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55197A - 纱线卷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55197A
CN107055197A CN201610832188.5A CN201610832188A CN107055197A CN 107055197 A CN107055197 A CN 107055197A CN 201610832188 A CN201610832188 A CN 201610832188A CN 107055197 A CN107055197 A CN 107055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recess
storage roller
thread head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3218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55197B (zh
Inventor
宫埜贤
蛭川正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55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51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55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551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1/00Forwar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1/20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during forwarding, e.g. for buffer storage
    • B65H51/22Reels or cages, e.g. cylindrical, with storing and forwarding surfaces provided by rollers or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取装置,该纱线卷取装置具备:供纱部,其能够供给纱线;储纱部,其从所述供纱部引出纱线进行存储;以及卷取部,其卷取存储于所述储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所述储纱部具有:储纱辊,其绕旋转轴旋转,由此将从所述供纱部引出的纱线卷绕于外周面进行存储;以及环部件,其卷绕于所述储纱辊的所述外周面,并与由所述卷取部从所述储纱辊引出的纱线接触,对该纱线施加阻力。在所述储纱辊的所述外周面且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横跨所述环部件的安装位置的区域设置有凹部。

Description

纱线卷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纱线卷取装置,已知有具备供给纱线的供纱部、对从供纱部供给的纱线进行存储的储纱部、以及卷取存储于储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的卷取部的装置(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15-000777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15-000777号公报所记载的纱线卷取装置中,储纱部具有:将来自供纱部的纱线卷绕于外周面进行存储的储纱辊、和安装于储纱辊的外周面的橡皮圈(环部件)。在该纱线卷取装置中,利用橡皮圈对从储纱辊引出的纱线施加阻力,对该纱线赋予适度的张力,由此来自储纱辊的纱线的退绕稳定化。
在上述纱线卷取装置中,在开始向储纱辊卷绕纱线时,以从储纱辊引出的纱线被安装于该储纱辊的外周面的环部件包围的方式,进行使纱线头穿过储纱辊的外周面与环部件之间(环部件的径向内侧)的作业。然而,使纱线头穿过储纱辊的外周面与环部件之间的作业较细致,并且必须在以使环部件离开储纱辊的外周面的方式扩大了环部件的状态下使纱线通过,从而要求作业的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作业简化的纱线卷取装置。
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具备:供纱部,其能够供给纱线;储纱部,其从供纱部引出纱线进行存储;以及卷取部,其卷取存储于储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储纱部具有:储纱辊,其绕旋转轴旋转,由此将从供纱部引出的纱线卷绕于外周面进行存储;以及环部件,其卷绕于储纱辊的外周面,并与由卷取部从储纱辊引出的纱线接触,对该纱线施加阻力,在储纱辊的外周面且在沿着旋转轴的方向横跨环部件的安装位置的区域设置有凹部。
在该纱线卷取装置中,在储纱辊的外周面且在沿着旋转轴的方向横跨环部件的安装位置的区域设置有凹部。因此通过将纱线头从凹部内的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一侧穿至另一侧,从而能够使纱线头容易地在环部件的径向内侧穿过。因此能够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作业简化。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中,凹部也可以构成在沿着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在该情况下,由于凹部构成在沿着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因此能够使纱线头容易地在环部件的径向内侧穿过,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作业更加简化。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中,也可以在凹部内且在与环部件的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出没部件,该出没部件形成沿着储纱辊的外周面的表面,并且能够以该表面进入凹部内的方式没入。在该情况下,在纱线卷取时,由出没部件形成沿着储纱辊的外周面的表面,因此能够将由环部件对从储纱辊引出的纱线施加的张力在周向上均匀化。另外,由于出没部件能够以该表面进入凹部内的方式没入,因此在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通过事先使出没部件没入,从而能够使纱线头经由凹部容易地在环部件的径向内侧穿过。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中,储纱辊的外周面也可以具有:供纱线卷绕并存储的存储区域、和供环部件卷绕的退绕区域,凹部遍布存储区域和退绕区域设置。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纱线头在凹部内穿过,从而能够将纱线头引导到储纱辊的上游侧。由此能够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作业进一步简化。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中,环部件也可以为构成为具有弹性并能够扩径,环部件的未扩径的状态下的周长小于退绕区域的周长,环部件在扩径的状态下卷绕于储纱辊。在该情况下,能够对退绕的纱线施加规定的张力。
