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32306A -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32306A
CN107032306A CN201710452459.9A CN201710452459A CN107032306A CN 107032306 A CN107032306 A CN 107032306A CN 201710452459 A CN201710452459 A CN 201710452459A CN 107032306 A CN107032306 A CN 107032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hydrogenation
liquid
tower
hydrogenation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524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32306B (zh
Inventor
景辽宁
张建纲
华柯松
孙国维
严秋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u Huitong 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u Huitong 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u Huitong 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Yangzhou Huitong Chemical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71045245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0323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7032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2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323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323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15/00Peroxides; Peroxyhydrates; Peroxyacids or salts thereof; Superoxides; Ozonides
    • C01B15/01Hydrogen peroxide
    • C01B15/022Preparation from organic compounds
    • C01B15/023Preparation from organic compounds by the alkyl-anthraquinone proc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50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bulk chemicals
    • Y02P20/584Recycling of catalys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vices And Processes Conducted In The Presence Of Fluids And Solid Particle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工作液罐的底部通过工作液泵及工作液供给管与氢化反应装置的入口相连,氢化反应装置的出口与氢化液罐相连,氢化液罐的底部通过氢化液泵、氢化液罐输出管、氢化液过滤器及氢化液冷却器与氧化塔的入口相连,氧化塔的出口连接有氧化液输出管;氢化反应釜的出口与触媒过滤器相连,各触媒过滤器的出口分别与氢化液出口管和氢化釜工作液反冲管相连;各触媒过滤器底部与工作液供给管相连。氧化塔中设有多道氧化塔盘,各层氧化塔盘上分别设有降液口和降液管;奇数层的降液口位于氧化塔的轴线上,偶数层的降液口对称设置且靠近氧化塔的内壁。该系统可连续生产,占地小,产品单耗低,生产效率高。

Description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过氧化氢的生产方法,属于过氧化氢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过氧化氢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医药、化工、电子、环保等领域。过氧化氢分解后产生水和氧气,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符合绿色产品生产的理念。
现有技术中,通常通过蒽醌法来制取过氧化氢,蒽醌法是以2-乙基蒽醌为载体,钯为触媒,由氢气和氧气直接化合成过氧化氢,依次要经过氢化、氧化、萃取和后处理等工序。其中氢化反应一般在固定床中进行,蒽醌工作液在一定的压力、温度和钯触媒的作用下,与氢气发生氢化反应,生产氢蒽醌。固定床蒽醌法的生产效率低、装置规模偏小、产品的生产原材料及动力单耗高、设备笨重、占地面积大,且制造成本高。
氢蒽醌液俗称氢化液,经过过滤和冷却后,被送入氧化塔氧化。传统的氧化塔为空腔塔体,氢化液和空气同时从下部进入氧化塔内,一边搅拌一边上行,空气气泡比较大,氢化液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小,氧化效率比较低,通常要设置氧化上节塔、氧化中节塔和氧化下节塔进行多次氧化后,才能进入萃取工序。设备投资大,氧化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设备紧凑,可实现连续生产,单位产品的生产消耗低,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低。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包括工作液罐、氢化反应装置、氢化液罐和氧化塔,所述工作液罐的底部与工作液泵的入口连接,所述工作液泵的出口通过工作液供给管与所述氢化反应装置的入口相连,所述氢化反应装置的出口通过氢化液出口管与所述氢化液罐相连,所述氢化液罐的底部与氢化液泵的入口连接,所述氢化液泵的出口与所述氧化塔的入口相连,所述氧化塔的出口连接有氧化液输出管,所述氢化反应装置包括氢化反应釜,所述氢化反应釜的下部圆周上均匀设有氢化液出口,各所述氢化液出口分别与环绕在氢化反应釜外周的氢化液环状管相连,所述氢化液环状管与触媒过滤器总进口管连接,所述触媒过滤器总进口管分别与各触媒过滤器入口的过滤器入口阀相连,各触媒过滤器的出口分别安装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氢化液出口管相连;所述氧化塔的顶部中心设有氧化塔气相出口,所述氧化塔的上部侧壁连接有氧化塔氢化液入口,所述氧化塔氢化液入口位于氧化塔的液位线上方,所述氧化塔的下部设有空气分配装置,所述空气分配装置与氧化塔上的氧化塔总空气入口连接,所述氧化塔的底部中心设有氧化塔出口;沿氧化塔的高度方向均匀设有多道水平圆盘状的氧化塔盘;各所述氧化塔盘上均匀密布有多个氧化塔盘透气孔,各层氧化塔盘上分别设有降液口,各所述降液口分别连接有向下一层氧化塔盘延伸的降液管;自上而下奇数层氧化塔盘上的降液口位于氧化塔的轴线上,偶数层氧化塔盘上的降液口对称设置且靠近氧化塔的内壁。