齿轮和同步啮合机构,构成了用于实现偶数挡(2、4、6挡)的变速挡的第二变速齿轮机构。
第二变速齿轮机构的各驱动齿轮与设在中间轴63上的从动齿轮中的相对应的齿轮啮合。具体来说,2挡驱动齿轮72与第一从动齿轮91啮合,6挡驱动齿轮76与第二从动齿轮92啮合,4挡驱动齿轮74与第三从动齿轮93啮合。通过像这样啮合,驱动中间轴63旋转。
在第一输入轴61的靠电动机40的一端配置有行星齿轮机构10。行星齿轮机构10具备太阳齿轮11、小齿轮12以及齿圈15,太阳齿轮11固定于第一输入轴61上,与第一输入轴61和电动机40一体旋转。齿圈15经由安装部件20固定于变速器50的壳体51上,且构成为从小齿轮12的行星架13产生变速输出。在行星架13与第一输入轴61上的3挡驱动齿轮73之间设有1挡同步啮合机构80。
对应于1挡齿轮系的选择,该1挡同步啮合机构80接合(ON),由此,行星架13和第一输入轴61上的3挡驱动齿轮73被连接。这样,行星架13的旋转被传递至齿轮73,并经由第一从动齿轮91驱动中间轴63旋转。由此,第一输入轴61的旋转以1挡用齿轮比被变速,并经由中间轴63从最终输出轴(未图示)输出,其中,所述1挡用齿轮比由行星齿轮机构10的齿轮比与3挡驱动齿轮73的齿轮比的组合确定。
并且,此时,3-7挡同步啮合机构81处于中立位置,因此3-7挡同步啮合机构81没有与3挡驱动齿轮73卡合。在选择了比1挡靠高速侧的2~7挡时,1挡同步啮合机构80断开,行星架13与3挡驱动齿轮73即中间轴63的连接没有实现。
这样,同步啮合机构80作为下述这样的结合要素发挥作用:为了选择规定的变速挡,其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行星架13断开或连接,并且构成为在连接时将行星架13的旋转传递至中间轴63。对于这样的结合要素,只要能够实现同等的功能,则也可以使用同步啮合机构以外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行星齿轮机构10中,齿圈15始终固定,在选择规定的变速挡(例如1挡)时,行星架13的旋转经由同步啮合机构80并经过3挡驱动齿轮73被传递至中间轴63。在选择了规定的变速挡以外的变速挡时,行星架13从3挡驱动齿轮73分离,因此,行星架13不是始终带着中间轴63一起旋转,只是对应于与第一输入轴61的旋转相应的太阳齿轮11的旋转进行旋转。
另外,由于齿圈15始终被固定,因此不旋转。这样,行星架13不带着中间轴63一起旋转,因此,特别是在工作负载大的高车速域中能够抑制行星齿轮机构10的差动旋转。因此,能够大幅降低无负载旋转损失,并且也能够抑制旋转摩擦所引起的发热。与此相伴,变速器50的动力传递效率得到提高,燃料效率和冷却性能也得到提高。
接下来,对倒车轴RVS进行说明。在倒车轴RVS上固定有与惰轴IDS卡合的齿轮97。而且,在倒车轴RVS的外周设有倒挡齿轮系,该倒挡齿轮系用于使倒车轴RVS选择性地与第一输入轴61结合。
该倒挡齿轮系由下述部分构成:倒车驱动齿轮98,其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倒车轴RVS同心地设置于倒车轴RVS上;倒车同步啮合机构85,其用于使倒车驱动齿轮98选择性地与倒车轴RVS结合;以及齿轮78,其以与倒车驱动齿轮98啮合的方式固定于第一输入轴61。
倒车同步啮合机构85能够在倒车轴RVS的轴向上滑动。在前进行驶时断开(OFF)。即,使倒车轴RVS不与倒车驱动齿轮98卡合。另一方面,在后退行驶时接合(ON),即,使倒车轴RVS与倒车驱动齿轮98卡合。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行星齿轮机构10和同步啮合机构80的周边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将行星齿轮机构10的周边局部放大后示出的轴向剖视图。如图2所示,行星齿轮机构10被配设成与1挡同步啮合机构80相邻。在图2中,在下端示出第一输入轴61,在上方示出电动机40的外径侧。因此,在使用了图2的以下说明中,上方是指第一输入轴61的外径方向,相反,下方是指第一输入轴61的内径方向。
1挡同步啮合机构80(断开连接机构)由公知的结构构成。即,同步啮合机构80具有:同步器轮毂80A;同步器套筒80B,其通过花键结合与同步器轮毂80A一体旋转,并且相对于同步器轮毂80A以能够在轴向上相对移位的方式卡合;同步器环(未图示);以及具有与该同步器环的锥形摩擦面摩擦接合的锥面的牙嵌花键部80C等。
同步器套筒80B借助换挡拨叉90(操作部件)在轴向上移动,进行相对于同步啮合机构80的牙嵌花键部80C的断开或连接。即,同步器套筒80B借助在轴向上移动的换挡拨叉90在图2的虚线所示的部分与实线所示的部分之间移动。
对行星齿轮机构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行星齿轮机构10具有:配设在第一输入轴61上的太阳齿轮11;与太阳齿轮11的外径侧啮合的多个小齿轮12;支承多个小齿轮12的行星架13;在行星架13的外径侧与小齿轮12啮合的齿圈15;以及安装部件20,其用于保持齿圈15的外径并且相对于变速器50的壳体51安装行星齿轮机构10。接下来,对各构成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太阳齿轮11是配设在行星齿轮机构10的中央的外齿齿轮。太阳齿轮11沿轴向插入第一输入轴61的一端而固定,并且被组装成与第一输入轴61一体旋转。行星架13的轮毂13A被轴承30支承成在第一输入轴61的外周相对旋转。将1挡同步啮合机构80的同步器轮毂80A组装成相对于行星架13的轮毂13A一体旋转。
小齿轮12是以与太阳齿轮11啮合的方式在太阳齿轮11的周围均等地配设有多个的外齿齿轮。小齿轮12的旋转轴12A安装于被称作行星架13的框架上。
