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69336A - 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69336A
CN107069336A CN201611241692.4A CN201611241692A CN107069336A CN 107069336 A CN107069336 A CN 107069336A CN 201611241692 A CN201611241692 A CN 201611241692A CN 107069336 A CN107069336 A CN 107069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ing electrode
electrode
base
apparatus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416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eniu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24169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69336A/zh
Publication of CN107069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693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2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position or shape of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设备本体设第一充电电极及两个第二充电电极,第一充电电极位于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两个第二充电电极分别相对第一充电电极对称设置;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包括充电底座,充电底座设主充电电极及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主充电电极位于充电底座的几何中心处,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位于主充电电极的一侧,充电底座用以与设备本体连接,以使主充电电极与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且副充电电极能够与任意一个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以实现充电底座对设备本体的充电导通。采用本发明的设计,无需额外增加防反插机构且连接操作便捷。

Description

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充电的方式通常采用在手表底部设有两个充电电极,分别为正极V+和负极GND,相应地,在充电底座内也设有两个充电电极,分别为正极V+和负极GND。将手表和充电底座扣紧后即可实现充电底座的充电正负极与手表充的充电正负极的连接,然后可通过接通外部电源线通电即可实现给手表充电。
现有手表底部的充电正负极的布置方式通常是通过将充电电极放在非几何对称中心来防止手表与充电底座连接时的反插;或者是在充电底座上设置防止反插的结构,使得用户在将手表与充电底座进行扣合时发现反插的话,则无法进行扣合。
然而,采用上述第一种方式,由于充电电极设于手表的非几何对称中心,则会破坏手表外观上面的对称性,并且当用户没有注意到该充电电极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还是会出现反插的情况。而采用上述第二种方式,由于在充电底座上设置防反插结构,增加了部件间的装配,结构较为复杂;同时,用户还是会存在发现第一次扣合的时候出现反插而扣不上而需要第二次扣合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智能穿戴设备与充电底座扣合出现反插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充电电极及两个第二充电电极,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分别相对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称设置;
所述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上设置有主充电电极及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所述充电底座的几何中心处,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位于所述主充电电极的一侧,所述主充电电极的极性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极性相同,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的极性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极性相同;
所述充电底座用以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以使所述主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且所述副充电电极能够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以实现所述充电底座对所述设备本体的充电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底座上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主充电电极的一端露出于所述电源接口,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的一端露出于所述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用以外接电源线,以实现所述充电底座与外接电源的电性导通。
优选地,所述电源接口设于所述充电底座的侧边上,所述电源接口可用以连接USB连接器或者是USB连接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设备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和两个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内,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分别位于所述两个第二凹陷部内;
当所述设备本体与所述充电底座连接时,所述主充电电极露出于所述电源接口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并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所述副充电电极露出于所述电源接口的一端抵接于所述任意一个第二凹陷部,并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为负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为负极;或者
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为负极,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为负极,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为负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与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或者
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与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或者
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对角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与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对角线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副充电电极为两个,两个所述副充电电极分别相对所述主充电电极对称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壳体,所述底座壳体内凹形成一承载凹槽,所述主充电电极及副充电电极均设于所述底座壳体上,所述设备本体扣合于所述承载凹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壳体及扣合件,所述底座壳体包括上表面及与所述上表面连接的侧壁面,所述扣合件包括固定部及扣合部,所述固定部固设于所述侧壁面上,所述扣合部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设置,所述设备本体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底座壳体的上表面,所述扣合部扣合于所述设备本体的上端面。
本发明第二方面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内设置有第一充电电极及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一侧;