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工作液罐中的工作液由工作液泵通过工作液供给管向氢化反应装置输送,氢化反应装置生产的氢化液通过氢化液出口管进入氢化液罐暂存,然后由氢化液泵送入氢化液罐输出管,先经氢化液过滤器过滤去除杂质,氢化液冷却器将氢化液的温度降低至40℃以下,送入氧化塔进行氧化,氧化液经氧化液输出管输出。氧化塔中,压缩空气被底部的空气分配装置分配成无数气泡,从下向上流动;氢蒽醌液从上部的氧化塔氢化液入口进入氧化塔内,首先落在顶层的氧化塔盘上,然后从周边向中心流动,从中心的降液口及降液管落下后,到达第二层则从中心向周边流动,如此逐层平流然后向下流动。空气向上流动时,小气泡容易相互碰撞、聚集、粘合成较大的气泡,当大气泡到达氧化塔盘的下方时,被氧化塔盘透气孔重新分割成众多的小气泡,大大增加了气泡的比表面积,氢化液流经氧化区域时,与无数的小气泡相接触,接触面积大,混合良好。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数次被氧化塔盘重新分割为细小的气泡,大大提高了氧化效率,只要一个氧化塔即可彻底完成氢蒽醌液的氧化,减少了设备投资及生产成本。氢蒽醌液在各层氧化塔盘上一边平流一边与气泡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工作液与空气呈现逆流流动,工作液流动至氧化塔底部时接触的是最新鲜的空气,以保证氧化反应彻底完成,然后从底部的氧化塔出口流出。相邻层氧化塔盘的降液口相互错开使工作液一边向下流动一边在水平方向形成多次折返,延长了工作液的流动距离,也延长了工作液与氧气的接触时间,有利于氢蒽醌液被彻底氧化成为过氧化氢。氧化塔氢化液入口位于液位线上方可以杜绝氧化液呛入氢蒽醌液管道中,避免对上道形成污染。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氢化釜工作液反冲管相连;沿所述氢化反应釜的中心线设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有搅拌桨叶;各触媒过滤器的底部分别安装有触媒过滤器回流阀,各所述触媒过滤器回流阀的出口分别与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相连,所述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的下端与工作液供给管相连,所述工作液供给管从所述氢化反应釜高度方向的中部插入氢化反应釜的内腔并向下弯曲延伸至所述氢化反应釜的轴线;所述氢化反应釜的顶部设有氢化釜气相出口且分别插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触媒添加管和氢气供给管,所述触媒添加管的上端通过触媒添加阀与触媒添加罐的出口连接,所述氢气供给管沿氢化反应釜的内壁延伸至氢化反应釜的底部并拐弯向上延伸至所述氢化反应釜的下部中心。氢化反应装置生产氢化液时,打开触媒添加阀将适量的触媒投入氢化反应釜,同时新鲜的工作液进入氢化反应釜液相空间的中心并向下喷出,在搅拌桨叶的搅动下向下向四周扩散;新鲜氢气从氢气供给管的下端口向上喷出,在搅拌桨叶的搅动下分散为多个小气泡向上向四周扩散,新鲜的工作液与氢气的相向对流使得两者能够迅速混合并反应;工作液中的蒽醌在粉状钯触媒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氢蒽醌,氮气与剩余未反应的氢气从氢化反应釜顶部的氢化釜气相出口排出。氢化反应釜的下部圆周上均匀设置氢化液出口并汇入氢化液环状管,有利于氢化液在整个圆周上均匀流出。大多数触媒过滤器正常都处于工作状态,此时三通阀处于第一出口导通、第二出口关闭状态,触媒过滤器将触媒截留后,清洁的氢化液从三通阀的第一出口流出并进入氢化液出口管;当触媒过滤器的滤芯上堆积过多的触媒时,一方面导致触媒过滤器的过滤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会降低氢化反应釜中触媒的浓度,影响氢化反应的进行,此时将三通阀切换至第一出口关闭、第二出口导通状态,同时打开触媒过滤器回流阀,氢化釜工作液反冲管中的氢化液进入该触媒过滤器,将堆积在滤芯表面的触媒冲落,经触媒过滤器回流阀和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进入工作液供给管,跟随新鲜工作液回到氢化反应釜中,所有的触媒均得以循环利用。设置多个触媒过滤器,便于轮流进行触媒的反冲,确保流化床能够连续稳定生产;例如流化床在工作时,保持一个触媒过滤器处于反冲状态,其余触媒过滤器均处于工作状态,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氢蒽醌的产量,又可以保证各触媒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保证氢化反应釜中触媒的浓度,使流化床始终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通过三通阀的换向,正常工作与反冲的切换十分方便快捷。本发明的系统氢化反应迅速,氢化反应釜中的触媒浓度稳定,能够稳定连续产出高品质的氢化液,且氢气单耗低,氢化效率高。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搅拌轴的上部套装有中心套管,所述中心套管的上端与所述氢化反应釜的内壁封闭连接,所述中心套管的下端插入至氢化反应釜的液相空间中;所述氢化釜气相出口与反应釜冷凝器的进气口相连,所述反应釜冷凝器的排气口通过尾气排放控制阀与尾气放空管相连,所述反应釜冷凝器的排液口通过冷凝液回流管与所述中心套管的上部相连。中心套管及透气管对氢化反应釜顶部的气相空间形成液封,将冷凝液通道与氢化反应釜顶部的气相空间隔离开来,并且将进入中心套管的冷凝液送至反应釜液相空间的中心区域。从氢化釜气相出口排出的溶剂蒸汽等非不凝性气体经反应釜冷凝器冷凝后重新成为液态,从冷凝液回流管流回中心套管,继续参加氢化反应釜的反应,有利于减小物料损耗;尾气排放控制阀可以控制尾气的排放量并调节氢化反应釜内的压力,中心套管的液封作用可以避免氢化反应釜顶部的气体进入冷凝液回流管,冷凝液从中心套管的下端流出后直接到达反应釜液相空间的中心区域,在搅拌桨叶的搅动下迅速与新鲜的工作液混合共同向下向四周扩散,与向上的氢气均匀混合反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沿所述氢化反应釜液相空间的内壁至少设有一道竖向挡板,所述竖向挡板的横截面沿氢化反应釜的直径延伸。搅拌桨叶的转动,会驱动工作液旋转,在氢化反应釜内腔形成环流,稳定的环流使得环流外层的物质与环流内层的物质难以混合;竖向挡板沿径向插入环流层中,有利于彻底破坏环流层,使得工作液与氢气能够迅速均匀混合发生氢化反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的下端连接在锥形套管的大端圆周上,锥形套管套装在所述工作液供给管的外周且与工作液供给管共轴线,锥形套管的大端封闭,锥形套管的小端面向氢化反应釜且与工作液供给管相对接,所述工作液供给管位于锥形套管内的部分设有直径逐渐缩小的喉口,所述喉口伸向锥形套管的小端。