齿圈15是在小齿轮12的外侧与小齿轮12啮合的内齿齿轮。齿圈15被安装成花键卡合在圆环状的安装部件20的一端。由此,齿圈15被固定成相对于安装部件20不旋转,并且被固定成能够相对于安装部件20在第一输入轴61的轴向上滑动。另外,齿圈15借助防脱部件15S防止了从安装部件20脱落。
接下来,对变速器50的行星齿轮机构10周边的润滑油供给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变速器50的壳体51的内部配设有将润滑油送入变速器50的油泵55。从油泵55将润滑油供给至电动机40或行星齿轮机构10的周边来进行润滑和冷却。
在油泵55上连接有用于引导来自油泵55的润滑油的润滑油管56。润滑油管56的一方与油泵55连结,另一方被插入壳体51的管插入部52而连结。在润滑油管56的中途的内径侧,形成有将润滑油管56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排出的排出口56H。
在壳体51中,在插入有润滑油管56的管插入部52的前面形成有润滑油引导部51G,该润滑油引导部51G将润滑油引导至与定子42对置的位置。润滑油引导部51G以与圆筒状的定子42的壳体51侧的端部对置的方式形成为圆环状,且具有多个润滑油喷出口51H。并且,由于图2是剖视图,因此仅示出了1个润滑油喷出口51H。
另外,在壳体51的润滑油管56的下方形成有倾斜部51A,所述倾斜部51A随着从油泵55的位置接近行星齿轮机构10的安装部件20而向下方倾斜。在该倾斜部51A的上方形成有润滑油管56的排出口56H,因此,将从排出口56H排出的润滑油通过倾斜部51A而引导向安装部件20方向。
从油泵55供给的润滑油借助该润滑油供给结构如箭头所示那样被引导至润滑油管56。润滑油管56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从排出口56H向下方(D1方向)移动,并沿着倾斜部51A被引导至安装部件20的上部。另一方面,未从排出口56H排出的润滑油向上方(D2方向)移动,沿着润滑油引导部51G从润滑油喷出口51H向定子42方向排出。然后,润滑油沿着作为电动机40的构成部件的定子42和转子41的端部被引导至安装部件20的上部。
在安装部件20的上端形成有开口部21。如上所述,该开口部21被配置在作为电动机40的构成部件的定子42和转子41的轴向端部且电动机40的径向的内侧即图2的下方。因此,被引导至安装部件20的润滑油通过开口部21被供给至安装部件20的内部。
在此,对安装部件20的开口部2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安装部件20的上部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在图3中,省略了壳体51、电动机40和行星齿轮机构10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安装部件20上形成有用于导入润滑油的开口部21。开口部21导入润滑油,将润滑油供给至配设于下方的行星齿轮机构10。特别是,由于开口部21形成于换挡拨叉90或同步啮合机构80的上方,因此,来自开口部21的润滑油被有效地供给至对同步啮合机构80进行切换的结构中。
另外,开口部21的侧面倾斜,但是,如图3所示,倾斜面22形成为:随着去往上方,开口面积变大。这样,开口部21的上端的开口面积最大,因此,容易将更多的润滑油引入安装部件20内。另一方面,下方的开口面积相对变小,因此成为容易将润滑油导向所希望的位置的结构。
另外,安装部件20的形成开口部21的部分是配置用于将安装部件20固定于壳体51上的螺栓等固定部件20B的部分。为了固定行星齿轮机构10的齿圈15的周边,安装部件20是中空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件,但为了固定于壳体51,需要用于配设固定部件20B的固定侧面23。在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件20中,形成有4处固定侧面23,但不限于4处。
图4是将固定部件20B的周边部放大的侧视图。图4是从图3的A方向观察的图,并且是使固定侧面23相对于外周24的位置关系明确的图。为了节省空间,配设于固定侧面23上的固定部件20B优选配设于行星齿轮机构10的内径侧。因此,如图4所示,固定侧面23不是形成为比安装部件20的外周24靠外侧,而是形成为固定侧面23的一部分到达使外周24的一部分凹陷而成的部分。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节省空间,在使外周24向内侧凹陷而成的部分处形成开口部21,由此有效地利用了该凹陷的部分。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50,在用于将行星齿轮机构10安装于壳体51上的安装部件20中,通过在换挡拨叉90的上方形成开口部21,使得在变速器50内飞散的润滑油由于自由落下而从安装部件20的开口部21进入。并且,由于开口部21形成在换挡拨叉90的上方,因此,从开口部21进入的润滑油被可靠地供给至换挡拨叉90。由此,通过将润滑油直接供给至换挡拨叉90,能够顺畅地进行同步啮合机构80的润滑。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是这样的结构:在齿圈15的外周配设有电动机40,开口部21配置在电动机40的轴向端部且电动机40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使供给或飞散到电动机40的润滑油沿着电动机40的轴向端部落下到开口部21中。