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4079A - 带车门的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带车门的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4079A
CN107074079A CN201580057587.2A CN201580057587A CN107074079A CN 107074079 A CN107074079 A CN 107074079A CN 201580057587 A CN201580057587 A CN 201580057587A CN 107074079 A CN107074079 A CN 107074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door
car
handle
door
body co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75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4079B (zh
Inventor
山口友树
本田诚治
藤田裕介
谷本茂树
星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74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40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40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40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2Inner door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5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mprising door or part of door being pivotable about vertic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2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hand grips or strap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6Mounting of handles, e.g. to the wing or to the lock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18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ot lids or rear luggage compartments
    • E05B83/20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ot lids or rear luggage compartments with two or more wings, which together close a single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5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 B60S1/58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 B60S1/58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leaning other parts or devices than front windows or windscreens for rear windows including wip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带车门的车身构造(10),其具有:设置于车辆(11)的车门开口(35);对车门开口(35)进行开闭的车门(40);和设置于车门(40)的把手(45)。车门(40)具有一般表面(62)和上表面(63)。一般表面(62)是沿着车门表面(61)延伸的面。上表面(63)是从一般表面(62)的上端(62a)朝向车外(22)侧延伸的面。把手(45)以从上表面(63)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

Description

带车门的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在车辆上设有车门开口,并且设有对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车门。
背景技术
在带车门的车身构造中,具有如下的构造:在车辆的后部设有开口部,在开口部的两侧部纵向地设有把手。乘员将手放置在把手上而能够从车外向车内乘车、或者从车内向车外下车。
该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在车辆的后部设有开口部。由此,在乘员下车时,从座椅站起来的乘员在朝向车外的状态下将手放置在把手上,并从车内向车外下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此,在站起来的乘员以朝向车外的状态下车的情况下,优选为将手从上方放置在把手上而下车。
另外,在带车门的车身构造中,具有如下的构造:在车辆的车门的车内侧设有内衬,把手从内衬朝向车内侧以横向的状态沿水平方向突出。把手横向地突出,由此在把手与内衬之间隔开有间隔。
通过使把手横向地突出,容易从上方将手放置在把手上。通过将手放置在把手上,并向车外侧推动把手,而能够对车门进行开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但是,由于把手从内衬横向地突出,所以在将手放置在把手上并从把手的上方施加体重(荷载)时,荷载作用在从把手的安装部向车内侧分离的位置上。
因此,通过从把手的上方作用的荷载,而在把手的安装部上作用有向下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为了支承该向下转动方向上的力而需要充分地提高把手的安装部的刚性。
另外,由于把手从内衬朝向车内侧突出,所以把手配置在车内的空间内。因此,车内的空间因把手而变狭窄,例如,在车内(特别是车辆的后部)装载行李的情况下,能够想到行李会与把手发生干扰。
该把手在从内衬横向地突出的状态下,在上表面上设有开关。开关是用于解除车辆与车门的卡定状态的操作开关。
通过将手放置在把手上来操作开关,而解除车辆与车门的卡定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向车外侧推动把手而打开车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03-370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9518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不用提高把手的安装部的刚性就能够支承从上方作用在把手上的力,并且,能够宽敞地确保车内的空间。