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还可以具备穿线部,该穿线部将空气从凹部内的卷取部侧吹入供纱部侧。在该情况下,通过由穿线部将空气吹入凹部而将纱线头吹入凹部,从而能够使纱线头在环部件的径向内侧穿过。由此能够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作业进一步简化。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中,也可以在凹部内且在与环部件的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出没部件,该出没部件形成沿着储纱辊的外周面的表面,并且能够以该表面进入凹部内的方式没入,穿线部具有按压部,在将空气吹入凹部时,该按压部按压出没部件使其没入凹部内。在该情况下,由于具有在穿线部将空气吹入凹部时按压出没部件使其没入凹部内的按压部,因此例如不需要工作人员用手进行按压以使出没部件没入凹部内,能够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作业更进一步简化。
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还可以具备:辊驱动部,其使储纱辊旋转;穿线部驱动部,其使穿线部相对于储纱辊进退;以及第一控制部,控制穿线部、辊驱动部以及穿线部驱动部的动作,对于第一控制部而言,通过辊驱动部使储纱辊旋转到穿线部能够将空气吹入凹部的旋转位置,通过穿线部驱动部使穿线部接近储纱辊,并通过按压部按压出没部件使其没入凹部内,通过穿线部将空气吹入凹部。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穿线部、辊驱动部以及穿线部驱动部协作,自动地进行将纱线头在环部件的径向内侧穿过的作业。因此能够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作业更进一步简化。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中,也可以为:穿线部通过将空气吹入凹部,由此将卷取于卷装的纱线的纱线头亦即第一纱线头吹入凹部,纱线卷取装置还具备:接纱装置,其对断开的纱线进行接纱;纱线输送部,其捕捉由穿线部吹入到凹部的第一纱线头,并将捕捉到的第一纱线头向接纱装置侧输送;以及第二控制部,其控制接纱装置和纱线输送部的动作,对于第二控制部而言,在穿线部将第一纱线头吹入到凹部的情况下,由纱线输送部捕捉第一纱线头并向接纱装置侧输送,通过接纱装置对第一纱线头与所述供纱部侧的纱线的纱线头亦即第二纱线头进行接纱。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接纱装置以及纱线输送部协作,自动地进行将第一纱线头与第二纱线头接纱的作业。因此能够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作业更进一步简化。
在本发明的纱线卷取装置中,也可以在供纱部支承有供纱管。在该情况下,在供纱部支承有供纱管的纱线卷取装置中,从供纱管退绕纱线时的张力变动由储纱部吸收,因此上述变动不会传递至卷取部。因此能够卷取不受从供纱管退绕纱线时的张力变动影响的质量好的卷装。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作业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图1的络纱单元的概略侧视图。
图3是将图1的络纱单元中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剖面化的图。
图4是图1的络纱单元中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图1的络纱单元中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图1的络纱单元中的主要部分的其他概略剖视图。
图7是表示纱线相对于储纱辊开始卷取时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上游”以及“下游”分别意味着纺纱时纱线行进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络纱单元(纱线卷取装置)2、机台控制装置3、供纱管供给装置4、落纱装置5以及省略图示的鼓风箱。
机台控制装置3构成为能够与各络纱单元2通信。自动络纱机1的操作人员能够通过适当地操作机台控制装置3,来集中地管理多个络纱单元2。机台控制装置3控制供纱管供给装置4以及落纱装置5的动作。
供纱管供给装置4将供纱管21逐个放置在搬运托盘26上。供纱管供给装置4将放置在搬运托盘26上的供纱管21向多个络纱单元2的每一个供给。
在卷装30在络纱单元2中成为满卷(卷取了规定量的纱线20的状态)的情况下,落纱装置5行进至该络纱单元2的位置,取下满卷的卷装30。落纱装置5将空的卷取管22放置于取下卷装30后的该络纱单元2。
接下来,对络纱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络纱单元2具备:供纱部6、储纱部18以及卷取部8。在络纱单元2中,使供纱部6的供纱管21的纱线20退绕,并将退绕后的纱线20暂时存储在储纱部18之后,卷取至卷取管22而形成卷装30。
供纱部6构成为能够供给纱线20。供纱部6将放置于搬运托盘26的供纱管21支承在规定的位置。供纱部6构成为能够使纱线20从供纱管21退绕。供纱部6若将全部的纱线20从供纱管21退绕,则将变空的供纱管21排出,并从供纱管供给装置4接受新的供纱管21的供给。
储纱部18配置在供纱部6与卷取部8之间。储纱部18从供纱部6引出纱线20,并将引出的纱线20暂时存储之后将其供给至卷取部8。储纱部18具备:能够卷绕纱线20的储纱辊32、和对储纱辊32进行旋转驱动的辊驱动马达(辊驱动部)33。辊驱动马达33使储纱辊32向卷取来自供纱部6的纱线20的方向旋转(正转)。另外,辊驱动马达33使储纱辊32向与该卷取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反转)。
卷取部8具备:摇架23,其构成为能够安装卷取管22;横动滚筒24,其一边使纱线20横动、一边驱动卷取管22。摇架23将卷取管22(或者卷装30)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23构成为能够使支承的卷装30的外周面相对于横动滚筒24的外周面接触。