触媒过滤器反冲回收的触媒从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进入锥形套管内,新鲜工作液在工作液供给管中高速向前流动,在喉口处流速加快,压力降低,对进入锥形套管内的触媒起到抽吸作用,触媒得以在新鲜工作液中迅速分散均匀,避免触媒结团进入氢化反应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氢化反应釜的下部设有与氢化反应釜共轴线的环形套,所述环形套的圆周与所述氢化反应釜的内壁间隔一段距离,各所述氢化液出口位于所述氢化反应釜与所述环形套轴向中部等高的圆周上;所述搅拌轴的下部设有下搅拌桨叶,所述下搅拌桨叶位于所述环形套内,所述搅拌轴的中部设有上搅拌桨叶;所述工作液供给管的出口位于所述上搅拌桨叶的上方;所述氢气供给管的出口位于所述环形套下端口中心的下方。环形套对各氢化液出口形成遮挡,新鲜氢气从氢气供给管的端口排出后,首先向上进入环形套的中心,被旋转的下搅拌桨叶击散并分散为多个气泡进入环形套内的环流中,环形套阻止氢气气泡从氢化液出口呛出;新鲜的工作液自上而下对着上搅拌桨叶流出,在上搅拌桨叶的旋转搅动下,一边向下一边向四周分散,有利于与上升的氢气气泡均匀混合,迅速发生氢化反应,环形套同样可以避免刚进入的新鲜工作液直接从氢化液出口呛出;向下喷出的工作液与下方的氢气气泡混合后再向上流动,使得最新鲜的工作液首先与氢气浓度最高的区域接触,有利于提高氢化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奇数层氧化塔盘的降液管下方设有使液体向四周扩散的导流锥,偶数层氧化塔盘的降液管的下端封闭且下部侧壁设有面向氧化塔内壁的降液管出液口。液体从奇数层氧化塔盘中心的降液管流出,落在导流锥上向偶数层氧化塔盘的四周均匀扩散,再从位于偶数层氧化塔盘周边的降液管落至下一个奇数层,偶数层降液管的降液管出液口面向氧化塔的内壁,使得液体先布满整个周边,然后再从周边向中心的降液口流动,如此逐层都流过了氧化塔盘的整个半径,使得液体的流动距离最长,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氧化塔的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氧化塔的内腔设有入口弯管与所述氧化塔氢化液入口相连,所述入口弯管的下端出口位于氧化塔的液位线下方且靠近氧化塔的内壁。入口弯管的下端出口位于液位线下方,形成液封,氢蒽醌液从入口弯管的下端出口流出后,沿氧化塔的内壁向下流动,并落在顶层氧化塔盘周边,然后从周边平流至氧化塔盘的中心流出,一边流动一边与空气接触进行氧化,可以保证所有的氢蒽醌液完整流过氧化塔盘的半径,使氧化更为彻底。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氧化塔气相出口处安装有氧化塔捕集装置,各层氧化塔盘的下方分别设有蛇形管冷凝器,所述氧化塔的外壁缠绕有多组半管冷凝器,各所述半管冷凝器分别位于相邻两层氧化塔盘之间,且采用低进高出的流向。氧化塔捕集装置可以捕捉泡沫,避免液滴从氧化塔气相出口飞出;由于氢蒽醌液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在各层氧化塔盘的下方分别设置蛇形管冷凝器,可以及时对工作液进行冷却;各半管冷凝器可以对氧化塔进行逐段冷却,使整个氧化塔的温度场均匀。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的方法,可实现连续生产,单位产品的生产消耗低,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低。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生产过氧化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步骤,⑴配置氢化反应溶剂;⑵向以上溶剂中投加2-乙基蒽醌和2-戊基蒽醌后构成氢化反应的工作液,其中每升溶剂中投加2-乙基蒽醌(80~110)g/L,每升溶剂中投加2-戊基蒽醌(60~140)g/L,将工作液置于工作液罐中;⑶准备粉状钯触媒置于触媒添加罐中;⑷将适量的触媒投入氢化反应釜,同时新鲜的工作液进入氢化反应釜液相空间的中心并向下喷出,在搅拌桨叶的搅动下向下向四周扩散;新鲜氢气从氢气供给管的下端口向上喷出,在搅拌桨叶的搅动下分散为多个小气泡向上向四周扩散,与新鲜的工作液充分混合并搅拌;⑸工作液中的蒽醌在粉状钯触媒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氢蒽醌;⑹氢化反应釜上部的气相物质从氢化釜气相出口排出并进行冷凝,不凝性气体包括未反应的氢气从尾气放空管排出,冷凝液回到中心套管中;⑺氢化液连同粉状触媒从氢化反应釜的下部圆周排出,并进入各触媒过滤器过滤,清洁的氢化液进入氢化液罐;⑻氢化液罐中的氢化液由氢化液泵送入氧化塔进行氧化,得到的氧化液经氧化液输出管输出;⑼轮流对各触媒过滤器进行反冲,冲落的触媒跟随新鲜工作液回到氢化反应釜中;⑽在氧化塔中,压缩空气被分配成无数气泡从氧化塔底部向上流动并逐层穿过氧化塔盘上的透气孔, 氢化液从氧化塔上部进入,从顶层的氧化塔盘开始逐层平流,然后下落至下一层,在各层氧化塔盘上氢化液一边平流一边与气泡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氧化液从氧化塔底部的氧化液输出管输出;步骤⑴中氢化反应溶剂配方一的体积百分比为:二异丁基甲醇(45~50)v%,C10芳烃(50~55)v%,两者体积总和为100%;步骤⑴中氢化反应溶剂配方一的体积百分比为:二异丁基甲醇(45~50)v%,C10芳烃(50~55)v%,两者体积总和为100%;步骤⑴中氢化反应溶剂配方二的体积百分比为:四丁基脲(12~30)v%、磷酸三辛酯(8~12)v%、C10芳烃:(60~76)v%,三者的体积总和为100%。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取得了以下有益效果:新鲜的工作液被均匀分布在氢化反应釜的底部圆周上,且向下喷出;氢气被密布的氢气分配孔分割为众多细小的氢气泡,增大了氢气与工作液的接触面积,且最新鲜的工作液首先与氢气浓度最高的区域接触,有利于迅速发生氢化反应,提高氢化效率。触媒随氢化液流出后,被触媒过滤器截留,通过轮流反冲回到氢化反应釜,通过触媒的持续合理流动,既保证了触媒过滤器的过滤效率,又保住了氢化反应釜中的触媒浓度。本发明使用的触媒及氢气得以全部回收利用,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消耗,提高氢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氢化反应溶剂配方一中的C10芳烃用于溶解2-乙基蒽醌和2-戊基蒽醌,二异丁基甲醇使2-乙基蒽醌和2-戊基蒽醌的溶解度增大。
氢化反应溶剂配方二中的C10芳烃主要溶解2-乙基蒽醌、2-戊基蒽醌和反应产生的四氢2-乙基蒽醌,而不能溶解加氢后生成的2-乙基氢蒽醌和四氢2-乙基氢蒽醌;因此还需要能溶解2-乙基氢蒽醌和四氢2-乙基蒽醌的磷酸三辛酯和四丁基脲作为极性溶剂。本发明具有较高的C10芳烃含量,可以避免工作液比重增大,造成萃取塔操作困难;磷酸三辛酯具有沸点高、无刺激味道、溶解氢蒽醌能力强的优点,但是如果含量过高,会导致工作液粘度增大,造成传质困难;四丁基脲为透明或略带微黄色的液体,粘稠度略比水大,具有与水密度差大、表面张力大等优点,相对于磷酸三辛酯对2-乙基氢蒽醌和四氢2-乙基蒽醌的溶解度大,过氧化氢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大。采用本发明的溶剂成分组合与比例,使得工作液具有挥发损失小、使用安全、有利操作环境、降低萃余液双氧水含量、提高萃取液浓度的优点,由于与水的现货溶解度降低,使得双氧水产品的TOC(总有机碳)含量大幅降低,有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的流程图。