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具有:设置于车辆的车门开口;对所述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车门;和设置于所述车门的把手,所述车门具有:沿着车门表面延伸的一般表面;和从所述一般表面的上端朝向所述车外侧延伸的上表面,所述一般表面以及所述上表面形成车内表面的一部分,所述把手以从所述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门具有形成在所述上表面的上方的窗开口部,所述把手设置于与所述窗开口部重合的位置。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门具有覆盖所述窗开口部的窗面板,所述把手在所述车门的内外方向上与所述窗面板离开间隔。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门具有通过雨刮片拂拭所述窗面板的雨刷装置,所述把手在所述车门的内外方向上设在与停止位置的所述雨刮片重叠的位置上。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门在所述窗开口部的下缘附近具有马达安装部,所述马达安装部供所述雨刷装置的驱动部安装,所述窗开口部的下缘随着趋向从所述马达安装部离开的方向而朝向下侧地配置,所述把手具有:从所述马达安装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和从所述水平部朝向下方延伸的腿部。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门开口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后部,所述车门以通过铰链能够在横向上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该铰链设在相对于所述马达安装部与所述腿部相反的一侧。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上表面随着从所述窗面板趋向所述一般表面而向下方倾斜。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带车门的车身构造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车门及所述车辆的一方的闩眼;设置于另一方且与所述闩眼卡合的闩锁装置;和使所述闩锁装置工作的开关,所述车内表面面向所述车辆的车内,所述把手具有与所述车内表面离开间隔且与该车内表面相对的相对部,所述开关配置在所述相对部。
在此,在开关设置于把手的上表面的情况下,担心行李或乘员的手等会不经意地接触到开关。因此,考虑到行李或乘员的手等会无意图地触碰到开关从而导致车门打开的情况。
因此,在技术方案8中,车内表面面向车辆的车内,把手以与车内表面离开间隔的方式设置。并且,在把手上形成与该车内表面相对的相对部,并在相对部上设有开关。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内表面具有从所述一般表面朝向所述车外侧延伸的内外表面,所述相对部与所述内外表面相对。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开关配置在所述相对部中朝向车内侧的部位上。
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内外表面是从所述一般表面的上端朝向所述车外侧延伸,且使所述把手朝向上方突出的上表面。
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把手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和从所述水平部朝向下方延伸的腿部,所述开关与所述水平部以及所述腿部所交差的角部相邻地设置。
在技术方案13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门经由铰链能够在横向上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车辆上,所述腿部设在所述水平部中的与所述铰链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在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把手具有周围壁,其在所述开关的按入方向上与该开关的操作面相比鼓出到外侧,该周围壁覆盖所述开关中的至少与所述车内相对的部位的周围。
在技术方案15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把手具有:杆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车内表面的相反侧,形成所述把手的外周;和内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车内表面侧,形成所述把手的内周,并且包括所述相对部,所述杆部件与所述内罩部件相比形成为高刚性,在所述内罩部件与所述杆部件之间设有通向所述开关的布线。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使车门的一般表面沿着车门表面延伸,使上表面从一般表面的上端朝向车外侧延伸。使把手从该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由于把手从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所以在乘员将手放置在把手上来下车时,即使乘员的体重(荷载)从上方作用到把手上,也能够抑制作用到把手的安装部上的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
由此,不用提高把手的安装部的刚性就能够支承从上方作用到把手的力。
另外,通过使把手从车门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能够使把手沿着一般表面的延长线配置。由此,能够不使把手从车门的一般表面朝向车内侧向水平方向突出,或者能够抑制把手向水平方向的突出量。
由此,能够宽敞地确保车内的空间,所以例如在将行李放置到车内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行李与把手发生干扰。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从车门的上表面朝向上方具有窗开口部,使把手与窗开口部重合。
在此,窗开口部是由窗面板(例如窗玻璃)所覆盖的部位,与车门的其他部位相比能够将车门的厚度尺寸抑制得小。
由此,通过使把手与窗开口部重合能够使把手从窗开口部(即窗面板)离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在乘员从上方将手放置在把手上并握住时,能够防止乘员的手与车门发生干扰。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窗开口部由窗面板所覆盖,在车门的内外方向上从窗面板离开间隔地设有把手。由此,在把手以及窗面板之间能够确保供手(特别是手指)插入的空间。
由此,在乘员从上方将手放置在把手上时,由于能够将手插入到把手以及窗面板之间的空间内,所以能够更加容易握住把手。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在车门上具有雨刮片,以使把手与停止位置的雨刮片重合的方式配置。通过使把手与雨刮片重合,能够将妨碍从车内侧向车外侧的视觉确认的雨刮片和把手设在相同位置。
由此,能够将以无法看到雨刮片或把手的方式进行遮挡的窗面板的不透明区域(也就是说黑色陶瓷区域)抑制得小,从而能够宽敞地确保窗面板的透明区域。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在窗开口部的下缘的附近具有马达安装部,在马达安装部上安装有雨刷装置的驱动部。
在此,马达安装部是安装雨刷装置的驱动部的部位,其形成为高刚性。由此,通过使把手的水平部从马达安装部延伸,能够将水平部牢固地支承于马达安装部,也就是说能够确保水平部(即把手)的支承刚性。
另外,将窗开口部的下缘随着趋向从马达安装部离开的方向而朝向下侧地配置。通过将窗开口部的下缘配置在下侧,能够使窗开口部的下缘与把手的水平部相比配置于下方。由此,能够使把手与窗面板重叠,从而在把手以及窗面板之间能够确保空间。
由此,由于能够将手插入至把手以及窗面板之间的空间,所以能够容易握住把手。
并且,在把手上具有水平部和腿部,使水平部从马达安装部沿水平方向延伸,使腿部从水平部朝向下方延伸。由此,能够使将水平部安装到马达安装部上的安装部与将腿部安装到下缘上的安装部的高度不同。
由此,能够抑制施加到把手的两个安装部上的转动方向上的力。作为转动方向上的力,例如为在对车门进行开闭时起作用的力,或在打开车门下车时起作用的力。
另外,通过使把手的水平部从马达安装部连续地延伸,增加车门与把手的一体感,提高车门的设计性(外观性)。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在相对于马达安装部与腿部相反的一侧设有铰链,车门通过铰链能够在横向(左右方向)上转动地被支承。由此,把手的水平部在从铰链离开的方向上延伸,腿部配置在从铰链分离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能够使把手从铰链分离。
由此,在将手放置在把手上对车门进行开闭时,由于能够使车门的开闭力作用到从铰链分离的位置上,所以车门的开闭变得容易。
并且,通过铰链将马达安装部配置在把手侧。通过将雨刷的驱动部安装在马达安装部上,能够将雨刷装置的马达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侧。由此,在窗面板上能够确保雨刷装置的拂拭面积,能够良好地确保视觉确认。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使上表面随着从窗面板趋向一般表面而向下方倾斜。由此,在将手插入到窗面板与把手之间的空间时,能够使指尖不接触上表面就顺畅地向车内侧移动。
