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6452B - 冷冻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冻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076452B CN107076452B CN201480082139.3A CN201480082139A CN107076452B CN 107076452 B CN107076452 B CN 107076452B CN 201480082139 A CN201480082139 A CN 201480082139A CN 107076452 B CN107076452 B CN 1070764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basket
- refrigerant
- cycle device
- freezing cy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使用了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的冷冻循环装置,即使在未通电状态的筐体内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也能抑制在筐体外形成制冷剂浓度达到一定以上的区域。为此,所述冷冻循环装置包括:筐体,所述筐体形成有一方成为吸入口并且另一方成为吹出口的第1开口以及第2开口,所述筐体在内部形成有使第1开口与第2开口相通的风路;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形成在筐体的内部的所述风路内,并且封入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在筐体形成有使所述风路与筐体的外部相通的第3开口,第3开口配置在比制冷剂回路靠下方的位置,并且第3开口的下缘配置为位于比第1开口以及第2开口中的任意方的下缘都靠下方的位置,所述冷冻循环装置具有扩散部件,该扩散部件使自制冷剂回路泄漏并且经过第3开口自所述风路流向筐体的外部的制冷剂扩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公知如下的冷冻循环装置:该冷冻循环装置包括在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壳体内收容有换热器和风扇的室内机,和设置在室内机的壳体的外表面上,用于检测制冷剂气体的传感器,在传感器检测到了制冷剂气体时,控制部进行使风扇旋转的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983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冷冻循环装置在检测到了制冷剂的泄漏时,需要用于使传感器以及风扇进行动作的电力,所以当在仓库等中保管时、修理时或进行移设施工时等在未对冷冻循环装置通电的状况下制冷剂发生了泄漏的情况下,冷冻循环装置不会发挥功能。
因此,当在无通电状态下从冷冻循环装置的筐体内的制冷剂配管等发生制冷剂的泄漏,该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等流出的情况下,可能在该室内等形成制冷剂浓度达到一定以上的区域。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做成的,获得一种使用了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的冷冻循环装置,即使在自未通电状态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筐体内的制冷剂配管等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并且该泄漏的制冷剂自筐体流出的情况下,也能对制冷剂浓度达到一定以上的区域的形成进行抑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包括:筐体,上述筐体形成有一方成为吸入口并且另一方成为吹出口的第1开口以及第2开口,上述筐体在内部形成有使上述第1开口与上述第2开口相通的风路;制冷剂回路,上述制冷剂回路形成在上述筐体的内部的上述风路内,并且封入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在上述筐体形成有使上述风路与上述筐体的外部相通的第3开口,上述第3开口配置在比上述制冷剂回路靠下方的位置,并且上述第3开口的下缘配置为位于比上述第1开口以及上述第2开口中的任意方的下缘都靠下方的位置,上述冷冻循环装置具有扩散部件,该扩散部件使自上述制冷剂回路泄漏并且经过上述第3开口自上述风路流向上述筐体的外部的上述制冷剂扩散。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使用了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能够起到如下效果,即,即使在自未通电状态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筐体内的制冷剂配管等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并且该泄漏的制冷剂自筐体流出的情况下,也能对制冷剂浓度达到一定以上的区域的形成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而表示空调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从侧旁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在图4中放大表示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的一例。
图6是在图4中放大表示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的另一例。
图7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1是从侧旁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另一例的供热水机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13是从侧旁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的一例。
图14是从侧旁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的一例。
图15是从侧旁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的另一例。