图2为图1中氢化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氢化液出口及氢化液环状管的俯视图。
图4为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与工作液供给管第二种连接方案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氧化塔的主视图。
图6为图5中奇数层氧化塔盘的俯视图。
图7为图5中偶数层氧化塔盘的俯视图。
图8为图5中蛇形管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5中空气分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空气支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氢化反应釜;1a.氢化釜气相出口;1b.氢化液出口;1c.中心套管;1d.竖向挡板;1e.环形套;1f.搅拌轴;1g.搅拌桨叶;1h.氢化液环状管;2.触媒添加罐;3.反应釜冷凝器;4.触媒过滤器;5.氧化塔;5a.氧化塔气相出口;5b.氧化塔氢化液入口;5c.氧化塔总空气入口;5d.氧化塔出口;5e.氧化塔捕集装置;5f.入口弯管;5g.氧化塔盘;5g1.氧化塔盘透气孔;5g2.降液口;5h.降液管;5h1.降液管出液口;5j.蛇形管冷凝器;5k.半管冷凝器;5m.空气分配装置;5m1.空气干管;5m2.空气支管;5m3.空气分配孔;5n.导流锥;V1.触媒添加阀;V2.三通阀;V3.过滤器入口阀;V4.触媒过滤器回流阀;V5.尾气排放控制阀;T1.工作液罐;T2.氢化液罐;L1.氢化液过滤器;C1.氢化液冷却器;B1.工作液泵;B2.氢化液泵;G1.工作液供给管;G1a.锥形套管;G2.氢气供给管;G3.触媒添加管;G4.尾气放空管;G5.冷凝液回流管;G6.触媒过滤器总进口管;G7.氢化液出口管;G8.氢化釜工作液反冲管;G9.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G10.氢化液罐输出管;G11.压缩空气管;G12.氧化液输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包括工作液罐T1、氢化反应装置、氢化液罐T2和氧化塔,工作液罐T1的底部与工作液泵B1的入口连接,工作液泵B1的出口通过工作液供给管G1与氢化反应装置的入口相连,氢化反应装置的出口通过氢化液出口管G7与氢化液罐T2相连,氢化液罐T2的底部与氢化液泵B2的入口连接,氢化液泵B2的出口通过氢化液罐输出管G10、氢化液过滤器L1及氢化液冷却器C1与氧化塔的入口相连,氧化塔的出口连接有氧化液输出管G12。
工作液罐T1中的工作液由工作液泵B1通过工作液供给管G1向氢化反应装置输送,氢化反应装置生产的氢化液通过氢化液出口管G7进入氢化液罐T2暂存,然后由氢化液泵B2送入氢化液罐输出管G10,先经氢化液过滤器L1过滤去除杂质,过滤精度为1μ,氢化液冷却器C1将氢化液的温度降低至40℃以下,送入氧化塔5行氧化,氧化液经氧化液输出管G12输出。
如图2所示,氢化反应装置包括氢化反应釜1,氢化反应釜1的下部圆周上均匀设有氢化液出口1b,各氢化液出口1b分别与环绕在氢化反应釜外周的氢化液环状管1h相连,氢化液环状管1h与触媒过滤器总进口管G6连接,触媒过滤器总进口管G6分别与各触媒过滤器4入口的过滤器入口阀V3相连;各触媒过滤器4的出口分别安装有三通阀V2,三通阀V2的第一出口与氢化液出口管G7相连,三通阀V2的第二出口与氢化釜工作液反冲管G8相连;沿氢化反应釜1的中心线设有搅拌轴1f,搅拌轴1f上设有搅拌桨叶1g;各触媒过滤器4的底部分别安装有触媒过滤器回流阀V4,各触媒过滤器回流阀V4的出口分别与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G9相连,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G9的下端与工作液供给管G1相连,工作液供给管G1从氢化反应釜高度方向的中部插入氢化反应釜1的内腔并向下弯曲延伸至氢化反应釜1的轴线;氢化反应釜1的顶部设有氢化釜气相出口1a且分别插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触媒添加管G3和氢气供给管G2,触媒添加管G3的上端通过触媒添加阀V1与触媒添加罐2的出口连接,氢气供给管G2沿氢化反应釜1的内壁延伸至氢化反应釜1的底部并拐弯向上延伸至氢化反应釜1的下部中心。
打开触媒添加阀V1将适量的触媒投入氢化反应釜1,同时新鲜的工作液从工作液供给管G1进入氢化反应釜液相空间的中心并向下喷出,在搅拌桨叶1g的搅动下向下向四周扩散;新鲜氢气从氢气供给管G2的下端口向上喷出,在搅拌桨叶1g的搅动下分散为多个小气泡向上向四周扩散,新鲜的工作液与氢气的相向对流使得两者能够迅速混合并反应;工作液中的蒽醌在粉状钯触媒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氢蒽醌,氮气与剩余未反应的氢气从氢化反应釜顶部的氢化釜气相出口1a排出。氢化反应釜1的下部圆周上均匀设置氢化液出口1b并汇入氢化液环状管1h,有利于氢化液在整个圆周上均匀流出。
大多数触媒过滤器4正常都处于工作状态,此时三通阀V2处于第一出口导通、第二出口关闭状态,触媒过滤器4将触媒截留后,清洁的氢化液从三通阀V2的第一出口流出并进入氢化液出口管G7;当触媒过滤器4的滤芯上堆积过多的触媒时,一方面导致触媒过滤器4的过滤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会降低氢化反应釜1中触媒的浓度,影响氢化反应的进行,此时将三通阀V2切换至第一出口关闭、第二出口导通状态,同时打开触媒过滤器回流阀V4,氢化釜工作液反冲管G8中的氢化液进入该触媒过滤器,将堆积在滤芯表面的触媒冲落,经触媒过滤器回流阀V4和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G9进入工作液供给管G1,跟随新鲜工作液回到氢化反应釜1中,所有的触媒均得以循环利用。
设置多个触媒过滤器,便于轮流进行触媒的反冲,确保流化床能够连续稳定生产;例如流化床在工作时,保持一个触媒过滤器处于反冲状态,其余触媒过滤器均处于工作状态,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氢蒽醌的产量,又可以保证各触媒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保证氢化反应釜1中触媒的浓度,使流化床始终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
搅拌轴1f的上部套装有中心套管1c,中心套管1c的上端与氢化反应釜1的内壁封闭连接,中心套管1c的下端插入至氢化反应釜1的液相空间中。
氢化釜气相出口1a与反应釜冷凝器3的进气口相连,反应釜冷凝器3的排气口通过尾气排放控制阀V5与尾气放空管G4相连,反应釜冷凝器3的排液口通过冷凝液回流管G5与中心套管1c的上部相连。从氢化釜气相出口1a排出的溶剂蒸汽等非不凝性气体经反应釜冷凝器3冷凝后重新成为液态,从冷凝液回流管G5流回中心套管1c,继续参加氢化反应釜1的反应,有利于减小物料损耗;尾气排放控制阀V5可以控制尾气的排放量并调节氢化反应釜1内的压力;中心套管1c及透气管对氢化反应釜顶部的气相空间形成液封,将冷凝液通道与氢化反应釜顶部的气相空间隔离开来,可以避免氢化反应釜顶部的气体进入冷凝液回流管G5,冷凝液从中心套管1c的下端流出后直接到达反应釜液相空间的中心区域,在搅拌桨叶1g的搅动下迅速与新鲜的工作液混合共同向下向四周扩散,与向上的氢气均匀混合反应。