由此,能够容易地从上方将手放置在把手上,从而能够容易地握住把手。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在把手上形成与车内表面相对的相对部,在相对部上设有开关。由此,能够使开关与车内表面相对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行李或乘员的手等无意图地触碰而导致车门打开的情况。
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在车内表面具有内外表面,使内外表面从一般表面朝向车外侧延伸。并且使相对部与该内外表面相对。
由此,能够过不使把手从车门的一般表面朝向车内侧地向水平方向突出,或者能够抑制把手向水平方向的突出量。由此,由于能够宽敞地确保车内的空间,所以例如在将行李装载到车内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行李与把手发生干扰。
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在相对部形成向着车内侧的部位,在该部位上设有开关。由此,从车内侧能够容易地确认开关,提高基于乘员的开关的操作性。
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内外表面是从一般表面的上端朝向车外侧延伸的上表面。把手从该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由此,如技术方案1的发明效果中所说明的,在乘员将手放置在把手上来下车时,即使乘员的体重(荷载)从上方作用到把手上,在把手的安装部上也不会作用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
由此,不用提高把手的安装部的刚性,就能够支承从上方作用到把手上的力。
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由把手的水平部以及腿部形成有角部。由此,在将手放置到把手的水平部的状态下,由角部限制向沿着水平部的方向的手的动作,从而能够将手保持在角部。
并且,与角部相邻地设有开关。由此,开关配置于与保持在角部的手相邻的位置。由此,由保持在角部的手能够容易地操作开关,提高开关的操作性。
在技术方案13的发明中,在车门经由铰链能够在横向上转动地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在水平部中的与铰链相反一侧的端部设有腿部。
在此,在将手放置在水平部并向打开车门的方向施加力时,手沿着水平部要向从铰链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在水平部中的与铰链相反一侧的端部设有腿部。使开关与水平部以及腿部的角部相邻地配置。
即,在打开车门时手要移动的方向上配置开关。由此,在打开车门时能够由手容易地操作开关,提高开关的操作性。
在技术方案14的发明中,在开关的周围具有周围壁,使周围壁与开关的操作面相比鼓出到外侧。由此,在将手放置在把手上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无意图地由手操作开关的情况。
在技术方案15的发明中,在把手上具有杆部件和内罩部件。由杆部件形成把手的外周,由内罩部件形成把手的内周。另外,使杆部件与内罩部件相比形成为高刚性。
杆部件是对车门进行开闭时供手放置来握住的部位,通过提高杆部件的刚性能够确保把手的刚性。
另外,使相对部包括在内罩部件中,在相对部上设有开关。由此,利用内罩部件与杆部件之间的空间,能够配设开关的线束。
由此,能够由杆部件提高把手的刚性,并且,开关的线束能够配设在内罩部件与杆部件之间的空间内。
并且,通过划分杆部件与内罩部件,能够在将内罩部件组装到杆部件上之前配设线束。由此,能够使配设开关的线束的配设作业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车辆后方观察本发明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的尾门开放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将图1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的车门开放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从车内侧观察图1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图4的车门从车内表面卸下的状态的重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7是图4的7部分放大图。
图8是表示从车内下方观察图7的把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图7的9-9线剖视图。
图10是说明将本发明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的车门关闭的示例的图。
图11是说明将本发明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的车门打开的示例的图。
图12是说明将本发明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的车门打开而下车的示例的图。
图13是说明支承在乘员从本发明的车辆下车时施加在把手上的荷载的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前(Fr)”、“后(Rr)”、“左(L)”、“右(R)”按照从驾驶者观察到的方向。
实施例
说明实施例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10。以下,将带车门的车身构造10简略记述为车身构造10。
如图1、图2所示,车身构造10具有:后部开口13,其设置于车辆11的后部11a;多个尾门支承轴14,其设置于车辆11的后部11a;和尾门15,其以多个尾门支承轴14为轴转动而对后部开口13进行开闭。
尾门15具有:尾门主体31,其沿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车辆11的后部11a上;尾门窗玻璃32,其设在尾门主体31上;上尾门外表部件33,其设在尾门窗玻璃32的下方;和下尾门外表部件34,其设在上尾门外表部件33的下方。
具体地,尾门主体31经由多个尾门支承轴14沿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车辆11的后部11a中的上部11b。该尾门主体31是形成车辆11的后部11a的部件。
上尾门外表部件33以及下尾门外表部件34是形成尾门15的外表面的树脂制部件。
并且,如图3所示,尾门15具有:尾门窗玻璃32;和车门开口35,其在上尾门外表部件33以及下尾门外表部件34的左侧形成于尾门主体31。
在此基础上,尾门15具有: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其设置于尾门主体31;车门40,其右侧缘部40a安装在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上;和闩眼39,其设置于尾门主体31。
具体地,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设置于尾门主体31中的车门开口35的右边部31a。作为一例,车门开口35的右边部31a与车宽方向中心相比配置在右侧,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与车宽方向中心相比配置在右侧。
另外,闩眼39设置于尾门主体31中的车门开口35的左边部31b。
另外,车门开口35在尾门15关闭的状态下与后部开口13连通。
如图2所示,尾门15向上方打开并配置为大致水平,由此后部开口13被开放。通过开放后部开口13,而使车内21以及车外22连通,能够进行乘员的乘降或行李的装卸。
另一方面,通过向下方关闭尾门15,尾门15大致垂直地配置。在该状态下,由尾门15封闭后部开口13。
回到图3,车门40的右侧缘部40a通过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尾门主体31的右边部31a上。由此,能够将车门40的左侧缘部40b相对于尾门主体31向车外22方向沿水平方向(换言之,横向、左右方向)打开。即,左侧缘部40b成为车门40的开放端40b。
这样地,通过使车门40以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为轴沿水平方向转动,而由车门40对车门开口35进行开闭。