横动滚筒24由省略图示的驱动源(电动马达等)旋转驱动,通过在与卷取管22或者卷装30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而使卷取管22从动旋转。由此能够使存储于储纱部18的纱线20退绕、引出,并将其卷取至卷取管22。在横动滚筒24的外周面形成有省略图示的横动槽,能够利用该横动槽将纱线20以规定的宽度横动(traverse)。通过以上结构,能够一边使纱线20横动、一边将其卷取至卷取管22,从而以规定长度形成规定形状的卷装30。
络纱单元2在从供纱部6经由储纱部18而到达卷取部8的纱线行进路径中具备各种装置。具体而言,在纱线20的纱线通道(纱线行进路径),从上游的供纱部6侧朝向下游的储纱部18侧依次配置有:退绕辅助装置10、第一吹送部11、第二捕捉部12、接纱装置13、第一捕捉部14、张力施加部15、切断器16、纱线监视装置(清纱器)17以及第二吹送部41(纱线输送部)。
退绕辅助装置10使可动部件27相对于气圈接触,并适当地控制该气圈的大小来辅助纱线20的退绕,所述气圈使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摆动且形成于供纱管21的上部。
第一吹送部11是配置于退绕辅助装置10的下游侧的接近退绕辅助装置10的位置的喷气装置。第一吹送部11喷出压缩空气,由此形成将纱线20吹送至第一捕捉部14的空气流。因此例如在产生了断纱的情况下,第一吹送部11进行动作,由此能够将供纱管21侧的纱线头朝向接纱装置13侧吹送。
另外,在新的供纱管21刚被供给至供纱部6的情况下,由于未从供纱管21充分地引出纱线20,由此有时由第一吹送部11将纱线头吹送至接纱装置13侧较困难。考虑到这种情况,而在络纱单元2的供纱部6设置有辅助吹送部28。
辅助吹送部28向形成为中空状的搬运托盘26以及供纱管21的内部喷出压缩空气,由此在供纱管21的前端部形成将该供纱管21的纱线20向第一吹送部11侧吹送的空气流。在新供给的供纱管21支承于供纱部6的情况下,辅助吹送部28以及第一吹送部11联动地动作,由此能够将该供纱管21侧的纱线头朝向接纱装置13侧可靠地输送。
第二捕捉部12配置在接纱装置13的上游侧的接近接纱装置13的位置。第二捕捉部12连接于省略图示的负压源,在接纱时产生吸引空气流,从而吸引并捕捉储纱部18侧的纱线20。
接纱装置13对断开的纱线20进行接纱。接纱装置13在纱线监视装置17检测出纱疵并用切断器16切断纱线20的剪纱时、在如切断从供纱管21退绕中的纱线20的断纱时、或者在更换供纱管21时等那样,供纱管21与储纱部18之间的纱线20成为断开的状态时,对供纱管21侧的纱线20与储纱部18侧的纱线20进行接纱。接纱装置13配置于从纱线通道稍稍退避的位置。接纱装置13能够将导入的纱线头彼此连接,使纱线20成为连续状态。作为接纱装置13,能够使用利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装置、机械式的装置。
第一捕捉部14配置于接纱装置13的下游侧的接近接纱装置13的位置。第一捕捉部14构成为连接于省略图示的负压源并且在前端部形成有开口的筒状的部件。第一捕捉部14具备进退驱动部29。进退驱动部29使第一捕捉部14相对于纱线通道进退。
第一捕捉部14在接近纱线通道的状态下,通过在其前端侧产生吸引空气流,从而吸引并捕捉由第一吹送部11吹送来的、来自供纱管21的纱线头。第一捕捉部14在用切断器16切断纱线20时,吸引并捕捉切断的纱线20的供纱管21侧的纱线头。此外,第一捕捉部14也可以构成为:在其前端侧产生吸引空气流,由此吸引并去除附着于行进的纱线20的飞絮等。另外,第一捕捉部14在捕捉到供纱管21的纱线头的状态下从纱线通道退避,由此能够将该纱线头导入接纱装置13。
张力施加部15对行进的纱线20施加规定的张力。张力施加部15构成为相对于固定的梳齿配置可动的梳齿而成的棚栏式,通过使纱线20在梳齿之间行进来施加规定的阻力。可动侧的梳齿构成为以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或者分离状态的方式,例如通过螺线管而能够移动。由此,张力施加部15能够对施加于纱线20的张力进行调整。另外,张力施加部15的结构并未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盘式的张力施加部。
纱线监视装置17通过用适当的传感器检测纱线20的粗细等来检测扁线或异物混入等纱疵。在纱线监视装置17的上游侧的接近该纱线监视装置17的位置配置有切断器16。切断器16在纱线监视装置17检测出纱疵的情况下立刻切断纱线20。
切断器16以及纱线监视装置17收容于共用的壳体19。收容纱线监视装置17的壳体19配置于张力施加部15的下游侧的接近该张力施加部15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用纱线监视装置17对行进的纱线20被张力施加部15保持(引导)的部分的附近进行监视,由此监视部分的纱线20变得难以摇晃,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纱线监视装置17检测纱线20的缺陷的精度。
第二吹送部41是配置于储纱部18上游侧的接近储纱部18的位置的喷气装置。第二吹送部41喷出压缩空气,由此形成将储纱部18侧的纱线头吹飞并输送至第二捕捉部12的空气流。具体而言,第二吹送部41具备:能够使纱线20通过内部的细筒状的引导部件42、和弯曲的筒状的部件亦即纱线引导部件43。在引导部件42的一端形成有纱线20的吹出口。纱线引导部件43设置为接近第二吹送部41的吹出口。在纱线引导部件43的长边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开口。
纱线引导部件43以如下状态配置:使其一端侧的开口与第二吹送部41的吹出口对置,并且使其另一端侧的开口与第二捕捉部12对置。在纱线引导部件43的内部形成有引导路径。引导路径以绕过纱线监视装置17、张力施加部15以及接纱装置13等的方式,对纱线引导部件43两端的开口彼此进行连接。由第二吹送部41、纱线引导部件43以及第二捕捉部12构成存储侧纱线头捕捉装置44。
第二吹送部41在纱线20在供纱管21与储纱部18之间成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捕捉储纱部18侧的纱线20并向纱线引导部件43的引导路径吹飞,将纱线20沿着该引导路径引出,使第二捕捉部12进行捕捉。另外,在纱线引导部件43遍布全长形成有省略图示的狭缝,因此能够在第二捕捉部12捕捉到纱线20的状态下,将该纱线20从纱线引导部件43的内部穿过狭缝而引出。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第二吹送部41吹送储纱部18侧的纱线20,并将纱线20朝向接纱装置13侧引导。
各络纱单元2具备控制部(第一控制部、第二控制部)25。控制部25具备省略图示的CPU、ROM、RAM等硬件。在RAM存储有控制程序等软件。控制部25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作来控制络纱单元2的各结构。控制部25构成为能够与机台控制装置3通信。由此能够在机台控制装置3中对自动络纱机1所具备的多个络纱单元2的动作集中进行管理。对于由控制部25执行的具体的处理,在后述的开始卷取时的处理流程中详述。
另外,络纱单元2还具备穿线部60。穿线部60配置于接近储纱部18的位置。穿线部60在纱线20开始向后述的储纱辊32卷取时使用。