图16是从侧旁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的另一例。
图17是从侧旁观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在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部分或相当于同一部分的部分,适当地简化或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6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是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表示空调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从侧旁观察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剖视图,图4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5是在图4中放大表示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的一例,图6是在图4中放大表示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的另一例。
作为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在图1中表示空调的结构。另外,作为应用本发明的制冷剂泄漏检测装置的冷冻循环装置,除了空调以外,例如还能列举出供热水器、陈列柜或冰箱等。
如图1所示,空调包括室内机10以及室外机20。室内机10设置在成为空气调和的对象的房间的室内。室外机20设置在该房间的室外。室内机10包括室内机换热器11以及室内机风扇12。室外机20包括室外机换热器21以及室外机风扇22。室内机10和室外机20利用制冷剂配管30相连接。制冷剂配管30在室内机换热器11与室外机换热器21之间循环设置。在制冷剂配管30内封入有制冷剂。
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出发,封入在制冷剂配管30内的制冷剂气体最好使用地球变暖系数(GWP)较小的材料。另外,封入在制冷剂配管30内的制冷剂气体为可燃性的气体。该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在空气中向重力方向的下方持续下沉的性质。
详细而言,作为这种制冷剂,例如能够使用由从四氟丙烯(CF3CF=CH2:HFO-1234yf)、二氟甲烷(CH2F2:R32)、丙烷(R290)、丙烯(R1270)、乙烷(R170)、丁烷(R600)、异丁烷(R600a)、1,3,3,3-四氟-1-丙烯(CF3-CH=CHF:HFO-1234ze)等中选出的1种以上的制冷剂构成的(混合)制冷剂。
在室内机换热器11与室外机换热器21之间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一侧的制冷剂配管30内,借助四通阀23设置有压缩机24。压缩机24是将供给的制冷剂压缩而提高该制冷剂的压力以及温度的设备。压缩机24例如可以使用回转式压缩机或涡旋式压缩机等。另外,在同一循环路径的另一侧的制冷剂配管30内设置有膨胀阀25。膨胀阀25使流入的制冷剂膨胀,使该制冷剂的压力下降。四通阀23、压缩机24以及膨胀阀25设置在室外机20内。
室内机10侧的制冷剂配管30和室外机20侧的制冷剂配管30借助接头等金属连接部相连接。详细而言,在室内机10的制冷剂配管30内设置有室内机金属连接部13。另外,在室外机20的制冷剂配管30内设置有室外机金属连接部26。借助室内机金属连接部13与室外机金属连接部26之间的制冷剂配管30,将室内机10侧的制冷剂配管30与室外机20侧的制冷剂配管30连接而形成制冷剂的循环路径。
并且,利用由制冷剂配管30形成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和在该循环路径上利用制冷剂配管30连接的室内机换热器11、室外机换热器21、四通阀23、压缩机24以及膨胀阀25构成冷冻循环。
这样构成的冷冻循环通过在室内机换热器11以及室外机换热器21内分别使制冷剂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作为使热量在室内机10与室外机20之间移动的热泵发挥作用。此时,通过切换四通阀23,能使冷冻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反转而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这样构成的冷冻循环的一部分或全部称为制冷剂回路。即,制冷剂回路指制冷剂配管30、室内机换热器11、室外机换热器21、四通阀23、压缩机24、膨胀阀25、室内机金属连接部13以及室外机金属连接部26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室内机10以及室外机20分别具有筐体。在室内机10的筐体的内部,以封入有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30为首,收容有室内机换热器11、室内机风扇12以及室内机金属连接部13。另外,在室外机20的筐体的内部,同样以封入有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30为首,收容有室外机换热器21、室外机风扇22、四通阀23、压缩机24、膨胀阀25以及室外机金属连接部26。
在以后的说明中,特别说明室内机10。如图2所示,室内机10具有筐体40。筐体40是形成室内机10的外壳的壳体。这里,筐体40是呈大致长方体状的箱体。该室内机10例如是载置在房间内的地板上进行使用的所谓“地面放置型”的室内机。
如上所述,室内机10包括室内机换热器11以及室内机风扇12。室内机换热器11配置收容在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内部的靠上方的位置。室内机风扇12配置收容在筐体40的内部的靠下方的位置。
在筐体40的内部的室内机换热器11的侧旁配置有2个制冷剂配管30。制冷剂配管30具有使封入的制冷剂成为气体而流动的气体管,和使封入的制冷剂成为液体而流动的液体管这2根管。这些制冷剂配管30在室内机换热器11的侧旁沿大致上下方向配置。各制冷剂配管30的一端与室内机换热器11相连接。各制冷剂配管30的下方侧的另一端分别借助室内机金属连接部13与室外机20侧的制冷剂配管相连接。室内机金属连接部13也收容在筐体40的内部。
另外,在筐体40的内部还收容有电子电路基板50,该电子电路基板50搭载有用于控制室内机10的动作的控制用回路。