具体地,通过车门40向右方向如箭头所示地沿水平打开,而使车门开口35被开放。车门开口35与后部开口13连通。由此,通过开放车门开口35,而使车内21以及车外22连通,经由车门开口35而能够进行乘员的乘降和行李的装卸。
另一方面,通过关闭车门40而使车门开口35由车门40封闭。在关闭车门40的状态下,尾门15的闩眼39与车门40的闩锁装置44卡合,车门40锁定于关闭位置。
如图4、图5所示,车门40具有:车门主体41,其经由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尾门主体31的右边部31a(参照图3)上;和车门窗玻璃(窗面板)42,其设在车门主体41的上部。
并且,车门40具有:雨刷装置43,其拂拭车门窗玻璃42;闩锁装置44,其在车门主体41上设置于车门40的开放端40b侧;把手45,其在车门主体41上设置于车门窗玻璃42的下方;和开关46,其设在把手45上。
通过驱动雨刷装置43的马达(驱动部)48,来驱动马达48的驱动轴48a。通过驱动驱动轴48a,雨刷装置43的雨刮片49(也参照图1)工作,通过雨刮片49拂拭车门窗玻璃42。
另外,通过操作开关46而使闩锁装置44工作,并解除闩锁装置44与闩眼39(参照图3)的卡合。
车门主体41具有:车内表面53,其面对车辆11的车内21;窗开口部54,其形成在车门主体41的大致上半部分;马达安装部56(参照图6),其形成在窗开口部54的下缘55的附近;和树脂制的车门外表部件57(参照图1),其面对车辆11的车外22。
车门外表部件57是设在窗开口部54的下方且形成车门主体41的外表面的树脂制部件。车内表面53是形成车内21的内壁的内衬。
马达安装部56是供雨刷装置43的马达托架51(参照图6)安装的部位,其刚性形成得高。马达48安装在马达托架51上。
由此,马达48经由马达托架51牢固地安装在马达安装部56上。
车内表面53具有:一般表面62,其沿着车门40的车门表面61延伸;和内外表面63,其与一般表面62的上端62a连结。车门表面61是车门40的内表面,是在车门40关闭的状态下划分车内21的面。
内外表面63是从一般表面62的上端62a朝向车外侧延伸的上表面。以下,将“内外表面63”称为“上表面63”。
此外,车内表面53在一般表面62和上表面62的基础上,还具有车门宽度方向端部的侧面等的其他的面。
上表面63随着从车门窗玻璃42侧的外端63a趋向一般表面62侧的内端63b向下方倾斜。窗开口部54在上表面63的上方形成为俯视大致矩形状,并安装有车门窗玻璃42。即,窗开口部54由车门窗玻璃42所覆盖。
如图6所示,窗开口部54的下缘55随着趋向从马达安装部56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的方向而朝向下侧地配置(偏置)。把手45安装于窗开口部54的下缘55中靠近马达安装部56的上部位55a、和与上部位55a相比配置在下方的下部位55b。
具体地,把手45的水平部71的右端71a通过螺栓58、螺母(未图示)而安装于上部位55a。另外,把手45的腿部72的下端72a通过螺栓58、螺母(未图示)而安装于下部位55b。在该状态下,把手45从窗开口部54的下缘55朝向上方突出。
回到图5,窗开口部54的下缘55、把手45的水平部71的右端71a(参照图6)、和把手45的腿部72的下端72a由车内表面53的上表面63从上方覆盖。上表面63通过螺丝59安装在把手45上。
在该状态下,把手45从车门主体41的上表面63朝向上方突出。
把手45在车门40的内外方向上配置在与窗开口部54重合(即遮盖)的位置上。车门40的内外方向是图5的下部中央所示的箭头方向,即与车门40的厚度方向为相同方向。由此,换言之,从车门40的厚度方向观察,把手45配置在与窗开口部54重合的位置上。
窗开口部54由车门窗玻璃42覆盖。
在此,与车门主体41相比将车门窗玻璃42厚度尺寸抑制得小。由此,通过使把手45与窗开口部54重合,而使把手45以从车门窗玻璃42向车内21侧仅离开距离L1的方式配置。
即,在把手45以及车门窗玻璃42之间确保了供手(特别是手指)插入的空间66。
由此,在乘员从上方将手放置在把手45上时,由于手能够插入至把手45以及车门窗玻璃42之间的空间66内,所以能够容易地握住把手45。
另外,把手45从车门主体41的上表面63朝向上方突出,由此把手45从车内表面53(特别是上表面63)仅离开距离L2。
由此,在乘员从上方将手放置到把手45上并握住把手45时,能够防止乘员的手与上表面63发生干扰。
并且,上表面63随着从车门窗玻璃42侧的外端63a趋向一般表面62侧的内端63b而向下方倾斜。由此,在将手插入到车门窗玻璃42与把手45之间的空间66时,不使指尖与上表面63接触就能够顺利地移动到车内21侧。
由此,能够容易地从上方将手放置到把手45上,并能够容易握住把手45。
另外,把手45在雨刮片49配置于停止位置P1(也参照图1)的状态下,设在与雨刮片49重叠(覆盖)的位置上。
通过使把手45与雨刮片49重合,而将妨碍从车内21侧向窗外22侧的视觉确认的雨刮片49和把手45设在相同位置。
在此,把手45和停止位置P1的雨刮片49配置于车门窗玻璃42的不透明区域68(即黑色陶瓷区域)。由此,雨刮片49和把手45通过不透明区域68以无法被看到的方式被隐藏。
并且,通过把手45和雨刮片49配置在相同位置,将车门窗玻璃42的不透明区域68抑制得小,宽敞地确保车门窗玻璃42的透明区域69。
如图6、图7所示,把手45具有:水平部71,其从马达安装部56沿水平方向延伸;和腿部72,其从水平部71朝向下方延伸。通过腿部72从水平部71朝向下方延伸也将腿部72称为下方腿。
具体地,如上所述,把手45的水平部71的右端71a安装在上部位55a上。上部位55a是与马达安装部56相邻的部位。
由此,水平部71从马达安装部56沿水平方向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马达安装部56是刚性形成得高的部位。
由此,通过使把手45的水平部71从马达安装部56延伸,水平部71牢固地支承在马达安装部56上。由此,确保水平部71(即把手45)的支承刚性。
另外,窗开口部54的下缘55随着趋向从马达安装部56向车宽方向外侧离开的方向而朝向下侧地配置。通过使窗开口部54的下缘55配置在下侧,而使窗开口部54的下缘55与把手45的水平部71相比配置于下方。
由此,如上所述,把手45与车门窗玻璃42重叠,在把手45以及车门窗玻璃42之间确保了空间66(参照图5)。由此,由于手能够插入至把手45以及车门窗玻璃42之间的空间66内,所以能够容易地握住把手45。
腿部72从水平部71中角部73侧的端部朝向下方延伸。由此,水平部71安装在上部位55a上的右端(即安装部)71a的高度、与腿部72安装在下部位55b上的下端(即安装部)72a的高度以沿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式配置。
在此,例如,在对车门进行开闭时,或打开车门下车时,成为乘员从上方将手放置到把手45(特别是水平部71)上的状态,在把手45的两个安装部71a、72a上施加有转动方向上的力。因此,把手45的安装部71a、72a的高度以沿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式配置。
由此,在乘员从上方将手放置在把手45上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把手45的两个安装部71a、72a上所施加的转动方向上的力。
另外,把手45的水平部71从马达安装部56连续地延伸。由此,保持在马达安装部56与水平部71(即把手45)的一体感增加的状态。该马达安装部56由车内表面53从车内21侧覆盖。由此,增加车内表面53与把手45的一体感,提高车门40的设计性(外观性)。
腿部72设在水平部中与上车门铰链38相反的一侧(即角部73侧)的端部。
换言之,在相对于马达安装部56与腿部72相反的一侧设有上车门铰链38。车门40能够以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参照图4)为轴在横向(即左右方向)上转动地被支承。
由此,把手45的水平部71在从上车门铰链38离开的方向上延伸,腿部72配置在从上车门铰链38分离的位置P2上。即,把手45配置在从上车门铰链38分离的位置上。
由此,在将手放置在把手45上对车门40进行开闭时,由于能够使车门40的开闭力F1、F2(参照图5)作用到从上车门铰链38分离的位置P3上,所以车门40的开闭变得容易。
并且,马达安装部56与上车门铰链38相比配置在把手45侧。在此,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参照图3)与车宽方向中心相比配置在右侧。由此,通过将马达安装部56配置在把手45侧,而使马达安装部56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侧。