参照图3~图6对储纱部18、穿线部60以及第二吹送部41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前述那样,储纱部18具备储纱辊32、辊驱动马达33。
储纱辊32例如由金属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储纱辊32具有:圆筒部34;扩径部35,其连续设置于圆筒部34的轴向两端且随着朝向端部侧而扩径。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由圆筒部34的外周面34a和扩径部35的外周面35a构成。
如图4所示,储纱辊32支承于基座部件33a,基座部件33a将储纱辊32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收纳辊驱动马达33。储纱辊32利用辊驱动马达33的驱动力绕旋转轴R旋转,由此将从供纱部6引出的纱线20卷绕于外周面34a进行存储。以下在储纱辊32中,有时将靠近辊驱动马达33的一侧称为基端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前端侧。
如图4所示,在储纱辊32中的基端侧埋设有磁铁36a。在基座部件33a的内部设置有磁传感器36b。磁传感器36b与控制部25电连接。由此控制部25通过检测磁铁36a,来检测储纱辊32是否位于规定的旋转位置(绕旋转轴R的角度位置)。
储纱辊32在卷绕有纱线20的状态下正转,从而对比储纱部18靠上游侧(供纱管21侧)的纱线20施加张力。由此纱线20从供纱管21退绕,并将该纱线20卷绕于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纱线20由第二吹送部41的引导部件42引导至储纱辊32的基端侧,并从储纱辊32的基端侧一边以推开前端侧的纱线20的层的方式、一边依次卷绕于外周面32a。其结果,卷绕于储纱辊32的纱线20被新卷绕的纱线20向前端侧挤压,从而依次向前端侧输送。这样,纱线20在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排列为螺旋状,并从基端部侧规则地卷绕。
如图3所示,卷绕于储纱辊32的纱线20经由配置于储纱辊32的中心轴(旋转轴R)的延长线上的引出引导件37而向下游侧引出。通过设置有储纱部18,由此抑制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的张力变动向卷取部8侧传播。由此能够抑制供给至卷取部8的纱线20的张力变动,形成品质良好的卷装30。
在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卷绕有(安装有)环部件46。环部件46例如由橡胶形成为圆环状。环部件46安装于圆筒部34的外周面34a与前端侧的扩径部35的外周面35a的边界部分。环部件46是包围被卷取部8从储纱辊32引出的纱线20,并与该纱线20接触而施加阻力的张力环。环部件46通过向其径向内侧勒紧的弹力而安装于外周面32a。环部件46利用该弹力对从储纱辊32引出的纱线20施加阻力。利用环部件46对从储纱辊32引出的纱线20赋予适度的张力,从而使来自储纱辊32的纱线20的退绕稳定化。
在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且在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横跨环部件46的安装位置的区域,设置有凹部38。即,从储纱辊32的径向外侧观察,凹部38以穿过环部件46的安装位置的方式设置,并与该安装位置交叉,凹部38的一部分与该安装位置重叠。这里的凹部38构成在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从储纱辊3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槽部。凹部38由形成于圆筒部34的外周面34a的第一部分38a、和形成于扩径部35的外周面35a的第二部分38b构成。作为槽部的凹部38例如在其长边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剖面为大致矩形状。
即,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具有:供纱线20卷绕并存储的存储区域R1、和供环部件46卷绕的退绕区域R2(图5)。这里的退绕区域R2是圆筒部34的外周面34a与前端侧的扩径部35的外周面35a的边界部分,存储区域R1是圆筒部34的外周面34a中的退绕区域R2以外的部分。凹部38遍布存储区域R1和退绕区域R2设置。另外,环部件46构成为具有弹性且能够扩径。未扩径的状态下的环部件46的周长小于退绕区域R2的周长。环部件46在扩径的状态下卷绕于储纱辊。
在凹部38内设置有出没部件48。出没部件48配置于凹部38内与环部件46的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环部件46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从储纱辊32的径向外侧观察,出没部件48的一部分与环部件46的安装位置重叠。如图5以及图6所示,这里的出没部件48经由弹簧部件49固定于凹部38的底面39。弹簧部件49例如为螺旋弹簧。
如图5所示,出没部件48在未作用来自弹簧部件49以外的外力的通常状态下,形成沿着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的表面51。表面51由与圆筒部34的外周面34a对应的表面51a、和与扩径部35的外周面35a对应的表面51b构成。即,表面51a以在沿着外周面34a配置的情况下位于与外周面34a同一周面上的方式,成为具有与外周面34a同一曲率的周面。同样地,表面51b以沿着外周面35a配置的情况下位于与外周面35a同一周面上的方式,成为具有与外周面35a同一曲率的周面。另外,如图6所示,出没部件48被按压于底面39侧使得弹簧部件49收缩,由此出没部件48能够以表面51进入凹部38内的方式没入。
穿线部60具有筒状的线嘴61。如图3~图6所示,在线嘴61沿着其长边方向设置有狭缝61s。线嘴61的一端部61a形成其一部分向长边方向突出的高低差(台阶)形状。换言之,一端部61a成为周向的一部分被切掉的形状。切口部分以与狭缝61s连续的方式设置。在这里的一端部61a处,与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成为半圆弧状。
线嘴61以一端部61a与储纱辊32的前端侧的外周面35a对置的方式配置。如图6所示,线嘴61从凹部38内的卷取部8侧(前端侧)向供纱部6侧(基端侧)吹入压缩空气。由此线嘴61将导入到另一端部61b的纱线20的纱线头从一端部61a吹飞,并将其吹入凹部38的第二部分38b。具体而言,线嘴61将卷取于卷装30的纱线20的纱线头亦即第一纱线头,以从凹部38内的卷取部8侧穿至供纱部6侧的方式,吹入凹部38的第二部分38b。
如图3所示,线嘴61经由配管而与压缩空气源53连接,在线嘴61与压缩空气源53之间设置有电磁阀54。电磁阀54与控制部25电连接。若电磁阀54开口,则利用从压缩空气源53供给的压缩空气,在线嘴61内形成从另一端部61b朝向一端部61a的空气流。
络纱单元2还具备穿线部驱动部62,穿线部驱动部62使线嘴61沿图4中箭头A示出的方向移动,相对于储纱辊32进退。穿线部驱动部62例如由使用了气缸或马达等促动器的滑动机构等构成。穿线部驱动部62与控制部25电连接。