所述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内设置有主充电电极及两个副充电电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所述充电底座的几何中心处,所述两个副充电电极分别相对所述主充电电极对称设置,所述主充电电极的极性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极性相同,所述两个副充电电极的极性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极性相同;
所述充电底座用以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以使所述主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且任意一个所述副充电电极能够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以实现所述充电底座对所述设备本体的充电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为负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两个副充电电极为负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两个副充电电极与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两个副充电电极与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对角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与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对角线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充电电极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分别相对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称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底座上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用以外接电源线,以实现所述充电底座的充电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设备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和两个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内,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分别位于所述两个第二凹陷部内;
当所述设备本体与所述充电底座连接时,所述主充电电极伸入所述第一凹陷部内并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所述副充电电极伸入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凹陷部内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壳体,所述底座壳体内凹形成一承载凹槽,所述主充电电极及副充电电极均位于所述底座壳体内,所述设备本体扣合于所述承载凹槽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壳体及扣合件,所述底座壳体包括上表面及与所述上表面连接的侧壁面,所述扣合件包括固定部及扣合部,所述固定部固设于所述侧壁面上,所述扣合部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设置,所述设备本体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底座壳体的上表面,所述扣合部扣合于所述设备本体的上端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通过在设备本体内设置第一充电电极位于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同时设置两个第二充电电极分别相对第一充电电极对称设置,然后在充电底座内相对应第一充电电极设置主充电电极,相对应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设置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从而使得当设备本体与充电底座扣合连接时,该主充电电极能够与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该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能够与任意一个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进而实现该充电底座对该设备本体的充电导通。采用上述方式,由于该第一充电电极及主充电电极分别设于设备本体与充电底座的几何中心处,因此,并且该第二充电电极相对该第一充电电极对称设置,从而确保设备本体在外观上面的对称性,且能够避免用户将设备本体与充电底座连接时出现反插现象,无需额外增加防止反插机构,结构简单,且连接操作便捷,大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副充电电极为一个并与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水平线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副充电电极与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结构简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副充电电极与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对角线上的结构简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公开的第一充电电极及主充电电极均为负极的结构简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公开的副充电电极为两个并与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结构简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六公开的副充电电极为两个并与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结构简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七公开的副充电电极为两个并与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对角线上的结构简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主充电电极及第一充电电极均为负极的结构简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九公开的第二充电电极为一个且与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结构简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十公开的第二充电电极为一个且与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的结构简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一公开的第二充电电极为一个且与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对角线上的结构简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十二公开的设备本体与充电底座上设置的充电电极排列方式主充电电极及第一充电电极均为负极的结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能够解决目前的智能穿戴设备与充电底座连接时需要额外增加防止反插结构导致整体结构复杂且防止反插效果不佳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10,该设备本体10内设置有第一充电电极10a及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设备本体10的几何中心处,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分别相对该第一充电电极10a对称设置。该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包括充电底座11,该充电底座11内设置有主充电电极11a及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11b,该主充电电极11a位于该充电底座11的几何中心处,该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11b位于该主充电电极11a的一侧。其中,该主充电电极11a的极性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的极性相同,该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11b的极性与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的极性相同。该充电底座11用以与设备本体10连接,以使该主充电电极11a与第一充电电极10a对应导通,且副充电电极11b能够与任意一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对应导通,以实现该充电底座11对该设备本体10的充电导通。
