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0793B - 没有焊接或螺钉拧紧插入件的、增强元件的通过聚合物材料的坚固组件 - Google Patents

没有焊接或螺钉拧紧插入件的、增强元件的通过聚合物材料的坚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0793B
CN107000793B CN201580055509.9A CN201580055509A CN107000793B CN 107000793 B CN107000793 B CN 107000793B CN 201580055509 A CN201580055509 A CN 201580055509A CN 107000793 B CN107000793 B CN 1070007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ffener inserts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nserts
component
longitud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55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0793A (zh
Inventor
J·埃斯奇里曼
M·弗兰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ault SAS
Original Assignee
Renault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ault SAS filed Critical Renault SAS
Publication of CN1070007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07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07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07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467Joining articles or parts of a single art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1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the metal being over-moulded by the synthetic material, e.g. in a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两个纵向增强插入件(12,14)的通过聚合物材料的组件(10),该聚合物材料至少部分地覆盖这些纵向增强插入件,各增强插入件(12,14)具有底壁(12a,14a)和两个侧壁(12b,12c;14b,14c),所述底壁和侧壁被连接成使得增强插入件(12,14)具有凹形开放横截面、尤其是基本上U形或Ω形,所述增强插入件(12,14)的纵向方向是基本上垂直的。根据本发明,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一个端部具有至少两个支撑接片(16,18),该至少两个支撑接片与该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一个端部相接合以便阻止该第二增强插入件在该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纵向方向上的任何移动,并且该聚合物材料至少在所述增强插入件(12,14)相接触的端部处覆盖所述增强插入件。

Description

没有焊接或螺钉拧紧插入件的、增强元件的通过聚合物材料 的坚固组件
本发明涉及增强插入件通过聚合物材料连结在一起、没有焊接或螺钉拧紧所述插入件的稳健组件。具体地,这些增强插入件仅通过聚合物材料连结在一起,该聚合物材料至少部分地覆盖这些增强插入件。
更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组件是机动车辆的技术前端的一部分,尤其是其上部部分。
在现有技术中,位于发动机缸体的前方并且具有支撑多种不同部件(主要是发动机缸体的散热器)的功能的结构被指定名称“技术前端”(TFE)。TFE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在某些情况下,该技术前端被简化成简单的横向梁。在其他情况下,该技术前端构成结合有“冷却套件”的或多或少复杂形式的底盘。这个术语表示对于冷却发动机所需的、有时分层堆叠或者部分叠加的所有元件。该冷却套件通常由发动机冷却水散热器、可选地空气/空气热交换器(增压空气冷却器-CAC)以及冷凝器构成。TFE还结合多种不同的功能件,例如发动机罩止挡支撑件、发动机罩锁支撑件或支撑发动机罩锁的支柱等。
为增加紧凑性并节约质量,一些TFE形成通过将两个横构件与竖直支柱连结在一起所获得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至少部分地被聚合物材料覆盖的增强插入件。
为确保这个框架的刚度,已证明必须使这些增强插入件连结在一起。在这些插入件被覆盖有聚合物材料之前,可以进行这种紧固,例如通过焊接、螺钉拧紧或铆接,或者之后一般通过螺钉拧紧或铆接。这些紧固操作需要定位和紧固操作,然而,定位和紧固操作使组装方法更复杂并且增加组装成本。
一些解决方案在于,在插入件被覆盖有聚合物材料之前创建覆盖并嵌入这些插入件的区域,这个嵌入区域是T形的。这个解决方案使得可以在没有焊接、螺钉拧紧或铆接操作的情况下获得稳健组件,但导致庞大且沉重的组件。
其他解决方案在于,产生由两个单独的下部部分和上部部分组成的结构,各部分包括竖直支柱部分。然而,这种组件庞大并且这两个部分没有连接在一起。
最后,另一个解决方案在于,定位这些插入件使得它们彼此不接触并且用聚合物材料将其包覆。因而,这个组件的机械完整性仅由连接这些插入件的聚合物材料产生并且是相对有限的。
因此,对于增强插入件的稳健轻型组件存在需要,该组件可以用简单且廉价的方式产生。