如图3所示,在筐体40形成有将筐体4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这里,这些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设于筐体40的前表面。第1开口41及第2开口42中的一方成为吸入口,另一方成为吹出口。这里,相对来说配置在上方的第1开口41为吹出口,相对来说配置在下方的第2开口42为吸入口。
图3中所示的制冷剂回路31在这里对应于图2中的室内机换热器11、制冷剂配管30以及室内机金属连接部13。但制冷剂回路31只要至少包括室内机换热器11即可。并且,该制冷剂回路31配置在作为吹出口的第1开口41的后方,且配置在筐体40的内部的靠上方的位置。另外,虽然在图3中省略图示,但室内机风扇12配置在作为吸入口的第2开口42的后方,且配置在筐体40的内部的靠下方的位置。另外,作为吹出口的第1开口41也可以配置在其他场所,例如筐体40的上表面等。
在筐体40的内部形成有自作为吸入口的第1开口41通过室内机风扇12以及制冷剂回路31通向作为吹出口的第2开口42的风路。换言之,在筐体40的内部形成有使第1开口41与第2开口42相通的风路。并且,在该风路内设置有制冷剂回路31。另外,如上所述,在该制冷剂回路31内封入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
此外,在筐体40上形成有使形成在筐体40的内部的上述风路与筐体40的外部相通的第3开口43。亦参照图4至图6详细说明该第3开口43。第3开口43配置在比制冷剂回路31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将第3开口43的位置调整为使第3开口43的下缘位于比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的任一方的下缘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更优选的是,将第3开口43的位置调整为:使第3开口43的上缘而非第3开口43的下缘,位于比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的任一方的下缘靠下方的位置。图3中例示的第3开口43设置在如下位置,即,相对于位于比第1开口41靠下方的位置的第2开口42的下缘,第3开口43的上缘位于比第2开口42的下缘靠下方的位置。另外,第3开口43也可以设于筐体40的除前表面以外的面上,例如侧表面等。
也可以将第3开口43设置成多个开口的集合体。图5中例示的结构是利用3个联合的矩形的开口构成第3开口43。在该图5的例子中,将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3个开口上下排列而构成第3开口43。
另外,图6中例示的结构是利用多个圆形的开口构成第3开口43。在该图6的例子中,将多个同径圆形的开口交错排列而构成第3开口43。另外,第3开口43的具体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使第3开口由1个开口构成。另外,例如也可以将多个相同形状的开口呈格子状配置而构成第3开口43。
如图4所示,在第3开口43处设置有第1引导板44a。第1引导板44a自构成第3开口43的多个开口各自的下缘向筐体40的内部侧突出设置。这些第1引导板44a具有随着从筐体40的内侧向外侧去,向铅垂上方侧增高的第1引导面。换言之,第1引导板44a的第1引导面自筐体40的内侧朝向外侧自水平向上方倾斜。另外,第1引导面也可以是曲面而非平面。该第1引导板44a的第1引导面构成使自制冷剂回路31泄漏并自上述风路经过第3开口43流向筐体40的外侧的制冷剂扩散的扩散部件。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中,考虑了制冷剂自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内部的制冷剂回路31发生了泄漏的情况。如上所述,这里使用的制冷剂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该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的空气中向下方持续下沉的性质。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3以及图4所示,自制冷剂回路31发生了泄漏的制冷剂如泄漏制冷剂的流动61所示的箭头所示,在筐体40的内部的上述风路内持续流向下方。
到达了上述风路的最低部的制冷剂下次流向前后或左右。这里,筐体40的内部的上述风路利用作为吸入口的第1开口41、作为吹出口的第2开口42和第3开口43与筐体40的外部相通。并且,其中,第3开口43的至少下缘配置在比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的下缘靠铅垂下方的位置。因此,到达了上述风路的最低部的制冷剂首先自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
并且,当制冷剂自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时,利用作为扩散部件的第1引导板44a的第1引导面使制冷剂扩散。更详细而言,如图4所示,自第3开口43流出到筐体40的外部的制冷剂被第1引导板44a的第1引导面引导,以带有铅垂上方的速度分量的方式自筐体40被排出。由于制冷剂具有下沉性,所以若没有第1引导板44a,则制冷剂会直接沿例如室内的地面流去,利用第1引导板44a的作用使制冷剂在流出时向铅垂上方扩散(图3以及图4的制冷剂的扩散方向62)。
另外,这里,作为扩散部件,设置了具有自水平向上方的第1引导面的第1引导板44a。但是,通过自水平向上方设置第3开口43的开口面本身,也能使第3开口43本身作为扩散部件发挥功能。
以上那样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包括:筐体40,该筐体40形成有一方为吸入口并且另一方为吹出口的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并在内部形成有使第1开口41与第2开口42相通的风路;制冷剂回路31,该制冷剂回路31设置在筐体40的内部的上述风路内,并且封入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另外,在筐体40形成有使上述风路与筐体40的外部相通的第3开口43,将该第3开口43配置为使第3开口43的下缘位于比制冷剂回路31靠下方的位置,且是比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的任一方的下缘靠下方的位置。此外,作为使自制冷剂回路31泄漏并且通过第3开口43自上述风路流向筐体40的外部的制冷剂扩散的扩散部件,具有第1引导板44a的第1引导面。
因此,即使在从无通电状态的冷冻循环装置的筐体内的制冷剂配管等发生制冷剂的泄漏,该泄漏的制冷剂自筐体流出的情况下,也能对制冷剂浓度达到一定以上的区域的形成进行抑制。
实施方式2.