通过被穿线部驱动部62驱动,由此线嘴61在一端部61a从外周面35a分离的第一位置(图5示出的位置)、与一端部61a进入比外周面35a靠储纱辊32的旋转轴R侧的第二位置(图6示出的位置)之间移动。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储纱辊32位于规定的旋转位置(出没部件48与一端部61a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线嘴61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由此一端部61a将出没部件48向底面39侧按压使其没入凹部38内。即,一端部61a也作为按压出没部件48使其没入凹部38内的按压部发挥作用。
第二吹送部41以引导部件42的吸入口42a与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对置的方式配置。如图6所示,第二吹送部41从吸入口42a吸入由穿线部60吹入到凹部38的第一纱线头,由此进行捕捉,并将捕捉到的第一纱线头从吹出口朝向纱线引导部件43吹飞,从而将第一纱线头向接纱装置13侧吹送。
如图3所示,引导部件42经由配管与压缩空气源53连接,在引导部件42与压缩空气源53之间设置有电磁阀55。电磁阀55与控制部25电连接。若电磁阀55开口,则利用从压缩空气源53供给的压缩空气,在引导部件42内形成从吸入口42a朝向吹出口的空气流。
如图4所示,在穿线部60以及第二吹送部41附近设置有照明部65。照明部65例如为LED,在点亮时至少照射储纱辊32以及穿线部60的周边。照明部65与控制部25电连接。
接下来,参照图7对纱线20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单元2中,接纱装置13设置在供纱部6与储纱部18之间,而不设置在储纱部18与卷取部8之间。在那样的结构中,例如在纱线卷取作业中在储纱部18与卷取部8之间断掉纱线20的情况下(上断纱时)等,需要在从储纱辊32除去纱线20之后,利用接纱装置13使从卷装30引出的纱线20与供纱部6侧的纱线20接纱,接着将其卷绕于储纱辊32。以下对那样的纱线20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的作业(挂导纱作业)进行说明。
在纱线卷取作业中在储纱部18与卷取部8之间切断纱线20的情况下,例如通过设置在储纱部18与卷取部8之间的省略图示的纱线监视传感器(例如,监视纱线20的横动的横动传感器)检测异常。在由纱线监视传感器检测出异常的情况下,控制部25使由络纱单元2进行的纱线20的卷取停止。接着,利用切断器16切断纱线20,并且利用第一捕捉部14吸引并捕捉切断器16切断的纱线20的供纱管21侧的纱线头(第二纱线头)(步骤S1)。
接着,工作人员将卷绕于储纱辊32的纱线20沿着凹部38切断,并从储纱辊32去除纱线20(步骤S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设置有凹部38,由此例如能够以使剪刀等进入凹部38内的方式切断纱线20。因此来自储纱辊32的纱线20的去除变得容易,并且抑制由刀划伤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
另外,在步骤S2中,在络纱单元2还具备用于切断卷绕于储纱辊32的纱线20的切断装置的情况下,控制部25控制该切断装置来取代工作人员切断纱线20,由此也可以自动地切断卷绕于储纱辊32的纱线20并将其从储纱辊32去除。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接着步骤S2自动地执行以下的步骤S3的处理。
接着,工作人员操作省略图示的开关。若接受该开关的操作,则控制部25通过辊驱动马达33使储纱辊32旋转到穿线部60能够将第一纱线头吹入凹部38的规定的旋转位置(步骤S3)。更具体而言,使储纱辊32旋转到磁传感器36b检测磁铁36a的旋转位置。由此如图4~图6所示,成为如下状态,即:线嘴61的一端部61a与出没部件48的表面51b对置,并且引导部件42的吸入口42a与凹部38对置。
接着,控制部25通过穿线部驱动部62使穿线部60的线嘴61从第一位置前进到第二位置来接近储纱辊32,并借助一端部61a按压出没部件48使其没入凹部38内(步骤S4)。接着,控制部25打开电磁阀54,由此在穿线部60的线嘴61内形成从另一端部61b朝向一端部61a的空气流(步骤S5)。接着,控制部25打开电磁阀55,由此在第二吹送部41的引导部件42内形成从吸入口42a朝向吹出口的空气流(步骤S6)。
接着,控制部25点亮照明部65(步骤S7)。由此照射凹部38以及线嘴61的周边。另外,步骤S4~S7的顺序可以适当地变更,也可以同时进行步骤S4~S7的至少一部分。
接着,工作人员从卷装30引出纱线20,并将引出的纱线20的纱线头亦即第一纱线头导入线嘴61的另一端部61b(步骤S8)。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8以及线嘴61的周边被照明部65照射,由此将第一纱线头导入另一端部61b的作业变得容易。
若在步骤S8中第一纱线头被导入另一端部61b,则第一纱线头被从线嘴61的一端部61a吹入凹部38(步骤S9)。由此,第一纱线头从凹部38内的卷取部8侧穿至供纱部6侧。在步骤S9中穿至供纱部6侧的第一纱线头被第二吹送部41吸入于吸入口42a而被捕捉(步骤S10)。
此时,在凹部38内形成有从卷取部8侧朝向供纱部6侧的空气流,利用该空气流对纱线20作用有力,如图6中用虚线示出的那样,纱线20从线嘴61的狭缝61s脱离。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嘴61的一端部61a形成高低差形状,纱线20的脱离的部分存在于一端部61a,由此,即使在一端部61a与出没部件48接触的状态下,纱线20也容易从狭缝61s脱离。由此能够抑制纱线20在狭缝61s内拍打而缠绕于环部件46。
另外,在步骤S8中,在络纱单元2还具备用于将第一纱线头导入另一端部61b的导入装置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25控制该导入装置来取代工作人员导入第一纱线头,由此也可以将第一纱线头自动地导入另一端部61b。
接着,工作人员通过目视确认由第二吹送部41捕捉第一纱线头,在第一纱线头被第二吹送部41捕捉的情况下,再次操作省略图示的开关。若接受该开关的操作,则控制部25使横动滚筒24进行与纱线卷取时相反的反转,从卷装30引出纱线20,并且利用第二吹送部41将第一纱线头向接纱装置13侧吹送(步骤S11)。另外,也可以省略由工作人员进行的目视确认以及开关操作,也可以接着步骤S10自动地执行步骤S11的处理。
接着,控制部25通过接纱装置13使第一纱线头与第二纱线头接纱(步骤S12)。另外,在执行步骤S12的处理前,控制部25使电磁阀54关闭,来阻断压缩空气向线嘴61的供给,并且使电磁阀55关闭来阻断压缩空气向引导部件42的供给。
之后,控制部25通过穿线部驱动部62使线嘴61从第二位置后退至第一位置,从而从储纱辊32离开,并且使储纱辊32正转而开始纱线20向储纱辊32的存储。然后再次开始由络纱单元2进行的纱线20的卷取。