本发明旨在通过提出一种通过聚合物材料将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和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连结在一起的组件来弥补这些缺点,该聚合物材料至少部分地覆盖这些增强插入件,各增强插入件具有底壁和两个侧壁,各侧壁被连接至底壁的纵向边缘,使得增强插入件具有凹形开放横截面、尤其是基本上U形或Ω形,所述增强插入件的纵向方向是基本上垂直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一个端部具有至少两个保持接片,这两个保持接片与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一个端部协作以防止该第二增强插入件在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纵向方向上的任何移动,并且在于,所述聚合物材料至少在所述增强插入件相接触的端部处覆盖所述增强插入件。
换言之,这些保持接片被聚合物材料完全覆盖。
根据本发明的安排使得可以增强这两个增强插入件之间的连接,无需特定的紧固装置,尤其是螺钉、铆钉或焊接类型的紧固装置,这些插入件只通过覆盖它们的聚合物材料保持在一起。实际上,这两个增强插入件可以相对于彼此被定位,同时它们被装配在用于包覆模制该聚合物材料的模具中。此外,因为该增强连接在保持接片处是非常局部化的,根据本发明的组件没有导致整体重量显著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组件也可以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特征:
-这些增强插入件可以被定向成使得它们的凹形指向同一个方向,以便使包覆模制该聚合物材料从而确保整体聚合力的操作更容易。
-这些保持接片可以平坦地搁靠在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侧壁上。这样使得可以通过简单方式和用较少材料防止第二增强插入件平移移动。特别是,这些保持接片可以平坦地搁靠在位于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凸侧的一面上。这可以使得这两个增强插入件相对于彼此定位更容易。因而,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端部可以限定接收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端部的壳体。
-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所述端部的底壁的一部分可以在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凸侧上平坦地搁靠在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所述端部的底壁的一部分上。这使得可以防止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绕其纵轴线转动。此外,在一个方向上防止了在垂直于这些底壁的方向上的平移移动。因而,这种安排有助于这两个增强插入件相对于彼此地保持。此外,这些重叠的端部部分可以随后用作将该组件紧固至外部结构的诸如螺钉、铆钉等紧固装置的支架。
-至少一个保持接片、尤其是单个保持接片可以与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每个侧壁成一体。这种安排使得可以防止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这个第一增强插入件的侧壁的轴线的转动。特别是,这些保持接片可以与这些侧壁成一体地生产,这些保持接片与这些侧壁是整体。
-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端部的侧壁的一部分可以紧邻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端部、基本上垂直于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纵向方向延伸,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所述端部的另一个侧壁基本上垂直于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侧壁、紧靠该第二增强插入件延伸。因而,这两个增强插入件的端部彼此接合,从而增加连接的稳固性。因而,每个保持接片可以与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侧壁的边缘成一体,所述侧壁表现出的长度之差基本上对应于在平行于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纵向方向上测量的、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侧壁之间的距离。这种通过接触的接合使得可以提高连接强度。
-这些保持接片可以在同一个方向上延伸。这样可以更容易地生产保持接片。
-这些增强插入件可以由金属材料或聚合物材料制成,在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情况下,该组件被称为混合组件。例如,这些增强插入件可以由铝、铝基合金或钢(尤其是不锈钢)制成。这些增强插入件也可以由聚丙烯或聚酰胺制成,可选地例如通过玻璃纤维、碳纤维等等或者具有期望刚度的任何其他聚合物材料来增强。
-至少部分地包覆这些增强插入件的聚合物材料可以是聚丙烯或聚酰胺。
本发明还涉及机动车辆的技术前端,该技术前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组件,其中,该组件的第二增强插入件形成水平的、尤其是上部的横构件,并且该组件的第一增强插入件形成竖直支柱。显著地,另一个第一增强插入件可以形成TFE的第二竖直支柱,该第二竖直支柱被紧固至与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相同的第二增强插入件。因而,该第二增强插入件在其另一端部以与上述第一增强插入件的方式相同的方式连结至另一个第一增强插入件;换言之,这两个增强插入件形成根据本发明的组件。可替代地,TFE可以包括另一个尤其是下部的水平横构件,该横构件以相同方式紧固至两个第一竖直增强插入件。
现在将参见非限制性的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组件的两个增强插入件在相对于彼此被定位之前的部分透视图;
-图2示出了这些增强插入件在相对于彼此被定位之后在其凹形侧上的部分透视图;
-图3是类似于图2中的视图的视图,这些增强插入件是在其凹形侧上被观察的;
-图4是类似于图2中的视图的视图,这些增强插入件被聚合物材料部分地覆盖以便形成根据本发明的组件;
-图5是在增强插入件的凹形侧上看到的图4的组件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线A-A的截面视图;
-图7是沿图6的截面平面C-C的截面视图;
-图8是沿图6的截面平面D-D的截面视图;