沿氢化反应釜液相空间的内壁至少设有一道竖向挡板1d,竖向挡板1d的横截面沿氢化反应釜1的直径延伸。搅拌桨叶1g的转动,会驱动工作液旋转,在氢化反应釜内腔形成环流,稳定的环流使得环流外层的物质与环流内层的物质难以混合;竖向挡板1d沿径向插入环流层中,有利于彻底破坏环流层,使得工作液与氢气能够迅速均匀混合发生氢化反应。
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G9的下端连接有回流管弯头,回流管弯头的下端插入工作液供给管G1中,回流管弯头的出口位于工作液供给管G1的中心且与工作液的流动方向同向。各触媒过滤器反冲回收的触媒从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G9的回流管弯头直接注入至工作液供给管G1的中心,利用新鲜工作液的射流作用迅速使回流的触媒在新鲜工作液中迅速扩散开,起到均匀混合的作用,避免触媒结团进入氢化反应釜1。
如图3所示,另一种方案是: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G9的下端连接在锥形套管G1a的大端圆周上,锥形套管G1a套装在工作液供给管G1的外周且与工作液供给管G1共轴线,锥形套管G1a的大端封闭,锥形套管G1a的小端面向氢化反应釜1且与工作液供给管G1相对接,工作液供给管G1位于锥形套管G1a内的部分设有直径逐渐缩小的喉口,喉口伸向锥形套管G1a的小端。触媒过滤器反冲回收的触媒从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G9进入锥形套管G1a内,新鲜工作液在工作液供给管G1中高速向前流动,在喉口处流速加快,压力降低,对进入锥形套管G1a内的触媒起到抽吸作用,触媒得以在新鲜工作液中迅速分散均匀,避免触媒结团进入氢化反应釜1。
氢化反应釜1的下部设有与氢化反应釜共轴线的环形套1e,环形套1e的圆周与氢化反应釜1的内壁间隔一段距离,各氢化液出口1b位于氢化反应釜1与环形套轴向中部等高的圆周上;搅拌轴1f的下部设有下搅拌桨叶,下搅拌桨叶位于环形套1e内,搅拌轴1f的中部设有上搅拌桨叶;工作液供给管G1的出口位于上搅拌桨叶的上方;氢气供给管G2的出口位于环形套下端口中心的下方。
环形套1e对各氢化液出口1b形成遮挡,新鲜氢气从氢气供给管G2的端口排出后,首先向上进入环形套1e的中心,被旋转的下搅拌桨叶击散并分散为多个气泡进入环形套1e内的环流中,环形套1e阻止氢气气泡从氢化液出口1b呛出;新鲜的工作液自上而下对着上搅拌桨叶流出,在上搅拌桨叶的旋转搅动下,一边向下一边向四周分散,有利于与上升的氢气气泡均匀混合,迅速发生氢化反应,环形套1e同样可以避免刚进入的新鲜工作液直接从氢化液出口1b呛出;向下喷出的工作液与下方的氢气气泡混合后再向上流动,使得最新鲜的工作液首先与氢气浓度最高的区域接触,有利于提高氢化效率。
如图5至图10所示,氧化塔5的顶部中心设有氧化塔气相出口5a,氧化塔5的上部侧壁连接有氧化塔氢化液入口5b,氧化塔氢化液入口5b位于氧化塔5的液位线上方,氧化塔5的下部设有空气分配装置5m,空气分配装置5m与氧化塔5上的氧化塔总空气入口5c连接,氧化塔总空气入口5c与压缩空气管G11连接。氧化塔5的底部中心设有氧化塔出口5d;氧化塔出口5d与氧化液输出管G12连接。沿氧化塔5的高度方向均匀设有多道水平圆盘状的氧化塔盘5g;各氧化塔盘5g上均匀密布有多个氧化塔盘透气孔5g1,各层氧化塔盘5g上分别设有降液口5g2,各降液口5g2分别连接有向下一层氧化塔盘延伸的降液管5h;自上而下奇数层氧化塔盘上的降液口位于氧化塔5的轴线上,偶数层氧化塔盘上的降液口对称设置且靠近氧化塔5的内壁。
压缩空气被底部的空气分配装置5m分配成无数气泡,从下向上流动;氢蒽醌液从上部的氧化塔氢化液入口5b进入氧化塔5内,首先落在顶层的氧化塔盘上,然后从周边向中心流动,从中心的降液口及降液管5h落下后,到达第二层则从中心向周边流动,如此逐层平流然后向下流动。空气向上流动时,小气泡容易相互碰撞、聚集、粘合成较大的气泡,当大气泡到达氧化塔盘5g的下方时,被氧化塔盘透气孔5g1重新分割成众多的小气泡,大大增加了气泡的比表面积,氢化液流经氧化区域时,与无数的小气泡相接触,接触面积大,混合良好。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数次被氧化塔盘5g重新分割为细小的气泡,大大提高了氧化效率,只要一个氧化塔即可彻底完成氢蒽醌液的氧化,减少了设备投资及生产成本。氢蒽醌液在各层氧化塔盘上一边平流一边与气泡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氢,氢化液与空气呈现逆流流动,氢化液流动至氧化塔底部时接触的是最新鲜的空气,以保证氧化反应彻底完成,然后从底部的氧化塔出口5d流出。相邻层氧化塔盘的降液口相互错开使氢化液一边向下流动一边在水平方向形成多次折返,延长了氢化液的流动距离,也延长了氢化液与氧气的接触时间,有利于氢蒽醌液被彻底氧化成为过氧化氢。氧化塔氢化液入口5b位于液位线上方可以杜绝氧化液呛入氢蒽醌液管道中,避免对上道形成污染。
如图7、图8所示,奇数层氧化塔盘的降液管下方设有使液体向四周扩散的导流锥5n,偶数层氧化塔盘的降液管的下端封闭且下部侧壁设有面向氧化塔5内壁的降液管出液口5h1。液体从奇数层氧化塔盘中心的降液管流出,落在导流锥5n上向偶数层氧化塔盘的四周均匀扩散,再从位于偶数层氧化塔盘周边的降液管落至下一个奇数层,偶数层降液管的降液管出液口5h1面向氧化塔5的内壁,使得液体先布满整个周边,然后再从周边向中心的降液口流动,如此逐层都流过了氧化塔盘的整个半径,使得液体的流动距离最长,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氧化塔的空间。
氧化塔的内腔设有入口弯管5f与氧化塔氢化液入口5b相连,入口弯管5f的下端出口位于氧化塔5的液位线下方且靠近氧化塔5的内壁。入口弯管5f的下端出口位于液位线下方,形成液封,氢蒽醌液从入口弯管5f的下端出口流出后,沿氧化塔5的内壁向下流动,并落在顶层氧化塔盘周边,然后从周边平流至氧化塔盘的中心流出,一边流动一边与空气接触进行氧化,可以保证所有的氢蒽醌液完整流过氧化塔盘的半径,使氧化更为彻底。
氧化塔盘透气孔5g1的孔径为3~6mm,相邻氧化塔盘透气孔5g1之间的中心距为35~40mm。使气泡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且能够顺利穿过各氧化塔盘透气孔5g1,与氢化液的混合充分。
氧化塔气相出口5a处安装有氧化塔捕集装置5e。氧化塔捕集装置5e可以捕捉泡沫,避免液滴从氧化塔气相出口5a飞出。
氧化塔5的外壁缠绕有多组半管冷凝器5k,各半管冷凝器5k分别位于相邻两层氧化塔盘之间,且采用低进高出的流向。各半管冷凝器5k可以对氧化塔5进行逐段冷却,使整个氧化塔的温度场均匀。
如图5、图9所示,各层氧化塔盘的下方分别设有蛇形管冷凝器5j。由于氢蒽醌液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在各层氧化塔盘的下方分别设置蛇形管冷凝器5j,可以及时对氢化液进行冷却。
如图10所示,空气分配装置5m包括与氧化塔总空气入口5c相连的空气干管5m1,空气干管5m1沿氧化塔的直径延伸,沿空气干管5m1的长度方向分别连接有多根垂直于空气干管5m1的空气支管5m2,各空气支管5m2相互平行、均匀间隔且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空气干管5m1及各空气支管5m2的顶部分别均匀密布有至少两排空气分配孔5m3。空气首先进入空气干管5m1,然后分为多个支流分别进入各空气支管5m2,再被多排多列的空气分配孔5m3分割为细小的空气泡,空气分配孔5m3的孔径为3~6mm,使得每个空气泡的直径很小,增大了空气的比表面积,扩大了空气与氢化液的接触面,有利于提高氧化效率。