如以上那样,在络纱单元2中,在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且在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横跨环部件46的安装位置的区域设置有凹部38。因此通过将纱线头从凹部38内的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的一侧(前端侧)穿至另一侧(基端侧),从而能够使纱线头容易地在环部件46的径向内侧穿过。因此能够将纱线20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的作业简化。
在络纱单元2中,由于凹部38构成在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因此能够使纱线头容易地在环部件46的径向内侧穿过,将纱线20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的作业进一步简化。
在络纱单元2中,在凹部38内且在与环部件46的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出没部件48,该出没部件48形成沿着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的表面51,并且能够以表面51进入凹部38内的方式没入。因此在纱线卷取时,由于由出没部件48形成沿着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的表面51,因此能够将由环部件46对从储纱辊32引出的纱线20施加的张力,在周向上均匀化。另外,出没部件48能够以该表面51进入凹部38内的方式没入,因此在纱线20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通过事先使出没部件48没入,从而能够经由凹部38使纱线头容易地在环部件46的径向内侧穿过。
在络纱单元2中,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具有:供纱线20卷绕并存储的存储区域R1、和供环部件46卷绕的退绕区域R2,凹部38遍布存储区域R1和退绕区域R2设置。因此通过使纱线头在凹部38内穿过,从而能够将纱线头引导到储纱辊32的上游侧。由此能够将纱线20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的作业进一步简化。
在络纱单元2中,环部件46构成为具有弹性并能够扩径,环部件46的未扩径的状态下的周长小于退绕区域R2的周长。而且,环部件46在扩径的状态下卷绕于储纱辊32。由此能够对退绕的纱线20施加规定的张力。
络纱单元2还具备穿线部60,该穿线部60从凹部38内的卷取部8侧向供纱部6侧吹入空气。因此通过由穿线部60向凹部38吹入空气而将纱线头吹入凹部38,从而能够使纱线头在环部件46的径向内侧穿过。由此能够将纱线20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的作业进一步简化。
在络纱单元2中,穿线部60具有线嘴61的一端部61a,该线嘴61的一端部61a作为在将空气吹入凹部38时按压出没部件48使其没入凹部38内的按压部。因此例如不需要工作人员用手进行按压而使出没部件48没入凹部38内,能够将纱线20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的作业更进一步简化。
在络纱单元2中,对于控制部25而言,通过辊驱动马达33使储纱辊32旋转至穿线部60能够将空气吹入凹部38的旋转位置(步骤S3),并通过穿线部驱动部62使穿线部60接近储纱辊32,通过线嘴61的一端部61a来按压出没部件48使其没入凹部38内(步骤S4),通过穿线部60使空气吹入凹部38(步骤S9)。这样,能够使穿线部60、辊驱动马达(辊驱动部)33以及穿线部驱动部62协作,自动地进行使第一纱线头在环部件46的径向内侧穿过的作业。因此能够将纱线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的作业更进一步简化。
在络纱单元2中,对于控制部25而言,在穿线部60将第一纱线头吹入凹部38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吹送部41捕捉第一纱线头并进行输送(步骤S10、S11),通过接纱装置13使第一纱线头与供纱部6侧的纱线20的纱线头亦即第二纱线头接纱(步骤S12)。这样,能够使接纱装置13以及第二吹送部41协作,自动地进行将吹入的第一纱线头与第二纱线头接纱的作业。因此能够将纱线20相对于储纱辊32开始卷取时的作业更进一步简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在纱线卷取作业中在储纱部18与卷取部8之间切断纱线2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在变更纱线20的种类时(改变加工品种时)应用。即,在改变加工品种时,成为纱线20完全不卷取于卷装30,纱线20也完全不卷绕于储纱辊32的状态。在工作人员从该状态例如将来自供纱管21的纱线20直接卷绕于卷装30数圈之后,在卷装30与供纱管21之间切断纱线20。接下来进行上述步骤S3~S12的处理,从而能够通过接纱装置13将卷装30侧的纱线20的纱线头亦即第一纱线头与供纱部6侧的纱线20的纱线头亦即第二纱线头接纱。另外,在该情况下,通过辅助吹送部28、第一吹送部11以及第一捕捉部14等联动地动作,由此与上述步骤S3~S12的处理并列进行或者在这些处理之前,由第一捕捉部14捕捉第二纱线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第二吹送部41而具备移动式的纱线输送部,该移动式的纱线输送部通过在夹压(夹着)第一纱线头的状态下,将第一纱线头移动到第二捕捉部12来进行输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将供纱部6设为托盘搬运式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从纡库式的纱管供给装置接受新的供纱管21的供给的方式。在该结构中,也可以为:在纱管供给装置向供纱部6供给新的供纱管21时,该纱管供给装置从该供纱管21引出纱线头并将其交接至上游纱线吹送部11。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辅助吹送部2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卷取部8的一个例子,示出由横动滚筒24进行的纱线20的横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纱线20的横动方法,也可以采用臂式、带式的横动机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卷取平行形状的卷装30,也可以卷取锥形形状的卷装30。在各结构的材料以及形状中不限定于上述的材料以及形状,而是能够采用各种材料以及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凹部38构成在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从储纱辊3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的槽部,但凹部38也可以在与旋转轴R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还可以设置在储纱辊32的中间部。