雨刷装置43的马达48经由马达托架51安装在该马达安装部56上。由此,雨刷装置43的马达48(即雨刮片49的支承轴52(参照图1))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侧。
如图1所示,雨刮片49的支承轴52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侧。即,在车门窗玻璃42以及尾门窗玻璃32的区域中,支承轴52配置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
由此,在车门窗玻璃42以及尾门窗玻璃32中,能够将基于雨刷装置43的雨刮片49得到的拂拭面积S1确保得大。由此,良好地确保从车内21(参照图2)向车外22的视觉确认。
另外,马达48通过上车门铰链38配置在把手45(参照图6)侧。由此,使雨刮片49(具体地雨刮片49的前端部)靠近车门窗玻璃42的左侧部42a侧。
由此,在车门窗玻璃42中将基于雨刮片49得到的拂拭面积S2确保得大。
如图7所示,角部73形成在水平部71以及腿部72所交差的角部。由此,在将手放置在把手45的水平部71的状态下,能够由角部73限制手向沿着水平部71的方向的动作。
由此,将手保持在角部73,从而能够通过手恰当地握住把手45。
另外,如图5所示,通过使把手45从车内表面53的上表面63朝向上方突出,能够使把手45沿着一般表面62的延长线64配置。由此,能够不使把手45从车门40的一般表面62朝向车内21侧地向水平方向突出,或者能够抑制把手45向水平方向的突出量。
例如,在水平部71的安装部71a(参照图6)以及腿部72的安装部72a与一般表面62相比设在车宽方向外侧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把手45从一般表面62向车内21侧突出。
或者,即使在水平部71的安装部71a以及腿部72的安装部72a靠向一般表面62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把手45从一般表面62向车内21侧突出的量。
由此,由于能够宽敞地确保车内21的空间,例如在将行李装载到车内21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行李与把手45产生干扰。
如图8、图9所示,把手45具有:杆部件76,其配置在车内表面53的相对侧;和内罩部件77,其配置在车内表面53侧。在将内罩部件77组装到杆部件76上的状态下,把手45通过杆部件76以及内罩部件77形成为截面大致圆形。
杆部件76是形成水平部71的外周71b、和腿部72的部位。杆部件76通过水平部71的外周71b与腿部72而形成为侧视大致倒V字状。换言之,在从车内21侧观察的状态下杆部件76形成为大致倒V字状。
水平部71的外周71b为截面大致半圆形,并且形成为实心,其与内罩部件77相比刚性形成得高。
水平部71是对车门40进行开闭时放置手并握住的部位。因此,使水平部71的外周71b形成为实心来确保水平部71的刚性。在此,腿部72通过形成为闭合截面而确保刚性。
由此,提高杆部件76的刚性,确保把手45的刚性。
另外,内罩部件77是形成水平部71的内周71c的部位,其形成为截面大致半圆弧状的中空。该内罩部件77包括了相对部78。内罩部件77从下方与水平部71的外周71b重合,所重合的内罩部件77通过一对螺丝81而安装在水平部71的外周71b上。
在该状态下,在水平部71的外周71b与水平部71的内周71c之间形成有空间83。
相对部78从车内表面53的上表面63离开,并且配置在与车内表面53(特别是上表面63)相对的位置上。在相对部78中的角部73的附近,以长孔状形成有开关开口85。由此,开关开口85配置在把手45的下侧,并且配置在与车内表面53(特别是上表面63)相对的位置上。
周围壁86沿着开关开口85的周缘形成为环状。周围壁86从开关开口85的周缘朝向上表面63地向相对部78的外侧(换言之车内21侧)鼓出。
在水平部71的内周71c安装于水平部71的外周71b的状态下,开关46收纳到外周71b以及内周71c之间的空间83内。收纳到空间83的开关46由螺丝(未图示)安装到水平部71的外周71b上。开关46具有操作开关46的操作面47。
在开关46安装到水平部71的外周71b上的状态下,开关46的操作面47配置于相对部78的开关开口85。开关开口85配置在把手45的下侧,并且配置在与上表面63相对的位置上。
由此,开关46的操作面47配置在把手45的下侧,从开关开口85向上表面63侧露出。
这样地,操作面47配置在把手45的下侧,由此能够抑制行李或乘员的手等无意图地触碰到开关46的操作面47。由此,能够抑制车门40无意图地被打开。
另外,在水平部71的外周71b以及水平部71的内周71c之间的空间83内配设有线束(布线)87。所配设的线束87与开关46连接。即,利用外周71b以及内周71c之间的空间83配设开关46的线束87(也参照图6)。
这样,通过提高杆部件76的刚性,能够由杆部件76提高把手45的刚性。并且,通过在外周71b以及内周71c之间形成空间83,能够利用空间83进行线束87的配设。
并且,把手45被划分为杆部件76和内罩部件77。由此,在将内罩部件77组装到杆部件76上之前安装开关46,并且能够配设线束87。由此,能够改善开关46的安装作业和线束87的配设作业。
另外,开关开口85以与相对部78中的角部73相邻且向着车内21侧的方式设置。由此,开关46的操作面47配置在与相对部78中的角部73相邻且向着车内21侧的部位上。
通过将开关46的操作面47朝向车内21侧,从车内21侧容易确认开关46的操作面47,提高基于乘员进行的操作面47的操作性。
并且,与相对部78中的角部73相邻地配置有开关46的操作面47。由此,操作面47配置在与保持在角部73的手相邻的位置上。由此,由保持在角部73的手能够容易地对操作面47进行操作,从而提高开关46的操作性。
在此,将手放置在把手45的水平部71上,并使打开力F1作用到打开车门40的方向上。这时,车门40以上车门铰链38以及下车门铰链38(也参照图3)为轴被开放。由此,手沿着水平部71要向从上车门铰链38(参照图7)离开的方向移动。
因此,在水平部71中的与上车门铰链38相对的一侧(即角部73侧)的端部设有腿部72。并且与水平部71以及腿部72的角部73相邻地设有开关46。
由此,在打开车门40时在手要移动的方向上设有开关46的操作面47。由此,在打开车门40时,能够由手容易地操作操作面47,从而提高开关46的操作性。
但是,在乘员从车内21侧打开车门40时,乘员从把手45的上方将左手放置在水平部71上。由此,在乘员从把手45的上方将左手放置在水平部71的状态下,左手的大拇指位于角部73侧并且位于车内21侧。
在此,开关46的操作面47以与角部73相邻且向着车内21侧的方式配置。由此,在乘员从把手45的上方将左手放置在水平部71的状态下,大拇指位于操作面47的附近。由此,提高基于大拇指进行的开关46的操作性。
另外,相对部78的周围壁86在开关46的按入方向(箭头A方向)上,与开关46的操作面47相比鼓出到外侧。周围壁86以覆盖操作面47的全周的方式形成。由此,开关46的操作面47中的与车内21相对的部位的全周由周围壁86所覆盖。即,操作面47中的与车内21相对的部位与周围壁86的前端相比配置在内侧。
由此,在将手放置在把手45上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周围壁86抑制由手无意图地操作开关46的操作面47。
接着,基于图10说明乘员90从车内21关闭车门40的示例。
如图10的(a)所示,在打开车门40的状态下乘员90乘车至车内21,乘车的乘员90将右手91放置在把手45上。
在此,在打开车门40的状态下把手45配置在离车内21比较近的位置上。由此,乘车的乘员90伸出右手91能够容易地将手放置在把手45上。
如图10的(b)所示,把手45从车窗玻璃42仅离开距离L1。另外,把手45从车内表面53(特别是上表面63)仅离开距离L2。并且,上表面63随着从车门窗玻璃42侧的外端63a趋向一般表面62侧的内端63b而向下方倾斜。
由此,将右手91放置在把手45上,能够通过右手91如箭头B所示地容易地握住把手45。
然而,在乘车的乘员90用右手91关闭车门40时,不向把手45施加体重地能够通过关闭力(荷载)F3就关闭车门40。由此,即使在把手45上沿水平方向施加荷载F3,也能够抑制作用于把手45的安装部72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M1、和作用于把手45的安装部71a(参照图12的(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
并且,把手45的安装部71a、72a(参照图12的(a))的高度以沿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抑制作用于安装部72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M1、和作用于安装部71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