因此,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将润滑油供给至换挡拨叉90。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开口部21可以具有倾斜面22,该倾斜面22形成为:随着去往上方,开口面积变大。这样,如果开口部21是具有随着去往上方而开口面积变大的倾斜面22的结构,则通过自由落下而向下方供给的润滑油更多地进入开口部21,并且,由于随着去往下方而开口面积变小,因此能够可靠地将润滑油供给至希望进行润滑的部位。因此,能够将润滑油可靠地供给至换挡拨叉90。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形成开口部21的部分可以是配置固定部件20B的部分,其中,所述固定部件20B用于将安装部件20固定于壳体51。如果像这样使形成开口部21的部分与配置固定部件20B的部分一致,则能够高效地进行开口部21的配置,实现空间的节省。即,配设用于将安装部件20固定于壳体51上的固定部件20B的部分原本就需要形成为使安装部件20凹陷而成的形状。如果在该凹陷的形状的部分形成开口而成为开口部21,则除了为了配置固定部件20B而使安装部件20的一部分凹陷的加工外,无需特别实施为了安装部件20而凹陷的加工。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开口部21的配置。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在壳体51上可以形成用于向开口部21引导润滑油的倾斜部51A。如果像这样构成为在壳体51上形成倾斜部51A而将润滑油沿着该倾斜部51A引导至开口部21,则能够将供给或飞散至变速器50内的安装部件20周边的润滑油沿着倾斜部51A有效地供给至开口部21。因此,能够将润滑油可靠地供给至换挡拨叉90。
另外,在上述变速器50中,可以是,在壳体51上配设有:油泵55,其将润滑油送入变速器50;和润滑油管56,其从油泵55将润滑油引导至行星齿轮机构10,在润滑油管56上,在倾斜部51A的上方形成有排出口56H。如果像这样在内部有润滑油通过的润滑油管56上设置排出口56H,则润滑油从排出口56H滴下。并且,由于排出口56H形成在倾斜部51A的上方,因此,从排出口56H滴下的润滑油沿着倾斜部51A被向开口部21引导。由此,能够有效地将从润滑油管56滴下的润滑油用于行星齿轮机构10的润滑。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和在说明书与附图中记述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Claims (6)

1.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器具备:
行星齿轮机构,其具备配设于旋转轴上的太阳齿轮、与所述太阳齿轮的外径侧啮合的多个小齿轮、支承多个所述小齿轮的行星架、以及在所述行星架的外径侧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齿圈;
断开连接机构,其进行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断开或连接;
操作部件,其操作所述断开连接机构;
变速器的壳体,其收纳所述行星齿轮机构、所述断开连接机构和所述操作部件;以及
安装部件,其用于将所述行星齿轮机构的所述齿圈安装于所述壳体,
在所述安装部件中,在所述操作部件的上方形成有用于导入润滑油的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齿圈的外周配设有电动机,
所述开口部配置在所述电动机的轴向端部且所述电动机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形成为:随着去往上方,开口面积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开口部的部分是配置固定部件的部分,所述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安装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向所述开口部引导润滑油的倾斜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上配设有:油泵,其将润滑油送入所述变速器;和润滑油管,其从所述油泵将润滑油引导至所述行星齿轮机构,
在所述润滑油管上,在所述倾斜部的上方形成有排出口。
CN201710064187.5A 2016-02-18 2017-02-04 变速器 Active CN107091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28613 2016-02-18
JP2016028613A JP6216816B2 (ja) 2016-02-18 2016-02-18 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91304A CN107091304A (zh) 2017-08-25
CN107091304B true CN107091304B (zh) 2019-05-03

Family

ID=59646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4187.5A Active CN107091304B (zh) 2016-02-18 2017-02-04 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16816B2 (zh)