另外,凹部38也可以设置于储纱辊32的外周面32a的圆形状等的区域。总之,只要设置于在沿着旋转轴R的方向上横跨环部件46的安装位置的区域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出没部件48经由弹簧部件49固定于凹部38的底面39,从而能够以表面51进入凹部38内的方式没入,但也可以利用其他结构以表面51进入凹部38内的方式没入。例如,可以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出没部件4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利用线嘴61的一端部61a按压出没部件48使其没入凹部38内,但例如也可以具备用于按压出没部件48使其没入凹部38内的其他结构,还可以通过工作人员用手进行按压而使出没部件48没入凹部38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具备穿线部60,在该情况下,例如工作人员通过手工作业使第一纱线头在凹部38内穿过,由此使第一纱线头在环部件46的径向内侧穿过即可。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设置有凹部38,因此与以往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使第一纱线头容易地在环部件46的径向内侧穿过。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出没部件4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将纱线头从储纱辊32的前端侧穿至基端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根据络纱单元2的结构,也存在需要将纱线头从储纱辊32的基端侧穿至前端侧的情况。根据本发明,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通过将纱线头从凹部38内的储纱辊32的基端侧穿至前端侧,从而能够使纱线头容易地在环部件46的径向内侧穿过。

Claims (10)

1.一种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纱部,其能够供给纱线;
储纱部,其从所述供纱部引出纱线进行存储;以及
卷取部,其卷取存储于所述储纱部的纱线而形成卷装,
所述储纱部具有:
储纱辊,其绕旋转轴旋转,由此将从所述供纱部引出的纱线卷绕于外周面进行存储;以及
环部件,其卷绕于所述储纱辊的所述外周面,并与由所述卷取部从所述储纱辊引出的纱线接触,对该纱线施加阻力,
在所述储纱辊的所述外周面且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横跨所述环部件的安装位置的区域设置有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构成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内且在与所述环部件的所述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出没部件,该出没部件形成沿着所述储纱辊的所述外周面的表面,并且能够以该表面进入所述凹部内的方式没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纱辊的所述外周面具有:供纱线卷绕并存储的存储区域、和供所述环部件卷绕的退绕区域,
所述凹部遍布所述存储区域和所述退绕区域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部件构成为具有弹性并能够扩径,
所述环部件的未扩径的状态下的周长小于所述退绕区域的周长,
所述环部件在扩径的状态下卷绕于所述储纱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穿线部,该穿线部将空气从所述凹部内的所述卷取部侧吹入所述供纱部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内且在与所述环部件的所述安装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出没部件,该出没部件形成沿着所述储纱辊的所述外周面的表面,并且能够以该表面进入所述凹部内的方式没入,
所述穿线部具有按压部,在将所述空气吹入所述凹部时,该按压部按压所述出没部件使其没入所述凹部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辊驱动部,其使所述储纱辊旋转;
穿线部驱动部,其使所述穿线部相对于所述储纱辊进退;以及
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穿线部、所述辊驱动部以及所述穿线部驱动部的动作,
对于所述第一控制部而言,
通过所述辊驱动部使所述储纱辊旋转到所述穿线部能够将所述空气吹入所述凹部的旋转位置,
通过所述穿线部驱动部使所述穿线部接近所述储纱辊,并通过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出没部件使其没入所述凹部内,
通过所述穿线部将所述空气吹入所述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线部通过将所述空气吹入所述凹部,由此将卷取于所述卷装的纱线的纱线头亦即第一纱线头吹入所述凹部,
所述纱线卷取装置还具备:
接纱装置,其对断开的纱线进行接纱;
纱线输送部,其捕捉由所述穿线部吹入到所述凹部的所述第一纱线头,并将捕捉到的所述第一纱线头向所述接纱装置侧输送;以及
第二控制部,其控制所述接纱装置和所述纱线输送部的动作,
对于所述第二控制部而言,
在所述穿线部将所述第一纱线头吹入到所述凹部的情况下,由所述纱线输送部捕捉所述第一纱线头并向所述接纱装置侧输送,
通过所述接纱装置对所述第一纱线头与所述供纱部侧的纱线的纱线头亦即第二纱线头进行接纱。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供纱部支承有供纱管。
CN201610832188.5A 2015-10-21 2016-09-19 纱线卷取装置 Active CN1070551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6965 2015-10-21
JP2015206965A JP2017077949A (ja) 2015-10-21 2015-10-21 糸巻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55197A true CN107055197A (zh) 2017-08-18
CN107055197B CN107055197B (zh) 2019-10-22

Family