-图9是用于包覆模制该聚合物材料的组件和模具的截面视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号表示。
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前、后、上、下是指该组件被安装在车辆上时车辆的前方和后方。轴线X、Y、Z分别对应于该车辆的纵向轴线(从前至后)、横向轴线和竖直轴线。
基本上水平、纵向或竖直是指与水平、纵向或竖直方向/平面形成至多±20°、或至多10°或至多5°角的方向/平面。
基本上平行、垂直或呈直角是指与平行或垂直方向或直角相差至多±20°、或至多10°或至多5°的方向/角。
图1示出了竖直延伸的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12和水平延伸的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4。如图2和图3所示,这些增强插入件12、14的纵向方向在它们占据聚合物材料被包覆模制的位置时是垂直的。第一增强插入件12和第二增强插入件14将使得可以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产生组件10,如图4至图8所示。
各增强插入件12、14具有凹形开放横截面。在本案中,增强插入件是基本上Ω形的,其由扁平壁形成。换言之,该增强插入件由若干扁平壁形成,这些扁平壁通过纵向边缘被彼此相连接,其中该增强插入件具有类似于Ω的横截面。
因而,第一插入件12包括底壁12a和在底壁12a的任一侧上的两个侧壁12b、12c(图1至图3)。这些侧壁12b、12c各具有平行于底壁12a延伸的在该插入件外部的唇缘12d。类似地,第二插入件14包括与两个侧壁14b、14c侧面相接的扁平底壁14a,这些侧壁14b和14c各具有朝该插入件的外部指向的唇缘14d。因而,每个侧壁被连接至与底壁附接的纵向边缘上。
在所示出的实例中,在聚合物材料(图3和图4)包覆模制之前的安装位置中,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底壁12a平行于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底壁14a、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中延伸。此外,增强插入件12、14被定向成使得它们限定的凹形指向同一个方向(附图中的X轴线)。这可以使得将聚合物材料包覆模制在增强插入件12、14上的操作更容易。
因为增强插入件12、14在它们的相应的装配位置(图2至图4)中,侧壁14c和12b被称为内部侧壁,侧壁14b、12c被称为组件10的外部侧壁。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单独描述每个插入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一增强插入件12具有至少两个保持接片,该至少两个保持接片与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一个端部协作以防止该第二增强插入件在该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纵向方向(即在附图中的Z轴线)上的任何移动。
此外,聚合物材料至少在增强插入件12、14相接触的端部处,也就是说至少在这些增强插入件的连结处覆盖这些增强插入件。
在附图中示出的实例中,第一增强插入件12具有两个保持接片16、18。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保持接片16、18平坦地搁靠在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侧壁上,即分别是内部侧壁14c和外部侧壁14b,如在附图中可以看到的并且更具体地在图3、图6和图8中看到的。
在示出的实例中,保持接片16、18搁靠在位于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凸侧上的这些侧壁14c、14b的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接片16、18分别与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侧壁12c、12b(更确切地,这些侧壁12c、12b的端部部分12c’和12b’)成一体。具体地,这些保持接片与这些壁12c、12b一体地生产,从而形成基本上与这些壁成直角的唇缘。
为了更容易生产,这些保持接片16、18在同一个方向上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是沿着附图的Y轴线在第一增强插入件12和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安装位置中。还将注意的是,与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第二外部侧壁12c相比,这个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内部侧壁12b沿着附图的Z轴线,换言之,在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纵向方向上,具有较短的长度(图1和图8)。如在图2、图3和图8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到的,在第二增强插入件14与第一增强插入件12协作时,沿着Z轴线在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侧壁12b、12c之间的长度之差基本上对应于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侧壁14c、14b之间的距离。
因而,在第一增强插入件12与第二增强插入件14处于它们的安装位置(图2和图3)时,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端部被容纳在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保持接片16、18之间,这些保持接片分别搁靠在侧壁14c、14b(图3和图8)的端部部分14c’、14b’上。此外,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底壁12a的端部部分12a’在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凸侧上平坦地搁靠在该第二增强插入件的端部处的底壁14a的端部部分14a’上(图3和图6)。因而,防止该第二增强插入件通过第一增强插入件12、更具体地通过第一增强插入件的保持接片16、18沿着Z轴线平移移动,从而底壁12a、14a的端部部分12a’、14a’的平坦搁靠协作防止了在一个方向(X轴线)上的任何移动。因此,防止两个增强插入件12、14相对于附图的Z轴线和Y轴线的任何相对转动。