图7以及图8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图7是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8是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相当于图6的图。
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有多个第3开口,使相对来说位于铅垂下方的开口的面积比相对来说位于铅垂上方的开口的面积小。
首先,参照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第1例。图7是从正面观察空调的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主要部分的图。如该图7所示,第3开口43由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矩形的3个开口构成。这3个开口在铅垂方向的上下排列配置。这里,使这3个开口从上向下依次为第3开口(上)43a、第3开口(中)43b、第3开口(下)43c。
并且,将第3开口(上)43a的沿铅垂方向上下的尺寸设定为x,将第3开口(中)43b的沿铅垂方向上下的尺寸设定为y,将第3开口(下)43c的沿铅垂方向上下的尺寸设定为z。此时,x比y大,y比z大。即,x、y以及z为以下关系。
x>y>z
关于上述尺寸,具体例如可以使x为10mm,使y为5mm,并且使z为2mm等。
另外,第3开口(上)43a、第3开口(中)43b以及第3开口(下)43c的沿左右方向的尺寸彼此相等。因而,第3开口(上)43a、第3开口(中)43b以及第3开口(下)43c形成为,相对来说位于下方的开口的面积比相对来说位于上方的开口的面积小。
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2的第2例。图8与图7同样,也是从正面观察空调的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主要部分的图。如该图8所示,第3开口43由交错排列的多个圆形的开口构成。上述多个开口沿铅垂方向的上下配置3列。这里,关于这3列的开口组,从上向下依次使第1列的开口组为第3开口(上)43a,使第2列的开口组为第3开口(中)43b,使第3列的开口组为第3开口(下)43c。
并且,将构成第3开口(上)43a的1个开口的直径设定为x,将构成第3开口(中)43b的1个开口的直径设定为y,将构成第3开口(下)43c的1个开口的直径设定为z。此时,x比y大,y比z大。即,x、y以及z与之前的第1例同样,为x>y>z的关系。
另外,在该第2例中,第3开口43不仅沿铅垂方向排列配置,而且也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但沿左右方向观察,各开口属于第3开口(上)43a、第3开口(中)43b以及第3开口(下)43c中的同一开口组。并且,将相对来说位于下方的开口组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形成为比相对来说位于上方的开口的面积小。在图8中表示的是其中特别是同一开口组即左右排列的各开口的面积相等的情况。即,在该情况下,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各开口的直径彼此相等,在铅垂方向的上下观察,不同直径(x、y以及z)的开口排列。另外,当开口组的开口面积的总和不同时,同一开口组中的各开口的面积也可以不必一定相等。但在该情况下,在各开口组中各开口的下端与上端的水平位置必须相等。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2中,第3开口43至少在铅垂方向的上下排列设置多个。并且,作为多个第3开口43的第3开口(上)43a、第3开口(中)43b以及第3开口(下)43c的相对来说位于下方的开口组的开口面积的总和,比相对来说位于上方的开口组的开口面积的总和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中,考虑的是制冷剂从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内部的制冷剂回路31发生了泄漏的情况。如上所述,这里使用的制冷剂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该制冷剂具有在大气压下的空气中向下方持续下沉的性质。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实施方式1的图3以及图4所示,自制冷剂回路31发生了泄漏的制冷剂如泄漏制冷剂的流动61所示的箭头所示,在筐体40的内部的上述风路内向铅垂下方流去。
到达了上述风路的最低部的制冷剂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先从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而不是先从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这里,由至少沿铅垂方向排列的多个开口构成的第3开口43形成为,相对来说位于下方的开口的面积比相对来说位于上方的开口的面积小。
因此,相对来说浓度高的位于下方的制冷剂自开口面积较小的第3开口(下)43c流出到筐体40的外部。另一方面,相对来说浓度低的位于上方的制冷剂自开口面积较大的第3开口(上)43a流出到筐体40的外部。另外,可认为自位于中间的第3开口(中)43b流出的制冷剂的浓度为第3开口(上)43a与第3开口(下)43c的中间值。
因而,能够抑制自第3开口43中的更靠近下方的地面的开口流出的制冷剂的量,所以能使自第3开口43流出的制冷剂的量在铅垂方向的上下均匀化。当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自制冷剂回路泄漏时,制冷剂在室内机内部向铅垂下方流去,在室内机底面上流动而自第3开口43排出到室外。
特别是,在来自制冷剂回路31的制冷剂的泄漏速度较快(例如10kg/h)的情况下,上述风路的最低部的泄漏制冷剂的流动也变快。并且,当大量的制冷剂以该较快的流速自第3开口43中的下方的开口流出时,泄漏制冷剂集中在下方,制冷剂浓度可能局部增高。在本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如上所述,能使自第3开口43流出的制冷剂的量在铅垂方向的上下均匀化,所以对上述这样的情况下的泄漏制冷剂的局部的集中的抑制是有效的。
实施方式3.