CN (1) CN10709130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6913A (zh) * 2009-12-21 2012-09-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行星齿轮的小齿轮轴支承结构
CN103328244A (zh) * 2011-02-04 2013-09-2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驱动装置
CN103930697A (zh) * 2011-11-24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的润滑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7182B2 (ja) * 2004-03-03 2009-1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遊星歯車装置
WO2015030046A1 (ja) * 2013-08-30 2015-03-0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JP2015052373A (ja) * 2013-09-09 2015-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6069244B2 (ja) * 2014-03-17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6913A (zh) * 2009-12-21 2012-09-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行星齿轮的小齿轮轴支承结构
CN103328244A (zh) * 2011-02-04 2013-09-25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车辆驱动装置
CN103930697A (zh) * 2011-11-24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变速器的润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91304A (zh) 2017-08-25
JP6216816B2 (ja) 2017-10-18
JP2017145900A (ja) 2017-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30139B (zh) 变速器
CN107091301B (zh) 行星齿轮机构和变速器
US7669497B2 (en) Powertrain with torque converter and axially compact seven 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7743677B2 (en) Powertrain with torque converter and axially compact seven 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KR100988189B1 (ko) 유성기어세트의 윤활장치
US7597644B2 (en) Nine or ten speed split clutch countershaf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7091303B (zh) 变速器
US20070012128A1 (en) Dual input automatic transaxle
EP3312468B1 (en) Multi-speed planetary transmission
CN103388655A (zh) 双联轴器齿轮机构
CN105705835A (zh) 车辆用驱动传递装置
EP3312464B1 (en) Multi-speed planetary transmission
CN105392653B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104797854B (zh) 十挡行星齿轮变速器
CN102817973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6015532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7091304B (zh) 变速器
KR101511400B1 (ko) 윤활유로 내의 베어링 배치 구조
CN103827544A (zh) 用于机动车的换档变速器
JP2008089078A (ja) ピニオンシャフト及び自動変速機
JP2013160248A (ja) 有段変速機
JP2004132440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2013181620A (ja) シフト機構
CN114746672A (zh) 多速行星式变速器
JP2005233386A (ja) 自動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