在第一增强插入件和第二增强插入件12、14的安装位置(图2和图3)中,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外部侧壁12c的端部部分12c’紧邻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端部、基本上垂直于第二增强插入件的纵向方向延伸,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另一个侧壁12b具有端部部分12b’,该端部部分紧邻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内部侧壁14c的端部部分延伸。
因而,将注意的是,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端部在聚合物材料包覆模制之前被接合在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端部的内部。这使得可以在聚合物材料包覆模制之后获得这两个增强插入件12、14的稳健连接。具体地,聚合物材料被应用在这两个增强插入件的连结处,如在图4至图8可以看到的,尤其包覆这些增强插入件的相接触的部分。换言之,这些保持接片16、18被完全嵌入在聚合物材料中,如在图6和图8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到的,从而确保在两个增强插入件12、14的连结处这两个增强插入件之间的密封并且确保组件的加固。在附图中,聚合物层用参考号20加以标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两个增强插入件12、14位于它们的安装位置(图2、图3和图6)中时,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内部侧壁14c具有完全位于由第一增强插入件12限定的凹形的内部的端部部分14c’。这个端部部分14c’具有拐角22(图2;图7中的虚线),该拐角是沿着线24a、24b切割以便在这个端部部分14c’中形成凹口24(图2、图6和图7)。将注意的是,由于增强插入件14的具体形状,这些侧壁均具有单个拐角,拐角被限定为壁的两个自由边缘之间的连结。
这个凹口24将使得从用于包覆模制聚合物材料的模具中脱模更容易,并且因而将减小包覆模制在两个增强插入件12、14上的聚合物材料的厚度。此外,将注意的是,聚合物材料层201、202覆盖这个端部部分14c’的两个相反面(图6),并且聚合物材料的肋26接续这些层201、202延伸以便至少部分地填充这个凹口24,在本案中是完全填充该凹口。在图6和图7中更加具体地可见这个肋26。
因而,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端部从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内部侧壁12b延伸穿过由第一增强插入件12限定的凹形,与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外部侧壁12c相距预定的距离。尽管这缺少接触(在图6和图8中可见),但在第二增强插入件14(尤其是其内部侧壁14c)与第一增强插入件12(尤其是其外部侧壁12c)之间的自由空间可以完全充满聚合物材料,该聚合物材料部分地形成肋26,从而增强组件10的刚度。
将尤其注意的是,如图7中可以看到的,在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凹形侧上,肋26在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内面上延伸直至覆盖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外部侧壁12c的聚合物材料层。
肋26被有利地成形为使得制成肋的聚合物材料量与形成所述层201、202(图6)的聚合物材料量是基本上相等的。
因而,如在图6中可以看到的,在附图中凹口24的沿着X轴线的尺寸D1被确定为使得肋26的以及层201、202的材料量是基本上相等。这使得可以最小化沿着Z轴线在第二增强插入件的内部侧壁14c的基础与聚合物材料层202的外部面之间的距离D2。这种在两个增强插入件之间的连结处的聚合物材料厚度的减小使得可以限制在塑料材料包覆模制过程中形成缩痕和出现缺陷的风险,从而提高组件10的稳固性。通过举例,对于具有约60mm深度的增强插入14件而言,凹口24的尺寸D1(对应于肋26在X方向上的尺寸)约为20mm至25mm。更通常地讲,凹口24在垂直于第二增强插入件的底部测量的尺寸可以相当于第二增强插入件的端部部分14c’的对应尺寸的0.25%至0.5%。凹口24在垂直于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底壁12a测量的尺寸可以相当于第二增强插入件的端部部分14c’的对应尺寸的0.5%至0.99%。这些不同的尺寸可以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地适配以便优化包覆模制在两个增强插入件上的聚合物材料的厚度。
将注意的是,凹口24的边缘24a和24b之间形成的角度略大于90°(图7),这样可以更易于使聚合物材料脱模。类似地,第二聚合物插入件的肋26与底壁14a之间的角度也大于直角。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各增强插入件12、14具有至少一个肋28、30,该至少一个肋是由聚合物材料制成的,该至少一个肋连结增强插入件的侧壁14b、14c、12b、12c,并且接续该另一个增强插入件的内部侧壁或者接续覆盖该另一个增强插入件的内部侧壁的聚合物材料层而延伸。
这些肋28、30在图4和图8中更具体地可见。因而,肋28在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内部侧壁12b与外部侧壁12c之间延伸,接续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内部侧壁14c。因而,将注意的是,这个肋28与上文所述的肋26重叠并且是通过包覆模制第二增强插入件的内部侧壁14c的端部部分14c’而部分形成的(图7)。肋30在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内部侧壁14c与外部侧壁14b之间延伸,接续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内部侧壁12b。如在图8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肋30在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凹形侧上接续覆盖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内部侧壁12b的聚合物材料层203延伸(图8)。然而,这个肋30可以正如容易地直接接续内部侧壁12b延伸或者在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凹形侧上接续覆盖该第一增强插入件的内部侧壁12b的聚合物材料层204延伸。