图9以及图10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图9是从上方观察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0是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的结构的基础上,作为扩散部件,在第3开口具有随着自筐体的内侧向外侧去而向左右的外侧扩展的第2引导面。
在图9中表示的是将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的筐体40沿包含第3开口43的水平的截面剖切后得到的图。另外,图10是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设置有第3开口43的部分的正面放大图。如上述图9以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3中,第3开口43由多个同径圆形的开口构成。
并且,构成第3开口43的多个开口未设在筐体40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而是设在筐体40的前表面的靠左右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另外,这里,将靠近筐体40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方向称为“内侧”,相反将远离筐体40的前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方向称为“外侧”。
如图9所示,在第3开口43设置有第2引导板44b。第2引导板44b自构成第3开口43的多个开口各自的缘向筐体40的内部侧突出设置。这些第2引导板44b具有随着自筐体40的内侧向外侧去而向左右的外侧扩展的第2引导面。换言之,第2引导板44b的第2引导面自筐体4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自正面向左右外侧倾斜。另外,第2引导面也可以是曲面而非平面。该第2引导板44b的第2引导面构成使自制冷剂回路31泄漏并且经过第3开口43自上述风路流向筐体40的外侧的制冷剂扩散的扩散部件。
作为扩散部件,可以只设置这样的第2引导板44b,也可以设置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第1引导板44a和第2引导板44b双方。另外,也可以使引导面自筐体40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自水平向上且自正面向左右外侧倾斜。更进一步而言,只要利用扩散部件使制冷剂的流向为至少正面以外的方向即可。
此外,在图9以及图10中表示的是实施方式3的筐体40的一例,第3开口43的形状等也可以是这里表示的形状以外的形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在自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内部的制冷剂回路31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制冷剂先从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而不是先从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流出。此时,利用作为扩散部件的第2引导板44b的第2引导面使制冷剂扩散。
更详细而言,如图9以及图10的制冷剂的扩散方向62的箭头所示,自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的制冷剂被第2引导板44b的第2引导面引导,以带有左右外侧的速度分量的方式自筐体40被排出。因而,在该实施方式3中,也能起到与实施方式1或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在制冷剂泄漏时将自第3开口43向室内排出的制冷剂分散排放出,从而能够抑制室内机10的前方的制冷剂浓度的局部增高。
实施方式4.
图11以及图12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图11是从侧旁观察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另一例的供热水机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中任一方的结构的基础上,作为扩散部件,与第3开口面对设置有利用自制冷剂回路泄漏的制冷剂的流动而旋转自如的旋转体。
即,如图11所示,在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内部设置有旋转体46。该旋转体46配置在筐体40的内部的面对第3开口43的位置。旋转体46详细而言,例如能够使用轴流式的螺旋桨式鼓风机。旋转体46安装为能够随着自制冷剂回路31泄漏的制冷剂的流入、通过而进行旋转。这样设置的旋转体46构成使自制冷剂回路31泄漏并且经过第3开口43自上述风路流向筐体40的外部的制冷剂扩散的扩散部件。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中,考虑的是自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内部的制冷剂回路31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如上所述,下沉性的制冷剂如图11的泄漏制冷剂的流动61所示的箭头所示,在筐体40的内部的上述风路内向铅垂下方流去。并且,到达了上述风路的最低部的制冷剂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先从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而非从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流出。
这里,旋转体46与第3开口43面对配置,并且配置在自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的泄漏制冷剂的流路上。因此,流动的泄漏制冷剂碰到旋转体46,推动旋转体46,从而使旋转体46旋转。当旋转体46旋转时,自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的泄漏制冷剂的流动发生紊乱。
因此,利用作为扩散部件的旋转体46使自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的制冷剂,如图11的制冷剂的扩散方向62的箭头所示地进行扩散。即,高浓度的泄漏制冷剂的流动61随着通过旋转体46而与空气混合变为低浓度,自第3开口43排出到筐体40的外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接着,在图12中表示的是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另一例的热泵供热水机的负荷单元的结构。热泵供热水机具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和供水循环的水回路。热泵供热水机包括设置在室内的负荷单元和例如设置在室外的热源单元。负荷单元除了设置在例如厨房和浴室以外,还设置在位于建筑物内部的储藏室等收纳空间内。