本发明生产过氧化氢的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⑴配置氢化反应溶剂;⑵向以上溶剂中投加2-乙基蒽醌和2-戊基蒽醌后构成氢化反应的工作液,其中每升溶剂中投加2-乙基蒽醌(80~110)g/L,每升溶剂中投加2-戊基蒽醌(60~140)g/L,将工作液置于工作液罐T1中;⑶准备粉状钯触媒置于触媒添加罐中,所述钯触媒的粒径体积分布为:粒径大于120微米的体积百分比不超过4%;粒径小于80微米的体积百分比不超过4%,其余粒径均为80~120微米;⑷打开触媒添加阀V1将适量的触媒投入氢化反应釜1,同时新鲜的工作液从工作液供给管G1进入氢化反应釜液相空间的中心并向下喷出,在搅拌桨叶1g的搅动下向下向四周扩散;新鲜氢气从氢气供给管G2的下端口向上喷出,在搅拌桨叶1g的搅动下分散为多个小气泡向上向四周扩散,与新鲜的工作液充分混合并搅拌;⑸工作液中的蒽醌在粉状钯触媒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氢蒽醌;⑹氢化反应釜1上部的气相物质从氢化釜气相出口1a排出并进入反应釜冷凝器3冷凝,不凝性气体包括未反应的氢气从尾气放空管G4排出,冷凝液回到中心套管1c中;⑺氢化液连同粉状触媒从氢化反应釜1下部圆周上的各氢化液出口1b进入氢化液环状管1h,再经触媒过滤器总进口管G6进入各触媒过滤器4过滤;将三通阀V2切换至第一出口导通、第二出口关闭状态,触媒过滤器4将触媒截留后,清洁的氢化液从三通阀V2的第一出口流出并通过氢化液出口管G7进入氢化液罐T2;⑻氢化液罐T2中的氢化液由氢化液泵B2送入氢化液罐输出管G10,再经氢化液过滤器L1过滤去除杂质及氢化液冷却器C1降温后,送入氧化塔5进行氧化,得到的氧化液经氧化液输出管G12输出;⑼轮流对各触媒过滤器4进行反冲,反冲时将三通阀V2切换至第一出口关闭、第二出口导通状态,同时打开触媒过滤器回流阀V4,氢化釜工作液反冲管G8中的氢化液进入该触媒过滤器,将堆积在滤芯表面的触媒冲落,经触媒过滤器回流阀V4和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G9进入工作液供给管G1,跟随新鲜工作液回到氢化反应釜1中。⑽在氧化塔5中,压缩空气被分配成无数气泡从氧化塔底部向上流动并逐层穿过氧化塔盘5g上的透气孔, 氢化液从氧化塔上部进入,从顶层的氧化塔盘开始逐层平流,然后下落至下一层,在各层氧化塔盘上氢化液一边平流一边与气泡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氧化液从氧化塔底部的氧化液输出管输出。
必须对氢气供给管G2提供的氢气进行氧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的连续监测,其中氧的体积百分含量必须低于1%,高于该水平,则必须旁路氢化反应釜1。氢气供给管G2供应氢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必须低于1.0ppm,避免钯触媒中毒。
氢化反应釜1中的反应温度为50~65℃,工作液停留时间为0.25~0.55小时,氢化反应釜1内的压力为100~150KPa,氢气供给管G2中新鲜氢气的压力为0.25~0.35MPa。
步骤⑴中的氢化反应溶剂可以按如下体积百分比配置,二异丁基甲醇:(45~50)v%,C10芳烃:(50~55)v%,两者的体积总和为100%。C10芳烃用于溶解2-乙基蒽醌和2-戊基蒽醌,二异丁基甲醇使2-乙基蒽醌和2-戊基蒽醌的溶解度增大。
该溶剂配方下,实施例一~四达到的氢化效率如表1所示:
表1
步骤⑴中的氢化反应溶剂还可以按如下体积百分比配置,四丁基脲:(12~30)v%,磷酸三辛酯:(8~12)v%,C10芳烃:(60~76)v%,三者的体积总和为100%。C10芳烃主要溶解2-乙基蒽醌、2-戊基蒽醌和反应产生的四氢2-乙基蒽醌,而不能溶解加氢后生成的2-乙基氢蒽醌和四氢2-乙基氢蒽醌;因此还需要能溶解2-乙基氢蒽醌和四氢2-乙基蒽醌的磷酸三辛酯和四丁基脲作为极性溶剂。本发明具有较高的C10芳烃含量,可以避免工作液比重增大,造成萃取塔操作困难;磷酸三辛酯具有沸点高、无刺激味道、溶解氢蒽醌能力强的优点,但是如果含量过高,会导致工作液粘度增大,造成传质困难;四丁基脲为透明或略带微黄色的液体,粘稠度略比水大,具有与水密度差大、表面张力大等优点,相对于磷酸三辛酯对2-乙基氢蒽醌和四氢2-乙基蒽醌的溶解度大,过氧化氢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大。采用本发明的溶剂成分组合与比例,使得工作液具有挥发损失小、使用安全、有利操作环境、降低萃余液双氧水含量、提高萃取液浓度的优点,由于与水的现货溶解度降低,使得双氧水产品的TOC(总有机碳)含量大幅降低,有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
该溶剂配方下,实施例五~八达到的氢化效率如表2所示:
表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例如左右的方向可以互换,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Claims (10)

1.一种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包括工作液罐、氢化反应装置、氢化液罐和氧化塔,所述工作液罐的底部与工作液泵的入口连接,所述工作液泵的出口通过工作液供给管与所述氢化反应装置的入口相连,所述氢化反应装置的出口通过氢化液出口管与所述氢化液罐相连,所述氢化液罐的底部与氢化液泵的入口连接,所述氢化液泵的出口与所述氧化塔的入口相连,所述氧化塔的出口连接有氧化液输出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氢化反应装置包括氢化反应釜,所述氢化反应釜的下部圆周上均匀设有氢化液出口,各所述氢化液出口分别与环绕在氢化反应釜外周的氢化液环状管相连,所述氢化液环状管与触媒过滤器总进口管连接,所述触媒过滤器总进口管分别与各触媒过滤器入口的过滤器入口阀相连,各触媒过滤器的出口分别安装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第一出口与氢化液出口管相连;所述氧化塔的顶部中心设有氧化塔气相出口,所述氧化塔的上部侧壁连接有氧化塔氢化液入口,所述氧化塔氢化液入口位于氧化塔的液位线上方,所述氧化塔的下部设有空气分配装置,所述空气分配装置与氧化塔上的氧化塔总空气入口连接,所述氧化塔的底部中心设有氧化塔出口;沿氧化塔的高度方向均匀设有多道水平圆盘状的氧化塔盘;各所述氧化塔盘上均匀密布有多个氧化塔盘透气孔,各层氧化塔盘上分别设有降液口,各所述降液口分别连接有向下一层氧化塔盘延伸的降液管;自上而下奇数层氧化塔盘上的降液口位于氧化塔的轴线上,偶数层氧化塔盘上的降液口对称设置且靠近氧化塔的内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阀的第二出口与氢化釜工作液反冲管相连;沿所述氢化反应釜的中心线设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有搅拌桨叶;各触媒过滤器的底部分别安装有触媒过滤器回流阀,各所述触媒过滤器回流阀的出口分别与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相连,所述