肋28、30可以分别与底壁14a、12a成一体。
如在图8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到的,这些肋28、30与增强插入件的外部侧壁14b、12c限定平行六面体形式的体积,这些增强插入件的内部侧面被连续的聚合物材料层覆盖。这种安排使得可以增强组件10的稳固性。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所限定的体积在ZY平面中具有基本方形的截面。
如图4中可以看到的,也将注意的是肋30具有凹形自由边缘32,该凹形自由边缘的凹形在相反方向上指向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底壁14a。这可以更易于生产肋,尤其在包覆模制过程中注射聚合物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组件10也可以包括多个附加肋34,这些附加肋例如在由第二插入件14限定的凹形内部基本上平行于肋30延伸,并且多个交叉肋36在由第一插入件12限定的凹形内部中垂直于第一增强插入件12的底壁12a延伸,这些不同的肋34、36有助于加强该组件10。
如在附图中同样可以看到的,将注意的是,聚合物材料层没有均匀地覆盖两个增强插入件12、14的整个表面,而是覆盖在这些插入件的连结处的值得注意的部分,如以上所述。因而,值得注意的是,聚合物材料完全覆盖保持接片16、18并且基本上覆盖了由肋28、30和上文定义的外部侧壁14b、12c限定的整个内部体积,即第一增强插入件12与第二增强插入件14之间的连结的体积。
现在将参照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用于制造组件的方法的实例。
这种包覆模制优选是通过在由若干部分制成的模具中注射来实现的。
第一模具部分40(也称为阴模)沿垂直于第一增强插入件12和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纵向方向的方向A1接收增强插入件12、14。这个第一模具部分40通过第二模具部分42(也称为阳模)闭合,该第二模具部分沿这个方向A1与第一模具部分40接合。一旦该模具闭合,聚合物材料可以被注射到内部以便在上述预期的位置处覆盖第一增强插入件和第二增强插入件。在注射步骤结束时,模具部分40、42通过在平行于方向A1的方向上移动离开而分离。以此方式,通过快速简单方式而无需预先组装增强插入件12、14的步骤可获得稳健的组件10,条件是将这些增强插入件定位在该模具内部,在包覆模制之前,使得可以在聚合物被注入之前将这些增强插入件保持在图2和图3中所示的位置。
在所描述的实例的附图中,第一增强插入件12形成机动车辆TFE的竖直支柱10a,同时第二增强插入件14形成机动车辆TFE的上部横构件10b。该TFE可以包括该上部横构件的另一个端部处的另一个竖直支柱,由另一个第一增强插入件产生的这个另外的竖直支柱被连结至第二增强插入件14的另一个端部,这个组件优选地是根据本发明的。这些支柱的下部部分通过类似的组件或通过任何合适的其他组件紧固到TFE(未示出)的下部横构件。

Claims (13)

1.一种通过聚合物材料(20)将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12)和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4)连结在一起的组件(10),该聚合物材料至少部分地覆盖这些纵向增强插入件,各纵向增强插入件(12,14)具有底壁(12a,14a)和两个侧壁(12b,12c;14b,14c),各侧壁(12b,12c;14b,14c)被连接至底壁(12a,14a)的纵向边缘,使得各纵向增强插入件(12,14)具有凹形开放横截面,第一和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2,14)的纵向方向是基本上垂直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12)的一个端部具有至少两个保持接片(16,18),这两个保持接片与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4)的一个端部协作以防止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在该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12)的纵向方向上的任何移动,并且在于,所述聚合物材料(20)至少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2,14)相接触的端部处覆盖所述第一和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这些纵向增强插入件(12,14)被定向成使得其凹形指向同一个方向。
3.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这些保持接片(16,18)平坦地搁靠在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4)的侧壁(14c,14b)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12)的所述端部的底壁(12a)的一部分(12a’)在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4)的凸侧上平坦地搁靠在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的所述端部的底壁(14a)的一部分(14a’)上。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保持接片(16,18)与该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的侧壁(12b,12c)中的每个侧壁成一体。