参照图12说明热泵供热水机的负荷单元的结构。热泵供热水机的负荷单元70具有使在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水回路内流动的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负荷侧换热器71。负荷侧换热器71借助负荷侧金属连接部73连接于与热源单元侧相连的制冷剂流路72。另外,水流路74的一端侧与负荷侧换热器71相连接。水流路74的另一端侧与水回路相连接。另外,省略图示水回路的详细的结构。
负荷侧换热器71以及负荷侧金属连接部73收容在换热器室75的内部。该换热器室75相当于在上述的室内机10的例子中说明的筐体40。在换热器室75的上部且负荷侧换热器71以及负荷侧金属连接部73的上方形成有负荷单元吸入口76。另外,在换热器室75的下部且负荷侧换热器71以及负荷侧金属连接部73的下方形成有负荷单元吹出口77。
并且,进一步在负荷单元吹出口77的下方设置有负荷单元旋转体80。该负荷单元旋转体80相当于在上述的室内机10的例子中说明的旋转体46。即,负荷单元旋转体80构成使自负荷侧换热器71以及负荷侧金属连接部73等泄漏并且经过负荷单元吹出口77流动的制冷剂扩散的扩散部件。
另外,在该热泵供热水机的例子中,在未设有第3开口、以及在换热器室75的外部设置有负荷单元旋转体80的结构等上,与上述的室内机10的例子不同。但是,使用旋转体作为使泄漏制冷剂扩散的扩散部件的这一点是共通的,作为这种旋转体的应用例在这里进行说明。
在这样构成的热泵供热水机中,考虑的是自换热器室75的内部的负荷侧换热器71以及负荷侧金属连接部73等发生了泄漏的情况。这里使用的制冷剂也具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且在大气压下的空气中向下方持续下沉的性质。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在换热器室75的内部向下方流去,自负荷单元吹出口77向换热器室75的外部流出。
并且,自负荷单元吹出口77向换热器室75的外部流出的制冷剂碰到负荷单元旋转体80而使负荷单元旋转体80旋转。当负荷单元旋转体80旋转时,自负荷单元吹出口77向换热器室75的外部流出的泄漏制冷剂的流动发生紊乱。即,自负荷单元吹出口77流出的高浓度的泄漏制冷剂随着通过负荷单元旋转体80,与空气混合,变为低浓度,并扩散。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利用作为扩散部件的旋转体46也能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等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将上述的第1引导板44a以及第2引导板44b的任一方或双方组合来作为扩散部件,也能获得增强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图13至图16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图13以及图14是从侧旁观察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的一例,图15以及图16是从侧旁观察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的另一例。
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任一方的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有开闭第3开口的闸门。
首先,在图13以及图14中表示的是未使用实施方式4的旋转体作为扩散部件,并且也使闸门本身作为实施方式1的第1引导板44a发挥功能。在第3开口43设置有闸门45。该闸门45由设置在第3开口43的下缘的筐体40内部侧的轴45a支承。
在通常时,闸门45配置在图13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闸门45将第3开口43封闭。如上所述,第3开口43相对于第1开口41以及第2开口42独立地使筐体40内的上述风路与筐体40的外部相通。这里,第3开口43配置在比上述风路内的室内机风扇12靠上游侧的位置。
因此,在室内机风扇12运转时,利用由室内机风扇12生成的负压将闸门45吸引到筐体40的上述风路侧。这样,闸门45保持在图13所示的将第3开口43封闭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室内机风扇12停止运转时,不产生将闸门45吸引到筐体40的上述风路侧的力。在该状态下,在自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内部的制冷剂回路31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下沉性的制冷剂如图14的泄漏制冷剂的流动61所示的箭头所示,向筐体40的下方持续前进。
并且,到达了筐体40的底部的制冷剂在筐体40的底部沿水平方向持续前进,自筐体40的内侧向外侧的方向推动闸门45,闸门45配置在图14所示的位置而开放第3开口43。由此,制冷剂自该开放的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
此时,闸门45以下端的轴45a为中心进行旋转,与第3开口43的下缘抵接而在图14所示的位置停止旋转。在该状态下,闸门45自筐体40的内侧朝向外侧自水平向上方倾斜。即,该闸门45的筐体40的内侧的面配置为与实施方式1的第1引导板44a的第1引导面相同。因而,闸门45也作为与实施方式1的第1引导板44a同样的扩散部件发挥功能。
另外,闸门45只开闭第3开口43,也可以如以下说明的例子那样,作为扩散部件,组合使用在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以及实施方式4中说明的第1引导板44a、第2引导板44b以及旋转体46的任意方或三者。
接下来,参照图15以及图16说明本实施方式5的另一例。在上述图15以及图16中表示的是使用实施方式4的旋转体作为扩散部件。在第3开口43设置有闸门45。该闸门45设置为通过上下滑动,能够在图15所示的位置与图16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图13以及图14中的闸门45不必通电,但图15以及图16中的闸门45是通过通电而进行移动的。另外,不必为了将图15以及图16中的闸门45维持在移动后的位置而对该闸门45通电。
在产品工作时(在制冷剂回路31运转时),闸门45位于图15所示的位置,将第3开口43封闭。并且,在使工作的产品停止运转的情况下(在制冷剂回路31停止运转时),闸门45移动到图16所示的位置,从而将第3开口43开放,随后即使不通电,也能维持开放。在使停止的产品再次工作的情况下,闸门45移动到图15所示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产品停止运转的过程中,开口43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在产品工作的过程中,开口43处于封闭状态。该图16的状态与上述实施方式4的图11的状态相同。因而,在该状态下,在自室内机10的筐体40的内部的制冷剂回路31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作为扩散部件的旋转体46使自第3开口43向筐体40的外部流出的制冷剂扩散。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5的任一个例子中,其他的结构均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中,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4的任一方相同的效果。而且,在通常时或在制冷剂回路31运转时,利用闸门45将与筐体40内的上述风路相通的第3开口43封闭,从而能够防止上述风路内的压力损失。
实施方式6.