采用上述方式,利用该设备本体10上的第一充电电极10a及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设备本体10的几何中心处,并使得第二充电电极10b相对该第一充电电极10a对称设置,从而能够满足该设备本体10的外观对称性要求。此外,利用第一充电电极10a及第二充电电极10b的位置布置关系,当该设备本体10与充电底座11连接时,无论该设备本体10是正面与该充电底座11连接,还是反面与该充电底座11连接(如图1所示该设备本体10能够沿图1中的虚线折叠后与该充电底座11完全重合),均能够实现该第一充电电极10a始终与该主充电电极11a对应导通,任意一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始终与该副充电电极11b对应导通,从而确保该充电底座11对该设备本体10的充电导通,进而能够解决反插的问题,同时也无需额外增加防止反插机构,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更为便捷。
在本实施例中,在该充电底座11上设置有电源接口11c,该主充电电极11a的一端露出于该电源接口11c,该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11b的一端露出于该电源接口11c,该电源接口11c用以外接电源线,以实现该充电底座11与外接电源的电性导通。具体地,该主充电电极11a露出于该电源接口11c的一端及该副充电电极11b露出于该电源接口11c的一端均用以与电源线的接电端子对应导通,以实现该充电底座11与外接电源的电性导通。优选地,该电源接口11c可为USB接口,即,该外接电源线可优选为USB电源线,即可在满足电性导通的要求时,还可用以与外接设备或者是智能穿戴设备连接,以实现数据传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充电底座11还可内置有充电电池,当该设备本体10与该充电底座11扣合连接,并使得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与主充电电极11a对应导通,任意一个该第二充电电极10b与该副充电电极11b对应导通时,即可实现该充电底座11对该设备本体10进行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该设备本体10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未标示)和两个第二凹陷部(未标示),该第一凹陷部位于该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该第一凹陷部内,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分别位于该两个第二凹陷部内,即,该两个第二凹陷部分别相对该第一凹陷部对称设置。当该设备本体10与该充电底座11连接时,该主充电电极11a伸入该第一凹陷部内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对应导通,该副充电电极11b伸入任意一个该第二凹陷部内与该第二凹陷部内的第二充电电极10b对应导通,从而实现该设备本体10与该充电底座11的充电导通,达到利用该充电底座11对该设备本体10进行充电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该副充电电极11b优选为一个,从而能够在确保能够与该第二充电电极10b对应导通的情况下,减少副充电电极11b的设置,从而能够降低该充电底座11的设置成本。
进一步地,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为正极,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为负极,由于该主充电电极11a的极性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的极性相同,因此,该主充电电极11a也为正极,该副充电电极11b的极性与该第二充电电极10b的极性相同,即,该副充电电极11b为负极,从而当该设备本体10与该充电底座11连接时,该主充电电极11a能够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对应导通,该副充电电极11b能够与该第二充电电极10b对应导通。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该设备本体10的外观对称性,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当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该设备本体10的几何中心处时,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分别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呈同一水平线设置。同理,该副充电电极11b也与该主充电电极11a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即,该副充电电极11b可设于该主充电电极11a的左侧或者是设于该主充电电极11a的右侧。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该设备本体10能够与充电底座11连接,该充电底座11包括底座壳体(未标示),该底座壳体内凹形成一承载凹槽(未标示),该主充电电极11a及副充电电极11b均位于该底座壳体内,该设备本体10扣合于该承载凹槽。优选地,该承载凹槽的形状与该设备本体10的外形相匹配,例如,当该设备本体10为方形时,该承载凹槽也为方形凹槽。采用该底座壳体内凹形成该承载凹槽的设计,能够便于该设备本体10与该充电底座11的定位连接,只要该设备本体10扣合于该承载凹槽内,该设备本体10内的第一充电电极10a及第二充电电极10b即能实现分别与底座壳体内的主充电电极11a及副充电电极11b对应导通,无需额外设置定位机构,同时也能够利用该承载凹槽的扣合作用使得该设备本体10牢牢地位于该承载凹槽内,大大地提高了设备本体10与该充电底座11的连接便捷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该充电底座11还可为包括底座壳体(未标示)及扣合件(未标示),该底座壳体包括上表面及与该上表面连接的侧壁面,该扣合件包括固定部及扣合部,该固定部固设于该底座壳体的侧壁面上,该扣合部朝向该底座壳体的上表面延伸设置,当将该设备本体10与该充电底座11连接时,该设备本体10的下端面贴合于该底座壳体的上表面,该扣合部扣合于该设备本体10的上端面。具体地,该扣合件可为L字形条板,该固定部为竖直部分,该扣合部为水平部分。利用该扣合件的扣合部对贴合于该底座壳体上的设备本体10进行扣合,能够防止该设备本体10在该底座壳体上的移位或者是脱离,确保在连接过程中,该设备本体10内的第一充电电极10a能够与该底座壳体内的主充电电极11a对应导通,该第二充电电极10b能够与底座壳体内的副充电电极11b对应导通。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利用第一充电电极10a及第二充电电极10b的位置布置关系,当设备本体10与充电底座11扣合时,用户无需分辨该设备本体10上的第一充电电极10a及第二充电电极10b的布置位置,同时也无需分别该设备本体10的方向,依然能够实现该第一充电电极10a始终与该主充电电极11a对应导通,任意一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始终与该副充电电极11b对应导通,从而确保该充电底座11对该设备本体10的充电导通。因此,不会出现反插或者需要二次扣合的情况,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更为便捷。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二与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同一竖直线上,该副充电电极11b与该主充电电极11a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即,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位于该第一充电电极竖直方向上的两侧,该副充电电极11b位于该主充电电极11a的上端或者是下端。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同一对角线上,该副充电电极11b与该主充电电极11a位于同一对角线上。即,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分别位于该第一充电电极沿对角方向上的两侧,该副充电电极11b位于该主充电电极11a沿对角方向上的上方或者是下方。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四与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为负极,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为正极,由于该主充电电极11a的极性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的极性相同,该副充电电极11b与该第二充电电极10b的极性相同,因此,该主充电电极11a为负极,该副充电电极11b为正极。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为负极时,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可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或者是同一对角线上,具体排列方式可参见实施例二及实施例三的对应图档所示,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请参阅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五与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充电底座11内的副充电电极11b为两个,该两个副充电电极11b分别相对该主充电电极11a对称设置。在本实例中,该两个副充电电极11b与该主充电电极11a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在该充电底座11内采用两个副充电电极11b的设置,能够完全与该设备本体10的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完全对应,当该设备本体10正面与该充电底座11扣合连接,或者是该设备本体10反向与该充电底座11扣合连接(即,该设备本体10旋转180°),依然能够确保该两个副充电电极11b分别与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对应导通,该主充电电极11a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对应导通。