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12)的端部的侧壁(12c)的一部分(12c’)紧邻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4)的端部、基本上垂直于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的纵向方向延伸,该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的所述端部的另一个侧壁(12d)基本上垂直于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的侧壁、紧靠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每个保持接片(16,18)与该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的侧壁(12b,12c)的边缘成一体,所述侧壁(12b,12c)表现出的长度之差基本上对应于在平行于该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的纵向方向上测量的、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的侧壁(14b,14c)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这些保持接片(16,18)在同一方向上延伸。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这些纵向增强插入件(12,14)由金属材料或聚合物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2,14)是基本上U形或Ω形。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件(10),其特征在于,这些保持接片(16,18)平坦地搁靠在位于该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4)的凸侧的一面上。
12.一种机动车辆的技术前端,该技术前端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组件(10),其中,该组件的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4)形成水平的横构件(10b),并且该组件的第一纵向增强插入件(12)形成竖直支柱(10a)。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技术前端,其特征在于,该组件的第二纵向增强插入件(14)形成上部的横构件(10b)。
CN201580055509.9A 2014-08-28 2015-07-10 没有焊接或螺钉拧紧插入件的、增强元件的通过聚合物材料的坚固组件 Active CN1070007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458075 2014-08-28
FR1458075A FR3025172B1 (fr) 2014-08-28 2014-08-28 Assemblage robuste d'inserts de renfort par un materiau polymere, sans soudage ou vissage des inserts
PCT/FR2015/051914 WO2016030591A1 (fr) 2014-08-28 2015-07-10 Assemblage robuste d'inserts de renfort par un matériau polymère, sans soudage ou vissage des insert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0793A CN107000793A (zh) 2017-08-01
CN107000793B true CN107000793B (zh) 2019-07-12

Family

ID=51688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5509.9A Active CN107000793B (zh) 2014-08-28 2015-07-10 没有焊接或螺钉拧紧插入件的、增强元件的通过聚合物材料的坚固组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3186134B1 (zh)
KR (1) KR102369484B1 (zh)
CN (1) CN107000793B (zh)
BR (1) BR112017004049B1 (zh)
FR (1) FR3025172B1 (zh)
RU (1) RU2681813C2 (zh)
WO (1) WO20160305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9271B2 (ja) * 2015-02-06 2017-04-0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接合構造体、及び接合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US20220347900A1 (en) * 2019-06-21 2022-11-03 Magna Exteriors Inc. Three dimensional overmolding
CN111152842B (zh) * 2020-01-07 2021-04-27 福建中维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重卡汽车车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50351A1 (de) * 2002-11-29 2004-06-17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Kunststoff-metall-verbundbauteil
CN101437717A (zh) * 2006-05-04 2009-05-20 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混合设计的轻质构件
CN103209883A (zh) * 2010-09-22 2013-07-17 巴斯夫欧洲公司 聚合物增强的金属顶部弓梁
CN103375079A (zh) * 2012-04-26 2013-10-30 沃尔沃汽车公司 铰链和支承构件总成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27982A5 (de) * 1977-11-03 1982-02-15 Alusuisse Wagenkastenkonstruktion fuer strassen- oder schienenfahrzeuge zur personenbefoerderung.