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的下端与工作液供给管相连,所述工作液供给管从所述氢化反应釜高度方向的中部插入氢化反应釜的内腔并向下弯曲延伸至所述氢化反应釜的轴线;所述氢化反应釜的顶部设有氢化釜气相出口且分别插接有竖直向下延伸的触媒添加管和氢气供给管,所述触媒添加管的上端通过触媒添加阀与触媒添加罐的出口连接,所述氢气供给管沿氢化反应釜的内壁延伸至氢化反应釜的底部并拐弯向上延伸至所述氢化反应釜的下部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轴的上部套装有中心套管,所述中心套管的上端与所述氢化反应釜的内壁封闭连接,所述中心套管的下端插入至氢化反应釜的液相空间中;所述氢化釜气相出口与反应釜冷凝器的进气口相连,所述反应釜冷凝器的排气口通过尾气排放控制阀与尾气放空管相连,所述反应釜冷凝器的排液口通过冷凝液回流管与所述中心套管的上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氢化反应釜液相空间的内壁至少设有一道竖向挡板,所述竖向挡板的横截面沿氢化反应釜的直径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媒过滤器回流总管的下端连接在锥形套管的大端圆周上,锥形套管套装在所述工作液供给管的外周且与工作液供给管共轴线,锥形套管的大端封闭,锥形套管的小端面向氢化反应釜且与工作液供给管相对接,所述工作液供给管位于锥形套管内的部分设有直径逐渐缩小的喉口,所述喉口伸向锥形套管的小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氢化反应釜的下部设有与氢化反应釜共轴线的环形套,所述环形套的圆周与所述氢化反应釜的内壁间隔一段距离,各所述氢化液出口位于所述氢化反应釜与所述环形套轴向中部等高的圆周上;所述搅拌轴的下部设有下搅拌桨叶,所述下搅拌桨叶位于所述环形套内,所述搅拌轴的中部设有上搅拌桨叶;所述工作液供给管的出口位于所述上搅拌桨叶的上方;所述氢气供给管的出口位于所述环形套下端口中心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奇数层氧化塔盘的降液管下方设有使液体向四周扩散的导流锥,偶数层氧化塔盘的降液管的下端封闭且下部侧壁设有面向氧化塔内壁的降液管出液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塔的内腔设有入口弯管与所述氧化塔氢化液入口相连,所述入口弯管的下端出口位于氧化塔的液位线下方且靠近氧化塔的内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塔气相出口处安装有氧化塔捕集装置,各层氧化塔盘的下方分别设有蛇形管冷凝器,所述氧化塔的外壁缠绕有多组半管冷凝器,各所述半管冷凝器分别位于相邻两层氧化塔盘之间,且采用低进高出的流向。
1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流化床生产系统生产过氧化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如下步骤,⑴配置氢化反应溶剂;⑵向以上溶剂中投加2-乙基蒽醌和2-戊基蒽醌后构成氢化反应的工作液,其中每升溶剂中投加2-乙基蒽醌(80~110)g/L,每升溶剂中投加2-戊基蒽醌(60~140)g/L,将工作液置于工作液罐中;⑶准备粉状钯触媒置于触媒添加罐中;⑷将适量的触媒投入氢化反应釜,同时新鲜的工作液进入氢化反应釜液相空间的中心并向下喷出,在搅拌桨叶的搅动下向下向四周扩散;新鲜氢气从氢气供给管的下端口向上喷出,在搅拌桨叶的搅动下分散为多个小气泡向上向四周扩散,与新鲜的工作液充分混合并搅拌;⑸工作液中的蒽醌在粉状钯触媒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生成氢蒽醌;⑹氢化反应釜上部的气相物质从氢化釜气相出口排出并进行冷凝,不凝性气体包括未反应的氢气从尾气放空管排出,冷凝液回到中心套管中;⑺氢化液连同粉状触媒从氢化反应釜的下部圆周排出,并进入各触媒过滤器过滤,清洁的氢化液进入氢化液罐;⑻氢化液罐中的氢化液由氢化液泵送入氧化塔进行氧化,得到的氧化液经氧化液输出管输出;⑼轮流对各触媒过滤器进行反冲,冲落的触媒跟随新鲜工作液回到氢化反应釜中;⑽在氧化塔中,压缩空气被分配成无数气泡从氧化塔底部向上流动并逐层穿过氧化塔盘上的透气孔, 氢化液从氧化塔上部进入,从顶层的氧化塔盘开始逐层平流,然后下落至下一层,在各层氧化塔盘上氢化液一边平流一边与气泡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氧化液从氧化塔底部的氧化液输出管输出;步骤⑴中氢化反应溶剂配方一的体积百分比为:二异丁基甲醇(45~50)v%,C10芳烃(50~55)v%,两者体积总和为100%;步骤⑴中氢化反应溶剂配方二的体积百分比为:四丁基脲(12~30)v%、磷酸三辛酯(8~12)v%、C10芳烃:(60~76)v%,三者的体积总和为100%。
CN201710452459.9A 2017-06-15 2017-06-15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70323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52459.9A CN107032306B (zh) 2017-06-15 2017-06-15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452459.9A CN107032306B (zh) 2017-06-15 2017-06-15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2306A true CN107032306A (zh) 2017-08-11
CN107032306B CN107032306B (zh) 2023-07-14

Family

ID=59542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52459.9A Active CN107032306B (zh) 2017-06-15 2017-06-15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03230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7864A (zh) * 2020-01-02 2020-05-12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蒽醌法制备过氧化氢的氧化塔
CN115406804A (zh) * 2022-09-13 2022-11-29 台州学院 射流气泡哭泣对气液鼓泡流化床湍流流动影响的测量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28225A1 (en) * 1996-12-23 1998-07-02 Kvaerner Process Systems A/S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by hydrating a chinone solution and arrangement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s
CN101837957A (zh) * 2010-04-29 2010-09-22 扬州惠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过氧化氢生产的氢化系统