实施例六
请参阅图6,为本发明六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六与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两个副充电电极11b与该主充电电极11a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即,该两个副充电电极11b分别位于该主充电电极11a沿竖直方向上的两侧,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即,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分别位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沿竖直方向上的两侧。
实施例七
请参阅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七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七与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两个副充电电极11b与该主充电电极11a位于同一对角线上,即,该两个副充电电极11b分别位于该主充电电极11a沿对角方向上的两侧,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位于同一对角线上,即,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分别位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沿对角方向上的两侧。
实施例八
请参阅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八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八与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第一充电电极10a为负极,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10b为正极,由于该主充电电极11a的极性与该第一充电电极10a的极性相同,该两个副充电电极11b与该第二充电电极10b的极性相同,因此,该主充电电极11a为负极,该两个副充电电极11b均为正极。
实施例九
请参阅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九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九与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上述的设备本体90,该设备本体90内设置有第一充电电极90a及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90b,该第一充电电极90a位于设备本体90的几何中心处,该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90b位于该第一充电电极90a的一侧。该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包括充电底座91,该充电底座91内设置有主充电电极91a及两个副充电电极91b,该主充电电极91a位于该充电底座91的几何中心处,该两个副充电电极91b分别相对该主充电电极91a对称设置。其中,该主充电电极91a的极性与该第一充电电极90a的极性相同,该两个副充电电极91b的极性与该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90b的极性相同。该充电底座91用以与设备本体90扣合连接,以使该主充电电极91a与第一充电电极90a对应导通,且任意一个副充电电极91b能够与第二充电电极90b对应导通,以实现该充电底座91对该设备本体90的充电导通。
采用上述设计,通过在该设备本体90内设置该第一充电电极90a及第二充电电极90b,在该充电底座91内设置该主充电电极91a及两个副充电电极91b,从而无论该设备本体90正面与该充电底座91扣合连接,还是反向与该充电底座91扣合连接,(即,该设备本体90旋转180°),均可实现该第一充电电极90a与该主充电电极91a对应导通,该第二充电电极90b与任意一个副充电电极91b对应导通,从而解决设备本体90与充电底座91的反插现象,无需二次扣合也无需额外增加防反插机构,结构简单并且操作快速便捷。
实施例十
请参阅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十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十与本发明实施例九的不同之处在于:
该两个副充电电极91b与该主充电电极91a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即,该两个副充电电极91b分别位于该主充电电极91a沿竖直方向上的两侧,该第二充电电极90b与该第一充电电极90a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即,该第二充电电极90b位于该第一充电电极90a沿竖直方向上的上方或下方。
实施例十一
请参阅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一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十一与本发明实施例九的区别之处在于:
该两个副充电电极91b与该主充电电极91a位于同一对角线上,即,该两个副充电电极91b分别位于该主充电电极91a沿对角方向上的两侧,该第二充电电极90b与该第一充电电极90a位于同一对角线上,即,该第二充电电极90b位于该第一充电电极90a沿对角方向上的上方或下方。
实施例十二
请参阅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十二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的结构简图。本发明实施例十二与本发明实施例九的不同之处在于:
该第一充电电极90a为负极,该第二充电电极90b为正极,由于该主充电电极91a与该第一充电电极90a的极性相同,该副充电电极91b与该第二充电电极90b的极性相同,因此,该主充电电极91a也为负极,该副充电电极91b为正极。
可以得知的是,本说明书中提到的第一充电电极、第二充电电极、主充电电极及副充电电极均为采用引脚、pogo pin或者是接线端子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通过在设备本体内设置第一充电电极位于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同时设置两个第二充电电极分别相对第一充电电极对称设置,然后在充电底座内相对应第一充电电极设置主充电电极,相对应该两个第二充电电极设置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从而使得当设备本体与充电底座扣合连接时,该主充电电极能够与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该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能够与任意一个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进而实现该充电底座对该设备本体的充电导通。采用上述方式,由于该第一充电电极及主充电电极分别设于设备本体与充电底座的几何中心处,因此,并且该第二充电电极相对该第一充电电极对称设置,从而确保设备本体在外观上面的对称性,且能够避免用户将设备本体与充电底座连接时出现反插现象,无需额外增加防止反插机构,结构简单,且连接操作便捷,大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性。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充电电极及两个第二充电电极,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分别相对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称设置;
所述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上设置有主充电电极及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所述充电底座的几何中心处,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位于所述主充电电极的一侧,所述主充电电极的极性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极性相同,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的极性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极性相同;