JP2006520287A (ja) * 2003-02-13 2006-09-07 ダウ グローバ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改良された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DE10336189A1 (de) * 2003-08-07 2005-03-10 Daimler Chrysler Ag Verbindung zwischen zwei Bauteilen und zugehöriges Verbindungsverfahren
FR2864005B1 (fr) * 2003-12-22 2007-04-20 Faurecia Bloc Avant Element structurel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deux corps metalliques et une piece de renfort en matiere plastique assurant la liaison des corps, et vehicule automobile correspondant
FR2871427B1 (fr) * 2004-06-14 2006-09-29 Faurecia Bloc Avant Element structurel hybrid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equipe d'un tel element
FR2871428B1 (fr) * 2004-06-14 2006-09-29 Faurecia Bloc Avant Element structurel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equipe d'un tel element
US8262155B2 (en) * 2009-12-06 2012-09-11 Honda Motor Co., Ltd. Overmolded joint for beam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50351A1 (de) * 2002-11-29 2004-06-17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Kunststoff-metall-verbundbauteil
CN101437717A (zh) * 2006-05-04 2009-05-20 朗盛德国有限责任公司 混合设计的轻质构件
CN103209883A (zh) * 2010-09-22 2013-07-17 巴斯夫欧洲公司 聚合物增强的金属顶部弓梁
CN103375079A (zh) * 2012-04-26 2013-10-30 沃尔沃汽车公司 铰链和支承构件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69484B1 (ko) 2022-03-03
BR112017004049B1 (pt) 2022-11-29
RU2017110002A3 (zh) 2019-01-15
KR20170048461A (ko) 2017-05-08
RU2017110002A (ru) 2018-09-28
CN107000793A (zh) 2017-08-01
EP3186134A1 (fr) 2017-07-05
BR112017004049A2 (pt) 2018-01-23
FR3025172A1 (fr) 2016-03-04
FR3025172B1 (fr) 2016-08-12
RU2681813C2 (ru) 2019-03-12
EP3186134B1 (fr) 2018-09-12
WO2016030591A1 (fr) 2016-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3510B2 (en) Polarized battery tray for a vehicle
JP6501781B2 (ja) 自動車部分用構造部品およびその部品を含む自動車部分
CN107000793B (zh) 没有焊接或螺钉拧紧插入件的、增强元件的通过聚合物材料的坚固组件
US9598100B2 (en)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steering column to a crossmember
US20150273744A1 (en) Automotive side view miiror attachmen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7486950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複合テールゲート
US20190184799A1 (en) Vehicle tailgate structure
JP6381450B2 (ja) 自動車用燃料タンクの内蔵部品の取付構造
US20200307708A1 (en) Vehicle Structura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Vehicle Structural Component
US9994176B2 (en) Bumper module
CN109080555A (zh) 带条增强塑料包覆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40007960A1 (en) Fuel delivery pipes
US20180244320A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and sealing method
CN107000794B (zh) 组件、机动车辆的技术前端、支撑结构及制造组件的方法
CN106794876B (zh) 增强插入件的组件、机动车辆的技术前端及组件制造方法
US11192595B2 (en) Overmolded brackets for composite shock tower
CN107406107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改进的增强插入件组件
CN104960420B (zh) 用于车辆的控制踏板及其制造方法
JP7483738B2 (ja) 乗り物ウィンドウガラス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291228B1 (ko) 경량화된 일체형 윈도채널조립체
EP2931496B1 (en) Air duct for a vehicle and a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n air duct
KR101953261B1 (ko) 카울크로스 멤버를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카울크로스 멤버
US20190242337A1 (en) Vehicle component with an accessory mounting feature and a method and tool for forming
KR101300420B1 (ko) 결합부재 조립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케이스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586576B2 (ja) 車両用部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