CN201686492U (zh) * 2010-04-29 2010-12-29 扬州惠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过氧化氢生产的氢化系统
CN201686491U (zh) * 2010-04-29 2010-12-29 扬州惠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过氧化氢生产的氧化系统
CN203612954U (zh) * 2013-09-27 2014-05-28 福州一化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 蒽醌法生产双氧水氢化工段系统
CN103964394A (zh) * 2014-05-07 2014-08-06 无锡安竣化学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过氧化氢生产的氢化系统
CN205650186U (zh) * 2016-02-23 2016-10-19 扬州惠通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酯化聚合两釜系统
CN206901764U (zh) * 2017-06-15 2018-01-19 扬州惠通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28225A1 (en) * 1996-12-23 1998-07-02 Kvaerner Process Systems A/S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by hydrating a chinone solution and arrangement for performing the methods
CN101837957A (zh) * 2010-04-29 2010-09-22 扬州惠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过氧化氢生产的氢化系统
CN201686492U (zh) * 2010-04-29 2010-12-29 扬州惠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过氧化氢生产的氢化系统
CN201686491U (zh) * 2010-04-29 2010-12-29 扬州惠通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过氧化氢生产的氧化系统
CN203612954U (zh) * 2013-09-27 2014-05-28 福州一化化学品股份有限公司 蒽醌法生产双氧水氢化工段系统
CN103964394A (zh) * 2014-05-07 2014-08-06 无锡安竣化学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过氧化氢生产的氢化系统
CN205650186U (zh) * 2016-02-23 2016-10-19 扬州惠通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酯化聚合两釜系统
CN206901764U (zh) * 2017-06-15 2018-01-19 扬州惠通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7864A (zh) * 2020-01-02 2020-05-12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蒽醌法制备过氧化氢的氧化塔
CN111137864B (zh) * 2020-01-02 2024-04-05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蒽醌法制备过氧化氢的氧化塔
CN115406804A (zh) * 2022-09-13 2022-11-29 台州学院 射流气泡哭泣对气液鼓泡流化床湍流流动影响的测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2306B (zh) 2023-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32303A (zh) 过氧化氢的流化床生产系统及生产方法
CN107098317A (zh) 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
CN106629622B (zh) 一种含氢蒽醌工作液的氢化方法及氢化装置
CN107032306A (zh)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及方法
CN109053412A (zh) 一种pta节能降耗装置及cta氧化反应前均相预混方法
CN106076211A (zh) 一种气液两相射流反应器以及气液两相射流反应系统
CN206616014U (zh) 一种含氢蒽醌工作液的氢化装置
CN206901770U (zh) 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
CN108579639A (zh) 一种制备氧代异佛尔酮的装置及方法
CN206901764U (zh) 流化床生产过氧化氢的系统
CN105771816B (zh) 酯化聚合一体式反应塔
CN208275398U (zh) 一种制备氧代异佛尔酮的装置
CN207981116U (zh) 一种浆态床环流反应器
CN206901763U (zh) 生产过氧化氢的流化床氢化反应系统
CN206511931U (zh) 电池级碳酸锂的制备系统
CN206901767U (zh) 一种过氧化氢的生产系统
CN107098318A (zh) 生产过氧化氢的流化床氢化反应系统及氢化反应方法
CN107176593B (zh) 一种蒽醌法生产h2o2的氧化与萃取耦合生产新工艺及新型塔设备
CN207091001U (zh) 过氧化氢的流化床生产系统
CN205235982U (zh) 有换热功能的多层折流式旋转床
WO2022148162A1 (zh) 一种反应装置及羰基合成醋酸的系统和方法
CN207091002U (zh) 过氧化氢的生产装置
CN107032305A (zh) 一种过氧化氢的生产系统及生产方法
CN102060399B (zh) 有机复合脱氮剂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除氨氮装置
CN209128345U (zh) 一种pta节能降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01, Wangjiang Roa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Yangzhou Huito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01, Wangjiang Roa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Y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YANGZHOU HUITONG CHEMICAL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