这样地,通过抑制作用于安装部72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M1、和作用于安装部71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而能够由把手45的安装部71a、72a来支承施加到把手45上的水平方向上的荷载F3。
回到图10的(a),在乘员90用右手91握住把手45的状态下,通过将把手45向乘员90侧拉拽,能够如箭头C所示地关闭车门40。
接着,基于图11、图12来说明乘员打开车门40从车内21下车的示例。
如图11的(a)所示,在乘员90从座位上站起来的状态下,从车内21将左手92放置在把手45上。
如图11的(b)所示,把手45从车门窗玻璃42仅离开距离L1,并且从车内表面53(特别是上表面63)仅离开距离L2。并且,上表面63随着从车门窗玻璃42侧趋向一般表面62侧而向下方倾斜。
由此,从上方将左手92放置在把手45上,如箭头D所示地能够容易地用左手92从上方握住把手45的水平部71。在该状态下,用左手92向把手45施加体重并且从上方将荷载F4作用到把手45上,并且用大拇指92a操作(按压)开关46的操作面47。
因为施加有乘员90的体重,所以荷载F4变得比较大。荷载F4中的水平力成为车门40的打开力。
如图12的(a)所示,在使荷载F4作用到把手45的水平部71上并打开车门40时,左手92(参照图11的(b))沿着水平部71要向角部73的方向移动。
在此,在水平部71中的与角部73相邻的部位上设有开关46。由此,能够将左手92保持在容易操作开关46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在打开车门40时用左手92容易地操作操作面47。
但是,在车内21侧的乘员90用左手92从上方握住水平部71的状态下,左手92的大拇指92a(参照图11的(b))位于角部73侧,并且位于车内21侧。
在此,开关46的操作面47以与角部73相邻且向着车内21侧的方式配置。由此,在乘员90从把手45的上方将左手92放置在水平部71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用大拇指92a操作开关46的操作面47。
通过操作开关46的操作面47,闩锁装置44(参照图3)工作。通过闩锁装置44工作,解除闩锁装置44与闩眼39(参照图3)的卡合。
回到图11的(b),把手45从车内表面53的上表面63朝向上方突出。由此,从上方作用到把手45上的荷载F4中的水平力成为车门40的打开力,并将车门40的打开力抑制为适当的力。另外,水平部71以及腿部72由角部73连结。由此,由水平部71支承荷载F4的水平分力的一部分。
由此,即使比较大的荷载F4从上方施加到把手45上,也能够抑制作用到把手45的安装部72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M2。
另外,通过由角部73连结水平部71以及腿部72,由安装部71a(参照图12(a))以及腿部72支承水平部71的两端部。由此,抑制作用到把手45的安装部71a上的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
这样,抑制了作用到把手45的安装部71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和作用到把手45的安装部72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M2。由此,不用提高把手45的安装部71a、72a的刚性,就能够支承从上方作用到把手45的荷载F4。
在由把手45支承荷载F4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开关46的操作面,能够用荷载F4的水平分力打开车门40。
如图12的(b)所示,用左手92如箭头E所示地沿水平打开车门40。在该状态下,在乘员90用左手92从上方握住把手45的状态下,如箭头F所示地从车内21下车至车外22。
如图13所示,在乘员下车时,由于乘员90的体重作用到把手45上,所以从上方对把手45施加比较大的荷载F5。
在此,把手45从车内表面53的上表面63朝向上方突出。由此,即使比较大的荷载F5从上方施加到把手45上,也与荷载F4(参照图11的(b))从上方所施加的情况相同地,能够抑制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
具体地,能够抑制作用到把手45的安装部71a(参照图12的(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和作用到把手45的安装部72a的转动方向上的力(力矩)M3。
由此,不用提高把手45的安装部71a、72a的刚性,就能够支承从上方作用到把手45上的荷载F5。
此外,本发明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而能够适当变更、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在车门40上设有闩锁装置44、在尾门15上设有闩眼39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在车门40上设有闩眼39,在尾门15上设有闩锁装置44。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支承在车辆上的车门,例示了安装在尾门15上的车门40,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直接安装在车辆上的车门。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为了提高杆部件76的刚性,使杆部件76形成为截面实心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通过使杆部件76形成为闭合截面等的其他形状也能够提高杆部件76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以由周围壁86覆盖开关46的操作面47的全周的方式形成的示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以由周围壁86只覆盖开关46的操作面47中的与车内21相对的部位的方式形成。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窗面板作为车窗玻璃42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由树脂制的面板等的其他面板形成窗面板。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内外表面63作为上表面的示例,但内外表面63并不限定于上表面,也能够作为车门宽度方向端部的侧表面等的其他表面。
并且,上述实施例中所示的车身构造、车辆、车辆的后部、车门开口、上车门铰链、闩眼、车门、车门窗玻璃、雨刷装置、闩锁装置、把手、开关、开关的操作面、马达、雨刮片、车内表面、窗开口部、马达安装部、车门表面、一般表面、上表面、水平部、把手的外周、把手的内周、腿部、角部、杆部件、内罩部件、相对部、周围壁以及线束等的形状或构成并不限定于例示的构成而能够适当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具有带车门的车身构造的汽车,该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在车辆上设有车门开口,并设有对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车门,在车门上设有把手。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身构造(带车门的车身构造)
11 车辆
11a 车辆的后部
21 车内
22 车外
35 车门开口
38 上车门铰链(铰链)
39 闩眼
40 车门
42 车门窗玻璃(窗面板)
43 雨刷装置
44 闩锁装置
45 把手
46 开关
47 开关的操作面
48 马达(驱动部)
49 雨刮片
53 车内表面
54 窗开口部
55 窗开口部的下缘
56 马达安装部
61 车门表面
62 一般表面
62a 一般表面的上端
63 上表面(内外表面)
71 水平部
71b 把手的外周
71c 把手的内周
72 腿部
73 角部
76 杆部件
77 内罩部件
78 相对部
86 周围壁
87 线束(布线)
P1 停止位置

Claims (15)

1.一种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于车辆的车门开口;对所述车门开口进行开闭的车门;和设置于所述车门的把手,
所述车门具有:沿着车门表面延伸的一般表面;和从所述一般表面的上端朝向所述车外侧延伸的上表面,