图17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是从侧旁观察作为冷冻循环装置的一例的空调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5的任一方的结构的基础上,在筐体的内部设置有引导通路。
即,如图17所示,在筐体40的内部设置有引导通路47。该引导通路47以成为平滑的曲线状的方式自制冷剂回路31的下方设置至第3开口43的跟前。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作为扩散部件,设置有实施方式4的旋转体46。因而,更准确而言,引导通路47是自制冷剂回路31的铅垂下方设置至旋转体46的跟前。
在这样构成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利用引导通路47将自筐体40内的制冷剂回路31泄漏的下沉性的制冷剂引导至第3开口43。因而,能使制冷剂在泄漏后快速地到达第3开口43,利用扩散部件使泄漏制冷剂扩散。另外,能够抑制泄漏制冷剂自除第3开口43以外的开口向筐体40外流出,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扩散部件的能力。
另外,引导通路47不限定于在图17中例示的形状,只要不影响通常使用时的空调运转,即,不影响上述风路内的空气流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5的任一个实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在如下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即,具有在内部收容有封入了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的制冷剂回路的筐体的冷冻循环装置,详细而言,本发明例如能够利用在地面放置型、顶棚设置型墙壁设置型等的空调的室内机以及室外机、供热水器、陈列柜以及冰箱等冷冻循环装置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室内机;11、室内机换热器;12、室内机风扇;13、室内机金属连接部;20、室外机;21、室外机换热器;22、室外机风扇;23、四通阀;24、压缩机;25、膨胀阀;26、室外机金属连接部;30、制冷剂配管;31、制冷剂回路;40、筐体;41、第1开口;42、第2开口;43、第3开口;43a、第3开口(上);43b、第3开口(中);43c、第3开口(下);44a、第1引导板;44b、第2引导板;45、闸门;45a、轴;46、旋转体;47、引导通路;50、电子电路基板;61、泄漏制冷剂的流动;62、制冷剂的扩散方向;70、负荷单元;71、负荷侧换热器;72、制冷剂流路;73、负荷侧金属连接部;74、水流路;75、换热器室;76、负荷单元吸入口;77、负荷单元吹出口;80、负荷单元旋转体。
Claims (11)
1.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冷冻循环装置包括:
筐体,所述筐体形成有一方成为吸入口并且另一方成为吹出口的第1开口以及第2开口,所述筐体在内部形成有使所述第1开口与所述第2开口相通的风路;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形成在所述筐体的内部的所述风路内,并且封入有在大气压下比空气的密度大的制冷剂,
在所述筐体形成有使所述风路与所述筐体的外部相通的第3开口,
所述冷冻循环装置还具有扩散部件,该扩散部件使自所述制冷剂回路泄漏并且经过所述第3开口自所述风路流向所述筐体的外部的所述制冷剂扩散,
所述第3开口配置在比所述制冷剂回路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所述第3开口的下缘配置为位于比所述第1开口以及所述第2开口中的任意方的下缘都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所述第3开口至少在铅垂方向的上下排列设置多个,
多个所述第3开口包括相对位于铅直下方的下侧开口组和相对位于铅直上方的上侧开口组,
所述下侧开口组的下缘配置为位于比所述上侧开口组的下缘靠下方的位置,所述下侧开口组的总面积比所述上侧开口组的总面积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第3开口配置在比所述制冷剂回路靠下方的位置,并且所述第3开口的上缘配置为位于比所述第1开口以及所述第2开口中的任意方的下缘都靠下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扩散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第3开口并且随着自所述筐体的内侧向外侧去而向上方侧增高的第1引导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扩散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第3开口并且随着自所述筐体的内侧向外侧去而向左右的外侧扩展的第2引导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扩散部件具有与所述第3开口面对设置并且能够随着自所述制冷剂回路泄漏的所述制冷剂的通过进行旋转的旋转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冷冻循环装置具有开闭所述第3开口的闸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在通常时,所述闸门将所述第3开口封闭,自所述制冷剂回路泄漏的所述制冷剂碰到所述闸门,从而所述闸门将所述第3开口开放。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运转时,所述闸门将所述第3开口封闭,在所述制冷剂回路停止运转时,所述闸门将所述第3开口开放。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冷冻循环装置具有引导通路,该引导通路设置在所述筐体的内部,将自所述制冷剂回路发生了泄漏的所述制冷剂引导至所述第3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具有可燃性。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冻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筐体是空调的地面放置型室内机的筐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4/075670 WO2016046964A1 (ja) | 2014-09-26 | 2014-09-26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076452A CN107076452A (zh) | 2017-08-18 |
CN107076452B true CN107076452B (zh) | 2019-11-05 |
Family
ID=55580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82139.3A Active CN107076452B (zh) | 2014-09-26 | 2014-09-26 | 冷冻循环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54030B2 (zh) |
EP (1) | EP3199881B1 (zh) |
JP (1) | JP6217865B2 (zh) |
CN (1) | CN107076452B (zh) |
WO (1) | WO201604696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649997B2 (en) * | 2020-09-29 | 2023-05-16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Refrigerant leak sensor power control systems and methods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324928A (ja) * | 1996-06-05 | 1997-12-16 | Daikin Ind Ltd | 可燃性冷媒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JPH11304626A (ja) * | 1998-04-20 | 1999-11-05 | Nec Yamagata Ltd | シリンダーキャビネット |
JP2001263919A (ja) * | 2000-03-16 | 2001-09-26 | Hitachi Ltd | 冷凍装置 |
JP2002115939A (ja) * | 2000-10-12 | 2002-04-19 | Hitachi Industries Co Ltd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JP2002188878A (ja) * | 2000-12-19 | 2002-07-05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冷蔵庫 |