所述充电底座用以与所述设备本体连接,以使所述主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且所述副充电电极能够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以实现所述充电底座对所述设备本体的充电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上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用以外接电源线,以实现所述充电底座与外接电源的电性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和两个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内,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分别位于所述两个第二凹陷部内;
当所述设备本体与所述充电底座连接时,所述主充电电极伸入所述第一凹陷部内并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所述副充电电极伸入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凹陷部内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为负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为负极;或者
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为负极,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为负极,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为负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与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或者
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与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或者
所述两个第二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同一对角线上,所述至少一个副充电电极与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同一对角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充电电极为两个,两个所述副充电电极分别相对所述主充电电极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壳体,所述底座壳体内凹形成一承载凹槽,所述主充电电极及副充电电极均设于所述底座壳体上,所述设备本体扣合于所述承载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壳体及扣合件,所述底座壳体包括上表面及与所述上表面连接的侧壁面,所述扣合件包括固定部及扣合部,所述固定部固设于所述侧壁面上,所述扣合部朝向所述上表面延伸设置,所述设备本体的下端面贴合于所述底座壳体的上表面,所述扣合部扣合于所述设备本体的上端面。
9.一种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内设置有第一充电电极及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位于所述设备本体的几何中心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一侧;
所述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包括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内设置有主充电电极及两个副充电电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位于所述充电底座的几何中心处,所述两个副充电电极分别相对所述主充电电极对称设置,所述主充电电极的极性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的极性相同,所述两个副充电电极的极性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的极性相同;
所述充电底座能够与所述设备本体扣合连接,以使所述主充电电极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且任意一个所述副充电电极能够与所述第二充电电极对应导通,以实现所述充电底座对所述设备本体的充电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充电电极为负极,所述主充电电极为正极,所述两个副充电电极为负极。
CN201611241692.4A 2016-12-29 2016-12-29 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Pending CN1070693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41692.4A CN107069336A (zh) 2016-12-29 2016-12-29 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41692.4A CN107069336A (zh) 2016-12-29 2016-12-29 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69336A true CN107069336A (zh) 2017-08-18

Family

ID=59623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41692.4A Pending CN107069336A (zh) 2016-12-29 2016-12-29 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6933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6156A (zh) * 2019-03-28 2019-05-28 无锡晶哲科技有限公司 指尖按摩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2733A (zh) * 2009-05-06 2010-11-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WO2013144294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Yota Devices Ipr Ltd Display device and connector
WO2013165049A1 (en) * 2012-04-30 2013-11-07 Smart Power Solutions, Inc. Magnetic power connector an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3996917A (zh) * 2013-02-16 2014-08-20 范光平 正负插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82733A (zh) * 2009-05-06 2010-11-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WO2013144294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Yota Devices Ipr Ltd Display device and connector
WO2013165049A1 (en) * 2012-04-30 2013-11-07 Smart Power Solutions, Inc. Magnetic power connector and power suppl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3996917A (zh) * 2013-02-16 2014-08-20 范光平 正负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06156A (zh) * 2019-03-28 2019-05-28 无锡晶哲科技有限公司 指尖按摩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40830U (zh) 交直流充电桩
CN107069336A (zh) 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防反插充电连接装置
CN109390810A (zh) 一种带无线充电功能的插座
CN206490476U (zh) 一种机器人智能充电桩
CN206117258U (zh) 便携式一体化直流充电机
CN206790170U (zh) 一种充电座结构
CN203760555U (zh) 便充式手机电池
CN206992755U (zh) 一种多功能移动式排插适配器
CN107360284A (zh) 一种磁吸充电手机支架
CN207304113U (zh) 一种手机充电装置
CN208385743U (zh) 车辆充电自动对接装置
CN207926236U (zh) 一种多线充电系统及电动车
CN203607877U (zh) 一种防水充电组件
CN102593912A (zh) 太阳能便携式后备电源
CN207530177U (zh) 一种家用充电插座
CN206820662U (zh) 小型接地电极可调电源适配器
CN202737207U (zh) 一种可折叠的插线板
CN207705817U (zh) 一种具有充电提示功能的数据线
CN206250816U (zh) 一种带新型可折叠插头的内置充电器的充电宝
CN204391464U (zh) 多功能插座转换器
CN206188324U (zh) 叉车内置式充电结构
CN205992780U (zh) 一种风能应急汽车交直流充电桩
CN206506312U (zh) 一种电池包与充电器的防呆结构
CN212366870U (zh) 一种可穿戴式户外用电器充电装置
CN208015024U (zh) 一种具有多插板的组合式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