所述一般表面以及所述上表面形成车内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把手以从所述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具有形成在所述上表面的上方的窗开口部,
所述把手设置于与所述窗开口部重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具有覆盖所述窗开口部的窗面板,
所述把手在所述车门的内外方向上与所述窗面板离开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具有通过雨刮片拂拭所述窗面板的雨刷装置,
所述把手在所述车门的内外方向上设在与停止位置的所述雨刮片重叠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在所述窗开口部的下缘附近具有马达安装部,所述马达安装部供所述雨刷装置的驱动部安装,
所述窗开口部的下缘随着趋向从所述马达安装部离开的方向而朝向下侧地配置,
所述把手具有:
从所述马达安装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和
从所述水平部朝向下方延伸的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开口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后部,
所述车门以通过铰链能够在横向上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该铰链设在相对于所述马达安装部与所述腿部相反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随着从所述窗面板趋向所述一般表面而向下方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车门的车身构造还具有:设置于所述车门及所述车辆的一方的闩眼;设置于另一方且与所述闩眼卡合的闩锁装置;和使所述闩锁装置工作的开关,
所述车内表面面向所述车辆的车内,
所述把手具有与所述车内表面离开间隔且与该车内表面相对的相对部,
所述开关配置在所述相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内表面具有从所述一般表面朝向所述车外侧延伸的内外表面,
所述相对部与所述内外表面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配置在所述相对部中朝向所述车内侧的部位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外表面是从所述一般表面的上端朝向所述车外侧延伸,且使所述把手朝向上方突出的所述上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具有:
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和
从所述水平部朝向下方延伸的腿部,
所述开关与所述水平部以及所述腿部所交差的角部相邻地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经由铰链能够在横向上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车辆上,
所述腿部设在所述水平部中的与所述铰链相反一侧的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具有周围壁,其在所述开关的按入方向上与该开关的操作面相比鼓出到外侧,
该周围壁覆盖所述开关中的至少与所述车内相对的部位的周围。
15.根据权利要求8~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车门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具有:
杆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车内表面的相反侧,形成所述把手的外周;和
内罩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车内表面侧,形成所述把手的内周,并且包括所述相对部,
所述杆部件与所述内罩部件相比形成为高刚性,
在所述内罩部件与所述杆部件之间设有通向所述开关的布线。
CN201580057587.2A 2014-10-24 2015-10-01 带车门的车身构造 Active CN1070740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7343 2014-10-24
JP2014-217343 2014-10-24
JP2014-217315 2014-10-24
JP2014217315 2014-10-24
PCT/JP2015/077943 WO2016063703A1 (ja) 2014-10-24 2015-10-01 ドア付き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4079A true CN107074079A (zh) 2017-08-18
CN107074079B CN107074079B (zh) 2019-12-24

Family

ID=55760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7587.2A Active CN107074079B (zh) 2014-10-24 2015-10-01 带车门的车身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0659B2 (zh)
JP (1) JP6342008B2 (zh)
CN (1) CN107074079B (zh)
WO (1) WO20160637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01668A1 (ja) 2013-07-05 2015-01-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製造装置
JP6546944B2 (ja) * 2017-02-16 2019-07-17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グリップおよびグリップの作動機構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8443U (zh) * 1981-04-20 1982-10-23
JPH10258711A (ja) * 1997-03-19 1998-09-2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6637801B1 (en) * 1999-07-30 2003-10-28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Motor vehicle rear transverse part and equipment module for same
US20060152029A1 (en) * 2005-01-07 2006-07-13 Kris Tomasson Automotive tailgate
CN101541576A (zh) * 2006-11-24 2009-09-23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门扶手的安装结构
EP2255984A1 (en) * 2008-02-18 2010-12-01 Toyota Shatai Kabushiki Kaisha Rear door
JP2012162233A (ja) * 2011-02-09 2012-08-30 Hino Motors Ltd ガードバー
US20140069015A1 (en) * 2012-09-11 2014-03-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oximity switch based door latch relea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96689A (en) * 1968-01-08 1970-02-24 Winnebago Ind Inc Sandwich panel structure
JPS57168443A (en) 1981-04-08 1982-10-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JPS61196117A (ja) 1985-02-27 1986-08-30 Japan Radio Co Ltd 車載用表示装置