JP2011127847A (ja) * | 2009-12-18 | 2011-06-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203454301U (zh) * | 2013-07-30 | 2014-02-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可防止可燃制冷剂堆积的空调器室外机 |
CN103629747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CN203489367U (zh) * | 2013-09-30 | 2014-03-19 |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 可燃制冷剂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90570B2 (ja) * | 1994-08-18 | 1999-12-1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
JP3159200B2 (ja) * | 1999-03-02 | 2001-04-2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599699B2 (ja) | 2000-09-26 | 2010-12-1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3744330B2 (ja) | 2000-09-26 | 2006-02-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EP1321723B1 (en) * | 2000-09-26 | 2013-11-06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er |
TW514823B (en) * | 2001-06-07 | 2002-12-21 | Abocom Sys Inc | Portable web pad capable of setting data keeping time |
JP2005069652A (ja) * | 2003-08-28 | 2005-03-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4123276B2 (ja) * | 2006-01-04 | 2008-07-2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2014
- 2014-09-26 JP JP2016549865A patent/JP6217865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9-26 EP EP14902477.0A patent/EP3199881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9-26 WO PCT/JP2014/075670 patent/WO201604696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9-26 US US15/501,895 patent/US10254030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9-26 CN CN201480082139.3A patent/CN10707645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324928A (ja) * | 1996-06-05 | 1997-12-16 | Daikin Ind Ltd | 可燃性冷媒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JPH11304626A (ja) * | 1998-04-20 | 1999-11-05 | Nec Yamagata Ltd | シリンダーキャビネット |
JP2001263919A (ja) * | 2000-03-16 | 2001-09-26 | Hitachi Ltd | 冷凍装置 |
JP2002115939A (ja) * | 2000-10-12 | 2002-04-19 | Hitachi Industries Co Ltd |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
JP2002188878A (ja) * | 2000-12-19 | 2002-07-05 |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 冷蔵庫 |
JP2011127847A (ja) * | 2009-12-18 | 2011-06-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103629747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CN203454301U (zh) * | 2013-07-30 | 2014-02-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可防止可燃制冷剂堆积的空调器室外机 |
CN203489367U (zh) * | 2013-09-30 | 2014-03-19 |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 可燃制冷剂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254030B2 (en) | 2019-04-09 |
WO2016046964A1 (ja) | 2016-03-31 |
US20170234592A1 (en) | 2017-08-17 |
EP3199881B1 (en) | 2019-12-18 |
EP3199881A1 (en) | 2017-08-02 |
CN107076452A (zh) | 2017-08-18 |
JP6217865B2 (ja) | 2017-10-25 |
JPWO2016046964A1 (ja) | 2017-04-27 |
EP3199881A4 (en) | 2017-1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78432U (zh) | 冷冻循环装置 | |
JP581884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 |
CN105917174B (zh) |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5665937B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US10393413B2 (en) | Heat pump apparatus with refrigerant leakage protection | |
WO2012104891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5190144A1 (ja)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CN106133452B (zh) | 空调机 | |
CN106196536B (zh) | 具备通风关闭机构的风管送风设备 | |
US20190331346A1 (en) | Heat pump device | |
EP3121539B1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
CN107076452B (zh) | 冷冻循环装置 | |
WO2015140878A1 (ja) | 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627214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6046965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2006162226A (ja) | 冷凍装置 | |
JPWO2017056214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699136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5140877A1 (ja) | 絞り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JP7346901B2 (ja) | ショーケース | |
JP6914433B2 (ja) | ショーケー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