ID=57018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32188.5A Active CN107055197B (zh) 2015-10-21 2016-09-19 纱线卷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159293B1 (zh)
JP (1) JP2017077949A (zh)
CN (1) CN10705519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8218A (zh) * 2022-06-01 2022-07-29 河南平棉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纺亚麻赛络纱的细纱断头自停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70498A (ja) 2022-11-11 2024-05-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0631A (zh) * 1985-02-23 1986-08-20 索布里文工业企业公司 运行纱线的传递装置
CN88102126A (zh) * 1987-04-11 1988-10-26 工业企业专利公司 喂纱装置
CN1192187A (zh) * 1995-07-24 1998-09-02 Iro有限公司 导纱器
JP2002524367A (ja) * 1998-09-07 2002-08-06 メミンガー−イロ・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繊維機械用給糸装置
CN201062295Y (zh) * 2007-04-03 2008-05-21 林天来 送纱器的侦测装置
EP2218670A1 (en) * 2009-02-16 2010-08-18 L.G.L. Electronics S.p.A. Yarn feeder with lightweight yarn-winding dr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00777A (ja) 2013-06-13 2015-01-0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CZ304713B6 (cs) * 2013-12-20 2014-09-03 Rieter Cz S.R.O. Způsob odstranění příze, zejména vadné příze, z mezizásobníku příze na pracovním místě textilního stroje a zařízení k jeho provádění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0631A (zh) * 1985-02-23 1986-08-20 索布里文工业企业公司 运行纱线的传递装置
CN88102126A (zh) * 1987-04-11 1988-10-26 工业企业专利公司 喂纱装置
CN1192187A (zh) * 1995-07-24 1998-09-02 Iro有限公司 导纱器
JP2002524367A (ja) * 1998-09-07 2002-08-06 メミンガー−イロ・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繊維機械用給糸装置
CN201062295Y (zh) * 2007-04-03 2008-05-21 林天来 送纱器的侦测装置
EP2218670A1 (en) * 2009-02-16 2010-08-18 L.G.L. Electronics S.p.A. Yarn feeder with lightweight yarn-winding dru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08218A (zh) * 2022-06-01 2022-07-29 河南平棉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纺亚麻赛络纱的细纱断头自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55197B (zh) 2019-10-22
EP3159293A1 (en) 2017-04-26
JP2017077949A (ja) 2017-04-27
EP3159293B1 (en) 2018-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20226B (zh) 纱线卷绕装置及纱线卷绕方法
CN106414819B (zh) 纺丝牵引装置
CN103003176B (zh) 纱线卷绕装置
JP6180809B2 (ja) エアジェット紡績機およびその作動方法
CN102126646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引导方法
US5484116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individual yarn ends into a yarn end joining device
CN107055212B (zh) 用于运行工位的方法和工位
JP5287992B2 (ja) 糸巻取装置
CN105384005A (zh) 纱线卷绕装置以及纱线卷绕机
JP2016008144A (ja) 綾巻き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作業部
CN105383999B (zh) 纱线卷绕装置
JP2010047360A (ja) 繊維機械
CN103010820B (zh) 纱线卷绕装置
CN202529656U (zh) 纱头处理装置、筒管处理装置以及纱线卷取系统
CN105473480B (zh) 纱线拉出装置、纱线卷取装置以及接头方法
CN103848285B (zh) 纱线卷绕机以及纱线引出方法
CN107055197A (zh) 纱线卷取装置
CN102574655B (zh) 纱线卷绕装置
JP2016194188A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リング精紡機と少なくとも1つの巻取り機とから成る複合システムを運転する方法並びに複合システム
CN109384097B (zh) 从纱线中清除纱线瑕疵的装置
CN102992100B (zh) 摇架、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
FI89384B (fi) Automatisk vaexelanordning foer en vaeftspole
CN107963512A (zh) 纱线卷取装置以及卷装的旋转停止方法
JP2017193435A (ja) 糸処理装置
CN106672707B (zh) 在制造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工位处修正纱线移动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