JPH0333525Y2 (zh) * 1985-05-28 1991-07-16
JPH0337028A (ja) 1989-07-03 1991-02-1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装置
US5876086A (en) * 1997-04-14 1999-03-02 The Budd Company Multi-piece door with hidden hinge
US6086131A (en) * 1999-03-24 2000-07-11 Donnelly Corporation Safety handle for trunk of vehicle
US6123386A (en) * 1999-04-28 2000-09-26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Dual action rear gate door handle assembly
JP3951884B2 (ja) 2002-10-18 2007-08-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およびドアトリム
JP2007253927A (ja) * 2006-02-24 2007-10-04 Asmo Co Ltd バックドア装置
US20120326466A1 (en) * 2011-06-23 2012-12-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ctuation of a power operated tailgate
JP6019763B2 (ja) 2012-05-30 2016-11-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ドアハンドル
EP2998141B1 (en) * 2013-04-23 2019-02-27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US9809203B2 (en) * 2013-06-04 2017-11-07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US9815434B2 (en) * 2013-12-27 2017-11-1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US9903142B2 (en) * 2014-05-13 2018-02-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door handle and powered latch system
US9156335B1 (en) * 2014-06-12 2015-10-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ructural door handle attached to door structure at the door window belt
JP6066976B2 (ja) * 2014-10-23 2017-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体構造
KR101705175B1 (ko) * 2015-10-13 2017-0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승강 가능한 차량용 웨이스트바 구동 장치
EP3342610B1 (en) * 2016-12-30 2020-09-02 Ford Otomotiv Sanayi Anonim Sirketi Tailgate for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8443U (zh) * 1981-04-20 1982-10-23
JPH10258711A (ja) * 1997-03-19 1998-09-2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US6637801B1 (en) * 1999-07-30 2003-10-28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Motor vehicle rear transverse part and equipment module for same
US20060152029A1 (en) * 2005-01-07 2006-07-13 Kris Tomasson Automotive tailgate
CN101541576A (zh) * 2006-11-24 2009-09-23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门扶手的安装结构
US20100052358A1 (en) * 2006-11-24 2010-03-04 Kouji Kinoshita Mounting structure of door guard bar
EP2255984A1 (en) * 2008-02-18 2010-12-01 Toyota Shatai Kabushiki Kaisha Rear door
JP2012162233A (ja) * 2011-02-09 2012-08-30 Hino Motors Ltd ガードバー
US20140069015A1 (en) * 2012-09-11 2014-03-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oximity switch based door latch relea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4079B (zh) 2019-12-24
US20170234041A1 (en) 2017-08-17
JP6342008B2 (ja) 2018-06-13
JPWO2016063703A1 (ja) 2017-04-27
US10280659B2 (en) 2019-05-07
WO2016063703A1 (ja) 2016-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06139B1 (en) Retractable roof and vehicle with the same
US8794690B1 (en) Pickup truck bed cover
WO2014006974A1 (ja)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WO2014006975A1 (ja)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EP2703223A1 (en) Electric step apparatus
US9266413B2 (en) Opening and/or closing device
CN107074079A (zh) 带车门的车身构造
US20060249981A1 (en) Liftgat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5539099B (zh) 带尾门的车身结构
WO2014196257A1 (ja) 車両
CN110944860A (zh) 用于机动车辆后备箱的具有两个打开面板的机构
JP6200968B2 (ja)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両
CN106042862B (zh) 带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
JP6708976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WO2015098616A1 (ja) 車両
JP6202122B2 (ja) 格納ルーフ付き自動車用の上部車体構造
JP6106145B2 (ja) 車両用ドア
JP7303836B2 (ja) 前部弓形材とヘッドライナーを有するコンバーチブル車両用のトップ
JP5849067B2 (ja) 車両
JP2005088711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1808984U (zh) 车辆用门装置
JP5758441B2 (ja) 車両
JP5848322B2 (ja) テールゲート付き車体構造
KR101646878B1 (ko) 더블캡 차량의 승하차용 자동스텝장치
JP2015127163A (ja) 車両用ワイ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